收集利用系统(共12篇)
收集利用系统 篇1
0 引言
据中国发改委及水利部等有关部门介绍, 中国有400多个城市缺水, 约占全国城市的2/3, 其中约200个城市严重缺水[1,2]。特别是人口在100万以上的32个大城市中, 有30个城市缺水。中国目前人均水资源量占有量只有约2140m[1,3], 水的缺乏程度依据世界粮农组织 (FAO) 人均水资源量来看, 属于轻度缺水国家。但是中国国土很大、降雨量在地域上分布差异也很大, 加之人口分布极不均, 可以推测出有的地域极度缺水。
由于水资源匮乏, 加之用水量随着工农业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迅速增长, 逼迫人们大量地开采地下水资源, 进而引起海水倒灌, 入侵陆域面积的现象。以大连市为例, 2010年海水入侵面积为638.3 (km) 2, 为大连面积的5.08%[4]。
海水入侵的防治措施主要分为:开源、节流、建造阻挡海水入侵的水利设施、适应性生态改良及加强水资源管理等[5]。开源就是采取措施, 因地制宜, 增加地下淡水资源的补给量, 如雨水的收集、渗透、续存、利用等;还有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回灌地下, 等等。节流就是控制和调整地下水开采, 将其开采量限制在良性的允许范围之内。建造阻拦海水入侵的水利设施就是修建地下水库和地下防渗阻咸帷幕, 修建地表防潮设施及防暴堤, 敷设地下抽水槽与回灌井等。适应性生态改良措施是指为适应海水入侵现状, 进行海水入侵区内生态改良实验, 利用地下微咸水或与淡水混合利用浇灌耐盐作物, 发展入侵区经济。加强水资源管理就是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 加强节水技术进步, 城市污水再生回用等等。
1 雨水资源的收集利用及雨水收集系统
大连市2008年海水入侵面积一度高达867.8 (km) 2[6], 为大连面积的6.90%, 当年海水纵向入侵最大深度达7.0km, 与2009年海水入侵面积也基本相同。从2008~2010年海水入侵面积变化趋势发现, 2010年海水入侵面积有所减少, 根据[4,6]大连市2008~2010年的年降雨量分别是560.9mm, 613.9mm和786.8mm。由此可以推断, 降雨量的多寡直接影响海水入侵面积的大小。进而得出结论, 若能有效地收集并利用难得的雨水资源, 将能大大缓解海水倒灌, 减小海水入侵面积。
笔者曾赴日本考察, 发现日本的雨水资源收集利用十分成功, 且效果显著。为此笔者就日本的雨水资源的收集系统做过详细调研, 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根据日本雨水收集、蓄存、过滤、渗透等经验, 针对大连市地方气候、地质、水文特点, 并结合现场考察, 介绍几种雨水收集系统, 以作为防止海水入侵措施的实际应用。
1.1 碎石沟管道
通常作为雨水排水干线设施使用, 在排水管道壁上开许多孔洞, 孔洞处用碎石和沙砾封堵, 能起到过滤、渗透雨水作用, 并能起到暂时蓄存雨水、进而抑制雨水急速下泄作用的雨水排水设施称为碎石沟管道。碎石沟管道是矩形管道的, 具有很大的储水空间, 是亦能对地下水有涵养作用的设施。
碎石沟管道可以采用现场浇筑混凝土结构, 也可以采用预制PC混凝土箱状结构。从使用量大小、埋设难易程度、现场管理效果及工程质量的可靠性等方面考虑, 后者在大连市还是较适宜的。
由于碎石沟管道上面的道路情况复杂, 作为埋设在地下的雨水排水干线设施, 应配置超出一般道路规模的、能承担道路荷载的箱形管道。
由于碎石沟管道具有较强的雨水渗透能力, 排水管道容易沿着不透水层发生滑坡等现象, 因此不适宜在坡面和可能对垂直地面的稳定性有损害的地区使用。
1.2 碎石侧沟管道
碎石侧沟管道的主要结构形状及作用与碎石沟管道基本相同, 但是它通常作为雨水排水支线设施使用, 因此规格较小, 切断面形状等均与碎石沟管道有一定差别, 如预制PC混凝土箱状结构的碎石侧沟管道断面形状多为U型。
碎石侧沟管道是以在小街道为对象的道路下面的雨水排水支线设施使用, 主要用于连接来自建筑物雨水排水的集水井、道路上收集雨水的雨水口等。
1.3 碎石沟管渠和碎石沟井
碎石沟管渠是用碎石覆盖有孔洞PVC管, 它是具有雨水输送、蓄水与渗透的排水设施;主要作为碎石侧沟管道替代管道, 用于建筑用地内。碎石沟井的构造是在侧壁附着多孔状结构窗户的设施, 亦称为渗透井;既可以作为单独的渗透井用于建筑用地内, 亦可作为汇集雨水的雨水口用于街道的道路下面。碎石沟管渠和碎石沟井具有碎石沟管道和碎石侧沟管道同样作用。
碎石沟管渠和碎石沟井主要在建筑用地内使用, 并由承建方负责施工。
碎石沟管渠和碎石沟在整个雨水排水系统中使用量大, 通过其对雨水的暂时蓄存, 洪水量的减少, 地下渗透的效果非常显著。
碎石沟管渠和碎石沟井是主要针对建筑用地使用, 虽然跟承建方的努力有关, 但在若全市范围内推广的话, 应该为此相应地探讨研究有关各方面的法规制度, 使其向义务化使用方向发展。
1.4 调节蓄水池
调节蓄水池是暂时蓄存雨水, 削减雨水洪峰流量的排水设施, 同时具有过滤、渗透作用以及涵养地下水资源作用。根据流入调节蓄水池的功能, 池内的雨水主要是道路等的排水, 水中油类、重金属等物质的混入较多, 若用作自来水水源, 其在澄清、消毒上的费用将会很高, 所以作为自来水水源使用并不现实。
调节蓄水池通常设置在天然洼地、池塘和公园水池等地上, 但在大连这样的大都市, 找到建设调节蓄水池这样的空地是很困难的, 所以拓展利用地下空间。应考虑利用己有的公园、地下广场、或者通过再开发的建筑物用地的停车场、庭院及广场的地下空间, 建筑物本身地下空间的利用也可在考虑之列。
在地下建设的调节蓄水池的较简单, 通常是较大的池体。主要是现场施工为主, 但近年来, 作为这样的地下池体结构, 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制作的连结型构筑物正在被开发出来, PC混凝土箱状结构。
在大连市的地下, 符合建大规模的调节蓄水池条件的地方较多, 应该使其成为早日实现的排水设施。它的建成对洪峰的调节将发挥很大作用, 并使得雨水有了向地下浸透的可能性。现代城市的规划中, 该类排水设施大都分配置在道路转盘的中央广场, 建议经常发生浸水灾害的场所早日配置这些排水设施。此外即使没有这样的广场但又有可能发生洪水灾害的洼地场所, 可以考虑在建筑用地内的停车场或建筑物地下室进行配置。
1.5 大型回用蓄水池
大连市内有许多公园和比较洁净的广场, 与普通建筑物屋面的面积相比规模很大。其收集的雨水比较洁净, 只要通过简单的净化就可以作为杂用水使用。在这些场所可以设置以回用为目的的大型回用蓄水池。在大连市内可设置大型回用蓄水池的场所有限, 比如劳动公园、中山公园、人民广场以及体育场等, 这些场所都需要建很大容积的水池来储存大量的降雨。
大型回用蓄水池的地下蓄水池的构造分为4种类型。
(1) 碎石蓄水施工法:最简单的构造, 是在地下设置碎石槽, 在小石块间储存的施工方法、不需要高度的技术, 费用也很便宜。
(2) PC混凝土箱状结构施工法:前面调节蓄水池表示的施工法。
(3) 钢筋混凝土现场施工法:因为是现场施工, 所以不需要高度的技术。但是工期很长, 需要很大的挖掘量。
(4) 树脂制的蓄水槽施工法:树脂制蓄水槽是在地下组装的轻型塑料蓄水材料, 周围用挡水薄板或透水薄板覆盖, 蓄存雨水使其渗透的施工法。
在以上四个方法中, 碎石蓄水施工方法的蓄水效率较低, 但费用低廉。PC混凝土箱状结构的费用较高。树脂蓄水槽施工法虽然需要高度的制造技术, 但是蓄水效率较高、轻便, 可以适量的减少费用。作为公园的地下利用, 这样的树脂制蓄水槽比较合适。
1.6 小型回用蓄水槽
通常小面积用的小型回用蓄水槽被视为建筑设备的一部分, 主要以蓄存屋面的降雨为主。屋面上的雨水污染物较少, 设置设备也容易、无论是大规模建筑群、大型建筑物还是单户型小住宅, 都有设置水槽的可能性。
通常屋面上的雨水由专用蓄水槽或者是在地下埋设的小型回用蓄水槽来接纳水质较为洁净, 只要通过简单的过滤装置就可以利用。这些雨水洗车、冲洗厕所、绿化灌溉、地面洒水、冲刷墙壁等, 亦可作为空调等冷却用水, 等等。
虽然每个建筑物雨水蓄存量均不大, 但是如果把全市的蓄水量都加起来, 水量是很大的, 不仅仅是对雨水的有效利用, 而且对洪峰雨水的抑制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1.7 道路透水性材料铺设
道路透水性材料铺设是利用透水性沥青混凝土等透水性材料来进行道路铺设。通过铺设材料本身和接缝处的缝隙使雨水从地表浸透到地下。
大连市的干线道路、车道多为沥青铺设, 人行路多为平板铺设, 铺设的修补和更新时更换透水性材料的是很有必要的。
利用透水性的铺设, 地基的石块也可以暂时储存雨水。而且雨水通过碎石渗透到地下, 对地下水的涵养有很大的帮助。
地下雨水浸透性低的地方也可以考虑在小石块上作暂时蓄水, 从路盘厚度的研讨开始, 渴望在全市范围内计划整备。
2 后语
以上是笔者一些初浅的看法, 希望能对大连市的生态型雨水资源利用乃至全国的雨水资源利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摘要:中国水资源匮乏, 大连市又是其中极度缺水的城市。过度开采地下水, 引起海水倒灌, 入侵陆域。收集现有的雨水资源并加以利用或涵养地下水, 对防止海水入侵的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各种雨水收集系统的应用, 适用条件及应用效果在收集现有的雨水资源时, 必须有所了解。
