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2025-01-16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精选10篇)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篇1

摘要:目的:探讨在糖尿病临床试验中,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收治糖尿病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 同时将健康体检者90例作为对照组, 两组分别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和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Hb A1c与空腹血糖 (FBG) , 对比分析Hb A1c与空腹血糖水平及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组空腹血糖及Hb A1c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随Hb A1c水平的升高, 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 (P<0.01) 。结论: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患者诊断、血糖控制及疗效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是观察糖尿病病情的一个较稳定指标。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诊断,意义

糖尿病是慢性高血糖, 伴随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这种代谢紊乱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作用无效而引起的[1,2], 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构成了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是一个有效的检测指标, 其可作为糖尿病筛选、诊断、血糖控制、疗效考核的指标, 是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的精确指标。本研究探讨糖尿病临床试验中Hb A1c检测的诊断价值, 现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收治糖尿病患者90 例作为观察组, 男58 例, 女32例, 年龄34~83 岁, 平均48.5 岁。90 例患者均符合1999 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同时将健康体检者90例作为对照组, 男50例, 女40例, 年龄40~75 岁, 平均48.2 岁, 90 例健康体检者均排除糖尿病以及糖耐量减低者。

检测方法:检测仪器、试剂及方法: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配套电极法血糖试剂。Hb A1c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标准品、质控品。观察组90 例糖尿病患者以及对照组90 例健康体检者均采取清晨空腹静脉血2 m L, 分别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和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Hb A1c与空腹血糖 (FBG) , 对照分析Hb A1c与空腹血糖水平的关系以及Hb A1c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关性。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R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统计学处理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空腹血糖 (9.7±2.6) mmol/L, Hb A1c (9.65±2.7) %;对照组空腹血糖 (4.3±0.6) mmol/L, Hb A1c (4.4±0.6) %。糖尿病足患者空腹血糖及Hb A1c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会随Hb A1c水平升高而升高 (P<0.01) 。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障碍性疾病, 其可由多种病因引起, 同时伴随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这种代谢紊乱是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无效而导致的, 它是一种严重威胁人们身心健康的疾病, 而血糖进入细胞内是通过弥散的方式进行的, 这个过程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4,5,6]。

Hb A1c是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中的糖基化部分, 是指位于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其在血中浓度稳定, 不受瞬时血糖浓度的干扰[7], 所以, 基于其特点, 它可以作为普查糖尿病以及作为糖尿病患者较长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的良好指标。全血中Hb A1c占总血红蛋白百分含量反映了1~2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8,9]。

本研究提示Hb A1c对糖尿病的筛选及诊断有帮助, 这是因为通过研究结果发现空腹血糖及Hb A1c水平在糖尿病观察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Hb A1c的检测是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的精确指标, Hb A1c在糖尿病的筛选、诊断、血糖控制、疗效考核中, 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检测指标为临床所应用。

参考文献

[1]詹灵凌, 吉小平.肝硬化患者血浆尿激酶受体含量改变的临床意义[J].临床检验杂志, 2003, 21 (5) :308.

[2]Wolf G.Cell cycle regulation in diabetic nephropathy[J].Kidney Int, 2000, 77 (suppy) :59-66.

[3]潘长玉.中国区合作调查组.中国糖尿病控制现状-指南与实践的差距亚洲糖尿病治疗现状调查1998, 2001及2003年中国区结果介绍[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 2005, 25 (3) :174-178.

[4]Monnler L, Lapinski H, Colette C.Contributions of fasting and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 increments to the overall diurnal hyperglycemia of type 2diabetic patients[J].Diabetes Care, 2003, (26) :881-885.

[5]周翔海, 纪立农.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用于筛查糖尿病的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05, 13 (3) :203-205.

[6]陈文彬, 潘祥林.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80.

[7]胡应龙, 徐明显.糖尿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及C反应蛋白水平与肾脏微血管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探讨[J].中华医学杂志, 2004, 4 (7) :397-399.

[8]伍贻新, 顾云, 方佩明, 等.HLC-726G7糖化血红蛋白定量分析仪评估报告[J].临床检验及实验设备, 2003, (上) :86-88.

[9]孙荣武, 王鸿利.临床检验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60-16l.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篇2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需要氧和葡萄糖,这两种物质都是通过血液循环被运送到全身各处的。人体的组织细胞得到氧和葡萄糖后,才能进行正常的代谢并发挥正常的功能。血红蛋白(Hb)是红细胞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蛋白质,它能与氧结合并将氧运送到全身的组织细胞内。血红蛋白除了可与氧结合外,还能与进入红细胞内的葡萄糖结合。在高血糖状态下,进入红细胞内的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后会生成糖化血红蛋白,而较高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能维持接近3个月的时间(相当于红细胞的存活时间)。因此,如果糖尿病患者在两周前出现了血糖明显升高的情况,其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就会随之升高(含有糖化血红蛋白的红细胞在血液中也会存活较长的时间)。如果患者的血糖恢复到正常的水平,两个月后其体内含有糖化血红蛋白的红细胞就会逐渐被正常的红细胞所取代,其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也会逐渐降到以前的水平。

