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的红月亮》(共6篇)
《脸上的红月亮》 篇1
在第二次世界战争后, 日本文坛兴起了对战后进行反省、抨击战争的文学流派——战后派。野间宏就是其中一个代表作家。他们主要以战争为背景, 主要描述经历战争的人们的心理与精神世界, 并借此深刻的揭露了战争下人性的扭曲与异化, 进一步抒发反对战争的主张。
一、小说主人公北山年夫的心理变迁
(一) 战前普通人正常心理
北山年夫在战前也是一个平凡的、普通的日本青年, 过着自己普通的小生活。他有一个自己喜欢的人, 认为这是自己最完美的初恋, 然而在家庭与生活的阻拦下, 这次的恋情以失败告终, 这给北山带来了创伤, 他依旧对初恋情人恋恋不忘, 以至于到最后他在军需厂遇到另一个愿意全心全意跟随自己的人时候, 他也只是当初美好初恋的替身。作者在描述他们二人相处过程时候, 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北山身上的普通人心理, 他有常人的七情六欲, 他的虚荣心、爱恨, 内心的孤独等等在作者的笔下被描述得淋漓尽致。由此, 可以看出在战前的北山是一个及其普通的人, 他也有平常人的正常心理与平静的生活。
(二) 战时冷漠自私的心理
作者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来描述北山入伍后的心理变化。通过描述北山刚入伍时的新兵生活、上战场前激烈的争斗生活与四处转战的行军生活, 逐渐的刻画出一条清晰的线索来表达北川内心思想的变化。在新兵集训生活的时候, 北川每天需要面对长时间的出操训练, 和各种随意的体罚, 在这样的生活下, 让他萌发了“人生别无所求, 唯有爱情才是最有价值”的想法, 在这个时候, 他的心理变化还是不明显, 主要是对亲情与爱情的思恋, 这时候的他还是一个能够与战友相互安慰取暖的人。但是, 在战场上的北川内心转变就很大了。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下, 枪林弹雨, 粮食短缺的情况常有发生, 人们为了生存, 只能靠自己。于是, 人性的恶在战争中被放大, 士兵之间为了一点粮食就争个你死我活的现象常常发生, 部队长官根本就不把士兵当成人看, 随意的体罚与泄愤……战争中各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一直在影响着北川, 最终北川的心理发生巨大变化, 他发展为一个利己主义者, 一切为了保存自己为首要原则, 以至于在听到战友的求救时, 他都选择漠视。在战争中, 我们看到的是北川的内心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转变, 通过这些描述更让人感觉到人性在战争中的不堪一击与冷漠。
(三) 战后渴望救赎却失败的心理
从战场回来后, 北川获得了一份差事。他在那里遇到了一位美丽的仓子。他被仓子所吸引, 唤醒了内心的爱, 生活貌似回归了平静。但是, 在与仓子交往过程中, 他却时常回忆起那个可怕的噩梦, 战争带来的痛苦难以愈合。他希望能够和仓子的交往来实现内心自我拯救。但是, 最终, 战争的利己主义思想还是根植于他的内心, 他没有办法完全的信任一个人, 最后他还是选择放弃了仓子。最终, 北川的自我救赎失败了, 在战争带来的持续影响中, 他不仅成为了一个受害者, 也成为一个自私者。
二、小说中对战争的反思
(一) 从参战者视角揭露战争对人性的扭曲
小说从参战者的视角描述了战争带来的人性的扭曲, 不得不说, 与其他文学中从平民受苦的视角描述, 具有一定的特色。首先, 小说在描述北川心理变化的时候, 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在部队严格的上下级关系下, 部队长官对士兵无止尽的欺凌, 士兵过着非人的生活。从这部分描述揭露部队生活的黑暗与残忍, 进一步刻画人性的幻灭。其次, 在战争中, 士兵为了生存不计后果, 最终沦落为自私自利的畸形人格。 在战争环境中, 每个人最重要的就是守护自己的生命, 对于他人的生命, 保持着一种旁观的态度。这进一步刻画在战争笼罩下, 人性的变形。
(二) 从复员后的经历展现战争对人的伤害
复员后的经历展现战争的持续性影响, 可人留下可怕的心结。首先, 从北川的身上背负的愧疚来说, 自从知道恋人逝世后, 北川就涌起一股因为虚伪的爱情而带来的负罪感。其次, 对队员的见死不救成为北川心中无法抹去的一个记忆, 他心里承受的压力与悔恨使得自己一次次的回忆起战争, 不断的自我询问, 最终却无法摆脱战争所带来的创痛, 以悲剧收场。
结束语:
《脸上的红月亮》是野间宏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 其通过详细刻画主人公心理变化为线索, 深刻的揭露了战争带给人的毁灭性破坏与人性的扭曲, 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批判。
摘要:野间宏是日本战后派著名的作家代表之一, 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 批判和揭露在战争下人性的扭曲, 反对战争。野间宏的短篇小说《脸上的红月亮》主要是揭露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对人性的摧残, 通过男主人公北山年夫的心理起伏变化为线索, 生动滴描述了他对战争各个过程的感受以及在战后回到日本的遇到女主人公掘川仓子的故事, 借助二人的最终的悲剧, 再次直观的强调了战争对人的毁灭以及这种伤害的持续性。本文以《脸上的红月亮》为主, 分析了其中对战争的反思。
关键词:野间宏,北山年夫,战争,人性
参考文献
[1]王一如.情爱·战争·人性——对《脸上的红月亮》的结构主义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4:43-46.
