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支撑系统

2024-10-12

保障支撑系统(精选10篇)

保障支撑系统 篇1

作为中国最传统、最重要的节日, 春节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讲, 是一年一度的重点保障时期, 全网各个部门均会进行多方面的网络运行保障。在春节保障中, OSS系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宏观全局的监控、细节告警的监控, 再到问题处理的运维流程承载均需要网管系统的有效支撑。

在春节期间, 电信运营商支撑系统的能力要求与平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异。首先, 从系统用户层面, 平时基本由一线监控人员负责网络运行监控;而在春节期间, 通常由公司高管带队进行监控, 这样要求支撑系统能够提供从不同视角监控网络的能力。其次, 在关注重点方面, 平时更多地关注于网络的实时运行质量、设备运行质量;而在春节期间, 会更偏重于网络运行性能的监控。

鉴于此, 对于春节期间的支撑系统保障, 通常可以划分为例行监控支撑与节日监控支撑两大方面。其中, 对于例行监控而言, 与日常的网络监控没有明显区别, 各网管支撑系统在此方面无需进行调整即可满足工作需要。对于节日监控支撑, 由于通常会受到网络发展、业务发展的影响, 每年的监控主题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根据经验, 春节的专题监控通常是从业务量监控、网络运行质量监控、重要客户服务监控、省际互联监控、网间互联监控等几大方面展开。笔者在此根据往年的经验进行适度总结, 并形成一些专题设计思路, 供同行参考。

业务量监控

业务量监控, 通常以话务量、短信收发量作为核心监控内容, 同时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历史同期累积对比监控与历史同期趋势跟踪对比监控两大呈现形式 (如图所示) 。

考虑到春节的特殊性, 此类业务量的监控, 通常会选取从大年三十的凌晨两点至初一凌晨两点这24小时作为重点监控时间段。根据经验, 初一凌晨两点以后业务量会大幅回落, 网络负荷趋于平稳。实际上, 经过春节假期的调整, 近年来初一零点的话务激增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那么, 通过对业务量的历史同期累积对比 (通常是选取最近两年的同期数据作为参照) 可以有效地突出历史同期业务量总量的变化。 通过历史同期趋 势跟踪对比 监控掌握每个小颗粒时间段的业务量变化, 直观地把握话务负荷高峰的变化趋势。

此类业务量的监控是每年节假日监控的必备内容, 因为它对于掌握全网的负荷情况有着非常直观的呈现能力, 利于管理层把握全局状况;从用户定位上, 其更偏重于管理层。

省际互联监控

在中国的节假日中, 以中秋节和春节省际互联方面的话务负荷波动影响最为明显。为了更好地掌握各省的省际互联情况, 网管部门通常会通过“逻辑GIS+逻辑拓扑”的形式来呈现省际互联运行质量。通过对阻断情况、负荷情况方面的监控, 及时地进行网络参数的调整, 保障省际互联的运行质量。

网络运行质量监控

网络运行质量监控, 由于春节期间, 话务模型相较日常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特别是从短信业务开通以来, 短信量逐年递增, 其对于网络的负荷冲击非常大。由此, 在例行的对设备故障监控的基础上, 会更多地关注实时的网络运行关键指标监控。网管人员通常会选取寻呼成功率、网络接通率、掉话率等几个较能反映网络运行情况的指标进行实时监控。

综上, 每当春节期间, 伴随着短信量的攀升, 会导致寻呼成功率下滑, 通过实时的监控, 能够及时地启动应急预案, 对网络参数进行调整, 保证网络的整体运行质量。

重要客户服务监控

随着通信市场竞争的加剧, 对于客户服务质量的保障要求也越来越高, 特别是针对重点客户, 由于其业务特征更明显, 关注度也就越高。运营商网管人员通常可以将各个重点客户的监控信息汇聚为一个矩形, 通过整体的客户矩阵监控, 直观地把握各个重点客户的当前服务质量。当关键服务质量产生波动时, 系统将通过颜色的变化及时提示监控人员进行跟进处理。

当然, 对于很多重点客户的客户侧设备, 还缺乏良好的监控手段, 同时集团客户对于节假日期间的话务模型变化也非常明显, 这都对有效监控提出更新、 更高的挑战, 还需要不断地深入研究, 才能进一步提升客户服务的监控能力。

网间互联监控

互联互通一直以来都是各个运营商重点关注的内容, 春节期间则可以通过逻辑拓扑来实时地监控网间互联的运行情况, 其重点可以从话务量、 接通率、每线负荷等几个指标展开。

