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统计

2024-07-30

会计统计(精选11篇)

会计统计 篇1

一、会计与统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 会计与统计的区别

第一, 核算对象的区别。会计是通过运用专业的会计方法, 来对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的记录和计算, 从而反映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情况, 它是以货币计量单位为主要载体进行核算的方法。统计是运用特定的方法来对企业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诸如分类、或是分组的核算, 然后得出一系列指标, 通过这些指标, 来考察和判断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或是经营活动时的综合水平、发展速度以及未来的变化趋势等重要情况, 它是对实物量与价值量进行核算的一种双重性核算方法。

第二, 核算方法上的区别。会计和统计都需要通过信息数据等资料的收集、加工、分析等来进行核算, 但是, 会计采用的是复式记账方法来对经济活动进行登记、分类和汇总, 其前提基础是凭证和账户。统计是采用诸如分组和指标等描述和科学推算方法, 对经济活动的总体特征进行把握和控制, 其前提基础是基于客观现象所做的大量调查。

第三, 分类标准上的区别。会计核算主要是按照“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这八大行业进行主管式分类的, 统计核算的分类标准主要是通过采用品质标志或是数量标志进行分类的产品式或是产业式标准。

第四, 核算范围与口径上的区别。会计的核算范围包括企业主营和附营业务的全部成果, 在进行核算时, 主要是以取得价款或索取价款凭证为核算依据。统计的核算范围仅限于其主营业务成果, 主要以发货为核算依据, 包含那些不合格产品所产生的价值。

(二) 会计与统计的联系

会计和统计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市场经济的信息和信号, 是企业发展中必须要予以重视的信息来源和方式。会计学与统计学都具有典型的计量特征, 同为计量手段, 二者有相通之处。二者都是依靠自身职能来实现对经济活动的核算监督和服务。在核算依据上, 会计与统计都是使用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 对对方的核算成果相互使用;其次, 在很多经济指标如资产、负债等方面, 会计与统计核算基本都是相同的, 不管在核算口径还是在计算方法上两者都显示出一致性。

第一, 会计核算中大量运用统计方法。在会计工作中, 特别是管理会计、预测会计、决策会计、审计等学科, 大量运用了统计分组、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统计指数、回归分析、统计控制、投资风险价值评定等统计分析方法, 将统计的数量分析方法运用于会计之中, 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会计学的内容, 而且也将扩展会计的职能, 使会计的作用不再局限于事后反映和单纯提供记录和核算的信息, 而是进一步利用这些信息来预测未来、参与决策, 并对日常经济业务按预定目标进行有效控制与考核。这无疑强化会计的管理职能。从会计学的发展趋势来看, 统计方法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 越来越重要。

第二, 统计工作中充分运用会计资料和会计方法。统计中运用会计资料与会计方法比比皆是, 如统计对经济效益的评价、统计指标的连锁分析、企业绩效的评价等均需要用到会计相关指标, 特别是在企业统计中, 有相当多的统计指标都需要从会计核算中取得。会计方法和手段应用于统计之中, 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统计的内容, 促进了统计核算方法的局限于报表的填制、上报, 而是进一步利用所得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预测。

第三, 在微观和宏观核算中, 会计与统计相互交叉、补充, 共同组成具有计量特征的应用学科。会计与统计各自行使着不同的职能。会计作为会计主体核算自身经营状况的一种计量方法, 具有较强的个体特征。因此在微观核算中, 主要以会计核算为主, 其他核算制度, 包括统计核算、业务核算的设计都以会计制度为轴心。但是, 会计的对象和核算内容决定了它不可能对非会计主体及隐性经济的业务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计量, 而统计则可以采用抽样推断、虚拟收支等方法弥补会计的不足。宏观核算中,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 则以统计核算为主, 其他核算服从统计核算的要求。

二、会计与统计协调统一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 会计、统计核算的自成体系, 导致大量重复劳动和相互矛盾。相当多的会计人员缺乏相关的统计知识, 导致财务报表分析停留在简单的运算上, 因而在其所提供的财务分析报告中, 问题流于表面化, 很少触及深度性的分析;在涉及筹资和投资的预测、成本控制等方面, 由于缺乏相关的统计知识, 会计人员往往感到棘手。与此同时, 统计人员没有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 对于会计账目和报表认识肤浅, 特别是在牵涉到会计资料向统计资料转换时无从下手, 以至于不少会计资料被闲置, 另一方面却要大费周章去搜集一些重复的数据信息。这种低效率的核算方法, 无疑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和良性的发展。经济核算中, 会计和统计虽然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原始数据信息进行加工整理, 但它们却是殊途同归, 都是在为决策者提供经营和财务信息。会计对经济活动和财务成果核算、评价, 提供财务信息, 统计对经济现象数量研究, 提供统计信息。二者为决策者提供的信息是最基础的信息, 决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和利用。因此,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必然要求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必须尽快实现统一, 以促进企业核算工作效率的快速提高。

三、当前经济管理体系中实现会计与统计辩证统一的途径

(一) 培养精通会计与统计的复合型人才

企事业单位在对人员进行招聘时, 不应局限于单一的人才, 而应该留意会计与统计两方面都精通的人才。除此之外, 公司还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养, 其培养内容和目标应将会计与统计相统一, 将员工推向复合型人才的道路, 以更加适应当前经济管理情况, 促进其核算能力的不断提升, 为公司储备更多的人才。会计与统计人员自身也要对各方面的数据、资料广泛收集和研究,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多接触和吸收其他知识, 提高自身素质。

(二) 建立新型的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模式

在现代经济潮流下, 各个单位应该强化内部管理, 为单位会计与统计的统一创造良好的环境, 面向市场对适合会计与统一两者统一的新型模式和会计统计信息系统进行构建。其次, 企事业单位还在留意信息收集、传送的同时, 注意信息加工和使用, 充分利用软件和网络技术, 为会计信息与统计语言之间的转化提供技术支持, 以实现两者信息之间最直接有效的利用和转化, 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 促进统计与会计相互统一的实现。

(三) 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

要促进会计与统计的统一, 首先应该对会计、统计核算体制加以完善, 在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对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进行制定。企事业单位的财政在收支资料上, 不仅要依据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严格对财政部门上报, 还必须在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及统计核算要求的基础上, 按块逐级将全部资料对统计部门上报, 然后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的分类由统计部门统一汇总。其次, 可以通过对现代信息手段的利用, 不断促进会计与统计信息的共享和互补, 无论在教学还是科研, 亦或理论与实务方面, 都应该将统计与会计统一起来, 在实现两者核算互补的同时, 合理利用统计、会计信息资源。