[2]焦红乐.解析《脸上的红月亮》中对战争的反思与控诉——以北山年夫的心理变迁为主线[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4, 03:77-79.
[3]胡备, 孙爱婷.探析野间宏小说《脸上的红月亮》中的人性观[J].青年文学家, 2015, 03:74-75.
妈妈脸上的伤疤 篇2
At the conference, the people were impressed by the kindness and natural beauty of his mother despite the scar, but the little boy was still embarrassed and hid himself from everyone. He did, however, get within earshot of a conversation between his mother and his teacher, and heard them speaking.
“How did you get the scar on your face?” the teacher asked.
The mother replied, “When my son was a baby, he was in a room that caught on fire. Everyone was too afraid to go in because the fire was out of control, so I went in. As I was running toward his crib, I saw a beam coming down and I placed myself over him trying to protect him. I was knocked unconscious but fortunately, a fireman came in and saved both of us.” She touched the burned side of her face and said, “This scar will be permanent, but to this day, I have never regretted doing what I did.”
At this point, the little boy came out running towards his mother with tears in his eyes. He hugged her and felt an overwhelming sense of the sacrifice that his mother had made for him. He held her hand tightly for the rest of the day.
有个小男孩邀请他的妈妈去参加学校举办的第一次家长会。令他沮丧的是,妈妈竟然答应要去。这将是同学们和老师第一次见到他的妈妈,但她的相貌令他感到难堪。虽然她非常漂亮,但她整个右脸几乎被一块严重的伤疤覆盖了。而小男孩从来不曾想过要问问妈妈伤疤的来历。
家长会上,小男孩妈妈的善良和蔼以及天生丽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没有人在意她脸上的那块伤疤。但是小男孩仍觉得难堪,他藏起来不与任何人打照面。尽管如此,他还是听到了妈妈和老师的谈话,听见了他们谈话的内容。
“您脸上的伤疤是怎么来的?”老师问道。
小男孩的妈妈答道:“儿子很小的时候,他的房间突然着火了。大家都不敢进去,因为火势失控了,所以我进去了。就在我跑向他睡的婴儿床时,我看到一根房梁摇摇欲坠,我扑到他的身上,想护住他。房梁把我砸晕了,但幸运的是,一个消防员冲了进来,救出了我们。”她摸着脸被烧伤的一侧,说:“这块伤疤会永远留在脸上,但是直到今天,我从没为我做的事后悔过。”
听到这里,小男孩跑了出来,满含热泪奔向妈妈。他拥抱着妈妈,对妈妈为他作出的牺牲感到激动无比。那一整天,小男孩都紧抓着妈妈的手,不曾松开。
《脸上的红月亮》 篇3
一、小说中的痛苦观
《脸上的红月亮》的故事情节是:参加过二战的退伍军人北川在历经战争磨难后复原回国,在经济困难的大背景下托人勉强在东京的公司中求得一职,之后偶遇同楼工作的崛川仓子。崛川仓子的丈夫在战争中死去, 她的脸上总带有愁容。相似的经历使两人渐生好感,可崛川愁苦的面容一次次使北山联想起战时的痛苦,于是他越来越怀疑自己得到幸福的能力与资格,而仓子也有心结,最终这对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恋人分道扬镳。
