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批评(精选12篇)
艺术批评 篇1
摘要:艺术批评是艺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批评能够带领人们更好地去领略艺术世界的魅力。学会如何辨别各色各样的艺术批评文章, 对于艺术爱好者很重要。
关键词:艺术批评,思考,理智
艺术批评, 从字面上看, 很容易误解它的意思。没接触艺术理论研究前, 看到这四个字, 天真地认为艺术批评就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批评。现在想来真是可笑, 不过不能否认, 也许在我们的周围还存在着很多对艺术了解不够, 跟我以前有一样理解的人。
艺术批评简单的理解, 应该叫做艺术评价。美国的艺术评论家沃尔夫给艺术批评下的定义为:“对艺术作品质量和意义的评价。”初涉艺术领域的人, 面对艺术批评的概念时, 很容易混淆艺术评论和艺术批评的定义。沃尔夫简单地给我们阐述了两者的区别:“艺术评论是对正在展出的一件艺术品的直截了当的描述”而“艺术批评更注重对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和意义做出评估。这种评价通常以公认的批评标准为基础, 并对如何得出评价结果做出解释。”通过沃尔夫的解释, 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艺术批评的意思。他认为:艺术批评的一个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确认新的艺术, 使之能被理解并得到公正的评价, 不论这些新创造的艺术如何怪诞, 不符合艺术标准, 甚至逆潮流。”我支持他这个观点, 作为艺术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批评, 理应有此功能, 才能更好地带领大众去理解深入艺术作品, 去发现艺术的变化多端和无穷的魅力。只是我作为普通的社会成员, 当我想要去更好地理解一件艺术作品时, 面对辅助我理解艺术作品的艺术批评充满了疑惑。人是有局限性的, 艺术创作者是人, 他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会受坏境、背景、宗教、经历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那艺术批评家呢?他们也同样是人, 虽然说艺术批评讲求的就是客观、彻底、清楚的评价艺术, 但是真的可以保证他们的每一次批评、每一个观点都是绝对的客观、彻底、清楚的评价吗?我想没有人敢说一定吧。就连沃尔夫自己都说“艺术批评只是一种观点和意见”, “不论一位批评家的观点多么智慧或杰出, 它仍然只是个观点, 而不是经过科学论证后得出的绝对正确的结论”。所以, 如何才能知道艺术批评家的批评是否恰当无误呢?如何去选择值得我们信任的艺术批评文章呢?几乎所有新的艺术创作方式刚出现时都会受到很多艺术批评家的抨击和打压, 因为, 新的艺术创作形式基本都挑战着传统的艺术形式, 和传统中的巨作、大作品有着绝然不同的表现方式。比如美术中的新古典主义、行为艺术、印象派、野兽派等等。直到后来, 人们慢慢地才接受了很多新兴的艺术表现方式, 很多的艺术批评家经过思考过后改变了原先对于新兴艺术形式的看法。艺术不是单纯的1加1等于2的科学公式, 艺术批评更加不是。艺术的复杂多变和感性, 决定了艺术批评中如果没有一丝一毫的作者的直觉和艺术易感性是绝对不可能去完全理解和把握艺术的。所以, 我们选择信任一篇艺术批评文章, 跟随这篇批评文章的角度去理解深入作品, 我想这一切只是一个选择而已。或者说, 我们会不会像迷恋一位偶像明星一样凭感觉去选择一篇或许是批评方式吸引你又或许是批评内容吸引你的艺术批评文章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 那就与艺术批评的作用大相径庭了。艺术批评还没有成功地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许多的定义和概念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 或许它永远都不会有这样一个标准, 它会像艺术一样永远变化发展着。因此, 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艺术批评文章, 就必须不断地去尝试信任、分析然后不断地推翻、重新分析, 一直如此不断的循环往复, 不断地去探寻艺术作品之中的神秘, 不断地去寻找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批评方式。所以, 面对一篇艺术批评文章, 无论它是出自大师之手还是普通批评家之手,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清醒和理智, 理智地判断和分析其中的观点, 获得属于自己的艺术见解。那么, 在生活中, 我们就得多听、多看、多学, 学会准确地判断, 在错误中成长,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畅游在艺术的海洋, 尽情地领略艺术的魅力。
我非常认同让艺术批评走入课堂。拿我本科所学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为例。艺术批评其中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把自己对艺术作品的见解形成为文字展现给大众。那么, 这思想如何表达, 语言如何组织, 逻辑如何梳理就成了学生在学习艺术批评时要解决的问题。相通的是, 作为播音主持艺术的学生, 这口头表达能力的功夫必须得厉害, 要想嘴上说得溜, 这肚子里没东西恐怕是不行, 有了东西还要有很清晰的思路、很完整的逻辑思维。因此, 以我之见, 学习播音主持艺术会写、多写、写得好是能够语言表达完整顺畅的前提。从这点来看, 艺术批评走入播音主持艺术的课堂是非常有必要的。也许有人要问, 那如果只讲求文笔好, 那为何一定要写艺术批评呢?写其他的东西一样能使文笔好。这句话的确没错, 但是学会写好艺术批评对于播音主持艺术的学生而言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因为, 艺术批评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能够让学生学会去深入理解一件艺术作品, 并在此之后形成自己对艺术作品的认识。在理解、分析艺术作品的过程中, 学生会扩宽自己的专业知识面, 会对艺术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 分辨其中好与坏的地方, 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运用到他觉得好的摒弃他觉得坏的地方, 从而更加灵活自如地运用艺术材料来进行艺术创作, 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
