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

2024-08-04

高二生物(精选3篇)

高二生物 篇1

为搞好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会考复习, 落实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知识, 并能够顺利通过会考。下面结合实际谈几点抓好最后阶段的复习教学工作看法。

一、明确会考的性质、命题要求

1. 会考的性质。

高中生物会考是检查省普通高中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只是学业水平测试, 不追求区分度。只针对基础性和均衡性, 不针对多样性和选择性。

2. 题型及分数比例:

单项选择题70分, 非选择题包括填空、识图、分析和实验题共30分。

3. 内容比例:

必修一30%, 必修二30%, 必修三30%, 实验10%。

4. 难度控制:

试卷包括基础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 其占分比例大约为7∶2∶1。

二、巧用会考大纲, 提高复习效率

会考大纲是学生参加会考的重要依据, 在会考复习中一定要用好它。我的做法是:会考系统复习前利用大纲先让学生了解考试的时间、题型和分值, 会考复习时根据大纲重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回顾每一单元的知识内容, 其中可以考虑用不同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整合, 归纳出它们相互的联系, 用图解表示, 可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采取有效的方式搞好复习

1. 重视“双基”复习, 总结归纳形成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

生物学科应把精力放在“双基”教学和能力培养上。第一, 充分使用好能体现生物学学科特点的“双基”题, 通过“双基”题的训练和测试, 及时发现问题, 查缺补漏, 以扎实的“双基”教学使学生打好牢固的基础。第二, 注重生物学科的内在联系, 将相关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合起来, 形成知识的结构和体系是总复习的重要方法, 这种复习方法的运用必然有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分析的综合, 有利于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 也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2. 抓好章节复习, 指导学生归纳知识点。

在进行章节复习时, 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启发学生归纳本章的知识结构。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常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归纳某一章或节的知识结构, 学生感觉这样归纳, 使知识条理清楚, 记忆深刻, 而且还能发现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从而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

3. 运用比较法, 化繁为简, 找出知识联系。

比较法就是对有联系的事物, 同一事物的相关面进行类比, 以达到同中求异、异中存同, 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事物的本质, 从而提高正确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 比较法可帮助学生感知、识记、理解、综合运用生物知识、突破难点, 抓住要点, 化繁为简, 变难为易。包括基本概念的比较, 找出相互联系。可以利用图表比较, 分析异同及知识的联系。高中生物的内容中, 很多知识点都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比较, 如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等。

4. 强化训练, 提高能力。

练习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选择难度适中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然后采取矫正补救来确保目标的实现。在练的基础上进行讲评, 可培养学生解题的技巧, 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在复习过程中, 充分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练习、讨论、讲评可巩固知识与发展思维能力。选择适当情境、联系实际、开拓性强、难度较大的题目, 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

5. 注重教材插图, 可以帮助学生对抽象知识进行理解。

插图是教材中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具有增强直观性,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的作用, 在复习过程中学生重视插图, 学会利用插图, 做到以图解文, 以文理图, 复习效果往往有明显的提高。

摘要:从明确会考的性质、命题要求;巧用会考大纲, 提高复习效率;采取有效的方式搞好复习等方面探讨了会考复习的要求。

关键词:会考,生物,复习

高二生物 篇2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目的要求】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Na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碱后,能使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

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1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的磷酸缓冲液,0.1mol/LHCl(盛于滴瓶中)、0.1mol/LNaOH(盛于滴瓶中)、4副防护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二、方法步骤和记录

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并作记录

3、一次加一滴0.1mol/LHCl,然后,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

6、充分冲洗烧杯,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三、现象观察

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

四、实验结论

1、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再用其他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2、根据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五、实验评价

你的实验测得的不同情况下的PH值是否存在误差?分析误差存在的原因,如何降低误差?[误区警示]

1、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请你分析目的是什么?

