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双师型(精选5篇)
不断双师型 篇1
职业教育在国家前所未有的关注下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规模越来越大, 招生越来越多, 但办学条件远远跟不上, 尤其师资是最大的难题。培养一个学生需要时间, 培养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更需要时间。一名专业课教师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既跟得上科技的发展进步, 又跟得上教学方法、教育理论的发展进步, 既能教授理论又能指导实践, 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那得需要一个较长的人才培养周期。要想把多数教师通过短期培训练成“双师型”是天方夜谭, 我个人认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必须得立足当地, 应以每一个职业学校为主场, 以每一位教师为主体, 以当地的优秀企业为客场, 以企业的技术骨干为教练, 通过几年的努力才能把一个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或专业技术骨干。而国家也好, 省市也罢, 组织的各种短期培训只能是加速器或助推器, 最根本还在于教师个体不断进取的内因和当地经济科技发展要求等外因。为解燃眉之急应先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 再培养“双师型”个人, 然后才会产生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
一、“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
职业学校都在不断地设立新的专业, 为当地培养发展建设需要的产业技术工人, 而由于体制等各种原因, 学校不可能开什么专业就招什么专业的教师, 很多时候是让相似专业的教师改行, 一开始并不是每一个教师既精通理论又精通实践的。所以发展之初, 应在学校组成一个教师团体, 有人专攻理论, 有人专攻实践, 先把专业设立起来, 把教学活动开展起来, 然后在工作中逐渐培养教师的个人能力。所以, 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是不容忽视的基础阶段, 也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在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用人所长, 团队互补, 让大家在教学过程中一起和学生成长, 在教科研活动中和同事们共同提高。
二、“双师型”教师个人的培养
当一个双师型教师团队基本稳定成型以后, 通过合作和共同努力已经能够很好地完成专业教育教学任务和实验实习培训了, 这时就可以把双师型教师个人培养提到日程上来, 可以要求理论课教师去学实践操作, 要求教师去完善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 具体的可以让老师们参加各种培训, 也可以是企业实习。我个人认为学校的教室、实习场地才是老师最适合发展和进步的场所。如果每一位老师在自己的实验实习期内也能充分利用时间利用设备, 是根本不用到外地培训的, 因为所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需要练习, 都需要时间和毅力, 至于练习哪里的机床都是一样的。只要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给教师一定压力和一定的精神和物质的鼓励, 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涌现出一大批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又有过硬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三、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的培养
有了为数不少的“双师型”人才后, 优中择优, 才会出现专业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不仅技术过硬、理念先进, 更需品德高尚, 才会引领一个团队, 引领一个专业, 甚至引领一个学校向前发展。我始终认为, 一个合作的团队比一群能干的个体更重要。
(唐山市丰南区职教中心)
不断双师型 篇2
参与者可获三万元资助
发布时间:2012-11-21 新闻来源:西部在线
日前,河南省教育厅部署多项措施,旨在加强全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河南省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措施如下:实施中职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从50多家申报企业中遴选了24家企业承担了370名职业院校中青年教师为期6个月的培训任务,中央财政为每名教师资助2万元,省财政资助1万元。
教师企业实践实行“师带徒”模式,企业实践基地针对岗位为每位实践教师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师傅),采取生产现场考察观摩、技能训练、专题讲解、小组研讨、技能培训、上岗操作和演练、参与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等形式进行。该实践项目每期6个月,青年教师须脱产连续进行。
建立完善国家、省、校三级培养培训体系,2012年开展畜牧兽医等41个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省级培训项目,培训教师1222人;学校积极开展校级培训,培训教师2188人。
会同省人社、财政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深入全省职业院校进行调研,起草“双师型”教师管理办法。
不断双师型 篇3
建设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方向及职业性、实用性和技术性的特征决定了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应是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的主流。河源市卫生学校位于东江上游的粤东北山区,现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经过长期的努力,学校在师资建设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一方面,作为一所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学校教师来源多数是医学高等院校,他们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教学岗位,医学专业知识比较全面,但相对缺乏临床实践操作能力、专业技术开发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工作经历。另一方面,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学任务的不断加重,专业教师在教学方面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尽管近几年学校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部分专业教师对岗位新需求、临床新技术的研究还需下更大的功夫,临床实践水平仍然滞后于临床发展的实际,不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为了适应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仍须进一步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力度。
2011年1月,学校被教育部、人社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第一批立项建设单位;当年7月,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通过审核批复,项目建设随即全面启动。项目建设方案对我校护理、助产、药剂等3个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同时对学校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建设进行部署。
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的启动,为学校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根据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规划,为了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具有现代教育和医学理念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学校采取内外并举的办法,认真组织实施两个工程:一是全面实施“群星争辉”强师工程,建立“星级、双星、三星、四星、五星”教师培养机制,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学习、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幅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二是全面实施“杏林能手”执教工程,聘请卫生行业、医药企业的管理行家、技术能手和临床专家来学校执教,并参与学校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等工作,实现校企一体、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目标。
二、主要目标
