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结构

2024-09-10

底部结构(精选10篇)

底部结构 篇1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是指底部一层或两层为空间较大的框架—剪力墙、上部为多层砌体房屋。这种混合承重的房屋在我国的临街建筑和住宅区带商店或车库的建筑中使用较多。通过震害调查发现,在6度~8度区,这种房屋的震害较轻或处于基本完好的状态,特别是采取过适当构造措施的这种房屋,其抗震能力和性能均将明显得到改善。震害调查和试验研究表明,当底层无抗震墙或抗震墙很少时,这种体系的抗震性能不好,当底层有较强的抗震墙时,柔弱层将向上部转移。

1 抗震墙平面布置的基本原则

高层建筑应有较好的空间工作性能,为了适应任何方向的地震作用,对于底部抗震墙结构均应在纵横双向均匀布置,应避免单向布置抗震墙并宜使两个方向刚度和动力特性接近。抗震墙在x方向,y方向分布不均匀可能使结构在这一层产生平面柔弱层效应(见图1左图)。该结构由于y方向填充墙的加入,而使得y方向的强度、刚度都大大增加,而y方向的位移则减小很多。这样使得结构在x方向,y方向的动力特性差距很大,与抗震规范要求结构在x方向,y方向动力特性接近的要求背道而驰。结构在x方向的抗震性能必将进一步降低,从而形成平面薄弱层。图1右图在结构的x方向增加了几道填充墙,使得x方向,y方向动力性能接近,从而避免了平面薄弱层的出现。

2 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限值

抗震墙是结构的主要抗侧力构件,为保证结构的空间刚度和协调变形,规范对抗震横墙最大间距作了明确规定。底框部分抗震横墙最大间距应满足表1的要求。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墙的间距分别为底层或底部两层和上部砌体房屋两部分,上部砌体房屋各层的横墙间距要求应和多层砌体房屋的要求一样;底部框架—抗震墙部分,由于上面几层的地震作用要通过底层或第二层的楼盖传至抗震墙,楼盖产生的水平变形将比一般框架抗震墙房屋分层传送地震作用的楼盖水平变形要大。因此,该结构对抗震横墙最大间距有严格要求。

3 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数量控制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墙数量由纵横两个方向间刚度比决定。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度,7度时不应大于2.5,8度不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底部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度,7度时不应大于2.0,8度不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5。

4 底部抗震墙的构造措施

1)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部砌体墙应满足下列构造要求:a.砖抗震墙墙厚不应小于240 mm,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应先砌墙后浇框架。墙长大于5 m时,应在墙内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b.沿框架柱每隔500 mm配置26拉结钢筋,并沿砖墙全长设置;在墙体半高处尚应设置与框架柱相连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c.墙长大于5 m时,应在墙内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2)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底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应满足下列构造要求:a.抗震墙墙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60 mm,且不应小于墙板净高的1/20;抗震墙宜开设洞口形成若干墙段,各墙段的高度比不宜小于2。b.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不应小于0.25%,并应采用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拉筋的间距不应大于600 mm,直径不应小于6 mm。c.抗震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满足一般部位(非底部加强部位)规定的构造边缘构件。d.底部抗震墙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时,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3)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对底层钢筋混凝土墙而言,一般为高宽比小于1.0的低矮墙,其破坏状态为剪切破坏。试验结果表明,带边框开竖缝钢筋混凝土墙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有很大提高,抗震性能明显优于整体钢筋混凝土低矮抗震墙。因此,宜设置为带边框竖缝的钢筋混凝土墙。这种墙水平钢筋在竖缝处断开。

5 底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墙段的高宽比

底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墙段高宽比小于2将易产生脆性的剪切破坏,变形性能差。

在实际工程中,其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的高宽比往往小于1,通常称为低矮抗震墙。

高宽比小于1.0的低矮钢筋混凝土墙是以受剪为主,由剪力引起的斜裂缝控制其受力性能,其破坏状态为剪切破坏,它是一种脆性破坏,延性很差。试验结果表明:放入砂浆板和钢筋混凝土板的带边框开竖缝钢筋混凝土墙的抗震性能明显优于整体钢筋混凝土低矮抗震墙,这种开竖缝的抗震墙具有弹性刚度较大,后期刚度较稳定;达到最大荷载后,其承载力没有明显降低,其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有较大提高,达到了改善低矮墙抗震性能的目的。

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中底部两层钢筋混凝土墙的高宽比一般已不再是小于1.0的低矮墙。但由于使用功能的要求,在底部两层中往往设置为较大的柱网,致使有些钢筋混凝土墙的宽度为6.0 m~7.2 m左右,使得这类钢筋混凝土墙的高宽比小于1.5。

试验表明,剪力墙的高宽比越小,承受水平地震力的能力越大,但其变形性能越差。我国抗震规范为了保证底部剪力墙合理的破坏形态(不出现剪切破坏),并具有良好的延性变形性能,抗震墙的高宽比应该不小于2。当高宽比大于2时,可采取在抗震墙上开洞或者采用带边框开竖缝的钢筋混凝土墙的措施来解决。

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中的底部两层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其高宽比一般不再是小于1.0的低矮墙,但为增强其变形和耗能能力,应把它设置为带边框柱的钢筋混凝土墙。边框柱的配筋不宜小于其他榀框架柱的配筋。对于宽度小于1.0的个别情况,可采取开门窗洞口等方式进行分隔,以增强其抗震性能。

6底框部分的抗震墙长度控制

底部抗震墙过长一方面易造成该墙肢受力过于集中,不符合设置多道抗震防线的概念抗震设计要求。另一方面底部抗震墙过长会使剪力墙的延性大大降低,脆性增加,易出现脆性的剪切破坏,不利于墙体本身和整体房屋的抗震。

建议对于高层建筑抗震墙不宜超过8 m,而对于高度矮很多的底框房屋墙更不应过长,墙肢的长度应严格控制在8 m以内。如果墙长超过8 m,应采取一些措施。如把抗震墙分成两部分,用连梁连接,如建筑要求封闭,则在中部洞口处用普通砌体墙后砌。

7结语

本文从抗震墙平面布置的基本原则、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限值、抗震墙数量控制、底部抗震墙的构造措施、底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墙段的高宽比、底框部分的抗震墙长度控制6个方面对这种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部抗震墙设计进行了探讨,总结和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具体设计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孙立红.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墙体设计探讨[J].山西建筑,2007,33(16):87-88.

