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变动

2024-10-07

贸易变动(精选9篇)

贸易变动 篇1

一、引言

贸易条件是一个双边贸易中重要的指标, 借以比较一定时期内国家的出口相比其进口的盈利水平和贸易程度, 即判断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状况的优劣程度。根据衡量贸易所得的角度不同, 可以将贸易条件分为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 本文以前两种贸易条件作为研究对象。通常使用价格贸易条件计算贸易条件指数, 即出口价格水平与进口价格水平之比, 价格贸易条件恶化意味着使用相同数量的商品出口从而交换商品进口的数量下降。以价格贸易条件为基础乘以出口量指数则得到收入贸易条件。林丽, 张素芳 (2005) [1]对1994~2002年间的中国贸易条件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 实证结果认为1994~2002年间价格贸易条件出现了严重恶化的现象。导致这种恶化的原因有国内需求增长、外商投资企业的“转移价格”和出口企业恶性价格竞争。

韩青 (2007) [2]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实际汇率、贸易收支、初级产品进口和工业制成品出口在长期内都在不同程度上恶化中国的贸易条件。传统理论认为, 当本币贬值, 将导致出口价格降低和进口价格上升、贸易条件恶化。但刘崇献, 张自如 (2006) [3]认为人民币升值不是影响贸易条件改善的主要原因, 贸易条件的变化取决于人民币或以外币衡量的进出口价格变化情况。当出口价格上升和进口价格下降时才能改善贸易条件, 且两者需要使用同一种货币来衡量。

依据分析, 本文利用1995~2013年的数据, 从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两方面入手, 将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作为被解释变量, 利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解释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通过分析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 本文进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的实证研究, 并综合考虑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水平和我国物价的发展水平。本文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作为解释变量, 而不是以名义汇率或实际汇率, 原因在于有效汇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一国商品进行国际贸易的竞争力, 还可以比较不同国家之间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使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作为解释变量更具有合理性, 能够很好的解释汇率与贸易条件之间的作用机制。

(一)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

为了衡量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 本文构建模型如下:

其中, N B T T代表价格贸易条件指数;R EER代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G PC代表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用来衡量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水平;C PI代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用来衡量我国物价的发展水平;α1代表常数项, α2, α3, α4为相应的变量系数。

(二)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收入贸易条件的影响

为了衡量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收入贸易条件的影响, 本文构建模型如下:

其中, IT T代表收入贸易条件指数;R EER代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G PC代表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用来衡量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水平;C PI代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用来衡量我国物价的发展水平;β1代表常数项, β2, β3, β4为相应的变量系数。

三、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贸易条件的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币汇率大幅度波动, 特别是1979~1993年, 我国实行公布牌价, 此阶段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和官方汇率并存。根据我国汇率发展的具体情况, 本文对1994年汇率并轨后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根据上述模型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数据分析:

(一)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实际汇率数据计算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从中国统计年鉴中获取人均G D P指数和物价指数, 根据商务部网站数据计算贸易条件数据。

对相关数据利用SPSS19软件计算, 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分析以上结果, 可以看出方程通过了F检验, 且拟合程度较高, 各变量均通过T检验, 方程回归结果有意义。具体来看,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每增加一个单位, 价格贸易条件会恶化0.774个单位;中国劳动生产率每增加一个单位, 价格贸易条件恶化0.235个单位;中国物价水平每增加一个单位, 价格贸易条件改善0.280个单位。

(二)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收入贸易条件的影响

对相关数据利用SPSS19软件计算, 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分析以上结果, 可以看出只有劳动生产率的水平通过了T检验, 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与收入贸易条件呈正相关, 即中国劳动生产率每增加一个单位, 收入贸易条件改善0.504个单位。同时, 通过对数据的观察, 1995年至2013年期间, 中国的收入贸易条件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呈现稳步增长的情况。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中国物价水平没有通过T检验, 说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中国物价水平对收入贸易条件的影响不明显。

四、结论

本文通过参考相应的文献以及对1995~2013年间有关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贸易条件影响的相关要素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1995~2013年间我国价格贸易条件逐渐恶化而收入贸易条件逐渐得到改善, 且收入贸易条件改善的速度远大于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速度。结合研究期内我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 我国出口产品总量大幅增加, 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弥补了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此外, 分析实证结果, 本文还发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影响显著, 对收入贸易条件影响不明显;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水平和我国物价水平对价格贸易条件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贸易条件作为体现一个国家进出口贸易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不仅与汇率存在重要关系, 还影响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知识经济”的挑战等。

参考文献

[1]林丽, 张素芳.2005.1994~2002年中国贸易条件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 (11) :17-21.

[2]韩青.2007.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基于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研究. (10) :9-14.

贸易变动 篇2

摘要:以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业贸易政策调整为背景,利用1995~2011年数据系统测算了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业贸易政策组合调整的分类农产品和农产品整体效果,并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有效保护率、新要素贸易条件等指标构建了中国农业比较优势变动的科学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业贸易政策限制效果显著降低,现有农业贸易政策组合可以形成合理、有效保护;不同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明显,中国农业生产贸易格局基本上遵循了比较优势原则;今后在挖掘和提升中国农业生产贸易整体的比较优势时,依据变动中的比较优势对不同种类农产品应当有不同的侧重点。endprint

摘要:以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业贸易政策调整为背景,利用1995~2011年数据系统测算了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业贸易政策组合调整的分类农产品和农产品整体效果,并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有效保护率、新要素贸易条件等指标构建了中国农业比较优势变动的科学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业贸易政策限制效果显著降低,现有农业贸易政策组合可以形成合理、有效保护;不同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明显,中国农业生产贸易格局基本上遵循了比较优势原则;今后在挖掘和提升中国农业生产贸易整体的比较优势时,依据变动中的比较优势对不同种类农产品应当有不同的侧重点。endprint

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篇3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外贸易作为带动经济发展、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对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反映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在世界经济发展交流与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及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融合程度。

汇率是一国货币单位兑换他国货币单位的比率,是一个国家进行国际经济活动时最重要的综合性价格指标,在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活动中执行着价格转换职能。它的变动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平衡与国内经济活动的波动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许多国家通过调整汇率达到平衡对外贸易收支的目的。

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融合程度的提高,汇率的变动对外贸的影响越发显著。从1981年我国开始实行双重汇率制,1994年人民币确立以市场为供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96年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自由兑换,到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单一的“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再到2005年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的汇率制度改革更具灵活性,可以使我国的货币政策在资本流动更加自由和频繁的背景下,更具自主性。我国宏观调控的工具中增加汇率工具,可以更有效地对我国的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进行调节,使内外均衡的同时实现更有保障。2006年人民币名义汇率、实际汇率每一次大幅度调整都与进出口贸易状况有密切联系,人民币汇率的阶段性波动对进出口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同时,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二、汇率变动对外贸影响的理论分析

