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建筑防火设计(精选12篇)
地下建筑防火设计 篇1
摘要:分析地下建筑火灾的特点,并从地下建筑防火、防烟分区,防、排烟及安全疏散等方面简要介绍地下建筑的防火设计应考虑的要素,为同类建筑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下建筑,火灾,防火设计,分区,疏散,安全
1 地下建筑火灾特点
1.1 地下建筑火灾燃烧的特点
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其燃烧状况在一定意义上是由外界的通风所决定的。一方面,由于出入口少,氧气供给不充分,发生不完全燃烧,烟雾浓烈并逐步扩散,从出入口向外排烟。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这个出入口向地下建筑输送新鲜空气,因而就会出现中性面。其位置,在火灾初期时较高,以后逐步降低。
地下建筑内部烟气流动状况复杂,受地面风向、风速的影响而变化,尤其是具有两个以上出入口的地下建筑,一般来说,自然形成排烟口与进风口。当开口较多时,火灾的燃烧速度也比较快。
1.2 地下建筑火灾疏散困难
首先,地下建筑由于受到条件限制,出入口较少,疏散步行距离较长,火灾时,人员疏散只能通过出入口,云梯车之类消防救助工具无法使用。
其次,火灾时,平时的出入口在没有排烟设备的情况下,将会成为喷烟口。高温浓烟的扩散方向与人员疏散的方向一致,人们无法逃避高温浓烟的危害,而多层地下建筑则危害更大。国内外研究证实,烟的垂直上升速度为3m/s~4m/s,水平扩散速度为0.5m/s~0.8m/s。在地下建筑烟的扩散实验中证实,当火源较大时,对于倾斜面的吊顶来说,烟流速度可达3m/s。由此看来,人员的疏散速度是无法胜过浓烟的扩散速度的。
再次,火灾中地下建筑无自然采光,一旦停电,在黑暗与毒性浓烟的作用下,无论是人员疏散还是灭火行动都存在很大困难。国际上的研究结论认为,只要人的视觉距离降到3m以下,逃离火灾现场的概率微乎其微。
此外,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会出现严重缺氧现象,并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及其他有害气体,对人体危害甚大。因此,地下建筑中发生火灾时造成缺氧的情况比地上建筑火灾时严重得多。
1.3 地下建筑火灾扑救困难
消防人员无法直接观察地下建筑中的起火部位及燃烧情况,给现场组织指挥灭火行动造成困难。灭火进攻路线少,必须经由出入口,而出入口又极易成为“烟筒”,消防队员在高温浓烟情况下难以接近着火点。
可用于地下建筑的灭火剂比较少,对于人员较多的地下公共建筑,如无一定条件,毒性较大的灭火剂则不宜使用。通讯设备相对较差,步话机等设备难以使用,通讯联络困难;照明条件比地面差得多。由于上述原因,从外部对地下建筑火灾进行有效扑救十分困难。
2 地下建筑的防火、防烟分区设计
针对以上地下建筑的火情特点,应对地下建筑的设计加强防火功能。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地下建筑,有的规模大,层数多,多用于商业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等人员密集的公共设施、地下车库等。对于这样的大型地下建筑,应该划分成若干个防火分区,具体可以参照以下标准划分。
(1)从减少火灾损失的观点来说,地下建筑的防火分区面积以小为好。以商业性地下建筑为例,如果每个店铺都能形成一个独立的防火分区,当发生火灾时,关闭防火门或防火卷帘,防止烟火涌向中间的通道,可以将火灾损失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然而,这种做法建设投资高,实际建造和使用也有一定困难,因此,还要把若干小空间划分在一个防火分区内。
(2)地下建筑防火分区的划分,应比地面建筑要求严格。一般视建筑功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防火分区面积一般不宜大于500m2,设有可靠的防火灭火设施,如自动报警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可以放宽要求,但不宜大于1000m2;而对于商业营业厅、展览厅等有特殊用途的地下建筑,其内部装修在符合规范要求并设有防烟排烟设备时,其防烟分区面积可达到2000m2。
(3)当地下商店总面积大于20000m2时,应采用不开设门、窗、洞口的防火墙分隔。相邻区域确需局部连通时,应选择采用以下措施进行防火分隔:(1)采用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与地下建筑连通,该室外开敞空间应能防止相邻区域火灾蔓延,并且便于安全疏散。(2)防火隔间。应采用实体防火墙及火灾时能自行关闭的常开式甲级防火门分隔。(3)避难走道。其两侧的墙为实体防火墙,局部连通处应分别设置火灾时能自行关闭的常开式甲级防火门。(4)防烟楼梯间。防烟楼梯门及其前室的门应为火灾时能自行关闭的常开式甲级防火门。
3 地下建筑的防烟、排烟
地下建筑火灾时通风不足,造成不完全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气,充满地下建筑,涌入地下人行通道。而且,由于地下通道狭窄,烟层迅速加厚,烟流速度加快,给人员疏散和消防队员救火均带来极大困难。因此,如何控制烟气流的扩散是防火需考虑的重点。
3.1 地下建筑的防烟分区
地下建筑的防烟分区应与防火分区相同,其面积不应超过500m2,且不得跨越防火分区。在地下商业街等大型地下建筑的交叉道口处,两条街道的防烟分区不得混合。这样,不仅能提高相互交叉的地下街道的防烟安全性,而且防烟分区的形状简单,可提高排烟效果。
地下建筑的防烟分区大多数通过挡烟垂壁形成,其蓄烟量是很有限的。研究表明,当火灾发展到轰燃期时,由于温度升高,发烟量剧增,防烟分区储蓄不了剧增的烟量。因此其一般与感烟探测器联动的排烟设备配合使用。
3.2 排烟口与风道
地下建筑的每个防烟分区均应设置排烟口,其数量不少于1个,位置宜设在吊顶面上或其他排烟效果好的部位。当采用机械排烟时,最好能与挡烟垂壁相互配合,设计为与地下走道垂直、长度与走道宽度相同的排烟口;而且,若使排烟口处的吊顶面比一般吊顶面凹进去一些,则排烟效果会更好。为了防止烟气扩散,提高防烟、防火安全性,要求地下建筑内的走道与房间的排烟风道分别独立设计。
3.3 自然排烟
当排烟口的面积较大,占地下建筑面积的1/50以上,而且能够直接通向大气时,可采用自然排烟的方式。设置自然排烟设施,必须防止地面风从排烟口倒灌到地下建筑内。为此,排烟口应高出地表面,以增加拔烟效果,同时要做成不受外界风力影响的形状。特别是对于安全出口,一定要确保火灾时无烟。
然而,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无法控制烟的流动方向,实际上安全出口也有可能成为排烟口,这对人员疏散和救火造成极大困难。为此,在安全出口设置自然排烟时,要使用垂壁来挡烟。
3.4 机械排烟
地下建筑机械排烟的方式,一般应采用负压排烟,创建各个疏散口正压进风的条件,确保楼梯间和主要疏散通道无烟。地下建筑内设置排烟设施的部位,主要是走道、楼梯间及较大的房间。
3.5 防烟楼梯间
对于埋置较深或多层地下建筑,如地下商店和娱乐场所的地下建筑,当地下建筑为3层或多于3层,或地下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10m时,应设防烟楼梯间,并在防烟楼梯间设独立的进、排风系统。
4 地下建筑的安全疏散设计
4.1 人员密度
我国目前投入使用的地下建筑,既有利用人民防空地下工程加以改造、装修而成的,也有按照民用建筑的使用要求修建的,且规模日益大型化。一些用作商场、影剧院、游乐场等的地下建筑,其人员密度也是相当大的。地下建筑中人员密度的大小是决定疏散设计的一个基本要素。人员密度大,疏散速度就慢。一些地下建筑出入口数量本来就不足,有关管理部门从防盗要求出发,还把一些出入口上了锁,万一发生火灾,将使内部人员难以逃出,甚至会出现踩踏等意外事故;同时,外部消防人员也难以进入,无法及时了解和处理火情。因此,考虑地下建筑的用途,对将会实现的人员密度进行科学估算,是进行地下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4.2 疏散时间
疏散时间是安全疏散设计的基本指标之一。发生火灾以后,要保证人员在较短时间内通过疏散口从危险地点疏散到安全地点——地面或避难处。因此,到安全出口的最大步行距离、通道的宽度、出口数量,都必须从安全疏散时间的要求出发来设计。日本学者认为,地下建筑疏散时间应在3min之内。若3min还不能从火灾区疏散至安全地带,人员就很危险。对于地下建筑来说,由于烟热的危害性大,在考虑人员安全疏散时,其疏散时间应从严控制,参考地面建筑的疏散时间及国外有关资料,我国地下建筑的设计必须保证疏散时间控制在3min之内。
4.3 疏散标志
明确的疏散标志在地下建筑火灾救援过程中十分重要。疏散标志设置的高度,要以不影响正常通行为原则,以距离地面1.8m以上为宜,但不宜太高。设置位置太高,则容易被聚集在顶棚上的烟气所阻挡,较早失去作用。另外,最好用高强玻璃在地板上设发光型疏散标志。火灾时,烟气浓度会随着高度降低而减小,设在地板上的标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可以看清楚的。
5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地下建筑的火情特点,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人员密度、疏散时间和疏散标志等问题,科学设置出入口、排烟口,对地下建筑空间进行防火、防烟分区等措施,可以有效增加地下建筑的防火效果,提高火灾时的疏散速度,保证群众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张树平.建筑防火设计(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王宗昌,尹金生.建筑施工细部操作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地下建筑防火设计 篇2
★ 化学危险物品仓库的建筑防火要求是什么?
