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火材料行业规范条件

2024-07-16

耐火材料行业规范条件(精选9篇)

耐火材料行业规范条件 篇1

为推进实施《耐火材料行业规范条件 (2014年本) 》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4年第84号) , 规范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生产线公告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9月21日发布了《耐火材料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管理办法》规定申请公告的耐火材料企业必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并符合《耐火材料行业规范条件 (2014年本) 》的要求。为此, 产能落后的小企业将难以进入公告“白名单”, 从而改善产能过剩的局面, 龙头企业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实施《耐火材料行业规范条件 (2014年本) 》, 规范公告符合条件的耐火材料企业和生产线名单,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以下简称省级工业主管部门) 负责本地区耐火材料企业公告申请材料的受理、核查和推荐工作, 监督检查规范条件执行情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组织对省级工业主管部门推荐的申请材料进行复核和公告, 并动态管理公告名单。

第二章申请与审查

第三条申请公告的耐火材料企业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 符合《耐火材料行业规范条件 (2014年本) 》;

(三)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无重大违法行为。

第四条具备以上条件的耐火材料企业可向生产线所在地省级工业主管部门提交《耐火材料行业规范条件公告申请书》 (见附件) 及相关随附材料, 并对材料真实性负责。

第五条《耐火材料行业规范条件公告申请书》主要随附材料包括以下文件的复印件:

(一) 法人营业执照副本;

(二) 项目备案文件;

(三) 项目用地权证或用地审批文件;毉

(四) 项目环境保护审批文件或排污许可证;

(五) 环境保护验收意见、清洁生产审核文件;

(六) 近期环境监测报告;

(七) 产品质量检测报告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证明文件;

(八) 上年度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或能源审计报告 (年耗标准煤5000吨及以上的企业) ;

(九)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证明文件;

(十) 上年企业个人所得税纳税凭证以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缴费证明文件。

第六条省级工业主管部门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规定的, 予以受理并出具受理通知书。对申请材料不全或不符合规定的, 应在10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企业需要补充的全部内容。

省级工业主管部门在20个工作日内将经核查的申请材料推荐到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七条工业和信息化部收到省级工业主管部门推荐的申请材料之日起2个月内, 组织完成复核。

符合条件的生产线和企业名单,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上公示10个工作日, 公示无异议的生产线和企业名单予以公告。

第八条工业和信息化部、省级工业主管部门在核查、复核过程中, 可根据情况赴申请企业进行实地查验, 实地查验应当有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实地查验结果, 由查验人员和企业代表共同签字确认。

第三章监督管理

第九条进入公告名单的企业要按照规范条件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并对照对照规范条件定期开展自查。每年1月31日前将上年度自查报告报送省级工业主管部门。

自查报告是监督检查企业执行规范条件的重要依据, 应说明以下情况:

(一) 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二) 质量管理、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和社会责任等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

(三) 法人代表、主要产品品种及生产能力等变更情况。

第十条省级工业主管部门审核企业自查报告, 可根据情况赴现场监督检查企业执行规范条件情况。3月31日前将上年度监督检查结果和企业自查报告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十一条实地监督检查企业执行规范条件时, 应当记录检查情况, 由监督检查人员和企业代表共同签字确认。

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正在申请公告的企业或已经公告的企业有不执行规范条件的, 可向各级工业主管部门举报或投诉。

第十三条已经公告的企业有下列情况之一, 由省级工业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

(一) 不执行规范条件;

(二) 报送的公告申请材料有弄虚作假行为;

(三) 拒不接受监督检查;

(四) 发生重大质量事故;

(五) 发生重大违法行为。

整改不合格的, 或者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和污染环境事故的, 由省级工业主管部门报请工业和信息化部撤销其公告资格。工业和信息化部拟撤销公告资格的, 提前30天告知相关企业, 听取企业的陈述和申辩。

被撤销公告的企业, 整改合格满一年后方可重新提出公告申请。

第四章附则

第十四条受理规范条件公告申请不得向申请企业收取费用。

第十五条生产高铝粘土熟料的企业申请公告时, 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额依据《耐火材料行业规范条件 (2014年本) 》高铝矾土熟料执行。

第十六条本办法自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和组织修订。

耐火材料行业规范条件 篇2

电镀行业规范条件

根据国家《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限制排放重金属相关项目的要求,为加快电镀行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水平,推动节能减排,控制重金属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范条件。

纳入本规范条件管理的包括从事各种材料电镀、电铸、电解加工、刷镀、化学镀、热浸镀(溶剂法)以及金属酸洗、抛光(电解抛光和化学抛光)、氧化、磷化、钝化等企业(车间)及电镀集中区。

一、产业布局

(一)根据资源、能源状况和市场需求,科学规划行业发展。新、改、扩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选址应符合产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功能区划以及其他相关规划要求。

(二)在国务院、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点保护区域不得新建、扩建相关项目。已在上述区域内运营的生产企业应根据区域规划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依法逐步退出。

(三)新(扩)建项目应取得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依法通

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审批不得开工建设,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经竣工环保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生产使用。在已有电镀集中区的地市,新建专业电镀企业原则上应全部进入电镀集中区。企业各类污染物(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厂界噪声)排放标准与处置措施均符合国家和地方环保标准的规定。

二、规模、工艺和装备

(一)电镀企业规模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电镀生产环节包括清洗槽在内的槽液总量不少于30000升。

2.电镀生产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3.单位作业面积产值不低于1.5万元/平方米。4.作为中间工序的企业自有车间不受规模限制。

(二)企业选用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低水耗、经济高效的清洁生产工艺,推广使用《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的成熟技术。无《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淘汰类的生产工艺和本规范条件规定的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和产品(见附1)。

(三)品种单

一、连续性生产的电镀企业要求自动生产线、半自动生产线达到70%以上。

(四)生产区域地面防腐、防渗、防积液,生产线有槽间收集遗洒镀液和清洗液装置。

(五)新(扩)建项目生产线配有多级逆流漂洗、喷淋等节

水装置及槽液回收装置,槽、罐、管线按“可视、可控”原则布置,并设有相应的防破损、防腐蚀等防护措施。

(六)新(扩)建电镀项目根据加工零部件的品种、数量等优先选用高效低耗连续式处理设备,并达到电镀行业清洁生产标准中Ⅱ级指标以上水平。

(七)热浸镀企业除应符合(二)、(四)、(五)条的规定外,企业规模还必须符合以下条款:

1.生产能力不低于10000吨/年或产值不低于1000万元/年。2.作为中间工序的企业自有车间不受规模限制。

三、资源消耗

(一)电镀企业(除热浸镀企业以外企业)有重金属和水资源循环利用设施。

1.镀铜、镀镍、镀硬铬以及镀贵金属等生产线配备工艺技术成熟的带出液回收槽等回收设施。

2.电镀企业单位产品每次清洗取水量不超过0.04吨/平方米,水的重复利用率在30%以上。

(二)热浸镀企业

1.锌锅采用电、天然气、冷煤气等清洁能源加热。能源消耗应低于35公斤标煤/吨产品。

2.现有企业生产用新鲜水消耗量应低于0.2吨/吨产品,新建企业应低于0.1吨/吨产品。

3.现有企业锌利用率应高于70%,新建企业锌有效利用率应高于75%。

4.现有企业盐酸消耗量应低于30公斤/吨产品,新建企业盐酸消耗量应低于25公斤/吨产品。

四、环境保护

(一)企业符合环保法律法规要求,依法获得排污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定期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并通过评估验收。