关键词:雨水收集,海水入侵,排水管道,排水设施,蓄水池,大连市
参考文献
[1]新闻中心-中国网[Z].http://www.china.com.cn, 2010-03-29.
[2]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Z].http://www.sina.com.cn, 2007-03-22.
[3]新华网[Z].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04-22.
[4]大连市水务局.2010大连市年水资源公告[Z].2011-03-22.
[5]李忠国.大连市海水侵入现状及防治措施研究[D].河海大学, 2004, 12.
[6]顾蓉, 张华.大连市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关系研究[J].中国外资, 2010, 11:247-248.
收集利用系统 篇2
记者近日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供水工作会获悉,为推进节水降耗,未来4年内,广西将大力推进污水再生利用和雨水收集利用,力争到2015年,广西资源型缺水和水质缺水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达20%以上,全区城市节约用水总量达到用水总量的15%至20%,20%以上城市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
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推进城市节水,对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意义重大。今后城市的新、改、扩建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管理制度,将纳入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在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初步设计方案和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等环节,将会同城市节水专业机构层层把关,严格审查节水措施。
将再生水纳入城市水资源配置:今后污水处理设施的选址、规模的确定和布局,可再生利用将作为重要考虑因素;改变处理工艺,提高污水处理水质标准,不再让污水白白排走,转为综合利用;再生水供水范围内的施工、洗车、市政杂用水要强制使用再生水;河道、湖泊、景观生态补充水优先使用再生水。
雨水收集利用值得推广 篇3
笔者为此举叫好!各地都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雨水利用这篇文章。
收集雨水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尤其是水资源十分紧缺。同时,有些地方一遇暴雨就形成内涝,危及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如果能广泛收集雨水,将雨水进行处理,再用于花草树木的浇灌,既节约了水资源,又缓解了防汛压力,可谓两全其美。
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好处很多。以南京某住宅小区为例,建成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后,可将屋顶、路面、广场、停车场等地方收集的雨水,输送到地下储水池,据介绍,小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投资约八十万元,每处理1立方米水的直接成本为0.35元,每年可利用雨水量近3万立方米。4年来小区累计节水13.2万吨,节约水费约三十万元。
深圳市某住宅小区的雨水收集利用也值得推广。他们一是收集屋面雨水,排放出初期悬浮物含量较高的雨水后,对剩余的大部分雨水进行简单的过滤处理,用做小区景观用水和洗车用水。二是收集山体雨水,作为绿化及景观用水等,由此可降低花草和树木的种植与管理成本。同时,小区居民家里的废水也被循环利用起来,将住宅楼的排水管网进行改造,收集洗衣水、淋浴水等,将其存储起来冲洗马桶,可节约家庭用水30%~50%。
雨水收集利用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但目前很多地方对雨水收集利用不够充分重视。对此,笔者提议,城乡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应将这项工作提上重要日程,并提供相关技术、设施建设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建立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系统,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收集利用系统 篇4
另一方面, 雨水作为直接、经济的资源, 每年其产生量十分可观。目前德国的雨水利用技术已进入标准化、产业化阶段, 而我国在雨水资源化利用方面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 大量的雨水通过排水管道直接进入城市污水管网, 不仅加重了城市管网以及污水处理的压力, 而且造成了水资源的白白浪费。
本文针对上述问题, 采用多孔沥青路面并对传统道路排水系统进行了合理改进, 以期达到缓解城市交通噪声污染、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雨水利用率的目的。
1 设计思路
1.1 整体设计
该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由集水、灌溉、蓄水和排水四个子系统构成。其中集水系统由多孔沥青路面、集水沟和集水井构成, 灌溉系统由盲沟网络构成, 蓄水系统由蓄水池构成, 排水系统由雨水井和排水管网构成。
1.2 系统工作原理
渗入多孔沥青路面内的雨水, 先通过横向渗流进入路面两侧的集水沟, 然后沿纵坡流入与集水沟相连的集水井。集水井由下至上设有三级溢水口, 分别连接盲沟网络、蓄水池和雨水井, 使得雨水首先对绿化带进行灌溉, 多余的雨水流入蓄水池。当雨量过大时, 雨水还可迅速流入排水管网。该系统可对雨水分级, 进行高效利用, 从而实现绿化灌溉、道路清洁降温、消防蓄水和减轻排水管网压力等功能。
2 详细设计
2.1 多孔沥青路面
多孔沥青路面的面层和基层由不同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构成, 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在基层下部设置不透水垫层, 防止雨水继续下渗浸湿路基。
2.1.1 路面设计的技术关键。
为了确保多孔沥青路面的耐久性和良好的降噪、排水效果, 它必须满足以下要求[1]:1) 能长期保证具有20%左右的空隙率;2) 排水性混合料具有足够的抗松散能力, 不出现掉粒、剥落等病害;3) 混合料具有足够的力学强度, 能够承受车轮荷载的作用。
2.1.2 路面混合料组成。
1) 沥青结合料:采用高黏结力沥青结合料, 如高黏度改性沥青、橡胶沥青、聚合物改性沥青等。2) 集料:以粗集料为主, 要求集料坚硬耐磨, 且颗粒形状为立方形[1]。3) 填料与添加剂:纤维、磨细的轮胎粉、消石灰等。
2.2 集水沟
集水沟沿路面边缘布置并设于地面以下, 每30~50m为一段, 每段集水沟两端连接一个集水井。横断面为梯形或矩形, 尺寸由水力水文计算确定。顶部设置带孔混凝土盖板, 沟身由水泥混凝土砌筑, 其中与路面接触的侧壁带有开孔, 既可阻止路面结构的侧向形变, 又可使雨水顺利进入集水沟。
2.3 集水井及过滤装置
集水井为圆柱形构造, 尺寸通过水力水文计算确定。集水井不同高程处设置三级溢水口, 并在溢水口处设置过滤装置, 使混入雨水中的沥青残留物、细集料颗粒等杂物不能通过, 从而使过滤后的雨水符合灌溉、使用要求。集水井的上方设置可移动的混凝土盖板, 以便于清除井底的杂物和更换过滤装置。
2.4 盲沟网络
盲沟网络通过下侧溢水口与集水井相连, 并铺设于道路绿化带的下方。盲沟横截面为上宽下窄的梯形, 内部由渗水碎石填充, 沟底中部设有带孔的PVC塑料管, 能够保证雨水在盲沟网络中的顺利转输。盲沟顶部包裹透水的针刺土工布, 利用渗透作用使盲沟中的雨水对上方绿化带进行灌溉;而盲沟底部和两侧使用防渗土工布设置不透水层, 实现盲沟的储水功能。每隔30~50m布置一个盲沟网络, 各个盲沟网络相互独立, 底部高程相同, 使得雨水对绿化带进行均匀灌溉。
2.5 蓄水池
蓄水池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相应的尺寸, 由抗渗水泥混凝土砌筑。在蓄水池顶部设置可移动的混凝土盖板作为取水口, 可为道路的清洁、降温以及城市消防提供用水。
2.6 雨水井
雨水井与集水井通过最上侧的溢水口相连, 使雨水井与集水井连接处的高程大于与盲沟网络和蓄水池连接处。雨水井采用常规设计, 与道路排水管网相连[4]。