1. 汇率变动对外贸影响的理论综述

汇率变动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数量,进而影响到一国的贸易收支,而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重商主义学派对此的有关论述。重商主义学派认为货币才是唯一的财富,并把货币的多少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主张奖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一国的社会总财富。其认为在“汇兑上压低我们的币值是于外人有损而于我们有利的”。因为压低本国汇率后,本国在对外贸易中就可以用少量的外币去购买外国商品而外国人却不得不拿出更多的本币来购买本国商品,从而使更多的货币流入本国。

有关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弹性分析是由马歇尔、勒纳、梅茨勒等人在国际经济学的弹性理论建立之后逐步完成的。弹性分析法主要是从商品市场的角度来分析由汇率变动所导致的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改变对贸易收支的影响。货币贬值实际上等于对国内出口实行补贴,对进口施加征税。在马歇尔一勒纳条件下,出口的增长率上升,进口的增长率削减,贸易收支从而得以改善。然而,即使马歇尔勒纳条件是成立的,贬值能否改善一国贸易收支仍取决于其进出口数量的调整。弹性分析法指明了汇率变动平衡贸易收支的必要条件,并将贸易条件效应纳入到汇率变动影响的分析中。然而弹性分析法采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是建立在马歇尔等人建立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随着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建立,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分析法应运而生。

吸收分析法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更加注重宏观经济对贬值的反应。该理论指出,贸易差额是国民收入与国内吸收的差额,汇率变动通过影响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进一步影响贸易收支。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一方面取决于国内的宏观经济状况即国内经济是否处于非充分就业。如果国内经济已经实现充分就业,那么贬值不但不会改善贸易收支反而会导致物价上升另一方面,只有当国内的边际吸收倾向小于时,货币贬值才能引起收入的增加大于吸收的增加,贬值才能改善贸易收支。吸收分析法强调本币贬值降低了国内商品的相对价格及国内产量和收入对贸易存在的反馈效应,故贬值对改善贸易收支的效果要比完全的弹性分析法小。

2. 汇率变动对外贸的影响

(1)货币升值对外贸的影响。本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表现为当生产出口商品使用本国原材料时,本币国内价值贬值的情况下,本币汇率升值会使出口商品的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出口减少本币国内价值稳定的情况下,本币升值仍会使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涨,导致商品的出口减少本币国内价值升值,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是否上涨及上涨幅度的大小,由本币国内升值使出口商品本币价格下降的幅度和本币升值使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的幅度共同决定,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引起出口增加若前者等于后者,则不影响出口若前者小于后者,则只会较少地减少商品出口。本币升值对进口的影响表现为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不受他国汇率变动的影响,因此本币升值会使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下降,从而导致国内商品进口的增加。

(2)货币贬值对外贸的影响。货币贬值对出口的影响表现为本国生产的出口产品生产成本要受原材料来源的影响,其以本币表示的商品价格要受本国国内价值影响。在不同情况下,汇率下降对出口产品的本币价格和外币价格的影响不同,因而对贸易也会产生不同影响。对进口来讲,由于进口商品是外国生产的,其外币价格不会因别国汇率的变动而变动。本币汇率下降使本币对外贬值,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折算成本币就会使以本币表示的商品价格上升,从而导致进口商品的减少。

三、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以及政策建议

由于我国出口贸易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很小。以贬值为主基调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低经济效益的出口企业。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对较低的优势不断引起了我国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连续多年的顺差及巨额的外汇储备引起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压力。

从前的情况来看:人民币汇率调整是解决目前经济中流动性泛滥的关键。汇率的低估令外贸顺差过大和强烈的升值预期下资本的大量流入,这才是货币增速过快的根本所在。二是加快升值,符合我国汇制改革主动性原则。有利于维持国际经济平衡。目前我国对全球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将会造成更多的贸易摩擦,而最好的解决方式是贸易双方自愿调整。三是升值幅度加快并不会导致出口增速的大幅度下降。即使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的产品价格变得更昂贵,但目前全球经济景气度持续回升,这会对出口有很强的支持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美日等西方发达所提出的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与美国、日本的贸易不平衡问题。因为名义汇率是一国贸易收支和资本收支共同形成的外汇供求关系的结果,人民币名义汇率对资本项目具有较大的调节作用,对贸易收支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真正决定我国贸易收支水平的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实际有效汇率的管理只能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率,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使外贸真正建立在互通有无及成本、技术的比较优势上,杜绝投机性贸易,为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营造一个健康有利的内部环境是我们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

1. 促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一国经济的增长不可能一劳永逸地依赖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由于我国出口市场集中,出口产品的类型单一以及高附加值的产品占出口的比例比较低,极有可能出现出口越多,贸易条件越恶化,进而降低本国的福利水平。其次,我国现行的汇率政策虽然能够提高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但由于国家债务负担率和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迅猛上升,财政政策继续扩张的空间十分有限。而且从中长期看,一方面维持现行汇率政策的成本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现行汇率政策调节内部经济的有效性也在不断削弱,因而现行汇率政策不具有可持续性,存在着调整的必然。

改革现行汇率制度的总体思路是在短期内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同时增加汇率形成的灵活性在中期内以一篮子货币为中心,实行汇率目标区制度,在长期内实行浮动汇率制。改革现行汇率制度的主要措施有:

(1)提高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培育健全的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要素不足,关键在于现行的强制结售汇制。因此,要改革强制结汇售汇制为意愿结汇制,扩大充许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企业范围及限额,增加外汇市场交易主体,放松市场准入条件,增加外汇交易工具,并加强外汇市场监管,建立市场稳定机制。

(2)完善央行干预机制。外汇的市场化改革要求逐步减小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频率。现在的情况是中央银行入市干预的交易日数超过总交易日数的,对银行间市场的头寸基金全部收购或供应,可以说主导了市场汇率的形成。扩大汇率波动区间后,中央银行应减少市场干预频率,除非当市场汇率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趋势性的、较长期内的低估或者高估,并可能对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时,中央银行才入市干预。

(3)建立国际货币合作制度。目前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具有很强投机性的短期游资对各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影响越来越大。一个国家想单独依靠自身的力量来保护该国汇率制度不受冲击和汇率稳定,几乎是不可能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时的各国表现就是一个明证。因此加强国际货币合作对于汇率稳定、避免汇率制度崩溃意义重大。如我国可以支持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的做法,促使日元进一步国际化,部分取代美元成为区域清算货币,使日本与美国承担与其经济地位相适应的稳定亚洲金融市场的责任。亚洲货币基金的成立将会加强亚洲各国的货币合作,当一国出现问题时,会迅速有效地施以援助,避免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发生。

2. 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汇率变动对外贸发展的长期有利效果并非汇率变动本身造成,而是以汇率变动为契机,通过比较优势的转换形成。因此,不应把汇率作为刺激出口的唯一手段,从贸易角度看,我们要不断提高出口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要进行贸易观念上的创新。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只注重静态的贸易利益,一味强调进出口的平衡,把贸易当作“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工具,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开始注重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以出口创汇为目标的贸易政策是以经济效益的损失为代价的。之后开始强调进出口的经济效益观念,极大地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增长。但是,目前我国的出口仍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包括人民币价值低估造成的出口产品外币价格较低和出口企业竞相压价,使许多产品不断招致反倾销调查和制裁,导致一些出口市场萎缩,同时,出口数量优势难以转化为收入优势和利润优势。这种观念必须转变,为此,一方面要重新评估出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将危机转嫁到国外,使经济增长真正回到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经济发展利用国际市场的轨道上来,要吸取日本的教训,不给外国政府借汇率政策对我国政策施压的口实另一方面要在继续发挥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出口中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重视民营企业的进出口自主权,要鼓励企业在技术、管理和经营策略等方面的创新,提高其综合竞争能力。