由此可见,糖化血红蛋白是一个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若将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与患者血糖的常规自我监测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则有助于医生为糖尿病患者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能使其血糖得到较好的控制,并可降低其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内。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和我国的《糖尿病防治指南》一致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内。当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小于或等于7%时,说明其血糖控制得比较理想。如果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大于或等于8%时,则说明该患者需要加强血糖的控制。如果糖尿病患者已将血糖控制在标准的水平上,并且其血糖控制得比较平稳,那么该患者每年至少应该检测两次糖化血红蛋白。那些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或者血糖控制得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以及正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每3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患者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在于,如果患者的血糖水平一直控制得比较好,而其糖化血红蛋白偏高,则说明该患者平时对血糖的监测可能不够全面(如只检测空腹血糖而忽略了餐后血糖的检测),或者可能是患者使用的血糖仪所测出的数值不够准确(如机器发生老化、试纸受潮或过期等)。如果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均在6%~7%之间,而最近一次为8%以上,这表明该患者以往的治疗方案已不能较好地控制血糖了,需要重新调整治疗方案。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 标本来源:10 0例标本为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住院及门诊患者的E D T A抗凝全血, 其中男性3 9例, 平均年龄5 2岁;女性6 1例, 平均年龄5 6岁。 (2) 仪器与试剂:NycoC ard R eader I I多功能全定量金标检测仪及其相应试剂;高效液相色谱仪及其相应试剂。

1.2 测定方法

均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步骤检测HbA1c含量。

1.3 统计学处理

S P S S 1 1.5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和相关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2种方法检测结果的比较

根据1 0 0例患者的H b A l c值分为3组, 低值组 (<8%) 、中值组 (8%~1 0%) 、高值组 (>1 0%) , 相关性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测定的H b A lc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注:均P>0.05。

2.2 精密度

批内C V值<2.6%, 批间C V值<2.9%, 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文件要求批内、批间不精密度水平应<5%, 该方法符合要求。线形范围:回归方程y赞=1.0 2 x-0.0 5, 1 0 0例标本的H b A 1 c浓度结果显示在3.7%~1 7.8%范围线性良好。线性稀释实验:实测值与理论值的相关系数r=0.9 5 7, 说明其在3.7%~1 7.8%之间的线性关系非常好, 见表2。

3 讨论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与葡萄糖发生的缓慢、非酶促反应。糖化血红蛋白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糖尿病监测中有很大的意义:与血糖值相平行, 生成缓慢, 一旦生成就不易分解, 较少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国际上通常将其作为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金标准”, 它对预示微小血管病变、评估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2]。利用H P L C法与N y c o C a r d R e a d e rⅡ微粒色谱法对1 0 0例血液标本进行H b A 1 c检测分析显示有很强相关性。N y c o C a r d R e a d e r I I分析仪测定H b A 1 c结果准确性好、精密度高、干扰因素少、速度快, 仪器及试剂成本低廉, 较之其他的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免疫比浊法、微柱法等) 具有操作简便快速、仪器体积小、适于床旁监测、勿需特殊维护等优点, 适合基层医院临床开展。

摘要:目的 评价NycoCard ReaderⅡ多功能全定量金标检测仪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结果的准确可靠性。方法 利用Bio-Rad VarientⅡ离子交换高效液相层析法与NycoCard ReaderⅡ微粒色谱法对100例血液标本进行HbAlc检测。对两种机器测定HbAlc结果的精密度、批内变异、批间变异进行研究。结果 两种测定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粒色谱法检测HbA1c批内CV值为2.6, 批间CV值为2.9。HbAlc在3.7%17.8%范围内线性良好。结论 应用HPLC法和微粒色谱法对HbA1c检测结果的分析有很强相关性。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性能评价,NycoCard Reader Ⅱ检测仪,糖尿病

参考文献

[1]Moridani MY, Verjee Z, Allen LC. Analytical evaluation of hemoglobin A (1c) dual kit assay on Bio-Rad Variant II: an automated HPLC hemoglobin analyzer for the management of diabetic patients [J]. Clin Biochem, 2003 Jun; 36(4):317-320.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篇4

【关键词】 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肾病;尿微量清蛋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70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42-02

糖尿病是以血糖增高為主要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疾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严重慢性并发症,是一组以微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为特征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糖尿病肾病(DN)[1]。本文联合检测血清糖化血红蛋白及尿微量清蛋白,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治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本院内分泌科经临床明确诊断糖尿病住院患者,诊断符合WHO诊断标准。糖尿病组65例,其中根据尿常规尿蛋白定性检测结果将其分为尿蛋白阳性组40例和尿蛋白阴性组25例。同时收集门诊健康体检人群60例为正常对照组,均排除高血压、糖尿病、泌尿系统感染及其他系统疾患的健康人群。

