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山东

2024-10-29

和谐山东(共10篇)

和谐山东 篇1

2011年是全国宽带和3G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一年, 山东通信业却没有恶性校园市场和驻地网市场竞争现象, 行业和谐平稳较快发展, 三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综合业绩、主要发展指标在各自集团内部均名列前茅或进步明显, 背后有什么秘密?

日前, 工信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专家赴山东调研, 深入解读山东通信业和谐大发展的秘诀。山东省通信管理局创新提出树立“三个观念”、做好“三个结合”、实现“三个转变”, 共建行业“和局”的监管思想, 推动形成了“既讲竞争、更讲合作”的大好局面, 中国移动山东公司总经理李秀川高度评价其监管艺术“调控得度、收放自如”, 道出了电信企业的普遍心声。

山东通信管理局林乐虎局长指出, 电信业重组使市场竞争产生了新的特点, 在通信监管中必须进行观念创新, 找准通信监管的定位。

首先, 通信业从单一业务竞争走向全业务竞争, 固网、移动网方面均形成了三家企业激烈竞争的局面。其次, 通信企业对包括校园在内的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重点客户的竞争更加激烈, 企业往往以独家身份与重点客户签订一揽子信息化解决方案, 提供固话、宽带和手机甚至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全部业务。第三, 为争夺客户, 各企业对不同业务基本都采取了不合理交叉补贴, 譬如优惠甚至免费提供宽带业务以发展移动业务等。第四, 市场份额竞争激烈, 有的企业过度强调业务市场份额, 造成基层企业不计成本发展用户, 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第五, 企业的竞合意识也在逐渐增强, 管局要求企业切实树立“既讲竞争更讲合作”的意识, 积极推进电信资源共建共享, 共同推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针对这些特点, 林乐虎局长强调, 在市场竞争中, 一定程度的“擦枪走火”有时难以避免, 但是绝不允许曾经是一家、现在仍是亲兄弟的企业互相“开炮”, 否则管局决不手软。恐龙再大相互撕咬也会流血死掉, 只有树立“三个观念”, 才能促进行业和谐健康发展。在济南公交调度监控系统建设中, 管局协调三家企业通力合作, 山东电信提供系统平台, 山东联通负责视频监控部分, 山东移动负责车辆定位设备, 取得了显著成效, 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同志的充分肯定。通过不断加强机关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年”主题实践活动, 山东管局连续保持“省级文明机关”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近年来, 山东管局坚持依法行政, 加强电信监管, 坚决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发展环境, 实现了通信业的平稳较快发展。今年1-10月, 全省各电信运营企业共完成电信业务收入486.5亿元, 同比增长8.7%;完成电信业务总量596.9亿元, 同比增长14.9%。截至10月底, 全省电话用户总数达到8863.5万户。其中, 固定电话用户1971.9万户, 居全国第四位;移动电话用户6891.6万户 (含3G用户795.2万户) , 居全国第二位。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0.6%和71.9%。全省 (固定) 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为1219.2万户, 同比增长31.6%;移动互联网用户为4332.7万户。

校园市场和驻地网市场管理一直是通信行业监管工作的老大难问题, 有些地方甚至因为恶性竞争发生了令人痛心的流血事件。工信部专门下发235号、306号文件, 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规范校园电信业务市场经营行为。林乐虎局长表示, 山东省通信管理局在行业监管中实施了一系列创新做法。做好“三个结合”,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方面, 深入开展驻地网共建共享, 促进宽带网络建设, 以节约投资, 保持后劲。2010年5月, 山东管局在济南开展了试点工作, 组织三家企业签订自律协议, 成立了三方联合办公室集中办公, 通过协调与配合, 有效改变了运营商受制于开发商、物业的不利形势, 企业基本停止了新建市场红线内投资, 年节约投资上亿元。在济南试点成功的基础上, 管局指导山东省通信行业协会起草了《山东省通信行业规范驻地网通信设施建设三方协议》, 将住宅小区、校区、商务楼宇等驻地网项目纳入共建共享围, 并于今年5月3日召开全省电视电话会议, 山东联通、山东移动、山东电信共同签署了“三方协议”。按照会议部署和协议要求, 各公司立即行动, 各市联合办公室于5月底组建完毕并开始工作。在全行业共同努力下, 山东驻地网通信设施共建共享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取得了初步成效, 有效促进了宽带网络建设发展。

另一方面, 山东管局与相关部门加强合作, 为宽带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今年6月, 山东管局与省住建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 提出各级住建部门将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县域城乡统筹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镇 (乡) 总体规划, 大力支持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核准与审批工作, 及时办理通信基站站址和通信传输线路等的规划建设许可手续。要求各电信企业加强配合联动, 共同推进农村地区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避免重复建设;严格按照有关规定, 进行农房集中改造中的通信设施建设, 不得以任何方式限制其他企业接入和使用建筑规划用地红线内的通信设施, 不得限制用户自由选择电信业务的权利。

此外, 为解决管局在市地没有分支机构、无法充分履行职责、更好为行业发展服务的实际困难, 山东管局组织省通信行业协会牵头, 经省民政厅批复, 在全省16市地分别成立了山东省通信行业协会办事处。通信行业协会市地分支机构的成立, 将对管局行业监管工作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有力促进驻地网通信设施共建共享、宽带网建设等工作的开展。

山东省通信管理局高勇副局长表示, 共建共享为行业发展节约了宝贵的建设资金, 充分保障了消费者的通信选择权, 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不规范竞争中容易产生的腐败浪费行为, 对通信行业意义重大。某著名房地产商的一个项目对运营商入场费开价就500万, 通过共建共享只支付了少量必要的成本费用。某高校提出以排他市场换投资, 提出要运营商免费建设校园内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不合理要求, 经管局协调运营商达成一致意见, 避免了恶性竞争的损失。

济南联通公司总经理郝立谦介绍, 联合办公室的成立改变了各运营商受制于开发商、物业的不利形式, 各方人员可以与其平等洽谈, 基本停止了新建市场项目红线内投资。济南通信业联合办公室成立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方达成一致意见项目27项, 预计节约达投资5000万元。

