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的急救与护理(通用9篇)
心脏骤停的急救与护理 篇1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 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 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 医学上又称猝死[1]。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的是心室纤维颤动。若呼唤病人无回应, 压眶上、眶下无反应, 即可确定病人已处于昏迷状态。再注意观察病人胸腹部有无起伏呼吸运动。如触颈动脉和股动脉无搏动, 心前区听不到心跳声, 可判定病人已有心跳骤停。心脏骤停4~6min内是心肺复苏的关键。本文就2年来我院抢救心脏骤停的患者的情况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我院抢救的心脏骤停患者36例, 其中男21例, 女15例;年龄19~77岁, 平均48岁。致病原因:车祸伤、摔伤等11例, 心、脑血管意外25例。
1.2 抢救与护理方法
1.2.1 抢救措施
(1) 患者取平卧头侧位,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2) 迅速准备好各种抢救药品、物品及设备。如阿托品、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吸引器、除颤器、人工呼吸机等。 (3) 对患者要争分夺秒进行抢救, 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抢救法, 同时接通人工呼吸机, 加压给氧, 行气管插管。 (4) 立即建立2条静脉通道。根据医嘱给予升压药物, 维持血压稳定, 并保证其它药物及时输入。 (5) 心脏复苏后, 将患者移至监护室, 做好心电监护, 有室颤者立即进行电除颤, 电除颤已成为基本生命支持的重要部分。成功除颤强调越早越好, 在心跳停顿后3min内施行除颤。伤病者的生存机会胜过接受其他治疗。根据有关资料介绍, 在心跳骤停1min行电除颤, 复苏的存活率约90%[2]。 (6) 严密观察患者呼吸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并做好应急处理。
1.2.2 心脏复苏后处理
(1) 仔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对光的反射情况,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2) 详细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及心律的变化情况, 观察每小时尿量, 采取应对心、肾功能不全的护理措施。 (3) 积极保护脑组织, 防治脑水肿。一般的护理方法是给予头部降温, 配合冬眠疗法。部分患者获心肺复苏成功后, 但终因不可逆性脑功能损害而致死亡或遗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因此脑复苏至关重要。对头部降温时间要早, 因产生脑细胞损害和脑水肿的关键是循环停止后的最初l0min, 因而, 要施行头部降温, 给予头部置冰敷或置冰帽, 保持头部温度28~30°, 以减少脑细胞耗氧量。同时, 适当选用脱水剂, 降低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 (4) 预防耳廓及枕部冻伤, 随时调换冰袋中的冰块。 (5) 加强口腔、眼及皮肤护理, 预防褥疮等并发症。 (6) 给予高热量饮食, 对于昏迷者给予鼻饲饮食。 (7) 预防呼吸道感染,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定时翻身拍背。 (8) 气管切开者按气管切开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9) 预防泌尿道感染, 留置导尿患者, 要保持尿道口、外阴部清洁, 每日更换袋1次。 (10)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严格执行输液计划, 准确记录出入量。
1.2.3 出院指导
(1) 生活指导。患者出院后注意休息, 防止精神和体力过度劳累, 控制情绪激动;改变不利于健康行为, 纠正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要调整好心里状态, 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 (2) 饮食指导。合理调节饮食, 多食蔬菜、水果、粗纤维食物。
2 结果
2.1 心肺复苏标准[3]
(1) 患者颜面、口唇及皮肤转红润; (2) 散大的瞳孔已经缩小; (3) 可触及到大动脉搏动的跳动; (4) 测肱动脉收缩压≥60mm Hg; (5) 自主呼吸基本恢复。
2.2 心肺复苏结果
本组心脏骤停患者36例, 经过抢救与护理心肺复苏成功31例, 成功率达86.11%。
3 讨论
心脏骤停也称循环骤停,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停搏, 为意外性非预期死亡, 也称猝死[4]。其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 呼吸停止, 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 瞳孔散大。机体在严重缺氧条件下, 各重要脏器均在短时间内迅速发生退行性变化, 其中脑组织神经细胞对缺氧最敏感, 大脑皮质在完全缺氧、缺血状态下, 如超过4~6min就可造成永久性损害。因此, 一旦患者出现呼吸、心跳停止, 应不失时机地建立人工气道。保证呼吸通畅、迅速恢复有效循环, 同时, 尽快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及建立静脉通道, 对患者实施基础生命支持, 在这个阶段是患者能复苏成功的黄金时间。因此急诊急救护士及时、敏锐的反应、娴熟的操作技术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因素。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患者的是否心跳骤停, 为下一步及时正确的实施心肺复苏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因此, 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过程中, 必须分秒必争, 挽救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许新新.高压电击伤致心脏骤停的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 2009, 18 (6) :1105.
[2]邹芳春.急诊心肺复苏4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 2007, 9 (4) :115.
[3]杨永刚.35例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17) :128.
[4]杨丽平.一例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6 (3) :130.