(2)要在贸易格局上进行创新。以前我们更多地参与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今后则要在保持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

(3)要加强贸易工具的创新我国应加大在信息技术上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更多的采用电子商务方式,通过贸易工具的创新,缩短与西方跨国公司在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差距,以效率的提高促进我国出口产品总体质量的提高。

摘要:汇率是一个国家进行国际活动时最重要的综合性价格指标,它的变动对国家对外贸易的平衡与国内经济活动都具有深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刺激我国出口,改善我国贸易收支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汇率变动对外贸影响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外贸的影响以及对策。

关键词:汇率,价格指标,改革开放,贸易收支

参考文献

[1]李银珠:汇率变动效应与人民币汇率政策选择.金融与经济,2004

[2]吴海燕: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经济论坛,2004

贸易变动 篇4

关键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进出口贸易;脉冲函数;方差分解

根据汇率和贸易收支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分析,表现为汇率传导对贸易收支的短期效应提供信息,这在实践中也得到验证。对汇率与一国贸易收支之间长期均衡关系在理论上也得到验证,即如果汇率和贸易收支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那么升值有可能减少一国的贸易顺差状况。从实践经验看,名义汇率对一国的资本项目影响较大,而对经常项目特别是贸易收支项目影响较大的是实际有效汇率。

一、前人的研究综述

有效汇率是一个国家外汇市场重要的价格信号,它是由本国与其关系较密切的其他国家双边汇率的加权平均。有效汇率分为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实际有效汇率是对名义有效汇率剔除通胀因素而得到的,它是一国货币真实购买力的体现,因而对宏观经济决策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传统的国际收支理论,货币贬值会引起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化,进而引起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发生变动,最终引起贸易收支的变动。但是,这种影响只有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作用。在实践中,由于货币合同、汇率传导、商品数量以及人们决策的相对滞后性,汇率贬值在最初可能会恶化贸易收支;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贸易收支才能逐渐改善,即存在J曲线效应。

国内的一些学者已经在这方面做了研究。陈彪如(1992)得出我国的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为1.02,认为人民币汇率对出口贸易影响甚微。戴祖祥(1997)则认为我国的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为1.33,汇率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魏巍贤(1997)、徐璋勇(1999)等人的研究结论是汇率变动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是显著的。沈国兵(2005)认为美中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之间没有稳定关系。上述研究主要从名义汇率的角度来研究。陈学彬(2007)认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具有同向性。从各种研究结果来看,选用的样本区间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国外的一些学者对贸易收支与汇率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Cerra(2003)等人利用1985~2001年的季度数据估计了我国出口供给的价格弹性,出口弹性随着时间发生变化,这也符合我国产业变迁的实际;Marquez Schindler(2006)用1997~2004年的月度数据研究认为我国进出口贸易弹性随时间而变化,且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弹性显著不同等等。总之,关于汇率与进出口贸易关系研究在学术界基本上采用年度和季度数据为多,且实际有效汇率和进出口贸易数据滞后,因而在学术界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

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根据IMF公布的数据,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变化幅度较大,在1994年汇率并轨后逐步升值,其间经历了我国国内高通胀影响和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保持币值稳定政策的影响。2002年至2005年7月,人民币名义汇率稳定,但实际有效汇率呈下降趋势,其原因在于盯住美元的汇率机制,美元相对其他货币贬值,导致人民币汇率相应贬值。也正是从2002年起,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不断,我国对外贸易摩擦出现的频率较前有所提高,但是,这并没有阻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旺盛的发展势头。2005年7月汇改后,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升值幅度较明显,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幅度较小。

(一)模型构建

根据传统理论,进出口贸易取决于汇率、收入等宏观经济变量,且贸易收支与各宏观经济变量间是一种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应用向量自回归(VAR)方法很好地研究相互之间的关系。这里我们着重考虑我国的出口贸易与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的关系、进口贸易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以及我国GDP之间的关系,建立如下模型:

在上述模型中,EX、IN分别代表我国的出口贸易额和进口贸易额,GDP代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这里以GDP变化指数形式表示,这三类数据分别来自商务部统计网站,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IMF、International Finance Statistics)各期,C1、α1、C2、α2为待定参数,u1、u2为随机误差,L表示取自然对数形式,所有数据以1985-2005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数据处理通过Eview5.0软件实现。

(二)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由于VAR要求数据的平稳性,要考察序列数据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本文采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显示,所以变量的水平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而它们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

2、脉冲结果分析。脉冲反应函数刻画了在扰动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对于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及扰动项对某一变量的冲击影响,通过VAR模型的动态结构传导给其他所有变量。脉冲响应函数图(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IRF)能直观反应VAR模型估计的系数关系。图1是实际有效汇率(LREER)与出口贸易(LEX)之间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图示响应为20个周期。从图1看出,给定LREER的初始一单位冲击,LEX先下降,随后缓慢上升,说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对我国出口作用存在短滞后效应,其效果开始为负,到第五期变为正作用,并且缓慢上升趋于稳定,说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出口贸易存在长期正效应,这也与实际存在相一致。图2是实际有效汇率(LREER)、国内生产总值(LGDP)与进口贸易(LIN)之间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图示响应为20个周期。图例“Response of LREER to LIN”可以看出,当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一个正冲击后,使我国进口贸易量减少,到第二期达到最低点,之后又缓慢上升,使这种冲击作用变得很微弱,原因是由我国的进口贸易特征所决定的,我国的进口贸易不是以消费品为主,而是加工贸易品,我国进口贸易绝大部分是为了加工贸易,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高度正相关,所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短期明显进口相对下降,长期影响并不十分明显;这与图1中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正效应结论相对应,能够很好地解释我国进出口贸易持续发展的历程。再从图例“Response of LGDP to LIN”可以看出,当本期GDP受到一个正冲击后,进口响应增长,到第四期趋于稳定增长,这也说明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对进口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方差分析。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图3是实际有效汇率(LREER)与出口贸易(LEX)的方差分解图,图示响应为20个周期。从图例中可以看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出口贸易的贡献率较高,最高达到25%左右,这符合汇率尤其是实际有效汇率对出口贸易影响较大的一般规律。图4是实际有效汇率(LREER)、国内生产总值(LGDP)与出口贸易(LIN)的方差分解图,图示响应为20个周期。从图例“Percent LIN variance due to LREER”可以看出,我国进口贸易的变动受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较为显著,最高达到50%以上,最低也有30%左右,与我国实际相一致,即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总体趋于上升,这对我国进口贸易增长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也符合汇率对进口贸易作用的一般规律。而从图例“Percent LIN variance due to LGDP”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GDP)对进口贸易的贡献率并不高,最高也就是13%左右,这与直观的结论相一致。从这两者的比较可以看出,对我国进口贸易影响较大的是汇率因素。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分析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长期均衡关系,并适当考虑其它相关因素。从分析结果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影响较为明显,且具有同相性特征,即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带来我国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长期均衡发展,虽然这与一般的汇率、贸易收支理论相悖,但体现了我国加工贸易的特征。同时也看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相对于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较大。因此,应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步伐,适当放宽升值幅度,以保证进出口贸易长期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学彬,徐明东.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1997~2006[J].亚太经济,2007(3).

