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转向与重构(精选3篇)
功能转向与重构 篇1
摘要:在新媒体大量出现的现实条件下,媒体融合不断加深,各种新闻部门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新闻编辑都在进行功能的转变,将自身的结构进行重构,以实现新闻业的发展。文章在媒体融合的视角下,分析媒体融合的状况,以及在这一背景下实现的新闻编辑的转型状况,对于新闻编辑功能的转变提出独特的意见,促进新闻业的转型,促进新闻业的发展。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编辑,功能转向与重构
前言
当前,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融合逐渐成为媒介发展的重要趋势。融合媒体经济的逐渐出现,引发人们的思考,在为现代新闻业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还带来一系列的挑战。在新旧媒体相互融合、不断变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媒体的经营模式,其内部结构在进行重整。伴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加深,各种新闻部门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新闻编辑在进行功能转变,将自身的结构进行重构,以实现新闻业的发展,新闻编辑的功能逐渐由内容核心、单一的制作模式,逐渐向多元化转变。
一、媒体融合的综合概述
1.媒体融合的概念
媒体融合其实可以看作是媒介融合。媒介融合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的,根据浦尔教授对媒介融合的定义,笔者这样对媒介融合做定义:媒介融合是在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多种媒体形式、内容,进行的有组织、有层次的组合。媒介融合式信息技术是发展到一定时间的产物,在数字化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媒体形式融合,由于技术催生经济,所以媒介融合是在经济市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
2.我国媒体融合的现状
媒体融合并不是仅仅发生在我国境内,相对发达国家的媒体融合状况,我国的媒体融合时间较短,但在短时间内,媒体融合的程度大大提升。由于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状况、市场经济发展,与外国的实际状况有所不同,所以我国的媒体融合状况与国外的会产生不同之处,就以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的发展状况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发现这两者实现的是“三网融合”的战略。“三网融合”从其定义上来说,就是运用现代的信息手段,将新闻编辑的市场化、社会化进行强化,其中三网代表的是现在的三大播放平台——电视网、电信网、计算机网,这三种网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网站结合,而是将其中的应用、业务、结构、内容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结合,在网络上进行全方位的覆盖,所有的业务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交织和渗透。三网融合目前在我国的发展比较迅速,已经进入全面发展的时代,在信息技术融合上有一些较为好的案例典型,例如中央电视台进行新闻推广的过程中,推出一种叫做cntv的软件,可以提供手机、电脑下载,通过软件可以随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还有现在的电视台都会推出手机APP,进行独家节目的观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湖南卫视推出的芒果视频播放器,主要就是进行独家视频的播放。
二、媒体融合视角下新闻编辑发展的状况
媒体融合的视角下,新闻编辑在面对竞争的同时,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新闻编辑功能的转变和结构的重组。媒体融合是将旧的传媒系统进行重组,形成新的、数字化的体系,在融合的过程中不是静止地将媒体的系统进行简单的组合,这一运动过程具有互动性和多媒体,所以了解新闻编辑发展的前景是十分必要的。
1.媒体融合视角下新闻编辑发展的必要性
现在进行新闻编辑的转变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产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当今互联网层出不穷的信息技术,使得当前的数字化以及多媒体的传播方式成为潮流,新媒体在进行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新媒体逐渐将旧的媒体运作方式进行转变,新旧媒体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多,在数字化时代,传统的媒体逐渐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开始规避风险,增强个体的竞争力。例如在对国家级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省级的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市级的郑州广播电台的收视率和市场占有率的调查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媒体在编辑过程中,媒体逐渐转变市场营销的策略,将目光向卖方市场投向买方市场,关注市场需求,将所有新闻编辑的范围逐渐缩小在本地范围之内,就像中央广播电台针对的是全国人民关注的国家大事,河南广播电台主要编辑的是河南省的发展状况以及民生情况等相关新闻,新闻编辑关注的是河南人民的自身需求。
新闻编辑功能的转向,主要是对大众需求的引导,在新闻编辑的过程中,电视新闻、广播新闻的受众都是大众群体,在进行新闻编辑的过程中,首先就要考虑大众的关注度。在现在的社会中,大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对于各种信息的需求逐渐增多,在新闻编辑中,编辑人员素质的提高既是现实条件的要求,还是新闻编辑进行转型的要求。
