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异常(精选12篇)
现象异常 篇1
0 引言
随着电动机使用范围的扩大,不同用途的电动机故障查找与处理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对维修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运行维护人员必须能够对电动机的异常现象作出准确的判断,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对策,这样才能缩短处理故障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下面我们就按照实际在现场中对各种类型的故障现象→故障分析→故障处理过程为思路,具体地介绍几种排除故障的方法:
1 砂轮电动机反复烧坏
电动机因负荷大而烧坏是比较常见的事,但砂轮电动机反复烧坏是并不常见的。
某校办工厂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当时校办工厂的工作人员将我叫去说“……这个电动机已经坏了好几回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轴承也跟着坏,你给看看到底是什么毛病”。笔者根据“坏了好几回,轴承也跟着坏”初步判定毛病不在电上,于是笔者问道“转子轴的同心度如何?”,对方回答说“我们也怀疑是转子弯了,也查过了,差个1~2‘刀’,应该说没问题吧”,笔者说“差半‘刀’也不行,你们重新做个轴换就可以了”。对方半信半疑换了轴,再也没坏。
判断故障的思路:“……轴承也跟着坏”,说明电动机轴承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以此可以判定→电动机首先损坏的应该是轴承→轴承逐渐损坏后→电动机负荷增大→电动机电流增大→虽然电动机电流增大,但使用砂轮的工人却不知道而继续使用→电动机电流进一步增大→直至烧坏。根据轴承损坏的情况来看,轴承不是突然损坏的,而是受压力逐渐损坏的。由此可以判定→电动机轴可能发生了弯曲。
排除电路原因的依据:在这里,因电路问题而烧坏电动机的可能原因有三个; (1) 两相电而烧坏。在这里反复烧坏,说明电动机运转开始是正常的→如果是两相电,电动机不能起动→可排除两相电。 (2) 电动机线圈重新绕制时线径选择不当。 (3) 电动机线圈重新绕制时匝数不够。如果是后两个原因,则应轴承损坏之前电动机烧坏→可排除后两个原因。
排除负荷大的原因的依据:此砂轮机已用过好几年,说明机负匹配没有问题,负荷不可能突然增大。
综合以上,只能判定电动机轴可能发生了弯曲。
2 电动机由正常运行转为强烈振动
有一次,单位风机强烈振动,很多电工参与判断,没有查出毛病。这种情况一般是轴承的毛病,但不容易判断。实际故障判断过程如下: (1) 停风机后再试起动,电动机起动正常;说明电动机本身线圈没有毛病,也就是说电动机电路没有毛病。 (2) 停电,拆风机,查旋浆处轴的严紧程度;当时用手试,觉得轴很紧,不挄;再查轴的另一端,纹丝不动;心中分析,既然电路没毛病,故障点一定还是在轴上,应更加小心地查;当用力仔细反复查时才发现,轴还是有二分之一头发丝大的间隙;据此可确定一定是轴承坏了。那些钳工都不相信轴承坏了,打开看时都惊呼了,没想到轴承的一个珠是从中间分半损坏的,转速低时,一般是不显毛病的。
3 重新绕制的电动机空载电流过大
电动机线圈重新绕制后,测空载电流,其电流达到额定电流的(50~60)%,说明电动机有问题。询问下线工人,线圈匝数是否和原来的相同?工人回答:“反复查了,相同的”。根据公式U觶1=j4.44fW1Φ+jx觶1i1+r1i1分析,只有一次线圈W1匝数少,才能导致主磁通Φ增加→导致主磁通饱和后无法再增加→导致一次电流i1的增加,所以该毛病最大的可能是线圈的匝数不够,查电机手册得到印证。
据分析,导致错误下线的主要原因是:在这之前这个电动机已经坏过,而修电动机的人不是专业人员,他们根本不懂得线圈匝数的重要性,也不懂得下完线应测空载电流,下完线直接用,反复坏了之后才找比较专业人员;而这位比较专业的人员也不是十分专业,按原来的匝数下的线,故有了上述的错误情况。
通常,给电动机下完线圈后,一般是要进行空载实验的。实验的目的主要是检测空载电流是否符合要求。如果不符合要求,说明电动机下线有问题。电动机的空载电流一般在额定电流的20%~50%内。在实际中达到50%就应查原因,如有问题及时重修。
4 修好的电动机无法起动
某单位修好了380V 50KW电动机;想做空载实验,可就是无法起动。可以说专家级人物都参于了分析,就是查不出原因。笔者到现场后发现,他们所用的起动电缆线过细,无法满足该电动机的起动要求。据他们讲,给电之后电动机根本没动,电缆都崩开了。换根较粗的电缆后,电动机正常起动,测空载电流也正常。导致这种“荒唐”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根本不懂得起动电流与电缆的匹配问题,也不十分清楚空载电流会多大,空载起动电流会多大;而且,他们以前起动的电动机基本上都是小的电动机,细的电缆也起动过,所以按习惯起动法起动,结果当然是不能起动的。有关电流的估算方法如下;
额定电流:由公式
一般取ηcosφ=0.7~0.82,
则额定电流为
以上(1.85~2.17),可取2,则额定电流IN≈2PN
在这里PN为50,故额定电流约为I0=100 (A)
空载电流占额定电流的百分比,各个时期的书是不同的。70年代为(40~60)%,80年代为(20~50)%,这里取30%,空载电流为IO=100×30%=30 (A),起动电流是额定电流的4~7倍,在这里取4倍,则空载起动电流IOq=30×4=120 (A)所以,这样的空载起动采用25mm2以上的铜芯电缆线比较把握。当时实际采用的电缆没有10mm2,当然是不能起动的。
另外,起动10KW以上的电动机,采用电磁接触器或磁力起动器比较安全。当时没有这些设备,用的是配电屏刀闸开关,这样会因为产生的电弧比较大而烧坏刀闸开关或烧坏操作者手等危险。这时的操作要领是,尽最大力气迅速而有力地合闸。如果合闸速度慢,则引起的电弧会烧坏刀闸开关。如果人的手与刀闸距离近,则会烧坏人的手。
5 修好的电动机“蹦高”振动
三相电动机换一组线圈后空载实验,电动机强烈振动(蹦高)。这种情况一般是更换的线圈没有接对。排除故障的方法是:画包括该线圈在内的电动机线圈展开图(不必画全图),或接线圆图,按图接线。
很多电的故障是要画电路图分析的。这种方法能够帮助检修人员很容易找出故障原因,不要嫌麻烦。
6 控制电动机刀闸开关保险丝熔断过于频繁
某加工厂的工人说:“这开关的保险丝太容易熔断了,给看看”。笔者看了之后发现,保险丝的截面积是可以满足要求的;但固定保险丝没用平垫,螺丝头总是压不紧保险丝,故总烧坏保险丝,加垫后运行正常。这种情况原本是很简单,但在实际使用当中是广泛存在的。
以上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一些处理电动机故障的现场经验,虽说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内容,但这些都是在实际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且也经常会被专业维修人员所忽视的微小问题,笔者认为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用最短的时间将电动机出现的故障解决掉,那就是好方法,所以文中所介绍的几种方法,尤其是对那些初学的青年技工,如果遇到类似情况可以通过阅读本文达到“一学就会,拿来就用,立竿见影”的效果。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笔者本人在多年教学实践工作中所遇到的、电动机在使用中或维修后所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 并按照实际处理问题的过程以实例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同时也提出了切实有效地故障处理的方法。
关键词:电动机,故障现象,分析处理,经验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学炎.电机与变压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何报杏.怎样维修电动机.金盾出版社.
