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法律英语课程论文

2024-11-21

警察法律英语课程论文(共7篇)

警察法律英语课程论文 篇1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涉外警务工作日益增多, 公安民警不仅要熟悉和掌握我国处理涉外警务的法律法规, 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或其他外语的交流能力, 并且要了解外国警察法律制度和中外法律文化的差异, 才能更好地与涉外人员和外国警察沟通交流, 及时有效处理涉外警务工作。

目前, 与涉外警务工作相关的英语课程在不同的公安院校有“警察英语”、“警务英语”、“公安英语”和“勤务英语”等课程名称, 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或权威的概念。尽管课程名称各有不同, 但是这些警务英语课程都是以培养从事公安工作专业人才应用英语的能力为主要目标。这些课程强调的是学生掌握语言的能力, 然后将英语作为一种工具在公安工作中解决涉外警务问题, 因此, 这种类型的警务英语课程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 选用的教材倾向于语言知识。但是, 涉外警务工作除了应用语言, 还需要了解隐含在语言中的法律文化差异和外国警察法律制度的背景知识。正如著名翻译家王佐良教授所说的:“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 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因此, 与偏重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警务英语课程相比较, 警察法律英语课程是以提高英语水平的手段达到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为目的, 注重学生对警察法律制度的学习和掌握, 了解法律文化差异, 以此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公安人才。

笔者从2008年起就在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公安专业和非公安专业的学历班开设法律英语课程。虽然该课程为选修课, 名称与其他普通院校的学术英语课程一样, 但是授课内容主要是在学习英语词汇和短语的基础上了解外国警察法律制度和中外警察法律文化的差异, 选用教材为笔者自编。经过6年的授课, 笔者认为可以设置警察法律英语课程, 将该课程与其他警务英语课程区别, 突出课程教学特点, 彰显公安院校学术英语的特色。为此, 笔者开展问卷调查, 分析学生对警察法律英语课程需求, 论证开设该课程的必要性。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是在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进行, 调查对象是2013级公安专业和非公安专业学历班学生。问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警察法律英语的需求。围绕该目的, 笔者将问卷内容设计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学生英语水平;第二部分是学生对开设警察法律英语课程的认同程度;第三部分是学生对警察法律制度的了解程度;第四部分是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要求。问卷发放334份, 回收有效问卷273份, 回收率为81.74%。

二、结果和分析

笔者对问卷四个部分的问题分别进行统计和分析, 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学生对警察法律英语课程的需求, 以便教师根据学生需求编写教材, 优化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模式。

(一) 学生英语水平

为了初步掌握学生对警察法律英语的了解情况和学习警察法律英语的主动性, 笔者设计了反映学生英语水平的3个问题 (见表一) 。

从统计结果看出, 大部分的学生没有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但是有过半数的学生已经通过大学英语B级考试。大学英语B级考试是面向高职高专层次全国性教学考试, 以《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 要求较四级考试略低, 相当于大学英语三级水平, 需要掌握2500个英语单词以及由这些单词构成的常用词组。作为大专层次的高校, 学校英语教学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以英语B级水平为准, 教学安排符合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因此, 学生通过英语B级过半数, 比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更多, 反映了学生的英语水平, 是和大专院校英语教育的要求相一致的。从自我评价来看, 过半数学生表示对自己的英语水平不满意, 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满意度达到基本或更高的学生较通过英语B级考试的比例少, 可见学生通过英语B级考试并不意味他们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满意。

由此可见, 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 通过英语四级和B级考试的学生刚过半数。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 但对于学习警察法律英语所要求的基础水平来说, 不可能以自学的方式了解掌握相关知识。学生对自己英语能力的满意度较低, 老师在警察法律英语的授课过程中, 还需要兼顾对英语基本知识的学习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的编写上, 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 以基本的警察法律英语知识为主, 不需要对学生英语水平设定太高的教学要求。

(二) 学生对开设警察法律英语课程的认同程度

调查学生对新课程的认同程度可以充分论证在公安院校设置警察法律英语课程的现实需求。对此, 笔者设计了6个问题 (见表二) 。

以上问题反映了两个方面的调查结果。第一, 学生自身对警察法律英语求知需求程度较高, 仅小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对将来工作没有帮助, 不愿意学习该门课程, 但是较多学生基于自己的英语知识水平和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缺乏了解, 对学好该门课程的信心仍需要加强。为提高学生信心, 教师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对警察法律英语有初步了解, 或者在讲课中多讲授警察法律英语与实际工作有关的案例和具体应用, 或者制定以学生平时成绩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标准的考核方式。第二, 专业课对警察法律英语需要程度较低, 大部分专业课教师没有使用英语授课或要求学生阅读英文材料。结合警察法律英语课程的要求, 要适当在该门课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水平, 同时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 侧重于以入门层次的基本警察法律英语内容为主。统计结果证明学生对开设警察法律英语课程的认可程度较高, 公安院校有开设警察法律英语课程的现实需求。

(三) 学生对警察法律制度的掌握情况

学生对外国警察法律制度和中外警察法律制度区别的了解程度反映学生对警察法律英语课程的需求程度。对此, 笔者设计了6个问题 (见表三) 。

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对警察法律制度是否有需要是学生学习新课程的主要动机。在表三中的问题一和问题二是调查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是否需要了解外国警察法律制度或中外警察法律制度区别。统计结果显示, 一半以上的学生需要了解外国警察法律制度或中外警察法律制度区别, 其中需要了解中外警察法律制度区别的学生比例略高于需要了解外国警察法律制度的学生比例。这说明学生对警察法律英语课程有需求, 也反映今后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警务英语课程与警察法律英语课程是相互区别的。表三问题三统计结果显示, 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目前所学的警务英语课程不能满足他们对外国警察法律制度的需求。由此可见, 警务英语课程与警察法律英语课程在教材、教学内容等方面大有区别, 进一步证实设置警察法律英语课程的必要性。

学生对警察法律制度的了解情况反映学生学习新课程的主动性。表三问题四和问题五统计结果显示, 绝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阅读与警察法律制度有关的文章或书籍, 所呈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体水平偏低。如前所述, 学生虽然在专业学习中有要了解警察法律制度的需求, 但是由于学生阅读相关文章和书籍的主动性较低, 不可能以自学的方式了解相关知识, 因此及时开设警察法律英语课程可以弥补学生对警察法律制度知识的缺失。

学生对自身能力的提升需求既是决定教材内容的重要因素, 又指引教师根据教材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授课内容。表三问题六的统计数据表明, 将近一半的学生最希望通过课程学习并应用与警察法律制度有关的英语词汇和短语, 18.5%的学生最希望了解中外警察法律制度区别, 13.2%的学生需要了解外国警察法律制度, 另有13.9%的学生希望能用英文交流相关知识, 仅有很少比例的学生希望提高英语阅读、翻译和写作的能力。这也侧面印证设置警察法律英语课程的目的是符合学生学习实际需求的。由上可知, 教师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 应当以警察法律制度知识为主, 重点解释相关英语词汇和短语;在教学过程中, 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选取和添加, 使学生通过学习既能够运用英语词汇和短语进行交流, 又能够理解隐藏在语言后面的法律知识和文化差异。

