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专业(共12篇)
采矿专业 篇1
21世纪, 国际范围内的经济竞争与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竞争的核心是高级人才的竞争。科技的迅速发展对掌握技术和熟练使用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对英语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大高校都已开设了专业英语这门课程, 将其列为必修课程。专业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简称ESP) , 是具有特定用途的着重于某一特定领域的实用性英语, 是基础英语的扩展课程, 旨在培养学生在特定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专业英语架起了大学生英语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的桥梁, 已成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必修课程[1]。加强专业英语教学, 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国际型科技人才的需要, 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将针对采矿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 对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一、采矿工程专业英语现状分析
(一) 专业英语学习目的不明确
专业英语一般设置在第六或第七学期, 是学生经过两年的公共英语和部分专业课程之后开设的一门课。有些学校将专业英语设置为选修课或者考查课, 使得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度不高。有些学生认为专业英语就是学习一些基本的专业词汇和基础知识, 认为翻译就是专业英语的学习目标。很多学生认为:“我去了煤矿, 谁还说英语, 更何况是专业英语, 对于实际工作根本没有什么用处, 甚至开设专业课是一种多余。”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目标不清, 学习成绩的考核标准很模糊, 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
(二) 各类学生英语水平及学习兴趣不一致
专业英语是在完成基础英语教学基础上进行的, 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以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为例, 学生分统招二表学生、统招三表学生、定向学生、专升本学生, 且全部是男生。二表学生英语基础较好, 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三表学生和专升本学生则英语基础较差, 专业知识也比较匮乏;定向学生的工作单位已定, 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够, 认为专业英语的学习对他们的未来没有什么帮助。尤其是男生, 在语言学习上本身比较困难, 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不高, 因而学生整体水平较其他专业学生偏低, 英语水平不均衡性明显, 英语思维能力弱, 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三) 专业英语教师素质不均衡
教师素质是影响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在问卷调查中发现[2], 50%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教师无法用英语授课, 而英语教师又解释不了一些理工方面的知识, 英语和专业脱节。专业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 应该是一个综合型的人才, 首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英语功底这两个基本条件, 此外, 还应该具有良好的知识整合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良好的沟通能力及教学技巧。而目前的状况是大多数专业英语教师很难达到这个标准。专业英语教师大多来自于专业教师, 要么缺乏较高的英语能力, 授课时过多地讲解专业知识, 要么过多地讲解英语语法知识。从而使得授课形式单一、枯燥、缺乏科学性、趣味性, 学生逐渐对专业英语的学习丧失了兴趣, 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在专业英语课堂上, 不认真听课、逃课等现象明显多于其他课程。
(四) 选用教材不合理
目前采矿专业英语的教材类型比较多, 在教材的选用上就显得比较重要。采矿工程专业知识面宽, 它涵盖了煤矿地质和测量, 矿井设计和开拓、井巷工程、岩体结构、矿山压力、巷道支护、采煤法、矿井的运输、提升、通风、排水、供电和事故防治、特殊条件下采煤、露天开采、深海开采、矿山事故等专业知识。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也是包含了这些内容, 比较全面地涵盖了采矿的基本知识。因而教材相当于一本英语采煤概论。专业英语一般课时设置较少, 三十课时左右。教师在授课时会从中选取一部分内容, 课文的选取上可选性较大, 甚至大部分授课内容为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 内容单一。目前, 很多版本的采矿工程专业英语教材没有给出参考译文, 课文中的很多长句难句没有注释。书中课文的专业知识偏难, 内容过于陈旧, 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不符, 学生的自学难度很大。
二、改进采矿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 转变教学观念
专业英语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获取专业信息的工具, 专业英语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英语知识, 而且是专业课核心知识与英语交际能力的综合提高, 从而达到从事该职业对英语的要求, 最终帮助学生以英语为工具从事相关专业的职业。选用教材要体现出语言和专业的结合, 要使学生找本专业相关的词汇与理论, 要使学生体会到专业英语的工具特色, 要使学生学习翻译并搜寻外文资料的技巧。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强烈参与专业英语教学的愿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专业英语应该是用英语学专业, 为学生提供一种积极的教学环境, 促使学生用英语思考、解决专业问题, 从而使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
从根本上来讲, 英语是一种技能, 一种载体;只有当英语与某一被载体相结合, 才能形成专业。
但是, 培养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人才是不能光靠专业英语来实现的,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有相应的新教学内容。根据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大纲和相关教学文件的要求, 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来源和现状, 调整教学内容。对于统招二表的学生, 由于很多学生计划考研, 毕业后继续学习深造的欲望强烈, 除了让他们掌握基本的采矿工程专业英语词汇外, 还应侧重对学生进行专业论文的培养, 基本掌握如何阅读一篇专业论文, 了解论文的基本结构, 再从进行论文摘要的模仿学习, 到整个论文的主题写作练习。对于定向、三表和专升本的学生, 大部分毕业后直接就业, 应侧重于为采矿工程专业服务的目的, 迎合社会需要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基本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 以学生能够读懂简单的采矿工程专业文章为标准进行培养。
(二) 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方式
结合笔者几年来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专业英语授课的经验, 在教学时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授课方式, 采用多元化的授课方式。
1. 通过实体和图形讲授专业英语。
比如煤的等级这些专业词汇的学习中, 泥煤 (peat) 、褐煤 (lignite) 、烟煤 (bituminous coal) 、无烟煤 (anthracite) 、变质无烟煤 (meta-anthracite) , 这些从低等级到高等级煤的变化中, 用每一种煤的标本, 然后标出词汇, 这样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便于记忆。如岩体的结构, 有褶皱 (fold) 、节理 (joint) 、断层 (fault) 等, 可以通过现场图片学习。再如, 在采矿工程专业英语教材中有这样一段课文:The relative movement along the fault surface of the equivalent strata on either side is called the“displacement”and is represented by the distance EF in Figure 2.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the equivalent strata is called the“throw”and is represented by ED, while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FD is called the“heave”.The angel that the fracture makes with the vertical, angle FED, is termed the“hade”.When the strata on the“upthrow”side project over those on the“downthrow”side, the projection AC in Fig.2, is termed the“fault-scarp”.[任一侧同层位的岩石沿断层面的相对运动称为“位移” (断距) , 即图2小EF所表示的距离。同层位岩层的垂直断距称为“落差”, 用ED表示, 而水平的位移FD称为“水平断距”。断裂面与垂直线相交的角FED称为“断层余角”。]对于这段课文, 可以先让学生只看图示,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 分析各标注的名称及含义, 再看英语, 这样就能比较容易掌握文章的含义。
采用电化教学方法, 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来配合教学, 将文字、图表、动画、现场施工工艺录像剪辑等教学信息通过屏幕投影设备呈现给学生。这种教学手段形象、生动、直观、信息量大, 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受到直接的刺激,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他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状态。通过动画演示, 配有英文的讲解, 显示其形成过程, 这样就会非常直观、通俗地理解这些概念, 也易于学习。这也是弥补专业课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不足, 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2. 着重分析课文中的长句、难句。
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 文章中会出现一些比较长, 语法又比较复杂的句子。应该详细分析语法结构, 所表达的含义。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 应该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文中所表达的含义, 形成专业思维方式, 这对于学生准确获取专业知识至关重要。如教材采矿工程专业英语中:When as much coalas possible had been dug from one outcrop a search was made for another outcrop and it was often found that there were several seams one above the other, separated by layers of other kinds of rock.[3]这是并列复合句。and是并列连词, 联结a search was made for another outcrop和it was often found that…两个句子。在第二个句子中, it是形式主语, that引导主语 (真实主语) 从句。在这个从句中, separated by…是过去分词短语作定语, 修饰seams。另外, 在第一个句子中, when引导一个时间状语从句。全句的意思是:当一个露头挖出了尽可能多的煤以后, 就设法另找一个露头, 而且常常发现好几个煤层, 一层压着一层, 中间被其他的岩层所隔开。
3. 拓宽授课的知识面。
专业英语的学习, 旨在增加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渠道, 及时并准确掌握该专业的发展动态。因此, 在授课内容方面, 不能单一地依赖教材, 只讲教材中的内容。应该选取一些论文, 而这些论文, 应该以综述性为主,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而且还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 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此外, 学生应该掌握一些论文的基本模式、结构。如IMRD法 (引言、方法、结果、讨论) , 如何从论文中准确、快速地获取所需的信息, 并模仿学习一些简单的表述方式。以此加强学生阅读专业英文论文的能力, 为他们以后从事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4. 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交流能力。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专业英语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作用就是便于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讨论专业知识。因此, 在课堂上, 鼓励学生勇于发言。由教师提出一个该专业的热门问题, 如冲击地压的防治、放顶煤开采的优缺点等,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中, 允许学生同时使用中英文。也可以以一篇论文为例, 如“Application of Rock Mass Characterization for Determining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ock Mass:a Comparative Study (Mahmoud Hashemi, Sh.Moghaddas, R.Ajalloeian) ”一文, 让学生提前预习, 然后在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 让学生回答RQD、RMR、RMi以及Q等几种岩体方法的定义, 它们之间的关系, 以及各种的适用范围。最后由教师给予点评, 可以作为最后成绩评定的一部分。
(三) 完善课程设置
在英语学科内设置“专业+英语”的人才培养模式[4]。可以先进行科技英语学习, 然后再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可以是外语开设的专业、专业倾向或专业知识课程, 也可以是专业课程英语授课。
本文通过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现状的分析, 提出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学习的一些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通过这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转变, 增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 提高专业英语的学习能力, 从而更好地适应科技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T.Hutchinson, and A.Water.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87.