[3]付家才.电机工程实践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4]陈家斌.电机故障查找与处理.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现象异常 篇2
【关键词】 化学实验;现象异常;成因;利用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在实际的课堂中,不管是学生的探究式实验,还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时常会出现“异常”现象。
然而,我们有些老师不善于把握这样的机会,例如,当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异常而询问老师时,为了不让学生耽误课堂时间而对学生提出的疑惑也就敷衍过去,并没有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寻找改进的办法;有时在演示实验不成功时表现得比较慌乱,或者故作镇静闷头重做,或者承诺以后补做,甚至“指鹿为马”搪塞过去,显然这样的做法是很不可取的。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握住化学实验中的“异常”现象,抓住这种机遇,使之变为教学中的有利因素,让异常实验对化学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一、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
1.因试剂的纯度引起的实验异常
高中化学实验中,不同的实验对其所选择的实验药品纯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限于中学化学实验条件,有些实验往往产生“失常”现象。
如在做原电池实验时,在观察到除了铜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以外,作为负极的锌片上也会有较多的气泡生成。
这种现象是由于锌片不纯,含有C、Fe等杂质且金属表面粗糙,容易产生微小电池而使氢的超电压减小,最终使得一部分氢气在锌表面析出。
2.因试剂加入顺序的先后引起的实验异常
教师或学生在实验中,若将化学试剂的加入顺序变更以后,有可能引起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得到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
例如在做溴与苯酚取代实验时,将苯酚溶液加到浓溴水中,观察不到白色沉淀,而只能见到溶液变成了黄色。
若将反应物的加入顺序改为“将1-2滴浓溴水滴入苯酚溶液中”,保证反应中苯酚过量,则预期现象很明显。
3.药品保存方面引起的实验异常
实验室购置的药品不一定会马上使用。
有些药品会因为在实验室保存过程中,由于长时间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作用或者人为地药品保存不当而发生变质,最终导致实验过程中异常现象的出现。
比如在检验Na2SO3中的SO32-离子时,加入BaCl2溶液后产生大量白色沉淀,加入稀HCl后,产生可以使石蕊试纸变红的酸性气体。
但是无论HCl量多少,试管中始终会有少量白色沉淀无法溶解。
实际上,由于SO32-离子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等氧化成Na2SO4,所以看见有不溶于HCl的沉淀也就不足为奇了。
4.因药品用量的不同引起的实验异常
实验过程中,特别是在学生做学生实验时由于实验习惯的问题,在取用药品时用量很随意,很容易出现出乎意料的现象。
例如在做银镜反应时,在一洗净的试管里注入1mlAgNO3溶液,然后加氨水到完全溶解,再滴几滴新配的乙醛溶液后水浴加热几分钟却始终得不到光亮的银镜。
分析原因,应该是银氨溶液配制时氨水量未控制好引起的。
在向AgNO3溶液中滴加氨水不可过量,教材描述为“氨水加到生成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
实践经验证明,氨水过量越多,银镜反应的效果越差。
所以我个人建议,加氨水时直到最初产生的沉淀溶解到还略显浑浊(不可使沉淀恰好溶解至溶液澄清)为止,这种银氨溶液氧化能力最强,实验效果非常好。
5.因副反应的存在导致实验现象异常
很多化学反应中都有副反应的存在,有些副反应甚至影响实验结果,干扰实验现象。
例如高中化学《氮和磷》一节有这样的练习:“用大试管收集一试管NO2气体,倒扣在盛水的水槽中,不久看到试管里红棕色气体消失,水面上升至容积的约2/3处……”事实上由于收集的气体中常常含有NO等物质,存在副反应NO2+NO+H2O===2HNO2,实际水面上升要远远大于试管体积的2/3。
6.因实验温度控制不当引起的实验异常
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趋势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在做乙醇的氧化实验时,将螺旋状的铜丝加热变黑后,如不迅速插入乙醇,反复几次,并不会看到铜丝变红亮,也不会闻到有刺激性气味。
因为铜丝插入速度太慢,使铜丝温度下降后反应就不能发生了。
二、异常现象的合理利用
实验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是可能的,关键是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
如何对待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意外中蕴含着正常,关键是透过表象看到本质。
如果设法搪塞或者回避的话,就错过了最好的教育时机。
抓住实验中的意外,也就抓住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若能积极引导并给予合理的分析解释,也就能化慌乱为沉着、化意外为平常,反而能因化腐朽为神奇的“意外”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记忆,教学目的也就能轻易实现,使师生双方在探索活动中相互得到提高。
1.利用异常现象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求我们教师自觉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思考、分析、研究,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理论,进一步使教师树立起“科研先导”的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创新型”转化。
2.利用异常现象,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的水平和创新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只要学生留心观察实验过程,注意捕捉奇特的变化,就可以发现许多实验异常现象,对这些异常现象进行探究会得到很多重要的发现。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对见怪不怪的现象着手探究、发现问题。
中学化学中异常现象很多,其中很多异常现象都可以成为学生进行探究的极好材料。
再例如:在探究钠与氧气燃烧的试验时,我们会发现除了淡黄色物质生成,还有一些黑色物质生成。
此时适时引导学生黑色物质碳的成因:①钠表面的煤油没擦干,而与氧气反应。
②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③酒精灯中挥发出来的酒精与空气反应。
三、总结
实验的异常现象的原因由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说教获得解释,而是由自己亲身体验,通过一系列的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获得,这不仅让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挖掘,而且心理上得到满足,获得成功体验,增进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总之,探究性学习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在新课程中已经广泛被采用,但是,探究素材的选取决定了探究活动能否得到学生的欢迎,更关系到探究活动能否顺利开展。
不可轻视的新生宝宝异常现象 篇3
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急性肠套叠在4~10个月婴儿身上较多见,两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
典型症状:肠套叠一般表现为间隔性的肚子疼,而不是那种一直疼的症状。每次大约疼五分钟左右,歇一会儿又疼,如此反复。如果一个健康的婴幼儿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阵发性哭闹、面色苍白、出冷汗、精神不振等状况,应该想到有可能会是肠套叠。
警惕级别:★★★★★
爱心小提示:宝宝发生肠套叠以后,24小时内要送到医院进行紧急处理。如果超过两天,肠子全部套在一起,那时就需要手术,会给家长带来更多麻烦。而被套叠部分的肠壁血液循环受到阻碍,使肠壁发生坏死、穿孔,会导致腹膜炎,甚至有可能死亡。
出生后体重不增长
宝贝出生后要排出胎便和尿液,吐出一些吸入的羊水,所以,出生后很多时候会出现体重下降的现象。不过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不会超过十天,之后便恢复正常,婴儿会加速增长,六个月后这种快速增长的势头才会趋于平缓。
典型症状:如果宝贝出生十天后,体重仍然不恢复正常生长或下降得太多,最好带去看看医生,尽早确定原因,必要时给予相应的治疗。
警惕级别:★★★★
爱心小提示:宝贝体重下降一般在出生3~5天最突出,但通常不会超过10%。一般出生10天后会恢复到刚出生时的体重,此后迅猛增长。在出生的最初三个月里,宝贝每周体重增长大概在180~200克之间;3~6个月时每周增加150~180克;6~9个月每周增加90~120克;9~12个月每周增加60~90克。(这个不是死板的标准,具体根据宝宝的前后情况对比,只要不是相差得特别离谱,就没问题。)
女婴阴道出血过多
宝宝出生前在子宫里获得妈妈的雌激素,出生后,获得雌激素的来源中断,宝宝体内雌激素的浓度会突然下降,一般在3~5天内会降到很低的程度,雌激素对女宝宝生殖黏膜增殖、充血的支持作用也就中断了。于是,原来增殖、充血的子宫内膜随之脱落,女宝宝的阴道里会排出少量血液和一些血性分泌物,看起来就像是来了月经。
典型症状:假月经的出血一般量很少,而且几天后就会消失。如果出血量多,且持续时间较长,应该及时去看医生,尽早排除新生儿出血性疾病。
警惕级别:★★
爱心小提示:为了更好地预防阴道疾病,应给女宝宝使用吸水性强、透气性好的尿布,勤洗勤换,保持卫生。大便后要为女宝宝清洗外阴,不让粪便污染宝宝的会阴部。宝宝长大一点后,尽早别再穿开裆裤,避免阴部外露被污染。
出生后四五个月仍惊跳
人刚入睡时处在较浅的睡眠状态,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一部分已经抑制,还有一部分尚未完全抑制。这时,机体内外存在的某些兴奋信息可干扰大脑皮质的抑制而产生不能自制的神经反射。如果这种神经反射发生于运动神经,引起四肢局部的肌肉收缩,就会突然发生手脚抖动现象,这就是惊跳。
典型症状:刚出生的宝贝受到某些环境声音的刺激时,会出现惊跳现象,即身体震颤,随后两臂交叉抱在前胸,一副受惊的样子。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会在数秒后消失。如果这种惊跳在宝宝出生四五个月后仍然出现,那就值得警惕了。
警惕级别:★★★
爱心小提示:小儿发生惊跳时,家长要镇定,保持安静,禁止给孩子一切不必要的刺激。宝宝经常出现惊跳,并伴有感冒、腹泻、低热等情况时,最好带去医院做一些神经系统的相关检查。
斜颈
小儿斜颈,医学称先天性肌性斜颈(俗称“歪脖子”),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颈部向一侧偏斜畸形,同时,脸部发育也受影响,譬如左边脸小于右边脸。严重者还会发生颈椎侧凸畸形。
典型症状:婴儿出生后,平躺时头偏向一边,一直都是偏头状态,不能完全仰面平躺。
警惕级别:★★★★
爱心小提示:小儿斜颈大多为先天性病症,没有特别有效的预防措施。临床上最主要是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给患儿带来进一步的损伤。
皮肤越来越黄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的以黄染为特征的病征。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宝宝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母乳喂养的婴儿黄疸期可能会延长,因为母乳中含有调节肝胆汁色素的物质。