在监管理念上, 林乐虎局长常说, 通信行业是一个大局, 企业和政府都是局中人, 管局还担当着“和局人”的角色;而这个大局就是讲政治、讲和谐、讲共同发展。要共建一个“和”局, 这个“和”就是共赢。管局作为“和局人”, 既要履行好行业监管的行政职能, 又要切实为企业着想, 实实在在地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要牢固坚持竞合共赢, 保持电信运营业在信息产业链上的主导地位。只要大家认识上去了、工作到位了, 山东通信业就能取得“和”的成果, 在社会上的整体形象就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我们的事业也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山东省通信管理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带动运营企业对竞合关系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中国联通山东省分公司李天涛副总经理表示很认同“既讲竞争更讲合作”的竞合理念, 目前山东公司收入规模在中国联通是第一, 由于考核压力大, 三家运营商基层都很辛苦很困难, 需要从集团层面来平衡宏观竞争格局。中国移动山东公司陈文跃副总经理认为, 现在是推进合作的关键时期, 例如校园常给运营商开出过高代价, 运营商如果只注重市场份额恶性竞争, 会引发整个行业价值链的崩溃, 最终损害用户利益和国家利益。WLAN是应对数据爆炸局面行之有效的手段, 现在山东移动在大力推进WLAN建设, 建设规模和用户数在中移动内部占三分之一左右, 管局相关文件对建设是很管用管事的抓手。中国电信山东公司张玉恒副总经理表示, 为了政策落实不打折扣, 需要跟进配套措施, 比如要科学下达企业任务指标, 哪怕增长慢点但企业发展是健康的, 结构是合理的;还要统一共建共享配套的各种场景的技术标准, 如驻地网到楼内如何做, 用户如何平等接入。必须政府来出台操作性文件, 实施有偿共享等。

总结山东通信管理局树立“三个观念”、做好“三个结合”、实现“三个转变”的经验, 中国信息产业网总裁申江婴指出, 到山东调研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通信业的和谐发展、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并非水火不容, 是可以找到一个结合点的。这个点就是林乐虎局长和山东通信企业的几位老总共同营造的快速发展的但又和谐相处的行业“和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马骏表示, 山东通信业的发展经验很令人鼓舞, 其监管创新的举措值得大力推广。当前, 因为恶性竞争等原因, 通信业增速多年低于GDP, 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当前,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敏感转折时期, 通信业对社会贡献很大, 应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金桥从理论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他表示, 过度竞争一方面源自企业老总考核指挥棒的压力, 一方面源自对于可竞争空间的理解不同。监管部门应借鉴山东经验, 改善顶层设计, 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树立『三个观念』

———树立行管大目标观念, 通过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实现电信业的和谐发展;树立信息大行业观念, 促进电信业在推进信息化中实现协调发展;树立通信大服务观念, 推进电信业在转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做好『三个结合』

———做好严格行政执法与进一步改善政府服务的结合, 做好认真贯彻电信法规与实现行业做大做强的结合, 做好努力推进山东电信业发展与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结合。

实现『三个转变』

———实现政府职能从注重行业管理到注重推进行业发展的转变, 行业发展从追求高速发展到实现科学发展的转变, 企业发展从注重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到积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转变。

和谐山东 篇2

山东枣矿集团新安煤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员工满意为标准,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作为实践和构建和谐矿区的着力点,通过尊重、理解员工的学习需求、精神需求和民主需求,在微山湖畔奏响了一曲干群共振共频的和谐曲。尊重员工学习需求,构建素质工程

满足员工学习的需要,是尊重员工最好的表现。新安煤矿的员工多来自东部老区,文化技能普遍不高。为了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技能水平的员工学习需求,矿党委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员工”为主线,制定了创建学习型企业规划和详细的员工培训计划。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岗位成才、以师带徒等活动,通过选派人员外出深造、邀请专家讲座、员工培训等学习方式,提高了广大干部员工的素质。近年来,共举办与企业发展相关的各类讲座10余期,输送数千名员工、管理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培养了一大批生产骨干力量,为创建集团公司龙头骨干矿井奠定了基础。

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是员工一生的追求。员工除了正常的物质文化需求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圆自己的价值梦。为此,矿党委一是搭建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平台,公推公选领导干部,让一批有真才实学的同志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特长和优势,走上领导和管理岗位。目前,该矿基层多数干部都是由优秀员工选拔上来的。

实行工人技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津贴,鼓励他们敬业爱岗,发挥才干。开展以师带徒活动,对徒弟技能一季度年进行一次考核,达到应知应会、岗位熟练操作,对徒弟奖励600元,对师傅给予加倍津贴奖励。推进“双创”管理,鼓励全员创新。该矿每年拿出100万元奖励对技术和管理创新成果进行评选奖励。去年以来,全矿申报项目的人数累计达3000人次,全年共评选表彰科技创新项目270项,管理创新项目107项,同时有28项“小改小革”项目被集团公司认可。同时,有30名技术能手被聘为“金蓝领”、11名员工被聘为“首席技师”,并且每年可以获得5-12万元不等的年薪,极大地满足了员工岗位成才的愿望。

尊重员工精神需求,构建塑型工程

“工作之余,来这里看看书,读读报,既解决了我们业余生活的单调贫乏,而且还为我们开辟了一块学习文化的园地!”在明亮宽敞的员工阅览室里,综掘一区员工田思磊高兴地说。

近年来,矿党委把尊重员工的精神需要,作为打造强势企业文化的抓手,着力建立和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和具有新安煤矿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企业行为、识别系统和企业视觉识别系统。提高了广大员工的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提升了矿井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使矿井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着眼于不断满足员工精神文化需求,修建了花园,扩建了员工文化活动中心,新添了健身娱乐设施。同时,还成立了球类协会、棋牌协会、书画协会等活动群体,充分利用健身广场、活动中心等场所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全民健身活动,营造了浓浓的和谐氛围。

在此基础上,以争当“可爱新安人”活动为载体,着力塑造矿区文明新形象,引导广大员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遵守枣矿人道德规范和文明公约,告别一切不文明行为,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形成知荣辱、树新风、团结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尊重员工民主需求,构建阳光工程

畅通交流渠道,实现零距离沟通,是尊重员工的民主需求,不断满足员工参政议政、维护员工权益的重要体现。为此,矿党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沟通渠道鼓励员工对上“直面沟通”的通知,公开了矿领导的手机和办公室的电话号码,开通了“可爱新安人论坛——员工心声版块”,并设立了沟通无限邮箱;同时,还建立了党政主要领导接待日制度、矿领导与员工共餐制度和随时沟通制度。只要向矿党政主要领导反映问题、提建议或意见,均可采用登陆网络论坛发表留言、邮箱、书面(书信)、电话、手机短信、口头汇报等形式,随时随地同矿党政领导面对面沟通。