[2]刘润清, 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3]刘永立, 尹小军.采矿工程专业英语[M].徐州:中国矿业出版社, 2012.
[4]刘正被, 张权.“英语+专业”还是“专业+英语”——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索与思考[J].英语教学研究, 2008, (4) .
采矿专业 篇2
学科:理学
门类:电子信息科学类
专业名称:微电子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微电子学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在微电子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工程技术、生产管理与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微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科学素养,掌握大规模集成电路及新型半导体器件的设计、制造及测试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电路分析、工艺分析、器件性能分析和版图设计等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固体物理学、电子学和VLSI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集成电路和其它半导体器件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具有独立进行版图设计、器件性能分析和指导VLSI工艺流程的基本能力;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电子产业政策、国内外有关的知识产权及其它法律法规;
5.了解VLSI和其它新型半导体器件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产业发展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半导体物理及实验、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设计原理、集成电路工艺原理、集成电路CAD、微电子学专业实验和集成电路工艺实习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一般安排10--20周。
修业年限:四年
采矿专业 篇3
关键词采矿工程核心课程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0010-02为了充分调动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的专业点,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1〕226号)。根据“通知”要求,河南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立即启动了专业综合改革。
本次专业综合改革着重从教学团队、课程与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管理等五个方面进行建设,而核心课程群的建设与管理是这五个方面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关系到专业综合改革成效的关键,因此,本文拟对河南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与管理方法进行探讨。
一、采矿工程专业特点
河南理工大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为河南省名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采矿工程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和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1年被教育部列入第二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参与采矿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专职教学科研人员40人,其职称结构与学历结构如下图。
二、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与管理
(一)成立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
采矿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包括:《采矿学》《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井巷工程》《矿山岩石力学》和《开采损害与保护》等。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根据主干课程的性质和起居室课老师的研究方法,建立“采矿学课程群教学团队”“开采损害与保护课程群教学团队”“矿山岩层控制课程群教学团队”“岩石力学课程群教学团队”“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群教学团队”等五支课程群教学团队,每个教学团队设有负责人,负责根据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要求,团结带领团队成员,搞好该课程群的教材建设、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研讨与改革、教学资源上网,加强课程的协同开发,促进开放共享。
(二)突出专业主干课程的核心地位
结合每门专业主干课程的现有基础和教学资源条件,有针对性地对专业核心课程群进行建设。
1.采矿学课程群与教学资源建设
采矿学课程群教学团队主要承担河南省精品课程《采矿学》《专业导论》《煤矿发展新技术》等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该教学团队由12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各1名。
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采矿学》课程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1)自主开发“《采矿学》三维数字化教学课件”,促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2)把本课程建设成为优秀的视频公开课,将全部课程资源和教学录像上网,供本校及外校学生、煤矿技术人员和工人远程学习。
(3)开发毕业设计网上指导系统,提供多个真实的矿井设计范本和最新的规程、规范等,设置师生交流平台,随时解决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4)建设“《采矿学》3D辅助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实验室”、“采矿工程专业三维虚拟仿真实习实验室”和“煤矿综采工作面高仿真实验室”,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稳固的空间概念,理解和表达煤层与岩层、煤层与煤层、煤层与巷道、巷与巷道之间复杂的空间关系。
2.开采损害与保护课程群与教学资源建设
开采损害与保护课程群教学团队主要承担国家精品课程《开采损害与保护》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该教学团队由5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该课程的建设重点为:
(1)实现双语教学,引入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
(2)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形成一套以案例教学、启发式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堂讨论、师生交流、习题课、多媒体演讲、网络教学等为辅助手段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3)修订出版《煤矿开采损害与保护》教材,出版双语教材《Mining damages and Protection》,出版译著《Surface Subsidence》。
(4)开发设计上覆岩层“两带”高度模拟等三个教学实验。
3.矿山岩层控制课程群与教学资源建设
矿山岩层控制课程群教学团队有9名专业教师,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主要承担《井巷工程》和《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教学任务。其建设与改革的重点如下:
(1)矿山压力可视化教学改革。采用Itasca系列软件(FLAC3D、UDEC、3DEC、PFC软件),将枯燥的矿山压力理论转化为能够看到的矿山压力显现过程,生动形象的展现其中蕴含的矿山压力原理,让学生深刻了解矿山压力原理与控制手段与方法。
(2)开发《井巷工程》三维仿真教学课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相应的三维仿真课件,让学生亲自上机操作,变枯燥乏味的文字讲解为身临其境。
(3)推行矿山压力和井巷工程案例教学法。