★ 浅析地下车库财税处理
★ 地下长河600字作文
★ 地下诗歌对新时期诗歌
★ 地下车位租赁合同
建筑防火设计问题浅析 篇3
关键词建筑;防火设计;问题优化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42-0202-01
1目前建筑防火中所存在的问题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对于防火设计没有进行全面的考虑,使得建筑物在正式使用后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
1)消防设施不足。在高层建筑的内部设计中,对于火灾报警系统或装置没有考虑到位。外围报警设备的缺乏不仅发挥不了火灾报警,也会让建筑在火灾中受到重大的损坏。
2)设计方案不严。建设单位为尽早结束施工而忽略了标准规则,常常一边施工一般设计,遇到问题时随意改动建筑防火设计方案,没有严格的设计方案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施工。
3)装修材料不当。设计者仅仅重视了内部装修的美观效果,忽略了材料运用的科学性。建筑装修过多使用可燃、易燃物,最终因电源线路短路引发火灾。
4)内部结构不妥。对于高层建筑进行内部结构设计时,没有对相应的防火区域进行划分,随便划分防火分区,扩大了灾情的范围面积,使得火灾发生后留下巨大的隐患。
2消防设施的设置是防火保证
建筑投资规模大,建筑使用功能复杂,使得对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防火安全的设计。我国社会经济还不发达,因此,我们在设计当中既要考虑到控火及灭火的安全性, 又要考虑到投资的合理性。而室外消火栓数量的确定、水泵接合器数量的确定、消防水池容积的确定、室内消火栓的设置是重点。在工程设计中,在布置水泵接合器时,要考虑其相对集中,以利于与经计算的室外消火栓数量对应,一旦设计中有较多的室内消防系统需要较多水泵接合器,且分散布置时,则需要适当增设额外的室外消火栓。而水泵接合器的数量按室内消防用水量计算的同时应考虑室外供水能力综合确定,达到既节省投资的目的,同时又保证消防的安全可靠性。在我国其他一些地区,在室外给水管网能满足消防用水的情况下,也有仍然坚持要求设置消防水池并储存足够的消防用水量。笔者认为若不考虑连续补水,消防水池必须储存室内消防用水量,室外消防储水量根据室外给水管网能否保证室外消防用水量来确定,当然,具体设计时,还应根据当地消防部门的要求来确定消防水池储水量。目前大多高层住宅,由于其公共面积较小,除了电梯前室,其余部位大多是门、管道井等,很难设置消火栓,此时,消防电梯间前室的消火栓应计入消火栓总数内,否则将增大公用面积,造成浪费。因此在既能满足消防需求又可节约投资得基础上,建筑消防电梯间前室消火栓可计入消火栓总数内。总之,消防规范的制定要建立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在数理统计的基础上,而不是愈严愈好。
3建筑防火设计的根本是处理好“规范”“功能”“安全”诸方面的关系
建筑防火设计的根本是处理好“规范”“功能”“安全”诸方面的关系。在做建筑设计时不是仅仅简单地、牵强附会地“遵守”规范规定,而是要通过认真分析防火间距、合理分区、安全疏散等各方面的可行条件,从而妥善化解“使用功能”和“安全”之间的矛盾,最终最好防火设计。
1)性能化防火设计。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也称“以性能为基础的消防设计”,它是运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考虑火灾本身发生、发展和蔓延的基本规律,结合实际火灾中积累的经验,通过对建筑物及其内部可燃物的火灾危险性进行综合分析和计算,从而确定性能指标和设计指标。然后再预定各种可能起火的条件和由此所造成的火、烟蔓延途径以及人员疏散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消防安全工程措施,并加以评估,核定预定的消防安全目标是否已达到。然后再视具体情况对设计方案作调整、优化。
2)防火分隔与安全通道设计。烟气在高层建筑火灾是导致人员死亡的根本原因,而建筑内部中的楼梯间、电梯井等不同的竖向管井则是导致火灾垂直蔓延的主要因素。但楼梯间、合用前室则是火灾中人员逃难的主要场地,也是消防队员进入高层建筑灭火的主要通道。筑物耐火等级为一、二级的,其防火间距控制在6m以上,与筑物耐火等级为三、四级之间的防火距离分8或11m。由于云梯车在使用时应具备足够的空间,因而高层主体同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物的防火距离需控制在14m以上,同三、四级耐火等级建筑物的防火距离在15或20m。因火灾发生时,在高层建筑内部会不断蔓延,为将火灾形式控制在最小范围,设计环节中必须要做好防火分区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分配防火墙将建筑规划为几个区域。一般情况下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长度在150m以上则需设置防火墙,分区面积控制在2600m以内;三、四级耐火等级建筑标准在100m以上、1200m2以内和60m以上、600m以内。安全通道是建筑防火必不可少的部分,对于公共建筑需保证两个以上的安全出口,而影院、体育馆等容纳人数众多的建筑,可结合实际情况增加安全出口。楼梯是楼层主要安全出口,开敞的楼梯间容易造成烟火蔓延,不利于火灾中的人员疏散,封闭的楼梯间可控制烟气、火势蔓延,便于人员疏散工作。
3)安全疏散。安全疏散是使建筑物内的人员,在发生火灾的应急情况下,安全疏散到无危险的安全地带的逃生措施。人们按疏散路线进入“安全通道”之后,就应能一直走到安全地带。在建筑防火设计中,都把通往室外或封闭、防烟楼梯间等“安全地带”的门视为“安全出口”。进到“安全出口”后,安全疏散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楼梯间的首层应设置直接对外出口,当层数不超过四层时,可将对外出口设置在离楼梯不超过15m处”。楼梯间不封闭,且楼梯间首层无直接对外安全疏散出口,这是非常危险的,也是很不可取的。通常二至四楼人员下楼后,必须穿过一楼室内才能到室外,如果一楼起火后,会致使二楼、三楼和四楼的人员在浓烟中窒息或者被迫跳楼,后果不堪设想啊,而楼梯间封闭,且直接对外出口,自然安全很多。
4)建筑装修。某些建筑装饰设计,为追求单纯的立面效果和室内的奇丽照明及朦胧的私密环境,而将其必要的通风、采光设施破坏或取消,使得装修后的舞厅、餐厅、营业厅、客厅等公共用房及走廊,失去了必要的自然通风、排烟条件,白天也得靠人工照明,停电便一片漆黑,不能使用,发生火灾,无法安全疏散。建筑装饰、装潢无疑是为建筑添光彩、增魅力的必要手段。但装饰设计必须立足于维护和改善建筑原本具备的防火安全功能,而决不刻意追求某种“使用效果”,置建筑消防安全于不顾,妄自为之,必然遗留下火灾隐患。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用地日益紧张,因而促进了建筑的高速发展。而且建筑物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遍布于城市的各个区域。建筑在使用中一旦发生火灾必将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建筑防火也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徐胡珍.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探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8,12(7)33-35.
[2]王学谦,刘万臣.建筑防火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地下商业建筑防火设计 篇4
1 地下商业建筑防火设计现状及难题
近年来我国许多大城市结合城市环境和城市地下交通设施的改造, 都进行了大规模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地下商业建筑的开发利用在空间形式上更加立体化, 在功能上更加复杂化。如无锡市火车站北广场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地下二层为汽车库、地下一层为集商业、地铁、城际铁路出站、车库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金太湖国际城分三期建设,地下空间各功能连接为一个商业综合体,其中地下一层一期为某超市及仓储卸货区、二三期为商店、餐饮、汽车库、电影院等。
地下商业建筑的规划建设不仅需要与其他建设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合理确定其位置、防火间距、消防车道、消防车与地下空间的接驳、独立式出入口等,而且其内部平面布置不同,空间导向性和识别性不同,空间布局不清晰容易使人们迷失方向,影响火灾时的疏散。由于对地下商业建筑的火灾危险性的认识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同时地下商业建筑没有相关的规范和标准, JGJ48-88《商店建筑设计规范》(以下简称“商规”)已明显不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现行的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建规”)中地下商业建筑部分也没有具体明确规定。地下商业建筑设计上普遍存在缺乏合理的平面布局和可靠的防火分隔措施、内部交通流线组织不流畅和出入口设计不合理等等问题。地下商业建筑的防火设计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地下商业建筑的商业效果与防火设计
如何处理好地下商店建筑的商业效果和防火分隔措施的矛盾;下沉式广场和防火隔间的形式和面积如何确定;通向下沉广场及防火隔间的疏散楼梯如何设置;下沉广场是否可以设置风雨棚,如何设置风雨棚;防火隔间是否设置正压送风系统等等。
1.2 地下商业等开发区域与地铁的防火分隔
GB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第19.1.9条规定:地铁与地下及地上商场等地下建筑物相连接时,必须采取防火分隔措施。是否可以大面积连通,并且采用防火卷帘门分隔;采用防火卷帘分隔时,属于地铁还是商业部分控制;商业等开发区域可否与地铁站厅层采用敞开楼梯、自动扶梯等上下连通的开口部位或中庭共享空间形式连通等等。如无锡市火车站北广场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的地铁换乘站厅被包围在地下商业之中。