(二)企业有废气净化装置,废气排放符合国家或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三)企业有合格废水处理设施,电镀企业和拥有电镀设施企业经处理后的废水符合国家《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有关水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或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的废水接受公众监督;其余纳入本规范条件的企业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或地方水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

(四)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设置规范的分类收集容器进行分类收集,并按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要求,交由有处置相关危险废物资质的机构处置,鼓励企业或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资源再生或再利用。

(五)厂界噪声应符合《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要求。

(六)属于国家重点监控源的企业应开展自行监测并按照《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环发

[2014] 81号)要求,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的平台上及时发布自行监测信息。

五、安全、职业卫生

(一)企业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有健全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具备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职业卫生防护条件。

(二)有健全的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

(三)企业有职业病防护设施,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定期开展职业卫生检查。企业每年组织有毒有害岗位职工体检,体检覆盖率达到100%。

(四)新(扩)建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五)企业应制定突发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报备。

(六)企业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和职业卫生教育。

六、人员素质

生产、废水处理等岗位员工经专业技能培训,获得行业培训机构颁发的合格证书。特殊岗位操作人员取得相关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等级证书,持证上岗。企业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技术管理人员。

七、电镀集中区(电镀定点基地)

电镀集中区是由政府或行业规划倡导,电镀及相关服务企业集聚,污染物集中治理和综合利用的工业园区。

(一)电镀集中区规划建设符合本地区的产业布局,具备园区规划、建设标准、入园条件、园区管理、污染防治,配套服务等功能。

(二)电镀集中区除应符合本条件第一至六条中关于电镀企业的规定外,还应鼓励企业进行水资源减量化和循环利用;能源节约和梯级利用以及材料节约和资源化利用,促进废物排放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以及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三)入驻电镀企业不少于阶段规划的60%。

(四)电镀集中区具备独立检测分析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条件,安装主要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具备条件的应与集中区监控设备联网。

(五)电镀集中区对企业排放废气中主要污染物实施监测。

(六)电镀集中区应建设统一的集中供热设施,限期淘汰集中区内入驻企业燃煤锅炉。

(七)电镀集中区内电镀加工企业按照一般电镀企业规范条件进行申报。

八、监督管理

(一)电镀企业(电镀集中区)按照本规范条件自愿申请规范公告,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规范条件公告申请的初步审查工作,经

工业和信息化部审核,对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予以公示,并以公告的形式向社会发布。

(二)地方各级工业主管部门每年对本地区已获公告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公告企业进行抽查,鼓励社会各界对公告企业进行监督。

(三)有关行业协会要宣传国家产业政策,加强行业自律,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行业监督、管理工作。

(四)电镀行业规范条件公告管理办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另行制定。

九、附则

(一)本规范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台湾、香港、澳门地区除外)所有电镀企业(含专业电镀厂、各企业中的电镀和热浸镀车间、热浸镀企业)及电镀集中区。

(二)本规范条件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政策重新修订时,按修订后的版本执行。

(三)本规范条件自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

(四)本规范条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

附1 电镀行业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和产品的界定准则 范围

本准则适用于电镀行业,有化学镀、酸洗、电解加工、抛光(化学和电化学)、氧化、磷化、钝化等工序的其他生产企业(车间)可参照执行。

本准则从污染防治的角度出发,规定了电镀行业中高污染、高耗能、高水耗、低效率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淘汰的基本界定原则。

本准则适用于电镀行业淘汰耗能、耗水、涉重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的判断。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本准则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GB 21900 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 HJ/T314 清洁生产标准 电镀行业 术语和定义

3.1 电镀

电镀是指利用电解方法在零件表面沉积均匀、致密、结合良好的金属或合金层的过程。包括镀前处理(除油、浸蚀、去锈)、镀覆上金属层和镀后处理(钝化、除氢)。

3.2 落后产能

落后产能是指技术水平(包括工艺、装备和产品等)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产品等生产能力或达不到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所规定标准的生产能力。

3.3 落后工艺、装备和产品

是针对表面处理(电镀)生产过程中的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以及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或者不适应技术进步要求和技术发展水平的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界定技术要求

4.1 界定分类

本准则给出了电镀行业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和产品分类。工 艺:包括电镀前处理、主工艺、后处理。

装 备:包括涉及电镀前处理、主工艺、后处理的装置、设备及辅助设施等。产 品:包括中间产品、最终产品。

4.2 界定准则

电镀行业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界定的基本原则是产生和排放污染物(重点是重金属)强度高、安全风险大以及浪费能源资源的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符合以下原则之一的即为应淘汰的落后工艺、装备和产品。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规定的淘汰类的工艺、装备和产品。

在生产过程产生和排放含有汞元素的蒸气或废水的工艺或产品。

加工过程中使用和排放废水中含有镉元素的用于民品生产的工艺和产品(船舶及弹性零件除外)。

加工过程中使用和排放废水中含有铅元素的用于电子和微电子电镀生产的工艺和产品(国家特殊项目除外)。

仅有一个且无喷淋、镀液回收等措施普通清洗槽。

砖砼结构槽体

镀层在铬酐浓度150g/L以上的钝化液中钝化的工艺。附则

本准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并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和宏观调控要求会同有关部门适时进行修订。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淘汰落后界定准则实例

A1 落后工艺

(1)前处理: 1.汞齐化处理 2.含氰沉锌(2)主工艺: 1.鎏金

2.镀镉工艺[用于民用产品(船舶及弹性零件除外)] 3.氰化镀锌工艺(3)后处理

高浓度铬酸钝化(镀锌钝化,铬酐浓度150g/L以上的钝化工艺。)A2 落后装备

(1)无喷淋、镀液回收等措施普通单槽清洗(2)砖砼结构槽体 A3 落后产品

铝行业规范条件 篇3

一、企业布局、规模和外部条件

(一) 企业布局

铝土矿开采、氧化铝、电解铝和再生铝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铝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 要根据资源、能源、环境条件, 合理布局建设铝冶炼企业。现有生产要素缺乏竞争力地区的电解铝企业要逐步转移退出, 在规划引导和总量控制下, 有序向竞争力强的地区转移, 严格控制新增产能, 防止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矛盾。

在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及规划确定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军事设施等重点保护地区, 城镇中心区及其近郊, 居民集中区等敏感区域附近建设氧化铝、电解铝及再生铝企业, 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确定厂址位置及其与周围人群和敏感区域的距离。

(二) 生产规模及主要外部条件

铝土矿:开采铝土矿资源, 必须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 遵守矿产资源、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矿产资源规划及相关政策。采矿权人应按照批准的开发利用方案进行开采, 严禁无证开采、乱采滥挖和破坏浪费资源。

