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思想

2024-07-01

对应思想(共12篇)

对应思想 篇1

遇到问题有从数学角度去思考的意识, 有尝试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的愿望, 有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就是具有数学思想.

一、对应思想

所谓对应思想, 就是把所研究的对象与另一类对象对应起来, 从而把所研究的对象转换成另一类对象去研究, 常能起到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化抽象为具体、化空间为平面等重要作用.重点注意两点:

1.渗透对应思想

对应思想不能像教数学知识那样直接, 必须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数学中“对应”的例子不胜枚举, 应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问题的原型、对应的方向、对应的方法和对应转化后的优越性等, 并在日常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感知“对应思想”.运用对应思想的典型范例:

2.掌握对应方法

怎样应用“对应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要解决:一是和谁对应?二是怎样对应?拟结合教学内容, 就这两方面指导和训练.

例1 计数问题教学.如图1所示, 某地有南北街道6条, 东西街道7条, 一邮递员从该地西南角的邮局A出发, 送信到东北角的B地, 要求所走路程最短, 共有多少种不同走法?

简析 最短路线只能是向东走和向北走, 每相邻两街道间视为一步, 则每一最短路线的走法都是东走5步、北走6步, 计11步.东走一步记为1, 北走一步记为0, 11步对应11个空格, 则由A到B的每一走法对应着这11个空格中某5个填1 (另6个随之填0) 的一种填法, 反之亦然 (如图2) .所以, 不同走法共有N=Cundefined=462 (种) .

二、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有两项:一是记忆和应用模型, 就是把实际问题迭代到已知最适合的模型中求解;二是构建模型, 根据实际问题寻找最贴近的模型, 使之能解决实际问题.课标强调的“模型思想”, 主要指构建模型.指导数学建模, 拟注意三点:

1.重视发挥“不考”内容的作用

教材中阅读、思考、拓展、链接等材料, 大都不考, 常不被重视.其中不少内容对学生有形成模型概念, 了解建模方法, 激发建模兴趣的作用.因此, 对“不考”内容要足够重视.

2.进行信息技术指导, 掌握数据拟合方法

数学建模的主要内容是数据拟合, 而现代信息技术是数据拟合的有力工具.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事例, 掌握运用信息技术拟合数据的方法.

例2 研究某地未成年男性体重y (kg) 与身高x (cm) 之间的关系.

方法步骤: (1) 抽取个体, 得相关数据:

(2) 根据上述数据, 利用Excel (插入/图表) 作散点图.

(3) 在图表/添加趋势线的选项中得候选模型:

①线性y=0.4294x-25.318, R2=0.9311;

②对数y=43.937lnx-182.25, R2=0.8467;

③乘幂y=0.001x2.1029, R2=0.9865;

④多项式y=0.0037x2-0.431x+19.697, R2=0.9971;

⑤指数y=2.004e0.0197x, R2=0.998.

其中R2为相关系数, 表示回归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百分比.R2越大, 此模型越接近实际.

(4) 选定最合适的模型:指数型 (如图3) .

3.利用实习作业, 亲历建模过程

实习作业是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最好平台.布置实习作业时, 要强调收集数据, 这是学生亲临其境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数据应注意利用统计学中样本抽取的有关方法, 具有随机性、代表性.对完成的作业, 要自我评价、小组交流和老师讲评, 使知识、能力、价值观都得到发展.

摘要:学会用数学思想去解决问题、认识世界.“对应思想”与“模型思想”是两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数学思想,对应思想,模型思想

参考文献

[1]朱成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导论[M].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1, 15-126.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必修1-5)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对应思想 篇2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对应能力、观察能力及语言能力。2.幼儿能够进行5以内属于量对应的游戏,让幼儿理解实物与半抽象物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3.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幼儿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活动准备:

1.演示板一套

2.思维学具每人一套

活动过程

教师播放律动音乐,让幼儿学“蜜蜂飞”动作进教室,有序取思维学具入座。

一、情景导入

1.速排20游戏

2.教师:“小猴子和小青蛙是好朋友,它们经常在一起做游戏。我们看看今天它们做的是什么游戏吧。”

二、操作探索

游戏一:眼疾手快

教师:“小猴子对小青蛙说:‘我要考考你,我给你看思维体,你能快速找到相对应的`卡片么?’小朋友也来玩一玩,好吗?”

教师一次展示1-5个思维体,让幼儿看到后快速找出相应的数字。

游戏二:耳聪目明

小青蛙说,他也给小猴子和小朋友带来一个拍手游戏。教师拍手,让幼儿根据拍手次数取出相应数量的思维体,并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

三、迁移运用

1、练习《课堂用书》P10

2、让幼儿有序收学具,并随律动把思维学具送回原处

延伸运用

1、“闪看思维体取数字”游戏:教师用一种思维体对幼儿进行闪看训练(5以内),要求幼儿看到数量后不要说出来,要举起相应数字的卡片,做错表演节目。

例谈对应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对应思想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8-064

所谓对应思想是指在两类事物(集合)之间建立某种联系的思维方法,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之一。运用对应思想解决数学问题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化繁为简,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全面得到提升。下面我主要就对应思想如何在小数课堂进行渗透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在观察对比中渗透

对应思想为学生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新视角。在关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层面的知识点进行观察、对照,学生观察越仔细,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深刻。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站在对应的角度让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观察、探析等等,从而使对应思想在教学中得到有效渗透。

如教学“20以内的加法”时,虽然许多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进行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但他们毕竟年龄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高,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计算错误。

对于如图1所示的例题,怎样才能保证学生答题正确呢?教师可先向学生进行对应思想的渗透:让学生仔细观察图1,使其明白车库上面标注的数字是什么意思、各个加法卡片上面写的是什么、计算这些加法有什么用处等,帮助学生形成对应的思想。如此一来,学生解答问题的正确率有了明显提高。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正确、快速地计算,而是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上。这样教学,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又能使对应的思想得到有效的渗透,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在实际应用中渗透

学习数学的最终指向是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如能把对应思想引入课堂教学中,不但可以简化教学过程,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数据的统计与整理”时,当学生学完本节知识后,我让学生调查本班同学的视力情况,并做好关于视力的统计与整理工作。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的调查结果如下:

在学生统计汇报完毕以后,我就学生的统计结果让学生分别找出男生左眼视力在4.5以上的有几人、女生左眼视力在5.1以上的有几人……就这样,学生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建立起了一一对应的思想,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由此可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本节课的内容,还要向学生渗透相关的数学基本思想方法。长此以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还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有效地将知识进行迁移。

三、在数形结合中渗透

教学过程中,许多数学问题如果只是站在数的立场上,学生理解和解决起来会很困难。这时教师可以用图形表示数,或者通过数来对图形进行描述。

如对于“一条公路全长1200公里,已经修了400公里,余下的计划4天修完,求余下的每天修路多少公里?”这个问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寻找对应关系入手,画出对应关系图,如图2所示。

根据题意,结合该图,题目中各量的对应关系一目了然,解答起来也就简单许多。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把对应思想引入其中,让学生从对应量与对应形入手,帮助学生建构图形,找出解题思路。这样解决问题直观、具体形象,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降低解题难度,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极力挖掘题目中的对应关系,渗透对应思想,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学习效果。

巧用对应思想破解计数问题 篇4

一、子集个数问题

例1集合S={1,2,3,4,…,20}的四元子集{a1,a2,a3,a4}中,任意两个元素的差的绝对值都不为1,求这样的四元子集的个数?