[2]高小旺,龚思礼.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施楚贤,徐建,刘桂秋.砌体结构设计与计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底部结构 篇2

关键词:氨合成塔 开孔结构 有限元分析

1 概述

氨合成塔是石油化工生产中广泛使用的高压设备,主要用于高压、高温条件下氮气和氢气的催化反应以进行氨的合成[1,2]。氨合成塔是一种结构复杂的高压反应器,由于开孔处的结构造成了氨合成塔筒体的几何不连续性增加,这就容易造成开孔处出现破坏导致氨合成塔反应器失效[3-5]。本文利用SolidWorks建立氨合成塔底部开孔处的模型,利用Simulation模块对该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获取氨合成塔在正常工况下的应力、应变云图。通过有限元分析,可为氨合成塔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2 分析模型的建立

本文研究的氨合成塔的型号为托普索型。托普索氨合成塔是一种径向流动冷激型的氨合成塔,气流在塔内呈径向流动,塔内床层温度控制是采用冷激气与催化剂内反应气直接混合来达到的[7,8]。

该设备是一台长15900mm的立式高压反应器,内径为Φ3400mm;外壳结构形式为锻焊结构,直段筒体厚度为198mm的钢锭锻制而成;上下封头为球形封头,上封头厚度为120mm,下封头厚度为130mm。工艺操作温度377℃,操作压力13.6MPa,介质为氢气、氮气及氨等。设计压力15.9MPa,设计温度450℃,材料采用16MnR。设计温度下需用应力为140MPa,弹性模量2×105MPa,泊松比0.3。

利用SolidWorks建立氨合成塔底部开孔处的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左侧开口为气体出口;中间为气体入口;右侧为人孔,用于设备的维护。

Simulation是SolidWorks公司推出的一套有限元分析软件,它作为嵌入式分析软件与SolidWorks无缝集成。运用Simulation,可以迅速得到分析结果,从而最大限度的缩短产品设计周期,降低测试成本,提高产品质量[6]。

将在SolidWorks中建立好三维模型导入Simulation模块进行有限元分析。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材料类型,施加载荷(包括温度载荷)及约束,划分网格。有限元分析模型如图2所示。网格划分品质较高,单元数为21918,节点数为39155。

3 结果与分析

加载求解后得到氨合成塔底部结构的应力云图、应变云图及位移云图。图3为应力云图的剖视图,由图可看出,在氨合成塔底部开孔结构处应力较为集中,有较大应力值,最大应力约为99.2MPa,小于许用应力值140MPa。这是由于氨合成塔底部开孔处存在结构上的突变,导致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故在开孔结构处常常采用加厚来保障其安全性;同时,在结构突变处采取过渡结构,以减小应力集中的现象。

图4为氨合成塔底部开孔结构处的应变云图。由图可知,氨合成塔底部开孔结构处的最大应变值出现在底部接近于开孔部分的球面处,最大应变值为1.95×10-3。这是由于开孔处应力比较集中,导致附近结构易发生较大的变形。图5为氨合成塔底部开孔结构处的位移云图。由图可知,氨合成塔底部开孔结构处位移量较大,最大位移量约为0.3mm。

4 结论

通过SolidWorks软件建立氨合成塔底部开孔结构的三维模型,并利用Simulation模块对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得到氨合成塔底部开孔结构处的应力、应变及位移云图。结果表明,氨合成塔底部开孔结构处有应力集中的现象,导致附近应变及位移值较大;最大应力为99.2MPa,最大应变为1.95×10-3,最大位移量约为0.3mm。分析结果满足设计要求,可为氨合成塔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陈曙光,李丁,刘荟琼等.氨合成塔底部五通有限元分析[J].化工设备与管道,2010,47(6):19-21,26.

[2]刘伯玉,丁传安.基于ANSYS的氨合成塔球形封头的优化设计[J].化工机械,2010,37(6):723-725.

[3]白海永,傅吉坤,周大坤等.氨合成塔外壳双锥环密封结构的分析[J].压力容器,2008,25(4):24-27,48.

[4]邹军,江楠,毛苗等.氨合成塔非径向接管有限元分析与强度评定[J].化肥工业,2012,39(1):34-37.

[5]丁传安.氨合成塔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D].东南大学,2005.

[6]SolidWorks+Motion+Simulation建模/机构/结构综合实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7]吴萍.180kt/a氨合成塔的设计与应用[J].化肥设计,2006,44(4):23-26.

[8]甘梦书.径向氨合成塔数学模型及仿真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1998.