(4)加大《井巷工程》精品课程建设,搞好《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视频公开课建设,将课程的全部资源和教学录像上网。
4.岩石力学课程群与教学资源建设
岩石力学课程群教学团队主要承担《岩石力学》《土力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该团队共有7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教授级高工)3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根据《岩石力学》课程特点,教学团队坚持“着眼工程,立足试验,讲授理论,补充文献”的教学思路,从以下方面对课程进行建设:
(1)形成实验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视频及虚拟现实技术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
(2)进一步完善电子教材上网、网络课件上网、教材配套CAI课件上网。
(3)进一步完善网络环境下的试题库和交互式测试系统,改进网络交流和答疑平台;对网络课件进行修改、完善和提高,将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录像上网。
(4)对全部网站内容进行升级,形成共享资源丰富、示范性强、应用效果好、推广价值大的精品课程。
(5)出版具有实践特色的《矿山岩石力学》教材。
5.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群与教学资源建设
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群教学团队主要承担《矿井通风与安全》和《瓦斯地质和瓦斯治理》的建设任务。目前,该团队共有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矿山通风与安全》课程的建设重点是:
(1)适当增加矿山安全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方面最新科研成果,并补充实际案例,形成配套的案例课件。
(2)结合目前煤矿生产自动化、机械化、集约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注重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完善课程课件。
(3)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索式等教学方法与CAI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达到形象、直观、生动,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学质量较高。
(三)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管理
1.运行与激励机制
针对成立的“采矿学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等五个教学团队,制订科学的团队管理制度,明确团队负责人及团队成员的责任与任务,明确课程建设目标,制定量化考核机制和奖惩办法,鼓励优秀教师主动多为本科生上课,作为本科生的四年指导教师,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2.经费保障
为了保障各教学团队建设与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学校特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运行经费。学院成立经费预算审核小组,对每个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的经费预算进行把关。对于批准的经费预算,直接拨付给教学团队,由团队负责人管理,在学院经费预算审核小组的监督下使用。
采矿专业 篇4
弹性力学是土木工程、采矿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与土木工程专业相比, 采矿工程专业具有其独有的专业特点, 因为土木工程专业是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创建一个稳定的结构, 而采矿工程却是要通过掘巷、采煤等工作打破亿万年来一直稳定的地层, 然后开采人类所需的资源[1]。掘巷、采煤就是要打破原有稳定岩层的平衡, 而煤矿井下作业又需要平衡空间, 因此就要防止冒顶、片帮等危险现象的发生, 用锚杆、锚索、喷射混凝土、充填等等方法去维护它, 至少在煤炭回采期间保持一个平衡的空间。因此, 采矿的力学背景是如何打破平衡和建立一个新的平衡空间。
弹性力学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多、结构严谨等特点, 往往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数学物理基础[2]。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弹性力学时, 往往感到困惑、很难学, 而且上课能听懂一些理论、记住一些公式, 但是遇到具体问题时, 还是不知道怎么去解决。因此, 笔者在采矿工程专业《弹性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应尽量少列大套公式、避开数学难点、多举与采矿工程密切相关的例题进行教学。
2 采矿工程专业弹性力学教学实践
弹性力学现有内容多是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相关的例子, 与采矿工程相关的例子很少, 但采矿工程中有许多地方涉及到弹性力学的内容, 比如采场中顶板的受力破坏机理、立井井壁的受力及强度分析、直接顶的受力分析等, 因此在弹性教学过程中多引用此类工程实例,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 (图1)
在平面问题直角坐标这一章中, 可以取老顶给定变形下直接顶的受力、变形情况[3]为例, 直接顶的力学模型如图2所示。由于只研究直接顶的悬伸部分, 直接顶的左边界可简化为固定边界, 右边界假设为无载荷作用的临空面, 上边界为老顶施加给定变形的边界, 给出的是位移边界条件, 而下边界受支撑作用, 给出的是应力边界条件。因此在老顶给定变形情况下直接顶的响应是个复杂的应力与位移混合边界条件的力学问题。
在讲授平面问题极坐标解答及温度应力这两章时, 可以举冻结法施工的立井井壁为例[4]。采用冻结法施工的立井中, 井壁浇筑之后其强度的增长一般是在-10℃的温度环境下完成的, 此时内、外壁的温度几乎相等, 不存在温差, 但在冻结管拔出之后, 尤其在矿井的通风系统运转以后, 内、外壁的温差就明显起来, 一般情况下, 表土温度恢复至5~7℃, 而井筒内气温随着季节的变化一般在10~30℃, 井壁的内、外壁温差也可达15℃, 因此, 由此而产生的井壁温度应力便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如图3所示, 此种状态下的井筒, 其径向面上的温度是关于轴线对称分布的, 因此属轴对称平面应变问题, 通过弹性力学知识可以求解得到其应力表达式。
在薄板理论这一章时, 可以以基本顶的受力破裂为例。一般假设坚硬基本顶岩层是一种层状连续弹性介质, 将上覆顶板岩层自重引起的作用看作为均布荷载, 则在煤层开采后的悬露结构可以看作是“弹性薄板”结构。根据开采情况及支护的条件, 可以将基本顶岩层初次断裂前假设为以下四种情况[5]:a.四边固支;b.三边固支, 一边简支;c.两边固支, 两边简支;d.一边固支, 三边简支, 如图4所示。可以根据弹性薄板小挠度的理论进行求解计算的, 对矩形顶板岩层的初次垮落和周期垮落的变形破坏规律进行定量分析。
3 结论
弹性力学是土木工程、采矿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与其它专业相比, 采矿工程专业具有其独有的专业特点, 采矿的力学背景是在地下如何打破原有平衡和建立一个新的平衡空间。弹性力学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多、结构严谨等特点, 往往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数学物理基础。因此, 笔者在采矿工程专业《弹性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通过尽量少列大套公式、避开数学难点、多列举与采矿工程密切相关的例题进行教学, 实践证明此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弹性力学是土木工程、采矿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与其它专业相比, 采矿工程专业具有其独有的专业特点, 结合《弹性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弹性力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关键词:弹性力学,采矿工程,教学
参考文献
[1]徐小荷.采矿工程中力学问题的特点[J].科技导报, 1995, 4 (1) :24-26.
[2]杨桂通.弹性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高峰, 钱鸣高, 缪协兴.老顶给定变形下直接顶受力变形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0, 02:145-148.
[4]经来旺.表土沉降对井壁强度的影响[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02:104-108.