分析:从20个元素中,取出四个符合条件的元素,则剩16个元素,设想有16个位置,共形成17个空挡,则在这17个空挡中,任选4个位置,放四个取出的元素,对应一个符合条件的四元子集,则所求四元子集个数为.

二、路灯关闭问题

例2马路上有编号为1,2,3,…,9九只路灯,现要关掉其中的三盏,但不能关掉相邻的二盏或三盏,也不能关掉两端的两盏,求满足条件的关灯方案有多少种?

分析:设想有6个位置中间形成5个空档,在每个空档中插入三个元素.每一种插入方法对应一种灭灯方案.故满足条件的关灯方案有种.

三、小球入盒问题

例3 12个相同小球放入编号分别为1,2,3,4的盒子中,每个盒子可空,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分析:12个相同小球,任意插入三个隔板(三个隔板可以均在一起,或仅两个连在一起,或三个隔板彼此不相邻),这样,可以设想有15个位置,其中3个位置放隔板,其余12个位置放小球,则每一种放隔板小球的方法对应一种球入盒的方法,故所求方法数为.

四、分电影票问题

例4把同一排座号为1,2,3,4,5,6的6张电影票分给4个人,每人至少一张,至多两张,且这两张具有连续的编号,求不同分法的种数.

分析:由题意恰有2人得到2张连号电影票,则必须且只需将6张电影票依顺序按要求分成4部分,则从4个不同元素中取两个元素的一种取法对应种电影票的分配方案,所以不同分法的种数为.

五、几何计数问题

例5圆周上有10点,以这些点为端点的弦相交于圆内的交点最多有多少个?

解析:因为圆的一个内接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圆内一点,一个圆的内接四边形就对应着两条弦相交于圆内的一个交点,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圆周上的10个点可以确定多少个不同的四边形,显然有个,所以圆周上有10点,以这些点为端点的弦相交于圆内的交点有个.

例6正方体8个顶点可连成多少对异面直线?

分析:一个四面体中恰有3对异面直线,可将问题转化成求正方体的8个顶点可构成多少个不同的四面体.从正方体8个顶点中任取四个顶点构成的四面体有个,所以8个顶点可连成的异面直线有3×58=174对.

六、最短走法数问题

常用短语英文对应 篇5

2.ADVPadverbial phrase headed by AD(adverb)由(副词)组成的状语词组

3.CLPclassifier phrase分类短语

4.CPclause headed by C(complementizer)补语化成分开头的句子

5.DNPphrase formed by“XP+DEG”由XP+DEG形成的句子

6.DPdeterminer phrase限定词短语

7.DVPphrase formed by“XP+DEV”由XP+DEV 形成的短语

8.FRAGfragment片段

9.IPsimple clause headed by I(INFL)普通句子

10.LCPphrase formed by “XP+LC”由XP+LC形成的句子(?xp代表什么)

11.LSTlist marker清单标记

12.NPnoun phrase名词短语

13.PPpreposition phrase介词短语

14.PRNparenthetical 括号

15.QPquantifier phrase量词短语

16.UCPunidentical coordination phrase不相同的并列结构短语

17.VPverb phrase动词短语

6个动词复合结构标志

1.VCDcoordinated verb compound并列动词复合词

2.VCPverb compounds formed by VV+VC由VV+VC形成的动词复合词

3.VNVverb compounds formed by A-not-A or A-one-A

4.VPTpotential form V-de-R or V-bu-R

5.VRDverb resultative compound动补复合词

6.VSBverb compounds formed by a modifier+a head 由修饰语+形成的动词复合语

26个功能标志

1.ADVadverbial状语

2.APPappositive同位语

3.BNFbeneficiary

4.CNDcondition表条件

5.DIRdirection表方向

6.EXTextent表限度

7.FOCfocus

8.HLNheadline大字标题,新问提要

9.IJinterjective表感叹

10.IMPimperative表祈使

11.IOindirect object间接宾语

12.LGSlogic subject逻辑主语

13.LOClocative表方位

14.MNRmanner表方式

15.OBJdirect object 直接宾语

16.PNproper names专有名称

17.PRDpredicate表属性

18.PRPpurpose or reason表目的或原因

19.Qquestion表疑问

20.SBJsubject表主语

21.SHORTshort form缩写形式

22.TMPtemporal表时间

23.TPCtopic表主题

24.TTLtitle表题目

25.WHwh-phrasewh-句子形式

26.VOCvocative呼唤型

空类

1.*OP*operator功能词

2.*pro*dropped argument

3.*PRO*used in control structures用于控制结构

4.*RNR*right node raising

5.*T*trace of A’-movement

6.*trace of A-movement

7.*?*other unknown empty categories

疑问:

1.XP 表示的是什么?在中文词性标注和句法结构中都没有看到。

2.在英语中,有从句,不定式,以及主谓宾的形式,要区分他们是没有意义的。在汉语中我们常常会选择从句

3.P7 中资已成为澳门最大的(DEC)外来投资者,为什么这里的“的”用“DEC”标,而不是“DEG”。在“大”前面的句法结构为什么标成“VP”,“VP”表示的是动词短语。空类是不是可以不用标。

4.用“是”或“不是”表示判定词predicate例子:他家不是三口人。他家是不是三口人?

5.P8 这座楼十八英尺。在这个句子中没有谓语,其实可以看成是省略了谓语“是”。

6.在句法结构的标识中,谓语与宾语一起构成VP,在谓语省略了情况下,宾语作为独立的VP

7.在某些环境中,SOV(主宾谓形式)结构是允许的。例子:张三作业做完了。

8.P10张三作业做完了。“作业”应该是一个一般的名词,为什么标成“NR”(专有名词的形式)。

9.P11this also reflects the native speaker’s intuition that the preposed object is always the focus of the sentence.10.appositionapposition can only be found within an NP.Structurally it is the juxtaposition of NP-NP or S-NP.例子:代表团团长张三。代表团团长与张三是同位语的关系。

11.Both CP and IP can be appositives of the head NP.Structurally they are non-distinct from other modifier of the NP and can be viewed as a specific type of a modifier.Although the head noun(NN 格局)does not take a complement it,plus its modifier(NN总体),projects a layer of NP.(CP和IP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修饰语。

12.(IP(NP-SBJ(新区/NN)

(管委会/NN))

(VP(给/VV)

(NP-IO(ADJP(JJ国有))

(NP(企业/NN)))

(NP-OBJ(ADJP(JJ优惠))

(NP(NN政策)))))

像这样的句子,在英语中相当于give sb sth.(疑问:sb应该是直接宾语,sth是间接宾语,而在此句中,为什么“国有企业是间接宾语?)