典型症状: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现象,但孩子皮肤越来越黄、不能逐渐消失的话,也许是黄疸加重,需要看医生。
警惕级别:★★★
爱心小提示:家长最好在自然光线下,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的程度,如果仅仅是面部黄染,为轻度黄疸;躯干部皮肤黄染,为中度黄疸;如果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现黄染,为重度黄疸。
现象异常 篇4
面对这些现象, 有人认为是统计数据造假, 也有人认为是开发商搞假按揭或“房托”导致的, 笔者承认这些因素可能会存在, 但因此而否认市场转暖是不客观的。正确分析当前的市场状况, 需要我们首先从市场出现的诸多“异常”现象入手, 再从现象看到本质。
一、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异常”现象
异常现象之一:销售量增加而价格下滑。以北京为例, 不论一手房市场还是二手房市场, 交易量都明显增加。1-2月, 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46.5万平方米, 比上年同期增长63%;其中, 商品房期房销售面积为1 0 5.6万平方米, 增长1倍。全市住宅销售面积119.6万平方米, 增长83.2%, 其中, 住宅期房销售93.5万平方米, 增长1倍。
北京的二手房市场同样是交易量大幅度增加。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数据显示, 3月份北京二手房成交1.8万套, 不仅达到历史最高, 还比2月翻了一番。而北京市统计局公布, 1 0家房地产中介公司统计数据中, 2月中旬到3月下旬的交易量快速增加, 3月下旬的成交量是2月下旬的2倍 (见下表)
在交易量迅速增加的同时, 房价却是下跌的。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4月1日首次发布的旬报, 3月中旬北京二手房成交均价为8929元/平方米, 比3月上旬下降332元, 跌破9000元/平方米。
异常现象之二:中低档住宅热销而豪宅依然处在冰冻状态。还以北京市场为例, 在今年第一季度二手房交易中, 60-90平方米的房子超过三分之一, 90-120平方米的房子占20%左右, 60-120平方米合计占总销售面积的6 0%以上。1 4 0平方米以上的大户型住宅占比在10%以下。
一手房市场的表现与二手房市场类似。根据北京易居房地产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 截至2009年3月底, 北京市场上正常销售的楼盘大约在4 0 0多个, 其中美利山、润泽悦溪、华润橡树湾、中信城、尚城等项目月销售套数均超过250套, 成为3月热销的楼盘。按照成交套数来看, 3月份成交套数第二十名的楼盘套数为161套, 楼盘出现了较为普遍的热销局面。这些热销的楼盘的价格大多在15000元/平方米以下, 属于中低价位楼盘。在住宅销量最多的前20名项目中, 有6个是限价房或经济适用房项目, 销售套数占销量前20名项目销售套数的1/3。面积小、价位低的住宅占一手房市场的主流。而高价位的楼盘的销售并没有回暖。北京有80个楼盘在3月份出现零成交。这些楼盘多数为别墅项目、高档楼盘。
高档住宅及写字楼受到冷遇的另外一个证据是这些物业的租金大幅度下跌。根据仲量联行数据, 今年第一季度北京豪华公寓的平均租金下降1 5.9%, 降至91.7元/平方米, 而公寓和豪华别墅的空置率分别涨至22.9%和23.2%。
与2006年和2007年形成很大反差。2006年出台国六条时, 规定新建住宅需要符合70/90要求, 即要求90平方米以下的户型要达到70%的比例, 此举遭到了市场的强烈反应, 因为当时的大户型是市场主流, 一线城市销售的住宅中70%以上是120平方米以上的户型。因此, 政府提倡的小户型被指责为“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
异常现象之三:市场交易活跃而投资萎缩。从北京市统计局数据看, 1-2月, 我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开局延续上年8月份以来的下降趋势, 完成投资额119.8亿元, 比上年同期下降33.4%, 降幅比上年全年扩大29个百分点。企业支付土地购置费用形成的投资额大幅减少, 1-2月, 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支付土地购置费用仅为25.9亿元, 比上年同期下降57.8%。新开工面积降幅较大。前两个月北京市商品房新开工面积为210.8万平方米, 同比下降39.6%, 其中住宅新开工85.1万平方米, 下降62.7%。
异常现象之四:内外反差较大。本轮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是全球现象。包括中国在内, 各国的房价上涨是从2001年美联储降低利率开始的, 同样, 房价下跌是也最先从美国开始 (2006年) , 当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时, 全球房地产市场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加速下跌。
如果将时间放到更大的区间里考察, 我们会发现, 每一轮房地产市场的波动都是惊人的相似, 各国的房地产市场都以美国为核心而波动, 主要趋势是高度的一致, 只是时间上有些差异, 有些国家上涨或下跌的时间比美国早, 有些国家房价上涨或下跌的时间比美国迟些。自1970年以来, 主要国家的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三次波动, 第一次峰值出现在1979年前后, 第二次峰值出现在1991年前后, 第三次峰值出现在2 0 0 6年前后。
中国房地产市场在1998年前是半市场化的, 1998年之前的住宅分配制度以实物分配为主的高度福利化的制度, 因此, 住宅市场在这之前还发育不全, 价格的波动也无从谈起, 更谈不上周期波动的数据了。2000年以后, 我国的住宅制度迅速推进, 住宅市场快速形成, 我国经济贸易依存度大大提高, 国内房地产市场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经济的影响。从2001年以后的国内外房地产市场的波动趋势可以清楚地看出, 我国房地产市场已经与其他国家 (尤其是美国) 的房地产波动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但令人困惑的是, 在2009年第一季度, 全球经济在加速下滑, 全球房地产价格也在加速下滑的背景下, 中国的住宅市场却出现了“小阳春”, 国内与国外出现了较大反差。
二、普通住宅为何热销
笔者认为, 当前我国中低价位住宅之所以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应该从我国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去寻找原因。
中国与西方世界社会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的大多数城市不是纯粹的商业社会, 有庞大的吃财政的群体, 这些人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及国有企业员工。以北京为例, 截至到2007年底, 全市有城镇职工745万人, 其中在国有经济部门工作的人数有189万, 在股份制企业工作的有218万, 在私营及个体工作的人数是200万。其中的股份制经济中有很多是国家控制的。国有经济部门及股份制企业与国家财政直接相关的, 或者说, 这些职工的收入不仅仅取决于经济效益, 更取决于财政状况。北京市的在职人员中与财政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就业人数比例应该在50%以上。
不同的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会出现不同的反应。以商业为主的社会结构对经济危机的快速反应就是大量的裁员与节省开支, 使社会总需求迅速减少、失业率迅速增加, 结果一定是GDP的迅速下滑。中国首先失业的是社会边缘群体---农民工, 社会主流群体 (吃财政的) 不会因为经济危机而失去工作, 这些人的收入也不会因为经济危机而减少, 社会消费总需求不会立即出现下降。因此, 我们看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工业增加值出现了快速下跌, 而居民消费没有出现大幅度的萎缩。
如果说美国经济高度依赖金融的话, 那么我国经济高度依赖财政。财政状况才是影响中国消费需求的主导力量, 只有当经济危机演变为财政危机时, 才会对中国的总需求产生重大影响。当前的税收已经出现减收, 但由于2008年之前的2万多亿的财政积累 (表现为财政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及国债余额占GDP的比例不高, 在短期内财政运行没有太大的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这些特点及银行家对国家财政的高度信任, 商业银行义无反顾地给国有企业及政府工程项目提供巨额贷款, 这是中国银行业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独特的表现。2009年前三个月, 我国银行贷款分别增长1.62万亿元、1.07万亿元、1.89万亿元, 合计为4.58万亿元, 与2008年全年基本相等。银行信贷的大幅度增长对缓和危机的冲击十分有帮助, 这是市场预言的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倒闭潮一直未能实现的重要原因。反观西方国家的银行, 当危机一旦来临, 信贷基本上处在冻结状态, 于是, 危机一步一步加重并蔓延。
同样, 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同, 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的传导及影响与西方国家的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 以商业社会为主的西方国家由于老百姓收入减少、失业增加, 住宅及写字楼的需求会同时出现减少, 住宅及写字楼市场会迅速出现萧条。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则有很大差异, 由于政府部门及国有企业不会因为金融危机而出现大量裁员, 人们的收入不会因为金融危机而出现明显减少, 对普通住宅 (尤其是类似北京的消费型城市的普通住宅) 的需求影响较小。因此, 在市场价格下跌到一定幅度后, 交易量会出现明显反弹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为什么高档住宅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
全球金融危机已经通过以下途径直接影响到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高端需求:
1) 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出现逆转。2005年以来, 当人民币汇率改革以后, 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向中国, 房地产市场是这些国际资本投资的重要领域, 这也是2005年以后我国政府出台很多政策打压房地产价格而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2008年金融危机恶化之后, 欧美国家的金融机构纷纷将全球市场的资本回流到本国。从我国的外汇储备的增速放缓 (甚至是减少) 的事实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国际资本流行的变化。外资投资的物业一般是高端公寓、别墅及写字楼, 因此,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我国这些高端房地产市场。
2) 受金融危机影响, 很多跨国公司收缩战线, 将其在中国的机构撤销, 这是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写字楼空置率攀升的主要原因。
3) 大宗商品价格的迅速下跌使一批暴富阶层的收入受到严重影响, 从而影响到高端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自2005年以后, 石油、煤炭、有色、钢铁等大宗商品价格一路上涨, 与这些行业有关的私营企业主成为暴富群体, 这些人的行为对北京、上海的房价影响显著。受金融危机影响,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自2008年下半年迅速下跌, 这些群体的收入随之减少, 对高档住宅的需求迅速下降。