解析:第一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发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第二次和第三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2、实验过程中腐蚀性物质使用注意事项及解决措施。

解析:HCl和NaOH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若有洒落或溅出,要立即用水冲洗15min,并告诉老师。

3、生物材料最好是一种植物材料,一种动物材料。【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

1、就实验加入HCl或NaOH后的PH的变化来说,生物材料是更像自来水还是更像缓冲液?2、分析缓冲液的PH变化情况为什么与自来水的不同。3、尝试对生物材料维持PH稳定的机制进行解释。二、探究创新

1、通过“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探讨,你认为生物体内环境中其它环境(如血糖、温度、H2O、无机盐等)是否也可以维持稳态?

2、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失调?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失调?

实验二模型建构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实验原理】

胰岛素和胰高糖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胰岛素能组织细胞的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胰高血糖素能促进,并促进,从而使。生物体中依靠这种作用的激素共同维持血糖的平衡。【目的要求】

让学生通过模拟活动充分掌握和理解在不同情况下,两种激素应如何起作用共同控制血糖的平衡。增强学生交流和判断思考能力。【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

15张“糖卡”正面写上“每1L血液中的0.1g葡萄糖”,背面写上“糖元”,2张胰岛素卡2张胰高血糖素。二、方法步骤

1、模拟吃饭后的反应甲将2张“糖卡”放到桌子上,使血糖浓度,此时由拿出张卡使甲的2张“糖卡”由背翻到面,血糖浓度维持平衡。

2、模拟运动时的反应甲从桌子上拿走了1张正面朝下的“糖卡”,使血糖浓度,此时由________拿出张卡,使的1张“糖卡”由面翻到面,血糖浓度维持平衡。三、实验结论

当生物体内血糖浓度升高时,能血糖浓度;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能血糖浓度。因此,生物体中血糖浓度能。四、实验评价

与其他小组交流构建模型的过程和结果,相互借鉴,并就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误区警示】

1、应选用不同颜色的纸做“糖卡”,胰岛素卡和胰高血糖素卡。2、卡上字应醒目,方便活动操作。3、各组应对此活动进行交流。【问题探究】

一、问题思考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是怎样反应的?反应的结果怎样?当血糖水平降低时呢?二、探究创新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实验三探究: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目的要求】

1、进一步学会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2、学会用探究的实验方法来研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3、理解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生根,体会科学理论在应用到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也有许多要探索的问题。4、通过小组之间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方案设计】

一.提出问题: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呢?

二.作出假设:浓度的可以使插条基部的薄壁组织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愈伤组织,长出。三.设计实验:选择生长素类似物——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制作插条——分组处理插条

——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5mg/ml(用蒸馏水配制,加少许无水乙醇以促进溶解)插条处理方法:浸泡法或沾蘸法【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当地主要绿化树种或花卉(如:月季、杨、加拿大杨等)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或小组想要研究的其他植物的枝条。蒸馏水、天平、量筒、容量瓶、滴管、试剂瓶、烧杯、玻璃棒、矿泉水瓶。

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α—萘乙酸(NAA)、2,4-D、IPA、IBA和生根粉等,可选其中的一种;所用药品包装说明上所列举的其他材料。

二.方法步骤:

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用容量瓶将生长素类似物母液分别配成浓度为的溶液,分别放入矿泉水瓶中,深约。再取一矿泉水瓶,加入等量的清水,作为,及时贴上相应标签。

制作插条:将准备好的枝条剪成长约的插条,插条的形态学上端为面,下端要削成面,这样在扦插后可;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条件应。溶液的矿泉水瓶中,处理几小时至一天。

进行实验:设置个相同的水培装置,加入等量的完全营养液,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分别培养经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及清水处理过的插条,注意保持温度为。三.观察现象:

定期观察每组实验材料的生根状况,并记录结果。(浓度:mg/ml;时间:天)

分组处理:将制作好的插条,分成组(每组不少于3个枝条),分别将其基部浸泡在盛有清水和浓度为

四.实验结论:经过天观察,用浓度为处理过的插条生根最早,生根数最多,所以对于植物来说,促进插条生根的这种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是。

五.实验评价:实验结果与你预期的结果一致吗?你做出的假设是否得到了确认?【误区警示】

在本实验中,生长素类似物的功能与其促进根生长的功能是一回事吗?在本实验中,若在适宜浓度范围内不能生出不定根,请分析可能的原因?【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

你们小组提前做本探究活动的预实验了吗?预实验的作用有哪些?你们小组认为在施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时,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二.探究创新:

就此次探究活动,你们小组还能作进一步的探究吗?你有没有一些改进此探究活动的措施?

