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媒体特征浅析(精选6篇)
移动通信媒体特征浅析 篇1
1 交通移动媒体的含义
交通移动媒体, 主要是指采用数字广播技术 (主要指地面传输技术) 播出, 接收终端安装在各类汽车、火车、地铁、飞机、船舶和电梯等交通工具上, 以满足流动人群的视听需求为主的新型媒体。具体的形式有移动电视、GPS播报、车载框架2.0等, 目前比较成熟的是移动电视。
2 交通移动媒体的类型
交通移动媒体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 但是, 交通移动媒体的种类多, 发展速度快, 并且品牌意识强。其中交通移动电视的数量及规模扩张是近年来新兴媒体行业的一大亮点, 无线数字地面传输技术还未在家庭电视上开始大规模转换, 就已经透过各种交通工具进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中。目前, 交通移动媒体主要有以下类型:
1) 公交类移动媒体
公交类移动媒体是指使用数字传播技术、能在公交车上同步接收广播电视机构播放的节目的车载广播电视媒体。这类媒体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只有几年的历史。2001年移动电视技术首先在新加坡投入商用, 2002年4月在上海的公交车上试播了国内第一台移动电视, 随后我国的移动电视网络规模迅速扩大, 目前我国已有近60个大中城市的开展了车载广播电视业务。
2) 列车类移动媒体
列车类移动媒体主要是指安装在铁路客运列车内、以铁路乘客为接收对象的广播电视媒体。我国是世界上铁路旅客最多的国家, 每年发送旅客数以10亿计人次。庞大的客流量显然是列车类移动媒体、特别是移动电视媒体发展的强大动力。2004年以来, 我国以北京、上海、广州为核心, 依托贯通全国的铁路网络, 在全国近500列空调列车上安装了8万多台高清晰度液晶电视, 装车网络贯穿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覆盖500个经济活跃城市, 目前已构建起一个全国性的列车类移动电视媒体网络。
3) 地铁类移动媒体
地铁类移动媒体主要是指安装在城市地铁车厢中、以地铁乘客为接收对象的广播电视媒体。虽然受到我国建立地铁客运交通系统的城市数量限制, 地铁类移动媒体的发展远没有像公交电视和列车类电视那样普及。但从2005年10月北京地铁移动电视首车成功试播开始, 到目前为止, 我国已经在8个经济最发达城市的28条地铁上安装了34 000多个电视终端, 而正在建设的地铁线路上也已经做好安装架设准备。
4) 航空类移动媒体
航空类移动媒体主要是指安装在民航飞机机舱内、以飞机乘客为接收对象的广播电视媒体。飞机机载广播电视媒体可分为闭路播放和开路接收两种。闭路播放的广播电视媒体也早已存在多年了, 实时播放的数字广播电视媒体则发展时间不长。我国现已在全国52家主要机场, 12家航空公司, 2 100多条航线上安装了2万多块电视屏幕, 已构建起了一个全国性的航空移动媒体网络。
3 交通移动媒体的媒体优势
3.1 受众覆盖面广泛
基于各类交通工具的交通移动媒体, 受众覆盖面广、接触频率高。我国各城市的公交人口占城市人口的比例达到了75%以上, 使得公交类移动媒体的受众覆盖面最大, 基于公交人口分析, 目前公交移动电视媒体的总体到达率直逼电视, 达95%左右;我国铁路移动媒体日覆盖旅客超过150万人次, 年覆盖6亿多人次;航空移动媒体年覆盖旅客近3亿人次;即使数量有限的地铁类移动媒体, 每日资讯即时传播也达到了2千万人次。这些庞大的数字之下蕴涵的是交通移动媒体巨大的收视人群和发展空间。
3.2 时空再造性优势
交通移动媒体针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移动人群。这部分人群的移动行程恰好处于传统媒体特别是传统电视覆盖的盲区, 是移动电视主要的服务对象。移动电视覆盖交通工具, 将大大延伸电视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受众的覆盖范围, 既拓展了电视媒体的社会及经济利益空间, 也大大增加了受众接受信息和学习知识的时间与空间。
3.3 交通移动媒体所具有的特殊优势
由于处于空间封闭性的媒体稀缺环境中进行传播, 交通移动媒体具有了以下一些特殊的优势
1) 封闭性效果:封闭的空间、枪弹式的效果, 这种情况尤以航空、地铁类移动媒体更为明显;
2) 无选择性效果:移动电视剥夺了观众手中的“遥控器”, 不能调换频道、不能屏蔽广告, 无可选择的接受传播;
3) 强制性效果:强制收视,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体现出一种强制性和垄断传播的特点;
4) 即时性效果:广告信息、促销信息、随时移动、随时收看。
3.4 受众群体性导致的分众传播优势
当媒体不是面对普通大众进行单一且广泛的传播, 而是面向特定的有清晰特征的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 应属于分众传播。交通移动媒体的受众会因时段、地域以及乘坐交通工具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 以前单一的大众市场也由此分裂为不同的“分众市场”。不同类型的交通移动媒体可以针对不同“分众市场”传播不同的节目和信息, 从而获得分众传播优势。
3.5 数字传输优势
交通移动媒体采用先进数字传输技术, 实现了高画质、高音质、多频道、高性能, 能给受众全新的视听感受。
3.6 良好的广告传播优势
由于具有媒体覆盖面广、接触频率高、环境封闭、频道唯一、“强制性”视听、广告成本较低以及分众传播等特点, 使得交通移动媒体广告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