(四) 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要求

问卷从教师、教材、开课时间及教学模式等方面调查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要求。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统计结果。

师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一个好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上课注意力。调查发现, 专业知识是学生认为作为警察法律英语教师最重要的能力, 其次是英语水平, 然后是教学态度, 最后为学历背景, 这也符合笔者选择警察法律英语教师的标准。因为警察法律英语课程最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警察法律制度, 所以教师应当首先具备较高程度的法律专业知识, 尤其是熟悉警察法律制度, 然后有一定的英语基础, 有较浓厚的兴趣从事该课程教学。教师应从专业课教师中选择,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专业课教师专业知识深厚, 尤其是法律专业课程的教师, 经常担任数门专业课程讲授, 法律专业知识丰富;二是能胜任专业课教学的教师都是硕士以上学历, 有些具有海外留学背景, 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即便对英语有些生疏, 但是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或培训仍然可以熟练掌握专业英语词汇和短语。而且, 由于学生本身英语水平较低, 课程不是以学习语言为目的, 因此专业知识是警察法律英语教师的核心能力。

一本反映学生需求的教材既能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又能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质量。笔者设计一道多选题调查学生对教材的需求, 了解他们希望从教材中获取什么样的知识。统计结果显示, 被学生选择的选项按数量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 分别是实用性、专业性、趣味性、多样性和前沿性。由此可见, 教材内容应当与时俱进, 贴近学生专业课学习需要和将来工作要求, 既有专业知识, 但又不能枯燥乏味。这对教材编写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此外, 表四中问题二是对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调查, 将近九成的学生认为如果有警察法律英语教材, 在学习过程会碰到困难, 需要借助教师讲授。这说明, 一是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需要开设警察法律英语课程学习教材;二是教材编写过程中, 编写者应当考虑教材使用对象, 教材内容不能太深或太难;三是教学过程中, 教师合理取舍教材内容, 使教学内容不能过难或过易。

在课程开设时间方面, 大部分学生认为应尽早开设警察法律英语课程。由于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大二学生, 因此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真实反映学生对警察法律英语课程的需求。统计结果既说明学生认为学习警察法律英语课程可以有助于专业课学习, 又反映他们认为学习警察法律英语课程难度不大, 可以在大一或大二开设。

教学方法影响课程教学效果。恰当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帮助教师深入浅出地讲授教材, 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表四问题四的统计结果看出, 大部分学生希望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这也符合笔者认为警察法律英语课程应当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的设想。因为该课程是语言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所以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接受知识。特别强调的是, 播放视频资料是学生学习警察法律英语词汇和短语的重要手段之一。表四问题五调查结果说明, 大部分同学认同在课堂上播放视频资料。在之前的授课中, 笔者精心选取一些英文视频资料, 比如电影、电视连续剧或纪录片的节选等, 在播放后, 选取视频资料中出现的一些词汇和短语进行翻译、解释和延伸, 讲解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法律制度和文化, 受到学生一致好评。

三、设置警察法律英语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一) 学生对课程的需求

上述调查结果和分析显示, 学生愿意开设警察法律英语课程, 并希望从中学习警察法律制度知识。这就证实了在公安院校有必要设置警察法律英语课程。学生也认识到该课程对专业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重要性。

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方面来看, 因为世界上有两大法律体系, 分别是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法律渊源、法典编撰、法律结构和法律适用等方面都有区别。我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法律体系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主要受到大陆法系的影响。所以, 警察法律英语课程有助于公安院校学生学习相关知识, 加深对中外警察法律制度的理解, 为今后工作中处理涉外案件增加背景知识。

从地区发展对公安工作的要求来看, 由于大多数东盟国家都是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英美法系, 广西已逐渐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往来的重要门户。国际交往的深入, 必然会增加广西公安涉外案件的数量。因此, 公安院校作为广西公安人才培养和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基地, 应当通过开设课程、优化课程内容、编写新教材等方式, 让公安后备人才和在职民警学习外国警察法律制度和中外法律文化差异, 适应公安工作的新要求。

(二) 有助于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公安人才

公安院校培养的学生, 不仅要具备基本的公安工作技能, 还应该具备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警察法律英语的学习, 对公安院校学生来说还是空白, 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基本的警察法律英语知识, 造成了部分能力的缺失。在当今社会中, 了解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避免执法冲突、促进中外警界合作等是公安人才在实际工作中不可回避的具体要求, 要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公安人才, 就必须学习警察法律英语知识。

公安院校培养公安人才应当注重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且适应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涉外案件日益增多, 公安民警需要增强办理涉外案件的能力和提高执法水平。他们只有具备基本的警察法律英语知识, 才能完成案件处理任务。广西公安院校应当结合社会发展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 传授反映警察法律领域中有关的英语教学内容, 才能培养既务实又创新的公安人才。

(三) 促进课程建设, 有利于公安院校发展

在当前公安院校体制改革浪潮中, 作为传统基础课程之一, 警察英语教学的改革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在原有课程课时压缩的情况下, 如何细化警察英语教学, 使之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 公安院校做了不少调查和探索。笔者基于警察法律英语课程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就是细化课程教学路向的一次前行。同时, 从实践教学出发, 对于促进公安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以警察法律英语课程的开设为切入点, 带动相关的系列课程建设, 增强其实践品格, 符合区域特色教学的需要。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边境省份, 广西区内的经济、刑事等方面涉外警务, 呈逐年上升态势, 还包括部分重要的中外警务合作、跨境警务活动等, 都必然涉及对中外法律法规制度、办案程序及其差异的了解。随着区域涉外法律事务的增多, 推动警察法律英语的开设, 是了解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避免执法冲突、促进中外警界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应当意识到, 社会发展不仅对涉外警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实际要求, 而且对公安院校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也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警察法律英语课程的开设, 采用课堂讲授、情景式教学方法、实例式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式, 增加实践演练课时, 突出其可操作性, 是与时俱进、应需而生的教学改革。这对于促进公安院校的课程建设及发展,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公安人才, 回应社会、国家及个人发展的需要, 推动不同国家、文明之间的了解, 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警察法律英语课程是以学习警察法律英语的手段达到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为目的, 注重学生对警察法律制度的学习和掌握, 了解隐含在语言中的法律文化差异。课题组对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进行以了解学生对新课程需求为目的问卷调查, 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证, 阐述设置警察法律英语课程的必要性。

关键词:警察法律英语课程,警察法律制度,学习需求,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黎宜春, 潘伟, 程宏斌.公安专业设置反洗钱课程的必要性——基于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的问卷调查[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2) :55-60.

[2]张莉萍.警务英语中跨文化交际探究[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4) :89-93.

