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挖掘

2024-05-14

网络知识挖掘(通用12篇)

网络知识挖掘 篇1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 在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给查找和获取有效信息带来了难度。传统的数据挖掘涉及的主要是结构化及半结构化的数据库, 而网上的信息变化频繁且具有动态性, 是一个巨大而又复杂的异构数据库, 对网上的信息进行挖掘要比面向单个数据库复杂得多。

网络知识挖掘是指利用数据挖掘技术, 自动地从异构数据组成的网络文档中发现和抽取知识, 从概念及相关因素的延伸比较上找出用户需要的深层知识的过程。

1 网络知识挖掘的发现技术

网上信息及其组织形式各不相同, 是一个庞大的、无序的异构型数据库, 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大堆问题:信息过量、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等问题, 难以统一处理。Data Mining (数据挖掘) 的目的就是有效地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需要的答案, 实现“数据-〉信息-〉知识-〉价值”的转变过程。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挖掘比面向单个数据库的数据挖掘要复杂得多。网络知识挖掘是指利用数据挖掘技术, 自动地从由异构数据组成的网络文档中发现和抽取知识, 从概念及相关因素的延伸比较上找出用户需要的深层次知识的过程。目的是将用户从海量的、综合的网络信息源中解脱出来, 不考虑原始数据细节, 直接与数据所反映的知识打交道, 使处理结果以可读、精练、概括的形式呈现给用户, 使其主要精力真正能够用到分析本质问题, 提高决策水平上去。

1.1 路径分析

可以用许多曲线图解法来进行路径分析, 一个曲线代表了web页面间或者其他事物之间的一些联系。

1.2 关联规则

规则反映了数据项中某些属性或数据集中某些数据项之间的统计相关性, 基于规则中处理的变量的类别, 关联规则可以分为布尔型和数值型。关联规则用于发现数据项之间的联系, 在网络挖掘中发现某一用户的引用页面和服务器上多种页面之间的联系。

1.3 序列模式

序列模式挖掘是基于时间或者其他序列的经常发生的模式, 应用序列模式是为了发现一些交互模式, 如在一段时间内某一数据项后面跟着另一个数据项。很多数据都是这种时间序列形式的, 我们就可以用它来市场趋势分析, 客户保留和天气预测, Web访问模式预测等等。

1.4 聚类和分类

根据一些数据项的共同特征来对数据库进行分类。分类在数据挖掘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可以基于用户的一些人口统计信息和访问模式对访问某文档的用户进行偏好描述。目的是学会一个分类函数或分类模型, 该模型能把数据库中的数据项映射到给定类别中的某一个, 能对未来数据进行预测。聚类分析可以将有相似特征的用户或者数据聚集在一起, 按照相似性归成若干类别, 目的是使得属于同一类别的个体之间的距离尽可能的小, 而不同类别上的个体间的距离尽可能的大。聚类web日志的用户信息数据可以用来制定未来市场营销策略。

2 网络知识挖掘的类型

2.1 网络知识的挖掘

网络信息的数据挖掘不仅包括对网页内容本身的挖掘, 也包括其链接模式, 以及用户访问、存取、浏览、发布、操作等操作行为、访问行为所产生的信息的挖掘。有效地研究、挖掘、利用网络信息可以增强网站的吸引力, 有的放矢地吸引用户群, 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找出信息分布的规律, 发现信息内在的关联性, 挖掘隐藏在网络信息中的知识并形成模型。

2.2 用户知识的挖掘

对用户知识的挖掘是指用户访问网络是的信息和用户个人信息的挖掘。网站服务器会保留用户的访问记录, 记录关于用户访问的信息活动, 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 从中得出用户的访问模式和访问兴趣, 从而改进网站的结构, 也可以用于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3 构建知识库

知识库的构造基于信息簇, 信息簇是信息源经过整合和重组转变而成。因此知识库就是将信息网织成各种关系的模式, 如数据知识库、程序知识库、系统知识库等。

数据知识库是由经过加工、组织的信息构成的具有知识挖掘功能的数据库。知识仓库就属于这类知识库。程序知识库是由程序、规则、培训教程, 操作标准等过程知识构成的知识库。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程序知识库出现, 专家系统应属程序知识库的范畴。系统知识库是一种高级知识库, 是信息分析、只是整合的产物, 可反映知识的复杂关系, 提供知识图表、竞争分析、国际形势等复杂知识产品。

作为信息资源的知识库, 要形成一定的规模且检索便捷。内容新颖, 能够不断地更新, 以保持数据的准确、全面和及时。如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网络oc Lc把互联网上的信息经过系统化的整理, 通过主题词即可搜索;且oc Lc的worldcat数据库随时更新, 每年以200多万条记录的速度增长。

4 网络知识服务的特点

4.1 从检索到解决问题

传统信息资源的不均衡性和获取信息资源的困难性, 都随着网络信息环境的形成, 通过文献检索与传递服务在用户需求中正在逐渐弱化。信息用户日益关注的不是简单得到信息文献, 而是愿意从众多文献信息中获取对自己有用和能解决问题的信息内容。

4.2 信息需求社会化

信息需求分析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 利用信息服务的用户日益增多。在汹涌澎湃的信息浪潮中, 信息革命是处在不同经济地位、不同政治地位、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共同创造的。因特网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 其涉及内容广泛差异大。信息服务必须从面向部门的信息需求向面向社会的知识需求模式转变, 建立一种个性化知识服务体系, 针对不同用户的知识取向, 提供不同的知识服务。

4.3 需求知识的讨论与分享

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 获取信息已不是困难的事情, 信息的分析和提炼才是关键问题, 能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提炼判断, 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其中, 思考占有重要的位置, 通过思考, 分析提炼出有用的信息。通过与人的交流和探讨, 增加人们知识结构中知识元之间的连接, 激发创造性思维。因此知识服务应立足与为用户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思考的讨论和共享环境。知识工作者必须不断更新补充增加新知识, 并运用新知识来创造新能力, 保存竞争的优势。所以现在人们的共识就是:知识就是力量, 资源共享, 才可以创造出1+1大于2的能量。

5 网络知识服务

5.1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

这种数字参考咨询服务, 是以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为基础, 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 以全球信息资源为依托, 服务与全世界的用户。为全世界各地的用户提高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按照咨询专家的专业分工服务, 以集成化的馆内外知识资源和技术为系统交流平台。通过专家根据自身知识和可以获取的资源生成答案并反馈给用户, 并保存答案文档系统中, 以备以后查询, 形成知识资源库。如:美国教育部资助的虚拟咨询台系统 (VRD) 是一个代表性的合作咨询项目, 它以80多个专家咨询网络为基础, 提供7*24小时服务。

5.2 知识学习服务

知识学习服务是指人们提供通过对已有显性知识的学习而产生属于自己的隐形知识的各种服务。由于人们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有很大不同, 因此, 图书馆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为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方式。主要表现为网络自主学习、网络远程教育、开放存取带来的知识利用率。

5.3 个性化知识服务

个性化服务是更高层次的智力技术服务活动, 通过使用多种数据分析技术, 根据兴趣用户的信息及时主动的推荐用户需要的知识信息, 并根据用户信息的反馈进一步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其最重要的特点是知识增值和智能重组, 将蕴藏于海量信息中隐形有用的信息知识, 给予整理、利用, 并以全新的可运用的形式个性化的显现出来, 满足客户个性化需要, 并最终形成专业知识库和知识仓库。

参考文献

[1]黄玉梅.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情报资料工作, 2002.3

[2]陈兰.知识管理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质量服务模式.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6.5

[3]刘莉莎等.图书馆知识合集与知识管理技术.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6.5

[4]陈光前等.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途径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8.5

[5]郭珍华.浅析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8.6

网络知识挖掘 篇2

1LTE网络规划体系

根据网络规划的要求,利用大数据可以从覆盖评估,干扰评估和价值评估三个维度建立基于大数据挖掘的LTE网络规划体系,通过对现网问题的全面、准确分析定位,预知LTE网络规划存在的问题,提升LTE网络规划的准确性。

1.1覆盖评估分析

良好的覆盖是网络建设的最基本要求,基站站间距过大,基站覆盖过远会造成部分地点盲覆盖或者室内深度覆盖不足;而站间距过小,重叠覆盖会带来较大干扰,同样影响用户感受,同时不必要的重复建站将会加大投资成本。理想的蜂窝网络结构应该在保证用户移动性的前提下使小区间的交叠区域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借助现网2G/3G实测数据,参考工参,扫频及MR等大数据,利用奥村-哈塔传播方程矩阵理论运算,根据不同频段自由空间传播模型损耗、模拟仿真覆盖及损耗矩阵,评估规划LTE网络的覆盖情况;同时构建贴合现网实际的小区传播路损模型,有效识别LTE网络的弱覆盖和过覆盖区域,实现“点、线、面”联合校准验证,获取真实、准确和全面的小区覆盖规划数据。

1.2干扰评估分析

干扰是影响LTE网络质量的关键因素,我们引入干扰贡献系数来评估无线网络重叠覆盖度。定义干扰邻区的能量之和与主小区的总能量的比值为干扰贡献系数,用其来评估主小区A,系数越大,说明该小区对外的干扰越大,需要整改的优先级越高。

1.3价值评估分析

传统规划主要从覆盖与干扰两个维度分析,不能完全识别出高价值站点,导致网络部署后出现建设偏离业务热点,超闲小区较多等问题。而基于大数据挖掘的LTE网络规划可基于话务热点、用户/终端及价值业务等多维度进行关联性分析。首先梳理出数据及话务热点、智能终端/数据卡渗透高区域,判定流量价值高的区域;其次发掘出数据业务使用率高,但实际速率低,话务需求被压制的区域;再次利用VIP/投拆用户列表导出数据业务投诉用户和VIP用户区域,更直观、有效的体现网络热点投诉、流量变化较大的重点小区数据,定位重要客户的高价值流量区域,聚焦影响用户感知的重要问题,发掘LTE潜在高价值区域,有效指导LTE网络规划效益,降低网络资源的管理成本。利用基于栅格的多维度价值得分评估体系,通过高流量小区选择,实现用户分布地理化关联,进行多维度地理化综合分析,得到多个小区构成的栅格的价值得分,得出高优先级建站区域。