采矿专业毕业论文 篇5
【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化竞争的日益激烈,采矿工程企业面临着诸多人力成本、财务成本剧烈波动上升的挑战,特别是随着国家产能过剩的加剧影响,我国涉矿企业的产能和市场化运作受到冲击越来越加明显。如何在新常态下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是采矿工程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笔者认为采矿工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是未来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企业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升级。
【关键词】采矿工程;企业核心竞争人;人才建设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立足的关键,而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到多项核心梳程。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掌握并且强化企业核心能力,并由核心能力衍生出企业的优势就是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过程。企业要发展壮大,必然离不开对核心竞争力的追求和塑造,也需要企业投入成本,不断巩固,并且随着时间的变迁,逐步形成不同的核心竞争力。总而言之,企业核心竞争力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形成与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资源能力息息相关,能够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很多,但是核心竞争力的形式需要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否则光靠一个因素是无法形成的。而这企业最为关键的要素并且得到业界认可的就是人才因素,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需要抓住这一要点。
1.采矿工程企业核心竞争力
采矿工程企业的所处行业属于资源行业,其核心能力的形成与企业的资源禀赋、企业运作、技术能力存在很大的关联性。而核心能力的形成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成果。
1.1企业资源禀赋
企业的资源禀赋是指企业在初始阶段拥有的资源数量和质量。之所以将资源禀赋摆在第一位乃是因为采矿企业是资源的主要生命线,没有资源就没有一切,因此资源数量的多寡决定着企业生存是否能够持续。企业资源的数量多,则企业未来发展基础就牢固,企业资源数量少,则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而企业资源的质量则能够使得企业发展更加优越,甚至成为企业发展的推手。企业资源品位高,则企业未来资源价格就高,获得的回报就更好,也更加有利于企业从市场上延伸自己的业务。
1.2企业经营运作
企业经营运作能力则包括了企业营销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企业计划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等方面,这些能力促使企业能够真正有效运作,也是企业未来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事实上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就是来源于此,这也是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黑箱,是企业取得成果的关键。企业的营销能力是指企业能够针对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的优势挖掘自身的卖点,从而有效占领市场,实现企业的经营利润。企业的市场营销必须考虑企业的产品特点,采矿企业不能一味在产品上光顾着采矿而忽略企业的营销。事实上,企业的营销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的提升远比资源本身来得重要。采矿企业不仅要提升自身产品的质量,还需要对企业自身进行包装,将自身打造成为符合社会责任、公众期许的企业,将自身的贡献如实展现出来,从而吸引企业的的市场。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则是采矿企业业务衍生的关键能力。资源整合的关键是要建立采矿企业上的资源生态链,要占据价值链的顶端,主导价值链的发展。企业生态链的建立就是企业资源整合能力。事实上,采矿企业如果能够建立从资源勘探到开采再到贸易等产业上的一条龙服务则有利于企业在长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神华集团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神华集团建立了采矿、运输到港口贸易等一系列资源链条,在国际煤价下行的基础上,还能盈利主要就是依靠企业自身的资源运作能力。企业计划能力是指企业对计划生产的控制能力,即采矿企业要对未来的生产计划做出前瞻性安排,合理调度生产量,控制生产成本。企业计划能力能够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合理控制生产节奏,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对能力,因此企业计划生产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否则生产过多则会导致较大亏损,企业已无法消化多余产品。而生产过少则会导致企业无法按时交互产品,导致企业市场损失。
1.3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则是企业的另外一项核心能力,技术越先进,生产效率越高,企业支付成本越小,则企业的生产利润越大。而且技术越成熟,生产越稳定和安全,更加有利于企业的技术提升,有利于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利润率,提高企业的安全系数。采矿工程企业的技术能力需要企业的大量投入,因此企业在保持稳定持续投入的前提下,还需要就企业的技术引进保持一定开支,从而获得企业技术更新。当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关键还是在于企业人才的管理,企业创新是技术进步的关键,采矿工程企业技术创新需要采矿企业人才的投入和培养,需要高端工程机械人才的研发,从而方能够使得技术更加使用,企业技术牢固发展。
2.采矿工程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采矿工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主要依靠的是企业在人才梯度建设、企业管理能力和企业计划生产能力等方面。
2.1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采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完善的企业制度紧密相连的,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建设,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器。因此,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把企业改造为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使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尤其要加快对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2.2强化采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培育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采矿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虽然核心能力并不存在于单个人中,但是核心能力的形成归根结底是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积累,而人才是这些智力资源的载体。为此,必须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第二,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和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拥有技术和管理创新知识并与企业其他资源相结合,可转化为具有平均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知识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2.3提高企业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采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其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有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研制开发并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要提高企业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第一,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制。大型企业应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不断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加大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主导产品。第二,积极探索新技术创新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研结合,吸引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组织力量对一些主要领域的关键技术和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和跨越,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换。目前,国外一些大的采矿企业或公司都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得先机,使别人难以模仿和超越,从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3.总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形势下,采矿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在不断完善。采矿企业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对策也在不断变化,如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进行管理创新、实施名牌战略、建立学习型企业等,这些都是我国采矿企业所要考虑的。总之,在当前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采矿企业想要求得生存空间,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红梅.信息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管理世界,2010.[2]李卫军.信息化与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3]曹敏杰.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4]翟文华.沈阳市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3.采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二:采矿工程区域实施水土保持思路
〔摘要〕文章通过结合某铁矿工程实例,针对该项目所处地质气候条件等,借鉴同区域同类工程经验,提出了水土保持措施方案,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采矿工程;水土保持;防治措施
1工程概况
某铁矿工程位于天山腹地,地势险峻,切割强烈,地势北高南低,区内属高寒地带,地形总体上为北高南低,海拔2699~2880m,属于高山深切地貌。土壤类型主要为栗钙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主要建群种有羽茅、早熟禾、优若藜、蒿属、艾菊、棘豆、巴西草和地衣等,植被覆盖度为50%,项目区属自治区级重点预防保护区。水土流失容许流失量为500t/km2•a,工程区主要水土流失类型为微度水力侵蚀,综合侵蚀模数约520t/km2•a。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建设生产类项目水土流失防治一级标准。
2水土保持防治现状
本项目建设区属于南疆农牧防风固沙治理区中的塔里木盆地北部农林牧重点防护区,该区水土保持发展方向为:以牧业为主,以水利建设为中心,加强人工草场和灌溉草场建设,以围栏为主要措施手段,加快草场恢复。宜林地要封山育林,加大人工种植力度,并切实做好林草的监督保护措施。
(1)林草建设。林草植被是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重要措施。截止1998年,和静县共造林69.92km2,建设人工草场36.6km2,改良草场45.07km2。在对林木的管护上,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加强对林木的管护,山区林木护林为主,更新为辅,严禁滥伐。
(2)矿区水保措施。本工程项目区应加强对天然植被的保护,对现存的天然林及其它荒漠灌木林进行封育保护,做好更新抚育工作,严禁滥砍乱伐。对天然草场实行轮封轮牧,制定合理的放牧制度,杜绝过度放牧,避免草场的退化,要加强封山育林、育草,提高植被覆盖度和环境容量。
3水土流失预测