存在主义文学所蕴含的一大特点就是人生注定痛苦的主题思想。在秉持存在主义的学者眼中,世界是荒诞的,而人生同样是荒诞的。人的存在没有意义,生存更多的是带来痛苦。但存在主义也存在其积极的一面,就是强调人在荒诞的世界中不是无所事事地遭受折磨,而是在痛苦中寻找希望。在野间宏的作品中,存在主义的这些教义被其部分接受,并且融合了日本民族独有的“物哀”之精神,成为其个人的存在主义风格。小说在开篇至结尾均笼罩在痛苦、孤独、悲观的情绪里,在战争之殇、离别之殇交织相成的《脸上的红月亮》中,北川这个人物角色可谓是集痛苦之大成,小说主要通过两个角度对其痛苦进行了描写:参战者的角度与复原者的角度。
在残酷的战场,北川每日饱受物质贫乏和老兵欺凌所带来的肉体上的痛苦,同时又怀着对生命延续的担忧, 从而更是苦上加苦。在战争的极端环境下,食物匮乏、水源不足的现象在小说中多处得到体现,“不要说是老兵,就是新兵战友之间原来的感情交流也消失殆尽了”、“谁都不肯把水分给别人用,也绝不肯用自己的生命去就怨别人”,包括北川在内的士兵都抱着“把自己的口粮分给别人,那就意味着死亡“的心态,这种“零和博弈”的敌视情绪加重了战争对北川身心的折磨。此外,老兵对新兵的严厉惩罚也使过惯了平静生活的北川对军旅生活愈发绝望。而痛苦不会随着战争结束而消失,复原后的北川饱受折磨。原本只把一位女子当作战时伴侣的北川,当得知这位参战前深爱着他的女性的死讯后悲痛不已。另一方面,行军之中的见死不救的回忆也缠绕着北川本已脆弱的心灵。在行军途中,中川因饥饿和劳累倒下了,此时北川的利己主义思想占了上风,对此不闻不问, 眼看着中川生命的逝去而无动于衷,这种做法对复原后的北川的心灵也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北川的种种痛苦汇成了《脸上的红月亮》之中的痛苦观,体现了存在主义文学中人与人必定冲突,人只能存在于这个冷酷的环境中,苦闷、失望与悲观是人的固定属性,是任何人都无法逃脱的宿命的特征。
二、对个体的关注
存在主义文学始终持有人的价值高于一切的观点, 这种关注个体实际上成为其另一个重要的特点之一。《脸上的红月亮》是以北川和崛川两位主人公的命运际遇展开的,通过对这两位主要角色的命运的交汇梳理,表达了批判战争、渴望追求自由的主题。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小说前半部分无论是对战场上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还是对景物的描写,其实质都是围绕北川而展开的。“崎岖的山路”、“一轮血红血红的大月亮”,这种景物描写实际是想借战场的残酷性体现战争对北川身心折磨的事实。“你们死了有人可替换, 可马要是死了谁能替换啊”,这类语言告诉读者,北川作为战争的发动者完全漠视生命的存在。逃离战场的北川最初渴望爱情,希望与崛川展开新的人生篇章,可是“一个只顾自己的人,又怎么能照顾到别人的生存”,在战争的洗礼下,一个普普通通的日本青年的人性遭到了巨大冲击,性格也被无情的扭曲,最终悲剧发生,幸福从他的指尖中溜走。
如果说北川心中被痛苦所充斥的话,那么崛川的心中更多的是挣扎。作为寡妇的她常常流露出一种凄凉的美,战争给她带来的是短短三年的婚后生活与无尽的痛苦,小说中“总把自己的心扉关得紧紧的,沉默寡言, 只管低头买着细碎的步子走路”就是极好的写照。然而对幸福的追求打不破心头的死结,北川与崛川最终相别于电车,了结了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通过小说对这两个人物个人幸福的聚焦,体现了小说对自由的追寻的期盼,具有极强的人本主义色彩。同时小说也提醒着人们, 无论生活多么困苦,还是要寻找个人的生存价值。
鱼脸上的肉 篇4
小咪立刻发现她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尴尬地儿了:她忘了Z现在的财务部长身份,当着众人的面儿,Z很为自己是公司里的一票人物而自豪,如果小咪不恭维不伺候Z部长,不表现出为Z骄傲自豪就很不哥们儿;倘若也跟着别人对Z阿谀奉承,小咪又感觉自己好虚伪,一点也不像亲姐妹。话说回来,Z凭啥再对小咪另眼相看呢?虽然她们刚入职时蜗居在同一间出租屋,情义堪比《琅琊榜》里的靖王和梅长苏,不同的是,即便Z有靖王之料,小咪却无梅长苏之才,何况,就连梅长苏见了前哥们儿靖王也低眉敛容的。
更麻烦的是,小咪一抬眼看到已经退休的前上司老W也在这张桌上。他老人家已经放下了当年的架子,笑得这么与民同乐的,作为“民”总得配合一下吧?