(四) 对会计、统计核算指标进行规范

在核算工作中, 对会计、统计相同的指标, 不论指标名称、含义还是计算口径、计算方法都应该力求两者之间的一致性, 对两者之间的共同语言进行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会计、统计核算指标进行规范, 对存在差异的资料, 在力求统一的同时应做好明确分工, 相互补充, 注意会计、统计的协调性。其次,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 应根据实际情况促进会计、统计在核算方法上的不断借鉴和补充, 比如在货币价值计量核算方面可以对会计核算数据多加借鉴, 在宏观统计方面可以对大量会计核算方法进行吸收和借鉴, 为会计、统计的统一奠定深厚的基础。

四、结语

总之, 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 会计与统计核算一直存在着互相独立的现象, 这种模式给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因此, 我们必须通过培养会计与统计都精通的复合型人才;建立新型的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模式, 为两者统一提供技术支持;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 促进会计、统计信息共享和互补的实现;对会计、统计核算指标进行规范, 不断促进两者方法上的借鉴和补充, 以加快推动会计与统计统一的步伐, 更好地保证经济运行, 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宫向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会计统计发展探究[J].中国外资, 2012, 09:158.

[2]戴燕.经济核算中会计、统计核算统一性探究[J].中国商贸, 2014, 34:213-214.

会计统计 篇2

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对于高学历与丰富经验的求职者认可度非常高。能够针对企业岗位突出自身技能优势,可以赢得企业的垂怜。帮助每位求职者在更短的时间内,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达到高薪就业的目标。提高个人简历的竞争力,不断的书写求职宣言毫无意义,能够将自己的高学历与工作经历突出显示,可以赢得招聘单位认可。从而在优质个人简历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就业,并且就业的岗位能够达到求职者与其的标准。

下面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会计专业统计主管简历范文,更多内容请关注简历范文栏目。

个人信息

yjbys

目前所在:天河区年 龄:29

户口所在:茂名国 籍:中国

婚姻状况:已婚民 族:汉族

培训认证:未参加 身 高:160 cm

诚信徽章:未申请 体 重:

人才测评:未测评

我的特长: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财务/审计/税务:会计

工作年限:8职 称:初级

求职类型:均可可到职日期:两个星期

月薪要求:2000--35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

工作经历

霸王(广州)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09-03 ~ 至今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生活服务

担任职位:统计主管

工作描述:用友ERP供应链的全盘管理工作,定期核对仓库手工报表与系统报表,跟踪好每天的出入库情况,定期对进销存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定期对实物盘点,做到帐实相符。

离职原因:

广州佰方装饰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08-05 ~ 2009-01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房地产/建筑

担任职位:财务文员

工作描述:主要负责开票工作及公司日常资金的收支、银行支票送存及核对工作。公司人员日常报销工作,负责应收帐款、应付帐款帐户核对及协助会计日常的工作。

离职原因:

东莞国泰包装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06-09 ~ 2008-03

公司性质:外商独资 所属行业:造纸/印刷

担任职位:会计文员

工作描述:日常经济业务原始凭证的分类整理;原材料、应收、应付账款等明细账的记录;往来帐中应收而未收、应付而未付货款的管理和对帐和销售业绩表的编制工作.协调与出货仓、收货仓的管理工作,如出货单、本单位发票、收入的核对;入仓单、供应商发票、货款的核对及编制相关凭证。对应收、应付款承担跟踪管理(主要使用EXCEL电子表格)。增值税发票管理与填开,抄税,熟练操作税控机.员工工资的核算等上级临时交待的事项.

离职原因:

三立灯饰 起止年月:2005-11 ~ 2006-09

公司性质:外商独资 所属行业: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担任职位:文员

工作描述:主要负责对业务订单出货情况的跟进,打出货单,与客户进行沟通,对客户的投诉等进行处理.客户资料的录入,维护,月末对出货情况进行整理.

离职原因:

志愿者经历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暨南大学

最高学历:大专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2012-07

专 业 一:会计专 业 二:

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所学专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

2007-012007-07东莞石龙职校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电算化初级证书-

2007-012007-07东莞石龙职校会计从业资格考证辅导会计从业资格证44190000502651

2010-03-暨南大学会计学--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 一般粤语水平:优秀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良好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能熟练操作用友ERP软件,对供应链模块运用熟练,熟悉财务管理模块。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能熟练操作word、Excel等Office办公软件以及运用网络知识,对Excel电子表格操作及函数应用熟练。

自我评价

会计统计 篇3

由于不理解统计财务报表与会计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许多统计人员都会抱怨统计财务报表不好填。尤其是2011年年报和2012年定期统计财务报表,是以2006年会计准则为基础设置报表指标和审核关系,未执行2006年会计准则企业的统计人员填报报表时疑惑就更多了。其实只要掌握这两类报表在口径、计算范围、方法等方面的异同以及2012年定期统计财务报表与以往年度的变化,就可以轻松填报统计财务报表。

首先了解一下新准则与原准则的主要区别与变化,这样有利于填报统计财务报表。

一是部分资产项目填列方法的改变。“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项目,原准则规定以账面余额填列,新准则全部以扣除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填列。

二是新准则利润表与原准则的区别。新准则取消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划分,将这些业务产生的收入和发生的成本统一在“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中列示。下面就以2012年《非重点批发和零售业财务状况》(E203-2表)为例,谈谈如何根据会计报表正确填报2012年定期统计财务报表。

明确填报口径,把握数据源头

E203-2表填报口径

法人单位填报主体部分时,应包含其下属所有产业活动单位数据,无论该产业活动单位是否为同行业,是否在京。

指标来源

见下表:

增、减及调整指标

1.增加的指标:年初存货、应付职工薪酬(贷方累计发生额)、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

2.取消指标: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应付工资总额(贷方累计发生额)、职工福利费、固定资产折旧、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

3.调整的指标:营业费用调整为销售费用。增加及调整的指标填报方法见下表:

4.填报注意事项:“应付职工薪酬”是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企业的会计科目,它反映应由该企业直接支付给职工的薪酬,不包括间接支付给职工的薪酬(如派遣制职工)或以劳务费、佣金形式支付给职工的费用。无论用工单位(劳务派遣人员使用方)是否直接支付劳动报酬,劳务派遣人员工资均由实际用工单位填报,而劳务派遣单位(派出单位)不填报。

审核关系的变化

对于执行不同会计准则的企业,一些指标的审核公式也略有不同,如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这两个指标:

1.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

或: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2.未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注意易错指标,遵守计算公式

在填报统计财务报表时,容易出现的指标主要有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和应交增值税。

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从业人员:指在本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劳动报酬的人员数,是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之和。从业人员不包括:

(1)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并定期领取生活费的人员;

(2)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的学生及在本单位实习的各类在校学生;

(3)本单位因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

填报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1)错误填成:报告期期末人数;

(2)错误填成:(年初人数+报告期末人数)÷2;

(3)错误填成:报告期最后一个月平均人数。

在填报该指标时,应该按照统计报表制度中的公式进行计算,对于在新建立不满整月的单位(月中或月末建立),在计算报告月的平均人数时,应以其建立后各天实有人数之和,除以报告期日历日数求得,而不能除以该单位建立的天数。

应交增值税

首先要注意和会计核算的应交增值税不同:一是含义不同。财务“本年应交增值税”中含了期初未抵扣数,是跨年度连续累加数;而统计“本年应交增值税”是当期发生的应交数,不含期初未抵扣数。二是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应交增值税小于0,在财务上一般按0处理;而统计上要求按实际数据计算上报,负数不能以0代替。

为了避免出现错误,应严格按照公式填报该指标,应交增值税计算公式为: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减免税款+出口退税(应退数)

填报应交增值税容易出现的错误:

(1)包含期初未抵扣数;

(2)填成实交数而非应交数;

(3)填成当月数而非累计数;

(4)负数漏报;

(5)出口退税填成实退数。

所以填报该指标时一定要按公式正确计算填报,另外缴纳增值税的住宿餐饮企业不要漏填。

特殊问题的处理方法

1.调查单位上报财务报表后,如果在报表上报截止日期前、后财务数据有调整变化,应如何处理?

调查单位上报财务报表后,如果在报表上报截止日期前,发生调账业务(包括审计调账和非审计调账),则应及时更新已上报报表的数据;如果在报表上报截止日期后,发生调账业务,则应留存报表上报时的填报依据及调账记录,作为执法检查备查依据。

2.统计财务报表中涉及资产减值准备的财务指标是否以“减去资产减值准备后的净额数”填报?

《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财务报表中的资产项目按扣除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列示,因此统计财务表中相应的资产类指标也以净值列示。

3.调查单位销售产品(商品)时产生的折扣、折让是否应从“主营业务收入”中扣除?

调查单位在填报“主营业务收入”时,如果财务报表中有折扣、折让数据,则“主营业务收入”应填写减去折扣、折让后的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4. 社会保险费中以计提数填写还是以发生数填写?

以计提数填写。

5. 补贴收入中是否包含上级划拨部分?

不包含。

6.固定资产折旧如出现固定资产清理导致固定资产折旧<0,如何处理?

以“0”填写。

企业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协调处理 篇4

(一) 会计会计核算的含义

企业会计核算是企业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 指企业财务人员连续不间断地记录并分析研究企业或其他基层单位的所有物资资料及货币资金的存量和流量。它计量和评价企业所发生的一切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的方式和方法, 是收支凭证、科目分类、成本核算等, 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从财务上有效监督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

(二) 企业统计核算的含义

企业经济核算有三种形式, 企业统计核算是其中的一种主要形式, 其他两种形式是业务核算和会计核算, 企业济核算的目的是连续、系统地计量、记录、分析和研究企业经济现象的实施及发展过程。统计核算是运用一系列的统计指标, 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统计调查、整理和分析, 从而对企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特征及发展变化规律进行有效的研究。企业统计核算能够综合分析企业的经济现象, 然后正确判断企业总体的规模、水平等之间的比例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等, 最终促使企业管理层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二、企业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协调处理的必要性

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是企业的两个重要核算体系, 它们有其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及侧重点。前者侧重于反映控制和监督实物运动信息, 后者侧重于反映控制和监督价值运动信息;前者的信息是实物形式, 后者的信息是价值形式;前者信息是具体而朴素的, 后者信息是抽象和笼统的。如果企业具有较长的生产过程、较多的生产环节、较复杂的生产工艺、较繁多的生产过程投入及产出物料, 由于会计和生产过程的距离相对较远, 因此会计人员常常不可避免地怀疑核算成果的真实性。因此, 从客观需求来看, 企业很有必要加强统计和会计的协作, 使其密切沟通配合, 将唇齿相依的关系建立起来, 最终将实实在在的效果带给企业。

三、企业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协调处理的方法

(一) 运用会计分析手段搞好财务预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逐渐完善, 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而要想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统计管理方法体系, 使其逐渐转化为现代统计管理, 进而服务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从而有效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健康发展。企业应该在对职能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进行大力推行的同时, 切实做好财务预测工作, 将统计学中数量管理的一些专门方法充分吸收过来, 提前规划和日常控制企业生产经营的一切活动,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

(二) 运用统计方法搞好会计监督

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有效审查特定对象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就是企业的会计监督。企业会计监督的主要特点是运用货币计价全面、综合地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在运用价值指标进行货币监督的过程中, 也应该给予实物监督以充分的重视, 以对企业的公共财产的完整和安全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在进行会计监督的过程中, 统计方法是企业财务人员整理会计资料、财务管理工作等时经常要用到的方法。

(三) 让会计工作的规范严谨规范统计工作

企业只有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特点充分利用起来, 才能有效实现统计工作的规范化。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对统计报表制度进行切实有效的改进, 使上报统计报表的需要在有效利用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满足, 并在核算准则上使其向会计靠拢。首先, 将一个科学的财务统计指标体系建立起来, 为企业今后对财务进行良好的分析和预测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其次, 统一指标口径。运用求同存异的原则使会计、统计核算指标规范化, 力求做到相同指标一致, 不同指标相互协调, 并能够将折算、换算、整合和分解做实做好。

(四) 加强人员分工协作

在协调处理企业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过程中, 企业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很有必要加强彼此间的分工协作。在日常工作中, 统计工作对财务核算的大量基础资料进行了借鉴, 会计报表和资料是很多数据的主要来源, 统计的很多工作都进一步加工和处理了财务信息和财务核算。而统计原理在会计设计的成本分析等分析方法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这就要求在分工上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加强彼此间的协作, 积极主动地借鉴对方在工作和业务上的有益经验, 并切实加强交流和沟通, 将会计和统计不协调所造成的尴尬情况有效摆脱掉, 从而在相互借鉴的高度上促使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各司其职, 在各自的领域投入更多的精力, 切实做好自己的工作。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企业只有具备了极为健全和规范的会计和统计工作, 会计和统计工作能够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有效融合, 同时企业能够充分利用人财物资源, 并保持通畅、准确的信息获取, 才能称得上是经营完善的企业。企业应该将会计和统计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使它们相互协调, 将高质量的信息提供出来, 有效开发利用信息, 增加处理后信息的使用价值,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决策, 最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 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并保持快速、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改革, 企业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协调发展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首先概述了企业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含义, 然后简要说明了企业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协调处理的必要性, 最后从运用会计分析手段搞好财务预测、运用统计方法搞好会计监督、严谨规范统计工作及加强人员分工协作四个方面提出了企业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协调处理的方法。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协调处理

参考文献

[1]李羽.企业的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关系概述[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22) .