13.EXT

对应思想 篇6

“一一对应”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把复杂的、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单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一一对应”是指该集合元素中具有一个对一个的相呼应的形态,只要能够找到对应的联结点,问题的解决方法就能相应得到。“一一对应”思想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数学思想,很多的数学方法均是“一一对应”思想转变而来的。那么,怎样把“一一对应”思想在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呢?本文就此展开讨论。

教学前:研读教材,挖掘本质

教师如果课前没有深入研读教材内容,教学中就不知道该怎样渗透“一一对应”思想,就做不到有的放矢。所以,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创造性地应用教材,而且要将教材中隐含“一一对应”思想的内容尽可能地挖掘出来,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有机地把“一一对应”思想融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对教材研读时,一定要不断深入探究、反思,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

例如,在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章节进行备课时,由于平行四边形是由长方形转变而得来的,所以可从该角度思考,运用“一一对应”思想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先准备一个用小木棍和胶带做成的长方形,用手指轻轻地在长方形的对角一拉就成为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观察该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经观察后发现,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同,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同,而且由于平行四边形是由长方形转化而来的,所以其面积也相同。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宽。这样根据新旧知识间的转化,并以对应的面积和边的长度为基础,就能顺理成章地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了。

教学中:游戏体验,充分渗透

由于数学思想方法普遍隐藏在知识背后,在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如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概括、观察、抽象、实验以及分析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理解与掌握数学思想,其数学素养才能够得到日益提高。

例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大小”一课时,课始我说:“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叫做‘拔河比赛。”然后我故意一边安排八个小朋友,另一边安排九个小朋友。小朋友们马上嚷开了:“老师,这不公平。”我问道:“你们是怎么比较出来的呢?”小朋友们答:“他们那边比我们这边多一个人。”我又问:“你们还有别的比较方法吗?”小朋友有的不说话,有的低沉思。我说:“我来教给你们一个方法吧!”然后我将小朋友们排成两排,正好多出一个:“你们看,这两个小朋友是对应的,这两个小朋友又是对应的,只有这个小朋友不是对应的,我们不用数就比较出来了,这种方法叫做‘一一对应。”……小学生由于身心发育刚开始,定力不足,课始由游戏开始,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玩中学。

教学后:巩固应用,反思提升

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获取思想方法的主要途径,而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领悟则是其获得思想方法最为主要的来源。所以,教师在课后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对自身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思考自己是如何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又是怎么应用“一一对应”思想的,然后精心创编一些隐藏数学思想方法内容的题目让学生练习。这样不但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并使其了解“一一对应”思想后,可通过习题帮助学生进行巩固。例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轻重”一课时,由于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比大小,了解了什么是“一一对应”思想,所以这节课教师利用一个托盘天平和几个砝码(一边的砝码比另一边多一个)为学生进行试验,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思想进行思考,解决问题。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对该知识点印象深刻,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的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融合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形成过程的所有精髓。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正确找准思想方法的渗透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选择适合的角度进行渗透,引导学生理解“一一对应”思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变通之趣,体会到数学的变化之美。

对应思想 篇7

鲍尔斯和金蒂斯的合著《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从1976年出版以来,就引起了教育理论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针对整本书中的核心思想——“对应原理”,更是各方反应不一,毁誉参半。[1][2]第二类文献则基于鲍尔斯和金蒂斯的理论框架,对新社会背景下教育与经济生活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和反思;[3]第三类文献将鲍尔斯和金蒂斯理论置于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4]或者批判教育社会学传统的大背景下进行系统地考察,[5]同时这些作者还往往提到一些批评观点。[5]遗憾的是,这些学者对于“对应原理”理论缺陷的分析往往一笔带过,未能深入展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上也出现了新的利益阶层与群体,这样的社会变化在教育领域中也反映出来。鲍尔斯和金蒂斯的理论为我们分析这些教育变化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在这种情况下,对这一理论的概念体系和缺点的全面认识,将有助于我们把握西方教育社会学理论的沿革和现状,避免在运用“对应原理”分析我国的教育和经济生活现实时生搬硬套。

本文首先简要分析鲍尔斯和金蒂斯在《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一书中提出的“对应原理”,[7]当时左翼思潮和运动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给西方的社会研究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一书中,鲍尔斯和金蒂斯坦承:“我们的合作研究肇始于1968年,当时我们一方面积极参与校园里的政治活动,一方面注意到教育改革领域中的种种矛盾现象,于是我们开始专注于重新诠释教育在经济生活中的角色和作用。”[8]鲍尔斯和金蒂斯的激进观点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在《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一书中,鲍尔斯和金蒂斯首先回顾和批判了当时的教育理论主流他们称之为“自由主义教育理论”(liberal educational theory)的教育社会学理论。而这一理论又可分为两大流派:以杜威及其支持者为代表的“民主派”(democratic school)和以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及新古典经济理论为代表的“技术决定—选优任能派”(technocratic-meritocratic school)。“民主派”认为,在民主的环境下,教育的3方面功能——即社会化、平等和发展(the integrative,the egalitarian and the developmental functions)——是可以同时实现的。稍后的“技术决定—选优任能派”则认为,只要一个免费普及的学校教育为所有人提供了平等的教育机会,那么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权力和地位差异……基本上是智力、体力和其他能力差异的反映而已”。[8][8]

针对自由主义教育理论,鲍尔斯和金蒂斯一方面指出它在实践中的失败,其中包括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失败;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民主派”的失败,在于他们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生活在本质上的非民主特征;而“技术决定—选优任能派”则错误地把知识技能当作胜任一项工作的基本前提,却无视社会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劳动力市场中的决定性作用。[8]在鲍尔斯和金蒂斯看来,资本主义学校教育的主要作用就是按照学生的阶级背景把他们分配到相应层次的劳动力队伍中去。因此,自由主义教育改革家寄希望于通过教育体系来弥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足的愿望注定会落空。[8]

鲍尔斯和金蒂斯接下来提出了著名的“对应原理”。他们认为,美国的资本主义教育通过教育中的社会关系与生产过程中社会关系的“对应”来实现年轻一代的社会化。具体来说,教育中的社会关系——包括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作业之间的关系——都一一对应地复制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的等级结构关系。比如,学校中的权威关系“对应”了经济生产活动中的等级结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的异化在教育中则体现为学生对教育过程和课程内容的异化和缺乏控制,等等。[8]除此之外,鲍尔斯和金蒂斯还指出,教育中的分层现象“对应”了经济活动中的职业分层。譬如,有些学校强调学生的服从性与纪律性,而另一些学校强调的则是社会关系网络的发展和对各种制度的内化。这种不同学校的教育特点对应了经济活动中对不同层次劳动力的要求。实际上,在鲍尔斯和金蒂斯看来,这种校际风格差异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学校占有教育资源多寡的差异。资源稀缺的穷人学校没有条件开设丰富的选修课或者聘用专长教师,从而难以提供一种开放、自由、灵活的教育环境来为学生适应将来高端的职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也就是说,鲍尔斯和金蒂斯认为,更多地是学生在不同学校中培养出了不同的个性特质,而非所谓的知识技能,决定了他们将来在职业体系中的地位。