同时,该矿还规定,凡向矿党政主要领导反映问题、提建议情况属实的,奖励100元;反映和提出各类有价值的问题、意见,并被采用的,奖励200元。同时还规定,凡向矿党政主要领导反映工作中出现的各类负面问题和对决策提出评判意见并促进改进工作的,可获奖励300至400元,鼓励广大干部员工同矿党政领导直面沟通,反应问题。尊重员工利益需求,构建暖心工程

构建和谐矿区,切实将“员工是家人”的要求落到实处,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排忧解难,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

建立扶贫帮困机制。开展了“献爱心、促和谐”捐款以及“慈心一日捐”活动,出台了建立亲情关爱制度,设立了“员工扶贫基金”,先后拿出40余万元资金,救助困难员工354人次,对129名升入大学的员工子女进行了助学救助。

关心职工生活。建设了一流的员工澡堂和洗衣房,配备了吊篮式更衣箱,新增洗衣房和干洗房面积680平方米,保证了员工的工作服可以每天进行换洗;对三个员工食堂定期进行饭菜和服务质量评议,奖优罚劣,提高了食堂饭菜质量;拿出50万元组织了全员查体,有效预防了职业病的发生;参与举办了大型青年交友联谊活动,开展了和谐新安好矿嫂评比,全年组织优秀骨干员工、劳动模范等赴海南、港澳等地观光和到泰安、临沂等地疗养计650余人次,推进了人本管理。

山东昌邑乡村劲吹文明和谐新风 篇3

走进山东省昌邑市卜庄镇大陆村,一幅富有现代气息“乡村文明图”徐徐展开:农闲时,村民们争相走进“农家书屋”读书阅报,品尝科技致富的“营养快餐”;晚上,大家一块来到健身休闲广场上,敲敲锣鼓、扭扭秧歌,放松一下身心;子女对上了年纪的父母悉心赡养,即使老人离世也不再当街焚烧“纸车马”,只在胳膊上戴一个“孝”字,传递着“厚养薄葬”新理念……随着该市“乡村文明行动”的全面展开,一股文明和谐新风吹进了千村万户。

“我们把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作为当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开展了以洁净进万家、孝德进万家、文化进万家为主题的‘三进万家’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农民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为建设村容环境整洁、文化生活丰富、群众安居乐业的农村和谐新家园提供了动力和源泉。”2011年4月份,昌邑市委书记马跃启在山东省实施的“乡村文明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代表县市区表示,目前,昌邑市涌现出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镇、社区10个。

在昌邑农村,清新气息扑面而来,所到村庄道路干净整洁,原来的垃圾“三大堆”现象难觅踪迹。新变化得益于新举措,为破解“垃圾围村”难题,该市实施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采取“委托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把各镇街区及村(社区)的环卫保洁、垃圾清运工作全部委托给市环卫部门统一管理,在全国率先创建了“统一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彻底解决了农村环卫清洁难题,让洁净走进了千家万户。同时,该市大力实施绿村绿路工程、农村基层设施建设工程、农村清洁工程,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乡村旅游资源,不断提高农村生态文明水平。目前,该市95%的村庄实现了农村环卫托管,今年完成镇村植树300万株,村村通柏油路、自来水率都达到100%。

昌邑市奎聚街道东店社区投资360万元兴建的东利老年公寓,集食宿、医疗、健身、娱乐于一体,对社区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供养,每位老人每月还有100块钱的零花钱,每年2000块钱的医疗补贴,真正实现老有所养。正在打牌娱乐的75岁老人王成孝一脸“幸福相”:“真没想到啊,俺这把老骨头还能有这么好的生活!”百善孝为先,万事德为首。该市“孝德工程”投入“不差钱”,老年公寓、老年大学和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建设日新月异,老年人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老有所为。其中,以老年人为主体的“昌邑市文山诗书社”现已发展社员1400多名,诗友近万名,昌邑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诗词之乡”称号。“星级文明户”、“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书香世家”等系列评选活动,培育了和谐家庭创建、孝德新风在农村生根发芽的土壤。该市每年评选出200户信贷文明户,金融机构为信贷文明户发放“文明信贷金卡”和“文明贷款证”,让文明户享受到快速、便捷、低利率的贷款服务,把孝德转化成效益,使“孝德进万家”活动落到实处、深入人心。目前,该市已建成镇街老年公寓8处,入住老人达558人,集中供养率达81.58%;举办孝德系列活动20项,参与者达30万人次。

到农家大院“种”文化,让“乡土文化”活起来是昌邑市“文化进万家”的得意之笔。该市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基层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一系列文化惠农工程的建设,为农村提供了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文化渠道和致富信息,让“文化大餐”走进寻常百姓家。通过评选和奖励民间文化能人活动,大力培养农村文化能人、基层文化队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并采取“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模式,开展“唱响昌邑”电视大奖赛、“京剧票友大赛”、“文明之夏”、“山阳梨花节”等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让基层文艺组织从“配角”变成“主角”,让群众从观众变成演员。该市辛一社区的星光剧团还走出国门,代表中国参加了在韩国举办的假面艺术节,叫响了群众文艺社团品牌。目前,该市85%的村庄(社区)拥有自己的文艺队伍,庄户剧团、秧歌队、合唱团等群众性文化团体总数达500余支,每年自发演出达1万余场,参与群众达百万余人次。

和谐山东 篇4

改革开放30年来, 山东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 新的经济制度使社会组织和个人自主行动的空间不断扩大, 主观能动性得到高度发挥, 社会活力和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 同时, 由于体制局限和自然禀赋不同, 山东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出现并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逐渐使社会成员之间在地位和财富分配等方面出现分化。基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 山东也应把缩小区域差距、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作为了山东今后发展的中心议题。

和谐是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 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 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的关系。和谐发展要求提高事物促进和谐的功能与存在的价值, 这就是和谐的内涵, 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和谐发展是一个无限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即需经历一个从和谐到发展, 再经过发展达到新的和谐, 在和谐中实现发展, 在发展中寻求和谐, 在更高层次的和谐中寻求新的意义上的发展过程。和谐社会也是一个系统的概念, 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 社会成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社会, 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 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社会。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 和谐社会是指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协调, 区域差距适度, 区际关系良好, 区域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社会。其内涵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 树立系统、公平、均衡的理念, 追求区域间和区域内部经济、社会、自然、个人的协调发展。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优势与国家综合优势的协调性