2、郑勇.人民币汇率与中国对美出口的实证研究[J].发展研究,2007(12).

3、孟晓宏.我国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动态关系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9).

4、许和连,赖明勇.我国对外贸易平衡与实际有效[J].统计与决策,2002(2).

*本文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人民币均衡汇率形成的理论及实证研究》(编号:Y0538-102)的部分研究成果。

贸易变动 篇5

本文选取2001~2012年度安徽进出口相关数据, 测算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指数, 并结合安徽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市场、投资环境、经济合作、政府职能等因素, 提出改善贸易条件、应对复杂国际市场竞争环境的对策及建议。

1 安徽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测度及变动趋势

1.1 指标及数据说明

鉴于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可信度, 本文重点对安徽进出口贸易的价格贸易条件进行测度。进一步地, 根据SITC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对商品的划分, 我们分别对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数据进行了收集与整理, 选取的数据以2001年为基期展开测度。

之所以选取2001年为基期, 是想探究加入WTO以来, 安徽外贸环境的总体情况及变化, 从而使得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在进行价格贸易条件测算时, 我们采用帕氏公式, 即:

1.2 安徽贸易条件指数的测度

1.2.1 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指数的测度

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指数的测度以中国加入WTO的时间节点2001年为基期做运算, 以t年度的初级产品出口金额与基期初级产品出口金额之比除以t年度初级产品进口金额与基期初级产品进口金额之比得出t年度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指数, 鉴于进出口商品数量的数据难于采集, 从贸易平衡角度出发, 拟用进出口商品总金额去除价格波动因素后的比值, 近似地代替平均价格水平, 从而计算出初级产品价格贸易条件。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安徽统计年鉴 (2002~2013)

1.2.2 制成品贸易条件指数的测度

按照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指数的测度方法, 以2001年为基期, 用进出口商品总金额去除价格波动因素后的比值, 近似地代替平均价格水平, 从而计算出工业制成品级产品价格贸易条件。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数据来源:安徽统计年鉴 (2002~2013)

1.3 安徽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动趋势分析

“入世”以来, 安徽进出口贸易额稳步增长, 出口商品从初级产品逐步向工业制成品转变。我们以2001年为基期, 对总贸易条件指数做测度与分析。以t年度的出口商品总金额与基期出口商品总金额之比除以t年度进口商品总金额与基期进口商品总金额之比得出t年度的贸易条件指数 (NBTT) , 如表3所示。

数据来源:安徽统计年鉴 (2002~2013)

进一步地, 我们将历年贸易条件描述如图1所示, 对比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以及全部商品的贸易条件变动及发展趋势情况。

如图1所示, 三条贸易条件指数线的变动基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3年以前, 贸易条件指数都呈现下降形态, 外贸环境在不断恶化。这段时间是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 引致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主要是对市场规则和国际竞争环境的不适应。第二阶段是2003年以后至2010年, 制成品贸易条件指数在不断上升, 并于2005年后超过100;而初级产品指数和总指数变化不大, 始终在100以下, 说明工业制成品出口成为安徽主要出口商品, 且贸易环境逐步在改善。2008年前后数值剧烈变化, 原因是金融危机。第三阶段是2010年之后, 整体上制成品产品贸易条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以及总体贸易条件都呈现好转的趋势, 世界经济缓慢复苏,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 劳动力充裕、自然资源丰富等优势逐步显现, 借助外资不断涌入, 带动了对外经贸领域的发展。

2 安徽贸易条件变动的主要原因分析

2.1 区域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

近些年来, 安徽对外贸易活动日益活跃, 对外贸易额也日益增加, 对外贸易收益在安徽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高, 两者紧密联系。比较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的比重及随年份变化趋势,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贸易条件指数变化状态呈现相对稳定且有提高的趋势, 这说明合理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以及经济增长方式对贸易条件指数的恶化起到缓解乃至逐步改善贸易环境的作用。

2.2 外商直接投资对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

安徽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省份, 承接产业转移, 市场吸引外资的能力逐年增强,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由2001年的33672万美元迅猛增加至2012年的863821万美元, 且实际利用外资多集中在制造业。制造业生产规模和贸易规模的壮大, 也影响了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产品的进出口金额及比重, 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作用着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比重的变化趋势与图1的贸易条件指数数据变化趋势共同呈现大体上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 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3 进出口产品结构对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

从2001年入世以来, 安徽初级产品与制成品出口金额之比由最初的13.82%降至2012年的6.83%, 也就是说明, 安徽出口越来越倾向于制成品出口, 制成品出口金额数量迅猛增长, 而初级产品的出口额相对减弱;另一方面, 安徽初级产品与制成品的进口额之比由2001年度的60.09%上升至2012年的133.9%, 这说明安徽制成品进口额在降低。安徽在进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上的调整与转型引发的结果是:制成品价值远高于初级产品价值, 大量的制成品出口换回了大量的初级产品, 进出口结构比重变化趋势与两大类别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变化趋势呈现一定相关性。

3 促进安徽贸易环境改善的对策与建议

安徽贸易条件指数趋势呈现出稳定提升, 贸易环境在不断改善。应紧紧掌握市场动态, 积极适应国际市场规则, 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安徽出口贸易发展, 努力创造良好的贸易发展环境。

3.1 调整产业增长模式, 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升, 产值稳步提高, 俨然成为安徽国民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且对贸易条件的平稳回升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转变原有经济增长方式, 保持制造业产品出口额的提高, 继续提高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 以第二产业的产值增长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是安徽改善贸易条件, 提高对外贸易水平应当把握和选择的。另外, 经济增长, 出口规模的增大, 产出值的增加, 会对价格贸易条件的下降有弥补效益, 应不遗余力地保持经济增长量绝对的增加, 为改善贸易条件做出贡献。

3.2 开拓新兴市场, 扩展对外贸易领域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安徽对外贸易经济产生了消极影响, 致使其产生明显的波动, 说明了省域经济与贸易具有敏感性, 容易受到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明显的波动。要缓解外部市场经济动荡的冲击, 促进对外贸易经济的稳定, 安徽也应该突破内陆省份的局限性, 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加强与那些市场前景广阔、机遇充足、具有潜力的发展稍落后的国家及地区产业合作, 比如非洲、拉美等。

3.3 优化投资环境, 加强对外资的引导

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增长以及其流入制造业比重连年稳步增长对安徽贸易条件指数稳定中回暖是起到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的。随着制成品生产规模和贸易规模的扩大, 安徽的贸易结构得到改善, 其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也随之减少。积极引进外资,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对贸易条件指数的稳定回暖也是一种重要途径。

3.4 依托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安徽劳动资源密集型出口产品额虽有所下降但仍占有不小的比重。应依靠先进技术进行自主创新, 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迅速改变出口加工制造业技术含量低的状况, 使安徽外向型的产业具有较高的发展效率, 产品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发挥安徽作为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的优势, 加强加快将科技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技术, 提高产品附加值, 价格提高, 缓解并改善安徽贸易条件。完善制度创新, 培养人才, 发展技术, 一切以服务于提升产品竞争力为目的, 以创新的制度服务于产业调整, 以制度保障安徽产业结构的更高层次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R.Prebisch.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 and Its Principal Problems[J].Economic Bulletin for Latin America, 1950 (7) .