氧化铝:氧化铝项目建设, 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有关部门核准, 同时落实铝土矿 (包括高铝粉煤灰) 资源、水资源和交通运输等外部建设条件。氧化铝项目建设规模必须在80万吨/年及以上, 利用国内铝土矿的氧化铝项目, 配套建设的铝土矿矿山比例应达到85%以上, 资源保障年限应在30年以上;利用进口铝土矿的氧化铝项目, 必须有长期可靠的境外铝土矿资源作为原料保障, 通过合资合作方式取得5年以上铝土矿长期合同的原料必须达到总需求的60%以上。利用高铝粉煤灰资源生产氧化铝项目必须接近粉煤灰产地, 建设规模应达到年生产能力50万吨及以上, 高铝粉煤灰资源保障服务年限应不得低于30年。

电解铝:新增生产能力的电解铝项目, 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有关部门核准, 同时要有氧化铝原料供应保证, 并落实电力供应、交通运输等内外部条件。鼓励电解铝企业通过重组实现水电铝、煤电铝或铝电一体化。电解铝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必须达到40%。

再生铝:新建再生铝项目, 规模应在10万吨/年及以上;现有再生铝企业的生产规模不小于5万吨/年。

二、质量、工艺和装备

(一) 质量

铝土矿开采和铝冶炼企业须具备完备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 铝土矿石产品质量必须符合GB/T24483-2009、氧化铝产品质量必须符合YS/T803-2012、铝用预焙阳极产品质量必须符合YS/T285-2012、重熔用铝锭必须符合GB/T1196-2008等国家标准。

(二) 工艺技术和装备

铝土矿:铝土矿山 (包括与煤矿等伴生的铝土矿) 必须采用适合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的先进采矿方法, 尽量采用大型设备, 提高自动化水平, 并依据铝土矿资源情况增设脱硫和除铁生产系统。

氧化铝:氧化铝项目要根据铝土矿资源情况选择拜耳法、串联法等效率高、工艺先进、能耗低、排放少、环保达标、资源综合利用效果好的生产工艺及装备, 并满足国家《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

电解铝:新建及改造电解铝项目, 必须采用400 k A及以上大型预焙槽工艺。现有电解铝生产线要达到160 k A及以上预焙槽。禁止采用湿法工艺生产铝用氟化盐。铝用炭阳极项目采用中、高硫石油焦原料时, 必须配备高效的烟气脱硫净化装置, 并实现达标排放, 禁止建设15万吨/年以下的独立铝用炭阳极项目和2万吨/年以下的独立铝用炭阴极项目。

再生铝:再生铝项目必须按照规模化、环保型的发展模式建设, 必须采用双室炉、带蓄热式燃烧系统满足废烟气热量回收利用、提高金属回收率等的先进熔炼炉型, 并配套建设铝灰渣综合回收及二噁英防控能力的设备设施。禁止利用直接燃煤反射炉和4吨以下其他反射炉生产再生铝, 禁止采用坩埚炉熔炼再生铝合金。现有再生铝生产系统, 应采取有效措施去除原料中含氯物质及切削油等有机物。

三、能源消耗

按照1千瓦时电力折0.1229千克标准煤的折标系数, 对铝行业能源消耗提出如下规范指标。

铝土矿:铝土矿地下开采原矿综合能耗要低于25千克标准煤/吨矿, 露天开采原矿综合能耗要低于13千克标准煤/吨矿。

氧化铝:新建拜耳法氧化铝生产系统综合能耗必须低于480千克标准煤/吨氧化铝, 新建利用高铝粉煤灰生产氧化铝系统综合能耗必须低于1 900千克标准煤/吨氧化铝 (含副产品) , 其他工艺氧化铝生产系统综合能耗必须低于750千克标准煤/吨氧化铝。现有拜耳法氧化铝生产系统综合能耗必须低于500千克标准煤/吨氧化铝, 其他工艺氧化铝生产系统综合能耗必须低于800千克标准煤/吨氧化铝。

电解铝:新建和改造的电解铝铝液电解交流电耗必须低于12 750千瓦时/吨铝, 铝锭综合交流电耗必须低于13 200千瓦时/吨铝, 电流效率原则上不应低于93%。现有电解铝企业铝液电解交流电耗必须低于13 350千瓦时/吨铝, 铝锭综合交流电耗必须低于13 800千瓦时/吨铝, 电流效率原则上不应低于92%。不符合交流电耗规范条件的现有企业要通过技术改造节能降耗, 在“十二五”末达到新建和改造企业能耗水平。

再生铝:再生铝生产系统, 必须有节能措施, 新建及改造再生铝项目综合能耗应低于130千克标准煤/吨铝, 现有再生铝企业综合能耗应低于150千克标准煤/吨铝。

四、资源消耗及综合利用

铝土矿:铝土矿采矿损失率地下开采不超过12%、露天开采不超过8%;采矿贫化率地下开采不超过10%、露天开采不超过8%。禁止建设资源利用率低的铝土矿山及选矿厂。铝土矿的实际采矿损失率和选矿回收率分别不得超过和低于批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规定的指标及设计标准。

氧化铝:采用铝土矿铝硅比大于7的新建拜耳法氧化铝生产系统, 氧化铝综合回收率应达到80%以上, 鼓励增加赤泥综合处理回收技术及流程, 进一步提高氧化铝的回收率并降低碱耗, 新水消耗应低于3吨/吨氧化铝, 占地面积应小于0.5平方米/吨氧化铝。新建其他工艺氧化铝生产系统氧化铝综合回收率应达到90%以上, 新水消耗应低于7吨/吨氧化铝, 占地面积应小于1.2平方米/吨氧化铝。新建利用高铝粉煤灰生产氧化铝系统氧化铝回收率应达到85%及以上, 新水消耗应低于10吨/吨氧化铝, 占地面积应小于1.6平方米/吨氧化铝 (不包含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面积) , 硅钙渣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必须达到96%以上。

对于现有氧化铝企业, 使用矿石铝硅比5.5以上的, 氧化铝综合回收率应达到75%以上;使用矿石铝硅比5.5及以下的氧化铝企业, 应采用先进可靠技术对尾矿和赤泥进行综合利用, 尽可能提高氧化铝综合回收率, 降低碱耗和水耗。

电解铝:新建和改造的电解铝系统, 氧化铝单耗原则上应低于1920千克/吨铝, 原铝液消耗氟化盐原则上应低于18千克/吨铝, 炭阳极净耗应低于410千克/吨铝, 新水消耗应低于3吨/吨铝, 占地面积应小于1.5平方米/吨铝。现有电解铝企业, 氧化铝单耗原则上应低于1 920千克/吨铝, 原铝液消耗氟化盐原则上应低于20千克/吨铝, 炭阳极净耗应低于420千克/吨铝, 新水消耗应低于3吨/吨铝。现有企业要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加强管理降低资源消耗, 在“十二五”末达到新建企业标准。

再生铝:新建、改扩建废铝再生利用项目铝的总回收率95%以上, 现有废铝再生利用企业铝的回收率91%以上。废铝再生利用企业应配备热灰处理设备, 如热渣压制机、炒灰机、回转式热灰处理设备等, 综合回收铝灰渣, 最终废弃铝灰渣中铝含量3%以下。废水循环利用率98%以上。

