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结构模型法(精选8篇)
解释结构模型法 篇1
一、研究背景
教材是一种教学系统, 是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学生学习的工具。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 教材包含了各种要素, 且要素间具有一定的关系。在教材系统中, 这种因素之间的上, 下级关系, 我们称之为学习的层级关系, 也可称之为要素间的形成关系。对于给定的教材, 教师在教学中,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 找出教材的结构, 即找出构成教材的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层级关系 (形成关系) , 为教师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服务, 我们称这样的操作为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一个动态过程, 不但受教师主观因素和教学资料的影响, 也受学生实际情况, 学校物质条件的制约。教材分析不只是在上课前, 而是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体作用发挥, 是在教师引导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学生能否全面深入的把握教材中的知识, 与教师对教材分析处理的相关度极大, 因而可以说教材分析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保证。
二、解释结构模型 (ISM) 法简介
教材作为一种包含有人们思想, 观点, 意志在内的定性系统, …是一种复杂的定性系统, 对它的分析不可能像许多物理系统那样进行定量的分析, 要求对教材系统进行定量描述和分析是不适宜的。教材分析往往采用逻辑的, 层级的和系统的方法进行。
近年来, 由于系统科学的发展, 将系统科学的方法用于教材分析受到了人们高度的重视, 其中基于图论的ISM法就是教材分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 它可以有效的实现教材的结构化和序列化。ISM法适用于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 它可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复杂、零乱关系分解成清晰的多级递阶的结构形式。该方法最大限度地纳入了人们的经验和主观认识, 并将教材结构以易于理解的, 可视化的图形呈现。在分析过程中, 教师可以不断地读取图形、进行分析、修改。最新的ISM分析方法还吸收了目标矩阵方法的简单, 易操作的优点, 使其在教材分析中具有更好的操作性。
三、解释结构模型 (ISM) 法的分析步骤
1. 抽取知识元素——确定教学目标;
2. 确定各教学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 做出目标矩阵;
3. 利用目标矩阵求出教学目标形成关系图;
4. 根据一定原则, 确定出教学内容序列;
四、解释结构模型 (ISM) 法的应用实例
本文以《抛物线》教材内容为例, 说明解释结构模型 (ISM) 法在教材分析中的应用。
1. 抽取知识要素——确定教学目标
通过主题分析和技能分析把实现给定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分解为众多的知识元素 (即“知识点”) 。这些知识元素可以是某个概念或原理, 也可以是某项技能的基本组成部分。
根据对《抛物线》教材内容的分析, 我们共抽取出了14个知识要素即教学目标 (表1) 。
2. 确定各教学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 做出目标矩阵
ISM教材分析法认为:如果教师认为学生在对目标Gi进行学习之前必须先掌握目标Gj, 则称Gi与Gj之间具有“直接关系”, 并称Gj为教学目标Gi的直接子目标。《抛物线》部分各教学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如表2所示。
根据各教学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 按照下述方法可以作出相应的目标矩阵:
(1) 以横轴表示某级的教学目标, 以纵轴表示各级的直接子目标;…
(2) 令某级目标与其直接子目标对应的位置为“1”, 其余位置为空白。这样就得到直接关系矩阵, 也称目标矩阵。
基于这样的方法, 我们得到了目标矩阵如图1所示:
3. 利用目标矩阵求出教学目标形成关系图
观察目标矩阵的横轴可知, 对应1的目标列无“1”出现, 这表示1不存在直接子目标, 即它们应处于目标形成关系图的最底层 (预备知识) , 我们把这类预备知识称作第1层目标。将目标矩阵纵轴上1所在行上的“1”全部置为空白, 由此可得到剩余的目标矩阵。观察剩余的目标矩阵图的横轴可知, 除1以外, 目标3, 4所在列也无“1”出现, 我们就把3, 4称作第2层目标。将这个图纵轴上目标3, 4所在行上的“1”全部置为空白, 由此可得到一个新的剩余目标矩阵。如此继续下去, 经过9次, 就可以得到教学目标的层次分布。从而将所有目标由下而上排列成9个等级 (表3) 。
根据教学目标的层次水平, 将同一水平的目标排在同一层上, 教学目标1位于第一层 (最底层) , 教学目标8位于第九层 (最高层) , 并将各教学目标间的形成关系以箭头表示, 由此得到图2的教学目标形成关系图。
4.教学活动序列的确定
教材分析的目的在于确定教材的展开顺序, 使教材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所以我们还必须根据层次分析的结果, 确定教学顺序序列。
根据ISM分析方法的要求, 对于已选定的元素在时间轴上应当如何排列, 即教学内容序列应如何确定, 则尚需在目标形成关系图的基础上按下列原则加以考虑:
(1) 按低级目标先于高级目标的原则排列;…
(2) 在多个同一级别的教学目标中, 先安排有较多直接子目标的教学目标;…
(3) 在多个同一级别的教学目标中, 先安排基础性的教学目标;…
(4) 在多个同一级别的教学目标中, 对于基础性和直接子目标数目均相同的场合, 可根据教师经验决定排列的顺序。
基于以上原则, 最后确定《抛物线》单元的教学活动序列如下:
(1) …抛物线的定义→ (3) 抛物线的焦点→ (4) 抛物线的准线→ (2) 抛物线的图像→ (10) 抛物线的焦点坐标→ (11) 抛物线的准线方程→ (9)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12) 抛物线的离心率→ (6) 抛物线的对称性→… (14) …抛物线的画法及证明→ (13) …抛物线的轴→ (7) …抛物线的顶点→ (5) 抛物线的范围→ (8)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五、关键问题讨论
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 每一位教师得出的结论都不可能完全相同, 这是很正常的。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 面对培养对象的不同, 教师根据学生的基本特征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当然也有所不同, 要区别不同的教学对象, 采取不同的方法。
第二, 由于教师的教材观、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的不同, 必然会影响到教师对教材的分析。比如, 在多个同一级别的教学目标中, 对于基础性和直接子目标数目均相同的场合, 就可根据教师经验决定排列顺序, 所以, 教师经验在教材分析中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第三, 从本节课的内容来看, 《抛物线》这一节内容比较分散, 包括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抛物线的几何性质这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有些老师在选取教学目标时, 是有意识地尽量少选取一些比较基础的目标, 这样有利于问题的简单明了, 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来解决。
六、研究结论
(1) 用ISM法分析教材得出的教学序列与教材的内容序列基本相符, …ISM法能够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分析。ISM教材分析法能够较好的指导教师进行教材分析, 使教师在分析的过程中掌握本节的知识要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逻辑清晰, 可以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
(2) 通过ISM法分析教材得出的教学序列, 在教学中可结合其他的因素来进行适当的调整, 比如学生的特点, 知识水平和智力因素等等, 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 ISM法比较适用于逻辑性强的课程或教学内容, 而对于逻辑性不强的内容并不是很适合, 应该用其他方法进行教材分析。
(4) 用ISM法进行教材分析最大限度地纳入了分析者的经验和主观认识。教师的教龄, 知识水平, 教学水平, 以及分析方法和习惯都会影响最后的结果, 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 所以应由有经验的教师或学科教学专家来完成。
参考文献
[1]傅德荣, 章慧敏编著.教育信息处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汪应洛.系统工程 (第三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5.
[4]孙慧, 周颖, 范志清.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公交客流量影响因素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2 (1) :29-32.
[5]单红忠.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3 (3) :115-117.
解释结构模型法 篇2
(上海海事大学 a.商船学院; b. 航运仿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 201306)
0 引 言
近年来我国沿海港口已经建成多个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 LNG)接收站,如辽宁大连鲶鱼湾、河北唐山曹妃甸、青岛胶南市董家口、江苏洋口、上海洋山、浙江宁波北仑等.LNG船舶进出港会给港口船舶常态交通带来巨大的航行安全风险,轻者将造成船舶损伤,阻碍港口交通;重者将造成船舶爆炸和环境污染,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影响十分恶劣.LNG船舶进出港航行风险因素的多样化与LNG船舶航行环境的多变性使港口经营人和海上交通管理部门不可能对每种潜在的风险都有充分的准备,因此必需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风险.
