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冲击

2024-06-25

思维冲击(精选3篇)

思维冲击 篇1

进入21世纪,移动通讯和互联网等网络技术有了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融合成为了可能。同时,教育方式也面临着创新。传统教育总是强调教师为中心,但在新的环境下,这个中心开始向学生倾斜。这种模式有利于促进教育的深度发展,同时也会给教师带来冲击和挑战。

1. 翻转课堂给教师带来的挑战

所谓的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和帮助下,教学课程主要由教师将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等形式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堂之外观看、学习视频中的内容,回到课堂时将所有问题拿出来和教师、同学探讨交流的一种新教育模式。

(1)教师角色的改变。我国教育长期以来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则是在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一切。而翻转课堂正好扭转这种局面,学生不再单一地听教师讲课,而是自己主动去研究。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还是会扮演解惑者,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挖掘学生的积极自主性、创造性等。[1]

不仅如此,这种模式不仅让教师的角色和原来有很大差别,而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具备教学指导能力、交际能力等,这就给传统模式的教师带来了思想和地位上的冲击。

(2)信息技术水平的挑战。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翻转课堂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如今网络教学是科技化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将教学过程制作成视频供学生观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如此更贴近学生,资源更能合理配置。而教学视频需要教师自己来制作,所以也考验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并且视频不能制作得呆板、毫无亮点,那样学生会不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更是痴心妄想了。

(3)教学水平的挑战。翻转课堂所需的网上教育视频是短小精悍的,切不可冗长、乏味。所以教师在制作视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视频时长要合理,并且其中内容的准确性、简洁性以及针对性要一应俱全。另外,教师除去要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科学把握之外,还应注意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背景来制订相应的教育规划,因材施教。

传统教学里,教师在课堂上不间断地讲,学生很难有时间停下来质疑或思考。教学视频可以让学生随意暂停、播放,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另外,视频里的知识不会过期,一个教学方式可以使用很久。翻转课堂将原先简单教师传授知识的课堂变成一种师生之间知识互动交流、答疑解惑的现场,教师会面对非常多的问题和质疑,如果想对答如流从容不迫,必须得给自己充电。

(4)教育理念的挑战。在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往往不是方法,而是理念。翻转课堂打破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转向学生。这对教师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可能导致教师无法适应新课改,从而导致教育步伐紊乱。

2. 教师应该如何适应翻转课堂

(1)用信息化手段武装头脑,如今的教育和信息技术都不同凡响,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必定能让教师有长足进步。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加强交流,探索新的知识,新时期的教育模式要有新的技术和能力才能胜任。[2]

(2)具备充足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作为一名职业、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充足的知识理论和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良好的职业修养和跨专业的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充实自己。

(3)积极接受新思想和新教育理念。尽快摒弃传统教育下形成的落后思想和教育方式,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使用新的知识和理念,更好地指导教育工作。

总而言之,教师要在新环境新教育方式下摆脱危机去生存,必须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及时更新陈旧观念,保持学习激情,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新知识,增长见识,不断在生活实践中充实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用良好的心态面对新的时代。

摘要: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教育方式和理念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新的教育模式出现在大家视野里——“翻转课堂”。这种模式为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首先分析了翻转课堂的含义和特点,然后总结我国教师在实施这种教育方式的时候面临的思想冲击、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师,应对办法

参考文献

[1]黄金煜,郑友训.“翻转课堂”与教师角色转型[J].上海教育科研,2014(06):49-51.

[2]王岚,张一春,兰国帅,等.论翻转课堂给我国教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05).

思维冲击 篇2

“互联网思维”一词最早出现在2011年, 时任百度集团董事长李彦宏在百度联盟峰会上讲话过程中引出此词。随着国内互联网产业不断升温, “互联网思维”的词条热度也不短上涨, 当前国内业界主要认为“互联网思维”主要代表在互联网及拓展技术的高速发展下, 从互联网角度出发, 对产业链、价值链、客户群体的重新分析、思考过程。需要注意的是, 在互联网普及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 “互联网思维”所能运用的行业不仅包括了高新技术产业, 我国传统商业行业也在此环境中需要通过“互联网思维”寻求发展机会。华东地区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经济发达地区, 更需要在互联网浪潮中积极把握机会, 寻求突破, 在保持原有经济地位的同时, 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先驱者。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日, 部分传统企业紧紧把握住了机会, 如国美、苏宁等企业通过开展自经营的电子商务平台, 从而实现了业务发展上的突破, 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然而更多的企业却受限于本身资产水平, 很难建立起成规模的自用电子商务平台, 面对来势汹汹的电商企业, 经营范围不断缩小。因此, 我国传统商业企业面对互联网经济的态度通常较为矛盾。