五、环境保护

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及再生铝项目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制度, 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 生产项目未经环境保护部门验收不得正式投产。

铝土矿矿山开发要注重土地和环境保护, 根据“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 严格执行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保障金制度, 编制矿山生态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并按照方案进行矿山生态、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矿区土地复垦。

氧化铝、电解铝及再生铝企业污染物排放要符合国家《铝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25465-2010) , 污染物达标排放, 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环保部门核定的总量控制指标。企业要做到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后循环利用, 减少排放。电解铝项目氟排放量必须低于0.6千克/吨铝, 氧化铝厂、电解铝厂、铝用炭素厂应按环保部门要求开展自行监测, 在烟尘净化系统烟囱尾气排放点安装污染物自动监控设施, 定期向社会公告自行监测结果;应对电解车间、焙烧车间天窗等部位定期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新建及现有再生铝项目配套生产设备中需配备废铝熔炼烟气、粉尘高效处理装置, 做到烟气、粉尘收集过滤后达标排放;同时对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置, 防止产生二次污染;对赤泥进行浸出毒性鉴别, 如属于危险废物应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管理相关规定, 尚不能利用的赤泥需完全实现无害化处置。申请规范当年及上一年度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所有新建和改造项目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排污许可证》 (尚未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地区除外) 后, 企业方可进行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 持证排污, 达标排放。

六、安全生产与职业病防治

矿山、氧化铝、电解铝及再生铝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定;新建和改造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严格履行“三同时”手续。

矿山企业要依照《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国务院令第397号) 等有关规定, 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后方可从事生产活动。氧化铝企业赤泥堆场应符合国家有关尾矿库安全管理规定及技术规程。

七、规范管理

(一) 铝行业企业规范条件的申请、审核及公告

1.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铝行业规范管理工作。申请规范的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及再生铝企业须编制《铝行业规范申请报告》并按要求提供相关材料。地方企业通过本地区工业主管部门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申请, 中央企业直接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申请, 并抄送所在地省级工业主管部门。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业主管部门负责接收本地区相关企业规范申请和初审, 中央企业自审。

3. 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据规范标准, 对申请企业进行核查, 符合规范条件的进行公示, 无异议后予以公告。

(二)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公告企业名单进行动态管理。地方各级工业主管部门每年要对本地区企业执行规范条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公告企业进行抽查。鼓励社会各界对公告企业规范情况进行监督。公告企业有下列情况的将撤销其公告资格;

1. 填报相关资料有弄虚作假行为的;

2. 拒绝接受监督检查的;

3. 不能保持规范条件的;

4. 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

(三) 公告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 作为相关政策支持的基础性依据。对未列入公告名单的企业, 相关政策将不予支持。

八、附则

(一) 本规范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港澳台地区除外) 所有类型的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及再生铝企业, 现有企业指本规范条件发布之日前建成的企业。

(二) 本规范条件中涉及的国家标准若进行了修订, 则按修订后的新标准执行。

(三) 本规范条件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原《铝行业准入条件》 (2007年第64号公告) 同时废止。

废矿物油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 篇4

一、总则

(一)本规范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台湾、香港、澳门地区除外)设立的所有类型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

(二)本规范条件所称废矿物油综合利用,指对各种工矿机械、车辆、船舶和航空运输等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功效降低或失去功效的废矿物油,通过采用各种分离工序,获得达到或接近工业用油品质的润滑油基础油、柴油等油品。

二、企业的设立和布局

(三)新建、改扩建的废矿物油综合利用项目应当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采用符合节能和环保要求的技术与生产装备。

(四)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根据废矿物油产生的数量、种类、分布、转移等因素合理布局。鼓励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无害化处置、规模化生产、资源化利用。

(五)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厂区应为集中、独立的整块场地,实施了必要的防渗处理,生产区与办公区、生活区分开。

(六)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城市市区及周边、居民区、疗养地、旅游景点等地点不得建立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在上述地点已建的企业应根据该区域规划要求,依法通过搬迁、转产等方式逐步退出。

三、生产经营规模

(七)已建废矿物油综合利用单个建设项目的废矿物油年处置能力不得低于1万吨(已审批的地方危废中心除外)。新建、改扩建企业单个建设项目年处置能力不得低于3万吨。

年处置能力依据该项目环境评价报告书和相应环评批文上批准的数量。

(八)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当具备与处置能力相适应的生产设备、检测设备、实验设备、公用工程设施及生产辅助设施。

(九)鼓励对废矿物油进行集中处置和利用,形成规模效应,提高污染控制水平。对达不到年处置能力规模要求的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引导其合并、转产。

四、资源回收利用

(十)在废矿物油综合利用过程中,应对其有益组分进行充分利用,对废矿物油再生提炼产生的废气、废渣、废水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具备处理条件的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委托其他具有相关资质的企业进行处理,不得擅自丢弃、倾倒、焚烧和填埋。

(十一)废矿物油的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过程要符合《废矿物油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607-2011)要求。

五、工艺、装备及能耗

(十二)新建、改扩建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当采用符合国家要求的节能、环保技术、安全成熟的先进工艺及设备。

(十三)提炼再生润滑油基础油的蒸馏工序推荐采用高真空蒸馏,包括分子蒸馏、薄膜蒸发、减压蒸馏等方法。

(十四)再生润滑油基础油的后精制工序鼓励采用溶剂精制或加氢精制,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硫酸精制等强酸精制工艺。

(十五)废矿物油提炼再生润滑基础油综合能源消耗应低于900千瓦时/吨。

(十六)项目建设中采用的各种材料、装备要符合国家、行业有关规范标准要求;对属于安全监管总局规定的危险化工工艺项目的设计与施工,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六、环境保护

(十七)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获得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颁发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及其他相关经营资质,并严格执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十八)新建、改扩建废矿物油综合利用项目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依法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批环境评价文件。按照环境保护“三同时”的要求,建设与项目相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编制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并依法申请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十九)废矿物油综合利用项目应当同步配套尾气净化处理装置。尾气排放必须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二十)废矿物油综合利用项目必须建有废水处理装置或委托有废水处理资质的企业进行处理,鼓励实现废水循环利用;厂区内管网建设要做到“清污分流、雨污分流;有废水处理设施的企业应建立事故应急池;废水排放应当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二十一)废矿物油综合利用项目必须建有废渣贮存设施,废渣自行处理的,处理设施必须与主体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废渣委托处理的,受托企业必须具有该类废物处理的经营资质和能力,鼓励废渣循环利用。

(二十二)对于废矿物油处置设备中噪音污染大的须采取降噪和隔音措施,噪音污染防治应当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七、产品质量和职业教育

(二十三)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当设立独立的质量检验部门和专职检验人员,健全质量检验管理制度、保证检验数据完整,并且具有鉴定合格、符合使用期限的检验、检测设备。

(二十四)再生润滑油基础油、再生燃料油的产品质量标准,参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相关产品主要指标执行。

(二十五)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建立可追溯的生产记录,保存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与辅料、各工序加工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和客户材料等相关信息。

(二十六)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建立职业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及职工教育档案。工程技术人员、生产工人应定期接受培训,做到持证上岗。