目前,国内外对LNG船舶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LNG泄漏、LNG码头及LNG船舶海上航行等方面,涉及到LNG船舶进出港过程风险的较少.罗志勇[1]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大连LNG码头进行风险评估,借此对LNG泄漏事故的后果进行深入探讨,建立模拟火灾和爆炸后果的预测模型,再结合LNG码头和船舶的实际情况,提出风险预防措施和管理对策.柴田[2]选用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结合模糊理论中的关联算法计算综合抵消因子,对大鹏湾LNG码头进行风险综合评价,建立蒸气云爆炸伤害模型和火灾伤害模型,并开发出LNG码头风险评价的辅助软件.陈建辉[3]结合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的方法对LNG码头进行评价,最后选用洋浦港LNG码头作为安全性模糊综合评判的例证.张万磊[4]采用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对大型LNG船舶进出曹妃甸港区的通航安全保障进行评价,得出目前LNG船舶的通航安全等级为一般安全.黄涛[5]运用F-ANP(模糊网络分析法)建立LNG航线运输风险评价模型和运输航线风险评估模型,并在海南某LNG项目的航线选择和配船中验证模型的可行性. VANEM等[6]利用FSA(综合安全评估法)对LNG船舶碰撞、爆炸、火灾和搁浅等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建立事故成因模型,认为LNG船舶事故多数是由码头装卸货期间的操作不当引起的.KIM等[7]利用对LNG船舶中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特性的分析对LNG泄漏的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对LNG船舶的储运方式提出相关建议.
在上述文献的基础上, 本文从LNG船舶进出港全过程涉及到的各安全要素着手, 建立LNG船舶进出港风险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ISM),提出LNG船舶进出港风险控制的措施和建议.
1 LNG船舶进出港风险因素的ISM
ISM法是美国Warfield教授于1973年为分析复杂社会经济系统相关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或因素),利用人们的经验和知识,在有向图、矩阵等工具和计算机技术辅助下构成一个多级阶梯的结构模型,并通过文字加以解释说明,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ISM属于概念模型,它可以把模糊不清的思想、看法转化为直观的具有良好结构关系的模型.[8-10]
考虑到影响LNG船舶进出港的各风险因素的从属关系不太明确,不具有简单的分类学特征,为直接求出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ISM法对LNG船舶进出港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各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影响层次对各因素进行划分, 构建一个多级阶梯的结构模型,帮助决策者寻找出直接风险因素和间接风险因素,从而将精力集中于关键点,提高决策效率.[11-12]
1.1 确定风险因素
利用对多个LNG码头营运的区域环境、LNG船舶的航行特点及实船试验的研究成果,将初步筛选出的风险因素以开放式提问的方式征询专家意见.专家小组由有经验的7位教授、5位船长、8位高级引航员、4位在海事局从事船舶监督的工作人员以及3位熟悉港航安全论证的人员组成.通过专家们的深入分析,最终确定关键问题为LNG船舶进出港的高风险(F0).LNG船舶进出港过程中存在的16个风险因素(Fi,i=1,2,…,16)及对这些风险因素的具体描述见表1.
1.2 建立风险因素的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
1.2.1 邻接矩阵A
邻接矩阵A表示系统要素间基本二元关系或直接联系情况.若A=(aij)n ×n, 则定义
(1)
LNG船舶进出港各风险因素之间关系的邻接矩阵为
表1 LNG船舶进出港的风险因素
1.2.2 可达矩阵R
可达矩阵[13]描述有向连接图各节点间经过一定长度的通路后可达到的程度,表示不同风险之间存在的所有直接和间接的结构关系.可达矩阵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即推移性.下面根据式(1)求解可达矩阵.
令Ai= (A+I)i,1 ≤i≤n-1,运用布尔运算规则(0+0=0,0+1=1,1+0=1,1+1=1,0×0 =0,0×1=0,1×0=0,1×1=1)依次运算后可得
A1≠A2≠…≠Ar-1=Ar,r≤n-1
式中:n为矩阵阶数,则
在《数据库语言》课程中,第一堂课引入大数据应用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引领学生紧跟大数据时代潮流,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Ar-1= (A+I)r-1=R
1.3 级间划分,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级间划分以可达矩阵为准则将不同风险因素划分为不同层次.根据风险要素的先行集A(ni)和可达集R(ni)的定义,一个多级结构的最上级要素ni的可行集R(ni)只能由ni本身和ni的强连接要素组成,最高级要素的先行集A(ni)也只能由ni本身、ni的下一级可达要素和ni的强连接要素组成.其中,强连接指要素之间互为可达.由此,最上一级单元ni必须满足R(ni)=R(ni)∩A(ni).
在确定结构的最高一级要素以后,划去可达矩阵中相应的行和列,再从剩余的可达矩阵中寻找新的最高一级要素,不断迭代后最终获得按级间排列的可达矩阵R0.
根据上述方法,从R开始,分别找到各级的最高级要素集:L1={F16},L2={F1,F9,F12,F13},L3={F2,F6,F10,F14},L4={F3,F5},L5={F4,F7,F8,F11},L6={F15}.用有向枝连接相邻级别间的要素(1′部分)及同一级别的要素(1″部分),得到
由R0可以详细分析各要素间如何互相影响,所建ISM见图1.
图1 LNG船舶进出港风险因素的ISM
2 LNG船舶进出港风险ISM的分析
通过LNG船舶进出港风险因素的ISM可以明确LNG船舶进出港风险产生机理.从图1可以看出,在关键问题为LNG船舶进出港的高风险的前提下,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6个层次.
第1层为LNG船舶事故(F16).LNG船舶事故是最关键因素,对LNG船舶进出港安全产生直接影响.可见在LNG船舶进出港时, 防止船舶航行过程中发生LNG 泄漏、火灾、爆炸、碰撞、搁浅等事故至关重要.
第3层为船舶流量(F6)、气象水文条件(F2)、LNG船舶适航性(F10)和人为因素(F14).这4个要素之间属强连接关系,彼此之间具有高度互动性,各要素的部分效果通常是重复的,容易自成一个封闭的系统.除不可抗力因素外,船舶流量和气象水文条件等环境因素很少成为LNG船舶事故的主导因素,但常常对人为因素有诱导作用,导致船员对航行环境估计不足,加之操作不当,可能引发搁浅、自沉、触损和触礁等事故.LNG船舶最终是由人操纵的,船员的素质和基本功是确保船舶维修和保养、保持LNG船舶适航性的关键因素.在恶劣的环境下,船舶本身的状态可能无法适应,但仍可通过人的努力使情况有所改善,使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
第4层为港内水域(F3)和邻近水域其他水工设施(F5).LNG码头的进港航道及航行水域应满足LNG船舶不乘潮通航的要求,码头前沿设计水深应保证满载LNG船舶在当地“理论最低潮面”时能够安全停靠,并预留LNG船舶紧急制动的安全水域.由于LNG本身具有易燃、易爆、低温、低沸点等性质,为减少LNG码头与邻近水域其他水工设施的互相影响,LNG 码头应设置在全年常风向的下风侧.
第5层为LNG码头附近碍航物(F4),LNG船舶要素(F11),政策、法规、制度(F7)和海事主管部门监管(F8).LNG船舶要素有时会成为LNG船舶事故的主要因素,特别是LNG船舶倾覆或沉没的事故以及在船舶失控的情况下发生的事故.为避免船舶在发生碰撞和搁浅等事故时对LNG船舶的货舱造成损坏,所有LNG船舶均应使用双层船壳.政策、法规、制度和海事主管部门监管不是引发LNG船舶事故的直接原因,但往往是事故深层次的原因.为达到预防LNG船舶事故的目的,就应从管理的角度剖析LNG船舶事故的原因,严格按照LNG码头安全管理规定,制定监管方案并落实到人,做好现场的安全监管和LNG码头靠泊期间的监护.当然,海事主管部门监管的力度及相关政策、法规、制度的完善与落实在事故预防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第6层为LNG码头特点(F15).LNG船舶的高危险性使LNG码头在建造时具有很强的排他性.LNG码头不是一个简单的靠船泊位,应按照一个专用港口(即使规模不算大)和接收站统一安排,包括总平面布置、口门宽度、施工工艺、陆域高程、护岸设置、环保等,尤其是海上交通安全、防污染均需在建设前逐一论证.[15]
3 结束语
采用系统工程中的ISM法,建立LNG船舶进出港风险因素的ISM,探讨影响LNG船舶进出港风险的各因素的结构层次关系,为风险因素识别、评价提供新思路.在专家小组确定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应用ISM有效地建立起各因素间的层次关系,直观把握对LNG船舶进出港作业产生影响的各因素的层次关系,为有关部门保障LNG船舶进出港作业安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罗志勇. LNG码头和船舶的风险评估及后果预测研究[D].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 2012 .