小咪多虑了,老W并没有把矛头对准小咪,他对小咪身边的Z部长更有兴趣:“小Z,我给你夹一块鱼肉,你没意见吧?”话说老W也是蛮拼的呢,他距离Z有小半个桌子,这块被老W精心挑选的鱼肉从空中颤颤巍巍飞越前同事们的空盘子,嗖地降落在Z的盘子里。看着那块还不够塞牙缝的一丢丢鱼肉,小咪心想自己如果是Z,肯定会在心里呸一下:“老哥您真不是在逗我吗?”喜欢卖关子的老W看到在座人等惊愕的表情,得意地解释:“哈,知道鱼身上最好吃的部分在哪儿吗?就是这块鱼脸!因为鱼的脸一刻不停地在活动。”老W没看错,Z部长不愧为这张桌子上最配吃鱼脸的人,Z立刻站起来,说很多老W爱听的话、为老W敬酒、给老W转菜……早已被边缘化了的老W通过一块鱼脸,成功把自己又变回了中心。整个过程,Z没来得及吃一口菜,虽然Z的脸部尤其是腮部不停地在运动。
《脸上的红月亮》 篇5
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在法国兴起的颓废主义文艺思潮中的一个主要的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其影响遍及欧洲各国,波及各个艺术部门。它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痛苦的,而“另一世界”要求用晦涩难解的语言刺激感官,产生恍惚迷离的神秘联想,形成某种“意象”,即所谓“象征”诗的象征便是共同两个世界的媒介。其诗作充满颓废的色彩和悲观的情调,宣扬个人主义和神秘主义。法国象征诗人以马拉美、魏尔伦等为代表,戏剧方面以梅特林克为代表,美术方面以摩罗为代表。
19世纪50年代,波特莱尔“从恶中抽出美”的艺术主张,为象征主义开辟了道路,后来他又以其“通感”论为象征主义的艺术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70年代,象征主义在法国崛起,80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90年代后期,当象征主义在法国日趋衰落的时候,其影响却逐渐越过边境传入比利时、英国、德国、俄罗斯……后来影响甚至达到了东方的日本、中国等。各国作家都在民族的土壤上,结合各自民族语言的特点,对于象征文学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日本的上田敏翻译了法国象征诗《海潮音》,并影响了薄田泣堇、蒲原有明等人,形成了象征诗派。20世纪20年代,象征主义出现第二次高潮通常称为后象征主义。这一次高潮是在一战前后兴起的。因而它更深刻地体现了社会动荡所带来的人类灵魂的战栗。
象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从来不深入到思想观念本质。因此,在这种艺术中,自然景色、人类的行为,所有具体的表象都不表现它们自身,这些富于感受力的表象是要体现他们与初发思想的秘密和亲缘关系。 (1) 它的显著特征便是朦胧美、神秘色彩。
象征主义,作为世纪之交的文学浪潮,对20世纪西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重要流派,都直接间接地受益于象征主义。因此,深入研究象征主义,是研究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前提。但是加缪说过:“最难理解的莫过于一部象征作品,一个象征总是超越它的使用者,并使他实际说出的东西要比他有意表达的东西更多。” (2) 这一简要的论断,道出了象征主义文学的长短:由于其内涵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使它给读者带来了更大的联想和审美乐趣;但由于它难以理解,又使它未能为社会大多数人所接受。因而,野间宏的作品虽然显现出与以后写实主义文学作品截然不同的特点,得到文学界的瞩目,但是并未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恐怕原因也在于此。
二、野间宏作品中的象征主义表现