实验四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实验目标】

初步学会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亲身调查周边植物,帮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自然,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操。【实验原理】

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计算每个样方内的平均个体数,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形状的调查地段选择相应的取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一下几种:五点取样法,样方的形状可以是方形的、长方形的、条带状的或圆形的,但样方必须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这可以通过随机取样来保证。

等距取样法:当调查的地段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先将调查地段按纵向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样方之间的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长条形的总体为100m长,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抽样距离为10m。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m的前1m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五点取样法:当调查地段为方形时,可以按梅花形取五个样方:先做该地段的两条对角线,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确定一个样方的中心,在每条对角线上距边角1/4对角线长处,各确定一个样方的中心,共五个样方。样方面积一般为1m2,如果该种群的密度较小,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

【材料用具】卷尺、尼龙绳、木楔、钢笔、记录本、植物分类图鉴【实验准备】

调查前教师先进行实地考察,找出比较典型的地块。选择学生比较熟悉、容易识别而且分布比较均匀的双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这样有利于数据的分析、比较。像一年蓬这类单株生长特征明显的双子叶植物,就是很理想的调查对象。教师事先对该地块进行种群密度取样调查,并可采集好有关植物并制作成标本,使学生掌握好调查对象的形态特征。如果遇上样方边界的压线个体,按左上原则处理,压线个体出于线的左侧或上方,则计入样方内。【方法步骤】

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等距取样法)。先将调查总体分为若干等分,有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学生对照植物分类图鉴掌握调查对象的形态特征。计数(附种群调查记录表)计算种群密度。【结果分析】

计算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该种群算术平均数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该算术平均值即为调查区域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应结合调查区域相关情况对该估计值做出生物学解释。【注意事项】

选取地势开阔、平坦、植被茂盛的地点作为调查地点,如校园草地、公园、田埂等都是比较理想的地点。注意避免有深水、陡坡、毒虫等有安全隐患的地点;根据调查对象划定调查地段的大小。调查地段应大小适中,面积过大则费时费力,面积过小则失去调查意义;地段形状可以是规则或者不规则,地段边界按植被分布或地理边界划定;选取样方的个数根据地段总面积而定,地段较大的,样方数可相对多些;

实验五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目的要求】

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3、通过小组间的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方案设计】

一、提出问题培养一种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二、猜想假设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____________型增长变化。三、设计实验

①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丙等若干实验组。②分别用等量培养液,在相同适宜环境中培养等量酵母菌。③每天用血球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并作记录,连续7天。④7天后,各组向全班汇报本小组7天的数据,算出每一天数据的全班平均值,根据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长。【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究所需要的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0.1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

1、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肉汤培养液,塞上棉塞。2、用高压锅进行___________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记甲、乙、丙等。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______________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_____________℃下培养7天。三、现象观察

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四、实验结论

1、根据表格平均值作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7天中的变化曲线。

2、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__________型增长变化。五、实验评价

用你所在小组的记录数值所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与平均值作出的曲线相比相似程度怎样?试作出解释。【误区警示】

1、操作过程中要建立“有菌”的观念,不能随意谈笑。

高二生物教案 篇3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变异的类型和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基因。

2.掌握突变的概念,理解基因突变的原因。

3.了解基因突变的种类、特点,理解基因突变的意义。

4.了解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及其成就。

(二)能力训练点

1.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及综合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基因突变的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懂得生物界丰富多彩的本质,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2.通过例举我国在诱变育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四)学科方法的训练点

1.前面学习了遗传知识,再学习变异,从而认识遗传和变异是对立的统一关系,由此形成学生辩证的思维方法。

2.学习了利用基因重组可通过杂交方法育种,还应使学生了解利用基因突变可通过化学的方法和物理的方法诱变育种。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基因突变的概念。

[解决方法]