通过实施“群星争辉”强师工程和“杏林能手”执教工程,切实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构建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主题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和人才成长环境,建设一支能满足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需要的、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具有现代教育和医学理念的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扎实、临床技术过硬、教学水平一流和科研能力较高的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成由医学专家、护理行家、技术骨干组成的高水平外聘教师团队,逐步形成由临床一线技术人员兼职讲授医学技能课程的机制,提高服务农村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和农民健康的能力。
三、工作过程
(一)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审核“群星争辉”强师工程和“杏林能手”执教工程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把关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研究协调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教务和人事等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从不同的方面认真做好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二是完善制度。学校先后制定和完善了《“群星争辉”强师工程实施方案》《“杏林能手”执教工程实施方案》《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骨干教师的标准和要求》《“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双师型”教师培养管理办法》《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管理规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规范建设行为,确保师资队伍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三是科学规划。根据国家示范学校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要求,结合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以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和师资队伍的现状,科学规划和部署学校和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二)落实“六抓”措施
以打造一支理论基础扎实、技能操作熟练、教学能力强、师德水平高的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为目标,重点落实“六抓”措施,大力推进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
1. 抓教师学历提高
通过自考、函授、业余、现代远程教育等途径,使在校教师的学历百分之百达到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要求;通过与南方医科大学联办研究生课程班,认真落实《关于鼓励教职工提高学历层次的暂行规定》等制度,鼓励我校教师参加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或参加在职研究生教育,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优势和资源,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
2. 抓师德水平提高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最基础、最根本的建设。认真落实《优秀教师和班主任评选办法》等有关制度,重点抓好师德教育。在师德建设中,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爱岗敬业、教师育人为核心,创新教育形式,把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作为教师思想建设和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学习先进典型,大力开展并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我为党旗添光彩”主题实践活动以及“树立高尚师德,服务学生成长”系列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博爱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增强从事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大力弘扬“医教结合、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严谨教风,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3. 抓教学能力提高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队伍按师生比也在相应扩大,青年教师的大量补充,帮助他们获得资格认定并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认真落实《新教师上岗培训管理办法》、《教师专业化发展指导与激励方案》等制度,进一步强化校本培训和组织教学竞赛,通过举办新教师培训班、教学基本功培训班等培训班,举办“专业技能节”,以及开展说课比赛、教学基本功比赛、教学评优活动、实践教学比赛、班主任专业技能竞赛等方式,着力提高我校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4. 抓临床技术提高
帮助医学专业教师通过相应的执业资格认定,同时通过组织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教师参加临床进修培训,认真落实《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管理规定》《教职工在职进修学习管理办法》《专业技术人员外出参加学术活动的规定》《教师外出学习制度》等制度,鼓励教师以全脱产、半脱产形式参加临床进修,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教师业务技能水平。
5. 抓科研水平提高
坚持科研兴校,医研引领,重视医学教育研究工作,完善医学教育研究室设置,配备具有高级职称和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负责医研室工作。落实课题研究和论文发表奖励制度,大力开展科研课题设计培训,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和科研项目,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级四级课题研究体系,全面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深入开展卫生部科研基金课题《卫生职教双师型队伍建设“一对一”构建模式研究》研究,大力推进省级科研课题《关于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研究》的研究,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
6. 抓综合素质提高
认真落实《校内编制人员拔尖人才管理办法(暂行)》《学科带头人和“双师型”骨干教师评选办法》《专业带头人认定办法》《教学名师评选和管理办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关于加强继续教育的规定》等制度,举办教师素质提高培训班,开展师资培训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选派教师参加省级和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选派教师到省内外高等院校进行业务培训;选派教师参加省内外有关学术会议,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引进杏林能手执教
学校认真落实《“杏林能手”执教工程管理规定》,加大力度聘请医学专家、护理行家、技术骨干组成高水平外聘教师团队到校授课,并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评价制度改革等工作,确保专业课总课时20%以上的课程由学校聘请的富有临床经验的卫生技术人员承担,逐步形成由临床一线技术人员兼职讲授医学技能课程的机制,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积极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
四、条件保障
(一)政策保障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 [2010]9号)等有关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和深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二)制度保障
重视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群星争辉”强师工程实施方案》《“杏林能手”执教工程实施方案》《“双师型”教师培养管理办法》《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管理规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确保“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序推进。
(三)组织保障
把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作为学校头等重要的工作,学校主要领导挂帅,成立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业务部门配备人员,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