装载机铲斗底部结构的修复 篇3

首先,用氧乙炔割炬将钢轨的底面割下,再将割下的钢轨底面截成铲斗底面斗齿间距的长度,即每个斗齿间距处配备1根钢轨底面。

其次,将装载机开至平坦的水泥地面,并将铲斗底面平放在水泥地面上。

再次,将截好的钢轨底面的平面朝上,并使钢轨底面压在的铲韧下边,以使钢轨底面从铲刃处露出14cm。

最后,进行封堵焊。先用普通焊条打底,再用506型焊条将焊缝填满即可。

业内激辩楼市底部 篇4

一种观点认为,楼市成交量复苏,购房者信心小幅提升,表明当前市场正逐渐出现底部特征。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降价项目能换来一定的成交量,在以价换量行得通的情况下,项目再降价的可能性不大;

另一观点认为,楼市成交量复苏,是楼市深度以价换量引致“刚需”发力的结果,并非楼市回暖的征兆。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楼市成交复苏并非反转信号,楼市离底部还很远,降价仍是主旋律。

部分区域价格探底

眼下,开发商为卖房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有楼盘销售人员建议客户办理假离婚再购房,甚至有项目为逃避限购使出奇招——与购房者签订一份非正式协议,以此躲避监管。但是开发商都明白一个道理,所有这些奇招都不如直接降价效果更明显。

以北京为例,在国家调控持续影响之下,近郊楼市已是降声一片,通过成本计算可以看出,各楼盘探底趋势明显。过去一些热点区域(如房山等),由于竞争激烈,一些项目甚至已经是成本价出售。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在政策持续调控之下,楼市压力空前,但在北京,除通州等水分较大的区域之外,北京整体房价跌幅并没有如同人们想象的那样“跳水”。据伟业我爱我家数据显示,从北京市房地产市场去年一手房交易情况来看,总成交量5.8万套(不含保障房),同比下降34.2%,平均成交价格21552元/平方米,同比下降7.4%。虽然总体呈现明显的量价齐跌的局面,但跌幅远远小于普通老百姓的預期,北京市一手房的成交价格仍停留在2万元以上每平方米。

调控政策执行之后,北京各近郊区一手楼盘纷纷降价,从去年开始房山区就步入降价通道,最高卖到18000元/平方米的万科长阳半岛,如今成交价在15000元左右/平方米,其中包含约2000元/平方米的精装修;周边的首开熙悦山虽然是毛坯房,但价格从去年的15000元/平方米跌至目前的13000元/平方米,位于阎村的天恒乐活城现房价格更只有10000—12000元/平方米。

天恒乐活城营销负责人坦承,天恒乐活城项目售价基本与成本价持平,属于底价出手。到底房山区域还有没有降价空间?天恒乐活城营销负责人则替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房山区项目土地成交价格在4150元/平方米-6500元/平方米之间,而项目除去土地外的各项成本,约在5500—6500元/平方米,两者加在一起总成本至少也在一万元左右每平方米,由于价格已经探底,后期降价空间有限。

专家认为无底可抄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在房价普遍“跌跌不休”的同时,部分项目也在提价销售。如金茂府是位于北京CBD区域的一个高端项目,据了解,目前该项目三期即将推出,售价将比二期有所提高,单价涨幅在5000—10000元/平方米不等。在北京春季房展上,一外地项目销售人员表示,目前主要是大城市房价有所下降,而很多中小城市,房价依然在涨。

刚刚过去的3月份,楼市“量涨价跌”取代之前的“量价齐跌”,成为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大势。不过,相对于成交量的回升,房价依然处于下行通道之中。

根据《全国48城市3月成交分析报告》显示,3月在全国48个大中城市中,在刚性需求释放的情况下,除哈尔滨、青岛、镇江3城楼市成交环比出现不同幅度的下滑外,其余45城全线上扬,其中,成交量较去年同期上扬的城市占比七成。北上广深4大一线城市3月成交量再度全线飙升,4城共计签约近2.5万套,与2月份1.5万余套的总量相比再度提升达61.9%,同比去年也有着近五成的增幅。表明刚需购房者观望情绪有所松动,开始出手购房。

不过近日发布的一份针对“特刚需求”人群的报告显示,目前大多数新青年(高素质、高学历、高潜力的青年)在当前所居住城市尚无住房,这一比例为63.79%。高达85.25%的新青年置业者认为当前房价太高,不能接受,有接近六成的调查对象表示将推迟购房。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结构设计研究 篇5

关键词:底部框架,抗震,房屋,结构,设计,混凝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关注建筑物在商业方面的性能, 对于街道旁边商业用房上部的住宅而言, 其底部框架的抗震墙的结构抗震设计工程是非常关键的, 由于这种结构相较于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房屋设计而言, 有着造价相对较低且施工比较方便等优势, 所以我国城镇地区的建设广泛采用这种建筑形式。

1 抗震墙砖砌房屋底部框架的结构特点

(1) 为了确保房屋底部能够较大的承受变形, 所以底部一般会采用不同于上部的具有“延性”特点的钢筋混凝土材料, 而上部所用的砌体材料是由砂浆和砖块结合砌筑而成, 这样的砌体材料虽然有较好的抗压性能, 但是它也有着较差的受剪抗拉性, 是一种具有“脆性”特点的材料。

(2) 底部的结构形式是不同于上部框剪体系, 它是由框架和数量一定的抗震墙所组成的, 而上层所用的砖砌抗震墙体系的开间则相对较小。由于上层有着较小的抗震墙开间, 且其数量较多, 所以弥补了上部砌体与钢筋混凝土相比较弹性模量在材料方面小很多的不足, 导致在竖直方向向上会有较大的刚度, 而下部的刚度则较小。大量的震害结论显示, 房屋破坏大部分都是由底层开始的, 较严重危害的是底部的框架结构, 由此可知, 底部是在水平地震力的作用下成为薄弱层的“变形集中层”。

2 对结构抗震设计方面的要求

上刚下柔和上重下轻是抗震墙砖房底部框架的典型特点, 上下墙体的相对位置和上下层的层间侧移刚度比等都是直接影响着房屋的受震害程度及平面布置的重要因素。

(1) 要遵循的原则是“强柱弱梁”。

为了保证在强烈的地震作用下其框架结构的梁端先出现塑性铰, 再在柱端出现, 因此, “强柱弱梁”和“强节点弱构件”是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房屋会随着塑性铰先出现在框架的任一柱端而引起同层的其他柱端接连出现塑性铰而倒塌。但是很难实现在计算截面抗弯强度的基础上满足“强柱弱梁”的要求, 这是因为底层框架在竖向上要承担的荷载会引起较大的弯曲和较大的截面, 因此就将设计“强柱弱梁”的原则尽量在构造上实现, 尤其是在箍筋的配置上。