1.3 地下商店向综合性服务发展
目前商店已向综合性服务发展,有停车场,咖啡馆,健身俱乐部、美容美体、餐饮、电影院以及银行、邮政等各种服务设施,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综合性商用地下建筑。增加餐饮、健身俱乐部等功能后,是否仍然能按照地下商店营业厅的要求划分防火分区;地下餐饮场所是否能够使用天然气;商店、电影院、停车场、办公附属用房等总建筑面积大于20 000 m2时,是否应采用不开设门窗洞口的防火墙分隔。
1.4 道道相通、四通八达的地下商业步行街
随着地铁、地下过街通道等地下交通功能的开发,同时具备过街通道和综合性商业服务功能的地下商业步行街迅速发展起来,地下商业步行街过街通道的最小净宽度、商铺的最大允许面积、商铺疏散门至安全出口的最大疏散距离、防火分区面积的计算等在现行设计规范中都未明确规定。
1.5 地下商业建筑疏散通道和出入口
地下商业建筑内部格局复杂,使购物、娱乐人员经常摸不清方向,特别是环型地下商城,给购物人员造成的方向性模糊程度更为严重。通道和出口设计为单向或尽端型,甚至在有些不该设置柜台的地方增设柜台或设临时促销货架,挤占通道或出口,严重影响安全疏散,这类问题如何解决。地下商业建筑出入口镶嵌在地面建筑内时,
如何解决疏散楼梯间在首层设置直通室外出口的问题。
2 地下商业建筑防火设计的研究
2.1 结合平面功能布局采取防火分隔措施
(1)分析商业功能和用途,尽可能在仓储、卸货、附属办公等其他功能和商业空间之间采取不开设门窗洞口的防火墙分隔,采用防烟楼梯间和防火隔间等形式局部连通。如某商城地下1层原设计一期的超市约20 500 m2,通过“瓶颈”空间与三期步行街区域连通,瓶颈约宽20 m,深15 m,左右两侧为防火墙。“瓶颈”不仅不能够满足规范要求,而且不利于商业效果,后续调整设计,把该超市的仓储区与营业区采用防烟楼梯间和防火隔间形式分隔,利用室外下沉广场作为一期与三期的局部连通。
(2)地下商业建筑相互贯通,纵深大,甚至各部分属于不同的业主开发,平面布局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协调,容易造成防火分隔和出入口设计与商业效果之间的矛盾。整体分析地下建筑的使用功能,尽可能利用下沉广场、通道等容易采取防火分隔措施的部位,整体规划地下商业空间的防火分隔。如无锡市崇安寺二期2号地块地下商业设计,充分利用下沉广场的防火分隔优势,将地块分为2块,为后期地下商业开发提供连通的便利。
(3)确定地下商店超过20 000 m2的防火分隔措施时,应当计算商店、电影院、餐饮、地铁、商店辅助功能用房等的建筑面积总和。能够采用防火墙和少量的甲级防火门与地下商店区完全分隔,且疏散完全独立的车库、办公等区域建筑面积可不计算。这样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火灾蔓延。
(4)地下商业建筑应当结合使用性质正确划分防火分区。健身房、美容院等非歌舞娱乐游艺放映场所性质的公共娱乐场所、无明火餐饮、茶室等可以与商店布置在同一防火分区内,歌舞娱乐场所、有明火的餐饮场所、电影院等应形成独立的防火分区,并应满足“建规”等相关规范的要求。餐饮等场所燃气的使用和燃气供给管道的敷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028《城镇燃气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2.2 安全出口具有鲜明的标志性、可识别性
安全出口的形式和布局,在疏散导向、可识别性方面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人在火灾中存在紧张的心理,在觅路方式中喜欢“走原路”。所以地下商业建筑安全出口的分布应结合主导人流经常使用和行走的路线,做到简捷明了,具有鲜明的标志性、可识别性。在人流密集的区域多设置安全出口,设置环形通道,保证紧急情况下顺利疏散。尽量采用独立式安全出口,当镶嵌在地面建筑内时,疏散楼梯间在建筑首层应设置直通室外出口,确有困难时,可以通过短距离的门厅或安全走道,门厅或安全走道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 h的不燃烧体隔墙与其余部位完全隔开。
2.3 正确设计下沉广场和防火隔间
“建规”、 GB50098-2009《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人防规范”)、沪消[2006]439号关于印发《上海市公共建筑防火分隔消防设计若干规定(暂行)》的通知(以下简称“上海规定”)、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DBJ50-054-2006《大型商业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重庆地标”)、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DGJ32/J67-2008《商业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江苏地标”)、对下沉广场及防火隔间设计都提出了要求,表1中列举了上述规范对下沉广场和防火隔间设计的具体要求。
通过比较,笔者对下沉广场和防火隔间设计提出几点看法。
(1)下沉广场。
一是下沉广场规定短边尺寸是必要的,但是圆形、月牙形等不规则的下沉广场很难把握其短边尺寸,可将圆直径,椭圆或月牙形的短轴等作为短边。二是规定了广场内疏散区的最小净面积,同时还应规定下沉空间疏散区净面积按5人/m2计算,人数按相邻最大防火分区1/2疏散人数计算,使得下沉广场能有足够的人员疏散和滞留的空间。三是规定不同防火分区通向下沉式广场安全出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3 m是十分必要的,能够有效地防止火灾的蔓延和人员疏散的相互干扰。四是下沉广场的顶部开口面积不得小于疏散区域净面积。通向下沉式广场安全出口或开向下沉广场的商铺疏散门,宜靠近广场顶部开口投影边界,确有困难,直线距离不宜大于15 m(参考4层以下建筑室外出口距离楼梯间的最小距离)。五是下沉广场不宜加设风雨棚,如确需加设雨棚,可按照“人防规范”第3.1.7条执行。
(2) 防火隔间。
防火隔间一般是用防火墙和火灾时能自行关闭的常开式甲级防火门构成的局部连通相邻区域的隔间,主要起防火分隔的作用,不具备安全疏散的功能。在通道或狭窄的连接部位使用防火隔间分隔较为有效。笔者认为:“人防规范”和“江苏地标”的防火隔间不具备疏散和安全避难空间的功能,仅作为两个区域连通空间的防火分隔。“上海规定”的防火隔间可以作为安全避难空间。“重庆地标”的封闭式防火隔离区具备安全避难和疏散功能。无论上述哪一种防火隔间都是解决地下商业建筑防火分隔或安全疏散较为有效的措施。此外,仅作为两个区域连通空间的防火隔间,由于这类隔间可不设置正压送风系统,不同防火分区开设在防火隔间墙上的防火门的宽度应受限制,如“江苏地标”规定常开式甲级防火门洞口宽度不应大于2.4 m。
2.4 商业开发区域和地铁站厅应以通道形式相连
地下商店等商业开发区域与地铁站厅(站台)层之间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一是地下商店等商业开发区域和地铁的疏散体系应分别独立设置,不得相互借用。地下商店等商业开发区域不得利用地铁疏散通道作为火灾情况下人员疏散的出口。二是地下商业开发区域与地铁站厅(站台)层应分隔成不同的防火分区,相连接处应以通道形式相连,通道内设两道防火卷帘,两道防火卷帘的距离不宜小于6 m,且分别由地铁与商业开发区域分别控制。三是与车站站厅公共区呈上、下层商业开发区域层时,严禁采用中庭形式相通,站厅与商业开发区域层之间的联络楼扶梯间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在上、下层梯洞口均设防火卷帘,且由地铁与商业开发区域分别控制。当站厅层到达站台层,穿越商业开发区域层的穿越空间应采用无门窗洞口的防火墙分隔。四是当开发空间与地下车站站厅公共区全长相接时,地下商店等商业开发区域与地铁站厅(台)层之间临界面应采取防火墙、防火卷帘、甲级防火门进行分隔。每档防火卷帘的宽度不宜超过8 m,每侧防火墙上相邻防火卷帘之间应设置宽度不小于24 m的防火墙。
2.5 地下商业步行街商铺防火分隔
地下商业步行街既要满足商业购物活动的需求,也要保证过街通道畅通,因此需要规定地下商业步行街过街通道的最小净宽度,限制商铺的面积,商铺之间采取必要的防火分隔措施,形成独立的防火单元,有效抑制火灾的蔓延。过街通道上不得设置固定或流动的货摊和货柜,不得堆放货物和其他与疏散无关的设施。
参考“上海规定”中地下商业街的要求,以及“江苏地标”第6.5.2和7.2.3条商铺式营业厅的相关规定。笔
者认为:一是地下商业步行街过街通道的最小净宽度、商铺的最大允许面积、商铺疏散门至安全出口的最大距离应符合表2的规定。净宽度小于6 m的过街通道内严禁设置任何固定或流动商业经营活动。二是商铺内任一点到最近疏散门的直线距离不应大于15 m,每个商铺的疏散门不应少于2个,建筑面积小于等于50 m2,且经常停留人数不超过15人时,可设置1个疏散门。三是商铺之间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2.00 h的不燃烧体隔墙,并应砌至楼板底部。过街通道与小商铺之间隔断应砌至楼板底并满足耐火极限不低于1.00 h的不燃烧体要求。四是地下商业步行街内部装修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 50222《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过街通道的装修材料燃烧性能全部为A级。过街通道两侧的地面上应设置标明疏散通道的明显的固定标识。五是地下商业步行街安全出口前应设置集散区,其长度、宽度均不应小于3 m。六是商铺不得设置有明火的餐饮和歌舞娱乐游艺放映场所。七是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时,地下商业步行街防火分区面积不应大于2 000 m2,地下商业街的过街通道面积可不计入防火分区面积。
3 结 语
地下商业等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规模日趋庞大,同时不再是单一的购物场所,已经成为具备多元化功能,多样化体验和乐趣的现代商业综合体。这大大提升了人员的密集度和火灾危险性,给火灾扑救和人员疏散带来了许多的难题,有效的防火分隔、合理的布局、人性化的疏散设计、必要的消防设施,是地下商业建筑消防安全的有利保障。研究地下商业建筑防火设计的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庄磊,杨庆云,孙志友,等.某地下大型商业建筑防火分隔方案设计和评估[J].火灾科学,2007,16(3):166-169.
[2]杨立新.加强地铁车站防火灾设计措施的研究(下)[J].铁道工程学报.2007,105(6):90-92.