1)统计各栅格流量、用户使用TD-SCDMA的速率、用户数量、终端分布、业务流量分布等数据,当某个栅格点上指标值大于全网栅格该指标平均值的k倍,即赋予该栅格价值点相应的分值。

2)栅格价值点相应的分值:栅格内指标值/(全网栅格点该指标平均值×k),k值建议为1.2,意义为在此栅格点的其中某一项因素大于该项因素的平均值的1.2倍,才会进行价值得分分析,小于该值则该栅格点的该项因素的`价值得分为0。

3)单个栅格总得分=权重1×热点得分+权重2×速率得分+权重3×终端得分+权重4×业务得分…。

4)统计基站覆盖范围内包含的栅格数量以及各个栅格上的分值,最终输出规划基站的总栅格得分排序,排序高低反映了该基站的价值高低。

1.4评估分析流程

评估分析一般在待建站点资源收集后,按照价值高低,基于基站覆盖范围和受干扰影响程度,选择建站顺序。根据实际情况,可一方面利用2/3G旧站址,一方面建议增加符合合理网络结构的新站点,达到良好规划的目的。

2大数据处理思路

LTE规划过程利用收集到的大量数据,包括工参数据、性能数据、经分口数据、MC口数据、投诉数据、测试数据等六大项13类数据,从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分析。

2.1基于大数据的打包清洗

根据大数据删冗去错机制进行数据清洗(见图7),保持数据的准确性。在规划中首先实现数据去冗,对话统过期数据、工参多余字段集中去除;其次是数据去重,去除相同路段多次测试的数据,排除话统及性能相同的数据,保证数据唯一性;再次是数据纠错,结合数据特性,对统计异常、工参错误等数据进行纠错,保证数据区间在合理范围。

2.2基于大数据的关联聚合

根据数据的特征、变量等进行“数据降维”,从覆盖,干扰和价值维度对数据进行投影降维,简化分析数据的复杂度。同时运用强关联聚合、相近聚合、相关聚合等聚合模型进行“关联聚合”,比如在覆盖评估中将道路测试、路测扫频、用户测量报告等信息按照关联强弱聚合,在价值评估中将业务分布、用户分布、终端分布等信息按照比例进行关联聚合。具体来讲,以用户的地理位置为索引,关联其所在位置的信号强度,干扰情况,终端支持类型信息,业务信息以及所在位置的周围基站分布情况,周围环境情况,人群流动情况等等,建立基于时间、位置、用户、终端、应用等多维度的用户行为聚合模型。根据用户行为模型,分析筛选得到绝对静态用户数(静态用户定义为单用户在某小区有5天产生流量且每天在该小区产生流量占当天该用户总流量的70%以上,且产生的流量大于10MB/周)全省共计3.8万人,涉及5798个小区。根据用户在占用静态小区时上报的用户自身所在位置的经纬信息(理论上精度平均误差在55m)结合基站位置关联,发现定位2G/3G数据业务成熟度高的区域。通过精确定位不同用户上网的地理位置,同时关联静态用户终端网络制式信息,用户上网习惯和用户流量,引导4G站点规划,指导指导定向推送4G营销业务。

3应用情况

基于大数据挖掘的LTE网络规划研究在山东公司LTE网络一期网络规划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高价值区域定位、干扰问题分析、覆盖评估等维度综合关联性分析,借助2G/3G现网实测数据实现了“点、线、面”联合评估,真实、准确、全面地对4G网络的价值流量、重叠覆盖干扰、弱覆盖等进行了评估,同时输出了LTE工参信息、站址建设优先级,站址地理化呈现等一系列规划结果。通过黑、灰、白名单规则判断,输出了LTE网络不建议规划的黑名单小区、通过相关优化调整后可规划灰名单小区、直接可共址建设的白名单小区,共评估一期工程规划小区60653个,发现低价值用户流量少的黑小区3433个;易产生干扰黑色小区5021个,灰色站点1265个;覆盖问题黑色小区543个,灰色小区3501个。通过规划质量的提高,降低了后续优化调整的难度,共计节约资金11766×0.3=3530万(注:每个基站年优化费用约0.3万),而且原来人工规划、勘察基站的效率大大提升,解放人力成本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75×10=750万(注:人力成本节约75人,含外包,年人均成本10万),降低了全省网络规划优化的管理成本。通过TD-LTE的大数据网络规划分析,有效指导了4G网络规划,按照以终为始、聚焦价值、提高投资收益、建设精品网络的目标,提升了4G网络规划的准确性、合理性。

4结语

论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 篇3

关键词:空间数据挖掘;知识发现;方法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技术的发展将整个世界联成一体,人们可以超越时空的概念,利用网络,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协同工作,这种信息交换与工作协同在方便了人们的同时必然造成信息与数据的无限扩张,会使人们在提取有用信息和知识时,如同大海捞针一样无力,面对大量的数据,传统的数据分析手段难以应付,导致越来越严重的数据灾难,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技术开始出现。

一、特点及过程

(一)特点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知识发现具有极大的发展前途和有广泛应用前景,知识发现是用一种简洁的方式从大量数据中抽取信息的一种技术,知识发现不需要预先进行假设或者提出问题,就可以找到那些非预期的有用的或有潜在价值的信息,是一种有价值的搜寻过程。

数据挖掘也称知识挖掘,可以看成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是从大量庞杂的数据中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其一开始出现的目的就是应用,因此数据挖掘的研究成果是很讲求实际的。数据挖掘技术不是简单的数据库的检索、调用,而是对数据进行全方位的统计、分析和推理, 以指导实际问题的求解,企图发现事件间的相互关联,甚至利用已有的数据对未来的活动进行预测。

(二)过程

知识发现的内涵与知识挖掘,知识发现是从数据库中发现知识的整个过程,数据挖掘是具体这个过程的关键步骤,因此,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通常在使用时是不加区分的。一个完整的知识挖掘过程如下:

数据库→数据的准备→数据挖掘→知识评价→知识表示→知识库。

二、方法

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方法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空间分析法

空间分析法是一种总称,其利用一定的技术理论对空間的叠置、拓扑结构、图像以及距离好空间缓冲区进行分析,把探测性的数据分析与空间分析相结合,构成探测性的空间分析,聚焦数据,发现隐含在其中的特征和规律。

(二)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范围数量关系信息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进一步进行对象评估、特征预测、规律统计,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三)聚类方法

聚类分析是基于物理特性的聚类或分类,根据一定的标准大型多维空间数据集,以确定相应的区域,数据被分为一组的一系列相互区分,发现法律数据集。作为统计学的一个分支,聚类分析无需背景知识可以直接发现有意义的空间聚类结构。

(四)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是模拟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选择和遗传学机理的生物进化过程的计算模型,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进化过程搜索最优解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直接对结构对象进行操作,不存在求导和函数连续性的限定;具有内在的隐并行性和更好的全局寻优能力;采用概率化的寻优方法,自适应地调整搜索方向,不需要确定的规则,能在搜索过程中自动获取和积累有关搜索空间的知识,并可通过自适应机制控制搜索过程以求得最优解。

(五)神经网络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神经元练成网络,通过这种形式使系统成为具有存储、联想等一些列的功能的自适应非线性动态系统。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具有并行性、直观性和抗噪声性。

(六)模糊集理论

模糊集用模糊隶属函数确定的隶属度描述不精确的属性数据,重在处理空间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中不精确的概率。我们都知道模糊是一种客观存在,一个系统越复杂,精确化就越难,因此模糊性就越强。在根据模糊集理论,类型和空间实体分别作为模糊集合和集合元素。在空间数据挖掘中,模糊集可用作模糊决策、模糊评判、模糊聚类分析、模糊模式识别、计算置信度和合成证据等。

(七)粗集理论

粗糙集是上近似和下近似集组成,然后以此为基础来处理不精确,不确定和不完整的信息,智能数据决策的工具,更恰当地基于空间数据挖掘的属性不确定性。

(八)云模型

云模型是一种新的方法,它用自然语言值表示定性概念与其定量数据表示之间的不确定性转换模型,反应的是客观世界中的概念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并将二者紧密集合,集成在一起构成定量与定性间的映射。

(九)决策树

决策树方法是,根据不同的特点,分类或决策树结构的集合,从而创造发现的规则和模式,仅仅意味着一个简单的产生规则和发现规律。

三、应用

知识发现与挖掘技术在信息发现与信息提供发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在信息发现中的应用

其在信息发现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 Web 数据开采

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人们对此并不陌生,我们知道,人们所获取的信息大部分都要来自于因特网,而因特网的数据信息不仅庞杂,更是非结构的、无序的、动态的,要想在因特网上获取符合要求的信息,对用户来说十分困难,基于此,Web 数据开采作为一项已解决上述问题为目的的新技术被人们提了出来。Web 数据开采由信息采集、识别、分类构成其实现过程,就目前来说,它主要有网络智能体和智能信息捕捉器两种实现形式。所谓智能体就是一个具有控制问题求解机理的计算单元,智能体具有一定的智能型,可以模拟人类的行为和关系,可以自主运行并提供相应的服务。用户在智能体的神经网络技术引导下,可以很迅速的进入所需页面,通常情况下这些页面都是需要通过长时间的交互才能到达的。智能捕捉器以自动捕捉、采集和整理领域所需信息为目的, 其根据用户输入的对捕捉需求的定义进行查找,先查找到信息源登记表,然后根据信息源提供的信息粒度进行筛选找出信息源,再根据模型算法确定并选取最佳搜索路径,按逻辑式自动组织搜索关键字,还可以同时对应多个特定领域范围内的信息捕捉。

