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监测

2024-09-28

人员监测(精选10篇)

人员监测 篇1

1 概述

井下人员跟踪系统 (以下简称系统) 由跟踪系统硬件、软件2部分组成。其主要组成部分是跟踪器和跟踪监测站。跟踪器是用来发送特定用户身份标志号 (简称Tag ID标识卡) 的一种无线发射器。它由人员携带, 或放置在车辆及仪器设备上, 可将它们所处位置和最新记录信息发送给跟踪监测站。跟踪监测站是用来接收并记录Tag ID信息的基站节点。跟踪监测站在接收到用户的信息之后, 将信息传送到中央处理器或控制/通讯中心的计算机里。

跟踪系统的软件可以实时跟踪并记录所有登录到这个系统上的跟踪器及其位置。软件为用户提供了强大的分类、过滤和搜索工具。丰富的报表生成及打印功能, 使大量数据变得易于理解和管理, 并能生成日志。软件具有强大的数据库功能, 可以将大量的数据长期保存和快速检索, 便于记录实时的人员、设备管理和查询历史。软件支持远程联网, 各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异地浏览实时情况和历史记录。

2 构成

跟踪系统由井上与井下2部分组成。井上部分包括地面计算机系统、备用电源系统、外围设备、隔离非本安和本安信号的监测站及避雷器。井下部分包括一系列跟踪监测站、井下人员或车辆佩戴的跟踪器及连接监测站的通讯电缆。

该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

3 功能

(1) 跟踪定位及预警功能。跟踪监测系统可随时查询现时井下人员身份、机车的数量及分布位置。可以显示井下人员、机车在当前或特定时刻所处的区域;可以显示井下人员、机车当日或特定日期的活动踪迹;可对特定的区域人员、机车进行实时跟踪显示。当达到预设的数量上限时作出预警。

(2) 安全保障功能。 (1) 违章记录:对井下一些重要工作面及危险场合, 如果配备人员跟踪器和跟踪监测站可有效地阻止人员违章进入。如有人员擅自闯入, 则将违章人员及违章情况记录在案。 (2) 救护搜寻:如果发生事故, 可对事故现场被困人员进行搜寻和定位, 以便及时救护。

(3) 统计考勤功能。可对下井人员下井次数、时间等分类统计, 便于考核, 并可打印有关报表。还可以与井上大型显示屏连接, 用于管理特定区域的人员出入。

(4) 信息联网查询功能。通过局域网可以方便异地联网查询浏览跟踪信息。远程的浏览用户虽然不可以修改跟踪系统的数据, 但仍然可接收到实时更新的数据, 还可以查阅人员和设备的明细数据, 包括完整的历史数据。

(5) 权限管理功能。跟踪系统软件的所有功能都通过密码保护来限制用户权限, 虽然每个使用跟踪系统浏览视窗的用户都可以查看系统中的数据, 但是如果想更改任何细节设置, 只有数据管理员登录, 才有权限更改。

(6) 人机对话功能。通过显示器、键盘和鼠标及图形界面构成人机对话界面, 具有良好的图形化人机对话功能。

(7) 软件支持图形功能。根据井下跟踪监测站位置可任意对图形进行修改、删除、增加, 通过图形可直观显示任何人员实时位置或任何人员当前 (或指定时间) 的活动轨迹。

(8) 报表浏览打印及上传功能。软件的所有界面都提供了打印选项, 可以将屏幕显示的内容按照报表格式输出给打印机或文件。使用打印计划的功能, 用户可以每隔一定的时间打印出个性化的报表。例如, 在每个轮值班次结束时产生一份书面报告, 其中包含每24 h之内每个员工和装备登录在系统中的时间。各种跟踪信息汇总成报表可在监控中心办公室浏览、打印并通过局域网上传至异地进行浏览及打印。

(9) 自诊断功能。系统中设备发生故障时可报警并记录故障时间和故障设备, 以便查询和打印。

(10) 电池状态监测功能。自动监测电池状态, 有欠电警告。

4 工作原理

4.1 井上部分

跟踪监测系统中, 跟踪系统的软件与硬件进行通讯, 将跟踪器和跟踪监测站的信息供用户访问。跟踪系统的软件可以实时地跟踪并记录所有登录到这个系统上的跟踪器及其位置[1]。软件为用户提供了强大的分类、过滤和搜索工具。丰富的报表生成工具, 使大量数据变得易于理解, 并能生成日志。为了实现这一功能, 跟踪系统包含3个独立的软件应用程序: (1) SQL数据库[2]:用来存储跟踪器和其位置的数据。 (2) 驱动程序:用来与跟踪监测站通讯, 并随时更新数据库里的数据。大多数井下人员跟踪监测系统中只有1个数据库、1个驱动程序, 每天24 h运行。1个系统中安装多个程序实例也是可行的。 (3) 浏览视窗, 用来浏览并编辑数据。在1个井下人员跟踪监测系统中, 通常有若干个浏览视窗被安装在网络上。这3个独立的软件可以安装在1台计算机上, 也可以分别安装在1个网络里的多台计算机上。

跟踪系统的软件允许用户对跟踪器、用户、跟踪监测站和时间这些条件进行任意组合, 来浏览跟踪器的运动全过程。跟踪系统的软件也允许用户查看目标跟踪器的历史记录。软件的所有界面都提供了打印选项, 可以将屏幕显示的内容按照报表格式输出到打印机或文件上。使用打印计划的功能可以让用户每隔一定的时间打印出个性化的报表。例如, 在每个轮值班次结束时产生1份书面报告, 其中包含每24 h之内每个员工和装备登录在系统中的时间。跟踪系统软件的所有功能都通过密码保护来限制用户权限。这样既提供了系统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又不需要时刻进行人工操作。常用功能都可使用热键操作, 包括切换用户级别、将跟踪器与人员关联和打印报告。这不仅提高了日常使用的速度, 同时缩短了新用户的培训时间。

从联网计算机上可以远程浏览跟踪系统, 这需要在计算机上安装相关软件。远程的浏览用户虽然不可以修改跟踪系统的数据, 但仍然可接收到时常更新的数据, 还可以查阅人员和设备的明细数据, 包括完整的历史数据。