4 结论
交通移动媒体业务刚刚起步, 还面临着技术、政策、内容, 产业链建构等诸多问题的解决, 但是它毕竟具备诸多的传播优势, 排除达到除磷的效果。
4 实验分析
通过试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一体化系统对COD、BOD、氮、磷、悬浮物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对泥水有良好的分离效果, 使污泥层界面相当的清晰, 出水非常的清澈, 能够稳定的运行, 经过处理后能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 去除率可以达到90%以上。
参考文献
[1]丁国际, 刘德永, 郑广宏, 等.流化床——固定床一体化反应器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的性能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
[2]张忠祥, 钱易.废水处理新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沈耀良, 王宝贞.废水生物处理新技术—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9.
(上接第8页)
代表着一种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相信随着技术、硬件的逐步改善, 相关产业链的不断健全, 结合科学、可行的传播策略, 交通移动媒体在未来数年将获得飞速发展。
摘要:交通移动媒体代表的是一种新媒体的发展方向, 其针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移动人群。本文从交通移动媒体的含义、类型、媒体优势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基本分析。
关键词:交通移动媒体,移动电视,传播
参考文献
[1]汪前军, 唐婵.论公交移动电视受众媒介信息接触特征及媒体运营对策[J].广告大观理论版, 2008 (5) :59.
[2]梁青.受众本位理念下的城市交通移动电视媒体经营研究[D].厦门大学, 2007 (5) .
[3]潘力.受众移动化到媒体移动化[J].中国记者, 2007 (8) .
浅析多媒体通信技术应用 篇2
关键词:媒体通信;信息技术;多媒体通信
中图分类号:TN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3-0033-02
1 多媒体的概述
应用多媒体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应用的时代特征,是计算机的又一场革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向着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速度已经明显加快,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使人类信息交流的方式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将人类信息传播的路径大大缩短。
究竟什么是“多媒体”?“多媒体”一词从英文“Multimedia”翻译而来,该词由multiple和media复合而成,核心词是“media”—媒体。媒体(medium)一词在计算机领域有两重含义:一重是中文常译为“媒质”的信息存储实体,如磁带、光盘、磁盘、半导体存储器等;另一重是指中文译作“媒介”的信息传递载体,如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和图像等,多媒体技术中的媒体指的是后者,即“传递信息的载体”。
2 多媒体通信的特点
多媒体通信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和同步性三个特征,并且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一是交互性。交互性是多媒体通信系统区别于其他通信系统的重要标志,它是指在通信系统中人与系统之间的相互控制能力。交互性为用户提供了对通信全过程完备的交互控制能力,要求多媒体通信网络提供双向传输能力,这种双向传输通道从功能和带宽来讲是不对
称的。
二是集成性。多媒体通信系统需要具备能同时处理如信息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和显示的能力。由于各种媒体之间存在着空间关系、时间关系、链接关系等比较复杂的关系,因此,要求多媒体通信必须具有集
成性。
三是同步性。同步性是多媒体系统之间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它是由多媒体的定义决定的,是指多媒体通信终端上显示的声音、图像和文字等必须以同步的方式进行工作。
3 多媒体通信的关键技术
3.1 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
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中最关键的是音频和图像压缩编码技术:(1)音频数据压缩技术。声音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携带媒体,是多媒体技术研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对数字信号进行量化和压缩编码处理,便于声音信号在多媒体通信系统中的传输和处理,同时也增强其抗干扰的能力。(2)图像数据压缩技术。多媒体通信中的另一类重要的媒体就是图像,它不仅能够以更直观的形式传递出信息的内涵,也更易于理解接受。但在通信过程中,由于存储图像占用的空间较大,所以很有必要对其所生成的数据信号进行压缩处理。