警察法律英语课程论文 篇2

近年来, 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安全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 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2008年的西藏打砸抢烧事件、2010年的舟曲泥石流以及特大交通事故、火灾等, 这类事件无不严重危害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俗话说, “居安思危, 思则有备, 有备无患”。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的规定:“在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开设安全知识课程, 提高青少年在道路交通、消防、城市燃气等方面的识灾和防灾能力。”从中可以看出, 国家对学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十分重视, 也有不少学校通过体育课开展过安全类教育, 宣传安全知识、介绍运动损伤知识等, 但对突发事件中应具备的应急技术、应急知识、身体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尚不深入[1]。当前, 湖南警察学院开设的警察体育课中有一些简单培养学员应对突发事件发生和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如制服擒获犯罪分子中使用的擒拿格斗技术, 但对于系统全面的应急技术、应急知识、身体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教授不多, 然而, 随着警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公共突发事件中去, 其在突发事件中警力的伤亡也逐渐增多, 新时期面对警务工作中遇到的突发事件频发的现象, 为力求人民警察在灾害面前能够做到自救和救他, 作为警察院校应当未雨绸缪, 有必要依托现有资源去开发一门培养警察学员掌握应急能力的校本课程, 课题组同仁拟将这门系统培养警察学员克服和应对重大事件所应具备的应急知识、应急技能、身体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的警体课程定义为“警察应急体适能”课程。

2 警察应急体适能课程的内涵与研究基础

警察应急体适能课程是警察教育领域在“应急体适能课程”的基础上的创新和改造, “应急体适能”就其概念的涵义, 在已出版的教材、专著、体育百科全书里面尚未提及, 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发现仅有一篇论文里面提及到该概念。“应急体适能”是指在各种突发事件来临时, 人们为了克服和应对重大事件所具备的应急知识、应急技能、身体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1]。但“警察应急体适能”概念尚无人提及, 课题组研究同仁拟将“警察应急体适能”概念定义为:人民警察在执勤执法中为了保护自身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及时合理的处置各种公共突发事件所应具备的应急知识、应急技能、身体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

对于警察应急体适能校本课程的开发, 是课题组研究同仁向学校申请教学改革项目的重要课题, 该课题组成员由充满科研热情的一线教师组成, 他们长期在警察教育一线工作, 教学经验丰富, 具备相关的“应急体适能”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具备协同努力、共同开发“警察应急体适能校本课程”的研究能力和取得优良成果的可能, 同时这也是新时期警察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3 警察应急体适能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研究

3.1 是适应当前复杂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 人民生活富裕了, 这时, 各种社会矛盾凸显, 各类突发事件也随之进入高发期。进入21世纪以来, 社会治安形势更是愈发复杂, 恐怖主义、极端组织成为社会治安一个重要的不安定因素, 这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原本的一些公安技能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警察实战的要求, 创建一门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执勤执法需要的综合性课程就显得很必要和迫切。警察应急体适能课程的主要教授内容包括:警察应急知识、警察应急技能、身体能力、心理适应和应变能力等等。该课程的目的是使警察掌握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发生和扩大的应急处理方法。

3.2 是落实国家政策法规的需要

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是国家对普通高等学校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2]。《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根据学校体育的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规律, 应面向学生开设多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育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第三十条强调, 各级各类学校应把应急知识和应急技能纳入到体育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警察应急体适能课程是结合公安院校的公安特色, 传授应急体适能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该课程的开发建设是落实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的有力举措。

3.3 是对体育课程的创新研究

警察应急体适能校本课程是结合湖南警察学院自身的特色开发出来的课程, 是利用湖南警察学院既有的办学资源和条件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建设, 建设好警察应急体适能校本课程一方面是为了落实国家政策法规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是在对警察教育学、体育学和应急体适能进行的整合和创新, 也是对既有的体适能课程的丰富和创新改造, 是一项创新性工作。

3.4 可以有效提高警察专业学生的应急体适能水平

在现有教育体系下, 警察专业的学生在应急能力方面确实有所欠缺, 其中与学校不重视这方面课程有关, 虽然在一些理论课中会有一些涉及紧急避险或者应急理论知识的教学, 但这些与警察职业需要来说还远远不够。通过开发警察应急体适能这门课程, 可以全面的向学生传授警察应急知识、警察应急技能、身体能力、心理适应和应变能力等等, 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下, 学生可以获得娴熟的应急体适能知识和技能。

4 警察应急体适能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4.1 有力的国家政策支持

素质教育的人本教育观和主体教育观必然要通过其课程体系来落实和体现, 而在现行的单一的国家课程设计框架内实现这一要求是很艰难的。因此, 除了要保留和改造国家课程, 将其作为课程体系总框架的主要组成部分外, 还必须增加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特别是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 因为校本课程才是能够最大限度反映各方需求的课程, 也是最能体现素质教育本质和要求的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说, 素质教育呼唤着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依据自己的办学思想, 根据学校的体育资源, 为了实现体育与健康的课程目标, 而警察应急体适能校本课程的开发正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 是在国家制订的《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框架内“做自己的事情”, 通过自行设计、量身裁衣所设计的个性化课程的过程, 是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教学改革之一。警察体适能校本课程的开发正是有着国家政策的支持使这一研究有了重要支撑。

4.2 有丰富的公安资源支持

警察应急体适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警察院校的体育工作者在校本课程研究中的尝试, 开发新的校本课程固然是有国家政策的支持, 但没有丰富的公安资源的支持, 警察应急体适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有难度的。湖南警察学院是公安院校, 有着丰富的特色公安实战资源, 比如力量训练房、战术训练场、射击馆、擒拿格斗训练馆、拓展训练场等, 在开发这一课程中需要培养警察的一些应急技能和知识, 这些场馆都为其提供了外在条件。警察应急体适能校本课程是与公安资源密切联系的, 湖南警察学院公安科目门类较为齐全, 都能为该课程的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4.3 有学校领导、同仁的大力支持

警察应急体适能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 湖南警察学院的警察体育教学部的教师理论水平较高, 警体技能教学水平很高, 课题组研究同仁也有着丰富的公安实战经验, 在目前教育创新的背景下, 各位警体教师也是有着强烈的动机要把这一课程做好, 而且学校一些理论科目也涉及到了应急方面的知识, 在课程内容方面可同这些相关教师共同探讨, 警察应急体适能校本课程是一门新课程, 在国家政策和公安资源的支持下, 在警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课程开发的前景是可预见的。

5 结束语

警察应急体适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在国内外尚未有其他学者涉猎的背景下展开的探索性创新研究, 其前期论证表明研究是可行的, 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 项目组应当很好遵循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律和方法, 夯实课程建设基础, 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许龙成.高校开设“应急体适能”体育课程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 (4) .

[2]许龙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开设“应急体适能”课程的探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 (2) .