(2) 结构立面要确保均匀性和连续性。

“上重下轻”是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在结构方面的典型特点。在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前提下, 要确保底部结构的层高不会超过4.5m, 还要严格控制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 这样才能够尽可能的将结构重心降低。墙体在竖向上应确保对称连续, 各层建筑的上部砖房在功能上也要保持一致。对于层高要尽可能的对其降低, 这样才能够避免出屋面楼梯间的水箱间在地震时会由于刚度突变而引起的鞭梢效应发生。建筑设计的竖向强度和均匀性的刚度保障前提做到连续的竖向规则, 尽量减少变形集中和应力集中, 从而避免薄弱层出现在上部砖房。

(3) 均匀性和整体性是结构平面设计所关注的重点。

要尽可能的减少上部砖房的单元形式、并且做到简洁、规则、对称的建筑平面布置。在房屋的尽头端和转角处不能够设置楼梯间, 且墙体的削减不能够在烟道和风道等处。上部砖房的纵横墙布置应均匀对称, 沿平面内要确保对其, 窗间墙的宽度在同一轴线上要均匀, 对于下部的框架抗震墙结构而言, 要使墙体尽可能更多的落于柱网上, 并要求上部砖房布设与柱网相对应。

3 设置防震缝是非常必要的

在大部分的震害中, 体形结构不对称的相较于体形结构均匀对称的更易随着复杂的地震作用而受严重破坏。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体系、各建筑状态的建筑, 并结合不同程度的地震烈度而区别对待, 从而避免了建筑立面的效果如工程造价增加等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防震缝的影响。

4 对于圈梁和构造柱的设置

对圈梁的构造柱的设置已成为我国目前在多层混合结构中至关重要且广泛被采用的抗震措施。圈梁不仅能将房屋的整体性增强, 还能够将房屋的抗震性能提升, 同时, 对于墙面裂缝开展的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对于房屋受到地震作用或者是其他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地基沉降不均匀而引起的破坏都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设置由钢筋混凝土制成的构造柱能够约束砌体, 从而达到延性和抗剪能力得到提升的目的。如若遭受设计烈度的地震作用, 房屋结构的部分构件也仅仅只会发生非弹性变形, 这样在地震之后稍微修复房屋的局部部位就可以继续使用。所以说, 底层框架砖房结构抗震体系中的二道防线就是圈梁与构造柱所形成的“弱框架”。

结构设计和结构处理随着近几年建筑设计平面布置多样化的出现而变得越发困难, 因此, 要强化结构设计方面的能力, 尤其是底层框架砖房的设计, 从而弥补房屋抗震性能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苏小卒.多层砖混结构房屋设计探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10) .

[2]唐岱新.普通砖混结构设计技术措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 .

浅谈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设计 篇6

1 底层剪力墙数量要求

根据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震害调查和试验研究表明:底层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的层间位移角在1/1 000左右时将产生开裂,当层间位移角到1/500时,其刚度约降低到弹性刚度的30%;砌体抗震墙的层间位移角到1/500时,其刚度约降低到弹性刚度的20%;而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层间位移角到1/500时,仍处于弹性阶段。当房屋在低于基本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房屋完全处于弹性变形阶段,底层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和砖砌体抗震墙具有很大的侧向刚度,框架柱部分的侧向刚度在楼层侧向刚度中所占比例很小,大约5%~10%,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抗震规范》第7.2.4条第3款规定“底层或底部两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全部由该方向的抗震墙承担,并按各抗震墙侧向刚度比例分配”。《抗震规范》第7.1.8条第2款规定“房屋的底部,应沿纵横两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或基本均匀对称布置”。此条文中的“一定数量”四个字对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剪力墙数量提出了要求,《抗震规范》中计算公式(6.2.9-2)V1rRE(0.15fcbh0)和《混凝土规范》中计算公式(11.7.4-2)Vw1rRE(0.15βcfcbh0)同时给出了答案。PMCAD主菜单8对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计算地震作用时,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给出了每层抗震验算结果,很容易可以查到底部转换层地震剪力标准值,然后根据《抗震规范》第7.2.4条第1款、第2款规定乘以1.2~1.5的增大系数,根据《抗震规范》第5.4.1条乘以1.3的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再根据《抗震规范》第6.2.8条规定:一、二、三级的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其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分别乘以1.6,1.4,1.2的剪力增大系数,就得出上面公式左边的剪力设计值Vw。下面结合一工程实例说明上面的剪力墙布置方法。

例如某7度区底部二层框架—抗震墙商住楼工程,地下1层地下室,层高3.6 m;地上1层商业,层高3.9 m;上托5层砖混住宅,层高2.8 m。第一次PMCAD主菜单8试算可以不布置剪力墙,查看图形文件ZH2可知本层地震剪力标准值V2=3 423.7 kN(见图1),根据《抗震规范》第7.2.4条第2款规定取增大系数为1.4,根据《抗震规范》第6.2.8条规定7度区二级抗震墙乘以1.4的增大系数,地震剪力设计值Vw=1.3×1.4×1.4×3 423.7 kN=8 723.6 kN,《混凝土规范》计算公式(11.7.4-2)中rRE=0.85,βc=1.0,C35混凝土fc=16.7 N/mm2,可得出剪力墙横断面面积bh0=2.90 m2,假定横墙墙厚b=0.25 m,计算得出横向剪力墙总长度为11.6 m,注意这是横向剪力墙所需最短的总长度。把横向剪力墙分成4段,每段3.1 m,按照“均匀、对称、周边、分散”的原则布置在横向框架内,一般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时,剪力墙的高宽比控制在1.5~3之间比较合理;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时,剪力墙的高宽比宜控制在2~4之间比较合理;同时还要满足《抗震规范》第7.1.5条对剪力墙横墙最大间距要求。假定纵向墙厚b=0.2 m,计算得出横向剪力墙总长度为14.5 m,注意这是纵向剪力墙所需最短的总长度。前后外纵墙一般为商业门脸,混凝土墙垛越短越好,因此前后外纵墙各布置2段2.1 m长剪力墙,中轴利用楼梯间布置3段2.4 m长剪力墙,再次进入PMCAD主菜单8试算。