1.2 仪器与试剂 尿微量清蛋白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采用颗粒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检测,试剂均(四川迈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按说明书操作。采用日本东芝TBA-12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1.3 方法 操作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的要求进行,留取随机尿,以尿常规尿蛋白定性结果,分组进行各项指标的检测。研究对象均空腹抽血2mL于血常规抗凝管(混匀),用于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留取晨尿做尿蛋白定性试验,测定后离心取上清液检测尿微量清蛋白。

1.4 正常值标准 尿微量清蛋白0-25mg/L.糖化血红蛋白4.0%-6.0%,超过此值均为异常。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O统计学软件,数据采用χ ±s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清蛋白浓度比较结果为 尿蛋白阴性组25例,糖化血红蛋白为5.43±2.9(%),尿微量清蛋白为45.8±15.6(mg,/L);尿蛋白阳性组40例,糖化血红蛋白为8.60±2.4(%),尿微量清蛋白为142.5±46.2(mg,/L)。两组结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

2.2 各组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清蛋白阳性率比较结果为 尿蛋白阴性组25例,糖化血红蛋白阳性率为36%(9/25),尿微量清蛋白阳性率为44%(11/25);尿蛋白阳性组40例,糖化血红蛋白阳性率为100%(40/40),尿微量清蛋白阳性率为100%(40/40);正常对照组60例,糖化血红蛋白阳性率为0%(0/60),尿微量清蛋白阳性率为1.6%(1/60)。三组阳性率结果相互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 论

3.1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 是一种常见内分泌代谢综合症,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肾衰竭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致残和致死原因之一,糖尿肾功能早期损害是指尿常规检查蛋白质阴性,血清尿素氮、肌酐正常,临床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糖尿病肾病是2型糖尿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时隐匿的,多无症状,当糖尿病患者出现明显肾功能损害症状时,出现明显蛋白尿时,肾功能损害已达到了2级以上,失去最佳预防和治疗时期[1]。因此,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治疗至官重要,有利于阻止肾脏疾病恶化,以逆转损伤肾功能。

3.2 糖化血红蛋白是肾脏早期损害的重要指标[2] 本研究显示,尿蛋白阴性组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清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尿蛋白阳性组的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清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尿蛋白阴性组(P<0.05),分析其原因是由于血糖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合成增多,氧合Hb减少,肾脏微血管出现灌注不良,引起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导致血管内皮损伤,释放出内皮素等血管活性物质,促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下降,肾小球硬化,基底膜通透性增高,白蛋白漏出。同时糖化血红蛋白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刺激基底膜细胞增殖和细胞外间质生成,使肾小球处于高滤状态,从而引起肾损害[3]。

3.3 尿微量清蛋白分子较大,只有在肾小管滤过功能损伤时才能从肾小球滤出,是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标志。是反映早期肾小球损伤的敏感指标,在临床蛋白尿出现前即可升高。对糖尿病肾脏早期损伤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当血糖控制不良时,长期高血糖使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小球处于高滤过状态,致使尿微量清蛋白在尿中排除增加。糖尿病组尿蛋白阳性组、尿蛋白阴性组尿微量清蛋白高于正常对照组,表明糖尿病与尿微量清蛋白有一定相关性,同时也说明mAlb随着糖尿病尿蛋白出现及糖尿病肾病的发生而明显升高。

参考文献

[1] 申志祥,解雨春,陈培培,等.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及餐后血糖与尿清蛋白排泄率的关系.临床检验杂志,2008,26⑷:276-278.

[2] 陈涛,王红,等.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关系.中国临床研究,2014,27卷,第1期.

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分析 篇5

关键词: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糖尿病 (diabetes) 是机体内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因素代谢异常引起的代谢紊乱综合征。主要由遗传因素、肥胖、免疫功能紊乱、病毒感染及精神因素等引起。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 主要症状为“三多一少”, 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1]。这些种类中, 2型糖尿病人数最多, 约占95%, 且大部分人在55岁以后发病。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 目前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而我国也已经成为继印度之后的第二糖尿病大国, 糖尿病患者的人数逐年攀升。糖尿病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可引起身体多器官多系统功能损害, 如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 且无法治愈。因此, 如何做好糖尿病的检测与预防工作是首当其冲的任务。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糖化血红蛋白 (Hb Alc) 水平可以稳定有效地反应机体近2~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 且几乎不受是否空腹、抽血时间及是否注射胰岛素等因素的影响, 是糖尿病诊断的新标准和检测的“金标准”。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科室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定期检测其红细胞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观察其血糖控制程度,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科室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 诊断符合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2010年诊断标准。其中男38例, 女22例, 年龄36~74岁, 平均 (52.3±10.2) 岁, 病程5~20年, 平均 (11.8±6.4) 年。同时选取同期笔者所在医院健康体检者58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34例, 女24例, 年龄33~68岁, 平均 (49.3±8.7) 岁。两组患者均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史, 无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及各种感染, 肝、肾功能均正常, 且在入院时都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宣教, 住院期间给予糖尿病饮食, 保持相对运动量。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2010年统计数据推荐诊断标准[2]:具有“三多一少”症状, 且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即可确诊为糖尿病。若无典型症状, 仅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时应再重复一次, 仍达以上值者或加做葡萄糖耐量实验的2h血糖≥11.1mmol/L者, 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1.3 方法