[2]H.W.Singer.The Distribution of Gains between Investing and Borrowing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0 (5) .

[3]Hazali, Tariff, Terms of Trade.Unemployment and The Real Exchange Rate[J].Economic Review, 2005 (8) .

[4]刘渝琳, 杨小玲.外商直接投资、贸易条件与政策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 2007 (7) .

[5]张秀生, 张文斌.中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现状与对策[J].武汉大学学报, 2006 (07) .

[6]马兆良.安徽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 2008 (02) .

[7]后小仙.复杂经济运行背景下省域经济风险评价——基于安徽省1995~2009年的经验证据[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3 (02) .

贸易变动 篇6

关键词:贸易条件,回归分析,经济增长,关税率,外商直接投资

在国际贸易中, 贸易条件的最初含义就是价格贸易条件 (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 NBTT) , 其意义是指商品的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 反映的是单位出口商品能够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 属于一个“效率”指标。目前, 在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 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情况下, 我国的对外贸易不应再单纯的追求量的增长, 而应该将“量”增长转变到“质”的增长。因此, 笔者认为在关注外贸总量增长的同时, 有必要探究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变动情况以及原因, 并提出能够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建议。

一、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1、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变动情况

为从整体上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价格贸易条件变动的情况, 笔者绘制了中国1980年~2009年的价格贸易条件变动的趋势图。

来源:eviews6.0软件处理所得

从图1中可清晰的看出, 中国贸易条件在1980年到2009年总体呈现波动性下降, 恶化的趋势明显。在1980年~1985年间中国的贸易条件处于改善的趋势;但从1985年开始中国的贸易条件呈现出了波动性下降的趋势, 2001年后下降的趋势更加明显。

2、影响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动因素的分析

改革开放后, 我国开始参与国际贸易, 外贸的大量增长伴随着以下几大特征:经济总量大幅度上升、外商投资额大幅度上升以及关税水平大幅度下降。

根据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理论, 经济的增长会影响一国贸易条件的变动:一国经济增长若是出口偏向型的, 经济增长将会恶化一国的贸易条件;而一国经济增长若是进口替代型的, 则相反。外商直接投资若是流向一国的优势出口部门, 则会不利于一国的贸易条件的改善;外资企业若是利用投资实行价格转移战略, 则也会使得贸易条件恶化。在大国模型下, 关税水平将降低世界产品的进口, 从而使得进口产品世界价格下降, 从而有利于进口国贸易条件的改善。

二、中国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 本文选取了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关税水平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 通过收集1980年到2009年的相关数据, 建立以中国价格贸易条件为被解释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 进而研究这些因素对中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定性、定量影响。

1、模型说明

我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 但在前两年内, 我国开放的各项政策并未进行深入的贯彻实施, 为了真实的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后贸易条件变动的情况, 本文数据的选择是从1980年~2009年共30年的数据。

模型的显著性水平设定为5%。中国价格贸易条件 (NBTT) 为被解释变量, 数据来源:1983年~2006年的数据来源为李平、辛佳所写的《中国贸易条件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一文, 2007年的数据来自《世界经济年鉴》2009/2010, 1980年~1982年的数据由《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1年卷所得, 2008年和2009年的数据为笔者根据08、09以及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主要的66种商品进口商品以及121种出口商品的数量以及金额计算所得。以上数据由于来自不同出处, 笔者进行了整理。

解释变量包括:经济增长 (GDP) , 以GDP指数表示, 以1978年为基期, 数据来源为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外商直接投资 (FDI) , 以实际利用外资额表示, 数据来源为《2010年中国贸易外径统计年鉴》第640页, 由于1979年到1982年的数据统计年鉴中只给了总数, 笔者对其进行了平均处理;关税水平 (TAX) , 以实际关税率表示, 实际关税为关税收入与进口额的比值, 即实际关税=关税收入/进口额, 数据来源为笔者收集08、09以及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关税收入以及进口总额计算所得。

2、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利用1980年~2009年的数据, 以贸易条件指数 (NBTT) 为被解释变量, GDP、FDI以及TAX为解释变量,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利用eviews 6.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了如下结果:

T值 (12.85) (-4.28) (5.2) (2.46)

R2=0.84修正后的=0.82 F值为47.15 DW值为1.33

所得出的模型中, 解释变量的显著性都通过了检验, 方程的线性性也通过了检验;拟合优度为0.84, 修正后的也有0.82, 说明拟合优度较好, 但是D.W值为1.33, 正好介于与之间, 不能判断是否存在共线性。

3、模型的修正

(1) 进行模型的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性检验

来源:根据eviews6.0软件处理所得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异方差检验拒绝了原假设, 说明模型存在异方差;相关性检验的P值为0.1797, 远大于模型所设定的0.05的显著性水平, 不能拒绝原假设, 模型存在序列相关性。

根据相关理论, 当模型出现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性时, 用最小二乘估计法 (OLS) 得到的参数估计将不再有效, 变量的显著性检验 (t检验) 也失去意义。因此, 为了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回归模型, 必须进行消除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性。

(2) 消除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性

利用eviews 6.0软件通过加权最小二乘法 (WLS) 进行消除异方差, 处理后得到如下结果:

T值 (30.78) (-63.30) (12.90) (15.40)

R2=0.999修正后的R2=0.998 F值为186772.86 DW值为2.00

经过消除异方差后的模型, 各项检验指标都获得了很好的通过, 变量的显著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方程的拟合优度达到了0.999, 调整后的也达到0.998, 说明消除异方差后的模型可以解释造成中国贸易条件变动99.8%的原因。方程的显著性水平F值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水平, 说明经过消除异方差的方程线性显著。D.W值为2.00, 大于=1.57, 小于 (4-) , 说明模型已经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三、模型的相关结论及经济意义解释

1、经济增长

从修正后的模型来看, 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的变动成负相关关系, 经济每增长一个单位将使贸易条件指数下降0.026个单位。根据国际经济学相关理论, 一国实行出口导向战略, 大量出口产品将会导致该产品的市场价格下降, 从而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而我国开放后, 正是通过实施出口退税等措施鼓励出口, 实行的正是出口导向战略。

