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距离教育

2024-10-04

远距离教育(共12篇)

远距离教育 篇1

一、远距离教育的发展现状

在当下我国在远距离教育中主要以三种教育模式为主: 第一种是以自考的教学模式; 第二种是各个大学实行的函授教育; 第三种是运用现在网络技术和传播媒体的教育,主要教学方法是通过农业广播学校、广播电视大学和电视师范学院等这些实际的学校通过广播或者是传媒的形式为学院提供远距离教育。

远距离教育最早出现的是大学函授教育,早在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就首次创造性地设立了函授教育部门,由于在社会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到了1960年据有效统计一共有128所高校创办了函授教育,学员在当时已经占到高校在校学生的五分之一以上,远距离函授教育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种情况,北京又一次走到了各个省市的前列创办了广播电视大学,像前面的函授教育一样迅速地被各大高校所效仿,上海、广州、哈尔滨也相继地开办了广播电视大学。同时在开设的专业上也更加齐全,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电子、中文等已经有十几个专业,在招收的对象上也是越来越开放,从教职工到工厂人员甚至还有下岗工人几乎包括各个阶层的人员,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有用人才。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响应党和国家以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号召,全国各地的广播电视大学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个省份被创立,最终实现了覆盖全国各地的广播电视教育网络,使得人们进行再教育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之后,自考开始在社会和一些高校应运而生,从而形成现代远距离教育的三足鼎立。

值得肯定的是现代远距离教育,在不同领域和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各种专业人才,在我国的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水平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在这些年来,由于外界环境经济环境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远距离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育的模式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开设的课程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教育的趋利性过强等问题开始变得越来越突出。下面我们就来简要探讨一下我国远距离教育模式还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远距离教育模式还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不必要的交叉和机构的重复

我国现在的三种远距离教育,不是在同一个时期产生的,它们实际上采取的教学手段也是完全不同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们都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同时培养的对象也基本上是社会上的成年人。三种远距离教育在教学手段、教学对象、专业设置、办学形式上都以不同形式的交叉在一起,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在交叉的过程中很多的地方出现了重复的现象。而实际上这三种远距离教育在教学手段上是不同的,自学考试主要体现在它的制度性上,函授教育的开放性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广播电视大学在教育中主要运用传媒的手段。在当下这三种远距离教育方式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区域,再加上它们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对象基本上一致,所以就会出现很严重的争夺生源的情况。

(二)远距离教育专业设定有很强的随意性和短期性

社会经济发展得太快,使得很多人们想在短时间内投入更少的精力学到更多的东西,远距离教育机构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开始设立热门的专业,因此,存在严重的短期行为,而实际上很多的专业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员经过一定时间的锤炼才能很扎实地把握相应的知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处于有利的地位。三种远距离教育模式不受到社会部门的监督,在设立专业上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统筹的安排和长远的目标规划。

(三)在教育中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导致出现一定的矛盾情况

1. 在招生的政策上完全不同,比如有的远距离教育在招收学员时有一定的门槛,但是有的却没有任何的门槛,只要你想学只管过来就行。基于这种情况的最根本原因还是三个教育机构争学员,使得在招收学员中出现政策上的不一致。

2. 虽然是同一个专业,但是三种远距离教育在课程数目和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在专科的自学考试中需要考试的科目一般是十二门到十四门; 广播电视大学要求的则是不少于十八门课程,同时在考试后还要进行专业课程的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过程; 函授教育和自学考试差不多要求的是对十三门课程进行考核。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同一个专业的学习上三种教育模式要求的课程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不管是在哪个教育机构中学习的专业,只要毕业了,其待遇几乎是一样的,这也是由于教育差异所带来的矛盾问题。

3. 三种远距离教育在教学环节上有很大的不同。广播电视大学一般由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实际的授课,对于一些需要实践的科目还相应地设立了实验的过程和具体的实习环节,真正实现了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我们都知道自学考试是完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自己学习; 而函授教育基本上是处于前面两者之间,学院需要把所学的专业自学完成,但不同的是,这种教学模式会在最后把学生聚集起来进行重点知识的面授过程。

4. 最终的考试方法不同。众所周知,自学考试都是学员学完一科就考试一科,但是广播电视大学和函授教育都是按照学期来对学生进行考核的; 在考试的命题和时间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自学考试和广播电视大学都是采取统一命题的方式,在考试时间、考场和阅卷上都是统一安排的。而在学校的函授教育中对考试的实际要求比较复杂。很明显,不管是考试的内容和具体考试的实施,三种教育模式都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和不同。一些党校、教师进修学校也相应地开办一些关于专科、本科甚至是研究生的学历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远距离教育出现混乱的现状。从以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的远距离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国远距离教育的健康发展,也使得在教育人才时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所以采取新的远程教育模式已经显得非常必要。

三、建立远距离教育的开放的新模式

通过以上对我国远距离教学的发展现状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建立远距离教育的开放新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远距离教育受到更大的重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可以采取更开放的新模式来进行相应的远距离教育,让每一个学员都能享受到更好的远距离教育。可以初步尝试将自学考试、广播电视教育和各个大学和函授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得它们能够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并且让远距离教育在一个地区形成覆盖整个地方的网络系统,成为一个真正的开放性大学,科学高效地为学员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提高他们实际能力水平,并达到他们的预期目标。下面就是建立新模式的具体办法。

(一)建立新的系统,使开放教育整体结构更完善

要想使远距离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就要把开放教育整体结构变得更加完善。基于上面的研究和问题,我们把开放式教育建成三个系统: 在教学环节应该建立一个教学系统,具体的方法是把各个地区的自学考试、广播电视大学还有各个大学的函授教育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建立完整的教育教学机构,使得每一个地区都能铺设一个远距离学习的网络,让不同地方的学员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自己想学的专业; 建立合理的制作和播放的机构使得播放内容更加专业合理,政府可以设定一个机构直接管理电视教育的制作和播放过程,而这里的执行单位应该是中国教育电视台,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系统,为学员设立一个专业的远距离教育网站,只要学员注册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教学视频进行观看和学习。当然广播电视台也要起到应有的作用,设立一个或者是多个教育频道,让学员打开收音机,只要找到相应的频道就能听到自己所学的专业,这样一个过程实现了制作和播放的一体化,这些教育的资源都是来自各个远程教育机构制作完成的,可以很好地保证传播知识的正确性和质量。考试验收系统可以通过量化来完成,对于考试的试题和内容,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有一定的经验,他们已经有过很多次命题经验,所以这个系统的建立要靠这些机构来完成。在设定考试命题时,命题人员要严格按照学员实际学习的内容进行命题,要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使得每一个学员的真实成绩通过考试体现出来。

(二)实现教育和考试分离

在远距离教育中完全可以实现教育和考试分开来处理。至于考试的内容由教育系统的题库来决定,简单来说就是在题库中抽取相应的题目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不管是教学系统还是考试系统,对学员的考试成绩都要建立档案,这个档案是同步的,学员要想拿到专业证书,必须像大学那样修满这个专业的学分,也就是说只有修满学分的学员才可以参加毕业考试。教育系统只负责对学员的教育工作不负责学员的考试评定以及合格后文凭的颁发。前提是学员必须在教育系统学习、注册,才有资格考试和相应文凭的取得。

(三)不再采用考试入学的模式

远距离教学的教学对象基本上都是社会上的人员,他们的知识水平千差万别根本无法进行量化,进行考试入学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为了体现远距离教学的开放性,在招收学员没必要对他们进行考试,但是在入学前要做好实名登记和注册工作。将学员的个人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和区别,以便于接下来的远距离教育课程的开设以及教育内容的确定。在远距离教育中,教育的对象将变得更加宽泛,其中可以涵盖青年、教师、工程技术人员、退伍军人和农民等社会的各个阶层。只要他们愿意再学习和深造,就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不管基础有多差,行业跨度有多大,只要他们喜欢并且愿意去学习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目标选择相应的专业。这样一种开放的形式使得每一个想学习的人都有学习的机会和平台,为全社会的人创造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真实学习平台,实现全社会的终身教育。

(四)实行三个层次的考试验收

远距离教育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在教育中最大的不同就是教授的教学对象不同,所以在考试验收过程中也要采取灵活多变的考核方法。这些在社会上的学员不管是在年龄还是在知识水平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考核前应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层次,笔者建议将他们分成三个层次。既然有三个层次,那么在考核中就要采取三个层次的考核方法。

1. 一些学员自身的学历水平比较低,经过短时间的远距离教育是很难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的,比如学员中有初中或者是初中水平以下学历的人员,在经过考核并合格后发给他们相当于高中或者中专学历证书。

2. 专业技术提高层的学员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但是专业能力又不是特别强的学员,同时还包括第一层次获得相应证书的优秀毕业学员,都可以经过学习和深造,这个层次学员的学历水平就相当于一个中专学历水平的人,所以对于这部分人员在毕业考试中可以给他们颁发相应的大学专科毕业证书,如果他们还想有更好的发展,就要进行第三个层次的学习。

3. 第三个层次基本上算是拔尖层,即本科以上的层次。经过第二个层次的考核学员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如果能够通过相应的考核,就可以发给他们相当于本科学历的证书,然后可以参加研究生的报考。整个三层实际上就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只要学员们肯下功夫想不断深造,不管基础有多差,都可以进行学习和提高。当然这个考试验收的方法也是一个淘汰的制度,有的人在学习中想投机取巧那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刻苦的学习获得真本事,才能通过相应的考核,获得自己想要的学位和证书。

(五)实行一定的学分制度

学员在学习中,会有很多的附属学科,这些学科都是帮助本专业学习的必需课程,所以学员要想通过考试就必须进行这些学科的学习。这些学科在学习过后还要有相应的考核,各个学科不仅和学分挂钩,还和各个学科的平均成绩有很大关系。

现代远距离开放教育的新模式,要具有很强的统一性,要整合社会上各种有利的资源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在考核过程中体现了层层递进的考试模式,不管学员的起点有多低,只要他们愿意学习都可以提高,这样充分地体现了远距离教育的开放性。远距离教育是一个利国利民的教育活动,为全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所以现代远距离教育应该采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我国的全民素质水平。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前进的步伐越来越大,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宽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选择继续深造的人越来越多。现代远距离教育可以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发达的网络也为远距离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我国在远距离教育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实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以现代远距离教育为研究对象,简要探讨了远距离教育的具体情况以及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最终建立远距离教育开放模式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现代,远距离教育,开放新模式

远距离教育 篇2

【活动背景】

4月,根据学校大队部的安排,对学生进行学英雄的革命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往往和学生生活实际有距离,为了让英雄“走近”学生,更能“走进”学生心灵,我在主题内容的选材和实施的策略上动足了脑筋,最终我选择了我校的历史设计了一堂主题班会课。【教学设计】

缅怀先烈 常怀感恩

——四(4)班主题班会

活动目的:

通过缅怀革命先烈,学习先烈的革命精神。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在革命先烈的精神的激励下,努力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活动过程:

一、导入

1、《董存瑞》的电影片段。

2.出示课件精彩文字: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指名读,齐读最后口号,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小结

正是因为纪念这些为新中国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田汉写下了《国歌》,听,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看课件听音乐起立唱国歌。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民族传统,继承革命遗志,让我们共同踏上被记忆尘封已久的革命道路,共同追忆那红色足迹!

