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教育资源

2024-12-09

红色教育资源(精选12篇)

红色教育资源 篇1

红色, 是艳丽的颜色, 喜庆的颜色, 也是华夏儿女喜欢的色彩, 更是中国共产党人血染的色彩。自古以来“中国红”就代表着华夏儿女的美好向往, 因为红色传递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崇拜和一种信仰。早年, 马克思被问及“最喜欢的颜色”时, 明确地回答为“红色”。当星星之火, 燎原神州大地, 红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象征, 寄托着革命者的理想和信念, 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信仰基础。文化是人的精神家园范畴,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标志, 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 发挥教育渠道作用, 对引领青年大学生坚定马列主义信仰,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忆往昔, 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育人的社会价值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 “红色文化”与红歌会、红色经典剧、红色之旅等语句同样响亮, 再度掀起了“红色文化热”的浪潮, 这种含有革命年代独特内涵的红色文化以崭新的面貌、丰富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引起当代青年学生对那久远红色年代的向往。笔者认为, 这种现象的发生是源于红色文化具有深厚的社会价值作为背景。

红色文化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从文化形态学理论分析, 红色文化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一是物质文化层面。文化在这个层面的表现是物质的, 是可以用感官去感受和认知的, 比如我们保护的革命遗址, 保存的革命遗物, 建设的革命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塔等实物。二是制度文化层面。文化在这个层面的载体是文字的, 是以命令、决议等方式下达的, 比如我们开展红色资源保护的政令, 开展红色旅游的号召, 开展国家公祭日、纪念日的活动安排。三是精神文化层面。文化在这个层面突出的是人的信仰、精神世界, 是核心层, 比如在革命战争年代凝聚出来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弘扬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特区精神、抗洪抗震精神、奥运精神等, 这些精神是不同时期赋予文化的时代特征, 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态, 是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的精髓所在。

红色文化教育的主旨在于以红色作为时代精神内涵的象征, 而落脚点则在于教育, 呼唤广大青年学生忧国忧民、超越自我、奉献社会的崇高精神, 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价值,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健康发展。具体分析, 红色文化到底存在哪些价值呢?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划分:一是政治价值。体现在培养广大青年学生政治意识、政治行为为主要目的, 创造和谐健康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形态。二是经济价值。体现在引领广大青年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动力, 奔向进步、奋斗的航标。三是理念价值。体现在养成广大青年学生人文价值取向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塑造主人翁意识和勇于担当的气魄。四是文化价值。体现在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的独特功能,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红色文化产业品牌, 倡导主流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是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红色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事物是发展的, 不同的时期要体现不同的文化内涵, 这样才能保持红色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存在的理由。

二、展未来,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的渠道作用

目前, 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 面对独生子女大学生逐年增多的现实, 大学生价值观念不断更新, 呈现出多元化的复杂态势, 部分大学生政治信念、政治立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人生价值观趋于淡漠。为此,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重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和无为的宣传, 需要挖掘各种渠道,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中的优势。

1.开通“爱国主义基地”教育渠道, 用红色文化来感染学生。中宣部于1997年和2001年公布了两批200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 要积极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系, 共同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内容的展示, 创新教育手段, 挖掘教育内涵和主题思想, 拓展教育功能, 建立起基地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谐长久的合作关系, 实现共嬴。

2.构建“校园理论高地”教育渠道, 用红色文化来熏陶学生。高校在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高地时, 要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谛, 作为校园理论高地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提炼和凝聚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弘扬红色文化, 创造红色理论宣传阵地, 通过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效应, 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论坛、征文、演讲、话剧等活动, 让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红色文化熏陶, 提升文化育人功能。

3.打造“两课课堂阵地”教育渠道, 用红色文化来激励学生。“两课”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起着毋庸质疑的重要作用。“两课”也是高等教育中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传统的“两课”教育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面对新时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 他们的追求是多元化的。

三、重实践, 充分构建红色文化育人的载体效能

红色文化教育服务于公民道德体系建设, 鼓励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抱负、坚定信念,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育人成才的环境, 让大学生时刻不忘革命先辈们为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抛头颅、洒热血、甘吃苦、讲奉献的崇高精神。为此, 要装扮校园红色景观, 引领校园文化风尚, 寻找传播途径, 打造红色文化家园。

1.依托党建、团建, 搭建红色文化教育组织建设平台。党建、团建工作是我党思想路线建设的重要平台, 加强党建、团建工作对我党抢占广大青年学生思想阵地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时代下, 如何开展党建、团建工作, 吸引广大青年学生围绕在组织周围, 需要挖掘党建、团建工作的内涵和形式, 红色文化教育是加强党建、团建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 符合时代潮流和广大青年学生的特点, 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和拓展, 以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在组织建设中的平台作用。

2.依托学生社团, 搭建红色文化教育自我成长平台。大学生社团是继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之外的又一重要的学生组织, 社团可以把有共同目标、共同爱好、共同志趣的青年学生凝聚到一起, 自发地开展喜闻乐见、增强社团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活动, 促进社团的良性发展。

3.依托新兴媒体, 搭建红色文化教育网络信息平台。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脑、手机已经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得到普及,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平台的开发, 让青年学生的生活依赖网络的程度加深。高校要加强网络建设, 为青年学生开展网上公祭、红色文化论坛、红歌会等网络教育活动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撑。

4.依托红色旅游, 搭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服务平台。红色旅游是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将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与经济资源、旅游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 寓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于文化娱乐、观光游览之中。通过红色之旅, 让高校学生了解革命历史知识, 挖掘革命精神内涵, 陶冶青年学生情操, 提高青年学生文化修养, 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特色和时代精神, 把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愫转化成爱国主义的行为动力, 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在旅游资源服务中的平台作用。

5.依托先辈模范, 搭建红色文化教育直面交流平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值得学习和敬重的, 敬重的是人品修养, 学习的是精神传承。高校要充分挖掘老红军、老战士, 专家宣讲团、标兵模范宣讲团等资源的潜力, 让他们走进校园, 深入学生群体, 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志愿服务等面对面的交流活动, 重现革命战争年代的烟火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感人场面, 让青年学生接受血与火的洗礼, 激发青年学生“忆光荣传统, 当红色传人”的热情, 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在直面交流中的平台作用。

毛主席曾经说过, 对待中外文化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洋为中用, 古为今用。对待红色文化我们同样要坚持这样的传承精神, 一方面要充分地认识到红色文化蕴藏的社会价值, 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地挖掘、弘扬红色文化本身固有的精神, 还要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时代精神, 让“红色之火”继续燎原神州大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瞿敬平.红色文化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探析[J].黑龙江史志, 2013, (17) .

[2]霍曙光, 董明章, 赵南南.河北省高校红色文化进校园现状研究[J].文学教育 (下) , 2014, (08) .

[3]肖灵.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江苏高教, 2013, (01) .

[4]金子艺, 陈春燕.加强培养90后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的几点建议[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2) .

[5]方元务.弘扬红色文化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根基[J].继续教育研究, 2013, (02) .

[6]王洪叶, 王爱华.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增强学生认同的向度[J].教育探索, 2014, (07) .

[7]褚凰羽, 洪芳.红色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兰台世界, 2011, (03) .

红色教育资源 篇2

作为一个老党员,一个当兵出来的党员,多年来我曾参与数不清的党员培训,在党的先进性教育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将党员的勤俭朴素、坚忍不拔融入我的工作和生活,完善自身各方面的素养,朝着优秀党员的目标不断迈进。遵义会议会址、息烽集中营等革命故地,身临其境的我闭眼想象与感受当时的革命氛围,无法抑制的,眼眶湿热,想起当兵的日子,想起我们同胞兄弟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抗争岁月,我们都是为了让我们的祖国更好,为了让人民更安定,那股心中的热血汹涌澎湃。

转业之后,我曾奔波于不同的岗位,但是为人民服务的心愿一直未曾因为社会的洗礼而消磨,现在我扎根于xx人托养中心,专心致志为做好xx人服务事业而努力,那股服务的热情不亚于当年当兵时拼劲,我希望尽自己绵薄之力,为xx人群体争取与提供更好生活与服务。这次的党员学习,让我有机会审视自身的不足,再次深入地体会和学习党的相关知识和历史,克服不足,提升自身的党性修养,更好地将党员的要求和品质全方位地应用于工作与生活,争取实现“为更多人服务”的目标。

红色教育资源 篇3

范双全: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中红色旅游日益受到青睐。红色旅游方兴未艾,逐步向构建产业化格局迈进。

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及相关资源极其丰富。2005年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家旅游局等13家单位联合公布了《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全国红色经典景区名录》。在全国有红色景点数千处,其中湘赣闽、陕甘宁等红色旅游区12个,北京—遵化—乐亭—天津、张家界—桑植—永顺—吉首—铜仁线等30条精品线路和天安门广场、平津战役纪念馆、井冈山等123个经典景区。

几年来,中央和各省市县加大对红色景区、景点的投入,各红色景点的设施、环境极大改善,旅游人数逐年大幅上升。可喜的是,国外游客明显不断递增。

记者:红色旅游同样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华红旅国际投资集团有何构想?