山东是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大省, 在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 山东省结合自身经济条件、发展基础等方面省情,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实施了不同的区域经济政策, 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在新的国家经济形势下, 山东应继续发挥自身优势, 保持与国家综合优势的协调, 山东地处环渤海经济圈, 应加强与经济圈内各地区经济合作, 增强与经济圈各地区产业间互补和国际经济合作, 突出山东半岛在经济圈的重要作用, 保持与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2、区域之间经济的和谐

山东经济总量位于全国前列, 但与同处东部地区的珠三角、长三角相比, 山东省域核心区域的经济竞争力不强。与珠三角、苏南地区相比,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存在不小差距。在综合经济实力方面。2002年, 山东半岛城市群、珠三角、苏南地区GDP占本省GDP总量的比重分别是66.47%、81.93%、59.04%,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经济总量略高于苏南地区, 但比珠三角少了2500亿元以上;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人均GDP只有珠三角的44.17%、苏南地区的70.6%。同时在开放程度上和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上都存在较明显的差距。可见, 山东经济要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大格局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必须进一步提高核心区域竞争力, 逐步缩小经济发展的差距, 加大与其他区域经济的交流与合作, 积极促进区域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

3、区域内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实现区域之间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差距, 实现区域经济和谐, 促进各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力量和社会力量合作的结果, 是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和谐发展要求山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将社会公正理念融入其中, 实现公平下的经济有效增长, 使区域内所有成员共同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4、区域内部地区间产业间的和谐性

山东东部地区由于地处沿海较早地享受到国家对外开放优惠政策, 率先步入了市场经济发展轨道, 同时政府实现非均衡发展战略, 东部地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山东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起步较晚, 加之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较少, 二、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山东“一体两翼”政策的提出为东中西部产业间互补、共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对于完善山东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移、促进地区间产业协作、协调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5、区域经济与自然发展的和谐性

建立和谐社会, 谋求可持续发展,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统筹经济增长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必须从制度和发展模式两方面入手, 在促进经济系统发展的同时, 加强对资源、自然的保护和循环利用, 以达到人、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山东省区域经济差距状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山东省经济发展迅速,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但区域间差距逐步扩大, 地市间也存在较大差异。

(一) 山东省东、西部经济差距状况

按照1995年以来山东省政府的划分方法, 山东省可分为东、西部两大地区, 青岛、济南、威海、烟台、东营、日照、淄博、潍坊等8个地市为东部地区, 其余为西部, 由于地理位置差异和市场化程度差异明显, 东、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2006年山东省GDP达21846.7亿元, 仅次于广东省, 居全国第二。但是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协调, 东部地区地市的总人口占全省43%, 而GDP却占到了全省的64%, 西部地区57%人口只创造了全省36%的GDP, 同时东部地区的人均GDP是西部地区的近3倍。这种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将不利于杜会稳定和实现社会公平, 从长期来看也不利于山东省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 山东省17地市经济差距状况

为了更详细的考察山东省分市的经济差距状况, 本节计算了1995—2005年17地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标准差和离差系数表 (表1) 。

注:资料来源《山东统计年鉴》1996一2006年, 各年国内生产总位由当年价格计算, 人口数以户籍统计资料为准。

由表一数据得到山东各市人均GDP标准差和离差系数变化趋势图 (图1) , 可以看出, 山东省各地市绝对差距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两个地市间相对差异除个别年份略低外, 其他年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离差系数都在0.55以上, 随着经济发展的深人,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并没有呈现出缩小的趋势。

三、山东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机制构建的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为山东经济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 全省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 在各项积极的区域政策的实施下, 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得到快速发展, 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历经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 山东区域和谐发展的经济基础已初步建立。

(一) 东部保持率先发展的良好势头, 西部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域, 东部地区在山东区域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龙头地位, 东部地区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 以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为重点, 突出外经外贸、高新技术、民营经济“三个亮点”, 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突破, 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继续增强;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发展等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提高。“十五”以来, 德州、滨州、聊城三市年度经济增长速度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山东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出现了明显优化趋势,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了较大提高, 同时, 山东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上出现了许多新的亮点, 如滨州市围绕家纺、化工、汽车零部件等优势产业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 实现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 山东地区差异扩大化增速趋于稳定并呈现弱化

为了更直观观察山东各地市的经济发展差异变化趋势, 本节将山东17地市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 将日照、莱芜、滨州、济宁、泰安和临沂并作中部地区, 德州枣庄、聊城和菏泽作为西部地区, 其余7个城市属东部地区。利用Theil-T指标以山东省内各地市为单位衡量山东的区域经济差异程度, 把山东省各地市1995—2007年相关数据代入进行计算, 得到反映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Theil-T指数值以及泰尔指数的分解值 (表二) 。

据表二数据可做出泰尔指数变化趋势图 (图2) , 可以看出, 1995—2007年期间, 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时增时减, 但总体来说, Theil-T指数2000年之前呈持续上升趋势, 2000年后变化趋于平稳, 并呈现微弱下降趋势。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时期山东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不同特点, 可将其分为两个阶段进行考察:

第一阶段:1995—2000年。这一阶段, 泰尔指数连续上升, 区域差异扩大的势头强劲, 并在2000年达到了最大值, GDP的增长率一直高于全国平均速度, 但总体经济发展差异在迅速扩大, 充分验证了谬尔达尔的“累计因果循环论”, 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越来越好, 差的地区越来越差;第二阶段:2001—2007年。这一阶段从总体上来看, 差异指数处于相对平稳状态, 没有继续前一阶段的快速增长趋势, 其中2001—2006这6年泰尔指数大体保持稳定, 2007年明显降低, 达到这7年的最小值。这说明山东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差异积累的长期性, 政策的效果在短期内不会太明显。

由图2可以直观地看出, 区域内差异指数仍可以以2000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2000年前差异指数伴随着一种持续上升的状态, 2000年后仍然保持上升趋势, 但上升幅度比前一阶段要小并逐步趋于稳定;区域间差异指数在这13年内总体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并从2000年后呈现出微弱下降趋势。

四、山东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机制的构建

从统筹区域发展的目的来说, 区域和谐是区域经济发展达到协调的最佳状态。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是建立在区域间适度经济差距基础上稳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是区域内各方面利益关系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协调、城乡发展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在现有的基础上要实现山东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可以通过以下机制的构建来实现。

