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种基地

2024-12-09

良种基地(精选9篇)

良种基地 篇1

搞好红松人工林培育及实现合理经营, 必须从选种、育种做起, 抓好种苗基地建设, 同时选择好立地及栽植技术, 集约经营, 合理利用有限的林地资源, 大力培育红松人工林。

1 红松人工林资源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 勃利县将林业的中心工作放在了科学经营森林和林业建设增加科技含量方面上, 针对当时林业发展的实际进行探索、研究, 为林业的科学经营与发展摸索, 积累和创造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科学技术成果。如《落叶松人工林合理经营与利用的研究》在全省率先推广, 使我县及至全省大面积的落叶松纯林改变为与红松复层混交的异龄林, 全局先后在落叶松林冠下人工更新红松用材林735hm2, 这一林分结构的调整, 不但改变了以前落叶松纯林的很多弊病, 而且重要的是在林冠下提前人工更新二代红松用材林15~20年, 不但缩短了轮伐期, 充分发挥了森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 而且在森林经营的理论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天然柞林分类经营、定向培育技术的研究》的实施对合理保护、培育、利用现有天然柞林, 提高林分质量, 缩短培育周期, 以及保持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 满足社会多方面需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人工红松良种基地建设情况

勃利县林业局早在七十年代初就在宏伟林场建立了初级无性系种子园。种子园面积31hm2, 其中红松7hm2。1982年嫁接, 接穗采于伊春五营, 砧木为4年生红松, 共定植7700株, 现保存株数6391株, 保存率为83%, 1990年开始有少量结实, 现林木长势良好, 并大量结实。另有人工红松母树林315hm2, 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 为全县提供优良红松种子累计12.6万kg。从1956年开始人工栽植红松用材林, 到2005年共计营造16304hm2, 分布在我县的十一个国有林场, 现保存面积为14729hm2, 保存率为90.3%, 现已成林面积为10605hm2, 占保存面积的72%, 平均公顷蓄积52m3。其中林龄41~52年生2914hm2, 占19.8%;林龄31~40年生6262 hm 2, 占42.5%;林龄21~30年生3753 hm 2, 占25.5%;林龄20年生以下的1800 hm 2, 占12.2%。

3 红松人工林试验与调查分析

3.1 试验地设置

1) 第一组试验地。地点为通天一林场。第一块试验地为东大坡作业区31林班4小班, 设置样地面积0.1hm2, 坡向为西北, 坡度为12°, 土壤为暗标壤, 土层厚 (A+B层) 为47cm, 林龄为20年生, 该林分为落叶松经营渐伐冠下更新红松。落叶松第一次渐伐伐后保留500~550株/hm 2, 林冠下栽植红松, 初植密度4400株/hm 2, 落叶松第二次渐伐伐后保留200株/hm2, 2003年全部伐除上层落叶松, 现红松保存株数为2960株/hm2。第二块试验地为第一块试验地的对照区, 设置样地面积为0.1hm2, 上层落叶松200株/hm2, 林冠下红松3410株/hm2。

2) 第二组试验地。地点为通天二林场。第一块试验地为九龙作业区2林班5小班, 样地面积为0.1hm2, 坡向为东, 坡度为11°, 土壤为暗棕壤, 土层厚度 (A+B层) 为50cm, 该样地为1990年设立的红松修枝试验区, 1994年调查时, 平均胸径为15.1cm, 平均树高11.0m, 公顷株数为1839株, 1999年进行过透光抚育和2003年进行过生长抚育。现林龄为48年生, 公顷株数为896株。第二块试验地为第一块试验地的对照区, 没有进行修枝, 为1990年设立, 样地面积0.1 hm2。1994年调查时, 平均胸径14.5cm, 平均树高10.8m, 公顷株数为1839株, 1999年进行过透光抚育和2003年进行过生长抚育。现林龄为48年生, 公顷株数为896株。第三块试验地位于九龙作业区10林班2小班, 样地面积0.1 hm 2, 坡向为南, 坡度为13°, 土壤为暗棕壤, 土层厚度 (A+B层) 为51cm, 红松纯林, 1997年抚育间伐后设立的红松用材林改建为果材兼用林试验样地, 现林龄为45年生, 公顷株数为800株。第四块试验地位于九龙作业区10林班2小班, 样地面积0.1hm2, 为第三块试验地的对照区, 现林龄45年生, 公顷株数为1200株。

3) 第三组试验地。地点为红旗林场。第一块试验地位于场部作业区16林班5小班, 设置样地面积0.1hm2, 坡向西南, 坡度18°, 土壤为暗棕壤, 土层厚度 (A+B层) 为47cm, 该林分为1980年柞林渐伐后冠下更新的红松, 伐后柞林公顷保留1380株, 红松栽植密度为4400株/hm 2, 柞林于1998年进行第一次渐伐, 伐后公顷保留600株, 2003年进行第二次采伐, 柞林全部伐除, 现红松林龄为28年, 保存株数为2870株/hm2。第二块试验地为第一块试验地的对照区, 样地面积0.1hm2。柞林没有全部伐除, 公顷株数为600株, 红松公顷株数为2870株。

3.2 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通天一林场试验地调查, 上层落叶松全部伐除的样地, 平均胸径为8.2cm, 平均树高为6.5m, 近5年径生长3.05cm, 近5年高生长2.26m, 林内卫生状况不良, 急需抚育;对照区 (上层落叶松公顷保留200株) , 平均胸径为5.9cm, 平均树高为4.8m。近5年径生长2.12cm, 近5年高生长1.28m, 红松长势较弱, 上层落叶松需及时伐除。通天二林场、河口林场红松修枝样地与对照区 (没修枝) 对比, 修枝的试验地结果为平均胸径21cm, 平均树高为14.8m, 近5年径生长1.63cm, 近5年高生长1.13m。树干圆满, 林内卫生状况较好, 对照区 (未修枝) 的试验地平均胸径19.4cm, 平均树高13.9m, 近5年径生长1.52cm, 近5年高生长1.04m。树干欠圆满, 林内卫生状况一般。通天二林场红松果材林改建试验地, 平均胸径为20.1cm, 平均树高为13.3m, 0.1 hm 2样地内球果数78个, 林内卫生状况较好;对照区, 平均胸径为18.4cm, 平均树高为12.7m, 0.1hm2样地内球果数为52个, 林内卫生状况不良。红旗林场柞林渐伐冠下更新红松样地, 柞林全部伐除的, 红松平均胸径为11.2cm, 平均树高为8.4m, 近5年径生长1.84cm, 近5年高生长0.98m;对照区红松平均胸径为9.8cm, 平均树高7.2m, 近5年径生长1.58cm, 近5年高生长0.83m, 柞树平均胸径16.4cm, 平均树高13.8m, 红松生长受到影响, 有的顶芽已磨掉, 柞树需要及时伐除。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红松人工林资源状况、人工红松良种基地建设情况等问题, 对红松人工林试验的三组试验基地进行了调查分析。