范双全:红色资源不仅仅是物质资源,还有精神资源、文化资源;不仅各地要对本地资源进行整合,还要推进所有红色景区的资源整合。最近,我们两次组织全国的相关企业家和投资者到湖南张家界、江西井冈山进行红色旅游资源考察,大家对开发红色资源投资红色旅游有极大兴趣。

发展红色旅游应当注重综合效益,将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将红色旅游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我们还将对其他十个红色旅游区进行考察,探索一条产业良性循环之路,最终,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红色旅游必须确立主题,突出特色。我们要把红色旅游做为系统工程来实施,建设精品工程、配套工程、保护工程、宣传工程、产业工程。形成从全国到省和地级市的红色旅游发展的大网络和大格局。

在景区的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转变观念,改革落后的管理体制,采取灵活的政策措施,鼓励各方面积极参与红色旅游的开发经营。

谈到可持续发展。一要对遗迹、文物等革命史迹按照旅游发展规律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和旅游景点、线路和景区的重组;二要以井冈山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为核心,对在精神内涵上与之具有共性的革命精神进行归类、提炼和升华。三要把资源保护与产品开发结合起来。

整合相关旅游资源。突出抓好红色旅游与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的整合,形成红绿(生态旅游)结合、红黄(文物文化旅游)结合、红俗(民俗旅游)、红蓝(海滨旅游)结合,旅游区、旅游线、旅游点有机结合的红色旅游发展格局。实现红色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整合旅游要素资源。把旅游景点、旅游购物、旅行社及所有旅游要素整合起来,把红色旅游产业链做宽、做长、做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发展壮大红色旅游产业。

要实行区域大联合。要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红色旅游资源整合。把全国看成一个大系统,每个革命根据地所在区域为分支。统筹兼顾不同层级的区域旅游合作,共同促进红色旅游各种生产要素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上自由、合理流动。区域内、区域间必须加强营销上的联合、宣传上的合作、旅游营销人员培训上的交流、红色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整合,实现集聚效应。

红色旅游的发展,将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探索一条产业良性循环之路。努力实现极大的政治效益、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文化效益。

“红色旅游”是中国特色。要共护共享红色旅游主题品牌。严格控制相同题材和内容的项目,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庸俗化和过度商业化。防止以红色旅游的名义从事损害红色旅游形象的活动,保证红色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记者:红色旅游景区大多在老、少、边、穷地区,如何吸引游客吸引投资者?

范双全:是的。我国红色旅游产品过于单一且雷同,层次低,底子薄弱。特别是革命历史景点,模仿和抄袭盛行,缺乏特色,品牌意识淡漠,这些问题大多都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由于对红色旅游项目设计重视程度不够、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加上经营理念落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高素质管理人才缺乏等诸多因素,制约了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

所以,高度重视旅游项目的开发迫在眉睫。第一,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最终体现在旅游产品上,旅游资源优势能否转化为经济优势,与旅游产品开发合理与否密切相关。第二,稳中有增的客源是旅游企业发展壮大的前提和基础,开发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是吸引游客的主要载体。随着外资旅行社的进入,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谁能抢占市场的核心部分,关键在于旅游产品能否迎合游客的需要,能否打动游客的心。第三,随着人们对旅游产品需求出现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趋势,旅游产品设计开发要迎合这种趋势的变化,开发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靠特色与内涵树立品牌,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因此,对于目前的市场状况,要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设计出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改变目前以观光旅游为主的市场状态,以迎合旅游者的多种需求,赢得游客、赢得市场,进而提高旅游活动的整体享受性。

要打造红色旅游精品。

怎样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根据现代旅游者的审美观念和消费心理,从挖掘内涵到展陈方式和表现手段,都进行一番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运用高科技手段,变单一的平面展示为平面、立体、动态、表演等各种形式相结合,使游客身临其境,见物、见人、见精神,提高观赏性、趣味性和可参与性。比如,井冈山推出的“当一天红军”的旅游系列活动,参观者穿红军军服、住红军屋、吃红军饭、唱红军歌、模仿红军练兵等。

运用网络营销策略,提高营运力度。电子商务的无边界性将打破现有旅游市场划分的壁垒,旅游客源市场将面临重组和再瓜分,最有实力的旅游电子商务供应将拥有最广泛的客源市场。现在大部分景区都采取此种营销策略,红色景区可建立自己的旅游网站,或联合几家景区合作建立共享网站,开发潜在客源。网站可以通过在线猜谜、红色旅游知识竞赛、专题活动题目有奖征集或有机地组合声音与图像等,使旅游产品更加有趣、真实、生动,吸引更多的浏览者。

记者:根据您刚才提到的旅游产业投资以外,中华红旅国际投资集团还介入了其他哪些相关产业?

川东地区红色教育资源概述 篇4

在这些革命遗址、纪念馆中, 具有代表性的有:

1. 达县石桥列宁街。

达县石桥列宁街, 属省级重点保护的革命文物。此街因红军于1933年在一石牌坊上刻下“列宁主义街”而得名。1933年, 红军占领石桥镇后, 发动工农, 打土豪, 分田地, 在四座牌坊上刻下了“拥护红军、扩大红军”、“反对军阀混乱”等宣传标语。其中, 在最为壮观的原太平街口的牌坊上, 刻下了“列宁主义街”五个字。为突出革命导师, “列宁”两个字大约1米, “主义街”三字略小。“列宁”二字虽经70多年风霜雨雪的浸蚀, 至今仍栩栩如生, 光彩照人。列宁街, 因其具有革命导师的英名, 红军的创举, 历史的厚重, 文化的沉淀等特点, 因而被人们称为“中国红色第一街”。

2. 刘伯坚烈士纪念馆。

刘伯坚烈士纪念馆, 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境内, 建在镇龙佛头山森林公园内, 整个纪念馆由纪念碑诗屏、碑廊和刘伯坚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组成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刘伯坚烈士生平事迹馆内, 安放着刘伯坚汉白玉塑像, 气宇轩昂, 栩栩如生, 那叱咤风云的神态, 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室内陈列着烈士遗物1000余件, 系统展示了刘伯坚烈士“生是为中国, 死是为中国”的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刘伯坚烈士纪念碑碑体以绽开白玉兰花来展现“忠魂盛开革命花, 正气凛然照万代”为主题, 碑高23.55米, 花瓣中间含苞待放的花蕾表达了人们对英雄英年早逝的深深惋惜之情, 红色的地板砖向人们昭示“北杜鹃赣南血, 烈士精神砾古今”;碑体正面是邓小平同志亲笔所写的“刘伯坚烈士纪念碑”八个镏金大字, 碑座后面是年满八十高龄的黄镇用三个月时间撰写的碑文, 碑体两侧的碑廊里, 陈列着陈云同志接见刘伯坚烈士亲属的照片和中央领导参加纪念碑落成典礼盛况的照片。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已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3. 张爱萍故居。

张爱萍故居位于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罗江镇高石村张家沟, 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故居的保护建设已列入达州市规划, 以将军故居为依托, 将建成突出红军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整个园区规划面积为500亩, 由将军故居、“三友”文化走廊、将军碑林、民俗文化村、兰花园和生态保护园组成, 集教育、文化、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达州市文化旅游亮点。

4. 王维舟纪念馆。

王维舟纪念馆位于宣汉县城, 由陈列室和红军碑林组成, 三级台阶式园林建筑, 四季叶青密茂, 繁花似锦。碑林嵌竖有各个时期镌刻或复制的石碑300余通。其中有王维舟在辛亥革命时期任护国、靖国军营长、团长和边防司令时, 因所部军纪严明, 百姓安宁, 深得群众拥戴, 东乡、万源等县民众为他树立的“兆民赖之”、“东乡屏障”、“除暴安良”“爱国爱民”等德政碑。土地革命时期, 宣传马列主义、党的方针政策、红军纪律和打土豪分田地、反对刘湘六路围攻等红军石刻标语口号近百幅。20世纪80年代徐向前元帅为纪念王维舟诞辰百周年题写“忠心耿耿, 鞠躬尽瘁”;张爱萍将军书赠“创建川陕苏区英勇献身的烈士永垂不朽”;魏传统题书“来自人民为人民, 永记巴山鱼水情, 先辈开基遗爱在, 后昆奋建两文明”;梁伯言书写的“江山磅礴秀霜钟, 崛起人豪在蜀东, 早岁献身倡革命, 毕生为党竭精忠, 风云叱咤声威壮, 金石铭勋德望崇, 弧且期颐申颂祝, 大名垂世寿无穷”;廖杰文所题“清溪一柱气如虹, 戎马关山百战功, 危舟破浪迎马列, 名将展旌震川东, 善人耿介身许国, 红叶经霜色更浓, 大地回春欣告慰, 伟业千载仰高风”等赠言、墨宝、诗词、镌刻成石碑屹立馆内, 庄重夺目。陈列室内陈列图片资料135幅, 王维舟同志生前用过的遗物和其他革命文物129件。陈列室共为6个部分。

5. 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

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保卫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伟大胜利而修建的专题性陈列馆。2000年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5年初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陈列馆占地40余亩, 馆舍按花园式园林设计, 建筑面积2340平方米。馆内收藏、展示了当年红军留存万源境内的各类文献资料、武器、弹药、石刻、标语及其他珍贵文物1238件, 同时采用现代化声、光、电技术生动再现了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8万红军勇士和英雄的巴山儿女同刘湘20万人马血战万源、保卫苏区的悲壮场景, 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陈列馆自1986年建成对外开放以来, 吸引了全国各地300多万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6.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 巴中市为纪念长征的伟大胜利, 弘扬长征精神, 不仅在城市南郊的南龛山上建成了占地13300余平方米、拥有馆藏文物2万多件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而且, 在博物馆附近建起了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川陕苏区将帅碑林, 10多万红军将士与红军烈士的名录镌刻在这里。多年来,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利用自身丰富的文物储备优势不仅在馆内举办各种大型展览, 使每年观众在10万人次以上, 而且将专题展览搬上街头、学校和乡镇进行巡回展出。1993年建成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则是由当地几位退休的老同志自发募捐筹建。如今, 作为长征画卷的将帅碑林不仅已接待100多万参观者, 而且还新建了陈列馆, 馆内展出了300多位老红军将士捐献的2000余件纪念物品。

