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调查

2024-10-12

地质调查(共12篇)

地质调查 篇1

众所周知, 自然因素是影响工程施工和施工安全、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自然因素包括了气候、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许多方面, 每一方面都可能会给工程施工造成巨大的影响, 甚至引发安全事故。为了尽可能降低地质问题对工程的影响, 开展基础调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它可以帮助人们掌握水文地质信息, 从而制订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

1 基础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

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中, 基础地质调查主要包括水文地质调查, 地形地貌调查, 地表水、地下水特征调查等。其中, 水文地质调查包括水文地质的类型调查、水文地质信息的分析、掌握地下水位情况等。因为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等的不同, 不同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 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水文地质类型。对水文地质类型的调查需要获取地下水资源的埋藏、分布、类型等, 并随着水文地质基础调查工作的不断深入, 还需要进一步收集地下水的流动方向、水力坡度、含水层分布等资料。鉴于同一区域不同层次间的水文地质类型也可能表现出不一致, 不同季节地下水位也各有差异, 所以, 在实际调查中, 掌握各层之间水力联系, 掌握不同季节地下水位变化是必不可少的。地形地貌调查是指在野外对地形地貌进行直接的观察和描述。其调查内容包括地貌形态描述、形态测量、成因、物质组成、现代作用过程、剖面图、素描图和照片等。在进行地貌调查前, 应先综合研究调查区的地形图、航空照片、卫星照片等资料, 以对全区地质、地貌有一总的概念, 为确定考察计划和路线提供依据。采集到水文地质基础信息后, 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深入、系统地分析这些信息。根据基础地质调查所得的地形地貌情况, 结合地层岩性基本特征, 地表水、地下水分布情况等信息综合分析被调查区域的情况, 从而更好地为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所需资料。

2 地下水调查的重要性

所有地区的地下水位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季节的更替、地壳运动等缓慢变化, 或上升或下降。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也可能发生地下水位突然上升或突然下降的情况。不管是缓慢变化还是突然变化, 都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 且突变的影响会更大。这里所说的变化主要是指水文地质灾害, 即由地下水位出现较大变化所引发的灾害。造成地下水位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其中, 地质因素 (岩体结构、分布, 水层结构等) 是造成潜水位上升的最主要原因。基础地质调查可以帮助相关人员有效分析地质因素, 从而了解地下水位的升降变化情况。一般而言, 应先分析含水层岩性——如果含水层土质颗粒比较小, 则说明该含水层的渗透性比较差, 地下水流比较差。这样的土质容易出现渗透问题。同时, 还应分析包气带的情况——如果包气带很薄, 则毛细带距离地表就比较近, 土饱和就比较小;如果地下水流梯度逐渐趋于平衡, 则容易导致排水不泄。通过地下水调查可以全面、深入地分析相关情况, 从而预测地下水位的升降变化, 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做好铺垫。

3 基础地质调查的作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是有一定规律的, 了解其变化规律, 可以为人们采取灾害预防措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基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基础地质调查的。对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的基础地质调查, 通过现场勘查采集可获取水文地质类型、地下水分布和当前水位等各种相关信息, 从而为土木工程施工提供所需信息, 让施工人员了解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 准确预测地下水位的上升或下降, 制订有效的预防性措施, 以此降低或避免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施工造成的影响。

利用基础地质调查来减少地质灾害发生, 除了要根据所采集的信息准确预测地下水位的升降变化情况外, 还需要重视对岩土水理性质的研究和测试, 并灵活运用物理勘察方法。在此过程中, 调查人员应借助先进、精密的仪器和科学的勘察方法精确探测和深入分析岩土层构造、性质特征等, 对由地表水相互作用所带来的地质现象进行实验, 分析实验结果与实际之间的差异, 分析地下水位变动对岩土的影响, 尤其是频繁的升降变化。由于地形地貌等的不同, 水文地质勘察的要求也不同, 而且水文地质的调查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 这样才能满足基础地质调查的需求。在实施勘察前, 可以将整个勘察区域划分出重点区域、次重区域等, 按照重要等级对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勘察方法和仪器。在此, 要注意勘察方法和勘察仪器与勘察区域的匹配性、适用性, 保证所用的勘察方法可以得到较为精确的测量数据和分析结果, 保证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切实减少水文地质灾害的发生。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基础地质调查包含了对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地表特征等多方面内容的勘察、调查, 是获取与岩土工程相关各种信息的一个重要而直接的手段, 它在地质灾害的预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地下水调查工作也是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基础地质调查的同时, 一定要做好地下水的调查工作。总之, 在土木工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对减少地质灾害、保障施工安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禾.论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工作的重要性[J].环球人文地理, 2014 (24) :42.

[2]黄丽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中基础地质调查的重要性[J].城市地理, 2015 (10) :63.

[3]隋成禹, 李新鹏, 乌日根.论如何重视基础地质调查中的水文地质工作[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10) :81.

[4]覃贤兴.水文地质基础工作在地下水模型研究中的重要性[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11) :148.

[5]王晨芳.浅谈对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勘察的认识[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17) :7.

地质调查 篇2

考试大纲

总则

本专业的考试涉及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地层学、古生物学、矿物学、矿床学、找矿勘探、构造地质学、区域构造学、数学地质、煤田地质与勘探、同位素地质学、岩相古地理等方面的必备知识和地勘行业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以及与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等相关领域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也涉及到现行的地质勘查规范、规程的掌握、运用等。

本考试大纲按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规范规程、新技术新方法等四部分编写,四部分权重分别为基础知识30%,专业知识30%,规范规程20%,新技术新方法20%,为了便于考试人员的复习,本大纲分别用“掌握”、“熟悉”、“了解”来界定各条目的考试要求。“掌握”是指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熟悉”是指能熟练运用的知识,“了解”是指一般具备的概念知识。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1、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年龄与演化。熟悉地球的物理性质;熟悉组成地壳的主要化学元素。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熟悉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基础知识与研究方法;熟悉新构造运动特征。了解各种地貌单元特征与相应堆积物特征;了解地貌图的编制;了解岩相古地理有关知识。

3、了解同位素地质学有关知识;了解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定方法。

4、掌握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等三大岩的分类、命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常见的各类岩石的判定。熟悉岩浆作用及岩浆的成分与性质;熟悉沉积岩的成分与形成过程;熟悉变质作用类型;熟悉各类岩石构造组合。了解变质岩的形成及变质作用。

5、掌握矿物的分类及重要矿物特征。熟悉矿物的物理性质。了解矿物的化学成分、内部结构和外形,了解矿物的利用。

6、掌握矿床有关基础的知识;掌握各种成矿作用。熟悉成矿专属性知识。

7、掌握找矿工作的一般规律。熟悉矿床勘探技术手段;熟悉工程体系的布设以及各类勘探工程的施工顺序。

8、熟悉各地质年代的典型古生物特征及分布。了解古生物与环

境关系。

9、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如褶曲、断裂、节理、劈理等有关知识;掌握现代构造地质学理论;掌握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熟悉地壳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了解大地构造学说。

10、熟悉现在流行的大地构造学理论,如板块构造,地质力学,槽台学,地洼学等,并能运用相关理论指导找矿;熟悉中国大地构造轮廓。了解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历史。

11、熟悉伸展构造,推覆构造,走向滑动断层,韧性剪切带,活断层等知识及研究方法。

12、熟悉物化探的基本概念与常用工作方法。了解物化探数据处理及推断解释。

13、熟悉遥感地质的应用。

14、了解湖南省区域地质概况。

第二部分 专业知识

1、掌握区域地质调查的工作方法。熟悉典型地质剖面的地层组合。

2、熟悉岩矿鉴定有关知识,掌握常见的造岩矿物的鉴定。熟悉非透明矿物的鉴定。

3、掌握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等三大岩的野外产出特征及岩石的演化规律。了解现代岩浆运动、变质理论、沉积理论。

4、掌握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等三大岩与成矿之间关系的规律。熟悉三大岩的成矿规律以及成矿专属性;熟悉三大岩的找矿标志。

5、掌握矿床(体)的基本概念;掌握矿体的形态产状及与围岩、母岩的关系。熟悉矿产的概念及分类;熟悉矿体变化性质与程度,以及控制矿体变化的因素。了解矿床学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了解矿床与地质背景相关性,矿产共生性,矿床(体)的分带性,矿产分布的不均一性,矿化的不均一性。

6、掌握矿石的概念和类型;掌握矿石矿物、脉石矿物、夹石、可采厚度、矿石品位与品级、矿石质量等的概念及相互关系;掌握矿石中矿物组份、含量、共生组合及分布特征。熟悉矿石组构及嵌布特征;熟悉矿石中有用与有害组份含量、赋存状态、分布规律。了解矿石物理性质、工艺性质及矿石影响矿床工业价值的因素。

4、掌握元素的共生与综合利用。熟悉不同成矿作用的成矿方式。了解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叠生成矿作用的概念和特征;了解地壳元素丰度与成矿。

5、掌握矿床的成因类型;掌握岩浆矿床、热液矿床、风化矿床、沉积矿床、变质矿床(层控矿床)的概念、特征及主要矿床类型。熟悉主要矿床的工业类型。了解矿床的工业类型的概念和分类。

6、掌握煤田地质学的概念和内容;掌握我国煤炭分类及煤炭质量分级的特点。熟悉含煤地层、成煤环境的特征。了解聚煤规律及我国(尤其是湖南)主要成煤期的特点。

7、掌握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的概念和内容。熟悉成矿预测的基本理论、预测层次、预测方法。了解地层、构造、岩浆岩、含矿流体、地球化学背景及其与成矿关系;了解成矿系列(统)的概念和特征;了解成矿模式的概念和内容。

8、掌握矿产勘查的概念、原则和勘查阶段的划分;掌握预查、普查、详查、勘探等矿产勘查的基本工序。熟悉勘查项目确定与论证;熟悉勘查设计的编制与审批;熟悉勘查报告的编制与审批。了解矿产勘查因地制宜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全面研究的原则、综合评价原则、经济合理的原则;了解矿产勘查阶段划分的目的、意义及原则。

9、掌握矿床勘探类型的概念;掌握勘探类型及划分依据。熟悉影响勘查技术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勘查阶段、成矿条件、矿床特征、自然地理条件;熟悉地质测量法、重砂测量法、地球化学测量法、地球物理测量法、探矿工程法、遥感地质法及其它相关勘查技术手段和相关专业的资料成果在地质找矿中的运用。了解勘查方法的最佳组合及综合应用意义;了解地质观测法、勘查统计法、勘查模型法、技术经济评价法等矿产勘查研究方法。