艺术批评虽然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中, 但艺术批评在艺术的领域里已经呈现出了它不可或缺的作用。有了它的陪伴, 我们能够更好更顺畅地去接触艺术、发现艺术、感悟艺术, 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艺术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
艺术批评 篇2
联系;艺术欣赏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获得精神性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艺术作品简直一功能的显现,主要依赖与公众对他的欣赏。
艺术批评,是从一定的阶级立场、观点出发,对艺术作品、艺术理论以及艺术家的成败、功过方面做出客观评价。在艺术接受活动中,艺术欣赏与艺术评价关系密切;艺术欣赏是艺术品评的基础,艺术作品的主要指向之一在作品、在艺术欣赏,他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描述、阐释、鉴赏、分析和评价,作用与欣赏活动,从而促进申彗星美育,就这一方面来说,艺术作品是建立在广泛的、普遍的艺术欣赏活动基础上的。而艺术批评是艺术欣赏的发展和升华,艺术批评帮助欣赏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分辨作品的好坏,接受其中有益的影响,消除其中有害影响,最终使欣赏着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更深一层,提高欣赏着的鉴别能力。所以,没有正常健康的艺术批评,就不会有艺术审美欣赏的拓展和深化。
接近艺术批评 篇3
相对于以艺术史和图像分析为基础的传统艺术评论,新艺术评论,或者说现当代艺术评论,频频出现西方20世纪以来一系列重要的理论——符号学、解构主义、后殖民理论、视觉文化等。西方20世纪以来的理论话语对艺术评论的介入之深,甚至呈现出哲学、文化批评等学科的文本相互难以厘清的状况——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理解这些术语的真正含义:表征、客体、意识、图式、解构、后现代等。这是因为旧有的评论话语对艺术现状的判断已经“失灵”——艺术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精英往大众转向,与社会现实产生着更多更密切的联系。
尽管将批判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艺评写作中,但浩如烟海的阐释会使读者感到困惑不解,将严肃的艺术评论拒之门外甚至嗤之以鼻。也许这份批判理论起源分布图可以为我们提供穿越这篇理论斗争迷雾丛林的一条道路,它为这些近代理论发展提供了一个语境,直至追溯到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兴起的分析传统之中。如果说理论是写作的武器,那么理论同样是读者解读艺评的线索。需要注意的是,在艺评写作中批判理论仅仅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后现代哲学家如德勒兹(Deleuze)、朗西埃(Ranciere)、鲍德里亚(Bourriaud)、齐泽克(Zizek)等人的观点也常常在艺术评论中看到,而他们并不在此表。
学会批评——谈教师的批评艺术 篇4
一、批评的前提是尊重和关爱学生
批评是一剂苦口的良药, 这剂良药要发挥疗效必须以“爱”和“尊重”为前提。
现在的学生, 无论大小, 自尊心都特别强。学生犯了错误, 教师批评的度很难把握:说深了, 怕伤害学生, 给学生心理造成负面影响;说浅了, 又怕学生认识不到错误的严重性, 说了等于白说。那么如何做到一语中的, 切实能打动学生呢?这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总结, 不断摸索。总的来说只要教师以尊重、爱护学生为出发点, 平时多和学生接触, 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心灵, 并在批评学生时注意一下尺度, 学生还是能接受的, 要切忌暴怒之下的口不择言!
俗话说:好话一句暖三春。充满智慧的“好话”, 往往会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妙用。对一个屡教不改、多次犯错的学生, 教师若把他视为“不可雕的朽木”, 一批评就训斥, 把他说得一无是处, 这样势必事与愿违, 导致其破罐子破摔, 与教师“冷战”到底。倘若我们能从这样的学生身上发现些闪光点, 以此为突破口, 就能制造友好的气氛, 使学生的情绪安稳、平静下来。这种状态下再进行批评教育, 效果自然就会好很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批评一位淘气的男学生时, 发现他早已经在等候, 就掏出一块糖对他说:“这是奖励你的, 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摸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 我不让你打同学, 你立即住手, 说明很尊重我。”男学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陶先生又说:“据了解, 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 说明你有正义感。”接着掏出第三块糖给他, 这时男生哭了, 说:“校长, 我错了, 同学再不对, 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 再奖你一块, 咱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可见, 在批评学生前, 给学生充分的肯定, 让他们从批评中看到老师的诚心和爱心、看到自己的错误, 这样他们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 才会有信心改正错误。
二、批评尽量不当着其他学生的面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认识并改正错误, 但人都是要面子的, 更不愿意自己的隐私暴露在别人面前, 所以, 不论教师的批评如何正确, 只要有第三者在场, 便容易令被批评者产生怨恨、反感的情绪, 使他们觉得自尊心受损, 颜面尽失。