避雷器能有效地将沿线进入设备的感应雷击电压吸收和阻拦在安全电压范围内, 以保证地面计算机等外围设备以及井下各分站等避免雷击对监测系统的破坏。

4.2 井下部分

跟踪器是一种体积小、可以配戴在皮带上或通过定制的固定架安装在设备上的独立系统[3]。跟踪器实质上是一个超高频 (UHF) 信号发射器, 它使用频移键控的方式, 通过电路板上的匹配环状天线将数据发送出去。传输的数据是:唯一的身份标志号 (0~1 023之间的整数) 、电池状态、校验和。典型的传输范围是距跟踪监测站天线50 m内 (低射频干扰环境下, 无干扰环境下距离更远) 。

跟踪监测站装在专用的隔爆箱中, 其内部外壳是由1.6 mm的不锈钢制成的, 防水, 防尘。跟踪检测站通过BNC连接器连接1/4波长单极同轴棒状天线, 接受这个超高频的信号。跟踪监测站收到跟踪器的身份标志号和电池状态数据后立刻将其存储到数据堆栈中 (静态可擦写存储器RAM) 。跟踪系统的跟踪监测站能可靠地跟踪在以40 km/h的速度行驶通过的车辆上的至少10个跟踪器携带人员。如果车速较低, 可同时记录的人员数目将会更多。

跟踪监测站接到主机的查询请求后, 通过RS-485串联协议将数据传输到控制中心的电脑上。传统的电缆、光纤和无线数据连接都可以集成在一起, 用来承载上行和下行的数据。

跟踪驱动程序取出跟踪监测站内存中的前20个跟踪器记录, 放在数据库中。一旦数据经过校验后, 系统就会将跟踪监测站内存中的相应记录删除。这个过程继续进行, 直到内存中没有数据为止。整个过程中系统以9 600波特率/s的速度处理5个跟踪器。然后, 系统继续询问下一个跟踪监测站。

跟踪监测站前面板上有清晰可见的LED指示灯, 用来显示跟踪监测站的运行状态。红色指示灯的闪烁代表“工作”, 即反映跟踪监测站电路板上面的晶体振荡器所产生的振荡波。黄色指示灯闪烁代表“读取”, 表明正在读取由1个或者多个跟踪器所发送的信号。绿色指示灯闪烁代表“通讯”, 表明跟踪监测站正在按照中心办公室的要求把存储的数据发送给它。

5 结论

井下人员跟踪监测系统特别适用于矿山和隧道作业, 可以适应井下含有粉尘、瓦斯及爆炸性气体等恶劣工作环境的要求。管理者可随时了解矿工的数量、身份和所在位置, 有助于统一管理。既提高生产现场的安全性, 又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事故中还可迅速指出被困人员所在的位置, 方便营救幸存者和了解应该在哪里集中精力, 从而减少伤亡, 并有效地帮助人员撤离危险场所。

参考文献

[1]李心平.基于射频识别的煤矿井下人员跟踪系统监控子系统[D].山东:山东科技大学, 2007.

[2]陈小奎.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及优化[J].能源技术与管理, 2007 (6) :133-134.

[3]陈健永.人员定位管理系统在煤矿井下的应用[J].能源技术与管理, 2011 (2) :137-138.

人员监测 篇2

近年来,高瓦斯矿井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如何加强安全生产,提高搜救工作效率,摆到了国家各级主管部门和领导的面前。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的日益重视和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我国大中型煤矿及广大乡镇小煤矿已大量装备了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这些安全装备的推广应用大大改善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但目前煤矿井下还普遍存在入井人员管理困难。

RFID人员考勤监测系统采用无源识别卡,应用信息自动识别技术,对煤矿入井人员进行实时考勤、跟踪定位、管理的系统,能够实时掌握井下人员的详细资料、出勤情况、工作区域、行动轨迹等,对巷道移动目标进行非接触式识别和跟踪显示,并绘制出人员行踪路线,在地面主机上显示的同时,可以远程传输至上级管理部门数据中心。此系统能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提升工作人员准确、实时、快速履行煤矿安全监测职能,能有效的进行矿工管理,保证抢险救灾、安全救护的高效运作。

二、系统原理及结构

在入井人员经过的通道和需要监控的巷道中安装射频天线和井下分站,当人员经过射频天线时,封装在矿帽中的无源识别卡感应射频天线磁场能量,发射出全球唯一ID号,同时将自身存储的个人信息立即上传给射频天线,射频天线通过数据传输电缆将读到的信息发送至井下分站,井下分站将接收到的无源识别卡对应的员工信息和检测到的时间存储于数据存储器中,待监控中心的服务器巡检时,通过数据传输接口,上传到监控中心的服务器上,用于显示和查询。

图1 系统图

图2 系统结构图

三、系统设计流程

本系统遵循“统一发卡、统一装备、统一管理”的原则,按准许上岗人员和班组实行“一人一卡”制,该标识卡可视为“上岗证”或“坑道准入证”。具体方案:

1)煤矿生产单位在井下坑道、作业面的交叉道口安装井下分站设备。2)煤矿生产单位向下井工作人员颁发并装备标识卡。

3)系统数据库记录该标识卡所对应人员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所属班

组、所属工种、职务、本人照片、有效期等基本信息。

4)生产单位对该标识卡进行授权后即生效。授权范围包括:该员工可以准入的坑道或 作业面。为防止无关人员和非法人员进入坑道或作业面,系统设置该卡准入坑道或作业面的

时效管理模块及卡的失效、报失等。

5)进入坑道的工作人员必须随身携带标识卡,当持卡人员经过设置识别系统的地点时被系统识别,系统将读取该卡号信息,通过系统传输网络,将持卡人通过的地点、时间等资料传输到地面监控中心进行数据管理;如果采集的卡号无效、或进入限制通道,系统将自动报警,监控中心值班人员接到报警信号,立即执行相关安全工作管理程序。

6)坑道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监控中心在第一时间内可以知道被困人员的基本情况,便于事故救助工作的开展。

7)系统可自动生成考勤作业的统计与管理等方面的报表资料,提高管理效益。

图3 数据处理流程

四、系统功能

(1)考勤功能:能够实时统计入井人员姓名、时间、职位、数量等,并及时统计各单位人员下井班数、班次、迟到、早退信息等;对考勤数据进行统计、查询、汇总、生成报表、打印等。