关键词:红松人工林,良种基地,建设状况,试验调查

良种基地 篇2

林场发〔2011〕138号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

为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和任务,规范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申请与确定程序,确保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我局研究制定了《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附件: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管理办法 二〇一一年五月三十日

附件

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促进林木种苗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高林木良种生产能力,推动我国林木良种化进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是指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潜力,育种资源丰富、保存完好,管理规范,具有一定的良种选育和推广能力,在林木良种生产中发挥主导和示范作用,经国家林业局筛选和评定后确定的林木良种基地。

第三条 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的建设、管理、申请与确定应当遵守本办法。第二章 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四条 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建设由国家林业局和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共同监督管理和组织实施,具体工作由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和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林木种苗管理机构负责。第五条 国家林业局是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宏观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制定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发展、建设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规章。

(二)负责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的确定、取消。

(三)审核批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发展规划。

(四)指导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及生产,并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扶持。

(五)组织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进行评估、考核和监督。

(六)组织开展有关技术培训和交流,并建立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基础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

(七)组织有关专家成立分树种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协作组,搭建良种选育科研攻关平台。第六条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是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的具体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本辖区申报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的审核和推荐工作。

(二)负责组织编制本辖区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发展规划和发展计划。

(三)审核批复本辖区内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生产计划。

(四)指导及监督本辖区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的生产和管理。

(五)协调落实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的地方配套经费。

(六)对辖区内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生产推广的林木良种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根据本地林业生产和社会需求提出主要建设树种的调整建议。

(七)对本辖区内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进行评估与考核,并将结果报国家林业局。第三章 申请与确定

第七条 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按照林木良种生产单位提出申请、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推荐、国家林业局评审确定的程序产生。

第八条 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基地自然条件适合建设树种生长发育,区域布局合理,当地或者生态条件相似地区对选育树种的种子(穗条)、苗木有长期或者潜在的需求。

(二)对选育树种开展了系统研究,收集保存了丰富的育种资源,且保存完好。

(三)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发展潜力,生产用地规模不少于20公顷且不能为租赁土地。

(四)机构健全,人员配备合理,享受财政补贴(拨款)人员不少于3人;具备一定技术力量,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2人。

(五)建设与管理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健全,档案资料齐全且保存完整。

(六)重视生产与科研相结合,与科研、教学单位有长期合作关系,有技术力量较强的单位作为科技支撑单位。

(七)具有《林木种子生产许可证》、《林木种子经营许可证》。

(八)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确定为“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一年以上。第九条 申报与确定程序

(一)申报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的单位根据国家林业局有关文件的要求,提出书面申请报告(包括本单位基本情况、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及生产的开展情况、主要成果等内容),填写《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申报表》,并附基地照片等图片材料,报所属林业主管部门核实后,报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

(二)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申报的材料进行审核汇总后,提出推荐意见,报国家林业局。

(三)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估和实地考察,提出审核意见,经公示后予以确定。第四章 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的任务 第十条 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主要任务是:

(一)制定本基地生产、建设计划,报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林木种苗管理机构审批后组织实施。

(二)完成上级林业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建设和生产任务。

(三)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工作。

(四)开展林木良种选育、生产、示范和推广工作。

(五)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类生产经营和管理档案及信息数据库。

(六)加强与科技支撑单位、技术专家及其他林木良种基地的协作,与科技支撑单位签订协议,明确科技支撑的内容、责任和任务,实现资源共享。

(七)每年年底前向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林木种苗管理机构上报基地工作总结和下一工作计划。第五章 监督与管理

第十一条 国家林业局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坚持合理布局、总量控制、定期评估、优胜劣汰的原则。

第十二条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每年年底前要对辖区内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当年任务的完成情况做出评价(优秀、合格、不合格)。

第十三条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定期深入基地进行检查,国家林业局不定期地组织人员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进行抽查,并对基地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国家林业局将取消其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资格:

(一)经检查和评估无正当理由未完成生产建设任务的。

(二)不按要求上报总结和下生产计划的。

(三)生产的林木种子、苗木已不适应当地或者周边地区林业发展需要的。

(四)在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中,出现质量事故的。

(五)基地管理混乱,挪用资金的。

(六)其他违反有关规定的。第六章 附则

良种基地 篇3

1 马尾松种植保障措施

1.1 种实晾棚

为防止采摘种放置时因淋雨而霉变, 林场在毛集建种实晾棚一处, 建筑面积300m2, 采用砖混结构设计。

1.2 晒场

按照采种基地总体设计要求, 根据采种的具体情况和需要, 林场在毛集修建晒场一处, 面积1900m2。2003年5月验收合格后付工程款17.1万元。

1.3 种子处理及贮藏库

为贮藏好林木种子, 防止鼠害霉变, 需在田木湾种子处理及贮藏库一栋, 经过招标后工程由桐柏县毛集宛申建筑队施工。2003年2月21日, 林场与桐柏县毛集镇宛申建筑队签订建筑合同, 要求建筑队提供护林房的图纸设计及施工方案。该工程总造价为10万元, 工程工期四个月, 要求2003年3月份开始施工, 2003年6月30日前交付使用。