不少教师习惯在课堂上批评学生, 认为课堂上人多, 批评具有威慑力。有这样一名学生, 他人聪明, 学习成绩也不错, 但就是管不住自己, 上课爱讲话。教师想使他全面发展, 于是就经常当众批评他的缺点, 结果引起了他情感上的对立, 缺点不但未改, 自觉性反而更差, 成绩也一落千丈。相反, 有一名差生, 学生成绩差, 还是一伙小淘气的头儿。教师私下找他谈心, 先指出他说话算数、有能力、有威信等长处后, 对他说:“如果你不仅仅是团结那几个哥们儿, 而是团结全班同学, 在全班同学中树立威信就好了。”结果, 那次谈话后, 他竟判若两人, 带领“小淘气们”在班上做好事, 积极上进, 后来被同学们选为班干部。所以, 批评学生一定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方式, 最好要在私底下单独面对面进行, 切忌在课堂上当众批评学生。
那么, 学生在课堂上犯错就不管不问吗?当然不是, 及时纠正在课堂上犯错的学生是非常必要的, 但不宜直接批评, 而是可采用眼神暗示、声调调控、走动告诫等方式。这样既能制止犯错学生继续犯错, 又能使绝大多数学生浑然不觉, 从而照顾到犯错学生的颜面, 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出错较为严重, 或有的问题不宜当堂处理, 教师则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采用灵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如和学生在校园里一边散步一边谈心等。在这样的情境下, 学生心里不会有什么压力, 对教师也不会有戒备之心。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批评教育学生, 责备的话应是诚恳的, 是充满关爱的, 或非常忧虑的, 学生从中会感受到教师在爱护自己, 对自己有诚意, 也就能诚恳地接受教师的批评。
三、批评还要讲究刚柔相济
批评学生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俗话说,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对经常犯错的学生, 可以给予严厉的训斥, 但对偶尔犯错的学生或学生细微的违纪行为, 可以用微笑、眼神等暗示学生。这实际上就是动之以情的批评法, 常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譬如, 学生上课迟到一两分钟, 或上课时思想开了小差, 这时, 教师对其微微一笑, 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不对, 并能告诫自己:老师注意到了, 下次千万别重犯。
一般来说, 对女同学用刚, 则有震撼力, 对男同学用柔, 则能化解顽石。但需要注意的是:刚与柔的使用均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前提, 在平时既要讲原则, 不迁就其错误的思想行为, 又要讲感情, 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美国著名的管理家雅柯卡说过:“表扬可以印成文件, 而批评打个电话就行了。”这就是说, 含蓄而不张扬的批评有时比那种电闪雷鸣式的批评效果会更好。
四、开展批评可以恰当使用生动、幽默的语言
当学生犯了错或出现某种不良倾向时,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相关的生动故事, 来启发学生认识错误及其可怕后果。如可以通过讲述名人的奋斗史, 使那些遇到挫折的学生热爱生活, 重新振作起来;通过讲述“浪子回头”的故事, 使那些犯了错误而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改过自新……好的故事可以挽救一个人, 教师如果善于用故事感化学生, 就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艺术批评 篇5
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经常面对犯错误的学生,也经常要批评学生。批评和表扬确实是教育的双翅,缺一不可。虽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在教育学生时要多肯定、多表扬学生,但缺少了批评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批评,绝不是简单的指出学生所犯错误,更不能简单粗暴,批评是需要技巧的,我们每一位教师特别是每一位班主任都应该努力学习批评学生的艺术,努力做到于无声处听惊雷。这种批评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把希望留给了学生,还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感觉到温暖和惭愧。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首先,让学生接受批评教育的前提是关爱学生。平时要加大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让所有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发自真心的关爱。班主任就是班里的大家长,要心态平和的接受每一个孩子的缺点,明白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让这些孩子的人格逐渐完善。抱着这样的态度我们就不会对犯错误的学生有极大的反感情绪,学生的眼睛都是明亮的,他们会从你的眼神里感受到你对他们是不是真心关爱。只有情感上亲近学生,学生才会接受你的教育。
其次,要把握三条原则。一是不要当着众多同学的面批评犯了错误的学生。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学生犯错误,并不证明学生的人品有什么问题。二是不要当着家长的面批评学生,要给家长和学生留足了面子,这一点很重要。我们都知道,学生很少有不在乎自己家长的感受的,在家长面前指出孩子的缺点也会让学生很反感,孩子的问题可以和家长私下里交流。三是不要因一次错误就否定学生的全部。在批评学生之前先想一想这个学生平时表现出的“闪光点”,批评一定要和表扬相结合。在肯定学生优点的前提下再指出学生所犯的错误,学生也乐于接受。同时还能让学生认识到,老师是在实事求是的评价他,没有任何偏见。
