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加快

2024-10-21

不断加快(共6篇)

不断加快 篇1

会昌县城夜景

会昌县地处江西省东南部, 国土面积2727.5平方公里, 人口52万, 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罗霄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中央苏区县。由于历史原因和受区位、自然条件的制约,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至2014年底, 全县还有贫困村110个,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5073人, 贫困发生率16.48%, 各项经济社会指标落后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值, 存在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基础条件差、发展能力弱等问题, 扶贫开发任重道远。为此, 我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的要求, 以中国梦为引领, 不断加快扶贫开发进程, 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以中国梦为引领,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 不断增强精准扶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为切实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会昌县抢抓国家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的历史机遇, 将扶贫开发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一是认真学习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结合开展“岚山读书”活动, 进一步深入学习上级关于扶贫开发的政策文件,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 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部署要求上来, 不断增强精准扶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用好中央、省、市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和国家实施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战略为会昌县扶贫开发、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全县各级各部门用足、用活、用好当前政策红利, 弘扬苏区精神, 立足会昌实际, 大力实施“产业强县、教育兴县、旅游旺县、城建靓县、民生固县”发展战略, 努力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现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路。

二、以中国梦为引领, 以勇争一流精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 不断加大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力度

按照“一、二、三、四”的思路, 强力推动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 咬定“一个目标”

这个目标就是尽快消除贫困人口, 以会昌的脱贫“摘帽”支持全省、全市脱贫“摘帽”, 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体的说, 就是按照“总体布局、分类推进、先易后难、由表及里”的思路, 加大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力度, 到2015 年底, 力争全县贫困人口比2014 年底减少3.1 万人, 贫困发生率由目前的16.48% 降至10% 以下;到2017 年, 力争全县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农村贫困发生率降到3%以下;2018—2020 年, 进一步巩固精准扶贫攻坚成果。

(二) 坚持“两个精准”

一是识别精准。按照统一规范的识别标准和操作流程, 严格把好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示监督关、确认审核关。建立科学的监测评估体系, 根据动态化管理的要求, 对稳定脱贫的及时退出, 对返贫需扶持的及时纳入, 确保贫困人口识别精准。

二是施策精准。采取群众“点菜”、政府“下厨”的方式, 做到“三个一”, 即为贫困户建立一本扶贫台账、制订一个脱贫计划、定做一套帮扶措施。具体操作上, 一方面对丧失劳动能力的3574 户11345 人低保户、2014 户2794 人五保户, 织牢社会保障“网”, 实行政府“兜底”、救济扶贫, 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另一方面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15857 户60934人贫困人口 (其中扶贫户12147 户46243 人、扶贫低保户3710 户14691人) , 根据不同的贫困成因, 因地制宜、因户施策, 确保“应扶尽扶”。

(三) 用好“三个平台”

一是用好结对帮扶平台。全面开展县级领导结对帮扶乡 (镇) 、县直单位结对帮扶村、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确保所有乡 (镇) 有县级领导结对帮扶;确保所有的贫困村有单位结对帮扶;确保所有贫困户有干部结对帮扶。实行县领导结对帮扶贫困户不少于7 户, 县直单位、乡镇 (科) 级领导结对帮扶贫困户不少于6 户, 一般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不少于5 户, 做到全县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 一包到底, 不脱贫不脱钩, 确保进入小康。

二是用好社会帮扶平台。使用APP信息平台, 通过手机客户端将贫困户、贫困村的需求信息与社会各界的扶贫资源、帮扶意愿进行有效对接、互联互通, 让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爱心团体、爱心企业能更好地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

三是用好对口支援平台。充分用好国家审计署、国家质检总局的部委优势, 搭建好项目对接、产业承接平台, 积极争取两个国家部委在政策、技术、信息、人才及改革试点方面的支持。

(四) 突出“四项重点”