2.智能搜索引擎

面对无边的数据海洋,智能搜索引擎是很好的应用工具,智能搜索引擎的检索机制是关键词匹配原则,可以帮助用户更好的寻找信息资源。目前的搜索引擎还不完善,有着诸如不划分知识领域、知识量少等一些列问题,其搜索的效率并不高,因此人们开始着眼于智能搜索引擎的开发,智能搜索引擎很好的弥补了现行搜索引擎的不足。

3.多语种信息发现

多语种信息资源使人们在获取知识时的最大障碍,一直以来,地理和语言的障碍都使人们获取知识时产生一定的困难,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研究出多语种信息发现,这可以很好的解决多语种障碍,使地球成为名符其实的地球村,实现信息数据资源的真正共享。多语种信息发现主要应用在多语种电子文档获取、翻译、检索方面。

(二)在信息提供中的应用

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技术在信息提供中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是一個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这种共享发生在一个虚拟的团体中,这个团体的成员依靠网络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资源共享一次可以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

2.信息智能“推”

所谓信息智能推是指在信息的搜索过程中,机器通过关键词识别和预测用户的兴趣或偏好, 从而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向用户主动推送相关知识和最新信息,这样既可以减轻网络负担,也可以扩大用户范围。

3.其他

除了上述两种外还有个性化服务、互动式服务和语义交互,就不一一赘述了。

四、结束语

知识发现与知识挖掘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作为一项崭新的技术,知识发现与知识挖掘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仍有很多研究难题有待解决,比如数据访问的效率和可伸缩性,发现模式的精炼等等,所以对它的研究将会一直持续下去,其应用前景也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杨武,陈庄.数据库知识发现技术及应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5(2):32-34

[2]韩惠琴,刘柏嵩.数字图书馆中的知识发现[J].情报学报,2001,20(3):16-19

[3]李德仁,王树良,史文中.论空间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1,26(6):491-499

[4]白石磊,毛雪岷,王儒敬.基于数据库和知识库的知识发现研究综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36- 138

网络知识挖掘 篇4

关键词:隐性知识,数据挖掘,隐性知识挖掘方法

一、引言

隐性知识是指人们无法清楚地传达出来的知识, 这些知识存在于其头脑中, 只能通过具体的行动来表示。在对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中, 如何使得隐性知识显性化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对数据挖掘、隐性知识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梳理, 同时陈述了现有文献和企业中的隐性知识挖掘方法, 旨在使以后的学者能够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新的、更优的隐性知识挖掘途径与方法。

二、隐性知识的转换

著名的英国学者波兰尼于20世纪60年代, 在其代表作——《个人知识》中, 首次对知识进行分类, 分为明晰和默会知识, 著名的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 (Ikujiro Nonaka) 在其书——《创造知识的公司》中, 借鉴并发展了波兰尼所提出的知识分类方法, 将知识分类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Nonaka提出隐性知识的两个要素是认知和技术, 认知是指个人对外部状态的模拟和理解, 如信仰、范式、价值观, 技术是有关具体如何操作的知识, 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等。Nonaka从知识相互转化的角度阐述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化的动态过程, 提出了著名的SECI模型 (隐性与显性知识转化过程: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内隐化) , 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三、基于数据挖掘的隐性知识挖掘

(一) 数据挖掘及其应用

数据挖掘 (Data Mining) 是从大量的随机、不完全、模糊的数据中提取出隐含在其中的、事先不为人知但是具有潜在价值的知识和信息的过程。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应用在许多领域, 诸如金融服务、电力供应业 (负荷预测) 以及市场营销和销售, 同时也能够应用于以产品发展为目的的领域, KDD还可用于工业、交通、电信、市场营销、保险等其他行业。

对数据挖掘技术的使用可以在大量未经筛选的数据中提取出可供学习的、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在构建知识管理系统时, 普遍采用的数据挖掘方法如:分类、聚类、Web页挖掘和关联规则等。分类、聚类以及关联规则方法都是使用某种挖掘算法对企业内部知识归类, 方便员工进行搜索和文件管理;而Web挖掘技术则是通过对Web日志的挖掘总结出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进行知识搜索的相关内容, 主要是有关哪个方面以及企业知识库中是否需要添加新知识和新信息以满足员工需求。

(二) 知识管理

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变化, 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企业客户知识、加强企业员工对于知识的获取、创新以及共享, 随之便产生了基于IT技术的对数据和信息的管理, 即知识管理 (KM) 。有学者提出, 知识的处理以及利用主要包括如下三个阶段:第一, 知识库阶段;第二, 知识共享阶段;第三, 知识发现阶段。

在知识库阶段, 经过手工处理的知识进入到预先被定义的知识库中, 知识库阶段的技术主要是单机数据库和文件系统。数据共享阶段, 人们意识到自己需要哪种知识但没有该知识, 因此开始搜索知识。知识发现阶段出现了求知欲, 也产生了知识发现的希望, 这也许正是文本挖掘出现的内因。由上述三个阶段我们也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知识管理的整个进程都是与数据库技术密不可分的。

(三) 隐性知识挖掘方法列举

由于隐性知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学术界和企业都采用了许多不同的方法来进行隐性知识的挖掘。本文对隐性知识挖掘方法列举如下:

1. 基于案例的隐性知识挖掘方法

当前许多企业运用建立案例库的形式来留存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处理事件所运用的隐性知识, 在新案例的处理过程中使用人工智能的案例推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该方法通过搜集大量的案例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专家如何解决问题) , 采用建立映射关系 (专家解决问题到实际的知识领域) 以构成相对应的知识结构图, 或者通过关联分析的方法从案例中挖掘出隐性知识。

2. 基于Microsoft三种算法的隐性知识挖掘方法

基于Microsoft的隐性知识挖掘方法包括如下三种:基于Microsoft决策树算法的隐性知识挖掘方法、基于Microsoft线性回归算法的隐性知识挖掘方法、基于Microsoft神经网络算法的隐性知识挖掘方法。

Microsoft决策树算法是通过在树中创建一系列拆分来生成数据挖掘模型。Microsoft线性回归算法是Microsoft决策树算法的一种变体, 更加易于计算独立变量和依赖变量间的线性关系, 并使用该线性关系进行预测。Microsoft神经网络算法对输入属性的所有可能状态以及可预测属性的所有可能状态进行组合, 并通过使用定型数据来计算概率。

3. 基于其他算法的隐性知识挖掘方法

通过数据挖掘的其他算法, 如遗传算法、FP算法、Pairwise analysis等途径都能够实现对隐性知识进行挖掘。

4. 基于web的隐性知识挖掘方法

企业通常也直接针对企业员工的隐性知识共享与挖掘, 设计、开发或直接购买基于web平台的知识挖掘系统。目前应用尤为广泛的是基于e-learning的隐性知识外化方法, 隐形知识外化方法能够将知识持有者的知识外部化到知识库中, 企业中的知识组织者和教学设计者对知识进行组织, 进而使得知识探寻者能够学习知识库中的知识, 同时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 形成操作型的知识数据库。该方法能够很好地发挥e-learning和知识管理的优势, 有效地提升企业的学习能力和工作效率。

四、讨论与展望

在企业的知识构成中, 隐性知识占很大一部分, 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梳理并讨论了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隐性知识挖掘的背景知识和现有文献以及企业中的隐性知识挖掘方法。企业应根据其自身状况, 针对不同种类的隐性知识并结合实际情况, 利用知识挖掘算法以及其他的分析途径, 开发企业内的知识挖掘系统或建立相应的平台, 同时加强员工分享知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喜征, 陈博.基于案例的隐性知识挖掘研究[J].情报杂志, 2006, 25 (07) :8-9.

[2]芦昆.基于Web2.0的隐性知识外化研究[J].情报科学, 2008 (002) :247-251.

网络知识挖掘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质教育;能力;创新;英语教学

1、课题的提出: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和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为此,英语教育仍要不断提高,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强调让学生通过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目标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2、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基本理念和实施建议中有一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具体为: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育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3、实施程序和策略:

下面围绕初二英语(下)Lesson102MissEvans谈谈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应用。

挖掘数学教材中“看不见”的知识 篇6

近些年来,教材改革轰轰烈烈,人们对新教材也是褒贬不一,议论纷纷。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教师在体会着教材改革带给自己创新发挥空间的同时,也明显感觉到对知识点整体把握的困惑:总觉得要教的内容多而散,题目讲得很多,但学生总是停留在模仿解题的水平上,只要习题中条件稍一变化就束手无策。其实,教材是一个压缩的范例,教师要做的就是解压缩,所以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挖掘出教材的潜在知识。假如我们在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用这些具体内容背后贯穿的线索,即数学思想方法,来统领这些看似分散的知识点,让学生真正领悟蕴含于数学问题探索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才能从学习中获得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当今的数学课堂所想要达到的理想目标。

一、挖掘隐性知识的意义

(一)紧贴新课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课程总目标及学段目标,其中明确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为课程与教学的重点之一。可见,未来的小学数学教学将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更重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不仅仅停留在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层面上。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懂得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避免个别范例的误读。

(二)丰富课堂教学,提升学生思想高度

由于隐性知识并没有直接由教材给出,需要教师在把握整体教材的前提下提炼出来,因此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将会在显性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无形的贯穿其中。挖掘数学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可以丰富原本单一的数学课堂,教师不再是照本宣读,课堂教学内容应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隐性知识的提出使得教师更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深入的学习数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思维基础。