第三,要找准时机,讲求方法。不是学生犯了错误,老师就马上找到他,非要论个是非曲直。有时候可以利用开班会的时候在全体同学面前指出某种行为的不当,让有这种问题的学生自己去反思,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改正的,如果预期的效果没有达到,也要在班里先营造一种氛围,让大多数同学都认识到这样做的不妥,这样,再对有问题的个体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四,批评要实事求是,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学生犯了错误切不可一股脑的把他以前所犯的错误都倒出来,只要把本次错误行为作出客观的剖析和中肯的评价就可以了。否则,学生会认为你是一个心胸狭窄,不够大量的人,极易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与信任。批评学生一定不是让学生难堪,而是让他认识到自己的某种行为有悖集体利益,有损他人,只要学生认识到错误就达到了教育的效果,就应给予积极的肯定。
第五,批评学生还要善于“冷处理”。当学生对自己所犯错误一时不能正确认识的时候。教师最好不要“穷追猛打”,我们都知道,有时候迫于教师的压力,学生即使心里不服气,也会口头承认错误或写出检查,有甚者甚至出现“顶牛”现象,没有达到真正教育目的。所以,当学生对自己所犯错误一时回不过弯来,可以先“冷处理”,给他充分的时间自己去思考,教师要善于寻找恰当的时机,让学生心服口服的承认自己的错误。
艺术批评“芜湖宣言”之后 篇6
发起人:殷双喜、孙振华、吴鸿、杨小彦、鲁虹、冯原、冀少峰
2011年11月27日于安徽芜湖
大概是长时间出台习惯了艺术批评家内心真的寂寞了,这次他们真的想回到批评之家的那条路,所以很知民意的鼓捣了寥寥像微博140字般简短的艺术批评“芜湖宣言”,我觉得一定是受到了芜湖当地土特产老燕子赵薇娱乐化精神的鼓舞,批评家终于在地球2012可能毁灭的前夕自觉了放下哲学般的架子,大词化的风格,老外化的不知所云,翻译化的前言不搭后语,回到了自然的状态。我觉得也算是在2011年批评界在干燥的冬天的下了一场安慰人心的雪,虽然雪下得有些安静。如果再不这样做,那么让全体艺术家憋太久委屈太久了,结果恐怕要四处散步了因为艺术界的体温俨然等同于批评家的体温,如果批评家的体温不正常的话,所有艺术家体温也变得很不正常,这就是我们万恶的艺术体制衍生出的心理暗示和需求,这也是中国艺术家离开批评家不知道怎么活,而批评家又被少数明星艺术家光环所麻醉的现实纠结。这个宣言看似简单的几句话,但是它终于把我们今天的批评存在的问题非常准确的归纳出来。中国人看自己人的绘画,我觉得不需要太多的外来表达,只要对应了自己的内心,我想中国艺术的本原的东西就能看得很透。但是这么多年来,我们就在一种对西方绘画精神死追乱跟的状态下,迷失了我们自己对中国绘画的新见解和新表达。只有当欧美出现严重危机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今天我们艺术最缺少的是来自一个民族的自信,尤其是文化上的自信外化的表现就是艺术家常常龟缩在批评家背后,或者一个成功的批评家背后总要搭上几个成功的市场化艺术家。我一直认为,一个艺术家听出自己内心而不是听出批评家的判断,才是他们作为一个艺术家人格独立、内心自信、艺术风格化的基本前提。
近些年依赖当代艺术的热度,产生了很多地沟油批评家,他们的特征是没有新的见解,新的方法,新的对作品进行平衡判断的价值标准,只会温和得让艺术家舒服,蛊惑艺术家对功利产生终极的幻想,甚至让你对地沟油批评产生严重的依赖,比如罗院长,徐天书,方院士,蔡火药等依这些问题线路下去,将会发现一条产销明确的地沟油批评生产线,如果你有心的话,自我判断一下,应该不难知晓地沟油批评的种种秘密。区别只不过是,有的是做地沟油批评直销的,有得是做代理的,有的是组织地沟油批评团队联营的。最近一两年的变化和趋势是,批评家频率甚高的出台已经转化为特供有权势成功艺术家的私人服务,也可以称为定制服务。批评家和艺术家的这种互动实在是猫腻多多,但是并不能掩盖平民艺术家对真正批评本身的渴求。
我们今天艺术界所发生的很严重的问题,正是我们太强调别人的声音,把批评家的意见当作主要参考的意见,所以我们迷失了艺术的多样性和价值的可能性。比如一个批评家他们不能管无数的艺术家,现在中国总共生产不到50位著名艺术批评家,一个批评家穷其一生也服务不到100个艺术家,就算以100个艺术家计算,那么50个艺术家能够负责的也只有5000个艺术家左右。那么,更多的艺术家又如何找到自己艺术精神的寄所的,我觉得保持自己独立的绘画感觉,这才是今天我们艺术家最重要的心性。因为不是每个艺术家都能像范曾,吴冠中那样张张画都要有故事,都要在拍场拍出高价那样媚俗那么不自信的丢人显眼需要他人无限量的认同。艺术家只需要承认自己的真诚和自信,就可以立足,这才是这个群体的核心价值所在。它不需要这个不公平的主流环境和意识形态的认可。
冬天是进补的好日子,艺术界这些年自我肾亏的厉害,显然批评家也深刻的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给我们送了一场艺术界来自批评家体系的自上而下的革命“芜湖宣言”。我觉得这个很补的药方,是值得我们讨论的。这个比学习三个代表和诸多言不由衷的展览研讨会来得更有意义和价值。这个宣言,是对当下批评界整体批评状态的自我批评和反抗,我觉得也是批评的一种真心和良知。不管怎么说,批评界在反省过去,或者是自救的方式,虽然他们还是要找到高调的词汇什么宣言,但是毕竟迈出了一步,也算是一种功德无量,我想起微博这几天在转发星云大师的一段话,大意是,一个人在三十岁左右是自身臭味最大的时候,如果能够及时的修炼,可能到两到三年,这个臭味包括狐臭都会自动消失,我转移一下星云大师的意思,就是批评家这个时候反省正是好时候,但关键问题是接来的行动更重要,不然两三年之后,他们身上的臭味包括狐臭也包括铜臭能不能去除掉是一个问题。这也批评界,这是我们转变批评体制和方式的最好时机,别辜负了广大艺术家的期待。因为今天的艺术界信息已经很亨通,再也不是靠一张美术报,一个江苏画刊,一两个展览愚昧的麻醉艺术家的心的一个封闭似老栗似搞特权关系的时代了。我们需要更好的了解一个艺术家面对当下环境的不断反应和内心的调整,而不是定格在一个艺术家曾经的传统思维里。好的批评能够带动艺术家的自我反省和自我适时更新的能力。每个艺术家内心都很敏感和丰富,我们批评家如何展示他们的这种特质,我觉得这个批评家的挑战,如果都用千篇一律的批评术语去套当下的艺术家,我觉得是一定是批评功能的一种反常的退步。因此我们多么需要“芜湖宣言”的自醒,但愿对今天的艺术界来说还有“亡羊补牢”的机会。它让我们听到了一种断裂的声音,我想有断裂就有新生的希望,而和谐就只有灾难选择的不归路。
艺术批评 篇7