心脏骤停的急救与护理 篇2
心脏骤停的生存率很低,根据不同的情况,其生存率在5%~60%之间。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和尽早进行复律治疗。心肺复苏又分初级心肺复苏和高级心肺复苏,可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一)识别心脏骤停
当患者意外发生意识丧失时,首先需要判断患者的反应,观察皮肤颜色,有无呼吸运动,可以拍打或摇动患者,并大声问“你还好吗?”。如判断患者无反应时,应立即开始初级心肺复苏,并以最短时间判断有无脉搏(10秒钟内完成)。确立心脏骤停的诊断。
(二)呼救
在不延缓实施心肺复苏的同时,应设法(打电话或呼叫他人打电话)通知急救医疗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ySTem,EMS)。
(三)初级心肺复苏
即基础生命活动的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一旦确立心脏骤停的诊断,应立即进行。其主要措施包括开通气道、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按压,被简称为ABC(airway,breathing,circulation)三步曲。首先应该保持正确的体位,仰卧在坚固的平面上,在患者的一侧进行复苏。
1.开通气道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成功复苏的重要一步,可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方法是:术者将一手置于患者前额用力加压,使头后仰,另一手的示、中两指抬起下颏,使下颌尖、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呈垂直状态,以通畅气道。应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和呕吐物,患者义齿松动应取下。
2.人工呼吸 开放气道后,先将耳朵贴近患者的口鼻附近,感觉有无气息,再观察胸部有无起伏动作,最后仔细听有无气流呼出的声音。若无上述体征可确定无呼吸,应立即实施人工通气,判断及评价时间不应超过10秒。首先进行两次人工呼吸,每次持续吹气时间1秒以上,保证足够的潮气量使胸廓起伏。无论是否有胸廓起伏,两次人工通气后应该立即胸外按压。气管内插管是建立人工通气的最好方法。当时间或条件不允许时,可以采用口对口、口对鼻或口对通气防护装置呼吸。口对口呼吸是一种快捷有效的通气方法,施救者呼出气体中的氧气足以满足患者需求,但首先要确保气道通畅。术者用置于患者前额的手拇指与示指捏住患者鼻孔,吸一口气,用口唇把患者的口全罩住,然后缓慢吹气,每次吹气应持续1秒以上,确保呼吸时有胸廓起伏(图3-4-1)。施救者实施人工呼吸前,正常吸气即可,无需深吸气。无论是单人还是双人进行心肺复苏时,按压和通气的比例为30:2,交替进行。上述通气方式只是临时性抢救措施,应争取马上气管内插管,以人工气囊挤压或人工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与输氧,纠正低氧血症。
3.胸外按压 是建立人工循环的主要方法,胸外按压时,血流产生的原理比较复杂,主要是基于胸泵机制和心泵机制。通过胸外按压可以使胸内压力升高和直接按压心脏而维持一定的血液流动,配合人工呼吸可为心脏和脑等重要器官提供一定含氧的血流,为进一步复苏创造条件。
人工胸外按压时,患者应仰卧平躺于硬质平面,救助者跪在其旁。若胸外按压在床上进行,应在患者背部垫以硬板。胸外按压的部位是胸骨下半部,双乳头之间。用一只手掌根部放在胸部正中双乳头之间的胸骨上,另一手平行重叠压在手背上,保证手掌根部横轴与胸骨长轴方向一致,保证手掌用力在胸骨上,避免发生肋骨骨折,不要按压剑突。按压时肘关节伸直,依靠肩部和背部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按压胸骨的幅度为大约3~5cm,按压后使胸廓恢复原来位置,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图3-4-2)。放松时双手不要开胸壁,按压频率为100次/分。在胸外按压中应努力减少中断,尽量不超过10秒钟,除外一些特殊操作,如建立人工气道或者进行除颤。胸外按压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肋骨骨折、心包积血或心脏压塞、气胸、血胸、肺挫伤、肝脾撕裂伤和脂肪栓塞。应遵循正确的操作方法,尽量避免并发症发生。
不推荐进行胸前叩击,有可能使心律恶化,如使VT加快,VT转为VF,或转为完全性心脏阻滞,或引起心脏停搏。
4.除颤 心脏体外电除颤是利用除颤仪在瞬间释放高压电流经胸壁到心脏,使得心肌细胞在瞬间同时除极,终止导致心律失常的异常折返或异位兴奋灶,从而恢复窦性心律。由于室颤是非创伤心跳骤停患者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以在EMS到达之前,进行一段时间CPR(例如5个循环或者大约2分钟)后。如果具备AED自动电除颤仪,应该联合应用CPR和AED。由于AED便于携带、容易操作,能自动识别心电图并提示进行除颤,非专业人员也可以操作。
(四)高级心肺复苏
即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lapport,ALS),是在基础生命支持的基础上,应用辅助设备、特殊技术等建立更为有效的通气和血运循环,主要措施包括气管插管建立通气、除颤转复心律成为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律、建立静脉通路并应用必要的药物维持已恢复的循环。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测定等必须持续监测,必要时还需要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如动脉血气分析、动脉压、中心动脉压、肺动脉压等。
1.通气与氧供 如果患者自主呼吸没有恢复应尽早行气管插管,充分通气的目的是纠正低氧血症,予吸入氧浓度100%。院外患者通常用面罩、简易球囊维持通气,医院内的患者常用呼吸机,潮气量为6~7ml/kg或500~600ml,然后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进行调整。
2.电除颤、复律与起搏治疗:心脏骤停时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及时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虽可部分维持心脑功能,但极少能将室颤转为正常心律,而迅速恢复有效的心律是复苏成功至关重要的一步。终止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电除颤,时间是治疗室颤的关键,每延迟除颤1分钟,复苏成功率下降7%~10%。
心脏停搏与无脉电活动电除颤均无益。
除颤电极的位置:放在患者裸胸的胸骨外缘前外侧部。右侧电极板放在患者右锁骨下方,左电极板放在与左乳头齐平的左胸下外侧部。其他位置还有左右外侧旁线处的下胸壁,或者左电极放在标准位置,其他电极放在左右背部上方。如采用双向波电除颤可以选择150~200J,如使用单项波电除颤应选择360J。一次电击无效应继续胸外按压和人工通气,5个周期的CRP后(约2分钟)再次分析心律,必要时再次除颤(表3-4-1)。
心脏骤停后电除颤的时间是心肺复苏成功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电除颤虽然列为高级复苏的手段,但如有条件应越早进行越好,并不拘泥于复苏的阶段,提倡在初级心肺复苏中即行电复律治疗。
起搏治疗:对心搏停止患者不推荐使用起搏治疗,而对有症状心动过缓患者则考虑起搏治疗。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症状,尤其是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在希氏束以下时,则应该立即施行起搏治疗。如果患者对经皮起搏没有反应,则需要进行经静脉起搏治疗。
3.药物治疗 心脏骤停患者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应尽早开通静脉通道。周围静脉通常选用肘前静脉或颈外静脉,手部或下肢静脉效果较差尽量不用。中心静脉可选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如果静脉穿刺无法完成,某些复苏药物可经气管给予。