10、掌握勘探线、勘探网、水平勘探等基本概念,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灵活运用;掌握勘探工程设计与施工;掌握勘探工程的地质编录(包括钻孔弯曲测量及校正)。熟悉勘探工程总体布置形式。了解类比法、加密法、稀空法、探采资料对比分析法对勘探网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

11、熟悉矿石取样方法,样品的加工,样品的鉴定、分析、测试、试验。了解品位统计分析,品位空间变化分析,元素相关特征分析等。

12、掌握各类地质资料整理以及地质报告的编写;掌握综合地质图件的编制;掌握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相关知识。了解与矿山地质有关的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知识;了解矿产采、选、冶等加工利用知识。

13、掌握矿产资源/储量概念、分类。熟悉国内外资源/储量分类对比及我国新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套改。熟悉储量单位与工业指标、储量边界线的圈定和储量计算图纸;熟悉储量计算参数的确定与计算;熟悉储量计算方法;熟悉储量误差与精度估算。

14、熟悉矿产经济评价和勘探工作的经济效果。

第三部分 规范规程

1、掌握《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

2、掌握《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

3、掌握《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 003

3—2002)。

4、掌握1∶5万、1∶25万区域性地质调查的有关规范规程。

5、熟悉《铀矿地质勘探规范》(DZ/T 0199—2002)。

6、熟悉《铁、锰、铬矿地质勘探规范》(DZ/T 0200—2002)。

7、熟悉《钨、锡、汞、锑矿地质勘探规范》(DZ/T 0201—2002)。

8、熟悉《铝土矿、冶镁菱镁矿地质勘探规范》(DZ/T 0202—2002)。

9、熟悉《稀有金属矿产地质勘探规范》(DZ/T 0203—2002)。

10、熟悉《稀土矿产地质勘探规范》(DZ/T 0204—2002)。

11、熟悉《岩金矿地质勘探规范》(DZ/T 0205—2002)。

12、熟悉《高岭土、澎润土、耐火粘土矿产地质勘探规范》(DZ/T 0206—2002)。

13、熟悉《玻璃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产地质勘探规范》(DZ/T 0207—2002)。

14、熟悉《砂矿(金属矿产)地质勘探规范》(DZ/T 0208—2002)。

15、熟悉《磷矿地质勘探规范》(DZ/T 0209—2002)。

16、熟悉《硫铁矿地质勘探规范》(DZ/T 0210—2002)。

17、熟悉《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探规范》(DZ/T 0211—2002)。

18、熟悉《盐湖和盐类矿产地质勘探规范》(DZ/T 0212—2002)。

19、熟悉《冶金、化工石灰石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探规范》(DZ/T 0213—2002)。

20、熟悉《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探规范》(DZ/T 0214—2002)。

21、熟悉《煤、泥炭地质勘探规范》(DZ/T 0215—2002)。

22、熟悉《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DZ/T 0216—2002)。

23、熟悉《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 0175—1997)。

24、熟悉《中国煤炭分类》(GB 5751—86)。

25、熟悉《煤炭质量分级》(GB/T 15224.1—94,GB/T 15224.2—94,GB/T 15224.3—94)。

26、熟悉《含煤岩系钻探岩心描述标准》(DT/T 0002.1—91,DT/T 0002.2—91,DT/T 0002.3—1997)。

27、了解《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中的与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相关的有关要求。

28、了解《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DD2002-01)。

29、了解《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试行)》(DD2004-04)。

30、了解《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DD2000-01)。

31、了解《固体矿产普查暂行规定》(DD2000-02)。

32、了解与地质勘查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地质勘查管理工作程序及相关规定。

第四部分 新技术新方法

1、了解本行业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相关专业与找矿勘探有关的新技术新方法。

2、熟悉计算机技术在地质领域的应用,如地质数据在计算机的存储、信息处理、计算机成图、计算机地质模形分析、计算机成矿环境分析等。

3、了解数理统计在地质调查与矿床勘查的运用;了解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找矿模型。

4、了解矿产资源GIS评价系统。

主要参考书目:

1、路凤香、桑隆康主编,岩石学,地质出版社,2004.4第二次印刷。(或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分类的正规出版大学教材)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2第四次印刷。

3、杜运生、童金南主编,古生物地史学概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8第三次印刷。

4、肖克炎等编着,矿产资源GIS评价系统,地质出版社,2000.3。

5、龙昱着,矿体定位预测的地质标与方法,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7第四次印刷。

6、杨森楠、杨魏然主编,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地质出版社,1985.3第一次印刷。

7、曹伯勋主编,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6第4次印刷。

8、申浩澈编,同位素地质学,长春地质学院,1986.4印刷。

9、侯德义主编,找矿勘探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4.11第一次印刷。

10、袁见齐等主编,矿床学,地质出版社,1985.5第一次印刷。

11、湖南省地质矿产局,湖南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8.12第一次印刷。

12、赵鹏大、胡旺亮、李紫金编着,矿床统计预测,地质出版社,1994.6第三次印刷。

13、蒋敬业主编,应用地球化学,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2001.5。

区域地质灾害调查与防御 篇3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震;矿山灾害;防御

地质灾害伴随着人类和自然环境成为了众多灾害的一种,它有着分布广、危害大的特点。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下面我们可以来看看这些年来各地方的地质灾害。

地震:08年,是中国多灾的一年,家喻户晓的汶川地震,除了深深的痛惜,还有祝愿,祝愿一切会变得更好。四川,为什么如此多的破坏性巨大的地震?中国地质调查局初步监测和评价认定,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的,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它发生在地壳脆弱区——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到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余震强度也不甘示弱,断裂带在挤压力的作用下,由南向北东逆冲运动。14年的8月5日,又是一个举国悲痛的日子。云南鲁甸已致108.84万人受灾,589人死亡。震中复杂的地形,山高谷深、陡峭险峻、山体破碎、余震不断。地震造成了严重的崩塌、滑坡、及大量的地质灾害隐患换,甚至在局部形成了堰塞湖。可知:地质灾害不可能是独一无二存在的,一种灾害的发生常常伴随着另一种灾害的出现,甚至更多。因此,他所带来的灾难无法衡量。

矿山地质灾害:顾名思义,矿山地质灾害肯定是由矿产开采引起的。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矿物的需求,但没有节制的迅猛发展的矿山会因为追求于经济而疏忽了矿山的合理管理。大多没有环保措施,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的落后,这样的话,矿产地质灾害将会随时发生。造成不可挽回的人员伤害和损失。地震,是用震级来判断地震的强度。区别于地震,矿山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最主要的是可以分为突发性的和缓发型的。不可预知的,强度大的如瓦斯爆炸,岩爆等,我们一般被认为是突发性的。如地下水位的改变引起的灾害。通常是矿坑突然涌水造成的。采矿过程中是无法估计这种水的渗透量有多大的因为这种情况的发生大多是突发性的以及规模比较大。所以,大量的地下水的涌入造成严重的人员受灾情况。伴随着这种灾害引发的另一种灾害如果发生将带来毁坏性的打击,如果,溶洞里面蓄水,附带的泥沙和碎岩将会被一起随水涌入坑内,造成的后果将是坑内被泥沙掩埋,人员和机器逃不出沙子的覆盖。还一种情况叫坑内岩爆,这是由矿坑周边的岩石在受到强大的挤压后被压缩,待到出现自由面时,岩石内部的压力骤然释放,岩石大量破裂向周围喷射和爆散小碎块。这样的灾害给矿山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瓦斯爆炸想必是最严重的,常发生在煤矿,由于通风性能的不好,瓦斯气体的积聚到了一定的程度,将会爆炸。财产到是其次,人员的伤亡将会是无法挽回的生命。

至于缓发型的,通常,一些地面塌陷的现象更为常见,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发生的。地面塌陷将导致某些建筑物的毁坏,建筑物的倒塌。间接的还可能引起大气降水以至于地表水流入坑内,造成不必要的淹井事故。另一种缓慢型的无非是矿山灾害引起的环境的污染。如采矿时期产生的有害气体,未经处理将其排放,其产生的危害是江河海流的水域被污染,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其次,还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盐渍化。

就像上面提及的一样,没有哪一种地质灾害的单独存在的,当然,采矿也会引发地震,也将引发泥石流,等等,所以,如何去防御将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关于地震,相关部门做好地震的监测预报,这是最重要的。灾前的预防所收到的成效将会大大减少灾后的人员和经济的损失。加强灾害管理,总结古今中外的防震减灾的经验,可以在建筑方面多下些功夫。研究最佳的特殊的防震结构,避免不利的建筑地。政府应加大力度宣传防震的知识,唤醒广大民众;教育部门从小学生开始宣传,真正做到当灾难来临时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尽可能的减少人员的损失。关于矿山,我们可以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为了避免当地的岩土体变形带来的灾害,我们可以在采矿前做专门的地质勘察。对于之前已经引起过的灾害点,我们需做好预防和加固工作。边坡坡度的设计,做挡墙稳固边坡。对于地下水的情况,可以做好下水道的排水設计。对于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弃渣,一定严禁随意乱抛,必须统一堆放至开采线以外的区域,或许,还可以合理利用,如做成园林景观中的假山碎石。同时。可以植树还林,规划矿山的复垦工作,在经过处理后的弃渣场上敷上表土再恢复植被,有利于根治水土流失的情况,以及地表岩体的保护。通过上述地质环境的恢复工作,相信,防患于未然总是没有错的。

矿山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 篇4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抗滑桩

引言

矿山地质灾害是近年来频发重大地质灾害的一种, 地质灾害防御刻不容缓。海州露天矿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与利用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 它不仅涉及地质灾害问题, 还涉及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以及社会问题。通过对其有计划、有步骤的分期实行综合治理的实践, 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 修复生态环境, 控制利用已有的矿产资源、环境资源,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1 区域地质条件

海州露天矿位于阜新市区南部太平区境内。全矿区占地面积约为26.82km2, 其中露天采场占地约为6.0km2, 工业广场占地约为3.84km2, 排土场及排矸场占地面积约为14.8km2, 住宅及生活设施占地约为2.18km2。海州矿区东西长约3.9km, 南北宽约1.8km, 南帮坡度为38°, 北帮坡度为18°~20°。海州矿矿部、多数基层单位及其生活区位于采场北部, 采场东南部为高德煤矿, 北部为太平街道及高德街道。