7. 邓小平纪念园。

邓小平纪念园位于四川省广安市城北协兴镇牌坊村, 是一座以邓小平故居为中心、占地800亩、覆盖600余万株花草树木的“天然纪念馆”。在这座“天然纪念园”景区内, 景区景点众多。沿城区佛手山展开的景观大道, 两旁的绿带令人赏心悦目, 邓小平故居保护区核心区等重要地段的绿化景观已初步形成, 集居住、旅游为一体的农民新村星落棋布。有“邓小平故居陈列室”、“邓小平铜像广场”、“改革开放纪念园”、“农业科技园”、“求是”园碑林等景点。极目所至, 繁花似锦, 绿树成荫, 新居林立, 鸟语送爽, 古朴自然之风迎面而来。邓小平故居穿逗梁架, 小青瓦屋面, 农家三合院, 翠竹环抱, 古朴典雅, 是川东民居的典型代表, 邓小平自到他离开广安的年内一直居住在这个地方。现在展出的各种文物, 真实地反映了邓家当时的生活原貌, 历史地再现了邓小平光辉灿烂的一生。邓小平故居保护区已经和正在恢复的邓小平青少年时代的活动遗迹遗址, 如清水塘、德政牌坊、神道碑、翰林院私塾、北山小学旧址等将逐步形成接待能力。协兴老街建于清末民初, 位于邓小平故居与佛手山之间, 青石板铺就街面, 因势拾级, 粉墙黛瓦, 古色古香。邓小平就读的北山小学就在这条街上。邓家茶馆、刘家大院、团练局旧址等景点正在恢复之中。渠江杨森花园水上游乐区建成于明清时代, 翠竹倒影, 水天一色, 别有情趣。

8. 华蓥山游击队遗迹。

华蓥山区紧邻重庆市, 解放前是国民党兵源、粮源要地。为牵制敌人, 迎接解放军入川, 1947年至1949年, 华蓥山区掀起了汹涌澎湃的革命巨澜。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华蓥山区开展武装斗争, 牵制敌人力量, 支援解放战争”的指示, 1947年10月, 成立了中共川东临委, 由王璞任书记, 统一领导上川东、川南和重庆地下党的工作。1947年11月, 在广安建立了中共上川东地方临委, 分别在岳池、武胜、广安、邻水、大竹、渠县、合川等地建立了8个临时工作委员会, 发动群众, 进行“三抗” (抗丁、抗粮、抗税) 。经过组织发动, 华蓥山区革命斗争如火如荼。1948年4月, 重庆市委《挺进报》被破坏, 由于叛徒出卖, 华蓥山区顿时笼罩在白色恐怖的阴霾之中。川东临委召开紧急会议, 决定提前在华蓥山周围的广、岳、武、渠、合、营等县举行联合起义, 并将上川东所辖各工委领导的武装力量统一组成“西南民主联军川东纵队”。即华蓥山游击队, 下设支队, 以工委番号为序。他们在1948年8月, 分别举行代市观阁起义、三溪起义、伏龙起义、真静金子起义。起义队伍与敌人作战, 辗转华蓥山, 但在敌人的疯狂镇压下, 起义很快陷入低潮, 而游击队员们仍在华蓥山一带坚持斗争, 迎接解放。华蓥山游击队遗迹现有“阳和之战”遗址、阳和碗厂遗址、界牌巧夺军车遗址等, 现已成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9. 宣汉宏文校“工”字楼。

宏文校位于宣汉县清溪乡, 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维舟之兄王佐卿创办于光绪30年 (1904年) 。学校先以街上古庙为校舍, 1923年初王维舟接任校长后, 将校舍迁往场镇对岸清溪寺, 集资新建“工”字形校舍, 喻意学校教育面向工农, 为工农服务。“工”字楼系一楼一底砖木结构, 座北朝南, 小瓦层面, 通走廊, 单檐歇, 抬梁梁架, “工”字上下两横各面阔四间共31米, 进深9.8米, 通高9米;中间竖面阔三间15.4米, 进深6米, 通高10.5米, 墙砖印烧“宏文校”阴文楷字, 房屋总面积1639平方米。王维舟同志任宏文校校长期间, 在这里建立了四川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在校内外积极传播马列主义, 宣传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开展革命活动。同时开设新学课程, 传播新文化。“五卅”惨案发生后, 该校组织了后援委员会, 援助中国工人阶级的斗争。这所学校成绩卓著, 学生增至300余人, 名驰县内外。这所学校以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为核心力量, 为后来川东游击军的斗争、红军三十三军的建立及其配合红四方面军开拓川陕苏区的战斗, 奠定了群众基础, 培育了骨干力量, 进行了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现为达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2月,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 达县梓潼石刻标语。

达县梓潼乡的杜家院子, 是红四方面军三十军政治部的旧址。旧址和门牌石刻标语, 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3年8月22日, 红军先遣队到达达县梓桐。为了庆祝胜利, 当地教师何家瑞父子想拟写一幅对联。他们抬头看见迎风招展的红旗上的镰刀斧头, 启发了灵感, 就决定用镰刀斧头为内容。于是写出了“斧头劈开新世界, 镰刀割断旧乾坤”这副气势磅礴的革命对联, 把它贴在石朝门上。10月上旬, 红军将这副对联刻在石朝门两边柱子上, 横幅刻着“红三十军政治部”。后来又在柱子内侧两旁刻上“阶级斗争”、“平分土地”的标语。1958年, 达县修建烈士陵园, 老红军、县民政科长吴德怀等人到梓桐征集文物, 方使这幅对联重见天日。1959年, 中国革命博物馆派人到达县老区征集文物, 发现了这幅对联, 回京后, 来电通知即速装箱运往北京, 存展于馆内。

11. 红33军成立纪念碑。

王维舟纪念馆外东侧项家山公园顶部, 矗立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成立纪念碑”, 碑高14.2米, 雄伟壮观。碑前梯步下平台, 建有王维舟驰马石雕塑像, 塑像背景为红军队伍群雕。1929年4月~1930年7月, 四川省东部的万源、宣汉、梁山 (今梁平) 地区农民起义武装和国民党军起义武装和国民党军起义的2个连, 先后组成川东游击军第1、第2、第3路。川东游击军成立不久, 在国民党军围攻下相继失败, 余部分散坚持斗争。1931年5月, 川东军委书记王维舟根据中共四川省委指示, 重建川东游击军, 王维舟任总指挥, 蔡奎任政治委员。川东游击军重建后, 在梁山、宣汉、达县等地开展武装斗争。1932年秋, 部队发展到500余人。1933年上半年, 川东游击军在配合红四方面军作战中, 扩大到2000余人, 部队整编为第1、第2、第3支队。10月, 红四方面军进行宣达战役期间, 川东游击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11月2日, 川东游击军于宣汉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 归红四方面军建制。王维舟任军长, 杨克明任政治委员 (不久, 罗南辉任副军长) , 3个支队依次改编为第97、第98、第99师, 共1万余人。红33军组成后, 即参加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1934年10月, 红四方面军整编时, 红33军整编为2个师4个团, 第97师撤销。1935年春, 参加嘉陵江战役后, 红33军只辖第99师两个团, 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不久, 川陕省军区独立师编入红33军。7月, 罗南辉任军长, 张文才任政治委员 (后杨克明) 。10月, 随四方面军南下天全、芦山地区。1936年1月, 编入红5军, 红33军番号撤销。在一个县组建一个军, 这在中国军史上是罕见的。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的成立及其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中共宣汉县委、县人民政府建立了这块纪念碑。纪念碑碑名由徐向前题写。

12. 李家俊故居。

李家俊故居位于万源市旧院镇固军乡厚坪村南400米处, 三合院布局, 当年李家俊与战友在这里多次密谋完成了固军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1930年6月, 川陕边防督办刘存厚下令围剿固军起义, 敌第三路司令廖雨辰放火焚烧了李家俊住所。为纪念先烈, 启迪后人, 1984年, 万源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将其重建。现建筑照1926年李家俊设计结构复修, 占地932平方米, 房屋为一楼一底, 平顶屋面, 面阔五间共24.5米, 进深四间共18米, 通高6.5米, 底层高3.2米, 当心门楣悬挂“李家俊烈士故居”黑漆镏金木匾。故居内有李家俊烈士的全身塑像及修复简记和李家俊生平事迹陈列室, 房屋各间内还陈列有原有部分家具, 展示了烈士当年革命斗争事迹。1987年时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了“李家俊故居”馆名。2002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 渠县苏维埃纪念馆。