二、如何挖掘隐性知识

(一)要挖掘教材,先要吃透教材

有效的数学教学首先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把握,没有这种全面的把握和宏观视野,教学只能如“风中的蒲公英”,随意游走,没有着陆的根。要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更是如此,不同于显性知识,是教材中的一个个范例,隐性知识隐含于教材中,需要教师准确的把握和挖掘。否则,错误的挖掘不但不能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反而会扰乱正常的思维模式,适得其反。所以教师对所教教材系统的整体掌握情况,将对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要挖掘教材,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材首先是学生的教材,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结构、水平、进度等必须和教材同步,才能使得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隐性知识亦是如此,教师应当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后才能设计更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一般由具象思维慢慢向抽象思维发展,小学数学的思想方法教学应遵循这一规律,从借助图形来帮助教学到逐步抽象出数学理念贯穿数学知识体系。

三、隐性知识的实际应用

(一)把握隐性重点,触类旁通

在教学时,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困惑,类似的题目我们已经讲了很多遍了,为什么学生仍然没有很好的掌握?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例1: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认识负数》一课,教材设计从温度计导入,教学学生认识0以上的数称为正数,0以下的数称为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如果教师的教学仅停留于此,只让学生认识了正数和负数这两个相反的量,那么学生是不能领会本节课的重点的。本节课的重点实际上是0这个临界点,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情况都以0为临界呢?显然不是。教师可以补充:五(8)班第一单元数学测试的平均分是89分,如果将96分记为+7分,那么83分应该记为多少分?由此引导学生发现在本题中89分才是临界点。只有把握了一节课的重点,才能触类旁通,学以致用。

(二)设计隐性练习,变中求本

完整的教学设计是离不开适量的练习的,合理的练习不但能稳固学生对新知的认识,还能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那么,到底怎样的练习才是有效的呢?是排山倒海的题海?还是精简有层次的变式练习?

例2: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三角形的高时,教材中只安排了锐角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内)的教学。如果教师没有挖掘其中隐含的知识——直角三角形的高(就是对应的直角边)、钝角三角形的高(可能在三角形外),学生很容易误以为三角形的高就一定是在三角形里面的。这是一个错误的引导,必须及时发现并纠正,教师应分别设计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的高的变式练习,变式练习可以有效区分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本质(三角形的高是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出的垂线段),以不变应万变。

(三)、补充隐性知识,尽善尽美

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新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基础之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更重视数学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这虽然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但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下面的例子:

例3: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方程(一)》一课,新教材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天平两边同时加或减去相同质量的物体后天平仍平衡来使学生理解方程两边同时加或减去一个数,方程仍然成立。可是这样就遇到一个问题,如果未知数作为减数该怎么理解呢?如果还用天平来理解非但复杂,而且许多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那么这部分教材空缺的内容,就应该由教师挖掘并作出补充。当未知数作为减数时,可以直接用运算法则来做(减数=被减数-差)。这样针对不同的方程,选择合适的解方程方法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结论

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提出“冰山理论”,数学知识也可以看作冰山模型。显性知识是“冰山水面以上的部分”,但它只是冰山一角,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冰山水面以下的部分”——隐性知识。我认为:学生只有把数学知识上升到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数学修养,乃至学生的整体素质。布鲁纳提出: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易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 “光明之路”。一个人一生中直接应用的数学知识可能并不多,但是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将会终生受益。

网络知识挖掘 篇7

1、隐性知识基本内涵

图书馆员隐性知识是指馆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内在的高度个性化的知识, 表现为馆员的工作经验与能力、服务态度与质量、理想与信念、人生价值观与方法论、思维方式与模式、阅历与知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新知识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是图书馆潜在的智力资本和特色资源。图书馆员隐性知识是一种内化的知识, 没有固定模式, 难以形成统一格式, 不易用语言表达, 不易被复制。图书馆员隐性知识的特征表现在经验性、积累性、创新性等。

2、知识服务含义

知识服务是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 高校图书馆提高服务质量面临的新课题, 是依据解决用户需求为目标, 分析用户的知识需求, 知识服务可以理解为针对用户的需求把各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挖掘出来, 以搜集、分析、重组知识信息的能力为基础, 经过知识获取、重组、创新、集成将知识提炼出来传播出去, 根据读者反应的具体问题和所处个性化环境, 全身心的投入到为读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 始终坚持用知识应用、知识创新来给读者提供全方位的的服务, 满足用户需要的知识服务。

二、影响图书馆服务的因素

1、隐性知识难以共享

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内容包括馆员隐性知识和读者隐性知识。图书馆的奖励评估体系不健全是造成图书馆员隐性知识难以共享的主要原因是图书馆的奖励评估体系不健全, 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图书馆对经验丰富、有特长、有重要贡献、隐性知识丰富的馆员缺乏有效的激励, 以及他们工作中的技能、技巧、经验、创新、思想容易被忽视。对高校图书馆来说, 图书馆领导与馆员之间、高校图书馆员与高校图书馆员之间、高校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缺乏交流,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交流空间, 影响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影响了隐性知识的发挥和利用。

2、知识服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图书馆因工作模式比较单一, 在工作中部分高校图书馆员在工作中比较怠慢, 思想方面不求创新, 把高校图书馆工作定义为只是一个校内服务机构, 认为自己的工作低人一等无发展前途, 不利于高校图书馆员自身素质的提高。甚至还有一些高校图书馆员把图书馆工作看作是稳定性强、不存在竞争压力的工作岗位, 危机意识极其单薄, 缺乏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责任感, 信息服务意识和信息能力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形式。学校引进了大批的教育科研人才, 并将其家属安排在学校图书馆, 加剧了高校图书馆员工作怠慢程度, 使大量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外流。

3、缺乏交流合作精神

目前, 部分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还处于封闭式的状态, 不与外馆进行交流沟通。即使部分图书馆已经开始了合作服务, 但参与合作的图书馆的数量还不是很多, 所形成的规模效应不强, 这就需要更多的图书馆加入进来, 才能真正体现知识服务的价值所在。为了图书馆知识型服务的全面推行, 需要突破当前旧有行业系统下部门分割的体制, 彻底的将图书馆书摘特性进行改变, 从而打造出一个新型的服务系统, 在社会中进行知识信息的传递, 全面展开智力上的交流, 实现资源共享, 使得图书馆在社会中扮演教育、知识以及科学中心的角色。

三、实现知识共享策略

高校图书馆的隐性知识管理就是挖掘高校图书馆员头脑中潜在的知识从而提高隐性知识的可见度, 也就是使存在于高校图书馆员人脑中的知识显性化, 达到知识共享和创新, 以此提高图书馆的竞争能力。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 必须建立完善的知识共享制度。

1、采用激励法促进隐性知识共享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 知识服务难在隐性知识的挖掘, 隐性知识很难被挖掘出来进行传播, 这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措施来促进高校图书馆内部的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对于乐意奉献自己隐性知识的高校图书馆员实行奖励机制, 采用表彰大会、公示表扬并颁发荣誉证书, 或者是对乐意奉献自己隐性知识的高校图书馆员采取目标激励的方法, 比如提拔职位, 提高岗位级别, 提高待遇以满足高校图书馆员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根据目前物价飞速增长的经济发展状况, 通过增发薪水和知识薪酬, 建立按知识贡献分配和按知识贡献补偿的激励制度, 对资源分享知识的高校图书馆员进行奖励, 以此方式来激励高校图书馆员贡献隐性知识及知识创新成果的积极性。对于隐性知识交流与贡献贡献较大的高校图书馆员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 实行高校图书馆员深造的激励制度是外部知识内化方法之一, 这种深造的激励制度会受到大量重视自身发展的高校图书馆员的青睐, 调动高校图书馆员的积极性, 激发高校图书馆员的内在潜能, 使高校图书馆员乐意自愿的分享自己的知识成果, 达到知识转移效果。隐性知识是图书馆的宝贵资源, 隐性知识在全馆范围内共享, 会极大的提高图书馆的竞争力。高校图书馆采取激励机制方法, 使高校图书馆员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达到知识创新。

2、岗位轮换促进隐性知识共享

高校图书馆实现内部隐性知识转移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岗位轮换。高校图书馆员可能处于一个岗位对于工作流程一成不变的模式, 产生工作怠慢变得消极, 高校图书馆在不同时期以制定不同的计划和目标为基础, 在限定的时间内, 对高校图书馆员进行合理的岗位调换、分配, 并制定相应的岗位调换管理制度, 设立有效的管理方法, 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做好前期工作, 设定合理的交换时间, 根据不同部门岗位需要进行科学的轮换岗位时间, 制定流畅的岗位轮换流程, 控制好交接的过程, 做好岗位轮换人员的整合, 选拨合适的有能力胜任的岗位轮换者, 对其进行岗前培训。这样高校图书馆员摆脱了在原有工作环境中产生的消极情绪, 开始对新轮换的岗位产生新鲜感, 促进高校图书馆员知识的流动, 学习新知识进行知识创新, 尤其是有利于不同岗位隐性知识的转移与共享。高校图书馆员之间进行部门岗位轮换之前要有岗位交接仪式, 也就说换岗位的人要把现岗位的知识传播或转移给接替者, 这样高校图书馆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先前所在岗位的知识存量的变化, 并将这些新知识带到新岗位。在新岗位的不断学习, 从中获取新的知识, 与各部门进行了隐性知识的互换, 可以说是直接或间接地进行隐性知识的共享, 加速了高校图书馆员内部隐性知识的转移。

