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结构

2024-07-30

地缘结构(通用7篇)

地缘结构 篇1

1 东盟的地缘优势

东南亚作为一个地理名称, 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冷战后, 随着东盟规模的逐步扩大, 东南亚人口接近5亿, 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十个国家和东帝汶地区。从地缘角度来看, 东南亚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组成。地处中南半岛的东盟国家有泰国、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 这五个国家亦被称为“大陆东盟国家”。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在地缘上位于马来群岛海域内, 因此, 这五个东盟国家亦被称为“海洋东盟国家”。从地缘结构来看, 东南亚缺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基本统一的大陆空间, 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的影响, 具有开放的地理结构特征。这一地理结构特征一方面扩大了其地缘经济政治影响, 另一方面, 却为海权国家力量的长期渗入提供了地理空间上的便利。

地缘环境和地缘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地缘环境, 随之带来的地缘经济利益也和其他国家有着明显的差异。世界上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大陆国家或海洋国家, 大陆国家与海洋国家的地缘结构一方面具有结构性的区别, 另一方面, 两者的利益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两者的对立统一关系通常是通过“边缘地带”实现的。在亚洲的地缘环境中, 由大陆东盟和海洋东盟组成的东南亚地区是最为典型的边缘地带。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 东南亚的地缘经济政治影响范围是其国土面积的数倍。自二战以来, 东南亚始终在中、印、美、日等大国的地缘经济、政治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东南亚凭借开放的地缘结构,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其战略价值甚至超越了某些欧亚大国。

2 东盟地缘经济合作机制下的亚洲地缘环境特性

2.1 地缘经济合作机制中共同利益的首位性

根据上述分析的地缘优势, 东盟各国将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放在地缘经济关系的首位, 刻意地淡化或者搁置传统的地缘政治问题。在扩大共同利益的基础上, 亚洲地缘经济合作正在出现不同层次的发展模式。由于东盟所处地缘经济政治环境的复杂性, 多种区域合作模式并存, 这不仅有利于东盟进一步寻求合作空间, 也可以有效防止拘泥于单一的地缘经济合作模式。因此, 东盟倡导以“10+1”为核心的地缘经济合作框架, 并由此延伸出“三会机制”与“四论坛机制”为基础的多边地缘经济合作机制。

2.2 地缘经济合作机制构建“大国平衡”性

东盟的全球地缘经济枢纽的优势, 使得东盟开创了一种符合亚洲地缘环境和东盟地缘经济政治利益的灵活务实的地缘经济合作机制, 即基于大国与小国合作的“大国平衡”合作机制。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在其地缘战略中表现明显, 东盟利用这一合作机制积极地扮演协调并平衡各大国的合作与竞争, 从而获得更多的地缘经济、政治利益。

东盟国家既跟中国建立更密切的关系, 也与印度进行自由贸易合作的谈判, 同时也巩固与美国、日本和欧盟的长久关系。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东盟围绕着“大国平衡”的地缘经济合作机制, 与美国和亚洲各大国相继建立了对话机制。于20世纪90年代初, 先后与美国、日本、中国以及其他大国建立了对话合作伙伴关系。

东盟国家不仅对中国实施大国平衡战略, 也对美国以及其他东亚地区的主要国家 (日本、韩国和印度) 实施“全面织网”的战略。东盟国家希望一定数量的大国 (例如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 能积极地介入东南亚地区的事务, 与东盟国家保持良好的政治关系、密切的经济关系以及一定程度的军事对话和交流。这样一来, 区域外大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势力范围便会出现叠加, 呈现出正和博弈的效果。从理论上讲, 区域外大国会密切地关注彼此的动向, 并对冒险主义予以遏制。因此, “织网战略”可以有效地降低大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对抗几率, 减少某一大国主导东盟国家的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相互依赖性的增加, 大国在东南亚地区会拥有更多的共同利益。如果大国贸然破坏现状, 大国蒙受的损失将远大于该地区的中小国家。照此推究, 大国将会采取可持续的方式参与东南亚地区的事务并协调大国之间的关系。

3 基于东盟地缘经济关系判断的前瞻性

从以上分析可知, 影响东盟地缘经济关系的因素有很多, 而且也存在着高度的不确定性, 但是地缘经济是超越其他任何因素成为影响东盟对外贸易最主要的因素。虽然东盟五国在对外贸易问题上强调内部的协调与合作, 但由于很多原因特别是出于“利用大国相互制衡”的目的, 也为了达到对外贸易结构的均衡, 他们同样愿意与其他大国建立经济或贸易联系。

首先是东盟五国与美国的贸易合作。可以看出, 两者进行贸易合作的前提是贸易的自由化, 即东盟成员国推进自身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进而与美国达成一种协议的框架, 所谓的“贸易与投资框架协定”形成之后,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最终敲定。但是这一贸易合作也存在诸多缺陷, 主要体现在这一贸易合作是由美国单方面控制的, 也没有可操作性的“时间表”, 因此, 诸多经济学家从一开始就对此进行了批评和质疑。所以截至目前为止, 与美国签订经济合作的东盟国家寥寥无几, 如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这几个国家也只是与美国签署了“贸易与投资框架协定”, 虽然马来西亚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十分鲜明, 但进程十分缓慢。由此可以看出, 因为种种限制, 东盟国家与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速度不会太快, 反而可能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相反, 东盟区内的贸易将会更加的顺利。

其次是东盟五国与日本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双方之间较之美国的合作有很大的改变, 日本摈弃了以往犹豫不决的姿态, 于2002年11月5日, 就在中国与东盟签署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的第二天, 就和东盟国家达成“全面经济合作伙伴联合宣言”, 此次宣言主要指出仅限于关税减让和放松管制的伙伴关系将不会存在, 其他领域进行贸易与投资合作将会出现。所以, 此种宣言一出, 日本便与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缔结自由贸易协定, 希望能在2012年之前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 最终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东亚共同体目标。由此可以看出, 日本与东盟的合作将会推动双边贸易朝着更广阔的前景发展。

中国政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经济有了质的飞跃, 东盟其他国家也渐渐意识到与中国合作将会是非常重要和务实的。所以双方进行了一系列有效务实的合作。例如, 2002年11月, 中国与东盟共同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双方制定了按照协议规定的时间完成减让关税、消除非关税壁垒的目标, 争取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此, 双方制定了一系列灵活的措施, 例如, 双方合作制定了“早期收获计划”。在这个计划当中, 由于东盟对中国出口较多的农林产品, 所以中国也进行了降税, 计划在三年内将这些产品的关税降至5%以下。同时, 针对东盟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开辟了特惠关税, 尤其是对如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国部分产品给予了零关税待遇。中国推行的种种双边政策体现出灵活性和对其他国家的诚意, 这些都为双方在其他领域内的合作和其他经济体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借鉴。

近日, 东南亚主要经济体接连公布的数据表明, 东盟的经济保持了强劲增长的势头。借助于中国经济向好的外溢效应, 使得东南亚的新兴经济体未来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更加突出。

4 结语

近年来, 东盟的经济发展可谓是起起伏伏, 但总体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东盟利用其地缘优势, 展开团结合作的区内贸易, 构建“大国平衡”的对外地缘经济合作机制, 使得其经济保持了强劲增长的势头。由于其地缘结构特点, 通过本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东盟区内贸易的繁华和不断增长的对华贸易以及近期东盟经济持续增长迅速的势头可以看出, 东盟与美国、日本在未来东盟对外贸易中将会放缓脚步, 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合作将会持增长态势。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全球化, 现今, 东盟主要五国的经济呈增长态势。但东盟的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先后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世界三大经济体不景气的形势, 使得对外依赖较强的东盟五国的经济受到严重考验。从这些危机中吸取教训, 充分利用地缘结构特征对东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东盟,经济发展,地缘结构,区域合作

参考文献

[1]WEF_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_2012-13[EB/OL].http://www.finwatcher.com/.2013.