渠县是土地革命时期川陕省的一部分。1933年10月2日, 中共渠县县委、渠县苏维埃在贵福建立。下属10个区, 70个乡。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陈锡联、陈再道在这里指挥过有名的营渠战役和苏区的革命活动。渠县苏区人民配合红军打土豪, 分田地, 数千名贫苦民众参军参战, 两千余人献出宝贵生命。红军战略转移后, 苏区人民同卷土重来的反动势力展开殊死斗争, 160余人倒在屠刀之下, 文必达等英烈永远活在老区人民心中。红军留下的石刻标语得到广大群众的保护。为缅怀革命先烈, 加强对今人和后人, 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县委决定在原县苏维埃机关旧址贵福镇小学后面的八台山修建渠县苏维埃纪念馆。该馆占地30亩, 展馆1107平方米、革命文物270余件, 建有营渠战役纪念碑、红哨亭、红星桥等。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了“渠县苏维埃纪念馆”馆名, 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原院长、老红军魏传统题写了“营渠战役纪念碑”碑名, 公安部原副部长、老红军于桑撰写了纪念词。集纪念、参观、游览于一体的渠县苏维埃纪念馆是渠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14. 通川区红军亭。

为表达对革命先烈敬仰和追思, 中共达州市委、达州市人民政府在凤凰山顶重建了红军亭。新的红军亭位于红四方面军宣达战役指挥所旧址;4层33米高, 代表红4方面军第33军在达州英勇战斗的光辉历史, 顶端树有一个高2米的发光红五星。红军亭内部各层布置代表达州历史、经济、文化、民风、风俗的图片和实物。第一层陈列的是“中国红色第一街”、“中国红色第一联”、红四方面军军旗和长近3.6米、宽1.8米、记载川陕苏区历史渊源的“红军亭”;第二层是“红军将帅谱”, 记录着当年在达州征战、后来成为共和国将帅的近300人;第三层是红色书法作品, 有毛泽东、李先念、徐向前、张爱萍等的题词;第四层是幅幅记录着达州变化历程的老照片。红军亭夜间进行霓虹灯全面布景, 达城老城区、南城、西区、北外的市民都能看到凤凰山上美丽的红军亭。红军亭饱含着达州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她矗立于达州城天宽地阔的最高点。身在城中, 抬头就可以看到红军亭的雄伟英姿。即便是黑夜, 同样可以仰望红军亭闪闪红星的耀眼光芒。红军亭是达州新的标志、新的景观, 她不但蕴含着伟大光荣的历史, 更是在时时刻刻深情注视和护佑着凤凰山下欣欣向荣的美好未来!

15. 巴山魂。

1992年,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入川60周年, 达州市人民政府特请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专家设计, 在达城中心老车坝竖起了“巴山魂”雕塑。1996年, 因城市建设需要, “巴山魂”被拆除, 2006年7月恢复重建。新落成的“巴山魂”群雕, 巍然伫立于达城龙爪塔前。重建时, 为使新群雕比过去更美观, 使用的材料、工具及工艺流程较过去更科学、先进, 雕塑耐腐蚀、抗风化能力更强。恢复后的雕塑高13.83米, 总重量100余吨。黑色的大理石基座正面, 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的“巴山魂”三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基座上方, 几名红军战士或手持梭镖或身背钢枪, 目光如炬、直刺苍穹。

16.战洪图。

2007年9月30日, 以纪念达州市历年抗洪为主题的大型雕塑《战洪图》在塔沱广场正式落成。该雕塑由我国著名雕塑家龙德辉教授设计, 主体高12米、基座高0.8米, 材质为灰花岗石。其设计以“人”字造型, 寓意一种顶天立地, 于自然灾害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人字下面四周的群像是人民群众和武警战士、消防官兵团结奋战、抗洪抢险场面的艺术展现, 其中有武警战士抢救落水儿童, 转移孤寡老人等典型事迹的再现。面对连续三年的特大洪灾, 达州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倾全部之力, 奉血肉之躯, 同洪水进行惊心动魄的殊死博斗, 创造了一个个感天动地的人间奇迹, 谱写了一曲曲气吞山河的壮丽凯歌。在州河之畔的塔沱广场建造《战洪图》雕塑, 就是要把人民心中那一座座光彩夺目的历史丰碑, 固化成一种标志, 让世人永久缅怀和纪念。

17.蒲家英烈园。

蒲家英烈园建立在通川区蒲家镇中心小学 (民国时期达县第五高级小学, 即“五高”) 内。1922年, “五高”领导人戴治安开始在学校悬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达尔文的画像, 积极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 使学校成为了培养革命青年的摇篮。1927年, 张爱萍、魏传统、赵明恩、牟永大等一批有志之士在这里传播革命火种, 宣传马列主义, 并在此建立梁达中心县委和川陕省达县苏维埃政府。蒲家人民踊跃参加红军, 开展土地革命, 有1000多名青年参加工农红军北上抗日, 200余人成为革命烈士。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历史时期, 蒲家镇牺牲的702位烈士中, 大多数是“五高”的学生。张爱萍等新中国的达州籍6位将军, 都受过“五高”的良好教育和熏陶。蒲家英烈园于1989年在周永开等几个老共产党员的倡导下, 多方集资建立而成, 是市、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英烈园内塑立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塑像, 当地英烈代表戴治安、牟永大、赵明恩的塑像也伫立园中。“五高”旧址修复一新, 展出了大量彪炳千秋的“五高”史实、人文资料等, 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参观者。

18.四川文理学院老校区。

百色红色教育有感 篇5

百色,这个曾经在血与火中得到锻造的名字,这个与一代伟人邓小平联系在一起的名字,在今年党组织开展的红色教育考察学习时,我目睹了她的风采。

坐落在迎龙山山腰上的百色起义纪念馆,是我们此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第一站。纪念馆位于百色城边的一座小山上,是一座造型独特的建筑物,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外墙用大石块装饰,寓意红军坚毅不拔的英雄气概。纪念馆前的邓小平塑像栩栩如生,还原着百色起义时邓小平英姿勃发的形象。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依次进入“百色风雷”、“邓小平与百色”、“革命英杰”、“建设新百色”等4个展厅参观。随着讲解员的详细解说,一幅轰轰烈烈的革命图卷展现在我们眼前: 1929年12月11日,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以邓小平、张云逸等为领导的共产党人,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广西,发动领导了百色起义。参观完纪念馆,我们在处领导的带领下,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向邓小平塑像敬献了花篮,并三鞠躬。

看到无数为中国革命、为人民幸福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的英勇事迹,我们感到应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站在 纪念馆上,俯瞰美丽的鹅城,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百色的人民生活幸福了,全国人民生活富裕了,永远不能忘记今天的美丽和安宁是无数革命烈士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

来的,我们要倍加珍惜。

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粤东会馆),铭记着邓小平同志的一段光辉革命历程。1929年12月11日,由邓小平、张云遗等同志发动和领导的百色起义在这里运筹帷幄,从容指挥,最后取得胜利。

百色革命历史记载着往日的辉煌,而今天,勤劳善良的百色人民在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美丽的家园。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连绵起伏的远山,平旷的原野舒展在远山的脚下;莽莽苍苍的山林,蜿蜒曲折的右江在山林中静静地流淌。白天人们辛勤的工作,街道两旁的店铺,琳琅满目的商品可以看出百色的人民的生活正走向富裕。夜幕中的灯火辉煌,街头三三两两漫步的人群,坐在树丛的石凳上说着喁喁情话的青年人,公园闲坐用当地方言唠着家常的不同民族,世外桃源的百色显得宁静安详,别有一番迷人的味道。

让红色教育“红”起来 篇6

一、实践活动,挖掘红色教育的一股清泉

新课程背景下,综合性实践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养,设置了方方面面的实践活动,推动着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向着纵深方向发展。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这些实践活动,挖掘了一股股红色教育的清泉。

如“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本着有效渗透红色教育的活动目标,组织学生开展了以下几项活动:

1.积累活动。古今中外的爱国诗歌、歌曲、名人名言、对联、格言警句、历史史实、成语典故,学生们积累的爱国素材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我坚信,积累不仅是一个量化写作材料的活动,更是一个灵魂洗礼、嬗变的过程。

2.演讲活动。演讲主题自然是红色教育,内容侧重于介绍本地爱国人士的典型事例,要求凸显学生们的心理认知与情感熏陶,促进了学生们写作、演讲、情感多方面的多重升华。

3.采访活动。采访对象有学校的德育校长,有陵园的管理人员、教育基地的工作者,还有著名的爱国人士。结束之余,学生们要写出一篇爱国教育活动的小通讯,以深化本次活动效果。

活动之余,学生们在写日记的时候真实记录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以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话语为红色教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日记中,不少学生开始谋划着第二个学期要到烈士陵园植树、扫墓。

二、经典诵读,培植红色教育的一株苍松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当前,人们在单一地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电视节目中出现了品名著,记汉字,背诗词等影视盛宴,经典诵读也在各大中小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教师应该以经典诵读为契机,培植一株株红色教育的苍松。

以八年级上册“诵读欣赏”之“革命烈士诗二首”为例,笔者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要求学生深入比较了两首诗的异同。课堂上,学生们强烈地感受到了《把牢底坐穿》《花》这两首诗所表现的,诗人为革命、祖国奉献一切的精神与意志,引发了他们强烈的心理震撼与共鸣。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很多的革命诗歌,如秋瑾的《月》《梅》《望乡》,毛泽东的《长征》《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惯于长夜过春时》,陈毅的《梅岭三章》等,这些诗作或直抒胸臆,或运用象征、比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显露了革命志士的信仰与胸怀。在课余时间长期诵读这些革命经典,自然会于初中生的心灵深处根植一株株红色教育的苍松,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立足文本,夯实红色教育的一方沃土