3.2 多媒体通信网络技术
多媒体通信网络技术包括接入网技术和宽带网络技术。在多媒体通信系统中,能够满足多媒体应用需要的通信网络必须具有“可提供服务质量的保证、具有高带宽、能实现媒体同步”等特点。因为网上传输的是由多种媒体综合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数据流,不但要求网络具有对各类信息进行高效综合的能力,还要求网络可以对信息进行高速传输。
3.3 多媒体信息存储技术
多媒体信息对存储设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存储设备的容量足够大,还要求带宽、存储速度等达到一定水平。为了获得大容量的存储,并进一步提高数据的读取速度,SAN作为一种新技术应运而生。SAN的实质是一种新型网格,以数据存储为中心,采用可伸缩的网络拓扑结构,利用光线通道进行有效的数据传输。
4 可视电话系统
理想的多媒体通信方式是人们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进行多媒体信息交换。电话交换网的显著特点是通过呼叫—建立的方式,两个处于不同地点的用户就可以通过交换机形成一个直接通路进行信息交换。在传统的电话线上只能传输模拟信号的声音,要实现传输数字化信息,则必须利用调制解调器转换。
4.1 可视电话的组成
可视电话在组成上一般分为四个部分:(1)语音处理部分包括电话、语音编码器等。(2)图像输入部分常用光导摄像管、CCD摄像机。(3)图像输出部分常用电视机、监视器、液晶显示器。(4)图像信号处理部分使用专用控制器。
4.2 可视电话控制器的功能
(1)图像信号A/D和D/A转换。A/D转换器将由摄像机获取的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以便对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D/A转换器是将经过处理后的数字图像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2)帧存储器。对于数字化处理的图像信息按动态帧存储。帧存储器容量和类型选择取决于所要处理的图像信息。(3)信源编码/解码。信源编码就是图像信息压缩编码,采用高效压缩编码技术。(4)信道编码/解码。信道编码的目的是在图像信息中插入一些识别码、纠错码等控制信号,提高抗干扰性。(5)调制/解调。调制是将信号变换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的过程,即数字信号调制模拟信号的过程。(6)传输信道。由于有模拟信道和数字信道两种不同的信道,因此可视电话技术的发展也有两个方向:一是利用现有廉价公用电话网,进行简单可行的多媒体通信;二是利用ISDN进行动态图像传送。
5 多媒体通信的应用
信息化社会已经来临,教育、科研、商业等众多行业开始注重利用多媒体技术以提高工作效率,多媒体通信从而在多个领域被广泛应用。
一是科研和工程:在该领域中,多媒体通信的使用为分布式设计和制造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二是办公虚拟化:商业化环境和办公场所是多媒体通信主要的应用领域,将异地的办公人员密切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就是利用多媒体通信技术建立起来的虚拟办公室,从而方便地进行信息处理和交流。
三是服务行业:财政、医疗服务和教育等领域是多媒体通信在服务行业的主要应用范围,在远程教育中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将地理限制完全化解,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远距离的学生在这种生动而深刻教育方式下提高学习效率。
四是家庭:多媒体通信可以为家庭用户提供如新闻、休闲、资讯、保健、管理等大量的生活信息服务,用户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各种信息,这为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家庭中创造了美好的前景。
6 多媒体通信的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一直是多媒体通信中的关键,它包括多种媒体的信息压缩处理和多媒体信息的分布处理。在文字信息处理方面,文字的识别和文本数据的压缩是研究的重点;在图像信息处理方面,人们正在研究和开发新一代的图像压缩编码算法,力求将计算机视觉、图形的理解和识别等技术融入其中;在语音信息处理方面,对语音信号的输入、识别与合成是深入研究的方向。
7 多媒体通信的终端技术
随着半导体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多媒体通信终端的性能越来越强大,体积却越来越小,可见,简单实用小型化是多媒体通信终端的发展趋势。此外,多媒体通信终端的发展离不开与各种多媒体业务的融合,如会议电视、家庭办公、远程教学、实时点播等,以及IP接入、ISDN接入等多种接入方式。
参考文献
[1] 马华东.多媒体技术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
大学出版社,2002.