[3]俞翔、陈素娜、姚斌.中庭在大型地下商业建筑防火分隔中的应用[J].火灾科学,2010,(2):104-10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篇5
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修订过程中,遵循国家有关基本建设的方针政策,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台”的消防工作方针,深刻吸取近年来我国重特大火灾事故教训,认真总结国内外建筑防火设计实践经验和消防科技成果,深入调研工程建设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规范执行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认真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开展了大量课题研究、技术研讨和必要的试验,广泛征求了有关设计、生产、建设、消防监督、研究和教学等单位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l2章和3个附录,主要内容有:生产和储存的火灾危险性分类、高层公共建筑的分类要求,厂房、仓库、住皂建筑和公共建筑等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筑耐火等级分级及其建筑杓件的耐火极限、平面布置防火分区与防火分隔、建筑防火构造、防火间距和消防设施设置的基本要求,工业建筑防爆的基本措施与要求;工业与民用建筑的疏散距离、疏散宽度、疏散楼梯设置形式、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以及安全出口和疏散门设置的基本要求.甲、乙、丙类液体、气体储罐(区)和可燃材料堆场的防火间距、成组布置和储量的基本要求;术结构建筑和城市交通隧道工程防火设计的基本要求,以及各类建筑为满足灭火救援要求需设置救援场地、消防车道、消防电梯等设施的基本要求,建筑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和预防电气火灾的线路等方面的防火要求和消防用电设备的电源与配电线路等基本要求。
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年版)相比,本规范主要有以下变化:
1、合并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调整了两项标准间不协调的要求,将住宅建筑的高、多层分类统一按照建筑高度划分;
2、增加了灭火救援设施和木结构建筑两章,完善了有关灭火救援的要求,系统规定了术结构建筑的防火要求:
3、补充了建筑保温系统的防火要求;
4、将消防设施的设置独立成章并完善了有关内容;取消了消防给水系统、室内外消火栓系统和防烟排烟系统设计的要求,这些系统的设计要求分别由相应的国家标准作出规定;
5、适当提高了高层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高层民用建筑的防火技术要求;
6、补充了有顶商业步行街两侧的建筑利用该步行街进行安全疏散时的防火要求;调整、补充了建材、家具、灯饰商店营业厅和展览厅的设计疏散人员密度;
7、补充了地下仓库、物流建筑、大型可燃气体储罐(区)、液氨储罐、液化天然气储罐的防火要求,调整了液氧储罐等的防火间距;
8、完善了防止建筑火灾竖向或水平蔓延的相关要求。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措施综述 篇6
摘要: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不断加以总结和提高。作为建筑设计人员,要不断学习先进的设计方法,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范及规定执行,认真负责地作好每一项设计任务。满足建筑物“实用经济、安全、美观”的设计标准。本文探讨了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措施。
关键词:高层建筑;防火;设计;措施
近几年来,随着高层建筑的大量兴起,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影响,高层建筑在设计过程对防火意识较为薄弱,再加之建设部门在建设过程中把关不关,消防监管不利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火灾隐患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高层建筑是关系着人们安居乐业的百年大计,所以在建筑的防火设计上要杜绝隐患的发生
一、高层建筑火灾特点分析
1、高层建筑火灾蔓延快、火势迅猛
高层建筑体型类似于烟囱,其内的管道、井道设置多,例如楼梯间、管道井、电梯间、电缆井等,狭长的通道犹如烟囱,一旦起火必定起到助火的作用,为火势的蔓延提供途径,造成火势快速、烟气传播快等突发状况,瞬间殃及整个建筑。因此,快速传播、火势迅猛是高层建筑火灾的一大突出特点。
2、高层建筑火灾持续时间长、危害面大
现代的高层建筑,在朝着绿色环保节约方面发展,自身内部设备、材料多,加上新型高科技材料的使用和加入,使得火灾易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通过各种管道迅速传播,危害逃生的群众。另外,高层建筑内部局部出现坍塌也是由于长时间的高温高热,造成钢筋混凝土局部结构的失稳破坏,这往往会带来更为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由于城市拥挤、建筑物密集程度高,使得相邻建筑物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一幢建筑物失火,很容易波及到周围的建筑物,造成连锁反应,因此,在建筑物之间的防火安全距离设计方面应着重考虑。
3、装备要求高,灭火救援难度大
相比于普通建筑的着火扑救,高层建筑的火灾扑救难度要大一些。先今很多的高层建筑外墙都是使用的玻璃材质,当发生火灾之后玻璃受热破碎之后一方面会使得救援设备和车辆等受到很大的阻碍,另外一方面也会使高层建筑内的人员受到一定的伤害。当高层建筑外墙为玻璃幕墙时,如果其实采用的固定窗的话,就会导致消防救援人员很难靠近起火位置,也就无法从根源上彻底的扑灭火灾。受限于现在消防设备的高度一般都在一百米一下,所以当高层建筑的高度超过一百米时,救援消防登高车和供水设备都无法有效发挥作用,这也会使得救援的难度大大增加。
4、高层建筑内部人员多、逃生疏散困难
正是由于城市人口聚集,为合理利用空间才发展的高层建筑,给人员逃生带来的诸多不便是在所难免,逃生时的恐慌造成杂乱无章的秩序,极易出现拥挤、踩踏事件,如何合理的安全疏散是设计需要解决的复杂问题。
二、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措施
1、保證建筑主体结构有足够的耐火稳定性
(1)耐火等级和材料选择
根据我国的各种不同种类结构建筑的耐火能力制定出来的四个等级来分的话,一般高层建筑务必要达到前两个等级。建筑能不能有很好的耐火性能主要是看它的耐火最高温度、耐火时间以及燃烧性能。建筑物达到了耐火极限的时候通常就会逐渐失去本身的承载能力。高层建筑在构件的选材上面要注意选择什么类型的燃烧体比较合适。燃烧体根据构件的材料依燃烧的容易程度可以分为燃烧体、难燃烧体和非燃烧体。
(2)高层建筑物要按照具体的耐火等级来决定使用什么样的构件材料和构造设计
举例来说,假如耐火等级比较好的承重墙和柱须能够承受时间最多为3 小时,其构件材料主要是非燃烧体,当然,构件材料的厚度的大小也影响着建筑体的耐火极限。在整个高层建筑的构造设计之中,由于高层建筑在遭遇火灾的时候灭火救援的时候难度比较大,在设计之初务必要确保整个建筑的主体结构的耐火稳定性,这样才能有利于救援的时候获得的疏散时间,而且这样的设计也有利于灾后的建筑物修复工作。在日常的装修之中也要注意到隔墙和吊顶的耐火性能,建筑物里面的摆设物尽量选购不容易燃烧的材料。内置物品尽量通过防火处理的话才能尽量的避免火灾发生并在火灾出现的时候易于控制住火势。
2、安全出口
高层建筑物内发生火灾时,为了减少损失,需要把建筑物内的人员和物资尽快撤到安全区域,这就是火灾时的安全疏散,凡是符合安全疏散要求的门、楼梯、走道等都称为安全出口。如建筑物的外门;着火楼层梯间的门;防火墙上所设的防火门;经过走道或楼梯能通向室外的门等,都是安全出口。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的上方,应设宽度不小于1m的防护挑檐。
(1)安全出口布置的原则 布置安全出口要遵照“双向疏散”的原则,即建筑物内常有人员停留在任意地点,均宜保持有两个方向的疏散路线,使疏散的安全性得到充分的保证。
(2)安全出口的数量 安全出口数量的多少,对保证人身安全和物资疏散极为重要。但是,从经济角度出发,也不是设得越多越好。一般来说,每个防火分区安全出口的数量不得少于两个。不过于人员较少或面积较小的防火分区,以及消防队能从外部进行扑救的范围,由于其失火率相对较低,疏散与扑救较为便利,因此也可以适当放宽,不完全强调设两个安全出口。九层及九层以下的塔式住宅,每层不超过6户,建筑面积不超过400 m2者;十层至十八层,每层不超过8户,建筑面积不超过500 m2,且设有一座防烟楼梯和消防电梯的。
3、电气防火设计方面
高层住宅建筑的电气防火设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从被动防火意义上来增强电气安全,避免因线路长期超负荷运行,绝缘老化严重而引起电气火灾的可能,甚至要考虑因地震、雷击等突发灾祸诱发的电气火灾的防范;二是从主动防火意义上如何保障消防电源及配电,如何保障火灾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和实现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总控。这里需要强调的有三点:
(1)对于超过十二层以上的住宅小区,其消防水泵和电梯为了保证其供电的可靠性,在安装时要进行双回路供电,同时还要准备好备用电源。
(2)高层住宅的消防用电设备应采用独立的供电回路,确保火灾发生时消防总控制室、消防电梯、消防水泵、事故照明、防排烟系统的消防用电及对上述消防用电设备的两个电源的切换方式,切换点和自备电源的启动时间都必须符合《高规》的规定。
(3)火灾实例证明,事故照明灯和疏散指示标志的设置对于人员伤亡轻重关系较大,对当前高层住宅居住现状及城市消防机动与登高能力之不足具有针对性和必要性,还必须重视与加强。
4、强化报警系统和灭火装置,设置自动报警装置和自动灭火装置
浅谈地下建筑的防火设计 篇7
1.1 发烟速度快且量大
地下空间外部由岩石、土壤包围着, 不像地面建筑有门、窗与大气相通, 与地上部分只通过几个出入口相连, 封闭性较好, 一旦发生火灾, 产生的热量和烟气不易排到室外, 热量在地下空间内大量积聚, 使得环境的温度很高, 在起火点附近温度可达1000℃, 同时由于地下建筑的封闭性, 当可燃物燃烧时, 不能得到充足的新鲜空气, 导致可燃物不完全燃烧, 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 迅速充满整个地下空间。
1.2 人员疏散困难
当密闭性很好的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 由于地下建筑直接与外界相连的门窗很少且通风条件很差, 氧气的供给受到限制, 燃烧不够完全, 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如CO、氮氧化合物和其他有毒气体, 人员疏散的速度不如烟气流动的速度快, 如在疏散过程中吸入过多的一氧化碳会产生窒息或中毒死亡, 而且浓烟中含有大量的浓烟颗粒, 会影响人的视距, 能见度大大减低, 严重影响人员的疏散。
1.3 信息传递困难
救援火场中人员的生命是救援人员的首要任务, 所以救援人员要详细地掌握火场状况和残留人员的数量位置。然而在火灾发生时, 地下建筑内的通讯设备被破坏, 无法和建筑内的人员进行联系, 而且由于钢筋网和土或岩石对电磁波有一定的屏蔽作用, 致使无线通信无法发挥作用, 这就造成了信息传递的困难, 地上救援人员难以把握地下建筑内的状况, 无法实施有效的救援行动。