肾上腺素是CPR的首选药物。可用于电击无效的室颤及无脉室速、心脏停搏或无脉性电生理活动。常规给药方法是静脉推注1mg,每3~5分钟重复1次,可逐渐增加剂量至5mg。血管升压素与肾上腺素作用相同,也可以作为一线药物,只推荐使用一次40U静脉注射。严重低血压可以给予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复苏过程中产生的代谢性酸中毒通过改善通气常可得到改善,不应过分积极补充碳酸氢盐纠正。心脏骤停或复苏时间过长者,或早已存在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患者可适当补充碳酸氢钠,初始剂量1mmol/kg,在持续心肺复苏过程中每15分钟重复1/2量,最好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调整补给量,防止产生碱中毒。
给予2~3次除颤加CPR及肾上腺素之后仍然是室颤/无脉室速,考虑给予抗心律失常药(表3-4-1)。常用药物胺碘酮,可考虑用利多卡因。利多卡因,给予1~1.5mg/kg静脉注射,如无效可每3~5分钟重复一次,如果总剂量达到3mg/kg仍不能成功除颤,下一步可给予胺碘酮或溴苄胺治疗。胺碘酮首次150mg缓慢静脉注射(大于10分钟),如无效,可重复给药总量达500mg,随后10mg/(kg·d)维持静脉滴注;或者先按1mg/min持续静滴6小时,然后可0.5mg/min持续静滴,每日总量可达2g,根据需要可维持数天。
对于一些难治性多形性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快速单形性室速或室扑(频率>260次/分)及难治性心室颤动,可试用静脉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每隔5min,每次5mg静脉注射,直至总剂量15mg;艾司洛尔0.5mg/kg静脉注射(1分钟),继以50~300μg/min静脉维持。由急性高钾血症触发的难治性室颤的患者可给予10%的葡萄糖酸钙5~20ml,注射速率为2~4ml/min。异丙肾上腺素或心室起搏可能有效终止心动过缓和药物诱导的TDP。当VF/无脉VT心脏骤停与长QT间期的尖端扭转型室速(TDP)相关时,可以1~2g硫酸镁,稀释推注5~20分钟,或1~2g硫酸镁加入50~100ml液体中滴注。
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室停顿的处理不同于室颤(表3-4-2)。给予基础生命支持后,应尽力设法稳定自主心律,或设法起搏心脏。常用药物为肾上腺素每隔3~5分钟静注1mg及阿托品1~2mg静脉注射。在未建立静脉通道时,可选择气管内给药,2mg溶于10ml生理盐水中。心脏停搏或慢性无脉性电活动患者,考虑阿托品,用量为1mg iv,可每3~5分钟重复使用(最大总量为3次或3mg)。若有条件,缓慢性心律失常施行临时性人工心脏起搏,例如体外心脏起搏或床旁经静脉心内膜起搏等。上述治疗的同时应积极寻找可能存在的可逆性病因,如低血容量、低氧血症、心脏压塞、张力性气胸、药物过量、低体温及高钾血症等,并给予相应治疗。
经过心肺复苏使心脏节律恢复后,应着重维持稳定的心电与血流动力学状态。儿茶酚胺不仅能较好地稳定心脏电活动,而且具有良好的正性肌力和外周血管作用。其中。肾上腺素为首选药,升压时最初剂量1μg/min,根据血流动力学调整,剂量范围1~10μg/min。去甲肾上腺素明显减少肾和肠系膜血流,现已较少应用。当不需要肾上腺素的变时效应时,可考虑使用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多巴胺建议剂量范围5~20μg/(kg·min),剂量大于10μg/(kg·min)时可出现体循环及腹腔脏器血管收缩;多巴酚丁胺是一较强的增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物,无明显血管收缩作用,剂量范围5~20μg/(kg·min)。心脏骤停时纤溶治疗的作用不确定,但怀疑肺栓塞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复苏后处理】
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和措施包括维持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特别是脑灌注,预防再次心脏骤停,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防治脑水肿、急性肾衰竭和继发感染等,其中重点是脑复苏,开始有关提高长期生存和神经功能恢复治疗。
(一)维持有效循环
应进行全面的心血管系统及相关因素的评价,仔细寻找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尤其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及电解质紊乱存在,并作及时处理。如果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则需要评估全身循环血容量状况和心室功能。对危重患者常需放置肺动脉漂浮导管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为保证血压、心脏指数和全身灌注,输液,并使用血管活性药(如去甲肾上腺素)、正性肌力药(多巴酚丁胺)和增强心肌收缩力(米力农)等。
(二)维持呼吸 自主循环恢复后,忠者可有小同程度的呼吸系统功能障碍,一些患者可能仍然需要机械通气和吸氧治疗。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肺功能不全合并左心衰的患者可能很有帮助,但需注意此时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临床上可以依据动脉血气结果和/或无创监测来调节吸氧浓度、PEEP值和每分通气量。持续性低碳酸血症(低PCO2)可加重脑缺血,因此应避免常规使用高通气治疗。
(三)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
亦称脑复苏。脑复苏是心肺复苏最后成功的关键。在缺氧状态下,脑血流的自主调节功能丧失,肭血流的维持l主要依赖脑灌注压,仟何导致颅内压升高或体循环平均动脉压降低的凶紊均叮减低脑灌注乐。从而进一步减少脑fIlL流。对昏迷患者应维持正常的或轻微增高的平均动脉胝,降低增高的颅内压,以保证良好的脑灌注。
主要措施包括:①降温:复苏后的高代谢状态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体温增高可导致脑组织氧供需关系的明显失衡,从而加重脑损伤。所以心跳骤停复苏后,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积极采取降温退热措施。体温以33~34℃为宜。②脱水:应用渗透性利尿剂配合降温处理,以减轻脑组织水肿和降低颅压,有助于大腑功能恢复。通常选用20%甘露醇(1~2g)、25%山梨醇(1~2g)或30%尿素(0.5~1g)快速静脉滴注(2~4次/日)。联合使用呋寨米(首次20~40mg,必要时增加至100~200mg静脉注射)、25%白蛋白(20~40ml静滴)或地塞米松(5~10mg,每6~12小时静注)有助于避免或减轻渗透性利尿导致的“反跳现象”。在脱水治疗时,应注意防止过度脱水,以免造成血容量不足,难以维持血压的稳定。③防治抽搐:通过应用冬眠药物控制缺氧性脑损害引起的四肢抽搐以及降温过程的寒战反应。但无需预防性应用抗惊厥药物。可选用二氢麦角碱0.6mg、异丙嗪50mg稀释于5%葡萄糖100ml内静脉滴注;亦可应用地西泮10mg静脉注射。④高压氧治疗:通过增加血氧含量及弥散,提高脑组织氧分压,改善脑缺氧,降低颅内压。有条件者应早期应用。⑤促进早期脑血流灌注:抗凝以疏通微循环,用钙拮抗剂解除脑血管痉挛。
(四)防治急性肾衰竭
如果心脏骤停时间较长或复苏后持续低血压,则易发生急性肾衰竭。原有肾脏病变的老年患者尤为多见。心肺复苏早期出现的肾衰竭多为急性肾缺血所敛,其恢复时间较肾毒性者长。由于通常已使用大剂量脱水剂和利尿剂,临床可表现为尿量正常甚至增多,但血肌酐升高(非少球型急性肾衰竭)。
防治急性肾衰竭时应沣意维持有效的心脏和循环功能,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若注射吠塞米后仍然无尿或少尿,则提示急性肾衰竭。此时应按急性肾衰竭处理.(五)其他