二、学习革命事迹

1、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PPT,并要求学生简要说说英雄的事迹。刘胡兰、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

2、同学们,每当我们提起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时,总觉得他们存在于故事中、电影里、传说中,离我们很遥远。你们知道吗,我们共富新村小学也曾经是英雄们战斗的地方。

介绍共富新村小学的前身——藻北小学。(地下党上海北郊指挥中心)

3、在这里战斗的英雄们虽然时至今日依旧默默无闻,但他们也曾为祖国、为上海做出贡献。

欢迎4位红色沃土宣讲员向我们讲述这一段历史。《运枪记》《锄奸记》《高风亮节李西平》《马路上找到共产党》

三、讨论烈士精神

1、假如革命先烈们能亲眼看见我们今天自由自在地学习、幸福地生活,他们一定会为他们当初的选择感到自豪和欣慰。革命先辈们在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时,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吧!

2、革命诗抄大比拼(每小组推选代表背诵一首)《我的“自白”书》(陈然)《囚歌》(叶挺)《把牢底坐穿》(何敬平)《留得清白上九霄》(宋绮云)《宣誓》(古承铄)《就义诗》 交流:听了这些革命志士留下的诗作,你感受到什么?

3、战斗在藻北的革命先辈们他们同样用大无畏的精神和敌人周旋。观看如今残留的碉堡的照片(简介)

观看视频,想象解放上海时藻北地区丝网纵横、碉堡林立的情景。交流:先辈们在这里活动会面临怎样的困难?

这些困难让你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4、我校曾是先辈们战斗的地方,现在,我们在这里学习、成长;我们要继承他们的遗志,努力实现他们的理想。

学生交流:我们可以做到什么,来向先辈致敬?

小结:现在我们能做的,是学好各门文化知识,掌握好各种科学技术,完善自己的思想,美化自己的心灵。先烈们的精神要靠我们来传承与发扬光大。国家的明天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四、常怀感恩心

革命先烈让我们有了安定和平的环境,妈妈给了我们健康的身体。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的甘露。党和祖国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

其实,我们应该感激的人太多太多,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一起演唱歌曲《感恩的心》

五、班主任发言

因为无数革命先烈们的流血牺牲,使我们拥有了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感谢伟大的祖国给了我们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使我们免遭流离失所的痛苦。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生活在新时代,我们拥有富足的生活,接触着最新的信息资源,网络和游戏成了我们的热门话题,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恩生活?!也许这个时代给予我们太多的享乐和自在的生活,我们不屑于谈革命、论精神,我们甚至忘记了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虽然我们不需要像先烈们那样抛头颅、洒热血,但是我们也有我们的责任,要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努力学习,报效祖国。请记住:学习是你的责任,不是兴趣。要在责任中寻找兴趣,而不是以兴趣替代责任;要先做你该做的事,再做你感兴趣的事。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革命先烈们,无愧于我们伟大的祖国,无愧于我们的父母和老师。

【教学实施】 课堂实录片断一:

师:同学们,每当我们提起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时,总觉得他们存在于故事中、电影里、传说中,离我们很遥远。你们知道吗,我们共富新村小学也曾经是英雄们战斗的地方。有的学生(小声说):“真的,假的?” 一些学生(惊讶互视)

师展示PPT介绍共富新村小学的前身——藻北小学。(地下党上海北郊指挥中心)(师介绍的过程中,学生表示惊讶的声音不时响起。)课堂片断二:

师:在这里战斗的英雄们虽然时至今日依旧默默无闻,但他们也曾为祖国、为上海做出贡献。

欢迎4位红色沃土宣讲员向我们讲述这一段历史。《运枪记》《锄奸记》《高风亮节李西平》《马路上找到共产党》(学生听得特别投入,不时发出惊叹声)课堂片断三:

师:战斗在藻北的革命先辈们他们同样用大无畏的精神和敌人周旋。观看如今残留的碉堡的照片(简介)

师:它就在泰和西路富长路路口,你乘坐701路公交车经过时就能看到它。生:哦~~~~~~ 观看旧照片、视频,想象解放上海时藻北地区丝网纵横、碉堡林立的情景。交流:这些让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们这个地方当初是这么可怕呀!生:当时大家是不是都不敢出门? 生:肯定是能不出去就不出去!生:我觉得革命先辈的胆子都很大。

生:就像游戏里的魔族基地,在这里活动就是英雄。师:先辈们在这里活动会面临怎样的困难? 生:如果不注意会被抓起来的,那就死定了!生:出去活动肯定很危险,要经过那么多碉堡!生:啊呀,就像在演电视一样。

师:这些困难让你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生:我明白了什么是大无畏的精神。生: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是为了新中国。生:我很敬佩他们。

生: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的话真是太对不起他们了。

【教学反思】

我校的前身是藻北小学,是中共地下党的北郊指挥中心,树立在校园中的复命缘记碑记录了这一段光荣的历史。为了缅怀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当学校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爱英雄、学英雄”的教育时,我结合我校历史上了这一堂主题班会课。

我选择这一题材是为了能让革命传统教育“走近”学生。由于时代的变迁,英雄们的斗争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段距离,学生总觉得离他们很遥远。但是我校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发生藻北地区的斗争故事,让学生惊讶地发现英雄与他们并不遥远,他们也曾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战斗在这片土地上,就在大家身边,几十年前,就发生着种种精彩、惊险的事。上课的效果完全证实了我事先的猜想,当红色沃土宣讲员讲起故事时,学生听得特别认真、投入。随着故事的讲述,屏幕上出现一个个故事发生地的照片,熟悉的地点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叫出声来。正是这种“就在身边”的感觉深深吸引了这些对一般“高大上”的英雄故事提不起兴趣的学生。而愿意去了解才可能被打动、被感染、被影响。

但是,即便是发生在藻北地区的故事也已是几十年前的事啦,鲜花、农田、小区、街道掩盖了当初的壕沟、碉堡,怎样让学生能真正的体会到当初先辈战斗的危险呢?我先让学生看了碉堡的遗迹,并说明它就在泰和西路富长路路口。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接着展示宝山地区解放时期的旧照片,带领大家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最后借用影片中敌人封锁区的影像片断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共富地区是什么样子。照片、视频等直观的材料补充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先辈们战斗的不易,被他们大无畏的精神触动,情感上产生共鸣。油然而生要向他们学习,现在我们要好好学习,不辜负他们的期望这些想法。

零距离接触美国基础教育 篇3

此次教育之旅收获很大,我们不仅零距离接触到美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而且在培训和学习中通过深度接触、体验生活,获得了诸多感悟,视野得以开阔,思想受到启迪。

课程设置——面向全体,尊重差异

美国中学的课程设置与其教育目标是紧密结合的。美国中学教育关心的不是要培养多少精英,而是如何使学生受到普遍教育,也就是我们新课改倡导的“面向全体、尊重差异”。课程设置的宗旨是使学生知识结构合理,充分发挥潜能,培养学生特长,鼓励个性发展。课程分必修课(Required Courses)和选修课(Elective Courses)。必修课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基本要求。选修课程丰富是美国学校的最大特征,它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志向,培养专业技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小学的教学要求比较灵活,教学内容和深度要求相对也低。低年级开设有电脑课、艺术课、体育课、图书馆课等,高年级则开设有语文、阅读、数学、社会科学、体育、电脑、图书馆、艺术等。在美国小学里家庭作业不多,但其形式多种多样,都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如画画、手工制作、读故事等,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启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思维。

初中必修课程有英语阅读、英语写作、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综合)、社会(相当于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体育等,另外还有选修课。

高中实行学分制,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取得毕业资格,获得毕业证书。必修课有语言写作、阅读、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必修课考试合格后,如果不上大学,可以去职业中心学习一种技能或者直接就业;如果上大学,还需要参加由州政府组织的ACT或SAT考试,取得报考大学的资格。选修课的设置五花八门,各校不同,由学区根据学校实际需要确定。

除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外,学校还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比如到医院、老年公寓、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机构进行义务服务,还要写社会服务方面的论文、做课题研究。通过接触各种职业,让学生受到学术、技能、社会意识同职业相结合的综合性教育,从而使青少年既可就业又能升学,不仅善于工作而且乐于工作,既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又具有劳动的责任感。

教学活动——让学生创造性地了解世界

在学校活动期间,我分别观摩了物理、化学、历史、语言、数学等学科的课堂教学。在物理课堂上,老师简要讲解之后,学生开始分组做实验,同学们非常认真地观察实验过程,记录数据,讨论、分析并形成结论,各自撰写实验小结。课堂气氛宽松、活跃、和谐,没有一个学生开小差。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注重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这个方面,美国人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在教学活动中,他们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方式、材料等,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尽量少使用惩罚、奖励、竞爭等方式,目的就是减少外部压力,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试想,如果学生过分担心受处罚或批评,过分渴望奖励和表扬,就会影响内心的自由,从而阻碍创造性的发展。

美国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能够灵活运用教材,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强调创造性,并且非常注重实践,力图在学生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促进其智力发展,培养思考能力,提高学习能力。课堂上老师绝不会满堂灌,而是把重点、要点讲了,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原有的知识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得出新的、正确的答案。老师不让学生靠死记硬背来积累知识,而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美国学校在教学中会按能力不同分组教学。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目学习。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既能照顾到学生间的差异,又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美国教育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他们把学校作为学生掌握本领的地方,这种本领就是创造性地了解周围的世界。

道德教育——融入生活,润物细无声

美国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美国人的祖辈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因此,美国特别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公民教育,培养他们的“美国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意识。

美国人认为学校向学生传授伦理道德观念比传授学术知识更重要。青少年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包括信赖、敬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德等。“信赖”包括诚实、不欺骗、不偷窃、坚持真理、效忠国家、效忠家庭等;“敬重”包括尊重他人、宽容差异、举止礼貌、语言文明等;“责任”包括自控自律、可靠、干好本职工作等;“公平”包括照章办事、不存偏见、承认错误、悦纳建议等;“关怀”包括善良、宽恕、助人;“公德”包括合作、参与、睦邻、遵纪守法、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等。这些内容是美国国会和各州政府共同认可的。