3、创建学习型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应采取多种途径和有效措施, 来激发高校图书馆员的工作积极性, 更好地引导图书馆员合理的利用图书馆知识资源不断进取, 发挥自己的优势, 提升自我, 实现自身价值, 为高校图书馆员终身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从而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创新和持续发展。建立高校图书馆良好的学习制度不能只局限于高校图书馆员个人知识学习, 还要强调高校图书馆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协作。高校图书馆员之间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 而是对隐性知识的修炼与升华, 高校图书馆内部可以以召开工作总结会、成果报告会、经验体会等形式使高校图书馆员相互交流经验, 使得高校图书馆员之间隐性知识的共享与转化、促使其将隐藏在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更加显性化。

四、结论

高校图书馆针对广大读者的需求, 知识服务是从各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资源中将知识提炼出来, 是在资源建设的基础之上, 提升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创建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共享平台, 加强隐性知识管理和显性知识管理实现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是至关重要的, 高校图书馆员还需要大量的力度深入研究, 使高校图书馆员的隐性知识在高校图书馆员之间, 高校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有效的传播知识。挖掘高校图书馆潜在的隐性知识和读者的隐性知识, 使隐性知识更加显性化是高校图书馆实现知识服务跨越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所以, 高校图书馆员应该在不断创新个人知识积累知识的同时, 还要有奉献精神, 使隐性知识发挥其作用更好地服务与读者。

参考文献

[1]刘传和, 陈界.图书馆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M].海洋出版社, 2007.10

[2]李海英.图书馆服务管理[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1.7

[3]迟玉华.大学图书馆知识导航体系的构建与管理[M].科学出版社, 2008.7

用户隐性知识挖掘概念辨析 篇8

随着WEB2.0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 图书馆界越来越关注其服务对象用户隐性知识对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作用和价值, 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探索。但通过文献调研发现, 目前学术界对用户隐性知识、用户隐性知识挖掘等相关概念, 还缺少统一的认识, 还没有形成比较明确的定义, 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界对用户隐性知识及挖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行。因此笔者在此, 就用户隐性知识挖掘的基本概念进行详细的探讨, 以期为今后的继续研究指引方向, 推动用户隐性知识及挖掘理论的有效进行。

什么是用户知识

“用户知识”一词源于企业管理中的“客户知识”, 尽管我国图书馆界于2005年已展开了有关“用户知识”的研究, 也取得了些许成就, 但迄今为止, 关于什么是用户知识, 学术界还未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从所检索的文献来看, 刘冬梅对用户知识进行了初步探讨, 给出了一个广义的用户知识概念, 她认为, 与建立和保持高价值、高效率的知识链合作伙伴关系密切相关的信息都可视为用户知识, 即面向知识链的用户知识。蒋淑婉认为狭义的用户知识是指用户的个人信息, 即用户的身份、目标、兴趣、系统经验和背景知识等;广义的用户知识, 不仅指用户的个人信息, 还包括用户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行为模式。鲁大的张永杰认为用户知识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 它是在用户与图书馆交互过程中形成的, 是与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紧密相关的经验、知识和洞察力的组合, 它在不断地自我学习中持续更新。

综合分析上面的观点, 笔者发现大部分学者将用户知识的概念限定为用户与图书馆的交互过程中所产生的可被图书馆所利用的那部分个体知识, 却忽略了用户自身拥有却未能与图书馆发生直接或间接联系的那部分知识的价值。前者仅仅是用户个体知识体系的极小部分, 就如冰山的一角, 而后者在用户这一个体的整个生命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中存在用户大脑中的专业技能、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和实践经验等知识不仅对用户自身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也对其他用户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所以用户拥有却未与图书馆发生联系的这部分个体知识理应属于图书馆用户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书馆应该加强对该类知识的挖掘和利用。

基于以上的论述, 笔者认为图书馆的用户知识是指一切依附于用户个体而存在的, 并可被图书馆直接或间接利用的一切信息和知识。它既包括图书馆用户的背景信息 (如性别、年龄、身份、教育背景、研究领域等) , 又包括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行为模式 (如用户使用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相关记录) ;既包括用户的具体需求与偏好, 又包括用户对服务的实际感知、意见与建议;既包括用户在使用图书馆资源的技巧, 又包括用户自身拥有却难以被挖掘或利用的各种有价值的知识 (如用户自身拥有的实践经验、专业知识与研究能力等) 。

什么是用户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

在进行用户隐性知识的概念探讨之间, 我们还需要知道什么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一词最早是由哲学家波兰尼提出的, 他将人类知识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能够以正式的语言, 通过文字、数字、公式、图表等方式明晰表达的知识, 称之为显性知识, 这类知识可以通过书本、文件、手册、报告、技术文档、程序等工具记录下来, 供人类保存、传播、学习和利用。而另一类是难以用语言、文字、系统符号等方式明晰表达的根植于人类行为和潜在素质中的知识, 包括个人的需要动机、信仰观点、技巧经验、直觉灵感、心智模式等, 这类知识相对主观, 总是依附于人的大脑或技能中, 具有个体专有、动态无序、内隐模糊等特点, 一般很难被完整地描述与记录, 它需要人们用大量的信息和编码化知识来进行解释和梳理, 因此比显性知识更有价值。

用户隐性知识

基于用户知识的定义及构成的分析和对隐性知识的理解, 笔者认为用户背景信息和用户的各类研究性成果属于用户的显性知识, 用户需求信息和用户使用资源的经验技巧、自身拥有的成长经历、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学习能力等属于用户的隐性知识。至于用户的行为模式和反馈知识到底属于哪一类还是不太好界定, 但可以肯定的是, 各种信息行为中蕴含着大量的诸如用户阅读偏好、检索习惯、需求变化等隐性知识, 用户的反馈知识中蕴含着用户对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具体态度, 它们应属于用户隐性知识的范畴。因此用户隐性知识不仅指用户与图书馆交互产生的各种行为模式、反馈知识、用户需求和技巧经验, 还包括用户自身拥有的却未能被图书馆所利用的诸如个人经验、专业技能、科研能力等隐性知识。由于隐性知识总是依附于人的大脑或根植于人的行为之中, 笔者认为用户隐性知识就是以用户为载体, 可被图书馆直接或间接利用的一切具有现实或潜在价值的隐性知识。

什么是用户隐性知识挖掘

知识挖掘

挖掘, 原指向下挖以发掘, 现多引申为深度开发之意。这就要求挖掘的对象必须具有潜在的价值。知识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要素, 对其进行深度开发, 自然成了企业、组织乃至于个人的头等大事。那么到底什么是知识挖掘呢?

“知识挖掘”作为知识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 受到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者的高度关注。目前主要存在两种迥然不同的观点, 国外一致认为知识挖掘是按照既定目标,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与数据可视化工具, 从数据库中获取人们事先不知道的潜在有用的模式或知识的过程。从这一表述不难看出, 他们只是把知识当成了挖掘的结果, 却将结构化的数据而非知识作为挖掘的对象。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知识挖掘, 只不过是数据挖掘的升级而已。国内部分学者则基于“数据挖掘是对数据的挖掘”这一概念的理解, 对知识挖掘进行全新的定义, 即知识挖掘就是对“知识”的挖掘”。由于知识被分为显性和隐性, 因而知识挖掘既包括对显性知识的挖掘, 又包括对隐性知识的挖掘。笔者比较赞同这一观点, 它真正把数据挖掘与知识挖掘区分开来。

笔者认为知识挖掘就是以显性知识或隐性知识为对象, 从显性知识库或特殊载体人中识别或获取潜在有用的知识和模式的复杂过程。它是一种不同于数据挖掘的知识发现技术, 不仅挖掘显性知识之间的关联, 而且更加注重特殊载体人的知识的共享与创新。知识挖掘的实施主体多根据自身特点, 在运用数据挖掘、web挖掘技术方法的同时, 更加注重采用激励与补偿、协作与交流等软性化的方法, 借助知识地图、WEB2.0技术等对隐性知识进行有效的挖掘。

用户隐性知识挖掘

众所周知, 隐性知识大多以人为载体而存在, 却有部分隐含在各种显性知识之中。因此人们想当然的认为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就是对“显性知识中隐含的隐性知识”和“以人为载体的隐性知识”的挖掘。但是“对显性知识中隐含的隐性知识的挖掘”实质上属于“显性知识”的挖掘, 因为它挖掘的对象是显性知识, 其目的是识别出其隐含的隐性知识或信息而已。所以为了避免概念的混淆与交叉, 笔者认为隐性知识挖掘就是对以人为载体的隐性知识的挖掘, 这里的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人的大脑或根植于行动之中的知识。由于隐性知识总是存在于用户的大脑或行为之中, 看不见摸不着, 需要通过外化、分享、转移等方式才能被释放出来, 因此对个体隐性知识的挖掘过程实质上就是实现个体隐性知识的外化、分享和转移的过程。

网络知识挖掘 篇9

从目前广电网络的双向业务的规划和发展情况来看, 双向HFC网络能比较经济地适应近期的需要, 双向网络应随双向业务滚动发展逐步演进升级。近年来各地网络公司都在双向HFC网络改造方面特别是分配网改造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使整个网络的运行质量大为提高, 现在最关键的是如何健全维护体系来挖掘网络潜能。

1健全双向HFC网络维护体系的迫切性

1.1影响网络运行的因素

1.野外设备工作环境恶劣:野外网络设备中的光工作站和双向放大器, 常年工作在野外环境, 工作环境恶劣。电子设备最怕二样东西, 高温和潮湿。设备安装在野外, 常年受夏季高温烘烤, 梅雨季节的潮气侵蚀。特别是光工作站中的反向激光器受高温的影响最为严重, 直调激光器的偏置电流, 温度一高就会变大, 使激光器过早受损。

2.射频网络接头众多:双向HFC网络是个“接头工程”, 从光工作站到CM终端一般需经过6~10个电缆接头, 电缆接头的氧化和接触不良会产生共同路径失真, 造成正向信号的非线性检波, 产生干扰产物, 落入反向通道。同时接头的接触不良会造成反向链路的衰减变大, 超出CM能发出的最高电平, 使CM无法上线。