2.媒体融合视角下新闻编辑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加深,人们对于新闻编辑的要求逐渐增多,新闻编辑逐渐面临更大的挑战。
2.1新闻编辑环境的变化
新闻编辑环境的变化,指的是受众接触媒体方式的变化,在新媒体不断兴起的时代,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逐渐发生转变,开始由传统的报纸转变成为现在的网络来获得信息。我国报纸的发行数量逐年降低,有很多报纸进行改版,将传统的报纸与媒体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来应对市场变化较快的需求。现代社会,互联网的受众年龄逐渐向两边扩展,互联网刚兴起的时代,年龄主要集中在20到44岁这一阶段,在互联网普及的状态下,受众的年龄向20岁以下、50岁以上转变,使用多媒体人群的年龄逐渐出现两极化,网络的使用率逐渐增高。为了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下来,传统的新闻编辑必须转变功能,寻找发展之路。
2.2新闻编辑的内容发生变化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人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现实生活,媒体融合使新闻编辑的内容逐渐发生转变,内容不断地丰富。文章所分析的新闻编辑内容,主要针对的是报纸、电视、广播这三大板块,经过对这三大板块发展过程的了解,可以看到每种新闻编辑的内涵都在转变,报纸新闻编辑过程的转变是最明显的,传统的报纸编辑将重点关注落在文字编辑上,对于图片的整理完全是由文字来决定的,而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又逐渐将文字和图片作为编辑的重点,再利用现在的信息技术——计算机等对信息进行采集,信息采集的方式逐渐向多元化转变,报纸的时效性大大提高。报纸新闻编辑内容的转型,为报纸赢得了一定的市场。
2.3新闻编辑工作流程的转变
在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编辑工作流程的转变。在新闻编辑的过程中,编辑不仅要对信息进行编排整理,还要在工作中根据具体的状况对于素材进行分类。由于不同的媒体在面临媒体融合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应对措施,所以针对不同的状况应该具体分析。以报纸新闻编辑的转变作为阐述对象,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报网联合势在必行,新闻编辑的工作流程在进行编辑的过程中,逐渐向高效化转变,新闻编辑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市场需求上,在进行内容识别、信息筛选上都出现了互联网的操作,对有些素材不再仅仅呈现出文字的形式,还将其中的一些内容用音频、视频的方式来呈现、进行分类加工处理。对于信息的分类处理,传统报纸在进行新闻编辑的时候,并没有进行细致的划分,将报纸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出现电子报的形式,还有就是现在报纸下方都会有微信码,可以通过对报纸微信码的扫描,关注报纸的微信平台,自由地在网络上继续新闻的收看。
三、实现媒体融合视角下新闻编辑功能的转型
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在带来机遇和挑战的同时,还让人们思考,在全媒体时代到来的现代社会,新闻编辑如何迎接时代的变化,促进自身的转型,实现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众多的强有力的竞争者,各媒体都在探究出路。笔者针对这种状况,提出建议,以实现媒体融合视角下新闻编辑功能转型的目标。
1.培养新闻编辑人才的全面发展
在21世纪,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的培养。在新闻编辑过程中,编辑在整个工作流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媒体的运行是靠人力去推动的,无论是编辑还是受众,都是影响新闻编辑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进行新闻编辑功能转变和重构的同时,应该对于其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措施。应该培养全方面的编辑人才,只有编辑的专业能力、专业素养得到提升,才能在面临市场竞争时准确抓住机遇,果断进行调整,推动新闻编辑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2.转变新闻编辑的受众意识
在新闻编辑过程中,由于科技日新月异,各种新媒体兴起的时间差越来越短,新媒体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各种聊天软件,QQ、微信、微博等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大的市场,获得很多人的欢迎。微信兴起的时间不过十年,但使用的人数基本达到9亿左右,在新媒体产生的过程中,受众逐渐由传统的信息接受转变为主动的信息接受和评论,很多实时资讯的素材是由受众最先发现的,这一切都使得编辑在进行新闻编辑时,不得不重视受众信息。
3.转变新闻编辑的技能手段
传统的新闻编辑是将文字进行加工、组合,然后生产出新闻信息,在媒体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的手段升级,内容编辑手段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我们要学会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新闻编辑中,对新闻编辑的手段进行创新。在新闻编辑时可以采用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例如在Word的应用上,利用它进行文字编辑。还有就是掌握影像、视频资料等处理软件的应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新闻编辑的转型。
4.创新新闻编辑的创意和资源扩展
在进行新闻编辑时,由于互联网的兴起,大众的审美取向多元化,所以新闻编辑在编辑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新闻有较高的敏感度,保持新闻的特色,准确定位新闻编辑的方向,掌握信息的受众群。
参考文献
[1]刘兆明.“融合架构”下的新闻业转型研究[D].复旦大学,2013.