2 上下层刚度比的控制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上部和下部是由两种性质不同材料组成,上部各层砖房纵横墙体较多,而下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这就形成了整个结构上刚下柔,刚度沿竖向发生变化。《抗震规范》第7.1.8条第3,4款对上下层刚度比的上限和下限都给出了强制性规定:“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度,7度时不应大于2.5,8度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应小于1.0”“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度,7度时不应大于2.0,8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这就保证了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既不使底部框架侧向刚度过小,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形成底部弹塑性变形集中而出现严重的倒塌破坏,又不至底部框架侧向刚度过大,使薄弱层转移到上部砖房的过渡层,底框部分的良好延性性能得不到发挥,过渡层却发生应力集中破坏。下面仍然以上述工程实例说明如何调整上下层刚度比满足规范要求。

纵向刚度比K0=2.34不满足规范要求,横向刚度比K90=1.48满足规范要求。横向和纵向剪力墙横断面面积基本相等,而刚度比却差很多,这主要是横向和纵向剪力墙单片剪力墙的高宽比不同决定的,底框—抗震墙房屋中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侧移刚度由剪切刚度和弯曲刚度组成。高宽比小于1时,可只计算剪切变形;高宽比不大于4且不小于1时,应同时计算弯曲和剪切变形;高宽比大于4时,只计算弯曲变形。横向剪力墙高宽比为7.5/3.1=2.4;前后外纵墙剪力墙高宽比7.5/2.1=3.6,纵向楼梯间中轴剪力墙高宽比7.5/2.4=3.1。而弯曲刚度与墙肢长度的立方成正比,墙肢越长,底框部分的侧移刚度就越大,这就总结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在保证沿纵横两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的情况下,调整单片剪力墙的高宽比来提高或者降低上下层刚度比比值。另外,根据剪力墙的侧移刚度计算公式,侧移刚度还与墙厚和墙体混凝土强度等级有关,一般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便随意调整影响也很小。本工程后外纵墙为商业门脸,混凝土墙垛不便加长,因此,前后外纵墙剪力墙墙厚变为0.25 m,纵向楼梯间中轴剪力墙墙厚变为0.3 m,通过修改再次进入PMCAD主菜单8试算。纵向刚度比K0=2.00满足规范要求,横向刚度比K90=1.48满足规范要求。

3结语

现在各个设计单位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一般承接的工程要求工期比较紧,设计人员借助设计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就成必然。但设计人员不能只会按照软件要求一步步操作,必须深入学习熟悉规范,加强“概念设计”的抗震理念,一定能够设计出抗震性能良好的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

摘要:结合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设计难点,在深刻理解《抗震规范》有关条文的基础上重点对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中剪力墙的布置进行了探讨,从而更好的设计出抗震性能良好的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

关键词:抗震墙,侧向刚度,剪力墙,刚度比

参考文献

[1]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版)[S].

[2]PMCAD用户手册及技术条件[M].北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5.

[3]SATWE用户手册及技术条件[M].北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5.

底部结构 篇7

高层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不仅要考虑到建筑的功能, 还应该考虑到结构受力、安全、技术等各方面的要求。在多功能的公共建筑中, 通常要求底部作商业的建筑中, 上部采用剪力墙结构, 布置成住宅或办公间, 在底部则为了满足布置餐厅、商店、文化娱乐以及其他需要较大空间公用房间的建筑功能的要求, 通常用框架柱代替剪力墙, 以满足业主底部大空间的使用要求。这种底部首层或几层取消部分剪力墙, 形成大空间的结构称为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 或框支——剪力墙结构。

1. 剪力墙结构概念及特点

剪力墙结构是指由钢筋混凝土墙体构成的承重体系, 同时承受竖向荷载和侧向力的结构。剪力墙结构利用建筑外墙结构和内隔墙位置布置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墙, 墙体下端固定在基础顶面上的竖向悬壁板, 竖向荷载在墙体内主要产生向下的压力, 侧向力在墙体内产生水平剪力和弯矩。因这类墙体具有较大的承受侧向力 (水平剪力) 的能力, 故被称之为剪力墙。

剪力墙结构的适用范围较大, 从十几层到几十层或更高的建筑中也很适用。它常被用于高层住宅和高层旅馆建筑中, 例如:广州宾馆, 27层, 87m;北京西苑饭店, 27层, 92m;广州白天鹅宾馆, 30层, 102m。因为此类建筑物的隔墙位置较为固定, 布置剪力墙不会影响各个房间的使用功能, 而且在房间内没有柱、梁等外凸物件, 既整齐美观, 又便于室内家具布置。

2. 框架——剪力墙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也称框剪结构, 这种结构是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 构成灵活自由的使用空间, 以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在框架结构中加设适量的剪力墙, 二者通过楼盖协同工作, 以满足建筑结构的抗侧力要求, 从而组成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在框架中局部增加剪力墙可以在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影响不大的情况下, 使结构的抗侧力刚度和承载力都有显著提高, 所以这种结构体系兼有框架和剪力墙结构的优点, 是一种适用性较广的结构体系。