采用中兴科仪北京贸易有限公司提供的Nyco Card ReaderⅡ规格的糖化血红蛋白仪试剂盒, 仪器为日立70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糖化血红蛋白的参考值为4.0%~6.0%。所有患者检测前1日晚均禁食、禁水10 h, 次日清晨抽取静脉血, 凝固后离心, 取血清上机做糖化血红蛋白检测[3]。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两组数据均以 (χ—±s) 表示, 组间采用χ2检验, 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结果可以看出, 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增高。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具有综合性、隐蔽性、终身性和不可治愈性等特点。随着医学的发展, 人们渐渐意识到空腹和餐后2 h的血糖水平仅仅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 而糖化血红蛋白才是衡量控制糖尿病水平的标志[4]。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葡萄糖持续、缓慢且不可逆地进行非酶促蛋白糖化反应的产物, 与血糖水平成正比。由于人体红细胞的寿命为120 d, 在其衰老死亡之前, 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也会保持相对不变。并且几乎与是否抽血、进食、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通过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可以反应机体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 是糖尿病检测的“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以百分率表示, 表示和血糖结合的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水平。其与血糖的控制情况大致如下:4%~6%表示血糖控制程度正常;6%~7%表示血糖控制程度比较理想;7%~8%表示血糖控制程度一般;8%~9%表示血糖控制程度不理想, 需加强血糖检测, 平时要多注意饮食及多活动, 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9%以上表示血糖控制程度很差, 是发生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因素, 可能会引发糖尿病足 (足部坏疽、截肢) 、糖尿病肾病 (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糖尿病眼病 (模糊不清、失明) 、糖尿病脑病 (脑血管病变) 、心脏病、皮肤病等并发症[5]。世界权威机构对糖化血红蛋白都有明确的控制指标。ADA建议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 国际糖尿病联盟 (IDF) 建议将糖化血红蛋白标准控制为<6.5%[4], 目前我国的标准与IDF标准一致。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 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非常必要的。ADA建议血糖控制稳定且满意的糖尿病患者, 最好1年检测两次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于血糖控制不满意且需要调整方案的患者, 应每隔3个月检查1次, 以便更好地了解较长一段时间内自身血糖的控制情况。血糖含量越高,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就越高。但需要注意的是, 糖化血红蛋白不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依据, 也不能取代糖耐量试验, 但可作为糖尿病的普查和健康检查的项目。

参考文献

[1]钱玲, 施侣元, 程茂金, 等.2型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特点与影响因素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03, 1 (4) :32.

[2]Ferrara A.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Apublic health perspective[J].Diabetes Care, 2007, 30 (Suppl 2) :S141-6.

[3]Kahn C.R.Joslin糖尿病学[M].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077.

[4]Shaat N, Karlsson E, Lernmark A, et al.Common variants in MODYgenes increase the risk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ologia, 2006, 49 (7) :1545-1551.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篇6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离子交换层析法,测试卡

糖尿病现在的发病几率逐年升高, 是严重威胁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生命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以往的糖尿病诊断以及治疗是对患者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h血糖进行检测, 但是进行检测的血糖参数只是抽血的时候患者的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能够反映患者的长期血糖水平, 是现在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检测以及治疗主要手段[1]。HbA1c指的是结合所有形式下的碳水化合物中的血红蛋白, 一般人体内血红蛋白主要是HbA, 大概占据总数的97% 左右, HbA2占总数的3% 以下, HbF占总数的1% 以下, 其中HbA中没有与糖相结合的为HbA0, 占总数的90%左右, 剩余的为HbA1, 其中HbA1主要为结合果糖二磷酸葡萄糖中的HbA1a1, 结合葡萄糖-6-磷酸中的HbA1a2, 结合碳水化合物中的HbA1b以及葡萄糖中的HbA1c[2]。HbA1c可反映检测前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 是了解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可靠指标, 离子交换层析 (HPLC) 法是测定HbA1c的“金标准”, 但需采静脉血且检测时间相对较长。CLOVER*A1c测试卡是一种新型床旁即时检测HbA1c的系统, 仅需5μl指尖血样, 5min可读取数值, 简便, 快速[3]。为了比较不同方法检测HbA1c结果, 在2015年1月, 收集了本院体检标本分别采取HPLC法与测试卡进行检测HbA1c,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1月本院体检标本50例, 其中男23例, 女27例, 年龄35~65岁, 平均年龄50.5岁, 大多为非糖尿病患者。