(2)跟踪功能:井下人员实时动态跟踪、位置显示、运行轨迹回放,实时动态查询某一区域某一时刻井下人员分布。

(3)报警功能:系统对入井人数超计划、进入限制区域、升井超时及系统故障能自动显示和报警。

(4)救护搜寻:可提供位置信息,便于及时救护。(5)组网功能:系统具有强大的组网功能,根据用户需求,监控中心与各矿级系统能够以局域网方式联网运行,使联网的所有矿级系统在使用权限范围内都能共享考勤跟踪数据,便于远程查询和管理。

(6)扩展功能: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扩展空间,可根据需求扩展车辆管理系统、门禁识别考勤系统。

图4 网络结构示意图

人员监测 篇3

关键词:环境监测;管理队伍;优化策略

环境监测是一项具有高技术性以及专业性的工作,需要相关人员在专业知识下不断与时俱进,提升监管效果。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尚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监测质量。本文以此为主线,研究了质管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现报道如下:

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人才缺乏

就目前而言,专业的质量管理人员很少,而能深入做研究并能将其形成理论的人则更少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虽然有着一些实践工作经验,但这些专业人员大多是由现场检测人员或者实验室的分析人员转岗而来,没有经过系统而专业的培训,技术能力欠缺,或者缺乏管理经验,管理不到位;近年来,虽然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有不定期的培训,但也只是临时性的培训,而且没有形成系统,没有完善的培训机制,这些都导致质量管理工作不够全面,缺乏有效的落实。

(二)监管力度不足

在环境质量监测中,理应由专业人员管理在职工作人员,同时对质量管理的结果予以测评。但由于目前环境监测工作范围较大、事务较繁杂,管理者可能会尽量将人员安排至一线做基层环境监测工作以满足工作强度的需要,继而将管理者精简。虽然如此一来基层环境监测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但在工作质量上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在出现意外事件时不能及时解决。更有甚者,部分环境监测管理者可能借口工作繁忙而将监管流于形式,在未经过实质性管理下造成监管浮于表面,起不到最终目的。

(三)培训机制不到位

环境质量监测是一门专业学科,随着目前我国环境的日益恶化,不同种类的环境影响化学物质被检验出来,这边需要每位检测人员了解这些物质并能够初步鉴别。同时,监测人员不仅需了解自身工作的内容,还应了解自身肩上的责任。目前环境监测管理人员明显存在培训力度不足现象,虽有理论培训,但仅为表层理论,没有融入自身观点做深层次的研究。我国大部分环境监测管理者是由一线监测人员或是实验室分析人员调遣而来,虽然在工作经验上存在优势,但毕竟在管理岗位上没有相关经验,没有经过完善的质量管理培训,在管理效力上存在缺陷。现阶段的培训机制在培训力度上较浅,且存在不定期、系统性差、临时性等影响因素,对管理者的培训有效性偏低。

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队伍建设的优化策略

(一)提升管理者工作意识

环境监测管理者理应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了解到环境监测质量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相关部门应长期开展相关法规及文件的宣传以及思想贯彻,深入、持续的从思想上令每位管理者认识到工作责任心,加强全体人员管理知识储备与管理能力,将质量控制理念深入其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哲学上认为,意识能够对事物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管理者在意识上重视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这一工作,便可在日常管理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监测管理质量。

(二)系统性理论的支撑

环境监测质量是监测站工作的重中之重,每日除了要完成日常的监测任务,还需抓好对质量的控制工作。针对这一点,现已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的工作意见》,促使质量管理人员加强对质量的管理和控制工作,有完善的机制来规范监测工作,包括:来样分析、人员档案、仪器设备的管理,数据报表上报的管理,环评本底监测,质量管理和控制等;质量管理人员应严格的按照制度进行监督考核,定期组织人员进行现场的监督检查工作,监测报告统一经由授权签字人才能签发,实施三级审核制度。质量监控技术是目前的侧重点,质量管理人员缺乏有效的市场管理手段,也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系统的理论。目前有这两本书籍及规范涉及了相关内容,《环境空气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

(三)完善评价体系

针对目前环境质量监测体系,选取具有代表性或特殊性的监测方式、项目、领域设计出针对性评价体系。例如可建立要素监测质控體系、应急监测体系、系统监测的QC、QA体系等,从具体环境质量监测的具体项目着手,逐步达到全局的质量控制。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需要从每位工作人员着手,在完成阶段性工作后予以工作质量评价,了解管理人员的办事效率及管理效力,通过阶段性评价与考核找出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综合评判管理者能力。

结语:

环境质量监测管理者首先应从意识上了解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从根本上端正工作态度,之后通过有效的评价体系以及理论支撑对日常管理工作加以巩固。只有建立一支高效的质量管理队伍,才能够不断对质管体系予以完善,提升环境监测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力.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0,05(23):5-7.

[2]高永霞.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J].科技风,2011,14(16):124.

[3]李政. 浅析如何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J].环境,2011,S1(24):30-31.

[4]董铮,王琳,田芳. 环境监测人员上岗证积分管理制度初探[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4,03(06):53-54.

作者简介:李晓敏(1986.12-)女,汉族,党员,广东东莞人,广东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东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测试分析技术员。

医务人员洗手前后监测分析 篇4

关键词:医务人员,手卫生,洗手前后,监测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大量侵入性操作的临床应用及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医院感染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在众多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中, 通过手的媒介导致医院感染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突出的、被循证医学验证、众所周知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1], 正确的洗手是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 进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最简单、最经济、最方便和最有效的方法。但在临床工作中, 许多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导致手卫生依从性差, 洗手合格率低。卫生学监测结果往往发现医务人员不规范洗手前后细菌培养超标[2]。为了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有效促进和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我院感染管理科针对我院医务人员洗手前后细菌培养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旨在引起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的重视, 促进规范洗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1年4月—6月, 对全院10个临床科室的医护人员洗手前后进行卫生学监测。其中, 洗手前采样102份, 医生39份, 护士63份;洗手后采样150份, 医生63份, 护士87份。

1.2 调查方法

按照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3]中的方法, 对医务人员洗手前后进行采样监测。被检者5指并拢, 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 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 cm2.涂擦过程中同时转动棉拭子, 将棉拭子接触操作者部分剪去, 之后投入10 m 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送检, 检测细菌总数。

1.3 判定标准

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的标准判定, 医务人员手卫生消毒后细菌菌落总数≤10 cfu/cm2.