1、地区差距调控政策机制。根据山东区域发展情况, 按照健全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的要求, 制定和实施新的地区差距调控政策。 (1) 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稳压器”, 创建相对公平的区域竞争平台。改革税收体制, 在统一税制的前提下, 进一步完善分税制, 建立主要税种的累进税制, 建立地区间发展条件大体一致的竞争环境。 (2) 将完善分税制和改进累进税制相结合, 进一步加大财政性地区转移支付制度建设, 建立明确的地区财政支出平衡机制, 保证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 (3) 以中西部贫困地区、矿业城市地区、粮食主产区等问题地区为重点, 制定区域投资优惠政策。

2、区域间协调合作机制。各区域的资源禀赋不同, 发展条件不同, 各有各的比较优势, 发展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 有利于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和谐发展。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 东部地区具有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 把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 促进东部地区主要依靠中、西部资源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既可以避免资源大跨度、大规模调动, 降低全社会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 提高整体经济效率, 也可以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要探索和建立制度化区域协调合作机制,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区域合作。要加强统筹协调, 在充分利用联动项目的基础上, 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协作。充分发挥政府和中介机构的作用, 建立区域合作的服务体系, 鼓励区域合作方式创新, 加快产业互动步伐。

3、区域产业和谐发展机制。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建立合理的区域分工体系, 按照比较优势的要求, 明确各区域的发展重点与方向。发展是区域经济的核心任务, 科学的区域发展要求各地区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在全省经济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领域和道路, 进一步明确各区域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和模式。 (1) 要加快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 在政策大力扶持下继续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重点发展现代农业, 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把中西部地区建设成为山东重要能源原材料工业后备基地, 争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 努力提高东部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 发展外向型经济, 增强东部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率先实现现代化, 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

4、利益补偿机制。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各地区的利益共享。因此, 要制定和实施各种优惠政策, 建立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国家改革中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战略, 使财政收入中发展资金的大部分投入到了东部沿海地区, 导致了中、西部地区发展资金的严重匮乏。因此, 必须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 在基础性投资上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使东部发达地区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一定程度的“利益补偿”, 以实现卡多尔———希克斯效率改进和区际公平。

5、区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从发展的角度看, 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可分为限制要素、一般要素和动力要素, 其中动力要素最具活力,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区域经济发展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单一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 只有发掘各地区的动力发展要素, 才能以其强大的功能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向前发展。山东中西部地区应积极促进其在自组织结构动力机制和制度创新动力机制方面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而东部地区在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和文化动力机制方面的建设也有待加强, 只有各地区在自身动力机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东中西部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尚海.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J].北方经济, 2008, (08) .

[2]张志元, 滕春强论我国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基础及机制构建[J].改革与战略, 2007, (03) .

[3]李晗.关于促进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几个问题[N].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03) . (

[4]宫照华, 山军勇.山东宏观经济波动研究[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2, (02) .

[5]侯长蓬.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 2008, (06) .

[6]张卫国.山东经济蓝皮书[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 (12) .

[7]姜绍华.未来山东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选择[J].理论学习, 2003, (05) .

和谐山东 篇5

内容摘要:从学习兴趣的培养、地理图表的使用、导学案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做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 学习兴趣、导学案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地理新课程标准》将地理总目标界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地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地理“双基”,更应当透过地理学习,开发学生终身发展的潜能。因此地理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体现这一新理念,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了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我校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如“四学互动”教学、导学案教学等,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提升了我校地理学科教学质量,地理学科成绩始终走在全县的前列。那么,在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地理教学应如何改革才能提高它的高效性呢?我们大胆地尝试设计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现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并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从以下几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学习兴趣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的兴趣广泛但不稳定,学习主要受外部动机的驱使。他们更多地关注地理学习内容中新奇、有趣的事实或现象。“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世界真奇妙”这都意味着地理知识本身就很有趣,又由于现代媒体宣传效果,学生接触外界新事物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自然不受学生的欢迎,当我尝试把正大综艺剧场中“是真是假”栏目“搬迁”过来,融入到地理课堂的学习中时,学生的兴致一下子被吸引过来,如在区域地理学习时,虚拟 1

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心理需求,还要考虑如何寓知识于娱乐活动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动”中学,真正体现地理知识的趣味性、娱乐性,体现地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二、巧妙运用地理图表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大家都知道,地图是最重要的地理学习工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图表教学法,就是一种通过图形或图象来揭示地理事物现象或本质特征,以激发学生跳跃式思维,加快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用形象化的图形、图象或表格讲授地理概念或规律,揭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有利于增进学生的记忆力,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大家都深有体会,离开了地图上好一节地理课是比较困难的,为了提高地理课堂效率,我们地理教研组在图示教学方面作了深入探讨,为此我们积极研究图表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运用,尤其是多媒体进入课堂为地理图表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较传统的挂图教学,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重点突出、分层展示、动画更易于学生理解等优点。但并非越花哨越好,因此我在课件的实用性上进行了研究,制作并修改了许多优质课件。特别是在县教研室的带动和指导下,发挥全县地理教师的作用,已基本整理完成了初中地理的所有课件和教学设计等,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课件中所呈现的地图,教给学生读图用图的方法,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学习使用地图这一工具,凡是能从地图上获取的地理知识,都尽量运用读图的方法来完成。解决地理问题时,要首先想到与之相关联的地图。只有这样,才能学好地理,才能以图增知,以图启智,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能力。

三、导学案教学是高效和谐课堂的教学模式

为了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把新的教学形式引进课堂,因而不断创新,研究新的课型。随着我校四学互动下导学案教学的实施,我校地理组全体任课教师积极努力,探索出主动、2

合作、探究的有效教学模式。其一般程序是:自主预习——合作探究——点拨释疑、拓展延伸——当堂检测。

1、自主预习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机 ,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情景创设,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引发兴趣的问题导入新课,导课导得好,可以先声夺人,抓住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把三维目标呈现给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从而使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致投入到课本的预习和资料的搜集中。在这一环节中使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

2、合作探究

3、点拨释疑、拓展延伸

让学生展示其学习情况,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学生自学中不明白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为教师精讲作准备,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交流情况,适时讲解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以达到拓展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的学习目标。

4、当堂检测

学习完本节课之后,根据教材内容,可由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也可由教师小结本节课内容,小结完了之后,要进行当堂训练测试,以便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四、小组合作学习是地理高效和谐课堂的最佳措施