鲍尔斯和金蒂斯同时强调,这种学校教育与经济生活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维系还取决于不同阶层家长的阶级意识。他们认为,学校间的差异“反映了(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家长的教育目标与期望(以及学生对各类教学和控制模式的反应)对于来自不同阶级背景的学生来说是不一样的”。[8]处于社会底层的家长的工作经验往往告诉他们,服从是保住一份稳定工作的前提,因而他们倾向于认同比较严格的学校教育方式;而较高级的白领职业人士则倾向于认同较开放和强调自主的教育氛围。

总之,鲍尔斯和金蒂斯认为,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主要有两方面的功能:第一是培养能够为资本家带来利润的劳动力;第二是再生产个体的阶级意识,特别是工人阶级对自己社会地位的认同意识,从而维系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化。基于资本主义社会中教育和经济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鲍尔斯和金蒂斯最后得出结论认为,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根本教育变革“都必须与整个社会的革命性转变结合起来”。[8]

二、教育、经济与社会:关于“对应原理”理论缺陷的几点反思

如前文所述,《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及其提出的“对应原理”从一开始就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它对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影响尤其巨大。“对应原理”关于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论述,在传统的结构功能主义解释之外给了人们一种新的理论选择。一些教育研究者依据这一理论进行的田野调查也部分证实了该理论的实践意义。[15]但是,鲍尔斯和金蒂斯理论的缺陷和不足也一直被许多研究者所诟病。例如,有研究者指责鲍尔斯和金蒂斯重阶级研究而轻种族和性别研究;还有学者从历史角度对他们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指出在19世纪最早实现工业化的英国,其基础教育发展却落后于德、美等西方工业大国,这个史实根据鲍尔斯和金蒂斯的“对应原理”将难以解释。[16]在这里,我主要想从几个方面探讨《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一书中的“对应原理”存在的理论缺陷。首先,鲍尔斯和金蒂斯的“对应原理”最值得商榷之处在于其对教育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理解。它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对教育相对于经济体系的相对独立性缺乏认识;其二是关于经济利益究竟如何在教育中得以体现的问题。然后,我将简要指出,鲍尔斯和金蒂斯对教育与其他社会层面之间关系的忽略。

首先,让我们看看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这也是自从他们提出“对应原理”以来,鲍尔斯和金蒂斯一直饱受指责之处。在《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一书中,鲍尔斯和金蒂斯所描述的教育制度——从教育内容、组织形式直到教育变革——几乎方方面面完全由经济制度所决定。虽然鲍尔斯和金蒂斯在论述中也承认经济体系与教育体系的差异性以及二者之间产生不适应的现实可能性,但是他们仅仅把这种不适应看作一种变革时间上的差异。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当经济体系发生变化时,稳定性更强的教育体系的变化可能会稍有迟滞,但这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而没有认识到二者之间可能产生的其他形式的关系。这种简单机械的“决定论”解释,其实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理解。这里我引用英国教育学者摩尔[17]的观点来具体阐释“对应原理”的这一理论缺陷。摩尔认为,确实社会生产关系最终决定了教育中的社会关系,但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把社会生产关系(social relations of production)与生产中的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 in production)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分开来。前者是指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下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后者则指直接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社会关系。而教育体系和职业体系(occupational system)都是建立在共同社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具有内在规律和可能性的不同的生产场所(site)”。换言之,职业体系是直接的物质生产场所,而教育体系是知识生产场所,二者都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共同基础之上。鲍尔斯和金蒂斯所犯的错误就是把社会生产关系直接等同于生产中的社会关系,从而认为教育体系中的社会关系直接“对应”商品生产中的社会关系,这样便忽略了教育作为一个知识生产场所所具备的相对独立性。事实上,作为相对独立的生产场所,教育体系和职业体系中的生产方式可以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也不一定是“对应”关系。摩尔用下图来说明这种关系结构:

作为独立的生产“场所”,教育中的生产关系体现了基于知识生产的独特的社会关系,它虽然最终受到总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制约,但并不一定直接对应商品生产中的社会关系。笔者认为,这种对教育相对独立性的理解,显然可以帮助我们解释19世纪末英国的工业生产领先但基础教育却相对落后的现象。再比如,鲍尔斯和金蒂斯认为,资本主义教育的所谓基于知识与能力的选择功能“不过徒具象征意义罢了”,实际上也表现出他们对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生产(和再生产)场所的缺乏认识。作为这样的独特生产场所,教育的选择功能显然不能够被一笔抹杀。无数个案证明,教育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促进社会流动的作用,特别是社会底层的向上流动。教育的这种功能至少说明了两点:第一,作为任何处于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其中的教育实践也必定处于某个特定的历史位置,从而决定了它必然有其特定起源和发展规律以及确立自身合法性的内在要求;第二,教育的选择功能一定程度上也是符合统治阶级的最终利益的,因为不断吸纳和改造下层社会中的优秀成员是统治阶级缓和社会矛盾,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布迪厄等人提出教育的社会再生产功能是以文化再生产为媒介来实现的,这种理论显然更加精致和具有说服力。特别是“惯习”(habitus)概念的提出,相比鲍尔斯和金蒂斯关于教育对“阶级意识”的再生产功能的论述,显然是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了。

其次,让我们来关注一下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究竟如何在教育中得以体现的问题。鲍尔斯和金蒂斯认为,在经济变革时期,资本家可以运用他们的强势经济和政治权力,通过对教育资源、财政以及对教育信息和教育观念的左右及控制,来主导教育发展过程。从更微观的层面来说,统治阶级的利益则具体通过“对应原理”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反映,也即通过不同背景的学生在学校中的不同经验和接受的不同“隐蔽课程”(hidden curriculum)来实现。但是,由于鲍尔斯和金蒂斯缺乏对学校中的生活经验和教育实践的考察,他们关于经济利益体现在教育体系中的微观机制的论述难免显得比较苍白。换言之,虽然鲍尔斯和金蒂斯指出经济与教育之间的“对应”关系,却没能够提供具有足够说服力的实据来说明这种关系在学校日常活动中的实现过程。诚如著名社会学家卡拉贝尔和霍西在批判冲突理论时所指出,“在拒绝用遗传基因和文化剥夺等理论来解释学习成绩和阶级背景之间的关联性的同时,冲突派学者们发现他们陷入了一种困境:一方面他们指出学校乃问题之源;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法具体说出究竟是学校的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尽管关于教育过程中的非认知层面,他们也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但是他们基本上没有触及学校的内部运作机制这个黑箱”。[7]而正是在这个方面,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的“新教育社会学”(New Sociology of Education)思潮开始极力提倡深入关注学校和课堂中的实践,引起教育社会学界对学校知识社会学的关注。[20]

最后,鲍尔斯和金蒂斯对教育与外部社会关系理解的简单化和片面性,还反映在《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一书仅仅关注了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教育与其他社会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在美国社会环境下,性别、种族等社会因素往往与经济因素交织在一起,对美国教育形成深刻影响,但鲍尔斯和金蒂斯在论述中却鲜有涉及。

结语

对应思想 篇8

近几年来, 各省高考对三角函数部分的考查, 在内容、题量、分值三个方面保持稳定的同时, 加重了对三角函数性质的考查, 难度适中.这样的命题意在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潜能.对应思想作为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近几年来不断在高考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的相关问题中出现, 成为高考题型中的一个创新.