2 结果

2.1 护士手卫生好于医生

见表1.

经随机监测发现, 护理人员洗手前后合格率均高于医疗人员, 可见护理人员平时比较注重手卫生。

2.2 洗手可以去除大部分暂居菌

洗手前后监测比较, 医务人员洗手后卫生学监测合格率明显提高。

2.3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

医务人员平时对手卫生重视不够, 没有认识到清洁的双手在阻断医院感染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与手卫生操作不够规范有关。

3 讨论

3.1 护士手卫生合格率高于医生手卫生合格率

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4], 在医院病房里, 医院感染通常是直接或间接通过手传播的, 合格的手卫生可极大地减少医院感染并降低感染的危险性,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手卫生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调查监测发现, 护士无菌观念强, 经常接受技能操作培训, 对手卫生知识掌握相对较好, 虽然平时工作量大、时间紧, 仍然坚持在接触患者前后洗手, 自身防护意识强, 对预防感染和减少耐药菌传播的意识也较强, 对手卫生工作比较重视;而临床医生重科研, 重医疗, 对手卫生相对重视不够, 导致洗手不规范或漏洗。

3.2 正确、认真地洗手可以去除大部分暂居菌

目前, 手卫生已成为国际上关注的最重要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就是洗手。洗手能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细菌, 洗手彻底, 能将手部90%以上的暂居菌去除, 切断通过手传播的感染途径。暂居菌指寄居在皮肤表层[3], 常规洗手容易被清除的微生物, 直接接触患者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时可获得, 可随时通过手传播, 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暂居菌很少在皮肤上繁殖, 附着不牢固, 易于被机械 (冲洗) 或化学 (消毒) 方法去除。常居菌指可从大部分人体皮肤上分离出来的微生物[3], 在皮肤上持久存在的固有寄居菌, 不易被机械的摩擦清除, 一般不致病。常居菌在皮肤上长期生存和繁殖, 洗手不易去除, 必须使用消毒剂将其杀灭。因此, 按照标准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可以去除大部分暂居菌。清洁的医疗和护理, 是提高患者治疗安全性的重要举措。

3.3 对手卫生重视不够

手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方面存在不足, 致使临床医务人员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手卫生和医院感染发生的关系, 未感受到手卫生对患者自身带来的好处, 甚至对此抱怀疑态度。部分医务人员对待手卫生的态度敷衍, 认为工作繁忙, 可以不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操作, 或者认为戴手套可以替代洗手。只保护自己, 而忽视手污染传播疾病的途径, 造成实际手卫生质量较差[5]。通过本次监测, 加深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的认识, 加强手卫生知识的宣教工作, 强化六步洗手法规范操作, 进一步加强监督, 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4 结论

虽然我院在手卫生设施方面, 院领导重视, 投入巨资, 早已得到改善, 但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不强, 手卫生依从性较差。通过本次监测, 医务人员手卫生主观意识得到提高, 深刻地认识到洗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了自身及家人的健康要勤洗手, 为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要勤洗手。手卫生依从性监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监测, 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 加强手卫生知识培训与宣传教育, 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最终达到预防并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晓玲, 吴克艳.医务人员洗手现状与管理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3) :13-15.

[2]牟玉英, 王新, 李君.不同病区医护手监测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5) :440-44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S].2009-04-01.

[4]钟秀玲.医院手卫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4-5.

煤矿矿井监测监控人员试题 篇5

一、填空题(每空1分×20=20分)

1、采区回风巷、一翼回风巷及总回风巷道内的临时施工的电气设备上风侧 m— m处应设置甲烷传感器。

2、装备矿井安全监控系统的矿井,每一个采区、一翼回风巷及总回风巷的测风站应设置,主要通风机的风硐应设置。

3、采煤工作面采用串联通风时,被串工作面的 进风巷 必须设置甲烷传感器。掘进机必须设置 机载式 甲烷断电仪或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

4、防爆型煤矿安全监控设备之间的、信号必须为本质安全型信号。

5、《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煤矿必须及时填绘反映实际情况的安全监测。

6、安全监控设备布置图和接线图应 传感器、声光报警器、断电器、分站、电源、中心站等设备的位置、接线、断电范围、传输电缆等,并根据实际布置。

7、矿井监控系统一般由、、分站、电源箱、主站、主机、打印机、电视墙、管理工作站、服务器、路由器、UPS电源、电缆和接线盒等组成

8、井下煤仓、地面选煤厂煤仓 应设置 传感器。

9、甲烷传感器是 矿井环境气体中及抽放管道内 的装置。

10、安全监控设备必须定期进行调试、校正,每月至少 次。甲烷传感器、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等采用载体催化元件的甲烷检测设备,每 天必须使用校准气样和空气样调校1次。每 天必须对甲烷超限断电功能进行测试。

二、选择题(每题2分×10=20分)

1、“历史曲线”可显示。

A 2分钟平均值曲线 B 5分钟平均值曲线 C 10分钟平均值曲线

2、低瓦斯矿井采煤工作面风流中的甲烷传感器的报警浓度≥1.0%;断电浓度≥ CH4。A 0.75% B 1.0% C 1.5%

3、掘进工作面风流中甲烷传感器距迎头必须< m。A 5m B 10m C 15m。

4、回风流中的机电硐室,必须在入风口处3~5m的范围内设置甲烷传感器,其报警和断电浓度必须≥ CH4。

A 0.5% B 0.75% C 1%

5、监测监控系统必须具有防 保护。A 水 B 雷电 C 尘

6、拆除或改变与安全监控设备关联的电气设备的电源线及控制线、检修与安全监控设备关联的电气设备、需要安全监控设备停止运行时,须报告,并制定安全措施后方可进行。A 矿调度室 B 矿办公室 C 生产矿长

7、主要通风机的风硐应设置 传感器。

A 压力 B 温度 C 一氧化碳

8、矿井应配备传感器、分站等安全监控设备备件,备用数量不少于应配备数量的 %。A、20 B、30 C、50

9、监测监控系统传感器至分站之间的传输距离应不小于 km;分站至传输接口、分站至分站之间最大传输距离不小于 km。A、2 10 B、2 20 C、10 2

10、为了保证数据在遭到破坏后能及时恢复,必须定期进行。A、数据维护 B、数据备份 C、病毒检测

三、判断题(每题2分×10=20分)