1.4 机井及配套

按照良种基地总体规划高计要求, 根据良种林分具体情部属需要, 需在马尾松种源种子园建机井一眼, 并配套提灌、先灌设备。该工程经招标后由桐柏县毛集镇建筑队施工, 林场与该建筑队于2003年9月1日签订了合同。施工采取大包的方式, 由工程队负责购买配套设施, 林场指派专监督施工, 工程工期三个月。2003年12月林场经验收合格后付工程款15万元。

1.5 采种机具

为更好地采种制种, 2003年8月25日林场购置采种机具12套, 支出6万元。

1.6 输电线路

由于大包子马尾松母树林至今尚未通电, 需架高输电线路3公里。2003年3月6日, 林场与刘廷远签订了架电协议, 根据协议, 林场将大包子林点输电线路架设任务交由刘廷远负责, 工程造价为9.0万元。要求刘廷远严格按照预算和国家有关电力线路架设规定施工, 工程原材料由刘廷远按照林场要求购买。在施工过程中林场派技术人员监督指导, 工程工期为三个月, 施工结束后由林场组织人员验收, 验收合格后林场支付工程款9.0万元。

1.7 隔离带

为防止火灾损失和防止遗传品质不良的外源花粉对种子园的侵染, 按照因害设, 突出重点, 兼顾一般的原则, 在五里岗母树林营建多功能板栗隔离带26.7公顷。2003年10月经林场验收合格后支付工程款10万元。

1.8 护林房

为更好地管护采种林分, 在马尾松母树林建护林房一座75m2, 两层三间, 下面两间, 上面一间, 采用砖混结构设计, 2003年7月26日, 经过充分议标后林场与桐柏县毛集镇宛申建筑队签订护林房建筑合同, 由林场提供护林房的图纸设计及施工方案, 建筑队负责施工。

1.9 了望台

为加强采种林分的护林防火, 做到早发现、早打灭, 根据采种林分实际情况和需要, 毛集林场分别在田木湾、五里岗、大包子建了了望台三座, 采用砖混结构设计。

1.1 0 林分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马尾松的主要害虫是马尾松毛虫和松梢害虫, 球果害虫有球果螟、小卷叶娥等,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 主要进行化学防治, 喷洒农药, 摘除虫茧, 加强采种林分管护。

1.1 1 疏伐及卫生伐

为提高采咱母树林分质量, 增强林分抗性, 2003年再次寻种子园和母树林中的不良树种和非目的树种伐除, 使目的树种更好地生长、结实。林场将疏伐及卫生伐的任务承包给李铁成施工, 并于2003年7月1日与其签订了作业施工协议。工程工期四个月, 2003年11月工程以验收合格后林场付施工费5万元。

1.1 2 施肥管理

为促进母树生长, 使其尽快结果结实, 2003年5月对各采种林分进行松土除草中耕抚育和施肥, 施肥时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在母树20-30厘米外开沟, 深15-20厘, 肥料施于沟内。对各个母树林区和种子园生产区在施肥的同时实行专人承包管护, 保证基地工作的正常运行。2003年施肥管护共计支出2.16万元。

2 马尾松种植主要保障措施

由于采种基地属于公益性质的林业建设项目, 建设周期长、效益低, 为加强管理, 提高效益, 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我场采取了各种管理体制, 力求在体制上、机制上、科技上创新, 具体做法如下:

在经营管理形式上, 对基地采取企业化管理模式, 实行行政领导和技术人员的“双包”责任制:主抓基地的领导与场里签订责任书, 技术人员与主抓基地的领导签订责任书。在项目管理机构上, 实行法人责任制。在工程管理上, 实行按规定立项, 按项目管理, 按设计施工, 按效益考核。在资金管理上, 我场严格执行“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办法”, 在执行中实行“监理”和“报账”制度。在信息管理上, 我场设计的务功能区建立档案, 逐年记载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林木生长、开花、结实等情况, 工程建设项目执行情况实行统计年报制度。在生产技术管理上, 按生产技术任务做好劳力安排, 资金筹措, 物质准备, 技术人员深入基地, 具体指导。在林业科技管理上, 依托中国林科院、河南农大、省种苗站为技术依托单位, 聘请中国林科院顾万春研究员为技术顾问, 亲自设计, 科学施工。在花粉管理上采取人工辅助授粉, 母树林进行子代测定, 喷施MG满果粉, 定期进行物候观测, 在管理上提高科技水平, 力求做到科技示范、科技带动。

3 马尾松种植种植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种子效益。采种基地进入成果期后, 年产马尾松种子15045公斤, 国外松种子4005公斤。盛果期按30年计算, 共产马尾松种子451350公斤, 国外松种120150公斤, 马尾松种公手价15元, 国外松种子公斤100元, 种子直接经济效益为1878.5万元。

451350×15=677.0 (万元) (马尾松)

120150×100=1201.5 (万元) (国外松)

3.2 木材效益

30年每公顷木材蓄积可达150立方米 (8-9林地指数级) , 总木材蓄积可达19050立方米, 每立方米价按360元计, 直接经济效益68508万元。

49050×360=685.8 (万元)

3.3 造林效益

基地产种子可造林353万公顷, 其中种子园种15.2万公斤, 可造林91万公顷, 木材增益按15%计, 可增益木材2047.3成立方米;母树林采种42万公斤, 木材增益按5%计, 可增益木材1889.3万立方米, 该项经济效益更为可观。

社会效益。采种基地建设、经营管进、采种、制种、运输均需投入一定劳力, 对当地农村劳力安排, 增加农民收入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对加快荒山造林, 美化环境, 增进人们身体健康, 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生态效益。采种基地采集供应充足的造林良种, 有效地扩大了森林资源面积, 大幅度增加了森林覆盖率, 对促进农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综合评价。良种基地目前已初见成效, 进入盛果期后每年产马尾松种子1.5万公斤, 国外松种子0.4万公斤, 种子每年直接经济效益60余万元, 木材每年经济效益近30万元,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并且年产良种可造林100余万亩, 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更为可观。良种基地采集供应充足的造林良种, 有效的扩大了森林资源面积, 大幅度增加了森林覆盖率, 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森林的多种生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对促进农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良种基地建设、经营管理、采种制种、运输均需投入一定的劳力, 对当地农村劳力安排、增加农民收入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加速豫南荒山造林绿化、稳定和提高森林生产力, 发挥森林改善环境都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能缓解木材供需矛盾, 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摘要:马尾松以适应性强和经济价值高的双重营林特性, 成为豫南山区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但长期以来不合理开发及乱砍滥伐, 马尾松资源遭到很大破坏, 因此必须建立马尾松良种基地, 改良提高种子遗传品质;逐步实现良种生产专业化、采种基地化、造林良种化。