1.1 地层岩性

海州露天煤矿是阜新含煤盆地主要含煤地层, 共有六个煤层群, 其埋藏顺序 (由上而下) 如下:水泉层群、孙家湾群层、中间层群、太平上下群层及高德层群。

1.2 岩性

阜新含煤地层为陆相盆地沉积, 岩性由颗粒不等的砂砾岩、砂质页岩、砂岩及煤层构成, 岩相及厚度变化较大, 可采煤层顶板以上岩层是由砂砾岩、粗颗粒砂岩和砂质页岩构成。煤层底板以下是由泥质砂页、砂岩夹薄煤层构成。岩层基本上为单斜构造, 岩层走向一般为N50°~80°E或东西向, 倾向为SE, 倾角为18°~22°。

1.3 断层构造

断层主要发育在矿区东区, 尤其在可采煤层顶板以上更为发育, 现已查明露天境内大小断层共9条, 其中中部一号 (F中1) 和东部一号 (F东1) 两条断层为最大, 横切各煤 (岩) 层将露天分割成三个自然采区, 本区域为中部一号 (F中1) 以西区域。主要受中部一号 (F中1) 断层影响。煤层由于受断层切割影响不仅给采矿工程带来困难, 同时也给北侧边坡稳定带来极大威胁。

2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1 第四系冲积层松散孔隙潜水

第四系冲积层分布于露天北帮至细河及东南帮古河床一带, 含水层由粗砂、砾砂、卵石组成, 埋深在5.0~12.0m, , 厚度在2.0~8.0m, 由南向北逐渐变厚。该含水层底板由风化的透水性很弱的砂岩及砂质页岩构成。北侧潜水流向与细河流向一致, 潜水位标高在161.0~170.0m。

2.2 基岩裂隙水

深部基岩含水层主要由砂岩、砂质页岩构成, 隔水层为碳质页岩和结构致密的泥质页岩、。基岩裂隙水主要贮存在这些岩层裂隙中。因岩体节理发育程度差异, 所以含水层的分布也很不均匀, 裂隙发育的岩层地下水贮存丰富, 不发育的岩层地下水贫乏。

2.3 断层破碎带水

因为断层破碎带及其附近岩层节理裂隙发育, 所以该破碎带为岩层中主要含水层, 其赋水性受断层的产状、规模、性质所制约。

3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阜新海州露天矿的地质灾害主要为岩土体变形, 即矿山地面及采空区塌陷, 矿区边失稳、滑坡以及因采空区诱发的矿震等。结合海州露天矿矿山环境综合因素, 对矿坑北帮区域进行矿山地质灾害治理与环境恢复, 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恢复矿区生态环境, 将矿山建设成为集科普教育与景观于一体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区。

3.1 进行治理区剖面地质灾害勘查、地形测绘, 查明地质灾害隐患, 并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 为治理工程布置提供依据;

3.2 采用削坡、平整、修筑挡土墙、锚索 (杆) 、格构、抗滑桩、截水沟和排水沟等工程对北帮西部边坡进行治理及植被恢复;

3.3 附近景观工程及坑内治理区进行景观、植被恢复治理;

3.4 环坑道路两侧及及局部拆迁区绿化;

3.5 附近矿山公园主入口处步行道改线工程, 完善下坑步行道路景观;

3.6 建立北帮边坡治理监测系统, 实时监测边坡稳定情况;

3.7 完善露天矿排水系统建设;

3.8 对主要断层及易滑坡带采用抗滑桩+坡脚的形式治理。

在E17-E20区段中由于N600附近煤层开采导致4#下弱层以上边坡滑动, 为了保证边坡的稳定性, 因此在本区段采用两排抗滑桩进行治理。

抗滑桩设计参数如下:

抗滑桩桩径2m*3m;

N800附近第一排抗滑桩桩长20m, N700附近第二排抗滑桩桩长19m;

滑桩水平间距:10m;

抗滑桩加固深度:5.5m;

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 保护层厚度50毫米。抗滑桩配筋:主筋采用Ф32三级钢筋, 在迎土侧采用22根Ф32三级钢筋, 在背土侧采用11根Ф32三级钢筋。箍筋采用Ф12@150的双肢箍筋, 箍筋采用一级钢筋。

抗滑桩共设计48根, 其中第一排抗滑桩24根, 第二排抗滑桩24根。挖掘时应采取全长钢护筒护壁措施, 防止坍塌造成安全事故。

结束语

地质灾害不仅给人们带来灾难, 而且给地表环境造成破坏和难以恢复的痕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是“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环境治理工程,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而采取的主动行为。通过对海州露天矿有计划、有步骤的分期实行综合治理的实践, 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 修复生态环境, 控制利用已有的矿产资源、环境资源,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为其他矿山环境治理提供了借鉴与示范意义, 为阜新的城市转型, 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保证与基础支持。

参考文献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 DZ/T0222-2006.[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 DZ/T0222-2006.

[2]关于下达2009年度第二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任务书的通知 (辽国土资发[2010]46号) .[2]关于下达2009年度第二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任务书的通知 (辽国土资发[2010]46号) .

[3]阜新矿物局海州露天煤矿.北帮边坡重点部位岩体强度试验研究报告[R], 1994.[3]阜新矿物局海州露天煤矿.北帮边坡重点部位岩体强度试验研究报告[R], 1994.

地质调查报告(推荐) 篇5

微积分方面,着重掌握中值定理、定积分、多变量函数等主要内容;数理方程。着重掌握常微分与偏微分方程(一介、二阶)。福利爱变换,时函数P。数理统计方面的相关分析。判别分析、趋势分析及计算机、电算等基本知识有一般的了解。5物理学:

在一般力学基础上着重掌握地质力学所需的力学知识和流体力学(液流)知识;学习和物理的基础知识。电学方面。学习电工、电子的基础知识。对电子元件,固体电路、电子路线的工作原理和方法有一半的了解。6化学:

无机化学方面,要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加强有关物理化学方面的内容(如氧化还原基本原理。标准电极电位测定,胶体离子平衡。化学热力学定律,放射性同位素,Eh与pH相互关系等)。分析化学方面学习一般分析基础知识。重点是天然水中各种元素的定量分析方法。有机化学方面,学习有机物在各种自然条件下(氧化、还原及水中微生物作用)其化学组成的变化及有机试剂的测定方法。仪器分析方面,能了解光谱分析方法与过程,主要掌握光谱分析图谱的识别与解释。加强比色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7地形测量与绘图:

学习有关地形测量的基本知识(如分幅、坐标、测图知识、定点、罗盘测刨面等)掌握地形图的识别与使用,及罗盘导线草测基本技能;学习图件青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8普通地质学:

西方地质调查经验总结及启示 篇6

关键词:地质调查;发达国家;经验

国外地质调查机构多数属于非营利性地学机构和信息机构,一般直属于联邦政府部委,其中大部分属于自然资源部门管理,如美国地质调查局属于内政部管理、澳大利亚属于工业、旅游于资源管理部。机构内部一般按职能或研究领域设立业务处室,其下按照专业、学科、区域设立处室。在联邦制国家中,通常还设立有州级地质调查局为本周的地质工作服务,它们与国家地质调查机构一般没有隶属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形势和经济社会的迅猛变化,各国对地质调查机构进行了多次的改组和调整之后,世界地质调查及机构发展的基本特征逐步形成,汇总如下几点启示。

一调整组织机构适应科学发展要求

国外地质调查局根据战略规划、科学领域发展重点、面临的挑战不同程度的调整了组织机构以适应其发展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调整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发展推动职能部门更新。USGS在原组织机构的基础上重组了科学质量和综合办公室、多样性和平等机遇办公室、国际项目办公室。2战略规划、科研热点促成科研部门重组。组织机构要适应战略规划、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如USGS紧紧围绕着战略规划中科学研究重点,即全球自然灾害及响应、全球能源及矿产资源评估等;同时,兼顾人力资源的保障和信息资源的畅通。3区域中心细致化。国外地质调查局在组织机构调整中的一大显著特点是不同程度的细化区域中心,如GSC增加了温哥华区域中心。4预算、构通和出般部门职能得以扩大,管理信息透明度进一步提升。二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是组织持久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外地质调查机构主要在不断更新人才理念、激发人才内驱力、规划员工职业发展、使用弹性工作制度等来建设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软环境。其特征主要体现为:

1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遵循人力资本论原理,在人力资源开发中把组织使命、组织目标与员工的创新、绩效、自我价值实现紧密结合。2为战略变化制定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规划。一个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既要求不断地进行评估和调整,也要求进行规划的拟定和协调。3激发人才内驱力。主要通过全方位提商员工满意度、开发自我管理能力、建设核心竞争力、采用灵活的雇用制度、签订单位协议、进行绩效管理等方面激发人才内驱力。

三提供持续的经费和装备保障

持续的预算经费投入是地质调查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项目计划目标及研究重点领域有一定相关关系,每年s大计划的预算的调整可能与其长远战略服务领域有关,而资本性支出预算的关注可能与其史新改造任务呈正关联。

1.不断追求卓越管理,不断调整投入方向。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言人,美国地质调查局本着以。实现公民为中心的卓越管理”为核心。其次,根据情势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如投入到全球变化中的经费从2008年到2013年上升了40%。2.合理安排经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与竞争优势持续发展。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局非常注重经费的合理安排。每年年度报告中都会提出的核心问题便是“分析山于资金安排的不合理和+确定影响GA对政府的支撑服务水平和影响GA长期规划实现的原因”。3.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公共部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是对社会要求的及时回应性,这个维度也是国外地质调查局对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核,所倡导的理念就是服务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持久提升。4.稳定装备经费加强管理。国外地质调查局始终致力于更新装备、研发新技术、提高使用率、延续使用年限等方面。在装备方面首先保障经费问题,每年有相对稳定的经费投入;其次,出台一系列的管理制度规范装备的管理;再次,为了弥补经费、技术、管理中的缺陷采用合作、租赁、外包等多种方式。

四增强地质调查的服务意识,注重社区服务

各国地质调查局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政策、服务产品价格、科普服务和服务质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奉行“客户至上”的原则,始終将“客户”作为其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制定了客户政策体系。

发达国家地质信息社会化服务程度高,其服务的产品和出版物种类齐全、服务形式多样、服务范围广泛、成果管理科学、成果转化及时、服务满意度较高。这些国家在探索可持续发展、人类健康以及防灾减灾等方面,服务的范围开始延伸到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这方面的具体咨询、指导服务。主要利用地学相关知识和技术来监测、改善公共环境卫生:排查潜在地质灾害:保护公共健康。