1.4 灭火救援困难
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 由于封闭性良好且通风条件差, 造成了地下建筑内充满有毒烟气, 且内部温度较高, 火势蔓延十分迅速, 仅有的几个与地面相连的出入口被烟火阻断, 内攻很难进行, 只有依靠建筑内的灭火设施, 但是这些灭火设施受到很多限制, 靠近不了火场, 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处于地下的人员是从内部向外疏散, 而灭火救援人员与之恰恰相反, 是从出入口进入地下建筑进行救援行动, 造成人流冲突, 给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带来困难。再者火灾时有毒烟气充满整个地下空间, 灭火人员很难掌握建筑内火场的具体情况, 灭火救援工作十分困难。
2 地下建筑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
2.1 防火安全意识不强
公民的消防意识淡薄, 对消防认识不足, 认为消防灭火是属于专业人员负责的范畴, 与自己无关。地下建筑建成后卖给不同的单位或商家, 而商家为了扩大使用空间或是空间满足个人的审美观点, 在没有取得相关部门的批准的情况下就随意的拆除或增加墙体, 破坏原有的消防设计, 给防火、灭火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2.2 消防设施投入、维护不足
现在很多单位为了减少建筑总投入而减少消防设备的数量, 不能满足有关规定, 有的即使设置了消防设备, 但没有派有关人员定期的进行检查、维护, 将一些老化或损坏的设备用新的设备替换下来, 以确保消防设备在火灾时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2.3 管理层对消防管理不力
现在很多的单位或商家都制定了一些防火安全制度, 但其还不够完善, 不受工作人员换的重视, 形同虚设, 落实不到位。管理层对此也毫不在乎, 他们的目的主要是将利益最大化。
2.4 消防监督技术装备落后
我国很多地方的消防监督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仍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 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分析和数据统计还不完善, 消防检查缺乏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例如:由于地下建筑比较阴暗而采取大量的照明设备, 而潮湿的环境容易使设备绝缘老化, 但对设备进行检查时, 缺少有关设备, 不能有效的监测出设备的问题, 造成火灾隐患。
3 地下建筑的防火设计
3.1 合理的划分防火分区
合理的划分防火分区能有效地控制火灾的规模, 防止火灾向其他区域蔓延, 很好的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划分防火分区既要考虑防止火灾蔓延, 还要结合平时的使用和维护管理的综合考虑。地下停车场防火分区最大面积为2000平方米, 高层建筑的地下建筑防火分区最大面积为500平方米, 当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 以上面积可增加一倍, 局部设置时, 局部面积可增加1倍, 若地下建筑为商业营业厅、展览厅等, 而且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 且采用的装修材料符合有关规定时, 防火分区的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为2000平方米。
3.2 防烟分区的划分与防排烟系统
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容易产生大量的有毒烟气, 而且容易积聚, 不能自然排出, 会很快的充满整个地下空间, 所以要划分防烟分区, 设置防排烟系统。防烟分区的最大面积为500平方米, 且不得跨越防火分区。地下建筑不能实现有效的自然排烟, 要设置机械排烟系统, 防止火灾时烟气迅速充满整个地下空间。
3.3 合理安排疏散流线
地下建筑中通常人员密集, 一旦发生火灾, 将很难进行有效的疏散, 所以, 合理的安排疏散流线尤为重要, 可以有效地防止疏散时道路阻塞, 避免不必要的人员伤亡。设计的疏散流线要与人们平时使用的路线相适应, 和人们的习惯相同, 除此之外, 还要在疏散流线上配备应急照明系统和通道指示标示, 高度不得超过1m, 采用烟雾穿透性较高的光源作为指示灯的光源, 保障在发生火灾时, 人员也能够识别疏散流线, 自救逃生。
3.4 加大消防宣传力度
我国公民的消防意识十分单薄, 对消防的重视程度不如国外很多国家, 普遍认为消防离自己很远, 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我们应该纠正这种想法, 搞好消防宣传工作, 提高人们的消防意识, 提高火灾时, 人们的自救能力。其实很多火灾, 本来可以在初期阶段将其消灭, 不会对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但就是由于工作人员和顾客的消防意识淡薄, 缺乏必要的消防安全常识, 没有一定的自救能力, 最终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宣传消防知识, 提高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很重要。
3.5 严禁使用可燃装修材料
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 其火灾危险性与地下建筑中可燃物的种类、数量有重大的关系, 所以地下建筑在进行内部装修时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选取装修材料, 尽量减少火灾荷载, 一般应满足如下要求:
1) 严禁使用塑料类制品用作装修材料;疏散走道、楼梯间、自动扶梯和安全出口等是人员疏散的重要部位, 必须确保在火灾发生时, 这些通道内不能发生轰然, 所以, 这些部位的地面和顶棚必须采用A级装修材料。
2) 当地沟穿越防火墙或设有防火门的隔墙时, 应延伸防火墙或隔墙的深度, 使其达到地沟底板。当通风管道通过防火墙或设有甲级防火门的隔墙时, 应采取一定的阻火措施;
3) 管道穿越防火墙、楼板及设有防火门的隔墙时, 应用防火泥等不燃性材料将管道周围的空隙紧密填塞;
4) 变形缝 (包括沉降缝、伸缩缝) 的表面装饰材料不可以采用可燃性材料。
4 结语
近年来, 我国地下建筑的数量逐渐增加, 地下空空间大面积的开发, 由此带来的消防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地下建筑在进行防火设计时要充分结合各种功能不同的建筑特点, 设计出适合实际需求的防火措施。主要通过合理的划分防火分区、防烟分区、设置良好的防排烟系统、合理安排疏散流线、加大消防宣传力度、使用符合规定的装修材料等方式进行地下建筑防火设计, 减小地下建筑的火灾危险性, 减少火灾时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帮助地下建筑更好地发展。
摘要:近年来, 我国建筑业发展迅猛, 城市中的大厦鳞次栉比, 面貌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 城市中土地有限的问题更加突出, 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楼房建造中多向纵深方向发展, 建造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的利用解决了土地有限的问题, 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防火要求, 本文就地下建筑的防火设计突出几点见解。
关键词:地下建筑,火灾特点,存在问题,防火设计
参考文献
[1]蒋祝君.关于地下建筑设计防火问题的几点看法[A].民营科技, 2010.
[2]赵学亮.地下建筑设计防火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建筑技术, 2009.
[3]毛成发.地下空间火灾特点及防火对策[A].工程技术, 2010.
建筑防火分区设计探析 篇8
所谓的分区, 指的是在建筑中, 使用防火的物质将其分成很多个区域, 这样在火情出现的时候, 就可以形成一定的阻隔, 避免火情发展到别的区域之中。其实避免火情蔓延的关键空间模式。其划分属于后续的管控, 其能够将火情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中, 尽量的降低对群众的生命以及财产的影响。
2 防火分区措施简述
2.1 其考虑的要素非常的单一
它的设置是为避免火情发生的时候, 其四处扩散而设置的, 其意义是为了将火情控制在特定的区域之中, 以此来降低对群众的生命以及财产的影响。不过导致其四处扩散的要素很多, 而且对其开展单纯的类型区域之后, 明确分区许可的最宽建筑范围时, 也未联想到建筑自身的装饰问题、易燃品以及建筑的功效特征和其中的人员状态等等的一些要素。此类要素均是民居汇总非常关键的要素。比如, 将大型商场、宾馆、酒店等人员密集的建筑物与一些人员稀疏的办公楼, 装修较复杂的酒店、商场与相对来讲装修较简单的学校、工厂等同进行防火分区, 很明显是不正确的。
2.2 区域的分隔措施和使用特征之间的规定互相矛盾
对空间整体功能需要的建筑如工艺设备连续性强的一些工业建筑, 无法使用防火墙, 但是用帘的话, 又无法确保其能够起到作用, 此项内容非常的令人头疼。除此之外, 在非常宽的区域中, 假如要进行该项设置的话, 不但会导致总的空间受到影响, 同时还使得它的功效规定受到干扰, 同时其规模和高度等都非常的大, 自身的稳定性不高。假如使用帘的话, 它的重量很大, 因而对于构造等等规定比较的严苛, 同时安装也很麻烦, 大规模的设置还使得其有失美感, 而且活动也不便。如果使用水幕的话, 它的用水量很大, 所以对存水设备有着非常严苛的规定, 同时它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2.3 其分隔时间非常的模糊
在设计的时候, 通常是使用防火墙, 假如这个办法不具有实际意义的话, 可以使用别的一些构造来进行。比如防火的卷帘和门等等。它们的抗火等级是不一样的, 而且适合的区域也不一样。对于防火墙来讲, 它的抗火时间超过三个小时。有防火冷却水幕配合的防火卷帘可替代防火墙作防火分隔物使用, 其耐火极限也不低于3.00h。防火门 (窗) 是设置于防火分区间或防火隔间与疏散走道、安全出口间的防火分隔物, 分为甲、乙、丙三级, 其耐火极限分别为不低于1.20h、0.90h、0.60h;防火水幕仅用作舞台口等小开口部位的防火分隔, 其用水量不小于2L/ (s·m) 。设置分区的好处是可以确保火情不会向别的区域扩散, 它的有效时间要结合其抗火性来决定。结合相关的条例, 我们发现, 防火墙和防火卷帘的耐火极限是不低于3.00h, 作为竖向防火分隔物的楼板的耐火极限是不低于1.50h, 设置在防火墙上的门、窗应为甲级防火门、窗, 其耐火极限是不低于1.20h, 那么, 防火分区定义中提出的“一定时间内”应该是多长时间?这是个值得去探讨的话题。
3 关于该项分区设置工作的分析
3.1 建筑中庭设置防火分区设计
为了获取美观性等的规定, 很多建筑都是使用中庭模式, 其上方使用玻璃屋顶, 此时, 按照现行消防规范, 这些建筑的防火分区由中庭贯穿的各层建筑面积叠加计算, 这样计算往往较易超过规范允许的防火分区面积。一般规定沿中庭四周设置防火卷帘, 或把与中庭相通的门改为防火门等分隔措施, 投资大而且用于防火卷帘联动控制的设备能否正常动行还不能确定, 使用这种方法还会干扰到他的整体性。若中庭两长边间距大于6m, 则可将其封闭屋盖去掉作为内天井或内院, 此时就变成了自然排烟形式, 此时不用重复计算规模。要想应对雨雪天, 可在其上设置棚子, 周围的洞口是开放的, 全部的规模要大于天井的规模, 此时也可作为天井考虑。这只是笔者在消防设计中的一点经验, 仅供大家参考。