需要指出的是, 传统商业的态度好坏都不能完全阻断互联网业的发展变革。因此传统商业智能积极寻找机会, 寻求自身的突破, 以适合互联网发展的方式开展自身业务。

二、传统商企转型策略

1. 拒绝价格战、注重客户体验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民消费水平不断增长, 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步入“红海市场”, 众多商家为了扩大本身经营范围, 提高自身的经营水平, 将降价当成了克敌制胜的杀手锏。然而残酷的价格战一旦展开, 在削弱对手发展的同时也会影响到自家产品的利润。面对电商的价格战, 传统商业应当清楚认识到自身行业优势, 才能迸发出更强的商业竞争力。

电商企业由于本身的营销模式, 相较于传统行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水平促销自身产品。然而在此中营销模式中, 产品通常从商家直接到客户手中, 消费群体只能通过产品的图文介绍来获取产品的初步印象, 为了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 通常还会过度美化产品信息, 严重影响到消费者对电商商品的信任度。传统商业通常保有实体店, 相较之下, 能够将产品更为真实客观的展现给消费者, 这种商品购买体验能够极大的提高客户对商品的信任度, 尤其是在奢饰品以及高价值商品等产品上, 有着电商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商企应当把握好这一优势, 提高本身服务质量, 将更好的购物体验提供给客户, 发挥客户服务优势, 提高客户的忠诚度、降低退/换货物率, 以此换取收益。保持产品处于较高利润点, 而不是盲目以价格战的形式与电商进行对抗。

2. 精准定位客户、服务精细化

电商产品的主要消费者集中在“80后”“90后”等年轻消费群体上, 而传统商家的服务人群大多为中老年人群, 相较年轻消费者, 中老年消费者每年的消费次数以及消费种类上均保持在较低水平, 然而中老年消费者往往拥有更为雄厚的经济实力, 对高价值商品的消费力尤其突出。网络商业兴起时间段, 一时之间中老年消费者由于本身消费习惯还不能很好的接受网络商业的消费模式, 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会选择传统实体店购买商品。传统商企针对这一特点应当精准定位自身商品的消费对象, 主要提供高质高价的传统、大宗商品, 以此应对电商快速更新的产品。

3. 减少广告投入、发展口碑营销策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革新, 网络媒介正在逐步取代原有的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当前媒体广告的高投入与低产出已经严重阻碍到传统商企的发展。应对这一问题, 传统商企能够从互联网思维中的口碑营销中寻找解决策略, 给与消费群体预期甚至超出预期的产品体验, 从细节抓起, 从总体控制, 使客户能够感受到产品的优越性, 客户就会自发的通过本身关系网对产品进行口碑传播。将资金从广告转移到产品上, 节省出的资金能够更好的运用到产品的研发升级以及服务当中。让顾客从传统商企的产品与服务中满足消费需求, 自发的传播企业产品信息, 打造企业口碑品牌。

4. 发展建设网络平台

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传统商企能够建立自有的网络平台, 打开企业本身的线上销售市场, 弥补销售市场的空白点。中小商企也能够与营销类网络企业进行合作, 借用成熟的网络平台开拓本身的销售市场。利用网络平台, 传统商企能够有效拓展本身的经营范围, 并实现业绩的增长。

三、传统商企变革的必要条件

1. 精通数据分析的专业人才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网络数据呈现大爆炸态势。大数据时代, 只有有效整合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利用, 才能牢牢把握到时代发展契机。传统商企若想实现业务突破, 就必然培养、引纳数据管理分析专业人才, 精准寻找客户消费点与需求点。只有充分了解市场发展走向, 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实现经营商的突破。

2. 建立起数据处理系统

若想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分析, 就需要先就数据收集、分析、存储建立先进高效的处理系统。此系统可外包给专业公司进行运营, 从传统商企的实际发展角度进行数据的采集整理与归纳, 使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查找并运用到相关数据。该系统不仅要包含收集作用, 同时应能针对相关数据进行建模, 使信息使用者能够获取更为精准的数据资料。通过数据分析所得的结果能够帮助企业管理层更好的制定发展策略。

3.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优化企业内工作流程

从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 未来商界的战略决策将以数据驱动为主要决策方向。合理的激励机制、工作流程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决策效率, 传统商企应积极建立起适用于公司发展的激励机制, 抢占市场先机, 使企业能够在时代发展中先人一步。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 互联网思维会成为时代主流思维方向, 传统商企应积极转变自身发展模式, 才能顺应时代发展, 实现企业转型, 获取更多的利益。