[2]陈乔之, 张勇长.东盟经济共同体发展前景展望[J].亚太经济, 2005 (3) .

[3]柴瑜.东亚经济合作的进展及其思考[J].世界经济, 2004 (3) .

[4]王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及其前景[J].厦门大学学报, 2004 (1) .

从地缘政治看南海争端 篇2

一、地缘政治理论概括

目前, 学术界对地缘政治的界定存在较大的争议, 较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地缘政治的界定如下:“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 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要素, 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 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但无论怎么界定, 相同点都是从地理的视角探讨政治。

目前, 主流地缘政治理论包括马汉的“海权学说”与麦金德的“陆权学说”。马汉是“海权学说”的典型代表, 其核心论调是:“海上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与安全至关重要。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要想控制世界贸易与财富, 夺取世界霸权, 必须控制公海。这就要求建设一支强大的有作战基地, 拥有庞大商船队辅助保障的海洋力量。”“陆权学说”的杰出代表, 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心脏地带”理论, 把欧亚大陆中心部位称为“世界的中心”, 外围是“新月地带”, 由此他提出著名的三段论:“谁统治东欧, 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 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 谁就能主宰全世界。”

地理性和政治性是地缘政治的两大基本特征。所谓地理性是说, 国家行为发生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 其目的或为资源、战略位置或为生存空间等而相互行为。也正因如此, 地缘政治甚至可以理解为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产物。所谓政治性是指国家间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发生相互行为的目的是国家利益。地缘政治的行为主体一定是主权国家或国家间结成的组织, 为了国家利益行为主体之间进行竞争与合作、战争与和平等交往形式。

二、南海地缘政治环境分析

对地缘政治理论有一定了解后, 我们再从地缘政治视角分析南海所处的环境, 以期更深入地认识南海问题。

(一) 南海是亚洲的“立交桥”

地处“十字架”的南海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亚洲与大洋洲的桥梁, 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交通线。据估计, 每年有41000多艘船只通过南海, 世界上的超级油轮有一半以上要航经南海海域, 每年有一半多的世界商船队驶过南海。经过马六甲海峡的油轮比航经苏伊士运河的多3倍, 比航经巴拿马运河的多5倍。另外, 对于中日两国, 南海有特殊地位。众所周知, 日本资源短缺, 据统计日本进口所需石油的80%, 铜的42%, 铁矿石的17%要经过南海, 每年仅进口总额的半数以上都离不开南海。因此, 日本称南海海域为“海上生命线”。同时, 南海是中国的“经济命脉线”。在我国通往外国的39条航线中, 有21条要经过南海海域, 60%以上的外贸运输要经过此海域, 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船只总量的60%是我国船只。

(二) 南海是亚洲的“聚宝盆”

南海石油资源十分丰富, 享有第二个“波斯湾”的美誉。根据中国地质部门调查, “据南海生聚油气的地质环境, 整个南海至少有250个油气田, 其中12个可能将成为大型油气田”。俄罗斯的《外国地理研究》认为南沙群岛储存着大约60亿桶石油。在能源紧张之际, 南海石油的发现无疑提升了此区域的地位。此外, 南海水产资源储量大种类多, 已知的鱼、贝、虾、鸟等资源就有数千种。仅鱼类就有2千多种, 是中国渔民传统的捕鱼场所。

(三) 南海是亚洲的“火药桶”

南海是众多国家较量的场所, 各个国家的南海政策与行为, 使这一地区成为亚洲的“巴尔干”。首先, 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南海争议国是主要责任方。由于南海自然资源丰富, 战略位置显著, 越、菲等国不顾历史事实, 利用地理优势大肆抢占南海岛礁, 甚至曾挑起中越西沙海战、南沙海战, 引发美济礁事件、黄岩岛事件及仁爱礁事件, 南海局势一度剑拔弩张。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 随着海军实力的发展, 主权意识的增强, 越菲等国得寸进尺, 我国维护南海主权的行动越发频发, 态度更加坚决, 有力地回击了越菲等国的挑衅。另外, 美、日、印在南海的“利益”助长了南海局势的升温。美国的利益, 一方面体现在遏制中国的需要上;另一方面体现在维护南海航行自由与安全上, 但是美国的最终目的是显示其世界霸主地位。印度与日本的利益体现在南海的战略位置影响到他们的国家安全及与越菲等国共同开发南海资源的企业利益。因此, 美日印出于自己在南海的各种利益, 频频干预南海问题。

三、从地缘政治格局思考中国南海战略

南海是中国的战略屏障, 是战争期重要的缓冲区, 是和平年代中国经济的“命脉线”。同时, 南海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总之, 南海是中国的重要利益区。中国需要从地缘政治的视角重新思考我国南海战略。

(一) 同时兼顾维权与维稳

有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 无论何时的国际法都证明中国拥有南海主权。鉴于越菲等国对南海岛礁的不断侵蚀以及南海岛礁在我国国家利益层面上的地位, 中国应通过多种方式积极维护南海主权。同时, 我国还处在发展的关键期, 国内外矛盾突发期, 需要稳定的周边环境。因此, 我们应继续坚持“主权在我, 搁置争议, 共同开发”的原则, 处理南海问题应从大局出发, 在应对菲律宾等国强势姿态时应努力使局势降温, 尽量避免冲突, 维护我国周边环境的稳定。

(二) 同时兼顾区内外国家

南海争端不仅有各方, 还涉及美日印等区外国家。因此, 我们在思考南海战略时要同时兼顾区内外各国。对区内国家来说, 我们应从多个领域与层面主动和它们加强联系, 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 加强战略互信建设, 培养区域认同。湄公河开发合作, 中国—东盟自贸区运转便是典型的举措。此外, 我们应加强同区外国家特别是与美国的沟通协调, 建立战略互信。美国希望继续保持其地区主导性地位, 但也希望以低成本维护这种地位, 因此, 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符合美国的利益需求。这是中美双方在南海地区沟通协调的基础。对于印度和日本, 我们应通过多个领域与手段加强接触沟通, 表明我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

(三) 同时兼顾软硬实力

南海局势的紧张与缓和主要由越菲等国决定。由于东南亚南海争议国家的经济发展对我国依赖性较大, 国际政治影响力小, 军事发展远不如我国, 因此, 我们在应对南海挑衅时要做到软硬兼施。面对他们无视我国底线而肆无忌惮地侵犯我国南海主权时, 我们应整合各种维权资源主动出击。同时, 我们也不忘记软实力的应用, 要依靠经济上的优势, 对他们进行经济制裁, 利用我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及国际地位, 努力让区内外其他国家站在中国一方, 取得舆论制高点。

摘要:地缘政治理论的主题是在一定地理条件下研究一国的政治行为。利用地缘政治理论分析南海问题, 既可了解争议各方的行为动机, 也可从新的视角思考中国的南海战略。

正确利用县级电视新闻的地缘性 篇3

正确利用县级电视新闻的地缘性

对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空间区域相对较小的县级地区来说, 信息传播速度较快, 对于一些可以进行新闻报道的事件, 已经众人皆知, 如果将这些新闻事件报道出来, 不仅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 也没有传播的价值和意义。除非是涉及范围较大的一些民生新闻, 需要通过媒体来反映和报道, 但是这类新闻事件在县级电视新闻中报道的几率较小, 一般都会在省级电视台或者央视报道。