3.2 设置防火带对空间连续性需求的大空间建筑防火分区
所谓的防火带, 具体的讲是说在放置易燃品的建筑中, 布局合理的位置, 此位置之中的结构等使用的都是不易燃的物质, 同时其中不能放置易燃品。而且要使用合理的防烟方法, 防止一边的烟雾向着另外的区域发展, 从而在空间上形成一个无形的防火分隔区域。如在一些影剧院、体育馆、候机厅、大商场等对建筑物空间连续性要求较高的建筑物防火分区划分中, 现在条例中论述的分区措施, 很显然已经无法合乎当前的形势规定了, 使用防火带不失为一项优秀的措施。其宽度要结合建筑中存放的物质的特性来明确, 可将防火带另一侧的物品等同于用这些物品堆建的小型建筑物来考虑, 假如其中的物质是不易燃的, 一般把它当成是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结合条例中的规定, 把其宽度设置为六米左右。假如其中的是可燃的, 则将其视为四级耐火等级建筑, 结合条例中的规定, 把宽度设置为玖米。其一般是当成群众撤退, 特别是车辆通行的关键区域, 它连接到进出口, 群众达到这个地方的时候, 能够看到出口, 这样就能降低其惊恐心理了。
3.3 开展性能化的设计活动
引用性能化设计理念来设置防火分区就是在确定建筑应达到的防火标准后, 充分考虑建筑物的使用性质、高度、耐火等级、消防设施、内部装修、可燃物的多少、建筑功能、疏散设施、建筑内人员的素质和数量以及分布等多种因素后, 确定建筑的防火分区。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是通过对随机建筑的综合防火性能评定, 设计出特定的符合该建筑的防火安全系统模式, 以实现火灾时, 保证该建筑物内的人员生命安全和有效控制财产损失的总目标。在工程实践中, 如采用这种方法确定的防火分区有可能会与我国现行消防技术规范规定的防火分区有些出入, 而且, 采集和验证防火分区的技术指标目前没有确切的方法和手段, 因此, 要真正将性能化设计理念引入防火设计, 应由国家制定相应的规范, 形成以现行指令性规范为基础, 性能化设计为补充的规范体系, 这样才可以合理的应对上述的分区设计的时候, 面对的不利现象, 确保设计更加的合理有效。
3.4 合理的布置区域, 还要凭借工作者具有的知识
目前的规定, 因为有着一些编写的前提, 会面对一些不利现象, 所以在设计的时候, 就应该借助工作者平时具有的知识, 来积极的开展设计活动, 此举也能够带动行业的进步。
4 结束语
关于分区的划分和相关措施的设计工作, 因为它的意义非常的关键,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高度的关注。由于科技高速发展。很多性质独特的建筑开始大量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设计者对于分区等有了全新的了解, 所有的要素都在带动行业的进步, 带动了行业内容的发展, 而且对工作者也有了更为严苛的规定。
摘要:如果建筑出现了火情的话, 其就会以对流的形式, 发展到别的区域之中, 进而在非常短的时间中, 使得整个建筑都面对灾害。所以, 对于那些规模很大的区域设置防火分隔, 能够合理的应对这种不利现象。文章关键的分析了分区的设计相关的内容。
关键词:防火分区,设计,探析
参考文献
[1]1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1]1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2]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2005年修订版) [S].[2]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2005年修订版) [S].
地下建筑防火设计 篇9
1 民用建筑防火设计中技术实施所遵循的基本规范与原则
1.1 民用建筑防火设计技术应用相关规范条文
民用建筑防火材料的选择中, 外墙保温材料具备两种性能:保温与防火。但是, 如何将保温与防火做好平衡, 仍需要建筑行业进行更加细致、系统的研究。国家发布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中对外墙保温材料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要求。建筑设计单位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建筑的保温, 应严格遵循《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切实贯彻到实际的防火设计中, 从设计阶段解决火灾隐患。
1.2 民用建筑防火设计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2.1 充分解决适用性问题
民用建筑根据其建筑高度和层数可分为单、多层民用建筑和高层民用建筑。高层民用建筑根据其建筑高度、使用功能和楼层的建筑面积可分为一类和二类。建筑内部功能复杂多样,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 常会因建筑的使用功能、防火设计问题上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冲突;同时, 由于当前不同地区的相关单位针对防火出台了较多地方性规定, 在建筑设计工作中常会遇到难以确定按照哪部规范进行执行的问题。因此, 建筑设计需要在符合国家总体规范时, 充分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按照统一思想、统一高度进行建筑防火设计工作。
1.2.2 充分把握安全尺度
民用建筑耐火等级会因具体的建筑对象、使用功能进行相应的调整, 但是最为根本的还是要保障建筑能够具有全面的防火性能。例如民用建筑中的高层建筑与低层建筑相比较, 应全面审视, 正确把握防火尺度, 在降低建筑成本的同时, 提高建筑防火安全系数。
1.2.3 充分建筑工作效能与发展
民用建筑在具备较高的防火性能的同时, 不应以牺牲建筑本身的必不可少的功能为前提, 而是要通过技术突破, 充分发挥出建筑实用性, 又能够实现建筑的高防火要求。当然, 在遇到特殊情况时, 理应将建筑安全放在首位, 可以适当降低建筑附带功能。因此, 在建筑设计的防火技术设计中, 需要建筑师站在全局、统筹兼顾, 加强部分之间的联系, 充分为建筑整体为服务。其次, 民用建筑本身的使用时间长, 但人员流动相对较少, 建筑师更应与有关单位加强合作, 在建筑内部留出适当空间做好防火宣传, 以充分照顾到建筑的未来发展所引起的防火需要。
2 民用建筑防火技术应用
2.1 建筑技术实施所应注意的建筑高度与防火等级问题
民用建筑的防火技术实施时, 依据建筑本身的高度进行相应的耐火等级设置, 充分考虑到建筑部分结构与整体结构的耐火极限。建筑高度的计算可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划分, 分为坡屋面、平屋面、多种屋面形式采用不同的方式计算。而对于局部突出的瞭望塔、冷却塔等结构, 不应计算在内。同时, 做好防火分区、防火间距、防烟分区的设计。需要注意的是, 当防火分区之间采用防火墙存在困难时, 应采用防火卷帘、防火门、防火水幕等防火分隔措施加以分隔。竖向防火分区可采用防火挑檐、设置相关的窗槛墙等手段, 另外更需要做好建筑内部在防火墙、防火隔墙、楼板、等建筑相应构件及楼梯、电梯、自动扶梯、管道井等方面的防火措施。
2.2 安全疏散技术实施
预防建筑火灾, 减少火灾危害, 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是消防安全设计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始终贯彻其中。保障建筑内人员在火灾发生时, 能够通过安全通道快速撤离, 是建筑安全技术实施的重要内容。建筑安全疏散的技术重点在于安全出口、疏散出口、安全通道 (本身的数量、宽度、位置) 、疏散距离等。因此, 每个防火分区必须至少设置两个安全出口, 疏散路线的设计必须以充分考虑到安全距离, 由最远点到房门, 房门到最近安全出口的行走距离应不大于规范极限值。另外, 采用的楼梯形式应不受到烟火的侵袭, 楼梯间的出入口设置需要设置能够自行关闭的防火门保护。疏散设计中, 应充分考虑到疏散宽度的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人员疏散拥堵, 在清晰的空间高度内, 为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疏散提供引导。
2.3 民用建筑的电气防火技术实施
电气火灾是民用建筑火灾发生的重要原因, 在部分建筑的失火原因中甚至达到了30%的比重, 严重威胁着建筑内人员的人生安全。其主要原因在于, 建筑内违规超负荷用电、电气设备选择以及安装不合理、电气路线铺设存在问题等。因此, 建筑设计单位在进行设计工作时, 应充分注重消防设施的设计, 尤其注重对建筑内的用电负荷进行适当限制, 采用供配电源, 合格的电器设备, 科学的电气路线设置等一系列防火技术措施。另外, 针对高层民用建筑, 尤其要注重防爆, 对于居民所使用的煤气罐、天然气管道做好相应的预留空间, 以便于及时检查与修复隐患。依据爆炸规律与爆炸效应, 对高发爆炸点设置防爆危险区域、泄爆面积, 采用合适的防爆措施。
2.4 民用建筑的排烟技术要点
在民用建筑的防火设计中, 应注重对防排烟系统的设置, 以充分与防烟分区联系, 采用机械排烟与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等相关设置, 保障低层与高层民用建筑的安全。同时, 增强排烟系统的智能性、可靠性, 设置在走道处与防烟前室的排烟系统, 在平时可关闭, 火灾发生时能够自动开启。具体可以通过火灾报警探测器、手动控制、消防控制室遥控等方式实现联动, 实现防火的智能化。另外, 加强排烟系统的维护, 不断延长建筑防火设备的使用寿命, 充分保障其发挥本身的效能。
结束语
民用建筑作为我国建筑的主要形式, 对安全性要求极高, 如何保障建筑内人员的人身安全是建筑防火设计的关键所在。随着居民防火意识的提升, 通过有效的建筑防火技术实施, 预防火灾、降低灾害发生时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是防火设计的核心内容。但同时需要认识到, 由于民用建筑本身内部结构复杂, 火情发生具有突然性, 如何能够更好的进行民用建筑设计中建筑防火设计的运用, 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探讨 篇10
1《建规》中关于剪刀楼梯设置的规定
《建规》全部条文中未提及剪刀楼梯, 更无具体防火要求, 以致遇到多层公共建筑设置剪刀楼梯时“无法可依”。如最近笔者所在防火监督处审核一幢建筑防火设计时, 大家对其剪刀楼梯设计的防火审核要求就有较大争议。该建筑性质为综合楼, 集商业、办公、娱乐为一体, 高度为23.5m, 其火灾危险性不可忽视, 设计为普通木质门分隔的剪刀楼梯间, 起不到防火防烟作用。建议在《高规》增加剪刀楼梯间设置的相关规定。《建规》第5.3.8条规定与第5.3.13条的规定存在明显矛盾。第5.3.8条规定:房间位于走道尽端, 由房间内任一点到疏散门的直线距离小于等于15m, 但前提是“除托儿所、幼儿园、老年人建筑外……”, 其条文说明为“……婴幼儿用房不应布置在袋形走道两侧及走道尽端。”但在第5.3.13条表5.3.13“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疏散门”一栏中却标注了托儿所、幼儿园的对应值, 前后相互对立。建议将表5.3.13中托儿所、幼儿园的对应值删除, 或者将条文说明提至表下注明, 即婴幼儿用房不应布置在袋形走道两侧及走道尽端。
2 关于高层住宅的楼梯间形式
《高规》第6.2.3.1条规定“:十一层及十一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可不设封闭楼梯间”如果是十二层楼 (从第十一层跃向第十二层) , 应不应设封闭楼梯间?