本铁锌矿采矿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的扰动地表、损坏生态环境,诱发新的人为水土流失。因此,根据主体工程布局、施工特点、施工工艺及施工进度安排,确定水土流失的影响因子,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预测施工过程中可能损坏的原地貌土壤植被状况和新增水土流失量,以及评价所形成的水土流失危害。(1)本工程各阶段水土流失的面积为施工准备期为20.80hm2,施工期为20.81hm2,自然恢复期为20.76hm2。(2)本工程扰动、占压原有地表的面积20.81hm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面积为20.81hm2。(3)本工程土石方挖方总量3.92万m3,填方总量3.92万m3,内部调运0.36万m3,土石方挖填平衡,无永久弃方。(4)本工程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总量为1348t,新增水土流失总量为914t,其中,施工准备期水土流失总量189t,新增流失量为146t;施工期水土流失总量793t,新增流失量为621t。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总量366t,新增流失量148t。(5)水土流失强度较大的时段为施工期。损坏水土保持设施、扰动地表、挖填土石方均发生在施工期,产生的1348t水土流失中,有793t产生于施工期。工程完工后,随着工程措施的投入使用土壤侵蚀量将逐渐减小。(6)本工程水土流失强度较大的区域为工业场地,新增土壤侵蚀量较大的区域亦为工业场地。因此,该区域为水土流失防治重点,水土流失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新增土壤侵蚀量较大。应采取工程措施和临时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防治。由预测结果可见,施工期水土流失量较大,是本工程水土流失监测治理的重点时段。工业场地的单位面积水土流失总量、新增水土流失量最大,是本工程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本方案将根据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和时段布设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的永久和临时防护措施的建设。从水土流失预测结果可以看出,工程施工期新增土壤侵蚀量大,应加强施工期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特别是工业场地的水土流失防治。根据本工程施工特点和性质,以工程防护措施为主并辅以必要的临时防护措施。为保证主体工程的安全,主体工程设计中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部地区已采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4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实施
本工程主体工程在施工组织设计中严格控制施工占地,合理安排施工,减少开挖量和废弃量,防止重复开挖和土方多次倒运,在施工进度和时序上注意避开大风和大雨等影响。不存在违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中对施工组织设计的限制性规定。
(1)本工程项目区最深冻土深度220cm,受自然条件限制项目区内不适宜各种乔、灌木的生长,当地林业部门对项目区的植物措施也不赞同实施种植乔、灌木,推荐以种植耐寒草坪和撒播当地适生草种为主。根据绿化要求的不同,本方案种草的选择分为2种,一是工程管理区内绿化草坪草种,具备人工灌溉条件,选择观赏性较好的早熟禾、羊茅、燕麦和狗牙根的混播草种;二是工程扰动范围内植被恢复草种,靠自然生长,选择当地适生、易成活的针茅、锦鸡儿和苔草等。
(2)表土剥离及回填防护设计。表土剥离措施主要为了有效利用表土养分,利于后期植物措施实施,保证成活率。表土剥离结合生活区场平施工同时进行,主要是铲取地表30cm熟土,在不干扰工程正常施工情况下,存放在专设的表土堆放区内,待施工结束后,回填原地表。
(3)彩钢板拦挡措施。为了防止表土剥离及土石方开挖产生的临时堆土由于风蚀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堆土场周围进行简易防护,采用彩钢板防护的措施,在堆土周围进行部分拦挡,彩钢板高度为2m,钢板底部埋入地表以下0.2m,地表以上拦挡高度为1.8m,挡板外侧采取钢支架支撑措施。
(4)编织袋堆土防护措施。编织袋堆土防护措施用于管沟和建(构)筑物基础开挖方以及表土剥离临时堆土场的防护,开挖前沿临时堆土场外侧边界设置,减少临时堆土流失。编织袋以品字型两层结构排列,编织带内直接装填开挖土方,回填时土方可以利用,编织带回收。
5结语
采矿专业 篇6
[关键词]采矿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2012年下半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国际煤炭市场冲击等因素影响,我国煤炭市场行情不断恶化,煤炭价格持续下滑,行业整体生产经营情况每况愈下,企业亏损面继续扩大,员工工资待遇连续下降,市场经营陷入了本世纪以来最严峻的危机时刻,煤炭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困难。而且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景气,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煤炭需求不足,加之节能减排,保护环境,限制煤炭使用等致使煤炭有效生产能力远远超过市场需求能力,煤炭市场供过于求的局势比较严重。因此,从整体上来看,支持煤炭价格上扬的动力不复存在,煤炭价格可能要继续下滑,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形势将进一步恶化。
基于此,采矿学生培养和教育方面模式,也要与时俱进,适应行业发展,以满足时代对人才更为广泛和严苛的需求模式。高等院校应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变固定为灵活、变单一为多样化,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树立“大采矿”学科思想,以煤矿开采为主,能够在地下工程、岩土工程、矿区生态保护、石油天然气开采等领域进行相应的专业训练和技术服务,开设一些相关的课程供同学选修或辅修。
虽然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在积极改进,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现有培养体系还是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煤炭行业发展需要,须进一步构建探索新形势下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现有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
由于煤炭开采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更新,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煤矿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要掌握安全、机械、电力、开挖、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但是,原有课程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不能与现在的计算机技术和环境管理相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也比较狭隘,不能反映当前的科技成果,缺乏同步性。
1.2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采矿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这就对高校的采矿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高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快速适应矿上的生活和跟上矿山生产管理工作的步伐。然而,学生的实践却受到种种限制:首先,锻炼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课被弱化,无法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延伸,在安徽理工大学原有的采矿专业培养方案中,实验课仅占课堂教学的10%,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其次,实践课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仅为实验课、课程设计、下矿实习等,与工程应用结合不紧密;再次,煤矿企业由于人身安全或安全生产的原因,导致下井次数少,实习往往仅限于井下参观、听报告、讲解图纸等形式,实习质量得不到保证。除此之外,毕业设计作为采矿工程专业举足轻重的实践环节,其质量也有待提高。毕业设计任务量大,加之学生自身面临毕业不能放平心态及指导老师精力和水平有限,致使部分学生照搬他人,内容重复,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2.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的对策
2.1改变教学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采矿专业招生率、就业率具有随采矿行业波动的特点,所以要有忧患的意识,站在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强化服务意识,始终保持采矿人应有的责任感,充分认清自身所处的社会角色,真正从思想上改变教学理念,把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于服务整个煤炭行业和促进煤炭经济的发展,不能与服务意识相脱节,如果脱离了此轨道,将损害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最终会影响到学校的健康发展。服务意识也是主动和多方位的:不仅要在专业课内容和体系上下功夫,增强教学质量和丰富实践内容,还可以开设煤炭行业相关急需的社会职业技能培训等。
2.2改革采矿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首先,完善课程体系,在保证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做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进专业课的选修力度,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稳打学生的专业课基础知识,增强他们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其次,及时更新配套教材,采矿专业教材应该联系现场实际,符合新形势下采矿行业的具体需求,提倡教师将新成果、新技术、新理论编入教材讲义,构建适应采矿专业特色的教材体系。再次,注重建设精品课程,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精品课程,优先注重建设采矿专业主干级精品课程,形成本专业的特色与风格。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采矿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例外,新形势下采矿工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不能只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还要注意调整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措施来实现:一是制订专业教师的引进和培训方案,为专业教师的科研发展提供保障,可以与国外煤炭高校签订协议,每年选派1名或几名优秀教师前去学习深造,以此开阔教师学术视野,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水平;二是注重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产学研结合,选派青年专业教师深入煤矿企业进行调研工作或进行业务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三是鼓励教师申报各项教学和科研项目,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科学技术开发推广,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四是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坚持开展各项师德教育活动,树立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
2.4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实战演练。其主要内容为:一是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充分依托淮南市矿务局下属的煤矿基地、安徽理工大学煤与瓦斯共采实验室等资源,进一步加强改善实践教学环境,使得实践教学硬件有所保障;二是不断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实验项目向综合性和开放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增强实验教学效果;三是开展多门课程设计,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增强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四是严格控制毕业设计过程,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应该延长毕业设计的时间,延长至一年或两年,争取做到一边专业课学习和现场实践,一边毕业设计,在实习现场和理论课学习期间可以分别配备双方的老师进行指导,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结合。
参考文献
[1]陈静,郭惟嘉,刘音.采矿工程专业目标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
[2]康志强,特色专业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采矿工程专业人才[J].河 北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12.4.
[3]康健,代少军,张继忠.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评估),2013.9.
[4]赵明洲,汪华君.地方高校转型期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
[5]张向林.煤炭行业“黄金十年”后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就业思考[J].科技视界,2013.34.