[2]李勇.新媒体语境下我国电视新闻生产研究[D].武汉大学,2012.
[3]张馥洁.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发展战略研究[D].河南大学,2013.
[4]梁潋之.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转型研究[D].广西大学,2013.
[5]王尧.媒介融合视角下的新闻自由初探[D].广西师范学院,2011.
功能转向与重构 篇2
一、媒介融合的内涵和特征
“媒介融合”这一理论,是指随着信息媒介形式和种类的丰富发展,诸多媒介最终呈现出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是信息传播媒介多元化背景下的一种新型传播方式,是传统媒体与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主要体现为如下特征:
(一)传播技术融合
媒介融合的一个明显标志性特征,就是传播技术的融合发展。应该讲,促进媒介融合最终实现的首要因素,还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成熟发展,为新型媒介普及和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媒体融合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可能。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人们不再满足于守着电视,不再满足于阅读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介,更多地通过刷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来链接世界,这也就使媒介融合表现出鲜明的技术特征,呈现出多重传播技术的综合应用。
(二)传播文化融合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媒介融合不仅仅是技术的融合,还表现为多种文化、尤其是平民文化的融合发展。在传统传播媒介背景下,传播活动更多地体现为精英文化和高端文化,传播活动的焦点也更多地停留在社会的精英层面和先进人物,草根文化并不受到重视。但是,随着各类媒介逐步融合,草根文化渐渐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与普通人群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等都成了新闻信息诞生的土壤,这使得媒介融合背景下,文化融合成为了一个显著特征。
(三)传播方式融合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方式也实现了融合发展。在传统媒介背景下,各大电视、纸媒是传播的主导,占据着主要阵地,对传播的内容、方式等具有决定性作用,受众处于完全被动和从属的地位,无法实现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而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特别是随着大量自媒体的涌现,受众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进行主动传播,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很多新闻事件就是通过受众的自发传播,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和关注。
二、高校宣传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高校管理者对宣传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随着外部发展环境和内在发展任务的变化,高校自身发展也面临着巨大压力和竞争。虽然,大多数高校管理者能够重视宣传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宣传工作的投入和关注力度,但是,与倾注在教学科研和就业指导上的精力、物力、人力和财力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显得重视程度不够。此外,一些高校管理者虽然对宣传工作高度重视,但就如何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搞好高校宣传工作,缺乏必要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分析,甚至不乏有极少数高校管理者认为,宣传工作就是办办院报和宣传栏而已,办得好不好无关痛痒,对高校自身发展意义十分有限。这些认知上的问题,导致一些高校宣传硬件设施跟不上宣传工作需要,无法满足高校宣传工作的客观需求。加之,高校对宣传工作缺乏明确、有效的政策支持,常导致宣传工作的发展缺乏持久力,无法发挥其特效作用。
(二)高校宣传工作内容方式滞后
当前,高校宣传工作的思想意识大多还处在传统媒体时代,对媒介融合的大趋势缺乏足够重视,对媒介融合的规律、特征及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研究不够、分析不足,导致高校宣传工作方式滞后、创新不足,缺乏应有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号召力。一些高校对新兴媒介微博、微信等虽然实现了普及和应用,但是没有与宣传工作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宣传内容也与高校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相脱节,主动传播的痕迹过重,无法引起高校在校生的关注和重视。一些高校的宣传工作对新媒介特点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看到自媒体在学生中大量普及而无动于衷,没有深入地研究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介去开展宣传工作。一些高校宣传工作虽然也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播媒介和新型传播环境有了一定认识,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但对新兴媒体和平台的建设、打造不到位,管理跟不上,内容存在滞后现象,没有密切关注高校学生的信息需求点,效果自然也不明显。
(三)高校宣传工作专业人才缺乏