及时发现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防治继发感染。对于肠鸣音消失和机械通气伴有意识障碍患者,应该留置胃管,并尽早地应用胃肠道营养。【心脏骤停的预后】
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的患者,及时地评估左心室的功能非常重要。和左心室功能正常的患者相比,左心室功能减退的患者心脏骤停复发的可能性较大,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较差,死亡率较高。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原发性心室颤动,为非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者,经及时除颤易获复律成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所致的心脏骤停,预后良好。相反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房室或室内阻滞引起的心脏骤停,预后往往不良。
继发于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心脏骤停,即时死亡率高达59%~89%,心脏复苏往往不易成功。即使复苏成功,亦难以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很关键的一步是识别出高危人群。鉴于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存冠心病患者,减轻心肌缺血、预防心肌梗死或缩小梗死范围等措施应能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β受体阻滞剂能明显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后及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对扩张型心肌病、长QT综合征、儿茶酚胺依赖性多形性室速及心肌桥患者,β受体阻滞剂亦有预防心脏性猝死的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减少充血性心力衰竭猝死的发生可能有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主要基于两个假没:频繁的室性期前收缩作为触发机制,可引发致命性心律失常;药物通过改善心电不稳定性而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胺碘酮没有明显的负性肌力作用,对心肌梗死后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或心律失常的患者能显著减少心律失常导致的死亡,但对总死亡率无明显影响。胺碘酮在心脏性猝死的二级预防中优于传统的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抗心律失常的外科手术治疗通常包括电生理标测下的室壁瘤切除术、心室心内膜切除术及冷冻消融技术,在预防心脏性猝死方面的作用有限。长QT综合征患者,经β受体阻滞剂足量治疗后仍有晕厥发作或不能依从约物治疗的患者,可行左侧颈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对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有一定作用。导管射频消融术对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或心脏骤停存活者,其预防心脏性猝死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例反复心脏骤停的治疗体会 篇3
1病例资料
患者,45岁,因晕厥1次,突发意识丧失1小时入院。
患者入院前1小时蹲位排便后于起立时,突然出现晕厥,呼之不应,继而出现意识不清,持续5分钟左右,并有尿失禁,被家人發现后由120车接来我院,既往无癫痫病史,无糖尿病史,无心脏病史,无脑卒中病史。查体:血压100/60mmHg,神清语明,自动体位,心率106次/分,律整,余查体无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不正常心电图,QRS电轴不偏,II、III、avFST段略下移。拟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冠心病”,并给予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3mg,无好转,且出现呼吸浅快,意识不清,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动过速至心动过缓,室性自搏。立即给予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并给予肾上腺素1mg、阿托品1mg、1次/3分静注等着治疗,呼吸心跳恢复,意识转清,急检心肌酶:CK860IU/L、CK-MB38IU/L、AST236IU/L。按“冠心病、心源性休克”继续给予阿司匹林、氯比格雷、阿托伐他丁、硝酸甘油等药治疗,并行冠脉造影检查,提示冠状动脉无异常。但患者于入院第2天下床由蹲位排便后起立时,又觉心悸、气短,查体:血压90/54mmHg,呼吸26次/分,神清语明,肺部查体无异常,心率116次/分,律整,心电示:V4-6T波倒置。给予吸氧,倍他乐克12.5mg含服,但无效,并突然出现意识不清,呼吸浅快,心电监护突然出现窦停搏,继而室性自搏心律。立即给予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人工通气,肾上腺素1mg、阿托品1mg,1次/3分静注等治疗后,患者意识转清,抢救成功,但患者仍觉心悸、气短,并咳少量血性痰,查体发现右下肢体静脉曲张,初步诊断“急性肺栓塞(APE)”,入院第3天行肺CTA检查示:右上肺动脉完全闭塞,下肢静脉彩超示:右下肢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立即给予尿激酶120万单位+0.9%生理盐水100ml2小时内静点,并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单位,1次/12小时脐旁皮下注射,同时华法林3mg,2次/日口服,华法林与低分子肝素重叠应用3天后,停用低分子肝素,改华法林3mg1次/日维持治疗,使INR稳定在2.5左右,住院21天,症状缓解出院。
2讨论
2.1患者入院后曾被误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冠心病、心源性休克”,误诊原因:①APE症状不典型,无呼吸困难、咯血、胸痛三联征;②查体不全面:仅重视心肺神经系统查体,未及时发现下肢静脉曲张;③心电不典型,心电仅有窦性心动过速及ST-T的轻度改变,无 SⅠQⅢTⅢ变化,仅结合心悸、气短及ST-T的轻度改变就诊断为冠心病;④患者心肌酶高,只想到冠心病,而未考虑CK升高与胸外心脏按压有关。
2.2该患发病诱因均与体位变化有关,未引起重视,肺栓塞(APE)的诱发特点很重要,多与体位变化有关,而冠心病的诱因多与劳累有关。
2.3应重视肺栓塞(APE)易患因素肺栓塞(APE)常为外科手术、长期卧床、创伤、分娩、肿瘤患者易出现,而冠心病易患因素常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吸烟、饮酒、肥胖、绝经后妇女。故应重视易患因素的多少来判断疾病的可能性,该患女性患者无冠心病的易患因素,故冠心病的可能性较小,但未考虑这方面因素。
2.4肺栓塞(APE)的早期诊断由为重要①病史应详细,虽APE典型三联征少见,但可有其中1-2症状,以无原因的呼吸困难常见,要注意是否与体位变化有关,胸痛是否与呼吸、咳嗽有关;②要特别注意下肢静脉血栓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体征,双侧下肢周径大于1cm,即应进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
心脏骤停的急救与护理 篇4
1 病例介绍