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才能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在探究中合作与交流,在探究中快乐地成长。课堂上如何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呢?最好的方式就是建立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我校正在研究实施的学习模式,也是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总是进行明确的分工,让每一组的每一个学生都各负其责,各司其

职。明确了自己的职责,每一个学生都表现得积极主动。在教学中我们是这样建立学习小组的,一般是以4人为一个小组,合理的编组是合作学习得以实现的前提,编组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如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性别、家庭背景等,且每组有组长A、副组长B和两名组员组成,两名组长可以根据课堂要求进行监督提问本组成员,这样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优势互补,互相促进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提高,地理课堂效率也大大提高。以上是我校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探讨与做法,还有很多不恰当的地方,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只要我们积极努力,不断探索,就能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为教育事业多做贡献,为学生的成长做好铺路石。

参考文献:

1、《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和谐山东 篇6

经过21年的发展, 如今的成武二中旧貌换新颜:鲜花盛开, 绿树成荫, 高楼林立, 设施一流。学校不仅拥有高标准的餐厅、图书馆、电教中心、学术报告厅、艺术教育中心、塑胶田径运动场、理化生及通用技术实验室等, 还在全部教室内安装了全市一流的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设备, 整个校园实现了无线上网和视频监控的全覆盖, 2003年6月成武二中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学校。成武二中现有教学班96个, 在校生5500人, 教职工546人, 其中特级教师2人, 全国和省优秀教师8人, 省市教学能手、骨干教师78人, 获市级以上荣誉教师136人, 硕士硏究生教师24人。

李洪学简介 李洪学 (1964-) , 男, 汉族, 高级教师, 省优秀校长, 重视文化对学校发展的引领。

成武二中以“创和谐校园、办示范学校、出一流成绩、育全面人才”为目标, 坚持走“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之路, 在文化引领、全员育人、因材施教、高效课堂、校本培训、养成教育、艺体教育和科普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多次受到省市县表彰, 2011年11月山东省督学傅收桂主任代表省规范化学校复评检査组这样评价成武二中:“对成武二中整体感觉很好, 进校门后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校园文化层次高, 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艺术性和特色性, 学校切切实实做到了用环境育人。成武二中无论是校园文化还是师生面貌, 与周边环境反差特别大, 进入成武二中就好像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天道酬勤, 春华秋实。自建校以来, 成武二中先后荣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养成教育实验学校”“全国德育创新基地学校”“全国文明交通示范学校” “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省职业道德建设先进集体” “省文明单位”“省校本培训示范学校”“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省电化教学示范学校” “省平安校园示范学校”“省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市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单位”“市四德工程建设先进单位” “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集体”等一百多项国家级省市级荣誉, 教育教学质量连续15年稳居菏泽市同类中学之首, 并多次超过多家一中,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其中被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邮电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名牌大学录取的学生就达200多人。自2007年至2013年, 成武二中连续七年评为市高中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 先后六次在全市高中教育教学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和谐山东 篇7

山东公路汉章希望小学于2005年12月19日建成启用。学校是以山东省公路局离休老干部陈汉章先生的名字命名的,陈汉章先生捐出毕生积蓄20万元,省公路局、市公路局各捐款60万元,县公路局捐款40万元,坪上镇干部职工纷纷捐款,并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共筹集765万元。学校占地面积36053平方米,现有教学班28个,在校学生1402人,教职工81人。学校有市级教学能手2人,市级教学新秀1人,区级教学能手15人,区级教学新秀4人。学校各室齐全,达到四机一幕进教室。

学校围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中心,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加强管理,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促进师生发展为目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学校近年来先后被评为临沂市教学示范学校、临沂市校本教研先进学校、临沂市模范希望小学、临沂市二星级教研室。

和谐山东 篇8

所谓低碳经济, 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 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 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 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 提高能源利用效益, 发展新兴工业, 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 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对于山东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和谐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并且山东省发展低碳经济也具有相当坚实的基础。

二、山东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趋势

在大的国际环境下,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大势所趋;在现今国家大政方针下, 山东省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现阶段山东省发展低碳经济集合了国内外、省内外的各种有利条件。同时低碳与生态是息息相关的, 低碳经济虽然是新生事物, 但通过与生态发展的结合, 山东省的低碳经济建设将如虎添翼, 迅猛发展。山东省在发展生态省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生态省是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实现了协调发展、各个领域达到了当代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的省份;这更为山东省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设低碳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总体目标的重大举措。在低碳省建设过程中, 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坚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 寻找新的发展动力, 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培育新的发展环境,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 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

三、山东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可行性

(一) 优越的地域位置, 明显的区位优势

山东省东临渤海、黄海, 北接京津冀经济区, 南与长江三角洲毗邻, 在从广东到辽宁的东部沿海发达区域的经济链条中, 具有重要作用。利用这一地域优势, 可以加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科技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同时, 可以利用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争取海外投资, 通过便利的海上交通发展同日本、韩国的低碳发展交流经验, 利用欧亚大陆桥头堡的地缘优势, 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二) 良好的经济基础, 稳定的社会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 山东省经济快速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经济外向度、开放层次和质量不断提高, 出口商品结构有了明显改善。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快速发展, 人口过快增长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秩序稳定。对建设低碳经济大省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

(三) 深厚的文化底蕴, 和谐的人文环境

山东省历史悠久, 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是一种朴素的生态观。发掘儒家思想精华, 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服务。同时, 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 全省上下已经形成“忠诚守信、勤劳勇敢、务实苦干、开放创新”的良好人文环境, 这些都为低碳经济建设和低碳观念的形成奠定了良好思想文化基础。

(四) 实在的工作基础, 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目前, 山东省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65处、生态功能保护区15个。48个县 (市) 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 6个县 (市) 通过了国家生态示范区验收。9个城市被命名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日照市已被省环保局列为循环经济示范市, 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市的决定, 已经启动了先期工作和规划编制工作。潍坊市政府做出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 同时被省环保局列为山东省生态工业园建设试点示范项目。200多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或ISO14001认证。为推行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提供了有益的示范经验。

(五) 注重节能减排, 提高能源利用率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推行清洁生产, 组织实施十大节能工程, 能源效率明显提高。

(六) 注重发展低碳经济, 改善能源结构

通过稳步推进电力工业“上大压小”, 加快建设大容量、高参数电站, 大力发展新型能源和清洁能源等措施, 能源结构得到改善。

(七) 注重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 狠抓自主创新、节能环保, 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八) 注重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