3.网络中有源设备众多:如按一个光工作站覆盖300~500户计算, 一个地市级的双向HFC网络会有近千个光工作站和对应的近千个反向光接收机, 以及大量的正向光发射机和双向放大器。这些有源设备受运行环境影响比较大, 功率放大器件工作在高压大电流之下, 设备内部线路复杂, 器件众多, 一个器件出问题, 整个设备都无法工作, 其工作可靠性比无源器件低许多。

4.反向通道容易受干扰:影响双向HFC网络稳定运行还有反向通道的干扰成分, 干扰成分来源复杂, 主要有以下5类:

1) 有源设备不正确的调试方法使关键点参数偏移。

2) 网络屏蔽不良, 使空中的无线信号干扰串入双向HFC网络中。

3) 电缆的接头接触不良, 产生的公共路径失真干扰产物。

4) 用户家庭内的家用电器泄漏的干扰成分过大, 通过终端设备串入网络。

5) 设计不合理的同轴网络, 反向链路增益差过大, 部分链路衰减偏小等。

1.2适应近期双向业务发展需要大力挖掘网络潜能

针对以上的影响因素, 需要我们建立有效的双向HFC网络维护体系, 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维护工作, 努力挖掘网络的潜能, 提升网络运行质量。

双向HFC网络的潜能主要有二方面:一是提高双向HFC网络的正反向信道质量, 提高正反向的带宽, 当反向CN比达到26dBc以上, 可采用3.2MHz带宽16QAM调制, 使反向带宽达到10.24Mbps;当正向CN比达到45dBc以上, 可采用256QAM调制, 在8MHz的带宽范围内, 使正向带宽达到55Mbps。二是提升双向HFC网络运行的稳定性, 减少维修工作量, 缩短故障时间。

1.3提高维护工作的效能

传统的网络由于光节点的覆盖区域大, 用户数多, 级联的放大器数量也多, 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大, 需要通过大量的周期性的人工检测调试工作来保证其正向信号的质量, 而双向HFC网络光站的覆盖范围变小, 一般不超过500户, 最多一级分配放大, 部分实现了信号无源分配, 对正向信号来讲, 信号指标有了较多的富裕量一般都比较稳定, 但反向通道的信道质量问题会摆在我们面前。双向HFC网络运行不稳定, 维护工作量大, 维护成效不明显是从事双向HFC网络维护的人员众所周知的, 而通过健全的网络维护体系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维护工作, 使网络维护效能大大提高。

2双向HFC网络维护体系

2.1维护体系的组成结构

双向HFC网络维护体系由技术指导文件、网络监控体系、双向网络维护工作和网络质量评价四个方面构成, 如图1。

2.2维护体系内部作用关系

双向HFC网络的内部作用关系见图2, 就是在技术规范文件的指导下, 通过建立起双向HFC网络监控体系和网络质量评价标准, 开展有针对性的双向HFC网络维护工作, 实时把握维护工作的成效, 不仅进一步挖掘了网络的潜能, 而且使网络的运行质量和水准有很大的提高。

健全的网络维护体系不仅能深度挖掘双向HFC网络的潜能, 而且体系中的网络监控手段和网络质量评价结果能提供全面的双向HFC网络运行质量数据和用户评价数据, 相关数据分析整理后可出具例行的网络运行报告。

3健全双向HFC网络维护体系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3.1完善技术指导文件

3.1.1收集国家和行业标准

由国家广电总局、建设部和其他国家机关颁布发布的针对双向HFC网络建设和维护的标准是指导网络体系建设的依据。这些标准对双向HFC网络建设和维护工作中的正反向通道指标、主要内容、维护周期和具体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收集这些标准是开展网络体系建设的一项基本性和持续性工作。

3.1.2编制本单位的规范化文件

本单位的规范化文件主要指在国家和行业标准指导下, 针对本单位的网络规划的需要和网络的特点, 结合特定的双向设备运行参数编制的规范化文件, 如双向HFC网络关键点参数等,同时还应修订和完善双向HFC网络工程建设中的设计规范、施工规范和工艺要求等规范化文件。

3.2 开展高效的双向HFC网络维护工作

3.2.1维护工作的对象

双向HFC网络由双向光链路和同轴射频网组成, 这二部分就是维护对象, 它们的特点分别叙述如下。

1.双向光链路的特点

双向光链路是通过电光和光电二次转换在正反向的二条光纤实现上下行信号的传输, 网络结构见图3。CMTS的正向信号通过分前端射频分配网络经正向光发射机、光分路器和光链路传输至光工作站, 而反向信号从光工作站端口输入经电光转换后通过反向光纤传输至分前端的反向光接收机, 最后经分前端射频分配混合后送入CMTS的上行端口。

双向光链路的主要特点是正反向信号通过有源设备不同传输方向的电光和光电转换, 实现双向传输。有源设备的工作状态特别是电光转换中的激光器直接影响着网络的运行质量。

2.同轴射频网络

双向射频信号在同轴电缆中传输采用频分复用的方法, 网络结构见图4。同轴电缆上5~65MHz传输反向信号, 而87~860MHz传输正向信号。对光工作站附近的区域, 射频信号经全分配结构的无源分配网络直接送至用户终端, 而较远的区域, 射频信号经加装的双向放大器对正反向信号都放大后传输至用户终端。

同轴射频网络提供频分复用的射频信号的传输通道, 同轴射频网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其中间传输信号的质量。

3.2.2双向HFC网络的维护工作

1.维护工作的分类

双向HFC网络的维护工作从工作的性质可分为周期性维护工作和触发性维护工作。

周期性的维护工作指可依据设备的维护周期要求, 有计划地开展的维护工作。触发性的维护工作指维护工作受网络监控体系中出现各种告警事件和问题隐患的触发, 开展有针对地网络维护工作, 这类维护工作有其不确定性。

2.双向光链路设备的维护

双向光链路设备的维护工作分为对设备运行环境的周期性维护和对光链路运行状况的触发性维护。设备的运行环境主要指环境温度、通风散热条件、线缆走线和接头情况、设备安装情况以及线缆设备的标识等。触发性的维护工作主要针对有源设备的网络关键点参数偏移, 正反向通道指标恶化和正反向通道流量瓶颈以及严重的不均衡性。

3.同轴射频网络的维护

同轴射频网络的维护工作主要是建立高质量的射频传输通道, 确保传输的正反向信号的质量,其周期性的维护工作主要是对同轴射频网络周期性地进行正反向通道带宽范围内的扫频检测, 同时还包括对网络辅助设施包括地埋管道、架空线路、室外防雨罩 (箱体) 和楼道箱体等的周期性地巡检维护。

触发性同轴网维护工作指通过网络监控体系和周期性维护工作发现网络运行状态有较大的偏离, 并在故障发生前对相关同轴射频网络进行有针对性的维护。

3.2.3如何开展高效的网络维护工作

如何高效地开展维护工作呢?网络监控体系中的实时数据是开展针对性维护工作的触发条件, 维护工作需要有目的地开展, 需要指明当前最需做的是哪项工作,设备的工作参数的偏移, 上行通道质量的恶化或频谱出现异常都是维护工作的触发条件, 针对这些问题就可以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就有可能把故障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而不是亡羊补牢式的事后维修。维护工作做得如何可通过网络监控体系中的历史数据和呼叫中心的用户报修数据进行综合评价, 及时指导和调整维护工作的方向, 使维护工作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

虽然周期性的网络巡检工作对于提升双向网络运行状况不是立竿见影的, 但从长远来看, 这也是一项有效率的工作, 因为只有日积月累的周期性维护工作才能使设备的运行环境得到保障, 才能使同轴射频网络运行更加稳定, 大大减少由此带来的维修工作。

3.3建立双向HFC网络监控体系

3.3.1双向HFC网络监控的内容

1.双向HFC网络设备的运行状况

HFC网络设备主要有分前端光传输设备和野外光工作站组成, 从分前端到光工作站构成了整个双向光链路, 其设备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着双向光链路的性能指标, 正向通道的信号电平、CN比和非线性指标, 反向通道的CN比都与网络的运行状况有关。对设备的运行参数进行监控是确保双向HFC网络正常运行的关键。目前主流的HFC设备网管软件都能读取设备内部的直流电压、电流和开关量等运行参数, 但对射频信号电平的高低和系统指标无法监控, 一般都不能对设备的运行参数进行调整操作。

2.反向通道的频谱、CN比和BER

反向通道的CN比和BER直接关系着反向通道的信道质量, 直接关系着反向通道的调制方式和调制带宽, 对反向通道信号质量出现的问题随时进行掌控。同时在反向通道信道质量基础上再结合反向通道的频谱的监控, 可随时了解反向带宽频域内的频谱情况, 了解干扰产物的分布, 可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3.反向通道流量

从目前通道流量统计数据来看, 制约用户端带宽的关键仍在反向通道, 随着反向通道上光节点数的减少, 这种不均衡性更加突出。这就需要我们随时监控正反向通道的流量, 及时对反向流量接近通道带宽极限的光节点进行调整组合。

3.3.2网络监控手段

1.建立HFC网络分前端设备的网管

HFC设备的网管从I类应答器发展到现在的II类应答器都已非常成熟。早几年, 分前端的光传输平台的网管接口都配有I类应答器, 提供标准的RS-485接口, 只需配置外置式RS-485转IP的协议转换器和HFC网管软件就能实现对设备的网管, 基本能实现对各种模块的常用工作参数进行监控。我公司的分前端光传输平台采用原ANTEC公司的LaserLinkIII系列光传输平台, 通过配套的Trace Link网管软件实现了网管功能, 工作界面见图5。

