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春晓》再解

2024-10-18

古诗《春晓》再解(共3篇)

古诗《春晓》再解 篇1

摘要:译诗难, 译中国古诗更难。本文通过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绝句——《春晓》的不同英译版本来试探中国古诗的英译, 指出翻译古诗重要的是要译出诗的“神韵”, 只有“深入意境”才能“再创形象”。

关键词:古诗英译,《春晓》,复合式解读,直感式解读

译诗难, 译中国古诗更难。这可以说是译界人士的共识。

诗歌作为人类社会文学作品发展中的精华一直在文学的殿堂里闪耀光芒。英国著名诗人Robert Browning曾做过类似这样的解释:诗歌是创作那一刻的灵感。诗人有那么一刻创作的冲动, 创作出来以后或许连他自己都不知该如何为诗释义。诗的难解性可见一斑。释诗就已如此之难, 那么译诗更是可想而知了。古今中外很多大文豪, 大译家就提出“诗不可译”。美国诗人Robert Frost的一句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成为“诗歌不可译”者们的有力依据。即使是主张诗可译的人士也提出要“以诗译诗”, “诗人译诗”。我国的著名诗人郭沫若, 闻一多等都是持这种观点的。

中国人的感性思维方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与西方人的理性思维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是迥然不同的。而唐诗最能体现这一点。唐诗, 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鼎盛时期而产生的一个奇迹。在形式上, 唐诗讲求韵律格致;在内容上, 则讲求一个“意”字。古人所主张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最好的说明。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指的是诗人的诗意不只在言内, 更在言外。也就是中国人所谓的“神韵”、“意境”。要想将言外的“神”、“境”准确地表达出来是很困难的, 更何况要以诗的形式用重形的西文来表达呢?所以才有了大家的共同体会:译诗难, 译中国古诗更难。

虽然中国古诗难译, 但随着世界联系的日益密切, 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精髓, 中国古诗还是要译的。但如何译?这是摆在每位译者面前的问题。本文拟就《春晓》的英译来试探中国古诗的英译。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简洁晓畅, 读来朗朗上口。从字面看也易懂, 但其内涵却是要好好体悟一番的。清王尧衢在为其注解中指出:此诗字字做“晓”字。第一句自不必说;第二句中, 因鸟啼而示“晓”;第三句中, “夜来”示“晓”;第四句, 一个“?”示“晓”。这一切若非细细品味是很难领会得到的。但这还不够, 更深的内涵还深藏其中, 需要慢慢领会。这点下文会再提到。让我们先看《春晓》的截然不同的两种译文。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o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许渊冲译

Late! 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crying.

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its fury. 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

——翁显良译

对照原文, 我们可以看出, 许译从形式上讲更接近原文, 其对仗工整, 简洁明快, 与原诗十分相称, 可以说是比较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音, 形, 义。而翁译在这方面却显得稍逊一筹。我们甚至可以说翁译极不“忠实”地对原诗作了处理。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在传递原诗意象方面, 翁译无疑占有绝对优势。翁译从更深层次上表达了诗人在春天雨夜睡得香甜的美妙情景, 及伤感“春雨打击花落下”的痛楚意境, 从形、神两方面表达了诗人惜春、爱春、伤春的情怀。

同一首简单明了的古诗为何在两位大译家手里却成了截然不同的东西?这是与诗的解读有很大关系的。张保红在其《古诗英译三题》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指出这首诗虽语言平易浅近, 自然天成, 然而言浅意浓。要读懂这首诗, 仅从字面上理解是难以奏效的, 从而提出了两种解读方式:复合式与直感式。这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导致两种不同的解读效果, 他指出:复合式, 即诗人抓住清晨睡起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 但并不铺展开去, 他只是向读者透漏他的心迹, 把读者引向他的感情轨迹, 然后让读者沿着诗人的思维方向去丰富和补充。这种解读得出的诗的主题是惜春, 爱春;直感式, 即诗人亲历“春眠不觉晓”, 亲闻处处鸟啼, 亲受夜来风雨, 亲见花儿纷落, 这种解读得出的诗的主题是惜春, 伤春。

回过头去再看译文, 我们可以看出:许译采用了复合式的解读方式, 他将诗人的直感和意识复合在一起对其进行理解, 从而才有了他的译文;而翁译则采用了直感式的解读方式, 从而他挖到了诗人的内在感受, 也即挖出了原诗的深层意蕴, 从而对原诗重新组合, 通过对其意蕴的再表达再现了原诗。两相对照。我们可以感到第二种解读方式似乎更能突出诗人直感感觉的敏锐, 也更使该诗具有诗意特征。而通过这种解读得出的译文也就更像是诗。所以有人认为理解原文总比译成另一国文字要容易些的看法对于汉语却不尽然。对于重意的汉语, 尤其是其被应用到极限的表现——中国古诗, 也许最关键, 最难做到的还是在于理解, 其次才是翻译。