由此可见, 县级电视新闻的地缘性优势要得到发挥, 就需要将新闻采集和新闻报道对象的范围缩小, 可以从县级区域内的各行业中发现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事件, 并且所报道的新闻事件能够映射出一定的观点或观念, 这样才会有一定的说服力, 才能让地缘性优势突出。同时, 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事件要及时报道, 避免新闻报道延迟而失去价值。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具备一定的敏感性和主动性, 以及对新闻信息点的关注和认识能力, 使其在第一时间判断和掌握某一事件信息的可利用性和价值性。针对县级电视新闻的地缘性优势, 县级电视台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有忧患意识、创新意识, 在社会生活中发现新闻, 要学会思考和善于发现, 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 这样才能为县级电视新闻地缘性优势的挖掘和发展奠定基础。

通俗点来说, 由于县级区域的信息传播速度较快, 很难挖掘第一手新闻事件, 从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地缘性的优势。但是, 从另外的角度来看, 应该充分利用地缘狭窄的优势, 做出更多贴近实际、切合基层发展的新闻, 只有勤动手、勤思考、多沟通, 才能真正挖掘到好的新闻素材, 更好地满足受众需要。

要想正确利用好县级电视新闻的地缘性, 就需要掌握和深入挖掘地缘性的优越面, 采取有效的宣传途径, 实现宣传效益的最大化。可以举例来分析, 例如, 在餐桌上一些领导干部谈论办事处的事情, 某领导说:“办事处那点事”,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发现信息点, 譬如“那点事”, 到底指的是什么事, 新闻工作者可以从中挖掘出有一定价值的新闻。

如果这个新闻事件是一个反面事件的话, 县级电视台就会发挥其为当地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建设服务的能力, 通过电视新闻将反面和正面的新闻报道出来, 其主流方向主要是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地区经济发展为目的, 从而保证社会和谐发展。

挖掘具有“乡土气息”的特色新闻

对于县级电视台来说, 若想做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新闻节目, 必须做到创新。

首先, 围绕具有特色的“乡土气息”, 以县城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切实为受众提供需要的服务。以荣昌电视台为例, 该县是全国的生猪大县、夏布之乡, 折扇之乡, 四大陶都之一, 因此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开设了“生猪”的专栏, 将成功的经验与做法推广到全县, 激励观众关注地方特色、做出地方优势, 受众反响非常好。

其次, 教育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县级电视台可以与当地学校、教育部门等加强合作, 在新闻节目中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教育实际、教学问题等开设专栏, 提高观众的教育意识, 在提高收视率的同时, 也可促进县城教育的良性发展。

再有, 针对农民群众对农业种植、养殖技术等专业性内容的需求, 县级电视台可以开设农业节目, 传授专业的农业知识, 指导农民的发展。通过各种专栏节目, 体现了县城的地方特色, 同时也具有创新性、个性化特征, 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 增强收视率, 发挥“地缘性”在县级电视新闻中的优势。

结语

总之, 要正确利用县级电视新闻的地缘性, 发挥地缘性的优势, 就需要围绕县级政府工作和战略发展目标为中心来展开, 创新发展县级电视新闻节目, 创办具有地方特色的电视台、报道或播报有地方特色的电视新闻, 充分反映县级地区的资源特点、人文地理、社会风尚等特色, 从而使县级电视台办的更有意义和价值, 使县级电视新闻节目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中亚与中国地缘政治安全浅论 篇4

一、中亚在中国地缘政治安全中的地位

中亚通常指亚洲中部亚细亚地区, 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国。这一地区北接俄罗斯, 东邻中国, 南与伊朗、阿富汗接壤, 西濒里海, 并隔里海遥望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土耳其, 总面积近400万平方公里。在古代“丝绸之路”最鼎盛时期, 中亚曾有南、北等多条线路横贯东西, 沿线的城市因运送贵重商品的驼队云集而颇具规模。中亚五国独立之后, 中亚在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中地位更加重要, 成为世界大国权势角逐“新的地缘政治战场”。麦金德认为, 中亚的山地是海权势力很难到达的地区, 以此为中心, 控制东欧, 就可以排斥海权势力。他把亚欧大陆, 甚至包括非洲大陆称为“世界岛”, 从历史的经验出发, 认为陆权绝对胜于海权, 断言谁统治心脏地带, 谁就控制世界岛, 谁统治世界岛, 谁就控制世界。麦金德的理论虽然引起激烈的争论, 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亚欧大陆腹地中亚地区在国际地缘战略格局当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中国与中亚的历史关系源远流长。自西汉起, 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西域地区就包括中亚地区和中国现在的新疆地区。如今, 中国西部一些省区, 与中亚还存在着民族和宗教上的密切联系, 如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 尤其是新疆地区, 当地少数民族与中亚一些民族长期跨界而居, 联系密切。同源跨国民族的存在和地理上的毗邻而居, 使中国与中亚地区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一方面为国家间的合作提供有利条件, 另一方面, 冷战结束后, 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向中亚的渗透, 也给中国国家安全带来很大压力。中国西北地区和中亚同处亚欧大陆腹地, 其地理位置及其丰富的资源决定了它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由于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 中亚早就被地缘政治学家称为世界的枢纽地带。这一地区连接俄罗斯、中国和欧洲, 是大国战略交汇之地, 同时也是美国联盟网络的断接地带。加之多种民族、宗教、文化交错, 关系复杂, 它的波动将影响周围大片地区的稳定。

诚然, 冷战结束后, 随着两极世界格局的坍塌, 我国西北地区周边地缘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苏联的解体, 使我国西北地区的安全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原苏联部署在中亚地区的庞大军事力量随着中亚国家的独立而土崩瓦解, 使我国西北地区长期面临的巨大军事安全压力得以消除。中亚国家奉行对我友好政策, 尤其在我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协定和在边境地区裁减军事力量协定, 特别是“上海合作组织”建立后, 中亚及俄罗斯与我国的双边军事政治关系进一步改善, 同时, 中亚国家与我国发展互利合作, 使我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逐步扩大, 中亚国家多种力量相互制衡的局面基本形成, 这一切都为我维护西北地区安全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但是, 也应看到, 西北地区是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环境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 周边邻国众多, 各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各异, 民族宗教问题错综复杂, 现实或潜在热点集中, 作为利益交集地带的中亚地区由于地缘政治格局的调整和各国因为民族、领土与边界争端、民族分立主义和教派冲突、水资源等问题, 成为各种力量纵横交错, 多种矛盾相互交织的潜在热点地区。特别是近年来, 以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为代表的各种极端势力在中南亚及周边地区迅猛发展, 对本地区乃至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而这些都与我国西北地区安全息息相关。

二、对中亚与中国地缘政治安全的新判断

在地缘上, 中亚与中国、俄罗斯这样的大国为邻, 又与印度、欧洲大国有联系, 同时还受到美国、日本等国的重视, 上已经成为许多大国和地区力量全球战略部署的交叉点。同时, 因中亚国家地缘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和油气资源的丰饶高产等因素, 中亚地区已经逐渐成为俄美中等大国和地区强国竞相拓展外交影响的舞台。

(一) 美国加紧对中亚的渗透和控制。

冷战结束后, 中亚成为美国关注的一个重要地区, 并将其作为全球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早在1992年2月中亚各国独立不久, 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贝克就出访了中亚, 随后从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加快对该地区的渗透。1997年美国专门成立了一个负责制定中亚战略的班子, 制定了一套新的中亚战略, 其核心内容是:趁苏联解体和俄罗斯衰退在中亚形成力量真空之际, 积极介入中亚事务, 增强美国在该地区的地位和影响, 将中亚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 以达到如下战略企图:一是从南侧挤压俄罗斯的传统地缘政治空间, 进一步削弱俄罗斯的地位和影响, 遏制或延缓俄的重新崛起。二是通过控制中亚增大威慑和影响中国的筹码。三是控制中亚的油气资源, 减少对中东石油进口的依赖。四是防止具有强烈反西方色彩的伊斯兰“瘟疫”蔓延。正如布热津斯基所说, 美国“显然不仅对开发这个地区的资源感兴趣, 而且要阻止俄罗斯单独主导这个地区的地缘政治空间。美国这样做不仅是在谋求它的欧亚地缘战略目标, 而且也通过争取毫不受限制地进入这个至今还封闭着的地区, 维护其本身日益增强的经济利益及欧洲和远东的利益。因此, 在这个难题中有利害关系的包括地缘政治力量、潜在的巨大财富的获取、民族和 (或) 宗教使命的完成以及安全利益”。正因为如此, 苏联解体之后, 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开始对中亚地区实行全面的渗透。尤其是“9.11”事件后, 美国借反恐契机, 以阿富汗塔利班为打击重点, “进军南亚, 稳坐西亚, 屯兵中亚, 楔入欧亚大陆腹地”, 在我国西北边疆周边国家投棋设子, 抢占先机, 加快北约东扩的界线, 以削弱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 最终实现对我国战略合围之企图。