众所周知,教材编选的文章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其中不少篇目都渗透着浓浓的爱国情感,是夯实红色教育的一方沃土。

1.壮丽山河。以“江山多娇”的主题来组织文章的有《小石潭记》《阿里山纪行》《美丽的西双版纳》等文章,其从祖国的五湖四海着笔,有出名的、不出名的,大陆的、海峡的,古人笔下的、今人眼中的山河美景。教师通过结合电教媒体,向学生们展示了祖国气势磅礴、神奇秀丽的如画风光,充分激发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红色教育悄然渗透其中。此外,如《苏州园林》,

2.悠久文化。以“长征之歌”组材选编了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萧华的两首《长江组歌》,还有《老山界》《草》等文章,这些是红色教育最直观、生动的篇目,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中一朵夺目的浪花。此外,像《社戏》《端午节》等文章中渗透的民俗风情,“诵读欣赏”中编排的对联、现代诗、古代诗,甚至于《巍巍中山陵》《苏州园林》等文章,“名著推荐与阅读”中的文化典籍,都是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渗透红色教育的极佳素材。

3.科技成果。如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两则文章,由此宕开一笔,教师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了本书中其它的自然科学、工艺技术的篇目,让他们充分领略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此外,《“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一文记录了中国第一艘载人太空船成功发射的历史时刻,让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禁热血沸腾,这些中国科技史上的重大事件在教材中并不鲜见,敏锐地捕捉它们,可以成功地进行红色教育。

总之,爱国情怀是每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千百年来仁人志士传诵不衰的永恒主题。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嬗变,爱国情怀的内涵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在红色教育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

红色教育资源 篇7

红色资源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建设发展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各种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1]它包括在革命战争岁月中所凝聚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建设时期的、“两弹一星”精神,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遗迹、文物、纪念馆等。绵阳位于四川西北部,红色资源丰富,且类型多样。革命战争年代,绵阳地区作为红四方面军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虽久经战火的洗礼与岁月的变迁,仍遗存大量反映红军时期的历史文物资料。如著名的千佛山战役遗址,以及分布在绵阳各个县城的红军碑林和石刻宣传标语,这些遗存下来的历史文物充分展现出红军不怕牺牲、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等优良革命传统;同样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三线”建设时期),绵阳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被党中央划定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区域,从而使得很多国防军工企业先后落户于绵阳,这不仅有力地夯实了绵阳的工业、科技基础,而且在绵阳形成了特殊而又十分宝贵的红色资源。如坐落在梓潼县城的“两弹一星城”,至今仍保留着“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旧居、将军楼等红色古迹,已经成为全国红色旅游重点基地。此外,2008年“5·12”大地震后修建起来的北川地震纪念馆及相关地震遗址也纳入到国家红色旅游基地。通过对绵阳红色资源的界定与梳理,有助于人们加强对绵阳地区红色资源的总体把握,了解绵阳地区红色资源的形成脉络;有助于人们充分运用绵阳红色资源,实现其育人价值。

二、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红色资源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践所形成的宝贵财富。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发和利用好红色教育素材,有助于增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有利于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

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不仅需要习得先进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在思想政治素质上也尚需有过硬本领。因此,承担这一重要使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努力,使青年大学生养成正确的“看齐意识”,能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绵阳红色资源十分丰富,既有红军长征时期的遗址如北川“千佛山战役”遗址、平武红军碑林以及江油青林口红军桥及碑刻等,又有“大三线”建设时期的“两弹一星城”、邓稼先旧居,还有新时期的北川老县城遗址等。将绵阳红色资源充分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清楚地知晓这段革命历史与优良传统,领悟其中蕴含的艰苦奋斗、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等红色精神,从而有利于他们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三个自信”,并外化于自己的学习、工作之中。

(二)有利于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绵阳红色资源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与崇高的精神境界。在革命、建设及改革的不同时期中,中国共产党人都一以贯之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这些宝贵的品质在绵阳红色资源中都得到生动的体现。绵阳各个时期的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理想信念与崇高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相一致的[2]。以绵阳红色资源为载体,提炼出包括红军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三线建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理想信念内容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素材,这将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饱满、生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三)有利于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事关祖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顺利实现。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着教育方法、途径与社会发展及学生实际严重脱节的现象。高校可以借助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融入红色文化的体验之中。通过实地参观革命战斗遗址、瞻仰红军烈士陵园、聆听红色专题讲座等,使大学生获得深刻的领悟和认识,克服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形式单一的不足,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学生实际,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与途径。

三、绵阳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路径探析

在绵阳这片土地上,曾经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红色发展史,涌现出了一大批红色经典英雄人物,积淀下了厚重的红色资源[3]。高校利用地域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高校可继承红色文化精髓,立足地域实际,不断挖掘、丰富绵阳红色资源的内涵,创新红色教育活动新业态,将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有机结合起来,把红色优良传统与时代精华结合起来,把党和国家对青年的殷切期望与青年学生成长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绵阳地域特色的红色教育新架构。

(一)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发挥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者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引导和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3]。从本质上说,绵阳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土壤。高校在利用红色资源所蕴含的育人价值时,应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组织专家积极挖掘整理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编撰富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学习教材以充实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使课堂教育教学更饱满,同时又切实利用主渠道与主阵地这一重要教育平台。同时高校还要积极完善红色教育运行机制。实现红色资源运用的规范化与制度化,从而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得到立体的提升。

(二)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与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突出环境育人功效。

校园文化是高校独特的育人载体。高校应坚持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围绕建党建军纪念日、国庆节及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诞辰纪念活动日,组织开展专题讲座、红歌会等业态丰富的主题活动,将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三线建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融入校园文化发展,提升校园文化内涵;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社团”,传播红色精神,使青年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认识,加深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与探索;丰富校园红色文化景观建筑,扩大红色文化的覆盖面,使青年学生在红色文化氛围的浸润下,增强对红色文化的感悟与思考,从而将自身对红色文化的学习与思考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感悟,并外化于行。

(三)夯实与红色教育基地合作办学,强化实践育人成效。

社会实践是高校开展大学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红色资源教育重在实践,其优势也在于实践。高校在发挥红色资源蕴含的育人价值时,应该探索建立相应的社会实践行动机制,与地方红色教育基地探索社会实践课的教学评价模式,引导大学生多走进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现场感受历史的变迁、感受红色资源现场所带来的震撼力,鼓励青年大学生参与红色教育基地日常的讲解活动中,在参与中增强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与认识;鼓励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富有红色资源精神内涵的社会实践活动,多利用假期多走进革命老区,在实践参与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增强对红色文化的感知力。

(四)树立“互联网+”思维,实现网络舆论阵地红色文化全覆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悄然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2015年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名规模达到6.88亿,其中学生为网民的最主要组成部分。”[5]互联网已逐渐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培养青年学生的重要场所,高校应以“互联网+”思维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以敏锐的嗅觉感知网络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关注的发展变化。对此,高校应在完善自身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易班等平台建设基础上,开通专门的网上红色文化学习专栏,充分发挥学校知识技术云集优势,开发多种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视频、动漫等趣味性较强的教育素材,充实网站内容,吸引青年学生。同时还可建立相关链接,将国内其他红色资源的教育素材进行链接,充分发挥互联网快捷、时效性强的特点,实现教育资源的及时共享,为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摘要:红色资源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文章以绵阳为例,在梳理、挖掘绵阳红色资源重要育人价值的基础上,结合绵高校红色资源教育实际,提出将绵阳红色资源更有效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以期提高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效率。

关键词:红色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绵阳红色资源

参考文献

[1]胡松,杨宇光,朱小理.“红色资源”的界定及转化的必然件.[J].济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

[2]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13/200703/20558.html.

[3][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红色教育资源 篇8

一、道之所在,困苦亦是财富,培育勤俭节约作风

习主席反复强调:“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展艰苦奋斗的精神。”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道。然而,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财富聚积,特别是少数人掌握着社会大量的财富,铺张浪费、奢侈糜烂之风在不少地方极为盛行。新的中央政治局领导一上台,就顺乎民意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并且对于奢侈浪费之风保持高压态势,积极倡导文明餐桌行动。

(一)勤俭是共产党人本色要求

在我党我军创建初期,地处偏远山区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物资极度匮乏。在建军之初,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与广大官兵保持着“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优良作风。红军在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仍“节约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的光荣传统。抗日战争时期,几个新四军战士筹措到500块大洋,颠沛流离、忍饥挨饿,却没有私吞一个铜板。勤俭节约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得到很好的传承,并且融入红色基因之中,因此我党能跳出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所提出的“执政周期律”,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

(二)以俭养心养德养才

诸葛亮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反映了古人对于节俭的推崇,并将其视做养身修德之道。在个人品行修养上,古人常讲:“一粥一饭恒念物力维艰,一丝一缕当思来之不易。”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人的内心若没有汲取正能量,思想上就很容易产生迷茫,进而一步步走向苦闷和沉沦。事实证明,人除了生理上的欲望外,更多则是物欲。物欲是永无止境的,一旦物欲太盛,则极易转为贪欲,而贪欲则会败德亡身。