艺术批评的功能性对艺术作品而言, 艺术批评能够做出深刻的批评和判断, 指出其艺术特色, 揭示其审美意境。评价其审美价值, 使其审美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对艺术创作而言, 艺术批评能够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 予以积极推进。艺术批评是艺术传播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帮助艺术家更深刻的认识艺术规律, 也更深刻认识自己。所以, 贺拉斯把艺术批评比作“磨刀石”它虽不能直接切割东西, 却能使其变得更锋利, 使艺术日趋成熟;对艺术鉴赏而言, 艺术批评能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性的分析评价, 加以正确的引导。艺术鉴赏是一方个人的审美天地。然而, 与艺术作品之间深层审美沟通的建立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艺术批评却可以实现对艺术作品的深层透视, 将一般接受者难以达到的审美层面发掘出来。艺术批评的理性深度可以为鉴赏者的活动带来深刻的启示和实际的帮助。而艺术批评的功能性在影响艺术这三种特性外, 尤其对艺术创作影响深远。因为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的灵魂, 是思想的源泉, 如果艺术家创作不出好的作品, 就不能在其领域发扬广大。艺术批评通过媒介传播、反馈到艺术家, 而艺术家又通过信息源及时了解艺术发展现状, 使自身的艺术作品不拘泥俗套, 走在时代的前沿。这也是艺术批评存在的本质特征。所以, 艺术批评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艺术批评本身是很难的, 主要还取决于批评家的艺术修养, 尚若没有良好艺术史素养, 就不能有利于批评家形成独特的批评视角, 同时也就缺乏了让批评具有足够的学术含量。其次, 艺术的形式多样, 音乐、绘画、写作等等就美术方面来说就可以分为很多, 包括壁画、雕刻、建筑等, 想要了解这些具体的审美倾向就要不断的学习、研究丰富理论思想。当然, 艺术史的修养并不必然导致成功的批评。贝伦森作为公认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鉴赏大师, 却对当代美术作品持有极端的敌意和排斥的态度。第二个要素是批评家之间要有相对激烈的争论。没有争论就无所谓美术批评, 这也是和现代美术潮流相互冲撞、融和的局面相对应的。批评家的艺术修养和剖析问题的能力最终只有在与其他批评家、艺术家的争论、辩驳中才能得到强化。批评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 同时也是需要相互协作的, 批评家自说自话毫无价值可言。
西方现代艺术批评对艺术创作的影响:1.巴尔蒂斯的绘画深度巴尔蒂斯几乎轻视与他同时代的所有艺术家, 除了贾科梅蒂, 因为他们“丢掉了自己的技艺”。加尔坦·皮肯评价巴尔蒂斯的画道:“他的作品和近期画家的意图有着紧密的联系, 即企图循着塞尚的足迹, 探寻对深层次的问题的更新的解决方法, 他希望在图画的平面上找到纵横关系, 而不至重回到传统的透视法……”他在艺术创作上的一个成功之例是《土耳其房间》。这幅画中, 强调了透视和光影对比的画法, 这样的画法使画面变得不同。他创造了画面的深度, 而在他偏好的主题选择上有其自身的特色;2.马蒂斯与《红色的和谐》这幅画形成了他的绘画风格体系。张力、伸缩性。这幅画把装饰动机、人物和风景很好的结合起来。强烈的色彩对比、极致均匀的色彩都很好的诠释了这幅画。马蒂斯让观众的视线流动不通过曲线、色彩或光线的分散来寻找焦点。伊夫·阿兰·布瓦说:“我们只有不用直观的方式去观画时, 才能看到整幅画面。”马蒂斯一生追求“情感”和“构图”的绝对一致性。把装饰色彩推到了极致。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社会意识形态的深刻变革, 这种标准也要发生变化。因此批评家对于时代的把握是品评艺术现象的前提, 只有深入分析和探讨复杂的社会现象, 找出某种美术作品或现象所反映出来的原因, 只有这样, 艺术批评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发现和解决美术实践中的问题, 推动艺术的积极快速的发展。艺术家对世界的把握始终是以主观情感为依托的。在艺术批评中, 对于艺术家如何把握并做出正确的评价, 也应该主要以它的情感性特征作为主要考量的方面, 同时以完美的艺术形式来体现。艺术形象必须具备真实性, 源于生活中的实例, 创作的灵感也来源于生活。以它是否符合生活发展的逻辑、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规律为宗旨。
艺术形象的典型化是在生活真实性的基础上, 通过鲜明的个性特征, 对于现实生活所做的概括和集中, 典型代表了艺术形象创造的高峰;形式因素, 就是指艺术作品中那些与特定民族或地域审美习惯与理想相适应的形式特点。艺术形式通过声音与色彩、线条与形体的组合方式而构成独特的审美趣味。由于人们对社会存在、民族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结构等一些方面的差异, 不同艺术主体对于外部世界特征的接受、认知能力存在着差异, 具体表现为人们对形式美感的把握有所不同, 这正是艺术主体独特个性的体现。艺术批评标准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 第一, 艺术批评对象的多样性是构成其特点的重要因素;第二, 艺术批评标准的多样性是批评主体多方向折射的结果;第三, 多元化的透视艺术活动的角度为艺术批评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以上因素的存在, 都要求艺术批评标准是多样的, 而不是惟一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 硬性的定论, 一些结论在经过多次的推敲后可能不能立足于之前所下的结论。对于艺术本身而言, 它的活跃性、多元性、灵活性都决定了它的特征, 具有内在的、某些不确定的因素。因此, 艺术批评作为艺术中的一项衡量艺术素养的桥梁, 也体现了这一因素。
摘要:艺术批评是对艺术欣赏的进一步的深入挖掘与审美鉴定, 确切的讲审美感受的再次体现。在感受艺术品的基础上, 用科学的态度, 以理论的方法、审美的角度、批评的形式揭示艺术作品、创作情景中的艺术现象及其意义和价值。其有自身个特定的规律与评定要求。依附于一定时代、阶级对艺术创作的客观要求而形成的具有社会功利性的内在批评尺度。艺术批评的功能性直接影响着艺术创作的最终形式。
关键词:艺术批评,功能性,艺术创作
参考文献
[1]《西方现代艺术批评》 (法) 让—吕克夏吕姆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年.
[2]《弗莱艺术批评文选》 (英) 罗杰弗莱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3年.