1.2 方法分别用校准品对日本东曹G8 机和韩国CLO-VER*A1c测试系统进行校准, 采取质控品高低两个值, 每批每个浓度测定1次, 重复测定连续时间为3周, 进行检测其批内精密度和批间精密度。将标本随机分成两组, 首先采取用G8机进行测定25份样本, 再采取测试卡测定。用测试卡测定另外25份样本, 再用G8机测。

1.3 统计学方法本文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两种方法测定HbA1c的批内及批间精密度结果HPLC法的批内精密度CV为3.51%, 批间精密度CV为3.53%, 测试卡测HbA1c得批内精密度CV为3.50%, 批间精密度CV为3.54%。两种检测方法CV均<5.0%, 对比差异不显著 (P>0.05) , 可见两种方法检测精密度较为良好。

2.2两种方法测定有证参考物质HbA1c浓度结果通过测试有证参考物, 对比各自的相应靶值, HPLC法的测定值与靶值的平均偏倚为:0.015 0, 测试卡的测定值与靶值的平均偏倚为:0.030 7, 差异不显著,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注:将两法对比, 差异不显著,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2.3 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比较50 例患者G8 机测定HbA1c结果均值为 (5.10±0.53) % , 测试卡测定均值为 (5.05±0.60) % , 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对比, 差异不显著,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 两种方法均能满足临床的需要。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DM发病率保持逐年增加的趋势。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以及外周血管等并发症,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4]。HbA1c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进行非酶促蛋白糖化反应的产物, 因此任何引起血红蛋白数量与质量变化的因素都会对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结果产生影响[5]。HbA1c可反映检测前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 已经成为监测DM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HPLC法、酶法、免疫比浊法是主要的HbA1c测定方法, 国际临床化学协会HbA1c标准化分会推荐采取HPLC法作为测定HbA1c的“金标准”[6]。CLOVER*A1c测试卡检测HbA1C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与 “金标准”HPLC法相同。 而测试卡是一种简单、易操作的HbA1c床旁即时检测系统,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芝, 杜玉君, 孟帮柱, 等.早期糖尿病肾病相关因素分析及其在传统医药临床试验设计中的应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2, 12 (11) :1222-1223.

[2]Stratton IM, Adler AI, Neil HA, et al.Association of glycaemia with macrovascular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type 2diabetes (UKPDS 35)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10, 8 (5) :10-12.

[3]聂庆东, 刘君延, 祁瑞环.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全血糖化血红蛋白的稳定性分析及其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8) :967-968.

[4]闫颖, 张传宝, 张江涛, 等.三种相同原理的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初步比对〔J〕.检验医学, 2012, 11 (7) :1208.

[5]Pravatmuang P, Sae-Ngow B, Whanpuch T, et al.Effect of HbE and HbH on HbAlc level by ionc exchange HPLC comparing to immunotur bidimetry〔J〕.Clinica Chimica Acta, 2011, 2 (5) :943-944.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篇7

1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

H b A I c是血中葡萄糖与血红蛋白游离氨基发生非酶促糖基化反应的产物, 反映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目前国内H b A I c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离子交换层析法、亲和层析法、免疫法、酶法等。H b A I c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糖尿病血糖控制与监测的金标准[1]。全自动P O C T产品 (全自动高压液相免疫荧光色谱法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系统) 操作简单, 用血量少, 结果准确、快速、稳定, 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2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

2.1在糖尿病筛查、诊断、血糖 (B G) 控制、疗效评价中的应用糖耐量试验 (O G T T) 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 但由于操作繁琐, 重复性差, 不适合大规模人群的筛查。有研究显示, 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在筛查糖尿病中具有相似的价值, 采用空腹血糖≥6.1 m m o l/l或H b A 1 c≥6.1%来筛查糖尿病, 敏感性最高, 达9 6.5%, 同时也具有较好的特异性[2]。H b A 1 c检测无需空腹随机检测, 结果稳定可靠。H b A 1 c若<8%多不考虑糖尿病, H b A 1 c>9%预报糖尿病准确度为7 8%, H b A 1 c>1 0%则有8 0%以上为糖尿病[3]。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若H b A lc<6%控制偏低易发生低血糖, H b A l c 6~7%控制理想, H b A l c 7~8%可以接受, H b A l c 8~9%控制不好, H b A l c>9%控制不好, 易发生慢性并发症。刘学勇[4]报道糖尿病组H b A lc和F P G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有并发症组H b A lc和F P G显著高于糖尿病组H b A lc大多>9%。观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贯穿糖尿病诊治的全过程。