四、汽车市场的佐证
汽车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表现十分类似。
2009年春节之后, 汽车市场也开始回暖。根据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 2月份汽车产销量再次超过8 0万辆。自2008年7月份以后, 汽车销量明显减少, 产销量一直低于80万辆。
但总量增加的同时, 结构性变化十分明显, 和住房市场的表现基本一致。1) 沿海城市的销量明显减少, 而中西部市场增加明显。在2008年, 浙江的汽车销售下降19.56%, 上海下降8%, 而重庆依然保持20%的增长, 四川增长15%, 贵州增长9%。原因是沿海城市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最直接, 众多企业主收入减少或出现经营困难, 减少汽车消费支出是理所当然的。而中西部城市的私营企业主阶层较少, 吃财政的工薪阶层比重较大,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小。2) 1.6L排量以下的车增加, 而大排量的豪华汽车滞销。豪华汽车主要是收入很高的企业主阶层购买, 这些人的收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明显。而小排量的汽车主要由工薪阶层购买, 这些人的工资不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时, 国家出台的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的措施也起到了促进作用。3) 轻型卡车畅销, 而中型卡车滞销。前者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 而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 不少人在沿海失去工作后回到中西部家乡, 试图通过购买轻型卡车的方式实现自我就业的愿望。中型卡车主要用于物流行业, 因此受危机的打击明显。
汽车市场的这一系列变化说明, 中西部和沿海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是不一样的, 金融危机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同样可以用结构分析的方法。
五、结论与推测
如果上述分析正确, 我们可以得到几个简单的结论:
1) 在短期内, 我国健康的财政状况可以在相当的程度上化解全球金融危机对房地产市场普通住宅的影响;
2) 高端住宅和写字楼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会大于普通住宅;
3) 商业化程度高的城市房地产遭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会大于商业化程度低的城市, 沿海城市遭到的冲击会大于内陆城市。
但是, 如果我国出口在较长的时间里 (如1年以上) 不能恢复, 我国的财政状况会越来越紧张, 与财政直接相关的企业及个人的收入预期将受到冲击,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将逐步深化, 届时房地产市场将出现真正的危机。
当然, 如果政府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持续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 向市场大量“注水”, 那么, 当通胀预期抬头时, 房子依然是资金追逐的对象。希望这两种情况都不要出现。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销售现状, 以及国内外房地产市场的差异, 对当前金融危机情况下国内房地产所表现的一些“异常”想象的背景和原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并给出了相应的结论。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价格,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现象异常 篇5
分析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和2004年印尼Ms8.9地震前后部分重力观测的变化,对这些采样间隔在1分钟以下的重力数据进行了高通滤波和频谱分析.结果表明,在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前,乌鲁木齐和库尔勒观测台在二个时段分别同步出现了异常变化.一次是在2001年11月3~5日,另一次在2001年11月11~13日;这二次异常都表现为颤动信号的出现,而且后一次的强度要大于前一次;颤动信号的周期主要集中在几十分钟.印尼Ms8.9地震前,这二个台也记录到类似的`异常信息,但颤动的幅度很小;同时武汉观测台的超导重力仪也记录到了颤动信号,该信号一直持续到地震的发生.这些信息对于识别、认识慢地震,进而探索与强地震发生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王武星 马丽 黄建平WANG Wu-Xing MA Li HUANG Jian-ping 作者单位:王武星,黄建平,WANG Wu-Xing,HUANG Jian-ping(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9)
马丽,MA Li(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
10种孕期常见的异常妊娠现象 篇6
在怀孕初期,常会有血样状的阴道分泌物,或阴道出血,有的还伴有轻微下腹疼痛,吓坏了刚刚怀孕的准妈妈们,她们生怕腹中胎儿因此不保。这样的情况称之为“先兆性流产”。
临床上早期怀孕,约有1/4的可能会出现出血,其原因可能是生理性的着床出血或病理性的子宫颈病灶。特别是性行为后出血,更应确诊是否有子宫颈息肉或子宫颈出血。大部分的出血会维持数天甚至数星期,医师会嘱咐病人多卧床休息并停止性生活,必要时给予黄体酮或针对子宫颈病灶做处理。
若是在怀孕6-7周时超声检查仍不见胎心出现,就要怀疑是否是“萎缩性胚囊”。病人得知胚胎不正常的结果时,往往会伤心且责怪自己太大意才造成这种不幸。其实,因为自然因素而导致流产的几率高达15%-20%。胚胎萎缩有60%左右是因为受精卵染色体异常,或受精卵本身有问题所致,属于物竞天择下的自然淘汰,所以,准妈妈、准爸爸们遇到此类情况不必过于内疚。坦然接受,并配合医师做适当处理,才是应该有的正确态度。
2. 子宫颈闭锁不全
子宫颈闭锁不全,是子宫颈“无痛性扩张”而无法锁紧,使得羊膜脱出导致破水而流产。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妊娠中期,且会造成妊娠中期重复性流产。
子宫颈闭锁不全的原因,主要是先天性子宫颈发育异常和后天子宫颈伤害。先天性约占30%-50%,其中包括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某些药物。后天性原因,大部分与人工流产手术或经历过子宫颈癌初期的子宫颈锥状切除有关。
子宫颈闭锁不全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在妊娠14-16周时施行子宫颈缝合术,但这种手术可能的副作用是破水、出血或感染。
3. 胎儿子宫内生长发育迟缓
准妈妈做产检时,最喜欢问的一句话就是:“宝宝体重正常吗?有多重了?”倘若医生的回答是“小了一点!”准妈妈们一定会心急不已。事实上,宝宝的体重本来就有重有轻,身长有大有小,只要生长曲线正常,就无须大惊小怪。但是,在孕37周以后,如果胎儿体重低于该妊娠周数胎儿正常体重的10个百分点,又合并有母体或胎盘问题,例如,羊水过少或胎盘早期钙化,就可能是胎儿生长迟滞。
若胎儿头围及腹围均较小,称之为“均称性生长迟滞”,主要原因有妈妈体重增加不良、子宫内感染(如麻疹、梅毒)、先天异常、染色体异常等,不过,也可能是由于父母的体型较小,基于遗传的因素,胎儿自然也会小一些。
若胎儿头围正常,只有腹围较小,称之为“不均称性生长迟缓”,胎儿在孕晚期才受到有害因素的影响,常见的原因有母亲合并贫血性心脏病或血管及肾脏疾病导致胎盘功能不全,胎儿为多胞胎或胎盘、脐带异常等。另外,母亲营养不良或有抽烟、酗酒等不良习惯,以及孕妇乱服药物等,均有可能造成胎儿生长迟滞。
生长迟滞的胎儿,在生产时发生胎儿窘迫的比例很高,所以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孕妇一旦发现有胎儿生长迟滞现象,除了针对上述可矫正因素做矫正外,若有必要,须先行引产,以防不测。
4. 产前出血
产前出血指的是怀孕28周后的阴道出血。主要发生原因有:
(1)胎盘异常: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最为常见。
(2)子宫颈与阴道疾病:如子宫颈糜烂、子宫息肉或子宫颈癌。另外,阴道外伤或异物置入等,也会造成出血。
(3)泌尿道感染造成的血尿。
(4)血液科疾病,如:凝血功能异常。
发生产前出血时,应尽快就医并找出出血原因。超声波可得知有无前置胎盘,如确定无前置胎盘,则应进一步确诊是否有子宫颈或阴道疾病。另外,尿液检查及凝血功能测试也可提供进一步资讯。某些特殊情况,比如胎盘早期剥离,如果具备剖宫产的条件,以尽快生产为宜。
5. 胎位不正
臀位、横位、斜位等均称之为胎位不正,其中以臀位的比例最高。准妈妈很关心宝宝的胎位,常在怀孕不久就询问医生胎位问题。事实上,3个月前的胚胎处于浮游状态,无时无刻不在变换姿势。而6个月之前的胎儿,约有一半胎位不正,直到32周以后,胎位不正的比例才降到10%。所以,胎位不正在怀孕8个月前,颇为常见,父母无须担心,因为大部分宝宝在8个月后,便会很规矩地转正。
产妇羊水过多,经产妇腹部肌肉松弛、子宫肌瘤、双角子宫、前置胎盘、多胞胎等胎位不正的几率较高,另外,胎儿先天异常,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染色体异常、脑水肿等,臀位的几率也较高。
臀位经由阴道生产的危险性高,因为胎儿臀部无法将母亲的骨盆充满,所以生产时,发生脐带脱垂的机会较高,也比较容易发生胎儿缺氧现象,甚至造成胎儿死亡。另外,胎儿长骨骨折、脊髓受伤或母亲产道严重裂伤的几率,也比头产位高出10倍之多。所以,建议此类产妇以剖宫产较为安全。
6. 胎膜早破
胎膜早破是指在未有生产阵痛之前,羊膜已自然破裂而导致羊水流出。生殖道感染、羊水过多、多胞胎、羊水穿刺、子宫颈闭锁不全等,均可能造成早期破水。
怀孕6个月之前,若不幸破水,胎儿存活率不高且早产并发症很多,一般建议终止妊娠。妊娠6-8个月期间破水,则考虑保守期待疗法,依状况给予抗生素、安胎药或甾族化合物来提高胎儿存活率。妊娠34周以后破水,则先评估胎儿肺部成熟度,若未成熟则先安胎及卧床休息,待宝宝成熟再引产。
7. 早产
大部分的早期子宫收缩,可能只是假性阵痛,但若子宫收缩频率每20分钟有4次以上,或1小时有6次以上,且子宫颈已经有进行性变薄扩张的情形,即是早产性阵痛,应卧床休息并配合医师指导使用安胎药。
8. 胎儿窘迫
胎儿窘迫就是胎儿缺氧窒息的现象。正常胎儿心跳速率约每分钟120-160次。胎儿心跳速率过慢或过快,或是心跳有变,均要怀疑是否有潜在胎儿窘迫。
胎儿窘迫是因为过期妊娠、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或糖尿病,引起胎盘功能不全导致的慢性窘迫,除此之外,子宫壁肌肉收缩引起的血液循环暂时停止,也会导致急性窘迫。
产检时,一般要用多普勒测胎心音,目的就是为了确定有没有潜在的胎心窘迫,一旦发生异常,会请准妈妈接受30分钟的胎儿监视器检查,以决定进一步的处理。
大部分的胎儿窘迫,可以从改变母亲位置做起,如以左侧卧来改善,或大量的点滴注射或者氧气吸入都有帮助。如果这些方法并不见效,最终办法只能是选择剖宫产了。
9. 妊娠高血压综合症
孕妇高血压是产科常见的问题之一,约占所有孕妇的5%。其中一部分还伴有蛋白尿或水肿出现,称之为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病情严重者会产生头痛、视力模糊、上腹痛等症状,若没有适当治疗,可能会引起全身性痉挛甚至昏迷。
造成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的原因仍不清楚,目前认为是一连串疾病的衍生过程,所幸大部分妊娠高血压只需观察,不会有太大的后遗症。但严重的供血并发症,包括脑内出血、肾衰竭、肝衰竭、呼吸衰竭等,孕妇的死亡率会较高。如果无法以药物控制好病人的血压,终止怀孕就是惟一的治疗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充足的卧床休息可以预防疾病恶化,这是患有妊娠高血压的病人必须切记的。