1、监测监控系统可以不安装避雷器。()

2、中心站允许网络终端连接数是无限制的。()

3、监测装置在井下连续运行6~12个月,必须将井下部分全部运到井上进行全面检修。()

4、中心站设备的接地电阻,每两年应测试一次,保证其阻值小于2Ω。()

5、存放未用的安全监测监控电池组(箱)应每月检验一次放电时间。()

6、低浓度甲烷传感器经过4%以上高浓度甲烷冲击后,应及时进行校验或更换。()

7、所谓本质安全电路,是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正常工作或规定的故障状态下产生的电火花和热效应均不能点燃规定的爆炸性混合物的电路。()

8、中心站主机和客户端计算机可以向其写入各种数据。()

9、煤矿安全监控设备之间必须使用专用阻燃电缆或光缆连接,可以与调度电话电缆或动力电缆等共用。()

10、掘进工作面使用2台局部通风机供风的,2台局部通风机都必须同时实现风电闭锁。()

三、问答题(每题10分×4=40分)

1、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必须具备哪些功能?

2、《煤矿安全规程》对安全监控设备的供电电源有何规定?

3、装备矿井安全监控系统的矿井应在哪些设备上安设开停传感器?

祁南煤矿人员安全监测系统的改造 篇6

淮北矿业集团祁南煤矿现有矿用人员安全监测系统于2005年投入使用, 目前现场实际运行中存在以下问题: (1) 系统使用年限较长, 部分设备出现了老化、损毁等状况, 已经无法正常运行, 而且已经不完全符合AQ6201—2006的要求了; (2) 矿井南翼采区、新开拓的东翼采区没有布设监测分站; (3) 原传输线路采用2芯屏蔽电缆, 各监测分站之间采用串接方式, 一旦主干电缆出现问题, 断点后的所有监测分站数据均无法上传。

为此, 祁南煤矿结合矿井安全管理的实际需求, 提出将原KJ69矿用人员安全监测系统升级改造为KJ69N矿用人员安全监测系统。本文重点介绍该系统改造的具体方案和系统功能及特点。

1 系统总体改造方案

将KJ69矿用人员安全监测系统升级改造为KJ69N矿用人员安全监测系统的具体实施方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传输物理链路采用GEPON工业控制环网, 各监测分站就地接入环网交换机的RS485接口;对于距离环网交换机比较远的监测分站, 可以先把分站串接, 然后再接入环网交换机的RS485口。

(2) 对原KJF30监测分站和KJF30.2无线接收器进行升级, 使其可以同时接收到KGE11和KGE37B无线编码发射器的信号。

(3) 新增KJF80.1监测分站和KJF80.2A无线接收器必须兼容KGE11无线编码器。

(4) 系统具备Web分级查询功能:矿长可以查询到全体人员;部门领导可以查询到本部门人员;个人只能查询到本人。

(5) 系统与矿、集团公司现有的工资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无缝集成。

新系统的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KJF80数据检测站是KJ69N矿用人员安全监测系统的主要组成设备, 它结合目前最先进的无线电通信技术, 通过KJF80.2无线接收器对KGE37、KGE11无线编码发射器发出的无线编码信号进行接收处理, 可检测出井下人员的位置、编码和移动方向, 并可提供开关量信号输出和串行数据信号输出, 完成对井下人员的监测功能。

2 KJ69N矿用人员安全监测系统功能及特点

KJ69N矿用人员安全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

(1) 井下人员监测查询功能:可实时监测当前各区域、各部门、各工种、各职务下井人数及人员区域分布情况;可对特定人员实时跟踪, 对重要区域单独显示;可实时查询当前井下人员的数量及分布情况、人员所处的位置、人员的活动踪迹及在各区域的停留时间;可查询区域当前人员信息、人员进入区域的时间和各监测点人员的经过信息;可查询任一历史时刻的人员分布情况。

(2) 安全保障功能:超时报警功能, 即人员在井下时间超过规定的时间, 自动报警提示并提供相关人员的名单等信息;分站、读卡器、识别卡等设备故障报警功能。

(3) 统计考勤功能:可查询任一班次及时间段各部门下井人数及下井时间;可显示1个月或任一时间段内某部门或某个人的下井考勤情况, 并根据工种、职务、部门等 (规定足班时间) , 判断同类别的人员是否足班;可显示1个月或任一时间段内某部门及某人员的下井时长分布情况和该时间段内平均井下时长;可显示下井人员确切的下井时间和上井时间, 统计井下持续时间;可单独统计考核某些特殊工种、职务人员的上下井情况;可单独考核某部门1个月或任一时间段的所有人员班次考勤总计。

(4) 信息联网功能:可向集团、矿信息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等提供有关人员的实时和统计信息, 可通过集团城域网以网页的方式实现信息共享功能。

(5) 矢量放大、缩小功能:具备图形矢量放大、缩小功能。

KJ69N矿用人员安全监测系统的主要特点:

(1) 被测目标无负担:被测人员通过检测点无需主动进行任何操作。

(2) 通行方式无限制:对被测人员经过检测点的通行方式没有限制, 允许多人以“鱼贯而入”、“成组成群”的方式通过检测点, 不影响井下人员的正常通行和正常作业。

(3) 结构简单、配置灵活:可根据具体需要及投资情况灵活设置井下无线数据监测站。监测站设置得越多, 则划分的人员定位区域越多, 人员定位的空间范围越准确。

(4) 节省资源:可以在人员监测系统网络中加设环境参数、工矿等其它类型的传感器, 构成多功能的综合监测系统。

(5) 一站多点、节省投入:每个无线接收站 (读卡器) 可连接2~8个无线接收头, 可满足井下丁字巷、十字巷、井口等复杂路况的安装要求, 减少投入, 增加系统可靠性。

(6) 系统自维护:系统可实时监测在用无线编码发射器的供电情况、无线接收器的通信情况及数据监测站的供电状态。

3 结语

KJ69N矿用人员安全监测系统在祁南煤矿投入使用至今, 运行稳定可靠, 较改造前的KJ69矿用人员安全监测系统节省了大量的投资和维护费用, 强化了井下现场安全管理, 提高了矿井安全生产能力,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鲁华.基于无线通信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研究[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 2006.