警察法律英语课程论文 篇3

关键词:擒敌拳,教学方法,选择,运用

引言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着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 因此, 科学地研究与解决擒敌拳课程教学方法问题是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擒敌拳教学的目的是使学员学习并掌握一定的警务技能, 而警院学员警务技能的学习需要直接的感性经验作支持。主要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 并围绕擒敌拳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运用进行简明地阐述。

1 擒敌拳课程教学方法对提高警体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在擒敌拳课程教学方法中, 随着警体课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教学方法越来越多。

为了提高警体课教学质量, 使学员在较短时间内尽快地对警体擒敌拳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掌握警体课的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方法, 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为此, 必须重视研究与掌握擒敌拳课程教学规律, 正确运用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2 擒敌拳课程教学方法的种类及其在警体教学中的运用

擒敌拳课程教学方法的种类多种多样, 在实践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法、分解教学法、整体教学法、反复练习法、启发式教学法、口语式教学法、竞赛法等。近年来又有人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法“念动练习”也可以称“心理练习”、“意念教学法”。“表象直观练习”、“想象技能训练”就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警体课教学、训练方法。

2.1 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是指在擒敌拳课程教学中, 借助视觉、听觉、肌肉本体感觉等感觉器官来感知动作的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主要是通过“直接观察”来帮助学员学习运动技术技能的一种方法。它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真实性、直接性、协调性等特点, 对于学生掌握运动技术, 技能具有特别好的作用。在擒敌拳课程的技术、技能教学中, 许多动作的内容是靠语言很难表达清楚的, 而直观教学法则是通过各种手段来帮助学员来了解技术动作的结构、形象、要领和完成方法, 这是其他教学方法难以比拟的。

直观教学法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动作示范。在警体擒敌拳课程教学中, 动作示范是直观教学法的最主要常用的最有效的一种手段。它主要是以正确的动作示范来帮助学员了解所要学习的动作形象、结构、要领和方法。动作示范具有简便、真实、针对性强、运用广泛等优点, 显示效果好。二是电视录象课件。在警体擒敌拳课程教学中, 运用电视录象课件进行教学, 生动形象、准确。特别是可用慢速来重复完整动作、单一动作, 有利于深入观察与分析技术动作。

运用直观教学法时, 必须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例如:以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为目的时, 需要运用完成动作示范;以掌握某一动作为目的时, 则可运用分解示范, 必须选好位置。主要是指动作示范时, 为了让学员能清楚的观察到所要观察的技术动作, 教师应当选择好动作示范的方向和位置。运用直观教学法时, 还必须掌握好动作示范的速度, 过快时, 难以观察清楚, 过慢时, 则又造成动作脱节, 不连贯, 影响效果。直观教学法对掌握运动技术、技能有比较好的效果, 应该在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情况下, 更加充实内容, 进一步提高它的价值。

2.2 分解教学法

除了采取直观教学法, 能够帮助学员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外, 在警体擒敌拳教学中, 技术比较复杂的第十四动绊腿跪裆动作, 常采用分解法进行教学。分解教学法就是将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的、学生一下子掌握不了的动作, 分解成几个单个动作,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浅入深传授给学员的一种方法。它的好处是便于学习和掌握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

分解教学法一般应用于教学的开始阶段或应用于一堂课的准备开始部分和基本部分的前段, 有时也应用于结束阶段, 用来纠正和改进技术动作, 为过渡到掌握完整动作打好基础, 创造条件。

2.3 整体教学法

把几个单个动作按照技术动作的先后顺序连贯起来, 完整动作技术传授给学员的一种方法, 即称为整体教学法。教学开始阶段, 教师将此项目的整个擒敌拳技术动作示范讲解一遍, 使学员对整套动作有个整体概念, 了解整个动作的全过程, 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有步骤, 有目的的进行学习, 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念, 达到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目的。

运用整体教学法时, 除了在开始阶段做之外, 在教学的基本部分的后半程或者分解动作掌握后, 教师将单个动作, 按照动作结构的先后顺序连惯起来做, 有助于完整技术动作的掌握和提高。这时教师采用整体教学法进行教学, 对掌握完整技术动作效果较好。例如:擒敌拳前八动在掌握了分解动作之后就可进行套路连接。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强调动作的连续性、一定不能脱节。

整体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可以运用。是警体课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是达到学会擒敌拳套路技术动作的一条途径, 应当经常运用。它的好处是便于整个动作的连接, 最后掌握完整动作。

2.4 反复练习教学法

为了尽快地掌握擒敌拳套路技能, 不断地使运动技术得到巩固和提高。反复强化, 反复练习的方法, 叫做反复练习法。

一个动作技术的形成, 不是只做一两次就能掌握的, 而是通过几十次、几百次的重复练习, 反复纠正、反复提高才能掌握的。为此, 在警体擒敌拳课程教学中, 无论单个技术动作还是成套技术动作都是进行重复练习、反复练习、反复强化, 达到掌握运动技术的目的。

采取反复练习法的优点是利用建立正确的、合理的动力定型, 有助于身体素质的不断发展。同样一个班的学员练习次数多和练习次数少相比, 动作技术好坏和体力程度也不大相同。因此教师应抓住教学这一环节, 抓住指导时间使学员多参加练习, 达到增强体力和提高技术之目的。

2.5 启发式教学法

擒敌拳课也要做到精讲多练, 进行启发式教学。一要从精神状态上启发鼓励, 可采取经常评论、搞小比赛、个别谈心、了解情况等形式, 启发学员积极上进, 刻苦训练。二要进行启发式教学, 比如完成第一动直拳横踢时, 用“快如风、站如松”等形象比喻使学员领会动、静、起、立的要求。在启发式教学上, 也可采用前后对比的方法, 如教师可通过一个缓慢含糊及一个迅猛、爆发力强的两组同样动作的对比, 使学员辨明优劣, 还可以在教练擒敌拳每一动时, 先让学员大体讲出动作基本要领, 教师再给以详尽的补充讲解与示范, 这样学员能讲得出动作要领, 才能将动作逐步完成好, 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

2.6 口语式教学法

擒敌拳课教学中的口语式教学极为重要, 能直接影响学员的训练情绪与效果。首先, 教师要态度严厉, 声音宏亮, 富有魄力。可采用:

(1) 节奏性口语:如完成单个动作的“一、二、三……”;完成组合动作的“嘿嘿哈”;完成素质动作的“十、二十、三十……”;完成整套动作的“哒哒哒……停”;增强学员完成动作与套路的劲力、速度和明显的节奏感。

(2) 命令性口语:教师严厉命令性的“预备”、“开始”、“走”、“快快”、“好”、“停”等, 都能直接激发学员完成动作的紧迫感、节奏感和士气。

(3) 要领性口语:如勾摆连击中的, “勾、勾、摆”等口诀, 使员边连边掌握动作的基本要领, 逐步达到动作的规格化。

擒敌拳的口语式教学会直接鼓起学员学练热情, 提高训练效果, 如果一个教师口语无力, 则教学效果不会太好。

2.7 组合式教学法

擒敌拳训练除了用整体、分组、穿插、循环等方式外, 在训练手段上, 可采取组合式的训练方法, 即教师可根据不同训练对象, 不同条件等, 编选不同类型的小组, 可1~2动, 3~5动, 8~10动。可有拳法组合, 腿法组合, 劲力速度的组合, 节奏协调组合等专项训练组合, 通过这些训练, 会直接带动擒敌拳套路的完成, 使学员精神、劲力、速度、功架等方面有较大的提高。

警察法律英语课程论文 篇4

警察类院校体育课程与职业岗位技能对接研究应摆脱现在体育教学目标长期争论“是以锻炼身体为主, 还是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的狭隘的目标定位, 建立一种综合体育能力培养的目标体系, 帮助学员树立警体意识, 发展体能, 增强体质, 掌握警体实战技能和战术, 从而成为体魄强健、职业技战术熟练的合格警察人才。这种能力应包括理解、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 实现警察类院校体育课程与职业岗位技能的对接。