一是围绕“换穷貌”, 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 以整村推进的方式, 加快完善全县110 个省级贫困村 (其中国定贫困村54 个) 的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实施水、电、路、房、网络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 重点实施交通、水利、农田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解决好贫困村群众出行难、灌溉难、饮水难、就医难、入学难、村“两委”无活动场所等问题, 促使全县贫困村面貌有明显改观, 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是围绕“挪穷窝”, 突出抓好易地搬迁移民。继续采取搬迁移民与县城和圩镇扩建相结合, 方便搬迁移民对象经商务工;与发展产业相结合, 促进搬迁移民对象增收致富;与招商引资相结合, 解决搬迁移民对象就业安置;与劳动力转移培训相结合, 提高搬迁移民对象就业创业技能;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相结合, 对因居住地自然环境恶劣而致贫的贫困人口实施搬迁移民扶贫。目前已在台商创业基地安置区规划建设“梦想家园 · 台商园小区”移民扶贫项目, 采取最优惠的政策, 将居住在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的贫困户搬迁安置其中, 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或创业。同时, 积极探索建设乡镇、社区保障性住房, 引导居住分散、设施配套难的贫困户搬迁移民。

三是围绕“改穷业”, 突出抓好特色富民产业。对因缺产业、资金致贫的贫困人口, 坚持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大力推进农业扶贫。按照“山上茶果林、田间烟稻菜、栏里猪牛羊”的模式, 重点发展周期短、效益高的立体生态农业, 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给予产前、产中、产后扶持, 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加快推进旅游扶贫。对具有旅游资源禀赋、发展潜力大、前景好的沿线乡村,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重点抓好乡村道路、环境整治、改厨改厕和家庭旅馆、小型超市等项目建设, 鼓励当地村民发展农家乐、采摘园、垂钓园等休闲旅游项目。规划 “珠兰上照红土娃基地——会昌山森林公园——文武坝革命旧址群——周田紫云山——筠门岭小平广场——汉仙岩风景区——羊角古堡——洞头畲乡风情”旅游精品线路, 努力打造全省有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区, 实现“旅游旺县富民”目标。积极探索电商扶贫。立足会昌县生态环境一流、特色农产品丰富的优势, 积极与国内电商平台对接, 探索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做大做强会昌酱干、米粉、橘柚、脐橙、酸枣糕、雪莲果、绿壳鸡蛋、巴马香猪等绿色生鲜农产品品牌。依托著名电商“1 号店”打造“会昌农特馆”, 力争让更多的贫困户走上“电商脱贫致富”之路。

四是围绕“拔穷根”, 突出抓好教育培训工程。针对缺技术、缺文化、缺信息的贫困户, 重点通过三个渠道进行帮扶: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利用国家教育部、上海职业技术学院对口帮扶会昌职业技术学校的有利条件, 用好会昌珠兰示范学校“农科教相结合”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办学平台, 坚持“短中长”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 采取定单培训、校企联训等方式, 扶持贫困劳动力掌握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开辟市场化用工平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 由人力资源公司对贫困劳力进行就业、培训、职介等“一条龙”服务, 让贫困户尽快实现就业脱贫。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 重点面向贫困户招聘一大批乡镇水库管理员、护林员、保洁员, 有效解决长远生计问题。加大扶贫助学力度。对于因学致贫的贫困户, 通过办好一乡一所公办幼儿园、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普通和职业高中贫困生免费、新入学大学生政府救助、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社会慈善助学等方式, 全力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 确保不让一人因贫困而辍学。同时, 认真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积极开展定向培养乡 (镇) 农技员, 让贫困家庭子女通过接受更高等的专业教育, 从而走出山村、走出贫困, 改变命运。

三、以中国梦为引领, 以铁的纪律抓好作风建设, 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打铁还需自身硬。推进科学扶贫、精准扶贫, 加快全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要求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干部职工要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良好工作作风。一是持续深入地开展“三严三实”教育, 围绕省委提出的“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工作方针, 对照工作目标, 查找思想、作风方面的不足, 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二是大力弘扬苏区精神, 深入开展“扶贫帮困”活动, 始终保持同贫困群众的血肉联系, 切实为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系列实际困难。三是强化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 结合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体系建设, 完善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机制, 确保扶贫项目申报、实施和资金使用精准规范, 实实在在用到贫困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需求上, 发挥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营造干部职工清正清廉的良好形象, 为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奔小康提供坚强保障。