[2]赵金凤.KJ69型人员安全监测系统及其在煤矿井下的应用[J].煤, 2004, 13 (3) .

[3]黄旭慧.基于ZigBee技术的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研究与应用[D].南昌:南昌大学, 2007.

[4]郭芳萍.一种便利实用的矿井人员安全监测系统[J].工矿自动化, 2005 (3) .

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的研究 篇7

摘要:手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环节, 目前对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检测已经被列为各医院检测的重点。手是医护人员与病患直接或者间接传播病原菌的桥梁, 医护人员的手是否卫生, 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健康。因此, 加强对手卫生的检测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就目前的形式来看, 手卫生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现就目前我国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现状展开讨论, 以减少患者的感染率。

关键词:手卫生,监测,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张宇.我国医护人员手卫生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 2009, 6.

[2]孙艳茹.医护人员手卫生检测结果[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8, 25.

人员监测 篇8

关键词:矿灯,人员定位,瓦斯监测

1 引言

矿灯是煤矿井下矿工的眼睛, 矿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井下矿工的生命安全与工作效益,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 对矿灯要求越来越高。安全性和多功能性越来越成为矿灯重要的指标, 早期的矿灯功能单一, 大多数只有照明功能, 即使后来出现的报警矿灯也只具有瓦斯监测报警功能, 并没有与地面联网构成系统, 地面管理人员无法通过报警矿灯及时获取井下瓦斯状况, 更无法知道井下人员的位置、分布等信息。新型多功能矿灯具有瓦斯监测超限报警功能且能够将信息传输至地面中心站, 解决了原报警灯信号不能被上位机获取的问题。同时该矿灯能够将井下人员分布、位置信息及时上传地面中心站。改变了传统矿灯的功能单一问题, 从而提高了煤矿的安全生产和防灾救灾能力[1,2]。

具有瓦斯监测、人员定位等功能的新型智能矿灯, 可以实现矿灯瓦斯的移动监测, 同时还能够实现井下人员定位, 而传统的矿灯大部分还只是照明工具, 即使有些矿灯也具备瓦斯检测报警功能, 但检测数据并没有上传至地面, 本智能矿灯是对传统矿灯的一大改进, 通过将瓦斯数据和人员定位数据上传地面中心站, 使地面能够及时了解井下人员的位置、分布及瓦斯含量, 从而能够提高煤矿安全生产能力[3]。

2 总体设计

将矿灯系统与PC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集照明、瓦斯监测、瓦斯超限报警及人员定位的多功能系统, 提高了煤矿生产的自动化水平。本系统以单片机为核心构成智能瓦斯报警器, 能够实现对矿井瓦斯浓度的采集和报警控制、信号滤波、零点漂移的抑制和非线性处理等。克服了当前瓦斯报警矿灯存在零点漂移较大, 维护周期短, 抗机械干扰能力差等问题。

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使矿灯具有人员移动定位的功能, 通过现场总线可将这些信息传输到地面中心站, 使地面管理人员能够了解井下人员的位置及分布信息, 实现了矿灯的多功能性, 从而可以解决当前瓦斯报警矿灯功能单一的问题[4]。

如图1所示, 由智能矿灯通过现场总线及传输接口至地面上位机, 嵌入到当前的矿井安全监控大系统中。从而完成了人员定位和瓦斯监测的功能。无线通信模块采用单片射频收发器芯片nRF905, 来实现瓦斯信息和人员位置信息的上传, 从而可以构成一个集照明、瓦斯监测报警、人员定位的综合系统。其中人员信息用矿灯的编号来表示, 人员的位置用无线接收分站的位置表示。

3 矿灯系统硬件设计

矿灯的硬件主要包括:单片机主控电路、瓦斯监测电路、无线通信电路、报警功能电路、显示电路。结构组成如图2所示。

3.1 单片机主控电路

MCU选择MSP430系列的一款低功耗单片机。它是TI公司近年来推出的一款高档16位单片机, 片上外围功能模块丰富, 超低功耗, 性价比高, 开发方便简洁。片内已集成10通道AD, 3个并行端口, 一个RS485串行通讯口[5], 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仪表、智能传感器、工业监测等领域。如图3, 全部已通过网络标号与外围电路连接, 实现对应的功能。

3.2 瓦斯监控及无线收发模块

瓦斯功能模块主要由瓦斯监测电路来实现瓦斯监测, 瓦斯检测电路由瓦斯传感器、信号放大电路等组成。瓦斯传感器内部是基于电桥的检测原理, 在瓦斯含量为零时电桥是平衡的, 没有电压输出。当空气中含有瓦斯气体时, 瓦斯气体使传感器内部的催化元件产生无焰催化燃烧, 从而温度增高, 桥臂的阻值变化, 此时电桥不再平衡, 故有信号电压输出[6]。这个电压信号, 经过放大等信号调理后输入单片机的AD口, 单片机通过AD采集信号, 经过软件计算后将瓦斯浓度在液晶上显示出来, 并判断当前的瓦斯浓度是否超过瓦斯含量的上限, 如若超限则继电器动作从而驱动声光报警。瓦斯传感器选择气敏传感器MJC4/3.0, 瓦斯监测电路如图4所示。

无线发射模块采用nRF905模快, nRF905无线收发模块是挪威Nordic公司推出的单片射频发射器芯片, 工作电压为1.9~3.6V, QFN

封装, 工作于433/868/915MHz3个ISM频道。nRF905模块负责将数据 (矿灯编号和瓦斯浓度数据) 发送出去, 由对应的接收装置 (接收分站) 接收, 接收装置将接收的数据通过总线传送至地面监控中心。监控中心通过上位机软件和数据库完成瓦斯信息的实时监测, 同时根据接收分站地址、矿灯编号完成人员的实时定位。nRF905电路接口如图5所示。

3.3 电源电路

电源采用低压差线性芯片SPX1117-3.3, 该芯片能够输出稳定的3.3V电压, 给MCU提供工作电源。同时采用MC1403芯片产生2.5V给传感器供电, 电源电路如图6、7所示。

3.4 报警及显示电路

报警模块主要采用三极管9013来驱动发光二极管及扬声器实现声光报警。如图8所示, ALARM接到MCU的P2.0口, 当该端口输出“1”时, 三极管导通, 蜂鸣器的地回路通过三极管接通, 蜂鸣器鸣叫。