[2] 柴田. 大鹏湾液化天然气码头风险评价的研究[D].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 2006.
[3] 陈建辉. 液化天然气专用码头安全论证的研究[D].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 2007.
[4] 张万磊. 大型LNG船舶进出曹妃甸港区通航安全保障评价研究[D].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5] 黄涛. LNG运输航线风险评估及航线配船研究[D].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12.
[7] KIM B G, LEE D G. Leak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lass fabric composite barriers of LNG ships[J]. Composite Structures, 2008, 86(1): 27-36.
[8] KOSKO B. Neural networks and fuzzy systems[M]. Englewood Cliffs, USA: Taylor & Francis, 1991: 13-112.
[9] 孙慧, 周颖, 范志清.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公交客流量影响因素分析[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12(1): 29-32.
[10] 韩传峰, 刘亮.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应急机制系统分析[J]. 自然灾害学报, 2006, 15(6): 154-158.
[11] 杨军敏, 李翠娟, 徐波. 影响企业技术并购绩效的风险因素分析——基于解释结构模型[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1, 45(12): 1737-1746.
[12] SHOOREHDELI M A, TESHNEHLAB M, SEDIGH A K,etal. Identification using ANFIS with intelligent hybrid stable learning algorithm approaches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training methods[J]. Applied Soft Computing, 2009, 9(2): 833-850.
[13] 杨彬, 于渤, 孙倩.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海外油气开发项目风险产生机理研究[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10, 31(9): 1259-1264.
[14] 崔迪, 谢天生, 吴广宇. 浅议LNG运输船舶进出港的安全要素[J]. 交通企业管理, 2011(2): 60-62.
解释结构模型算法实现研究 篇3
用节点和有向连接边构成的有向连接图来描述的一个系统结构。不仅可以分析系统的要素选择是否合理,还可以分析系统要素相互关系对系统总体的影响等问题。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或要素),利用矩阵计算方法以及计算机的帮助,最终将系统转换成一个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
1.1 建立邻接矩阵
首先分析当前系统由哪些要素构成,并将需要分析的要素编号(Si,i=1,2,...,n);然后将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描述出来,邻接矩阵A中的元素aij表示要素Si和Sj的“从至关系”。
1.2 建立可达矩阵M
设I为与A同阶的单位矩阵。进行以下的布尔运算可以求得可达矩阵(从一个要素到另外一个要素间是否存在连接的路径)M=(A+I)k-1≠(A+I)k=(A+I)k+1。
1.3 各个要素的级别建立
从可达矩阵作出层级有向图。定义两个集合R(Si)、A(Si)。R(Si):从Si出发,可能到达的全部要素集合,称之为可达集合;A(Si):所有可能达到Si的要素集合,称之为先行集合。以R(Si)、A(Si)求出R(Si)∩A(Si)集合。R(Si)∩A(Si)是要素Si能达到,而且又是能够达到Si全部要素集合。如果R(Si)∩A(Si)=R(Si),则R(Si)这个集合中的要素是全部要素中的最高层级。按照这种方法,将有向图中的最高层级决定后,可从可达矩阵中排除。然后将剩下的要素按照同样的方法求出其中的最高层级,如此,找出系统中各要素所在的不同层级。
1.4 建立层次结构图
在最下层放第一级要素,其上面放第二级要素,直到把所有的要素都放到相应的层次上,然后用有向图的形式来表示整个系统要素的层次关系。这样整个系统结构就会完整、清晰地呈现。
2 实现过程关键算法分析
2.1 可达矩阵算法
可达矩阵建立方法有:(1)邻接矩阵加单位矩阵自乘法(按布尔代数运算法则);(2)上下位集推断法(包括解自蕴涵方程);(3)经验对话法。前两方法中除了解自蕴涵方程有时会遇到麻烦外,均可较方便地求出可达矩阵。方法(3)虽可免去矩阵计算之繁,但有时并不能给出可达矩阵[2]。
采用邻接矩阵加单位矩阵自乘法实现算法如下:
2.2 级别要素建立算法
2.3 关系图实现算法
2.4 目标矩阵与实现结果(见图1)
3 存在的问题
(1)用ISM分析问题只能将系统内部的联系简化成递阶关系,只知道元素之间有无关联,但无法知道这种关联的强弱,以及这种关联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
(2)用ISM进行系统分析的关键是确定系统要素之间逻辑关系的邻接矩阵。由于邻接矩阵通常由领域专家通过讨论确定,因此邻接矩阵的主观依赖性比较强。
尽管ISM存在这些缺陷,其价值不可抹杀,价值体现于可以快速和比较准确的建立系统结构关系。
参考文献
[1]戴敏利,谈国新,陆峰,等.解释结构模型(ISM)在教学计划制定中的应用[J].杭州:计算机时代,2006(10):58-60.
[2]吴振奎.解释结构模型与层次分析法等的注记[J].天津:天津商学院学报,1998(5):45-48.
解释结构模型法 篇4
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老龄化步伐就不断加快,养老形势日益严峻。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到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了1.91个百分点;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据测算: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约占总人口的16%;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4500亿元,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将超过500万个;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预计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高达4.8亿,届时每三个人中将有一个老年人。因此,伴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难度的加大、养老需求和压力的增加,“科技养老”这一新型的养老理念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步得以付诸实施。所谓的“科技养老”,就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养老服务的各个方面和流程细节,以实现养老辅具与设备的现代化、养老从业人员与服务的专业化、养老管理与制度的科学化,不断降低养老成本、革新养老观念,从而提高人们养老的安全感、舒适度和满意度。
1 科技养老影响因素关系的确定
目前学术界对养老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关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元养老模式建设方面的相关研究[1,2,3];二是对人们选择养老服务影响因素方面的相关研究[4,5]。通过文献梳理和实践调研,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养老机构规模偏小且数量少,养老辅具、配套设备等科技含量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整体偏低、工作压力大等导致当前养老服务水平较低;同时,人们的养老观念落后,养老资金投入不平衡,养老政策支持不到位等问题与我国科技养老战略的实施还很不相适应[6,7]。
综合当前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我国实际养老状况,我们归纳出科技养老(S0)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养老服务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两个方面。其中,来自于养老服务供给方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养老机构(S1)、养老设备(S2)、护理人员(S3)、养老服务水平(S4)、养老政策(S5)和养老成本(S6);来自于养老服务需求方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老年人口状况(S7)、养老资金投入(S8)、养老观念(S9)、养老舒适度(S10)、养老安全性(S11)。
这些影响因素相互交叉,相互关联,形成了比较复杂的递阶因素链。为了建立解释结构模型,分析这些因素对科技养老的影响,首先要弄清这些影响因素两两之间的逻辑关系。图1表示出了主要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图中“V”代表行因素对列因素有直接或间接影响,“A”代表列因素对行因素有直接或间接影响,“X”代表行列因素相互影响(在本模型中不存在这种影响);空白表示行因素与列因素之间无相互影响。