3 创新特色
3.1 节约用地。系统设施均建于地下, 既可节约宝贵的城市用地, 也不对道路景观造成不利影响。
3.2 均匀灌溉。盲沟网络相互独立, 且底部标高相同, 实现对绿化带的均匀灌溉。
3.3 分级利用。集水井三级溢水口的高程不同, 对雨水实现分级、高效利用。
4 小结
本文设计的多孔沥青路面具有以下显著优点: (1) 降低车辆行驶产生的噪声, 创造安静舒适的道路交通环境; (2) 路面抗滑、无溅水, 有效改善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3) 有效降低路表温度,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同时, 设计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功能完善、施工便利、造价合理, 对道路雨水进行了分级、高效利用, 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利用档案反馈信息的收集与 篇5
随着档案管理工作的任务逐渐加大,在对档案信息整理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为了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有效,就要针对性的采取一定的方法加以解决。
档案反馈信息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档案管理部门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反馈信息,管理部门可以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档案的变更内容,但是在接收的过程中,档案管理部门要做的工作就是验证信息的真实与否,以免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生错漏的现象,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反馈的作用,既保证了工作质量,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2 档案反馈信息存在的问题
2.1 填写登记表不够规范
为了进一步发展档案的反馈信息工作,我国主要的档案馆都相应的开展设了信息登记处,公众可以将对档案服务不满意的地方记录下来,再由工作人员进行回收,但是在这一和过程中,我们缺乏形式有效的管理形式,造成这一环节流于形式,根本没有达到相应的效果。
公众在填写登记表的时候,没有进行认真的考虑,所以在填写的过程中,各项内容都过于简单,很明显能够看得出是为了敷衍了事,这样做的最终后果就是服务者没有收集到有效的信息,也就无法对服务质量进行有效的提高,反馈的工作不到位。
公众因此失去了机会对服务者进行有效的评价。
2.2 忽视了利用效果的反馈收集
多数档案人员没有精力去追踪记录,也不知如何收集。
查档完毕后是档案利用的第一步,至于档案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取得哪些效果,对受众者的工作起了什么作用,解决了什么问题,或对受众者工作的发展起了什么推动作用等却心中无数。
大多数档案馆(室)的`档案利用工作只局限于档案利用数据的统计,如受众人数、档案卷(册)数等,这些简单的统计数据不能深层次地反映档案利用所获得的直接或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3 不能将档案利用效果反馈到档案部门
一些受众者对信息反馈工作认识不够,认为这是他自己的事,与档案馆(室)无关,不能积极配合,导致反馈信息时有时无,而档案部门也缺乏对受众者信息反馈工作的制约,显得无能为力。
3 收集的手段和方法
在对档案信息进行收集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建立相应的网络系统来完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工作中处处都离不开网络技术的运用,档案管理工作也是如此,要通过特定的网络系统,与各部门的信息部门之间建立联系,建立相应的信息交换渠道,以便在发生信息变更时,可以通过特定的网络系统进行反馈,使得档案管理部门在第一时间受到信息,近而实现对档案的更改.
另一种加强的方法就是聘用大量的信息管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息交流频道,近而就形成了一个从上之下的信息反馈系统,这样人们也可以在第一时间接收到信息,实现对档案的管理;然后就是必须要建立特定的组织,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在确定准确无误后,才能对其进行最终的收集整理工作。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企业还没有专门的负责人员,在信息接收的过程中就会失去灵敏性,所以在整个信息收集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对反馈信息的接收过程,通过与各部门之间进行联系,使其在第一时间为档案管理部门提供反馈信息,可以及时对档案信息进行调整.
二是整理的过程,在档案管理部门接收到信息后,不要直接对档案进行更改,要通过相应的方法,对信息的可靠性进行确认,确保无误后再进行更改,以便档案信息存在不真实的情况.
三就是分析,对整理后的档案信息进行分析,因为档案管理部门就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所以在分析以后可以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四就是传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保证的就是及时准确,把反馈的信息内容及时地反馈给相关的部门,告知其进行更改;五是贮藏过程,把接收来的反馈信息进行归纳分类,以免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比必要的麻烦。
看反馈信息是否符合社会的发展,不是看传输设备是否先进,而是看传输的信息是否真实。
这将对企业开展下一步计划具有重要的作用。
4 信息反馈的分析和处理
信息收集不是目的,只是档案部门了解档案信息输出和需求的情、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种手段,所以档案部门对反馈同来的信息必须进行一番法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处理。
如何做好分析和处理,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灵敏,就是说档案信息网络中枢对反馈信息必须反映敏锐,及时发现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敏锐、及时地抓住重要信息。
_要止确,就是说要有高效能的分析系统,以过滤和加工感受到各种信息,达到法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
三要有力,就是说要把分析了的信息化为指挥中心强有力的行动,以修止原来的信息输出计划,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情,获得更大的效益。
另外,做好档案信息反馈的收集工作,还应该建立必要的制度,如档案利用登记工作制度、档案利用效益调查、统计工作、档案信息反馈情沉分析、研究制度、档案信息反馈的理论与学术论证会制度等,要积累档案信息反馈情沉,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提供充分依据。
通过统计与定期分析研究,摸索利用工作规律,做出相应的对策。
档案工作人员要树立信息观念,堵强信息意识,妥加张队伍建设,选用忍怒毅锐,工作勤奋,并有一定文化和政策水平的同志来从事这一工作.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是一项复杂的系此工程,没有掌握多方面知识的人才和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队伍是很难胜任的,我们应该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
结束语
随着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掌握好信息反馈的新方法,加强对反馈信息的辨识,以免在录入档案的过程中发生遗漏或者信息错误的现象。
因此,有效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在工作的过程中,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反馈信息的运用,以更好地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桂萍.怎样看待档案的文化价值[J].广东档案,(3).