1、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按照低碳经济地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要求, 调整投资、出口和消费者“三驾马车”的重点和方向, 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以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污染排放、促进“两高一资”行业转型升级, 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减少对能源的依赖。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推动传统产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污染减排, 促进传统结构优化和升级。不断提升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 促进低碳服务产业的发展。

2、发展清洁能源, 改善能源结构。

加快发展核电, 广泛应用世界先进的核电技术, 加快海洋核电站的建设进程, 积极谋划乳山、荣成等后续核电站的建设。积极接纳省外电力输入, 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发电, 不断提高替代能源在山东省电力工作中的比重。

3、研究开发新技术, 提高传统能源的开采利用率。

加强煤层气勘探和清洁高效开发利用, 将煤层气勘探、开发和矿井瓦斯利用作为调整煤炭工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防止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开发, 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加大油田油气资源综合高效开发力度, 提高采收率, 降低递减率。

4、因地制宜, 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

积极扶植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着力加强大型风力发电设备、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等的规模化开发利用技术研究。积极实施生物化工、生物智能固体成型、生物质气化燃料等一批具有突破性的关键技术推广示范, 加快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发展。

5、强化目标责任, 推进节能减排。

继续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度, 实行一票否决制和问责制。狠抓重点企业节能管理, 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和能效对标活动, 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6、发展循环经济,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循环产业, 推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资源产业, 建立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 建立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严格资源开采准入机制, 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及废弃物, 支持开放低品位矿产资源, 提高废水、废气、废渣综合利用率。

7、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被认为是

有效的经济政策手段, 应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 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

8、开发低碳试点, 探索低碳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低碳相关产业, 加快发展碳汇产业, 推动低碳技术的国际合作与自主创新。制定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优化消费过程, 积极创建低碳型消费模式。组织开展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 从点滴做起。一点点, 也许微不足道。但是, 就是这一点点, 却可能影响到全局。为了碧水、蓝天、美好家园, 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市民都要牢固树立节约意识、环保意识、低碳意识,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自觉选择绿色生活方式, 争当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参与者、促进者。让点滴的环保善举收获别样的惊喜, 让我们携起手来, 共建绿色家园, 共创美好生活。

摘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发展低碳经济对于山东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和谐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并且山东省发展低碳经济也具有相当坚实的基础。

和谐山东 篇9

她是职工公认的“热心肠”,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科室职工谁有困难,她常常在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逢年过节,她多次替护士值班,让护士同家人过个团圆年;科室的职工生病,她跑前跑后、忙里忙外、热情关怀。

疾病袭来,她是“硬骨头”。2006年3月,在健康查体时,她突然被查出患早期乳腺癌,做了手术,按常规她应该申请调离临床一线,转到一个比较轻松的岗位工作。可她想,大连海军学院党的优秀理论工作者方永刚生前身患癌症,仍不离开三尺讲台;山东枣庄优秀医务工作者甘连喜赴坦桑尼亚执行援外医疗任务期间,因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消化道大出血,驻坦使馆为他买好回国的机票时,他仍坚持留在坦桑尼亚,一边治疗,一边工作。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向他们看齐,做到小病不下一线,重病不离岗位,时时处处把病人放在第一位,一心一意为病人服好务。手术出院以后,她婉言谢绝领导和同志们的好意,不仅没有调离临床,就连正常的病假也没有全部休完,就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忙忙碌碌的护理工作中去。当护士姐妹们婉言劝她注意多休息时,她总是说“没什么”,仍然默默无闻地奔波在临床第一线。她以一颗火热的心,时刻温暖着病人受伤的躯体;她以细致入微的护理,换来病人的康复,赢得病人尊敬。当科室有危重病人急需抢救或手术时,她不顾自己尚未完全康复的身躯,毅然决然地抢救病人的生命。有一次,在抢救一个危重住院病人时,她因体力透支和身体虚弱而当场晕倒,可她醒过来第一句话仍是关切地询问病人情况,在场的医护人员和陪人无不动容,有的甚至流下了感动的泪水。2008年2月1日上午,寒风凛冽中,一位72岁的心肌梗塞病人赵秀兰到内一科住院,病人下车后刚躺到病床上,突然心脏骤停,呼吸停止。这可急坏了值班的医护人员,在张丽娟的指挥和带领下,医生和护士们轮流精心为病人按压心脏,做人工呼吸,不一会儿,大家忙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经过紧张有序的抢救,赵秀兰慢慢恢复了心跳和呼吸,在场的医护人员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病人的家属更是万分感谢,他们专门给张丽娟写了一封表扬信。

在社会公益活动中,张丽娟是“领头雁”。抗洪救灾、抗击雪灾、雹灾捐款捐物和无偿献血等,她一直争先恐后,走在职工的前头。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从电视上看到遭受苦难折磨的同胞,张丽娟流下了同情的热泪,她第一个报名当志愿者,恨不能插翅飞到汶川一线参加医疗救护,亲自护理受伤的同胞,为受灾的老百姓尽一份爱心,添一份力量。她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头自愿交纳抗震救灾“特殊党费”,一次交纳“特殊党费”300元,为灾区人民献上一份真情。

和谐山东 篇10

——星眼管窥

贝卡尔特 (山东) 钢帘线有限公司为比利时贝卡尔特集团在威海投资的全资子公司, 注册资本1.055亿美元, 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2003年12月动工, 2004年10月投产。专业生产和销售橡胶加固用钢丝产品, 现有职工1400多名。多年来, 公司精心建设企业文化, 努力发展职工文化, 以文化凝聚职工, 以文化营造和谐, 进一步提高了职工队伍素质和公司的管理水平, 增强了公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现代企业文化》:贝卡尔特集团作为一家跨国集团进驻中国市场, 在文化建设方面如何做到因地制宜来建设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呢?