关键词:马尾松,种植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良种基地 篇4

一、项目背景

2001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后,通过10年实施,现农业部对其中的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办证条件即将进行重大调整,提高办证门槛、减少企业数量、而后扶持企业(在种子生产、品种选育、种子加工方面做大做强,确保民族企业在粮食安全中的作用。

一、项目基本条件

重庆大良种业有限公司具备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征求意见稿主要条件。重庆吨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具备种子生产经营的基本条件——有长期从事品种选育、生产、经营的人;有自有水稻品种渝优11号(渝审稻2004004、瑞优5号((渝审稻2006005、桂农业公告(2009 4号、川优5240(渝审稻2009002、永优21(黔审稻2009004号及自有糯玉米品种爱糯1号(渝审玉2005012号、瑞糯2008(渝审玉2007017和代理油菜品种天油97(渝审油2010003;有种子生产基地2000余亩;有稳定的种子销售网络。

二、投入

重庆大良种业有限公司投入现金300万元(其中100万

左右用于购买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办证条件中规定的种子加工、检验的必须设备,其余条件由重庆大良种业有限公司提供(规模大以后需公司提供部分短期周转金用于收购生产种子。

重庆大良种业有限公司投入300万(其中100万现金,品种作价200万。

三、规模设计

2011年(因种子经营特殊,一般以6月至次年5月为一经营种子生产2000亩,购买一渝审玉米品种,销售种子30万公斤。

2012年种子生产4000亩,销售种子50万公斤。2013年种子生产5000亩,销售种子70万公斤。

良种基地 篇5

1 繁育体系逐步完善, 繁育规模逐年增大

为了充分发挥地域优势, 发展壮大马铃薯产业, 实现马铃薯产业的提质增效, 2006年以来, 曹务乡党委、乡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向马铃薯种薯产业倾斜, 同县种子管理站协商全面进行马铃薯原种和一级种的繁育, 进一步完善马铃薯种薯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在曹务乡田沟村建设马铃薯脱毒原种种薯繁育钢架防虫网棚100亩 (100座) , 从庄浪陇源马铃薯薯业有限公司调运原原种50万粒, 繁育脱毒种薯品种6个, 建立一级种繁育基地3000亩, 并严格按照规模化、集约化和规范化的要求, 建设标准化的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 进一步改善了良繁基地生产条件, 提高了马铃薯种薯质量, 稳定繁种基地规模。

曹务乡在配套设施、完善体系的同时, 逐年扩大繁育规模。以高淀粉加工型品种为主栽品种, 以早熟市场型品种为搭配品种, 不断优化品种布局, 不断增加种植面积, 单产不断提升, 品质不断优化, 年产种量不断增加, 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马铃薯种植面积由2006年2万多亩增加到2008年的2.6万亩, 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率由40.8%上升到47.2%, 总产量由3 004吨上升到4 160吨, 人均纯收入也由926元上升到1 223元。经过多年发展, 马铃薯种薯产业已发展成为当地的主要支柱产业, 马铃薯产种收入已逐渐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2 开展大量的试验示范研究工作

静宁县种子管理站为了进一步探究适宜我县栽培的马铃薯新品种, 探究适宜当地的栽培方式和丰产栽培方案, 在曹务乡田沟村建立了马铃薯试验示范5项:

一是设置马铃薯新品种试验3项, 引进马铃薯新优品种37个。其中, 甘肃省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A, 参试品种14个, 表现较好的品种有L0321-4、L0323-13、天2002-3-4、L0426-3;甘肃省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B, 参试品种6个, 表现较好的品种有02161-283、02175-200;静宁县马铃薯新品种比较试验, 参试品种7个, 表现较好的品种有L0031-17、临9706-2。

二是设置马铃薯不同播种方式试验1项。设全膜双垄栽培、半膜覆盖栽培、膜侧栽培、坑种栽培及常规栽培五种不同播种方式。通过初步观察, 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方式表现较好, 预计亩产1 500公斤左右。

三是建立马铃薯一级种薯繁育基地3000亩。主要品种为青薯168、庄薯3号、富薯3号、LK99等, 预计亩产种1 500千克左右。

通过试验示范研究, 逐步提升了马铃薯繁育基地科技含量, 筛选出更多的适宜我县栽培的马铃薯新品种, 不断提供有价值的符合生产实际的丰产栽培技术方案, 进一步促进了马铃薯种薯基地的发展壮大。

3 大面积良种良法配套示范

该基地在繁育脱毒优质马铃薯种薯的同时, 根据繁育品种的特征特性, 采用防虫网棚及高山隔离繁种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坑种技术、单垄双行种植技术、侧膜覆盖种植技术等马铃薯繁种技术, 并对种薯繁育基地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叶面喷肥等技术, 在生产上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种植, 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日趋完善。2009年, 建立马铃薯丰产栽培方式示范样板田4880亩, 其中防虫网棚100亩, 全膜双垄沟播2000亩, 坑种400亩, 垄种360亩, 侧膜种植2020亩, 并形成了一整套不同的栽培技术方案。

3.1 防虫网棚及高山隔离繁种技术

3.1.1 播前准备:

该乡高山地区气候冷凉, 年平均气温在7℃以下, 海拔高, 隔离条件好, 可选交通条件好的地块进行高山繁种。在沟谷、湾滩没有自然隔离条件的地方, 选择水肥条件好的地块采取防虫网棚繁种。适宜与禾谷类作物轮作, 前茬以麦类、谷子、玉米等作物为好。前作收获后及时深耕纳墒, 并在地下害虫和鼠害严重地块结合耕地亩施300~500克辛硫磷毒土防治。种薯选择已通过休眠期 (开始露芽) 、粒重1.5克以上的无病毒和其他病害的原原种, 适宜当地的品种为庄薯3号、青薯168、克新4号、大西洋等。