试析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 篇6
一、地方文献收集与利用的意义
(1)是认识一个地域的百科全书。珍贵的地方史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为地方党政机关和有关部门在本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科研等方面制定方针政策和规划决策提供地方资料,防止决策的主观性和盲动性。(2)是修史编志的参考依据。许多重大社会变革和技术改造及社会变迁的轨迹都记录在地方文献里,为专业人员从事专业研究、编史修志、文艺创作、繁荣地区文化事业提供了系统的、可贵的资料及素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是弘扬地方文化的倍增器。开发地方文献既能加深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团结,增强地方民族的凝聚力,又能保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通过对地方文献的研究,把一些已经失传或是很难觅到踪影的老风俗、老手艺记录下来,再次被人们熟知、掌握,使得这些特色文化得以继承发扬。(4)是发展地方科研、教育事业的原动力。能为本地区的教学、科研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同时还提供了宝贵的乡土教材,为本地区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提供特殊的教育材料,促进科教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5)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情报源,对国内外了解该地区的优秀文化传统、丰富的生态资源、独特的历史和人文景观起到宣传和桥梁作用,吸引国内外经济实体前来投资、开发、旅游,推动和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6)是反映图书馆馆藏特色的标志。有助于图书馆保存地方文献典籍,形成馆藏特色,完整保存地方文献典籍,对本馆的文献资源和文献工作都是极为重要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图书馆的藏书所具有的地方文化特色。
二、地方文献的特点及范围
(一)地方文献的特点
(1)地域性。地方文献反映了区域范围的地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牲。(2)广泛性。地方文献跨学科、跨行业、跨时代,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旁及社会、人文领域的各个方面,包罗万象;载体形态多样,按不同标准可划分众多类型,具有广泛性。(3)专门性。地方文献的专门性也很强,记一人、述一事、言一地等等。内容相对集中,专指性强。(4)翔实性。地方文献主要由地方史、地方志、地方年鉴、谱牒、传记等组成,有极强的史料性文献信息,内容详实,数据准确,具有权威性、可靠性。(5)时代性。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特征。(6)复杂性。地方文献有的年代久远,有的脉路不清、只言片语;人物生卒年月、生平介绍等多无从考究,给收集、考证、研究、评价、利用等带来一定困难。
(二)地方文献的范围
(1)地方志。是记述某一区域的地理形态、气候环境、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历史事件、历代地方人物、艺文、名胜、风俗等历史性资料的总汇。(2)地方性百科全书。年鉴、词典、手册、图录、专用的参考检索工具书。这些都是概述或者是汇集地方志知识的工具书,又具有检索地方文献的功能作用。(3)地方史料。包括甲骨、皮革、缣帛、金石、木犊、竹简等不同载体形式的汉文、少数民族文、外文、手抄文献,古代、近代、现代的地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经济文献等,以及会议文件、公报、法规汇编、讲话稿、大事记、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史、革命史等。(4)地方人物资料。包括名人的著作、传记、评传、回忆录、调查报告、游记、文学作品、纪念文集、研究评论文集、哀挽录、年谱、照片、日记、信函、笔记、手稿、文集、著作目录和家谱、族谱、乐谱等。(5)地方报刊。是某一地域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所编辑发行的地方文献,地方信息密度大。(6)地方出版物。包括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影像制品、统计资料、概览、指南、地方风情录、地方民俗、地区介绍等本地区的正式出版物及非正式出版物,以及胶卷、胶片、影片、光盘、幻灯片、录音带、录象带等缩微型、视听型、机读型的。(7)私家收藏文献。一批民间文献收藏家多年来致力于挖掘搜集整理本地区文献,其中有许多珍品。(8)地方文献照片。它以影像及文字方式来记录、定格某一地域事物、事件发生的时间、经过、人物及建筑物的名称、老字号、会馆的名称等,再现事物瞬间的历史风貌,为后人提供了再现历史的珍贵史料。(9)地方档案。如谱录、簿记、地图集、地形地貌图,民族或家族起源、演变、繁衍生息、语言文字、风俗人情、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资料;区域建制沿革、疆域变迁、人口增减的资料;资源分布图谱、统计资料;水文、气象、气候、灾异资料;党政组织机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设置和变化、会议记录、文件汇编等资料;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各项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学位论文、科技报告、舆图等资料;诗歌、戏曲、小说、故事、绘画、雕塑等文化艺术资料;地方碑志、地方印章、票据和表格、证券、商标、印谱、拓片等。
三、地方文献的收集方法和原则
(一)地方文献的收集方法是其开发利用的基础和前提
(1)搞好宣传提高认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印发宣传单,召集座谈会、举办地方文献展览和知识竞赛等,向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公众宣传地方文献工作的意义,增强社会公众自觉保护地方文献和参与收集意识。宣传是收集文献的前提。(2)依靠政府法规支持。建立地方文献呈缴制度,使其收集工作纳入政策化、规范化轨道,确保新产生的文献收集完整性。(3)面向社会广征。建立健全地方文献收集机构与制度,设立专门部门和专人具体负责管理;尽力收集社会上或私人保存的有价值的文献,将收集地方文献列入图书馆采购计划,拨出专项经费,确保征集工作顺利开展。(4)协调合作收集。与档案馆、博物馆、情报所等单位协调合作,平等互利,开展文献交换、转让、补缺、复印等工作,变一馆文献为多馆资源。(5)征订与现购。多渠道获取地方文献发行动态。本地出版发行的报刊、资料,图书馆要尽可能征订,对内部发行的书刊、资料的收集,应采取复制、捐赠、代集以及到书店、书市、书摊或函购或现场采购、主动上门等形式收集。(6)受赠与析出。接受各单位和各界人士赠送的地方文献。通过复印、扫描、摘抄、剪辑等手段收集收录于大型丛书、总集、文集、报刊中的文献。
(二)地方文献的收集原则是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保证
(1)地域性原则。既要收集本地区地方文献,又要收集与本地文化、历史相关联的周边地区文献。(2)系统性原则。要求做到全面、完整和连续。力争做到不同载体类型的地方文献完整收集;常规地方文献和灰色地方文献并重收集;零散于其他资料中的地方文献广泛收集。(3)针对性原则。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形成丰富的、独特的馆藏地方文献特色。如吉
林省曾是东北抗联重要的活动和战斗区域,省会长春市又是伪满洲国国都,其珍贵的历史图片见证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的侵略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文献,应重点收集。(4)协调性原则。馆际协调分工合作。省、市(地)、县图书馆之间要处理好协调、统筹、合作的问题,明确各自收集的侧重点,建立地方文献网络,为实现资源共享打好基础。(5)适效性原则。避免相同内容不同载体的重复收集,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效益,形成最佳收藏结构。(6)近期与长远规划原则。确立本馆近期与长远规划,使地方文献收集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全面系统、完整准确、长期积累、持续发展,建立起合理、科学、规范的地方文献藏用体系。
四、加强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1)建设一支地方文献工作队伍。过硬的专业队伍是搞好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保证。其工作人员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扎实的业务基本功和公关能力。要掌握图书情报学的知识和工作的技能,了解馆藏地方文献基本的结构、内容和用途的特征,掌握地方文献所涉及到的各类知识,具备同有关的文献生产、发行、收藏单位以及个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2)加强对地方文献的保护。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基础。针对载体的不同特点、质量和价值,分门别类地存放,注意文献的防潮、防虫和防光的保护,特别是古籍文献。及时修复文献,注意使用过程中对文献的损害,保证文献的继续使用和利于保管。(3)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地方文献数据库以实现信息通畅、资源共享。如建立各类文献目录、编制专题文献索引及人物资料、风土人情、旅游资源等数据库,充分展示本馆的馆藏和本地区的特征,方便读者检索利用,为社会各界提供并共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4)定期举办地方文献展。为读者提供相应信息,拓宽读者的视野,以此吸引更多的读者重视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利用地方文献,为本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同时还可获得社会各界的捐赠,以补充、丰富本馆的地方文献资源、扩展服务领域。(5)实行副本开架借阅。复制一批专题或利用率高的文献,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满足读者利用和研究的需要。(6)开展地方文献咨询工作。研究、挖掘、开发本馆的地方文献,大力开展文献咨询工作,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建设。(7)建立查阅档案。记录档案应标准、规范、详细、科学,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即:姓名、单位、联系电话、查阅内容、使用意见等,以便对使用者利用地方文献的效果进行跟踪服务。
参考文献:
[1]于协和,浅谈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2)。