警察类院校体育学习影响较大的“基础”实际上主要是指身体素质, 然后才是技能。因此以身体素质为主的“基础差”完全可以在某一专项运动学习中得到完善, 而无须重复中学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警察类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不应该面面俱到的, 因为学生多方面的追求和有限课时都是不允许我们这样做的。警察类院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应在总体上丰富多彩, 突出警察特点, 通过反复研究, 实现与警察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但对每个学生个体来讲应少而精, 这才能满足警察类院校学生学习深入、追求内涵、追求文化的价值取向的独特要求, 才能受到警察类院校学生的喜爱。

警察类院校体育课程是警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公共体育课及军事体育课有很大的不同。在警察院校, 体育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 它与警察工作、警察队伍的建设密切相关。它的任务不仅是增强警察的体质, 促进警察的身体健康, 而且要使警察掌握惩治违法和犯罪的相关警察技能。在警察的执法实践中, 体能和警体技能水平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任务的完成情况, 还关系到警察自身的人身安全。而警察体育的开展情况直接决定着警察队伍的战斗力。也就是说, 警察体育课的教学与训练直接关系着未来人民警察的素质, 直接关系到警察队伍的战斗力。对警察自身的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身体素质训练也就是体能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素质, 提高运动能力, 为警体实战技能、查缉战术等后续内容的掌握和提高打下扎实基础。警察类院校体育课程体能训练是根据公安机关的性质、任务及警察职业和警察身心健康的切实需要而进行的一种专门的体育活动, 它是以科学的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全面增强警察的身心健康、基本身体素质、基本活动能力, 逐步地提高警察的运动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应变能力, 以及培养警察体育意识的教育过程;是以丰富警察文化生活, 强化警察队伍建设, 提高战斗力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特殊体育活动。实践证明, 警察的体能水平直接影响其行使警察职务工作的能力。良好的体能不仅能提高警察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在生理和心理素质上带来积极的变化, 而且能提高警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战斗能力, 在警力和综合素质上带来积极的变化。警察体能是指警察在体力劳动、运动训练和其他活动中能够有效地发挥机体的潜在能力, 并且有足够的精力应付任何可能发生的紧急事件的能力。体能包涵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和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如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身体成分等都属于机体的基本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而人体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身体素质 (如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等) 属于运动素质。人体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活动能力 (如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悬垂、支撑等) 则属于运动能力。由此可见, 警察体能是指警务人员在一般活动中和专门运动练习中或履行警察职务时, 身体各器官系统机能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活动能力、运动素质、运动能力和应变能力。警察体能训练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和竞争性强的特点, 它是警察应用体育训练、强化技能提高的基础。训练和发展警察体能的潜在能力, 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结合警察队伍和警察自身的实际需要, 制订科学的、适宜的体能训练计划。

警察法律英语课程论文 篇5

一、何为实战训练理念

“理念”是一个客观的结果后产生思维活动的人的意识, 那么警察实战训练理念是警察的客观存在在执法的过程中法律的理性的认识, 而这反映在理性认识具体的教学和培训中。在警务实战如何更好地利用有效打击犯罪分子的战术、技术、身体、心理和法律手段, 理性地认识警察活动中自我防卫方面的技战术训练就是警察实战训练理念。警察战术训练时, 应尽量合并有机和警方打击, 这样的组合不仅仅是解释并解决警务战术“为什么实践中”的问题, 同时也是解决“做法是什么”和“如何实践”这两个目前有比较大争议的问题。这使我们的训练更具有明确目的, 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训练效果。直观的就是“从实战出发, 仗怎么打, 兵就怎么练, 案怎么破, 警就怎么训”, 这是开展库存搜索、清查搜索、围追堵截、使用枪械、驾驶、游泳等技能培训与现实社会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大量的实践证明, 只有满足了战术和技术训练的真正需求和期望, 才能培养学生的战略战术思想、相关战术意识和与之有关的战术动作。可以说, 我们是从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从事作战训练理念警察体育教育, 用正确的培训理念开展教学训练, 因为没有教学培训理念就是盲目的培训。

二、用实战训练理念统筹警体课程设置

目前, 由于不同的专业课程的不同理念, 警察学院遵循相关规律建立了一些体制, “重理论知识教育, 轻实战技能训练;重专业素质开发, 轻综合素质培养”, 使公安院校的课程依旧处于守旧的模式中, 不同职业、专业的“各自为政”, 缺乏相关的整合及积极的协调, 也缺乏统一的专业的合理指导, 导致过多地重复引用教学的内容, 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把学生培养成了理论研究者而不是作战部队需要应用程序的强大的人才。其实, “实战、实用、实际”才是培养公安院校的目标。

公安部颁布实施大规模的培训活动和培训的规定, 指出了目前我们在职的公安民警的警务技战术水平和体能水平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警察队伍的需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未找不到一种正确的理念作为中心思想指导, 没有真正落实“实战、实用、实际”的原则。因此需要从自身出发, 从警察工作的实际实情出发, 不能使课程偏离公安实际。只有从公安现实与实用的培训理念出发设置的课程, 才能让学生掌握警务战术, 并在战斗中合理使用, 并且在执法的过程中有清楚的执法程序意识, 有过于常人的体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此外, 有关的课程需要遵循相关的实战训练理念, 尽量避免出现全国公安高校的课程教材“似曾相识”的这种现象, 学校课程按照自己的情况设置出自己的特色。在人才培养的这一过程中, 实践课程的设置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 应根据具体实际情况的需要来进行调整, 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警察队伍所提出的需要。

三、用实战训练理念统筹警体教学改革

每一所学校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教育改革, 但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观念的改革没有明显效果, 必须具有统一的指导思想。

目前大部分警官职业学院的毕业生正在战斗的第一线, 警务战术必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用性功能。但这么多年教学改革, 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仍然是大部分课程是学生坐在教室里, 以理论课的形式教授法律法规等相关理论知识, 很少有法律法规执行的实践性课程;虽然也有格斗、擒拿的训练, 但较少切合公安业务实际的工作环境, 在自我安全意识上也缺乏实践。每个学校都有不同, 有的学校将跆拳道等相关武术教学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 有的学校还实行段位制。然而这样的改革是不成功的。没有目标, 脱离生活实际, 不仅对学生没有益处, 还可能发生不必要的严重性错误。这样的改革并没有契合警察大量需要控制和反暴力工作技能的现实。目前并没有形成一套公安机关警务技能培训体系, 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受过系统且实用的执法锻炼, 十分不符合警察这种高度危险的职业需求。

因此, 在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综合作战训练的理念中, 要从“实战、实用、实际”的原则出发,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培养警察应具备的法律法规知识、生活技能、警察技战术能力及心理品质等。战术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警方的处理点和点战斗能力, 它不仅是战斗训练过程的本质, 也是执法培训过程。不同的情况中执法过程也会不同, 每一种技能都需要警务人员的合理掌握、正确使用。因此, 必须改革我们的教育和培训, 按照作战训练的指导思想, 增强培训效果。