2、实际关税率

实际关税率与贸易条件成正相关关系, 每提高一单位的关税税率, 将使我国的贸易条件提高2.78个单位, 这说明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大幅度下降的关税率是我国贸易条件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目前的实际关税水平已经降到了2%, 存在下降的趋势, 但是下降的趋势将不明显, 因此由于关税率下降给我国贸易条件带来的不利影响将减小。

3、外商直接投资

外商直接投资与贸易条件呈现正相关关系, 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一个单位将使贸易条件改善0.03个单位, 说明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在整体上是有利于我国贸易条件改善。根据相关国际经济学理论, 外商直接投资若是流向一国的进口替代型产业, 则可有利于改善一国的贸易条件, 若是流向到一国的出口优势部门, 则会导致相反的结果。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工业体系并不完整, 外商直接投资在建立以及完善我国工业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有利的促进了我国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 因而, 从整体上来讲, FDI有利于我国贸易条件的改善。

四、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措施

改革开放后, 我国贸易条件存在长期恶化的趋势较为明显, 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势在必行。但是, 如何能够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笔者根据本文实证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从经济增长、FDI以及关税率三方面提出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可行措施。

1、转变出口带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型, 大力施行进口替代战略

调整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大力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可通过税收、财政补贴以及提供信贷支持等手段, 大力扶持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高新技术进口产品的替代产业的发展。同时, 重新探讨全面实行出口退税以及出口补贴的政策的必要性, 对于部分纯粹进行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停止退口退税以及出口补贴等相关政策支持。通过调整出口政策, 进行引导产业向进口替代型产业发展, 从而促使我国在经济增长的通过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

2、在世贸的框架下, 调整关税的结构

积极的推进关税体制的改革, 优化关税结构, 提高部分国内可替代生产的产品的进口关税, 降低部分我国急需产品的进口关税, 从而保证在不违背世贸组织规定的情况下, 尽量的利用关税结构来改善我国贸易条件。

3、坚持吸引外资的政策, 但要注意引导外资的流向

根据模型所得出的结论, 我国目前必须坚持吸引外资的政策, 继续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向我国的进口替代产业部门以及工业尚未建立健全的部门流动, 以促进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外商直接投资的趋势来看, 外商投资流向我国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以利用我国廉价劳动进行生产的倾向变得更加明显, 因此, 我国在稳定就业的情况下, 我国可逐步引导外资由劳动密集型的生产部门向高新技术产业流动。对于外商直接投资, 我们必须做的由“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李平, 辛佳.《中国贸易条件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商场现代化, 2008;7

[2]刘渝琳, 杨小玲.《外商直接投资、贸易条件与政策选择》.国际贸易问题, 2007

[3]黄平, 索瓦罗.《FDI流向部门结构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

[4]]朱锦娟.《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复旦大学硕士论文, 2008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美贸易的影响 篇7

2005年7月21日, 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公告: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次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仍是这一方针的继续。此次汇率制度包括三个方面。

(一) 汇率调控的方式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盯住美元, 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同时, 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 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 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篮子内的货币构成, 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参考一篮子货币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 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 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 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 抑制单边投机, 维护多边汇。

(二) 中间价的确定和日浮动区间

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 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现阶段, 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 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3%的幅度内浮动率稳定。

(三) 起始汇率的调整

2005年7月21日19时, 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 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 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这是一次性地小幅升值2%, 并不是指人民币汇率第一步调整2%, 事后还会有进一步的调整。因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重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 而非人民币汇率水平在数量上的增减。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 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条件不仅包括商品或纯易货贸易条件 (N) , 而且包括贸易收入条件 (I) 、单边要素贸易条件 (S) 及双边要素贸易条件 (D)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最重要的是贸易收入条件和单边要素贸易条件。但由于贸易条件 (N) 最易计算, 因此大多数经济学文献中使用“贸易条件”这一概念。在一个两国世界中, 贸易条件 (N) 可以表示为一国出口商品价格和该国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而在一个具有多种贸易商品的世界中, 贸易条件定义为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该国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用Px代表出口价格指数, Pm代表进口价格指数, 其计算公式为N= (Px/Pm) 100。显然用本币或外币衡量的进出口商品比价的贸易条件 (N) 与反映一国货币同国外货币比价的汇率存在着联系。事实上, 汇率的变动将不仅通过价格的变化在短期内对贸易条件产生影响, 而且将会长期通过对进出口商品的数量、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而对贸易条件发生作用。

统计数据表明,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美国出口贸易额下滑严重, 其中, 2009年前六个月, 其中, 美国对中国出口303.9亿美元, 下降了l4.8%。自中国进口1334.4亿美元, 美方贸易逆差1030.5亿美元, 为保护本国产业, 美国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蠢蠢欲动, 设置壁垒, 挑起中美贸易纠纷。

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关系的影响有利有弊。

(一) 弊端

1. 人民币升值不符合中国国家利益。

第一, 人民币短期大幅升值会导致商品在国际市场价格上升, 从而抑制出口。在国际市场上, 中国商品因低价而拥有较强的竞争力。人民币的短期升值会导致中国商品价格上升, 竞争力下降。这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巨大。第二, 人民币升值会引起失业率上升。基于汇率变化对出口的影响, 如果出口企业利润减少或大量倒闭, 就必然会降低吸收就业的能力, 导致失业率上升。况且目前中国提供新增就业的企业主要是出口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国目前就业压力本来就很大, 如果雪上加霜, 将不利于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康。第三, 中国持有的高额外汇储备将因美元相对贬值而大幅缩水。中国2009年外汇储备余额达到2.399万亿美元, 占全球储备比重30.7%, 领先全球各先进国家。如果人民币升值, 这部分储备将因贬值而受损。当1美元=6.8人民币时, 这些储备相当于16.3132万亿人民币, 若人民币升值, 1美元=6人民币, 则外汇储备变为14.394万亿人民币, 凭空损失了1.9192万亿人民币。这对中国人民来说将是多大的损失。第四, 人民币升值预期会导致热钱流入。比如投资者将100美元都换成人民币, 今天1美元=6.8人民币, 过一段时间, 若汇率变为1美元=6.4人民币, 则该投资者可获利6.8×100—6.4×100=40元人民币。投资者还可将资金投向股市和房市。目前中国房价过高, 如果继续升高, 对于投机者来说, 一方面可以赚取炒房收益, 另一方面还有人民币升值的收益。但对中国房市来说, 将增加价格推高因素, 不利于中国宏观经济稳定和消费者利益。

2. 人民币升值对美国来说并不能扭转逆差局面。

第一, 汇率变动不是贸易收支调的主要机制。它所带来的财富效应、支出效应往往更重要, 这些效应可能使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不起作用。第二, 决定美国贸易收支逆差的并不是汇率而是美元本位制。美元是当代世界最主要储备货币, 世界各国为了进行国际支付和干预外汇市场, 必须储备大量美元外汇。对于除美国以外的国家来说, 这些美元储备是通过外贸顺差得来的, 但是对于美国来说就是贸易逆差。无论各国货币和美元汇率如何变动, 只要美元本位制存在, 美国的总体贸易逆差就必然无法消失。