2 对应以及对应思想

对应是人的思维对两个集合之间联系的把握, 反映的是两个集合元素之间的关系, 对应将各种类别、各种层次的对象联系起来, 呈现出它们之间各种各样的属性, 使得各种数学对象能够互相结合、互相转化和深入.

对应思想则是指人们在解决某个范畴的数学问题时, 通过寻找恰当的对应关系, 把原数学问题转化为另一个范畴的数学问题, 再在这个范畴中求解, 从而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的思维方法.对应思想是人们对两个集合范畴之间联系把握的一种思想方法, 是函数与方程思想的支柱, 其关键在于寻找两个集合范畴之间的对应关系.利用对应思想解题, 不仅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启迪和锻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有着积极的作用, 而且具有初等性、趣味性.笔者尝试利用这一思想方法, 通过三角函数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 求解近几年来高考中的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的相关问题,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对应思想的应用

评注无论是传统法还是对应思想法, 都很好的利用了图像上的特殊点.传统法通过最值点列方程求解φ, 揭示了φ的本质;而对应思想法则根据函数y=f (x) 与函数y=sin x在一周期内图像特殊点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结合整体思想, 列出关于ω, φ的方程组求解, 相比之下更为简捷、明了.

评注利用对应思想求解三角函数图像所对应的解析式, 关键在于找准所求函数y=f (x) 与其所对应的基本三角函数在一个周期内的点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由对应思想和函数与方程思想, 建立关于ω, φ的方程组.

对应思想法不仅适用于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相关图像问题, 同时也适用于正切函数图像的相关问题.

评注本题根据函数f (x) 的最值性和对称性, 综合分析得函数图像的最值点, 利用图像间的对应关系建立关于ω的方程, 需要学生把握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4 对应思想的拓展应用

评注函数f (x) 在某个区间内的图像恒在x轴下方, 对应于函数y=cos x在周期[0, 2π]内x轴下方的图像或某一段图像, 再根据这一对应关系建立关于ω的不等式组.

评析本题根据函数f (x) 在给定区间内的最值和零点情况, 对比函数y=cos x在周期[0, 2π]内的最小值和零点情况, 建立这两个函数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 得到关于ω的不等式组.

综上所述, 在求解三解函数图像以及性质相关问题的选择题或填空题时, 在推导的严密性要求不是很高的情况下, 利用对应思想, 把要研究的三角函数问题对应到相应基本三角函数在一个周期内的图像上研究, 思路清晰、方法简捷, 既简化了问题, 使学生把握了问题的本质, 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当然, “对应思想”的应用远不止上述类型的问题, 限于篇幅, 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了.

参考文献

[1]沈文选, 杨清桃.数学思想领悟[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

对应思想 篇9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健康发展的不良影响

(1) 法律道德意识的弱化和丧失

众所周知, 大学生在大学宿舍普遍都有电脑, 特别在一线、二线城市, 几乎达到了人均一台的水平。而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活, 跟以往的大学生活显得不一样。过往的大学生活有众多的活动, 如:交谊舞会、猜谜大赛、唱乐竞赛、辩论赛等等, 那时候的大学生几乎是人人参与, 能力较高者纷纷踊跃参加, 没兴趣者也会随着大众去现场观看、鼓掌。但是, 回顾现在, 大学生多数都宁愿“宅”在宿舍, 宁愿沉迷于游戏之中。特别的, 对于一些竞技游戏, 如:英雄联盟、DOTA等游戏, 大学生甚是向往, 不仅男生, 部分女生也较为热衷。

因此, 在网络上进行交友、游戏、购物的过程中, 由于社会道德的约束大大被削弱, 法律的条文规定等也缺乏一定的实施条件, 因而导致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道德意识弱化, 甚至在网络上进行了违法犯罪行为, 如:电脑鬼才CIH病毒的制作者——陈盈豪。关于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 法律道德意识的弱化和丧失问题, 值得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并值得教育工作者为此制定并实施适应的教育措施。

(2) 交友数量减少, 交际范围缩小

基于大学生普遍钟情于互联网的原因, 不少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交友并不重视, 一个班的同学差不多50个人, 一个学期下来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同学, 走在校园的校道上也不打招呼。同时, 更让教育工作者寒心的是大学生喜欢在互联网交友, 在高校校园或多或少的有网恋的情况, 大学生在互联网上与不认识、不了解身份、不了解对方职业、社会层次甚至是性别的情况下, 为了少许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与无名氏进行了心灵的交流, 泄露了自身的隐私。这种交往行为是十分危险的, 首先, 对现实环境中的同学缺少了交流和沟通, 无法在大学生涯中形成强大的交际系统, 已经是大学的败笔之一;其次, 在互联网上泄露个人信息, 难免会出现各种不同情况的受伤, 如:银行卡账目被转走, 接到很多莫名的骚扰电话等等。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得到正确的指引, 才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 才能避免大学生交友数量减少, 交际范围缩小, 甚至是精神、金钱、肉体上的一些伤害。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应策略

(1)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教育管理体系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问题, 教育工作者需要给予十分的重视, 因此,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教育管理体系是第一步。为了让大学生能减少与不健康的网络环境的接触, 学校应在校内建立一个健康、方便的上网条件, 价钱方面也要比外面的“黑网吧”稍低或一样, 让学生在校内进行上网, 减少与外界的不良环境的接触。如:校内可建立机房, 并聘用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的管理和维护, 为学生提供方便、舒适、便捷的上网条件。同时, 普遍大学生都有电脑, 对于大学生彻夜玩游戏的行为, 校方必须进行阻止。如:采用断网的形式约束学生, 周日到周四的网络在晚上零时结束, 周五和周六可稍微延长到凌晨一点或两点, 主要是为了学生在第二天的学习提供充足的休息时间, 而周五、周六延时则是为了让学生降少到校外上网的想法。再者, 可以采用实名注册的方式约束学生上网, 通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 阻止学生进入不良网站, 阻止各种不良信息侵入校园, 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条件,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教育管理体系乃重中之重。

(2)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指导, 让其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