10. 妊娠糖尿病
怀孕期间由于种种激素因素而产生抵抗胰岛素的作用,形成所谓妊娠性糖尿病。糖尿病对母亲的影响,除了血糖不易控制、容易肥胖之外,也容易患感染性疾病,如尿路感染等。此外,发生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的几率也会比一般人高出数10倍之多。
对网络异常现象的分析和思考 篇7
为提高监测业务系统网络化程度, 提高监测工作效率, 便于监测数据的采集和监测设备进行网络化管理, 目前监测业务系统普遍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随着监测业务的快速发展, 基于网络的应用日趋多样性, 数据量也急剧增加。据统计, 监测系统网络中数据流量遵循80/20规则, 即80%的网络流量是跨网段的, 只有20%的网络流量是本网段的。因此对于接入网络的主机而言, 网关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将直接影响到网络的应用。
然而, 随着网络的普及, 一些网关欺骗型病毒程序通过各种途径侵入网络, “冒名顶替”网络网关, 造成用户无法使用网络服务, 这也是当前网络入侵攻击的主要形式;另外, 某些专用设备由于业务需要, 本身也具有路由交换的功能, 若其接入网络之前没有进行情况了解并关闭该功能, 同样会产生与网关欺骗型病毒程序相类似的网络异常现象。
本文从日常网络管理工作中遇到的网络异常实例出发, 分析网络异常原因, 对网关欺骗攻击进行分类, 并结合监测系统网络环境制定针对网关欺骗攻击的防范措施、判断方法和处理预案。
2 网络异常现象
监测系统负责处理多种媒体的监测工作, 该系统包括监测服务器、监测图形工作站与系统维护PC机等三种设备, 其网络拓扑图如图1所示。
根据网络规划, 千兆核心网络交换机与三种设备连接, 因为三种设备IP地址规划各不相同, 属于不同的网段, 所以千兆核心网络交换机同时还负责这三种设备之间互相访问时路由交换与数据转发, 起到网关的作用, 网络中大部分的数据流量均需要通过该网络交换机进行转发。某日, 系统维护PC机网段内, 部分机器突然发生登录监测系统主页速度缓慢的情况, 虽然当时仍可ping通网关且没有发现丢包现象, 但ping包响应时间较长;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网络开始时断时通, 并且发生丢包现象, 部分机器也开始出现网络中断现象, 导致用户频繁重复登录监测系统;最后, 尽管在机器上观察网络连接正常, 但部分机器已无法继续访问网络资源。
通过对上述异常现象的分析, 发现出现网络异常的计算机无规则地分布于所有系统维护PC机网段汇聚交换机中, 在工作环境和链路环境均正常的情况下, 多个汇聚交换机同时出现硬件故障的概率较低;通过登录网管服务器查看网络异常发生时的报警信息, 未发现设备报警信息和网络链路报警信息, 且在异常现象发生前的一段时间内, 未对网络配置进行修改。因此, 初步判断网络异常是由病毒引起的。
根据监测系统感染病毒处理预案, 首先登录千兆核心交换机和汇聚交换机, 查看是否有数据流量异常的端口。经检查, 未发现数据流量异常的端口;接下来对防病毒系统和访问准入控制系统进行检查, 均没有发现病毒信息, 且监测系统本身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相当严格, 移动存储介质、非认证计算机等设备严禁在系统内使用, 同时, 监测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网络, 与外部网络物理隔离, 病毒很难通过网络或其它途径侵入本系统, 因此排除了因病毒而引起网络异常的可能性。
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 在网络异常现象发生前, 监测系统内曾临时接入一台视频码流复用器设备, 分配给该设备的IP地址为系统维护PC机网段地址, 将该设备网线拔出后, 网络立即恢复正常, 因此, 判断网络异常是由该设备导致的。
3 网络异常现象原因分析
由于此次网络异常是随机发生的, 虽然造成网络异常的“肇事者”已被找到, 但目前还不能找到该设备产生网络异常的原因。要想找出网络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 首先需要搭建出一个模拟业务系统网络环境, 并使用网络流量分析软件对该网络流量进行监测与分析。
根据实际生产环境, 使用3台交换机搭建测试网络, 其中Switch_1作为核心交换机, 在该交换机上配置两个网段, 分别为测试1网段和测试2网段, 将2个网段的网关配置在该交换机上, 网关为192.168.1.1和192.168.2.1, 起路由交换的作用;Switch_2和Switch_3作为汇聚交换机, 起到汇聚测试PC1和PC2的作用, 其中PC1和PC2的IP地址分别为192.168.1.2和192.168.2.2。测试网络拓扑图如图2所示。
在未接入视频码流复用器时, 网络处于正常情况, 此时在PC2上对PC1发起ping操作, 数据包长度为32字节, 返回结果显示ping操作执行成功, 说明两台PC之间的网络连通正常。
通过网络分析工具对网络数据进行抓包分析可知, 由于PC1和PC2不在同一个网段, 在PC2的ARP缓存目录中没有PC1对应的MAC地址, 所以若PC2要与PC1网络连通, PC2首先要向其“缺省网关”发出ARP请求报文, 而“缺省网关”的IP地址其实就是核心交换机上PC2所属网段的IP地址。当PC2对“缺省网关”的IP地址发出一个ARP请求时, 核心交换机就会向PC2回一个ARP回复报文, 告诉PC2核心交换机上其“缺省网关”的MAC地址为00:0f:e2:52:25:45, PC2收到这个ARP回复报文之后, 将该信息添加到ARP缓存目录中, 同时进行目的MAC地址替换, 把要发给PC1的ping包首先发给核心交换机网关, 核心交换机收到ping包之后, 通过察看主机路由表将数据包从指定的端口转发出去。抓包分析结果如图3、图4所示。
将视频码流分析器接入到Switch_2交换机中, IP地址为192.168.1.102, 并用PC2对PC1进行长时间ping操作, 观察发现, 随着ping操作时间的增加, 返回ping包的times值发生变化, 从开始时的小于1ms逐渐变化到小于16ms左右, times值表示数据包的传输延时, 数值越小表示网络环境越好, 同时, 数据包出现偶尔的丢包现象。以上情况的出现, 均说明网络环境出现了劣化。
在PC2通过ARP-a命令查看网络信息, 发现在视频码流分析器接入前后, PC1的网关对应M AC地址发生了变化, 从原缺省网关地址00:0f:e2:52:25:4a变为00:1f:e2:16:a2:8d, 该MAC地址正是码流分析器的地址, 显示结果如图5所示。
随后, 对码流分析器所在端口进行端口镜像操作, 并将镜像数据通过网络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分析, 发现当PC2向PC1发起ping请求时, 虽然请求对象的IP地址为PC1的地址192.168.1.2, 但MAC地址却由缺省网关地址00:0f:e2:52:25:45变为00:1f:e2:16:a2:8d, 随后, 码流分析器又向PC1发起ping请求, 这时源IP地址和目标IP地址仍然为PC2和PC1的地址, 源MAC地址变为码流分析器MAC地址, 目标MAC地址为缺省网关地址。因此PC2向PC1发送的数据包首先传输到了码流分析器, 当PC1向PC2返回数据包时, 仍然要通过码流分析器进行传输。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虽然表面上看PC2和PC1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网络通信, 但实际上都是通过码流分析器间接进行的, 即码流分析器担当了“中转站”的角色。而且, 由于并发数据包流量过大, 码流分析器无法处理而导致丢包现象, 这是典型的ARP双向欺骗攻击, 随后在码流分析器中发现的ARP病毒也证明了这一点。抓包分析结果如图6、图7所示。
4 ARP攻击形式分类
4.1 ARP攻击形式分类
ARP攻击有很多种攻击方式, 主要有中间人攻击、欺骗网关攻击、仿冒网关攻击、欺骗用户攻击及ARP报文泛洪攻击等。本次发生在监测系统网络中的异常现象就属于典型的“中间人攻击”。
4.1.1 冒充网关
攻击者模仿网关伪造ARP应答报文, 发送源IP地址为真实网关IP地址。源MAC地址为伪造的MAC地址的ARP报文给网络中的其他主机, 使得这些主机更新自身ARP表中网关IP地址与MAC地址的对应关系。这样一来, 主机访问网关的流量, 被重新定向到一个错误的MAC地址上, 导致该用户无法正常跨网段访问。
4.1.2 冒充用户
攻击者模仿合法用户伪造ARP请求报文, 发送源IP地址为同网段内某一合法用户的IP地址, 源MAC地址为伪造的MAC地址的ARP报文给网关, 使网关更新自身ARP表中原合法用户的IP地址与伪造的MAC地址的对应关系。这样一来, 网关发给该用户的所有数据全部重新定向到一个错误的MAC地址上, 导致该用户无法正常获取网络数据。
4.1.3 欺骗终端用户
攻击者模仿合法用户伪造ARP应答报文。发送源lP地址为同网段内某一合法用户的IP地址, 源MAC地址为伪造的MAC地址的ARP报文给同网段内其他合法主机, 使后者更新自身ARP表中原合法用户的IP地址与MAC地址的对应关系。这样一来, 网段内的其他主机发给该用户的所有数据都被重新定向到错误的MAC地址上, 导致同网段内的用户无法正常互访。
4.1.4“中间人”攻击
ARP“中间人”攻击, 又称为ARP双向欺骗。如Host A和Host C通过Switch进行通信, 此时, 如果有恶意攻击者 (Host B) 想探听HostA和Host C之间的通信, 它可以分别给这两台主机发送伪造的网关ARP应答报文, 使Host A和Host C用Host B的MAC地址更新自身ARP映射表中对方的MAC地址。此后, Host A和Host C之间看似“直接”的通信, 实际上都是通过黑客所在的主机间接进行的, 即:Host B担当了“中间人”的角色, 可以对信息进行了窃取和篡改。
4.1.5 ARP报文泛洪攻击
恶意用户利用工具构造大量ARP应答/请求报文发往交换机的某一端口, 导致交换机运算负担过重, 造成设备无法正常运行甚至瘫痪。
4.2 ARP攻击现象
网络系统受到ARP攻击后, 一般会有如下多种异常表现:
4.2.1 网络拥塞、连接速度变慢
由于ARP欺骗攻击发出了大量的ARP应答/请求数据包, 使得网络中的信息流量剧增。同时, 在“中间人”攻击中, 被欺骗的主机将数据信息均传输至攻击主机, 然后由攻击主机进行中转, 而攻击主机的处理能力有限, 又会导致网络阻塞现象。
4.2.2 网络传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变差
在受到ARP欺骗攻击后, 网络传输往往会时断时通并出现丢包的情况, 主机也会时断时通。这是由于网关设备和网络中的合法主机受ARP攻击后频繁变更ARP映射表所导致, 网络会部分或全部丧失传输功能, 特别是在网络受到严重攻击时, 尽管网络连接显示正常, 但部分主机已无法继续访问网络资源。此时, 攻击者则可借机盗取账号和密码, 给网络信息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4.2.3 网络节点间连通性异常
网络节点间连通性异常体现在主机无法ping通网关和上网, 此时, 只有重启路由器或用ARP-d命令刷新ARP缓存区, 方可ping通网关和暂时恢复上网。这是因为路由器广播网关MAC地址, 使主机重新获得正确网关MAC地址的原因, 如果不重启路由器, 路由器如同处于死机状态, 主机也不会获得正确的网关MAC地址。
5 解决措施
5.1 日常ARP攻击的预防
ARP欺骗主要发生在网络设备端和网络主机端, 监测业务系统包括数量众多的网络设备和网络主机, 因此, 为防止系统受到ARP攻击, 需要从网络设备和网络主机两方面进行防范, 同时, 还要根据系统与网络的扩展与升级采取相应的措施, 只有这样, 才能防患于未然。具体的防范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5.1.1 网络主机的防范措施
目前, 系统中每台主机均采用动态ARP对应表, 由于该缓存是动态缓存, 即收到一个相关ARP包就会自动修改该项, 这给ARP攻击留下了隐患。因此, 为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通过ARP-s IP MAC命令对系统内所有主机建立静态ARP对应表, 另外, 由于该ARP静态缓存表会在主机重启后消失, 因此采取将命令写入批处理文件的系统启动目录中, 让主机每次启动时都能执行一次, 从而可有效地防止ARP攻击。
5.1.2 网络设备的防范措施
监测系统中的网络设备主要包括路由器和交换机。对于系统中的网络设备, 主要防范措施是对交换机及路由器进行配置和加固, 此防范措施, 需以应用IP与MAC地址绑定技术为主。
对路由器进行设置, 启用路由器自带的防止ARP攻击的功能, 人工添加局域网所有主机IP/MAC地址后, 进行绑定和保存为静态表。在支持用户自定义访问控制列表 (ACL) 的交换机中配置ACL, 内容包括限制异常ARP广播包占用带宽和阻止仿冒网关IP地址的ARP包等, 用以过滤ARP欺骗包。
5.2 ARP攻击应急预案