当前,高校宣传工作者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梯队打造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专业人才缺乏。很多高校的宣传工作者都是由院系的行政干事、辅导员兼任,一些专职的宣传工作者也并不是专业新闻科班出身,他们虽然对宣传工作充满热情,但是专业能力不足,认识不够,缺乏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对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宣传工作发展缺乏有效的预见和推动。二是创新意识不高。当前,高校对宣传工作者缺乏必要的激励制度和奖励制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宣传工作者的工作激情、创新热情和改革豪情,导致工作干劲不足。一些宣传工作者满足于按部就班工作,缺乏创新的主动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宣传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三、媒介融合视域下高校宣传工作的新路径
(一)更新思维,高校宣传工作要突出合作共享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宣传工作一定要重新确立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要转变传统媒体环境下“自说自话、自拉自唱”的工作方式,立足媒体融合背景下的诸多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融合的优势,与院系之间、社会媒体之间进行广范围、深维度的合作和共享,这样才能实现高校宣传工作的顺利进行。一是资源共享。无论在何种媒介背景下,宣传工作都必须崇尚“内容为王”,因此,获取有价值的新闻资源是高校宣传工作的首要任务。高校宣传工作要加强院系之间的配合,各个院系一旦发现好的新闻点和正面人物事迹等,要及时与校级宣传部门联系,力求最大限度地将新闻点做深做透,实现优秀新闻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二是媒体共享。高校宣传工作不仅要立足打造优秀的校级宣传工作平台和载体,更要注重创新工作方式,与优秀社会媒体进行深度合作,借助电视台、报纸、广播电台等社会媒介的丰富资源,不断打造以校园题材为内容的新闻节目,实现更好地借力发展。
(二)革新方式,高校宣传工作要突出受众参与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宣传工作一定要重新确立宣传模式和宣传渠道,要充分认识到传统媒介背景下的单项传播已经不适合媒介融合发展的新形势,已经不适合高校学生对宣传工作的新期待,因此,高校宣传工作一定要在现有基础上,更加突出受众参与,构建“人人都是新闻人、人人都是传播者”的传播格局。一是营造自发传播的良好氛围。高校宣传工作一定要善于发动学生的力量,要围绕某一特定主题,立足微信、微博、QQ群等载体,在校园内开展主题征集活动,号召在校学生积极参与,在自发传播中发现好的新闻素材和新闻点,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群众性和参与性。二是对自发传播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对于学生的自发传播行为,并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分类取舍,疏堵结合,对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传播行为进行鼓励、扶持,而对那些传播负面信息的传播行为,一定要及时发现、及时制止,确保高校宣传工作健康发展。
(三)转变角色,高校宣传工作要突出专业能力
媒介融合的进一步加快,对高校宣传工作者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要加强高校宣传工作者队伍建设,构建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热情高涨的宣传工作者队伍。一是要加强人才引进和选拔。针对当前高校宣传工作者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要不断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选拔,要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的新闻人才,充实到高校宣传工作队伍中,提高宣传工作队伍的深度和活力。可以面向学校内部,选拔一批有干劲、有能力、有素养的年轻人才,作为宣传工作队伍的后备军,增加宣传工作队伍的厚度。二是要加强人才激励和培养。要加强对现有宣传工作人才的培训力度,通过建立培训机制、校际合作、讲座论坛等方式,开拓宣传工作人才的视野,让宣传工作者不断接受前沿理论熏陶,增强工作能力。高校要制定出台一些必要的激励制度,在薪酬福利、晋升提拔等方面,对宣传工作者进行合理倾斜,进一步激发宣传工作者的干事热情。
(四)立足校园,高校宣传工作要凸显品牌特色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宣传工作不能满足于自说自话,更应该紧密立足校园实际和学生的思想需求,紧密结合在校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等诸多热点,实现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有效果的宣传。一是高校宣传工作必须要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构建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高校宣传工作,提升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进而发挥宣传工作良好的引领作用。二是高校宣传工作必须要实现品牌打造。立足现有的微信、微博等宣传载体和平台,可以针对学生们日常学习、生活中比较关心关注的话题,设置校级特色栏目等,也可以围绕一些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普及等,鼓励学生们去参与、去关注,不断提高高校宣传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
综上所述,随着媒介融合步伐的加快,高校宣传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形势更为复杂,问题更为突出。作为高校管理者和宣传工作者来讲,必须要直面困难和挑战,加强对媒介融合趋势的研究和分析,立足高校宣传工作的任务和目标,紧密结合高校在校生实际,不断突破现有的不足和问题,实现媒介融合视域下,高校宣传工作的成功转向和科学重构。
参考文献
[1]王锋,王猛.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探究和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5(02).