通过以上OSS系统在春节期间对整体运维保障几个方面的支撑作用的简要分析, 可以看到, 由于各省情况不同, 其保障手段也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讲, 其核心都是通过尽可能直观的方式将重要信息呈献给不同层次的监控人员, 使得大家能够一目了然地把握网络运行质量, 及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作出网络调整, 尽最大可能保障网络运行质量, 并满足最终用户的通信需求。

(注:本文图中数据均为加工后的模拟测试数据, 不代表真实网络情况。)

强化科技支撑 保障业务发展 篇2

一、坚持一个目标,当好业务发展“助推器”。

温岭农合行始终坚持以科技支撑业务发展为目标,通过各类系统的成功上线,为业务发展提供科技保障。目前,正在应用的核心系统、Swift系统、外汇系统为国际业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保障;全辖联网、通存通兑、实时汇划等结算功能达到国有商业银行同等水平;支票影像、电子验印系统大幅提高了印鉴识别效率和准确性;资金业务管理系统、理财销售平台、网上银行系统、电话支付业务系统、积分系统等适应了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金融服务功能;财务管理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电子档案系统、身份核查系统、远程授权系统等有力支撑业务高效运作;OCR系统、反洗钱信息控制报告系统、欺诈侦测系统、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保障了全行各类业务事后监督及后续审计的顺利开展;自行开发的薪酬管理系统和各类报表管理系统,为存贷款业务统计、客户信息分析、各类报表数据加工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平台,科技实力明显提高。

二、夯实两个基础,不断激活科技“内动力”

(一)夯实制度建设基础。为了加强科技开发和计算机安全管理,做到有章可循。该行先后制定了《计算机软件开发管理办法》、《计算机业务系统备份管理办法》等各类规章制度。在流程银行建设过程中,将计算机管理等有关制度编制成体系文件,完善了重大操作处理流程,有效地增强了制度的执行力。

(二)奠定队伍建设基础。近年来,该行不断充实科技队伍力量,引进高素质科技人员。目前,科技人员达11人。并经常选送员工赴省联社学习、实践,定向开发薪酬考核、中间业务、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项目,提高员工科技专业水平。同时,该行还积极申请派员参加省联社组织的前置机、网络知识、数据交换平台应用培训及科技公司组织的计算机技术交流会,并自行定期开展技术探讨,不断更新知识,积极培育素质高、业务精、专业化和年轻化的科技人才队伍。

三、紧抓三个贴近,增强科技信息“创新力”

(一)科技贴近一线,确保业务高效运行。一是提升柜面业务运行安全性。为了保证核心系统安全平稳运行,该行自主开发了监测软件,定时反映机器设备的运行情况;在中心机房增设了前置机,并在所有的柜面和信贷终端设置双核心系统登陆地址,当其中一台前置机出现故障时,柜员可以自主选择登陆到另外一台继续办理业务,极大地降低了核心系统运行的故障概率。二是新版自助终端缓解柜面压力。该行在台州率先开展自助终端新版程序的上线工作,新版自助终端可办理查询、转账汇款、短信签约、补登折、卡折修改密码、账户口头挂失等业务,有效分流客户,缓解柜面压力,并解决了老程序易吞卡、易吞折的弊病,并拥有良好的人机对话界面。同时还编写了《新版自助终端程序安装指南》用于该项业务的推广。三是率先进行柜面密码器密钥灌注。该行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了柜面密码器密钥灌注方法,在台州率先开展此项工作,有效提高柜面交易的安全性,确保客户密码传输过程的准确性。四是推出营业网点综合服务平台。为了提升网点总体功能,强化网点视觉形象建设,该行推出了由总行远程统一管理和控制的电子门楣显示屏、营业大厅多媒体信息发布、电子海报机及排队叫号等系统,涵盖了宣传标语、宣传片播放、办事流程、利率汇率实时公布、收费标准等实用内容。五是全过程参与网点装修、搬迁,从图纸设计,弱电排布、自助设备排布等,到进入现场进行模块制作、机柜设置、通讯线路检测,安装和调试发电机组,开展网点电子设备搬迁和设备调试,确保网点业务顺利运行。