病人, 男, 56岁, 食道癌术后2年, 出现吞咽困难、重症肺部感染于2012年11月12日入住我院重症监护室 (ICU) 。病人意识清楚, 呼吸费力, 不能自行咳痰, 给予5L/min氧气吸入后血氧饱和度达70%, 自主呼吸频率30/min~36/min。行气管插管, 给予呼吸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SIMV) 模式辅助呼吸, 潮气量 (VT) 450 mL, 呼吸频率15/min, 呼气末正压 (PEEP) 4cmH2O (1cmH2O=0.098kPa) , 氧浓度50%, 压力支持20cmH2O。通气1h后观察经皮血氧饱和度为88%~92%, 血气分析示动脉氧分压 (PaO2) 50mmHg (1mmHg=0.133kPa) , 遂将氧浓度改为60%。由于肺部感染治疗效果不明显, 气管插管已达7d, 预计短时间内不能撤机, 故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 在置入套管中出血较多, 病人出现呼吸、心搏骤停, 给予及时抢救后好转。
2 手术配合及抢救护理
2.1 手术配合
术前向家属和病人讲解病情及气管切开的必要性, 介绍手术过程, 以缓解其紧张情绪, 利于手术配合。术前吸净气管插管及口鼻腔中痰液, 协助病人取仰卧位, 肩背垫高使颈部完全伸展, 以胸骨上窝2cm处为穿刺点, 消毒麻醉后切开皮肤约2cm[2]。护士在床头将气管插管气囊放气, 将插管退至最前端距离门齿18cm~20cm处[3], 再将气囊充气后, 观察呼吸机工作正常, 血氧饱和度为90%;医生将切开套管置入气管后, 护士立即将插管气囊放气, 并拔除气管插管[2]。
2.2 呼吸、心搏骤停处理
该病例10:40置入套管后, 从套管处喷出大量血性液, 部分涌入口鼻腔中, 护士立即从切开套管处置入吸痰管, 吸除血性液, 同时将套管气囊充气固定, 随即吸出口鼻内血性液。10:45病人呼吸停止, 全身发绀, 双侧瞳孔散大, 直径6mm, 对光反射消失, 立即给予呼吸机持续控制通气 (CMV) 模式辅助呼吸, VT 500mL。但病人胸廓无起伏, 气道压32cmH2O, 病人吸入VT为60mL, 立即脱机, 给予人工气囊通气;气囊挤压费力, 去除气囊通气, 吸除套管内的血性液后, 再次给予气囊通气;气道通畅, 连接呼吸机, 呼吸机工作正常, 参数设为VT 5 0 0mL, PEEP 4cmH2O, 氧浓度1 0 0%, 呼吸15/min。10:55病人心率下降至30/min, 立即给予肾上腺素1mg入壶。10:56, 病人心跳停止, 血压测不到, 给予胸外心脏按压。11:00, 肾上腺素1mg、阿托品1mg入壶。11:05, 给予生理盐水2 5 0mL, 加入多巴胺1 8 0mg, 每分钟4 0滴静脉泵入。11:15, 颈动脉波动出现, 心率升至70/min, 血压为100/60mmHg, 经皮血氧饱和度为90%。11:20, 病人心率为180/min, 给予利多卡因100 mg入壶, 碳酸氢钠200 mL快速静脉输注。11:30, 病人心率在100/min~120/min之间波动, 血压 (90~110) / (50~60) mmHg, 血氧饱和度98%, 双侧瞳孔直径约4mm, 对光反射灵敏, 意识仍未恢复, 自主呼吸出现, 改呼吸机模式为SIMV, VT 450mL, 呼吸15/min, PEEP 4cmH2O, 氧浓度60%, 压力支持20cmH2O, 口鼻及切开套管内仍有血性液, 给予及时吸除。
3 心肺复苏成功后的观察护理
3.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密切观察呼吸机气道峰压的变化、气管切开套管周围渗血情况、双肺呼吸音变化及口鼻腔内存留液体状况, 及时吸除气道及口鼻腔内液体, 防止堵塞气管, 遵医嘱及时给予止血药物, 该病人出血在4h后得到控制。
3.2 脑功能的保护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根据血压调整多巴胺泵入速度, 头部置冰帽, 以减少脑耗氧量, 吸入氧浓度控制在60%以上。高浓度氧气吸入易迅速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缺氧状态, 预防和控制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4]。该病人意识在呼吸心搏骤停抢救成功后20h恢复, 未出现脑功能异常表现。
3.3 固定气管套管
固定气管套管要牢固, 松紧适宜, 以能伸入一手指为宜, 切口渗血湿透敷料后及时换药。
3.4 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
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 及时、详细、准确地记录用药情况及病情变化, 严格遵守查对制度, 执行口头医嘱时做好“三清” (听清、看清、说清) 。
4 小结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因其微创、方便操作而为广大医务人员及病人所接受, 但在手术过程中, 由于不能明视术区, 盲目插入造成误伤血管引发出血, 后果严重。故在气管切开时应备齐急救物品和药品, 如吸引器、气切包、除颤仪、人工呼吸气囊等, 使其处于完备状态, 一旦出现意外, 迅速处置, 进行抢救。
关键词:呼吸心脏骤停,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抢救,护理
参考文献
[1]Kaiser E, Cantais E, Goutorbe P, et al.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progressive dilational vs forceps dilational percutaneous tracheostomy[J].Anaesth Intensive Care, 2006, 34 (1) :51-54.
[2]俞森洋.机械通气临床实践[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84-85.
[3]吕美珍, 赵德民, 常永蓝.经皮穿刺扩张气管切开术的护理配合[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11B) :41.
心脏骤停的急救与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例男性患者,年龄分别为67岁、72岁;诊断:白内障;拟在局麻下行白内障摘除术,术前患者心电正常。患者入手术室后,协助患者躺在手术台上,将上台器械准备好。由术者进行眼部局麻,于球后注射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合剂4 ml,约5 min左右,术者突然发现患者面色发绀,立即将手术孔巾拿掉,发现患者意识不清,口唇及面色发绀,触不到大动脉搏动,心脏骤停。
1.2 抢救
巡回护士立即喊麻醉科医生行气管插管开放输液通道,监测ECG、BP、HR、SpO2;配合麻醉医生给肾上腺素1 mg、阿托品1 mg、利多卡因100 mg,同时心脏胸外按压、电击除颤,肾上腺素1 mg、阿托品0.5 mg反复给2次,患者心跳均恢复,遵医嘱给咪唑安定10 mg(分2次给);进行脑保护带冰帽,给予地塞米松20 mg、速尿20 mg静注,20%甘露醇250 ml静点。血压、心率平稳后,与麻醉医生共同将患者送到ICU继续监护治疗。
2 结果
经护士积极配合抢救,心脏复跳,2例患者于当日均意识清醒,恢复至术前状态,再择期手术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球后麻醉易诱发眼心反射,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心律和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导致心脏骤停[1]。这2例患者术前心电图正常,所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未进行ECG、BP、HR、SpO2的监护,未建立输液通道;虽然这两例患者抢救成功,但吸取的教训是:老年人易发生眼心反射,眼科局麻手术患者尤其老年人,应加强病情管理高度重视[2],常规备好抢救药品及器械,术中监护ECC、BP、HR、SpO2,并开放静脉通道,防止出现意外措手不及。
不要因小手术而忽视对患者的观察,巡回护士应密切注意观察患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尤其是心率的变化,发现心率减慢应立即报告医生同时静注阿托品,解除眼心反射,配合麻醉医生积极抢救患者,为患者获得抢救最佳时机,避免发生心脏骤停,确保患者术中安全。
参考文献
[1]赵健.心电监护下眼科手术中的眼心反射观察分析.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5):457-458.