五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

在地学跨学科、多领域的需求驱动下,部门之间和合作与协调尤为显得重要。美国地质调查局成立了专门的联络办公室(或叫沟通与拓展办公室)来实现机构内部的协调,跨部门的协调。历史经验证明,不同制度的国家在应对全球性问题上可以通力合作。例如,英国地质调查局(2009-2014)战略中提到,为使其自身及合作伙伴更好地认识动态的地球,要优化协同配合和互动运行,确保与世界同仁的合作,枳极听取和了解发展巾国家的需要,无论何国何地,充分共享所知。

美、加、英、澳等发达国家的地质调查局都为应对明天做准备,环境保护是其战略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明白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是一个跨学科的极限挑战,为了有效应对,必须制定充备的战略。从科学方向的确定到经费的拨付使用、人员的配置都进行了一定的规划。

池潭电站大坝左岸地质灾害调查 篇7

1.1 工程概况

池潭水电站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泰宁县境池潭村上游3km, 是富屯溪的支流———金溪的第一级电站。混凝土重力式坝坝高78m (坝顶高程280m) , 设计蓄水位275m, 校核水位279m, 水利枢纽由拦河坝、坝后溢流厂房 (左河床) 、开关站 (左岸) 、过木筏道 (右岸) 等组成,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相当紧密。

在电站建成以后, 大坝左岸山体常年发生孤石滚落现象, 为解决左岸危石对大坝开关站及坡脚公路过往行人的危害, 对危岩体及孤石的稳定性进行调查分析。本次调查分析涉及范围是左岸开关站以上分水岭以内山坡。

1.2 勘察目的与要求

(1) 调查了解区内各期次侵入岩的分布、范围、性状、及接触界面的产状、性状、分布特征及规律。了解岸坡第四纪沉积物厚度、类型、组成及成因类型, 分析其对开关站的影响。

(2) 调查区内主要断层、破碎带特征, 节理裂隙 (尤其是缓倾角夹泥裂隙等) 的发育状况, 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3) 必须对区内分布的危岩体及孤石破坏类型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分区段进行评价。

(4) 依据危岩体及孤石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 并提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及建议。

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工程区位于福建省池潭水电站的大坝左岸, 属低山丘陵剥蚀地貌, 地形坡度一般为50~60°, 局部达70~80°。电站开关站地面高程为238.2m (黄海高程) , 工程区上坝公路高程约280m, 山顶高程约470m。

开关站至上坝公路段边坡中部已修建砌石护坡, 两侧基岩裸露, 基岩较完整。公路以上山体, 地表基岩多裸露, 多见危岩体及孤石。其覆盖层主要为残坡积层, 厚度2~5m。

2.2 地层岩性

场地岩性为白垩系石帽山群寨下组上段 (Kz2) 的灰红、灰色流纹斑岩, 其平面分布呈椭圆状, 南北向长约5km, 东西宽约3.5km, 此系一浅成侵入的岩浆岩, 具明显的斑状结构, 斑晶约占30%, 粒径1.5~2.5mm, 多数保留良好的板状外形, 成分以钾长石、石英为主, 基质由隐晶状长英质组成, 具流纹构造。调查区内多呈弱风化状, 岩质致密坚硬。残坡积砂质粘性土, 厚度2~5m。

2.3 地质构造及地震

本区地质构造较简单, 仅在右岸坝线上游60m之高处 (高程大于300m) 见到一条小型正断层, 产状N75°W, NE∠48°, 破碎带宽度10~15cm, 延伸不远即尖灭成节理。

岩体中节理颇为发育, 最发育的两组节理是北东向和北西向的高倾角节理, 尚有倾角小于20°的缓倾角卸荷裂隙。节理面都较平整, 互有交切或截切。主要节理: (1) N30°E, SE∠60~80°微张, 充填岩屑, 延伸长, 间距20~50cm。 (2) N60~70°E, SE∠70~80°微张, 延伸较长。 (3) N25~40°W, SW∠45~60°闭合, 延伸较长, 间距50~100cm。 (4) N10~20°E, SE或NW∠15~25°缓倾角, 顺坡, 延伸短。场区内无区域性断层通过。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1]。 (下转第104页) (上接第64页)

2.4 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调查区的不良地质现象, 主要是岩体受节理裂隙切割, 以及风化后, 残留的危岩体和孤石, 在暴雨季节不良工况下产生的孤石滚落。

2.5 水文地质

工程区位于低山丘陵地带, 上坝公路至山顶高差约150m, 由于山坡坡度较陡, 坡度为50~60°, 地表水向下游排泄较快, 勘察期间无大气降水补给, 在勘探范围未见地表水及泉水出露。但该区汇水面积达0.05km2, 虽在山体中部位置设置有截水沟, 但年久失修, 局部遭人为破坏, 截水能力不足, 且在左侧 (Gs15位置) 出现断裂, 暴雨季节地表土体受冲刷较严重, 截水沟断裂处已形成崩塌。

场地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基岩裂隙中的裂隙性潜水, 受构造裂隙控制, 弱富水性, 主要受地表水及孔隙性潜水的补给, 透水性随深度增加而减弱。根据前期资料, 岩体中存在裂隙性承压水, 水头高0.34~20.63m, 但水量较小, 其相互之间不存在连通性。

3 大坝左岸危岩体及孤石调查

根据山坡地形、地质条件, 对场区内边坡危岩体及孤石开展了地质测绘和调查工作, 调查结果表明:场地危岩及孤石主要分布于上坝公路至山顶, 由于基岩大量裸露, 且场地覆盖层厚度薄, 孤石埋置浅, 山体坡度50~60°, 因此孤石滚落现象严重。经详细地质测绘及调查, 将调查区内危岩及孤石的稳定性分为三类:即不稳定、稳定性差及基本稳定。其中不稳定危岩体及孤石有57处, 稳定性差危岩体及孤石有80处, 基本稳定危岩体及孤石有16处。

4 调查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4.1 大坝左岸开关站以上山坡

调查区为低山丘陵剥蚀地貌, 山坡坡度一般为50~60°, 局部70~80°。基岩为流纹斑岩, 岩质致密坚硬, 地表多呈弱风化状, 断层不发育, 节理裂隙发育, 主要为: (1) N30°E, SE∠60~80°微张, 延伸长。 (2) N25~40°W, SW∠45~60°闭合, 延伸较长。 (3) N10~20°E, SE或NW∠15~25°缓倾角, 顺坡。

岩体风化较浅,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开关站至上坝公路段, 边坡中部已修建砌石护坡, 两侧均为较完整基岩, 边坡稳定。上坝公路至山顶, 植被较发育, 未见不利结构面组合体, 山坡总体稳定。但左坝头上游公路内侧见一小规模坍塌体, 需进行护坡处理。

4.2 危岩体及孤石

调查区内岩体节理裂隙发育, 主要为 (1) NE和 (2) NW向两组高陡倾角节理, 间距50~100cm, 以及 (3) NE向缓倾角卸荷裂隙。三组主要节理裂隙相互切割, 岩体切割成棱体及块状, 受风化影响, 地表多残留危岩体及孤石。由于地形坡度较陡, 在暴雨工况及不利条件下, 孤石极易产生滑动滚落, 对下方开关站安全影响极大。

5 结论及建议

(1) 池潭水电站大坝左岸开关站以上山坡, 为低山丘陵剥蚀地貌, 山坡坡度一般为50~60°, 局部70~80°;基岩为流纹斑岩, 岩质致密坚硬, 地表多呈弱风化状, 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山坡危岩体及孤石分布广泛, 在暴雨工况及不利条件下, 孤石极易产生滑动滚落, 对下方开关站安全影响极大。

(2) 经调查的危岩体及孤石, 按其稳定性分类:第一类:即在暴雨及不利工况下将会产生滑落的, 属不稳定, 计57处;第二类:即危岩体及孤石在持续风化和地表土体的冲蚀后, 将会产生滑落, 属稳定性差, 计80处;第三类:危岩体呈切割凌乱, 根基稳定, 孤石底部多为缓倾角的结构面, 或埋置较深, 属于基本稳定状态, 计16处。

(3) 建议对第一类不稳定的清除和加固处理;对第二类稳定性差的可考虑适当的支护措施;对第三类基本稳定的近期内可不考虑支护措施;另山坡表面存在大量块径约0.5~1m的块石, 属不稳定, 需进行清除或采取拦截措施。

(4) 防护措施, 根据危岩体及孤石的结构特征, 本次防护措施建议采用锚固、清除或在架空部位进行浆砌石支护等措施, 并在山坡平缓地带修建重力式拦截坝。

(5) 建议对采用支护措施的危岩体及孤石应进行监测。

参考文献

地质调查项目经费监管探微 篇8

关键词:地质调查,经费监管,权责定位

一、地质调查项目经费监管概述

探讨地质调查项目经费监管,必然涉及财政监督、经费监管、财务监管、财务控制、会计监督、内部审计监督等基本概念的划分与界定,理清相关概念是明确专项经费监管工作目标及其依据、准确定位监管工作、合理划分和正确处理相关监管关系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核心问题探讨及对策措施提出的基础。本文探讨的地质调查项目是指国家财政下达,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的地质调查项目。

(一)相关概念

1. 财政监督。财政监督是指国家财政部门为履行管理职责,纠正财政违法行为,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对单位和个人执行财税法规情况以及财政、财务、会计等管理事项进行监督检查的活动。财政监督检查是财政的一项最基本的职能,体现财政管理的本质属性,是实施财政分配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规范财经秩序的重要手段。

2. 经费监管。经费监管是指国家财政和审计部门、行业或政府管理部门、专项组织管理单位,根据国家财经政策、会计法与审计法、会计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要求,组织监督检查组和社会中介审计机构对项目资金立项报批与拨付、项目资金使用情况与资金使用效益、 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财经法纪执行情况等进行的财政监督检查、审计监督、专项检查和绩效考评等业务管理活动。

3. 财务监管。财务监管是以价值监管为主线,监管财务活动或财务行为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包括全部财务监督与部分财务管理两块内容。财务监管人身份的财务管理与被监管对象的财务管理具有本质的差别。

财务监督是指,以监督人身份,对具体从事财务活动的人员、机构、利益集团或企业法人的财务行为进行监察督促。

财务管理是指,以执行人或经营管理人身份,按照财务管理原则,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财务管理主要是运用价值形式,对企业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加以规划,对经营活动实施管理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

4. 财务控制。财务控制是财务行为当事人以直接参与的方式,对其组织的整个财务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其目的是直接调节、驾驭、掌握财务活动过程本身,是一种强制行使控制经济活动中行为主体运营行为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管理活动。