野间宏(1915—1991),日本小说家,生于日本神户市。1946年,野间宏发表了他的处女作《黑暗的图画》,被认为是战后派的先声。继之,又接连发表了《两个肉体》(1946)、《脸上的红月亮》(1947)、《崩溃感觉》等。他的作品从西方文学中汲取养分,重视心理描写和意识流,象征性表现。文体晦涩,描写执拗,主题新颖。从各个角度挖掘人们的青春、爱情、个性与幸福是怎样被这场罪恶的侵略战争所扼杀和破坏的。《脸上的红月亮》是众所公认的一篇杰作。
其故事梗概如下:从菲律宾战场归来的北山年夫虽然和在战争中失去丈夫的崛川仓子相怜却不能相爱。仓子脸上红色的斑点引起他痛苦的回忆。在战场上,目睹着体力极度衰竭的战友中川缓缓倒下,北山却不敢上前扶起他,给他一点点有限的帮助,于是北山长期忍受着自我的谴责,最终放弃了与仓子结婚、追求新生活的勇气。
首先,从《脸上的红月亮》题目来看,“脸上的红月亮”是北山年夫由仓子脸上的小斑点所幻化出来的。文中两次提到“一轮又大又红的月亮”,一次是“一轮又大又红的热带圆月,在士兵走过尘砂迷漫的海岸线对面冉冉升起。月光把士兵生热病后蜡黄的脸和汗水浸透的衣服照得发红”。这一处的“红月”是北山看到的、确实存在过的红月,是在菲律宾战场上特有的那种红月。这红月是痛苦的、干渴的、焦灼的圆月,象征着菲律宾战场上酷暑难当,条件艰苦。士兵们忍受着残酷的战争环境的折磨,与此同时,他们在此条件下失去了人性中的同情、互爱和怜悯,对战场上的同伴见死不救。这不仅写出了战争对人生理的迫害,而且体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
第二次在文章结尾处,又一次描写了红月。“北山仍然凝视着她苍白的面庞。无意中发现仓子的白脸上有颗小小的斑点。奇怪的是,这颗斑点竟能扰乱他的心思。……然而,使北山心烦意乱的,并不是仓子脸上的斑点。他觉得自己内心的一角,也有个类似的小点。他很清楚,他心里那颗类似的小点意味什么,他审视着心里的那颗斑点。蓦地,那颗斑点开始膨胀起来,愈来愈大,一直逼进他的视野里。进而又幻化成眼前的物象,映入他的眼帘。他不由得心里喊到:‘啊!’他在崛川仓子的白脸上,看到那颗斑点渐次增大,变成一个又红又大的圆点,像是在仓子脸上开起一轮又红又大的热带圆月。”这一段,用了象征手法。“小小的斑点”是具体的可看到的实物,脸上的小斑点幻化出来的“脸上的红月亮”则是主人公内心荒原的幻化和外化。这是主人公主观意象的东西,是主人公由于斑点的刺激而幻想出来的东南亚的红月亮,在人性复苏的战后,进而又勾起对战争中利己自私的回忆,他一边鄙视自己的利己主义,渴望自己能“变成好人”,努力试图自救,另一方面无法使自己有信心为他人而生存,对崛川仓子也是“爱莫能助”,即他又屈从于这种利己主义的罪恶。
作者的笔集中在对于面部那一斑点的描写。斑点在北山的眼里朦胧,模糊,变形为一轮红月亮,将北山从战后的现实中引向了逝去的日子,红色的月亮映照下的战场,使北山又一次体验到战争的灭绝人性,使北山内心的丑恶又一次露出狰狞。红色月亮代表着杀戮和血腥,代表着侵略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无法摆脱过去的北山心中阵阵悲哀。 (3)
再看“痛苦”一词,文中出现的痛苦几乎全与仓子的脸联系在一起,仓子的脸是“痛苦的神情”,她那痛苦的神情不仅意味着她内心的痛苦,而且折射着北山内心的痛苦。北山对仓子的感情,从表面上接近一种恋情,实际上是一种同病相怜的感情流露。仓子脸上痛苦的神色勾起北山对将要忘却的战场经历的回忆,使他心头涌起半是痛苦半是甘甜的感情波潮。痛苦是因为回忆牵动了旧日遗留下的创伤,甘甜来自痛苦的回忆所证实的生的存在,来自寻找到同类的欣喜。然而,彼此的痛苦却无法互相得到安慰,开头的痛苦基调贯穿全文,奠定了痛苦的结局———他们相怜而不能相爱,北山最终放弃了追求新生活的勇气。
野间宏对象征手法的运用在文章的结尾处比较明显,即以具体的“玻璃”来代替北山和仓子之间那道无法逾越的屏障:“他下了车。车门关了。电车动起来了。他(北山)看到她的脸从玻璃窗外在寻找车内的自己。而没看到站台上她的脸远离他而去。他看到破旧的玻璃擦着她的脸。看到他的生存与她的生存互相摩擦。他感到两个人的生存之间有一块透明的玻璃正以无限的高速,飞掠过去。”两个相怜的人,即使离得再近,但有了玻璃的阻隔,也难以真正融入对方,正所谓咫尺天涯。然而,笔者认为“玻璃”不仅象征着两人之间的隔阂,而且象征着北山心中想要摆脱自我保全意识的障碍。北山试图救助别人,走出自责和痛苦的阴影。然而,战争中的利己主义延续到战后,他无法逾越从利己主义到救助别人的这道屏障。