四、实战训练理念统筹警体训练场地设施

项目实战训练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战技能, 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毕业前要通过模拟训练积累实战经验, 其重要性不亚于任何一门课程。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程, 因此模拟训练场地设计必须符合实战训练理念。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公安机关还存在训练场地不足的问题。训练场地如果考虑到各种安全因素, 没有从公安实际出发, 那么模拟训练场地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战术模拟训练场地应充分模拟城市街区设立, 模拟住宅、银行、餐馆、汽车、弯曲死胡同等各种场所, 教授有路障和建筑物错落的情况下如何实行逮捕、搜查、审问、徒手攻防、抗拒抓捕等警务合作。枪支的使用较为复杂, 为同时避免伤及无辜, 作战训练场应该是固定的, 应注重训练各种类型的目标射击, 强调警察之间的协作。现实生活中, 若发生案件, 为了保护群众与自己的同伴, 警方要先利用战术配合, 快速判断嫌疑人、人质、群众等, 然后再决定解决方案。

五、结语

警察法律英语课程论文 篇6

一、从学科体系到职业角度的构建

在以往的高职教育中, 职业特点表现得并不明显, 课程体系与本科教育没有显著的区别, 只是在要求上和学习时间上有所不同, 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也大同小异, 但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学与实践的脱节。教学和实践是分割的, 先进行理论教学, 然后进行实践的环节, 实践教学和理论没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科式课程的优点是逻辑性和系统性较强。每一门课程先从基本概念出发, 再讲述具体的内容。“学历教育要求教师的是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 教学方法也具有与内容相应的理论色彩和课堂特征;职业培训要求教员随时把握前沿动态, 掌握高超的专业技能, 培训方法也以技能示范、指导和训练为主”。[1]因此, 对职业教育来讲, 尤其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职业活动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学科式课程理论系统完整性的要求与工作过程的要求难以配套。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教学方法是当前学科式课程设置基础上的大学教育通行的方法。这种讲课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的, 教师独占课堂时间, 掌控课堂的教学进程, 对课程内容进行灌输式的讲授,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 其学习的热情、学习的兴趣难以调动起来。

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恰恰要摒弃的就是面面俱到的灌输式的方法, 代之以工作任务为统领的新的模式, 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内容要讲透, 并通过学生对实际任务的处理, 转化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具备了学习能力, 遇到问题学生就会自己解决。但是, 这样的论述更多的是针对高职的专业课程, 除了专业课程还有专业基础课及公共基础课程, 这些课程在当前的学历教育中也必须占有一定的地位。一些专家提出在“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 一般将课程分为:德育课程、文化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2]《人民警察概论》作为我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尽管也必须要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培训的需要, 但是在课程建设中必须要在培养学生的一些基本意识和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当然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学, 必须要和课外的实践和活动, 以及平常的学校的管理有机地结合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对此, 跟美国的警察相关课程相比, 我们的基本素质和知识的学习不是多了, 而是少了。因此, 我们应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 重构警察培养模式: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岗位技能训练。当前, 我们的教育内容工具性过强。反观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杰伊刑事司法学院通识教育课程, 除了培养基础能力的课程英语、数学外, 既有涵养人文精神的文、史、哲, 又有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还包括与警务工作密切相关的种族文化。我国警察院校教育文理知识薄弱必然会造成相关能力的弱化, 发展潜力不足。[3]

在课程体系构建的取向或模式上, 大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课程体系形态, 一种是学问导向课程模式, 另一种是实践导向课程模式。学问导向课程模式的目标是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 发展理解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 它的目标是“知”。在当前的警察基础理论的课程中, 绝大部分是按照警察法的体系来组织教材内容, 然后再加上相关的基本概念, 警察的历史, 警察的性质、职责、权力、义务纪律、基本素质等方面的内容, 但是这样的学习还有很大的问题, 最主要的就是由于依托的行业不同、警种的不同, 在讲授的时候的对教材的取舍和侧重点就有很大的差别, 当然在最基本的一些要求上还是有不少共同的性质。因为我校依托的行业是监狱劳教, 因此我们的讲述以监狱劳教警察的岗位需要、能力为主, 把监狱劳教警察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特点融入到一般性的讲述中, 使警察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做到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结合。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素质, 能够形成基本的理解警察职业的思维框架。警察职业教育课程十分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警察行为规范的养成、警察意识的培养和警种专业技能的掌握。从我国人民警察教育的现状看, 无论是院校教育, 还是各级各类培训基地的训练, 都应突出学员实际工作经验的习得, 都须强调实践训练这一环节。

警察职业教育课程作为“统合型”课程, 不同于“教材中心型”课程。首先, 警察职业教育课程不是片面地、单纯地追求学问知识体系, 而是基于社会需要和警察工作的需求来组织知识结构和经验积累。其次, 不同于“经验活动中心型”课程, 因为它所设定的问题、设置的情景、开展的各项训练, 都不是学员单凭兴趣自行确定的, 而是依照各警种工作的实战需要, 据知识或经验的重要程度, 运用概率来设定和组织的, 同时还兼顾了系统性, 从而避免经验课程的散乱和随意的缺点, 凸显了知识的集约特点和内在联系。[4]知识的学习不是最终的目的, 警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必须围绕岗位履职需要的岗位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以培养未来型警务人才为导向, 讲究课程建设的多元化发展, 既要强调综合性和应用性, 更要体现先进性和时代性, 将警务领域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等最新成果, 及时纳入课程教学内容中。

二、高职学生与课程的特点与职业的融合

高职的办学定位注定了学校的整体的管理、课程的设置、校园氛围等方面的特征, 从学生来讲, 他们普遍更擅长形象思维而不是抽象逻辑思维, 更加注重技能的培养而不是理论上积累, 即使对理论的学习也是在实践的推动中不断深入的。

高职课程目标所关注的应是学生通过学习而形成的认知结构与行为模式, 而不是靠记忆而是靠外在的知识体系。因此, 适宜的高职课程目标应该是随着学生的心理结构的变化而自然衍生出来的东西。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掌握哪些知识, 而且要注重形成这些知识的认知图式。这样, 学生才会从课程中获得普遍性的东西, 使高职课程目标具备有效性。