2 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分析
解释结构模型(I S M)是美国J.Warfield教授在1973年开发的用于分析复杂社会经济系统问题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该方法的主要依据是有向图模型和布尔矩阵。此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把复杂的系统分解成若干子系统,然后依靠实践经验和知识,最终将系统构造成一个多级阶梯的结构模型。由于解释结构模型属于概念模型,可以把模糊不清的看法、思想转化为直观的具有良好结构关系的模型,因此其应用比较广泛[8,9,10]。
为了对科技养老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要建立相应的解释结构模型。根据图1所示科技养老主要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所得到的可达矩阵(Reach Matrix),如矩阵R所示。其中:R的行列元素相同,排列顺序均为S0、S1、S2、S3、S4、S5、S6、S7、S8、S9、S10、S11,矩阵中为“1”的元素表示该行因素对该列因素有影响,为“0”的元素则表示该行因素对该列因素无影响。
根据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对可达矩阵R进行处理,按R中每行元素“1”的个数多少,从少至多顺序进行排列,形成具有右上角元素全为“0”的减缩矩阵,如矩阵R*所示。其中:R*的行列因素相同,排列顺序均为S0、S4、S6、S9、S10、S11、S1、S2、S3、S5、S8、S7,在R*中0*、1*所形成的单位矩阵行因素构成了一个递阶结构层次。
从减缩矩阵R*中可以看出,科技养老(S0)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四层:第一层是S4、S6、S9、S10、S11;第二层是S1、S2、S3;第三层是S5、S8;第四层是S7。这四层因素集中反映了各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同时,通过减缩矩阵R*反映的因素链可绘制出相应的解释结构模型图,如图2所示。
从图2所示的解释结构模型可以看出:在科技养老(S0)的影响因素链中最直接、即表层直接影响因素是养老服务水平(S4)、养老成本(S6)、养老观念(S9)、养老舒适度(S10)和养老安全性(S11);中层间接影响因素是养老机构(S1)、养老设备(S2)、护理人员(S3);深层影响因素是养老政策(S5)和养老资金投入(S8);而影响科技养老的根源、即根本影响因素是老年人口状况(S7)。
3 结语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科技养老的实施绝不能只关注表面现象,而要从其影响的根源入手,着力于深层次矛盾的解决,才能因地制宜地推进科技养老步伐,有效应对我国老龄化不断加快的严峻形势。
首先,由于老年人口状况(S7)对科技养老(S0)具有最基础、最长远的影响,是科技养老的根源。因此,要把对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规模、群体结构、多元化养老需求等老年人口状况研究作为一项最基本的长期性工作抓紧抓好,只有牢牢把握这一根本,我们才能因地制宜地推进科技养老战略的实施。
其次,养老政策(S5)和养老资金投入(S8)作为科技养老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对养老机构(S1)、养老设备(S2)和护理人员(S3)具有直接影响,是科技养老成败的关键。只有在把握我国老年人口状况(S7)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科学的养老政策,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科技养老的实施才能具有可靠保证。
再次,养老机构(S1)、养老设备(S2)和护理人员(S3)作为科技养老的中层影响因素,直接关系到养老服务水平(S4)、养老成本(S6)、养老舒适度(S10)及养老安全性(S11)的高低。因此,要建立与我国养老需求相匹配的养老机构,并不断提高养老机构的科学管理水平、养老设备的科技含量、护理人员的素质,使科技养老具备坚实的物质保障。
最后,由于养老服务水平(S4)、养老成本(S6)、养老观念(S9)、养老舒适度(S10)和养老安全性(S11)对科技养老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科技养老要建立在尊重人们养老观念的基础上,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养老服务水平、降低养老成本、增加养老舒适度和安全感,使科技养老人人满意,人人享有。
参考文献
[1]刘金华.中国养老模式选择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郭竞成.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强度与需求弹性——基于浙江农村老年人问卷调查的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2,(1):47-57
[3]李兵水,时媛媛,郭牧琦.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分析——从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期望的视角[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4(2):14-24
[4]吴锦.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解决途径[J].现代商贸工业,2010(3):221-222
[5]陈功.社会变迁中的养老和孝观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6]孔海娥,李雯.武汉市养老机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武汉市7家养老机构的调查[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2):41-43
[7]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2):31-38
[8]张宾,龚俊华,贺昌政.基于客观系统分析的解释结构模型[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5,27(3):453-455
[9]朱琳,吕本富.解释结构模型的简便方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4,26(12):1815-1891
解释结构模型法 篇5
解释结构模型法(简称ISM方法),是现代系统工程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要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最终构成一个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基本方法是先用图形和矩阵描述各种已知的关系,在矩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运算、推导来解释系统结构的特点。本设计即在用户得到邻接矩阵的情况下,根据其邻接矩阵完成解释结构模型的核心逻辑直接将结果以图形化的形式返回给用户。
1程序功能及界面设计
主界面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邻接矩阵及按钮组。按钮组中包含如下5个按钮:初始化、增加变量、删除变量、计算关系、退出程序,如图1所示。程序的主要功能设计可分步骤描述为:
首先,用户向系统添加变量并命名,此时程序直接根据用户输入变量的名称及个数初始化相应的数组。然后用户在主界面中根据其需要输入邻接矩阵,在此期间用户可以修改变量数量及名称,甚至直接通过初始化按钮将界面中的内容清空。最后,当用户确定输入正确的邻接矩阵以后,通过点击计算关系按钮程序将运算并返回相应的层级图的图形化表示形式,如图2所示。
2系统类设计
整个系统自定义实现了五个类(不包括JFrame类),其中按各类功能的不同又可以归为以下3个层次:
(1)实体类
VarPair类:用来定义有因果关系的变量对,包含一个String类型的“起点”变量及所有该起点的可达终点队列;
Matrix类:用来定义矩阵,并在类中包含了部分矩阵自身的运算功能,包括矩阵自乘运算、计算可达矩阵运算等,该类设计如下:
用于表示初始化后的邻接矩阵 ,纵向为自变量,横向为应变量
(2)逻辑类
逻辑类只有一个,即ISM类,用来进行所有ISM相关运算,在该类中包含了系统的核心逻辑部分;包括进行分层、绘图等功能都包含在此类中,该类设计如下:
(3)界面类
界面类用来以可视化形式呈现程序接口,包含两个继承自JFrame类的子类,即作为主界面的ISMFrame和绘图界面的PaintFrame类,这其中ISMFrame类又实现了ActionListener接口;PaintFrame重写了paint函数以实现窗口大小变化时能够保持图形不变,该类设计如下:
3结束语
尽管ISM可以把模糊不清的思想、看法转化为直观的具有良好结构关系的模型,应用面十分广泛,但是它还是存在如下一些不可否认的不足之处,如只能将系统内部的联系简化成递阶关系,只知道元素之间有无关联,但无法知道这种关联的强弱,等等。虽然ISM 存在这些缺陷,其价值不可抹杀,价值体现于可以快速和比较准确的建立系统结构关系。
摘要:解释结构模型法是现代系统工程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是结构模型化技术的一种。本设计将用JA-VA来完成ISM的核心逻辑,能够实现ISM运算的程序及其相应的设计文档。
关键词:解释结构模型,系统工程,JAVA
参考文献
[1]汪应洛.系统工程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