5. 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中,通过记录、计算、分析、检查,对单位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情况所进行的监督,其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等具体方法,促使经济活动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目标。这里的规定包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计划、制度和法律法规等,以及为满足单位内部管理需求而制定的相关制度。会计监督的内容,是会计行为人通过会计法定职权,在记账、算账、用账过程中,对财务收支行为及资产进行现场监督,对预算、财务计划、业务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等。

6. 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监督是单位内部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和人员对本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活动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审计和评价,严肃财经纪律,查错揭弊,纠正不合理财务收支行为,并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的专职经济监督活动,也是财务监督的重要内容。

(二)相关监管概念间的关联

下面以财务监管这个概念为基点,对其相关概念的区别与关联进行梳理分析。地质调查项目经费监管属于财政监管范围,所有承担地质调查项目的单位的项目经费支出活动都必须接受国家财政与审计部门、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经费支出使用都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政策与相关制度。

从财务监管的角度讲,从事财务管理的人员或机构不应也不可能对本身财务活动或财务行为进行监督。而来自于外部的监管能使财务管理工作更侧重于制度的有效执行与业务指导,以利于经费合理使用、效益提高与专项目标的实现。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与单位内部管理结合更加紧密,财务管理被纳入单位统一管理范畴,并为单位统一规划的经营管理目标提供管理服务。

财务监督人身份,可以是单位管理者、经营者,也可以是脱离利益关系的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受托监管者,对单位财务行为的合理、合规性进行监察督促,但不直接参与财务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且只对其监督范围内的事项负责,指正财务行为当事人偏离法律、法规、制度或委托人目标的财务行为,并防止此类事情发生。

财务控制中财务行为当事人可以是单位管理者、经营者和财务负责人、会计人员,直接参与单位财务管理, 通过其财务行为对整个财务活动实施影响,达到调节和控制的目的。财务行为当事人因管理权限不同,其影响程度与调节、控制结果也不同,管理等级越高、权限越大,对财务活动的控制范围越大,影响也越大。

会计监督中会计行为人主要指单位财务负责人、会计人员,在实施会计法定职权过程中开展监督管理活动。 会计监督是单位财务管理最基本的内容,同时会计监督涵盖于单位财务控制范畴内,正如单位的财务负责人归单位法人统一领导和上级管理者管理。

审计监督作为一项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其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对会计资料的检查,监督财务收支,维护财经纪律,检查错弊,堵塞漏洞,保护财产安全完整。内部审计监督与会计监督的共同特点是,都属于统一的单位内部管理机制下的管理活动。无论是单位财务部门还是审计部门,都在单位法人的统一管理下,拥有共同经营管理目标,因此都具有有限的独立性,相互分离又紧密关联。

(三)地质调查项目经费监管

地质调查项目经费监管属于财政专项监管范畴,任何一个项目承担单位都要接受国家财政监督,同时接受政府管理部门、专项组织管理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六大区地质调查中心等二级管理单位组织的专项监督检查,接受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社会中介机构的专项审计。

目前,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开展的地质调查项目经费监管工作主要有项目竣工经费审查验收和日常经费监督检查,以及依据阶段工作安排组织开展的中介机构审计。监管的权责范围涵盖了财政监督与经费监管的全部内容和财务监管的大部分内容。从单位内部管理角度出发,地质调查项目经费监管涵盖了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活动、财务控制、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部内容。

相较于单位内部监管,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项目经费监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外部性。在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复杂的财务活动中监管主体不对财务活动行为人进行监督,不采取直接控制方式,符合管理制度要求与市场经济规律。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与经费监督主体在权责范围内开展相应的经费监督活动,也不能对财务活动行为人采取直接监督、干预其经济活动的方式。相反,权责划分不清或越权监督既不符合相关制度规定,也容易造成行为人活动窒息,管理目标难以最终实现。

二、地质调查项目经费监管中的权责定位

按照地质调查项目管理与业务推进分体运行、分级管理权责明晰原则,地质调查项目实施三级管理运行体系。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监管所属单位和二级管理单位经费管理情况、项目竣工经费验收,抽查地质调查项目经费使用情况;二级管理单位负责所管辖单位项目的经费管理情况,监督检查承担单位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负责所管辖单位项目竣工经费验收工作,同时承办地质调查局委托的有关项目经费监管工作;项目承担单位通过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会计监督、内部审计等完成地质调查项目经费监督相应工作。根据调查跟踪,地质调查项目经费监管权责定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 定位偏离。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部门专项组织实施及管理者,对地质调查项目经费的监管应侧重于宏观方面,而不应将项目承担单位经费使用监管、项目经费验收、经费检查和抽查作为经费监管工作的主要内容。将这些工作作为经费监管重点,占用了大量工作时间,无法突出管理的全局性与宏观性,忽略了“节约优先、效益优先、 成果优先”的管理核心,也偏离了“项目联系,业务指导” 的基本原则。相反,在投入经费的监管环节,用预算审批代替投入经费监管,监管方式单一,不足以保障经费投入的科学合理性,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项目承担单位投入经费集中,饱饿不均,与承担能力不匹配,一些具备较强承担能力的地勘单位被拒之门外,同时给投入饱和单位后期突击花钱、冲击预算埋下隐患。

2. 交叉与混淆。在项目经费监管中,将本应由二级管理单位和项目承担单位经费监督的有关工作纳入中国地质调查局经费监管范畴之中,其中存在监管概念界定不清、权责不明的突出问题。在项目经费验收、检查抽查工作中,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二级管理单位业务指导多涉及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经费整改围绕经费使用进行,介入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或业务活动,未能将单位财务管理改造为监管管理。

3. 依托式监管。单位财务监督服务目标与经费监管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单位财务监督成果服务于经费监管的局限性。而当前中国地质调查局、二级管理单位经费监管仍然依托于单位财务管理及其提供的财务监督经济信息资料,如项目经费检查、经费验收、财务统计报告等,与项目经费支付、实物工作量的真实考核标准相差甚远。不能提供服从于项目管理原则与项目终级管理目标的财务监督信息资料,没有独立的监管考核标准,形成了依托于单位财务监督的经费监管原始特征,成为经费被动监管的一个诱因。

4. 缺乏支撑。缺少地方政府和财政支持使得地质调查项目相关政策、制度难以落实,如设备购置、青苗补偿及相关配套管理政策不到位、不明朗,造成单位折旧基金不足、地方政策没有相应支持、作业设备难以及时更新。 青苗补偿费无统一标准、无底限,野外工作难以推进,突破预算的口子真实存在,且会越撕越大,制度正遭受系列性的冲击。从表面上看这些问题都是经济问题,但实际上是政策与制度不衔接、不配套问题和管理问题。在监管与制度体系缺少支撑与支持的情况下,经费监管权责需要更合理的定位,经费监管需要健全与完善。

三、完善地质调查项目经费监管方式的设想

1. 分级监管。按照“分级管理、权责明晰”和“公开公正、简捷高效”的原则,地质调查项目经费监管可依照监管主体管理范畴对其监管权责进行明确划分。打破单位隶属监管的界线,无论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二级管理单位还是项目实施单位,都纳入统一监管体系与制度范畴,接受同等监督。

中国地质调查局应侧重于管理的宏观性,既要简政放权,又要管理衔接,负责地质调查项目经费监管体系建设、经费监管标准制定和监管制度完善,组织好地质调查项目经费监管相关业务指导、制度落实的监督工作;在业务指导上,侧重于财经政策、配套制度的落实监督;对所属单位项目经费的监管应由原来的以组织专家监审为主,向由第三方独立监管转移。二级管理单位负责组织好辖区内地质调查项目经费监管相关业务指导、制度落实、 经济监审专家培养与业务培训工作,吸收地方财政专家加入经费监审专家队伍,将以经审专家监审为主的经费监管转向专家监审与第三方独立监审紧密结合的监管形式。重视项目承担单位经费监管,将财务监管、财务控制与会计监督、审计监督权充分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尊重财务管理成果,以监管标准与制度的建设完善为保障,推动地质调查项目经费分级监管体系建设。

2. 监管标准。地质调查项目经费监管中突出问题的成因之一就是监管无标准与制度不完善。改变依托式监管为独立性监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研究建立相对独立的经费监管标准,与单位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信息数据判别标准相区别。新的监管标准制度建设适应分级监管模式的建设,体现经费监管基本原则,以实物工作量与经费支出标准切合为主线,突出“节约优先、效益优先、成果优先”原则。经费监管标准的建立可以有效解决监管定位偏离、交叉与混淆等问题,使监管权责更加明晰、管理更加衔接。随着经费监管模式建设的完善,经费监管制度也应适时更新,按照分级监管和明确的权责划分,细化完善层级监管制度,对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监管严格遵循制度依据,对财务行为的监管讲求方法与规程,以提高管理效能为宗旨。

3. 监管方式。突破地质调查项目经费监管以专家审查、抽查为主的方式,向多种监管方式相结合的形式转化,构建多种监管方式并存并相互支撑的监管模式,加强经费监管的独立性、公开透明性与公正性。建设由经济监审专家、第三方独立机构、社会中介机构共同组成的经费监管队伍,对项目全过程经费使用进行有效监管。经济监审专家队伍由一级和二级项目管理部门专家、地方财政部门经济专家、基层项目实施单位经济专家共同组成,从国家财政政策支持、贯彻指导、落实实施的不同层面提供监管支持。建设部门直接领导下的第三方独立监管机构, 彻底改变过去由预算标准考量为主线、由二级管理单位负责的分散式监管模式,由长期支撑地质调查项目经费监管工作的部门所属单位承担起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经费监管工作,强化经费监管独立性。让社会会计、审计中介机构更多地介入经费监管工作,扩大社会中介机构经费监管项目所占比例。依据统一的项目经费监管规范标准, 开展项目全过程经费监管。

4. 考核标准。项目经费监管和经费验收、抽查应以项目最终成果实现为中心,突破以预算标准执行作为经费监管工作考核标准的固有模式。研究制定实物工作量标准,建立基础定额,以结算实物工作量、基础定额作为经费监管和验收最主要的考量基础,按地域物价消费水平来测算经费支出标准,从经济上将不同监管主体的监管权责划分得更加清晰。重视实物工作量、基础定额研究建设与物价指数跟踪测算,建立全国地质调查基础定额、物价指数跟踪研究队伍和数据收集填报支撑网。充分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广泛收集资料,注重基层项目承担单位的信息反馈,逐步修正与完善考核标准,筑牢考核基础。

参考文献

王爱勤.内控建立的探索[J].新理财,2010(2).