虽然现今译界对不忠于原文的译文进行大肆批判, 译界怪才林纾就是一例。但在具体问题上我们也要灵活对待才行。虽然我们不提倡林纾过分的乱译、改译, 但其对原作“神”的把握却是我们该学取的。在译诗方面更是要如此。前文提到中国人注重的是“神韵”, 是“意境”, 而中国人的感性思维方式却使其能在一些意象面前感悟到其所包含的“神韵”。但注重理性的西方人呢?他们能够领悟的到吗?如果他们不能领悟, 那么我们的译诗还有什么意义, 毕竟汉诗英译的目标读者是西方人, 其目的是为了要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文化宝库。基于此, 笔者认为在古诗英译方面, 我们要“深入意境, 再创形象”。

深入意境, 再创形象。唯有此, 才能创造出适合目标读者口味、鉴赏力的诗作。不懂华文的庞德虽对中国古诗改容易貌, 但他的诗作却体现了原诗的精神, 更重要的是能让西方读者所喜爱, 使他们得以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这不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吗?当然要真的做到深入意境, 再创形象并不是一句话的事。笔者比较了《春晓》的9种译文, 发现真正做到这一点的怕是只有翁教授一人。这就需要有志于古诗英译的译者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尤其是对中国古诗的鉴赏能力。只有挖出其深层的东西, 才能对其进行完美地再现。

朱纯深教授在其《心的放歌》一文中指出:“诗, 不是通过对其所指意义的解释而获得, 而是阅读过程中因为用心的体验而产生, 因为放心的翻译而驻留。这就是‘诗意’”。也许这应是每位译诗者所应记取的吧。

参考文献

[1]朱纯深.心的放歌 (二之一) ——假设诗歌翻译不难[J].中国翻译, 2002, (2) .

[2]张保红.古诗英译三题[A].杜承南, 文军主编.中国当代翻译百论[C].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4.

[3]邵汉明.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4]王尧衢注.单小青, 詹福瑞点校.唐诗合解笺注[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0.

古诗《春晓》再解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我今天要讲的课文是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春晓》

一、说班级情况

二(2)班共有学生xx人,男女生各半,本班上课最大的问题就是课堂气氛不活跃,举手不积极,而本课又是古诗,内容本身枯燥,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动动脑筋,

二、说教材

《春晓》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情感。诗题中的“晓”是指早晨。前两句写一觉醒来,不知不觉天已亮了,听到四处鸟的婉转叫声。同时诗句向人们传递春光是多么的美好,连睡觉都那样的舒服,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后文作者感悟春光不能永驻埋下伏笔。“眠”:睡觉。“不觉晓”:晓,天亮;不觉晓就是不知不觉天就亮了。“闻”:听到。“啼鸟”:鸟的鸣叫。后两句写想起夜里听到阵阵风雨的声音,不知道春花又落了多少。全诗平实自然,蕴涵深厚,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对落花的惋惜,提示读者春光短暂,应该加倍珍惜才是。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了、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晓、眠。提示学生能按笔顺正确的书写。“啼”只识不写,认识多音字“觉”,可以根据对应的音节组词。

3、初步懂得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知道春晓中的两个“晓”意思的不同,“春晓”:晓,早晨。“不觉晓”:晓,天亮了。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体会诗人,爱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对诗的意境的理解。

(三)解决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味及语言美。

五、教法、学法

教法

1、读书法:

根据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是以识字、学词学句和朗读背诵训练为重点,我在教学中主要以读为主,读中熟字,读中解词,读中学句,读中悟情的方法。

2、创设情境法:

利用文中插图,配乐朗读等方法为学生创设美丽的春晨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美景之中,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与作者产生共鸣。

学法

1、合作法:

针对于字词合作交流认读,诗句的理解也是在合作交流中达到教学目标的。

2、体验法:

用灵巧的小手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春晓图”,并结合书上的插图用以体验和感悟古诗的意境。

教学流程

激情导入──初读古诗,认识字词──合作交流古诗大意──熟读成诵,体悟意境 (出示课件)

一、激情导入

课件创设情景,指导练习说话,

1、出示画面:春天,百花盛开,蜜蜂在花丛中飞舞,枝头,不时有小鸟飞来,唧唧喳喳地叫着,到处春意盎然。

2、看画面引导学生练习说话。

3、是呀!春天多么美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课件出示古诗)