(二) 俄罗斯在中亚有着重要利益和影响。

中亚地区历史上归属于沙俄和前苏联的势力范围。苏联的解体使原苏联部署在中亚地区的庞大军事力量随着中亚国家的独立而土崩瓦解。但继承了原苏联衣钵的俄罗斯认为, 中亚五国在历史上就与俄存在着“天然的联系”, 对俄的国家利益具有原则性、战略性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俄一些战略资源“传统而稳定的供应地”, 而且中亚作为一个“缓冲地带”, 可把俄与阿富汗, 以及“伊斯兰”世界的其他国家隔开, 有利于防止对其南部边疆可能出现的或潜在的威胁。首先, 中亚各国有大量的俄罗斯人, 中亚五国俄罗斯人占该地区总人口的20%, 占苏联解体后居住在俄罗斯联邦境外俄罗斯人的40%;其次, 中亚是俄罗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能源供应基地之一;其三, 该地区是俄南部国防的重要屏障和缓冲地带。因而俄将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亚的渗透和扩张看成是对自身地缘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严重侵犯, 并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因此, 俄罗斯从未放弃对中亚的控制和与美国的争夺。在政治上, 俄罗斯加强外交攻势, 改善与中亚各国的关系, 遏制中亚国家对俄的离心倾向。在经济上, 俄罗斯大力促使中亚国家加入以俄为核心的独联体经济联盟, 增大中亚国家对俄的依赖, 强化相互间的经济安全关系。在军事上, 俄罗斯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双边与多边军事合作, 力图把中亚国家拉入由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集体安全体系之中。

(三) 中亚对中国西北地区安全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缘安全环境从来就是复杂的。“9.11”事件后, 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军事行动摧毁了塔利班政权和本·拉登“基地”恐怖组织在阿富汗的大部分恐怖训练营地, 中亚极端势力也因此遭受重创。但有迹象表明, 中亚极端势力的活动并没有停止, 而是正变换手法, 暗中积蓄力量, 加紧与包括我国境内外“东突”恐怖组织在内的国际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的勾结联合, 伺机进行新的恐怖暴力活动, 推翻当地现政权, 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统治;另一方面, 美国借反恐之名迅速将军事犄角插入中亚, 中亚地区再次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争夺国际主导权的重点, 其顺势推进“管理”欧亚大陆的战略图谋日渐显露。虽然冷战后我国西北地区出现了没有陆地直接军事威胁的安全形势, 地缘安全环境一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稳定局面, 但也有许多西方国家抱持着冷战思维不放, 将中国视为战争威胁, 散布“中国威胁论”, 采取一系列遏制包围中国的战略举措。西北地区周边一些国家也借口“中国威胁”而不断强化自己的军事实力, 加之“东突”恐怖势力的进一步增长, 我国西北边疆周边国家的军事冲突与军备竞赛以及国际范围内民族宗教冲突的加剧, 使我国的地缘安全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首先, 美国在中亚、南亚地区的军事势力, 给我国西北地区造成了极大的军事压力;其次, “东突”恐怖势力被西方敌对势力所利用, 已经成为企图分裂中国的“政治工具”, 直接威胁我国西北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再次, 西北地区还存在诸多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热点问题, 威胁着这一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三、新格局中的中亚与中国战略合作关系

中国和中亚五国在经济、政治、安全等多方面都存在重要的共同利益。近三十年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客观上为中国与中亚五国从战略高度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冷战后国际战略环境的发展变化与国际格局深刻而复杂的调整, 也对中亚五国与中国之间进行长期的战略合作创造了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力。因此, 在经济、政治、安全等诸方面, 中亚五国与中国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与合作。

(一) 经济上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互补。

中亚五国的总体产业结构特点是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在重工业内部重视采掘业。中亚地区是全世界工业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石油、天然气、煤、水力发电资源的储量都十分大, 还拥有极为丰富的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资源。中亚各国虽然自然资源条件不甚相同, 工业结构也不尽相同, 但都处于矿产开采向工业原料生产发展的初期阶段。其中能源开采是各国工业生产的强项。然而大多数国家的工业部门很不齐全, 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轻纺工业很落后。而我国西北地区虽然产业结构同中亚五国有些类似, 但是,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 相对于中亚五国而言, 具有以下优势; (1) 轻纺工业相当发达, 已经形成了以毛、棉、麻纺织品、针织品和服装为主体的纺织产品系列, 西安、咸阳是我国著名的棉纺织工业基地, 而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等地则是毛纺织中心。其部分产品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可提供充足的出口货源, 有能力向中亚五国输出。 (2) 西北已形成了以石油机械、轴承、电机、机床以及家用电器为主的机电产品系列。 (3) 西北具有以食品、小五金、家俱、塑料、皮革为主的发达的轻工业, 可供向中亚五国大量出口。西北还可以从中亚五国进口自己所需要的产品, 例如作为轻纺工业原料的棉花、羊毛、生丝等农牧产品, 石油、矿物肥料、大型施工设备等工业产品, 这些农牧产品、能源和矿产品以及制成品, 均为西北地区发展轻纺工业及加工业所必需。

(二) 政治上共同面对民族分裂势力的威胁。

由于历史的原因, 独立后的中亚各国都属于多民族国家, 哈萨克斯坦有131个民族, 乌兹别克斯坦有129个, 土库曼斯坦有105个, 就连人口最少的吉尔吉斯斯坦 (466.5万人) 也多达80个。因此, 独立后中亚国家主体民族化的构想在实践中与多民族的社会现实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甚至冲突, 使各国在理论上标榜的“国内所有民族无论历史长短、无论人口多少一律平等”的原则成为一句空话, 造成各民族间关系的空前紧张。这种非主体民族大聚居的基本格局构成了中亚各国主体民族政体的重大隐患, 主体民族与非主体民族之间矛盾一旦引起事端, 极易在短时间内扩展成危及全国乃至波及周边各国的地区动荡。

近年来我国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有所加剧, 尤其是科索沃战争爆发后, 我境内外“东突独”民族分裂势力叫嚣要“以科索沃解放军为榜样”大搞恐怖暴力活动, 并企图与外部敌对势力联手推进“东突问题国际化”。新疆, 这块在史籍中被称为“西域”的地方,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 就已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然而, 在新疆一直存在着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 由于历史的原因,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潜藏的分裂暗流分为两支, 一支是伊犁“东突厥斯坦共和国”分裂活动的继续;另一支是南疆“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分裂残余势力的挣扎。新疆又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主要居住着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锡伯、满、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达斡尔、俄罗斯等13个民族。即使今天的新疆也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和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乌鲁木齐“7.5”事件的发生就再次说明了新疆的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民族分裂主义是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和中亚各国社会稳定的主要危险和主要的不安定因素之一。