[2] 蔡安妮,孙景鳌.多媒体通信技术基础[M].北
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3] 胡晓峰,等.多媒体系统原理与应用[M].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1995.
[4] 林福宗.多媒体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2000.
[5] 王行刚.多媒体通信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
版社,1996.
[6] 吕辉,李伯成.多媒体技术基础机器应用[M].西
浅析新媒体时代受众的特征 篇3
1 积极的受众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大众报刊、电影、广播等媒介迅速普及和发展,人们对它们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力既给予高度期待又感到深深担忧。这一时期的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迅速的反应。“积极的受众”就是由“魔弹论”的对立面演变而来的,强调受众并非彻底由信源主宰,而是具有一定的主动能力。其基本的概括是“受众是积极的,并且通过实用媒介来服务于自己的目的”。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领袖成为网络意见的舆论领袖。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使其言论和观点有可能在较快的时间内传递开来,形成规模,使网络意见领袖地位的确立有了“捷径”可走。又因为网络自身的特点,使得它们的意见不能够在长时间内持续传递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又加之“快餐”式的信息消费模式,其追随者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进而使其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
2 生产型受众
“生产型受众”指的是受众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新信息环境中,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使用者和消费者,更参与了信息传播的过程,甚至成为信息的生产者。这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一种新型的受众观,也就是说,受众可以采取主动的行动方式,获取自己的意义,创建自己的意义,从而避免被意识形态俘虏,如“迷文化”中的受众。
与过去不同的是,第四媒体的出现,使追星热真正成为一种文化。一方面,这类受众在消费的同时也生产出了属于自己领域的意义和文化,并自称为“玉米”“水滴”“凉粉”等。另一方面,这类受众在生产自己文化的同时,也生产了明星。为什么这样说?当红明星,到底“红”在何处,这并不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有人追捧有人喜欢才叫红,这些人就是“迷”,没有他们去消费明星的产品,没有他们在网络上不停地转发或发表关于明星的图片、生活和故事,单靠公司的炒作是根本捧红不了所谓的“明星”的。
因此,“生产型受众”也同样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产物,这个群体不仅参与了传播,充当了消费者,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互联网络等媒体,创造了自己文化,捧红了自己喜爱的明星。
3 全民记者
全民记者,是指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记者作用,却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他们并非经过专业训练的记者,说得浅显一点即非专业化的传播新闻的人员,渠道以自媒体为主。他们具备了发现线索、记录事件和传播信息三个特点。
在新媒体发挥着巨大影响力的当下,中国网民数量从100万发展到1亿用了7年半的时间,从1亿到3亿用了近4年的时间,从3亿到6亿则仅仅用了两年多,令中国稳居世界第一网民大国的位置。有关专家指出:超过6亿网民,意味着近二分之一的国人都已经和互联网有过亲密接触,“人人都有通讯社,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悄然到来[2]。网络新闻、评论跟帖、贴吧、博客、微博和微信等网络新媒体迅速发展,舆论信息随时随地互动传播,中国网民早已不满足于从网上获取资讯,他们已经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全民记者的出现有利于扩大新闻的来源,体现了大众的新闻、信息及利益诉求;影响了新闻采编生产加工,为新闻采集加工带来新元素;促进了民间话语体系崛起也同时颠覆了舆论一律性的格局;最重要的是,它充分体现了受众被赋权的真正意义,是网民大众参与了网络监督、网络参政和议政的一种方式。
但是由于全民记者的非专业性,提高这类“受众”的媒介素养,提高有效的制度保障等都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
4 结论
受众本就是具有多重属性的。在新媒体时代下,受众的属性会变得更加复杂多样。理解受众的不同属性,以不同视角和理论去解读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是从理论上受众地位的变迁出发,以受众的普遍特征贯穿始终,并延伸出新媒体背景下的三种较具代表性的受众特征。需要指出的是,新信息环境下的“受众”的角色已不是固定化模式了,而是灵活多变的,但对于“受众”而言,无论担任何种角色,在努力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的前提下,都应该充分意识到自己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参考文献
[1]第3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07-21).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t20140721_47437.htm.