解释结构模型法 篇6
1 电子商务项目风险概述
电子商务项目, 指在规定的期限内, 为实现电子商务而规划的投资、机构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综合体, 它们在电子商务过程中, 为了达到所需绩效目标, 在一定的期限内, 依托一定资源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其过程构成诸多项目实体。由于电子商务项目属于创建新的商务活动, 它的实施将改变现有企业的业务流程, 影响业务结构, 一旦失败很难弥补。电子商务在更大程度上依赖系统平台和技术支持, 系统需要高度的扩展性, 尺度难以掌握, 项目风险较大。因此电子商务项目既有一般项目的普遍性, 又具有涉及角色多、时间更短、更复杂、更高风险等特殊性。
项目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项目管理人员对可能影响项目的不确定性进行预测、识别、分析和有效管理, 以增加积极风险的概率和影响, 降低消极风险影响的管理活动。从风险管理的理论角度, 对电子商务项目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风险的基本理论建立在不确定性理论基础之上, 技术、市场等因素的不确定性与项目实际结果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项目中风险的确定性。同时从电子商务项目特点可知, 它是一种高风险的项目, 技术复杂、设备专业、社会环境特殊、法律和安全因素多。因此, 电子商务项目管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风险管理过程。
电子商务项目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规划开展电子商务时容易发生的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风险。笔者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归纳整理, 将影响电子商务项目成功的风险分成12种, 详见表1。
2 ISM模型的构建
2.1 ISM模型简介
ISM模型即解释结构模型, 是1973年由美国Warfield教授为分析复杂社会经济系统的有关问题而开发的一种结构模型化技术。该模型可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复杂、零乱关系分解成清晰的多级递阶的结构形式, 是用于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列出影响某一系统的各个要素, 比较其两两之间的相互关系, 建立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 根据可达矩阵分解后建立结构模型, 最后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2.2 电子商务项目风险ISM模型的建立
(1) 成立风险结构分析专家组。成立ISM模型实施小组, 小组成员可由大学研究人员、项目相关工作人员及参与设计与建设人员组成。
(2) 确定各风险间的关联性, 建立关联矩阵。电子商务项目风险因素主要包括12个方面, 虽然这些风险因素放在一起考虑会显得比较混乱, 但它们两两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明确的, 根据各风险间的两两关系, 按照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和步骤, 我们可以建立以下二元关系图 (详见图1) 。
图1中, ∨表示上位因素影响下位因素;∧表示下位因素影响上位因素;×表示上下位因素相互影响;O表示上下位因素无关系。根据上述二元关系图, 构建关联矩阵A。矩阵中每个元素的取值遵循下列原则:
(1) 行因素Si对列因素Sj有影响, 而列因素Sj对行因素Si没有影响, 则取1; (2) 行因素Si对列因素Sj没有影响, 无论列因素Sj对行因素Si有没有影响, 均取0; (3) 行因素Si与列因素Sj相互影响, 则取1; (4) 行因素Si与列因素Sj无关系, 则取0。
(3) 建立可达矩阵。可达矩阵M反映了不同风险因素间存在的所有直接和间接的结构关系。根据关联矩阵A和布尔运算法则, 计算得 (A+I) 2≠ (A+I) 3= (A+I) 4, 由此得到可达矩阵M= (A+I) 3。
(4) 确定可达集与先行集, 进行级间划分。按照ISM方法, 要对可达矩阵M进行处理。首先要划去M中完全相同的行及其相对应的列, 本可达矩阵中S1, S3, S4, S5, S8, S9, S10, S12节点相应的行、列元素值分别完全相同, 划去S1, S3, S4, S5, S8, S9, S10元素, 得到可达矩阵缩减后的缩减矩阵M′, 然后再按M′中每行元素“1”的个数多少, 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列, 形成右上角元素全为0的缩减矩阵M*。M*中行和列的排列顺序为S2, S6, S12, S7, S11。
M*中对角线上的每个单位矩阵 (M*中所标示) , 所对应的全部行因素为一个递阶结构层次。从M*中可以看出, 影响项目风险的因素有3层:第一层:S2, S6;第二层:S12;第三层:S7, S11。由于我们在对可达矩阵M进行处理时对矩阵进行了缩减, 被划去的S1, S3, S4, S5, S8, S9, S10元素和S12元素处于同一层级, 且为强连接要素。因此, 实际影响电子项目风险的因素分别是:第一层:S2, S6;第二层:S1, S3, S4, S5, S8, S9, S10, S12;第三层:S7, S11。
(5) 做出递阶有向图。这三层因素集中反映了电子商务项目风险因素之间的层次关系, 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形成了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影响因素链, 通过对M*分析可绘出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图, 如图2所示。
3 电子商务项目风险ISM模型分析
从图2所示的递阶结构模型可以看出电子商务项目风险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电子商务项目风险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表层风险包括物理风险 (S2) 和商业风险 (S6) 等直接风险因素。
中层风险包括项目团队风险 (S1) 、信息传达风险 (S3) 、技术风险 (S4) , 项目规模风险 (S5) 、管理风险 (S8) 、人员风险 (S9) 、安全与信誉风险 (S10) 、需求不明确风险 (S12) 。
深层风险包括客户相关风险 (S7) 和市场环境风险 (S11) , 它们是决定或影响电子商务项目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
从以上分析可知, 电子商务项目风险因素很多, 应根据其影响程度不同给予区别对待, 找出根本因素, 重点分析和控制风险的根源, 消除或降低电子商务项目开发和实施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笔者认为基于ISM模型的电子商务项目风险管理的思路为:
(1) 客户相关风险、市场环境风险处于模型最底部, 它们从根本上影响着电子商务项目的成功实施, 属于所有项目风险中最基本、最深层次的风险因素。市场环境风险和客户相关风险对于电子商务项目实施者来说都是不可控风险因素, 但是可以全过程密切关注并努力适应这些风险因素的变化, 尽力避免与之产生冲突而导致项目遭受致命打击。
(2) 项目团队风险、信息传达风险、技术风险、项目规模风险、管理风险、人员风险、安全与信誉风险、需求不明确风险处于中间层, 它们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风险因素。一方面它们会受到客户相关风险和市场环境风险的影响, 另一方面它们又直接作用于表层风险。这类风险的可控性较强, 项目管理者应着重分析和控制这类风险。
(3) 物理风险和商业风险对电子商务项目的作用最直接, 是最容易发生作用的风险因素。但它们却是可控性最强的风险因素, 只要管理者在整个电子商务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细致的分析和严格的控制, 就可将此类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
4 结论
解释结构模型法是现代系统工程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分析方法, 是结构模型化技术的一种。它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要素, 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 最终构建一个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此模型以定性分析为主, 属于概念模型, 可以把模糊不清的思想、看法转化为直观的具有良好结构关系的模型。
本文运用解释结构模型 (ISM) 对电子商务项目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通过找出各风险因素之间的递阶层次关系, 使管理者在不能全面兼顾的情况下抓住主要矛盾和根本矛盾, 寻找合理措施, 提高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傅少川, 张文杰, 马军.电子商务风险分析及定性评估方法研究[J].情报杂志, 2005 (5) .
[2]刘韬, 胡志峰, 谢储晖.电子商务风险及其评价模型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08 (12) .
[3]张旭凤, 孟宪妤.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物流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物流技术, 2009 (8) .
[4]黄海燕, 刘霞.基于ISM模型的新企业创业风险分析[J].财会月刊:理论版, 2008 (6) .