(二)科技贴近客户,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一是完善支付结算自助渠道。目前,该行已开通4个离行式自助银行、109台自动柜员机、42台自助终端、5台网银体验机,拥有了17000户网银用户,并开通了手机银行。二是市民卡业务顺利上线。去年,该行在顺利完成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后,经过科技部门、业务部门和市民卡公司的共同努力,集社保、金融、小额支付功能于一身的温岭市民卡成功上线,至今已发卡11万张。三是发行首张新青年联名卡。在科技部门的支持下,去年,该行成功发行了首张具有温岭城市特色的综合服务性联名卡丰收新青年卡。持卡人除享受丰收借记卡的基本金融功能外,也可在原有新青年卡的众多加盟商家享受优惠服务,涵盖了消费打折、商品团购、就业服务、娱乐交友、会员活动等诸多领域。这项新产品成功入选人民银行台州市中心支行举办的2012年台州市金融(银行)技术成果展,是台州农信系统唯一入选该展览的项目。

(三)科技贴近管理,提升后台保障能力。近年来,该行在接收省联社下发的业务数据的基础上,着力培育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目前,该行能提供支行(网点)存贷挂钩率的统计、客户经理管理、法院数据查询、月末可疑交易、卡消费中奖信息查询、网上银行交易统计等多种数据查询,为全行各项考核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同时,该行自主开发的“信息平台”在内部网络运行,功能日趋完善,集文件传阅、通知通告、操作手册、实用链接、人员核实、内部邮局等多项功能,融实用性、便利性、综合性于一体,可以被每一位员工浏览,是该行内部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此外,该行还开发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大额现金审批系统、基建项目管理平台等多项内部管理程序,有效地提高了内部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四、加强四个建设,构筑安全风险“防火墙”

(一)加强数据备份系统建设。该系统采用“两地三中心”新概念,就是在中心机房和灾备机房分别设立存储设备,采用不同的备份技术,对该行的事后监督系统、电子档案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客户经理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等数据进行实时备份和定时备份,有效地规避存储设备的物理故障、人为处理差错和计算机数据在单一机房环境下的运行风险,极大地提高该行业务运行的安全性,进而保证业务运行的连续性。

(二)加大科技硬件设施投入。近年来,该行不断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有力地保障了业务发展的需要。目前,该行中心机房拥有2台小型机、80台服务器、1套大容量存储和10余套交换设备。这些设备,通过多达2500条通讯线路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整体,为辖内698台终端151台自助设备、数十套业务系统的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后台保障。同时,对每一台设备、每一条线路、每一个接口的排布设置标识,并形成文档;设置了环境动力监控系统,全天24小时监测温湿度、电力供应等,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三)加强网络运行安全管理。一是加强中心机房管理。该行在中心机房建立了工作次序表,明确值班人员每日巡查内容;对机房出入进行严格管理,履行审批手续:引入自动清洁机器人,确保中心机房核心区域的洁净度。二是自行开发设计并上线IP地址管理平台,系统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该平台查看、输入、删除、管理全行IP地址,从而使IP地址管理摆脱手工维护状态,避免了IP地址重复设置带来的冲突问题。三是经常性组织专项检查。该行经常开展中心机房主机、网络、电源、空调、环境动力监控装置的深度测试和巡检,部署支行电力供应及网络连接的检查,保障了前台业务的稳定、顺利开展;在业务高峰期间,对重点支行开展柜面业务量监测,并实时汇总和汇报,确保系统安全运行。四是重视门户网站的安全管理。监控中心对网站安全设备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测,与专业网络安全公司合作对网站的安全运行实施监测,均为省内首创。去年,共抵御3批次攻击,修补4个系统漏洞。五是上线HP openview网络管理软件,能在较短时间内发现各类网络故障。

(四)升级完善灾难备份中心。该行于2008底就在大溪支行建立了全省首家灾难备份中心。近年来,该行对灾备中心进行了多次测试,证明备份中心在规避大面积计算机系统运行风险方面是有效的。今年该行将对备份中心进行升级改造,使其达到《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第3级标准,拥有更快的启用和接管时间。

保障支撑系统 篇3

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提高的客户服务质量需求对业务支撑系统 (简称:BOSS系统) 业务支撑能力和可靠稳定运行的要求越来越高, 从面向客户服务的角度而言, 需要中国移动提供不间断的业务支撑服务, 以保证客户满意度、客户服务质量等不受影响, 增强企业竞争力。

2009年期间, 由于数据库故障、生产机房网络故障等原因, 造成广西BOSS系统当年累计退服时长达近20个小时、故障期间因无法缴费、充值后无法开机等问题造成的用户投诉/抱怨工单件数共5000多件, 严重影响了本地客户的满意度和使用感知。由于数据库故障和网络故障等突发性问题可控度不高, 因此如何降低故障处理期间对用户的影响、更进一步地考虑实现故障期间系统不中断运行, 成为广西公司业务发展和客户满意度提升工作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2 研究思路