在二十一世纪的网络环境下, 大学生出现了各种思想政治问题, 如:法律、道德、交友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 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心理指导不到位, 以致大学生从思想上得不到正确的认识, 故而衍生出以上种种问题。因此, 为了解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工作者应立足于思想政治范畴内的心理部分, 从心灵上治愈学生, 让学生从心灵到思想中得到净化和升华。学校应展开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有“网瘾”的学生更要重视, 要找到学生迷恋网络的原因, 实事求是, 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 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 促进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才能有利于学生减低“网瘾”的依赖性。高度重视网络并密切关注学生的上网情况及上课情况, 从而对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有所了解。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的同时, 要重视校园活动的倡导, 鼓励学生组织和参加各式各样的校园活动, 让校园的生活色彩更加缤纷。让学生组织活动无疑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对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也是有所影响的, 而大众学生在参加活动的时候也可以结交更多的好友, 认识到更多的伙伴。在自己的交友圈子里, 让不同系别、不同专业之间有所联系, 对扩大自身的人脉有一定的积极因素。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互联网将越来越普遍, 越来越重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环境下充满着机遇和挑战, 作为教育工作者, 将全心全意陪伴学生面对挑战, 抓住机遇, 并以此贯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

摘要:时代在不断的发展, 网络,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天地, 引领着社会发展的潮流和前进的方向。大学生是社会中素质较高的代表人群之一, 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新力军。可是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越发严峻, 关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成为了社会最为炙热的话题之一。因此, 本文将分析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问题, 并为此提出几点策略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

参考文献

[1]姜丽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2]王殿生.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D].吉林财经大学2011

对应思想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一一对应”数学思想,课堂教学

有人说:“教学有三重境界, 一是教知识, 二是教方法, 三是教思想。”数学思想不仅是数学的精髓, 也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座桥梁。“一一对应”思想作为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比较常用且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 只要能够找到对应的联结点, 就能帮助学生把复杂的、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单化、形象化。在数学中, 很多数学方法都是从“一一对应”思想中转变而来的。因此, 教师应重视对学生“一一对应”数学思想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有意识地渗透“一一对应”思想,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观念, 更好地学习数学。下面, 笔者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 从如下三方面简要谈谈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对“一一对应”思想的渗透策略, 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一、研读教材, 把握教材编写意图

“研读教材”是设计有效数学活动的起点, 如果教师在课前没有深入研读教材内容, 又如何能挖掘教材中隐含着的“一一对应”思想的内容, 又如何深化数学教学改革?尤其是在我们的新教材中, 很多内容精而少, 只配了几句对话、主题图或教材提出的问题而已, 如果缺少了对教材应有的研读, 是无法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的。因此, 教师应在课前首先做到对教材的研读, 梳理、思考相应的困惑, 尽可能地将隐含“一一对应”思想的内容挖掘出来, 在教学时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一课, 教材上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回忆幼儿园时常搭的积木块来再次认识四种形体, 在课上, 笔者分别取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 问学生:“图中的哪块积木像老师手里形状的物体?”从而引导学生凭经验把图中的积木块和老师手里的形状物体一一对应起来。让学生在经验与记忆中再次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四种形体, 也学会了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去找生活中的有关四种形状的物体。

在上述过程中, 教师通过将教材中隐含“一一对应”思想的内容尽可能地挖掘出来, 通过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积木的数学活动, 创造性地应用教材, 在上课时也能做到有的放矢的渗透“一一对应”数学思想。

二、游戏体验, 充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内容有的比较抽象,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 很难集中注意力。因此, 需要教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予以呈现。在游戏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将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概括、观察、抽象、实验以及分析等活动给予呈现出来,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与掌握数学思想, 智力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发展。

例如,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比大小”一课时, 考虑到“猴子分水果”的情境过于简单, 教材上提供的素材过于单一。因此, 笔者自主创设了“拔河比赛”的情境, 我故意一边安排了六个小朋友, 另一边则安排了5个小朋友, 比赛还没开始就听到有小朋友大呼“不公平”。我随即问到:“为什么不公平呀?”学生答:“我数了一下, 我们这边比他们少一个人。”我继续追问:“嗯, 很好, 那还有别的比较方法吗?”小朋友们开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地沉思起来, 这时, 我因势利导:“其实呀很简单, 我们先让这两个队员整整齐齐地排好队伍, 大家看, 这两个小朋友是对应的, 接下来的两个小朋友也是对应的……只有这个小朋友不是对应的, 我们不用数就比较出来了, 这种方法就叫做一一对应。”

通过将数学思想寓于游戏中, 不仅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也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数学思想方法。

三、巩固应用, 在反思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是通过思维来实现的, 教师在课堂上讲的任何一种数学思想都需要学生在自己的独立思考中来逐渐地领悟、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归纳, 在反思中概括出从个别推广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在对自身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挖掘出“一一对应”思想的应用方法, 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以一年级上册“比轻重”一课为例, 考虑到学生之前已经在“多少”、“高矮”的学习中学了比大小, 了解了什么是“一一对应”思想, 为此, 笔者在这一节课上选择以实践活动为主, 在课上利用一个托盘天平和几个砝码为学生进行试验, 其中一边的法码比另一边要多一个, 引导学生用学过的“一一对应”思想进行思考, 解决问题, 并说一说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收获, 以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通过掂一掂、说一说等教学活动, 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而且能够有效地在实践活动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可谓一举两得。

对应思想 篇11

【关键词】文化 修辞 风格 英汉互译

语言不同影响着国和国之间的深度交流,不仅阻碍着国家之间的往来和合作,还可能因语言差异而导致误会,引发冲突。所以,解决语言不同势在必行。在进行英汉互译时,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修辞和风格不同,容易出现错误的翻译现象。为此,英汉翻译者应充分认识到两种语言互译过程中的对应和不对应关系,突破互译障碍,促使交流符合本质。

一、英汉互译中文化的对应与不对应

1.英汉互译中文化的对应表现。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不能封闭,应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不仅可在本国内的传承,更是能够流传到其他国家,即使国与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也不能完全隔断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目前,汉语是世界上人数应用最多的语言,英语则是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大、最广的语言,这两种语言的使用群体都十分广泛。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和国之间的交流和往来越来越频繁,不同国度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日益紧密,这就导致汉语与英语在互译过程中,需考虑到文化层面的因素,认真对待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中的对应表现和相同性,让英汉互译实现文化的对应。

比如,任何一门语言在描述自然形态时都是站在客观角度上的,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不可能脱离自然界,违背其发展规律,这是自然界自身文化内涵的真实反映。在英汉互译自然景观时,诸如:黄山翻译为Mount Huang;The Alps翻译为阿尔卑斯山;颐和园翻译为Summer Palace;Great Lakes翻译为北美五大湖等,由于这些自然景观都是客观存在的,在互译过程中文化的对应性和统一性比较高,几乎没有干扰。同时,在英汉互译中,经常会遇到大量的自然文化景观,除自身规律形成之外,也有人文自然景观,这些属于人类的共有文化,并不是某个国家的特有文化,在文化共性上一般具有普遍意义,对应关系也较为明显。像我国的故宫、龙门石窟,国外的Eiffel Tower、Buckingham Palace等。