一旦在系统中出现网络时断时续、计算机无法正常访问网络资源等疑似ARP攻击的情况, 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判断、定位和清除。
5.2.1 定位ARP攻击主机
在无法上网的主机上, 用ARP-a命令查看网关信息, 记录错误的网关MAC地址, 然后用局域网扫描软件找出网段内与该MAC地址对应的IP地址, 这对应的IP地址, 有可能就是对主机进行攻击的IP地址。此时, 可查对IP/MAC统计表, 如果某主机的M AC地址与网关的M AC地址相同, 那么这台主机就是攻击源。当然, 也可以在主机上运行对外网网址路由跟踪的命令tracert-d, 如果显示的第一跳不是真实网关IP地址, 而第二跳才是网关的IP地址, 那么就可以判定, 第一跳的IP地址相对应的主机就是攻击主机。
5.2.2 删除ARP攻击主机病毒
在网络中将攻击主机隔离以后, 首先要清除ARP病毒。由于ARP病毒多是木马或蠕虫, 需要分别用杀毒软件和木马专杀工具来进行查杀, 一般需要采取如下步骤进行:
(1) 查找并终止病毒的进程, 若程序在启动项中, 则取消该启动项;
(2) 在攻击主机上全盘搜索病毒特征关键字, 找出病毒组件后, 在系统安全模式下直接给予删除;
(3) 终止病毒在系统中建立的所有相关服务。
6 结束语
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化和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监测系统的信息化水平, 推动了系统的分布式部署与应用。随着监测系统中跨网通信量的逐步增加, 网络主机与其网关设备之间的通信安全与否已成为监测系统网络安全运行的重要方面。如何在日常的网络管理中确保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有效预防ARP攻击等网络攻击手段, 是对广播电视监测技术人员新的要求。ARP攻击仅仅是网络中的一类攻击, 网络还面临着多种安全威胁, 管理员应该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并不断跟踪最新安全技术, 做到防患于未然。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在实际工作中处理的一次ARP攻击事件, 并通过对该次攻击事件的分析, 重点对ARP攻击的分类、危害进行了描述, 对ARP攻击的预防及处理措施进行介绍。
浅析高中化学中的异常现象 篇8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教学,而实验教学就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出现,会对学生造成认知冲突的失衡。教师若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彻底解决,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给学生留下知识盲点,并失去对实验教学的信心。找出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变“异常”为“正常”,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善于观察、自主探究的科学素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教师本身也提供了一个提高专业素质、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一、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
1. 因试剂的纯度引起的实验异常。
在高中化学实验中,不同的实验对其所选择的实验药品纯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限于中学化学实验条件,有些实验往往产生“失常”现象。
例如在做“甲烷的燃烧实验”时,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制备CH4气体,在用石英玻璃管燃烧时却发现火焰呈黄色。这是由于制备气体时反应物受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所致,使产生的甲烷不纯,含有丙酮等杂质气体。因此我们可以在实验前将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充分炒干、研细、混匀,同时要保证碱石灰过量。
再如在做“原电池实验”时,在观察到除了铜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以外,作为负极的锌片上也会有较多的气泡生成。这种现象是由于锌片不纯,含有C、Fe等杂质且金属表面粗糙,容易产生微小电池而使氢的超电压减小,最终使得一部分氢气在锌表面析出。
2. 因试剂加入顺序的先后引起的实验异常。
教师或学生在实验中,若将化学试剂的加入顺序变更以后,有可能引起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得到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
例如在做“溴与苯酚取代实验”时,将苯酚溶液加到浓溴水中,观察不到白色沉淀,而只能见到溶液变成了黄色。若将反应物的加入顺序改为“将1-2滴浓溴水滴入苯酚溶液中”,保证反应中苯酚过量,则预期现象很明显。
再如Cu(OH)2的制备是高一的一个学生实验。若按教材要求的方法和步骤,向盛有Cu SO4溶液的烧杯中滴加Na OH溶液,可以产生大量的絮状沉淀,但是对该沉淀进行加热时有时就是看不到黑色Cu O。实际上,按如上操作一般生成的沉淀只能是绿色的碱式硫酸铜,致使观察不到Cu(OH)2的受热分解现象。所以,建议将步骤改为“向盛有Na OH溶液的烧杯中滴加几滴Cu SO4溶液”,确保生成Cu(OH)2过程中Na OH始终是过量的。
3. 药品保存方面引起的实验异常。
实验室购置的药品不一定会马上使用。有些药品会因为在实验室保存过程中,由于长时间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作用或者人为地药品保存不当而发生变质,最终导致实验过程中异常现象的出现。
例如在检验Na2SO3中的SO32-离子时,加入Ba Cl2溶液后产生大量白色沉淀,加入稀HCl后,产生可以使石蕊试纸变红的酸性气体。但是无论HCl量多少,试管中始终会有少量白色沉淀无法溶解。实际上,由于SO32-离子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等氧化成Na2SO4,所以看见有不溶于HCl的沉淀也就不足为奇了。
4. 因药品用量的不同引起的实验异常。
实验过程中,特别是在学生做学生实验时由于实验习惯的问题,在取用药品时用量很随意,很容易出现出乎意料的现象。
二、异常现象的合理利用
实验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是可能的,关键是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如何对待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意外中蕴含着正常,关键是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如果设法搪塞或者回避的话,就错过了最好的教育时机。抓住实验中的意外,也就抓住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若能积极引导并给予合理的分析解释,也就能化慌乱为沉着、化意外为平常,反而能因化腐朽为神奇的“意外”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记忆,教学目的也就能轻易实现,使师生双方在探索活动中相互得到提高。
1. 利用异常现象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求教师自觉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思考、分析、研究,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理论,进一步使教师树立起“科研先导”的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创新型”转化。
去年我校邀请了专家来校指导,我被要求上《铁和铁的化合物》第一课时,需要演示Fe和水蒸气反应制H2实验,但是按高中化学教材图示和步骤操作实验几乎就不能成功,为此我采用了多媒体模拟实验来代替,在课后评析中有了较大的争议。之后我再认真地进行反思总结,查阅资料,终于发现陆燕海:《铁与水蒸气反应的装置改进和铁粉选择》一文中采用石英两通管、用电热丝竖直加热方法。
2. 利用异常现象进行反思性实验教学,逐步使学生养成去思考、会思考的习惯。
当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实验失败或误差较大时,教师应见缝插针积极引导学生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反思失败的原因以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改进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做“盐类水解实验”时,学生在测定Na Cl溶液的PH时却发现其结果往往不等于7,而是略大于7。这时就不能主观臆断地把结果记为7,而应该让学生从溶液、环境、试纸等方面仔细探索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教师此时要当好“领路人”角色,多与学生交流,鼓励其对这些异常现象进行探讨,这样不但提供学生主动思考、表达的机会,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
高中化学实验中由于受试剂的纯度,试剂添加顺序,药品用量,副反应,温度,催化剂,实验装置等各方面制约,有时会导致实验现象异常。
关于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异常的分析 篇9
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出现, 会对学生造成认知冲突的失衡。教师若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彻底解决, 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 给学生留下知识盲点, 并自身失去对实验教学的信心。找出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 变“异常”为“正常”, 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善于观察、自主探究的科学素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对教师本身也提供了一个提高专业素质, 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因此我认为造成化学实验现象出现异常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因试剂加入顺序的先后引起的实验异常。
教师或学生在实验中, 若将化学试剂的加入顺序变更以后, 有可能引起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得到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
例如在做溴与苯酚取代实验时, 将苯酚溶液加到浓溴水中, 观察不到白色沉淀, 而只能见到溶液变成了黄色。若将反应物的加入顺序改为“将1-2滴浓溴水滴入苯酚溶液中”, 保证反应中苯酚过量, 则预期现象很明显。
再如Cu (OH) 2的制备是高一的一个学生实验。若按教材要求的方法和步骤, 向盛有Cu SO4溶液的烧杯中滴加Na OH溶液, 可以产生大量的絮状沉淀, 但是对该沉淀进行加热时有时就是看不到黑色Cu O。实际上, 按如上操作一般生成的沉淀只能是绿色的碱式硫酸铜, 致使观察不到Cu (OH) 2的受热分解现象。所以, 建议将步骤改为“向盛有Na OH溶液的烧杯中滴加几滴Cu SO4溶液”, 确保生成Cu (OH) 2过程中Na OH始终是过量的。
2. 因试剂的纯度引起的实验异常。
高中化学实验中, 不同的实验对其所选择的实验药品纯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限于中学化学实验条件, 有些实验往往产生“失常”现象。