(1)通过出示基因结构变化的示意图,加深学生对基因突变内涵的理解。

(2)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概念的运用达到巩固概念和知识迁移的目的。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基因突变的原因。

[解决办法]

对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结合图解进行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基因突变的原因DNA复制过程也可能发生差错,基因中个别碱基的变化,就会造成性状改变。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为什么说基因突变是变异的主要来源

[解决办法]讲明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区别,联系实际举例。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谈话。

五、教具准备

基因结构变化示意图,短腿安康羊和正常绵羊图,果蝇的白眼、残翅图,人的白化病图,玉米的白化苗图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图解,镰刀型贫血症红细胞和正常型红细胞比较图,板书内容投影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学生活动设计

1.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

2.引导学生观察基因结构变化的示意图,认识基因突变的实质。

3.帮助学生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图解,理解基因突变的原因。

七、教学步骤

通过银幕显示,让学生明确本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

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种类、特点、以及基因突变的原因和诱变育种。

能力目标与德育目标体现在教学中。

(一)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

生物都能产生自己的后代,倘若后代像亲代就是遗传,后代不像亲代出现了差异就是变异。前面我们对遗传问题进行了学习,了解了主要遗传物质是DNA,DNA控制生物遗传性状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基因,等位基因的传递遵循分离规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传递遵循自由组合规律;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又与性别有直接关系。总之,遗传的问题很复杂,生物的变异也同样如此。

下面学习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P190第12段。

银幕显示自学提纲:

1.变异分为哪两大类怎样区别举例说明。

2.可遗传变异有哪三种来源

检查自学效果。

在学生回答了第一问后,强调:遗传的变异不是环境条件影响而引起的性状改变,而是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异能在后代中重新出现。

提问:通过美容手术,单眼皮能变成双眼皮,这种双眼皮能遗传吗说明理由。

在学生回答了以上问题和提纲中的第二问后,再提问: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种个体间的差异,主要是通过什么产生的

(答案:通过基因重组产生。)

过渡:基因重组能使后代产生变异是因为能产生新的基因型,而基因本身不发生任何改变。如果基因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内容。

一、基因突变

以提问的方式复习旧知识。

(1)什么叫基因

(2)基因的分子结构是怎样的

学生在回答了以上两个问题后,强调:基因主要是在染色体上,是具有遗传效应的因中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不同的基因,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提出问题,让学生读书(教材P190P192页上的第一段)。

银幕显示自学提纲:

(1)基因突变的实质是什么

(2)基因突变分为哪两种类型

(3)基因突变有哪些特点

(4)基因突变的意义是什么

检查自学效果。

在学生回答第1问后,银幕显示基因结构变化的示意图(图中变化的个别基因在闪烁,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讲述:强调基因结构不管按以上的哪一种情况变化,归根结底都是碱基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这就是基因突变的实质),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引起生物性状的变异。比如,正常色觉变成红绿色盲就是由于基因突变产生的新性状。

(一)基因突变的概念

(要求学生在书中P190上勾画出来。)

讲述: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属于分子水平上的变化,因此,在光学显微镜下是看不见的。那么,我们怎样知道基因发生突变了呢

银幕显示:短腿安康羊和正常绵羊图。

讲述:

在1919年,挪威东部一个庄园的羊群中,突然出生一只小羊羔与众不同,它的身体长,腿很短,管理人员对它特别关照,把它养大后,它就成为了一个新品种,取名为安康羊。这个变异个体就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因此,通过表现型就能知道基因突变是否发生了。

请学生回答基因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可分为两种类型: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

引导学生归纳基因突变的特点:

①广泛性

②突变率低

③一般有害(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下面的举例讲明。)

银幕显示图:果蝇的白眼、残翅,人的白化病,玉米中的白化苗。

首先对以上图作一般的介绍。

讲述:

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普遍存在,从病毒到动植物以及人类都会发生,人类的遗传病基本上都是基因突变所形成的。突变其实也不容易发生,在高等生物中,大约10万到1亿个生殖细胞中才会有一个生殖细胞发生基因突变。