3.1.2 科学施肥:

施肥以农家肥为主, 氮、磷、钾配合, 结合秋末浅耕一次性施入。亩施腐熟有机肥5 000千克, 尿素8~10千克, 过磷酸钙30~50千克, 钾肥20~30千克。

3.1.3 精细播种:

播种期以10厘米地温稳定通过8~10℃为宜, 每亩适宜栽植5 000株左右。实行双行垄作种植, 即每垄种两行, 垄幅宽80厘米, 垄高20厘米左右。垄上行距30厘米, 以垄中线为界等距种植, 株距50厘米。播种深度10~12厘米, 采用开穴点播或机械种植方式, 并垄上覆膜。

3.1.4 田间管理:

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 保证全苗。现蕾前 (苗高16~20厘米) 中耕10~13厘米, 现蕾期浅耕6~10厘米, 起到松土、除草、保墒的作用。现蕾期从垄的两侧各取5~6厘米的土, 从垄沟取6~8厘米的土培放在垄面, 使之形成18~20厘米高的垄, 结合培土亩施尿素15千克。要求每隔7~10天交替喷施宝大森、代森锰锌、甲霜灵锰锌、霜毒疫净、杀毒矾、克锰、安泰生、雷多米尔等农药;如果雨水多、湿度大, 要求每周喷一次。由于当地海拔高, 没有绝对无霜期, 种植马铃薯在苗期注意防霜冻, 特别是地膜覆盖种植更为重要, 方法为烟雾法。苗出全和现蕾后各补灌一次水, 注意不能积水, 要求灌过水。

3.1.5 收获与贮藏:

茎叶呈黄色、中基部叶片枯萎、薯皮老化、薯块易从脐部脱落时及时收获。

3.2 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

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力中上的旱川地或梯田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和播种前深耕25厘米以上, 耙耱平整。起垄先用划行器在距地边25厘米处划行, 大行70厘米靠地边, 小行40厘米, 然后亩施优质农家肥5 000千克、马铃薯复混型专用肥50~60千克或尿素20~30千克、过磷酸钙60~80千克、硫酸钾20千克, 三肥混合均匀, 分别撒在宽行内作底肥。然后用畜力沿大行线向中间来回翻耕起垄, 垄高15~20厘米, 将起大垄时形成的犁沟沿土刮至小垄中间形成小弓形垄, 然后覆膜。膜与膜之间不留空隙, 相接处必须在小垄中间, 并用细土压实地膜, 每隔3~5米压一土腰带, 覆膜后一周左右待膜紧贴垄面后在垄沟每隔1米打一小孔, 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在大垄两侧用点播器打一播种孔, 孔内点籽, 用第二个孔的土覆盖第一个孔口。株距40厘米左右, 亩保苗3 300~3 500株。盛花期后, 结合有效降雨揭膜, 每亩追施尿素10~15千克。

3.3 马铃薯坑种栽培技术

所用地块在冬前和春季播前深耕翻, 深度达到25厘米。以70厘米×90厘米或80厘米×80厘米的穴距, 挖深40厘米、直径40厘米的坑穴, 亩挖穴1050个左右, 每穴三四株, 每亩保苗3 350~3 500株。马铃薯是高产喜肥作物, 对肥料极为敏感, 挖坑前亩施优质农家肥3 500~5 000千克、复混型马铃薯专用肥40~50千克、磷二铵10~14千克、尿素15~20千克, 将农家肥和化肥混合均匀, 挖坑时分别集中翻施于坑穴内。在第一次压蔓时亩追尿素20千克或碳铵30千克。后期压蔓两次, 第一次为孕蕾至开花初期 (出苗后35~45天) , 先将密集茎蔓从中央压土分开, 水平延伸, 结合追肥从四周耙土压蔓, 以埋没二三节地上茎节为宜;第二次在出苗后65~75天, 适当压蔓, 抑制徒长, 回缩养分。随着压蔓次数增加而结薯层也相应增加, 从而提高产量。

3.4 马铃薯垄种栽培技术

选择排灌方便、土壤深厚、肥力中等以上的沙质土种植, 播前深耕25厘米以上, 精细耙耱。先划宽60厘米、窄40厘米的行, 亩施优质农家肥3 500~5 000千克、复混型马铃薯专用肥40~50千克, 或施磷二铵10~14千克、尿素15~20千克, 三肥混合均匀做底肥, 分别撒在宽行内。用畜力起宽垄, 垄高15~20厘米, 以40厘米左右的株距点在垄的两边, 亩保苗3 300~3 500株。块茎膨大期亩追尿素10~25千克, 和磷酸二氢钾5千克。

3.5 马铃薯膜侧栽培技术

马铃薯膜侧栽培要选择地势平坦、保肥保水性能良好、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 前作收获后及时深耕整地, 覆膜前精细整地, 做到土绵墒足。起垄时亩施优质农家肥4 000~5 000千克, 洋芋专用肥60~80千克, 或尿素20~30千克、过磷酸钙60~80千克、硫酸钾20~25千克, 或尿素17~22千克、二铵15~20千克、硫酸钾20~25千克, 三肥混合均匀施入作底肥。整地施肥后, 抢墒起垄覆膜, 垄高15~20厘米, 垄面成拱形, 垄底宽30厘米, 垄间距70厘米, 然后覆膜。在距垄底30厘米处挖穴点播, 株距40厘米, 亩保苗3 000~3 500株, 播种深度10厘米左右。孕蕾至现花初期, 结合浅中耕培土, 每亩追施尿素15~20千克, 磷酸二氢钾5千克。

4 管理措施协调得当

为了进一步促进曹务乡马铃薯繁种基地建设, 乡党委、乡政府与县种子管理站加强协作配合, 狠抓基地落实和技术培训, 主要抓了以下四点:

一是抓责任落实。乡政府每年委派一名副科级领导专门负责, 驻村干部专抓该基地工作;县种子管理站每年确定一名副站长专门负责, 并确定两名技术干部具体负责基地建设的技术指导工作。在县乡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 村级干部积极配合, 督促检查建设进度, 协调解决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中的具体问题, 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二是抓宣传培训。每年春季, 基地建设小组通过宣传动员、技术培训、示范展示等措施, 使基地农户了解原种品种特性, 掌握马铃薯原种及一级种栽培技术, 思想上认识明确, 技术水平逐年提升, 落实面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 技术入户率100%。

三是抓技术配套。采取良种良法相结合措施, 主要繁育陇薯3号、庄薯3号、克新6号等马铃薯脱毒原种, 大力推广全膜覆盖、膜侧种植、坑种、垄种等先进种植技术, 良种普及率达100%。

良种基地 篇6

关键词:中华鼢鼠,油松良种基地,危害率

中华鼢鼠 (Myospalax fontanierii Milee-Edwards) , 别名瞎瞎、瞎老鼠、瞎狯等, 属哺乳纲啮齿目仓鼠科鼢鼠亚科。中华鼢鼠体长18~30cm, 体短粗, 略呈圆筒状, 体重250~350g, 个别体重达500g, 一般雄鼠大于雌鼠。头宽而扁, 嘴短, 耳壳退化, 耳轮小, 额头有一白斑, 四肢发达, 前肢爪呈镰刀状, 善于挖土打洞。后足较小, 适于拔土, 头骨粗大, 头骨后面宽大于高。一对门齿较大, 外露, 毛短细密, 体背毛厚, 呈灰褐色和锈褐色, 略有绿光, 腹部毛为浅色, 尾长3.0~4.5cm, 无毛, 粉红色。此鼠常年在地下活动, 活动的隧道纵横交叉, 地面上常发现许多土堆, 根据土堆的新旧, 可判断其活动情况。当地群众有“公鼠土堆一条线, 母鼠土堆一大片”的区别。洞的构造有寻食洞和常住洞2种:寻食洞与地面平行, 距地面10~15cm;常住洞较深, 洞内有仓库、厕所等。每年有2个活动高峰, 春季4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第1次高峰, 主要是寻食、求偶, 此时活动频繁, 秋季9月上旬至10月上旬, 作物成熟后开始大量贮存食物, 准备越冬。一般以早晨、傍晚和阴天活动较多, 中午很少活动。鼢鼠有怕光、怕风的习惯, 视力很差, 听觉、嗅觉灵敏。近年来, 中华鼢鼠成为危害未成造林地的重要林业有害生物, 特别是在子午岭庆阳地区分布较广, 危害十分猖獗。为了有效控制其危害, 设立了标准调查试验地, 找到了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 并推广应用于实践防治中, 取得了理想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立地条件

调查试验示范小区设置在正宁林业总场中湾林业科学研究所, 一生产点梁中上部, 立地条件为疏林地及灌木林地, 海拔1 487~1 570m, 坡向以南向为主。

1.2 调查方法

在种子园进行了鼢鼠危害调查试验, 设置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标准样地21块, 在设立样地的同时, 还调查了鼢鼠对定植树木的危害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中华鼢鼠栖息洞穴、取食习性与其所存在的立地类型诸因子有关。在标准地内依据不同因子条件进行调查, 发现其结果不一样。

2.1 中华鼢鼠的发生与不同整地方式之间的关系

在调查试验地共设置了全垦地、梯田、林带样地 (3次重复, 共9块样地) , 调查结果反映出中华鼢鼠发生的适宜条件是全垦地、梯田, 其次是林带 (见表1) 。

经多次反复试验证明, 全垦地因土壤疏松, 灌木、杂木根系去除, 原立地条件得到破坏, 导致中华鼢鼠危害较重;梯田土壤坚硬、瘠薄, 定植时只是深穴换了肥土, 原立地条件只得到了局部破坏, 同时梯田的埂起到了一定的防护功能;林带因立地条件破坏轻, 杂木和曼根密集, 加上田埂起了防护功能, 所以危害较轻。由此可见, 造林以林带或大穴为好, 定植再逐步扩穴。

2.2 中华鼢鼠的发生与坡向的关系

在种子园不同坡向的小区内设置了12块样地 (标准地面积400m2) , 调查了林木被害率, 其结果表明, 鼠害的发生与危害顺序是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 (见表2) 。调查表明, 阳坡是中华鼢鼠活动最猖獗、危害最严重的地带, 其次是半阳坡、半阴坡、阴坡。因此, 应该把防治重点放在阳坡、半阳坡。

注:表中数据为3个重复的平均数。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目前油松良种基地的防鼠工作, 应采取综合防治, 结合改变地类环境, 在鼠害活动猖獗的季节采用群防群治, 全面投饵, 全年固定人员进行人工捕杀, 才会以最低的经济成本收到最好的防治效果。油松良种基地中华鼢鼠的防治措施主要有化学防治、人工捕杀、生物防治及改变造林方式和立地条件等。防治方法有药物、毒饵、人工机械捕杀等。

参考文献

[1]张治胜, 杨彩霞.中华鼢鼠对青海云彬造林的危害及防治[J].中国林业, 2008 (12) :48.

[2]吴有邦, 孙崇宗, 梁桂英.中华鼢鼠的生物学特性与药物防治的最佳时期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3) :134, 136.

[3]王晓飞, 徐瑞琴.中化鼢鼠对油松人工林的危害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7) :150.