例如在做甲烷的燃烧实验时, 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制备CH4气体, 在用石英玻璃管燃烧时却发现火焰呈黄色。这是由于制备气体时反应物受热不均匀, 局部温度过高所致, 使产生的甲烷不纯, 含有丙酮等杂质气体。因此可以在实验前将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充分炒干、研细、混匀, 同时要保证碱石灰过量。再如在做原电池实验时, 在观察到除了铜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以外, 作为负极的锌片上也会有较多的气泡生成。这种现象是由于锌片不纯, 含有C、Fe等杂质且金属表面粗糙, 容易产生微小电池而使氢的超电压减小, 最终使得一部分氢气在锌表面析出。
3. 因药品用量的不同引起的实验异常。
实验过程中, 特别是在学生做学生实验时由于实验习惯的问题, 在取用药品时用量很随意, 很容易出现出乎意料的现象。
例如在做银镜反应时, 在一洗净的试管里注入1ml Ag NO3溶液, 然后加氨水到完全溶解, 再滴几滴新配的乙醛溶液后水浴加热几分钟却始终得不到光亮的银镜。分析原因, 应该是银氨溶液配制时氨水量未控制好引起的。在向Ag NO3溶液中滴加氨水不可过量, 教材描述为“氨水加到生成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实践经验证明, 氨水过量越多, 银镜反应的效果越差。所以我个人建议, 加氨水时直到最初产生的沉淀溶解到还略显浑浊 (不可使沉淀恰好溶解至溶液澄清) 为止, 这种银氨溶液氧化能力最强, 实验效果非常好
4. 药品保存方面引起的实验异常。
实验室购置的药品不一定会马上使用。有些药品会因为在实验室保存过程中, 由于长时间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作用或者人为地药品保存不当而发生变质, 最终导致实验过程中异常现象的出现。
比如在检验Na2SO3中的SO32-离子时, 加入Ba Cl2溶液后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加入稀HCl后, 产生可以使石蕊试纸变红的酸性气体。但是无论HCl量多少, 试管中始终会有少量白色沉淀无法溶解。实际上, 由于SO32-离子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等氧化成Na2SO4, 所以看见有不溶于HCl的沉淀也就不足为奇了。
5. 因副反应的存在导致实验现象异常。
很多化学反应中都有副反应的存在, 有些副反应甚至影响实验结果, 干扰实验现象。
例如高中化学《氮和磷》一节有这样的练习:“用大试管收集一试管NO2气体, 倒扣在盛水的水槽中, 不久看到试管里红棕色气体消失, 水面上升至容积的约2/3处……”事实上由于收集的气体中常常含有NO等物质, 存在副反应NO2+NO+H2O=2HNO2, 实际水面上升要远远大于试管体积的2/3。
6. 因实验温度控制不当引起的实验异常。
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趋势的一个重要方面。温度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一个反应能否发生、向什么方向发生等问题。所以, 温度的合理控制对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至关重要。
例如在做乙醇的氧化实验时, 将螺旋状的铜丝加热变黑后, 如不迅速插入乙醇, 反复几次, 并不会看到铜丝变红亮, 也不会闻到有刺激性气味。因为铜丝插入速度太慢, 使铜丝温度下降后反应就不能发生了。
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 所用试剂的浓度大小, 试剂选用的恰当与否, 酸碱介质环境, 仪器的选用及装置是否合理, 以及实验操作者自身基本操作是否过关等方面也会引起实验的异常现象。
大地电磁测深法假异常现象研究 篇10
1 假异常形成机制分析
如图二所示的两层模型, 第一层的电阻率和底面深度分别为ρ1、h1, 第二层电阻率为ρ2。这里将第一层等分为N个薄层, 每层的电阻率仍然为ρ1, 根据阻抗连续条件, 利用层状介质阻抗递推公式, 计算各个频率在不同深度的阻抗。
其中 为第m层的复波数。
取ρ1=200欧姆, h1=2000米, 模型一取ρ2=20欧姆, 模型二取ρ2=2000米。图一为某高频频率不同深度的阻抗的模, 可以看出阻抗的模随着到界面的距离而不断振荡, 曲线左支需要放大才能区分 (图2所示) 。
阻抗Z=E/H, 阻抗的振荡其实反映的就是电场和磁场的振荡。其实, 对于理想介质, 相应的半波损失和驻波现象早已被揭示, 损耗介质中, 形成的合成波与理想驻波也已证明有较大相似性, 可以直接将相应结论迁移过来, 这里不再赘述。在损耗介质中, 反射波和入射波合成准驻波, 磁场的波节点恰好是电场的波腹点, 磁场的波腹点恰好是电场的波节点, 因为衰减的原因, 反射波和入射波不能相互抵消, 所以在波节处, 场值仍然大于0。如果ρ2<ρ1, E在界面处值最小, 阻抗也最小;如果ρ2>ρ1, E在界面处值最大, 阻抗也最大。由于衰减的原因, 波节与波腹的振幅差会逐渐减少, 损耗介质中准驻波仅仅存在界面附近。视电阻率曲线中部分频率的假异常现象是反射波和入射波干涉引起的, 由于波长的不同, 地面阻抗会随着频率周期性的振荡, 高频部分由于波长小, 衰减快, 即便位于波腹处振荡也小到可以忽略, 低频部分衰减小, 而且频率越低, 波长越大, 有些频率地面阻抗恰好是波腹处 (图3所示) , 从而形成视电阻率假极值点。
2 二维构造下假异常特性分析
本文通过设计一个简单的二维模型分析假异常在二维剖面上的特征。如图四所示, 模型中高阻为2000欧姆, 低阻异常体为20欧姆, 背景为200欧姆, 正演采用有限差分法, 图五为TE模式下视电阻率和相位的剖面图, 图六为TM模式视电阻率和相位的剖面图。
如同一维情况一样假异常会导致高阻附近会很容易低阻薄层, 而低阻附近会出现高阻薄层;在二维情况下不同模式之间表现的假异常是有区别的, 二维下TM模式在横向上效果好于TE, 纵向上TM有拉伸现象。TE模式对低阻反演较TM灵敏, 这一点在视电阻率剖面和相位剖面上均有体现。
3 结语
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分析大地电磁测深中假异常的产生的物理机制, 明确其是由于界面反射波和入射波干涉引起。通过一个简单二维维模型响应, 分析假异常在二维剖面上的特征。了解异常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对于电磁测深剖面的正确解释显然是由帮助的。
参考文献
[1]石应骏, 刘国栋, 等.大地电磁测深法教程[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85, (09)
[2]苏发, 汤井田, 等.电磁测深中视电阻率假异常现象分析[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1995, (04)
现象异常 篇11
【关键词】化学实验 现象异常 原因 利用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教学,实验教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课堂演示还是学生实验,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会出现一些与预料的正常实验结果不相符合的现象,其中有颜色变化的异常、生成物气味的异常、事故发生的异常等等。
一、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
(一) 因试剂的纯度引起的实验异常
高中化学实验中,不同的实验对其所选择的实验药品纯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限于中学化学实验条件,有些实验往往产生“失常”现象。
例如在做甲烷的燃烧实验时,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制备CH4气体,在用石英玻璃管燃烧时却发现火焰呈黄色。这是由于制备气体时反应物受热不均匀。实践经验证明,氨水过量越多,银镜反应的效果越差。所以我个人建议,加氨水时直到最初产生的沉淀溶解到还略显浑浊(不可使沉淀恰好溶解至溶液澄清)为止,这种银氨溶液氧化能力最强,实验效果非常,使产生的甲烷不纯,含有丙酮等杂质气体。因此可以在实验前将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充分炒干、研细、混匀,同时要保证碱石灰过量。
(二) 因试剂加入顺序的先后引起的实验异常
教师或学生在实验中,若将化学试剂的加入顺序变更以后,有可能引起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得到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
例如在做溴与苯酚取代实验时,将苯酚溶液加到浓溴水中,观察不到白色沉淀,而只能见到溶液变成了黄色。若将反应物的加入顺序改为“将1-2滴浓溴水滴入苯酚溶液中”,保证反应中苯酚过量,则预期现象很明显。
(三) 因药品用量的不同引起的实验异常
实验过程中,特别是学生在做实验时,由于实验习惯的问题,在取用药品时用量很随意,很容易出现出乎意料的现象。
例如在做银镜反应时,在一洗净的试管里注入1mlAgNO3溶液,然后加氨水到完全溶解,再滴几滴新配的乙醛溶液后水预加热几分钟却始终得不到光亮的银镜。分析原因,应该是银氨溶液配制时氨水量未控制好引起的。在向AgNO3溶液中滴加氨水不可过量,教材描述为“氨水加到生成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
(四)因副反应的存在导致实验现象异常
很多化学反应中都有副反应的存在,有些副反应甚至影响实验结果,干扰实验现象。
例如高中化学《氮和磷》一节有这样的练习:“用大试管收集一试管NO2气体,倒扣在盛水的水槽中,不久看到试管里红棕色气体消失,水面上升至容积的约2/3处……”事实上由于收集的气体中常常含有NO等物质,存在副反应NO2 + NO + H2O =2HNO2,实际水面上升要远远大于试管体积的2/3 。
二、异常现象的合理利用
实验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是可能的,关键是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
(一)利用异常现象进行反思性实验教学,逐步使学生养成去思考、会思考的习惯
当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实验失败或误差较大时,教师应见缝插针积极引导学生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反思失败的原因,以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改进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做盐类水解实验时,学生在测定NaCl溶液的pH时却发现其结果往往不等于7,而是略大于7。这时就不能主观臆断地把结果记为7,而应该让学生从溶液、环境、试纸等方面仔细探索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教师此时要当好“领路人”角色,多与学生交流,鼓励其对这些异常现象进行探讨,这样不但提供学生主动思考、表达的机会,也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利用异常现象,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的水平和创新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只要学生留心观察实验过程,注意捕捉奇特的变化,就可以发现许多实验异常现象,对这些异常现象进行探究会得到很多重要的发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对见怪不怪的现象着手探究、发现问题。中学化学中异常现象很多,其中很多异常现象都可以成为学生进行探究的极好材料。
探究“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的递变规律”,分别用镁条和铝片与稀硫酸反应,发现铝片与稀硫酸几乎不反应,基本上看不到气泡。这一现象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和酸的通性等是矛盾的,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在疑惑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疑问:根据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分析,反应的实质是单质铝与氢离子反应,那么为什么氢离子浓度相同的稀盐酸与铝片反应的速率却比稀硫酸要快得多?