根据广西公司运营支撑水平的实际情况, 采用关键业务应急的方案, 建设一个覆盖BOSS系统各主要业务受理渠道 (包括:营业前台、短信厅、网厅、客服系统、IVR充值等) 关键业务的应急系统。当BOSS系统出现重大故障的情况下, 应急系统对外提供各类关键业务的受理, 确保业务服务连续性, 满足客户最迫切的业务需求。

由于涉及较多渠道和系统, 切换环节众多, 手工切换时间较长, 而且存在人为误操作的风险, 为了达到快速切换和减少人为操作风险的目的, 应急系统提供应急切换统一操作管理平台, 提供自动快速的应用切换手段, 缩短服务重启等耗时长的操作时间。

用户在应急系统办理业务, 使用的是生产系统同步过来的数据, 并且在应急系统办理的业务数据, 在生产系统恢复正常后, 同步回生产系统, 保证用户在生产系统中正常的办理业务和使用服务。因此必须保证应急系统和生产系统之间的数据同步, 采取有效手段保障两个系统之间的数据一致性, 从而保证业务受理和数据的准确性。

3 建设方案

3.1 系统部署

广西生产中心和应急中心的双中心体系采用同城异址的建设方式、保证了硬件设备的独立性, 生产中心部署生产设备, 容灾中心部署应急设备, 保证灾害或故障发生时系统冗余可用。其中生产中心设在608第三机房、容灾中心设在608第二机房。

根据广西公司的实际情况, 当前广西公司应急系统硬件配置约为生产系统的1/2、业务承载能力约为生产系统的1/2, 性能足够支撑当前应急系统中提供的关键业务。

应急系统部署分为三层结构:

(1) 客户端:生产系统和应急系统的客户端的PC机是共享的。应急系统和生产系统之间的切换, 通过F5的请求指向修改来完成。在启动应急系统时, 营业员只需要通过统一的URL重新登录即可。

(2) 应用服务器:生产系统的WEB服务和中间件服务部署在生产中心主机上, 应急系统的WEB服务和中间件服务部署在容灾主机上。生产系统和应急系统的切换/回切通过F5实现。当BOSS系统出现故障时, 通过F5将前台业务请求接入到应急系统。生产系统恢复正常后, 通过F5进行回切, 将请求发送到生产系统。

(3) DB层:应急系统使用的是生产系统的克隆库, 克隆库与生产库是互相独立的。应急系统数据同步采用DSG方式从生产库中同步至应急库。

3.2 体系架构

广西生产系统及应急系统逻辑架构相同、部署的应用程序一致, 减少了程序部署和系统升级的复杂度、也保证了应急系统的可用性。应急系统采用B/S结构的处理方式。首先采用B/S结构的业务受理界面, 是BOSS系统设计的主流发展方向, 可以方便系统的升级, 利用前台用户的使用, 收敛后台的业务流程等优点;其次, 采用B/S结构, 使得生产系统与应急系统的受理界面互不影响, 便于快速实现系统的切换, 也避免了对现有前台营业受理界面修改对系统的影响。

BOSS应急系统架构可以分为三层结构, 分别为接入层、业务层、数据层。

(1) 接入层:跟用户接触的各个渠道的接入方式, 包括:营业厅WEB方式接入、网厅、IVR自动语音充值管理平台接入等。

(2) 业务逻辑层:进行各种业务操作和业务规则处理。采用组件技术实现, 将所有的业务逻辑都封装在组件中, 并利用组件提供业务服务。

(3) 数据层:主要功能是存储核心数据, 包括用户资料数据、卡资源数据、号码资源数据等。

3.3 系统功能

应急系统功能包括两大部分:应急系统管理和应急业务受理。

1) 应急系统管理:包括应急切换控制、应急系统初始化、应急业务数据恢复等功能。

(1) 应急切换控制:包括应急自动切换平台和应急切换后台控制。

i.应急自动切换平台:对整个应急切换操作进行了整合, 实现全自动化应急系统应用切换与回切, 有效避免了人为误操作的风险;并设计了申请、审批两级操作流程, 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能通过平台进行切换操作管理。切换的时候生成前台切换通知, 告知操作员启用应急系统, 并提示能办理哪些业务;当从应急系统回切到生产系统时, 告知系统已经恢复正常, 可正常办理业务。

ii.应急切换后台控制:控制营业前台、各渠道系统和接口连接到应急系统还是生产系统。后台自动切换功能采用切换消息发布服务器+切换消息接收代理进程模式实现, 有效降低自动切换平台的复杂度。将应用程序的实际切换操作封装成可执行脚本、仍放置在应用主机上, 相应地在应急主机部署了一套切换代理进程, 由代理进程解析切换请求、调用执行脚本完成实际切换操作。