[2]南丽萍,地方文献收集与开发利用之我见[J],攀登,2005(4)。
[3]钱华,论地方文献的收集和开发利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9)。
雨水收集利用的意义 篇7
水, 是生命之源,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就是来自海洋。动植物的生长、生存都离不开水, 我们的生存与发展同样离不开水, 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自然资源。地球表面覆盖有大量的水,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 陆地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21%。地球上水的总储量约为1.386X109km3, 其中海洋水约占96.5%, 陆地水约占3.49%, 生物水占0.0001%, 大气水占0.001%。海洋水是不能被直接利用的, 可供利用的水是淡水, 而淡水主要是陆地水, 陆地水又分为河水、湖水、沼泽水、冰雪水、土壤水和地下水, 其中冰雪水约占陆地水总量的68.7%, 地下水约占陆地水总量的30.1%。而且可供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由此可见, 能直接被我们利用的水资源其实只是地球总储水量中很小的一部分。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 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全世界面临的问题。我国也是缺水大国, 有专家指出:2010年后, 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时期;2030年, 我国将缺水400亿立方米至500亿立方米, 缺水高峰将会出现。因此把雨水作为重要水资源加以收集利用, 已经成为了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
雨水收集利用的作用
1、雨水收集利用的发展背景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华北干旱缺水山丘区、西南旱山区, 主要涉及13个省 (市、自治区) , 742个县 (市) , 面积约200万km2, 人口2.6亿。水资源贫乏, 区域性、季节性干旱缺水问题严重又不具备修建骨干水利工程的条件, 是这些地区的共同特征。
北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与干旱缺水山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仅为250~600mm, 且60%以上集中在7~9月份, 与作物需水期严重错位。根据试验资料, 该地区的主要作物在4~6月份的需水量占全年需水量的40%~60%, 而同期降雨量却只有全年降雨量的25%~30%。由于特殊的气候、地质和土壤条件, 区域内地表和地下水资源都十分缺乏, 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00—500m3, 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最低的地区。
西南干旱山区尽管年降雨达800~1200mm, 但85%的降雨集中在夏、秋两季, 季节性的干旱缺水问题也十分突出。这些地区大部分属喀斯特地貌, 土层薄瘠, 保水性能极差, 雨季降雨大多白白流走;许多地方河谷深切、地下水埋藏深, 水资源开发难度大;加之耕地和农民居住分散, 不具备修建骨干水利工程的条件, 干旱缺水是当地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缺水, 上述地区3.9亿亩耕地中, 70%是“望天田”, 粮食平均亩产小麦只有100kg左右, 玉米只有150kg左右, 遇到大早年份, 农作物还要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 农业生产水平低下, 种植结构与产业结构单一, 农村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区域内有国家级贫困县353个, 约占县 (市) 总数的一半, 贫困人口2350万, 有3420万人饮水困难, 是全国有名的“老、少、边、穷”地区和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为了生存, 当地群众普遍沿用广种薄收的传统耕作方式, 陡坡开荒, 盲目扩大种植面积, 陷入“越穷越垦, 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区域内25度以上的坡耕地面积有4650多万亩, 有50%以上的面积属水土流失面积, 生态环境恶劣。
改变这些地区的贫困落后面貌, 关键是要解决好水的问题。实践证明, 大力发展小、微型雨水集蓄工程, 集蓄天然雨水, 发展节水灌溉是这些地区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 而且这项措施投资少, 见效快, 便于管理, 适合当前上述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应该大力推广, 全面普及。
2、雨水收集利用在农业发展方面的意义
我国降水分布呈现出时间和空间的不均匀性, 季节性的干旱缺水问题十分突出, 这种降水的不均匀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城市用水。
据不完全统计, 到1999年底, 西北、西南、华北13个省 (区) 共修建各类水窖、水池等小、微型蓄水工程464万个, 总蓄水容量13.5亿m3;发展灌溉面积2260多万亩, 其中节水灌溉工程面积645万亩;解决了约2380多万人、1730多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和近1740万人的温饱问题。
雨水集蓄利用的工程模式与技术方法也呈现灵活多样的特点。集流面形式有自然坡面、路面、人工集雨场 (碾压场、薄膜、混凝土等) , 其中西南地区主要依靠天然集流, 北方地区采用人工集流场或天然集流场与人工拦截措施相结合;蓄水工程形式北方地区以窑、窖、旱井为主, 南方地区以水池、水窖、塘坝为主;节水灌溉的方法有座水种、点浇、管道输水灌溉、滴灌、渗灌、喷灌及精细地面灌等。普遍采用了地膜覆盖及其他综合农业技术措施, 有些地区还开始发展设施种植、养殖业。
由此可见, 雨水收集利用解决了干旱缺水山区的基本生存问题。集雨工程的建设有效地解决了缺水地区分散农户的人畜饮水问题和贫困农户的温饱问题。雨水收集利用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山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实施, 使当地农业种植结构从传统、单一的粮食种植向粮、果、菜、花等综合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从单一的种植业, 向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
雨水集蓄利用使农作物单产有了较大提高, 传统的广种薄收开始让位于精耕细作, 部分地区出现了退耕还林、还草的现象。
3、雨水收集利用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意义
(1) 城市雨水问题
城市雨水的收集利用在国外的发达城市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其经验和方法, 对我国城市特别是对一些严重缺水的城市很有借鉴意义。城市中大面积的硬质不透水表面导致了城市雨水大量排放、地下水位降低等一系列问题, 而城市中屋面的面积占去了整个城市硬质表面的30%左右, 采用种植屋面可以吸收汇集部分雨水, 增加城市雨水的回收利用, 减缓雨水排放, 改善城市水环境。
城市建设导致自然植被和土壤等覆盖的自然地表不断遭到破坏, 自然地表被建筑、道路、停车场等人工构筑物所替代。长期以来, 在这些人工构筑物的建设中一直采用不透水面层的处理, 使得降落在其表面的雨水通过排水装置迅速排入城市雨水管网。
(2) 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途径
城市雨水收集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屋面雨水利用、屋顶绿化雨水利用、园区雨水利用和回灌地下水雨水利用四种。由于天然雨水具有硬度低, 污染物少等优点, 因此它在减少城市雨洪危害, 开拓水源方面正日益成为重要主题。对于大型公用建筑、居住区、建筑群体等屋面及地面雨水, 经收集和一定处理后, 除用于浇灌农作物、补充地下水, 还可用于景观环境、绿化、洗车场用水、道路冲洗、冷却水补充、冲厕及一些其它非生活用水用途。
4、雨水收集利用对于环境的意义
雨水收集利用对保持水土和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但减少了地下水开采, 而且还可以补充部分地下水, 减轻整个自然界水循环系统的压力。减少水土流失, 对建设生态农业、生态城市, 保护环境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结束语
水资源的缺乏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在传统的水资源开发方式已无法再增加水源时, 回收利用雨水成为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水资源开发方式。雨水作为非传统资源的利用具有多重功能:节约用水, 缓解水资源危机。雨水收集利用技术与住宅建设的结合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由于水资源日益枯竭而望天兴叹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汪慧贞、车武、胡家骏:《浅议城市雨水渗透》, 给水排水, 2001.2。
[2]那燕:《城市雨水资源利用途经的探讨》, 辽宁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年02期。
[3]陈卫、孙全文、孙慧:《城市雨水资源利用途径及其生态保护》, 中国给水排水, 2000年第6期26-27页。
[4]杨建锋:《城市化和雨水利用》, 北京水利, 2001.1。
网络信息资源收集与利用 篇8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 在虚拟社区中, 它可以与众不同的个人特征, 只有独特的信息和服务, 它可能在互联网上不会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和互联网指南是个性化的时代。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它通过数字信息处理, 通过信息流来替代传统的物理流量, 使互联网通过虚拟技术在现实世界中有很多传统的现实。互联网从商业运作开始, 就没有国界, 信息的流动是无限的自由。
因此, 互联网从诞生是一个产品的全球化, 当然, 全球化也不排除本地化, 如互联网主流语言是英语, 但对中国习惯或中国。
笔者认为, 无论是对网络信息的怎么使用?怎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利用, 归根到底是为了方便用户获取和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
目前网络信息搜索和利用主要借助于网络检索工具, 或直接检索相关专业数据库。网络不仅是一个浏览新闻, 娱乐场所, 而且是一个伟大的学习窗口和科学信息的重要来源, 和人民的食物和服装生活在虚拟世界的关系。