美国将学生的道德教育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体验、完成及完善道德修养。一是遵循认知规律,不同年龄段选择不同的教育主题,注重道德体验和行为训练;二是贴近现实生活,注重内在因素,比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我们所走到的学校,在校园或教室,都会看到美国国旗、美国地图、州地图。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如社区服务、参观科技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爱国之心、爱人之心,学会了诚实、勇敢。

相比之下,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就存在着一些弊端,内容脱离学生个体的发展与实际需求,空洞、说教、呆板,学生不爱听,也听不懂,更谈不上内化为行为,只是死记硬背答案,通过考试罢了。道德教育是最忌讳灌输的,因为灌输往往含有强制性、封闭性,学生只能停留在背概念、规则上。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确立,其道德认知就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道德水平的提高。

见闻与感悟一强烈的公民意识

在学习考察活动中,我们看到美国地广人稀,环境优美,生态保护很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美国人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

不管走到哪里,随处可见美国国旗在飘扬。不仅所有机关和社会机构有,校园、教室有,而且家庭、商店、机场、停车场都有。万人体育馆里升旗时,所有的观众会不约而同地肃立致敬,没有人拍照,没有人讲话。这浓浓的国旗氛围是爱国最直接、最真实的写照。在餐馆、机场、街道等公共场所,感受到最多的是微笑、让道、排队,没有人拥挤、抢道。乘车出行时,我们看到美国虽然车辆特别多,但交通秩序井然有序。尤其是遇到校车和消防车时,驾车人都会主动靠边,让校车和消防车先行通过,充分展现了美国人良好的规则意识。这些细节让我们感受到美国的公民教育做得非常好。

在所走过的学校里,我们看到每一所学校都很注重文化建设,教学楼走廊挂满了镜框、奖杯、奖牌。镜框里有学生的手工作品、优秀校友的照片、历届校长的照片以及历届毕业生的集体照、学校球队的合影等。学校把每届学生的实践活动及各类竞赛的照片制作成纪念册,把学生在校的痕迹以图像形式保存下来。学校注重阅读,校园里到处是书籍,学生生活在书籍的海洋里。

美国公民的这种文明程度,源于他们对教育的重视。从总统到市民,全民重视教育,全民办教育,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氛围浓厚,这一点应该是我们最需要学习的。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高科技的发展决定了以人才取胜。因此,改革教育、培养新世纪人才应该成为我们应对新世纪竞爭的重点。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好新课程改革,大力构建学校文化,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湖北襄阳市致远中学校长,原载《襄阳晚报》)

新技术距离教育还有多远? 篇4

——新媒体联盟2014年发布的《地平线报告》中预言到,学习分析、游戏、3D打印、虚拟助理等技术会在未来几年内得到普及性应用;

——《2014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蓝皮书》中提到,未来几年无处不在的学习场、游戏化学习、3D打印、虚拟现实等技术可能会应用到教育中;

——由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牵头、联合50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共同完成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中提到,智能机器人、3D打印、体感技术、教育游戏、社会性虚拟社区、开源硬件、学习分析、云计算、虚拟世界、移动卫星车十大新兴技术将持续引发各个国家教育教学创新;

……

作为教育技术研究者,看到这些报告自然非常兴奋,也非常希望新技术一夜之间能够普及到千千万万个课堂中,能够使学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凭着理智和直觉,我知道这些新技术虽然是发展趋势,但是要常态化普及性应用到课堂中,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回头看看历史,我们就会看到,技术真正促进生产效率提高,往往会有一个滞后期。比如,格林斯潘曾经在《动荡的世界》一书中提到,爱迪生在1882年点亮曼哈顿以后,又过了大约40年时间,才让半数的美国工厂用上了电力;信息技术革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开始,但是一直到1996年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才有显著提升……虽然现在的互联网技术在提升生产效率方面的滞后期逐渐缩短,但是考虑到教育领域相对保守的特性,估计这些新技术显著提升教育生产力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施乐公司的Mark Weiser曾提出“看不见的技术”的概念。所谓看不见的技术,指的是那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又不可见”的技术,简单的说,就是那些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而又“消失”在日常生活中的技术,如电灯、电话和电视,尽管人们天天使用,但是不会特别注意到它们的存在。而电脑就不太一样,可能会经常死机、中毒、崩溃,从而提醒人们它的存在。Mark Weiser认为,只有那些看不见的技术才能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起到最重要的推动作用。

按照这个概念,我们来看看教育领域中的技术,最早的书、粉笔和黑板早就算“看不见的技术”了,所以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早期的PPT经常“被人看见”,但是经过不断推广,随着软硬件系统越来越稳定、越来越先进,随着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现在PPT基本算是“看不见的技术”了,所以,在世界各地,不管是教师,还是企业、政府人员,几乎都在用PPT讲课和做报告。回头来看看虚拟现实、3D打印、大数据等新技术,我们可以看到就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就目前人们的信息素养来说,这些技术距离“看不见的技术”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Gartner发布的2014技术成熟度曲线模型中就提到,大数据技术要想真正得到实质性的应用,还需要5~10年时间。

当然,我并不是要给这些新技术泼冷水,只是想提醒大家注意,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就学校而言,采用最新技术一定要仔细考虑技术发展现状和本校实际条件,不能盲目应用;对教育信息化类企业而言,要认真去研究并解决导致技术被“看见”的因素;对于教育主管部门而言,既要积极去探索这些新技术的教育应用价值,又要注意到新技术推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我认为,最可行的方法是:选择若干所实验学校,配备至少超前5~10年的新技术,并开展一些前瞻性的实验研究,通过这些学校的探索,为未来的普及性推广提供经验。

与生本教育的零距离接触 篇5

东阳市江北亭塘小学楼淑萍

这次听课学习,是我从事教育工作十年来最远的一次,坐火车要29个小时;同时也是心理负担最重的一次,有两个原因,一是出来学习要化去很多钱,二是领导的关心,周三出发,周四坐在火车上,校长就发短信问候,周六呢,韦老师又发短信来问候。因此,这一次学习,没走进报告厅,心里就沉甸甸的!下面我把这几天的学习情况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想向大家汇报一下:

一. 学习历程:

这一次学习从周三出发,周四到,周五至周日是真正学习的时间,周一是重庆市400多位老师回校上一堂生本课,其他外地的老师自由安排。我一共听了六堂课,四堂数学课,一堂小学英语课,还有一堂是高中的语文课。讲座呢听了八个,郭思乐教授两个,人民教育主编1个,江苏省丹阳六中校长与老师各1个,山东花沟初中校长1个,沈阳、广州小学各1个。每一天的历程都是满满的,还记得第一次步行支天宝中学(一所高中)报告厅,由于会务组安排情况有变,原定8:00坐车去,结果等了四十分钟左右,又让我们跟着一位校长步行前往。走在路上,是懒洋洋的。没想到一走进报告厅,看看自己的位置这么好,从前往后数是第四排,又在中间,真不赖!精神就马上好起来,听着郭思乐教授的发言(开幕式上),我思绪万千,思维火花是一个一个不断地绽放,一有想法就记下来,第一天曾想这一本发下来的本子这一次肯定要记完的,不出所料,到最后那天,记记还不够呢!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天早上位数学上完课,我马上追踪而去,讨资料,幸运的是剩下最后一张,而且也是唯一的一张,比我迟一步的老师就没了!

二. 思想上的认识:

所听的8个讲座中有4个是学校校长的经验报告,一个高中,一个初中,2个是小学的,这四所学校的生本教育的共同点为:

1. 校长理念超前,敢于尝试。

除了广州那个骏锦小学外,其余3个学校都是通过《人民教育》杂志中的文章所受到启发,马上派人去学习,又请郭教授来指导。

2. 生本教育成绩显著,硕果累累。

4所学校的校长报告,影响最深刻的是江苏丹阳六中,校长朱万喜是特级教师,讲话是娓娓动听,他讲了一个故事形容以前的传统课堂:一个植物人,睡了30年后醒了,发现身边的一切都在变化,电脑、空调、电视等现代化的电器他是一样也不会用了,感觉自己是一个外星人,心里不免有些愁怅。有一天,他进入课堂,坐在那里,突然感到非常高兴:原来还是有不变的东西。那就是课堂的结构、模式。

这所高中是1996年建成,用了3年的时间到1999年,跨入重点高中行列,用10年的时间到2006年跻身于四星级高中的行列,成为全省最年轻的四星级高中之一。现在已拥有6张名片:(1)觉悟文化——凝聚六中精神。要求师生每日三问:今天你觉悟了吗?今天你发展了吗?今天你创新了吗?(2)自主管理——培植德育模式。(3)教育科研——启迪教师智慧,开展国家级课题研究“自主课堂”(4)女子足球——拓展成长载体,两名被国家队选中参赛,得了功勋奖,好像奖了4万钱。(5)民族教育——承担教育重任(6)生本教育——只有3年,成了最靓丽的名片,这个学校的一位教师——荆志强成了生本教育的标兵,这位老师是一位怪才,人称“草根荆”现在成了生本教育的“空中飞人”每个星期都有讲座,别人请他去的,他的讲座是妙语如珠,笑声是一阵接着一阵。

其次是沈阳浑园新区第一小学,赵本山女儿就在那里就读的,这个学校是与世界接轨的,各方面都是非常出色,(1)特色是“扬长教育”(2)航天种子培育基地,全世界三个,我们中国是一个,而我们中国一共也是三个,这个学校就是其中一个(3)全校从校长开始到普通教师都有学生小助理,有一年新年晚会(老师的)赵本山的女儿妞妞感觉太陈旧,于是向校长提出建议,由她来当导演,结果搞得非常出色。

3. 校校都有自己的生本特色:

江苏丹阳市六中:(1)课堂导学中有一个“学疑卡”(2)制定了《生本课堂教学评价表》(3)签订生本教育的任务书。

山东淄博市高青县花沟初中:(1)教室内设立“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专栏”(2)教室外设立“学生学习评价荣誉专栏”(3)开展“砺学”活动(实践活动)(4)零作业改革。

沈阳市浑园新区(新加坡设计师设计)(1)“扬长”办学特色,每一面墙都

会说话。(2)六年级毕业论文答辩(学生、家长、专家、教师都参加),还颁发学土学位证。(3)特色诵读——三级课程:班级课程(低段)、跳级课程(低段跳到高段)、学院课程(全校性的活动)。

广州天河骏景小学,我听课感觉像“美国课堂”。

4. 生本课堂的共性:

(1)“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是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除了高中的语文课外,其余5节课全部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流程,前置作业——课堂小故事——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课堂总结。

(2)课堂上即时评价要跟上。如,英语课以大组123为单位画圈,小组一组一组的展示,汇报完毕让其他人或者是他们自已给刚才的发言评价:可以得几个圈,一个还是两个。数学课:有画房子的记分,有奖励实物物,也有奖励小红花之类的等等。

(3)所有的学校都是从实验班(两个)开始慢慢普及,就像小中的涟漪是一圈一圈由内向外慢慢扩展的。我调查过九龙坡实验二小,他们现在一年级全是生本班,二年级3个生本班,4个普通班,三至六年级都是普通班,但是能用生本的理念上生本课。

5. 我的思考:

(1)我们校长这么有前瞻性,一定会把生本课堂改革做好。

(2)“先做后学”“先学后教”这与平时我们常常讲的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不是一张白纸等教学观念是相吻合的,我记得校长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数学新课标中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我想这也就是常说灵动课堂。

(3)生本教育的这个教学流程与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有相似之

处,生本教育的小组合作学习与魏书生的自主管理也有相同之处,这是我的直感,接下来准备去做的事情有:

第一,要阅读四本书,郭思乐教授的那两本,邱学华、魏书生的。第二,看看五个学校的网站,特别是江苏荆志强老师的个人网站,我对他提出课堂展示四环节:(1)知识疏理(2)错误分享(3)课堂抽查特别感兴趣。

这是为自己积淀知识,寻找一个小口子,下学期准备进行课堂实践。路总是需要在人走的。

回过头看看,自己已经写了这么多,心里也有了些许安慰,真的不瞒大家,回来后,我是又拉肚子,又发烧,但一想到自己肩上的任务还没结束呢?于是咬咬牙,拿起笔整理。

我想只要有这份执着,“生本之花”肯定会在我们亭塘小学绽放!