心脏骤停的急救与护理 篇6
关键词:心脏骤停,旁观者心肺复苏,调度电话指导
心脏骤停仍然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世界的很多地区仍是死亡的首要原因。在美国和加拿大,院外心脏骤停的年发生率估计在55人/10万(我国为42人/10万),导致每年超过173000个心脏骤停发生(我国为544000),院外心脏骤停的整体存活率很少超过5%(我国不足1%),旁观者心肺复苏与存活率提高相关:一位心脏骤停患者在接受了旁观者给出的心肺复苏后有4倍的可能性存活下来。不幸的是,在过去的十年里,旁观者心肺复苏率仍然很低,很少超过20%(青浦地区为5%)。过去已有多种尝试来提高旁观者心肺复苏率,包括组织公众心肺复苏培训活动;对曾患心脏疾病患者家属进行心肺复苏培训等,但都没有成功地显著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旁观者心肺复苏率或存活率。而调度指导的心肺复苏被证明能提高旁观者心肺复苏率。那么在中国这一旁观者心肺复苏率低的地区,开展调度指导心肺复苏可能是我们努力提高旁观者心肺复苏率的一条捷径[1]。本文对急救科收到的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124例,分析调度电话指导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现将研究过程与结论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中心急救科2008年6月~2013年4月接收到的心脏骤停患者124例,均由在场旁观两人以上确认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入院后诊断为有发生心脏骤停事件的高危疾病。其中观察组84例,男51例,女33例,年龄31~77(54±4.6)岁;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39~72(53±4.2)岁。两组患者发生心脏骤停的病因主要有:缺O2、低血糖/高血糖、低血容量、低温或体温过高、药物、电解质异常、血管栓塞、肺栓塞、心包填塞、哮喘、气胸,及其他不明原因。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及病程,救护车到达时间如下表1所示,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方法
收到两组患者的急救请求后,调度员立即电话通知急救人员出动救护。同时在情况允许的时候给予在场围观人员进行调度电话指导其进行心肺复苏。接收到电话指导心肺复苏的为观察组,未能接受调度电话指导治疗的对照组。
1.2.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对于在场人员与调度电话接线员之间,我们要求在场围观人员用电话与接线员进行交流,接线员提示围观人员按照心肺复苏的标准步骤:(1)判断有无意识;(2)检查呼吸;(3)呼救;(4)判断脉搏;(5)松解领带进行胸外心脏按压;(6)打开气道;(7)人工呼吸;对照组:对于由于围观人员因为某种原因没能进行调度电话指导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以尽快出动急救车为原则,车内准备齐全的药物,配备专业知识过硬的医护人员。急救车到场后严格按照2010年的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心肺复苏治疗,给氧,建立静脉通道,使用肾上腺素,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到场时病人心律仍未恢复,及时进行电除颤。如就地抢救30min情况没有好转的,在抢救的同时送往医院。
1.3 诊断标准
院外心脏骤停事件的诊断标准较为复杂,本研究人员以临床症状为主要诊断标准。诊断标准:(1)患者突然意识丧失,一般以一手拍喊病人断定意识是否存在;(2)大动脉搏动消失,同时另一手触其颈动脉以了解有无搏动。如围观人员判断出此两点中的任意一点或者判断出两点认为此病人发生心脏骤停。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a=0.0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预后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分析发现,观察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存活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23<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脑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5)。见表2。
3 讨论
3.1 旁观者心肺复苏现状
目前世界上为了提高旁观者心肺复苏率已经做出了多种努力,如组织公众心肺复苏培训活动,推广心肺复苏视频,对中学生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在驾驶员获得或更新驾照时必须接受心肺复苏培训等,但均未能显著提高旁观者心肺复苏率。如有针对性地向心脏病患者家属提供旁观者心肺复苏培训,新生儿离开医院前向他们的父母提供心肺复苏培训,鼓励使用Braslow录像这种视频学习和其他自学方法,并发现很强的证据支持调度向呼救者提供心肺复苏指令可提高旁观者心肺复苏率。笔者认为心肺复苏知识也在不断更新,且许多旁观者即使有部分心肺复苏知识,但当遇到没有医护人员在场的时候,错误操作过多,且全社会的普及心肺复苏知识涉及面大,范围广,因此成本高昂,且效果较差,因此笔者认为提供调度电话,为心脏骤停患者提供类现场抢救,对患者的救治的帮助更为显著[2]。
3.2 调度电话指导心肺复苏
提高旁观者心肺复苏率的一种方法是:在呼救者报告心脏骤停发生时由医学调度向呼救者下达心肺复苏指令。1984年Eisenberg等首先开展并评价了由医学调度向未曾接受心肺复苏培训的旁观者先打电话心肺复苏指令的方案,发现在模拟的心脏骤停环境下,未曾受过培训的旁观者在接受了简短的电话指令后,他们心肺复苏的水平与曾受过培训者的同样有效,且质量相近。目前研究发现,调度电话指导心肺复苏成为提高旁观者心肺复苏率的最低成本预算、高效价比的干预措施。它为从未受过培训的旁观者提供心肺复苏的机会,同时帮助曾经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但由于恐慌等原因不想提供帮助的旁观者克服障碍、提供旁观者心肺复苏[3]。一项研究发现在此项目开展后旁观者心肺复苏率由45%提高到56%,且来自调度人员的心肺复苏指导,缩短了旁观者开始胸外按压的时间,提高了胸外按压频率和正确的手的放置[4]。但也发现由于调度在识别心脏骤停时的困难及下达指令过程中的交流问题或旁观者的错误理解而影响了电话指导的有效性,因此提高调度识别心脏骤停的能力,并有效提高指令的下达是项目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5]。
3.3 电话调度对心肺复苏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有电话调度辅助急救的患者组的存活率(28.10%)显著高于未接受调度电话指导的患者组(25.00%),且观察组患者的脑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调度电话在指导心肺复苏在成人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辅助效果非常显著值得推广运用。随着人们自救互救意识的增强心脏骤停的预后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Christian Vaillancourt,Ian G.Stiell and George A.Wells.Understanding and improving low bystander CPR rates: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CJEM,2008,10(1):51-65.
[2]Larkin GL,Marco CA.Who knows CPR?:a national survey[J].Acad Emerg Med,2001,8(9):434-435.
[3]Fong YT,Anantharaman V and Lim SH et al.Mas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99-survey results of a multi-organisational effort in public education i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Resuscitation,2001,49(13):201-205.
[4]Pane GA,Salness KA.A survey of participants in a mass CPR training course[J].Ann Emerg Med,1987,16(2):1112-1116.