(三)红色教育资源蕴含勤俭教育资源

红色教育资源蕴含丰富的勤俭兴业的事迹和遗迹。在井冈山上,如毛主席所居住的八角楼、朱总司令的“挑粮小道”,更有红军广大指战员们居住过的低矮破旧的土坯房。面对敌人的疯狂杀戮,以及经济上的重重包围,红军没有坐以待毙,而是节约每一个铜板,自力更生,耕田织布,开厂铸铁。毛泽民、叶继壮长期担任中央苏区和红军的财政后勤领导,始终克勤克俭、精打细算,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为根据地经济发展和革命斗争做出卓越贡献。言而之,红色教育资源就是与清贫挂钩,折射出人性在艰苦物质条件下的上升力、精气神。因此,在这里能挖掘大量勤俭节约的教育资源,使参观者接受心灵洗礼。

二、心之所向,梦想照进现实,培育乐观上进品行

哲人曾说过,“忘记过去等于背叛”、“今天发生的正是历史曾有过的”。在今天多元化社会里,追名逐利、利欲熏心、道德沦丧等丑恶思想不断浮现,极易影响青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正确建立,而青年是祖国的明天和未来。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撒热血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下一代能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习近平主席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梦想指引方向,成就未来。无数革命先辈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用热血和生命浇筑梦想,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时时刻刻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从不少影视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在红军内部,在休整、训练期间,处处都有歌声、笑声。正是靠着这种革命乐观主义,千难万险也无法让红军指战员退步低头。不论红军在长征途中,还是延安时期,都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内涵丰富、启人心智,激发了无数人高昂的革命热情。

三、情之所系,创新演绎成功,培育锐意进取精神

当前,“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改变,西方敌对势力加大对我国进行“文化攻心”和“价值入侵”,继续采用“西化”、“分化”战略,企图让中国老百姓对政治“淡化”,让共产党的干部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腐化”,让马克思主义在多元化意识形态领域“溶化”,利用互联网或报刊舆论把党的形象“丑化”。要改变此种不利态势,就要通过挖掘红色资源中的创新实干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创造性开展工作。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古往今来,凡事成于真、兴于实、败于虚、毁于假。若没有广泛发动群众,密切干群关系,全心全意为了老百姓,我党我军是很难走出血雨腥风的年代的。这些思想和情感都深深地烙印在红色根据地上,值得后人好好去体悟和感怀。

四、措施和建议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弘扬优民作风,一是要注重在继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充分利用驻地宝贵红色教育资源,把“第一枪”革命传统具体化为敢于奉献、敢于争先、敢于较真的“三敢”精神。敢于奉献,关键是要把筑牢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作为提升干部主动作为的内在动力。将革命传统教育纳入每年主题教育的重点内容突出出来,每逢国庆、八一等重大节日,组织党员干部前往“八一起义纪念馆”、“新四军旧址”等地接受革命熏陶,以此激发他们牢记历史使命、争当英雄传人的崇高理想。二是要广泛开展“知恩、感恩、报恩”教育,经常开展谈单位、谈工作、谈家庭、谈个人的“四谈”活动。在忆史思艰辛、看今夕谈体会、讲奉献比贡献中激发动力、砥砺斗志,从而建立正确的价值追求。三是树起一批工作学习的标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注重用典型的鲜明导向浓厚爱岗敬业氛围。

参考文献

[1]曾宪文,刘晓农.井冈山斗争史话[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论红色资源在高校教育的作用 篇9

红色资源是指在中国的革命的历史进程中,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优良传统及其革命精神的载体, 其具有广泛且丰富独特的政治、思想、历史和文化内涵及影响力, 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儿女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大道上前行。红色资源亦是老一辈革命家奋斗历程当中体现的态度真实写照;是对当前高校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不可少的优质资源;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树立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增强和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党性宗旨意识。加强作风建设的“红色课堂”, 其精神内涵既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又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思想源泉。

二、红色资源对高校德育教学的作用

1. 红色资源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可以说红色资源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只有铭记历史, 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 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深刻了解历史, 才能为现实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更好地把握和指导现实。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富则国富。大学作为当代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中心地带,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我们党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主力军。当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合理运用红色资源, 既可丰富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容体系,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亦可以在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 红色资源是对“三观教育”的意义

红色资源在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合理运用, 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意义是重大的。当前我国拥有的红色资源非常丰富,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未来不可或缺的生力军。我国的红色资源是对于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资源。可以得知红色资源已经成对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三观教育”的重要教材。科学合理学习红色资源并运用于现实生活, 对于当前高校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的实践路径。国民道德素养的高低好坏对于一个国家政权的兴衰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后备人才, 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会是我国各个行业的中流砥柱, 所以科学合理学习红色精神并以此来教化是提高在校大学生的道德情操的科学教学方法。

红色资源有着很强的社会功能作用, 但是回到实然轨道上来之后, 我们发现红色资源功能发挥的现状严峻。就目前而论, 在现在以及未来很长的时期内, 中国仍将在很长的时间内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架持续更正完善的阶段, 也因此带来会来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如贫富之间两级分化、社会各个阶层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高企的房价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对于在校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会有着很大的影响。社会主义的主流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其中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因此红色资源作为这三种价值的代表所遇到的严峻现实的传播问题, 这其中的困难也可想而知。

三、红色资源对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

众所周知, 西方国家宣扬其软实力和传播其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的一种方式在于影像传播。以美国为例, 每年好莱坞产出的各种类型的影片, 就是在于采用各种方式很好的展现于影片之中, 长期以隐性的传播手段传播所谓的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念, 这对于我国不是东风压倒西风, 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东欧等原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以及苏联解体造成的长时间的社会动荡, 这让历史的经验多次告鉴了我们, 在意识形态方面, 对于一个国家的安稳是有何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 当前全球的大环境而言, 弘扬和继承我国的意识形态的思想阵地是很有必要的。而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体制内富有的红色资源, 将在意识形态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

四、当代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红色资源活动中

中华民族历来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 我们应该要懂得历经艰苦磨难的先烈们付出的血泪史是一笔难以估值的精神财富, 都是值得当代大学生铭记的。就红色资源传播方式以及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而论, 目前可以体现红色资源传播方式的路径最好方式是让红色资源的受教育者能够投入到各种关于红色资源的活动中来, 因此在借助红色资源对当前的高校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让学生树立主动发扬红色精神的意识也是必须的在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的前提下, 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不仅要使学生成为这方面的受教者, 使他们成为红色精神的发扬者。与此同时, 红色资源有利于高校大学生建立崇高的信念和理想从而让高校学生有意识地把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同国家的未来结合在一起。科学合理运用把高校学生的智力优势和学科优势, 经常性地组织大学参加社会实践, 这样才可以从新的历史时期的维度意识到红色资源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的作用、以及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红色资源是指在中国的革命的历史进程中,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优良传统及其革命精神的载体。我国丰富的红色资源对高校德育教育, 精神文明教育, 以及继续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该积极学习红色文化, 并组织和参与各种关于红色资源的活动。

关键词:红色资源,高校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课题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2]张泰城.建构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理论体系的思考[J].井冈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06)

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 篇10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红色旅游的发展, 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国家旅游局与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发改委等单位起草了《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成为指导和推进红色旅游的纲领性文件。2005年2月, 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发展红色旅游工作会议, 对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持久开展红色旅游工作做出了专题部署。

一、红色旅游开发中的问题

红色旅游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参观游览中, 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传输给广大游客, 不仅有利于弘扬先进文化和振奋民族精神, 而且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培育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红色旅游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 阻碍了红色旅游的发展。

1. 可观性差。

红色旅游依托的是革命历史遗迹。由于中国革命的长期性、艰苦性和流动性, 加上反动势力在对革命根据地的疯狂反扑中对革命遗物进行的不同程度的破坏, 部分红色旅游地存留下来的革命遗物量小、陈旧、分散, 具有内容、场地、线路等方面的局限性, 一些著名的纪念地只是孤零零的普通民宅、庭院, 与其他风景旅游景点相比, 可展现、可参观、可吸引人的内容有较大差距, 令旅游者难以尽兴。

2. 时效性强。

由于政治性因素和市场化因素对红色旅游的客源变化影响明显, 红色旅游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一般时段主要受市场调节, 有较大纪念活动受政治因素影响。因此, 红色景区接待高峰主要集中在黄金周和重大政治教育活动及重大纪念日前后。

3. 旅游形式单一。

大多是以参观重要纪念遗址和纪念物为主, 基本上是“一张桌子、一条凳、一块床板、一盏灯”, 内容的解说也如教科书式的呆板平淡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目标市场的吸引力不足。

要发展红色旅游, 需要在引入体验营销的基础上, 突出红色主题, 注重红色体验, 用生动化的方式深化教育主题, 做到寓教于“游”。

二、旅游开发突出红色主题

主题是旅游活动的灵魂, 体验的关键在于找到产品与体验恰到好处的切入点, 制定出“体验主题”。好的主题还能加强旅游者在活动中的综合体验感, 并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提高旅游产品的活动品位和体验价值。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太行精神等, 是伟大革命精神在革命斗争中的传承、锤炼和升华,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发展红色旅游, 其实质就是对伟大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推崇和颂扬。要做好红色旅游规划, 必须突显这些文化特征, 必须将不断发展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文化, 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这一主线贯穿于整个策划方案中。因此, 在红色旅游中, 要处处突出红色这一主题。