设问:基因突变能发生在生殖细胞中,也能发生在体细胞中,其变异性状都能延续到下一代吗

只有发生在性细胞中,突变的基因才能通过受精作用直接传给下一代。

基因突变一般对生物的发育有害,使生物难以生存。比如,人类中的遗传病基本上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基因突变有害,但也不是绝对的。比如:水稻矮杆这一突变性状,在多风高肥地区,可抗倒伏。另外,基因突变能增强农作物的抗病性,提高动物的繁殖力。

由于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不同,基因重组主要是非等位基因组合关系的变化,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基因内部的碱基对的增减或更换,产生出遗传物质的新类型,产生了新的基因。因此,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生物没有变异就没有进化。

过渡提问:基因突变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基因突变的原因

以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例。

银幕显示:正常型红细胞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的性状比较图。

讲述:

镰刀型贫血症是一种异常血红蛋白病,一旦缺氧,患者红细胞变长成镰刀型,血液的粘性增加,引起红细胞的堆积,导致各器官血流的阻塞,而出现脾脏肿大,四肢的骨骼,关节疼痛,血尿和肾功能衰竭等症状,病重时,红细胞受机械损伤而破裂产生溶血现象,引起严重贫血而造成死亡。

银幕显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图解

提出问题与学生一起找原因。

①正常人和镰刀型贫血症病人的红细胞为什么不一样

②为什么镰刀型贫血症病人的血红蛋白中的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

(图中变化的氨基酸和碱基在不停的闪烁,引起学生的注意。)

强调:镰刀型贫血症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的基因中的个别碱基发生了改变。

提问: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细胞生活的什么时期(可让学生讨论,找出答案。)

设问:DNA复制一般是严格的,准确无误的,为什么会出现问题

讲述:

由于在一定环境条件(如射线、化学污染)下或生物内部某些因素(如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的作用下,DNA复制过程发生了差错,在DN中,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其结果使原来基因中的碱基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发生了局部的改变,从而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这种基因中包含的特定遗传信息的改变,必然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三)诱变育种

指导学生读书:

1.什么叫人工诱变

2.人工诱变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人工诱变和杂交育种一样能创造动植物新品种,除此之外还能创造微生物新类型。国内外运用人工诱变的方法培育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品种。

举例: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培育。通过人工诱变的方法培育出新的变异菌株,大大增加了青霉素的提取量。现在青霉素能广泛应用于医疗,是人工诱变的一大功劳。

在农业方面,我国通过人工诱变,培育出了200多个优良品种。比如,东北的黑农5号、6个大豆品种,其含油量比原品种提高2.5%,产量也提高16%。又如,浙江辐音一号早稻,山西太辐19号小麦,黑龙江5号大豆等,我国在诱变育种方面是很有成就的。

最后对诱变育种的优缺点进行归纳。

(二)总结、扩展

基因突变是基因分子结构的改变。在一定的外界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DNA复制过程出现小小的差错,造成了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改变,最终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这种基因中包含的特定遗传信息的改变,就引起了生物性状的改变。

基因突变具有广泛性,在动物界、植物界以及人类,甚至细菌、病毒各种生物中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不同于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产生出新的遗传物质。因此,基因突变是生物产生变异的主要原因,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又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布置作业

银幕显示:

1.一对夫妇所生子女中,性状上差异较多,这种变异主要来自

[]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环境影响

D.基因分离

(答案:A)

2.某自花传粉植物连续几代开红花,一次开出一朵白花,白花的后代全开白花,其原因是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基因分离

D.环境影响

(答案:A)

教材P195中复习题:一、填空题二、选择题。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一、基因突变

(一)基因突变的概念

(三)诱变育种

八、参考资料

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主要流行于西非与美洲黑人中,我国广东佛山地区也有这种病的发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会对人的身体带来很大的影响,对人的生存很不利,但若是杂合体时,对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当疟原虫寄生在他们的红细胞时,患者的红细胞便粘附于血管壁,因缺氧而变成镰刀型。红细胞被破坏时寄生虫也被破坏。

上一篇:农田林网建设下一篇:开发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