心脏骤停的急救与护理 篇7
病历资料
患者,男,56岁,于2014年7月10日12:00因头晕伴左侧肢体无力1 d为主诉急诊入院。用平车推入病房,意识模糊,呼吸频率28次/min,血压176/100mmHg,血氧饱和度96%,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灵敏。左侧肢体肌力0级,右侧约5级(弱),左侧病理征阳性。立即开通两路静脉通路,应用气垫床,心电监护,吸氧,准备吸痰装置及抢救设施。急查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四项、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内,遵医嘱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25%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期间生命体征平稳,第2天上午9:00,发现患者出现鼾声呼吸,呼之不应,左侧瞳孔直径约5 mm,对光反应消失,右侧3 mm,对光反射可。请示值班医师后立即给予甘露醇250 mL快速静滴,经管床医师及主任医师研究后决定急查CT,提示出现脑疝,与神经外科取得联系后直接转送至神经外科。在转运途中,患者频发心脏骤停,经过途中积极、有效抢救及时送至神经外科,经过神经外科去骨瓣减压术后14 d安返神经内科。
讨论
转运过程中的救护:(1)转运前病情评估:由于患者病情加重,管床医师和上级主任医师商讨后,决定急查CT,因考虑脑梗死以后继发性出血的可能性,通常要采取颅脑CT来明确诊断[5]。但患者病情重且变化快,转运风险极大,责任护士遵医嘱准确用药,尽量把危险降至最低。(2)转运前准备:a.患者准备:将患者病情及做检查的必要性和潜在风险告知家属,并取得同意后签字,确认患者腕带信息,确保静脉通路通畅,身上管道妥善固定,取合适的体位,头偏向一侧,负压抽吸清除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b.物品准备:氧气袋有充足的氧气,便携式心电监护仪,电子血压计,转运急救箱(常用急救药品,注射器,消毒液),简易呼吸器及简易吸痰装置。其他治疗药物,之前的CT片及检查结果等。c.转运人员安排:因转运途中风险极大,安排经验丰富和应变能力强及熟悉病情的人员,含管床医师和上级主任医师,管床护士和1名资历较深护师,1名护工和家属。d.转运工具:尽量做到整床转运,减少搬运次数,避免多次搬动造成脑组织移位,牵引或固定移位,管道脱开等,并确认转运床功能良好,处于功能位。e.转运通道:高效、安全的工作流程会增加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满意度[6],护士长通知电梯间,确认电梯已在本楼层等候,通知CT室开放绿色通道,规划好所走的路线,走最便捷通畅的通道。(3)转运途中频发心脏骤停的救护:a.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各司其职。转运途中,A护士在液体侧,观察液体滴入情况,掌管急救药箱,B护士在另一侧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吸痰装置及简易呼吸器在B护士侧。A医师和B护士同侧,观察心电监护及饱和度,B医师和A护士同侧,指导用药,家属和护工分别在床头和床尾,保证病床平稳前进。b.发生心脏骤停的抢救:CT做完后刚行至CT室门口,患者突然出现心率和饱和度急速下降,血压测不出,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B护士立即清除口鼻分泌物,给予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A医师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B医师下达口头医嘱,A护士复诉无误后遵医嘱用药,5个循环CRP后患者血压上升,呼吸,心跳平稳。此时患者双侧瞳孔不等大,意识障碍加重,结合CT结果显示:中线移位加重,考虑尽早手术,征得家属同意后,A医师及时与神经外科医师联系,讲明病情,病房做好迎接准备,B医师及时与病房护士长联系,告知护士长联系电梯及其他事宜。行至半途中患者再次出现呼吸心跳骤停,距上次不到3 min,急救小组再次展开团队精神,给予心肺复苏,5个循环的CRP后,患者心跳恢复仍较慢,呼吸弱不规则,A护士持续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行至指定的电梯口时,患者再次出现呼吸,心跳骤停,抢救小组再次进行CRP,5个循环后,患者心跳恢复,仍较弱且慢,此次耗时2 min,转运过程中,4名医护人员无间断抢救,密切配合,轮换行心外按压,避免劳累,影响质量。到达神经外科后,与神经外科护理人员共同安置及抢救患者,在患者床旁,通过腕带、病历等共同确认患者身份,交接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用药,管路,皮肤情况,现存的主要护理问题,告知注意事项,确认交接清楚后填写转科记录单并签字。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的急重症,内科治疗虽对部分患者有效,但仍对绝大部分患者无效,需行及时行手术治疗,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存在着高风险,但进一步的检查及手术治疗也可为患者争取到最佳的抢救时机[7]。院内转运是急危重患者抢救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救治过程不可忽略的环节。本案例中,由于患者病情极危重,转运风险极大,转运前由管床护士与医师充分、全面地评估病情,做了充足的准备和预处理,保证了抢救的顺利进行,确保了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亚,刘艺,王珊珊,等.脑梗死后脑水肿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3):331-333.
[2]陈韫琴,梁天英,丘雪莉.ICU危重病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2):7990.
[3]Fanara B,Manzon C,Barbot O,et al.Recommendations for the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Crit Care,2010,14(3):87.
[4]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
[5]徐峰.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术式选择与疗效[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3(2):128.
[6]谢晓梅.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急诊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24(7):1954-1955.
心脏骤停的急救与护理 篇8
1 到达急救现场后护理配合相关步骤
1.1 观察现场状况, 做好护理配合
(1) 院前急救现场环境存在复杂多样性, 要同医生一起在短时间内迅速判断周围环境是否安全, 在确保医护人员人身安全的情况下方可实施救治。 (2) 在围观人员众多或家属情绪特别激动防碍现场抢救的情况下, 组织现场人员尽量保持安静, 以免影响医生听诊等检查及救治。
1.2 协助医生摆放好患者体位, 对于“呼吸心跳骤停”主张“就地抢救”, 将患者放置于硬板床上或地上, 软床背部垫木板。
1.3 准备抢救设备
(1) 迅速打开急救箱, 遵医嘱递送手电筒、听诊器、血压计等。 (2) 协助医生连接心电图机, 此时应连接以不防碍复苏的肢体导联为主。 (3) 准备好除颤仪及简易呼吸器、喉镜等。
1.4 医生实施胸外按压时, 要迅速将患者气道打开, 清除口、鼻腔分泌物。
开放气道多采用压额提颏法, 高度怀疑颈部创伤时可使用托额法。应用简易呼吸器按照按压与呼吸比30∶2与医生配合, 如需静脉输液则请司机适时配合医生完成徒手心肺复苏操作。
1.5 适时与医生互换位置, 避免胸外心脏按压中断时间过长。
胸外心脏按压基本操作方法:操作者双手手指交叉重叠, 以一手掌根 (多用左手) 部放于病人胸部两侧乳头连线中点处, 两肘关节伸直, 借助肩部及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 当患者胸骨下陷3~5cm时即放松压力, 但掌根部不离开胸壁, 按压频率多为100次/分。
1.6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是保证复苏抢救的生命线, 是院前急救护士抢救的重要职责。 (1) 对于已有静脉通道者要进行查看静脉管路是否通畅, 以保证可以继续使用。 (2) 对于无静脉通道者需要在不防碍复苏操作的部位快速建立静脉通路, 院前急救多存在心跳停止后血流中断, 血管塌陷, 静脉穿刺成功率低, 再加上有时现场光线不足, 进一步要求院前急救护士要掌握高水平的静脉穿刺技术。