2.2H b A 1 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空腹血糖 (F P G) 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5], H b A 1 c为反映血糖水平的良好指标, 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之密切相关。H b A 1 c升高引起: (1) 它到达血管内皮细胞下与细胞外基质发生交联; (2) 与受体结合引起内皮素合成增加; (3) 增加血粘稠度; (4) 引起组织细胞缺氧, I L-6分泌增加引起纤维蛋白原形成升高, 易导致血栓发生。以上4点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研究发现H b A 1 c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正相关, 回归分析显示H b A 1 c能独立预测冠脉病变程度[6]。冠心病中低度炎症活动升高, 而且在H b A lc升高增多C R P和F b g作为机体炎症的标志物与冠心病发生相关[7]。3 5例非冠心病组、3 0例冠心病急性心梗组、3 5例冠心病非心梗组检测H b A 1 c, 结果H b A lc水平冠心病急性心梗组>冠心病非心梗组>非冠心病组。提示H b A lc是冠心病的生化指标, 其高水平预示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梗的危险[8]。

2.3H b A 1 c在妊娠糖尿病患者中检测的意义妊娠期糖尿病 (G D M) 早期筛查及处理有利于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率。H b A 1 c在G D M患者血糖控制中应用日益广泛, 国际上逐渐推广H b A lc对G D M进行高危人群筛查。临床上多采用F P G、O G T T来筛查和诊断G D M, 但影响因素较多, 如检查前吃糖太多、因害怕而精神紧张、喝过7 5 g葡萄糖后恶心呕吐等, 3~4次采静脉血测血糖, 操作过程繁琐。因此用H b A lc检测可以降低G D M筛查的漏诊率。临床用实例做了实验, 随H b A 1 c水平增高, G D M母婴常见并发症妊高症、羊水过多、高胆红素血症、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增高[9]。有研究证实G D M组H b A lc水平高于正常妊娠组和妊娠期糖耐量异常组[10]。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仅测血糖和O G T T是不够的, 一定要重视测糖化血红蛋白, 使糖化血红蛋白值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避免或降低并发症发生。

2.4H b A 1 c在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室电风暴中的作用心室电风暴以急性心肌梗死 (A-M I) 的发生率为最高[11,12]。研究发现H b A 1 c增高反映患者长时间血糖升高, 体内代谢系统严重紊乱, 加重冠脉血管的病变程度, 容易发生电风暴。H b A 1 c增高低L V E F易诱发电风暴。H b A lc增高A M I心室电风暴发生率明显增高, 预后差[13]。在临床A M I患者中有无糖尿病病史也应常规行H b A lc检测, 控制在正常值内可以有效的减少并发症和改善预后。

2.5H b A 1 c与老年糖尿病血糖、血脂的关系H b A 1水平与F P G、2 h血糖 (2 h B G) 水平呈正相关, 较F P G、2 h B G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能够更好地反映患者的病情[14]。糖尿病患者中H b A 1 c测定高者, 多数患者伴有血脂高尤其是胆固醇偏高。H b A lc与F P G、血脂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联合检测H b lc A、F P G和血脂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15]。H b A lc检测在临床上还可以鉴别应激性高血糖与D M性高血糖, 黄冬云等[16]研究血糖升高的原因, 应激性血糖呈现一过性升高, 2~3周能恢复正常, H b A lc水平几乎无影响。糖尿病性高血糖H b A lc升高。H b A lc检测在临床多种疾病诊断和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对病患后期并发症预防以及改善预后、早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篇8

1 HBA1c 简述

1.1 HBA1c概念

糖化血红蛋白即HBA1c, 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人体血糖相结合的产物。1985年Allen首度利用阳离子交换层析法将人体中的糖化血红蛋白分离出来, 并对糖尿并患者内的血糖进行检测, 发现糖化血红蛋白随着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变化而变化。2010年, 美国糖尿病研究协会提出了糖化血红蛋白可以作为判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 且规定HBA1c>6.5%时, 可以判定患者患有糖尿病[1]。

1.2 HBA1c 生化特性

HBA1c是人体血液红细胞中Hb的两条链的N端缬氨酸和葡萄糖持续非可逆地进行非酶促反映的产物, 人体内血糖与Hb的进行结合所生成的HBA1c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且HBA1c含量与血糖浓度成正比, 即当血糖浓度升高时, 人体内HBA1c的含量也随之增高, 而当血糖浓度降低时, HBA1c的含量也随之减少。由于红细胞的正常寿命为120 d, 因此人体内的HBA1c也能保持120 d左右, 所以临床上通过对HBA1c进行检测通常可以反映出糖尿病患者在8~12周内, 血糖的具体控制情况[2]。