(三) 国际政治上的共同利益诉求。

中国和中亚各国, 由于国内外所面临的压力,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有许多共同语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政治体制改革已经起步, 而中亚各国还需继续巩固政治经济主权。中国与中亚各国的边境地区都还存在不和谐因素, 同为发展中国家, 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也有相似之处。冷战后, 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 但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一直存在并干扰着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大国军备竞赛从未停止, 严重威胁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亚各国处在国家、民族、宗教矛盾的多发地带, 防止国际争端是中亚各国面临的严峻课题。中国西北边疆的环境同样不容乐观。中亚各国与中国在消除地区热点、民族冲突、南北发展失衡、生态环境恶化、人口问题等方面虽然存在差异和分歧, 也存在普遍共识。中亚国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 往往以政治利益为代价;中国要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也要经历诸多考验。在国际关系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共同利益诉求, 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国际政治关系中加强合作, 共同发挥积极的作用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审计研究中地缘因素的文献述评 篇5

地缘因素是政治经济学和现代关系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国际上, 地缘联系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在地缘经济学中得到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国际间的经济越来越融合, 会计、审计、金融领域中的研究也越来越强调经济主体的地缘联系因素 (如De Fond et al.2011;Kedia and Rajgopal 2011;Malloy 2005) 。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国外, 我国对地缘联系的研究并不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新兴资本市场中的审计市场正逐步与国际接轨, 学者们对地缘因素在审计市场中的作用尤其关注。

本文研究的内容有两个方面:第一, 整理了国内外现有关于研究地缘联系的文献, 分析了地缘联系的研究现状, 使读者对地缘联系的研究有一定的了解。第二, 重点针对审计领域中有关地缘联系的大量文献进行归类和整合, 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评述, 指出了未来地缘联系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方面, 对进一步研究地缘联系对审计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关于地缘因素的研究现状

地缘经济, 是指国家间、地区间或民族间基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等因素形成的合作、联合 (经济集团化) 或竞争、对立乃至遏制等经济关系 (陆大道, 2013) 。冷战结束以来, 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 国际权力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世界从地缘政治逐步进入地缘经济的大时代, 地缘经济已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研究中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会计金融领域, 学者们对地缘联系也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如地缘联系在股票投资组合决策、产业集聚中的形成、证券监管机构执法偏好等方面的作用, 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Coval和Moskowitz (1999) 的研究发现, 由于本地与非本地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使得一些机构投资者偏好投资于本地公司的股票。Coval和Moskowitz (2001) 研究发现, 基金经理人从本地投资中能获得大量的异常收益, 因为他们投资本地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具有掌握信息的优势。Huberman (2001) , Grinblatt和Keloharju (2001) , 以及Zhu (2003) 等的研究发现, 由于地缘联系能够减轻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因而个人投资者也具有地缘偏好, 他们倾向于购买本地公司的股票。

Ivkovich et al. (2005) 的研究发现, 个人投资者具有显著的本地投资偏好, 并且这种偏好在非标准普尔500的股票投资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这是因为这些股票公布的信息较少, 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更加严重, 而本地投资者更容易利用当地信息来赚取额外的投资回报。

Kedia et al. (2009) 检验了地理位置对公司向普通职工发行期权的影响, 发现地域因素通过当地劳动市场的供求、法律环境、地域内公司的相互作用等因素来影响公司对普通职工实施股票期权。

Ellison et al. (1997) 对美国制造业中地域集中的现象进行了研究, 发现所有的行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地域性, 并得出地域产业的溢出效应、地域自然优势是促使产业地域集中形成的关键因素的结论。

Kedia et al. (2011) 研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的执法偏好对上市公司的违法行为是否有影响, 发现距离SEC越近的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概率越小。原因是SEC面对时间、精力和预算的限制, 为了提高效率更倾向于调查成本较低的案件, 更愿意调查在本地注册的上市公司, 这样实施起来更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由于本地公司距离SEC较近, 更加熟悉SEC的法律法规, 因此它们能更清楚地预测到违法带来的预期成本, 从而不敢轻易冒险。成本较低和法律知识较清楚这两个因素相互影响, 使得与SEC地理距离越近的公司违规的概率越低。

这些在不同领域对地缘联系因素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对我们了解地缘研究现状、研究审计中地缘因素, 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三、审计研究中的地缘联系综述

审计具有“免疫系统”功能, 它作为一种公司治理机制, 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鉴证。它以发表审计意见的方式向投资者提供客观真实的决策信息, 降低了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王成方, 2012) , 因此提高审计质量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保证。

根据经典审计理论 (De Angelo, 1981) 对审计质量的定义, 审计质量取决于审计师发现客户不当行为的概率, 以及审计师将这种不当行为予以报告的概率。可见, 审计质量一方面取决于审计师的执业水平, 即发现被审计单位的不当行为;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审计师对这种不当行为的揭露, 即审计师是否保持了独立性, 并且能够独立客观地对被审计单位的不当行为予以揭发。

我国建立审计市场始于1980年 (张立民, 2004) , 会计师事务所最初“挂靠”在地方各级行政机关 (如财政厅、审计厅等) , 直到1998年年底脱钩改制工作完成, 会计师事务所才真正开始独立执业。从其发展历程来看, 我国会计师事务并没有经过长期的市场培育和洗礼, 竞争意识淡薄, 对“挂靠”机构有较大的依赖性, 与地方政府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之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也是政府推动下由国有企业改制成立的, 上市公司与地方政府之间也有较深的渊源关系。在这一特殊经济制度下, 我国审计市场中普遍存在本地上市公司聘请本地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鉴证报告的现象。审计市场中的这种“桑梓情结”是否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是许多学者关心的问题。

(一) 审计市场中的地缘联系现象

De Fond、Wong and Li (2000) 对中国的审计工作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他们认为中国早期审计师依附于各级政府部门, 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审计业务。

余玉苗 (2000) 认为, 造成我国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审计市场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之一就是,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活动具有显著的地域性。他指出, 我国上市公司由本地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比例平均达到79.4%, 排除10家最大会计师事务所之后, 由本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比例更是高达81.6%。

张立民和管劲松 (2004) 在研究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时发现, 无论是根据上市公司家数还是根据上市公司资产计算得出的本地市场占有率都很高, 这说明我国审计市场存在着显著的地域性特征。

(二) 审计主体与地缘联系

1.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与地缘联系。刘斌等 (2003) 研究发现, 我国的审计收费存在显著的地域性, 经济发达地区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较不发达地区要高。这是因为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东中西部经济上的差异造成了审计收费高低不同。

Choi et al (2010) 研究了地缘联系对审计质量和审计收费的影响, 发现本地审计市场能够以较低的审计费用提供较高的审计质量。

林川等 (2011) 研究得出结论:异地审计市场存在明显的“低价揽客”现象, 当上市公司所在地与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所在地不同时, 审计定价会偏低。

郝玉贵等 (2013) 研究认为, 审计市场的区域特征会影响审计定价, 地区内的客户数量差异、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水平差异、国有上市公司不同的比例等因素均会影响审计定价水平。

2.会计师事务所分布的区域性。吕兆德等 (2007) 分析了我国审计市场的地域结构和上市公司选择本地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因素, 发现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地域分布不均衡,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会计师事务所数量较多。这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较高, 对审计的需求量较大, 由此可得出结论:影响上市公司选择本地会计师事务所的因素是其所在地的审计服务供给量和需求量, 与公司自身的特征 (负债率、利润率等) 无关。

(三) 审计客体与地缘联系

1. 涉案公司一般会选择本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

李爽、吴溪 (2002) 通过对证监会处罚公告的分析, 发现绝大多数涉案公司聘任的都是本地区的会计师事务所, 且聘任时间均较长, 由此得出结论:上市公司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地方色彩非常浓厚。刘峰等 (2002) 对因“银广夏事件”被吊销职业资格的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特点进行了分析, 发现上市公司在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时, 对地域因素考虑得较多。本地审计师“熟人好说话”, 因此他推测, 本地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本地上市公司时, 其独立性往往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被削弱。