[2]徐玮.信息时代下会计信息与统计信息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 2011 (13) .

[3]刘虹.浅析企业会计与统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相互适应性[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19) .

会计统计 篇5

关键词: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差异;互补

1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差异

1.1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目标的差异

会计核算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而统计核算则是运用一系列统计指标对国民经济某方面或某部门进行集中、全面、综合地反映,主要是为各种宏观经济分析、政策制定和决策服务的。

1.2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确认的差异

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生产经营成果,凡是属于本期取得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统计核算则按生产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如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计入销售收入。

1.3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配比的差异

会计核算要求在核算当期盈亏时,要依照各期间内的相关收入和费用进行正确配比。这首先表现在因果配比,即收入是由于一定费用耗费而产生;其次是时间配比,即属于某期间的费用必须与相同受益期的收入相配比。统计核算在计算增加值时,强调要保持中间消耗和总产出相结合,中间消耗的计算范围要与总产出保持一致,以保证准确反映当期经济活动、成果。配比在统计核算是建立在生产基础上而不是销售基础上。

1.4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计价的差异

一般情况下,对于会计要素的计量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以所购入资产发生的实际成本作为资产计量的金额。采用实际成本(历史成本)计价,使核算具有客观性。但这样核算的资产是不同时期购买价的混合量,经营费用也是资产混合量的当期派生流量,而收入则是以当期价格计算。统计核算对各种经济交易均以当期价格而不是历史各期的价格,是以市场价格而不是生产成本作为估价基础。

2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补充

2.1 统计方法在会计方面的应用

在财务会计方面,会计核算是从会计的三个静态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三个动态要素即收入、费用、利润这一基础上展开的,静态三要素反映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的存量分布也就是期末余额,这实际上是统计所讲的时点指标;而动态三要素反映资金的流量规模也就是本期发生额,这实际上是统计上所说的时期指标。统计时期和时点指标关于数的特性和计算特点,对会计存量核算和流量核算的区别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在财务会计中的存货计量的移动平均法、加权平均法,其基本原理是由统计平均数阐述的。

在管理会计方面,统计方法在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混合成本分解所采用的相关和回归分析、销售预测和成本预测所采用的趋势预测模型、短期经营决策中所用的概率决策、长期投资决策中有关风险价值的标准差系数计算、不确定性决策中的区间估计、全面预算中的概率预算、以及标准成本差异分析中对统计指数因素分析方法的运用,从而使得对不确定条件下的管理会计问题研究分析有了支持工具,可见统计方法是管理会计中必不可少的系统方法。

在财务管理方面,风险的衡量指标主要有方差、标准差和标准离差率等统计分析方法,筹资的资金需要量预测采用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法和长期趋势预测法。再如综合资金成本和资本结构,财务分析中运用的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其基本原理是由统计相对数所提供的。

2.2 会计资料在统计方面的应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从对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记录、计量和报告,发展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监督,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长期决策,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提供重要的信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使会计信息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能及时的将信息提供给使用者,并使会计信息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利用。会计的复式记帐法,以及账账、账证、账实相互一致,为会计信息严肃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统计活动的主要任务是统计指标的核算和指标的分析,会计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会计账户的核算和财务报表的分析。统计在货币价值计量核算方面多借鉴会计核算数据,宏观统计核算在核算形式上已经吸收了大量会计核算方法,这使得宏观统计核算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2.3 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实现会计与统计信息资源共享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对比分析 篇6

1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差异

1.1 目标差异

从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两者的目标对比来看, 会计核算的目标是通过对企业的财务、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相关的信息作相应的分析并将其提供给财务报告使用者, 以使其充分掌握和了解企业相关管理层的履行情况, 尽而在其经济决策上作出有效的安排与调整。统计核算则是根据相关的统计指标, 将国民经济某一层面或某部门的某一层面的运行状况进行综合与分析, 以作出较为有效的反映, 其目的是确保各种宏观经济能够进行准确而深入的分析, 以推动相关决策确实而有效的进行。

1.2 确认差异

从两者核算的确认上来看, 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会计核算确认上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 统计核算则是遵循生产原则, 两者在对生产经营成果核算的过程中因其所遵循的原则不同, 其核算的结果也就有所差别。如会计核算的确认以本期取得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为主, 对于款项的实际收到或付出状况没有予以相应的细化, 销售收入等方面也没有作计入。统计核算的确认则主要针对本期的生产状况, 对于未销售的产品也将其产值纳入计算的范围。

1.3 配比差异

两者在其配比的过程与前提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会计核算的配比前提与基础是销售, 统计核算的则是生产。对于会计核算的当期盈亏状况, 其配比必须要根据各期间内的相关收入和费用状况来进行。其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因果配比, 即收入的前提是相应数量的费用耗费;二是时间配比, 相应期间的费用须与相同受益期的收入作配比。对于增加值的计算, 统计核算注重中间消耗和总产出相结合的程度, 因为这一程度直接对当期经济活动与成果状况能否作出正确反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4 计价差异

在其两者的计量方面, 也存在相应的差异。会计要素的计量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 而统计核算则是以市场价格为计量的基础。会计核算对于实际成本 (历史成本) 计价的采用, 其动机在于核算结果的客观与准确。但因其历史成本所核算的资产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与混合性, 经营费用和收入等方面的计算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各种经济交易的价格, 会计核算是以历史各期的价格为主, 统计核算以当期价格为主。

2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交叉与互补

2.1 会计方面统计方法的有效应用

财务会计方面上的会计核算, 所依据的基础是收入、费用、利润三个动态要素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静态因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所反映的是统计中的时点指标-期末余额 (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的存量分布状况) ;而收入、费用、利润所反映的是统计中的时期指标-本期发生额 (资金的流量规模) 。管理会计的相关环节中, 如混合成本分解分析、利用趋势预测模型对销售与成本作预测、短期经营决策及长期投资决策等方面的中风险价值分析, 统计方法在其中的作用较为突显, 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为管理会计问题研究与分析提供了较为有效的支持。此外, 对于财务管理方面, 采用了方差、标准差和标准离差率等统计分析方法来对其风险作相应的分析。