(2) 应急系统初始化:应急系统使用的数据库是BC复制库, 每天凌晨会全量备份并覆盖应急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 然后通过DSG增量同步定时同步生产系统和应急系统的数据, 由于应急系统与生产系统在业务控制的细节上的差异, 所以, 每次同步完成后应急数据库中的数据还不能直接用于应急系统, 要进行一些数据上的清理与准备工作。

(3) 应急业务数据恢复:针对在应急系统受理的业务, 在BOSS系统恢复正常后, 自动同步受理的业务数据到生产系统。

2) 应急业务受理:由于业务支撑系统中各个系统以及外围系统的关联性, 要实现对应急系统的业务受理和服务功能使用, 除了受理业务的各个渠道要进行业务受理功能改造外, 相关的后台 (如计费、开通) 和外围系统 (如充值卡平台) 也需要进行相关的改造。主要改造的系统和功能如下:

(1) 受理渠道改造

各受理渠道要实现对应急系统的改造, 一方面需要支持实时读取应急切换标记, 另一方面需要修改系统内部业务受理的实现模式, 将跨子系统或跨库等跳出自身系统范围内的功能调用都改造成不执行实际调用, 仅保存数据在应急数据库中, 待生产系统恢复正常之后进行数据恢复时再执行实际外部系统接口调用;同时, 还需要提供生产系统恢复正常之后的数据恢复方式, 并保证数据正确性与生产系统正常受理结果一致。下面列出具体改造点:

i.实时读取应急切换标记

通过应急控制平台界面进行切换时, 应急控制系统向受理渠道发送应急切换标记, 受理渠道要能及时获取, 并切换到应急状态;实现方式可以为socket或中间件接口, 由应急控制平台连接或调用。

ii.调用跨库跨系统接口逻辑修改

当应急标记切换之后, 受理渠道内部业务受理逻辑进行修改, 以适应应急系统的软、硬件环境。

iii.数据恢复的实现

受理渠道提供生产系统恢复正常之后, 应急期间办理的业务恢复手段, 同时提供稽核恢复数据正确性的手段。

在生产系统恢复正常后, 需要把应急系统受理的业务数据以业务办理当时场景的信息恢复到生产系统。应急系统的数据恢复, 是一个后台进程 (多线程) , 恢复进程启动后, 会按受理时间顺序检索应急工单主表所受理的业务记录, 并根据业务类型, 去相关的业务记录表中获取业务数据, 再分别调用生产系统中的对应的后台服务, 将应急业务的业务数据送给生产系统的后台受理服务接口中, 由生产系统的后台受理完成应急业务在生产系统中的再受理过程, 从而保证数据正确性与生产系统正常受理结果一致。通过生产环境执行业务受理过程, 对应的用户编号、工单编号等通过序列号产生器产生的编号存在不相同的情况, 相同的情况机率也非常小, 避免了将应急系统数据库相关序列号值同步到生产环境的问题。

为了缩短业务中断的时间, 应急系统回切回生产系统后, 应急系统办理业务的数据恢复回生产系统的同时, 生产系统对外提供业务办理, 应急业务数据恢复完成前, 在应急系统办理过业务的用户不能在生产系统办理业务, 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2) 相关系统改造

i.充值卡平台

当应急系统启动时, 充值卡平台需要将原来BOSS生产系统提供的调用接口, 转发到BOSS应急系统提供的调用接口, 完成充值流程。

ii.统一开通平台

统一开通平台与应急系统走接口表的方式, 应急系统把需要开通的记录插入接口表中, 由统一开通平台负责后续的开通指令拼装和发送, 并回写开通结果到接口表, 不需要与应急系统程序进行交互, 直接由统一开通平台读取接口表数据。具体接口表的字段或格式与生产系统类似。