网络信息资源的存在是宽松的, 没有特殊机构的集中管理网络, 它最大的特点是自由发展模式:免费连接和免费发布信息, 延长免费, 免费增加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自由发展创造了互联网, 最终形成一个网络信息资源。
与传统的信息载体相比, 网络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1) 大量的复杂内容。互联网作为一种计算机网络的通信网络, 收集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 将海量的信息来源与传统的载体进行追赶, 同时, 由于互联网自由的特性, 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可以自由地在网上发布各种信息, 导致了太多的网上计数信息。
2) 类型, 宽范围。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电子出版物、动态信息、软件资源, 书目数据库, 在线数据库, 个人主页, 论坛、电子邮件等信息。信息的形式, 它们涉及领域很广, 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 但也包含了使用寿命, 休闲和娱乐信息。
3) 混乱的动态性。互联网是开放的, TCP/IP连接不同的网络标准, 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管理网络信息资源和信息标准。同时, 地址、连接和内容本身是不断变化的, 因此, 信息资源的变化, 无法预测死亡。因此, 当前的互联网信息资源状况正处于混乱状态,
4) 质量不稳定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网络信息发布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随机性, 缺乏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 使网络信息复杂和混乱, 存在安全隐患, 质量品质参差不齐, 让用户选择使用网络资源带来了障碍。
5) 超文本链接。网络信息组织是以超文本链接为基础, 通过网络与传统的纸质文档的链接, 形成一个三维网络, 所有相关信息都通过一个节点连接到互联网上, 这与传统的纸质文档有很大的不同。
信息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间、空间的限制, 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信息量也使读者别无选择。
所以我们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要注意准确、有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要不断根据相关学科的研究重点和研究进展进行调整和修改, 并注意补充和完善各类信息。
笔者认为信息资源共享是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最终目标。但是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除了需要先进的网络技术保证, 还需要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只有技术与制度完善融合, 才能保证信息资源开发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网络信息的利用带来巨大冲击。信息资源没有被利用, 它就是静止的“无功”源, 这是战略资源上的一种浪费。
因此, 合理和有效地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网络信息资源, 树立基于需求提供信息服务的理念, 重视对信息资源用研究, 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服务功能, 是人类长期的责任, 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网络信息资源收集与利用就是将信息技术和信息内容在虚拟的网络里实现融合, 共生共荣。
参考文献
[1]张凤云.单元格和区域的引用样式[J].电脑爱好者.1999 (04) .
[2]赵文娟, 宋志明.这样选择更轻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 (01) .
课堂反馈信息的收集与利用 篇9
收集课堂反馈信息的方式有很多, 为提高收集反馈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 可主要采用以下方式。
教师巡视, 观察学生表情。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体态、动作, 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学习方式与习惯。收集对象为全体学生。
通过让学生完成课堂任务来捕捉信息。当堂练习以及学生上黑板演示, 是教师捕捉学生反馈信息的绝佳时机。从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途径是否得当、语言应用是否准确、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等。收集对象为全体学生。
在课堂提问中捕捉即时信息。课堂提问可以形成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情感交流。通过提问, 教师能捕捉到困难学生“卡壳”的关节点, 从而对接下来的教学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收集对象为少数学生。教师可在巡视的基础上, 对未完成任务的学生提问。
在小组竞赛中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收集对象为各小组。小组竞赛或小组合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还能及时、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的完成情况。在小组中, 学生的顾虑减少了, 他们会畅所欲言, 说出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教师从中就能发现一些隐性信息, 从而使收集的信息更全面、有效, 而且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信息, 信息量大大减少, 使信息的反馈更为及时。
上述方式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是穿插进行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反复实验、调整信息收集的方式, 提高真实性和有效性。还可以采取人工收集和信息收集反馈系统相结合的方式, 及时、准确、全面地收集课堂反馈信息。
二、课堂反馈信息的收集内容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非智力因素是智能之外又同智能活动效益发生相互作用的心理因素, 它包括情感、兴趣、动机、意志、习惯等。健康的情感、浓厚的兴趣、良好的动机、坚强的意志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课堂上, 除了统计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如完成教学任务的人数, 教师还应该统计与非智力因素相关的信息, 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例如在讲到“幻灯片中超链接的设置”时, 教师充分利用了当时全民迎奥运的氛围, 给学生提供了奥运专题网站素材, 使学生能专注其中, 有强烈的欲望要把超链接设置完成。这样一来, 课堂教学水到渠成。因此, 课堂上能否及时获取到非智力因素的反馈信息, 最大限度地开发非智力因素, 将直接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
三、课堂反馈信息的鉴别
反馈信息有真伪之别, 有时通过反馈系统收集的信息是无效信息。这时, 就需要教师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 在进行小组竞赛时, 由于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作祟, 一个小组统计出的完成人数竟然超过了小组总人数。此外, 有些学生在发出某条反馈信息时可能有较深刻的体会, 而有些学生在发出同一条反馈信息时, 自己的认识还很肤浅, 表面来看, 他懂了, 他自己也以为自己同其他学生一样学会了, 但实际上, 他们在懂的在程度上差异很大。对于这种程度有别的信息进行筛选, 可促使所有学生真正掌握教学内容, 避免一知半解。这项工作很有必要, 难度也很大。因为程度有别的信息外在形式是相近或相同的, 很难分辨, 教师必须细心观察、认真比较、反复揣摩, 才能了然于胸。当学生看似掌握时, 教师应该再深入了解一下他们是哪种程度上的掌握, 必要时对学生及时给予个别辅导。
凡集体教学, 总存在个体差异。在学生反馈信息时,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滥竽充数”和“蒙混过关”的现象。教师不能由个别信息做出片面判断, 而应顾及全体, 挖出死角, 做出全面判断。这样的反馈信息才是真实、可靠、全面的。有些个体差异信息是显性的, 如对某一问题, 已经掌握的学生, 反馈出已掌握的信息;没有掌握的学生, 反馈出没有掌握的信息。这些信息容易鉴别。有些个体差异则是隐性的。如有两类学生, 一类是附和型的, 为逃避教师批评, 或避免他人讥诮, 不懂装懂。这种隐性个体差异信息在筛选时是尤应注意的。比如在进行程序填空时, 有这样一道题:输入N, 求F i b o n a c c i数列中第一个大于该数的数列项。题干给出了解题过程“从第一个数开始, 依次判断新求得的数列项是否已经大于N”, 其中“新求得”是个很重要的关键词。有些学生注意了, 知道这个程序是循环求得下一项, 判断是否大于N, 若大于N则退出循环, 输出当前项。有些学生看上去掌握了, 但在遇到这类问题时很容易出错。教师对众多信息如果不认真筛选, 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四、课堂反馈信息的应用
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学生的反馈信息处理得好, 对学生来说, 可以改正错误, 找出差距, 改进学习方法;对教师来说, 可以准确掌握教学效果, 有利于及时调控, 改进教法, 取得更佳教学效果。
针对教学设计中预设的反馈点, 教师应及时做出课堂反馈记录, 并对反馈信息及时处理, 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调控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课堂路线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调控方案。此外, 教师还可以在讲评中根据捕捉到的学生信息进行矫正, 或教师释疑, 或调整课堂教学顺序。
在课堂上, 教师还应该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展示出来, 让所有学生清楚地看到。利用展示台展示学生作品是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学生展示的结果还可作为下一环节学习的鲜活资源。不同学生在学习上必然存在差异, 展示学生之间的差异, 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知识, 掌握学科的思想与方法。
高校校庆档案的收集与利用 篇10
一、校庆档案的收集