批评的艺术 篇8
一是要分清批评的性质。
不要用行政批评代替理论批评。如果你管辖的专业岗位较多,而你又不能样样精通,对于专业性很强的是非问题,最好是多讨论少批评,即使对方错了,也应商讨解决,以理服人, 切忌以权压人。
二是要选择最好的场合。
美国雅科尔的人事管理诀窍是:“表扬一个人,最好用公文;批评一个人,尽量用电话。”所以,不要当着众人的面,也不要当着客人的面,更不要当着被批评者亲朋好友的面批评,以免使人尴尬丢面子;不要当着被批评者同行的面, 特别是不要当着被批评者下级的面批评, 这不利于工作;要尊重人格, 不要侮辱谩骂或讽刺挖苦, 使人下不了台, 更不要引起其他人对被批评者的同情感。最好的方法是:批评于密室, 赞扬于大众;私下提出忠告, 人前给予赞美。
三是要利用适当的时机。
批评要掌握火候,抓准时机,首要的是要有超前意识,把工作做到前头,打一下“预防针”,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其次是不要在被批评者气盛时批评,应以柔克刚,采取暂时搁置的“冷处理”办法,切莫“火上浇油”,以免冲突一触即发。最后是要允许被批评者有认识、改正、反复的过程。为别人引路,但不能代替别人走路,不求立杆见影,也不期望一劳永逸。
四是要采取有效的方法。
批评要因人而异, 对反应迟钝、一贯不改、惰性很强的“老油条”, 要正面批评, 要措辞较尖锐、语调较激烈地“单刀直入”, 而不必拐弯抹角。对性情机敏、疑虑心理较重者, 要把“当面锣对面鼓”改为间接提醒, 可由此及彼, 旁敲侧击;可避实就虚, 给以暗示, 对方就会心有灵犀一点通。对脾气暴燥者, 要采用商讨式的委婉之术, 或请其亲友帮忙, 迂回感化, 不可“火拼”。对自尊心较强、心胸狭窄者, 要采取渐进式的忠告方法, 促膝谈心, 以心换心, 不可一古脑地打“连珠炮”, 以免“谈崩”。对偶然犯错误者, 要采取提醒或“欲抑先扬”的方法, 肯定成绩, 指出缺点, 使其在鼓励中得到鞭策。对性格内向、善于思考、能力较强者, 要采取讨论式、发问式的批评, 加深双方的理解和信任。对生病或遇有红白喜事者, 不要急于批评, 要等事情过去之后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启发、循循善诱。对群体提出批评, 要有重点, 要突出关键, 不可“吃大锅饭”, 不可只讲虚不讲实、只讲远不讲近、只讲面不讲点, 更不可“一人得病, 大家吃药”。
五是批评要有度。
度,即适度。要制度在先,刚性管理;热情教育,柔情引导。刚性管理,批评要对事不对人,要冷静地分析原因,使批评有理、公平、具体、及时;不要笼统,不要算总账和旧账;不要小题大作、无限上纲,也不能大事化小;不要搞以权压人,不要批评完就了事, 要做好批评后的谈心等工作,确保取得良好的成效。另外,要把握好批评的比重,提倡多对话、少对立,批评要少而精,不要动不动就发火。批评“皮”了,就会产生“抗药性”,批评就失去了作用。
批评的艺术 篇9
一、智慧批评是一种接纳、发现与理解
在教育学生时, 教师要永远相信每个学生都渴望成为好学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办工读学校时, 留下一个经典的教育故事:当时来工读学校就读的有一个男生, 是有名的“小偷”。然而, 马卡连柯却将一大笔钱交给他, 让他进城采购学校急需的物品。这个决定让学生们大吃一惊:这不是让“小偷”变成“大偷”吗?他拿这么多钱肯定不回来了!那个有名的“小偷”也大受震撼, 他怎么也想不到, 有崇高威望的老师会如此信任自己。结果, 他比任何人都认真地完成了采购任务, 从此信心大增。由于巨大的信任, 这件事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当然, 马卡连柯并非盲目行事, 他看到了那个学生正在进步之中, 并分析了此举会使其充满信心, 还可以激励更多学生转变。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相信孩子愿意学好。教师要充分相信:没有本质上的坏孩子, 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而教师的职责是为其创造适宜的条件。孩子犯错误的时候, 常常是教育的最佳时机, 教育者此时最重要的不是观察孩子的缺点, 而是发现其转变的痕迹, 找到孩子进步的点滴迹象, 并对他进行肯定和鼓励。没有激励, 就没有教育的正效应。道德的学习是一种情感的学习, 教师应该用爱与美引导稚嫩的生命, 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实和善良, 什么是好的习惯和素养, 激励学生内心光明的一面, 让学生处处感受到被尊重,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感受到心灵的舒展与个性的张扬, 过一种不惑、不忧、不惧的生活。
二、智慧批评是一种唤醒、启迪与开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 “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 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 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学生的自觉,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自省自悟, 做出自己的选择。在批评一个人时, 最重要的是唤醒他的自尊、自信:我是优秀的人, 错了应该接受批评, 接受批评是为了更好地做人。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在每一方面都非常优秀, 并按照这样的美好愿望去评价和要求学生, 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过分求全责备。这种把学生的缺点无限放大的教育方式是失败的。那些经常受到教师批评和处分的学生, 在一次次的批评、挖苦和苛责声中, 很可能只看到自己的缺点, 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思想, 放弃自身一些固有的良好品质, 处于一种消极的防备状态, 形成退缩性人格或暴躁的性格, 有可能让他们一辈子都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之中。教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 问题学生的教育需要教师多了解其学习和成长中的困难, 帮助他们先找自己的优点, 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和成长的快乐, 增强积极向上的内心力量, 使他们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和满足, 协助其战胜困难。
有这样一个流传广泛的故事, 有个孩子叫麦克劳德, 一天, 他上学时突然想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子, 便和几个小伙伴逮住一条狗杀掉了。没有想到杀掉的是校长最宠爱的狗。校长没有索取赔偿, 没有批评指责他们, 而是别出心裁地“罚”学生画一幅狗的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他们知道自己惹了大祸, 便费力地画好了两张图交给校长, 杀狗的事便就此了结了。麦克劳德非常感激校长, 在画图过程中也深深体会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此他发奋学习, 成了著名的解剖学家、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校长惩戒的智慧和艺术, 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了麦克劳德的探究热情, 强烈影响了他的人生, 让我们看到了惩戒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他们被激发的是兴趣和责任感, 是成长的愿望和自信心。因此, 教师要唤醒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激活、发掘和弘扬学生潜能中积极的、美好的、善良的因素, 营造学生丰富、光明的精神世界, 引导学生过有尊严、有道德、有意义的生活。