2. 公司的股权性质和财务状况等也会影响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

朱红军等 (2004) 认为, 虽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脱钩改制, 审计市场的地区分割被打破, 但是在我国新兴市场体制下, 国有股占主导地位, 尤其是地方政府控制着主要的股权, 使得这些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选择本地会计师事务所, 因为选择本地会计师事务所有利于节约交通成本和沟通成本, 甚至方便“购买”审计合格。陈建凯 (2009) 研究认为, 地区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较低, 而那些公司规模越小、公司所处地域经济水平越不发达和不发行外资股的公司越倾向于选择区域性会计师事务所, 由此得出结论:公司负债水平与选择区域性会计师事务所呈正相关关系, 公司的股权制衡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一股独大”公司选择区域性会计师事务所。

3. 客户前期获得的审计报告类型同样会影响其选择本地会计师事务所。

Chan et al. (2006) 研究后发现, 与外地审计师相比, 本地审计师由于和当地上市公司经济上的依赖性及迫于政府压力, 更容易出具有利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 而且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与获得标准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相比, 更可能将非本地的会计师事务所更换为本地会计师事务所, 因为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后这些上市公司更容易获得标准审计报告, 从而成功实现“购买”审计合格的目标。

(四) 审计质量与地缘联系

1. 地缘联系对审计质量的负面影响。

耿建新和杨鹤 (2001) 研究了1995年到1999年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情况, 发现与聘用本地会计师事务所相比, 聘用非本地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更容易变更会计师事务所, 且更倾向于变更为本地会计师事务所, 这说明审计市场存在着较强的地方保护主义。

国内大部分学者也认为, 有地缘联系的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存在“合谋”的嫌疑。管亚梅 (2009) 和刘启亮 (2010) 认为, “地缘联系”损害了审计师的独立性, 进而导致审计质量的降低, 与非本地会计师事务所相比, 本地会计师事务所更容易出具有利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李奇凤等 (2007) 考察会计师事务所的地域特征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抑制能力的影响, 发现异地会计师事务所对盈余管理的抑制能力显著强于本地会计师事务所, 即异地会计师事务所能提供更高的审计质量。于鹏 (2008) 以财务重述作为客户特征变量, 检验了地缘联系对独立审计治理效率的影响, 发现与非本地会计师事务所相比, 本地会计师事务所对即将发生财务重述的上市公司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显著下降, 表明审计质量受到地缘联系的负面影响。陈策等 (2009) 从投资者感知的角度探讨了异地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是否高于本地会计师事务所, 他认为经本地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显著低于异地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价值的相关性, 证明了地方政府干预的存在损害了本地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

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多, 有代表性见解的学者如Chan et al. (2006) 认为, 与外地审计师相比, 本地审计师由于和当地上市公司经济上的依赖性及迫于政府压力更容易出具有利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

2. 地缘联系对审计质量的正面影响。

一些学者认为, 本地会计师事务所会提供比异地会计师事务所更高的审计质量。这是因为:首先, 会计师事务所基于自身声誉的考虑会保证审计质量 (如廖义刚、王艳艳, 2008) 。其次, 本地会计师事务所对当地的经济状况更为了解, 这将有效地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审计风险 (Choi et al, 2010) , 因此本地审计师能出具更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最后, 本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不仅可以节省交通和信息交流的费用, 而且可以借助地理区位优势, 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原红旗等, 2012) 。

廖义刚、王艳艳 (2008) 以存在持续经营问题的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 对于地方政府控制公司中带来的政治风险和信息风险, 审计师基于自身声誉的考虑会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原红旗等 (2012) 的研究认为, 中国的审计市场虽然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但会计师事务所的地区竞争优势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

Choi et al (2012) 从会计师事务所分所层次上研究地缘联系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发现由于本地会计师事务所具有地区性的信息优势, 审计人员熟悉本地区企业的情况, 能更好地约束企业管理者的盈余管理, 故有地缘联系的本地会计师事务所能提供更高的审计质量。他们还发现, 这种质量的区别会随着客户经营业务的多元化和审计师与客户地理距离的增加而被削弱。

(五) 政治关联与本地会计师事务所选择

Fisman (2001) 、Faccio (2006) 研究认为, 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政治联系, 其影响了审计师的相关决策 (Gul, 2006) 。刘启亮等 (2010) 的研究指出, 政治联系和私人关系的合谋主要借助本土规模较小的会计师事务所来实现。杜兴强等 (2011) 等通过研究发现, 政治关联的国有上市公司显著地倾向于选择本地小会计师事务所, 即在聘请审计师这一问题上具有“地缘偏好”性。这一现象在地方国有上市公司更加明显。对于既定的盈余质量, 政治关联的国有上市公司获得“非标”审计报告的概率更低。

Wang.Q, T.J.Wong, and L.Xia (2008) 研究中国审计市场发现, 直属国务院、国资委的企业偏好于选择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而在经济欠发达、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上市公司则偏重于选择本地的会计师事务所, 这种选择模式是出于国有产权和地缘联系的原因。

四、地缘联系研究现状评述与未来研究展望

1.综上所述, 学者们对地缘的研究在不同的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地缘研究的领域, 将其范围延伸到金融、会计、财务决策等经济学领域中。我国现有文献中, 在金融、会计、财务领域中很少关注地缘联系因素, 本文认为这是目前这方面研究的欠缺, 应予以弥补。

目前审计市场中研究地缘的文献还不是很多, 而在审计市场中研究地缘联系的影响对我国审计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 研究审计中地缘联系可以为以后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使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扩张更加符合国情。其次, 结合我国的特殊制度背景研究地缘联系, 不仅可以揭示我国审计市场现阶段的发展水平, 而且可以根据研究的成果采取相应的措施, 解决我国审计市场中地域分割造成审计独立性不强的问题, 这对促进我国审计市场的成熟具有重要意义。

2.现有的研究已经从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质量等方面关注了地缘联系在审计市场中的作用, 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是在研究广度和深度方面均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本文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其一, 审计市场中关于地缘联系的文献面较窄, 有待进一步拓宽。可以结合我国审计市场的特色, 即结合我国审计市场中的市场分割、市场竞争、会计师事务所的兼并重组、垄断性审计市场结构的形成等方面进行研究。有些学者已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 如李训等 (2013) 发现我国审计市场存在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国内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地理位置与审计定价显著负相关, “低价揽客”的现象在国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比较明显。

其二, 在审计领域研究地缘联系还要进一步开辟研究角度, 以取得更有价值的成果。例如, 从会计师事务所分所层次研究地缘联系与审计质量、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审计收费、审计师业务专长等的关系;从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研究地缘联系因素, 各地区发展程度的不同, 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政治目标对经济、司法的干预程度也会不同 (雷光勇等, 2009) , 以致地缘联系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摘要:地缘因素在地缘政治学和地缘经济学中早已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在会计、审计、金融领域中, 地缘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本文重点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审计领域中地缘因素、地缘联系的研究文献, 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和评述, 最后提出了未来审计领域地缘联系研究中应该关注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地缘联系,地域性,审计质量,本地会计师事务所

参考文献

[1] .杜兴强, 周泽将, 杜颖洁.政治联系、审计师选择的“地缘”偏好与审计意见——基于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审计研究, 2011;2

[2] .彭兰香.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政府监管机制存在的缺陷与创新.财会月刊, 2010;2

[3] .廖义刚, 王艳艳.大股东控制、政治联系与审计独立性.经济评论, 2008;5

[4] .刘启亮, 周连辉, 付杰, 肖建.政治联系、私人关系、事务所.审计研究, 2010;4

[5] .Chan, K.H., K.Z.Lin, P.L.Mo.A politicaleconomic analysis of auditor reporting and auditor switches.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06;11