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方向的探讨 篇7
一、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根据教育部对本科专业教学的指示精神,我校着重进行了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按照教育部的如下三点指示精神:(1)专业知识结构要进一步调整,拓宽专业面;(2)本科教学内容应适应21世纪采矿工程科学专业的发展要求;(3)加强工程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要求改革本科各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体系。我们认为当前我校采矿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问题。
1. 拓宽专业面尚不够,特别与机电结合不够
近几年来,我们虽逐步拓宽专业面,如非煤开采、露天开采、地下工程、计算机在采矿中应用等内容,但仍不够。特别是由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不断发展,采矿与机电结合不够,知识更新与实践环节均很弱,未形成高水平的模式与系列,不能适应现场生产发展的急需。很多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矿山单位均指出:“若采矿专业再不实现与机电密切结合,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不受欢迎”。随着安全高效矿井的一矿一井一面或一矿一井二面生产的发展,矿井巷道布置、采掘衔接日趋简化,而重在矿山机械的使用效率,所以矿山机电知识日趋重要。不提高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机电知识,难以管理和指挥生产,难以提高矿井产量和经济效益。有的矿区、矿井总工程师已由机电人员担任。为实现采矿工程专业培养矿山高级技术人材的目标,采矿工程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2. 教学内容庞杂,落后陈旧内容仍较多
近年来,虽然加强了采矿新工艺、新技术及计算机在采矿中的应用技术等新内容,但总体不够突出和系统,一些陈旧的内容仍在某些课程中占有大量篇幅,如煤矿开采学课程中的采区巷道布置和采区和井底车场线路等内容已远不适应安全高效矿井的要求,教学中应大大削减,有关岩石力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在几门课程都讲,另一方面大型现代化矿山的开拓巷道布置内容又显太简单,没有突出最新技术的发展及成果。因此必须大幅削减落后陈旧的课程内容,增加专业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成果。
3. 目前学校实习教学困难,急需加强开采、机电工程教学
除因安全等种种原因,生产实习受到削弱外,教学内容中还特别缺乏综采工作面装备的安装、使用、监测、维护、检修、回撤、事故预防和处理等知识。而原来传统的煤矿机电专业又有削弱的趋势,形成空白,急需填补。
4. 课程设置系统性差,内容重复
采矿工程学科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学科,所以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有采矿工程专业本身的专业课,又有为采矿工程服务的机电等课程,内容庞杂而分散,所以急需对采矿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对采矿工程专业本科主干课程中重复的内容进行精简或合并,避免交叉重复,使采矿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既有课程本身的特性又注重整体性。总之,课程内容及体系应以生产技术发展来调整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工作中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
二、采矿工程专业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黑龙江科技学院采矿工程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本科教学改革必须以面向振兴东北煤炭老工业基地为前提,密切联系生产技术发展,选用多学科(分支学科)的理论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以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1. 调整专业结构,扩大专业面
实行地下开采与露天开采相结合;煤矿床与非煤矿床相结合;采矿与地下工程相结合;采矿与机电相结合;采矿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以此五个结合为原则标准调整采矿工程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面要拓宽,内容要精,制定出符合这五个结合的新的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方案。
2. 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国内外最新技术、科研成果。大力删除落后、陈旧的内容和脱离实际的内容,教学内容面向当前煤炭工业的发展趋势,既区别于大专、中专,又区别于研究生教学。建议增加各类型安全高效综采工作面工艺原理及装备,配套选型,工艺方式优选及工序匹配优化;采场围岩控制及设计,顶板及支架的监测、预报,采场装备使用、监测、维护、检修、事故预防及处理,生产科学化管理等内容。使矿井生产知识结构集中配套,符合生产急需,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并增加巷道围岩控制与矿井各类巷道的优化布置相结合;开采方法与工程优化设计相结合;采矿工程一般设计与系统工程优化设计相结合等的实例教学。培养学生从事煤矿生产、工程设计、管理方面的素质,扩展知识结构。
3. 实现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现代化
拓宽专业面,除教学内容要精练外,教学效率必须相应大幅度提高。实施多媒体教学、学导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模型教学等。特别是模型教学直观易懂,是使学生对“矿山王国”有一个从二维平面思维到三维空间思维的有力工具,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应大力加强采矿模型实验室的建设。同时,应大力开发采矿CAD的教学演示系统,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理解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将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
4. 产学研共建实践教学的基地
密切与大型现代化矿区合作,共建三结合的实习基地是非常必要的,以强化工程实践教学。另外利用矿山闲置设施,在有关厂矿支持合作下,建立模拟生产的工作面。利用已磨损的生产上已不能用的装备、配套安装、模拟生产。模拟工作面的装备可以操作,又不影响生产,特别对加强机电知识及装备监测、维护、检修、事故预防及处理等实践能力培养有很大好处。利用同矿山企事业的科研合作又能促进实践和理论教学。
5. 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应当指出,坚持知名教授上本科教学讲台的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近几年来,知名教授被一些繁忙的行政管理工作和科研工作缠身,难以走上讲台为本科生授课,教学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中青年教师也受职称评定条件的约束,精力转移到科研工作和撰写论文、著书立说,教学投入明显不足。上述现象与学生厌学的大气候共同形成了教学质量滑坡的客观现实,已经到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地步了。
6. 加强教学管理,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
目前,学生自主成才已成为新的价值取向,原来固定的学生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必须改变。因此,要求教学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是开发出实用的教学管理系统软件,其内容应包括学生情况库、试题库、毕业设计资料库、教学文件库、专题论文库等等。
采矿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要靠我们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才能不断取得成果。我们相信,经过四五年的努力,采矿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必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要:针对采矿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今后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的具体改革方向和六项具体措施。会使采矿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采矿专业 篇8
岩石力学是介于地质学和力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也是近代以来新兴发展的具有广泛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一门学科。它的应用性涉及范围极其广泛, 众多的工程领域都和岩石力学息息相关。岩石力学是研究深层次的岩石的本质特点和应用, 也是属于力学的一个简单的分支, 在此探究的岩石力学问题就是探讨岩石对周围其他事物产生影响, 最终要达到降低采矿工程的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发展。
随着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们对岩石的认识具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第一, 岩石并不是固体力学中的一种材料, 世界上的所有岩石工程中的岩石是一种天然地质体, 具有复杂的地质结构和赋存条件, 是一种天然的典型的不连续介质;第二, 在岩体中存在地应力, 这种作用力是由于地质构造和重力作用等因素形成的一种内应力。在开采岩石的过程中, 开挖岩石引起的地应力的释放, 才会引起岩石工程变形和破坏。因此, 岩石力学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材料力学的研究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在对岩石力学的研究时, 研究者的思想不要根深蒂固于用传统的研究方法来得到答案, 要站在科学的高度来思考问题, 学会灵活运用相关知识来研究。
通过不断地分析, 得知自然环境赋予了岩石, 在人类活动中, 采矿工程是人类和大自然相结合的结果, 因此, 采矿工程的行为和功能与施工因素密切相关。根据以上的综合分析, 我们对岩石力学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岩石力学是研究和控制采矿工程的科学。
2 采矿工程中的岩石力学的重要性
在采矿过程中, 地下采矿工程和露天采矿工程无论哪一种, 都是以具有地质构造的岩石为对象。因此, 岩石力学问题始终贯穿在采矿工程中的每一方面。其一:在采矿工程中的岩体都是地质体, 它们在反复的地质作用下变形、破坏, 形成具有一定岩石成分和结构的地质体, 并且赋存于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其二:采矿工程是经过不停地劳动进行开挖的过程, 是动态的非静态的。开挖过程中岩体的力学性质也会随着工程的尺寸和开挖的延伸方向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并且环境因素 (例如地应力、水、温度) 也是影响岩体性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冲击矿压和煤与瓦斯突出主要是由地应力中的高地应力引起。岩体的力学性质特征包括了岩体的稳定性、强度性和变形性, 它会随着岩体内结构面形状的不同而变化。因此, 这些特征决定了采矿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具有极其复杂性。
3 采矿工程中的岩石力学的应用
3.1 预测采矿工程中的灾害
在采矿工程的开展过程中任何人为和自然因素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其中自然因素有地震、岩爆等危害, 岩石力学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 可以通过对采矿地点的土层地质分析来提前预测在采矿工程中会出现的灾害, 然后可以在工程设计中规避这些灾害。
3.2 测量采矿工程中的地应力
所谓的地应力就是指地底地质底层中自然产生的力量, 在采矿过程中, 由于开挖导致的周边土层地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地应力。要想制定完整且安全的采矿工程开采方案就必须首先运用岩石力学对采矿工程所在地的地应力进行测量, 只有完全的了解采矿工程周边的地应力情况, 才能设置最正确、最合理的采矿方案, 确保采矿工程的安全有效开展。
3.3 优化深凹开采的边坡设计
随着深凹开采的普遍出现开采难度不断增加, 对于采矿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岩石力学在开采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岩石力学的测量, 精确定量, 充分的把岩石力学应用到采矿工作中来, 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 保证工程安全快速进行。
总之, 随着岩石力学在采矿工程中应用的不断发展, 如今我国的岩石力学已具备了世界先进水平。相关从业人员还应不断结合实际, 研究岩石力学在采矿工程中的新应用。
摘要:本文就采矿过程中岩石力学专业应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探析, 根据矿山的地应力的基本规律, 介绍了岩石力学专业应用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采矿工程,岩石力学,专业应用,探析
参考文献
[1]何富连, 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综采面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3 (02) .