良种基地 篇7

1 畜离良种基地建设情况

全区建有菏泽市牡丹区鲁西黄牛原种场、菏泽种羊场两大国有种畜禽场, 主要承担鲁西黄牛、青山羊、小尾寒羊的品种保护工作。特殊的地理位置, 独特的品种资源优势, 使本区鲁西黄牛、青山羊、小尾寒羊成为鲁西南地区最大的良种繁育基地。同时, 本区还被山东省畜牧局确定为2013、2014年高效特色畜牧业示范县, 重点扶持鲁西黄牛、青山羊、小尾寒羊的品种繁育, 为菏泽市唯一承担此项目的县区。通过项目实施, 目前全区已建成鲁西黄牛良种繁育场4个, 青山羊良种繁育场8个, 小尾寒羊良种繁育场16个、均取得了上级业务部门颁发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同时还建成波尔山羊良种繁育场12个, 规模牛羊饲养户3000余个, 菏泽种羊场、牡丹区鲁西黄牛原种场还承担了农业部畜禽良种工程项目, 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国有畜禽良种繁育推广机构。全区鲁西黄牛存栏量7.6万头、青山羊存栏量35万只、小尾寒羊存栏量76万只、波尔山羊存栏量58万只, 年提供良种50余万只, 出栏肉牛、肉羊120万只, 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良种畜禽推广繁育基地。

2 基地建设计划

良种基地 篇8

1 圃地要求

(1)环境条件。果树良种苗木基地的土壤、空气、灌溉水质量符合地方或行业标准规定的产地环境条件。

(2)基地规模。基地建设集中连片13.3 hm2以上。

(3)基地规划。具有与其规模相适应的“三圃”。即良种采穗圃、砧木繁殖圃和成品苗繁殖圃。合理规划并建设道路、办公场所,有防风林。

2 配套设施

(1)基础设施。交通便利,园内水、路设施配套,基地主干道硬化,能通过运输车辆。非生产用地不得超过规划总面积的15%。

(2)水利设施。具备先进的灌溉技术和排水设施,能抵御干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

(3)电力设施。具有低压变电设施,电力供应充足。

(4)机械设备。主要有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苗木繁育专用农机具及设备,如栽苗机、起苗犁、打药机等。

(5)苗木贮藏。具有果树良种苗木假植和长期贮藏设施。此外,还应根据实际需要,配备良种苗木检测仪器等。

3 管理要求

(1)品种确定。应根据市场需要,选择经省备案的、品质优良、早果丰产、稳产、抗逆性较强的品种。如苹果梨、南果梨、花盖梨、寒富、金红、锦绣海棠等。

(2)品种标准。生产经营的果树种苗,必须达到《辽宁省果树苗木种子标准》规定的质量标准,并附有果树种苗检验、检疫合格证书。

(3)新品种选育要求。政府鼓励和支持选育、引进果树新品系。选育、引进新品种和新品系应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通过的果树品种和品系,由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发给《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合格证书》,并由省果树主管部门予以公布。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果树品种和品系,可经营、推广,也可有偿转让。

(4)调入种苗标准。经批准调入引进和向国外提供的果树种苗,必须经过检疫,检疫办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和省有关规定执行。严禁从疫区调入果树种苗。

(5)其他生产管理。其他生产管理应严格按照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规定执行。

4 售前准备

(1)苗木分级。按照果树良种苗木地方或行业苗木质量等级标准,统一进行分级。

(2)苗木标识。果树良种苗木包装上应挂标签,注明品种、数量、等级、出圃日期、产地、经手人等,果树良种苗木出圃要附果树种苗检验证书[2]。

5 档案制度

(1)农药化肥管理制度。农药购买、存放、使用及包装容器回收处理,实行专人负责,建立进出库档案,无禁止使用农药。

(2)生产档案记录制度。包括市场需求预测,经营方向,引进苗木品种、产地、预期产量等原始记录,苗木栽后成活率,补栽情况,种子育苗的苗床制作、消毒、催芽、出芽率、移苗情况等原始记录。按照苗圃地小区或树种记载管理档案、管理计划、指标要求、技术措施、实地情况、阶段性总结,苗木生长发育记载,物候期状况,档案记录保存2年以上。

(3)苗木检疫制度。果树良种苗木异地调运应经过严格检疫,并由调出地检疫部门进行复查,检疫合格的方可运输调入使用。

(4)质量追溯制度。对果树良种苗木基地内生产者和产出良种苗木,进行统一编码,统一包装和标识,有条件的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产品质量查询[3]。

6 其他要求

(1)明确实施主体。果树良种苗木生产基地创建的主体是果树专业合作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注册登记,并规范运行,同时确定技术员和指导专家,负责技术指导和果农培训等相关工作。

(2)树立创建标牌。对标准果园的标牌大小、格式和内容等要求,树立标牌,标明创建规模、树种、品种、生产目标、关键技术、技术负责人、管理责任人等。

(3)普及生产规程。每类苗木都要制定先进、实用、操作性强的生产技术规程,要切实按照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田间管理。

(4)保障技术力量。苗木基地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至少应达到果树专业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以确保苗木繁育质量和繁育水平。

(5)建立工作档案。创建方案、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技术规程、生产档案、产品质量检测报告、工作总结等文件资料健全、完整,并分类立卷归档[4]。

(6)果树种苗许可。果树良种苗木基地应具有生产和经营果树种苗的资格,并根据《辽宁省果树管理办法》领取省农委颁发的《果树种苗生产许可证》和《果树种苗经营许可证》。

(7)销售服务。出售果树良种苗木的单位,应具有固定的销售场所或门市,配备专人负责良种销售工作,苗木售出后具备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

摘要:从圃地要求、配套设施、管理要求、售前准备、档案制度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果树良种苗木生产基地建设管理办法,以期实现彰武县果树良种苗木的自繁自育、自产自销,实现该县用苗不外购,促进果树良种苗木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顺利完成。

关键词:果树,良种苗木,基地建设,管理办法,辽宁彰武

参考文献

[1]李红艳,宋立峰,吴晓丹,等.彰武县及周边县区果树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5):176.

[2]刘洪刚.关于丹东果树产业发展及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思考[J].北方果树,2010(3):51-60.

[3]姚汀江,李孙逵,林文忠.南安市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园艺,2007(4):2-4.