2.1 框架——剪力墙结构变形特点

高层建筑结构受力特点与多层建筑结构的主要区别是侧向力 (风或水平地震作用) 成为影响结构内力, 结构变形及建筑物土建造价的主要因素。在水平荷载作用下, 框架结构的侧向变形曲线主要为剪切型, 而剪力墙结构主要是弯曲型变形。由于两者是受力性能不同的两种结构, 因而两者之间需要通过楼板的协同工作。由于楼板平面内刚度很大 (计算中假定为无限刚性) , 因此在同一楼板处必有相同的位移, 这就形成了框架-剪力墙结构特有的变形曲线, 呈反S形曲线。框架剪力墙结构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体系的结合, 吸取了各自的长处, 既能为建筑平面布置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 又具有良好的抗侧力性能。该体系结构中的剪力墙可以单独设置, 也可以利用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等墙体。由此可见, 这种结构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房屋建筑结构体系中。

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受到外力时, 框架结构底部位移迅速增大, 上部位移增长较为缓慢, 剪力墙结构底部位移增长较为缓慢, 上部位移增长则较快。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下部, 侧位移较小的剪力墙对框架提供帮助, 墙体结构将框架向左边拉, 框架——剪力墙的侧位移比框架结构单独侧位移较小, 比剪力墙单独侧位移大;在上部, 框架结构又可以对剪力墙结构提供支持, 即框架将墙体向左边推, 其侧位移比框架结构单独侧位移大, 比剪力墙单独侧位移小。因此可见,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侧位移显著减小, 且使框架和剪力墙中内力重分布更趋于合理。

2.2 框架——剪力墙结构受力特点

剪力墙的侧位移刚度显著大于框架结构, 因此, 剪力墙分配到的剪力也将大于框架结构。由于变形协调作用, 框架与剪力墙的荷载和剪力分布沿高度方向调整。框架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 框架与剪力墙之间楼层剪力的分配比例和框架各楼层剪力分布情况随着楼层所处高度而变化, 与结构刚度特征值λ密切相关。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底部剪力为零, 剪力控制部位在房屋高度的中部或者上部, 而纯框架结构最大剪力在底部。由此可见, 当实际布置有剪力墙 (如:电梯井道、楼梯间、设备管道井墙等) 的框架结构, 须按框架结构协同工作计算内力, 而不应简单按纯框架计算与分析, 否则不能保证框架部分上部楼层构件的可靠度。

3. 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设计建议

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平面布置应规则且均匀对称, 尽量使水平荷载的合力中心与结构刚度中心重合, 可避免或缓解扭转的不利影响。落地剪力墙应布置在大空间房间的两端。为保证落地剪力墙对框支剪力墙的支承与约束作用, 须严格限制底层楼盖的水平位移。大空间房间的长度不宜过长。在设计中, 为框支剪力墙隔开的相邻两道落地剪力墙的距离与建筑宽度之比 (L/B) , 建议按L≤2B布置。当建筑物总长度较大时, 除在两端设置落地剪力墙外, 还可在平面中部布置落地剪力墙, 以增强其整体结构抗侧力性能。

4. 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体系发展趋势

我国高层建筑层数不断增加, 体型结构也越来越复杂, 由于框架结构的主要特点是能获得大空间结构房屋, 房间布置较为灵活。其主要弱点是抗侧力刚度较小, 侧位移较大。而剪力墙结构与之相反。但是全剪力墙结构无法灵活布置大空间等多功能房屋建筑。因此, 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协同作用可取长补短, 既能满足空间灵活布置, 又具有较大的侧向刚度, 所以广泛适用于较多建筑功能要求的房屋建筑。

5. 结语

底部结构 篇8

关键词:底部框架,抗震墙,设计

1 前言

底部框架抗震墙的结构形式具有比全框架结构经济 (在相同使用功能条件下可节约造价20%-30%) ,同时又具有框架结构大空间便于灵活布置的使用特点,且施工简单、工期短。因此这种结构形式使用的较为普遍,在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尤为适用,正是有这种广泛的需求,新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S0011-2001) 在底部框架抗震墙这一部分较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Jll-89) 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房屋总层数、总高度方面较旧《抗规》 (GBJll-89) 有了一定的放宽,同时又提出了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的设计原则和规定。最近几年此类房屋在吉安地区设计项目中占有很大份额,抗震设计出现的问题较多,本文结合作者的设计经验对抗震墙设计中的主要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一些看法。

2 结构体型的均匀性

在中强地震作用下,上部砖房对底部产生较大的倾覆力矩,使设置抗震墙数量少的一侧的框架柱产生较大的附加轴力,承载和变形能力下降,导致震害加剧。故底部抗震墙布置应尽可能均匀对称分散分布,尽量使纵横向抗震墙相连;同时,纵向抗震墙应在外纵轴线布置开窗洞的抗震墙或短肢剪力墙,增强横向抗倾覆的能力,减小倾覆力矩对框架柱产生的附加轴力。另外,尽可能地减少层数、降低层高以削弱倾覆力矩的影响。抗震设计中,应尽可能使建筑平面简洁、规则,结构的刚度中心与质心相一致,以减小地震作用下结构产生的扭转效应,对于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的房屋应注意偏离结构刚度中心远端的抗震墙或框架柱承载力的验算。

建筑立面应避免头重脚轻,结构重心尽可能降低。出屋面部分如屋顶的女儿墙、水箱间等,由于根部与下部结构连接薄弱,刚度突变,受鞭梢效应影响严重,在地震时容易率先破坏倾倒;另外,其地震作用通过周边的屋面结构传至下部结构,如屋面结构刚度不足时,在突出屋面结构的下部一定范围内破坏相对集中。抗震设计要求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不应过高,以减小地震时产生的鞭梢效应。同时,控制结构竖向强度和刚度的均匀性。在中强地震作用下,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结构的薄弱楼层将产生变形集中,其变形值数倍于其它楼层,薄弱楼层的变形大小决定了结构的破坏状态。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楼层的强弱程度可由楼层屈服强度系数的大小来判断。所谓层间屈服强度系数是指楼层实际受剪极限承载力与其弹性反应地震剪力之比,按下式计算