不断加快 篇2

针对今年福彩销售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深入分析福彩销售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确定因素,紧密联系实际,研究应变对策,采取五项措施,巩固和保持福彩销售持续增长的势头。

扩展站点网络。加强福彩销售网络建设,是扩大彩民队伍进而提高销售总量的基础工程。尽管到去年底,我市电脑投注站点已达814个,网点即开票中心站有23个,下设销售网点300余个。但从调查掌握情况看,尚不能满足福彩销售市场的需求和彩民队伍扩大的趋势。为此,我们通过公开招标、强强联合和以中心站带动社会网点发展等形式,扩大网点布局,提高销售覆盖面。截至7月底,全市电脑投注站达到1000个,比去年增加186台;网点即开票中心站达36个,比去年增加13个。下设销售网点达到1500多个。其中,在“中石化”加油站发展了67个销售点,邮政发展了64个销售点,极大方便彩民购彩。今年我市“刮刮乐”销量呈现大幅度增长的势头,主要得益于社会销售网点的扩大和延伸。

改进营销策略。为最大限度地降低“中福在线”调整对福彩销量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注重调整销售策略,改进销售手段,提高销售效益。一是在全省首创“刮刮乐”进社区。在平江社区发展了20个销售网点,既填补了社区福彩销售空白,又创新了福彩销售模式。二是加强专营店建设。通过“省中心出一点、市中心贴一点、投注站拿一点”办法,对全市72个专营店进行规范化、国标化建设,仅市中心补贴就达20多万元。比如我市1313站点,过去是既卖彩票又卖服装,月销售额不到12万,经过规范化建设,现在月销售总量超过30万,其中电脑票18万,网点即开票15万。三是实施“双彩点”改造。对全市福彩、体彩销售“二合一”站点形象宣传进行调查摸底,凡不符合要求的责令限期整改,仅市区责令整改的就达20个站点。通过改进营销手段,达到提升福彩品牌,改善购彩环境,提高站点效益的目的。

科学规范管理。为适应不断扩大的福彩销售网络和“中福在线”调整后销售管理模式,特别是即开票销售量由去年每月六七十万,增加到现在每月一千多万。市中心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福彩销售科学管理的力度。一方面,扩大即开票储存量,建立了24小时专人值守,安全设施坚固的彩票专用仓库,规范了彩票收发、登记、配票、结算等制度和程序,确保彩票销售安全。另一方面,改进服务方式,实行送票上门,满足县市区及销售站点的需求。

提高销售技能。为全面提高福彩销售人员的业务素质,我们针对销售人员新手多、彩票品种更新快等实际,采取集中辅导、现场观摩、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先后组织全市新增站点销售人员、东方“6+1”上市、营销技巧等专业培训,共计12场、2300多人次。通过培训轮训,使从业人员了解规则、熟悉程序、掌握技能,为做好福彩销售工作打牢基础。昆山、常熟、张家港还组织彩民培训,在提高他们购彩积极性的同时,注重引导彩民理性购彩,增强社会责任感。

加大公益宣传。上半年,我市福彩公益金资助主要实施 “百千万福彩爱心敬老”、赈灾募捐、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社会福利和养老机构建设等六大类、20多个项目,投入公益金超过200万元,充分发挥福彩在“扶老、助残、救孤、”中的积极作用。每次公益行动,我们都精心策划、周密组织,会同宣传单位、新闻媒体广泛报道,扩大福彩公益宣传的影响力。常熟民政局与常熟电视台联合举办《福彩心连心》节目,市中心与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共同推出《福彩送温暖、健康黄絲带》栏目,每周跟踪报道受到资助的2至3户贫困家庭,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进一步塑造福彩济民帮困的良好形象。

回顾近年来我市福彩工作基本实践,主要启示:

党委重视、人才为本,为福彩销售持续增长提供组织保证。市民政局党委始终把做好福彩工作,作为发展壮大社会福利事业,促进构建和谐民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摆上议事日程,始终扭住不放。尤其在干部配备、队伍建设以及物质投入等方面加强组织领导。年初,结合局系统直属单位干部调整,为市中心配强领导班子,充实骨干队伍;局党委书记、局长林超多次与市财政、人事部门沟通协调,帮助市中心增加了10个工作人员。同时在年度职工收入分配上,局党委采取“依据政策、用足用活,鼓励创收,兼顾平衡”的原则,将福彩销售业绩与职工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多劳多得,上不封顶,打破原有封顶线,通过健全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和激发福彩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加强预测、把握规律,为福彩销售持续增长提供科学依据。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福彩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规律,只有加强分析预测,认清特点规律,才能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年初“中福在线”政策调整后,我们敏感地意识到,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关键是如何做好变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的文章,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最大限度地用好政策,这是考验和检验一个班子、一支队伍把握大局、驾驭全局的关键。我们通过对全市福彩工作现状分析,尽管“中福在线”销售额出现重大滑坡,但我们没有惊慌失措,更没有急于关停,而是沉着应对,分步处置。虽然带来了一些利益损失,但维护了福彩在彩民中的声誉和形象,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我们基于对全局形势的分析把握和苏州福彩工作的实际,果断作出扩大网点即开票销售以弥补“中福在线”损失的正确决断,在较短时间里扭转不利局面,取得明显成效。

迎难而上、有所作为,为福彩销售持续增长提供力量支撑。事在人为,办法总比困难多。我市福彩销售总量之所以能够持续保持高位,很重要的是得益于有一支不怕苦、不畏难、敢挑重担、敬业尽职的福彩工作骨干队伍。去年以来,全市民政系统深入开展“弘扬三牛精神,构建和谐民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入人心,全市福彩战线的干部职工自觉以甘于奉献孺子牛、乐于苦干老黄牛、勇于创新拓荒牛为自勉,以创一流、争第一、扛红旗为标尺,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在荣誉面前不骄傲,以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福彩事业中去。市中心刘建军主任坚持一手抓业务建设,一手抓思想建设,雷打不动地落实每周理论学习、业务交流、工作分析等制度,全体工作人员气更顺了,劲更足了,团结协作、争先创优意识更强了。当销售站点遇到棘手问题,刘主任总是深入一线,现场解决,及时消除矛盾,化解纠纷,保证各站点销售正常运行。

不断加快 篇3

2004年以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茶叶品种结构的调整,蕉城茶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区新增新优茶树良种茶园面积4万多亩,产量增加4247吨,产值增加3亿元,比增191.1%。名优茶产量、产值分别占全区产量、产值的27% 和46.4%,经济效益显著。

1 蕉城区品种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

1.1认真规划,调整优化品种结构

蕉城区是福云六号的主产区,通过引进高香优质和绿乌兼制的茶树品种,与原茶树品种的提纯复壮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的改植换种、改造品种形状差、低效益的中低产茶园,切实调整茶树品种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蕉城区茶叶发展水平。

1.2 采用多种补贴方式调动茶农积极性

近年来,蕉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把发展茶叶列为农民增收的“一把手”工程。相继出台扶持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采取信用社贷款、茶农连保、财政贴息等金融财政措施。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先后安排2000多万元茶叶开发性生产专项扶持资金,用于茶业结构调整、加工能力提升、质量安全、品牌建设等。

1.3 加强科技支持,提升“品改”质量

茶叶综合开发茶技人员实行分片负责。从茶园开垦验收、苗木质量把关到栽培技术以及幼龄茶园的管理技术,茶技人员都必须到场,进行现场逐块验收,具体指导茶农、服务茶农。主动加强与省茶科所的合作,依托省茶科所对引进新品种质量的严格把关;大力抓好农民技术培训,邀请省、市、区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到乡镇、农村举办茶叶科技培训班,提高广大茶农产茶制茶技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组织茶企、茶农前往省茶科所、安溪等地培训学习,同时,聘请省茶科所和安溪乌龙茶加工技师现场巡回加工技术指导,多渠道、多层次提高茶叶加工技术水平。

1.4 内联外引,带动发展

一方面,开拓内地市场,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茶叶专业村,建立“公司 + 基地 + 农户”的联合生产经营模式,发挥农村茶叶产销合作社的作用,重点扶持茶产业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产、购、销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对外招商,吸引有实力的外地茶企落户蕉城,带动茶叶上下游产业链发展。