曾健.加强财务综合监管构建地勘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J].现代商业,2013(2)

郑敏,刘开江,地质调查项目经费监督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12).

刘开江,郑敏,于绍强.地质调查项目经费监督管理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9).

水文地质调查评价问题分析 篇9

通常情况下, 地下水如果不受任何外界的影响, 仅处在天然状态下, 动水压力非常微小, 但是由于现代人为工程活动非常多, 使得地下水的天然动力条件发生了改变, 如果动力压力足够大, 会对岩土工程产生非常大的危害。比较典型的有流砂、基坑突涌。现实生活中, 比较常见对地下水压力发生改变的工程活动就是深基坑开挖。如果基坑下部有含水层, 基坑开挖越深, 含水层上部的土层厚度也就越薄, 当土层厚度薄到一定程度时, 含水层水头压力会将底板冲毁, 最终导致突涌。

承压含水层形式有很多种, 如果含水层出现了岩溶水、砾砂等情况时, 基底会被顶裂, 此时地下水就会沿着裂缝涌出, 时间一长, 基坑就会出现大量的积水, 如果承压含水层中存在着大量的细粒砂, 基底就会出现喷水冒砂的情况。上述这两种情况, 既会影响施工质量, 也会影响地基强度, 使得边坡失稳, 因此施工人员必须做好防治工作。

深基坑突涌的有效预防对策如下:施工人员要依据地质情况来判断是否有可能会出现突涌。为此, 施工人员必须预先做好工程勘察工作, 对基坑隔水层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 比如厚度、重度、埋深等。之后施工人员要按照工程开挖深度来识别出现突涌问题的可能性, 最终制定预防方案。一般情况下, 有效预防突涌的方法有两个, 分别为:基坑开挖深度要进行严格控制, 保证隔水层厚度足以抵抗突涌压力;在基坑设计相应的排水孔, 以使承压水位能够达到一定的程度, 使得承压水头不会产生过大的压力。

如果地下水在比较松散的介质中进行流动, 此时土粒以及水流形成相互包围的状态。因为水流流线彼此之间存在着摩擦力, 而水流以及土体之间也存在摩擦阻力, 这两组形式的摩擦阻力都会相应的减少水头损失, 使得水头降低。土粒在水头差的影响下, 需要承担水流自身产生的作用力。水在不断渗透的过程中, 土骨架形成了各种拖曳力, 这就使得土体应力发生了改变, 而土体也因此发生了变形。地下水动水压力也会随着发生改变, 出现渗透变形、管涌等问题, 这就会影响工程施工, 如果渗透变形等足够严重, 可能邻近建筑物也会遭受牵连动水压力在施工过程中, 具有移动性, 如果渗流从下到上, 动水压力方向会发生改变, 而重力方向也会呈现出相反状态, 此时土颗粒之间的压力将会明显的减轻。

二、水文地质调查评价问题分析

首先, 工作人员需要进行水质采样, 对样品成分进行分析, 以此分析出腐蚀成分所占比重, 在此基础上, 工作人员需要分离出各个不同的腐蚀成分, 之后按照腐蚀成分对材质展开调整, 以此制定降低腐蚀性的对策。尤其是对地下水活动进行严格采样, 以此了解岩土体发生的各种作用, 比如软化作用、涨缩作用等。

如果没有特殊要求, 尽量不要选择使用强风化岩等类型的岩土体。在基础持力层中存在粉细砂, 工作人员要立即对管涌压强进行测算, 依据测算结果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 提高基础抗压性, 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防止缓性下陷给工程产生影响。另外还需要进行渗透以及富水试验, 以此对土地沉降程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同时也能够了解边坡失稳程度。工作人员在选择渗透以及富水实验时, 选定的值应该达到当地地区50年一遇的洪水水容量值, 这样施工时, 开挖基坑的具体深度以及宽度才能够达到技术标准要求。这样就不会因为地表水大量的沉积而导致建筑失稳。另外, 承压含水层也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测试, 同时对基坑底板的抗承压水的能力进行计算, 以此保证基坑底板达到标准要求。岩土层所具备的水理性, 对建筑稳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谓水理性, 简单的说就是指岩土与地下水长时间发生作用, 而形成的特性。岩土水理性直接决定着岩土的性能, 尤其是强度性能。很多时候, 正是因为岩土水理性, 而使得岩土发生了变形。

对于这种性质,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第一, 水理性质的容水性指常压下岩土孔隙中能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 岩土孔隙中能容纳水量的体积与该岩土总体积之比, 以容水度来表示。第二, 持水性指饱水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排水后仍能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 饱水岩土在重力作用下释水后, 所能持水量的体积与该岩土总体积之比, 以持水度表示。第三, 给水性主要指在萤力作用下, 从饱水岩土孔隙中自由流出水的一种性能, 常压下饱水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流出来的水体积与该岩土总体积之比, 以给水度表示。第四, 毛细管性是毛细管上升高度和速度用毛细管水压力来表示。第五, 透水性指在水的重力作用下水透过岩土的能力通常用渗透系数表示。第六, 含水量分为“重量含水量与体积含水量”岩土中含水的重量或者体积和干燥岩土重量比值岩土中的水赋存形式对岩土水理性质也会产生影响。

基于上述问题, 首先, 要对地下水位进行测定, 在进行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时, 只要遇到含水地层情况, 就要对地下水位进行测定。另外, 对地下水流向进行测定, 主要运用几何法, 并对各个孔内的水位进行测量, 准确确定地下水位的流向, 对地下水流速进行测定时, 可以运用批示剂法或者充电法。此外, 进行压水试验, 在水文地质勘查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将压水试验和工程地质测绘、钻探资料相结合。依据工程实际需求, 确定试验孔位, 根据岩层渗透特性进行划分, 然后确定试验的起始压力、最大压力以及压力基数。

结语

综上所述, 可知水文地质调查评价与勘查工作的发展息息相关, 同时也会影响到工程地质的发展。水文地质调查评价的重要内容就是地下水, 在进行工程建设时, 地质调查人员必须对地下水展开详细的调查, 如果隔水层比较薄, 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的措施, 控制基坑开挖的深度。

摘要:水文地质调查不仅关系到建筑行业发展, 也关系到其他与水文地质条件息息相关的行业的发展。实际上, 地下水动水压力作业对岩土工程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危害, 其中最为突出的危害就是突涌。因此在进行岩土工程施工时, 施工单位必须要有效预防突涌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地下水动水压力作业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其次对水文地质调查评价问题进行了分析, 希望提供帮助。

关键词:水文地质调查,评价问题,岩土工程危害

参考文献

[1]杨建锋, 张翠光.美国地质调查局环境地质科学现状、战略及启示[J].国土资源情报, 2013 (10) .

地质调查 篇10

1 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的特点

数字填图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GPS、GIS、RS等技术, 其流程包含了野外数据收集、整理、数据处理、分析、成图以及图件输出等过程, 整个过程完全实现了数字化技术。数字填图技术与传统地质填图相比较有着以下的优势:数字填图技术与传统技术之间没有太多的过渡所以操作者是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能够将以前的地质调查进行适当的整合, 可以方便地汇集在野外调查手图中, 这样一来由于整合和融入了野外填图的历史信息, 所以对地、空的观察都比较方便即时,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人员对多源地学信息和历史图件有一个比较客观、准确、即时的了解和掌握, 使野外地质调查工作走向深度和广度成为可能, 也使得填图成果更加贴近客观实际;数字地质填图技术是采用当前最高端的科学技术, 用高科技产品完全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工具, 简化了整个传统区调繁琐的手工操作所有过程, 用高科技技术手段不但能够自动转入施工工作中的观察点和界线点, 还能实现了对观察过程中的图、文、像等信息的进一步采集和整理;数字地质填图技术更加精确和观察范围和标注精度, 为地质矿产的开采和分析提供了高效率保障。

2 野外地质工作数字化的现状

2.1 我国地质调查数字化的概况

在我国, 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的发展比较晚, 大约是在上个世纪末期, 我国的地质调查局相继才进行了1:25万和1:5万两种不同地理条件、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的填图实验, 近两年随着地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管部门也在逐步改进我国的数字地质填图系统, 到目前为止已经实现了RGMAP2.5系统。我国自行研发的RGMAP2.5系统使我国的数字地质填图技术跻身于世界各国的先烈。目前, 我国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已经发展到1:25万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国土资源部在2011年的工作报告中就明确地提出了“陆海统筹、远近结合、资源环境并重”发展理念, 用科学发展的思路合理地部署地质部门的“十二五”调查工作。报告中要求各地区都要把整装勘查区作为调查的重点, 所以说重点成矿带的比例尺调查和远景区都设在1:5区调, 重点成矿带1:5区调、航磁工作程度达到65%, 全国达到33%。要进一步实现1:5万区调20万km2, 1:5万水工环地质调查40万km2。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 完善全国地下水监测网络和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动态评价体系。进一步改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5万隐患详细调查120万km2, 建成比较完善的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和应急技术支撑体系, 研发系列重大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为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应急四个体系提供基础保障。发展完善基础地质理论和成矿理论。开发、引进、推广一批地质调查急需的先进技术和装备, 研制一批新的调查评价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完善星-空-地立体地质调查评价技术体系。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建立覆盖全球主要资源型国家的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 为企业勘查开发境外矿产资源提供服务。

2.2 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的优势分析

PRB数字填图简单地来说, 就是由国家地质调查局研究和开发的一种适合野外地质信息的采集、贮存、传输的高科技系统, PRB数字填图过程主要是利用了GIS、GPS、RS等技术进行实现和操作的, 整个工作的过程中是通过把地质点作为具体的实体点, 通过分段路线的链接使得点和点间界线形成和组织成为一个“全链或几何拓扑环”的数据模型。众所周知, 在野外所观测到的所有信息, 都有可能直接形成或者说是直接影响一个具体样品、材料图、产状、素描、地质点、地质界线、化石等属性和空间位置能的建库和成图, 所有的路线、地质点和每一个地质数据都能从空间延伸到属性、从属性在过渡到空间再进行相应的检索和分类, 最终就能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野外初始地质数据库, 通过这一信息就能利用技术手段对其经过整理和分析, 最后直接输出各类专题图件和相关的地质图。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大大改变了地质调查和野外地质信息采集工作的生存状态, 该系统的实现和利用为传统的地质工作披上了科技发展的外衣, 使原始传统的地质工作逐渐也走向了数字化, 是地质调查工作终于告别了笔记本和记录簿, 告别了繁琐的手工操作和艰辛的信息存储, 完全实现了野外地质观察的图、文、像的数字化转接、传输和储存;同时数字地质填图技术为地质调查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提供了保障和前提, 完全实现了区调整个过程中的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

总之, 传统的地质调查方法中存在着许多弊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地质填图技术已在国内外形成, 在本科生野外地质教学中, 传授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符合时代的要求, 这一举措将会推动地质调查方法的发展和地质调查工作的革新。

参考文献

[1]李超岭, 于庆文.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J].地质出版社, 2009.