式中,Vu (i) 为第i层楼受剪极限承载力。Ve (i) 为第i层弹性地震剪力,分别按下式计算

式中,Vcc (i) 、Vcw (i) 分别为底中第i层框架柱和混凝土抗震墙受剪极限承载力;Vbw (i) 为第i层砖砌体受剪极限承载力;γ1、γ2分别为考虑砖砌体和混凝土抗震极限承载力的折减系数,γ1可取0.7,γ2可取0.9β为砖砌体的水平承载力降低系数,对于过渡层取0.7~0.8,其余层取1.0;ζN为砖砌体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fv为非抗震设计的砖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02) 采用;Aj为第i层第j墙段水平截面净面积,砖砌体中设置构造柱时,按上面公式计算;Awj为第i层第j墙段扣除洞口及构造柱后的水平截面面积;Acq为1根混凝土构造柱的截面面积;Gc、Gw分别为混凝土和砖砌体的剪切模量;ηq为混凝土构造柱抗剪参与系数,中柱 (包括边中柱) 取0.4,边柱取0.3;Fe (k) 为第k层的弹性地震作用标准值;n为结构层数;m为第i层墙段数;γ为构造柱数。

3 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的结构体系

根据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和这两类房屋的特点,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结构体系应附和下列要求: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层或底部两层应设置为框架-抗震墙体系。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层或底部两层受力比较复杂,而底部的严重破坏将危及整个房屋的安全,加上地震倾覆力矩对框架柱产生的附加轴力使得框架柱的变形能力有所降低等因素,对底部的抗震结构体系的要求应更高一些。

(1)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层或底部两层均应设置为纵、横向的双向框架体系,避免一个方向为框架、一个方向为连续梁的体系。 (2)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层或底部两层应设置为框架-抗震墙体系,使得在底部形成抗震的两道防线。为了增强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的变形和耗能能力,应把钢筋混凝土墙设置为带边框的钢筋混凝土墙。 (3) 底层或底部两层的抗震墙宜沿纵、横两个方向对称布置,尽量使纵、横抗震墙相连;钢筋混凝土墙宜布置为T形、L形或Ⅱ形。对于底部两层的抗震应贯通第一、二层。 (4) 底层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层钢筋混凝土墙宜设置为带边框开竖缝的钢筋混凝土墙。

过渡楼层的抗震能力应适当加强。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结构房屋的过渡楼层受力较为复杂,虽然底部抗震墙先开裂,但是一旦过渡楼层的砖墙开裂后,其破坏状态要比底部重的多。因此,应增强过渡楼层的抗剪和抗弯承载能力。新《抗规) (GB50011-2001) 就过渡楼层的楼板、构造柱及砂浆标号提出了最低的要求。

上部砌体房屋的纵、横墙布置。上部砌体房屋的纵、横向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宜均匀。内纵墙宜贯通,对外墙的开洞率应控制,6度区和7度区不宜大于55%,8度区不宜大于50%。

4 底部框架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4.1 底部抗震墙数量不够造成上、下侧向刚度比超过规定。

4.2 侧向刚度比符合要求,但上层纵向墙体开间过大,下部抗震墙几乎没有,这种上、下纵向刚度都很小,相对比值却能满足。对于这类房屋,首先要求上层砌体应满足砌体结构的局部尺寸限值,再调整底部抗震墙,使之满足侧向刚度比。

4.3 单片抗震墙过长,有的整个山墙12米多全按抗震墙设计,形成"刚度集中"。对于高层建筑,抗震墙不宜超过8米,而对于高度矮很多底框房屋墙更不应过长。低矮抗震墙破坏特征是"剪切型",具破坏起于混凝土剪坏,属脆性破坏。规范规定底框房屋抗震墙高宽比不宜小于2.0,较长的抗震墙可设竖缝予以处理。

4.4 托墙梁支承于底部抗震墙上,这是一种严重的设计错误。其错在于: (1) 由于托墙梁截面一般都很大,受力很大,使得抗震墙承受很大的出平面弯曲作用,也使得抗震墙局部区段轴压比过大。 (2) 底框房屋抗震墙一般在200-250之间,托墙梁纵向钢筋的锚固难以达到规范强制性条文7、5、3条的要求。 (3) 由于墙很薄,托墙梁线刚度很大,形成"强梁弱支座",节点易于破坏,托墙梁配置很多负筋不起作用。对这类问题,应在托墙梁下设框支柱,或设垂直的抗震墙以平衡厚墙体出平面的弯曲作用。在一些错误的设计中,托墙梁下抗震墙连暗柱都没有设置,这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4.5 当有次梁托墙时,应注意支承托墙次梁的主框架梁的抗剪、抗扭设计,此时不能按一般多层框架梁的构造作法,在支座边1.5倍梁高或1/6跨度范围内加密箍筋。由于托墙次梁传来很大的集中力和扭矩,有可能使得跨中剪力与支座剪力相差不很大,对这类情况要注意跨中抗剪强度的验算。注意一下这个问题,或许可以避免大错误。

参考文献

[1]赫健裴武林金挺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沈阳建筑2003年第1期

底部放量 前程无量 篇9

本周行业资金流入显著,十大行业资金净流入均过亿。房地产重回榜首,9月和10月历来都是房地产市场一年中的鼎盛时期,更是房价走势的风向标,近期房地产市场回暖,二三线城市开发商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的已经迫不及待开始提价。地产龙头万科近期屡屡在土地市场上“出手”,9月一周内已斥资54亿拿地,刷新了其刚在8月内创下的36亿元年内拿地金额最高记录。目前的地产市场成交量已经逐渐恢复到楼市最火热时期的六成,房企的库存减少,资金链改善,房企拿地热情高涨也是顺势而为。券商、保险在连续多周资金流出后,本周也开始资金回流。券商往往有跟大盘同向涨跌的特性,因此,券商的率先企稳回升也反映出大盘阶段性反弹的可信。