[2]李天一, 等.高孔隙水压力作用下岩体软弱结构面 (带) 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2 (S2) .
采矿专业 篇9
一、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作为工程教育大国, 如何让我国的工程师“卓越”起来, 已成为工程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所普遍关注的问题, 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的需求。
走访全国大部分矿业类高校, 采矿工程专业所执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普遍为基础课+专业课+毕业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 但缺乏企业所需的工程实践经验, 毕业生分到企业后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这种基于实践教学的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变成了纯粹的工程科学教育, 课堂加实验室教学模式与真实的企业工程实践出现极大的偏差, 教育者与发展中的现代化企业工程系统的“脱轨”直接导致教与学之间缺乏兴趣与动力, 甚至错位现象的发生等[8,9,10,11,12,13,14,15,16]。
二、科学确立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在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 学生对自然科学基础、技术科学基础和本专业领域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仅局限在理论层面, 为使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科学制定采矿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标准尤为重要。通过该标准的培养, 学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系统学习采矿基础知识, 掌握现代化矿业工程中的应用技术, 了解本专业前沿及发展趋势。通过在企业阶段学习, 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参与项目及工程管理的能力。通过在企业的实践锻炼, 学生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与他人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体现出对职业、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同时具有一定的信息获取及文字处理能力, 掌握一门外语, 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和阅读能力。
科学制定采矿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标准, 切实提高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推进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
作为一项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计划, 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 调整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培养造就出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矿业类工程技术人才, 促进我国煤炭工业的健康、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一) 实施校企联合培养
为便于学校与企业阶段教学任务的合理安排, 增加企业阶段教学的机动灵活性, 针对采矿工程专业课程性质特点, 在第三、四学年实行小学期制, 即将传统的一学年的两个学期划分为四个学期。
强化专业基础知识, 不断扩充学生专业信息量。增加专业主干课学时, 为增强学生解决工程实际能力, 以“采区设计”和“课程设计”为依托, 以现场工程实践为背景, 积极推行采矿工程专业CDIO教学模式改革。
(二) 学用结合,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卓越人才培养要紧密结合矿山企业, 问需矿山企业, 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改革, 合理优化课程体系, 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 推行“企业冠名班”, 实行“订单式”培养。积极征得企业赞助, 搭建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平台, 开展大型科技创新活动,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 大力推进毕业设计改革
毕业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 从认识规律上看, 实践与理论二者是循序渐进相互促进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毕业设计放在整个学程的后面, 影响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性。为克服这一问题, 延长毕业设计时间, 将原来的13周设计时间延长至一年或两年, 实行一边学专业课和现场工程实践, 一边作毕业设计, 效仿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学生学完基础课和现场的认识实习后, 配备指导教师, 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和毕业设计期间, 听从导师指导, 毕业设计选题可以结合导师现场科研项目进行, 也可是现场的技术工艺或施工设计。这样毕业设计起步早, 设计时间长, 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
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工程实践环境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必备的硬件条件, 与传统教学中的实验室、校办工厂的实验与实习有本质的区别。通过企业的工程实践环境, 把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在矿山设计、矿井生产和井巷施工等方面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通过校企共建的方式, 共建矿业工程实践中心、采矿工程地下空间工程实践基地、采矿工程围岩分析测试中心等。矿业工程实践中心主要是供学生对矿井各生产技术方案进行设计、模拟、仿真模型制作、运行实现, 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对矿井各生产系统和主要技术环节的理解与掌握, 实现对矿井从整体到局部的优化设计。
五、实施“校企共建学科计划”, 加强有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 实施“访问研究员”制度
积极推动校内专任教师到矿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选派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到企业去, 时间半年至一年, 直接参与企业的科学研究、技术指导等工作。
(二) 实施“教师深入矿山企业行动计划”
重点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深入矿山企业参加工程实践能力培训, 狠抓教师培养中的工程实践环节。教师深入企业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 同时做好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调研, 为学校培养企业急需的创新人才提供信息。
(三) 发挥兼职教师作用, 校企共建学科专业
通过校企和专兼职教师的共同努力, 共用签署“校企共建学科专业协议”,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探索、凝练研究方向, 共同承担责任, 共同研究, 成果共享, 共建团队, 人才共享, 共建平台, 基地设备共享。
人才培养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是当前采矿工程专业改革与发展的难题, 为全面提高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切实解决高等教育中理论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产学脱节等问题, 需要加强与企业的联合, 实施校企共建学科发展计划, 培养一大批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真正让高校培养的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卓越”起来。
摘要:为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目标, 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领域急需的紧缺专门人才, 扩大专业技术队伍中的应用型人才, 从探究传统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着眼, 旨在通过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 实施校企共建学科发展计划, 培养一大批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使高校培养的采矿工程师“卓越”起来。
采矿专业 篇10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是以研究采场及采准巷道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所形成的矿山压力及其显现规律的学科, 理论性较强, 加之教师自身能力的限制, 一般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课堂氛围很是枯燥。学生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学习该门课程的方法, 历年来一直被评为采矿工程最难学习的专业课之一。加之由于实践环节的相似材料模拟实验需要准备较长时间, 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自己亲身体会其原理, 教学质量得不到很好的保证。
二、丰富教学方法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分析其原因是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不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 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丰富ppt课件制作的内容, 加入本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 增加现场图片和动画, 减少文字内容, 减少公式推导过程; 减少空洞的知识讲授, 增加课堂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适当进行提问, 多问几个为什么, 让学生开动脑筋, 真正对该方面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 加深对课堂教授知识的理解。
三、合理化平时成绩结构
改革传统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成绩结构, 平时成绩组成由课堂表现+ 考勤+ 作业变为课堂表现+ 考勤+ 体会认识小论文, 作业由传统的课后练习题变为课后搜集相关知识, 写自己对本章内容的体会认识以及该领域的最新动态成果, 真正做到突出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课前课后都能动脑思考, 充分夯实相关的基础知识。
四、改善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为了巩固学生对已掌握的矿山压力知识以及熟悉其煤矿开采中的应用。如何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亲身体验和理解其原理, 这是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实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完善实验大纲和指导书的基础上, 我们亲自做了一个矿压模型, 并录制了其开挖和破断的视频, 同步加入教师的解说, 使学生能够形象的理解其破断规律, 达到深化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认识的目的。
五、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改革, 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高涨, 上课氛围明显得到了改善, 缺旷学生人数基本得到了杜绝。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期末考试成绩优良等级的比率明显高于往年。
摘要: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是采矿工程专业必修课, 是本科阶段较难的课程之一。本文针对我系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丰富教学方法、合理化平时成绩结构以及改善实践环节等措施,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矿山压力,岩层控制,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孙光华, 李占军.“采矿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 2 (678) :147.