批评学生的艺术 篇10
一、批评与表扬要有机结合
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还不太成熟,其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情绪的自控能力也不高。所以当学生犯了错误以后, 如果老师只是批评,罗列其一大堆不是,即便老师说的是事实,学生也难于接受。所以,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们不要急于把犯错学生拉出来进行批评,而是要先分析一下这个学生自身存在的优点以及最近所取得的进步,或者分析一下学生在犯错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因素。了解了学生的这些情况,在批评学生时,以表扬作铺垫,就会大大减少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也会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老师批评他是为他好。这样,学生才会真心地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所以说,在学校教育中,批评与表扬要相辅相成,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校教育才是一个完整而科学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下,我们的学生才能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下去。
二、老师要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俗话说:“冲动是魔鬼。”所以,老师在批评学生时,一定要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管情况如何变化,都要保持冷静。否则,不仅起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还有可能会跟学生发生严重的冲突,从而降低教师的威信。例如,有一个学生总是犯错误,老师面对这个学生时,往往还没开口,心中已是满腔怒火,当批评学生时,声音高,语言苛刻,对学生毫不留情面,结果,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很是反感,开始了语言还击。这对于老师来说,更是火上浇油,老师气得对准其后背就是一拳,学生也不甘示弱,扬起手来就想打老师。幸好一位老师闻讯赶来,才结束了这场“战争”。不用说,老师对这位学生的批评是非常失败。
三、批评的方法要因人因事而异
常言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老师批评学生也是一样的道理。同样性质的错误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我们就要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例如,同样是迟到,如果这个学生从来不迟到或者偶尔迟到一次,那么,老师就不应该批评他;如果这个学生迟到的次数有增加趋势,老师就应该和他好好谈谈,鼓励其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改掉迟到的毛病;如果这个学生老是迟到,说明这个学生已经养成了迟到的坏毛病,对于这样的学生,一次的批评教育是不够的,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帮助该学生慢慢改掉迟到的毛病。
批评与自我批评重在“批评” 篇11
批评比自我批评更需要勇气。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自我批评可能很容易,因为揭露自己的伤疤,“伤心难堪”在自身,自我批评诚恳说明你对党忠诚、对自身负责、对工作尽责,体现出你的胸怀大度和为人谦虚,没有什么可顾虑的。但批评别人就不同了,因为是同事,你得顾及“面子”,也可能是领导,你得顾及“关系”,因此批评别人你得多一份心思,得揣摩别人心理,看别人脸色,说重了别人不愿意,说轻了组织不答应,所以得在遣词造句和火候掌握上仔细“拿捏”。可见,批评别人比自我批评需要更多的勇气,这份勇气来自于你的公心公事公办。只要是为单位建设考虑,为同志前途命运着想,批评别人就是在帮助别人,就是让同志少走弯路、错路和邪路,让单位建设发展少折腾,这于公家于个人都是非常利好的事情。有了这样的认识和胸怀,就不会怕批评别人。所以说,敢不敢批评是党性和原则问题。
批评比自我批评更需要深度。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我剖析总有说不到位、说不彻底的问题,因为就本质而言,谁都想找出、找全自己真正的缺点和错误,在克服不足中取得进步,但殊不知“不识庐山真面目”正是“只缘身在此山中”,虽符合情理,却不能一概以党性不强而谈论。这时,批评就要肩负起这个责任,要充分利用话语权,为同志拽袖子、竖领子,以对身边同志高度负责的心态,尽可能把该说的缺点说全,把该讲的问题讲透,让同志自省、自警、自励。要想为同志画好“像”,平时就要多留意、多观察、多交流、多总结,把身边同志的一贯思想想法与一段时期思想反映结合起来,把组织评价与群众评议结合起来,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做到批评有理有据,讲评全面深刻,真正达到教育人、改造人的目的。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和理论认识,批评就不会蜻蜓点水浮在面上了。所以说,能不能批评是态度和能力问题。
批评比自我批评更需要智慧。古人云:“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批评不仅是一种工作形式,更是一种工作艺术。对同志身上存在的缺点,属于原则性的,如工作指导思想不端正、动机不纯、过多考虑个人前途等问题,就要一针见血,毫不含糊,确保其政治立场端正、方向正确;属于工作方式方法的,如急躁情绪、统筹不力、计划不周密等问题,就要在肯定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不能以几点不足否定全部,应保护积极性;属于个人业余生活范围的事,如对外交往、老乡观念重等问题,有的可能是道听途说,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之间,就要善意提醒,有则改之,无则加冕。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既让同志坦然接受,又不至于使同志感到难堪,既要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又要达到增进感情团结同志的目的,如何开展批评确实需要智慧,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去揣摩、体验和积累。所以说,会不会批评是方法和方式问题。