3. 人民币升值对美国会带来不利影响。

第一, 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以日用消费品为主, 服装、鞋类、玩具、家具、箱包等占30%左右, 电器及电子产品占45%左右。这些都是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 如果自华进口受到遏制, 美国民众福利将受到损失。第二, 在中国投资设厂的美资企业受创。由于人民币升值, 来自中国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增加, 企业竞争力受影响, 利润减少, 向美国缴纳的税收减少, 美国财政收入受损。

(二) 益处

贸易变动 篇8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国际贸易中心经历了一个从区域贸易中心向世界贸易中心形成和转移的过程; 同时在地理上经历了地中海→西欧→大西洋东西两岸→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在世界贸易中心的不断形成和转移过程中, 国际贸易中心城市成为所在国家或区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组织者和角逐者。

在对北京市近年来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现象进行综合研究时发现, 北京依托其在信息、人才、市场、科技等方面的优势, 对外贸易特别是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贸易中心, 但是北京却既不是货物通关的港口所在地, 又不是工业制造品的主要生产地。一般把这种和港口、工业制造业所在地相分离的贸易中心称为非港口式贸易中心。事实上, 类似北京这样的非港口式贸易中心, 在世界其他国家也已经出现, 比如, 印度班加罗尔 (印度南部城市, 卡纳塔克邦的首府, 印度第三大城市) 抓住全球产业转移趋势, 利用本土资源优势, 集中发展软件外包这一新的产业形态, 成为全球重要的软件外包中心。

在上述背景下, 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北京这样非港口式贸易中心城市的对外贸易差额的有关变动进行分析解释。这不仅具有理论上的研究价值, 而且对加快北京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 促进北京对外贸易的发展, 以及在新形势下构建贸易中心城市的模式,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北京市进出口总体情况分析

在过去的几年内, 北京的货物贸易进口和出口总额持续增长。1997年, 北京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只有304亿美元。2005年, 北京的进出口新增长到1255亿美元, 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8.8%, 排名全国第4。到了2012年, 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达到4081.07亿美元, 约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0.55% (2012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38761. 19亿美元) 。在这7年期间, 北京的出口贸易额由30. 87亿美元增加到59. 63亿美元, 增长了93. 16% ; 进口贸易额由94.64亿美元增加到348.48亿美元, 增加了268. 22% 。详细的数据结果见表1。

单位: 万美元

从北京市对外贸易的运行状况看, 大体情况可以概括为贸易规模大, 增长速度高, 贸易逆差大。从图1和图2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北京市地方外贸进口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一直领先于出口, 使北京市的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2005年, 北京的贸易逆差63. 77亿美元, 同比去年增长了16.20%; 到了2012年, 进出口贸易差额已经达到288. 84亿美元, 在这7年期间, 北京的贸易逆差增加了352. 94% 。

3 北京市对外贸易差额的变动分析

北京作为一个工业制造业不很发达的城市却会有较高比例的进出口贸易活动, 原因在于, 北京作为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的中心城市, 大力发展转口贸易, 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自1996年开始, 在北京的出口总额中, 货源地为外埠的出口额所占比例一直在40% 左右; 而在北京的进口总额中, 目的地为外埠的进口额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在2005年, 北京进口的产品总额中, 有63%是以外埠为最终目的地的。2005年, 北京的转口贸易总额为720亿美元, 占北京进出口总额的57% 左右, 转口贸易总额及所占比重均名列全国第一。

此外, 我市的主体企业和其他企业出口共同发展。受出口退税率调低影响, 部分企业赶在税率调低前加快出口进度。2012年, 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分别为32. 08亿美元和21. 35亿美元, 同比增长1. 4% 和减少1. 4% 。目前两类企业出口已经占到全市出口额的89. 59% 以上; 相比而言, 2012年, 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分别为253.93亿美元和53.13亿美元, 同比增长8%和减少3.7%。目前两类企业出口已经占到全市进口额的88.11%。由此可以看出, 国有企业在北京市进口贸易比重中处于主体地位, 占比超过70%, 而在出口贸易中, 国有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占比分别为53.79% 和35. 80% , 相差并不是很悬殊, 差了约18个百分点, 这也是造成了我市贸易逆差增加的原因 (见表2) 。

此外, 原材料、生产设备是构成贸易逆差的主要因素。按用途划分, 进口商品包括消费品、生产资料和生产设备三大类。在北京地方进口中, 原材料、零部件、生产设备占进口额的八成以上, 消费品仅占一成多。北京市贸易逆差的扩大主要是生产资料和生产设备进口快速增长的带动。据统计, 2003年原材料、零部件进口55.4亿美元, 出口20.1亿美元, 逆差35.3亿美元; 生产设备进口39. 1亿多美元, 出口30. 6亿美元, 逆差8. 5亿美元。两者共计形成逆差43.8亿美元, 扣除最终消费品顺差1.5亿美元, 构成当期逆差额42亿美元。

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效应逐步显现。中国加入WTO后, 关税进一步下调, 非关税措施大幅减少, 也促进了进口的快速增长。2003年进口持续保持40% 以上的速度。除原材料和生产设备快速增长外, 最终消费品进口也表现出了超高速发展势头。2003年, 最终消费品进口21亿美元, 增长92.7%。其中, 车辆进口增长3倍, 比去年同期扩大了2倍。最终消费品虽然实现1.5亿美元的顺差, 但顺差规模比去年同期缩小5亿多美元。排名前10位的最终消费品逆差额达到8.4亿美元, 同比增长了4倍。

4 结 论

北京市之所以贸易逆差明显, 大体呈上升趋势,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4. 1 经济发展需求方面的原因

铁矿砂及其精矿、钢材、成品油、飞机等都是在北京的十大进口商品之列, 这主要是由于北京地区经济发展形势良好, 特别是由于奥运经济的带动以及资源短缺所导致的生产性资源、投资性资源的进口都大大增加。另外, 在北京的中央企业对能源进口的垄断经营也是影响北京进口的一个重要因素。

4. 2 经济发展模式方面的原因

北京地区的发展模式是“中心—外围”开放型的模式; 北京作为区域中心城市, 通过利用现有的优势, 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大规模地吸引内资企业、外资企业, 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 (世界500强) 等公司的投资中心、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等, 在北京设立中国总部、亚太总部、全球总部, 而把生产加工基地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 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这种开放型的发展模式使北京经济与周边地区经济的关联性较强, 对周边地区的带动性、辐射性也比较强, 很多企业将北京作为全国原材料和生产设备采购中心, 利用北京信息通畅、技术、人才丰富的优势向全国销售产品, 使北京成为全国的货物进口中心。

4. 3 主导产业方面的原因

近几年, 原油在北京进口中一直都占据40% 以上的份额, 安哥拉、沙特阿拉伯、俄罗斯、阿曼等石油生产国都是北京的十大进口地区。这主要是由于: 近年来, 一方面, 国内经济快速发导致对石油的生产性需求日益增加;另一方面, 汽车产业是北京的主导产业, 导致对石油的消费性需求也日益增加, 国内石油供给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中国已经从石油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 再加上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 最终导致进口量大幅度增加。