6. 我的建议:

(1)校长最好能亲自去领略一下生本的风采,你比我们都站得

高,肯定比我们看得远。

(2)以后生本培训最好去广州,因为这次培训重庆一个校长都没

远距离教育 篇6

关键词:调研;会计专业;分析

为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我校专业教师对徐州四方铝业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形成有效的岗位需求分析,融入到教学中去,更好的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

一、调研的目的

目前会计专业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我们需要了解社会、了解市场,然后,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调研,进一步明确会计专业定位、专业内涵及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与学生培养方向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指导会计专业的课程改革。

二、企业基本情况

该企业成立于1958年,员工900多人,下属五个子公司。企业现有两条冷轧生产线和四条铸轧生产线,年产各种规格铝板带箔32000吨。企业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产品实现了与海尔、澳柯玛、美菱等名牌产品的配套,在国内有六个营销网络,产品遍及国内市场并远销东南亚等国。企业以优质的产品和优良的服务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赖。

三、调研的主要内容

(1)企业人员结构:该企业拥有硕士生7人,占比为0.7%;本科生128人,占比为13.4%;高职专科74人,占比为7.7%;高中生324人,占比为33.8%;高中以下425人,占比为44.4%。高职高专毕业生在企业占比较低,企业吸纳高职高专毕业生潜力比较大。中级会计师8人,占比为0.8%;初级会计师5人,占比为0.5%;会计员证书的1人,占比为0.1%。(2)企业会计岗位设置及会计人员配备情况:设置成本会计,有会计人员2人;设置出纳岗,有出纳1人;设置材料会计岗,有会计人员1人,设置办税员岗,有办税人员1人。(3)企业吸纳会计专业毕业生学历要求以及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等要求:一是高职专科及以上毕业生;二是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4)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核心技能:应具有实际实务操作基本能力。(5)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吃苦耐劳、职业道德、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6)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技能熟练程度:在会计凭证的编制、账簿登记、报表编制、纳税申报业务、会计电算化处理方面技能熟练程度均为一般。(7)实际工作中学生需要的专业知识:税务会计知识、成本会计知识、会计电算化知识、财务管理知识。(8)会计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财务会计、网络财务与税法

四、调研结论

(一)课程设置方面。我校会计课程的设置基本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税务会计方面的知识、成本会计方面的知识、会计电算化知识、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会计实务操作技能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涉及这些知识和技能的相关课程都已开设。在所开设的课程中,核心的课程为:财务会计、网络财务与税法,因而,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会计实务操作技能和网上办税技能。

(二)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学校在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以外的素质及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2)具有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和热情,吃苦耐劳,踏实肯干。(3)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4)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5)具有基本的文化素养,能够准确理解工作任务。(6)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7)具有自我学习、知识技能的更新、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

总之,职业教育应该着眼于市场经济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建立技术型教学体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对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做系统的安排、调整和更新,使学校的课程体系能够根据企业行业的需求及时更新调整,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小荣,周小芬.强化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

多角度、零距离感受英国教育 篇7

培训期间, 我们聆听了英国教育专家、教育巡视员、英国政府智囊团专家、独立教育咨询师、英国全国校长协会 (NAHT) 主席、北安普顿莫尔顿学院, 英国国家初等教育协会 (NAPE) 主席、纽卡斯尔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等所作的共计12场专题报告和讲座, 主要内容包括:英国的教育体制、中小学教育评价方式、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学校自评、国家课程标准、中小学校的管理、中小学课程的实施、高效能教师的特质、英国学校目前的问题与发展、英国职业教育体系、英国公民教育课程的发展过程及教学内容等。我们考察了圣乔治女子学校、奇西克学校、玛登中学、贝辛斯托克科技学院,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共计2所小学、1所中学、1所职业技术学院和2所大学, 拜访了英国国家初等教育协会 (NAPE) 和英国全国校长协会 (NAHT) 2个学术团体组织。

通过实地考察、培训、拜访等形式, 全团成员零距离地走进了英国的学校、走进了课堂, 走近了专家, 亲身感受着英国的点点滴滴, 12场专题培训和8个单位的考察使我们对英国教育尤其是英国基础教育有了更多更深刻的了解, 对中英基础教育有了更全面更直接的比较, 开阔了眼界, 更新了观念, 开拓了思路, 收获颇多。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每个孩子都重要”

英国在2003年颁布了《每个孩子都重要:为孩子而改变》的绿皮书, 要求协调所有的服务部门, 使得每个孩子都得到所需要的帮助和支持, 确保青少年工作达到五大目标——保持健康、保证安全、愉快成长、有所贡献、保障经济。可以说, 这种教育理念体现在英国中小学作息时间、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考试评价、学校管理等方方面面。英国玛登中学的校长向我们介绍了英国中小学的作息时间, 小学生早上8:45到校, 9:00开始上课, 下午3:00放学;中学生早上8:45到校, 9:00开始上课, 下午3:30放学, 放学后学生们可自由选择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这种作息时间的安排, 为英国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奇西克小学, 有近50%的学生来自于低收入家庭, 学校为了让学生按时到校上课, 校方特意为学生提供了免费早餐, 并为每位学生配备了IPAD, 以方便学生在家自主学习。在我们所参观的中小学校里, 学生们制作的各种玩具、手工作品散布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教室、走廊里贴满了学生的绘画和电脑作品;学校有为残障学生设置的电梯;教室里教师会按照学生不同能力层次开展分组教学;课间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班级上课。英国中小学校的学生人数不是太多, 但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经常还会有学生主动地向我们打招呼, 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了热情。虽然我们没有看到气派的学校大门, 辉煌的实验大楼, 华丽的塑胶操场, 但所见所闻处处体现出学校对每一位孩子健康与安全的关心, 对每一个孩子的兴趣与爱好的保护, 对每一个孩子发挥其最大潜能的激发。

二、育人无痕的教育生态效应——“德育场”无处不在

在与英国教育专家Michalis.kakos先生的交流中, 我们了解到, 英国有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 但是学生不会作为主要的课程去选修, 因为在其潜意识中, 做一个合格公民是一个起码要求, 而对于外来移民者则需要通过公民教育的考试, 以便在生活与社会适应中达到英国公民的要求。在我们实地考察的过程中, 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英国的学校乃至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是德育资源与载体。在学校的走廊上, 来往的教职员工都会主动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 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共进早餐, 课堂上教师与孩子们融成一片, 校长会主动弯腰捡起操场上被孩子们偶尔忘记拿走的废弃的空瓶, 还有那静静躺在角落的垃圾桶无声地进行着垃圾分类的导引, 这些都没有刻意的道德教化与规训, 而是在常态教育生活中无痕化地培养着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同时, 其社会生活也是处处营造了学生道德养成的“教育场”。在英国生活的二十多天, 几乎没有在街上听到汽车的鸣笛声。无论是在繁华的闹市区, 还是偏僻一点的狭窄小道, 来往的车辆只要到了街口, 总是自然而然地减速, “行人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 “车让人”的规则已成习惯。同时, 我们也会感叹英国人对排队的执着与热爱, 无论在博物馆、公园, 还是商店、邮局, 随处都可以看见排队的人群, 因此, 英国被称为最爱排队的国家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诠释个性化教育———小班化分组教学

相比国内而言, 英国中小学的办学规模都比较小, 班级人数也不多, 每个班大约20~30名学生。在我们所考察的奇西克学校和玛登中学里, 每个教室里的座位不是中规中矩地摆放的, 学生通常是6~8人一组围坐在桌旁。奇西克学校的校长告诉我们, 每门学科的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来进行分组, 并有针对性地给每组布置相应难度的作业和练习。我们看到, 在每间教室里都摆放着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授课教师也不是严肃地站在讲台前授课, 而是在学生中间来回走动, 给予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及时的辅导。学生们或是用IPAD查找资料, 或是开展小组合作, 或是与教师讨论交流, 课堂气氛热烈。我们随意走进了一间教室, 这是一节美术课, 教师以“身份”命题, 让学生自由绘画, 要求三周后上交作品。我们看到, 每位学生的作品风格不一, 内容充满了创意。我们感慨, 正是拥有丰富多样学习资源的教室, 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 孩子作为“人”的价值也才真正在这种面向个体的教学模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着眼于发展的教育评价———关注努力与进步

在了解英国的教育评价过程中,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英国中小学对学生学习考试成绩也是异乎寻常地重视。尽管英国学校的类型与层次较多, 但是在政府对学校的评估与督导中, 学校及学生的成绩是考核的重要方面。英国依据学生的年龄划分了4个关键段, 在每一个关键段最后一年将进行国家测试, 也就是对7岁、11岁、14岁和16岁学生的核心学习课程进行评价, 并将考试结果排名对外公布。但考试和分数排名, 不是用作学生的升学或奖励和对教师进行奖惩的依据, 而是找出学校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差距, 从而为校长申请更多的办学资金和较多优质的师资提供理由。在参观玛登中学时, 该校副校长给我们看了他们学校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报告单。该报告单上清晰地记录着每位学生进校前的学习成绩信息, 以及学生在一段时间结束时的学习成果, 并用绿色、黄色和红色标识出学生的进步、刚刚达标或退步程度。该校长介绍, 每位学生入学都有一个初始成绩, 随着学生接受学校教育时间的增加, 我们会预期学生的成绩会有所提高。但如果实际情况没有达到预期值, 我们将会用红色标识出来, 让教师重点关注和指导。同时, 我们也会向家长反馈孩子的成绩信息, 并附上教师的评语, 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 协助学校共同帮助孩子进步。