解释结构模型法 篇7
1 相关文献回顾
1. 1 国外学者研究综述
Fuller Love等[2]研究表明,农村环境对农民创业激情和精神有直接影响,只有彻底改善农村环境才能使农民创业行为顺利实施。Malecki[3]认为公共机构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影响农民创业行为,完善道路设施和信息网络设施的建设有助于刺激农民创业。Corum等[4]研究表明,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对农民创业行为有显著影响,建议针对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制定差异化的农民创业政策。Pieter de Wolf等[5]对欧洲6 个国家的农民创业者比较得出农民创业者在个人技能、机会识别能力、资金风险化解、创新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而对创业所面临的环境的认知也更加趋复杂。
1. 2 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于科技创业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生与企业,以农民为对象的研究甚少。杜朝东等[6]对贵州省8 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大学生科技创业环境是直接影响大学生科技创业的重要因素。李恩平等[7]认为中小型科技创业企业风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继而从财务和非财务两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反映风险投资者的利益导向和风险企业的实际情况。
农民科技方面的研究大体集中在农民科技培训、提高科技素质和创业影响因素3 个方面。樊利君等[8]通过问卷调查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表明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比重、政府扶持力度是影响农民参与科技培训的重要影响因素。顾友仁[9]认为衡量农民科技素质的基本指标包括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受教育程度以及经营管理技术水平等,而发展农村经济、推进科教事业是提升农民科技素质的有效途径。俞宁[10]选出影响农民创业的重要要素———创业个体、创业资源、创业网络和创业环境,对其进行模型分析并提出建设性的策略。罗昆等[11]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影响新型农民创业能力的因素即自身素质、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分别确定权重,综合评价,得出湖北省新型农民创业能力水平比较高。郭军盈[12]认为影响农民创业的因素包括: 体制性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和政府创业政策; 自身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3 大类。罗明忠等[13]认为影响农民创业的内在因素有受教育程度、创业技能、社会资本等,外在因素有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和政策支持等。黄德林[14]通过对浙江、山东、四川城市乡村农民创业的调查研究,分析评价农民创业能力、创业环境等影响因素,提出科技创业能力培植入户的培育机制。以上文献在分析时所采用的数据大体是通过问卷实证调研获得或采用相关统计年鉴数据直接分析。
还有部分学者对ISM模型在农民方面的运用进行研究。常馨月[15]构建影响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因素的ISM模型,针对关键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李楠楠等[16]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ISM模型分析影响农户采用新技术行为的显著因素,表明农户的文化程度、组织程度和家庭结构为深层根源因素。
通过对文献的归纳总结,国内学者利用模型研究农民科技创业的不多,而大多数采用的是二元回归模型,没有利用到ISM模型分析,本文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建立ISM模型分析影响农民科技创业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合理的建议。
2 农民科技创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科技创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的影响因素很多都难以量化,要想使农民成功创业就必须准确把握科技创业过程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明确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更深层次地解决科技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农民科技创业这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分为3 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即农民自身方面( 子系统1) 、政府方面( 子系统2) 和服务机构方面( 子系统3) 3 个系统,它们都对农民创业系统有着显著的影响。
2. 1 农民自身方面
农民是科技创业的主要参与者,在创业过程中起着关键的领导组织作用,除了应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机会识别能力、管理经营能力等,还应具有一定的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这些都构成了农民创业的资源基础。
2. 1. 1 个人资本
( 1) 经验。对农民来讲,经验积累的过程是创业的 “孵化器”。经验包括在企业的工作经验以及先前的创业经验,就是通过自己的体验形成的处事心得和技巧。经验是创业信息和技能的来源,是提高机会识别能力的有力因素。有经验的创业者更能识别创业机会,实现对机会的评估。
( 2) 知识、技能。农民的创业能力受其科技文化素质影响。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低,使得其对新事物的理解能力差,不能参与高新技术的创业活动,无法有效地把握和识别创业机会,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迷惑。只有通过学习,不断地积累知识和技能,提高合理分配资源、管理组织的能力,及时地对机会作出反应,才能保证创业活动的成功。
( 3) 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是指农民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加快经济的发展,它直接影响着农民科技创业。农民科技创业不仅是对科技资源的合理利用,更是对科技的创新,只有不断产生新技术,才能推动科技向前进步。因此,科技创新能力在农民创业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缺乏创新力,科技将会停滞不前。
( 4) 科技成果转化意识。农民的科技成果转化意识是指农民通过电视、网络、专家讲座等了解到新技术操作的便捷性,感受到运用新技术的好处,产生了学习运用新技术的热情,不断学习创新,提高经济收入。科技成果转化使得科技与经济相互依存,经济上的提高会使农民对新技能更有信心,努力提高获取信息、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强化自身的科技素质。
2. 1. 2 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是创业过程中稀缺的重要资源,农民科技创业在初期往往并不具有充足的经济资本,仅仅凭借自己的思路去捕捉机会,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创业资金是创业者进行创业前期投入的资本,包括创业者的创业培训、店铺装修等所需的资金。创业资金的获取渠道: 一是自身工作的前期积累;二是从亲戚、朋友、熟人等关系网络获取; 三是从正式的组织机构贷款获得。创业活动往往会牵扯到创业资金问题,它关系着创业活动是否能继续进行,是创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2. 1. 3 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拥有的所有社会资源。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社会网络。社会网络是个人的主要社会关系网,其规模影响着人们所能获取的创业资源。创业者自身很难拥有足够数量的创业资源,因此他们需要通过社会网络获取所需的资源。拥有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资源就越丰富,农民创业者就能从中获取市场上难以获取的创业所需资源。
2. 2 政府方面
农民科技创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农民的科技创业活动有了一定外部条件保障,这样才能不会有所偏离,引导和保障农民科技创业活动沿着计划的方向进行。
2.2.1金融支持
金融支持是影响农民创业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包括贷款支持、税收优惠等。农民创业活动需要农民对创业领域大量的投入,农民具有创业的意愿,但由于收入低,创业资金积累不足,所以更需要外部的资金支持创业。我国现有的金融体制不允许农民以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村户主没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不能买卖和变现,也不能作为抵押品,造成了农民创业过程中贷款困难,资金短缺问题制约了创业的积极性。
2. 2. 2 培训支持
创业培训是对创业者进行科技水平、经营能力方面的培训,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使其成功创业。创业农民工需要拥有一定的知识、技能,这是其开展创业活动、合理分配资源、有效管理组织的重要基础。政府需加大对农民工创业培训的力度,强化创业指导服务,增加农民工的市场竞争力。
2.2.3创业场地支持
创业场地主要包括政府对创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创业园区的规划。创业场地具有天然的优势,同时面向农民和城镇的市场需求。农民创业地需要有运营场所、基本的公共设施条件等,政府做好创业场地的整体规划,减少农民创业对后续投资的后顾之忧,可以促进农民的创业。
2. 2. 4 经济发展水平
农民的创业能力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民创业活动的主要影响是创业机会的识别。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创业提供了机会。积极推动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拓宽农民的创业渠道,刺激农民创业。
2. 3 服务机构方面
中介服务机构是指为各种人才提供各种服务的组织,它是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实体。科技服务关系着国家整体的协调发展,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 3. 1 管理、咨询服务
农民创业者通过培训,在技术上具有优势,但是经营管理、财务方面等能力缺乏,中介服务机构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经验和对行业环境的了解,为农民创业提供优秀的管理团队,提高农民的创业热情; 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提供战略指导,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增强企业的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绩效。
2. 3. 2 客户信息、采购、销售渠道获取
中介服务机构为农民科技创业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农民的经验与社会资本并不丰富,创立的企业采购、销售渠道不通畅,缺少客户和供应商资源,而中介机构经常和各类企业交往,具备良好的行业资源,在社会上有很强的影响力,通过利用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优势为其寻找重要的客户和供应商、打通采购和销售渠道,为农民创业提供帮助。
综上,农民科技创业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如图1 所示。
3 基于ISM模型的农民科技创业影响因素具体分析
ISM模型是美国的John. Warfield为分析复杂系统问题而开发的[17]。它的工作原理是提出问题,选择构成要素并判断要素间的二元关系,写出可达矩阵,对其进行关系调整得到骨架矩阵,最后绘制多级递阶结构模型,并将模型与人们现有的意识模型进行比较,对有关要素及模型进行修正。它可以把模糊不清的思想转化为具有良好结构关系的直观的模型,特别适用于变量众多、关系复杂、结构不明晰的系统。