红色旅游策划应以目标市场的需求为导向, 在突显红色特性的基础上, 运用综合手段积极开发健康向上的、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有意识地开发创造具有吸引力的红色旅游线路, 使之主题鲜明突出, 别具特色。如果不突出红色旅游的主题, 随心所欲地安排旅游内容难免使旅游者眼花缭乱, 对红色旅游线路形成不了深刻的印象。文脉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 是革命传统的延续。革命精神、革命传统是构成红色旅游资源地文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挖掘革命传统、革命精神就是挖掘地方文脉, 强调文脉决不是复古和怀旧, 而是要拓展其原有的精神文化内涵, 使之适应时代的潮流。如“红岩联线”以红岩革命纪念馆和歌乐山革命纪念馆为核心, 整合革命文化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从而集中宣传、展示、开发“红岩文化”。这种创新, 将“红岩文化”作为独特的主题融入红色旅游, 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重庆红色旅游精品模式。

红色旅游的形象是整个旅游产品设计的基础和灵魂所在, 所以要特别给予重视。红色旅游景区的形象设计应包括反映红色旅游主题的整体标志、宣传口号、主题歌。其中, 旅游标志可以以当地的革命名人及最具代表性的革命遗址和文物为元素设立, 以红色和绿色为标准色;而形象的宣传口号可以采取面向广大游客进行征集的方式, 既可以扩大影响, 同时也可以海纳百川, 征集到最有吸引力和亲和力的旅游口号。

三、围绕红色主题设计产品

旅游规划的核心问题是旅游产品, 红色旅游产品规划是红色旅游规划的重中之重。设计红色产品时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一是突出红色主题, 营造红色氛围。从构成旅游活动的六大要素出发, 精心营造一个健康浓郁的红色旅游环境和氛围, 加大红色主题的鲜明度和知晓度。二是打造红色精品, 提升文化内涵。抓住一两个重点红色旅游项目, 深度挖掘其革命历史文化内涵和旅游特色, 努力开发成标志性的红色旅游产品, 避免遍地开花, 分散财力、物力、人力和客源。三是把握地、史、文脉, 纵向深度设计。深入分析红色旅游地的自然地理特征、革命历史文化特征和人文社会特征, 理清各自发展脉络和相互关系进行深度开发, 突出文化特色。四是与周边互补、联线, 横向广度设计。树立大旅游观念, 打破行政区划局限, 实行横向联动, 将区域当中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红色旅游文化特色的景点作为红色旅游线路节点来组织线路, 联点成线、串线成网。应主动将本地区纳入周边的旅游线或旅游网中, 借船出海, 避同求异, 形成规模效应, 共创互补、双赢局面。五是把握节奏与韵律, 做到有张有驰。将红色旅游产品串点成线时, 一定要按照客观规律, 适度安排旅游兴奋点, 使旅游活动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红色旅游要与旅游体验完美地结合。为了让旅游者更真切地了解红色革命时期的生活, 可从体验入手, 对其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使其重走“红色”之路, 追寻“红色”足迹。可以给旅游者提供当年的“红色”服装, 腰背水壶, 手拿红缨枪, 沿着划定的路线 (如分布在各地的长征路) , 徒步走向目的地, 体验当年的情景。在整个行程之中, 导游可以给旅游者讲述该景点和该段路程上所发生的“红色”故事。红色旅游的参观地点是红军当年所经过的地方, 也是旅游者路过并且休息的地方。如此一来, 可以开放部分红军曾经住过的地方, 将之提供给旅游者暂时居住, 或者从保护文物的立场出发, 仿造红军曾经住过的地方提供给旅游者。如陕西的窑洞, 至今还有很多保留了下来, 但由于资金的缺乏, 有些窑洞现在处于荒废和无人管理的状态。如果提供给旅游者暂时居住, 然后用旅游者所付出的费用用于窑洞的修复, 则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用体验让红色旅游生动化

体验营销是以为人们提供旅游体验为重点, 来进行旅游市场营销活动, 并从旅游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和关心五个方面重新设计和定义旅游市场营销的方式。在体验营销中, 顾客既是旅游体验的主体, 又是旅游体验营销的一部分。体验营销能够在产品成本没有显著增加的条件下, 使下顾客体验的附加价值大幅增加, 进而使顾客愿意为了这种额外体验付出高价, 因而体验营销能够给旅游企业创造出高利润。而目前红色旅游营销中最缺乏的就是体验营销。就红色旅游的红色内涵而言, 革命斗争的历史事件、人物、地点及其革命精神传统是其客观内涵, 当其作为旅游产品时, 应成为“活”的产品, 所以要充分发掘和适当运用这些内涵。要营造红色旅游景区的红色旅游氛围, 首先就必须创造一个革命时代的红色文化大环境, 使游客深刻感受到革命战争时代的魅力, 认识到红色旅游的独特性。可以在机场和火车站出口就开始营造与红色旅游区相融的气氛, 暗示游客, 让其一踏入旅游区的土地就感受到即将进入中国共产党人战斗过的圣地。同时, 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都要注入红色旅游的因素:如在吃的方面, 可以提供给游客红军餐———红米饭和南瓜汤;在导游讲解时可以穿着红军军装, 适当背诵毛泽东语录及革命烈士诗歌等;在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等方面, 可以开发与战争题材有关的光碟、书籍、像章、服饰等;而在娱乐方面, 可以借助现代娱乐设施重现革命激情, 如举行“红色”卡拉OK大奖赛, 在人流较多的文化广场举行扭秧歌表演, 邀请游客参加等。比如, 井冈山市投资数千万元, 对“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行州红军标语群”、“步云山练兵场”等革命旧址进行抢救和改造;成立了井冈山精神研究室, 编著出版了《天下第一山》、《走向井冈山》、《将帅从这里诞生》、《血泊罗霄》等书籍;编排了《红色歌曲大联唱》、《八角楼上的灯光》、《井冈山下种南瓜》等传统革命歌舞节目;推出了“吃一顿红军饭、唱一首红军歌、走一趟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传统课、扫一次烈士墓”的“六个一”革命传统教育项目。

为了更生动地制造体验, 一是要充分运用现代声像技术, 给人以直接的真实的感官刺激, 还可邀请一些事件的当事人或参与者、见证者直接现身说法, 给人以历史的真实感;二是要将革命历史片段编成戏剧 (话剧或地方戏剧) , 使其生动活泼,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三是要撷取革命历史片段, 让游客参与模拟其人物、事件, 突出旅游者的参与性, 寓教于乐。这样, 使红色旅游产品顺应当代游客的心理、时尚, 从而使红色旅游产品产生较大的吸引力。目前, 许多红色景点讲解人员身穿红军装、唱着革命歌, 却忽视现场气氛的营造, 往往显得生搬硬套, 很难真正打动游客。如果成功营造出一种现场氛围, 效果就大不一样。例如在西柏坡纪念馆长达56米的“电报廊”, 一进去就能感受到一种战斗的紧张氛围。“嘟嘟嘟”的电报声在耳旁回响不绝, 游客好像置身于当年党中央指挥千军万马的情景。在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 首部现场情景剧《生命作证———风雨歌乐山》每晚都在五十多年前的真实地点, 再现当时情景, 用景区讲故事或用故事烘托景区。通过这种方式让现代人从历史中找到共鸣。2000年开通了“数字红岩”, 更扩大了红岩红色文化的影响。尤其对以网络为重要信息来源的青少年, 红色文化上网既提供了健康有益的网络空间, 又扩大了红色文化的影响。目前贯穿于重庆市区“红岩文化一日游”旅游线路, 已经成为“魅力重庆游”的重要线路。

五、红绿结合延伸产品

依托红色资源、创建特色学校 篇11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东固中心小学,最早建于清朝光绪戌子年间,当时名为“涧东书院”。1997年8月1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老红军的名义,专项拨款进行了重建。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为学校亲笔题词“八一希望小学”。她地处曾被陈毅元帅誉为“东井冈”,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军长黄公略同志牺牲所在地——东固山。

学校是一所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学校。大革命时期,曾培育了一大批文武人才:有毕生追随孙中山灭清倒袁的点炮将军欧阳豪;有曾留学日本,官居国民政府立法委员的刘纪;有赣北师管区司令员、国大代表、中将唐三山等许多国民党高官要员;更有赖经邦、曾炳春、刘经化、汪云从、汪安国、高克念、胡海、刘世湘、黎有章、潘友宏等一大批以东固为中心的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和领导者。

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曾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曾走遍了东固的山山水水。在东固,遍布都是各种红色资源:学校附近的东固革命博物馆、烈士纪念碑,东固平民银行旧址、公略台;在敖上的毛泽东旧居,反“围剿”动员大会旧址,无线电训练班旧址;在六渡的黄公略牺牲地、公略亭;在罗坑的红四军与红二、四团会师旧址……在东固, 留下了许多革命的战斗诗篇和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更有一批健在的红军老战士。这一切,正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扬革命传统,弘扬井冈精神的重要资源。

如何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学校将着眼点放在了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上。

2001年4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诞辰80周年之际,学校在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的关心下,成立了“黄公略英雄中队”。几年来,五(1)中队非常珍视“黄公略英雄中队”这一荣誉,不断加强集体建设和素质锤炼,努力按照《“黄公略英雄中队”活动规则》去做,把英雄的旗帜永远传递下去。五(1)班建立了“黄公略中队专刊”:装贴黄公略将军的像和黄公略的英雄事迹及“学英雄业绩、做革命传人”活动的有关资料。中队的队员还经常与黄公略的女儿黄岁新老人联系,汇报学习和活动情况,并先后两次到北京看望黄岁新老人。黄岁新老人也非常关心和支持五(1)“黄公略中队”活动的情况,经常来信与队员们交流思想。