乌克兰危机的地缘政治效应 篇6

乌克兰危机在前期表现为俄罗斯与西方对待民选总统亚努科维奇的态度上:俄罗斯力挺亚努科维奇并承诺向亚努科维厅政府提供150亿美元援助贷款。西方则公开支持乌克兰的激进反对派进行“广场革命”, 最终把亚努科维奇赶下台, 反对派上台执政。在中期, 表现为普京与奥巴马的激烈斗法:普京策动克里米亚地区举行独立和入俄公投, 以和平方式兵不血刃把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纳入囊中。奥马巴则以“侵略”、“违反国际法”和“破坏乌克兰主权与领土完整”为由, 率领包括欧盟在内的三十多个伙伴国展开了对俄罗斯经济制裁、外交孤立和军事施压的围剿行动。第三阶段是西方武装和支持乌克兰新政府对东南部起义进行军事镇压, 而俄罗斯则支持东南部起义民兵进行抵抗, 在死亡四千七百多人后仍不分胜负。目前, 西方不断加大对俄罗斯的压力, 促使其对东南部已宣布独立的两个所谓共和国施加影响, 与乌克兰政府进行停火谈判, 以最终达成和平解决方案。上述过程表现为俄罗斯与西方争夺乌克兰、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矛盾和斗争及奥巴马与普京之间的博弈, 与乌克兰危机的实质则是美国与俄罗斯战略利益的激烈冲突。美国为了确保“绝对安全”、“世界霸权”和“海外利益最大化”, 冷战结束后很快就背弃了“北约绝不向东前进一步”的郑重承诺, 驱动北约不停顿地向东扩张。首先, 轻而易举地把几乎所有东欧国家都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只在前南地区的科索沃遭到了叶利钦的坚决反对和米洛舍维奇的顽强抵抗, 但在北约55天的狂轰烂炸之后, 塞尔维亚军队溃逃, 叶利钦最后也无奈地放手了, 前南地区“整建制”地收编到西方阵营。紧接着, 西方又以“颜色革命”方式向以俄罗斯为核心的独联体国家进军, 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等亲西方反对派上台执政。在此期间,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支持车臣武装搞独立和恐怖分裂活动, 支持俄国内的亲西方民主派反对普京政府, 坚持在俄周边部署反导系统等。美国的目标已经非常明确, 就是要遏制、削弱甚至肢解俄罗斯, 彻底消除俄罗斯的战略威胁, 正如普京所作的形象比喻:拨掉熊的爪子和牙齿, 给熊戴上锁链, 让它在森林里静静的吃草。在当今世界上, 只有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与美国势均力敌, 能够互相毁灭, 所以, 一个强大、统一、独立的俄罗斯始终是美国的心头之患, 无法使美国感到“绝对安全”。然而, 北约东扩和部署反导系统对俄罗斯的战略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乌克兰与俄罗斯有1500公里边界线, 有俄罗斯的黑海舰队基地 (租借) , 俄乌在经济、历史、文化、民族、宗教方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深远的渊源, 因此, 西方要强拉乌克兰入北约, 是对俄罗斯战略利益的严重挑战, 因此引发了普京政府的强力反击。美俄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较力还远未结束, 乌克兰危机未来将如何演绎呢?笔者认为, 乌克兰危机不是一种意外事件和偶然冲突, 而是一种战略博弈, 美国和西方要把乌克兰拉入欧盟和北约, 而俄罗斯不肯轻易放手。目前, 美国等西方国家企图通过一轮紧似一轮的经济制裁和全面的外交孤立压制俄罗斯放弃对乌克兰东南部顿巴斯地区起义民兵的支持并促其与乌克兰政府达成长期停火协议与和平解决方案。普京已明确表示, 没有任何人能孤立、恐吓得了俄罗斯, 但俄方正积极推动顿巴斯地区起义民兵与乌克兰当局进行停火谈判, 然而俄方不会放弃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俄罗斯意图是:双方先停火, 形成一个和平局面, 一方面缓解与西方的关系, 另一方面为起义民兵和顿巴斯地区赢得时间, 加强军事力量、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 为长期对抗作好准备。俄罗斯不想军事占领乌克兰东南部地区, 暂时也不想让该地区并入俄罗斯, 但主张该地区实行全面自治和乌克兰实行联邦制, 想以此拖住乌克兰加入北约。乌克兰当局同意实现持续停火, 但不会接受联邦制, 只能在东南部地区实现多大程度自治问题上与起义民兵 (实际上是与俄罗斯) 进行和平谈判。波罗申科总统不会急于举行加入北约的全民公投, 但以总理亚采纽克为首的激进派会极力推进这一进程, 在他们认为条件具备时, 仍会主张用武力解决顿巴斯地区的分裂问题, 但俄罗斯不会让激进派的武力解决方案得手。俄罗斯要确对乌克兰东南部地区的实际操控, 如果乌克兰要加入北约, 俄罗斯就会挑战起义民兵与乌当局的武力冲突, 从而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目前, 冲突双方交换战俘已经完成, 下一步可强能是先谈判长期停火协议, 然后再谈判最终和平方案。长期停火协议有可能谈成, 但最终和平方案可能会变成“马拉松式”谈判。

二、乌克兰危机的地缘政治效应分析

乌克兰危机虽然发生在欧洲, 但却产生了世界性的地缘政治效应。主要体现以以下几个方面。

(一) 美俄对抗拉开了“21版冷战”的序幕

乌克兰危机实质上是由于美俄的战略冲突和战略对抗引起的。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加入欧盟为诱饵最终要把乌克兰拉进自己的军事集团。俄罗斯反对北约东扩, 尤其不能容忍西方集团把与自己有1500公里边界线的乌克兰拉进北约, 因为那意味着对俄罗斯的战略安全形成重大威胁。所以, 乌克兰危机是俄美之间、俄罗斯与北约之间、俄罗斯与西方集团之间的一种战略冲突, 不是偶然事件。以前, 俄罗斯对北约东扩和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叙利亚内战和“颜色革命”等, 还主要限于批评、抨击和在安理会的否决, 而这次在乌克兰危机中俄美进行了正面对抗。美国明确提出了遏制、孤立俄罗斯的战略, 带领西方盟国对俄实施了多轮经济裁制, 奥巴马总统更把俄罗斯、IS和埃博拉疫情并称为世界三大威胁。遏制、孤立、制裁是冷战的典型方式, 而俄罗斯也在新军事学说中把北约确定为主要威胁, 首次提出把高精度常规武器作为战略威慑手段之一, 通过了7000亿美元的军事现代化计划。美俄之间已不存在战略互信, 双方之间的博弈将继续下去。“21版冷战”的出现将会使美国的全球战略发生重要变化。即美国如何同时实行遏制俄罗斯战略、“亚太再平衡战略” (主要是针对中国的) 和打击IS为代表的宗教极端势力战略。预计2016年美国新总统上任后, 肯定会重新评估和确定其全球重点和主要方向, 这会直接影响大国关系和战略格局。

(二) 俄罗斯与欧洲关系将发生重要变化

在此次乌克兰危机中, 美国虽是主角, 但欧洲却扮演了“马前卒”的角色, 无论是“广场革命”推翻亚努科维奇, 还是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 欧盟国家都起了很重要作用。通过乌克兰危机, 尤其是“克里米亚事件”, 俄罗斯更加看清了欧洲的战略意图和政策取向, 而欧洲则失去了对俄罗斯的战略信任, 同时也产生了某种恐惧和对自身安全的忧虑。俄欧之间将很难再重建信任, 只要俄罗斯不交出克里米亚, 就不会得到欧洲的原谅。然而, 欧洲的一些精英已经认识到, 没有俄罗斯的合作, 欧洲将永远没有安全可言, 触怒俄罗斯或把俄罗斯逼到墙角, 对欧洲的安全最危险。所以, 在德国以两位前总理为首的64名政治精英联名上书, 呼吁与俄罗斯建立正常、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俄罗斯非但不会寻求与欧洲对抗, 还会尽一切可能修复与德法等主要经济体的合作关系。未来一段时期, 美欧对俄罗斯的政策会出现差别, 而欧洲内部与俄罗斯的关系也将有所不同, 欧俄关系将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局面。