2.2 统计方面会计资料的合理应用

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与发展, 极力的推动了会计资料应用的扩展与延伸, 使其不断延伸到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 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和长期决策提供了较强的支持。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要求来看, 会计信息必须要与宏观经济管理的实际需要相符合, 要与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相满足, 同时还需要在合理的时间内将清晰、简明的会计信息提供给使用者。依据统计活动的主要任务来看, 会计活动在统计方面能够发挥较为有效的作用, 为会计账户的核算和财务报表的分析提供较为实际而准确的数据。在货币价值计量核算等方面, 统计核算的完成需要有效的会计核算数据, 通过会计核算方法的吸收和应用, 统计核算体系也在原有的基础得以提升。

2.3 基于现代信息手段下会计与统计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

从核算的实践及其理论基础来看, 在统计工作的过程中, 核算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差这一难题至今仍然没有解决。在会计核算方面, 深度较强的财务分析报告仍然较为稀少。要使得以上问题能够得以有效的解决, 就需要从现代信息手段这一角度加以研究, 以促使统计、会计等信息资源得以合理的利用, 尽而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教学、科研、理论、实务都要求极力推动统计与会计的有效交互程度的实现。

摘要: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在内涵、计价等层面有所差异, 但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交叉与互补, 正是两者间所存在的交叉与互补使其各自的特性得以保持, 两个领域的完善度也得以提升。

关键词: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徐红艳.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互补分析[J].中国对外贸易, 2011, (4) :87.

[2]李玉奎.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对比分析[J].中国对外贸易 (英文版) , 2011, (10) :88.

[3]徐红艳.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互补分析[J].中国对外贸易 (英文版) , 2011, (4) :87.

[4]张璟霖, 汪浩, 江凯等.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关系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 (12) :114-115, 113.

[5]黄杰.试论建立会计与统计一体化的核算体系[J].新财经 (理论版) , 2011, (10) :299.

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可行性 篇7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必要性

1.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是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加强管理的内在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 自成体系, 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 而且数出多门, 相互矛盾, 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 提高核算工作效率。

2.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客观要求。

从统计核算来看, 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 它将一系列指标分门别类地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阵表和账户, 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 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 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会计、统计核算的内在联系

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 就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而言, 作为计量手段, 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两者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相同, 使用相同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 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统计核算所使用的很多经济指标相同, 如资产、负债等, 其核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是一致的;会计、统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 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搜集、整理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信息, 双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

三、会计、统计核算的差异

1. 目标的差异。

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而统计核算则是运用一系列统计指标对国民经济某方面或某部门进行集中、全面、综合地反映, 主要是为各种宏观经济分析、政策制定和决策服务的。

2. 确认的差异。

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生产经营成果, 凡是属于本期取得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 不论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 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 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 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统计核算则按生产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如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都计算产值, 会计核算则不计入销售收入。

3. 配比的差异。

会计核算要求在核算当期盈亏时, 依照各期间内的相关收入和费用进行正确配比。统计核算在计算增加值时, 强调要保持中间消耗和总产出相结合, 中间消耗的计算范围要与总产出保持一致, 以保证准确反映当期经济活动成果。

4. 计价的差异。

一般情况下, 对于会计要素的计量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以所购入资产发生的实际成本作为资产计量的金额。采用实际成本 (历史成本) 计价, 使核算具有客观性。但这样核算的资产是不同时期购买价的混合量, 经营费用也是资产混合量的当期派生流量, 而收入则是以当期价格计算。统计核算对各种经济交易均以当期价格而不是历史各期的价格, 以市场价格而不是生产成本作为估价基础。

四、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1. 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 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

企业财务收支资料, 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 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 按统计核算的要求, 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 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 用于宏观分析。

2. 实现会计、统计信息的共享和互补。

解决上述问题, 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手段, 加快统计、会计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 实现资源共享, 人才交流。不论在教学上还是科研上, 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上, 都有必要实现统计与会计的融合和交流, 更好地实现会计与统计核算的互补。

3. 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 改进会计、统计核算原则。

在核算中, 对会计、统计相同的指标, 在指标名称、含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 使会计、统计核算找到“共同语言”。如现行会计制度中的“存货”与统计中的“库存”、“储备资产”, 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相同, 会计、统计在核算时均可采用“存货”的概念。对会计、统计在核算中存在着差异的资料, 应有明确分工, 相互补充, 搞好协调统一。

4. 会计、统计核算方法的借鉴和补充。

经济核算中会计、统计统一性分析 篇8

1. 相通性。

统计学和会计学都是都属于计量手段,存在一定相通性,会计学和统计学都是利用自身职能来达到统计分析数据、核算经营成果的目的,存在相同的核算原理,原始凭据和原始记录也类似,可以相互应用对方的计算结果,存在基本一样的核算经济指标,基本一致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口径,统计学和会计学相辅相成,为企业提供发展互补信息[1]。

2. 必要性。

企业内部中统计和会计部门都是相互独立的,不少会计人员不具备基本的的统计知识,分析财务报表的时候仅仅只进行简单运算,分析的财务报表没有深度,只是表面化,对于成本控制、投资预测、筹资预测等方面缺乏相关统计知识,会使会计人员计算的时候感到力不从心。同时,统计人员也不能切实了解会计知识,只能浅显认识会计报表和账目,尤其是涉及到汇集统计资料转换的时候变得十分困难,经常被闲置,浪费大量时间重复收集数据。如果可以有机统一统计和会计,会极大程度避免出现上述问题。经济核算过程中,统计和会计是不同加工原始数据的方式,但是存在很多相似性,都是为决策提供财务和经营信息,统计可以研究经济现象数量,为决策提供统计信息。企业以核算评价财务成果和经济活动,为其提供相应的财务信息。两者建立的信息是最基本的决策信息,依据此再利用和加工基础信息[2]。

二、科学实施协调统一

1. 转变观念,强化认识。

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提高了市场竞争,企业需要加快发展,未雨绸缪,此时就需要企业领导者具备一定的前瞻性,注重统计及会计信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关注财务统计信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协调统一两者,确保可以合理配置资源和利用统计财务信息,有机结合统计和会计,强化经济市场中事前预测、事后分析、事中控制的相关环节,切实做好会计和统计的联系和统一,确保相关操作人员可以增强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认识,以便于整体提高统计信息和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质量,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3]。

2. 完善统计、会计统一协调制度。

在实际应用以后,建立完善的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会计决算制度和财政收支统计制度,处理依据相关部门要求的财政收支材料建立的制度以外,更需要符合国家经济核算实际情况,依据根本需求逐级上报企业资料,并且利用产业部门、主管部门分类汇总统计,宏观方式分析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国家基本国情的跨级决算制度或者收支统计制度,不仅可以降低基层企业负担,还能够符合国家宏观发展需求,保证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信息工作,以便于有效解决统计、会计核算过程中不统一不协调的问题。