摘要:我国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 以互联网为联系核心, 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因此链接起来, 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当前我国多个产业正因互联网的发展而发生产业结构的改变。传统商业在此背景下, 若想实现快速发展, 就必须积极转变原有的管理方式, 从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中寻找契机, 搭上互联网发展的顺风车。本文将华东六省一市作为分析对象, 通过阐述互联网发展内涵, 寻找传统商业管理转变的方式与条件。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体验式服务,口碑营销

参考文献

[1]马蕾.“互联网+”时代下的传统企业战略转型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16 (08) .

[2]赵月梅.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J].现代商业, 2016 (23) .

思维冲击 篇3

银行业之惑:为何传统金融土壤中无法孕育互联网金融之花?

回顾一下历史, 我们便会惊异地发现, 早在十多年前银行业就已实现了技术联网, 而每一个刷卡消费的商户就是一个数据接收点。因此, 对于银行而言, 跟踪用户购物行为, 并做大数据分析其实并不困难, 所以人们自然认为互联网金融从银行业中孕育而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 现实结果则大大出乎了人们的预料:互联网金融首先从互联网技术企业诞生, 并且银行业正前所未有地遭受着互联网金融的猛烈侵袭而备受煎熬。对此, 人们不禁要问:“为何传统金融土壤中无法孕育互联网金融之花?”笔者认为, 造成上述结果的根源在于:银行业对于交易效率、运营成本以及互联网核心本质的理解偏颇所致。

在金融领域, 从银行融资的行为被称为间接融资, 因此, 银行扮演了资金融通的媒介角色。然而,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则颠覆了上述商业模式, 因为互联网的本质是点对点的信息交流与分享, 而真正产生数据信息的是每一个网络个体, 也就是互联网上的每一个“节点”。如今谁拥有这些数据信息?是网络个体行为发生的场所——互联网平台, 就如同实体商场。既然如此, 互联网平台为何不自己组合数据信息发售金融产品?

其实, 金融本质上就是数据信息, 所有金融产品就是数据信息的不同组合。而这些数据信息并不是来自于传统银行, 因为数据信息流过的地方, 任何金融产品都可以想象, 而这也就导致了互联网金融的诞生。同时,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数据信息在人际间的传播速率, 使得传播速率由原先的生物级跃升为光电级, 这样一方面极大地拓宽了人类共享的信息空间, 另一方面极大地延展了信息传播的人群边界, 进而开启了信息化金融的新时代!

事实上, 在信息化金融时代, 由于传统银行的运营效率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 因而它的存在对于资金融通不仅起不到高效对接的正效应, 反而起了阻滞资金融通的负作用。以往, 传统银行的竞争优势在于营销渠道的便利, 即其依托星罗棋布的营业网点便可轻松获取竞争优势。然而,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则使得这一竞争优势一去不复返, 因为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借助互联网的技术平台, 摆脱了对营业网点的依赖, 在竞争中轻松获取了非对称性的竞争优势, 进而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商业盈利模式。

可见, 在以往的工业化金融时代, 市场竞争法则是“大鱼吃小鱼”, 即银行同业之间竞争所依托的是显性的资本规模与网点渠道, 其核心优势是“力量”;现如今进入了信息化金融时代, 竞争法则已转变为“快鱼吃慢鱼”, 即银行同业之间竞争所倚仗的是隐性的技术平台与信息渠道, 其核心优势是“速度”, 而业态进化迟缓的传统银行们正迅速沦为难以适应互联网生存新环境的恐龙一族!

互联网之秘:互联网既是一种技术手段, 更是一种思维模式!

显然, 传统金融土壤中之所以未能开出绚丽夺目的互联网金融之花, 这源于以往银行业对于互联网这一新生事物的本质特性理解的偏颇所致, 其将互联网简单地界定为仅仅只是一种技术手段而已 (例如, 当年银行业认为其涉足互联网只不过是增加了一个刷卡渠道罢了!) , 因而其对于互联网进行认知与研判仅停留在“术”这一低层次的思维层面上, 缺乏从“道”这一高层次的思维境界出发的分析与决断, 也就自然难以作出具有前瞻性的战略预判与长远性的行为决策。可见, 今天的竞争结果其实早在十多年前互联网诞生之初就已现端倪。