LCD显示主要用来实时显示当前的瓦斯浓度。液晶采用12864, 八个数据口 (DB0-DB7) 分别接MCU的P1口及部分P2口, RD、WR为液晶的三个控制引脚, 分别读、写。分别接到MCU的P3.4和P3.5, 由这两个端口控制液晶的读写。如图9所示。

4 软件设计

4.1 矿灯主程序设计

采用freescale 16位增强型HCS12 CPU, 片内总线频率达60MHz, 内置watchdog, 可防程序死锁跑飞。内置低功耗睡眠功能, 芯片可加密, 只需要设置几个寄存器就能实现程序的加密, 可防止程序代码的非法拷贝。软件用C语言编程, 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 包括主程序, 初始化子程序, 数据采集子程序, 发送/接受子程序, 光报警及声报警驱动程序等。主程序流程图如图10所示。

4.2 无线通信软件设计

瓦斯监测量和员工身份信息都是通过无线通信传给接受分站, 考虑到多个携带标签的矿灯 (矿工) 出现在一个分站时, 就涉及的如何防碰撞的问题, 本系统采用二级制搜素算法来解决标签碰撞的问题。标签的整个工作流程如图11所示。

数据包括两个部分, 员工身份信息 (用矿灯ID表示) 和瓦斯浓度, 两部分按照通信协议组成一帧发送出去, 人员ID是一个8位的二进制数据, 处于一帧的前部分, 首先传送的是这一部分, 当发生碰撞时, 利用二进制碰撞算法对这一部分数据进行处理, 从而确定要碰撞矿灯发送数据的先后顺序。整个无线通信都由模块nRF905完成, 它能够全双工通信, 即可以同时发射和与接收数据。MCU将数据通过SPI接口发送给nRF905模块, 该模块会自动在数据前后分别加上前导码和校验码, 组成一帧数据发送出去[7]。

5结语

本文就一种新型多功能智能矿灯系统的设计展开分析。讨论了瓦斯监测和人员定位功能在矿灯上的实现, 本系统已经在部分煤矿得到应用, 实验证明, 系统运行效果良好, 稳定可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相信矿灯将会集成更多更有用的功能, 为提高煤矿安全生产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谷守碌.我国瓦斯报警矿灯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的探讨[J].煤炭科学技术, 1996, 24 (4) :35-37.

[2]张景辉, 文熙权.单片机控制甲烷警报矿灯的研制[J].煤炭技术, 2002, 21 (1) :20-21.

[3]刘海军.甲烷报警矿灯的应用实践[J].煤, 2006 (4) :34-35.

[4]田大垒, 关荣锋, 王杏.新型LED矿灯的设计与仿真[J].煤矿机电, 2007 (6) :46-47.

[5]MSP430datashee[t EB/OL].http://www.TI.com, 2007.

[6]闫一功, 张磊.矿灯式甲烷测报仪设计[J].煤矿安全, 2008 (9) :13-14.

人员监测 篇9

1 方法与标准

1.1 调查方法

利用美国QUEST公司生产的振动积分器(VI-100)测量机械振动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利用美国QUEST公司生产的人体振动监测仪(HAVPRO)测量台车操作人员X、Y、Z 3个轴向的全身振动(whole body vibration,WBV)暴露情况。按照《人体全身振动环境的测量规范》(GB/T 13441-92)的要求进行,在台车作业状态下,随台车操作手在作业点位跟随作业人员同步进行监测;振动积分器的传感器固定在台车操作台上,人体振动监测仪的传感器放置于操作手在台车上站立的位置,按X、Y、Z 3个轴向的位置摆放,由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仪器并记录数据,连续监测4 h。

1.2 评价标准

按照《人体受全身振动影响的评估》(ISO 2631-42001机械振动和冲击)和《人体全身振动暴露的舒适性降低界限和评价准则》(GB/T 13442-1992)的相应标准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机械振动监测结果

对振动积分器所监测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分别计算其均值与标准差,结果见表1。

2.2 人体WBV暴露监测结果

由于人体不能对振动作出瞬时的反应,而是对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加速度作出反应,因此国内外对环境振动影响的分析采用加速度有效值的方法,即振动的加速度级表示。根据国际标准ISO 2631-4的规定,振动加速度级的计算方法为:

undefined

式中:VAL—振动加速度级,dB;a—振动加速度有效值,m/s2;a0—基准加速度(10-6 m/s2)。

依此公式计算所监测的3个轴向人体振动加速度级的结果,见表2。

注:X、Y和Z为人体振动监测仪监测时的3个轴向位置。

3 讨论

WBV作为一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通常采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描述振动,由于作业台车的位移相对较小,如表1所示,平均为1.172×105 m,因此,振动位移的影响相对不明显。而人体对振动的感受与速度和加速度有更强的关联性[1],而且作业台车的振动加速度较大,如表1显示,该台车作业时振动的加速度平均为0.494 g,即4.85 m/s2,速度为0.045 8 cm/s。研究表明,人在暴露于10、20和25 Hz时,0.3 g的Z轴向振动条件下,连续计算能力显著下降[2]。而所测的台车振动加速度为0.5 g,所以作业台车的加速度可能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影响。

振动加速度级是瞬时振动平均值在一段时间内平均数的平方根,目前,国际和国内都采用由加速度有效值计算的加速度级对环境振动进行分析,而台车操作人员作业时站立于台车上,所以台车的振动即相当于操作人员作业时的环境振动。一般人刚刚感觉到的环境垂直振动为10-5 m/s2,对应的振动加速度级为60 dB;不可忍耐的加速度为5×10-1 m/s2,对应114 dB[3]。舒适性降低的界限值按振动频率、暴露时间和振动作用方式不同而异,在人体最敏感的频率范围界限最低,对应于Z轴,其范围为4~8 Hz;对应于X、Y轴,其范围为1~2 Hz。频率为4~8 Hz的振动暴露4 h在垂直方向舒适度降低的振动加速度值为0.17 m/s2,对应的振动加速度级为104.61 dB;对于X、Y轴向1或2 Hz的振动加速度值为0.11 m/s2,对应的振动加速度级为100.83 dB。而调查结果显示,本次测量的台车作业的振动在垂直的Z轴向上的加速度级最低为95.19 dB,最高为124.70 dB,平均109.17 dB,而长期最大峰值则为143.73 dB。其平均值已接近人体不可忍耐的加速度级,而最大值与长期最大峰值都超过了人体不可忍耐的加速度级。而X/Y轴向振动加速度级的平均值也超过了GB/T 13442-92中规定的人体舒适性减低的限值。