(四)活动保障
内外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学习,邀请专家到校讲学,组织开展教学基本功比赛、实践教学大赛,组织教师参加专题培训班,开展评优评先活动,使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与各项生动活泼的活动有机结合。
(五)资金保障
为确保 “群星争辉”强师兴校工程和“杏林能手”执教工程顺利实施,近两年来,学校先后投资310.5万元,为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五、实际成果
两年来,“群星争辉”强师兴校工程和“杏林能手”执教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师资队伍结构更趋合理。学校从行业企业引进教师18人,从高等学校引进教师2人。目前,284名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91人,骨干教师207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教师282人,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教师28人,高级职称教师97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示范学校结束任务中各“星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建设目标全面实现。同时,还聘请了68名校外兼职教师和64名行业企业兼职教师。项目建设任务书中规定的“建设期内,引进、培养或聘请‘五星教师2人,‘四星教师7人,‘三星教师42人;‘双星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85%以上;聘请卫生行业、医药企业的管理行家、技术能手和临床专家来校执教达60人以上”的目标全面实现并超额完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与行业需求人才培养相适应的高素质“双师型”队伍已初步形成。二是教师教研能力全面提升。学校已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级四级课题研究体系,卫生部科研基金课题《卫生职教双师型队伍建设“一对一”构建模式研究》和省级科研课题《关于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研究》的研究圆满结题;教师公开发表论文和编写教材数量大幅提高,其中企业参与开发的专业课程达29门,教师主编并公开出版的教材4本,参与开发国家共建共享计划课程数1个,校本教材42本。三是教师参加业务技能竞赛多次获奖,如2012年学校何洛老师参加广东省卫生职业院校教师说课比赛,荣获特等奖;大批教师荣获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表彰。四是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有力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关于建立“行政、学校、行业、企业”四方联动机制,共同落实“共定目标、共建专业、共构课程、共育人才、共评质量”五大举措,构建“四联五举”式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的探索取得明显成效。
六、体会与思考
两年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让我们深深体会到,要做好该项工作,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群星争辉”强师兴校工程和“杏林能手”执教工程,必须建立科学的机制,制定一整套的制度,完善有关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献身职业教育的情感,切实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学校必须主动与行业企业加强联系,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邀请行业专家到校参加教育教学全过程,使队伍建设紧密对接行业企业。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当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有关工作深受广大教师欢迎,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
浅谈中职“双师型”教师培养 篇4
[关键词]中职“双师型”教师 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296-02
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上海冶金专科学校仪电系主任王义澄先生于1990年提出。依据教育部界定的“双师”素质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国内职业教育评估机构认定“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普通做法以及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可以把“双师型”理解为既具备“双证书”(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和教师技术职称并且具有实际工作领域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又具备“双能力”(既能驾驭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即“双师型”教师应该是学术性与师范性统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
一、中职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在生产、眼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和初、中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因而对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特别是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
21世纪是以占主导地位的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未来职业院校毕业生如果想满足社会的需要就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相关专业操作技能。进而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的“双师型”教师素质必须具备。
(二)新时期科技进步的要求
科学技术的进步一般都会影响社会职业的种类和职业活动的内容。在新时期,从总体上来看,社会职业的发展越来越综合化,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岗位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从事某些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之间越来越趋同。中职学校的教师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的操作能力是新时期科技进步的要求。
(三)新时期中职学校发展的要求
近几年,鉴于中职学校市场竞争加剧,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要要求的提高和普通高校的扩招,中职学校生源质量和数量呈下降趋势,进而对其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而,中职学校必须及时更新观念,完善办学软、硬件环境,W面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另一方面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提倡宽基础,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铺好道路,因材施教,熟练驾驭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优化毕业生质量。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必须既具有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又能驾驭现代化教学手段;既具有本专业最前沿的理论知识,又具备相关专业的最新技术。
二、中职教师队伍的现实状况
(一)“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偏低
虽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早,但有较多的职业学校是由不能胜任普高教育的普通高中改制转变成的,这种状况导致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缺乏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中职专业课教师优势不明显。据相关文献报告表明,当前全国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占50%左右,“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的20%左右,而农村职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足10%。
(二)“双师型”教师补充困难
“双师型”教师来源单一、补充困难。造成此局面的原因,一是职校教师的福利待遇不怎么好,在聘的中职教师无法安心从教。二是职业学校超编教师缺乏分流的渠道,进而因无编制无法引进新增专业急需的“双师型”教师。三是缺乏相应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和激励制度。
(三)赝品“双师型”教师现象严重