1.7 除颤的护理配合
(1) 如需除颤要协同医生组织围观人员与患者保持一定的距离, 确保他人安全。 (2) 准备好酒精棉球、导电糊或浸有盐水的纱布, 将导电糊涂于电极板上, 正确选择能量, 配合好医生按下“充电”按钮。 (3) 除颤完毕后, 遵医嘱关闭除颤仪电源开关, 整理好电源线。
2 院前复苏过程中给药注意事项
院前心脏停搏心肺复苏过程均为口头医嘱, 故护士在执行抢救医嘱时要注意以下情况。 (1) 对医生下达的口头医嘱, 应复述药品名称、剂量及给药途径后再执行, 必要时请医生核对药品后方可执行医嘱。 (2) 严格掌握抢救药品的剂量、给药途径及用药速度。 (3) 复苏过程所用药品的空安瓶暂时保留, 待抢救结束后, 经参与抢救的医生与护士核对后方可丢弃。
3 院前心脏停搏心肺复苏成功后的转送护理配合
(1) 确保呼吸道通畅。 (2) 观察静脉通道、静脉输液速度。 (3) 密切观察瞳孔对光反射情况、监测脉搏、血压、呼吸。
综上所述, 院前对呼吸心跳骤停的心肺复苏护理配合, 不同于院内抢救护理。在院外的特殊条件下, 护士不是简单的遵医嘱执行过程, 护士不但要执行医嘱, 参与抢救治疗配合, 而且要完成在院内普通护士并不执行的其他任务。院前急救护士要完成与护理密切相关的体格检查、急救护理措施的实施与相关医嘱的执行, 协同医生一起维护抢救秩序以及心肺复苏成功后的转送护理。总之, 院前呼吸心跳骤停的心肺复苏步骤基本相同, 但有其灵活性, 每一位医生抢救时均有其独特之处, 在熟练掌握院前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抢救基本步骤的同时, 也要了解每位院前急救医生抢救及用药特点以便更好的给与护理配合, 从而提高院前呼吸心跳骤停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
心脏骤停的急救与护理 篇9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 33岁。因发现神志不清1h, 于2009年4月19日06:30入院。患者饮酒后进船舱处理甲苯泄露 (具体时间不详) , 1h前被家人发现神志不清, 呼之不应, 急送江苏省盱眙县人民医院。入院查体:血压70/50mm Hg, 体温36.8℃, 呼吸30次/min, 心率90次/min, 律齐, 深昏迷, 查体不配合, 皮肤湿冷, 散发刺鼻气味, 两侧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约4.0mm, 对光反射消失, 全身皮肤多处浅度烧伤, 面积约20% (两侧腋窝, 上肢及腹股沟, 臀部, 大腿内侧皮肤红肿, 局部有水泡) 于06:45出现心跳呼吸骤停, 即予心脏电复律, 胸外心脏按压及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辅以药物使用。06:50患者心跳100次/分, 动脉血氧饱和度100%。17:30患者清醒, 改气管插管内鼻导管给氧2L/min, 血氧100%。4月21日, 拔除气管插管, 患者自主呼吸16~20次/min, 血氧饱和度100%, 血压95/50mm Hg, 体温39℃, 予以酒精及温水擦浴, 效果好, 创面皮肤每日清创清毒经过14d的精心护理, 患者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生命体征, 准确记录24h出入液量。
每小时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 呼吸, 血压, 动脉血氧饱和度, 根据血压的高低调节升压药的滴速, 并逐渐减量。准确记录患者的尿量, 体液, 痰液, 伤口的渗液量及静脉输液量等, 每日准确统计出入量。如有异常情况, 及时向医师汇报, 及时处理。
2.2 人工气道的护理
2.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吸入气体加温加湿。
我科用0.9%生理盐水100m L加入摩蛋白酶, 地塞米松行气管滴药, 24h湿化液约220m L, 常规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吸取湿化液3~5m L, 脱下针头将湿化液直接注入气管套管内进行湿化, 在滴药时应吸气时滴入, 这样方能使患者将湿化液吸入气管深处, 从而提高其稀释痰液, 湿化气道的作用。
2.2.2 气道分泌物的护理
该患者气道分泌物较多, 均及时吸出, 每2h翻身, 拍背一次, 翻身时注意避免接触创面, 勤吸痰, 吸痰时, 边吸引边转动吸引管向内插, 达到一定深度后迅速撤出, 或先插入一定深度后, 边吸引边转动回撤, 每次吸痰不超过15s, 过多过长的抽吸反而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分泌物增多, 吸痰时密切观察动脉血氧饱和度 (Sp O2) , 在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氧气以预防Sp O2下降, 吸痰时动作要轻柔, 禁止粗暴操作, 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2.3 人工气道感染的护理
人工气道的建立使气管直接向外界开放, 失去了正常情况下呼吸道对病原体的过滤和非特异性免疫保护作用, 可造成细菌沿气管-支气管树移行, 气囊上滞留物下流, 加之吸痰等气道管理操作污染, 呼吸机管理污染等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因此, 在护理工作中, 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并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定时通风, 保持室温20~22℃, 温度60%~70%。病房地面用0.2%84溶液擦拭4次/d。室内空气用紫外线消毒2次/d。严格控制探视人员。对气管插管、胃管、尿管, 吸痰管等有创性治疗器械材料均选用一次性物品, 避免交叉感染。加强口腔护理2次/d, 痰液稠厚者, 在气管滴药的同时行雾化吸入2次/d。
2.3 皮扶的护理
患者全身皮肤多处烧伤, 为浅Ⅱ度, 面积约20%, 首先保持皮扶的清洁干燥, 及时清洁汗液, 引流液, 排泄物管。创面用0.1%新洁尔灭清洗1次/日, 等自然干燥后涂以美宝烫伤膏, 小水泡让其自然吸收, 较大水泡用无菌注射器消毒皮肤后吸干水泡, 患者创面渗液较多, 勤更换床单, 勤翻身, 防止压疮的发生。告之家属严格控制探视人员, 室内紫外线消毒2次/d, 定时通风换气。10d左右, 患者创面干燥, 无渗液, 生长良好, 到出院时, 创面皮肤已基本长好, 皮肤呈淡红色。
2.4 高热的护理
由于患者早期行气管插管以及长期留置尿管, 全身多处浅Ⅱ度烧伤, 加之禁食, 机体抵抗力下降, 入院第三天体温升至39℃, 给予全身温水擦浴, 辅以在大动脉处进行局部的酒精擦浴, 效果好。加之从静脉输入白蛋白, 免疫球蛋白增加机体免疫力, 以及抗生素的联合使用, 体温两日后恢复正常。
2.5 心理护理
患者清醒后, 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之患者病情, 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 及时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和帮助。并告之患者及家属在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 如严格控制探视人员;禁止在室内吸烟, 喧闹, 保持病房清洁安静;病室经常开窗通风等。和患者多交流, 使患者能正视自已的疾病, 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 积极配合治疗。
2.6 饮食护理
患者皮肤损伤面积较多, 渗液较多, 丢失大量蛋白质和体液, 我们鼓励患者多饮水以促进体内药物排泄, 并进食高蛋白, 高碳水化合物, 高维生素, 低盐, 易消化的流质, 半流质软食等, 以补给机体足够的营养, 促进皮损愈合。
2.7 加强出院指导
在出院前由责任护士向患者说明出院带药药物的用法, 注意事项。告之患者因机体抵抗力低下, 应注意休息, 加强营养, 防止受凉, 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 以免增加上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定时复诊。并留下患者联系电话, 供日后随访。
关键词:甲苯中毒,心跳骤停
参考文献
【心脏骤停的急救与护理】推荐阅读:
心脏骤停患者复苏体会10-07
院前急救与护理09-07
产前子痫的急救与护理10-15
异位妊娠的急救与护理06-06
昏迷患者的急救与护理06-12
小儿惊厥的急救与护理09-13
急性中毒的急救与护理12-01
产后出血的急救与护理12-22
院前急救的特点与护理12-24
烧烫伤急救与护理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