孙茂辉:贝卡尔特集团是一家具有130多年历史的比利时大型跨国集团。公司相信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将员工视作企业最为宝贵的资产是实现公司长久发展的基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可以为企业发展带来丰富多样的知识经验, 为企业发展增添活力。在威海投资建厂以来, 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打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贝卡尔特文化, 提出了“客户价值、股东回报、职工自豪、社会共赢”的发展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 公司经营者认识到职工是企业文化的承载者, 而工会作为职工队伍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必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 公司高度重视工会工作, 并通过企业工会, 着力打造了具有“民主、关爱、和谐”特色的企业文化。

以民主管理为抓手, 保障职工参与权, 打造企业民主文化。通过和公司工会的沟通交流, 贝卡尔特认识到, 发展中国特色职工民主文化, 有益于增加职工责任感和归属感, 调动职工积极性, 从而实现“客户价值”“股东回报”和“社会共赢”的目的。为此, 公司突出抓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在每个车间、职工宿舍、食堂、走廊等显著位置, 设置了电子屏幕宣传栏和公告栏, 随时公布公司的重大事项、职工待遇、劳动安全保护、劳动合同履行情况。每年至少召开一次职工代表大会, 及时向全体职工公开公司的重大决策、重大事件和各项管理制度的颁布实施情况等, 同时听取职工的意见, 缩短信息反馈的时间。公司还拥有完善的“合理化建议体系”, 鼓励职工通过提建议的方式参与到各项管理活动之中。

贝卡尔特 (山东) 钢帘线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茂辉。

以关爱员工为抓手, 提升员工自豪感, 打造企业和谐文化。为提升职工自豪感, 贝卡尔特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职工劳动经济权益保障制度和关爱帮扶制度, 足额按时缴纳职工的五险一金。发放夏季高温补贴、冬季取暖补贴、倒班津贴、生日礼物、结婚及生育礼金、职工服务五周年、十周年奖等等。工作满2年的职工每月会得到额外的住房补贴, 为职工子女按月提供教育津贴直至子女满16周岁。除法定节假日及周末正常休假外, 职工还享有带薪福利假:入职3年内为10天, 此后每3年增加一天。为职工及配偶、子女投保商业补充保险, 每年拿出4万元作为困难职工的资助款。2012年公司一名职工患白血病, 在治疗过程中, 除去社会医疗保险报销的部分外, 公司额外提供10万元的资助, 同时由公司投保的商业保险一次性给予赔付款10万元。

《现代企业文化》:职工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工会履行职能的重要手段, 更是企业文化的载体。请您谈谈贵企业是如何丰富载体、加强引导、发展充满活力的职工文化的?

孙茂辉:职工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工会履行职能的重要手段, 更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我们通过丰富载体, 加强引导, 引导职工建设充满活力的贝卡尔特职工文化, 不仅使企业文化具有了丰富的内涵, 而且让职工在参与过程中, 提高了个人素养和业务能力, 为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是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系列活动。为支持职工读书思考, 学习提升, 建造了高标准且全天开放的职工书屋, 藏书2000多册, 报刊杂志20多种, 丰富了职工业余学习生活, 培养了职工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2009年公司阅览室被授予“全省百佳职工书屋”荣誉称号。公司在每年4—8月组织职工进行团队建设活动, 并提供每人一定的活动经费。团队建设活动通常包括旅游、爬山、徒步、聚餐等等, 职工不仅在活动中放松心情, 同时增进感情, 提高团队凝聚力。工会每年为部分职工发放1200元的旅游基金, 供大家到异地观光游览, 丰富阅历, 充实生活。

二是开展“职工技能提升”系列活动。每年5—8月, 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工种, 设计并开展全员参与的职工技能竞赛, 使职工相互切磋技能, 取长补短。今年以来共举行了38项技能竞赛项目, 分别涵盖了生产一线职工、维修工、实验员、叉车物流工等不同工种的各个岗位, 从部门海选、复赛、决赛、技能王挑战等等, 不仅在比赛中相互学习, 加深了解, 并为提高日常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是开展“安全宣传教育”系列活动。从新入厂职工岗前培训抓起, 对新职工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相关文件精神, 提高其法律意识、操作水平和工作质量、安全质量, 确保每位新职工全面了解公司的厂规厂纪、操作规程、安全卫生知识后才能上岗。每季度, 部门组织安全质量意识培训, 巩固操作技能, 加强安全、质量各方面的意识和水平。

四是开展“职工道德提升”系列活动。每年一届的家庭日是贝卡尔特公司最热闹、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家庭日邀请职工和职工的家属一起参加, 通过家庭日活动, 使职工感恩家庭、感恩父母;职工家属更深入了解家人工作的公司及同事, 为营造和谐的工作和家庭氛围奠定基础。2011年我们组织成立了公司青年彩虹志愿者服务队, 现有志愿者474名。志愿者服务队秉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 每年组织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 回报社会, 如为威海市儿童福利院平整道路、圣诞献爱心、海边和凤林社区清除白色垃圾、为西苑和长峰学校维修桌椅清理校园环境及联合环保局在石岛船厂宣传环保知识等。

五是开展“陶冶情操”系列活动。公司建有体育馆和足球场, 有专人负责设备的维护。年初制定活动计划, 包括篮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读书比赛、跳绳比赛、象棋比赛等, 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并为职工提供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2013年, 公司协助职工组建了12个职工业余活动协会, 涵盖篮球、羽毛球、足球、乒乓球、户外、游泳、钓鱼、网球、骑行等各领域, 资助协会各项活动并提供场所和活动资源, 同时让职工自发组建, 自我管理, 充分发挥职工个人才能, 并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强身健体的同时, 加深了不同部门同事的了解和感情, 传递正能量。

《现代企业文化》:职工文化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请您介绍一下这两个文化在贵企业中是如何共生共荣协调发展的?

孙茂辉:实践证明, 企业文化是公司发展的推动器、催化剂, 通过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增强了公司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职工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基础保证, 通过大力发展职工文化, 职工的精神面貌变了, 积极性调动了, 工作质量提升了, 经济效益提高了。贝卡尔特通过两个“文化”的建设, 开创了职工队伍稳定、公司发展迅速, 文化聚合力、和谐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职工队伍素质明显提高。通过引导、集中、凝炼优秀的职工文化, 并将其融入企业文化的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 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打造了一支精神饱满、昂扬向上、具有竞争能力、能打胜仗硬仗的职工队伍。职工顾大局、识大体的整体意识明显增强, 工作积极性更加高涨, 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2013年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6986条, 采纳3424条, 3268条建议得到实施, 创造经济效益500多万元。

劳动关系日益和谐。只有当企业文化与职工文化在价值取向上一致的时候, 劳动关系才是和谐的。贝卡尔特公司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的共生共荣, 协调发展, 使企业劳动关系日益和谐, 公司先后获得了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荣誉称号。

上一篇: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下一篇:英语教材与大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