2.建立对光站的监控

CM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监控器, 把其安装在光工作站位置, 就能通过应用SNMP协议的综合网管软件读取其正反向信号等有用信息,通过统计和分析这些信息, 就能掌控从光站到CMTS的整个正反向链路信号的变化情况。如果没有综合网管软件也行, 一般CM都提供WEB管理页面, 见图6, 通过远程访问的办法, 可随时了解光站的运行状况, 并且可对周期性记录的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替代了大量的人工检测光站的工作量, 提高了维护的效率。

3.建立对CMTS的监控

基于标准SNMP协议的综合网管能对CMTS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控, 从正反向通道的流量到反向通道的质量, 再到设备硬件的利用率等, 只要CMTS内MIB库支持的信息都能监控。对我们来讲最主要的是反向通道的信道质量。除了厂家自带的CMTS网管软件外, 第三方开发的通用网管软件象Solarwinds都能实现对CMTS的正反向通道流量和信道质量等信息进行监控的功能。

4.建立对反向通道频谱的监控

光知道反向通道的信道质量不行, 还需要知道实际的频谱情况, 实际的频谱对于指导我们开展同轴射频网络的综合整治工作更有实用价值, 观察频谱可发现反向通道内的干扰成分的情况及其分布,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分前端反向通道监控的实现方法是把分前端内的所有反向光接收机的输出信号通过快速切换矩阵传输至频谱分析仪, 结合专用的控制软件对各个反向接收机的反向通道频谱进行记录和分析。

象国外厂商Sunrise Telecom的RealWorx Web系统就是通过AT2500HMQ系列的分前端频谱分析仪和AT1600系列RF切换器配以RealWorx服务器来控制监测和分析多个正反向通道的信号频谱和质量, 图7为其系统结构图。在没有建立以上系统监控工具的情况下, 可采用简单的手段, 配置可远程控制的多路射频开关 (1×16或1×32) 进行监控通道的切换, 再把射频信号通过回传光纤, 回传至有人值守的总前端内的频谱分析仪进行集中监控和记录。

3.4制定网络质量的评价标准

3.4.1收集网络监控系统中的历史数据

网络监控系统中的各种网管实现了对整个双向HFC网络运行情况的监控, 其中历史数据对于分析网络的运行质量是非常有用的, 设备平均运行无故障时间 (MTBF) 、正反向通道质量和流量都是评价双向HFC网络运行质量重要、客观和科学的依据。

3.4.2收集呼叫中心的用户报修数据

呼叫中心的用户报修数据是从用户使用的直观感受和满意度方面进行评价, 虽然这种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但具有权威性, 建立双向网络就是为了开展双向业务, 而双向业务就是为了满足用户对双向应用的需要, 最终用户满意了说明网络运行的质量比较理想。

但呼叫中心的用户报修数据需要与双向HFC网络信息相对应才有参考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建立用户信息与双向网络信息对应数据库。对应数据库主要包括表1内的各种信息最终做到某个用户报修, 就能显示其相关的网络信息, 并能通过网管监控系统中的各种网管工具, 可初步判断网络故障发生点, 同时可统计相应区域内正向通道、反向通道、光工作站和端口等发生故障的内容和数量, 并且能与历史数据进行比对。

3.4.3制定评价标准

针对以上收集的二方面数据信息, 需要制定评价标准来对网络运行质量进行评价, 对正反信道的质量、平均无故障时间和运行环境的评价可参考技术指导文件中的相关要求对区域故障率和用户满意率等可参考相关通信运营商的标准以及本单位的历史数据来制定。

4小结

目前我公司已初步建立了双向HFC网络维护体系, 使网络运行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还需要投入资金, 进一步完善网络监控体系。网络维护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网络公司需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 循序渐进, 积累经验, 不能一蹴而就, 希望本文能给广大的双向HFC网络的管理和维护人员带来启示。

参考文献

[1]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GY/T166-2000有线电视广播系统运行维护规程.2001.

[2]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GY/T180-2001HFC网络上行传输物理通道技术规范.2002.

[3]刘世享编译.回传通道维护规范.天津恒丰网络有限公司.

利用网络资源挖掘德育功能 篇10

类似这样的假期安全话题, 还有“安全伴我行”、“我与健康上网”、“节日礼仪”、“今天我做小法官”、“网络安全”、“暑期学生自我保护”、“新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等青少年学生感兴趣的和与他们切身利益联系密切的网络德育活动, 北京市海淀区教委都会责成海淀教科所和海淀教育信息中心在每年寒暑假组织完成。专家针对学生、教师、家长等网上提问, 进行集中解答, 充分利用网络开放、互动、即时等特点, 达到了很好的沟通、交流、学习效果。活动针对性强, 实效性显著, 教育效果良好。

“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 当今的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形式, 这种文化日益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方式、交际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影响着青少年一代价值观的形成。电子邮件、聊天软件、博客、微博、人人网等网络沟通成为普遍的沟通方式。年轻的学生们接受能力强, 也是网络的积极使用者, 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很好地掌握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 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与学生进行沟通, 那么,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交流将会更为深入。由此, 以“专家网络答疑视频互动”等活动为代表的, 通过网络等手段开展道德教育的“数字德育”这一教育方式应运而生, 并且在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中, 逐渐显露出它的必要性与生命力。

对“数字德育”实施途径的探索

“数字”是手段, “德育”是内容, 对“数字德育”的探索, 既是对手段的拓展, 也是对内容的开发。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学校信息设备的更新, 学校需要开发通过数字平台对学生品行进行评价的功能。学校的德育课程如果运用数字平台进行选择, 可以减少管理程序等一些新需求的出现, 同时, 如“云平台”、“微信”的出现, 也为探索“数字德育”提供了可能。

1.开展“网络班会”、“优秀网页”评选等活动

“网络班会”从形式上能够使学生、家长、教师、校长在不同的地点, 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上网围绕与德育相关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 使沟通不再受时空限制。

“网页设计”是学生们的兴趣所在, 从兴趣出发, 通过学生自发的“优秀德育网页”设计评选,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除此之外, 还可以组织网上专题讨论、师生交流、学生交流、自我教育、名人讲座等。

2.开展假期特色征文活动

假期, 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上网, 因此应该成为开展数字德育工作的重点时期。自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德育平台 (http://moral.bjedu.cn) 和海淀德育之窗 (http://www.hdavec.org) 搭建以来, 北京市教委在寒暑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网上德育活动, 海淀区也抓住了这个时机, 非常好地利用了这个平台, 办出了具有海淀特色的假期数字德育活动。

尊重、接纳、理解, 是德育的前提。听听孩子心声, 开启平等的大门是我们进行特色数字德育工作的一个指导思想, 所以我们把假期的德育活动主题定为“沟通”。

(1) “精品书吧”的网上荐书活动。利用数字德育平台, 借助相关栏目, 推出学生荐书活动“精品书吧”, 把活动时间、活动内容与要求、登录地址、参与方式等公布在网上。学生把所推荐的书目和推荐理由上传至网上, 数字德育平台的工作人员和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在网上对学生推荐的内容进行评分评奖, 并进行分析整理。

同伴教育的效果优于成人的教育。学生给学生推荐图书, 推荐的是同龄人的选择、同龄人的喜好、同龄人的时尚和兴趣所在, 更容易被同龄人接受。网络荐书又是更好的一种途径。利用网络这种学生喜爱、易于接受的渠道, 搭建一个互助学习的大平台, 灵活、随意、自由都是学生的最爱。

(2) 网络征文活动。利用数字德育平台, 借助相关栏目, 推出“网络征文”活动, 把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考题目与要求、登录地址、参与方式等发布到网上。学生把征文上传到网上, 数字德育平台的工作人员和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在网上对征文进行评分评奖, 并进行分析整理。

征文的内容广泛, 为了实现良好的德育效果, 应该选择与学生联系密切的、能深入孩子内心的征文题目, 以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 与孩子实现“零距离”的沟通。以上这些假期活动取得了传统的说教式德育难以取得的效果。

3.挖掘数字平台选课和评价的功能

在综合实践课程和选修课程方面, 很多学校都涉及如何组织学生选课的问题。借助网络平台, 让学生在平台上申报课程、参加活动、获得学分, 实现了通过网络平台完成学生的自主选课。

对学生的品行进行评价, 是德育的一个主要内容。利用数字平台, 可以记录学生的每次活动, 统计学生的参与讨论、与人合作的频次, 从而加强德育评价中的过程性评价。通过数字平台, 学生们还可以及时获得评价信息和改进意见。

4.利用“云平台”、“微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网络互动

学校云平台的建设, 丰富了德育活动、德育课程等通知公告的发布平台, 极大地促进了师生、生生间的网络互动, 提高了在选课走班组织形式下信息传达的效益和质量。

同时, 随着智能手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 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很多人获取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微信为大家彼此联络不仅提供了便捷的联系方式, 更因为它的免费而备受大家的青睐, 而这也为教师的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教师可以组建微信群, 邀请家长进入, 在微信群中发布班级信息, 与家长及时交流对孩子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有效地实现家校合作, 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合力教育。

学生是微信用户的主力军,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微信的功能, 在朋友圈分享比较好的教育文章或者励志小故事, 学生在阅读后受益匪浅, 实现无声的教育。同时, 充分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 通过调查了解师生沟通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式等。可以开设“心灵沟通”等栏目, 针对学生和教师在沟通方面提出的一些问题, 请专业人士有针对性地一一回复, 解决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困惑。利用网络信息面广、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虚拟性等特点, 组织学生和教师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网络专题讨论, 丰富师生沟通的新模式。

5.利用学校管理系统, 加强德育管理

利用北京 市中小学 生学籍管 理信息系 统 (CMIS) 、卡管系统、高中新课程管理系统、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系统、高中学生档案册管理系统、成绩分析系统、评教评学系统、选课系统、FTP、OA办公管理系统、学生成长管理系统、党员网上活动家园、VOD视频系统等, 与学校的相关德育内容相联结, 为道德教育拓宽途径。