3. 培养复合型人才。

要想实现经济核算中会计与统计的统一,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人才。现阶段,大部分的企业中,会计工作人员并不了解统计,而统计工作人员也不了解会计,这必然会在会计与统计核算统一过程中造成严重制约与阻碍。在现代企业发展与经营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高层次且具备复合型能力的人才。除此之外,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财务工作人员不仅要为企业提供偿还能力与盈利能力的相关指标分析,同时,还需要为企业提供企业的主要财务预测,以及决策的参数,同时还要为其提供财务、市场以及收益风险指标分析结果。由此可见,在企业的财务分析报告当中,财务工作人员需要掌握不同的分析手段,并充分地利用。所以,企业必须要积极地培养复合型的财务工作人员。教育部门在学校的课程教学设置方面应注重统计和会计的有机结合,这样就能够不断提高毕业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企业需要对内部既有统计与会计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教育与互补性的培训,力争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与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的复合型财务人才。

4. 技术保证。

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竞争。在这种背景之下,计算机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会计与统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在计算机的帮助下,能够在短时间内对资料进行收集与汇总、计算与分析,减轻了核算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在会计核算的软件中融入统计分析核算功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功能来使会计数据自动生成实际需要的统计表。所以,企业应该在会计和统计核算复合功能处理软件方面加大研究的力度,为会计与统计的统一核算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因为目前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在知识水平与思想观念和体制与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所以,使得经济核算的会计与统计在统一过程中的速度比较缓慢,并且严重制约了会计统计与审计统计的协调发展,进而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如果将经济核算中的会计与统计有机结合,并强化两者的协作,一定会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提升企业经营实力。

摘要:最基本的经济核算方法是有机结合统计和会计,统一、完整、系统的核算经济中的数量关系,以便为社会宏观决策和经济管理提供有效科学的依据。随着市场经济高速发展,逐渐完善会计制度,统计和会计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随着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统计和会计一体化发展提供依据和技术保证,降低会计人员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本文主要研究了统计和会计相通性,有机结合上述两者,为进一步进行经济核算提供依据和保证。

关键词:经济核算,统一性,分析

参考文献

[1]戴燕.经济核算中会计、统计核算统一性探究[J].中国商贸,2014,(34):213~214.

[2]孙晓东.统计从业资格与会计从业资格管理的比较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3,(3):60~62.

医院财务管理中的会计与统计 篇9

1.1 统计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

统计学作为一种数量分析的方法现已广泛运用于医院会计核算的各种环节中。首先, 从医院财务管理部门整理会计资料的过程来看, 就需要运用统计学的数量管理方法, 通过对会计数据的分析为医院提供经营管理的合理化建议。

1.2 会计指标是统计的依据

会计学反映的是微观计量行为, 主要对医院的资金运转、流动情况进行反映, 采用的是复式记账的方式, 从各方面反映和记录医院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医院管理的统计工作中, 也有许多指标要从会计工作中获得。

1.3 会计与统计的结合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1.3.1 会计和统计的有机结合是医药分离的核算基础

根据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要求, 在对药品进行统计分类时, 必须把药品的收入与其相应的支出情况单独列出, 而相应的在进行会计核算时, 也应根据这些要求把药品的收入与支出情况分别从医疗收入和支出中进行分列。

1.3.2 会计和统计的有机结合是进一步完善医保制度的保障

根据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有关要求, 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对各类医保病人的门急诊、病房医疗收入进行报表统计并单独列出, 从而进一步分析各类医保病人的数量与产生的医疗费用情况。在相应的会计处理上, 也要把各类型医保病人在就医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费用进行单独核算。

1.3.3 会计和统计的有机结合是医院有效开展日常财务工作的保证

医院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包括病人门急诊次数核算、医生工作量核算、医院各项成本开支、药品收入以及病人各项医疗费的核算都需要通过统计的方法进行, 而这种统计的核算要采用会计复式记账的方式进行, 医院采用的核算计量原则, 是统计与会计核算都实行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原则。

2 会计与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医疗行业的竞争, 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设备仪器和服务水平的竞争, 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合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 是医院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根本。而医院财务统计信息是医院管理者有效开发利用本单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根本依据。通过财务统计信息的应用, 合理安排资金流向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医院发展急需的项目上;依据财务统计信息, 作为医院的较大项目引进、重大设备的购置等决策的依据;在医院服务管理方面, 可依据财务统计信息, 提供医院的门诊量、业务收支和床位周转率等具体信息, 对病房的床位规模进行合理规划, 既可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又节省资源, 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

3 会计、统计信息的开发利用

3.1 建立健全财务统计信息管理制度

医院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 而要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必须建立健全财务统计信息制度, 使财务统计信息的提供更科学、更快捷。通过制定财务统计信息管理制度, 使日常财务统计工作规范化;正确处理好财务、核算和统计工作的关系, 通过积极开发和利用财务统计信息, 保证财务核算与结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保证统计信息的科学性、预测的可靠性。

3.2 实现医院财务统计信息现代化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为医院财务统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为了加强财务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必须实现医院财务统计信息的现代化。医院的管理系统庞杂, 部门多, 涉及的项目更是复杂, 统计信息的数量是非常大的。因此, 加快财务统计的信息化建设, 实现会计核算电算化工作, 建立医院HIS综合管理系统, 并完善财务数据统计的信息化, 是实现医院现代化财务管理的根本途径。

4 结束语

会计统计 篇10

关键词:会计准则;金融统计;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428(2007)12-0090-02

收稿日期:2007-10-12

作者简介:严春兰,女,经济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调统处。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重新制定并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构成。其中与商业银行最相关最有影响的准则有四项,分别是: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列报。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传统的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时对金融统计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与银行会计相关的重要变化

新会计准则中与银行会计相关的重要变化主要包括金融资产、负债的分类与计量,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会计处理等方面。

1、金融资产、负债的分类。新会计准则确定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方法侧重于强调企业持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目的和意图,更强调风险性。新会计准则规定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以下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负债则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交易性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并强调分类一旦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同时新会计准则将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的一种,纳入表内核算。

2、金融资产、负债的计量。新会计准则规定银行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并且对于不同类型的资产与负债,在后续计量中采取不同的计量方式。交易性资产与负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以及其他负债,按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交易性资产与负债变动形成的资本利得与损失,直接记入当期损益,而对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则记入资本公积,直到终止确认时转出,记入当期损益。

3、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新会计准则规定银行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贷款发生减值的,才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对贷款减值准备的核算引入了“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概念,即按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按该金融资产原实际利率折现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包括尚未发生的未来信用损失,需考虑担保物价值)的负差额进行计提,同时规定银行非金融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4、金融资产转移的变化。新会计准则规定,金融资产转移分为整体转移和部分转移两大类,银行已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转入方的,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