五、挖掘评价内生动力源———学校自评

纽卡斯尔地区的教育巡视员阿兰校长告诉我们, 近年来, 英国政府在组织外部力量对学校教育进行严格督导的同时, 也逐渐加强了对系统的学校自我评价力度, 强调学校要充分利用国家教育政策、法律法规发展自我评价机制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这标志着注重学校自我评估已成为英国教育督导评估的新走向。学校自评是一个过程, 通过自评, 学校可详细了解自身优势和劣势, 以便能充分发挥优势, 并对有效弥补弱势进行规划。在英格兰地区, 一般学校先会采用SWOT方法, 具体分析学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 然后根据英格兰教育标准办公室制定的三十个项目开展自评定级, 1级为卓越 (Outstanding) , 2级为良好 (Good) , 3级为需要改进 (Satisfactory) , 4级为不足 (Inadequate) 。这些自评项目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的学习质量及其进步、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的成就及其喜爱学习的程度等, 并提供支撑的证据, 如学生的作业、学生座谈、听课记录、调查问卷、照片、录像等等。

在学校自评过程中, 一是校长要重视并亲自领导自评工作, 准确了解学校的优势与劣势, 尤其是对教与学进行严格的分析, 帮助学校明确改进的工作重心和策略;二是让自评成为学校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各级人员全心投入, 全面参与;三是积极征询学生和家长的意见, 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对学校决策会产生重要影响;四是校长或教师的个人自我评价必须是严格的、真实可信的, 如果有不诚信的行为, 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六、多元的课程设置———自由与开放

在培训中我们了解到, 英国国家课程的目的是让所有人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自信的个体和负责任的公民。英国小学阶段 (KS1, 1~2年级, 5~7岁;KS2, 3~6年级, 7~11岁) , 课程设置包括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即数学、英语和科学三门课程, 基础课程包括信息和通讯技术 (ICT) 、现代外语、历史、地理、美术、音乐、艺术、设计与技术、体育和个人社会健康教育、公民等。英国中学阶段课程设置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KS3, 7~9年级, 11~14岁) 课程设计在小学基础上增加了职业教育、性教育和宗教教育;第二阶段 (KS4, 10~11年级, 14~16岁) 核心课程包括数学、英语和科学三门课程, 基础课程包括信息和通讯技术 (ICT) 、体育和公民, 学校还从艺术、设计与技术、人文科学 (地理和历史) 和现代外语这四个领域近50种课程中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选修课程。

此外, 升学与就业指导、人格培养、健康教育都作为横跨各门学科的学习主题。社区活动、劳动体验等活动课程也被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玛登中学的校长告诉我们, 在统一课程的基础上, 英国政府十分重视特色学校的建立, 鼓励学校自主开设选修课。由于学校开出了大量选修课, 因此学生的课程表是很个性化的, 每人都有自己的课程表, 保证每门课学生都能够参加适合自己能力的小组, 每节课都需要换教室和同学。为此, 在英国, 班级的概念很模糊, 只有签到和集会时, 注册同班的同学才有机会聚到一起。这种多元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每所学校的办学特色, 也使学生有机会选择他们喜欢的课程。

七、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校企合作办学

在贝辛斯托克科技学院, 热爱中国文化的Anthony Bravo校长热情地带领我们参观了校区, 并详细介绍了英国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在他的学校注册的学生有8000人之多, 全日制的学生就有3000多人, 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在1000家以上。这所职业学院不仅与中国大陆的河北邢台职业学院、重庆职业学院、江苏烹饪及药物职业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 还与港澳台地区如香港中文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该校开设的专业五花八门, 从幼儿教育到动物饲养, 从美容美发到艺术设计、从烹饪到药物制造, 从汽车修理到机械制造。在参观学生的工作间时, 我们看到了先进的3D打印机以及汽修间里的各种豪车。我们从校长的介绍中了解到, 学校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 学院开设的每一个专业都有企业赞助, 赞助的企业享有录用该校优秀毕业生的优先权, 出口需要决定了入口的方向, 每年学院有近96%的学生可以就业。想必这正是该院办学水平居全国前三的重要原因吧。

八、搭建多轨道的成长通道——立交桥式的考试制度

独立教育咨询师Jonath Bach先生告诉我们, 在英国, 不管是GCSE考试, 还是A-LEVEL考试, 都不是一考定终生的。如在GCSE考试中, 某门课的课程告一段落时会进行一次GCSE考试, 这次考试成绩占GCSE总成绩的一定百分比, 如果这次考试不理想, 学生可以要求在下学年补考这门课, 学校按这两次考试中较高的成绩计算。这种考试方式使得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进行弥补。同时, 考试结果还需要看一名学生的平时Course Work成绩, 这部分占GCSE总成绩的大约百分之二十多, 如实验报告、论文、社会调查、作文等, 这主要用于弥补纸笔考试的缺陷, 从而全面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 学业优秀的青少年可以进行跳跃式学习, 更早地考取该阶段文凭并开始下一步学习, 如学习上进步较缓慢的学生, 则可以放慢学习进度和考核进度, 在16岁之后参加普遍中等教育证书 (GCSE) 考试。

16岁学生参加测验合格后, 可以拿到普通中等教育证书, 然后是16~18岁的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又分为学术路线和职业路线。学术路线着重培养学术研究方面的人才, 毕业生拿到普通教育高级证书, 即GCE A-Level证书;职业路线则结合社会各层面的职业需要, 培养在各种行业中具有专门技能和知识的人才, 毕业生拿到普通国家职业证书, 即GNVQ证书。目前, 英国通过实行模块化课程模式与学分制, 把GNVQ与GCE A-Level的评分标准统一起来, 促进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正如贝辛斯托克科技学院Anthony Bravo校长所说, 英国的学制是左右贯通的, 孩子们选择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就像拼积木一样, 他愿意怎么拼就怎么拼, 只要能发挥他的潜能就好!

远距离教育 篇8

当今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一个以信息、智力资源为主要因素的智能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竞争, 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竞争。当前, 我们的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不但在全国的中小学中实施科技教育, 而且还投入大量的资金, 整合资源, 组织人力在校外对青少年实施教育。然而, 校外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对青少年怎样实施校外教育?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怎样实现功能互补与相互促进?对此, 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校外教育实践活动, 就二者零距离对接提出了几点思考。

二、校外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

1.世界科学教育的改革趋势

当前, 世界科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变“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科学结论教育”为“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过程教育”, 强调在过程中学习, 这正在带动整个教育的全面改革。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教育”正在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 也是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强调在过程中学习, 正在带动整个世界教育的全面改革。

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教育改革, 把最初的只传授科学知识过渡到更注重科学精神和科学能力的培养。英国、法国、瑞典、墨西哥、西班牙等许多国家都在全面学习和借鉴美国的理论和经验, 研究制定本国的“以探究为中心”的教育纲要和课程。

2.中国科学教育改革的进展

众所周知, 长期以来, 中国中小学生课程结构单一, 课堂教学一统天下, 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提高素质具有重要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往往被束之高阁。2001年, 国务院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5年, 全国所有中、小学都以开始实施新课程;2006年, 又有十个省份进入普高新课程实施。这次课改, 从小学至高中一律设置“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通过参与社会实践, 以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校与校外教育场所的密切联系与合作, 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 我们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现有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 努力解决“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衔接不紧密”的问题。为此, 各校外机构开始有目的地研究和探索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和途径。

3.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零距离对接的具体要求

(1) 理论政策要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关键的环节。它承载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贯彻落实教育方针, 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具有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以及从事各种专业技能的光荣使命。就此而言, 仅靠校内有限时间的教育和教学是不够的, 还需校内外教育相互联系, 同步发展。

中办发[2006]4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积极促进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 要把校外活动列入教育教学计划, 排入课程表, 切实保证活动时间, 逐步做到学生平均每周有半天时间参加校外活动, 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 要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以及学生参加校外活动的情况, 作为对学校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

国家《科学素质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改变学校科技教育过分强调分科教学、缺乏全面完整的科学技术素质培养, 完善中小学科学教育结构, 培养学生科学技术学习过程方法与社会科技资源紧密联系的学习习惯, 丰富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学习经历, 加强对青少年创新意识的培养。

(2) 实践应用要求

通过实践、探索和认识, 我们可以预见到利用科普教育资源可以使中小学课程实施体系产生质性转变, 学生联系科学情景开展探究活动的理念有极大提升, 为实践体验、方法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增添了全新渠道。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 校外教育的实践有不同的要求。

要求小学生初步了解学校附近科普教育基地分布, 对若干科普教育基地的资源结构和特色有一定了解;具有在教师指导下解释与整理科普基地中相关科技知识问题的基本技能;知道在课堂教学时应该联系基地中的相关知识内容开展学习, 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科普教育基地的学习内容具有兴趣和好奇心, 对科普教育基地有关知识内容敢于提出认为需要探究的问题;乐于和同伴一起参与在科普教育基地中进行的探究实践活动;在教师组织下, 能够在集体的合作学习中倾听他人意见、交流自己的认识。

要求初、高中学生了解本地区主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分布, 能说出考察过的科普教育基地的资源结构和内容特色;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相关的练习, 具有解决一些科技知识问题的基础能力;能根据一定的要求联系基地相关知识解释或拓展课堂教学有关学科的学习内容;能发展对科普教育基地知识学习的兴趣, 并具有一定的探究意识;能关注科普教育基地的情景变化;乐于提出问题并进行实践探究;能积极参与在科普教育基地中组织的合作学习活动, 并注意了解他人的意见、发表个人见解, 投入有主题的交流活动。

要求高校学生对本地区主要科普教育基地分布、资源结构和项目特色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有能比较熟练地应用不同科普教育基地的环境条件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能力;能主动联系一些基地中的情景与知识在课堂中开展相关学习, 并能简要地解释一些知识的应用价值;能选择科普教育基地的相关资源主动开展学习, 并促进自己个性的完善与发展;乐于和同伴一起在科普教育基地中寻找一些问题, 并参与实践探究活动;能对在科普教育基地的探究活动进行必要反思, 主动提升自己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4.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零距离对接的初步实践

近几年, 国内许多校外教育机构与校内教育机构紧密结合, 积极实践, 努力探索, 努力搭建校内外教育交流平台, 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笔者以体验式学习为例, 简述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零距离对接的初步实践。所谓体验式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 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获得情感体验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将“体验式学习”运用到校外教育活动过程中呢?北京气象科普馆开展的“气象科普进校园”、北京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开展的“科普实验室教育基地”等科普教育活动为此作了一次探索式的尝试。“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是由北京市气象台、北京科协、北京市教委等联合发起的一项科普活动;“科普实验室教育基地”是由北京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与北京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科普活动, 工作的关键是使校外资源与学校教育特别是科学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相结合, 促进校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教育有效衔接。