移动通信媒体特征浅析 篇4
奥斯卡提名黑白动画短片《Paperman》剧照
一般来说,微动画指的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由各种网络终端设备(如电脑、手机、Pad等)远程读取数据,并在经过浏览器(或特定播放器)编译后按照观众的交互指示而呈现出的动态影像。[1]微动画作为一种全新的动画形式,在新媒体环境下产生和传播发展,已然成为当下动画类型中的翘楚。研究和分析其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产生、传播特征、形式内容等,是当今学界和业界的重点。本文将从其产生的原因和内容特征等两个方面,对微动画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学界研究和业界创作提供一定的文本阐释。
一、微动画的产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从早期的文字传播到之后的图片传播再到当下的视频传播,媒介传播形式在互联网影响下越发多元化。近年来,视频网站已经不再是电视平台的某种辅助或延伸,而成了独立运营的新媒体平台。在众多的影像视频当中,微动画以其独特、新颖、当代的传播特质在新媒体平台当中脱颖而出。究其产生的原因,离不开生活方式的改变、传播技术的发展、动画人才的培养等综合因素。
(一)生活时间、空间的“碎片化”
当下,人们获得物质财富的过程和时间大大缩短,相对弹性的工作方式和多元化的社会服务,直接导致个体化和分散化的工作大量产生,知识和信息的流动速度逐渐加快,即使是在同一平台和同一空间,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时间分配也呈现出自由多元的趋势。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守着电视机看长达几个小时的电视节目,甚至抽时间去电影院看一场完整的电影都是一种奢侈,人们只有利用在公交车、地铁、出租车、等所谓的垃圾时间去获取信息交流。[2]利用这些所谓的“垃圾时间”人们往往不会主动进行一项目的性明确、思考缜密的活动,而是以娱乐和放松的心态选择性的进行信息交流互动。
“碎片化”的时间和空间直接导致的是信息交流与传播的快餐性和个人化。微动画的题材范围广、内容与形式多元、传播方式多样、时间短、相对轻松,可以让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发挥其充分有效的作用。因此微动画产生,并迅速成为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宠,受到越来越多成年人的关注。
(二)新媒体传播技术的蓬勃发展
传统的大众传播往往是以一对多、多对多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递。由于传播技术的限制,传播空间相对固定、时间相对较长,传受双方往往处于分立态势。而新媒体所提供的具有实时性的、交互性的媒介新特点,以人际分享和熟人传播为主要形式,直接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平台化、网络化、多维化的新媒体平台中,个人分享图片、视频已经成为日常主流。
随着移动通信设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来进行通信互动、视频播放和传输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往往带来颠覆传统的艺术新型态,这些客观条件为微动画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微动画往往制作和传播于社交网站、门户网站、通讯软件等具有强互动性媒介平台。
(三)高校专业人才的资源优势
近年来我国对于艺术类教育高度重视,市场对于艺术专业人才有着较高的需求,高校艺术类教育蓬勃发展,其中动画专业尤为突出。据统计全国开设动画专业的高校约有400多所,在校生人数约有46万,相对于从业人员,高校学生有着更加宽松的时间、敏锐的时代讯息以及个人化的创新精神,在创作理念和实践技能上有着一定的专业优势。由于参与大型动画电影及系列剧的平台比较稀少,所以各大高校专业动画人才积极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创作微动画成为学生实践、展现专业水平、表达个人观点的重要手段。高校动画专业教育的发展为微动画的产生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资源。据了解,在众多的微动画作品中,有相当一批是高校学生独立创作完成的,其先锋性、专业性、艺术性已经对整个微动画的创作艺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微动画的内容特征