二、初读古诗,认识字词

由于学生们对这首诗比较熟悉,所以我先让学生们自己试读这首诗,了解学生读诗及认字水平,给学生一个自由学习的空间。然后,我适时出示配乐朗读古诗的课件,入情入境的为学生们范读。因为刚刚上二年级的孩子们,在朗读古诗方面肯定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所以我认为教师的引读课文是必要的。

经过我反复指导朗读,孩子们大都能带有感情、有节奏的读这首古诗了,我又抛出了第二个游戏:

帮拼音宝宝回家。听说你们都是热心的孩子,想不想帮拼音宝宝找回家?于是我拿出了准备好的两幅画有小房子的水彩画,在每一个小房子上写上了本课应认识的字的拼音,然后将写有生字的拼音宝宝分两组发给学生,并让他们小组合作比赛,看哪一个组先完成任务。

低年级教学认字是一个难点,枯燥死板的教学生字,不仅达不到教学目标,对拼音记忆不深刻,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针对于此,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想给学生换一种学习氛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玩中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而且我将他们分为两组进行比赛,让他们每小组合作帮助拼音宝宝找妈妈,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而且在无形中还向学生们渗透了一种团队精神即不能让本组落后。

看到孩子们积极热情的合作情形,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他们中去,和他们一起体验、感悟合作、竞争的刺激与快乐。

三、合作交流古诗大意

对于诗意的理解,让学生们完整的说下来难度很大,所以教学中,我先对重点字词进行引导、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如第一句诗中抓住“春眠”、“不觉”,第二句诗中抓住“闻啼鸟”,第三四句诗中抓住“花落知”还是“知花落”等词语,然后指导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结合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基础合作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这样入情入境的理解,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也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

四、熟读成诵,体悟意境

引导学生在熟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是不成问题的,而如何引导学生体悟诗的意境,和作者有如同样的感受是重点也是难点。对此教学我采用了两种方法:

1、配乐朗读古诗,让学生们闭眼想象。

2、提议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小手画一画自己心中所想的“春晓图”。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 篇3

古诗《春晓》是众所熟识的名诗,初读这首小诗似觉平淡无味,反复读之,以下是“古诗春晓教学反思”,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他从听觉角度着笔,写出了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再加上“处处”二字,鸟叫声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感觉满眼春色无限,让人有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虽然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透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

学生在学习此诗之前已经能把古诗背诵下来。课堂上要做的应该就是让学生去品味诗意,去感受诗情,激发学生对我们古典诗文的热爱和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做了重点突破:

1、教学语言富有诗意

有人说,语文的最高境界是诗意。在本节课中,我采用精炼而富有诗性的教学语言,引领学生放飞想象,指导学生咀嚼品味。在学生基本理解了古诗内容以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古诗的画面,这时候伴以教师富有诗意的语言的描绘,在学生在脑海感受画面美的同时,享受到语言的美。

2.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开课,我通过动情的语言,借助优美的音乐、画面等,把春天无限的美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为学生奠定了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让学生借助配乐,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在朗读中品味诗句的语言。

3.由读到唱,感受诗的语言美。

古典诗词的语言凝练优美,领会诗的难以言传的意境,最佳的途径就是反复吟诵。可以有意或拖长腔调或大胆停顿,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反复吟诵以后,我又让学生跟着音乐唱,学生很快就忘我的随着音乐唱了起来。当我关上音乐的时候,很多学生觉得意犹未尽。这样的唱诵,便是一种美的享受。

4. 能将课内外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前后联系。

在学完了古诗以后,我让学生回想一下以前学习的或是自己知道的描写春天的诗句,学生们兴致勃勃的背诵着自己知道的有关春天的诗句,也能很快把以前学过的关于春天的诗句从古诗里提取出来。这种联想比较,我想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必要方法吧!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感谢我的学生,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活力和潜力,我知道课堂小主人们的主动权一旦充分给予,他们学习的兴趣自然十分浓厚,我也相信对每一个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和新的尝试,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扩展阅读】

类型方法

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

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法

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小学教学方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横向反思和比较法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个体反思和总结法

“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集体反思和对话法

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还可以用摄像机将教学活动拍下来,组织观看。每个观摩的教师都写教学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后共同研讨,重在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进行团队反思,每个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 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思不仅仅是“闭门思过”,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这是由教与学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除了同事之间的集体反思外,还可请教育教研学者介入,提出有促进性、针对性的建议,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从而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上一篇:焊后检查下一篇:初中英语教学点滴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