[2]中国地质调查局.历史重任在肩, 成果功勋卓著 (序) .地质通报, 2009, 23 (1) .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研究 篇11

关键词: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1 前言

对于生态环境地质的调查主要是针对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周围生态地质环境之间的作用与影响关系进行的,在环境与地质的学科研究中属于较为前沿的领域。所谓的生态环境地质按照广义的概念包括城市地质研究、农业地质研究、自然灾害地质研究以及旅游地质研究等内容。在进行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过程中,是对一定的区域进行地质调研以及水文地质普查,并在调查的同时运用地质科学、土壤科学、地形科学以及生态环境科学等相关的科学理论,获取人们以及其他生物所生活的岩石圈、地下水圈、生物圈以及地表水圈等各种环境的数据信息。在进行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时,所针对的对象包括岩石、土壤、水体、植物、地球动力变化、地球化学变化以及其他地质现象等。通过对一定区域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能够为评判该地区的生态地质条件是否适宜人们的生活与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可以给该地区的下一步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

2 潍坊市北部沿海化工基地(滨海新城)简介

2.1 位置以及交通情况简介

滨海新城位于山东省的中部,潍坊市北部滨海地区,北临莱州湾,东与烟台市接壤,西与东营市相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8°40′18″~119°33′20″,北纬36°50′00″~37°16′50″,东西长83Km,南北寬10~40Km,工作区总面积为2657 Km2,北部沿海化工基地(滨海新城)为本次工作重点工作区,面积 545.7km2,滨海新城位于现在的海化区和潍坊新港之间,隶属潍坊市直接管辖。区内铁路、公路、港口等海陆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央赣路、北海路、大九路、大沂路和正在建设中的疏港公路纵穿南北,新海路、荣乌高速公路、大莱龙铁路、益羊铁路横贯东西。距潍坊机场35公里,距青岛、济南国际机场分别一个小时和一个半小时车程,距北京四个小时车程。潍坊森达美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现有5个3000吨泊位、2个5000吨泊位,3个万吨级码头即将投入使用,3个2万吨级码头正在加紧建设,3万吨级码头建设在即。

3 潍坊市北部沿海化工基地(滨海新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技术原则

3.1 收集资料、遥感解译先行

在进行滨海新城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之前,首先要对该区域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然后用于遥感图像解译的技术手段,以便能够整体、细致的掌握该区域地形、土层结构、水文环境、工程地质、植物分布以及生态环境等地质数据信息。按照上述方法得到的数据信息对不同的地质体、地质现象以及植物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并寻找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以此推测该地区生态环境地质的整个作用过程,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地质的演变过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3.2 采用新技术、新手段以及新理论

在对滨海新城进行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过程中,运用资料信息的收集、遥感解译、综合地质调研、实验、水文长期监测、设置数据信息库、图件编制等方法与手段,同时将新的技术以及理论应用其中,例如3S技术、数字化图形处理技术、数据信息库的设置等。这些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理论的运用,能够更为充分的对滨海新城的地下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地质情况进行科学、准确的论证,让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工作更加快捷、迅速、高效的开展。

4 潍坊市北部沿海化工基地(滨海新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内容

4.1 土壤环境调查

本次调查与评价工作根据潍坊市滨海经济开发区沿海地质特征及未来工农业、城市发展的要求,对工作区内浅层位的土壤进行了系统采样。浅层土壤地球化学调查以了解土壤浅层环境中对各种植物生长有影响的营养元素、有益元素及有害元素的分布、组份特征和生物活动(主要是人类生产活动)对元素含量影响程度为目的,也为了解表生环境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提供信息。

本区土壤浅层环境元素背景、克拉克值调查结果与黄河下游潮土数据比较如表1所示,滨海新城土壤中污染元素平均含量如表2所示。

表1 滨海新城土壤浅层环境元素背景、克拉克值调查结果与黄河下游潮土数据比较表

项目 元素克拉克值(10-6)黄河下游潮土(10-6)本区土壤浅层环境样品(10-6)

Fe4700029000(河北)23040

Mn800600290.499

Cu10021.4012.401

Pb2014.417.216

Zn4065.139.964

Ca3390052501(献县)255.953

Mg1940015210(献县)110.723

Se0.X 0.118

Hg0.X0.0220.0175

AsX12.948.793

Cd0.30 0.37

Cr90 53.488

Ni40 19.899

N300740(河北)580.657

P1200644616.578

K240001575039.309

Na2640010036(献县)807.401

nlc202309011806

F270452483.783

表2 滨海新城土壤中污染元素平均含量表

最小含量

(×10-6)最大含量

(×10-6)平均含量

(×10-6)

Hg1.1120.517.532

As5.1215.078.793

Pb6.9237.3517.216

Cd0.070.930.37

Cr26.33107.5553.488

Ni9.4750.7919.899

Cu4.5932.0612.401

Zn17.5782.4839.964

4.2 湿地资源调查

湿地资源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其如森林、耕地、海洋一样具有多种功能。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工作区内的湿地资源较为丰富,以近海岸湿地为主,在昌邑北部及寿光北部均发现了大片的湿地资源,同时生长着柽柳等灌木。滨海湿地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极高的生产力,是海岸带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莱州湾是山东省沿海面积最大的海湾,沿岸人口密集,土地资源丰富。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作为环渤海滨海湿地的一部分,具有海洋与河口交互性、海陆过渡性和生态脆弱性等特点。湿地面积广阔,湿地资源丰富。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莱州湾沿岸掀起了海洋开发的热潮,大规模开发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导致滨海湿地严重退化,湿地分布及其面积正在发生变化。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景观类型如图1所示,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类型及统计数据如表3所示。

图1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景观类型图

表3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类型及统计数据表

景观类型每一类型面积(km2)所占比例(%)

自然景观河口92.4718.04

滩涂99.6538.67

潮上带低洼地58.3265.07

人工景观盐田603.60552.48

养虾池296.02425.74

自然景观面积合计

人工景观面积合计250.450

899.62921.78

78.22

湿地总面积合计1150.079100

4.3 水环境调查

4.3.1 地表水调查

流经工作区的地表水主要有:小清河、弥河、白浪河、虞河、潍河、胶莱河等河流。根据潍坊市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2006年的监测资料,对工作区内的小清河、弥河、白浪河、潍河等河流进行常年的水质状况监测。2006年度综合污染指数为8.20,污染分担率占潍坊市的13.71%,位居第二。污染负荷比位10%以上的项目有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钾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该4项指标累计负荷比为77.99%。弥河流经临朐县城,接纳了城区工业、生活污水和青州市区部分工业、生活废水,致使该河段污染严重。

4.3.2 地下水环境调查

工作区内的地下水均为咸水或卤水。本次调查评价工作,在工作区内采取地下水质样品132件,为了解重点工作区内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关系,本次在重点工作区内利用2006年12月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在进行卤水勘查是采取的四件水质污染分析样品对工作区的地下水进行评价。分析发现,地下水中有害组分均达到标准要求,表明区内地下水未遭受污染,水质较好。

4.4 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调查

对于滨海新城的资源开发与利用调查主要包含对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调查。

4.4.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

工作区内的矿产资源主要有:卤水、石油及铁矿。工作区内探明资源储量为59.92×109m3,其中石盐(液体NaCl)48420.15×104t、 溴119.41×104t、氯化镁12777.64×104t、硫酸镁4520.42×104t、硫酸钙1736.09×104t,卤水成因类型属潮滩成卤类型。卤水浓度在5~18°Be′之间。

4.4.2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

工作区的土地总面积为2657km2,在工作区除了已经开发的盐田以外,其余地区全部为盐碱地,以种植经济林—枣树、棉花以及香菜为主,其余的庄稼非常少见。

4.4.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

工作区位于潍坊市北部沿海地区,地下水矿化度很高,不宜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活饮用水,属资源性缺水地区。淡水全部为客水,工作区(滨海新城)的外部水源——寿光境内的寒桥地下水水源和经平原水库转供的峡山水库水源,可供水量为6500×104m3/a。根据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海化区)供水公司提供的用水量统计(以2006年为例),全区淡水用水量为2624.75×104m3,其中工业淡水消耗量占开发区淡水用量的95.2%,其中淡水消耗量超过100×104m3/a的企业有海化热电、海化纯碱厂、海化氯碱厂、海化重油厂,四家企业用水量占工业用水量的83.69%。

5 生态环境地质评价体系的构建

5.1 生态环境地质评价框架建立

在进行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将评价对象细致、全面、深入的剖析,同时还要确保所得到的基础性数据信息具有准确性、可靠性,这样才能科学、正确的确立不同的数据信息指标系统,通过这些指标系统来形成评价模型,让所评价的对象实现量化以及定性。同时,还要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地质容量以及质量進行评价,这样才能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地质的进一步管理、布局、发展方向提供依据,为制定正确政策以及目标提供参考基础。生态环境地质评价流程如图2所示。

nlc202309011806

5.2 生态环境地质评价体系的构建

影响生态环境地质的因素很多,层次、条件也有所差异。其内容包含了自然环境因素、地质环境因素、水资源环境因素、自然灾害环境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环境因素等。自然环境的因素又包含该地区的降雨量大小、植被分布情况、植被种类多少等因子;地质环境因素又包含地貌地形、工程地质环境以及地震烈度值等;水资源环境因素又包含地下水、地表水以及污染源等;土地资源环境包含耕地环境、土壤污染情况、土层厚度及化学组成等;自然灾害环境因素包含灾害强度、灾害发生周期、灾害破坏力等;人类活动环境因素包含人口分布、密度以及人均生产值等。进行生态环境地质评价过程中,一些影响因素的相关因子并不能得到全面的、细致的数据信息,不能达到评价体系的相关标准,我们要从中找出能够获取准确数据信息、数据信息相对完善的因素以及因子进行生态环境地质的评价。综合评价体系如图3所示。

圖2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流程框架 图3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图