长期以来,传统动画作为以儿童为主要受众的影像作品,在题材上,过分强调作品本身的教育意义和意识形态价值,内容选择也多以传统典故、神话寓言、说教故事为主,内容相对单一、情节老套、角色脸谱化、形式守旧。幼稚说教的内容特征并不适合成年人。以古典小说《西游记》为例,其翻来拍数次,这种现象在新媒体时代个人化、碎片式的传播环境中得到完全的颠覆。微动画在与当下生活方式高度融合的特征中产生,并没有成为传统动画的某种补充延续或复兴,而是打破了成人动画在内容选择和形式创新上难以发展的局面,也为整个动画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经纬度。
(一)娱乐化选择
作为一种新媒体的产物,微动画有着与当下社会生活方式高度融合的先天优势,题材也来源于当下生活的各个方面。微动画的题材选择要吸引受众的兴趣,首先要考虑受众的精神满足。在此前提下,通过对受众感性体验的重视来表达其对“受众本位”的认同,通过“尊重”受众的生活现场和体验共鸣,来完成对微动画题材及形式的当代审美诠释。[3]因此以“恶搞”“解构”“去崇高”等为主的狂欢娱乐文化成为当下微动画题材表现的重要素材来源,其内容也体现出“颠覆性”“荒诞化”等娱乐特点。面对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日益多元的沟通方式,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沟通却变的越来越少,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缺乏出口释放。感性的娱乐化题材迎合了受众的精神释放,满足了其娱乐消遣的需求。在随之传播的过程中,微动画始终贯穿于各种流行娱乐的语境中,获得互动式的再加工和选择。
总之微动画在造型上夸张,内容强调多元性、流行性、波普性和时尚性,题材选择幽默诙谐并且引人思考,创作更倾向于直觉的发散、观点的表达、思维的创意、无厘头的恶搞以及快节奏的娱乐信息等,受众在观看和分享时寻求到一种情绪的宣泄和身心的放松,以此来引领当代审美及认知的导向。
(二)个人化表达
“中心”的存在,促使了所谓媒介“权力”的滋生,传统一对多的大众媒介传播方式存在着若干“媒介中心”,大量的媒介内容交由少数“权力上游”的媒介从业者来完成。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播变得平等而快捷,网络解构了原有的“中心”特征,变成了多中心,去中心的传播。在微动画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不再去关注宏大的社会题材、复杂跌宕的故事元素,而是将动画的选题对准细腻的个人观点表达和内心感受的共鸣,对准“自己”成为了某种独特的“私”文化。总之,个人化的表达是微动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作特点,传统动画的众多规范如形式要求、叙事要求、结构要求在个人化表达面前变得不再重要,作品内容中大量展现的,要么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个人情感,要么是具有解构意识的个人观点,要么是具有温情意识的感性共鸣,这也成为微动画内容选择的重要特征。
(三)瞬时性的审美倾向
伴随着娱乐精神的体验、个人化的表达,其内容自然是带有某种反崇高的、去永恒的审美特征。微动画不在乎长久叙事带来的内容影响力,反而更加倾向于对视听感官的某种瞬时性刺激。传统动画的内容影响来自于常规叙事,也来自于某种高度仿真的角色处理。从流行的大量微动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作品内容的叙事性被极度简化,变成某种相对表象的视觉愉悦。虽然微动画在造型和形式上摆脱了这种仅仅是“好看”的审美倾向,但生活中转瞬即逝的视觉符号与各种碎片化的瞬时影像成为微动画作品重要的表现内容,在其创作和传播过程中,依重的是作者的观察方法、视觉思维的瞬间审美。面对当代微动画作品,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进行多元的审美观察与体验,让生理性的“眼睛”进化成能够瞬间进行选择、抽象及思维的审美感应媒介。在这种瞬时审美倾向下,微动画的题材与形式包容性强,迎合多元化的视觉思维,使得其传播和受众的范围更加广泛。
结语
微动画不再是传统动画的继承和补充,而变成了新媒体环境下新的动画类型。其在互动平台上生产、发展、传播,拥有相对娱乐的内容选择、偏重自我的个性表达,以及符合当下“碎片化”的瞬时审美等内容特征。这些特征无一不使得其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中如鱼得水。被当下“碎片化”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愿意接受微动画所带来的文化快餐,分享有着时代烙印的心理体验;越来越愿意感受微动画所带来的情绪的嫁接和转移,正因为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微动画的发展才刚刚开始,未来带给我们的将有更多的惊喜。
[1]张西蒙,戴劲.网络动画的定义及特征[J].艺术教育,2009(7):25.