统一开通平台在完成开通操作之后, 根据HLR的结果, 将开通处理结果回写到接口表中, 应急系统调度进程定时读取接口表开通结果, 更新应急受理工单状态。

iii.计费平台

应急系统新装开户完成之后, 需要将新用户资料上发给计费平台, 计费平台与应急系统走接口表的方式实现数据交互, 应急系统在完成开户受理之后, 将新的用户资料插入到接口表中, 计费平台定时从接口表获取新的用户资料到应急MDB系统进行计费, 避免出现用户高额欠费等问题。另外, 其它如产品变更、计划变更等与计费相关的资料上发规则处理原则一致。

4 应用效果

应急系统建设完成后, 根据集团公司《业务支撑网应急保障管理办法》要求, 广西公司定期进行应急系统切换的应急演练。演练按照各个流程进行操作, 演练的结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1) 应急系统和生产系统之间的切换/回切, 通过应急调度管理界面进行切换, 后台通过F5的请求指向修改来完成, 各个受理渠道的切换过程可以在10分钟之内完成, 较好的保证了BOSS重要业务受理的连续性。

(2) 在应急系统受理的缴费、停开机等涉及HLR开通的业务, 能实时发送到开通系统和HLR, 处理效率跟生产系统相比没有明显降低。

(3) 当生产系统恢复正常, 从应急系统切换回生产系统后, 把应急系统受理的业务数据以业务办理当时场景的信息恢复到生产系统。通过后台进程 (多线程) 进行生产系统数据恢复, 在恢复过程中, 在应急系统办理过业务的用户暂时限制在生产系统办理业务, 对其它用户则没有影响, 因此一旦应急系统回切到生产系统后, 即可正常为用户办理业务, 对业务连续性起到了较好的保障。

(4) 应急系统回切回生产系统后, 在生产系统恢复正常并且数据恢复完成后, 经过稽核, 生产系统和应急系统的数据一致, 确保了应急业务受理的数据一致性要求。

5 小结和展望

中国移动广西公司通过建设BOSS应急系统, 实现了当BOSS系统出现重大故障时, 能够快速切换到应急系统, 在各个渠道提供关键业务的受理, 提升了BOSS系统重要业务的服务连续性, 对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起到良好的效果。

下一步将考虑扩大应急系统业务受理的范围, 并且通过技术手段对应急调度自动切换的功能进行优化, 进一步缩短应急切换及回切环节的耗时, 同时考虑将应急后台自动切换的关键步骤及流程展现在应急自动切换平台界面上, 有助于操作及管理人员实时监控后台切换管理过程, 对切换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及时发现处理。

参考文献

[1]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业务支撑网应急保障管理办法1.0.0》, 2010年11月

借道技术支撑系统 篇4

每个人都在热论金融危机的时候,发现金融危机真的已经在身边了,开始切切实实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和决策。乐观的人看到的是机会,悲观的人看到的是危机。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服务于企业的战略,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的。在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时候应该如何开展工作,在IT的投资上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策略?

悲观的人: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流动性资产的管理、成本的控制、业务模式的创新是所有企业都在关注的重点。从业务和管理的重点出发,信息化建设也应该向这些领域倾斜。

例如:流动性资产的管理:借助信息系统强化存货的管理,强化信用的控制、现金的周转和管理控制等。

成本的控制:借助信息系统节约行政人事费用,视频会议,互联网等降低沟通成本;加强预算控制和管理;借助E-learning,降低培训学习成本等,加强成本的计划、核算、控制等。

例如:业务模式的创新:借助互联网能够开展更多的基于互联网的B2B和B2C的业务。

在IT的投资方面,投资的重点应向短期见效项目倾斜,控制长期才能见效的项目。投资方面应加大应用软件的投资,缩减基础设施的投资。

乐观的人:

乐观的人认为机会很多,是企业发展的大好时机。他们应该加大IT对业务模式创新方面的投资,通过业务模式的创新实现积极进取的企业战略。

对于希望能够实现低价并购进行外延式扩张的企业来讲,更应该加大对一体化的能够实现良好的多组织控制+运营型的IT架构的方面进行投资,以满足企业规模扩张的管控能力。

乐观的人同时也认为在业务强度下降的时候,也是企业有时间停下来练内功的时候,这个时节从管理优化的角度,更应该加大IT方面的投入。

保障支撑系统 篇5

在移动网络使用中, 客户在遇到业务问题和网络故障时常常亟需得到运营商客服部门的快速响应。在以语音和短信为主的2G时代由于问题相对单一, 客服凭借经验就可应对大多数投诉。但随着移动宽带的盛行, 各种原因的使用故障层出不穷, 客服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来应对客户的投诉和咨询, 而运维支撑部门由于不能及时获得客户遇到问题的详细信息, 以及缺乏高效专业的端到端监控分析手段, 从而难以帮助客服快速定位问题并解决客户投诉。在此, 一个相互协作、有效打通的端到端客服支撑体系将大幅提高综合运维水平, 并推动全面业务保障的实现。