现代采矿理念与充填采矿探析 篇11
关键词:现代采矿 充填采矿 绿色采矿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091-01
1 传统采矿理念
传统采矿理念认为,采矿与矿区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分属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两个不同的工序。传统采矿开发造成大量土地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大量固体废料堆放于地表、井下形成大量采空区、开采区地表塌陷等各类问题和安全隐患。据不完全统计,采矿所破坏的土地面积达到2万平方公里以上。
2 绿色采矿
绿色采矿即为能最大程度地使废料的产出和排放减少,资源综合利用率全面提高,矿产资源开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的采矿模式。它能最大限度地使采矿对环境和资源的不利影响减轻,进而使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达到最佳。
其基本内涵有三个:首先,使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能够提高,回收低品位矿石能有规划地进行,做到既要充分回收可利用矿物,又要实行保护性的良性开采;其次,实现废料排放最低化,在采矿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降低废气、尾气产出排放量,削弱采矿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减弱或者消除地表沉降导致的人文生态环境的破坏;再次,推动废料的资源化,实现废料的回收再利用。
3 绿色采矿与充填采矿技术
矿山固体废料充填采矿工艺为绿色采矿的主体支撑技术。充填法即在采矿作业完成后,用一些廉价或者是废弃的物料填充矿区,避免地表发生塌陷,这样不仅使资源能有效利用,还能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控制,其适用的条件有:首先,地表没有塌陷情况;其次,矿产价值较高的矿体适合用充填法,因用的多是廉价的物料或者废石,故有较高的回收率,在开采镍矿、金矿等高价值矿体中适合采用;最后,适合含有破碎岩体的矿体。在充填法中,胶结充填法在未来或将获得逐步推广。其是混合胶结剂和尾砂、废石等来作为材料,生成一种有膏体性质的充填浆体,再用这种充填物填充采空区,充填时,工作人员可以在充填体的下方作业,提高了充填的安全性,充填法适用于矿体埋藏比较深的情况。在矿体埋藏深度较深的情况下,采完矿之后,会引起岩石局部爆裂,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采空区充填充填浆体,这样才能使岩石的应力变化得到有效控制,防止岩石爆裂。
4 充填采矿技术的主要功能
4.1 降排功能
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以及废石伴随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时也产生了,这些废弃物也是我国工业废弃物中排放量最大的,在固体废弃物总量中占到了85%左右。若能将这类工业废弃物用于充填,使其深埋于地下,不仅可以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还能有效改善自然环境。但充填采矿技术的降排功能不仅局限于改善矿山开采的环境,还能有效解决矿区环境污染问题。在未来,想必如何集中处理工业固体废料将成为矿山设计重点考虑的方向之一。
4.2 消除地表沉降、改善采矿应力环境
充填技术可有效支撑采空区围岩、防止其变形,并能有效防止大规模的移位发生。充填技术可在充填的时候能使新的工作面快速形成,为后续工作提供了便利的环境,使采充循环周期最大限度地缩短了,全面提高采矿综合生产能力。它还能有效阻止岩层大幅度位移,从而使得在水体下、建筑物下开展采矿作业能够实现,还能有效保护地表,保护好生态环境。采空区周围二次应力分布的状况通过充填体能得到显著改善,从而使矿柱围岩自身的稳定性提高。
4.3 充低贫损开采功能
废石、尾矿、废碴中含有的一些有用物质是当前技术所不能回收的,放在地表造成了大量土地的浪费,还破坏了生态环境。充填采矿技术则是一种可靠的保护方式,它为开采复杂的难采矿床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它能够对特定需要优先开采下部、底盘富矿的矿山实行“采富保贫”,并能减少矿产资源的破坏和损失。
5 充填采矿的研究方向
综上,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及矿山应科学制定矿产资源综合开发规划与设计方案,进行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开展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废弃地复垦等方面的规划。矿山固体废料充填采矿工艺是绿色采矿的主体支撑技术,基于目前充填工艺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尾砂与废石仍为矿山充填的主要物料。因此,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及矿山应着力研究并推广尾矿干排技术,全面推广充填采矿。
参考文献
[1]乔登攀,程伟华,张磊,等.现代采矿理念与充填采矿[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1(2):7-14.
[2]贺兵红.近十年来充填技术在铁矿山的应用进展[J].工程建设,2011(4):28-32+41.
[3]王谦源,李洋,曹春蕾.矿山充填技术与胶凝材料的选用[J].采矿技术,2013(3):34-36+107.
[4]陈偶,乔登攀,张国龙,等.现代矿山充填采矿法浅析[J].矿冶,2013(3):30-32+35.
采矿专业 篇12
1“科教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
“科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为: “一条主线、四个层次、三个实践环节、综合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1. 1 一条主线: 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1. 2 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 完成公共课和采矿工程专业的理论学习, 使学生理解采矿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形成基本实践能力; 第二个层次, 完成采矿工程专业主干专业理论学习, 使学生具备专业技术基本应用能力; 第三个层次, 根据学生就业的岗位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 设置多个专业研究兴趣方向, 如矿压理论与控制方向、通风除尘方向、系统工程方向等, 每个方向设置一组课程。第四个层次, 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环节, 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毕业设计模式, 形成适应现代化矿山的运作理念, 丰富毕业设计内容, 让设计与科研相结合。
1. 3 三个实践环节: 狠抓见习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实践环节。针对目前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如实习地点联系难、实习经费紧张、实习内容不全面、实习过程过于简单等问题, 提出相应的措施, 如探索与实习基地合作的新模式, 实现校企 “双赢”局面; 实习内容和过程多元化新模式探索。
2“科教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2. 1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采矿工程专业的建设和教学改革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专业综合能力为根本, 针对社会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 依托行业、融合市场, 构建在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培养模式和教学进程, 深入开展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建设, 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 加强产学研基地的建设, 强化采矿工程技能培训,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 把采矿工程专业建设成为江西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专业。
2. 2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确立。
根据 “科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 强调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中, 在强化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借助科研平台, 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 突出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 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专业理论教学重点进行重新的分析和确定, 在专业课中增设了 “矿山地压与控制”、“数值化矿山理论与实践”、“控制爆破”等课程, 增加了 “矿床地下开采”课程的课时, 将先进的科研技术和成果融入教学中。同时, 将电工技术、矿石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和计算机高级语言等课程调为任选课程, 压缩了 “选矿学”课时; 开设科研引导课程, 帮助学生认识科研、了解科研, 掌握科研的程序和方法, 增强科研的兴趣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在强化专业课和基础课教学的同时, 在任选课中增设 “科学研究法”、“创新理论”、“科教应用型人才孵化”等课程。
3“科教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在采矿工程专业的实施。
3. 1 大一、大二学生强化基础学习, 将科研融入课堂教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充分认识科研在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 树立科研与教学结合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破传统应试教育和狭窄专业教育的封闭模式, 适时地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科研方法和科学思想, 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 将矿山企业急需解决而已解决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 用现实的科研成果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技、创造发明的动力, 增强实际教学的效果, 以科研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掌握从如何选题到围绕课题如何进行信息的调研、选择、收集、分析、研究方案的制订、实验或研究报告的形成等一系列程序和规范。同时, 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内容, 给出一些综合性或实践性题目,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
3. 2 大三、大四强化实践环节, 充分利用科研课题资源。
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科研探索。采矿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和巩固理论教学所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为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将科研内容引入实践教学中, 可以丰富和充实实验教学内容, 形成实验方法、手段的多样化, 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 使学生在实验中了解本专业科技发展新动态、当前科学研究的前沿性课题和矿山企业急需解决的科研问题, 并在实验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怎样使用先进的实验设备, 以构成学生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更好地适应矿山企业的需要。
【采矿专业】推荐阅读:
采矿专业学生12-13
采矿工程专业英语05-18
采矿专业个人简历10-04
本科函授采矿专业自我鉴定01-15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大纲06-01
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论文10-08
采矿助理工程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12-15
采矿作用01-18
采矿生产07-28
采矿行业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