2 取得的成效

蕉城区以茶产业增效、茶农增收为中心,调整优化茶产业结构,通过引导鼓励新品种种植,茶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2.1 茶树品种结构趋于合理

按照茶园相对集中连片、品种早中晚合理搭配的原则,引导茶农种植高香型的茶树品种。重点推广早芽、高香绿茶品种早春毫、春波绿、福鼎大毫;绿乌红兼制的高香型良种金牡丹、金观音、丹桂、黄观音、台茶金萱;乌龙茶品种铁观音、台湾软枝乌龙、青心大冇等。目前,新优茶树品种占茶园总面积的42%,茶树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名优茶开发打下良好基础。改变了2002年以前我区茶树品种以福云6号为主的单一局面。

2.2 茶类结构调优调高

随着茶树品种结构成功调整,我区在降低绿茶产量、提升绿茶品质的基础上,加快乌龙茶、红茶和白茶等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形成了以绿茶为主的多茶类生产格局,促进茶叶原料利用最大化,适应了市场对茶叶多样化的需求。多茶类并举我区新优茶树品种比例已上升到42%。根据气候和区域布局,全区已建立宁古线天山绿茶基地、霍童溪沿线明前茶和多茶类生产基地和高山乌龙茶基地。全区形成区域分明,品种优良,基础良好,生态优美,品质优异的茶叶生产基地。目前,我区蕉城区绿茶产量从总产量的90% 调到55%,红茶、乌龙茶各占20%、白茶的产量为5%。其中,名优茶产量占全年茶叶总产量的50.2%。

2.3 经济效益日益提升

2009年,我区开始实施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宁德综合试验站茶树品种示范项目,今年,新品种金观音、金牡丹、紫玫瑰、黄玫瑰、紫牡丹等茶青价格比主栽品种福云6号高出8 - 20倍。茶树新品种种植的经济效益已经开始逐步显现,茶农种茶积极性也有了明显提高。以霍童坑头村为例,其金观音茶树亩产秋茶鲜叶200kg以上,年平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 / 亩;经济效益较往年有了大幅提升。

3 品种结构调整中的几点体会

3.1 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合理搭配茶树品种

品种结构调整过程中,要了解品种适应性,因地制宜,加强引导。茶树品种种植要早、中、晚合理搭配,还要选择一些适制性广的品种。品种结构调整时应结合低产茶园“三改一补”,变低产茶园为高产茶园,提高茶园经济效益。

3.2 强化茶叶安全,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

通过强化茶叶的标准化生产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卫生质量。一要广泛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茶农的标准意识和产品安全意识,使之成为广大茶农和企业的自觉行为;二要加强培训和示范引导,逐步推广和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三要严格按照相关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组织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3.3 加大工艺研发,提高新品种加工技术

新品种需要相应的加工工艺,才能发挥其优质特性,形成高香浓味新产品,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在推广新品种的同时,应指导和引导企业和茶农做好新品种原料的加工配套技术,根据新品种的产量、发展模和茶类加工需求,配套相应的加工设备。在了解高香优新茶树品种性状的基础上,探索制作工艺技术的研发,使新品种能发挥其优良性状,开发出相匹配的新产品,这样才能确保新选品种的经济价值,才能进一步加以大力推广。

3.4 发挥我区多茶类优势,多元化开发特色产品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 篇4

一整体布局统一规划。新农村的建设目前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国家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乡结构也在发生着悄然变化,许多农村招商引资建立了自己的乡村企业,乡村服务业也随之诞生,但却缺乏整体合理的布局,容易在农村建设用地方面形成无序的开发,同时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立在经济薄弱的基础上,许多问题也逐渐浮出,如农村道路的建设,我们是实现了村村通工程以及路面硬化,但在道路管护方面还没有好理想的常效运行机制,这其中既有资金方面的原因,也有管理机制方面的制约等,这些都需要我们通盘考虑,整体布局。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新农村的建设要因地制宜,每个农村都有自己的独特实际,所以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刀切,要充分考虑本村的实际情况,但同时也要遵循国家的政策,不能违法建设,这几年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一些农村的土地、生态环境却遭到的破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不能仅考虑到经济建设,同时也要统筹考虑自然、社会的发展。做到统筹兼顾。