融合的客服支撑体系

所谓融合的客服支撑体系就是将客服系统、运维支撑系统 (包括网络及业务运维支撑) 和业务服务系统进行横向打通, 统一管理并监控客户终端、网络和业务, 各系统及部门之间可以快速共享信息和资源, 并为最终客户提供一体化的支持服务, 提高客户满意度, 提升整体运营支撑效率。

爱立信认为, 融合的客服支撑体系总体上应具备如下能力。

1.客户投诉快速响应:快速识别客户问题, 缩短投诉受理通话时长, 准确派发工单。

2.缩短客户故障恢复所需时间:提供端到端业务监测, 快速定位客户问题, 通过根原因分析, 提供问题解决方案, 降低投诉处理时长。

3.客服与运维部门数据共享:打通客服部门和运维部门之间的数据通道, 及时向客服部门提供问题报告。

4.降低客户投诉处理的服务支出:尽可能通过工具定位问题, 减少现场测试工作;有效进行投诉合并, 建立服务优先级体制。

客服和运维支撑分工协作

在这一体系中, 客服和运维支撑系统将紧密结合同时又各自分工。客服作为一线服务部门将承担更多的投诉初步分析和处理的职能, 实际上大概6~7成的投诉都是由于简单的使用问题和设置错误所导致的, 这部分投诉没有必要提交到二线支撑部门分析处理。一线客服应该实现以下职能:理解和确认客户投诉问题/精确定位投诉地点/回复简单和普遍的客户投诉, 根据投诉处理知识库采取投诉处理措施, 可以访问基于单个终端用户的业务质量信息, 初步诊断投诉原因并确定最可能的投诉原因, 向客服二线的工单派发。

不过这些职能单靠客服人员的经验和知识是难以应对的, 必须提供一个客服支持平台, 把流程软件化、职能功能化, 使一线人员能够灵活高效地处置各类投诉。以客户投诉无法上网为例, 客服人员在了解了投诉发生的时间、位置、手机号码和投诉内容这些常规信息外, 会根据客服流程和知识库提示询问客户手机使用的状态, 来直观判断是否由于基本设置和使用不当造成无法上网。如果的确属于这类问题, 客服将直接回复客户, 并指导客户自行解决。如果客户没有操作或者设置问题, 而主要由网络故障引起, 客服系统将自动查询该客户在问题时段的移动信息, 并生成客户相关信息报告, 派发工单给二线运维支撑部门。同时, 客服系统将对该投诉进行统计和归类, 提取此类投诉的典型表现和原因, 为综合分析和优化部门提供参考信息。

经过客服的筛查和处理后, 仍有大约3~4成的投诉和问题是一线客服系统无法定位和解释的, 这些由较为深层的网络故障和性能所导致的投诉, 将主要由二线运维支撑部门负责应对。投诉的信息通过工单自动流转到运维支撑系统, 所有掌握的客户和业务使用信息会自动呈现。运维支撑系统会深入分析与该客户业务使用过程相关的网络侧信令、测量报告以及流量性能统计, 根据业务模型进行体验质量指标测算, 逐步排查导致体验下降或中断的相关原因。

以客户投诉网速慢为例, 运维支撑系统首先要验证该客户业务使用过程中网速是否的确慢, 这需要分析该业务流量的吞吐量指标, 确认后分析是移动网还是Internet造成的问题。如果是前者, 那么应主要分析无线侧的信号质量和容量;如果是后者, Internet业务提供服务器的响应慢可能是由于与接入侧之间跨越多极网关。问题的现象可能会很多, 造成问题的原因也可能很多, 而且层层相扣, 只有具备对电信网络和业务的深入理解, 才能实现高效、智能、准确的分析处理。左图为融合的客服支撑体系结构。

实现全面业务保障

投诉处理属于事后处理, 可以满足大多数普通客户的客服需求, 但对于高价值客户和重要客户, 出现问题再进行关怀显然不够给力。主动跟踪VIP客户业务使用和体验, 及时发现问题或预测趋势, 并提前发出通告, 能让这类客户感到服务的贴心与专业。融合的客服支撑体系的目标是具备投诉处理和主动关怀这两方面的业务保障能力, 这也是目前业界普遍认可的业务保障的范畴, 不过这与真正全面的业务保障目标仍有距离。