笔者认为, 如果跃层层高不足1.5m, 可不设封闭楼梯间, 大于或等于1.5m时应设封闭楼梯间。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跃层算不算层数的问题。过去“高规管理组”曾经给各地的统一答复是, 跃层也应算层, 有一层就应该算一层。这是因为:防火设计规范对建筑高度的要求是基于逃生与扑救的理念, 并综合我国消防部队的登高扑救能力和各地登高装备水平而确定的。从消防救援角度来讲, 跃层在实际上是增加了建筑的有效高度, 自然也就给抢险救生增加了难度。根据跃层住宅的定义为:“套内空间跨跃两楼层及以上的住宅”。那么, 出于某种考虑, 在套内空间跃上3层~5层也有可能。很显然, 楼房实际高度必将大幅增加。所以说, 跃层计入层数是合理的。
3 疏散楼梯设置
根据“高规”6.1.3A的要求:“商住楼中住宅的疏散楼梯应独立设置”。但是, 在具体工程中, 当遇到商住楼下部几层商场面积较大时, 上部数座高层住宅的楼梯如果全部直达地面首层, 影响商场内部的使用与交通组织。那么将高层住宅入口层设在商场屋面, 另外通过专用楼梯或电梯直达地面呢?
笔者认为是可以的, 但屋面直通地面的疏散楼梯或电梯必须满足下述条件:商场屋面上的每座住宅楼均应有一部由屋面直通地面的专用疏散楼梯, 并应就近布置疏散口。在确有困难的情况下可适当减少, 但从屋面直通地面的疏散楼梯总数不得少于两座, 且应设置在不同方位。因为万一商场发生火灾, 各座住宅楼内的居民都有急于向下同时逃生的可能。所以, 最好是每座住宅楼均应有一部由屋面直通地面的专用疏散楼梯, 以满足本楼的迅速疏散。但是, 考虑到居民疏散到商场屋顶已经相对安全, 也有迂回之地, 在确有困难的情况下, 适当减少疏散楼梯数量也勉强可行。但是, 考虑到起火位置和主导风向的不确定等诸多因素, 有封锁楼梯部位可能性, 所以, 要求楼梯总数不少于两台并尽量对称布置。疏散楼梯入口应面向屋面平台, 且距商场屋面外沿的水平距离不得小于1.00m。对“疏散楼梯入口应面向屋面平台, 且距商场屋面外沿的水平距离不得小于1.00m”的要求是出于商场火灾的烟、火对楼梯入口的威胁, 造成疏散者有路难逃的被动局面, 故而参照“高规”4.1.2.2条之规定, 要求疏散楼梯入口“距商场屋面外沿的水平距离不得小于1.00m”。如设置敞开式外挂疏散楼梯, 紧靠楼梯间两侧的门窗、洞口, 与楼梯间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0m。当水平距离小于2.00m时, 应设置固定乙级防火窗。根据“高规”第6.2.10条的规定, 外挂式楼梯———即“室外楼梯可作为辅助的防烟楼梯”, 所以, 在商场外墙上设置外挂式楼梯是符合规范要求的。但是, 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倘若失火部位恰恰与外挂楼梯处于同一墙面上, 从窗口窜出的烟火不能危及疏散楼梯。所以, 特别强调了“如设置敞开式外挂疏散楼梯, 紧靠楼梯间两侧的门窗、洞口, 与楼梯间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0m。当水平距离小于2.00m时, 应设置固定乙级防火窗”。
疏散用电梯应符合消防电梯的要求。根据“高规”6.3.2.4条规定:“消防电梯可与客梯或工作电梯兼用, 但应符合消防电梯的要求”。所以, 对商场屋面直通首层室外的电梯也应该做上述规定, 以满足住宅部分起火时消防部队灭火救生的需要。
4 关于住宅楼中的管道井采用哪种防火门
根据“高规”第6.2.5.1条的要求:“楼梯间及防烟楼梯间前室的内墙上, 除开设通向公共走道的疏散门和本规范第6.1.3条规定的户门外, 不应开设其它门、窗、洞口”。这在一些工程中, 特别是住宅楼中的管道井, 很难做到。如果将管道井的门从丙级提高到乙级便可设在前室之中, 这样做是否可行呢?笔者认为将管道井的门从丙级提高到乙级没有必要。因为这个问题的主要矛盾是“楼梯间及防烟楼梯间前室的内墙上不应开设其它门、窗、洞口”的问题, 这与防火门的耐火等级并无关联。至于管道井上的防火门等级问题, “高规”第5.3.2条已有明确规定, 即:“管道井井壁上的检查门应采用丙级防火门”。也就是说, 对于管道井而言, 里面无人居住、不仅动火成灾的几率较小, 而且火荷密度很低或无可燃物。丙级防火门的安全性已经足够。况且, 管道井的防火门, 与其说是为了防火, 更不如说是为了防烟。所以, 没有必要采用耐火极限较高的乙级防火门。
5 结论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范修订时将主要解决以下问题在规范的适用范围上, 将更加明确。对民用建筑补充了有关跃层住宅建筑及商业建筑安全疏散的内容, 积极调整有关大型公共建筑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 调整充实有关锅炉房设置位置及锅炉设备设置的要求。明确设置封闭楼梯间和防烟楼梯间的场所及其设计要求。增加了建筑防排烟的有关要求, 特别是有关排烟设施的设置场所的要求以及空调通风管道的材料要求。
现代建筑防火设计发展动态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现代建筑 防火设计 发展动态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121—02
科学规范的现代建筑防火设计,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建筑消防安全的根本,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比保驾护航。由此可见,就现代建筑防火设计发展动态提出的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谈谈现代建筑防火设计发展动态的相关思考。
1 现代建筑防火设计新理念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建筑中的中的防火设计中的技术含量也大大的提升,传统的防火隔离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完善,例如防火卷帘、防火玻璃等防火新材料,新型防火处理技术等的应用也日趋广泛,加上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目前日益严峻的防火形势以及频发的建筑火灾事故,为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在现代建筑防火设计中融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看清当前严重的防火态势,应用现代防火技术,在提高建筑防火性能的同时提升建筑防火设计水平。以下笔者就现代建筑中最常见的防火技术做出以下分析,更好的阐释现代建筑防火设计新理念的内涵。
1.1 自动喷水灭火技术
这一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这一技术是控制并消灭火灾的重要消防技术之一,加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性能得到了大大地提升,不仅具有较广的应用范围,而且响应时间变得更加及时,并将火灾对建筑的影响降低到最大化。常见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工作示意图如图1所示。
1.2 防排烟技术的分析
防排烟技术主要是利用机械采取加压的方式阻止烟气进入安全疏散区域,并在火灾区域设置具有相当容量的储烟设备和机械排排烟装置。储烟面积不仅不能过大,更不能过小,过大会导致附近大量的冷空气融入热气流,太小的话烟气羽流则会快速充满空间,虽然能降低毒气与烟雾颗粒的浓度,但与会失去浮力,从而影响人员正常的疏散。
1.3 火灾探测控制技术
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生存模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计算机程序控制和数字通讯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因而这些技术在在智能楼宇系统与火灾探测技术之中,作为建筑的管理人员足不出户就能及时有效的掌握建筑物所处的状况,当发生火灾就能在消防控制室内对火灾进行观察并指挥各种消防设施的正常搞笑的运行,进而极大的提升建筑物的安全性能。此外,近年来先进电子网络技术在火灾探测控制技术的中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
1.4 多种防火技术的综合设计
在防火设计中运用计算机模化试验,能在火灾发生时及时了解各区域的火灾态势,结合建筑物的使用性质、耐火性能及其运行状态,对建筑物的燃烧程度、烟气的高度和火焰的温度以及各项火灾指标进行科学的量化,对火灾发展过程进行演示,从而计算建筑物各部位及各时间段因火灾而释放的热量与烟气量,从而得出火灾发展时间函数,确保火灾发展的性质得到真实的描述,从而为防火设计工作提供科学的判定,并提出合理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多种防火技术的综合设计,并不是叠加各种防火技术,而是很据火灾情况结合各种防火技术的优势并进行综合的利用,以正确的评估建筑的耐火性能、疏散性能、消防系统的安全系数等指标,并在对比、优化、检验的前提选择科学合理的防火技术,将防火经费应用的恰逢其处,确保消防设施的防火性能发挥到最大化。
2 现代建筑防火设计发展动态的几点思考
现代建筑形式多样的同时建筑施工技术和原材料也正不断的改革和创新,这给建筑防火技术就出更高的要求,也是对防火技术的人员技术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现代建筑防火设计技术人员,必须以科学发展的眼观,做好现代建筑防火设计工作,通常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具有发展的科学观:随着建筑防火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各种消防科研成果的出现,建筑防火技术水平也正不断的提高。为确保防火设计的有效性,必须运用现代化的建筑防火技术,致力于建筑火灾的发生于发展规律的寻找,并提出具有针对性、行之有效的设计建筑防火控制方案,确保消防设计与现代建筑规范设计要求相符。
(2)必须具有辩证的哲学观:建筑与消防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辩证统一体,燃烧的元素有三,任何一种元素的取消都将防止火灾的发生。因此,明智的防火工作者可以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正确地判定建筑的火灾演变过程,选择经济有效的防火技术,保证建筑物与人员的安全。
(3)必须具有聪慧的艺术观。现代建筑的复杂性需要我们在原则性地掌握消防的新理念,保证防火设计的最终目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防火设计的各种技巧合理地构思消防的对策,以艺术的工作手法成功地完成消防与建筑的有机结合。
3 关于促进现代建筑防火设计发展的几点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必须将现代建筑与消防进行有机结合,从而给建筑防火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现代建筑防火设计水平要发展,就必须应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对建筑火灾特点进行综合的分析,通过各种设计工种的有机结合,要促进现代建筑防火设计水平发展,就必须在建立健全设计与审核机制的同时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3.1 制定合理而又规范的建筑防火性能标准
在传统的建筑防火设计过程中,主要是将各设计环节的要求作为建筑防火性能规范,但其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建筑防火设计发展的需要,极大的限制了现代建筑防火设计中的实际需要。因而必须制定合理而又规范的现代建筑防火性能标准,将设计现代化的建筑防火系统,提高建筑防火性能为目标,综合考虑各消防设施的防火性能,以尽可能的提升现代建筑防火设计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以达到预期的安全目标,还不会对采用手段产生过分的干涉,从而为独特化的建筑防火设计提供自由的天地,在此基础上综合应用现代建筑防火技术,尽可能的降低建筑消防造价,确保消防资金投入的有效性。
3.2 加快步伐建设规范的建筑防火咨询部门
随着现代建筑的智能化、低碳化、功能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其防火设计的要求也变得更加复杂,因而作为设计人员应仔细认真分析现代建筑防火设计,而传统设计部门中的的建筑、暖通、给水等专业主要是根据简单的规范进行操作,显然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就必须有专业部门和消防工程师对现代建筑防火进行专业的设计,根据火灾发展趋势、建筑消防设备的安全性和综合效应等指标确定最佳建筑防火设计方案,因而必须加快步伐建设规范的建筑防火咨询部门。
4 结语
总之,做好现代建筑防火设计,促进现代建筑防火设计发展,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建筑防火设计水平的重要表现。因而作为现代建筑防火设计人员,必须将现代防火新技术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建筑防火设计之中,在确保建筑防火性能的同时为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伟轩.对现代建筑防火设计发展动态的几点思考[J].安全,2008(06).