[2]周玲岚,周健.碎片化语境下动画电影的“微”契机[J].当代电影,2014(5):177.
移动通信媒体特征浅析 篇5
一、应急多媒体通信的无线网络特点
其一, 低宽带, 通常情况下, 其宽带仅为1-2个数量级;其二, 时变性, 对于应急通信终端来说, 其主要用于移动情况, 此时的应用环境会影响无线网络的宽带变化, 特别是移动处于高速状态下, 可能发生突变;其三, 非对称性, 无线网络的上行与下行宽带各异;其四, 影响较大, 在实际数据传输中信道干扰较为严重, 同时误码率较高, 通常情况下, 与有线传输相比, 会高出几个数量级。在实际研究与设计过程中, 结合上述特点, 要求应急多媒体通信传输技术应符合以下要求:第一点, 在保证清晰度的前提下, 占用较小的宽带资源;第二点, 宽带大小变化过程中应具备较强的自适应性;第三点, 多媒体数据传输时应保证较小的延时;第四点, 数据传输应具备较高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二、 应急多媒体通信流媒体协议的选用
目前, 传输协议较多, 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有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 与传输控制协议 (TCP) 。
1、UDP协议。此协议属于无连接协议, 其在网络中主要用于处理数据包, 它的优点为简单的分组格式、较小的头部开销、较快的处理速度, 因此, UDP作为应用层时, 所提供的传输服务则会缺少可靠性。在选用UDP协议时, 应考虑UDP的特性, 通常情况下, 其可用于大信息量的音频、视频与普通数据的实时传送[1]。UDP协议的快速与简单等优点较为显著, 满足了大多数流媒体的应用需求, 但由于此协议缺少可靠性与可控性, 导致其极易出现各种问题。
2、TCP协议。此协议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服务有线网络, 当前, 其作为传输层协议的使用频率较高。由于有线网络拥塞问题较为严重, 进而极易出现报文丢失, 同时其出错率也相对较低, 而使用TCP协议后, 经发送方、接收方与网络的协调合作, 进而保证了有线网络数据传输的效果。对于无线网络而言, 如果其使用TCP协议, 为了保证多媒体数据的高效传输, 需要较大的缓冲区, 同时也需要充足的宽带, 但在实际应用中不具备上述条件, 随之出现了诸多问题, 如:较高的丢包率、较差的网络状况等。
3、混合协议。现阶段, 流媒体传输协议中最为流行的为RTSP/RTP/RTCP/UDP协议, 实时传输中应使用RTP与RTCP两个端口, 前者借助UDP协议, 以此保证了实时视音频数据的快速传输, 后者借助TRCP协议, 从而实现了对传输信息的有效控制, 通过二者, 最终实现了高效传输[2]。UDP具有良好的实时性, 但其不具备拥塞控制机制, 导致UDP协议易丢失数据, 进而擦混熟速率也将受到较大的影响;TCP拥有拥塞控制机制、重传机制与流量控制机制, 其实施需要借助大量的反馈信息, 而此时的信息会占用一定的宽带。在此情况下, 本文结合二者的优缺点, 设计了TCP/UDP混合协议, 通过二者优点的充分发挥, 兼顾了传输效率与可靠性, 以此保证了无线网络视音频的高质量传输。
三、ARM/DSP双核嵌入式系统
在无线网络中传输视音频时, 利用TCP/UDP混合协议, 保证了传输的速度与质量, 但为了保证整个音视频通信的效果, 仍需要注重其终端, 在强有力终端支持下, 进一步增加多媒体数据传输的速度, 进一步提高其通信的质量。目前,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多媒体时, 主要关注的内容为嵌入式终端系统计算能力的提高。本文提出了ARM/DSP双核移动多媒体嵌入式系统, 其中ARM端的主控芯片为S3C2440A芯片, DSP端的主控芯片为Black Fin533芯片, 它可支持Win CE与Linux系统, 充分发挥了ARM的控制性能与DSP的视频数据处理能力。ARM/DSP双核嵌入式系统主要是由ARM、DSP及其相连接的SPI接口三部分构成的, ARM作为操作系统, 主要提供的功能有图形界面、应用程序与网络通信功能;DSP需要提供SPI通信协议, 从而实现了相应的操作[3]。
总结:综上所述, 本文分析了无线网络应急多媒体通信传输技术, 重点分析了其传输协议及终端系统, 相信, 通过TCP/UDP混合协议及ARM/DSP双核嵌入式系统的应用, 无线网络应急多媒体通信的质量将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君燕, 刘凯.井下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图像传输技术研究[J].软件, 2012, 01:112-115.