在此基础上,学校从2007年9月开始,制定了《“创建红色特色学校,打造红色校园文化”工作实施方案》。方案中我们遵循的原则是:以学校为整体、以班级为主体、以学生为个体;分阶段,分层次,分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贯彻“一立、二书、三诗词;四唱、五画、六英雄;七讲、八写、九中队”的活动方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创建红色校园营造环境。

1、全校以中队为单位,以革命烈士的名字成立了英雄中队,并经常性地开展活动。现在,东固八一希望小学的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英雄名称,如,东固的第一支党支部——“东龙支部”的12名党员,分别被命名在我校的十二个中队,另外,还有黎有章中队、刘世湘中队、李文林中队等等。

2、学校通过多种途径,为全校每个中队筹集了两本书:一本是由中共青原区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的《中央苏区的奠基石——东固革命根据地》;另一本是由吉安市青原区东井冈研究会编写的东固革命根据地专号《此是东井冈》。这两本书是学生学习东固革命史的主要教材。学生通过学习,将学到的、想到的写入自己的《红色日记》里面。学校每学期还对学生的《红色日记》进行评比,促进学生认真学习“二书”。

3、举办以“追忆峥嵘岁月,感受幸福时光”为主题的书画比赛。学生通过画革命旧址、革命英雄人物、革命战斗场面、红军使用的武器及生活用品、东固新貌的“五画”活动,体会革命胜利的不易。学校通过评比,将优胜作品进行装框,装裱在学校显明的位置,来表达学生对革命烈士缅怀和崇敬之情,对新社会的热爱。

4、成立“红领巾导游员”、小记者队伍。“红领巾导游员”对东固的重点的景点进行讲解;小记者队伍的同学走出校门,走村入户,访问老红军战士、老赤卫队员、苏区老干部、老共产党员、老儿童团员、老妇联干部。了解他们当时的战斗情况和生活情况,形成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并积极写作,向各级媒体进行投稿。

5、举行红色手抄报竞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了解东固火红的历史,感受革命的不易。

6、举行了以“红色经典”为主题的全校作文竞赛,让学生通过看到的红色资源,结合自己的思想写好八个方面的文章:写一处革命旧址,写一次参观革命旧址活动,记一次清明节扫墓活动,写一次访问老红军活动,记一个心目中的英雄,记一次中队活动,写东固的巨大变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题)学生的参与性特别高,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

7、我校开展的一系列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关注与重视, “黄公略中队” 代表曾先后应邀参加了全国第二、第三、第五届“火炬引导我前进”夏令营活动。在活动中,队员们与来自全国其他英雄中队的队员经常保持联系,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黄公略中队”还与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敬二小学“梁士英”中队建立了友好关系,相互赠送了活动照片及各校活动计划。董存瑞的战友郅顺义、黄继光的战友钟仁杰、黄公略的女儿黄岁新等老前辈多次题词予以勉励!

由于各方面工作得力,我校“创建红色特色学校,打造红色校园文化”工作得到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类媒体也对我校举办的活动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报道,学校知名度不断提高。

2007年12月30日,吉安二台《今晚八点》报道了我校创建英雄中队情况,题为《创英雄中队,迎北京奥运》;2008年1月4日,《青原新闻》报道了题为《东固八一希望小学依托红色资源创特色学校》的专题新闻;2008年1月11日,《青原新闻》又报道了《青原“红色小导游”,活跃红色景点》的节目,对我校“红领巾导游员”的活动进行了报道,该项活动内容还在2008年3月12日的《井冈山报》第2版进行了报道。

2008年3月14日,受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的邀请,我校“黄公略英雄中队”参加了“采集北京奥运会纪念树培植土”仪式。这次活动是由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主办,在全国选拔56个青少年英雄团队集体,每个英雄团队采集56市两培植土(56寓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56个民族),寄往北京。此次活动得到了省、市、区各大媒体的关注:当晚,市《今晚八点》、区《青原新闻》就对活动情况进行了报道;3月16日,市《吉安新闻联播》也报道了此项活动;2008年3月25日《吉安晚报》头版、2008年4月1日《江西日报》B1版也分别刊登了这则消息。

红色教育资源 篇12

一、实施背景

“成才先成人,德育要先行”。青年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培育青年对祖国之爱,传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将对青年人格教育有着重要意义,这也将是祖国需求人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长期以来,我们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乏繁多,但因为内容比较枯燥和空泛,从而导致当代大学生出现某些抗拒心理,逆反心理比较严重,思想政治教育急待加强和修正。如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递红色精神,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深思的内容。此外,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宣传的主阵地之一,承担着对外辐射作用,将对所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大的影响。这也急需我们寻找到一个红色教育载体,以此内敛城市文化。

“红色运动会”以趣味性为主,要求较低,普及面广,比较容易融入青年学生生活,我们以红色为主题,将红色精神与体育竞技相融合,用重温历史的形式展现革命先辈的精神,给了青年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青年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参与又将他们从“观众”变为“演员”,大大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使之成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重合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实现了由说教到渗透、由封闭到开放、由单向到互动的质变。参加这种没有明显的条框约束,方式也很喜闻乐见的活动,显然更符合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主要内容

2010年11月份,首届红色运动会以“让城市在红色中沸腾”为主题,共设置了冲锋小分队、独轮车运粮、红军的扁担、飞夺泸定桥、独腿长征路、红嫂救伤员、手榴弹比武等7个项目,主要参与对象为09、10级学生。用最简单的方式,用最激情的行动,寓教于乐,洗涤出青年学生最纯真的爱国情。

2011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华诞即将来临之际,我院联同温州市总工会、温州市机关党工委、温州日报、广电集团,隆重举办了由青年学生设计、策划、组织的以“风雨九十载星火永相传”为主题,以传播红色文化、感受运动趣味为宗旨的第二届红色运动会(温州市职工红色运动会),将红色教育从高校向外辐射,温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温州市司法局、温州跳跳鱼服饰等23个企事业单位的青年职工组队25支代表队参加(城市学院选派教工代表队和学生代表队2支队伍参赛)。比赛共设置了8个项目,男子项目为“红军的扁担”、“手榴弹比武”、“战士送军粮”,女子项目为“红嫂救伤员”、“红嫂庆丰收”、“红嫂赶猪忙”,另外还设置了两个团体项目,“百里急行军”“红军保家园”,形式新颖,丰富多彩。在隆隆的鼓声中,各代表团奋力拼搏、勇往直前,欢呼声、叫好声持续高涨。活动过程中,还穿插了若干革命传统教育故事的讲述,其中包括“铁军将才抗日英雄:朱程”、“集中营死里逃生”、“浙南的‘刘胡兰’”等,使革命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三、成效评价

两届红色运动会举办以来,参与者在其中体验红色文化、革命的精神,用心体会和感悟先辈的革命精神。既发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又发扬先辈们顽强拼搏、勇于争先、团结奋进、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将体育竞技与红色精神相结合,打造了行之有效的红色教育平台。

其一,参赛队员们在比赛中感悟爱国主义情怀、激发红色革命热情,比出浩然正气,比出崇高精神,用以指引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生真谛,并将之转化为认真学习、爱岗敬业、忘我学习和工作的巨大动力。其二,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平台极大增强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两届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始终坚持聚合力量,把活动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统一起来,效果显著。其三“红色运动会”成效显著,走出校园,辐射周边,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去年首届红色运动会获得媒体报导之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如永嘉县便吸收和学习我院开展红色运动会的经验,在当地开展了颇具特色的红色运动会以此纪念建党九十周年;第二届红色运动会更是走出校园,在温州市多家重要媒体上大幅度报导,在社会上获得了极大的反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四、特色和创新

“红色运动会”不仅是一项趣味运动会,更是一个以“红色教育”为核心的有效育人平台。

1、工作机制创新——将红色教育组织融入育人体系

“红色运动会”作为一个育人组织,承担着有精神、有理想、讲政治、讲爱国的成长做人的育人重任,在竞技赛场的同时体悟爱国主义精神,共建精神家园。这不仅是一个学生活动,更是继承优良传统,张扬革命精神的有力平台和途径。

2、工作方法创新——将体育精神与红色精神相结合

以趣味运动会的方式展现红色元素,在玩乐的过程中感悟红色精神,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和先辈们顽强拼搏、勇于争先、团结奋进、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精神紧密结合,以最通俗的方式将这种指南和向往传播开来,打破了青年学生不愿学政治的僵局。

3、教育载体创新——传统教育娱乐化

用喜闻乐见的轻松方式传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实现了由说教到渗透、由封闭到开放、由单向到互动的质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教育方式创新——以学生自主教育为导向

红色运动会以其低要求、容易普及的特点,融于青年学生的生活,并将青年学生从“观众”变为“演员”,大大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使之成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重合体,化学生的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感受教育,深切落实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方针。

摘要:温州大学城市学院致力于要将青年学子培养成“成长会做人、成才会做事”的未来合格公民,为继承和弘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和红色精神,用浩然正气搭建理想信念,用崇高精神积聚人生真谛,我院打造了以“红色运动会”为核心的育人平台,在全院师生中开展“红色精神文明”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递红色革命文化,发扬红色文化和体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和体育精神,扩大红色理念。

上一篇:调度网络下一篇:专利权评估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