[2] 刘永杰.浅谈现代建筑防火设计发展动态[J].中国科技信息,2011(07).
[3] 武桂艳.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探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1(05).
谈民用建筑防火设计 篇12
总平面布局和平面布置对建筑自身及相邻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安全有非常大的影响, 总平面布局在满足城市规划和消防安全的前提下, 合理布置建筑位置、防火间距、消防车道和消防水源等。
合理布置建筑, 建筑之间留有足够的防火间距, 用以消除或减少各建筑之间及周边环境的相互影响, 防止火灾蔓延。建筑物间的防火间距应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的要求。
当防火间距因场地原因不能满足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时, 可采取以下补救措施:1) 拆除部分耐火等级低、占地面积小、使用价值低的和新建筑相邻的原有陈旧建筑。2) 设置独立的室外防火墙, 在设置此墙时, 应兼顾通风排烟和破拆扑救。3) 改变建筑物的生产和使用性质, 降低建筑物的火灾危害性。4) 将建筑物的普通外墙改为防火墙, 或减少相邻墙面的开洞面积, 如设门窗应采用防火门窗。
2 建筑内部空间的布置
为防止火灾和烟气在建筑内部蔓延扩大, 确保火灾时的人员生命安全, 减少财产损失, 应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合理布置。
1) 建筑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a.建筑内部某个部位着火时, 能限制火灾和烟气在建筑内部蔓延扩大, 并为人员的疏散、消防人员的扑救提供方便。b.建筑内部某个部位着火时, 减少对相邻区域受到强制热辐射和烟气的影响。c.能方便消防队员的救援、利用灭火设施进行灭火。d.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建筑设备部位, 能防止对人员和重要设备造成危害。
2) 设备用房的布置应遵循以下要求:a.燃油、燃气锅炉房、变压器室应布置在建筑物的首层或地下1层靠外墙部位。b.锅炉房、变压器室的门应直通室外或安全出口。c.柴油发电机房宜布置在建筑物的首层和地下1层, 2层, 机房内应设置储油间, 总储存量不应大于8 h的需要量。d.消防控制室宜设在建筑物首层靠外墙部位, 当设置在地下1层时应设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不应设置在电磁场干扰强的设备用房附近。e.消防水泵房不应设置在地下3层及以下其他层, 疏散门应靠近安全出口。
3) 人员密集场所的设置要求:a.高层建筑内的观众厅、会议厅、多功能厅等人员密集场所应设置在建筑物的1层~3层, 当设置在其他楼层时, 应满足每个厅室的面积不超过400 m2, 安全出口不少于两个, 必须设置自动喷淋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b.歌舞娱乐放映场所应设置在建筑物的1层~3层, 且靠外墙设置。不应布置在袋形走道的尽端和两侧, 当设在其他楼层时, 应满足:设在地下1层时, 地下1层地面至室外出入口的距离不大于10 m;一个厅室的面积不超过200 m2, 并设有两个出入口, 当面积小于50 m2时可设置一个出入口;应设置自动喷淋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防排烟设施。c.电影院、剧场不应设置在住宅楼、仓库、古建筑中。d.老年人建筑和儿童活动场所宜设置在独立的建筑内, 当设置耐火等级为一级, 二级的高、多层建筑内时, 应设置在1层~3层;当设置耐火等级为三级的高、多层建筑内时, 应设置在1层~2层;当设置耐火等级为四级的高、多层建筑内时, 应设置在首层, 并均设置独立的出入口。
3 建筑内防火分区的划分
为有效的阻止火灾在建筑物的水平、垂直方向蔓延, 将火灾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在建筑内划分防火分区是十分必要的。为了火灾发生时, 将烟气控制在一定范围, 为了提高排烟口的排烟效果, 划分防烟分区是最好的方法。
高层民用建筑 (一级, 二级耐火等级) 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为1 500 m2;单、多层民用建筑, 耐火等级为一级, 二级时, 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为2 500 m2;耐火等级为三级时, 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为1 200 m2;耐火等级为四级时, 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为600 m2;地下室的防火分区允许面积为500 m2, 当建筑内设有自动喷淋系统时, 防火面积增加1.0倍。
防烟分区不宜大于2 000 m2, 防烟分区应采用挡烟垂壁、隔墙、结构梁等划分;不应跨越防火分区。
4 安全疏散
安全疏散对于确保火灾中人员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高层) 建筑防火建筑规范对疏散宽度、疏散距离做了具体规定。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建筑没有具体规定疏散宽度, 而是需要先计算人员密度, 再计算疏散宽度, 如:办公建筑、商场、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餐饮建筑等。
安全疏散距离包括两部分:1) 房间内最远点至疏散门的距离;2) 从房门到疏散楼梯间或外部出口的距离。需要注意的, 也是设计人员经常存在的问题是:楼梯间的首层应设置直通室外的出口, 或在首层设置扩大的封闭 (防烟) 楼梯间, 当建筑层数不大于4层时, 楼梯间离直通室外的出口的距离不大于15 m。
疏散楼梯宜设置在标准层的两端, 为人们提供两个不同方向的疏散路线;疏散楼梯宜靠近电梯设置, 可将常用疏散线路 (电梯) 与紧急疏散线路相结合, 有利于人员快速疏散;疏散楼梯宜靠外墙设置:疏散楼梯应保持上、下通畅, 避免不同的人流线路相互交叉。
5 疏散楼梯间的形式及应用范围
疏散楼梯间的几种形式及应用范围:
1) 开敞楼梯间, 适用于低、多层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2) 封闭楼梯间, 适用于除与敞开式外廊直接相连的楼梯间外的多层公共建筑。封闭楼梯间的设置要求:应靠外墙设置, 设可开启的外窗排烟;除楼梯间门外, 不应设置其他的房间门窗及管道井、电缆井的门。
3) 防烟楼梯间的适用范围:一类高层和建筑高度大于32 m的二类高层;大于11层的住宅建筑;地下层数为3层及以上, 以及地下室地面至室外出口地坪高差大于10 m时。防烟楼梯间应设置防烟前室、开敞阳台、凹廊。疏散走道通向前室以及前室通向楼梯间的门为乙级防火门, 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除楼梯间门外, 不应设置其他的房间门窗及管道井、电缆井的门。
4) 室外疏散楼梯要求倾斜度不大于45°;梯段的净宽不小于1.0 m, 栏杆扶手的高度不应小于1.1 m, 通向室外楼梯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 并向室外开启;除疏散门外, 楼梯周围2.0 m内不应设置其他门、窗洞。
从以上几方面阐述了建筑防火设计的注意事项, 为广大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摘要:简述了建筑防火设计的重要性, 介绍了建筑布置应遵循的原则与设置要求, 结合实际从建筑位置布置、防火间距、防烟区划分、疏散线路设置等方面入手, 分析了民用建筑防火设计中常见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以供参考。
【地下建筑防火设计】推荐阅读:
地下商业建筑防火设计08-12
地下建筑设计06-19
建筑防火设计与审核07-25
大空间建筑防火设计08-03
化工建筑防火防爆设计08-25
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05-13
建筑设计防火审核方法06-02
人防工程建筑防火设计08-07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措施08-20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