八、安全生产

(二十七)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及其他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度,采取措施确保安全生产并使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二十八)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具有健全的安全生产、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建立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培训制度和检查制度。

(二十九)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有安全防护与防治措施,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防护器材与设备,避免在生产过程中造成人员伤害。对可能产生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的作业区,应配备职业病防护设施,保证工作场所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三十)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各项规定。生产厂房、仓库、堆场等场所的防火设计、施工和验收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生产与使用溶剂的生产区域应符合相关防火、防爆的要求。

(三十一)生产区、装卸区、原料、产品及其他危险化学品存放区应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并按相关标准规范要求设置警示标志。

(三十二)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确保在规定的期限内达标。

九、监督管理

(三十三)新建、改扩建废矿物油综合利用项目应当符合本规范的相关要求。不符合本规范要求的现有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通过兼并重组、技术改造等方式,尽快达到规范条件的要求。

(三十四)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对当地生产企业执行规范条件的情况进行监督管理,配合当地工商、环保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加强对企业的监督检查。

(三十五)废矿物油综合利用相关行业协会要加强对行业发展情况的分析和研究;组织推广行业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新材料;建立符合规范的评估体系,科学公正地提出评估意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行业监督和规范管理工作。

(三十六)根据企业自愿申请,工业和信息化部定期公告符合本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公告管理办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另行制定。

(三十七)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可依据规范条件制定相应的配套监管办法。

十、附则(三十八)本规范条件涉及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政策若进行修订,按修订后的规定执行。

耐火材料行业规范条件 篇5

对于整个皮革行业来说,2014年的上半年可谓步履艰难,短短几个月,制革条例频频发布:《制革及毛皮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于3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福建、浙江、广东、河北等多地开展环保管制措施,大批企业关停整治;3月底,欧盟委员会修订了REACH法规中的附件17,将进口皮革制品六价铬含量限制在3mg/kg……这些条例对制革企业来说,是一次又一次的挑战。

目前,制革行业产能过剩、环保不达标、行业不规范已成为主要问题。从大环境来看,制革行业的规范整治,关乎人们生活的质量水平。因而,是未来制革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多年来,行业内一方面不断呼吁绿色皮革、清洁技术;另一个方面,仍不断有负面新闻爆出。制革行业的这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谓走得异常艰辛。国家工信部轻工业处谢立安处长分析说,皮革行业需要通过建立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的新型产业结构,在发展中求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积极推动转型升级的进程。《制革行业规范条件》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规范条件》从企业布局、企业生产规模、工艺技术与装备、环境保护、职业安全卫生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制革行业提出了要求。旨在促进我国制革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产业合理布局,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

官方说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09年12月,发布了《制革行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对改善产业布局、促进结构调整和制革行业绿色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为更好地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根据当前皮革行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出台了《规范条件》。为了使企业对《规范条件》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能够更为有效地执行,我们先来听听国家工业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对《规范条件》的官方解读。

优化产业布局利于长远发展

制革行业是一个有污染的行业,虽然污染是可以治理的,但从环保的长远考虑,在企业布局时,就应充分考虑将来的污染治理问题。《规范条件》对新建(改扩建)制革企业和新建制革园区的布局作出了规定,要求新建(改扩建)制革企业和新建制革园区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的要求,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内禁止新建(改扩建)制革企业;新建(改扩建)制革企业应进入依法合规设立的制革园区或工业园区,鼓励园区外的企业迁入园区。《规范条件》对企业布局的这些规定,就是要引导制革企业集中生产和治污,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道路,这也是制革产业的发展方向。

提高准入门槛加快转型升级

行业准入门槛的提高,将提升制革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规范条件》从生产规模、工艺技术与装备、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从生产规模看,新建(改扩建)生产成品革的制革企业,年加工能力不低于30万标准张牛皮,与《制革行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提出的“严格限制投资新建年加工10万标张以下的制革项目”相比,提高了20万标张。现有制革企业生产规模应符合有关产业政策要求,鼓励小规模企业依法进行兼并重组,且重组后的企业生产规模要达到新建(改扩建)企业要求。异地搬迁项目要执行新建项目的有关规定。

从工艺技术与装备看,新建(改扩建)企业应采取各种清洁生产技术和节水工艺,采用能实现节能减排的水场加工设备和机械设备;现有企业应进行节水和清洁生产改造,在技术改造过程中,应积极采用节能减排降耗设备。这些要求,是减少制革行业污染物、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措施。

从环境保护方面看,新老企业都要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证等制度;污染物要达标排放并符合总量要求,对固体废弃物依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依法规范处理;按规定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设施;做好环境风险防范预案;有效分离含铬废水并达标处理。

从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看,新老企业都应依法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消防安全、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并落实责任制。此外,职业安全卫生对生产作业环境、原料皮和化工材料的存放、职工安全防护和健康检查等也作出了规定。

鼓励集群发展提升行业生产水平

《规范条件》鼓励制革企业集中生产和集中治污,这种模式反映了制革行业的发展趋势,意大利、西班牙等制革强国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这种发展模式是行之有效的。集中生产和集中治污要求提升现有制革园区水平,在具备环保承载能力、资源充足的地区建立制革园区,聚集制革企业集中生产或承接制革企业转移;要求制革园区内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统一收集、集中处理;要求新建园区应纳入当地总体规划,按照当地环境容量合理规划规模和产能,并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等等。集中生产和集中治污对于政府部门加强对行业的监督管理,提升行业生产水平,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保障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监管力度引导产业规范

在监督管理方面,《规范条件》首先要求新建(改扩建)制革企业应符合国家法规和本规范条件的要求。其次,《规范条件》对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提出了管理要求。第三,《规范条件》提出建立部门

企业说

多年来,制革行业一直因高污染、高能耗、行业不规范而为人们所诟病。而行业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的中小制革企业,更是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影响了制革行业的声誉,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产业政策也未能很好地起到扶优限劣的作用。而此次《制革行业规范条件》出台,从企业布局、企业生产规模、工艺技术与装备、环境保护、职业安全卫生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制革行业提出了要求。对于整个制革行业来说,规范肯定是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正确举措。但同时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规范条件中提出的一些要求,也给企业带来了很大压力。那么对于制革企业来说,规范条件的实施究竟是遭遇寒冬的来临?还是迎接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的春天?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在记者采访的多家制革企业中,大约半数企业对《制革行业规范条件》并不清楚,有的甚至没有听说过。大部分广东的制革企业在看了记者打印出来的《制革行业规范条件》后,均表示非常支持该规范条件的执行。记者了解到,多年来,广东省环保政策的执行力度一直较为严格,制革行业企业在最初规划建厂的时候,就按照环保要求建有治污区域和设施,因此,此次工信部发布的《制革行业规范条件》对很多广东地区制革企业的影响并不大。

广州市欣驰皮革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彭先生表示,《制革行业规范条件》的发布和实施对符合规范的大企业是有利的,欣驰公司在当初建厂时就建好了各种污染处理设施,因此,《制革行业规范条件》真正实施后只会更加利于企业的发展,但那些旧的、不合规定的小企业就会逐渐被淘汰出局,这样也符合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则。彭先生说,建立较为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比建立一个新的制革厂还要难,至少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建成后还需要请专家进行环评,手续较为复杂。但制革企业必须要拥有完备的污水处理设施,对环境和社会负责,否则无法生存下去。