笔者认为, 事实上互联网作为一种数据信息的渠道载体, 其既是一种技术手段的体现, 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表达!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之争的本质是两种思维模式之间的较量, 是互联网思维模式与体制性思维模式之争, 前者的思维核心是“开放精神”, 其心智特质是“追求变化”;而后者的思维核心是“封闭心态”, 其心智特质是“寻求稳定”。

如果深入分析一下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行为特质, 我们便不难发现, 互联网思维模式具有以下三个心智基因, 分别为;第一, 开放精神;第二, 市场化思维习惯;第三, 扁平化运营理念。而以银行业为代表的体制性思维则与之相对应地亦具有以下三个心智基因, 分别为:第一, 封闭心态;第二, 体制化思维习惯;第三, 科层化管理理念。

银行业之所以具有强烈的体制性思维特质, 其根源在于:银行业的第一经营要旨是“确保资产安全”, 其次才是“资产保值增值”。然而, 以往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以及技术条件的制约, 传统金融业态只能采取“静态封闭”的业务管理模式, 以达成“资产安全”的管理诉求, 进而强化了银行业的体制性思维模式, 致使银行从业人员的心智思维与其行为习惯之间交互作用、彼此推动, 最终形成了一个思维模式与运营体制之间相互强化的心智闭环, 因而导致银行从业人员一旦置身其中, 则无论是其心智思维还是行为模式都难以摆脱传统体制性思维的惯性束缚。

结果, 银行业自然也就缺乏了内生性的自我变革的意愿与动力, 因为在传统银行人的心智模式中所缺乏的正是“寻求变革与创新”的互联网思维基因, 因而亟需外力的介入与影响。现今, 互联网的出现正是代表了这股外力,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事实上, 互联网的出现对于传统银行人的心智思维模式的影响宛如一股清风吹皱了一池春水, 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于传统银行业固有利益格局的触动冲击则更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银行业再造之路:既要引入网络平台, 更要现实心智转变!

老子《道德经》中有云:“道可道, 非常道。”即强调世间万物, 稳定只是暂时的, 变化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今天,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一举打破了银行业思维模式与运营体制的心智闭环, 进而消解了传统银行业“为了‘安全’而力求‘稳定’”的组织文化, 推动传统银行业脱离了“内卷式”的周而复始的惯性思维轨道, 裹挟其开始了业态演化的全新进程。

然而, 由于传统银行业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动地开始其业态再造之路, 于是未知的经营风险亦随之而生。因此, 对银行经营者而言, 如何才能稳中求进 (即如何在稳定与变革之间不断地找寻到新的动态平衡点) 便成为了业态运营的第一要务。因为这一自我变革过程宛如一个初学者尝试着学骑自行车, 既要保持平衡稳定, 又要能够曲折前行, 这就仿佛让一个已经习惯于低速步行之人一下子 (跨越了中速跑步阶段) 开始学习高速骑车前行, 这不仅是意味着其行为习惯的改变, 更是要求心智模式的转型, 难度之高、风险之大可想而知!

因此, 这一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逐级递升、不断摸索、逐步适应的长期过程, 所以在这一过程中, 一方面要切忌心浮气躁、急功冒进, 为求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贸然采取“休克疗法”, 致使乱象丛生、局面失控;同时, 另一方面, 也不可因噎废食, 畏难而退, 错失机遇, 而应从顶层制度设计入手, 制定银行业态进化的路线图与时间表, 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银行业态再造之路。

事实上,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放开等对于银行运营及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谓互联网金融, 其本质是通过营销渠道的创新, 实现了将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产品 (如货币基金等) 由线下销售向线上销售的运营模式转型。因此, 在不久的未来, 传统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公司之间将彼此学习、相互合作、取长补短, 即未来的银行业态将呈现出线上线下业态融合趋同的新态势、良性竞合的新格局;与之相应, 线上线下协同运营的新模式亦将伴随而生。

与之相应, 银行监管模式也必须随之转型, 即由传统的财务监管模式向现代的信息监管模式升级, 其具体特征表现为:第一, 由线下监管向线上监管转型;第二, 由静态安全监管向动态安全监管转型; 第三, 由传统人力监管向网络软件监管转型;第四, 由过时的财务数据监管向实时的金融信息监管转型, 即由原先的单一线下监管的传统模式向线上线下复合监管的现代模式演进。

【思维冲击】推荐阅读:

冲击机构05-26

冲击响应05-28

雷电冲击06-07

超声冲击06-08

经济冲击07-05

金融冲击07-23

冲击测试07-30

市场冲击07-31

落石冲击08-04

冲击疗法08-22

上一篇:高低压隔离下一篇:核心经营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