猜想与假设:溶液中除氢离子外的其他离子(Cl-、SO42-)可能会影响反应速率。稀盐酸中产生H2速度比稀硫酸中快,那么,是否Cl-对反应有促进作用,SO42-对反应有抑制作用呢?
探究方案制定与实施:用1mol/L的稀盐酸和0.5mol/L的稀硫酸分别与相同的铝片反应,验证了这个题目的正确性。两者再进行对比实验分别检查Cl-和SO2-4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再进行对比实验:
1. 若往稀硫酸中加入一定量固体NaCl后,再与Al反应,发现反应的速率加快。
2. 若往稀盐酸中加入一定量固体Na2SO4后,再与Al反应,发现反应的速率减慢。
玉米雌穗发育异常现象原因探讨 篇12
关键词:玉米雌穗,发育异常,影响因素
玉米是邹平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现种植面积已达5.33万公顷。往年玉米雌穗发育异常现象 (以下简称雌穗异常) 虽时有发生, 但都较为轻微, 对玉米产量影响不大。然而, 2012年出现的雌穗异常情况, 发生范围广、面积大、程度重, 为近年来所罕见。发育异常穗少者在30%左右, 多者达70%以上, 减产幅度30%~50%, 给玉米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
一、雌穗异常表现类型
1. 空秆
主要有两种:一是玉米株上根本没分化出雌穗, 农民习惯称之为“公棒子”;二是虽分化出雌穗, 但都是每穗结实少于20粒的果穗。有些雌穗从外表看长得挺大, 但扒开苞叶一看, 有的没有粒, 有的仅有几粒。
2. 雌穗缺粒
(1) 雌穗籽粒少, 呈散乱分布, 即通常所说的“花穗”。
(2) 一侧从基部到顶端数行没有籽粒, 穗型多向缺粒一侧弯曲, 即常说的“老娘脚”。
(3) 秃尖, 一般占穗长30%左右, 严重者达50%以上。
二、雌穗异常基本情况
品种异质性、水肥条件、种植方式、栽培管理等的不同, 雌穗异常出现差异。同一品种出现雌穗异常程度不同, 有轻有重, 有有有无;同一地块不同品种雌穗异常程度表现各异, 轻重不一;播期的不同, 雌穗异常出现的几率和差别有很大变化;群体密度过大的地块发生重, 较小的发生轻;地力高的地块轻微发生, 低的加重发生。
三、雌穗异常发生原因
1. 栽培管理不当
(1) 播期早晚。玉米雌穗异常和播期不构成相关, 但播种过早或过晚, 在穗分化阶段若遇到严重逆境, 如高温干旱、阴雨寡照等, 就会大量出现。
(2) 播种质量差。播种粗放, 播后出苗不齐, 又不间苗, 出现部分小晚苗, 与大苗之间的差异随植株生长而逐渐加大。再加上种植密度过高, 小晚苗营养不足, 生长缓慢, 至玉米生长中后期就变成了小弱株, 雌穗的分化发育受到抑制, 不能正常的授粉结实, 形成空秆。
(3) 种植密度过大。当前玉米主导品种如郑单958、浚单20等, 适宜种植密度在每亩4000株左右, 而2012年有好多地块种植密度过高, 有的每亩超过4500株。这样不仅造成群体偏大, 通风透光不好, 光照不足, 叶片光合作用减弱, 还使得植株对光照、肥水的竞争加剧, 群体生长发育不平衡, 出现养分导流叶片的情况, 雌穗难以获得充足的矿质营养, 分化发育受阻或停止, 空秆率增高。
(4) 施肥不合理。玉米从拔节到开花期间是雌雄穗分化形成和授粉结实的关键时期, 穗期需肥占整个生育期需肥总量的85%。然而实际的施肥情况却是:氮、磷、钾肥配比不当, 有机肥与微肥 (硼、锌) 缺乏及“一炮轰”式的施肥。到了玉米开花、灌浆期, 肥料养分供应不足或不协调, 影响到有机质的合成与运输, 植株生长不良。雌穗瘦小, 苞叶过长, 吐丝延迟甚至不能吐丝;雄穗小花过早开放, 花粉量减少, 导致雌穗受精率降低, 出现空秆或穗缺粒现象。
(5) 忽视病虫防治。玉米常见的病虫害有:苗枯病、叶斑病、粗缩病、蚜虫、玉米螟、粘虫等。因轻视防治, 这些病虫就对玉米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或破坏玉米茎秆、心叶, 阻碍养分传输, 延缓植株生长;或使雄穗小花干瘪, 雌穗花丝受损;或使叶鞘、叶片和苞叶受害, 功能叶早衰, 雄穗花粉量不足, 雌穗吐丝不畅。病虫为害, 影响到雌、雄穗分化发育, 使雌穗授粉结实不良, 以致雌穗异常。
2. 不利气候因素
(1) 高温干旱。玉米抽雄前20天为需水临界期, 时间在7月中旬, 植株正处于营养和生殖生长并进的阶段, 要求适宜的气温25~28℃, 田间持水量70%~80%。此期旬降水仅5.7毫米, 较常年偏少47.2毫米;日平均气温27.5℃, 较常年偏高0.5℃, 其中有5d最高气温高于32℃, 出现了高温干旱天气, 致使土壤水分供应不足, 严重地制约了玉米雌穗生殖器官分化形成和生长, 抽穗困难, 易形成无穗空秆。同时干旱还使得雄穗分枝少, 花粉发育不良, 给后期的扬花散粉造成了不利影响。
(2) 阴雨寡照。8月上旬玉米有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 也是玉米抽雄吐丝的关键时期, 需要充足的光照和养分。邹平县却出现了连续6天的阴雨寡照天气, 日照时数仅39.5小时, 较常年偏少30小时, 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降低, 光合产物严重不足, 茎秆叶片中储存的有机物减少, 形成了有库缺源的状态。此时植株基本处于有机养分消耗期, 雄穗就利用顶端生长优势, 将养分吸收到顶端, 提前抽出开花;雌穗因营养不足而生长受到抑制, 苞叶老化加重, 吐丝受阻或不吐丝, 这样就加大了部分品种的雌雄间差。有的品种雄穗抽出6~10天后, 雌穗才陆续吐丝, 此时雄穗散粉已处于末期或停止, 出现了花期不遇的不良后果。再就是阴雨寡照天气还使雄穗花粉活力降低, 寿命缩短, 雌穗无法完成正常的受精过程, 异常现象增多。
3. 品种异质性
在同样的气候因素、栽培管理等条件下, 有的品种 (郑单958、浚单20) 出现雌穗异常, 有的品种 (先玉335) 就不出现或很少出现, 这说明玉米在雌雄分化的生物学特性上, 品种间存在异质性。然而品种和种子概念是不同的, 异质性的出现, 虽与品种的种类有关, 但它不属于种子质量范畴。
四、结论
【现象异常】推荐阅读:
网络异常现象08-09
股票投资中异常现象06-29
温室黄瓜栽培中的异常现象及其防治措施08-27
程序开发中异常的理解及处理异常论文10-20
系统异常07-14
免疫异常07-22
异常波动10-14
异常状况10-15
异常改造10-16
异常变化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