(三) 俄罗斯得到了克里米亚, 但却失去了乌克兰

在乌克兰危机中西方通过策划和支持“广场革命”赶走了亚努科维奇, 激进反对派夺得政权。俄罗斯预判乌克兰肯定要投奔欧盟和北约, 黑海舰队基地要丢失, 北约士兵将会部署到战略要地———克里米亚, 但却给俄乌之间划了一道永远不会消失的民族情感与国家利益的鸿沟。只要俄罗斯不交出克里米亚, 乌俄之间就难以真正的和解。“克里米亚事件”也将使其他中亚国家在与俄罗斯相处时保持警惕和距离, “克里亚米阴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在这一地区散去, 这会引发对俄罗斯的离心倾向, 从而使俄罗斯要全力打造的“欧亚联盟”受到影响。

(四) 乌克兰危机使俄罗斯更加坚定、更加明确地转向东方、转向亚太

早在2007年普京就明确提出要融入亚太的战略意向, 但在实践中并没有采取实质性政策措施, 对外经贸合作的重心仍然放在欧洲。乌克兰危机使欧洲跟从美国对俄罗斯实行一轮紧似一轮的经济制裁, 迫使俄罗斯更坚定、更明确地转向东方、转向亚太。2014年普京除二度访问中国外, 还访问了印度、土耳其和埃及, 利用EPEC会议和G20会议主动拉近与亚太国家的关系。俄罗斯转向亚太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中俄全方位的经贸合作关系。同时, 俄罗斯还将努力建立和扩大与印度、越南、土耳其、埃及、韩国、朝鲜、蒙古、日本、伊朗等亚太国的经贸合作关系和战略合作关系。俄罗斯转向亚太, 一方面将为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经贸合作注入活力;另一方面, 也将对亚太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显著而重要的影响。因为世界上的“三大玩家” (中国、美国、俄罗斯) 齐聚亚太, 相互间的合作、角力、互动将如何展开和变化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摘要:乌克兰危机仍在继续, 但它所产生的地缘政治效应已渐露雏形:此次危机拉开了美俄“21版冷战”的序幕;欧俄之间失去了战略互信;俄乌之间划出了一道难以弥合的政治鸿沟;俄转向亚太将扩展与深化俄与中国及其他传统伙伴的经贸合作与战略关系, 同时也使亚太地区的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关键词:乌克兰,俄罗斯,地缘政治效应

参考文献

[1][俄]阿列克桑德尔·莫罗佐夫.2014年及以后对内政策, 网上杂志“大象”, 2014.1.22.

[2][俄]纳塔利亚·梅坚.德国人的普京政策, 网上杂志“战略文化基金”, 2014.4.13.

[3]谷棣, 胥文琦.俄不需要中国援助, 需要支持[N].环球时报, 2014-12-30.

浅谈地方电台如何发挥地缘优势 篇7

一、地方广播发挥地缘优势的前提

1. 地方广播所处激烈竞争环境的生存需求。

以鸡西地区来说, 随便接收到的调频广播就有10多套, 除了中央电台和省电台参与竞争之外, 周边城市电台也加入了战团, 再加上电视、报纸及网络等其他新兴媒体对受众市场的争夺, 地方广播要在空间上与人竞争, 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是非常艰难的。

2. 广播节目传播模式转变的要求。

传统广播节目的传播模式是一种单向传播, 纵向传播,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占据主动控制的地位, 与听众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我播你听, 立足点是强调教育指导。现代广播模式呈双向循环, 横向传播, “播”以“听”为依据, 传播者对听众传播什么还要受到听众的制约, 听众在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听众对接收到的节目不感兴趣, 就会转台, 现在, 听众对广播节目的忍耐度平均为2分钟, 因此, 地方台节目必须要了解本土听众心理及需求。

3. 地方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宣传重任的呼唤。

地方台是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和耳目, 它必须秉承辅政亲民的理念, 为地方的工作大局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围绕地方各时期的工作中心, 为党委政府所采取的重大部署、举措,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向群众宣传解释政策, 搭建党委政府与市民之间沟通的桥梁。随着政府政务公开, 老百姓参政议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他们迫切需要通过舆论, 监督政府部门的工作, 反映老百姓心声, 维护社会公平。

4. 节目差异化的需要。

在节目内容同质化泛滥的年代, 只有差异化才能在多如牛毛的媒体中脱颖而出。地方台在政策、人才、技术、资金及社会资源等方面远远无法与省级台和中央台相提并论, 要做与大台相同的节目无疑是鸡蛋碰石头, 地方台要在本土市场占有绝对优势, 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 必须实施差异化策略, 打造本土化节目。

二、如何发挥好地缘优势

1. 在新闻贴近性上做文章

作为地方台, 与大台争夺重大新闻的首发权, 显然不切实际。但完全可以在与当地人息息相关的内容上找契合点, 摸准社会需求的脉搏, 以贴近性先拔头筹, 充分展示自己特有的信息优势。本地区老百姓喜欢了解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闻和故事。地方台在报道地方新闻资源掌握和时效上独占先机, 它可以充分发挥地方广播的区域优势。在题材选择上要贴近地方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受众, 抓住目标市场受众最关心、关系最紧密的内容, 从深度广度上下功夫, 从而使新闻报道更深入人心。鸡西电台的新闻节目立足于为地方改革开放鸣锣开道, 为鸡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除了着力做好时政要闻的报道外, 更注重民生新闻报道分量, 用百姓视角, 替百姓说话, 民本取向, 民生内容, 把话筒对准百姓, 报道群众关心的新闻, 增加新闻的贴近性和亲和力, 使新闻真正体现为生活服务, 为群众服务的目的。鸡西电台新闻品牌节目《行风热线》是一档新闻互动节目, 既有报道本地重大新闻的记者现场连线, 又有听众热线。政府部门的领导被定期请上直播室, 与听众对话, 解答听众的疑问, 接受听众的投诉, 突出了节目时效性、权威性、服务性、互动性的特点, 收听率在本地区独占螯头。

2. 弘扬地方文化特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了某一地域鲜明的民俗民情, 也培养了当地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由此形成了该地区的传统文化。如今, 文化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来说越来越重要, 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 在某种程度上是文化的竞争。对优秀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并提升其影响力, 培育特色文化, 对提高文化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媒体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的重任, 作为原生型和具有原创性的地方传统文化是地方广播文化的根基所在。鸡西是版画之乡, 北大荒书法艺术长廊闻名遐迩, 兴凯湖文化源远流长, 虎头要塞举世闻名, 地方文化应该说丰富而独具特色。多年来, 鸡西台在挖掘传承地方文化上不遗余力, 策划制作的《他为古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等作品先后获省文艺奖一、二等奖。

3. 强化节目的服务功能

我们是本土媒体, 本土市场我们最了解, 当地的听众对地方台最有认同感, 这一点是外台无法比拟的。只要符合本地受众的审美趣味和欣赏心理, 尽力并及时为他们提供能满足他们需求的服务内容, 并发挥节目互动的特点, 就能凸显地方广播的服务功能, 提高听众对地方台的忠诚度。去年12月份, 鸡西地区突降大雪, 新闻广播派出多路记者, 及时报道路况, 并采访交通、农业、气象、环卫等部门, 随时连线直播间, 不间断滚动播出, 使市民对雪情带来的影响了然于心, 广播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得到提升。

4. 在形式上不断创新

上一篇:财务成果下一篇:词汇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