6结论与建议

本次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对滨海新城内的土壤、水质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及化验分析,联合山东师范大学对工作区内的滨海湿地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对工作区内相关的土地、水利、矿产、环境等资料进行系统收集,在综合分析研究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对潍坊市北部沿海化工基地及重点工作区进行了生态环境评价。

6.1主要生态地质环境变化

(1)工作区中部地下水开采量较大,形成较大面积的降落漏斗,引发海咸水入侵,造成水资源萎缩、大量的民井报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由于过度开发盐田、养殖场,人为改造变化较大,大面积的湿地、滩涂变为盐田、养殖场,使得北部沿海的生态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北部沿海的自然植物群落正急速减少。

(3)矿产资源开发潜力较大,潍坊北部沿海地区具有极为丰富的天然卤水资源,但是存在过度的开采现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上不去,过度的开采卤水,使得卤水的浓度不断降低,卤水当中所含的溴素等各种元素的含量也不断降低,倘若不对卤水资源的开采进行合理规划,在不久的将来,卤水资源将枯竭,那时北部沿海化工基地将不复存在。

6.2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区

(1)滨海平原海潮侵蚀、生态环境脆弱—湿地生态养护盐业养殖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区

该区主要位于潍坊市北部沿海工作区的北部,紧邻莱州湾。主要的生态地质问题是:土壤多为重盐渍土、盐土,海潮侵袭频繁。人口稀少,土地荒芜,由南往北盐生植被(黄蓿草、柽柳)逐渐减少,湿地面积正逐渐被人类蚕食。

采取的保护措施是:一是封滩育草,养护脆弱的生态环境;二是建设永久性防潮堤。

(2)潍坊北部滨海平原盐业化工、渔业养殖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区

该区位于工作区的中部偏北地区,主要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是:由于盐业化工的迅猛发展,在工作区内已经形成由于过度开采卤水资源而形成一定的降落漏斗,若不对卤水资源的开采进行合理规划,在不久的将来,卤水资源将枯竭,那时北部沿海化工基地将不复存在,应引起高度重视。

(3)潍北滨海平原咸水及土壤盐渍化—土壤改良、农田林网防护林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区

该区位于潍坊市北部沿海工作区的中部地区,主要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是:地势较低,易受潮汐侵袭,旱、涝、盐碱、潮一直是本区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尤其是土地盐碱化。

采取的保护措施是:一是进行河网化建设,建设更多更密集的农田灌、排水沟渠;二是上粮下渔

(4)潍坊北部滨海平原海(咸)水入侵—地下水调蓄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区

该区位于潍坊市北部沿海工作区的南部,主要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是地下水的采补失调,以前已经形成的地下水超采漏斗持续不断扩大,从而造成北部地区的咸水南侵。

采取的保护措施是:将该区内的河段蓄水;在该区修建坑塘蓄水;节约用水;农田林网化。

6.3建议

(1)工作区南部的地下水采补失调,降落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工作区中部的海(咸)水入侵、工作区北部的海潮侵袭,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是影响生态地质环境的三个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2)对于工作区南部的地下水采补失调形成降落漏斗,应抓好节水、补源两方面的工作。应制定节水条例,在采取节水措施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河流蓄水,调蓄补充地下水,利用坑塘蓄水养殖,减缓北部海(咸)水的南侵速度。

(3)对于工作区中部的平原咸水及土壤盐渍化,应大力加强河网化建设,建设更多更密集的灌排水沟渠,大力推行上田下渔的耕作方式。在统一规划、部署下,应大力鼓励个人投资土壤改良、治理盐渍化。不断加大农田林网化建设。

(4)对于工作区北部频受海潮侵袭、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的不利局面,应该切实认识到:湿地,是地球之肾,是调节生态系统、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涵养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也是各种动物尤其是鸟类重要的栖息地,要加强保护,而不是为了短暂的眼前利益,牺牲不易恢复的湿地资源。要建设或完善北部地区防潮大堤,切实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减少盐渍化土地,改良土质,以利于生物多样性生长。

(5)天然卤水是潍坊市非常宝贵的矿产资源,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应切实加强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管理,提高卤水资源的利用率,保持卤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着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大型盐业企业集团;努力探索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生产、集团化发展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有效实现形式;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实现有限的资源无限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润丽. 中国地质调查科学发展途径与战略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 2014

[2] 郑长远,张启兴,贾君,田成秀,石维栋,辛元红,尚小刚. 层次分析法在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J]. 西北地质. 2010(01)

[3] 赵银兵,何政伟,倪忠云,南希. 四川省甘孜州东部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 2010(08)

[4] 周玲琦,李麒麟,张卫雄,王小伟. 祁连山西段生态地质环境分析与评价[J]. 甘肃科技. 2005(11)

[5] 张永伟,刘怀念,刘元本,王元波. 专家聚类法在青岛市城市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J]. 山东国土资源. 2008(10)

[6] 张森琦,王永贵,朱桦,许伟林,辛元红,石维栋. 关于生态环境地质学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 青海环境. 2007(02)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 篇12

1 水文地质调查简介

水文地质调查包括多项内容, 调查人员需要了解当地的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地表岩层特征等内容。在调查的过程中, 可以了解地下水径流、排泄情况等基本情况, 在长期的检测工作中可以总结出调查的方法, 通过水文地质调查, 可以避免地质结构对工程建设带来的危害。

1.1 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

水文地质调查可以了解地下水的种类, 还可以了解水资源的深度, 相关工作人员采用专业的调查方法, 可以了解到水资源的分布、流向等。地下水资源一般分布在岩层之间, 在调查的过程中, 需要对地下水层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另外, 水文地质调查还需要分析地下水排泄情况, 掌握水文地质参数, 调查的内容包括给水度、渗透系数等。

1.2 对水文地质进行正确的评价

水文地质调查的对该地区实际情况进行考察, 利用专业的方法获得准确的数据, 然后对该地区水文地质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在分析水文地质变化情况后, 可以了解到水文地质对建设工程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危害, 具有预测的功能, 可以帮助施工单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水文地质调查可以分析出地质结构变化对工程建设带来的影响, 其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所以, 调查人员一定要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保证水文地质评价的正确性。

1.3 水文地质调查结合工程地基

水文地质调查可以了解到该地区水文地质情况, 这项工作的目的是为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所以, 水文地质调查与工程地基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了提高水文地质调查结果的利用价值, 在实际应用时应以工程地基调查为主, 工作人员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 为建设工程提供精确的数据资料。水文地质调查可以了解到岩层水资源分布情况, 调查人员应对地下水运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进行大胆的预测, 还要着重对人为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 从而降低外界因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1.4 地下水位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在水文地质调查中, 相关人员要了解到地下水位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如果水位变化的幅度比较大, 则需要制定出处理的措施。水文地质调查应确定地下水位的高低, 然后制定出改善的方案。地下水调查采用的是动态分析法, 考虑地下水流动对岩层的影响, 观察其流动对岩层是否造成了软化等破坏性影响, 这需要长期的观察。另外, 以标准水位为界, 超出或者不足的水位情况需要区别对待, 在调查的过程中, 还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 水文地质条件变化的影响与危害2.1 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影响和危害

地下水水位如果发生上升现象则很可能造成土地的沼泽化和盐碱化, 这样的地质条件容易对工程建设产生较大的腐蚀, 如果在一些土质相对疏松的地区, 则很容易出现山体滑坡等自然灾难, 同时也会造成建筑工程地基的上浮或者工程失稳等严重的后果。如果水文条件中的地下水水位下降, 那么极易容易出现地基的下沉、坍塌和地表的裂开等问题, 这样还容易污染到地下水或者造成地下水减少的问题, 对周边的自然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地下水水位出现一些规则不明朗的上升和下降情况会造成工程建设地基不够稳定, 随着工程的不断使用, 有可能发生变形或者其他严重的后果。

2.2 地下水压力变化的影响和危害

水文地质条件中地下水的压力变化可能使得地下水的正常的流动压力平衡被打破, 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容易使得工程建设的场地发生地基低洼处突涌, 管涌或其他一些严重的水文地质危害。

3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研究

3.1 水文地质调查采用视频水位计法

目前水文地质调查中采用的视频水位计主要是采用视频处理技术对某个区域的地下水位进行自动的检查检测, 上面安装有一个监控摄像机, 它可以对地下水位进行实时的拍摄, 而后可以把拍摄到情况转变为该地区的地下水水位值。这种视频水位计法与现有的一些检测方法最大的不同是它可以通过肉眼的方法直接进行数据的确认。视频水位计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可以自动的上下移动, 一旦拍摄到水位后, 就可以自动的识别水面的位置, 而后根据拍摄的视频, 查看水位表的刻度, 最终确定具体的水位值。这样的一个过程会全部以数据的形式传给用户。

3.2 水文地质调查采用指标流速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指标流速法越来越受到各个方面的广泛应用, 尤其是在自动测流的方面。指标流速法相对来说也比较简单, 主要是通过地下水位的记录, 由水位和面积之间的关系计算求出断面的面积。我们可以假设水资源的流速与断面的平均流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这样的话就可以根据求出水资源连续的流量情况。至于水资源水位与断面面积之间的关系是可以通过测量求解出来的。对于平常用到的指标流速与平均流速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 是可以通过测量流量和流速求出的, 而且它们两者之间要同时测量。在水文地质调查的指标流速法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想办法准确的测量水资源的表面流速, 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平均流速。

4 结论

水文地质调查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还能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 在调查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需要分析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如果地下水位变化比较大, 对岩层可能会产生破坏作用, 还会影响地基的强度, 这影响了工程的地基质量, 增加了工程建设的质量隐患。地下水压力变化也会对工程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 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重视水文地质调查工作, 了解调查技术要求, 从而保持水文地质调查发挥出更好的效用价值。本文对水文地质常用的调查方法进行了介绍, 地质勘查人员一定要多总结工作经验, 合理应用技术方法, 从而保证调查工作顺利展开。

摘要:水文地质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采用适合的调查方法, 这项工作可以了解调查区域的地下水形成以及分布规律, 可以了解水文地质变化以及带来的危害。本文对常见的水文地质调查内容及方法进行了介绍, 还对调查技术要求进行了探究, 希望可以促进我国水文地质行业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水文地质,调查方法,技术,影响,危害

参考文献

[1]张庆, 卢俞杰, 魏振国.西非某红土型铝土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2) .

[2]胡德勇, 陈植华.喀斯特地区灰场场址的水文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估[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3 (4) .

上一篇:聚乳酸(PLA)下一篇:保障支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