浙江某制革厂工作人员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认为此次《制革行业规范条件》的出台,必将使得一部分产能过剩、环保不达标的企业面临整合重组或者倒闭,如果政府有关部门不给予一定的支持,未来几年发展堪忧;业发展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而且拥有皮革专业人才队伍,对协助落实《规范条件》工作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同时,虽然我国是制革行业大国,但中大型制革企业仅占所有制革企业的10%,规范条件的实施,淘汰掉落后不达标的小企业后,利好龙头企业的发展。他还告诉记者,3月份刚实施了水污染新标,6月份又公布实施了制革规范条件,公司资金成本骤增,公司环保压力严峻。公司正在大力改善水污染处理系统,同时降低各个环节生产成本。目前公司已经开始由自主加工制造向承接外来加工制造转型,这样可减少自主生产成本。

行业规范还需灵活制定政策

随着记者的走访了解,对于规范条件的内容,大部分企业认为可以通过整治改造来实现,但仍对个别条例存在疑虑。江门市合利皮革有限公司的王总在认真看完《制革行业规范条件》后和记者聊了很久,他说《制革行业规范条件》的颁布实施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他很支持,但与此同时他认为该规范条件中有些细节尚等斟酌,希望相关行业机构能够认真考量。

首先,规范条件中指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得采用游离甲醛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对此王总表示,制革过程中用的复鞣剂很多都是酚醛树脂材料,而这些复鞣剂中或多或少都会含有一定量的游离甲醛,如果完全禁止这种材料的使用,那就意味着会有很多复鞣剂都不能使用,这对皮革化工生产商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因此,王总认为《制革行业规范条件》应该对所使用的材料中游离甲醛含量进行严格限定,而不应该完全禁止。

其次,《制革行业规范条件》中明确指出,新建(改扩建)制革企业,生产成品革的,年加工能力不低于30万标准张牛皮。对此,王总认为“30万标准张牛皮”是不合理的。他对记者说,欧美一些发展国家的制革行业对本国制革企业的生产规模并没有任何限定,作为制革强国,整个意大利能够达到年加工能力30万标准张牛皮的制革企业寥寥无几,国外政府只要求企业环保达标,而制革企业则努力把产品做好做精,并不会盲目地把企业做大。对于一些加工鳄鱼皮、蟒蛇皮等珍稀动物皮的企业来说,根本无法达到30万标准张的要求。此外,由于全球的原料皮数量有限,如果盲目要求做大企业,会导致行业产能过剩,原材料紧缺,以及企业对原料皮进行恶性竞争等情况发生。因此,王总希望相关行业机构能够灵活制定政策,把独立的企业和工业区内的企业区别对待,工业区的企业把污水统一排放治理,生产规模可以相对缩小,但对独立的制革企业可以要求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

行业规范政府监管需到位

现如今,在大环境的趋势下,制革企业对自身发展的眼光也越来越长远。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部分企业都认为制革行业需要走入一个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时期,改变制革行业一直以来的负面形象。但行业的规范化不是单靠企业自身能力就可以达到,更需要政府的帮助和监管。

烟台制革有限公司的贺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他非常支持《制革行业规范条件》的颁布实施,因为任何一个行业想要走良性发展的道路必须要有行业规范和标准,而且行业规范标准应该制定的高一些,企业只有经过努力才能达到标准。如果没有行业标准,行业就会处于一种无序的发展状态,环境受到污染,行业根本没办法发展下去。作为制革企业,应该严格执行行业标准,但各地的政府对行业标准的执行力度不尽相同,造成各地区企业的不公平竞争,遵守规范的企业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而那些不符合标准的企业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企业之间就会出现非良性竞争,因此,各地政府应该严格执行行业标准,对企业负责,对环境负责。对那些不达标的企业,政府应该关停整改,达到标准后再允许运营。贺总同时表示,《制革行业规范条件》的颁布实施是大势所趋,是行业发展长期必然的结果,包括皮革行业在内的任何一个行业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发展,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确实,在制革行业鼓励产业集群发展的大趋势下,不仅制革企业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同时政府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严格执行标准,统一实施动态管理,同时更多为企业考虑,给企业提供便利,才能更加激励企业发展,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

福建某制革厂负责人告诉记者,《制革行业规范条件》的出台对制革行业来说是件好事,但好的行业规范需要政府的支持才能长期持久地执行下去。他谈到,福建地区现在做的比较好,政府带头引导去除产能过剩、环保不达标的小企业,鼓励整治合并成规模较大的企业。同时监管力度较以前严格很多,因此此次出台的《制革行业规范条件》对企业影响不大。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随着近些年制革行业环保问题的不断涌现,在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区的政府大力推行整治活动,效果显著。目前在这些地区的制革企业,其污染治理水平、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管理水平都走在全国前列,产能过程、生产不规范的现象也在逐年递减。此次《制革行业规范条件》的实施对这些地区的企业来说都没有太大影响。可见政府的管理执行力度,在一个行业规范发展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在政府的监督和帮助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也会走得更稳更远。

后记: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历来一个行业的繁荣发展与行业的规范程度是密不可分的。制革行业几十年的粗放式发展,到现在已经越来越规模化、规范化。也许离所有人所期待的美景还有一定的距离,但能看到,为了制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无数的皮革人在不懈地努力着。据记者了解,《制革行业规范条件》出台后,大部分制革企业都表示支持,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相信经过此番规范条件的约束和监督,制革行业会拥有更强的生命力,走的更远!

相关调查

《中国皮革》杂志社就《制革行业规范条件》调查的实施,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调查。在“对于新出台的《制革行业规范条件》是否了解”的调查结果显示:50%以上企业表示不清楚。在“对于新出台的《制革行业规范条件》是否支持”的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企业表示支持。

相关调查

在“《制革行业规范条件》的出台后会对制革行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的调查结果显示:40%的企业认为影响不大;60%的企业认为有所影响。其中对行业所造成的影响中,“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行业结构将重新洗牌”的支持率最高,其次是“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和“去除小产能企业,龙头企业受益”。

相关调查

内燃机行业规范条件 篇6

( 一) 为贯彻落实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意见》 ( 国办发 〔2013〕12号) 提出的任务要求, 按照鼓励技术进步、规范竞争行为、发展绿色制造、促进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的原则,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 制定本规范条件。

( 二) 国家鼓励和支持研发、生产、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内燃机产品, 建立健全内燃机安全、环保、节能标准与安全生产规程。对符合规范条件的制造企业, 国家和地方各有关部门可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鼓励以内燃机为配套动力的交通运输车辆、工程机械、农业机械以及固定装置的制造企业优先选配。

( 三) 本规范条件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 台湾、香港、澳门地区除外) 设立的内燃机制造企业 ( 含再制造企业, 下同) 。

二、生产制造企业应具备的条件

( 四) 具有法人资格, 且工商营业执照在有效期内。

( 五) 拥有内燃机及其零部件产品专利权或商标权。

( 六) 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有关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的规定。