随着学校软硬件设施的完善, 很多学校建设了视频会议室, 设有显示系统、音频系统、视频系统、自动跟踪系统、会议系统、录播系统、集中管控系统和配电等系统, 学校可以利用视频直播系统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6.开发电子阅览室的德育功能

学校的数字图书馆, 每天定时向师生开放。电子阅览室建立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库, 让学生通过阅读, 享受美文、感动经典、接受社会正能量, 达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拓展学生的视野,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对“数字德育”内容构成的探索

经过探求总结, 我们认为数字德育平台的内容应由德育信息、德育活动、团队活动、德育服务、德育管理等构成。

德育信息。将鲜活的德育信息传输于数字德育平台之上, 特别是运用多媒体技术使传统的德育素材变得形象生动, 从而达到用积极的德育内容对抗消极文化影响的目的, 同时, 这样的德育信息也能为广大师生提供喜闻乐见的素材、精辟的导读和评析等多种帮助。

德育活动。一方面, 把常规的德育活动记录在德育平台上, 让更多的师生和家长了解和感受这些德育活动的内容, 也使这些德育活动得到广泛的宣传和运用;另一方面, 利用数字德育平台的互动功能, 开展多彩的网络德育活动。如网络征文、知识竞赛、专家答疑互动、热门话题论坛等, 从而增强德育活动的渗透性、情趣性、互动性和生活性。

团队活动。青少年渴望同龄人之间的交流, 网上也不例外, 因此, 市级网站、区域网站、学校网站、年级电子刊物、班级网页以及团队、社团网页、网刊都是学生文化交流的场所。在网上组织班会、团日活动、社团活动等, 使学生在网络世界能找到自己的伙伴和集体, 感受集体的温暖, 在亲切的网络社会自觉接受道德教育。

德育服务。网上互动更容易突破师生间的障碍, 实现深度交流。因此, 在网上提供相关德育问题的专家解答、提供心理热线等服务, 为学生答疑解惑, 进行心理辅导, 甚至让学生在网上找到自己喜爱的导师, 建立长期的辅导服务关系。

德育管理。充分利用数字平台在德育动态、管理信息发布、德育论坛、德育调研、德育交流、宣传表彰和舆论导向等功能, 提高德育管理的效能。

网络知识挖掘 篇11

一、利用插图,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科学学科中有一些抽象概念,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他们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大都是在对具体事物的操作和直观图形的观察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利用插图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例如:教科版五年级上册《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中第13页的插图,插图展示有:水稻、稻螟虫、蝗虫、田鼠、青蛙、小鸟、蛇、猫头鹰、黄鼠狼、老鹰、水草、虾、鱼、白鹭等。插图还展示了“水稻→稻螟虫→小鸟→蛇→老鹰”这一条食物链。如果教师让学生补充插图中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并鼓励学生完善食物链,学生会发现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他们会发现自己画出的多条食物链互相交错成网状。教师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描述出“食物网”的概念。这样,就利用插图直观形象的特点,促进了学生对食物网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又如: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做一个生态瓶》一课中第14页的插图展示了生活在池塘中的生物和池塘中的非生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插图发现:池塘中的某些植物是池塘中的某些动物的食物,池塘中动物的粪便是池塘中植物生长需要的养料,水生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空气、水等,池塘中泥土、岩石是一些动物的栖身之所。学生认识到池塘里的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很自然地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这样,就利用插图促进了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

再如: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40页展示“菜粉蝶的一生”的插图和“蝗虫的一生”的插图,能促进学生对“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概念的形成和理解;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47页的插图能促进学生对“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概念的形成和理解等。

二、利用插图,指导实验

在科学教材的插图中,有不少是实验性插图。这些插图是为指导学生实验而设计的,能为做实验的学生提供直观、便捷的帮助。小学生由于自然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自己做实验的盲动性很大,而通过插图来显示实验的操作过程,一目了然,避免了语言叙述的烦琐。例如: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中第24页的插图展示了滤纸的折叠方法以及过滤实验所需仪器和过滤实验操作方法。通过插图的直观作用,学生能学会滤纸的折叠方法,学会仪器的组装,能认识到漏斗末端要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能认识到玻璃棒的末端要紧靠有三层滤纸的一边,能认识到倾倒液体的烧杯尖口要紧靠玻璃棒,能认识到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漏斗中的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能认识到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等。

又如: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点亮小灯泡》一课中第6页的四幅插图,提供了四种连接方式,学生通过插图显示的实验操作,对实验一目了然。这四种连接方式比较典型,插图1的连接方式能使小灯泡亮,插图2的连接方式不能使小灯泡亮(短路),插图3的连接方式能使小灯泡亮,插图4的连接方式不能使小灯泡亮(断路)。学生在插图的启示下还能发现其他连接方式。

再如:三年级上册《它们吸水吗?》一课中第55~56页展示“造一张纸”的插图;五年级下册《浮力》一课中第13页展示“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的插图等。

三、利用插图,指导制作

“制作”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能力之一。学生通过制作,将科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同时又在实践中促进了自身理论知识的丰富。例如: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光的反射》一课中第32页的几幅插图展示的是简易潜望镜的制作,插图展示了制作的材料、制作的方法和制作的过程,从插图中可以看出,盒子两对侧边上的斜线是45度角,上下两块平面镜是平行的,镜面是相对的。制作潜望镜是将光的反射科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表现。学生通过制作潜望镜能深刻认识到,只有当镜面与盒底边成45度角,两块镜面平行时,才能把物体的反射光全部反射到另一块镜子上,再全部发射到我们的眼睛中。

又如: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做一个指南针》一课中第78~80页的几幅插图展示了指南针的制作,插图形象、直观地告诉学生:制作指南针要有磁针,磁针要能自由转动,还可以有方位盘。第78页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摩擦钢针做磁针的方法,第79页的插图提示学生怎样检测磁针的南北极,第80页的插图展示了四种使磁针能自由转动的方法。这样,学生利用插图制作指南针并进行实验,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实践动手制作能力,另一方面加深了对指南针的科学知识的理解。

再如:四年级下册《做个小开关》一课中第15页“做一个小开关”插图,六年级上册《杠杆类工具的研究》一课中第9页“制作小杆秤”插图等。这些插图都是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好教材,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插图进行制作,能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网络知识挖掘 篇12

一、详细解读教科书的正文部分, 充分挖掘隐性知识

历史教科书虽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但它依然是学生“平时学习的主要依据, 也是复习的主要依据, 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 “教科书的正文部分与《课程标准》中内容相一致的, 均是复习的基本要求”。纵观近几年南通中考的历史试卷, 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试题都出自于教材的正文部分。如商鞅变法, 如果只是让学生了解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的话, 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让学生知道, 变法的阻力来自于哪里?变法的哪一个内容对当时社会性质的改变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等等。再如美国南北战争中, 林肯政府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 废除叛乱诸州的奴隶制”, 对于这一内容, 教师如果照本宣科, 不加阐释的话, 学生会以为美国从此全部废除了奴隶制度。

二、关注教材插图中的隐性知识

教材为我们展示了大量的插图,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较多的历史信息, 这些信息业可以补充教材正文叙述的不足。如“国际联盟”的成立, 正文部分只介绍了国联成立的时间和操纵国, 而在插图中, 标示了国联的总部。近年来, 南通中考对插图考查的力度在不断增加。2012年就考查了“汉代造纸工艺流程示意图”以及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所以我们对教材上的插图要有足够的重视, 充分挖掘插图中的隐性知识, 不可掉以轻心。这些插图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也能促进学生对枯燥的历史知识的理解。如《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 (漫画) 》, 形象而直观的反应了当时美苏争霸的紧张的世界局势。《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的插图中, 戈尔巴乔夫的面部表情, 非常形象的表达了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当时发生的重大变化的心情。

三、重视活动课中的隐性知识

历史活动课的设置是新课改的重大突破, 是一种以学生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具有一定实践性的课程。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但据我们所知, 大多数学校的历史教师把这一能很好促进学生发展, 能促进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和热情, 并能在实践中不断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和培养能力的活动课, 当作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 不加理会。2012年南通历史中考的最后一题最后一问, “百年中国, 世纪沧桑。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 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请结合家庭生活变化的情况, 在‘我家的过去和现实’的社会调研提纲中任选两个项目做一比较”, 就是来自于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的活动课。综上所述,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重视活动课, 挖掘其中隐性知识, 补充正文由于篇幅的限制而叙述不详,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如《追访历史新闻———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我看拿破仑》、《科学技术与未来》等等, 要求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有关历史、地理材料, 模拟新闻发布官、记者、学者、讲解员等角色, 举行一次班级或学校活动。这就要求学生对活动主题涉及的背景、经过、影响以及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等内容进行搜集、整理和充分的了解, 并把了解的东西通过各种形式展示。这样的训练可以改变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状况, 督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这一切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四、在教材的其他部分的隐性知识同样不能忽视

《南通市新中考复习指导与自主检测》明确规定“导入框、楷体字、动脑筋、文献资料、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和活动课, 均不作为考试要求, 但可作为命题的背景和材料”。因此我们也不能忽视教材中这些部分的内容。在以往中考历史试题中, 在这些部分出的试题还真不少。中考试题《天工开物》采煤情景的插图和设问就来自于人教版教材的“活动与探究”。教材中的大量文献资料出现在试题中, 更是比比皆是。另外, 如一战的性质在教材的“动脑筋”中叙述的非常到位、准确。现代马拉松长跑则出现在“导入框”, 对于汽车工业的利与弊在“动脑筋”中, 同样讲述的一清二楚。

上一篇:艺术批评下一篇: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