[2]郑丽香,翁李焱.媒体融合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拓展与创新[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5(01).
[3]刘林山.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环境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06).
[4]胡勇华.高校新闻媒体面临的发展困境与对策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
中职语文课程功能反思与重构 篇3
然而, 语文课程的改革却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改革。由于语文课程在我国有其特殊的含义, 使得它成为了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生不懂得语文, 就无法学习和理解其他学科。因此, 想要对语文课程进行变革, 教师应先对语文课程的功能进行反思, 从而制定出科学的重构方法。
一、中职语文的重新定位
语文学科教授的内容是我们的母语, 因此我国对于语文教育十分重视。而且,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 语文教学应该在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和文化素质等, 并辅助好学生学习其他各学科的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及职业能力。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更, 职教也在进行不断改革。但一些学校对中职语文课程的价值判断出现严重偏差,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 学时减少
在职教变革中, 最为明显的就是“2+1”学制的推行, 也由此导致了很多学校将原本4学期的语文教学课程, 改为2学期完成所有的课程教育。而且由于中职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专业性的技能型人才, 所以很多时候语文课不得不给专业课让路, 导致了语文教学并不能真正做到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 针对中职教育的特点, 中职语文教学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内容进行着重教育。然而, 究竟应该加重哪方面的内容教育, 却又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
(二) 教学深度
由于语文教授的是我们的母语, 因此, 我们很难对语文教学效果做出准确把握。而且, 中职院校又是一个不注重入学门槛的人才培养机构, 因此, 其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如果教师按照大纲那种固有的方式进行教学, 必然会导致基础好的学生不愿意学或基础差的学生学不会的现象产生,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 使中职语文教学越发地难以进行和发展。
(三) 社会需求
伴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在的企业对人才的职业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特别是针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已经越来越高。要想达到企业对学生的要求, 最好的提升方法就是加强中职语文的教学, 通过“听、读、写”的能力提高和培养学生“语言理解、表达和实践”的能力。这也说明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已经与企业职业能力相融合, 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中职语文课程功能重构
(一) 强化中职语文课程的服务功能
中职语文不同于其他语文教学, 教师应该将语文教学与职教特性相结合, 从“能力”和“就业”两个方面对中职语文课程进行重新构架。
1. 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 设置教学目标和内容
中职院校的学生之所以选择中职院校, 其目的很简单, 就是为了“就业”。因此, 学生只会对那些能够帮助自己就业的知识感兴趣。所以, 中职院校的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专业方向, 对教材进行大胆变革, 删掉相对没有帮助的内容, 然后对剩下的内容进行重点强化培养。
2. 合理制定选修课程, 进行层次化教学
教师应根据学生本身基础的不同, 进行相应的选修课教育, 以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 教师还应为学生以上在工作岗位上有更好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素质基础。
3. 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衔接
由于语文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 因此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也存在着必然的共性。因此, 中职语文教师不但要找出语文课程与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共性, 还要找出语文课程与单独专业课程之间的特性, 从而令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完美衔接, 提高学生对中职语文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效率, 将语文学习真正渗透到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
(二) 加强语文课程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
在语文课程中, 通过对于不同文章的学习和理解, 很多学生都受到了文章中人物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如今很多中职学生在工作中严重缺乏自信, 对自己的工作也很难产生认同感, 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前景。因此, 中职语文课程必须加强这方面内容的教育, 以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中职语文课程的功能定位, 主要还是针对于“学生能力”和“学生就业”两个方面, 因此加大有关学生实践的培养至关重要。而根据专业的特性, 对于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语文课程教育, 将会成为中职语文课程教育的一大特色。
摘要:中职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我国人才建设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语文教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础教育, 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基础, 也是提升学生素质修养和实践能力的有力工具。所以, 中职语文课程的教育, 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因此, 如何实现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价值, 把握中职语文教学的重点, 将成为今后中职语文教师着重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课程,功能反思,课程重构
参考文献
[1]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探讨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