5、套期会计处理的变化。新会计准则将套期分为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三种,不同的套期形式则采用不同的确认和计量方法。

二、新会计准则对金融统计的影响

1、对统计分类的影响。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一般按期限进行分类,如将债券投资分为短期和长期两大类,目前金融统计指标的设置基本与原会计上的分类保持一致。但新会计准则实施后,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将不再按期限进行分类,如债券投资按持有意愿分为交易性、持有至到期和可供出售三类,这就会使目前的统计分类方法与新会计准则要求的分类方法产生比较大的差距。对于新的会计分类方法,统计部门不能简单地进行划分或随意地进行归并,而必须提出科学、合理的新统计分类方法取代老的统计分类方法。

2、对统计范围的影响。新会计准则改变了衍生金融工具表外核算的方法,将衍生金融工具放在资产负债表内以公允价值反映。目前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衍生金融产品业务时间较短、品种较少、交易量不大,因此对衍生金融产品的统计基本还是空白,虽然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建立了衍生金融工具统计制度,但也仅仅是在总行层面,且这部分数据也不统计在中央银行编制的货币概览和各类资产负债表中,因此随着新会计准则的推行,必须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以真实反映其总量及风险。金融衍生工具从表外纳入表内统计,统计范围扩大了。

3、部分统计指标的内涵发生变化。新会计准则规定对“贷款和应收款项”的后续计量,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这就会导致在新、旧两种会计核算体系下,同一统计指标所包含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以贷款为例,在现行金融统计体系中,贷款指标仅反映贷款的本金,贷款应计利息在表内通过“应收贷款利息”反映,贷款非应计利息在表外反映;实行新会计准则后,贷款指标不仅包括贷款本金,还包括利息。

4、统计数据波动加大。我国现行金融统计体系主要采用存量统计方法,无法区分交易和其他经济流量,无法用流量统计来体现公允价值的变化,因此公允价值的频繁波动会导致统计数据的异常变动,使统计数据的波动加大,使数据的使用者不能准确分析判断数据变化的真实原因。

5、加大了准确统计的难度。一是新旧会计准则并行,加大了准确统计的难度。新会计准则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银行执行,未上市金融机构仍实行原有的会计制度,由于计价基础不同,若直接将上市银行的数据与未上市金融机构的数据简单加总,可能会造成货币供应量的高估,贷款总额的低估,这就要求统计部门对有关数据进行适当的调整,然后才能向社会提供比较切合实际的相对准确的统计数据。但是对执行不同会计准则下的数据按同一计价基础进行估值调整,难度较大,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影响较大。二是部分会计信息的取得需要会计人员的估算,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新会计准则实行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在市场交易不活跃、缺乏市场价格的状况下,部分金融资产负债需要会计人员利用其他信息和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由于估值的随意性较大,进而影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6、加大了统计历史资料整理的难度。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一方面由于新旧会计准则之间计价方法的差异导致同一指标前后内涵不一样;另一方面由于金融资产负债的分类方式发生了变化,一些在表外核算的金融资产负债被移入表内,导致统计范围的扩大。这些变化最终都会造成统计数据的前后不可比,这对整理统计历史资料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三、对策

1、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研究,认真评估其影响的程度。新会计准则涉及了从确认、计量到记录、报告的整个会计过程,要真正掌握新会计准则对统计数据的影响程度,尽快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深入研究,并密切关注各银行新会计准则实施的进程,了解新会计准则实施对各家商业银行主要统计数据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数据进行适当的价值调整,从而保证数据的真实可比,为准确分析判断金融形势提供统计基础信息。

2、改革现行统计制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货币金融统计体系。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一是要立足新会计准则、各金融机构的会计制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金融工具和货币统计的分类方法,建立一套指标设置合理、分类科学、与国际接轨的现代货币金融统计体系;二是要大量引入流量统计,在信贷收支统计、资产负债统计及其他专项统计中充分使用流量统计,正确反映各类资产负债的交易、价值重估以及其他经济流量对金融总量的影响,向数据使用者传递更精确的数据信息,为数据使用者更加客观地分析判断经济金融形势创造有利条件。

3、加强培训,调整充实统计力量,提升统计能力。

一是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乃至整个经营管理体系、理念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培训等方式使统计人员在微观层面上逐步熟悉和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并了解由此对银行财务会计核算、统计数据可能产生的影响,从宏观层面上把握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上发生的变化,从而提升统计人员素质。

二是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统计工作面临着制度性的变革,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统计指标体系;如何建立涵盖银行、保险、证券业的金融业统计制度;如何推进金融统计与国际接轨;如何开展金融统计分析等等,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的金融统计人员,因此在目前统计人员满负荷工作的情况下,必须充实新的统计力量,积极应对统计变革。

参考文献:

[1]李跃,郭永强.浅析新会计准则对金融总量及统计的影响[J].金融会计,2007;2

[2]项有志,庄世虹,马红军. 新会计准则对银行会计核算的影响[J].金融会计,2006;7

会计统计 篇11

会计和统计是两门不同的学科, 两者在研究对象和基础理论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但同时又在技术方法和实际应用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主要是服务于企业和经济组织, 统计则侧重于服务调控;在核算方法上, 会计主要是对价值形态的管理和反映, 通过货币计价、账户设置、凭证填制和审核以及成本核算等一系列活动, 对企业经营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地记录, 来计算和编制会计报表。而统计既反映价值形态也反映实物形态, 是以实物、工作量、货币为计量单位, 通过运用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对经济活动的规模、结构、水平、速度及效益等数量关系进行汇总和计算, 以探讨经济运行的规律性;在特点上会计实际、准确、严谨。统计则及时、全面、灵活。虽然会计和统计存在着差异, 但统计核算也离不开会计核算, 统计核算是以会计核算为基础而建立的。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关系密切, 两种核算的数据资料互为引用, 互为吸收, 是不可分割的两种核算体系。

(一) 企业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相互渗透

1、从核算角度来看。

经济核算内容从广义上讲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 同时还包括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 但从微观角度讲, 经济核算则是采用统计方法进行会计核算, 较多地使用了会计方面的资料, 统计核算的相当部分数据均取自会计核算的资料。而会计核算是企业核算的基础, 企业各类资产、负债的数额及构成, 资本金的筹集运用, 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分配等基础信息都来源于会计核算资料。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分析、推断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 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支撑。