资金流出十大行业排行榜上,蓝筹板块银行、重型机械、煤炭、钢铁还没有扭转资金流出的趋势,不过净流出资金在减少。

底部结构 篇10

砌体结构是工程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结构形式。据不完全统计, 砌体结构在我国住宅建筑中的比例高达80%, 在整个建筑业中的比例约占60%~70%。近年来,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 对多层砌体结构住宅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因此, 地震区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地震灾害调查, 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能力与房屋的总高度和层数有直接关系, 房屋的破坏程度随着高度的增大和层数的增加而加重, 其倒塌率与房屋的高度与房屋的层数成正比, 因此限制多层砌体房屋的高度和层数是减轻地震灾害的经济而有效的措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进行了明确限制, 并解释了房屋的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 半地下室从地下室室内地面算起, 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的半地下室应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到山尖墙的50%高度处。

抗震设计结构计算简图底部嵌固位置的确定:

1 无地下室, 基础埋置较浅时底部嵌固端位置为基础顶面;

基础埋置较深时底部嵌固端位置为室外地坪下0.5m处。

此条规定已被广大设计人员所熟悉和掌握。

2 整体刚度很大的全地下室及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 底部嵌固端位置为地下室顶板顶部。

此条规定中强调了“整体刚度很大的全地下室及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 对于全地下室:“整体刚度很大”和半地下室“嵌固条件好”只是给出了概念的要求, 并没有对量上进行限制要求, 多以广大设计人员中就很难把握这个度。何为整体刚度很大, 何为整体刚度不大, 何为嵌固条件较好, 何为嵌固条件不好, 难免在设计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做法, 嵌固影响到抗震结构措施中构造柱的设置。2003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厅发布了 (实施国家2002 (建筑构造) 系列规范的细则) XJJ010~2003第四节第2条第5款C项规定:地下室顶板在室外地面以上, 不大于地下室层高的50%且在1.2m以内, 地下室外墙外侧无采光或有采光并但窗并强系由横墙延伸时的半地下室及全地下室, 当其地下室承重砌体墙厚度不下于底层厚度的1.5倍, 地下室现浇钢筋混凝土顶板厚度不小于150mm, 并采用双层双向通常配筋, 每层每个方向配筋率不小于0.25%时, 地下室顶板可作为嵌固端”此项规定很好的解决了上述“度”的问题。地下室承重砌体墙厚度不小于底层厚度的1.5倍:即地下室墙体侧移刚度是底层墙体侧移刚度的1.5倍, 150厚的现浇板满足了刚性楼盖得要求, 总体上达到了“总体刚度很大”和满足上述规定的定半地下室要求的“嵌固条件好”。近年来, 新疆部分地区在执行此项规定时对于地下室现浇钢筋混凝土顶板厚度不小于150mm, 并采用双层双向通常配筋, 每层每个方向配筋率不小于0.25%时内容也存有异议, 带有半地下室的多层砖混住宅在设计中采用的地下室现浇钢筋混凝土顶板厚度为120mm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过渡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板厚不应小于120mm) , 配筋按普通楼板钢筋。其依据为多层砖混住宅地下室承重横墙间距较小, 能够满足楼盖对传递水平地震作用所需水平刚度的要求;采用120厚现浇板也能够满足传递横向水平地震作用给横墙的水平刚度, 使之达到嵌固端的要求。

3 地下室整体刚度较小或嵌固条件不好的

半地下室, 底部嵌固端位置为地下室室内地坪处, 此时地下室顶板也算一层楼面。

当地下室层高较大, 顶板距室外地面较高 (大于1.5m或当地规定的数值) , 或有大的窗并而无窗并墙或窗并墙不与纵横墙连接, 构不成扩大基础地盘的作用, 周围的土体不能对多层砖房地下室起到约束作用, 此时房屋抗震设计计算简图中地下室应按一层考虑, 地下室顶板也算一层楼面, 嵌固端应取为地下室室内地坪处。地下室层高应计入房屋的总高度, 地下室层数也应计入房屋的总层数进行房屋抗震措施设置及房屋抗震计算。在实际工程设计中, 有些设计人员在抗震验算时计入地下室的高度和层数, 而抗震措施不计入地下室高度和层数进行设计, 这样就在抗震概念设计上不符合规范的要求, 当遭遇抗震设防下时给房屋埋下了安全隐患。

4 不符合本条第2款要求的全地下室及半地下室时, 取为室外地坪0.5m处, 或沿外墙的管沟底部。

当为全地下室或地下室顶板在室外地面以上, 不大于地下室层高的50%且在1.2m以内重砌体墙厚度不小于底层厚度的1.5倍, 地下室顶板未能满足传递横向水平地震作用给横墙的水平刚度时, 房屋抗震设计计算简图中, 嵌固端应取为室外地坪下0.5m处, 或沿外墙的管沟底部。

结束语

一般情况下, 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承载力的验算采用底部剪力法, 从各楼层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底部嵌固端位置的选取直接影响到底层水平地震作用的大小, 造成计算模型的不准确。作为设计人员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和当地有关规定准确的把握计算的真实性。以上讨论是笔者在设计工作中的一些理解, 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程建设标准, 实施国家2002系列规范的细则.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厅发布, 2003.

[4]李国强, 李杰, 苏小卒.建筑结构抗震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上一篇:价值型财务管理下一篇:精神障碍的疾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