由于国家没有颁布权威的“双师型”职教教师资格的国家认定标准,各地制定出了地方性相关标准与程序。大多数的认定简化为“双证书”制度,即“教师资格证”加行业“技能等级证”。为了达到上级有关“双师型”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的硬性评估指标要求,某些地区和学校实施“双师型”教师速成培训措施,“批量生产”“双师型”教师。所谓赝品“双师型”教师现象就是专业不匹配或者教师职称与技能等级不匹配却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的现象。
三、中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对策
(一)界定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
1并重分析专业与教师
依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师资现实情况来确定培养教师的数量和类型。在分析了专业需求教师的数量、质量、专业在学校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确定现在及将来对教师的质和量的需求情况,进而确定培养目的、内容、形式等。
2以项目教学改革为突破口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与学校的教学改革同步进行,在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改革,依据教师自身特点制定其实施项目教学方案,让其担任某些专业模块的主讲,明确自己的任务。
3以改善和调整师资现状为关键
每一所中等职业学校都有其各自的特色或重点专业,当然各专业的师资也各不相同。通过对本校教师师资现状进行调查,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依据教师个人专业特长及意愿,调整其专业模块、专业岗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教师的培养具有可行性、高效性、实效性。
(二)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
1建立教师与企业互动机制
专业教师经常化、制度化去企业进行对口实践,通过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获得实践性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及时展示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同样可带着教学中的问题,请教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而提高自己应用和推广新技术开发的能力。
2建立“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制度
(1)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同时专业教师也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并且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环节中,尽可能结合实际,实战训练。
(2)实施去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进行骨干教师培训、国家级培训,通过外聘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专家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做培训讲师,或者定期组织在职教师到这些师资培训基地去参观,并利用寒、暑假期进行培训。既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又能获得相应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通过骨干教师培训、国家级培训等培训能够快速的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双师素质。
(3)实施“产学研”三步相结合,跟踪高新技术,充分整合和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采取多种产学结合方式,把教学与生产劳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注重教学、生产跟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相结合,把理论与实践、设计与生产、教学与科研纳入学校的各项教学环节之中。要求教师带着项目从事专业课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从事产品的研究开发,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进而创造社会价值。
(三)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保障措施
专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需要通过的一定实践来培养,特别是需要教师自己因此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而学校必须指定相应的政策来激励专业教师,学校要制定培养方案甚至要形成相应的奖励、补偿制度,使“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形成良性循环状态,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提供可持续发展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洪珍,戚桂琴,等.我国中等职教师资队伍存在问题与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3)
[2]白兆盈.谈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2(2)
[3]林干祥:《浅析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素养》,《职成教育研究》,2009,(4)
“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结构探讨 篇5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教师专业化;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1—0331—02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原有的高等教育面临一系列严峻的考验。我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应用,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偏重理论水平的情况日益严重,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育理念,“双师型”教师应运而生。当前对高等院校中“双师型”教师的研究还处于见仁见智的阶段。国外学者对“双师型”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双师型”教师的学历、资历、品德、技能以及更新知识管理知识能力的探讨。国内学者对“双师型”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资格认定标准,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的策略。教师专业化发展被广大学者认为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双师型”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化发展正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发展高等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部明确提出,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达到 80%。但“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和发展方向并不清楚。众多专家学者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双师型”教师专业化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这些教师将以课堂教学、教育实习、毕业实习为阵地,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对“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认识
尽管对“双师型”教师,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认定标准,但有一点是大家一致认可的,就是“双师型”教师必须既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具备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教师专业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学科知识的专业化,二是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专业化,即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从这样的两个维度出发,“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应包括四个方面:学科理论素质、学科实践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实践素质。