开拓创新,科学发展,新农村建设体现在一个“新”字上,即,我们的发展要不断与时俱进,跟上新的时代,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开拓创新以适应新的发展。目前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在许多方面还很滞后,甚至有些地方在阻碍着发展,如我们的农业生产,许多地方还是传统的农作方式,许多地方秸秆处理方式还是焚烧,既污染环境又容易导致火灾,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其中既有思想观念的题,也有生产技术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事经济上的问题,秸秆还田技术的不成熟导致经济成本相对较高,在丘陵等地带则法施展,即使在平原上也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些在一点程度上强化了人们的守旧观念,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从而也影响到新农村的快速发展。

不断加快 篇5

1 加快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的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是党中央、国务院最为关心的问题,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和今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

1.1 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能否为九亿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基本医疗服务,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健康素质,缩短城乡差距,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2 体现了政府的责任

县市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全国九亿农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力军,是做好农村卫生工作和保障农民身心健康的有生力量。十七大报告中明确了政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和每个乡镇一所卫生院。可以讲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迎来了改革与发展的春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

1.3 近百万从事农村卫生工作的基层医务工作者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期望

在政策上和保障机制上广大基层医务人员倍受鼓舞,必将激发出他们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坚守农村卫生工作的信念。

1.4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得以实现

“以农村为重点”,就是要更加关注农民健康问题。衡量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成果,最终要看农民能否同城镇人口一样享有基本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协调健康发展的要求才能顺利实现。

2 目前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县级医院包括县级市、区医院和卫生院发展极不平衡,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东西部地区、沿海与内陆地区之间;中部平原与偏远山区的医疗服务水平和医院管理意识差距太大。主要问题有:

2.1 网络体系不健全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体制、机制等原因,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被破坏,特别是作为三级网底的村卫生室大都名存实亡,乡镇卫生院已失去骨干和桥梁及纽带作用,偏远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医院更是举步维艰。

2.2 功能定位不清楚

在补偿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超范围和超自身能力提供医疗服务。县级医院的功能定位是什么?卫生院的功能定位是什么?怎样为当地农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做的不好。盲目引进大型检查设备和开展高端医疗技术,不能把常见病、多发病和适宜技术防治与使用提供给当地农民群众。

2.3 卫生技术人才匮乏

大中专毕业生羡慕都市生活,经不住艰苦环境的考验,不愿到基层工作,有的还受政策影响进不来。部分乡镇卫生院近十年来未招收一名中专以上卫生技术人才,而经过招工、聘用等形式安排的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增多,形成了恶性循环,“人多才少”现象比较突出,卫生技术人才匮乏成为目前最大的问题。

2.4 卫生资源流失严重

卫生院医疗用房有的被乡政府卖出或小城镇建设拆除;有的被卫生院职工占为住房使用;有的年久失修已成危房。有设备,却没有符合资质的医技人员,有些设备被卖出或被私人占用,还有一些设备因长期不能妥善维护,不能正常使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其经济效益普遍下降,往往入不敷出,濒临倒闭和已经解体的卫生院数量逐年增多。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收入下降,有的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不稳定因素明显存在。有些卫生院卖给个人后,政府再想买回来重建体系,所花费的资金远远高出卖出时的资金,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其教训惨痛。

2.5 预防保健不到位

由于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功能的缺失,造成了农村卫生防疫工作和妇幼保健工作发展困难甚至逐渐退化。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得不到落实,传染病的防治、孕产妇和儿童的健康管理存在诸多隐患,某些传染病、地方病危害严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突出,直接影响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

3 安徽省定远县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模式

定远县是农业大县,农业人口所占比例较高,医疗资源十分有限,1/2以上的乡镇卫生功能不全,村卫生室更是难以生存。县委、县政府为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把加快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让改革成果与群众共享的头等大事,创新工作思路,采取了以下措施。

3.1 组建以县医院为龙头的医疗集团网络

在中国医院协会县市医院管理分会、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克服“等、靠、要”的被动局面,真正发挥县医院的龙头带动优势,通过各种渠道、方式扶持乡镇卫生院,由卫生院支持村卫生室,全面推进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3.2 明确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功能定位