( 七) 具有满足生产所需的生产场地和基础设施、存储场地及库房, 适应产品生产的物流系统。

( 八) 具有产品设计开发能力、产品生产制造加工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和质量控制能力、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能力。

( 九) 保证生产所需的加工和装配设备 ( 含在线检测器具) , 其性能和精度必须满足生产合格产品的要求。

( 十) 鼓励采用先进的智能化、数字化制造装备, 优化生产工艺, 保证产品生产一致性和可靠性。

( 十一) 具备完善的检测手段和检测仪器设备。至少包括: 性能试验台、排放试验台、可靠性试验台、外协配套件进货检验条件和制度。再制造生产企业还应具备旧件检测分析能力。

( 十二) 具有健全的设计研发机构。研发机构应有固定的办公场所, 支撑研发所需的各类软件和硬件。能够开展整机及零部件研发, 熟悉国内外技术标准和法规, 具备产品的试验验证能力。

( 十三) 研发机构专职在岗技术人员不得少于员工总数的5% 。内燃机整机制造企业研发机构固定资产投资 ( 含研发购买的技术费用) 不得少于1亿元, 燃油喷射系统、增压系统、后处理装置制造企业不少于5000 万元。企业每年用于产品研发和工艺改进的费用不少于总销售额的3% 。

( 十四) 企业应具有产学研合作机制及产学研人才培养计划; 具有省级部门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 鼓励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确保实现自主创新技术和导入新技术渠道的畅通。

( 十五) 企业应建立专利发明、科技创新、工艺创新、能效创新、科学管理创新等奖励机制, 完善建立全员创新体系, 建立健全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信息化管理体系。

三、产品要求

( 十六) 所生产产品符合国家有关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的要求, 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工业主管部门有关规定。

( 十七) 所生产产品应具有完整的产品图样、工艺文件、企业产品技术标准、产品定型 ( 型式) 检验报告等技术文件。

( 十八) 所生产的新产品应按国家工业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要求, 进行新产品鉴定。

( 十九) 所生产产品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四、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 二十) 企业应按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和相关行业有关质量保障的标准要求,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产品的使用要求,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并获得证书。

( 二十一) 企业应设置质量管理机构, 配置质量管理工作人员, 明确各有关部门、岗位的质量职责。

( 二十二) 企业生产工艺文件、技术标准齐全规范, 采用工艺能够保证所生产产品质量达到技术标准要求。具备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

( 二十三) 企业应有独立行使权力的质量检验部门或专 ( 兼) 职检验人员, 并制定质量检验管理制度以及检验、试验、计量设备管理制度。明确入厂检验、生产过程检验和出厂检验项目、标准及检验方法, 关键控制点的检验项目、检验标准及检验方法。

( 二十四) 企业对零部件供应商应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 制定责任监管制度, 开展人员质量培训, 协助供应商提高产品质量管控能力。选定的关键零部件供应商, 应满足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和相关行业有关质量保障的规定要求, 并获得证书。

( 二十五) 企业应安排具备资格的检验人员对出厂产品进行检验和试验, 出具产品检验合格证, 并按规定进行包装和标识。建立完整的质量追溯和责任追究体系。

五、安全生产和节能环保

( 二十六) 企业要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的环保、卫生、安全要求。生产场所符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及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建立安全保障规章制度, 配备劳动保护、工业卫生设施。

( 二十七) 企业应建立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综合利用规章制度, 具有完整和可操作的能耗限额标准及节能减排措施, 建有能效水平考核体系, 落实单位产品生产能耗限额标准。企业废水、油污、粉尘、废气、噪声等排放需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

六、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

( 二十八) 企业应建有完善的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 鼓励建立或拥有国际销售渠道 ( 或网络) 。坚持开展对配套用户和终端用户的培训, 指导合理使用产品, 为其提供基本的使用和维护保养知识。

( 二十九) 产品售后服务要严格执行国家出台的各类相关规定。

七、监督及管理

( 三十) 从事内燃机制造企业, 依据本规范条件自愿提出公告申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规范条件公告申请的受理、初步审查和报送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对申请企业进行审查, 对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予以公示, 并以公告的形式向社会发布。规范公告管理办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另行制定。

( 三十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主管部门每年对本地区获得公告的企业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公告企业进行抽查, 鼓励社会各界对公告企业进行监督。

八、附则

( 三十二) 本规范条件自2016 年1 月1 日起施行。

( 三十三) 本规范条件所涉及和引用的标准若进行修订, 应按修订生效后的最新版本执行。

工信部发布铜冶炼行业规范条件 篇7

规范条件指出, 新建和改造利用铜精矿和含铜二次资源的铜冶炼企业, 冶炼能力须在10万吨/年及以上。鼓励大中型骨干铜冶炼企业同时处理铜精矿及含铜二次资源。现有利用含铜二次资源为原料的铜冶炼企业生产规模不得低于5万吨/年。铜冶炼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必须达到20%。

另外, 规范条件还对相关企业的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要求。规范条件提出, 新建及改造项目要同步建设配套在线污染物监测设施并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网, 现有企业应在2014年前完成。铜冶炼企业最终废弃渣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耐火材料行业规范条件 篇8

(一)废塑料综合利用企业是指采用物理机械法对热塑性废塑料进行再生加工的企业,企业类型包括PET再生瓶片类企业、 废塑料破碎清洗分选类企业、塑料再生造粒类企业及以废塑料为原料的各类制品类企业。

(二) 废塑料综合利用企业所涉及的热塑性废塑料原料,不包括受到危险化学品、农药等污染的废弃塑料包装物、废弃一次性医疗用塑料制品等塑料类危险废物。

(三)新建及改造、扩建废塑料加工企业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所在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规划。 企业建设应有规范化设计要求,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及生产装备。

(四)在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划确定或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 不得新建塑料再生加工企业;已在上述区域投产运营的废塑料再生加工企业,要根据该区域规划要求,依法通过搬迁、转产等方式逐步退出。

二、生产经营规模

(一)PET再生瓶片类企业:新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30 000 吨; 已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20 000 吨。

(二)废塑料破碎、清洗、分选类企业:新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30 000 吨; 已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20 000 吨。

(三)塑料再生造粒类企业:新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5 000 吨;已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3 000 吨。

(四) 企业应具有与生产能力相匹配的厂区作业场地面积。

(五) 使用废塑料为原料的各类制品类企业如涉及到塑料再生加工相关生产环节,应满足相关类型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要求。

三、资源综合利用及能耗

(一)企业应对收集的废塑料进行充分利用,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不得倾倒、焚烧与填埋。

(二) 塑料再生加工相关生产环节的综合电耗低于500 千瓦时/吨废塑料。

( 三)PET再生瓶片类企业与废塑料破碎、 清洗、分选类企业的综合新水消耗低于1.5 吨/吨废塑料。 塑料再生造粒类企业的综合新水消耗低于0.2吨/吨废塑料。

(四)其他生产单耗需满足国家相关标准。

四、工艺与装备

新建及改造、扩建塑料再生加工企业应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提高废塑料再生加工过程的自动化水平。