教育的目标应该落在“能力”的培养这块基石上。这个“能力”的概念不等于“技能”, 比“技能”宽泛, 既包括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包括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能力”的概念也不等于“才能”, 前者还应包括“人格”能力和人文素养, 包括强烈的责任感和对人友爱的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 就有了适应社会的空间。既然教育总的目标是放在对人的能力的培养上, 那么职业教育的目标就应具体化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因此, 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一般性的警察职业共性的东西, 这些东西具有通识性的内容, 使学生对警察这个职业有一个总的认识。这一部分理论性较强, 但是在讲解的时候, 也不能从学科体系的角度去讲, 而是在讲解的过程中渗透进学校所依托的行业, 也就是监狱劳教警察的职业特点和要求, 从而把特殊性和普遍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 教材的主体一般是警察法的结构和展开, 这样似乎很全面, 但往往与现实的职业要求和岗位需要有些脱节, 因此, 需要把警察法的内容融入到更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中去, 也就是把警察法的内容与岗位的要求、能力、素质等要求结合起来;再次, 概论课的内容看似简单, 但是作为一种专业深入的基础,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要让学生重视和接受, 应该在内容, 特别是教学方式方法上下功夫, 让学生能够接受这是最主要的。只有在接受的基础上才能提到学生对警察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素质重视。这个过程要和学校的管理、规范、校训等内容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内容与每天的行为规范、日常活动等方面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最后, 课堂的内容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警察职业的理解和认识, 对岗位和工作的需要的了解, 形成一种总体上的警察观念, 但观念的东西只有和现实结合起来才能深化和形成反作用。因此, 在校期间的实训、实习、校外执勤, 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活动, 如奥运、世博这样的活动更是难得的锻炼的机会, 这些活动使得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作为一名警察的使命和责任。

警察职业的法治、纪律、责任、奉献等特点是决定了本课程的主旨。因此, 在教学中必须要把这些观念和意识贯彻到平时的教学和管理中去, 但是这些内容往往都是枯燥的概念和理论性的东西, 所以, 要让学生有效地接受这些观念是最大的问题。案例教学是很多课程都在用的教学方法, 即使是案例教学, 由于教学对象和课程内容不同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监狱劳教警察面对的是罪犯, 这个警种所面对的是特殊的教育对象。因此, 人文性他们未来工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这也和我们国家以人为本、人性化的社会观念的转变相适应的。因此, 在教学互动和案例教学中, 突出人文性的行业特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但是, 作为概论课, 它不可能像专业课一样把细分工作流程, 然后按流程来划分教学内容, 现在的监狱劳教民警的工作正在出现这样的情况, 就是把工作的各个环节分成具体的程序和步骤。这样做当然有利于民警工作的规范化和正规化, 然而做人的工作不可能像装配零件一样机械, 这个工作是互动的、富有感情色彩和灵活性很大的特点。所以,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规范化、工作内容具体化的优点, 但同时也要注意克服工作中过分机械化的负面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的理论可以分为课内理论和课外理论, 课内理论是行业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同时为了适应岗位的需要和社会的形势, 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和素质方面的要求、意识, 以及宏观管理和形势政策方面的要求。这一点在警察行业中是突出的特征, 比如关于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大讨论等。

三、课程考核方式的转变与教学改革

教学过程中的考核是很关键的一项内容, 过去我们是千篇一律的笔试考试, 这种考试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 而且对学生的整个学习并不能进行全面的监督。当然, 这个问题主要受制于当前的考试制度管理上的相关规定。尽管我们重视了平时的学习, 也有平时的打分, 包括作业、出勤、课堂表现等方面的内容, 但是还没有真正地让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出来。因此, 考试方式从形式上应该多样化, 改革最后考试的单一的笔试。另外, 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平时的考试和考察, 使平时考查的比重增大, 比如达到50%或更多。经常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与学生及时地联系和沟通, 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东西。

职业教育以工作任务为统领的新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 对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内容要讲透, 并通过学生对实际任务的处理, 转化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具备了学习能力, 遇到问题学生就会自己解决。“方法能力是独立学习、获取新的知识技能的能力, 是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中寻找到适当简洁的解决路径的能力, 是对未来的事物具有合乎逻辑的展望和预测的能力”。[5]因此, 高职教育的评价体系必须扭转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 打破学生在分数上竞争的习惯, 代之以合作式的学习, 逐步使学生在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期末一张卷的考核显然要改变,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平时成绩和工作过程中学习小组的成绩。当然, 单一的采用形成性评价, 不可能反映出学生通过学生把前阶段知识和技能补回的可能, 高职课程目标必须是学生通过学习应该形成并可以形成的目标, 这是高职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对课程目标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的指标必须包含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的各个层面。因此, 只有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形式有机地结合使用, 才能使评价结果真实反映由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变化。

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强调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合作式学习, 在学习中不仅仅学到活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锻炼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过程引导下的学习一改学生听讲、读书的模式, 而是在接近工作情景的状态下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科书、闭卷考试等学习要素就变得不那么必要。

对监狱警察来讲, 监狱警察职业化、专业化, 是一个越来越深入的发展方向, 考核方式应该突出这方面的内容。就其实质而言, 职业化就是监狱警察职业文明在监狱工作中的扩张, 是监狱走向现代化、社会化的一个必然的变迁过程和形态。监狱警察职业化的过程及形态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运作的, 现实的环境构成了监狱警察职业化的客观背景。司法部在《2003—2005年监狱劳教人民警察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对此做出了明确解释:所谓专业化, 是指监狱人民警察具备良好的法治意识、教育意识、改造意识, 具备较高的教育人、改造人、挽救人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 成为能胜任监狱工作专业人才。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 在教学改革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 加强理论练习, 确保成效教学效果。人民警察概论是一门带有一定理论性的基础课程, 教师正确辅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练习, 使学生明确警察概论的基础理论, 基本知识, 并能具体应用到警察实践活动中去, 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解决。 (二) 制定与教学目的相统一的考核方法。笔试是让学生以笔答方式进行考核, 分为闭卷和开卷两种, 闭卷考试, 有利于促学生对人民警察法的基本理论知识经常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 较为准确地检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 因而多用于基本理论考核。客观命题占60%, 主观命题占40%。开卷考试可以有效地克服死记硬背教材的现象, 便于检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检查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对各种警察事务灵活处置的能力, 对人民警察实际问题的措施方面进行考核。 (三)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辅助手段, 改进学生的学习条件,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多媒体教学, 精品课程上网、网上答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辅助手段, 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得知识的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加强课外实践和实训的锻炼, 培养学生处置问题的能力。通过外出执勤、校内站岗、校外实训及假期的岗位锻炼等方式, 学生亲身感受实际工作岗位的素质、能力的要求, 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能够把课本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以此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摘要:关于人民警察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在我国还不成熟, 在高职的教育教学中, 同时存在职业特点不突出的问题。因此, 在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背景下, 我们应在课程建设中突出职业特点和职业教育规律, 努力探索职业教育与学生的整体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人民警察概论》,课程建设,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毛志斌.公安高校发展中的六大矛盾[J].公安教育, 2002, (1) :20-23.

[2]马成荣.职业教育“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34) :35.

[3]袁广林.美国警察培养对我国警察教育改革的启示[J].公安教育, 2008, (8) :48.

[4]樊伟国, 郑建祥.警察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探讨[J].政法学刊, 2008, (6) :86.