2.英汉互译中文化不对应表现。汉语和英语的历史形成和发展毕竟差异较大,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文化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让语言各具特色,在互译过程中不可能完全突破障碍,让两种语言进行绝对对应和互通,主要原因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擦愿意,导致不对应现象的出现。在英汉互译过程中文化不对应现象有多种表现,其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习惯有所不同,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代沟。像我国对红色情有独钟,在遇到喜庆之事或表达美好愿望时,一般都会选择红色。但是在英语文化背景中,红色即为red只是纯粹的一种颜色代名词,并没有其它什么特殊含义。

同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不同,在判断语言意思方面存在着不对应性。诸如,我国向来强调集体主义,注重团队协作的力量,个人主义不受推崇;但是在英语文化内涵中,强调更多的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力量,这一点可以从国外的影视作品中明显体现出来。这种价值观点的不同,导致英汉互译中出现不对应性。另外,语言在发展过程中自身也会出现异化现象,原来的意思发生变化,这也是影响英汉互译文化不对应现象的原因。诸如:“奇葩”原意指的是美丽而奇特的花朵,经常用来比喻不同寻常的优秀文艺作品或非常出众的人物;而在现代则比喻某人或某事物不落世俗、个性十足,或指向一些正常人行为和思维以外充满个性的行为,如果不了解汉语文化的转变很难正确翻译。所以,翻译者应置身于英语和汉语两种文化背景中,做好相互衔接的关联工作,减少误译现象的出现。

二、英汉互译中修辞的对应与不对应

1.英汉互译中修辞的对应表现。英汉互译中修辞的对应可分为多数对应与少数对应。多数对应指的是:汉语和英语语言运用到修辞大多数是相近或相通的,这样在互译过程中语言的修辞方式具有明显的对应性,通过对修辞的运用,汉语和英语的表述差别不大。比如,爱屋及乌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在翻译为英语语言时,则为:love me,love my dog,只不过将乌鸦替换为dog,但是修辞手法仍然保持着一致性,即为比喻,通过互译句子的自身结构并没有改变,这就是所谓的典型性修辞多数对应现象。

在英汉互译中修辞手法少数对应问题,主要强调的是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不是绝对不对应,也不是多数对应,而是存在着少数对应关系,有着一定的相同地方,可以实现这两种语言的部分衔接,以此促使修辞在两种语言互译过程中存在对应关系。例如,金蝉脱壳指蝉脱去外壳的蜕变,比喻制造或利用假象脱身,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或比喻事物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是对比喻修辞手法的应用。在英语电影《Escape Plan》中,翻译成汉语也叫“金蝉脱壳”,在翻译中并没有看到cicada和shell,从这两个单词的字面意思来看是“逃跑计划”。不过却能够清晰看出这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都指的是“逃跑”,从而联想到均是对比喻修辞的应用,存在着少数对应关系,其中“Escape”和“脱”是完全对应,都是“它们”的最终目的。

2.英汉互译中修辞不对应表现。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在修辞手法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隐性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不在英汉整体互译中,仅仅在自身语言表达方面就极易让人产生误解。所以,在汉语和英语进行互译时,受修辞手法的影响和存在,往往会到这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出现不对应的现象,并且是绝对不影响,这样的互译显然会影响到翻译结果的准确度和正确性。毕竟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受到各自国家不同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少价值观念已经在各自语言英语者的思想意识中形成常态,对于他们来说更是当作普遍性认知来看待,特别是汉语博大精深,在修辞方面翻译成英语较为困难,导致不对应现象的出现。

例如,在汉语知识体系中成语文化源远流长,像冰魂雪魄的含义是:如冰的透明,雪的洁白,比喻人品质清高纯洁;火树银花中的火树是火红的树,指树上挂满灯彩,银花即为银白色的花,指灯光雪亮,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燕妒莺惭形容女子貌美如花,燕见之心生妒忌,莺对之自任惭愧;兔死狐悲,表示对同盟的死亡或不幸而感到伤心。针对这些成语中常见的比喻和拟人风格,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能够轻松理解,但是在英语翻译中难以找到具体的修辞手法和模式,如果进行直接翻译的话将会使成语丧失原味,甚至闹出笑话。而且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更是难以理解,这就是修辞不对应现象的表现。同理,一些英语中的句子或俗语也有着其自身的语言规律,在修辞手法方面如果直接翻译为汉语,同样会令人贻笑大方,严重影响翻译效果。

三、英汉互译中风格的对应与不对应

不同语言在描述过程中能够体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色彩,这是语言表现自身丰富内涵的具体形式,正是由于各种语言在具体描述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风格色彩,才导致它们的表述存在明显差异。为此,在英汉互译过程中需全方位把握汉语和英语语言的不同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够紧紧抓住语言的本质和内在核心,在英汉互译中无论是对应还是不对应,都可以成为积极的翻译因素。英式幽默和中式幽默风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汉语中的幽默可能会在英语中成为忌讳,英语中的幽默同样会面临着被汉语风俗习惯所不容,这就要求在英汉互译中做好语言风格的把握工作,尽量实现对应和减少不对应现象的出现。

同时,在进行英汉互译时需以翻译内容的本意为切入点,以语言背景文化为出发点,增强中英两种不同风格文化之间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语言风格和文化之间的互通,进而促进互译中对应关系的实现。不过对于在探究英汉互译中遇到不对应问题时,需从两种语言的自身风格特点着手,客观看待和总结问题,让互译结果更加合理恰当。在英汉互译中风格对应的现象有很多,诸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茅塞顿开——be suddenly enlightened等。不对应现象则有:糖衣炮弹——sugar-coated bullets;唯利是图——draw water to ones mill等。只有把握好语言风格,才能提升互译工作的质量。

四、总结

当今社会经济形势下,英汉互译对两国交流和经济贸易来说十分关键。在英汉互译过程中,需了解双方国家语言的文化、修辞和风格,只有做到“知彼知己”,准确把握语言的对应和不对应,才能够进行更好的互译,翻译出来的结果才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陶然.认知隐喻与文化以及对英汉互译的解释力[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251-1255.

[2]赵觅.以英汉句法结构差异为视角浅析英语定语从句的翻译[J].海外英语,2016,01:138-139.

[3]毕晨慧.浅谈英语教学中如何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的不对等问题[J].科技风,2014,22:238+247.