“体验式学习”主要包括“多情景体验”、“参与体验”、“情趣体验”等形式。

北京气象科普馆的“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主要体现了“体验式学习”中的“多情景体验”形式, 指为学生提供多维度、多方面、多角度的教学情景, 不同的情景会产生不同的体验。“气象科普进校园”是由北京气象科普馆和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共同执行的。气象小组共由20名北京十八中2007级高一年级的学生组成, 本校地理教师在北京市气象台专家的指导下自行编写了气象校本教材。2008年上学期, 共进行了近20课时的气象科普教育活动。活动中的多情景体验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在这近20课时内设置了丰富的活动内容, 主要有地理老师按课表主讲气象与气候学内容;每个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与气象有关的话题做一个5分钟报告;学生自己动手去校园气象站观测气象要素, 记录、观察、分析并绘制出气象要素变化曲线图;最后是考试和点评。这样安排下来, 每次课程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情景、新的体验。这种变式情境的利用, 打破了以往常规式的学校课堂气氛, 突破了程序化安排, 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 使学生赏心悦目, 有一种新奇之感, 并想积极尝试和体验。课程的最后一次安排考试和评比, 考试的内容全部在老师的讲课范围内, 而且每个同学讲的内容至少有2道考题出现在试卷中。这样一方面, 约束了学生的课堂纪律和行为, 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 学生会因为自己的讲课内容包含在试卷中而产生一种自豪与责任感, 这对学生来讲会产生一种情绪的正效应, 这种情感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科普实验室教育基地”主要体现了“体验式学习”中的“参与体验”形式, 主要是指学员通过自愿参与体验活动, 交流各自的思想体会, 形成一项有个人意义的体验, 并带到下一次学习实践中。北京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目前已与吉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可让高校学生参加部分科研工作, 这样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让学生走出课堂, 深入社会实际, 获得第一手信息, 借助已学的知识和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 发现问题, 通过积极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

5.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零距离对接实践的初步思考

总结校外教育工作实践, 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 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应是通过活动为载体实现的。活动的开展、活动的内容等内容的选择都不离开学生的参与、教师的协作、教育资源的共享以及管理体制的正确引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对统一的。为实现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零距离对接, 笔者根据实践情况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 校外教育在时间和方式上应避免与学校教育产生碰撞

从时间上来看, 学校教育是在特定时间段进行的, 而校外教育则是在这个时间之外, 像公休日、节假日, 特别是寒暑假, 都是校外教育开展活动的集中时间, 近年来由于父母工作压力大, 无法保证接孩子放学, 所以学校下课后至父母下班前也新成为校外教育的黄金时间。从方式上来看, 由于学校教育作业压力大、课业负担重, 校外教育应该以一种轻松的方式, 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实践,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 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衔接方式也应向着多元化传播途径发展。例如, 网络教育就使学生接受校外教育的空间更大、形式更丰富、时间地点更自由。此外, 校外教育可以以校内新课程实践提供试点的方式, 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 完善学习方式, 为课程改革增加更加坚实的操作力, 引导学校和教师改革课程的实施形态, 重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习情景的创设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指导学生提高在真实情景中体验知识生成与应用的能力, 增强学生对学习资源和学习内容进行“问题化”、“结构化”的处理与认识能力, 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任务, 为实践学校教育课程改革“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奠定新基础。

(2) 在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平衡发展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特点

从学生的知识技能需求来看, 学校教育实施的是统一的教学大纲和内容, 对于青少年来讲更多地是满足了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的要求, 构建了学生的共性知识能力体系, 而学生的个性知识能力体系则需要校外活动开辟空间来完善。校外活动注重实践原则, 活动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 避免重复教育, 针对青少年的不同需求营造和谐的教育结构是很重要的。从学生的心理需求来看, 学校教育中同伴多是同龄人, 作为学伴、玩伴, 学校教育中同龄人之间的友情十分珍贵。校外活动中的学生年龄层次可以不同, 因此, 在校外活动中, 同学们不仅能体验到同龄人之间的友情, 有时还会感受到兄弟姐妹间的情感。

(3) 建立和完善校外教育政策保障和工作运行机制

首先, 要建设学校利用校外教育基地资源的协同性组织。学校教育利用校外教育基地资源必须有专门的组织保障。在市、区县两级政府领导下, 教育与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应有一定责任人组成领导小组, 两者相应部门的专门人士组成工作小组。在工作小组的统筹下, 组织学校与有关校外教育的场所结对, 这种跨行的协同性组织是推进本项工作的必需。

其次, 建立利用校外教育基地资源相关机构与人员定期例会制度。与校外教育基地资源利用项目相关的领导与工作协同组织人员必须有定期例会沟通制度, 其中包括上述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以及具体学校与校外教育基地的协调小组等不同级别的例会, 有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的制度性要求, 确保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并讲究实效。

(4) 充分挖掘新资源、整合已有资源, 有效增补校外教育资源

首先, 要深入分析校外各类资源特点, 充分了解其功能性特点, 明确其开发思路, 挖掘其作为校外教育基地的潜在价值, 寻找与校内教育的整合点。近年来, 成立了很多学术性社会团体。例如, 北京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北京气象学会、北京农业信息化学会等, 他们集中了就职于不同性质、不同工作单位的同一学科、专业或行业的科技工作者, 他们能够把握本领域时代脉搏, 掌握本领域前沿技术, 充分利用这些学术性社会团体, 可为校外教育开拓良好资源。

其次, 有效整合已有校外教育资源, 促进已有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层次化和网格化建设, 并增强其对青少年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的互动性与教育性, 探索和建立科学技术普及教育领域社会资源和学校课程资源的整合机制, 发挥其对广大学生科学素养教育的特殊功能, 使各科普教育基地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开展科技活动、进行社会实践的最好场所之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校外教育是相对于校内教育而言的, 是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延伸和拓展;是家庭教育的连接;是社会教育的支持。但校外教育必须有它自己的特点, 必须与学校、社会教育协调发展。发挥不同的功能促成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是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本质内涵。总结和创建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机制, 对于丰富科普场馆、科普实验室的活动, 拓展青少年的视野, 推动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校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越来越显现其重要的地位, 并逐步向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发展。就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教育自身发展对校外教育的新需求, 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衔接的方式方法以及在该领域开展的一些实践活动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零距离对接的思考。

关键词:校外教育,学校教育,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

[2]中国教育学会少年儿童校外教育专业委员会.现代校外教育论.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1.

[3]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者培训指导用书编写组.校外教育机构管理人员培训手册.北京:中国儿童出版社, 2003.

远距离教育 篇9

一、实习、设计、就业三位一体毕业设计模式的内涵

实习、设计、就业三位一体毕业设计模式就是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人才培养、企业人才选用、产品开发设计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将实习、设计和就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实

习、设计与企业人才培养、人才选用、产品开发设计紧密联系。实习、设计为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促进就业服务,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并提供各种条件促进实习、设计水平的提高,实现企业、学校、学生共赢。

2. 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企业技术人员拥有丰富的产品开发,设计制造的实践经验,是弥补学校师资不足,特别是在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实现师资力量的延伸。

3. 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实习在企业,设计题目来源于企业,设计过程主要在企业,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设计指导,答辩现场在企业,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实际多方面的结合,极大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 拓宽就业渠道。

实习、设计、就业三位一体的思路和举措使学生及早接触、了解企业并参与到企业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同时企业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考查学生的思想、学业和能力,能有效提高双方的信任和感情,使学生就业选择更明确、更坚定,企业单位用人更放心、更稳定。

5. 建立相互信任的科研合作基础,促进校企科研合作的开展。

以实习、设计、就业三位一体的毕业设计模式为纽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一方面学生协助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将教师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切实解决企业的具体问题,增强了企业对学校的信心,也为进一步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

二、实习、设计、就业三位一体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实践

“三位一体”的提出,最初是出于科研合作的考虑。柳州市是广西制造业最为集中和发达的工业重镇,是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和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广西工学院是地处柳州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与柳州工业基础结合最紧密的专业之一。通过这种模式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可以使学生能够提前进入企业,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工作,同时也为学生和企业提供了一个双向选择的就业与用人机会。通过这样一种毕业设计模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使学生的“身价”大幅度提高,就业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协助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将教师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切实为企业解决具体问题,加强企业对学校的信心,加强校企双方的了解、信任和合作,为科研合作奠定基础、拓宽渠道。我们认为,在实施实习、设计、就业三位一体毕业设计模式时要坚持以下原则:

1. 教学主导性原则。

毕业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开展实习、设计、就业三位一体模式的毕业设计不仅应紧密结合企业实际需求,但还应满足学校相关规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专业基本教学内容,避免毕业设计工作量、设计难度不足、超出要求或其他不合理情况,确保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总体要求。

2. 过程监控性原则。

企业要确定专人负责指导,双方指导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定期答疑、质疑,一般每周不能少于2次;毕业设计的选题、方案必须经过校企双方论证、认可,并在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等重要环节把关,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学生在企业实习、设计期间应遵守企业相关作息制度,按时上下班,虚心向企业技术人员学习,并主动协助企业技术人员工作。

3. 校企互惠性原则。

在企业开展实习、设计、就业三位一体的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要以互惠互利为基础,要充分利用企业人员、设备和技术等资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在企业实习、设计期间要切实解决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协助企业指导教师工作,或减轻他们的工作,以可行的设计和实际行动来回报企业和企业的导师。只有这样,学校与企业才能在合作中建立良好的、互信的和稳定的关系。

4. 就业双向性原则。

在企业开展实习、设计、就业三位一体的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有些企业想把学生全部留下,但学生不愿意;也有学生想留下,但企业无法留。不管是否在企业就业,但是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幅提高。在学生的就业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要以学生为本。

5. 安全保障性原则。

学生在企业实习、设计期间应认真学习安全生产制度,严格按照企业安全生产制度开展各项工作,确保学生在整个实习、设计过程中的安全。

三、实习、设计、就业三位一体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实效

我们从2003年开始组织实施实习、设计、就业三位一体毕业设计模式以来,与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企业切实解决了一些技术问题,我们的学生也从中得到了锻炼,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断加强,近三年我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达到94.20%、95.52%和96.77%,位居学校和广西省前列,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也被评为广西首批优质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实施过程中一些典型的事例有:

1. 我们在桂林第二机床厂连续多届实施实习、设计、就业“三位一体”的毕业设计模式,取得显著效果。

我们在桂林第二机床厂设立了校外实习基地,桂林第二机床厂在机械工程系设立了每年2万元的奖学金,并联合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例如,双方指导9名学生对桂林第二机床厂2003年计划开发产品ZK9350-1数控龙门动梁式钻床进行设计,由该厂2003届签约学生在毕业设计时完成图纸设计,这些学生毕业后全部直接留在企业工作,在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继续工作,做了部分修改后,就直接投入生产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随后我们又组织19名学生通过“三位一体”的毕业设计模式开发该厂2台2005年计划开发的新产品。桂林第二机床厂同时还增设了2万元毕业设计指导奖,鼓励教师、学生参与企业的产品设计。

2.2003年我们指导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在柳州空压机总厂技术中心开展主导产品D-100/8-e3型空气压缩机三维设计工作,并于2003年6月底完成了该产品主机部分18个部件3401个零件的三维设计、装配和部分分析工作。所完成的设计一直用于产品的设计和商务工作中,完成设计后的首次产品竞标中一次性获得订单6套,总值300余万元;我们的工作促使企业投入资金购置了软件及相应硬件,实现了从二维CAD向三维CAD的过渡,使企业的设计水平和信息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此外该设计还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全国Solid Edge第二届设计大奖赛唯一的一等奖。

3.2004年我们指导学生与柳州钢圈厂联合进行毕业设计,完成其出口产品港机钢圈产品的有限元分析,后经反复完善,获得德方公司的认可,该产品顺利出口;在之后的毕业设计工作中,我们还指导毕业设计协助企业开发了钢圈产品参数化设计软件,并得到实际应用。

4.2005年以来我们与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三位一体”的模式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学生在公司制造技术部进行毕业设计,制造部为每一名学生配备了一位高职称的指导老师,并提供各种工作条件。每一位学生的题目选题、开题报告(方案论证)、毕业答辩均在柳工由双方共同指导完成,所完成的设计均用于企业,并得到了制造部技术人员的高度评价,我们的毕业生从中得到锻炼,实践工作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实习、设计、就业三位一体毕业设计模式作为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具有其鲜明的特色。实习、设计、就业三位一体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实践,对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了革新、深化、拓展和伸延,促进了教育资源重组,有效地利用了社会资源,提高了教学质量;推进了学生实践工程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密切了产、学、研的关系,实现了工程教育服务工程的零距离接轨。对工科院校拓宽办学思路,改革毕业设计模式,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翁史烈.工程教育中的产学研合作[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5) .

[2]朱高峰.创新与工程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1) .

[3]杨天平.应该给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个科学的定位[J].上海教育科研, 2000, (12) .

[4]黄秉瑓, 张伟刚, 等.《依托社会生成大环境建设校外专业教学实验室的探索》研究报告[R].2000, 12.

远距离教育 篇10

(一) 文化润校与文化遗失

走进泰安市实验学校的校园, 视野所及都是文化的信息, 我们学校已有125年的悠久历史, 是民族英雄冯子材创办的学校, 爱国爱民爱家精神广为流传, 学校还在镇龙楼门口正对面处立了一尊冯子材的铜像。 我们除了在校庆时回忆起冯子材之外, 平时真的很少想起这位伟人, 似乎我们只把他作为一个摆件, 孤独地树立在校道旁。

孔子与冯子材是在两个不同历史时段出现的 “圣人”, 他们不可能交织, 但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与育人精髓完全可以秉承。 镇龙楼的楹联“绥安弦诵声丰满羽毛成”及“爱国爱民爱家”的三爱教育应该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 在学校的墙壁上、校道旁处处都可以看到爱的育人的箴言, 有机地渗透教育孩子争做合格、优秀、出色的子材人、广西人、中国人, 只有爱才能让教育找到“回家”的路。

(二) 全员育人与德育为先

泰安市实验学校一套领导班子管理三个学部, 处室设立齐全, 各司其职, 管理精细。 政教处刘主任在介绍德育管理时感慨地说:“这样大的学校德育管理, 咱们靠的是全员参与管理, 这么多的学生, 就是有天大的能耐单靠一个处室是难以支撑的。 ”他们的做法是全育人, 育全员。

1.常规管理及时化。 根据学校制定的班级常规德育量化管理条例, 级部每日坚持量化打分, 及时公布, 每周小结。

2.家校管理立体化。 班级、级部、学校三级成立家委会并有效沟通立体管理, 家委会协助相关级别处理纠纷, 联系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如参观工厂、体验农村生活、做志愿者等。

3.班级建设常态化。 班级文化注重两个围绕, 围绕为课改服务, 围绕为主题活动服务, 建立导师制, 建立心理咨询室, 让孩子的身心更健康。

我们学校抓德育业颇有成效, 提出了 “素质教育德育为先”的口号, 德育活动应接不暇。 但许多项目实质还停留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层面上, 形式一阵风就刮过了。 除了德育量化分数与班主任的评比挂钩之外, 我们还可以尝试制订评价科任老师辅导学生的具体方案, 让全体教师心中装有全体学生。

(三) 思维课堂与生本课堂

泰安市实验学校思维碰撞课堂精彩纷呈, 构建了一种以问题发现为资源, 以思维对话为载体, 以交互反馈为保障, 以能力评价为机制, 重在培养学生批判性、创新性等多种思维能力的教学体系, 目标是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 落实“能力为重, 知行统一”的课标要求, 让每个生命孕育不同精彩。

思维碰撞课堂借助“学业纸”, 呈现了思维导引—思维碰撞—思维迁移—思维导图的教学流程, 课堂回归了儿童天性、发展本位、培育公民。

我们学校践行“生本教育”有五年了, 部分课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打破了传统教学, 改“灌注”为“探究”, 改“秧田式”为“合作式”。

纵观课堂有两种现象:其一, 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忽略了老师的主导性, 教师基本上把讲台让给学生, 让学生“叱咤风云”。 课堂不能“砸了讲台”, 老师要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主问题。 我们不要模式化, 但要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 最好在“前置性学习”与“小组交流”两步流程中插入问题产生, 我们的生本教育才真正有活力, 有深度。 其二, 不管学校怎么倡导, 部分教师我行我素, 管他生本与课改, 躲进粉笔加黑板的教学中, 秉承中国传统的教学而教学, 只要有分数, 那么什么发展都可以不管。

在探索面前, 时间不能代表什么。 我们要真正审视课堂, 弃其糟粕, 留其精华, 需有更多潜心研究才能继续前行。

(四) 主动开发与被动开发

引用泰安市实验学校朱金平副校长的话说:“教学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 我们不要培养只会死读书的孩子, 让孩子全面发展, 有发展的后劲, 才让所有的家长都觉得咱们学校有奔头, 有奔头的学校才有魅力。 ”

泰安市实验学校从顶层做起, 领导引领全员参与开发校本课程, 人人有份, 主动开发。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目前处于初始较为被动的阶段, 真正动起来的老师不多。 我们缺乏一种开拓拼搏的精神, 没有良好的舆论氛围, 没有正确的价值观, 要创办钦州名校又谈何容易?仅仅把校本课程的开发纳进科研管理, 就能营造良好的氛围了吗? 我有点迷茫。

二、聚焦学校办学背后的现象

(一) 一所优质学校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

一所学校要办好, 离不开政府的重视, 特别是对学校经济的投入及政府对教育部门的倾斜政策; 离不开家长的信赖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 目前, 钦州的相当一部分家长家庭教育的意识不强, 很少有家长谈怎样熏陶孩子, 只谈怎样赚钱, 一有时间就想娱乐, 尽可能往学校寄宿孩子, 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给学校和老师, 许多小孩是带着“学得好是聪明”, “教不好是老师不会教”的想法来到学堂的, 学校的教育能不打折扣吗?

我看到的现象不是一个人能扭转的, 需要很多部门及学校联谊起来, 发动更多力量重视教育, 重视学校。

(二) 一所优质学校需要超前的国际视野

一位好校长能带出一所好学校, 校长只有有前瞻性的眼光, 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作风, 这所学校才会走得远。 一所学校要有的办学理念、课改的方向、合作的意识、与时俱进的观念才有存活的价值。

(三) 一所优质学校需要优秀的领导团队

学校是金字塔的人事结构, 从管理角度看, 基层看上层, 老师看领导, 领导看校长。 学校要健康走向, 校长要打造团结的领导团队, 民主与集中相结合, 团队与个性相互融合、相互包容、相互赏识, 整个教师队伍才能紧跟上。

(四) 一所优质学校需要良好的舆论风气

我们不缺技术性的老师培训, 但忽略了长期性的师德师风的教育, 以致极个别老师缺失修养或没有了道德底线, 让“相煎何太急”的事情上演发酵。

远距离也有爱? 篇11

欣和正刚选择两地分居正好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二年。

盼望了10个月,以为宝宝落地后将成为全家的开心果,但是那一刻,欣和婆婆的关系也骤然恶化了。婆婆在自己的兄弟姐妹中就是老大,一向是家里的权威,习惯支配和安排所有人的生活。平时没啥大事,听婆婆指挥也没啥大不了,但是在宝宝的抚养理念上,欣和婆婆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她对婆婆用传统、专制而老套的方式指挥她如何带宝宝已经忍无可忍,渐渐由隐忍变成了正面冲突,而正刚在两个要强的女人之间,也受了不少夹板气。有一次,因为欣和婆婆吵架升级,让心烦气躁的正刚开车走神,差点出车祸……

宝宝一岁的时候,正好欣的公司有机会外派,要去邻近城市的分部工作两年,再回到自己生活的城市,就能获得升职机会。欣毅然决然申请了这个外派机会,拎着箱子、带着孩子离开了正刚,离开了这个充满矛盾的家。

欣的选择并没有让两个人的婚姻走向尽头,反而因为暂时的分离,让热锅上的一家人渐渐冷静下来。孙子不在身边,婆婆也就回到自己家里。两个城市离得不算远,只要周末不加班,欣都会带着孩子一起回来,聚少离多的日子,也让原本在争吵中已经疲惫的两个人重又感到新鲜和甜蜜。为了让周末的二人世界尽量过得轻松,孩子也就顺理成章被送去奶奶家,让奶奶照顾2天。最辛苦的是欣一个人带宝宝的时间,好在欣的妈妈和负责的阿姨为欣减去了不少后顾之忧。而正刚每天打视频电话,也弥补了丈夫不在身边的很多问题,并缓解了欣的好多焦虑。她发现原本已经不太沟通的两个人,在远距离的相处中,说的反而比在一起时更多了。

虽然开始时,婆婆无法原谅欣把孩子带走,并离开丈夫去其他城市工作的举动,但一年下来,宝宝长得很健康,夫妻两人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婆媳之间也变得客气和能够互相体谅了。

欣很庆幸自己的选择是对的,等2年后回来,宝宝就该上幼儿园,和婆婆的冲突也会越来越少。而这段分离更考验的是老公对自己的忠诚,幸好,他们的爱还经得起考验。但是她也常常反思,如果不是笃定了正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她的爱,她的选择会不会是一种错误?