2 HBA1c 的监测方法

2.1 亲和色谱法

由于用于分离糖化与非糖化的血红蛋白亲和层析凝胶柱主要是由交联了间氨基苯硼酸的部分琼脂糖珠组成, 因此, 采用亲和色谱法可以有效实现对HBA1c的监测。一方面, 由于硼酸具有整合血红蛋白分子中葡萄糖的顺位二醇基, 并使其作为可逆结合反应的特性, 因此, 硼酸可以使HBA1c有选择性地结合到柱上;另一方面, 由于受硼酸的作用, 非糖化的HBA1c则洗脱从而被分离测定。

2.2 免疫测定法

免疫测定法是通过应用抗原、抗体的原理对HBA1c以及Hb链中糖基末端的4~10个氨基酸残基当做抗体识别点进行测定, 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其具体的监测原理为:当抗原和抗体互相结合后, 利用比浊法对HBA1c的含量进行测定, 并计算出HBA1c占Hb的百分比。

2.3 电泳法

电泳法是以在电场力的作用下, 溶质在装有电泳介质的毛细血管中具有不同的运动速度的特性为基础, 而进行的蛋白分离的糖化血红蛋白分析技术, 其具体监测原理为:Hb在被琼脂糖凝胶电泳之后, 其内部含有少量的HBA1a与HBA1c距离电泳池负极端最近, 为未被糖化的HBA10则距离正极最近, 中间则为HBA1c[3]。

3 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应用

3.1 DM病情监测及指导治疗

对FBG (空腹血糖) 与尿糖的测定仅能反映出受检者当日的具体病情, 而对于前一段治疗期间DM患者病情的具体控制情况则无法进行详细的测定, 而HBA1c则可以反映出受检者钱2~3个月内的具体血糖水平, 因此HBA1c在现阶段的临床应用中经常被作为糖尿病病情监测及治疗效果判断的重要指标。2010年ADA糖尿病标准化诊疗指南中指出, 对成人而言, 其血糖浓度应该控制在HBA1c<7, 则为健康值。而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 仅测血糖还远远不能达到控制其病情的目标, 由于糖尿病容易引发肾脏、眼部等人体相关部位的病变, 传统的尿检方法则不能详细地诊断出相关的并发症状, 而HBA1c则可以通过直接提示糖尿病的各种病发风险的方法, 使医务人员可以详细了解患者的相关病情,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上述一系列并发症状进行治疗。

在糖尿病的诊断方面, HBA1c由于不需要患者进食, 且不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以及服用药物等情况的影响, 使其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相比, 对病情的诊断更加简便、迅速, 从而容易被多数糖尿病患者所接受, 另一方面, HBA1c对病情判断的具体指标为当HBA1c>10%时, 则判定为受检者患有糖尿病。

该文通过对糖化血红蛋白的概念和生化特性进行阐述, 并结合其对血糖的具体监测方法, 从糖尿病病情的监测、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应用展开了具体研究。可见, 未来加强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和临床应用的研究力度, 对于缓解糖尿病患者病情、促进我国临床医疗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蔡瑜, 温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2 (12) :194-196.

[2]李利娟.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筛查及非糖尿病人群心血管疾病等危险因素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 2012.

糖化血红蛋白,你查了吗? 篇9

一份源自欧洲的报告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熟知检测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的重要性,并且很多人可以坚持按照规定去检测。但是,对于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必要,大部分人却不知晓,能够去做的患者就更少了。甚至,一些非内分泌科的医生对此所知也不多。一份来自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的调查报告指出,8个国家的“糖友”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认知有所不同:瑞典的“糖友”认知程度最高,90%的人都知道应该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认知程度最低的是印度和中国,仅有10%~20%的“糖友”会去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由上表可以看出: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血糖长期控制水平的最有效、最可靠的指标,因而被喻为“金指标”。但糖化血红蛋白不能用来评估检测“当时当刻”的瞬间血糖水平,因此,检测血糖是否达标要“点”“面”相结合。依据病情,定期检测空腹、餐后、睡前或凌晨不同“点”的血糖水平。“点”上的血糖保持正常,再看3~4个月内的糖化血红蛋白。如果二者都保持稳定,才说明控制方法是有效的。

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的3大优势

1有助于血糖控制目标的细化

根据糖化血红蛋白可推算出平均血糖的水平,再用推算值与同一标本的空腹血糖值对比,可预测出近期血糖控制的好坏,从而可以作为调整某个阶段血糖的依据,是侧重调整空腹血糖还是加强干预餐后血糖等。

2评估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据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报道指出,糖化血红蛋白值很高的患者,酮症酸中毒的几率会大大增加。研究认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每升高1.0%,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风险会升高21%,相关死亡率增加25%,患者总死亡率升高17%;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0%,出现视网膜和肾脏并发症的风险会降低35%,周围血管病变会降低43%,心肌梗死发生率会降低14%。

3评估治疗方案是否有效

作为一个缓慢发展的疾病,糖尿病需要长期控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根据病情随时更改和完善原有的治疗方案。当判断一个治疗方案是否有效的时候,糖化血红蛋白值是最有说服力的。

深度解读糖化血红蛋白指标

世界权威机构对于糖化血红蛋白有着明确的控制指标,ADA(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应该在小于7%的范围内,IDF(国际糖尿病联盟)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小于6.5%即可。我国则结合二者,采取了更适合的指标:

4%~6%:说明血糖控制正常;

6%~7%:说明血糖控制得还算比较理想;

7%~7.3%:说明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影响较大,所以应该侧重干预餐后血糖,减少低血糖反应;

7.3%~8%:说明血糖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要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且此时,空腹和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功效差不多,所以要兼顾二者。

>8%:说明血糖控制很差,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大大增加,有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同时表明,空腹血糖所扮演的角色更重要,要侧重改善空腹血糖。并且,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整体治疗方案。

怎么测最有益?