3. 1 农民科技创业解释结构模型构建
本文选取以下指标作为影响农民科技创业的主要影响因素: 子系统1 包括S1知识积累、S2技能、S3科技创新能力、S4科技成果转化意识、S5社会资本、S6经济资本; 子系统2 包括S7贷款支持、S8培训支持、S9场地支持、S10经济发展水平; 子系统3包括S11管理支持、S12咨询服务、S13客户信息获取、S14销售渠道获取。图2 给出了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V”代表行要素对列要素有影响,“A”代表列要素对行要素有影响,“X”代表行列要素之间相互影响,“O”代表要素之间无影响。
( 1) 建立邻接矩阵A。将图2 中的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S13、S14按照以下的规则建立邻接矩阵: A = { aij}n × n,当i = j时,aij= 1 ; 当i≠j时,“V”表示aij= 1,“A”表示aji= 1,“O”表示aij= aji= 0,“X”表示aij= aji= 1。
( 2) 计算可达矩阵M。设I为单位矩阵,运用布尔代数运算法则求解( A + I)P,当( A + I)P= ( A +I)P - 1时,可得出可达矩阵M。
( 3) 级数划分。根据可达矩阵M,找出可达集R ( Si) 、先行集Q ( Si) 和共同集C ( Si) ,当共同集与可达集相同时,即为第一级,从可达矩阵中去掉第一级所在的行和列,再从余下的矩阵中继续寻找下一级元素。以此类推,得到所有元素的级数( 见表1) 。
( 4) 提取骨架矩阵M'。因为M中S7、S8、S9、S10的行和列对应的元素完全一样,所以可以把它们当作一个元素,保留S10去掉S7、S8、S9得到缩减矩阵,再去掉自身关系,得出骨架矩阵( 见表2) 。在层级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各因素的相互影响关系,绘制出递阶结构模型图3。
3. 2 模型结果分析
由图3 可以看出,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对于子系统1 来说,科技成果转化意识和经济资本是影响农民科技创业的最直接因素,知识积累是根本因素。子系统1 与子系统2 密切联系,国家对于农民技能的培训可以促进农民转化科技成果,国家贷款支持可为农民创业提供资金保障,促进农民科技创业: 子系统2 与子系统3 相联系,国家创业政策完善也可促进经济的发展,继而提高中介机构的科技服务发展水平,扩大农民的创业渠道。
该模型是一个5级递阶结构模型:第一级为S4、S6、S11、S14;第二级为S3、S5;第三级为S2、S13;第四级为S1、S12;第五级为S7、S8、S9、S10。级数越高,对农民科技创业的影响就越深。第一级因素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意识、经济资本、管理服务、销售渠道获取,它们都是影响农民科技创业的最直接的因素;第二级次影响因素包括农民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资本,其中农民的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意识;第三级是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它包括农民的专业技能和客户信息获取;第四级是较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它包括农民的知识积累和中介机构的咨询服务;第五级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包括国家的贷款、培训、场地支持和经济发展水平,这些都是宏观方面的因素,可见国家创业政策的改善能大大促进农民创业,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4促进农民科技创业的对策建议
根据ISM的分析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各个因素对农民科技创业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重点针对深层次的影响因素提出对策建议。
4. 1 完善政府的相关政策,优化农民创业环境
在优化农民创业环境时,政府应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农民科技创业。
第一,政府应建立创业金融支持体系。积极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建立社区银行,将农民工创办的中小企业作为主要客户,针对服务对象量身定做贷款产品,强化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督,制定具有实用性的考核方法,没有达到规定的立即给予必要的经济管理; 放宽对贷款抵押的限制,扩大农民工创业贷款抵押物的范围,允许创业农民工利用承包土地、房屋产权、机械设备等抵押融资; 建立信贷担保机制,政府拿出财政收入的一部分设立农民创业基金,对创业农民工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第二,完善创业场地支持政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小城镇的道路、水利、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畅通,减少农民创业的后顾之忧,使得农民可以充分利用场地优势开展创业活动; 加快我国农民创业园区规划,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因地制宜地建立城乡结合的创业场地,同时面向农村和城镇的市场需求,众多企业的集聚,将政府在创业园区内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投资发挥最大效益,避免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入住园区,为企业提供 “一站式”的服务,做到软硬件的统筹建设。
4. 2 加强创业培训,培育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的培养可以采取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培养模式,提高全体农民的整体素质。
第一,国家应通过实施科教事业,推进基础、成人教育,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建设公共图书馆并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与网络信息传播平台,鼓励农民自我主动的学习,增强其对科技的兴趣,培育农民的科技素养; 将农民的教育事业与科技培训工作有机结合,开展农民绿色证书、劳动力转移培训、组织专家举办讲座等,努力将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本,为农民成功创业创造条件。
第二,整合政府、民间和企业的培训力量,建立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科学选择培训内容,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创新培训手段,分群体、分阶段实行定向培训并对农民进行实战培训,在操作层面上下功夫,多层次地培养新型农民,真正实现培训与农民迫切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
第三,建立跟踪、回访制度,对创业者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协调解决,定期对企业的运营进行回访。通过这种制度的执行,可以使创业培训与创业过程相衔接,促使创业培训体系的完善,使创业培训开展得扎实有序,提高农民创业的成功率。
4.3完善服务机构科技体系
第一,建立农技院、技术协会与农村基层推广组织 “三位一体”的推广队伍,鼓励科技示范户承担技术示范工作,使得农民能及时获得各类技术的职业指导、经验知识,提高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加快技术推广。
第二,建立专家咨询服务。机构的专家团成员主要是熟悉金融、劳动、工商等政策方面以及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合同法规等公司管理方面,在创业者的创业技能培训时,协助创业者选择创业项目、制作创业计划书; 在创业阶段,指导企业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帮助企业分析市场行情、拓宽市场、获取客户信息,根据企业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办法,以及协助企业运作管理。
第三,中介机构定期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总量进行统计分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形成一整套的专业化管理,给创业者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
5 结语
解释结构模型法 篇8
关键词:隐性知识转移,结构分析,动力机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组织构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组织对外部知识资源的充分吸收和利用,是生成新的生产力并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组织的知识存量直接决定着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组织知识的获取不断从内部化走向外部化。高校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基地,其深厚的知识沉淀背景和强大的知识生产优势成为企业组织从外部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知识转移是知识从一个行动者流向另一行动者的过程。高校知识转移,是一种跨场域的知识转移,即知识从科学场域中的高校流向经济场域中的企业的过程[1]。高校和企业组织是两个开放的系统,通过知识转移将两个系统相互联系,使两个系统之间发生复杂的交互作用,因此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必然有多种因素影响知识的成功转移。本文将采用解释结构模型对高校隐性知识转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的动力机制。
1 高校隐性知识转移影响因素
高校隐性知识转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背景下,隐性知识从知识源(高校)向知识受体(企业)转移的过程,从高知识存量的高校流向低知识存量的企业。因此,高校隐性知识能否成功转移与知识发送方、知识接收方、被转移隐性知识的固有属性、隐性知识转移的背景环境四者密切相关。
1.1 知识发送方
在高校隐性知识转移过程中,高校是知识的发送方,高校具有较高的知识存量。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是构成高校隐性知识的主要层面[2]。高校教师作为隐性知识发送方对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知识转移的意愿。认为隐性知识转移后可能失去对知识的垄断权,或是担心知识转移的发送成本大于知识转移的收益,或者是认为不值得为此花费时间和资源,从而知识源组织可能会缺少转移知识的动力。②知识源发送知识的能力。高校教师对隐性知识的编码能力、表达能力和演示能力越强,则隐性知识的发送能力越强,隐性知识转移效果就越好。
1.2 知识接收方
隐性知识能否成功转移与知识接收方密切相关。企业组织作为知识接收方,它对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知识接收方对隐性知识的接受意愿。王开明等(2000)认为只要接收者增加的收入能弥补转移成本,接收者就会有动力积极地获取这一部分知识,并承担相应的转移成本[3]。②知识接收方对隐性知识吸收能力同样影响隐性知识转移的效果。知识接收方对隐性知识的吸收能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直接影响隐性知识的转移。
1.3 隐性知识的固有属性
隐性知识具有默示性、复杂性、专有性、有用性等固有属性,隐性知识的固有属性与知识转移双方、转移背景环境等无关,它在隐性转移的过程中不会发生改变。通常情况下,隐性知识越隐晦、越复杂、越难于编码、越专有就越难转移。这些固有属性在隐性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影响着隐性知识转移主、客体知识转移的能力、意愿等。高校的隐性知识主要表现为高校教师拥有解决企业等组织生产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和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具有默示性、复杂性等固有属性,它们影响着隐性知识成功转移。
1.4 知识转移背景环境
隐性知识是一定情景的产物,组织间的隐性知识转移是嵌入在组织合作的背景之中,转移背景影响知识的效率。隐性知识转移系统处在一定的物质环境中,因此它必然也要与外界环境产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外界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变化。因此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的背景环境与隐性知识能否成功转移密切相关。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的背景环境主要包括高校与企业间的文化差异、组织差异、知识差异、沟通程度、信任程度、激励机制、转移渠道等方面。