警察法律英语课程论文 篇7

1 警察院校开设武术短兵课程的必要性

1.1 提高学生警察体能的需要

对体能的一般界定可以概括为人作为主体对身体的控制能力,主要因素有速度、力量、耐力。但警察体能就不能这样简单定义,警察体能是警察为完成执法工作所必需基本职业素质,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性是由警察职业的性质所决定的,即:强制性、对抗性等。因此,一般体育课程虽然都具有发展参与者体能的价值作用,但为了满足警察职业要求,必需有特殊的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资源。

武术短兵课程就能切合这样的实际问题。首先,武术短兵的性质与核心所决定,即:技击性,也就是技术性击打。要求练习者在直接的对抗环境中,对不同对手作出初步评估,采用一定的技战术,抑制彼所长,扬之已所长。达到这样目的,需要参与者具有直接身体对抗下体能素质作为基础,武术短兵课程,就是使习练者始终处于身体对抗的环境中,锻炼提高练习者的体能素质,这是公安工作所需要的,也是一般体育项目课程所不能实现的关键之处。

1.2 培养学生过硬心理素质的需要

现阶段相关研究显示,影响警察实战执法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心理层面,警察面对突发情况不能及时做出正确反应,在处置案事件时,由于心理状态不稳定,出现紧张、甚至惧怕,严重阻碍警务执法工作的有效进行导致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警察自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其根本原因还是警察职业能力教育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心理素质的锻炼与培养。

武术短兵作为实战对抗类项目,某些特点决定了对练习者在心理素质锻炼层面具有有效作用与价值。首先,高强度的对抗性。在有一定体能与技术储备积累的基础上,所进行武术短兵实战对抗练习,具有攻防转换速度快,技术动作运用普遍具有击打力量大、技法组合变换多、速度快等特点,这都为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了很好的且适宜的“压力环境”,这种压力环境的存在,伴随着实战对抗练习的增多,使学生在实战对抗中,心理状态由消极紧张到积极主动的转变进步。其次,便于与警务实战技能训练相结合。武术短兵可作为模拟警务实战练习时警棍使用的替代械具,可安排进行在突发情况下的对徒手暴力袭击、持凶器违法犯罪行为等案事件的临场处置,锻炼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及实战操作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无疑也将得到较好的锻炼与培养。

1.3 完善课程体系实现全面发展学生警务实战技能的需要

现今,警察院校一般将警察体能、警察防卫与控制、警务战术作为警体的主干课程,在选修课方面,普遍有武术散打、拳击、跆拳道、摔跤、柔术等实战对抗类课程,以及较为普及的一般体育课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问题,就是缺乏对械具练习,没有专门针对锻炼学生对械具操作使用的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对于全面发展学生警务实战技能就存在局限性,也不能满足由治安形势所决定的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

武术短兵的学习除锻炼学生在身体对抗下的体能素质,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掌握一定进攻与防守技法(与公安实战工作相近),锻炼学生对械具操控能力,对持凶器案事件的临场处置能力有一定的锻炼价值。解决目前警察院校缺少专门以械具对抗为内容的课程设置问题,使警体课程设置能够满足全面发展学生警务实战技能的需要,提高公安人才培养质量。

2 警察院校开设武术短兵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2.1 重视武术短兵教学训练的安全

在教学训练安全控制方面,武术短兵练习相对与徒手练习,在对抗程度掌控、运动损伤的预防等方面难度都较大,可通过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及护具器材保障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教学方法方面,在课程技术内容学习的初期阶段,应以空击练习、击靶练习为主,实战对抗练习为辅,在这一阶段的实战对抗练习应注意的是,由于学生对武术短兵操控水平有限,建议不持武术短兵以手掌为力点,通过体会“武术短兵与手臂是一体,是手臂的延伸”这一要领运用技术动作进行实战对抗练习,同时要强调避免对头面部、颈部、裆部的击打。在课程技术内容学习的中期阶段(巩固与提高阶段),还是应尽量避免高强度的实战对抗训练,教师可编排武术短兵单练与对练套路来丰富教学课程形式,提供具有一定练习量,同时兼顾一定趣味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内容的巩固与提高,避免高强度的实战对抗练习所引起的安全问题。其次,护具器材的保障,在课程学习的后期,应以武术短兵实战对抗以及警务模拟实战对抗为主,为保证学生的安全,必须穿戴带有护面隔网及护颈的头盔、护裆及肘膝等关节的护具,在此程度保障下,提高实战对抗程度,在增进训练效果的同时,安全问题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2.2 注重自学创新思维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高等教育是连接受教育者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受教育阶段,高等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是否充分关系到其在事业工作的作为与社会价值。良好的自学思维学习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警察院校开设武术短兵课程应以此为教学思想。

首先,在自学习惯与能力培养方面应从通过教学方法的作用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教学内容着手。

武术短兵学习内容系统的整体编排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将武术短兵各项技术学习内容进行“单练套路”与“对练套路”的编排,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课堂教学质量,而且便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系统地展开自学与自练,这对于实训课程的学习尤为重要,易于使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效果与价值,促进自学习惯与能力的养成。

其次,在创新思维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方面,应充分利用武术短兵类技法多样丰富的特点,结合教师对学生学习任务与要求的引导,来达到此方面的教学目的。

具体来说,在结合所学内容与学生自我特点与习惯的基础上,解放思维,自我对教学内容与教师所提供的武术器械类或警械类拓展学习内容进行创新组织编排学习,可将此方面的表现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2.3 增进武术文化与公安文化之间的影响互动

武术短兵是武术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鲜明的武术文化,警察院校是公安文化的教育领域,警察院校武术短兵课程的开展,自然而然会使武术文化与公安文化发生交集,但是为了提高学生对武术文化与公安文化的理解认识,为了引导学生全面地掌握“武术短兵”与“公安工作”相关知识与技能,为了促进学生武德教育与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培育之间的积极影响与相互作用,需要增进武术文化与公安文化之间的影响互动,这需要教师的持续引导与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讲解武术文化与公安文化的区别与联系,促进学生在“强身健体、修身明理、尊师重道、保家卫国”等武德精神与“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正能量传递与融会贯通,使学生明确武术竞技与公安工作的各自核心要义,避免之间产生消极影响。

2.4 兼顾对学生警务实战能力的培养

警察院校的教学训练工作,应贴近警务实际工作,才有利于培养出高质量的公安职业人才。警察院校的武术短兵的教学训练,也应以本着提高学生警务实战技能为目标导向来开展,做到“轻竞技水平、重职业能力”。具体来说,警察院校对武术短兵的教学训练价值追求不应仅仅满足于增进学生体质,系统掌握武术短兵技术层面,应在此基础上重视与公安工作相结合,将武术短兵课程教学作为有助于操控警械,为其技能学习掌握发挥一定基础作用,来引导学生进行武术短兵课程的学习,这就需要与警务实战技能培养建立联系,例如:在进行斜劈击技术教学时,在进行技术动作教学时,还要结合警棍的执法运用,介绍一些基础性的警械使用法律法规要求,像适用情况、使用原则、击打武力层次等,为今后相关警务实战技能学习打下基础,还可引入警务案例教学,武术短兵的构造特点,在提高实战对抗真实性的基础上,安全问题也会得到较好的控制,把武术短兵作为模拟实战对抗训练的一种方式来运用,将对于提高学生警务实战能力发挥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钟成娣.公安院校开设武术短兵选修课的可行性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6):123-124.

[2]王涛,梁晓春,许添洋.公安院校开展武术短兵训练的必要性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3(1):62-63.

上一篇:母猪产后疾病防治论文下一篇:教育需要教师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