[2]王海涛, 付鹰.基于无线自组网的应急通信网络组网技术研究[J].电力系统通信, 2012, 07:1-5.
移动通信媒体特征浅析 篇6
笔者在CNKI上以“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公共知识分子”为关键词键入,限定时间为2013年以后,共搜索到论文6篇,其中除去与本文研究无关的三篇,得到剩下的三篇作为本文的文献综述部分的文章来源。分别是赵军辉在2013年第8期《新闻研究导刊》媒介观察栏目中发表的文章《媒介知识分子的角色探讨》、陈晓玉在2013年第5期的《传媒E时代》中发表的文章《公共知识分子的微博意见领袖特征与作用》、蒋琳在2013年15期《新闻界》上发表的《网络知识分子:公共性与媒介化生存—从微博名人约架谈起》。
综上所述,以前对于网络公共知识分子的研究均局限于微博或者是单一的方面,大多指向其在网络中的作用,并未指出可能或者已经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二、问题的提出
(一)理论意义
哈贝马斯提出:“一种新的硬性范畴产生了,即传媒力量……大众传媒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同时又统领了公共领域。”网络知识分子如何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下利用好媒介,在参与公共事务的时候能够体现出真正地公共性的实质是值得我们一起去探讨的。
(二)现实意义
分析网络公共知识的特征,了解现有传播现状之下他们的话语影响力和局限能够让广大的网络用户更好地参与公共事务中,不随意盲从也不随意批判,能够更加自主独立地看待公共事务,也能更加理性地理解网络公共知识分子的话语力量,督促网络公共知识分子在公共事务的讨论中更好地发挥其作为意见领袖的作用。
三、网络公共知识分子的特征
(一)热心于公共事务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公共知识分子通常对于公共事务有着不同于一般网络用户的参与热情,他们通常在公共事件发生的时候比一般的公众更加具有人文关怀精神,更能为公众谏言,更敢于问责,追求事件的真相。
(二)拥有专业知识,受过高等教育
活跃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公共知识分子通常在现实中是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他们往往都受过高等教育,在现实中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因此他们更能感召更过的公众。
(三)积极践行言行,充当公众的领头羊
网络公共知识分子除了在言论上要领先于公众之外,并且通常也会将自己的言论践行,例如崔永元除了发表言论,每次参与两会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平时也不断地行动。
(四)拥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网络公共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往往比较独立,他们对于公共事务通常能有更多的见解,他们甚至能够看到媒体没有看到的方面,履行监督媒体的义务。
四、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公共知识分子的话语影响力
在越来越多的公共事务中,网络公共知识分子通常能够起到引导的作用。在事件发生之前,他们提供更多的信息来进行提醒,引起相关权力部门的注意。在公共事件发生时,他们能够对事件发表有深度的见解和看法,并且能够追问事件的真相,同时带领广大网民开展广泛的讨论与非制度化的参与。最后在事件发生之后,他们能够发出反思之声,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五、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公共知识分子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