高校校庆活动持续时间长, 参与部门多, 参加人员广, 是学校的一项重大活动, 档案部门积极参与, 既要为校庆活动服好务, 也要保证重大活动档案材料齐全完整地收集归档。
1. 全程参与, 立章建制, 保证档案工作与校庆活动同步进行。
校庆活动一般都要成立领导办公室或组建筹备组, 档案部门人员应位列其中, 全程参与。制定收集范围, 坚持实施“三纳入”、“四同步”档案工作制度, 将档案工作纳入校庆计划, 纳入管理制度, 纳入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在布置、检查、总结、验收各项工作的同时布置、检查、总结、验收校庆档案工作。既保证了整个活动中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提示参与单位思想上重视, 行动上落实, 使得档案工作与活动的开展同步进行。
2. 落实人员、明确责任, 促使档案管理人员同心协力。
按照校庆活动领导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分工, 明确档案工作分管领导、主管领导及档案材料收集整理责任人员, 建成以活动领导办公室为中心, 各工作组为基点的档案工作管理网络, 促使档案管理人员同心协力。根据活动中档案材料形成量大、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的特点, 召开专题会议对档案工作提出阶段性具体要求, 切实抓紧、抓实收集工作。档案材料未及时收集归档, 造成遗失、损毁的, 提请学校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真正保证档案材料的齐全完整, 为学校留存珍贵档案。
3. 借助网络平台, 加强收集工作的指导和监管。
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办公自动化普及的今天, 校庆活动一般都要建立校庆网站或网页, 充分利用这快速便捷的信息发布和传播平台, 实现对档案材料收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根据活动总体安排及阶段进展, 提前在校庆网站或网页上公布具体归档范围、收集范围及管理要求, 结合现场巡查, 发现问题, 及时协调各方, 提供解决方案, 确保问题及时得以解决, 避免日后档案材料缺失, 给学校财产、国家财富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同时, 利用网络平台, 通报档案材料收集工作进度, 表彰按时收集、规范归档的单位和个人。保证重大活动的圆满成功, 保证档案材料的系统安全。
4. 确定适合的存管场所、条件和技术, 让档案材料得到良好保护。
校庆活动产生的档案材料众多, 按载体类型分, 有文字图表类、声像电子类和实物类等。档案的载体不同, 形状有别, 存放场所, 保管条件以及保管技术要求就不一样。因此, 应选择适合的场所, 制定出台相应的保管措施, 切实保护好校庆档案材料, 维护档案材料原貌。根据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 活动结束的60日后, 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及时将材料移交档案馆, 以便有效对校庆档案开发利用。
二、开发利用高校校庆档案推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 由师生员工共同创建、信奉、遵循的, 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它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所构成。鲜明的特色是校园文化的魅力所在。校庆档案的特色内容, 决定了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特殊地位。
1. 利用校庆档案, 构建校园特色物质环境。
校庆档案在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充分利用校友捐建的大楼、捐种的树木、捐献的雕塑及教学仪器设备实物档案, 在校园美化物态和校园文化设施等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展现功效。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心打造, 使得物化的校园建筑和生态环境变得鲜活起来, 优美和富有品味的特色文化被赋予了生命活力, 更适于学生成长需要。愉悦学生身心、陶冶其性情、塑造其灵魂。
2. 借助校庆档案, 完善学校制度建设。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建章立制是学校管理的有效手段。建设和谐校园首先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 制定公开、公正、公平的各项制度, 并且认真执行。校庆档案信息资源, 可为学校制度建设起到“以档资政”作用。校庆活动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组织管理活动, 产生众多的制度规章, 丰富、完善、发展学校的制度文化, 形成更加高效、完备、科学的制度规范。档案馆编研开发校庆档案中, 上级领导、校外嘉宾和新老校友的建设性意见或建议, 为进一步完善更新学校的办学理念, 学科设置, 专业层次提供参考, 提升办学水平和学校的教学研究定位, 使办学特色日益鲜明。
3. 利用校庆档案, 打造校园特色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更好更快地开发利用校庆档案资源, 对校园文化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⑴开发校庆档案有助优良校风发展;⑵开发校庆档案有助良好学风发展;⑶开发校庆档案促进学术文化传播;⑷校庆档案充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校史馆。
高等学校校庆档案的形成具有其本身的独特性, 它记录了学校过去的发展历史和现在的实践过程, 其收集工作至关重要, 它的开发利用有助于进一步拓宽高等学校档案馆 (室) 的综合服务功能, 可以丰富校园主题文化生活, 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四川省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 (试行) 》.川委厅, [2007]26号.
收集利用系统 篇11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内涝;雨水收集;雨水利用
引言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日益加速,据统计,我国每年进城人口为一千多万,新建建筑约占世界建筑总量的一半以上,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内涝与缺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与生态问题也进一步加剧。全国不少城市遭遇暴雨侵袭,城市内涝与交通拥堵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据人民日报统计,我国有大约62%的城市发生过内涝灾害,内涝灾害超过3次及以上的城市就高达137个之多。而与此同时,我国又是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率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率的四分之一,我国约三百多个城市属于缺水型城市。
为了有效解决城市内涝、缺水及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雨水的收集和有效利用上来。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开始重视城市雨水利用的开发与研究工作。为了充分收集和利用雨水资源,涵养地下水、实现雨水资源化、减轻城市洪涝和城市雨水系统的压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变得越来越重要。只需修建一些简单的雨水收集和存蓄构筑物,便可以实现雨水资源化,将雨水收集,经过简单处理后用于绿化用水、清洁道路、冲洗厕所等,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缺水的问题。
1.我国城市水环境的现状
城市接受的雨水,一部分渗透到土壤中形成地下水,城市的路面硬化率会严重影响雨水渗入量;另一部分雨水会寄存于地面的低洼处,并沿着地面的坡度进行流动,从而形成地表径流。当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雨水排水能力时,就形成了城市内涝,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我国城市面积持续扩张,原来的农业用地不断开发为新兴城区,城市化加速了地面硬化率,不透水地面的比例持续上升。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地面不透水面积逐渐增大,雨水的下渗及汇流速度与原来的农业用地相比大幅度降低。许多过去是土壤和植被的地方,径流系数仅为0.30左右。但地面硬化后,径流系数高达0.90-0.95,综合平均径流系数也有0.60左右,加上城市的热岛效应,发生城市内涝的概率大大增加。
而与此同时,我国669座城市中高达400多座供水不足,110多座属于严重缺水城市;在32个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中,有30多个长期缺水。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有9个为缺水严重城市。所有省会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几乎都缺水。究其根本原因,大多数城市已经不能再简单归纳为资源型缺水或水质型缺水城市,越来越多的城市在迅速发展中牺牲了其环境承载能力,延续多年的生态平衡迅速被打破,变成了复杂的生态型缺水城市。
2.国内外收集与利用雨水资源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雨水收集与利用方面,国外发达国家有很好的成功案例。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迅速城市化的浪潮中,日本也是通过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加大城市雨水系统的建设力度,迅速把雨水排出城区。直至进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才认识到城市内涝与缺水并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及时调整了治水理念:不再认为雨水越快排出城区越好,而是采取雨水蓄留、雨水拦截、雨水渗透等措施,通过停车场、公园和道路等截留雨水的场所,采用渗透池、渗透管和渗透井等渗透设施,及时减轻了防汛压力,迅速提高了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程度,取得了良好的治涝效果。
德国是目前在收集与利用雨水方面做的较好的国家之一,德国的城市雨水利用方案主要有以下三种:一、屋面雨水积蓄系统,把屋面的雨水收集起来,经过简单处理就可以满足绿化用水、道路冲洗等功能;二、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把道路雨水通过下水道排入大型蓄水池或者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从而有效涵养水源;三、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通过渗透沟渠,供雨水流过管渠时下渗。德国的雨水利用技术已经进入了产业化、标准化的阶段,已经生产出了大量收集、过滤、储存和渗透雨水的产品。