县财政在基建、设备等硬件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配置。着力发展卫生院的内、外、妇、幼、儿以及防疫、保健、急救功能,并为其配套相关的技术力量,做到技术有用、设备会用。村卫生室做到一般常见病的治疗、接种和健康教育、健康管理。找准切入点,以切实提高卫生院的医疗救治能力为目标,加强对三级网络建设过程的监督管理,做好考核评估工作,实现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共同进步,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可持续发展。

3.3 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

针对人才短缺,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落后的现象,由县医院组织实施,先后召开了“定远县乡镇卫生院院长管理培训班”,“各级卫生技术人员培训班”,派出技术骨干到卫生院工作。通过组织查房、手术示教、疑难病症和死亡病例的讨论等多种临床带教形式,逐步提升农村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不走过场,依据各自提供基本医疗的功能定位服务范围展开培训,做到每个人、每个岗位有事干、有活干,不但能干,还要干好。把引进人才和自己培养人才相结合,明确先有事干,再有报酬,干好自己本职工作,不但留住人才,还搭建了一个施展才干的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4 把信息技术作为三级网络管理的支撑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是建设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基础。它将患者、医生、财务及医院物流信息等都整合为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全系统共享信息。管理人员在县医院即总部可以对系统内所有医院运营状况、医生医疗行为、财务流程、患者信息及群体疾病特征进行实时监管,并做到人机对话,随时帮助基层医生作出合理的决定,降低医疗成本,并对医务人员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探索信息化支撑建设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创新模式。定远县委、县政府工作思路上大胆创新,把信息技术引入三级网络管理之中。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建设三级网络。通过信息网络整合全县卫生资源,用管理工具提高管理水平。在软件开发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新兴农村合作医疗、当地常见病、多发病变化,侧重经营管理和数据统计,同时,能够在线教学,病例讨论和网上会诊,提升医务人员的管理水平,降低农民看病成本。

4 建议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农村卫生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和谐社会的构造;关系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体现;关系到国富民强、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是一个大市场,未开发的领域还很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坚持政府主导和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卫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1 全面推行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要抓住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行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更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在工作中,不断创新,锐意改革。不创新,则死亡,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因为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最可怕的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观念落后。地处偏远地区的同志,更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运用好现在的政策,转变观念,借鉴定远县经验和其它地区的做法,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符合当地社情的三级网络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

4.2 科学制订和不断完善制度设计

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稳定、有限竞争的公共服务环境。我国地域经济差距很大,在制度设计上要因地制宜,既不追风赶浪,又要实事求是,关键在于明确功能定位。县级医院作为网络龙头,乡镇卫生院作为骨干承担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任务的主体,必须定位清晰、布局合理、分工明确、技术适宜、防治结合、运转有序,方便群众合理就医。在制度设计上还要考虑到激励机制和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定位明确后就是要求干好工作,从医疗质量、服务热情、完成任务、技术水平等方面量化考核,形成良性循环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培养人,使用人。

4.3 制订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管理规范指南

全国共有2000多个行政县、市、区,每所医院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在硬件设施上可以统一规划、统一配置,但在软件方面要有统一标准和管理指南。政府应当委托行业协会组织专家,研究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规范,制订指南及评估考核标准,使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中国医院协会县(市)医院分会正在着手做好这项工作。

4.4 做好创新成果的推广工作

要及时将实践创新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在全国范围内给予推广。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创新模式,加以总结和提高,抓住在网络建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抓住广大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和农民最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集中力量攻坚,努力在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推广和带动全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制度建设,逐步建立起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定位明确、科学管用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

加快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还很多,需要探索的问题还不少,这就需要我们在建设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努力开展农村卫生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不断加快 篇6

对于很多厦门市民来说,山边村、寨后村和东埔村并不陌生,在过去这两年时间里,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过程中,这三个村庄的村民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村子发生巨大的变化,也变得更加宜居。

在这之前的东孚,只有一个社区,那就是位于东孚镇区的天竺社区,但是随着东孚社会经济的发展,东孚城镇化脚步加快,改设为东孚街道办。

上一篇:民族状况下一篇:乙型肝炎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