可见,自我批评重要,批评更重要,因为有勇气、有深度、有智慧的批评才能触及灵魂最深处,真正点燃思想交流碰撞的火花,增加“武器”的威力,增强民主生活会的战斗力和原则性。
批评教育的艺术 篇12
一、批评的话不能说绝
恰到好处的批评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还能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克服缺点, 但没有分寸的批评往往会适得其反, 把学生推向极端。
一次, 我发现一名学生经常在上课时间上厕所, 一天, 我在厕所碰到了他, 说:“你怎么又在上课时间上厕所, 老师不是告诉过你吗, 这种行为是不允许的。”他听了之后低下了头。我又给也讲了讲道理, 这种不文明的行为会带来哪些后果, 他听了之后, 立即给我认了错, “老师, 我以后再也不在上课时去了, 我向你保证。”观察了几天之后, 他还真的没有去, 但有一天, 我又发现他了, 当即把他叫住, 不容分说就是一顿批, 说他总是不遵守纪律, 永远也改不好, 影响班级集体荣誉等等。当时我想这样严厉的批评或许能刺激他, 使他产生上进的欲望。可是之后的几天里, 我发现该生似乎在故意违纪:眼操不认真做, 上课迟到……后来我单独把他找来谈话, 他开始也不吭声, 最后满肚子委屈地说:“老师, 我那天真是憋不住了, 我已和老师请假了。”“那你为什么这几天表现的这么不好?”我说。“那天你也不分青红皂白, 就把我一顿狠批, 我不服就是想气气你。”听了他的回答, 我很意外。我意识到自己上次的教育方法是不妥当的, 而且说的话也太绝对了。当时只是想温和的批评对这位学生已失去了作用, 想用更严厉的话语刺激他, 使他害怕从而醒悟。只是没想到自己把话说绝了, 伤害了学生的自尊, 不但没有使原来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产生积极上进的愿望, 反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产生了对立的情绪。自己的行为不但没有给犯错误的学生搭起改正错误的桥梁, 反而拆了这座桥, 使他一直远在错误的对岸。于是, 我很诚恳地向他作了自我批评。此后, 该生果然有了可喜的变化。
批评固然是教育的必备手段, 但一定要慎重地斟酌字句, 把握好分寸, 避免用绝对化的语言给学生做过早的否定。比如“真是无可救药”、“笨到极点了”、“猪都不如”等等。批评的话一旦说绝, 就有可能使学生自暴自弃, 自以为不可救药, 这对老师来说无疑是非常失败的教育。因此, 批评的话千万不要说绝。
二、批评时不要吝啬爱心
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够健全, 情感体验比较简单。如果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还绷着一张脸, 学生得出的结论可能就是:冷眼+批评=讨厌。中学生处于青春期, 正是渴望长辈的关心、支持和爱护的时候, 教师带着爱心去批评学生,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师爱, 就会收到神奇的教育效果。
我班上有一个女学生, 平时学习成绩不错, 可她就是不爱写作业, 前几次, 我发现之后, 就把她叫过来说了说。说了之后, 她也改了, 我心里挺高兴。但没过几天, 我发现她又不写作业了, 当时我生气极了, 心想:一个女孩子, 怎么这样没脸没皮, 就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把她批评了。她也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可是过了一节课, 我觉得不对, 她为什么老是这样呢?下课后, 我就把她叫了过来, 让她说说心里是怎么想的, 她说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每天回家之后, 写一会儿作业就不爱写了, 就想看电视, 爸妈问我, 我就说写完了。我问:“那你没想过第二天来到学校怎么办吗?”“也想过。可是……”她低下了头。我语重心长的对她说:“你是一个头脑聪明的学生, 平时在课堂上很爱动脑发言, 关心同学, 爱护班级, 还是一个比较孝顺的孩子, 你有这么多优点, 但是唯独就是不爱写作业, 是不是不应该呀?”“老师你说的对, 可是我有时候就是管不住自己。”她说。我说:“那老师帮你改, 一点一点来, 可能这次你坚持了十天, 下次就有可能坚持十五天, 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 你要有信心。”从这以后我时常关心她作业的完成情况, 不写作业的现象已经很少了。
为人师者, 在学生犯错误而生气时, 千万要注意自己的心态, 切不可用敌对的态度对待学生, 更不要吝啬自己的爱心, 哪怕是批评也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你依然爱他, 你的批评正是出于关爱之心, 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 悔悟自己犯下的错误, 并积极地改正。
三、批评时不忘赏识学生
不同的学生, 其心理承受能力是不同的, 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尽相同。一些容易经常犯错的学生, 受批评的次数多了, 会变得自暴自弃, 对自己失去信心。而学生中的一部分弱势群体本身就有自卑倾向, 一旦犯错误受批评, 也容易加重他们的自卑倾向, 失去自信。对这些学生, 在他们犯错时, 单一的批评恐怕效果不大, 就需要既批评又赏识。
我班上有一位外地来的学生, 年龄比班上别的同学都大, 但是他的行为习惯非常不好, 上课不听讲, 与别的同学说话, 课间时还经常犯错误, 给班级抹了很多黑, 班上还有几个同学很不喜欢他, 总是爱找他的麻烦, 这样他也就经常上我这来“告状”, 让我说他们。同时我也找到他的家长, 了解了他家的情况, 也和他的爸爸进行沟通, 第二天, 我就先在班上表扬了这个同学, 我先说到了他的优点, 之后就是希望同学们在一起应该和睦相处。下课, 我找到了他, 也说到了他的优点, 比如:爱劳动、帮助同学、有爱心等等, 随后我又和他讲了他们家的现状, 说你应该让你的父亲省心, 做家务, 在校也是同样, 你的这些缺点可以一点一点改, 只要你有信心, 老师相信你, 他也很有信心地回答了我, 从那以后他真的一天比一进步了, 他也为自己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 有些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发现的, 有些却是需要教师用心去发现。特别是那些所谓的“差生”, 他们的缺点容易被放大, 而优点则容易被忽视, 更要全面去了解他们, 用赏识的眼光去挖掘他们被缺点所掩盖的优点。一个人的精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 只有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发展自己的优点上, 才会以长盖短, 促使自身的不足逐渐萎缩, 从而达到改正的目的。
【艺术批评】推荐阅读:
教学批评艺术07-22
艺术生态批评10-10
构建艺术批评艺术教育新形式07-28
批评学生的艺术论文06-21
辅导员批评艺术11-04
表扬和批评的艺术11-22
谈领导的批评艺术05-21
艺术批评之随想论文09-01
表扬和批评学生的艺术09-29
教师的批评方法和艺术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