同血糖监测一样,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也有一些要求和禁忌。

标准区别化 用糖化血红蛋白值来诊断糖尿病,到底应该以什么数字为准?这个临界值与地区、性别、年龄和当地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有关。因此,用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最好根据当地人群糖化血红蛋白的流行调查结果来确定。

最适用的人群 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虽然没有硬性规定,但是对某些人群的意义重大。例如妊娠糖尿病患者,仅仅测定血糖无法完全避免巨大儿、死胎和畸形胎儿的发生。所以,一定要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并使其保持在8%以下,才能更有效地确保胎儿的健康。

最不适用人群 一些患特殊疾病的患者,如慢性肾功能衰竭、靠频繁血透以维持肾功能的病人、慢性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症、地中海性镰状红细胞贫血和白血病等病人,均不能依据糖化血红蛋白值来诊断糖尿病。因为这些病可能影响红细胞,使测到的糖化血红蛋白值偏低或偏高,从而出现误诊。

TIPS

对昏迷病人的诊断需要注意,在脑血管急症时,由于应激反应,可能使血糖增高,但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正常,所以此时的检测数值不能用作糖尿病的诊断。但如果同时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也偏高,则提示了患者处于高血糖的状态。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正常对照组:均为排除了糖尿病和糖耐量减退的本院健康体检者 (FBG<6.2) , 共71例, 男40例, 女31例, 年龄23~44岁, 平均34岁。糖尿病组:本院2008年2月至2010年8月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62例患者, 男36例, 女26例, 均为2型糖尿病;年龄30~62岁, 平均46岁;糖尿病伴并发症组:本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32例患者, 病程数年至十数年不等, 合并肾脏、神经、视网膜病变、心脑血管病、酮症酸中毒等各种急、慢性并发症者, 男12例, 女20例, 年龄40~75岁, 平均57.5岁;

1.2 标本采集

均抽取晨间空腹血5mL, 2mL加入EDTA-K2抗凝管, 用于HbALc测定;3mL加入试管, 尽快离心分离血清, 用于FBG测定。

1.3 仪器与方法

FBG测定用葡萄糖氧化酶法, 日立7 0 8 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试剂由伊利康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正常参考值3.5~6.2mmol/L;HbA1c测定采用酶法, 日立70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试剂由宁波美康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正常参考值3%~6%。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0.0统计软件录入数据,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 组间比较。

2结果

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糖尿病伴并发症组FBG和HbA1c结果见表1。

3讨论

HbAlc是血红蛋白与糖类经非酶促结合而成的, 合成过程是缓慢的而且是相对不可逆的, 持续存在于红细胞120d生命期中, 其合成速率与红细胞所处环境中糖的浓度成正比, 可反映前8~10周平均血糖水平[2]。本报道观察的正常对照组HbAlc全部在正常范围, 而糖尿病组和糖尿病伴并发症组均呈明显增高。HbAlc反映的是在检测前120d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而与抽血时间, 患者是否空腹, 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 是判定糖尿病长期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3]。研究发现HbAlc浓度与血糖升高程度和持续时间成正比, 即血糖愈高且持续时间愈长, HbA1c的浓度愈高, HbA1c值与血糖浓度呈明显正相关。本组观察62例糖尿病患者的HbAlc和FBG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32例有并发症的HbAlc和FBG明显高于糖尿病组,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 而且各组中的HbAlc和FBG均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HbAlc能反映体内糖代谢情况, 血糖控制越好, HbAlc形成越少, 而HbAlc形成越多, 易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 有关专家建议, 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达标准, 并且血糖控制状态较为平稳, 每年至少应该接受2次HbAlc检测, 对于那些需要改变治疗方案, 或者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的患者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应每3个月进行1次HbAlc测定。所以就血糖监测而言, 从监测点时血糖的自我血糖监测, 到监测3d血糖的动态血糖监测, 以及反映2~3个月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各有优点, 互为补充。我们应该合理应用上述监测手段, 进行有机结合, 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安全、稳定、持续达标, 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龙平.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全血糖化血红蛋白[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4, 19 (6) :2.

[2]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351.

上一篇:非计算机类教师论文下一篇:医学高职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