对应思想 篇12

一、英汉互译中文化的对应与不对应

1.英汉互译中文化的对应表现。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不能封闭,应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不仅可在本国内的传承,更是能够流传到其他国家,即使国与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也不能完全隔断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目前,汉语是世界上人数应用最多的语言,英语则是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大、最广的语言,这两种语言的使用群体都十分广泛。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和国之间的交流和往来越来越频繁,不同国度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日益紧密,这就导致汉语与英语在互译过程中,需考虑到文化层面的因素,认真对待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中的对应表现和相同性,让英汉互译实现文化的对应。

比如,任何一门语言在描述自然形态时都是站在客观角度上的,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不可能脱离自然界,违背其发展规律,这是自然界自身文化内涵的真实反映。在英汉互译自然景观时,诸如:黄山翻译为Mount Huang;The Alps翻译为阿尔卑斯山;颐和园翻译为Summer Palace;Great Lakes翻译为北美五大湖等,由于这些自然景观都是客观存在的,在互译过程中文化的对应性和统一性比较高,几乎没有干扰。同时,在英汉互译中,经常会遇到大量的自然文化景观,除自身规律形成之外,也有人文自然景观,这些属于人类的共有文化,并不是某个国家的特有文化,在文化共性上一般具有普遍意义,对应关系也较为明显。像我国的故宫、龙门石窟,国外的Eiffel Tower、Buckingham Palace等。

2.英汉互译中文化不对应表现。汉语和英语的历史形成和发展毕竟差异较大,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文化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让语言各具特色,在互译过程中不可能完全突破障碍,让两种语言进行绝对对应和互通,主要原因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擦愿意,导致不对应现象的出现。在英汉互译过程中文化不对应现象有多种表现,其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习惯有所不同,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代沟。像我国对红色情有独钟,在遇到喜庆之事或表达美好愿望时,一般都会选择红色。但是在英语文化背景中,红色即为red只是纯粹的一种颜色代名词,并没有其它什么特殊含义。

同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不同,在判断语言意思方面存在着不对应性。诸如,我国向来强调集体主义,注重团队协作的力量,个人主义不受推崇;但是在英语文化内涵中,强调更多的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力量,这一点可以从国外的影视作品中明显体现出来。这种价值观点的不同,导致英汉互译中出现不对应性。另外,语言在发展过程中自身也会出现异化现象,原来的意思发生变化,这也是影响英汉互译文化不对应现象的原因。诸如:“奇葩”原意指的是美丽而奇特的花朵,经常用来比喻不同寻常的优秀文艺作品或非常出众的人物;而在现代则比喻某人或某事物不落世俗、个性十足,或指向一些正常人行为和思维以外充满个性的行为,如果不了解汉语文化的转变很难正确翻译。所以,翻译者应置身于英语和汉语两种文化背景中,做好相互衔接的关联工作,减少误译现象的出现。

二、英汉互译中修辞的对应与不对应

1.英汉互译中修辞的对应表现。英汉互译中修辞的对应可分为多数对应与少数对应。多数对应指的是:汉语和英语语言运用到修辞大多数是相近或相通的,这样在互译过程中语言的修辞方式具有明显的对应性,通过对修辞的运用,汉语和英语的表述差别不大。比如,爱屋及乌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在翻译为英语语言时,则为:love me,love my dog,只不过将乌鸦替换为dog,但是修辞手法仍然保持着一致性,即为比喻,通过互译句子的自身结构并没有改变,这就是所谓的典型性修辞多数对应现象。

在英汉互译中修辞手法少数对应问题,主要强调的是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不是绝对不对应,也不是多数对应,而是存在着少数对应关系,有着一定的相同地方,可以实现这两种语言的部分衔接,以此促使修辞在两种语言互译过程中存在对应关系。例如,金蝉脱壳指蝉脱去外壳的蜕变,比喻制造或利用假象脱身,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或比喻事物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是对比喻修辞手法的应用。在英语电影《Escape Plan》中,翻译成汉语也叫“金蝉脱壳”,在翻译中并没有看到cicada和shell,从这两个单词的字面意思来看是“逃跑计划”。不过却能够清晰看出这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都指的是“逃跑”,从而联想到均是对比喻修辞的应用,存在着少数对应关系,其中“Escape”和“脱”是完全对应,都是“它们”的最终目的。

2.英汉互译中修辞不对应表现。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在修辞手法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隐性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不在英汉整体互译中,仅仅在自身语言表达方面就极易让人产生误解。所以,在汉语和英语进行互译时,受修辞手法的影响和存在,往往会到这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出现不对应的现象,并且是绝对不影响,这样的互译显然会影响到翻译结果的准确度和正确性。毕竟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受到各自国家不同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少价值观念已经在各自语言英语者的思想意识中形成常态,对于他们来说更是当作普遍性认知来看待,特别是汉语博大精深,在修辞方面翻译成英语较为困难,导致不对应现象的出现。

例如,在汉语知识体系中成语文化源远流长,像冰魂雪魄的含义是:如冰的透明,雪的洁白,比喻人品质清高纯洁;火树银花中的火树是火红的树,指树上挂满灯彩,银花即为银白色的花,指灯光雪亮,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燕妒莺惭形容女子貌美如花,燕见之心生妒忌,莺对之自任惭愧;兔死狐悲,表示对同盟的死亡或不幸而感到伤心。针对这些成语中常见的比喻和拟人风格,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能够轻松理解,但是在英语翻译中难以找到具体的修辞手法和模式,如果进行直接翻译的话将会使成语丧失原味,甚至闹出笑话。而且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更是难以理解,这就是修辞不对应现象的表现。同理,一些英语中的句子或俗语也有着其自身的语言规律,在修辞手法方面如果直接翻译为汉语,同样会令人贻笑大方,严重影响翻译效果。

三、英汉互译中风格的对应与不对应

不同语言在描述过程中能够体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色彩,这是语言表现自身丰富内涵的具体形式,正是由于各种语言在具体描述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风格色彩,才导致它们的表述存在明显差异。为此,在英汉互译过程中需全方位把握汉语和英语语言的不同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够紧紧抓住语言的本质和内在核心,在英汉互译中无论是对应还是不对应,都可以成为积极的翻译因素。英式幽默和中式幽默风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汉语中的幽默可能会在英语中成为忌讳,英语中的幽默同样会面临着被汉语风俗习惯所不容,这就要求在英汉互译中做好语言风格的把握工作,尽量实现对应和减少不对应现象的出现。

同时,在进行英汉互译时需以翻译内容的本意为切入点,以语言背景文化为出发点,增强中英两种不同风格文化之间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语言风格和文化之间的互通,进而促进互译中对应关系的实现。不过对于在探究英汉互译中遇到不对应问题时,需从两种语言的自身风格特点着手,客观看待和总结问题,让互译结果更加合理恰当。在英汉互译中风格对应的现象有很多,诸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茅塞顿开——be suddenly enlightened等。不对应现象则有:糖衣炮弹——sugar-coated bullets;唯利是图——draw water to one’s mill等。只有把握好语言风格,才能提升互译工作的质量。

四、总结

当今社会经济形势下,英汉互译对两国交流和经济贸易来说十分关键。在英汉互译过程中,需了解双方国家语言的文化、修辞和风格,只有做到“知彼知己”,准确把握语言的对应和不对应,才能够进行更好的互译,翻译出来的结果才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陶然.认知隐喻与文化以及对英汉互译的解释力[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251-1255.

[2]赵觅.以英汉句法结构差异为视角浅析英语定语从句的翻译[J].海外英语,2016,01:138-139.

[3]毕晨慧.浅谈英语教学中如何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的不对等问题[J].科技风,2014,22:238+247.

上一篇:心脏骤停的急救与护理下一篇:背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