与上文中的象征比较相似的是关于“猪嘴巴”的描写。“他看着那人无心地蠕动的嘴巴。那是很厚的嘴唇,并且那张嘴在盘子上湿漉漉地泛着红光。突然那张嘴仿佛变成他在战场上杀死的一头猪噘着的嘴巴。”本是一个穷极恶煞的年轻人的吃相。在北山的眼里,却幻化成了猪一样的贪婪吃相。这一幕的描写,不仅穷尽了战争后人们的痛苦、贫穷和萧条,更重要的是从侧面反映了北山的心理变化过程,任何与战争相关的东西,都会引起他的遐想,回到战争中的痛苦环境。这实际上是写战争给人们留下的后遗症,使他无法正确地认识现实,融入现实的生活。
另外,从野间宏作品的问题来看,其粘液般的文体十分独特。林房雄曾用白井明的笔名揶揄说:“正宗白鸟和久保田太郎写一行,这位作家可写上百行。”本多秋五则一针见血地说这部作品就像陷入了泥潭。对此,作者解释说这种文体是从法国象征派诗人瓦勒里那儿学来的。他试图用这种手法来创造一种超过以往日本现实主义文学的新的象征派表现手法。如小说开头处对于仓子面部的冗长而执拗的描写,正是为了展现北山内心涌动的情感波潮,冲破北山封闭的内心,推出他内心的丑恶与自责。执拗冗长的描写、数十句的长句、抽象性的词语等构成了野间宏创作的独特文体,与志贺直哉文学的简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究其原因,恐怕还是与作者自身经历密切相关。
三、野间宏接受象征主义的原因及其作品的优劣
野间宏自幼喜爱文学,中学时代开始阅读夏目漱石和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并受正冈子规的影响开始创作和歌、俳句,进而开始了诗歌创作,成为文学家的念头已在其心中萌动。1931年,尚在中学念书的野间宏受到西方现代派创作手法的影响,被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理查·波特莱尔的《恶之花》所吸引。1932年,他考入第三高等学校,选修法文。此时,他结识了象征主义诗人竹内胜太郎。在竹内的影响下,他对西方现代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量阅读了普鲁斯特、乔伊斯等现代派作家的作品,进一步了解了象征主义文学,创作了大量象征诗,并在《同人》杂志上发表。进入大学后,他对西方文学越发痴迷,也形成了他有别于日本传统文学的独特创作风格。从此以后,野间宏开始对法国象征主义创作手法进行研究,并将其融入血肉之中。李先瑞副教授认为:“正是法国象征主义对野间宏的深刻影响,才使得他在运用象征主义进行创作时可以将题材信手拈来,巧妙地融入自己所要表现的主题之中。” (4) 另外,野间宏1941年应征入伍,加入日本侵略军,开赴菲律宾前线,翌年返回日本,后以思想犯罪名被捕。二战期间野间宏悲怆的体验也是其用象征主义的原因。而且在战后日本,在空袭后瓦砾和废墟的生活中,大多数的日本人陷入迷茫自失、精神虚脱的状态。此时人的思想更容易迷离幻散,野间宏用象征手法与意识流相结合,更容易确切地表达人们内心的感受,更容易引起读者的遐想。
总而言之,象征主义作家的作品中,多用象征、暗示、隐喻,从而留下了更多想象品味的余地,强调“暗示”,曲径通幽,人们只有穿过“象征的森林”才能领略到文章的真谛。这是平铺直叙的文章无法启及的优点。然而,象征主义产生的朦胧意象,则需要人们反复多次地玩味琢磨,在现代快节奏忙碌的社会中,能够静心欣赏名著的人已日渐减少,更别说晦涩难懂的名著了。因此,野间宏虽然在战后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界有很高的评价,但其并未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体。
参考文献
[1]黄晋凯.象征主义·意象派[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2]王志远.脸上的红月亮——废墟荒原小说[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3]于荣胜.日本现代文学选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4]刘德润, 刘淙淙.一生必读的日文名篇佳作[M].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9.