我国城市雨水利用的应用与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主要集中在一些缺水地区的小型及局部的非标准性应用中。大型城市的雨水利用与研究基本处于探索阶段,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型城市已经相继开展海绵城市研究工作。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理念,呼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方面有一定的弹性,下雨时能够吸水、蓄水,需要的时候又能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海绵城市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城市的建设理念,成功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海绵城市遵循的正是順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低影响发展模式。
3.建设海绵城市必要性的启示
总之,建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低影响城市开发模式,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是彻底解决城市内涝与缺水并存的有效措施。通过自然积存,实现削峰调蓄,控制城市地表径流;通过自然渗透,恢复城市水生态,修复城市水环境;通过自然净化,有效减少污染,实现城市水质改善,为水的循环和利用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只有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道路,有效减少城市地表径流,把雨水这一宝贵的资源留住,把水循环利用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洪涝灾害、河流水环境恶化、生态水污染加剧等一系列问题,积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GB50332-200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
[2]GB50069-2002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
[3]张玉婷、刘雪松.利用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实现城市小区雨水资源化[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3)
探讨收集利用雨水缓解防汛压力 篇12
雨水是一种天然的资源, 其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通过对雨水进行收集再利用, 能够为城市发展带来诸多益处,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有利于缓解防汛压力
近年来, 宝山区获得了快速发展, 民用住宅以及商业楼宇等工程项目日益增多,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不透水面积。由于宝山区经常会出现强降雨, 从而导致雨水极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水涝灾害, 雨水径流具有随机性和突发性的特点, 并且在持续降雨的过程中, 会给市政排水系统带来较大的压力。通过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能够使这一问题获得有效缓解, 雨峰径流形成的时间会大幅度延长, 其流量也会有所削弱, 这样自然能够减轻雨水排放管道系统的防汛压力, 有助于降低汛期的经济损失。
(二) 有助于降低排水系统运行费用
通过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可以对雨水径流的污染进行有效控制, 这样一来, 能够大幅度减少向市政管网的雨水排放量, 这不但有利于减轻市政排水管网压力, 而且还能使管网及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运行以及维护费用进一步减少, 市政部门则可用节省下来的资金进行其它基础设施的建设, 对于促进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 有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若是能够在整个宝山区大范围推广雨水收集利用工程, 则可以使该地区的水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获得显著改善。此外, 如果能够在大范围内实施雨水渗透方案, 不但有助于解决地下水位不断降低的问题, 而且还能对地面沉降问题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二、雨水收集利用缓解防汛压力的关键技术措施
(一) 雨水生态利用技术
所谓的雨水生态利用技术具体是指由植物、微生物以及土壤等所组成的雨水净化系统, 该系统在城市中的应用, 不但能够解决人工处理雨水过程中造成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问题, 而且还能显著降低城市建设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有利于促进城市与环境的平衡发展。此外, 通过雨水生态技术还能将雨水收集利用工程与城市现有的给排水系统紧密结合到一起, 有助于缓解城市雨水排放系统的压力。由水洼+渗透渠组合而成的雨水处理系统是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较为实用的雨水处理技术, 该系统既可以设置在公共建筑所在的场所内, 也可以设置在街路附近, 其主要是通过对雨水的分散控制, 来缓解市政排水管网系统的压力, 同时对地下水资源进行涵养。系统由两个部分组成, 上部结构为浅水洼, 其中种植了大量的草类植物, 下部结垢为渗透渠。
一般情况下, 可在水洼层铺设深度不超过0.3m的活土, 借助土壤和植物的处理作用对雨水进行净化;下层的渗透渠采用的是渗透性较高的棱柱状颗粒, 较为常用的有熔岩和砾石, 其能够存储大量的雨水, 并将雨水逐步释放, 以此来实现对地下水的补充, 而多余的雨水则会经由排空管排出。
(二) 雨水径流传输与收集技术
该技术具体是指对来自于建筑屋顶以及道路中的雨水径流进行传输和收集, 并经过相应的处理之后, 直接用于建筑内部厕所冲洗和绿地浇灌。通常情况下, 建筑屋顶和比较洁净的路面上的雨水径流在初期时会受到比较轻微的污染, 但后期时水质相对较好, 故此, 可进行收集, 并经过简单的处理之后就可以再次利用。对于建筑屋顶的雨水径流, 可以通过安装分散式过滤器对雨水进行过滤处理, 然后直接用于洗手间的冲洗以及绿地灌溉;而对于比较洁净的路面, 则可以通过设置蓄水池和集中过滤器, 将雨水径流汇集到一起进行过滤处理, 这样不但能够是市政污水处理系统的压力有所缓解, 而且还能对雨水进行有效利用, 从而减少自来水供应。
(三) 雨水渗透技术
该技术具体是指在土地面积比较有效的前提下, 或是土地表层具有相对较浅的不透水层时, 将该层挖穿, 并在透水层开挖入渗沟, 然后在沟内敷设透水管, 并在管路周围用相应直径的砾石进行填充, 将收集到的雨水通过管道输送给透水管, 最终使雨水经由土壤逐步下渗, 以此来对地下水进行涵养。该技术较为显著的特点是地上占用的面积较小, 可设置在城区或是生活小区当中。由于国内部分城市对地下水的开采严重超限, 从而使得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通过雨水渗透技术, 可以将大量的雨水回注至地下对地下水进行补充, 这样有利于对暴雨及洪水的水量进行调蓄, 进而达到削弱洪涝灾害的目标。该技术是一项前期投资少、综合效益高的雨水利用技术, 对于将要进行改造或是准备新建的下水道工程, 可直接采用相应的渗透设施, 有助于节省工程投资。需要注意的是, 在渗透设施的选择上, 应当充分结合地区的实际条件, 并通过相关试验进行确定, 这有利于设施作用的充分发挥。
(四) 雨水处理技术
受降雨量和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 使得雨水的水量与水质变化情况相对较大, 并且雨水回收之后的用途不同, 对水质和水量的要求也均不相同。故此, 在选择雨水处理工艺和规模时, 必须充分考虑收集回用的方向, 以及可收集雨水的水质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为合适的雨水处理工艺。通常情况下, 常规的水处理技术均可作为雨水处理使用, 工艺方法相对较多, 如物理法、化学法等等。在具体应用中, 为了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可将各种工艺结合到一起使用, 或是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雨水处理系统, 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的雨水使用需要, 而且还能提高雨水处理效率。
三、结论
总而言之, 雨水收集利用具有诸多优点, 如能够补给城市地下水、解决地面不均匀沉降、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促进城区绿化、防治雨水洪涝灾害, 同时, 还能进一步减轻城市排水处理系统的负荷, 进而缓解防汛压力。此外, 通过对城市河湖以及人工与自然水体的利用, 能够有效遏制城市的热岛效应, 有利于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从经济效益的角度上看, 雨水收集利用还能有效增加城市的水资源供给量, 进而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的局面, 这不但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而且还能大幅度节省市政以及居民在用水方面的支出。由此可见, 雨水收集利用是一项对城市发展有益的工程。
摘要:想要从根本上缓解城区的防汛压力, 就必须采用合理、可行的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这样才能使雨水问题获得有效控制, 从而减轻雨水对市政排水系统造成的压力, 这有助于增强排水系统的防汛能力, 即便出现长时间的降雨, 也不会对排水系统带来过大的负荷冲击。基于此点, 本文就收集利用雨水缓解防汛压力展开探讨。
关键词:雨水收集利用,防汛,市政排水
参考文献
[1]聂发辉.城市雨水生态化综合利用技术探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10.
[2]王鹏, 王玲霄.雨水处理与利用技术在国外的应用[J].黒龙江水专学报, 2009.
[3]程江, 徐启新.国外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管理体系的比较及启示[J].中国给水排水, 2011.
【收集利用系统】推荐阅读:
信息收集与利用08-20
雨水收集利用的意义06-09
城市雨水的收集与利用07-31
收集系统08-14
自动收集系统07-14
垃圾收集系统11-18
垃圾收集处理系统07-19
游戏收集系统设计研究11-04
利用系统07-24
土地利用系统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