2 模型构建与分析
高校隐性知识转移是一个包含由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利用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SM)分析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层级关系,对影响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的因素进行分解,得出影响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的直接层因素、中间层因素和深层因素。
2.1 模型构建
本文根据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的过程,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4,5,6,7,8,9,10,11,12],从四个方面总结出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依次进行编号(见表1),并对高校隐性知识转移影响因素两两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建立关联矩阵A。
可达矩阵的运算过程,先计算关联矩阵A加上单位矩阵I,再计算(A+I)k,直至(A+I)k+1=(A+I)k,则此时的可达矩阵M=(A+I)k。在本文中,通过计算得到(A+I)3=(A+I)2,即得可达矩阵M=(A+I)2。根据可达矩阵M,对影响因素进行级间划分,通过计算,可以将影响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的因素划分为五层,其中因素1、3为第一层,因素2、4、8、14为第二层,因素5、6、12、13为第三层,因素9、10、11、15为第四层,因素7为第五层,见图1。
2.2 结果分析
从图1可以清晰的看出高校隐性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级间关系结构。
第一层,高校隐性知识转移中最直接、最表层的因素是企业是否愿意去接收高校传递的知识和高校是否愿意向企业转移知识,即企业知识吸收意愿的大小和高校知识转移意愿的大小。任何类型的知识转移必须在知识转移双方愿意的条件下,才可能转移。因此要促进高校的隐性知识转移,提高高校隐性知识转移效果及效率,必须先从提高隐性知识转移双方的意愿着手。
第二层,隐性知识转移能力和激励机制影响知识转移的意愿。只有当企业和高校拥有良好的知识吸收和转移能力,才可能有意愿去吸收和转移知识。当高校教师和企业员工受到激励时,形成知识转移和接受的动机。此外知识的有用性对知识转移也会有影响,只有知识源向企业转移适合企业发展的知识、对企业有用的知识,企业才愿意接受转移来的知识,通过对知识的运用,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三层,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影响隐性知识转移的中间层因素,也是关键因素之一。企业和高校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表现为沟通程度和信任程度。当企业和高校之间具有良好的关系及相互之间具有较高的信任程度和沟通程度时,才有利于隐性知识转移以及降低隐性知识转移过程中的障碍和风险等。同时隐性知识的默示性和复杂性影响隐性知识转移双方发送和吸收隐性知识的能力,从而影响隐性知识的转移。
第四层,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组织差异、文化差异和知识差异等,这些差异常常导致双方的冲突和误解,给知识转移带来障碍和风险。同时隐形知识转移的渠道同样影响着知识的转移,因此良好而通畅的渠道有利于隐性知识的转移,反之则会给隐性知识转移带来障碍。
第五层,隐性知识的专有性是影响隐性知识转移的最深层因素。隐性知识的专有性指知识作为资产方面的属性。例如,为特殊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特殊技能等专门知识。正是由于隐性知识的专有性,形成了知识源和知识接收方在转移和接受隐性知识方面的动机。
3 高校隐性知识转移动力机制
通过上述解释结构模型分析,发现影响高校隐性知识转移最直接、最表层的因素是企业是否愿意接收高校传递的知识和高校是否愿意向企业转移知识,即企业知识吸收意愿的大小和高校知识转移意愿的大小,其他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隐性知识转移的意愿。基于该分析结论,本文提出了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的动力机制,以促进高校与企业间的隐性知识转移。
3.1 内部动力机制
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系统内部动力来源于隐性知识转移系统中个体自身的行为动机。无论隐性知识提供者(高校教师)还是隐性知识接收者(企业员工),知识转移动力都来自其深层次自我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在人类的生存、安全、生理等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便会追求交往与归属、尊重、荣誉、兴趣、自我价值实现等高层次需求。同样高校教师和企业员工也不例外,当他们的衣、食、住、行、安全等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寻求高层次的需求,从而产生行为动机。因此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提高隐性知识转移的内部动力。
①兴趣。兴趣能够促使个人产生主动寻求或探索某一领域知识的行为,一方面如果高校教师在某方面的隐性知识具有高的知识存量,他会主动寻找知识受体,向其转移自己拥有的知识,帮助企业等组织解决相关问题,自觉发起隐性知识转移;另一方面如果员工对某一领域知识感兴趣,他会很主动寻找相关知识源,并愿意就这些问题和他人进行交流,自觉发起并参与隐性知识转移活动。
②价值追求。人的价值观能够影响人的行为,个体追求进步、积极上进的价值观会促使其不断努力学习,参与知识交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及工作能力,从而取得更多的成就,为组织、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③荣誉及尊重。荣誉及尊重是人的高层次需求。如果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系统中个体的知识转移行为能够为其带来相应的荣誉、地位以及他人的尊重,他便会积极地参与隐性知识转移。
3.2 外部动力机制
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系统外部动力来源于系统中组织及环境等相关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知识自组织动力。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当一个系统处于开放状态时,能够自行产生组织性和相关性即系统的自组织现象,它能使系统各要素处于从无序到有序的自动运动状态。高校隐性知识转移过程是一个包括知识提供者、知识接收者、知识转移环境等多个要素的动态开放系统,具有自组织特性,它能够促使高校的隐性知识不断流动并发生转移,并使整个系统中知识分布从不平衡状态运行至平衡状态。
②积极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并为组织成员普遍遵守和奉行的共同价值观念。组织中提倡开放、信任、合作,以知识为上、以学习为荣的组织文化,将推动组织中个人不断相互学习,实现知识在不同主、客体之间进行转移。积极向上的学习型文化能够使高校教师和企业员工受到熏陶产生学习愿望,从而出现汲取与提供隐性知识的知识转移行为,同时成熟、稳定的学习机制又能够提高隐性知识转移效率并推动知识创新。因此在高校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应该营造能促进学习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的良好氛围,建立自觉合作、自觉交流、自觉共享的价值观,以促进隐性知识的转移。
③有效的激励措施。根据上文分析,激励机制因素位于层级结构第二层,它对知识转移意愿存在影响,因此高校和企业需要在组织内部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以促进教师和员工对隐性知识转移和吸收。根据马斯洛需求动机理论,高校和企业可以给教师和员工提供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激励,以促进隐性知识转移,例如高校教师和企业员工通过知识转移可以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如工资、奖金、福利以及其他形式的经济收益,也可以获得非经济收益,如组织中的地位、职位的变迁、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组织认同感、受到尊重的心里满足感等。
④良好的转移渠道。隐性知识具有默示性,复杂性等固有属性,而且隐性知识转移大多采用P2P(Person to Person,人与人之间相互交互)的模式。根据上文对隐性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结构分析,我们发现信任程度和沟通程度位于影响因素第三层,转移渠道位于影响因素第四层。因此良好的转移渠道与隐性知识转移效率密切相关。良好的转移渠道对知识转移双方的沟通程度和信任程度都起到推动作用,好的知识转移渠道有利于知识转移双方进行良好的沟通,避免知识转移中的风险,不断降低隐性知识转移双方在组织、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提高隐性知识转移双方相互之间的信任程度。
⑤相关政策促进。政府政策主要是指对技术创新及其扩散起激励、推动作用的技术政策集合。政府的政策为知识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组织间知识转移,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如我国制定的《关于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政策。这些法规政策对高校技术、知识的转移形成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4 结束语
高等学校的知识活动已经成为高校一切活动的重要载体,表现为储存并传播知识、创造且转化知识、评价与流通知识、共享和分配知识等。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是一个带动国家创新能力发展的角色,在国家创新活动中起着推动作用。因此研究高校的隐性知识转移的核心、关键的影响因素及其动力机制对于提高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洁.产学研合作中高校知识转移的超循环模型及作用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4):119-123.
[2]胡泽平,施琴芬.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结构与转化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3):80-85.
[3]王开明,万君康.论知识的转移与扩散[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25(10):2-7.
[4]肖小勇,文亚青.组织间知识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28(4):355-358.
[5]马庆国,徐青,廖振鹏,等.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40-43.
[6]祁红梅,黄瑞华.影响知识转移绩效的组织情境因素及动机机制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20(2):58-63.
[7]徐金发,许强,顾惊雷.企业知识转移的情境分析模型[J].科研管理,2003,24(2):54-60.
[8]潘杰义,李燕,詹美求.企业——大学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7):206-210.
[9]徐国东,叶金福,邹艳.企业——大学合作中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杂志,2008(2):87-89.
[10]王三义,刘新梅,万威武.知识转移机会、动机、能力对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1):95-98.
[11]王三义,谢铁山.企业间知识转移影响要素分析[J].中州学刊,2007(2):58-60.
【解释结构模型法】推荐阅读:
解释模型06-04
行动学习法 名词解释05-17
名词解释法的历史类型08-22
最高法“婚姻法司法解释”第补充规定11-18
最高法发布关于适用新婚姻法若干问题解释10-26
结构分析模型07-14
素质结构模型07-18
管理结构模型07-21
结构计算模型05-08
结构模型设计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