2、从核算方法来看。

会计工作中大量运用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工作中大量利用会计基础数据, 两者相互借鉴和渗透。会计核算所反映的期末余额和本期发生额分别是统计核算中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而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正是统计核算中最基本的指标, 是统计核算的起点。同时, 统计核算又为会计核算提供了许多专门的方法。例如, 财务报表中关于偿债能力, 营运能力, 盈利能力所涵盖的各类比率, 其基本原理是统计上的平均数所阐述的等等。

(二) 企业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共同要求

1、从核算目的来看。都担负着为企业促进经营和加强管理的职者, 都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

2、从核算的要求来看。都是企业经营管理上具体情况的反映, 数据的提供者受法规所制约, 都要求核算数据真实、迅速、全面。

3、从核算的基础来看。都要以完整准确的原始资料为依据, 按一定的指标体系进行核算。

(三) 企业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差异比较

1、从核算原则来看。

统计核算是按生产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 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都计算产值, 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生产经营成果, 凡是属于本期取得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 不论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 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 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 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2、从计量单位来看。

统计核算不仅以货币为计量单位, 还可以用实物或劳动量作为计量单位, 从价值和实物两种形态上考核企业的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而会计核算只以货币为计量单位, 从价值上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及成果。

3、从具体核算来看。

在具体核算中, 统计核算是通过对客观现象进行大量的调查, 运用描述和科学推算的方法, 推断事物发展的总体概况, 而会计核算是根据会计凭证和复式记账法, 对每一笔业务都连续地加以登记、分类、汇总, 用以反映企业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

4、从报表方面看。

由于统计报表和会计报表的工作目不同, 统计报表与会计报表在口径、计算范围、计算方法等方面并不完全一致。会计报表是企业会计部门在日常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定期编制的, 综合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 会计工作的成果最终体现在会计报表上。统计报表是按照统一规定表式、指标项目、报送时间, 自上而下逐级定期提供基本资料的调查方式。 (1) 从计量单位来讲, 会计报表以人民币元为单位, 统计报表计量单位大多使用千元或万元, 除货币计量外还以工作量等其他单位计量。 (2) 从数据来源讲, 会计报表的数据来源于企业日常核算的凭证、账簿, 编制方向是自下而上, 数据始于经济业务的发生。统计报表的数据来源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 相关经济指标则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会计报表和会计资料, 统计报表的编制要求可以说是自上而下。 (3) 从报表使用者讲, 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两大类重要报表, 会计报表和统计报表共同履行着对内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对外为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相关信息的职能。然而对于不同的使用者来说, 两类报表提供信息的价值和重要性却各具特色。会计报表按照使用对象不同分为对外报表和内部报表, 从这个角度看其使用者自然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外部信息使用者 (即上级主管部门) , 无论内部报表还是外部报表均是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表样。统计报表按照使用对象也分为外部报表即统计报表和内部报表, 内部报表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为向单位领导提供资料而编创的, 二是为填报上级规定的统计报表而布置的, 可见统计报表的使用者包括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上级主管部门。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 会计报表可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经营成果, 检查财务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 掌握企业财务收支和财务成果的整体面貌。但会计报表并不能提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面信息, 比如产值、利用率等情况。统计报表除了包含了主要财务指标外还提供了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其他信息, 这些信息反映了企业基本生产经营情况。

二、企业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协调

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虽然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两者属于不同的核算范畴, 有着根本的差异, 在两者对象和目的的一致性基础上做好二者协调统一是每个企业须面对的问题。

(一) 运用统计分析手段搞好财务预测

随着企业竞争日益加剧, 企业经营管理面临全面的转轨变型, 企业的经营管理越来越精细, 越来越需要加以市场预测和行为的决策, 从而做好会计的财务预测工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组成部分的统计管理也必须改变传统的统计管理方法体系, 向现代统计管理的方面转化, 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服务。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企业在进行财务预测时必须吸收统计学中的数量管理的一些专门方法, 对生产经营的一切活动加强事前规划和日常控制, 特别是为市场预测和决策服务。

(二) 运用统计的方法搞好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对象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 会计监督的特点是利用货币计价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全面过程进行全面综合的监督, 在利用价值指标进行货币监督的同时, 也要进行实物监督。企业在进行会计监督时, 进行会计资料整理、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工作时要运用统计方法。比如财务会计中的存货计量的移动平均法其原理是由统计平均数提供的, 财务会计分析体系中引进了以统计指标为基础的因素分析法, 即连环替代法, 提高了会计核算的管理水平。

(三) 运用会计的理论方法促进统计工作的发展

在统计领域, 会计学方法应用的相当广泛, 特别是在企业统计中有相当多的统计指标都要从会计核算中取得, 突出的是一些价值量指标, 比如在企业统计核算中, 资本金的筹集与运用、各类资产与负债的数额及构成, 收入与成本费用利润分配等的核算均离不开会计资料。企业为经营决策的需要而进行的经济效益评价也离不开会计核算所提供的资料。这些工作都需要在统计工作中充分运用会计的理论方法, 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

三、企业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相协调的好处

(一) 可以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准确性, 企业要实现经营决策的科学化, 必须准确及时完整地获得采购、生产市场, 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综合信息, 这就必须强化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相互协调。而传统的统计核算强调及时、概括, 会计核算强调真实、准确, 但对企业投入产出效益及变化趋势反应不够, 所以两者相互协调, 将统计核算的描述与推断和会计核算的反映与监督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更好地满足管理的需要。

(二) 实现企业信息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需要, 为了满足公司的决策与管理的需要, 提高公司综合信息的经济性, 准确性和时效性, 就需要实现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 以彻底解决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信息的重叠浪费和相互矛盾行为, 也可提高企业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信息的效益, 实现企业信息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需要。

(三) 提高企业综合信息的经济性、准确性、时效性, 实行统计与会计一体化核算, 可以减少数据在统计核算人员和会计核算人员之间的重复计算以及传递时间, 提高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的效率, 促进公司信息规范化、标准化, 使得数据处理速度大大加快, 数据传递和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和顺畅, 最大限度的满足宏观和微观决策与管理的需要。

结语:企业能把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有机的结合起来, 加强协作, 密切沟通配合, 建立唇齿相依的关系, 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效益, 增强企业的实力。

摘要:企业的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在对象和目的上是一致的, 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基础数据的来源是相同的, 但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长期分家, 自成体系, 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 而且数出多门, 相互矛盾, 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 提高核算工作效率, 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 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两者可以相结合, 即相互借鉴, 相互利用, 那么还可以省去许多繁杂重复的工作, 更多的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并且能使相关资料更加真实可靠。

关键词: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协调

参考文献

[1]、李芙蓉.关于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分析.现代经济信息.2011 (16)

上一篇:偏移分析下一篇:反整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