(一)PET再生瓶片类企业。 应实现自动进料、自动包装与加工过程的自动控制。 其中,破碎工序应采用具有减振与降噪功能的密闭破碎设备;湿法破碎、脱标、清洗等工序应实现洗涤流程自动控制和清洗液循环利用,降低耗水量与耗药量;应使用低发泡、低残留、易处理的清洗药剂。

(二)废塑料破碎、清洗、分选类企业。 应采用自动化处理设备和设施。 其中,破碎工序应采用具有减振与降噪功能的密闭破碎设备;清洗工序应实现自动控制和清洗液循环利用, 降低耗水量与耗药量;应使用低发泡、低残留、易处理的清洗药剂;分选工序鼓励采用自动化分选设备。

(三)塑料再生造粒类企业。 应具有与加工利用能力相适应的预处理设备和造粒设备。 其中,造粒设备应具有强制排气系统,通过集气装置实现废气的集中处理;过滤装置的废弃过滤网应按照环境保护有关规定处理,禁止露天焚烧。

(四) 使用废塑料为原料的各类制品类企业如涉及到塑料再生加工相关生产环节,应满足相关类型企业的工艺、装备要求。

(五)鼓励塑料再生加工企业研发和使用生产效率高、工艺技术先进、能耗物耗低的加工生产系统。

五、环境保护

(一)塑料再生加工企业应严格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按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按照环境保护“三同时”的要求建设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编制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并依法申请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二)企业加工存储场地应建有围墙,在园区内的企业可为单独厂房,地面全部硬化且无明显破损现象。

(三)企业必须配备废塑料分类存放场所。 原料、产品、本企业不能利用废塑料及不可利用废物贮存在具有防雨、防风、防渗等功能的厂房或加盖雨棚的专门贮存场地内,无露天堆放现象。 企业厂区管网建设应达到“雨污分流”要求。

(四)企业对收集的废塑料中的金属、橡胶、纤维、渣土、油脂、添加物等夹杂物,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如企业不具备处理条件,应委托其他具有处理能力的企业处理,不得擅自丢弃、倾倒、焚烧与填埋。

(五)企业应具有与加工利用能力相适应的废水处理设施,中水回用率必须符合环评文件的有关要求。 废水处理后需要外排的废水,必须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企业应采用高效节能环保的污泥处理工艺,或交由具有处理资格的废物处理机构,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理。 除具有获批建设、验收合格的专业盐卤废水处理设施,禁止使用盐卤分选工艺。

(六)再生加工过程中产生废气、粉尘的加工车间应设置废气、粉尘收集处理设施,通过净化处理,达标后排放。

(七)对于加工过程中噪音污染大的设备,必须采取降噪和隔音措施,企业噪声应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六、防火安全

( 一) 企业应严格执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各项规定。 生产厂房、仓库、堆场等场所的防火设计、施工和验收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

(二)生产厂房、仓库、堆场等场所内应严禁烟火,不可存放任何易燃性物质,并应设置严禁烟火标志。

(三)生产与使用化学药剂的生产区域应符合相关防火、防爆的要求。

七、产品质量与职业培训

(一)企业应建立质量检验制度,制定完善工作流程和岗位操作规程;应设立独立的质量检验部门和专职检验人员,保证检验数据完整;鼓励企业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二)塑料再生颗粒原料符合相应加工制品质量标准要求;使用废塑料为原料的各类制品应达到国家相关制品的质量标准或要求。

(三)鼓励企业建立相应的材料、产品可追溯制度。

(四)企业应建立职业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对企业员工进行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资源再生与利用等领域的相关培训,提高企业人员素质。

八、安全生产

(一)企业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职业危害防治条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并按规定限期达标。

(二)加工企业的安全设施和职业危害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企业安全设施设计、投入生产和使用前,应依法经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验收。

(三)企业应有健全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应有职工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培训制度和安全生产、职业卫生检查制度。

(四)企业应有安全防护与防治措施,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防护器材与设备,避免在生产过程中造成机械伤害。 对可能产生粉尘、烟气的作业区,应配备职业病防护设施,保证工作场所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九、监督管理

(一)新建和改扩建塑料再生加工企业应当符合本规范条件要求; 未满足规范条件要求的现有企业,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通过兼并重组、技术改造等方式,尽快达到规范条件的要求。

(二)县级以上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对当地生产企业执行本规范条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联合当地工商、环保等部门加强对塑料再生加工企业的监督管理。

(三)塑料再生加工利用相关行业协会要加强对行业发展情况的分析和研究;组织推广应用行业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新产品;建立符合规范条件的评估体系, 科学公正地提出评估意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行业监督和规范管理工作。

(四)根据企业自愿申请,工业和信息化部定期公告符合本规范条件的塑料再生加工利用企业名单。 公告管理办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另行制定。

(五)国家和地方相关管理部门可依据本规范条件制定相应的配套和监管办法。

十、附则

(一)本规范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除外)塑料再生加工企业。

(二)本规范条件涉及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政策若进行修订,按修订后的规定执行。

耐火材料行业规范条件 篇9

变化二:涉及部门有变化。2010年版表示, 将规范管理工作“作为有关部门核准或备案项目、配置资源、核发建筑钢材生产许可证等事项的依据”。《规范条件》2012年版没有类似表述, 只保留工信部能主导完成的内容, 其他部门可将此作为参考。

变化三:装备认定标准和依据有调整。2012年版对建设及改造项目没有涉及, 表示适用于“现有钢铁联合、冶炼企业”。

变化四:增加严禁生产热轧硅钢片等内容。

变化五:删除环评审批手续作为审查前提条件的表述。2012年版中淡化了程序, 拟通过环境监测机构出具的环境监测报告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有关材料进行严格把关, 确保企业在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方面符合环保要求。

变化六:二氧化硫等排放指标有调整。2012年版表示, “钢铁企业吨钢烟 (粉) 尘排放量不超过1.19千克, 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不超过1.63千克”, 而此前的要求是“吨钢烟粉尘排放量不超过1.0千克, 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不超过1.8千克”。同时, 《规范条件》2012年版加入了烧结、炼铁等工序环节新的排放标准。

变化七:新水消耗等要求提高。2012年版中吨钢新水消耗从此前的“不超过5吨”, 提高到“不超过4.1立方米”。另外, 统一要求“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不低于94%”。

变化八:装备要求更详细。2012年版对高炉、转炉的要求没变;对于电炉的公称容量, 除了要求在30吨以上外, 变压器容量还须在15000千伏安以上。另外, 2012年版还新增了一些要求:高合金钢电炉公称容量10吨以上 (变压器容量5000千伏安以上) , 球团竖炉8平方米以上, 烧结机有效烧结面积90平方米以上, 常规机焦炉炭化室高度4.3米 (捣固焦炉3.8米) 及以上, 以及不属于《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 (2010年本) 》中须淘汰的落后工艺装备。

变化九:焦炉环保设施要求更完备。2012年版要求“焦炉应配套除尘、脱硫、污水生化处理、煤气回收利用 (不得放散) 以及干熄焦装置”。

上一篇:基层安全管理建设下一篇:认知中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