台车操作人员接触的振动属于多轴向冲击振动,作业方式为站立在台车上操作机械臂的控制装置,而且一次作业的时间至少4 h。当振动强度达到不适程度时,人体往往出现头痛、头晕、疲劳、瞌睡、出汗、失眠、多梦和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综合征;长期暴露于WBV可引起心电图异常改变率增高,其中以窦性心动过缓、S-T段下移、心室高电压和右束支传导阻滞多见,WBV还可使操作错误率升高,操作反应时间延长,且垂直振动比水平振动的作用明显。而且台车钻探作业时操作人员作业环境的噪声也很大,最高达120 dB(A)(另文报道),强烈的振动和高分贝噪声的长期刺激,人体还会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和失调,引起生理功能下降,出现失眠乏力、听视觉迟钝、恶心呕吐。头晕目眩、食欲不振、疲劳倦怠、情绪波动、紧张、烦躁、疼痛等症状[4]。为降低振动对操作人员的危害,在作业台车上安装防振材料可起缓冲作用;从个体防护的角度,尽量采取相互交替的工作方式和作业姿势,避免长时间单一体位的作业方式,从而降低和减少疲劳;尽量采用间歇工作制,长时间工作的施工人员应在作业一段时间后进行休息,活动手指、上下肢和身体各部位,消除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工作后,最好用热水洗浴,这样有助于血管的扩张,改善局部血流循环;同时多食用富含维生素B1、维生素C的食物,补充体内维生素的消耗,这些对改善血管功能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向东,高捷,阎维明.环境振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25(1):74.

[2]姚永杰,韩厉萍,吴兴裕,等.全身轴低频振动对人体计算能力时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7,18(1):87.

[3]董霜,朱元清.环境振动对人体的影响[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4,22(3):24.

人员监测 篇10

关键词:医务人员,锐器伤,监测,防护

锐器伤是医疗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危害,针刺伤是导致临床医护人员发生血液传播疾病感染的重要途径。为了降低和避免锐器伤的发生,探讨锐器伤的有效防护对策,笔者对一所县级中医院的锐器伤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7年~2011年院感办监测资料,上报登记的《医务人员锐器伤登记表》39例锐器伤,其中男7人,女32人,年龄19~40岁,暴露源为HBV感染者血液的9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发生锐器伤的医务人员基本资料,发生经过、操作环节、受伤前后防护处理等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锐器伤人员一般资料及发生科室、时间分布锐器伤发生构成比等资料详见表1。

2.2 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的操作环节,详见表2。

2.3 锐器种类统计资料见表3,实际调查中护理人员加药时发生损伤率较高,上报仅1例,是因伤口损伤严重,需缝合,才上报,上报率低可能是认为玻璃是清洁物品,未接触患者,没有污染。

2.4 防护措施,见表4。

3 讨论

3.1 发生原因

(1) 操作环节不熟练、不规范,医护人员存在医疗操作不规范或不谨慎[1],如医生手术缝合、侵入性操作,护士注射、拔出针头等操作都要接触锐器,一旦针头处理不正确及手术操作防护不当,很容易导致针刺伤[2]; (2) 人员少工作繁忙,锐器伤多集中在上午、中午这两个时段[3],上午病人检查、治疗集中,中班值班人员少,工作较忙,易发生锐器伤; (3) 熟练度不够工作强度大,10~20年工龄及0~5年医务人员是高发人群,低年资人员由于经验及熟练度不够,操作不规范是锐器伤的高危人群[4],而10~20年工龄的医务人员应是科室业务骨干,工作经验丰富,处理危重病人的能力较强,诊治、抢救、手术工作强度大,繁重持续操作也易出现锐器伤; (4) 工作量较大、手术较多,锐器伤发生科室多集中于手术室、内科护理病区、门诊输液室,这些科室多存在工作量较大、较繁忙等现象; (5) 医疗环境差布局不合理,由于医疗保险率的提高,单病种限价,乡镇医院改革等原因,县级医疗机构病员持续上升,县级中医院的医疗用房格外拥挤,病房床间距不足,走廊加床,治疗室、抢救室空间小,手术间布局不合理,手术间少,连台手术多;房屋陈旧、光线不充足等因素也造成治疗、抢救等操作中发生锐器伤。

3.2 防护对策

(1) 加强人员的培训与管理,认真学习《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的相关内容,科室张贴标准预防、针刺伤防护、处理、手卫生等宣传画,便于学习、应用。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时间,重点科室的管理[5]; (2) 改善医疗环境、合理布局流程,尤其在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合理配备医务人力资源,缓解工作压力及疲劳; (3) 执行操作规程,落实标准预防的防护措施,无菌操作、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必须戴手套。正确处置锐器,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4) 受伤后予以正确的处理措施,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后予以消毒,并包扎伤口,及时进行上报登记,评估锐器伤情况,进行检测,和必要的预防接种; (5) 检测预防接种,住院患者常规生化检查,包括肝功能、二对半;对于手术、分娩病人必须进行免疫检查,使医务人员及时采取针对性防护措[6]。

通过综合干预措施,医务人员对针刺伤防护意识明显增强,能较好的实施标准预防及防护措施,医务人员针刺伤发生率明显下降。随访,39例锐器伤人员无一例血源性感染。但是,保洁人员锐器伤无一例上报,跟他们认识不足、文化较低、年龄偏大有关,虽进行了培训,疫苗接种,但发生锐器伤后未能及时上报,对伤口处理及检测还需要加强。

参考文献

[1]孔令茹, 孔令俊, 李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分析及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7) :1393-1394.

[2]杨永杰, 李艳, 郝光.53例血源性职业暴露与风险防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7) :1395-1396.

[3]艳凛, 刘庆利, 张荣泽.肝胆外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2) :2623-2624.

[4]陈敏, 郑艳, 王文爱, 等.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分析及控制策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5) :3306-3307..

[5]孙吉花, 邱会芬, 李卫光.医务人员锐器伤危险因素调查及防护体系应用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 (12) :2620-2622.

上一篇:大疱性类天疱疮护理下一篇:咸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