1.扎实的学科理论是“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基础。教师在履行教师职责的过程中,一般会给学生上一门或几门课程。教师以这一门或几门课程为载体,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相应的专业能力。而要教好这一门或几门课程,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关于这个学科的理论,否则他不可能把这一门或几门课程上好。俗话说,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只有具备扎实的学科理论,教师才可能高屋建瓴,把握好课程的整体架构以及重点和难点,因此扎实的学科理论是“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基础。
2.丰富的学科实践是“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关键。“双师型”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不仅有扎实的学科理论,还具有丰富的学科实践。有些“双师型”教师有过在企业或政府部门工作多年的经验,或者在担任教师的过程中,有过到企业实践的丰富经验,这样的工作经历使得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将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扎实的学科理论只能保证上课的科学性,要想课上得生动,學生爱听,就要求教师必须有亲身的学科实践,熟知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的,以及理论运用于实践可能会碰到什么样的问题,应该如何去解决。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
3.深厚的教育理论是“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保障。教师职业是一项特殊的职业,教师拥有扎实的学科理论和丰富的学科实践只能说明这位教师本人在学科专业上非常优秀,并不能说明这位教师是否是一位优秀的或合格的教师。在现实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非常高,研究工作做得非常好,在一些国际顶尖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很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但是学生却不爱听他的课,或者听不懂他讲的课。这不是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差,而是这位教师不具备“教师”这个职业所要求的一些基本素质,比如,如何把自己的思想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规律是什么等。因此,深厚的教育理论是“双师型”教师履行自己教师职责的基本保障。
4.长期的教育实践是“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从总体来讲,我们国家在师资方面还是比较缺乏的。现有的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专业种类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各级各类学校的需要。为了缓解这种供需上的矛盾,现在的教师资格考试要求,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如果想从事教师职业,只要通过教育学、心理学考试,普通话达到一定的级别,以及一些其他的必备条件,就可以获得教师从业资格。这实际上是解决目前教师紧缺现状的一种权宜之计,因为教师素质决不是通过短期的培训和两三门考试就可以培养出来的。获得教师资格证只是具备了从业的资格,而教师专业素质是需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三、改善“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对策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高校教师的职责有三: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教学强调了教师要教书育人,这实际上是强化了“教师”的职业特点,这是其他行业都没有的要求;科研强调了教师要运用自己掌握的学科理论进行科学研究,这实际上是强化了教师的学科特点,一些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或公司的技术研发人员,以及医生、律师等人员,虽然他们不从事教师工作,但对学科上的要求却是同样的;服务社会一方面强调了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员,要以自己的学识回报社会,另一方面也是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目前“双师型”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两类人员,一是从学校(作为学生)到学校(作为教师)的学院派,二是从企业到学校的实践派。学院派教师一般有系统的学科知识,理论基础特别好,但一般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专业学习,也缺少必要的社会历练,学科实践和教育理论都比较欠缺;实践派教师一般有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丰富经验,但他们的知识中经验性知识居多,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都不够,因此学科理论和教育理论都比较欠缺。
1.重视教育理论。不管是学院派还是实践派,教育理论都比较缺乏,因此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是“双师型”教师完成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理论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并被实践所证明了的,加强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就能让我们更好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教育实践中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更快更好地成为教育方面的专家。
加强教育理论学习的途径通常有:选派教师到师范院校进行脱产或集中的学习;请校外知名教师到学校传授教书育人的经验;要求教师自学有关的教学理论并撰写学习心得;学校领导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理论的研究;鼓励教师进行新的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尝试;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技术支持力度[1];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创造一种持续的专业发展的合作文化,让教师通过参与合作性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2]。
2.夯实学科理论。在这样一个知识更迭异常快速的时代,学科理论也是日新月异。因此,夯实学科理论对每一位“双师型”教师都是非常必要的,对实践派教师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扎实的学科理论是“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基础,失去了完备系统的学科理论的支撑,教师要想很好地去履行其工作职责都将会非常的困难。我们无法想象,一位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的理论都不是很清楚的教师怎样逻辑清晰表达准确地给学生去授课。
夯实学科理论的途径通常有:鼓励教师脱产到知名高校进修;定期选派教师去参加集中的短期专业培训;邀请知名的专家到学校举行专业的讲座,介绍学科领域最新的理论和发展趋势;成立学术研究中心或科研创新团队,鼓励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为学科理论交流提供平台;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努力探索“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交流机制,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培养模式。
3.加强学科实践。丰富的学科实践是“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关键,也是“双师型”教师有别于一般教师的最大的特征。尤其对学院派教师而言,由于缺乏必要的学科实践,对很多理论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碰到实际的问题,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去解决。如果教师自己都无法解决,又如何去传授学生解决的办法。
加强学科实践的途径通常有:减轻教师教学工作强度,为其创造取得第二系列职称的工作时间;加强专业教师企业行业实践基地建设,为教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职称提供条件;鼓励教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社会服务;成立校企俱乐部,为教师与企业之间沟通提供必要的平台;教师也可以多阅读或剖析一些知名的企业案例,获得第二手经验,以弥补实际经验的不足[3];学校还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资源、实训基地和社会影响,建立能发挥“双师型”教师潜力和作用的“产学研”创业机制。
参考文献:
[1]焦建利,汪晓东,秦丹.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中国文献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09,(1):18-24.
[2]余宏亮,魏捷.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9,(6):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