4. 4 地理位置方面的原因

北京地区的进口方式主要是一般贸易而不是加工贸易, 进口的主体是国有企业而不是外资企业, 这与上海、天津、深圳等城市的情况不同。上海、天津、深圳等地区的进口主要是由外资企业主导的加工贸易。这主要是由于: 一方面,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很多中央部委的大型国有企业都在北京, 这些企业的客户市场主要在国内, 虽然外资企业也很多, 但是, 外资企业大部分都是服务性总部而不是生产性企业, 从而导致由国有企业进行的一般贸易在进口中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 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上海、深圳和天津由于是沿海城市, 有良好的港口和国家级的出口加工区, 从而具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地理优势。而北京没有港口, 加工贸易的出口需要取道天津港, 缺乏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条件。也正是因为如此, 在北京的进口商品结构中, 原油、成品油等占有很大的比重, 在上海、天津、深圳等地区的进口中, 加工贸易特点比较明显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占有很大的份额。

摘要: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北京地区进口贸易发展十分迅猛, 为了进一步了解北京市对外贸易差额及变动的情况, 本文选取了1983—2012年北京市进出口总额的有关数据进行具体分析, 得出北京市贸易规模大, 增长速度高, 贸易逆差明显, 且进口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 进口方式主要是一般贸易, 原材料、生产设备是构成贸易逆差的主要因素。

贸易变动 篇9

近年来, 关于人民币升值问题的争论很多, 学术研究也很多。有个关键的问题是我国所采用的盯住一篮子货币的由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其中的货币篮子是由哪11个国家的货币组成, 他们各自的权重又是多少。国内外许多专家都对此进行过预测, 有一点毋庸置疑, 那就是在这个货币篮子中美元所占的比重很大, 人民币汇率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盯住美元的, 而自从次贷危机后美国一直实行弱势美元政策, 多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 进入降息周期。

(1) 模型说明。

根据微观经济学中供需价格理论, 一种商品的价格取决于该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那么, 对于我国产品的出口来说, 出口额应该由两国的相对物价水平以及其他国家对我国产品的需求决定;进口额则由物价水平和我国对其他国家产品的需求决定。由国际金融原理我们知道, 两国的相对物价水平可以由两国的双边汇率表示, 而对产品的需求则可由国家居民的收入水平来表示, 当然它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如技术水平及消费者偏好等。但是, 由于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中大部分是纺织机电等低附加值产品并且物美价廉, 因此基本上其他因素对出口影响很小。对于进口来说, 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 对进口的需求大部分是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加工贸易产品的配件部分, 而欧日美都是发达地区, 故进口基本上不受其他因素影响。同时, 由于没有公布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月度数据, 因此我们采用美国工业生产指数类代替。由此, 我们便可以建立两个关于贸易的简单模型:

(2) 数据来源。

我们采用从2005年7月到2008年2 月的月度数据, 其中, 我国对美国的进出口月度数据来自中国商务部网站, 人民币汇率月度数据则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而美国工业生产指数月度数据则来自美联储罐放网站。

2 数据分析

(1) 单位根检验。

在分析时间序列时, 要求所分析的时间序列是平稳的, 否则会产生“伪回归现象”。由于我们在实际问题中经常遇到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 而序列的平稳性对计量经济模型又有重要作用, 因此有必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因此必须进行ADF检验。我们采用EViews3.1版本对数据序列的原数据进行检验, 可知我国对美国的出口月度数据、人民币汇率月度数据及美国工业生产指数月度数据都是非平稳序列, 为消除序列中的自相关和异方差, 对数列取导并一阶差分后得到平稳序列, 故它们都是一阶单整的。

注:表中检验形式 (C, T K) 中C, T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 包括常数项、时问趋势, K表滞后阶数, 滞后阶数的确定依据AIC, SC准则, D表示差分算子

(2) 协整检验。

多数经济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 然而往往两个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之间又有非常密切的长期均衡关系。为了有效的衡量我国对美国的月出口和月度人民币汇率及美国月度工业生产指数间是否具有长期均衡关系, 判断能否建立非平稳序列的动态回归模型, 我们得对它们进行协整检验。我们用E-G两步法检验结果如下。

建立回归模型:lnchyi=∂0+∂1*lnhxi+∂2*ln gxi+ei

现用OLS法估计方程得到下面的结果:

得到回归方程:

undefined

在EViews中生成残差序列并对其进行单位根检验:

可知, 在5%水平下残差序列是平稳的, 故我们可知我国对美国的月出口和月度人民币汇率、美国月度工业生产指数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由表中数据可知, 从2005年8月至2008年2月的样本区内,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出口的收入弹性系数为4.831531, 系数t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汇率弹性系数为-1.034975, 但是系数t值仅为-1.560782, 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系数符号与理论预期相一致。结果表明中国对美国实际出口长期内并未受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 而主要由美国实际收入水平决定。

(3) 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告诉我们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但是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Granger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可以解决此类问题。其基本原理是, 在做y对其他变量 (包括自身的过去值) 的回归时, 如果把x的滞后值包括进来能显著地改进对Y的预测, 我们就认为X是Y的Granger原因。类似定义Y是X的Granger原因。

在连续多次取滞后期因果检验后得到,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只有LNGX是LNCHY的Granger原因。

……

可见, 美国的国内收入是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长的Granger原因, 并且这种影响是从滞后第1期开始的。而人民币汇率却不是我国对美出口增长的原因, 且我国对美出口的增长也不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及美国国内收入变动的Granger原因。

3 结果分析与建议

(1) 对于我国的外贸企业来说, 为了有效的应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进出口企业应从自身业务特点出发, 制定新的经营发展战略, 促进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升级, 提高产品竞价和议价能力, 实现利润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 企业也应该积极地更多地运用金融手段来化解汇率风险, 增强抗风险能力, 采取更多的手段来转移人民币升值成本, 如采用非美元计价, 出口渠道和产品市场多元化等。

(2) 我国政府应该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 加大力度完善外汇市场的建设, 鼓励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 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企业营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同时, 政府也要切实抓好失业人口教育再就业的工作, 制定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 从而加快我国贸易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 为维护我国出口企业的合理权益, 在处理贸易摩擦问题上, 政府应该组织更加优秀的专业团队, 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切实保障国内企业的合法利益。同时, 积极地与外国政府进行沟通, 设法减少和消除发达国家对我国的高新技术封锁, 从而使得外贸企业在人民币升值下达到长远发展。

(4) 为实现世界各国经济的和谐与共同发展,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贸易摩擦问题上也应转变态度, 多从自身经济结构出发, 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高新技术对华出口方面, 在不损害其自身利益的情况下, 应积极地鼓励高新技术出口, 从而有效缓解贸易逆差问题, 否则人民币升值对美国的经济发展也无多大裨益。

参考文献

[1]杨元杰.中美贸易不平衡与人民币汇率的调整[J].中国金融, 2008, (4) .

[2]胡文权.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应对策略探析[J].西部金融, 2008, (2) .

上一篇:中职护生下一篇:主体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