专家点评 分居只是一个缓冲期

很多情况下是夫妻双方的感情没有问题,但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将爱情消磨殆尽。适度的空间和距离感,反而能让双方审视生活;聚少离多的日子,让他们更加珍视和包容彼此。另外,因为不在一个屋檐下而不用去面对婆媳矛盾,这也让原本在争吵中已经疲惫的两个人重又感到新鲜和甜蜜。

在这个案例里我们看到了暂时分开带来的妙处,但也有具体要去面对的问题,欣的外派终将结束,最后还是要回到家庭中去。一直分居也可能让本来只是平淡的夫妻感情产生裂痕,这也是欣担心的。当回避冲突不再可行时,就必须要化解冲突。

要让丈夫正刚不受“夹板气”,欣得多做润滑剂。首先,小夫妻俩需要有一个相对一致的教育观点;再者,小夫妻在家庭中也要承担一定的家务,对老人协助其照料家务也要表现出适当的感谢;最后,对老人的照顾及管教孩子的方式予以一定程度的认同,再就分歧协商沟通。

亲人的支持可以共渡难关

蔓玲原来设想和老公一起移民去加拿大的生活完全不是现在这样,她曾计划,两个人一起找工作,一起租个房子,不论日子多艰难,但一定要守在一起。

但现实却把他们变成了“牛郎”和“织女”:她凭着曾经在协和医院工作的经历,在远离渥太华的一个小镇的养老院,找到了一份保健医师的工作,无法抗拒的是一份能够负担两人在加拿大生活的薪水,但必须忍受的是一周6天在养老院工作和在附近生活,而老公则留在400公里外的渥太华继续学习语言并准备转年再攻读一个硕士学位。

距离的遥远和丈夫学业的繁忙,两周见一次也成为了奢侈。短信、QQ、视频电话成为两个人联系的主要工具,但无法排解的是身边没有亲人的寂寞和无助,以及刚到一个陌生环境无法融入的隔膜感。刚刚两地分居时,蔓玲无数次考虑过辞职去温哥华,但是大城市里人满为患,两个人要生活下去,不得不暂时委曲求全。最悲观的时候,蔓玲甚至想离开加拿大回国去。

在蔓玲最难过的时候,她的父母成为自己最大的动力,已经退休的老两口让女儿给自己也申请了探亲签证,来到加拿大的女儿身边,陪伴女儿一起生活。有老两口在身边,蔓玲觉得单调乏味的日子也温暖起来。父母还会不时去女婿那边住几天,帮忙照顾一下忙碌得顾不上三餐的女婿,让女婿也能体会到家的温暖。老两口还是喜欢热闹的人,来加拿大不久,就结交了不少华人朋友,女儿家里也不时有新的朋友开始走动,欢声笑语也多了起来。可是老两口一年的签证很快就要到期,蔓玲又将回到以前的生活,这让她感觉黑暗就要来临。

专家点评 像父母学习

蔓玲应该把父母当作自己的榜样。老人家千里迢迢地来到加拿大照顾女儿、女婿,带来的亲情和温暖非常可贵。之外,他们还是喜欢热闹,来加拿大不久,就结交了不少华人朋友,让女儿家里也不时有新的朋友开始走动,欢声笑语也多了起来,这是父辈们带给孩子的精神财富。

老人回国后,蔓玲又将一个人生活。如果因为经济等问题,只能继续维持牛郎织女的生活状态,那么蔓玲应该多与新结交的朋友走动。跟丈夫在网上再怎么交流,也不能完全舍弃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有时候朋友的一个拥抱、一杯热茶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远亲不如近邻”啊。

最后,如果实在忍受不了了,那就调整工作、学习计划,尽可能地生活在一起。老人家都可以来到陌生的国度快乐生活,懂英文、能工作的蔓玲和丈夫能做的难道不比父母多吗?

结束两地分居也需要勇气

菲儿和王健是在英国留学时认识的同学,毕业后,菲儿在北京找到了一份收入相当优渥而且前景不错的银行工作,而王健必须要回到太原接班父亲管理家里的生意。即使这样,他们还是决定结婚,每周末,菲儿会去太原或者王健来北京团聚。虽然距离不远,但是两人不能像寻常夫妻一样每天都见面。刚开始,所有人都十分担心,怕这样的婚姻不能长久,但谁都不愿意放弃现在的事业,决定试一试。

渐渐的,他们发现这种生活方式其实很适合他们。菲儿作为新人,工作十分繁忙,而且需要经常出差,有时候一两个月都在外地做项目,即使老公长期在北京,两人也不能天天见面。老公在太原家里,有父母的照顾和关心,菲儿反而比较放心,毕竟一个年轻男子长期独自待着会感到寂寞。每天两人都会通过网络视频“见面”,而且十分珍惜这种沟通,以前腻在一起时,一下午说的话还不如每天十来分钟视频“见面”说的话多。项目间隙,只要有两天时间,菲儿就会买机票飞去太原与老公团聚,每次都有小别胜新婚的感觉。可能正是由于见面的机会少,两人都不愿意浪费,只要一有假期,就会积极地计划。去年一年,他们五一去了日本,国庆去了泰国苏梅岛,圣诞节去了相识相恋的英国。朋友们说他俩是在持续性地度蜜月。

结婚这四年来,虽然两人很少为了家长里短的事情吵架,但菲儿独自回到北京家里时也感到有些寂寞。与同学见面,同事聚餐,大家都成双成对时,菲儿自己却形单影只。现在,不少同龄朋友都有了小孩儿,看到他们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样子,菲儿羡慕不已。虽然,朋友也会跟菲儿抱怨,说自己被烦到不行,还是他们这样潇洒的好,可已经28岁的菲儿还是想很快拥有这种生活,全心全意经营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家。她和王健商量好,只要自己一怀孕,就辞掉工作。很多人劝菲儿,说她现在辞职,以后可能再也找不到这样一份好工作,而且会完全失去独立。菲儿觉得好像又回到了准备结婚时,不过那时候大家都劝她放弃工作,跟老公在一起。对于即将到来的新生活,菲儿期待,但同时也有些忐忑不安。

专家点评 还没有真正融入婚姻

菲儿和王健的婚姻生活似乎处于恋爱蜜月状态,两个人都没有把自己的角色融入在婚姻的磨合状态中,正如朋友们说的那样,两个人长期在各自的生活状态里小别胜新婚,持续性地度着蜜月,让人羡慕不已。

然而人总是要成长的,婚姻生活也不能总是停留在一个阶段。例如,菲儿因为年龄的关系,已经开始考虑生育问题。在这个阶段,菲儿认为一起生儿育女变得比打拼事业还要重要了,所以做出改变的决定十分自然,她的婚姻必须进入下一个阶段。

在一起生活后,两人会遇到不少挑战:有趣的话题变少了、柴米油盐的问题变多了、需要和双方家长相互协调、教育孩子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不经意的喜悦和幸福。如果为了逃避这些挑战,而一直维持这种“蜜月”的状态,在5年后、10年后,可能“蜜月”就会变成灾难。

TIPS

距离虽远,让心靠近一些

1.分开生活之前,要有良好沟通,充分探讨彼此遇到的所有问题并想好解决方案。如果分开生活只是为了暂时逃避婚姻问题,请给彼此一个重聚的底线时间。

2.双方都必须要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在经济、教育等方面,到底应该怎么分工要协商好。并且,每过一段时间,就要审视一下,之前关于家庭责任的协商是否还适用,需不需要做出调整。如果有孩子,要保证孩子每天都能跟不在身边的家长通话或视频。

3.创造机会定期见面,实在不行,就通过网络视频说说各自的生活、孩子的情况。

远距离教育 篇12

案例一:张老师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热情高涨。他深入班级,走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零距离管理学生。教室里他和学生一起讨论,操场上他和学生一起打球,食堂里他和学生一起就餐。学生碍于他初来乍到,开始有些拘谨,但天长日久,学生和他非常亲热随和,师生之间的距离一天天缩小。于是这位张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就是朝夕相处的哥哥的形象。学生便不称呼他“老师”,而喊他“张哥”。课前,他的教室里常有阵阵吵闹声:“现在上什么课?”“张哥上课。”“张哥的课真有劲。”“张哥来了,我要睡觉了。”“张哥是我的好友,不用怕他。”他听到后很是尴尬。想发火又发不出来。即使板着面孔,学生照样嘻嘻哈哈。于是,张老师上课时学生我行我素;布置作业时,学生哇哇喊叫;批评教育时,学生丝毫不在乎……他的学生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这位张老师彻底地傻眼了。

案例二:李老师对学生非常严格凶暴。他有一句自撰的“名言”:把学生当成人,自己便不是人;不把学生当成人,自己才成为人。于是,在他的课上谩骂声不断,遇到学生犯错误时,轻则罚站,重则罚跑。课堂上他横眉冷对面容严峻,凛然不可侵犯。学生上他的课,神经高度紧张。课后学生也躲得远远的。但久而久之,他遇到好多麻烦的事情,他任教的班级常有学生要求调班,说不适应他的教学。他的教学成绩也比不上其他人。为什么?一些被他“修理”过的学生常常是空白着考试卷子,不是不会,而是他们故意空着。他们私下里说:“让老师拿奖金!”学生的恶作剧使他非常苦恼,不知道如何施教才好。

案例分析: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如何把握师生关系是一个棘手的难题。案例一中过近则生戏谑之忧,案例二中师生关系过远则有生疏之感。新课程倡导的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不是不分上下你我、亲密无间的关系,当然也不是壁垒森严、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这也许就是教育特点和人与人相处的原则使然吧。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那么,教师诚心诚意待学生好,是否一定会使学生喜欢并认真上好他所教的学科呢?很多教育现实却否定这个命题。学生是否“信其道”与老师能否“笑容满面”地对待学生并不是完全成正比的。教师维持必要的权威争取最低限度的组织权威很重要。在体育课上,有的老师常被学生冒犯,很可能就是因为没有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造成的。一位政治家这样说:“欲受尊重,就要让别人感受到你与他们之间的距离。”这个说法看似有些世故,但对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如何相处未尝没有借鉴意义。案例一中的老师就因为让孩子感觉太温和、太好说话而造成了课堂秩序失控。

同时,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并不是靠凶靠严建立起来的。靠恫吓威逼体罚,逼使学生就范,这样的师生关系对于教育是不利的。远离了学生,远离了生活,远离了诗意的教育。教师要建立自己的威信,不是靠您的责备,甚至是谩骂,因为这些都具有无上的权威性,语气强硬,语言短促精炼,语调高昂,发出后又具有无可更改性。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他们也将教师放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学生可能不买你的帐,甚至会搞恶作剧。一句话,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不能太远。

教育策略:

上一篇:商业性农业保险下一篇:环保应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