[5]谭晶华.日本近代名作鉴赏[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6]查尔斯·查德威克著.象征主义[M].昆仑出版社, 1989.
书写在脸上的财富 篇6
埃德莫埃斯出生在英国伦敦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里。高中毕业那年,他收到了剑桥大学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剑桥大学许多学生一边上学,一边创业。埃德莫埃斯决定寻找一个轻松挣钱的门路。可是,他学的是美术,除了做家教、到饭店打工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特长。不像有的学生,开发计算机软件或者游戏,一个作品就能卖好多钱。不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激发了他的创业灵感,他为此兴奋不已。
2011年10月30日,欧洲足球联赛在伦敦举行。埃德莫埃斯像往常一样,去学生家里做家教。他一进学生的家门,家长就一把拉住了他。家长说:“我们总算把你盼来了,亲爱的埃德莫埃斯,请用你神圣的笔,在我们的脸上画上英国的国旗。因为,足球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原来,这家人全是足球迷,他们急着要去观看欧洲足球联赛。他们想把自己装扮得酷一些。这对于美术学院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
从学生家回来,埃德莫埃斯感到这里面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他迅速上网,查看了比赛日程,设计了10个脸谱画图案,带着画笔和颜料来到赛场外边,给人画脸谱。埃德莫埃斯的摊位刚摆好,很快就来了生意。他给人画脸谱不要钱,只收小费。客人根据自己的满意度,随便付给埃德莫埃斯小费。他的脸谱设计得好,画得也不错。所以,他收到的小费比明码标价的收入还要高得多。
画脸谱的生意虽然好,但是不能永久做下去。因为欧洲足球联赛是循环式的,在伦敦打了几场后,比赛就转移到其他城市去了。没有了比赛,埃德莫埃斯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轨道上来,打工,学习;学习,打工,每天忙得晕头转向的。一天,埃德莫埃斯打完工,回到公寓,看着那些脸谱图案,忽然突发奇想:如果把这些脸谱改成商业广告,画在自己的脸上,那一定会有很好的宣传效果。
他把自己的想法与同宿舍的罗斯哈珀说了,并邀请罗斯哈珀一起创业。罗斯哈珀为埃德莫埃斯的奇思妙想拍手叫好。因为这个创意,既能把自己扮酷,又能挣钱,实在是太美妙了。两个人一商量,在网上发了一个帖子,标题是:“买我的脸!”
不用做什么,只在脸上画个广告,每天就有400英镑的收入,真是不可思议。为了把生意做大做强,埃德莫埃斯与罗斯哈珀开办了网站,注册了公司,在剑桥大学招募了一批学生做员工,生意越做越大。
书写在脸上的财富。无论所处的环境如何,只要肯动脑筋,就一定能够找到财富之门。因为有时候,商机就在你的身边!
【《脸上的红月亮》】推荐阅读:
表哥脸上的眼镜作文05-24
你的脸上还有微笑吗作文08-09
小班科学我的脸上有什么07-28
脸上痘痘怎么治疗好06-18
脸上长青春痘怎么治疗10-13
《公主的月亮》05-12
月亮的诗句07-31
红月亮经典诗歌06-10
孩子眼中的月亮08-14
月亮的含义诗歌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