良种基地 篇9

1 油松种实害虫的种类及发生规律

1.1 果梢斑螟

果梢斑螟 (Dioryctria mendacella stor.) 鳞翅目螟蛾科。成虫体长10.0~13.5 mm, 翅展19.5~28.0 mm。雄蛾比雌蛾略小。卵近椭圆形。长径0.7~0.8 mm, 短径0.5~0.6 mm。初产卵乳白色, 渐变樱红色。老熟幼虫体长15~22 mm。初孵幼虫为红褐色, 后逐渐变为灰白色、黑褐色到黑色。蛹纺锤形。长10.0~15.5 mm。初羽化的蛹为黄褐色, 后变深褐色, 羽化前为黑褐色。1年发生1代, 以幼虫在当年被害枝梢及枯死的上年生球果内越冬[1]。翌年5月, 越冬幼虫开始转移, 多数先蛀入雄花序, 后蛀入嫩梢和二年生球果, 也有少量不经过雄花序而直达嫩梢和一年生球果上蛀食。随虫体长大, 幼虫由细小嫩梢转移到粗大的嫩梢上为害, 后期则多转入大球果中蛀食。被害梢变枯黄, 极易风折, 被害球果则停止生长, 渐变褐色。在被害梢及球果上的蛀孔处幼虫常连结松脂形成被膜, 以隐蔽躯体。蛀孔大而圆, 孔外常粘连褐色粒状虫粪。6月中旬至7月下旬为化蛹期, 蛹期17 d左右。成虫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出现, 经几日即交尾产卵。卵多产在树干及粗枝的阴面树皮上及皮缝里, 也有少数产在干球果鳞和松针上, 散产或2~3粒一堆。1头雌蛾平均产卵量40余粒。卵期6~8 d。该虫是近几年发生日趋严重的一种害虫。

1.2 微红梢斑螟

微红梢斑螟 (Dioryctria splendidella herrich-scbaffer) 鳞翅目螟蛾科。1年发生1代, 幼虫在被害枝梢和球果内越冬, 越冬幼虫在翌年4月底至5月初活动取食, 有的迁移为害新梢, 5月下旬进入化蛹盛期, 6月上旬出现幼虫。幼虫主要危害松梢和二年生球果, 具转移危害习性, 1条幼虫可危害2~3个松梢或球果[2]。幼虫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化蛹, 化蛹盛期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成虫有趋光性, 飞翔迅速, 夜间活动, 多在下午至夜间羽化交尾、产卵, 卵产在嫩梢针叶或叶鞘基部。成虫寿命5~6 d。

1.3 球果小卷蛾

球果小卷蛾 (Gravitarmata margarotana heinemann) 鳞翅目小卷蛾科。1年发生1代, 以蛹在杂草下及枯枝落叶层越夏过冬。蛾始发期在翌年4月中旬, 盛发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虫羽化时刻多在8:00—12:00, 其飞翔最盛时刻一般在19:00—20:00;白天多休息在枯枝落叶层、树干及针叶丛庇荫处。卵期14 d。卵散产, 一般每果有卵2~3粒, 最多达19粒, 绝大部分产于先年球果鳞片上, 间或产于当年嫩梢及针叶上。幼虫期约30 d。初孵幼虫营裸露生活, 平均2 d, 取食当年生球果及嫩梢, 然后蛀入上年生球果, 隐蔽生活, 取食果鳞基部及种子;幼虫成熟即脱果坠地[3]。幼虫孵化始、盛期, 正是油松开花始、盛期, 也是进行化学防治的有利时机。在枯枝落叶层及杂草丛中吐丝结茧成蛹。

2 综合防治技术

2.1 人工与物理防治

一是加强虫情监测预报, 及时防治。结合当地物候期做好监测工作, 抓住最佳防治时期, 做到无虫防治、治早治小[4]。二是改善和调整林下地被。及时除草抚育, 改善母树生长环境, 破坏害虫越冬环境。三是加强管理, 保持树势良好。通过树体管理、水肥管理, 保持母树生长良好, 减少虫害危害几率[5]。四是加强剪除被害球果枝梢和树干刮卵。加强冬季修剪, 及时剪除虫害枝梢和球果, 集中销毁处理。五是悬挂成虫诱捕器和杀虫灯, 捕杀成虫。成虫具有趋光性, 悬挂高压黑光灯, 诱捕成虫[6]。

2.2 生物防治

一是加强植物多样性的建设, 保护生物多样性。天敌是害虫自然控制因素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 如赤眼蜂、悬腹广肩小蜂、蚂蚁、鸟类是防治梢斑螟最好的生物, 保护和利用天敌防治害虫[7]。二是悬挂性诱捕器, 消灭成虫。根据油松种实害虫的发生规律, 每年成虫集中活动期, 6—8月进行性诱捕器悬挂, 诱杀成虫。同时, 可以根据诱捕的雄虫数量进行虫情测报[8]。

2.3 化学防治

可用50%杀螟松乳油, 或50%磷乳油1 000倍液, 或90%敌百虫晶体, 或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 或2.50%敌百虫粉剂, 或2.50%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 或25%亚胺硫乳油800倍液, 或80%敌敌畏乳油2 000倍液毒杀幼虫。于幼虫期喷80%敌敌畏乳油1 500倍液, 或90%晶体敌百虫300倍液, 或20%蔬果磷500倍液, 或40%乐果乳油400倍液, 或50%敌百虫乳油100倍液;成虫出现后每隔7 d喷1次80%敌敌畏乳油500倍液, 杀灭成虫和新幼虫。

摘要:通过对油松主要种实害虫发生情况的调查, 阐述了种实害虫的发生规律, 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 以期为油松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油松种实害虫,发生规律,综合防治技术,中湾国家油松良种基地

参考文献

[1]刘志刚, 席忠诚.油松种实害虫的综合防治[J].中国林业, 2011 (8) :42.

[2]李新会, 秦好来, 马建权, 等.油松种实害虫综合防治技术[J].陕西林业科技, 2009 (2) :83-85.

[3]纪芬, 接庆.油松移栽防治病虫害的几点意见[J].中国森林病虫, 2001 (S1) :53-54.

[4]李艳杰.辽宁省油松主要害虫的发生与防治[J].辽宁林业科技, 2008 (3) :57-59.

[5]杜芬芬, 王小卫, 冯汉亭.子午岭林区油松主要害虫及其防治方法[J].甘肃林业科技, 2006, 31 (3) :60-63.

[6]马建权, 刘保柱, 李新会, 等.桥山油松良种基地结实与球果害虫防治[J].陕西林业科技, 2005 (3) :6-8.

[7]刘凤祥, 陈霞, 徐丽欣, 等.油松幼林抚育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中国西部科技, 2011, 10 (36) :55-56.

上一篇:国际贸易欺诈与防范下一篇:有限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