爱立信认为, 客户在业务使用过程中遇到了问题, 通过投诉获知了简要的原因解释, 但如果问题得不到快速、实质性的解决, 将会影响到客户满意度。网络运营方和业务提供方需要采取切实行动对客户和业务实施性能优化和故障自愈。具体来说, 对于网络运营方, 目前可以调度自组网、智能管道等多重手段来实现对个体、群组或者区域客户的多层次业务质量优化。对处于移动宽带快速发展阶段的国内运营商, 爱立信主张根据运营商自身特点和期望, 分三步走来构建融合的客服支撑体系, 进而实现全面业务保障。

步骤一:优化现有客服系统, 提高一线客服效率, 打通与二线运维支撑的联系。

步骤二:丰富业务管理和监控手段, 提高业务和客户体验的分析能力。

步骤三:将运维、网优和智能管道系统形成闭环, 实现全面业务优化。

保障支撑系统 篇6

1 项目概况

本文以福建省煤矿中心医院病房门诊综合楼支撑梁拆除项目为例, 该项目±0.000相对于绝对标高罗零高程13.900m, 建筑物地上层高为11层, 地面以上高度为46m;地下室为二层, 总建筑面积地上约2.9万m2, 地下建筑面积约9236m2, 结构为框剪结构, 基础采用混凝土冲孔灌注桩。同时, 项目基坑开挖深度8~12.6m, 支护采用一层内撑+灌注桩围护结构, 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支撑于标高-2.40m位置, 内支撑立柱为450×450钢格构柱。

2 建筑支撑梁拆除的施工方法

2.1 施工各项准备及方案的选择

2.1.1 技术准备

首先, 准备好拆除条件[1]:当工程地下室传力带、负一层的地板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约80%后, 在工程位置架设对应的防护脚手架, 并按照严格标准验收;清理工程基坑位置的围护结构、管线位置和原材料。

其次, 适时监测工程基坑施工情况, 特别是监测其位移距离, 工程中聘请的监测单位应根据工程要求, 主动监测工程的拆撑过程, 其中, 拆除工程基坑的主撑时, 每天需监测至少2次以上, 持续监测约15天, 整理好监测结果制作成表格后, 将其上报给监理、施工和建设单位, 其具体的监控值如表1所示。

最后, 做好对应的安全保护措施, 监测基坑的过程中, 如果遇到位移距离较大的情况, 必须马上卸载基坑的周边, 并在有墙体的位置加上直撑或者斜撑, 避免出现位移扩大的问题, 并及时把监测的位移结果上交给设计单位, 一起探讨解决方式。

2.1.2 施工方案的确定

根据本工程特点, 其属于高空作业且现场施工环境较为复杂, 故拟采取挖掘机炮头破碎+人工拆除法:挖掘机停放在支撑梁上对构件进行破碎, 每两根钢格构柱区域内的内支撑砼拆除后, 采用人工割除该部位的钢筋。

2.2 施工流程安排

⑴按照设计程序、施工进度安排, 根据工程的主体结构, 划分好每一施工区域, 拆除应按照逐根、分块、逐段的原则;

⑵拆除环梁、支撑时, 应先将角撑、联系撑, 最后将环梁拆除, 确保原本支撑的应力分布均匀后, 再按照对应的要求将其释放;

⑶在拆除过程中, 应每天坚持监测1次, 当发现特殊情况时, 必须及时对其进行研究, 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顺利完成支撑拆除工程;

⑷确定每天的破碎专业时间[2], 并做好安民告示工作和做好警示以及控制范围工作。

2.3 主要施工措施

建筑支撑梁拆除项目应用到的施工措施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在挖掘机作业行走区域内应用钢管进行支撑梁支撑加固, 对支撑梁跨度较大的在拆除前应搭设钢管架临时支撑加固;二是负一层楼板上挖掘机破碎作业区域正下方应铺垫一层2cm厚的木板或1cm厚的钢板, 木板或钢板下方加铺设废旧汽车轮胎, 避免混凝土碎块直接砸在混凝土楼板上, 起到保护混凝土面的作用;三是负一层楼面清渣运输只能在以下区域内进行: (A-E) 轴/ (2-3) 轴转至 (A-7/0A) 轴/ (1-2) 轴, 或 (E-7/0A) 轴/ (7-8) 轴。C轴两侧30cm高差处铺设垫板保护已浇筑的楼板混凝土。在支撑梁拆除前, 负一层楼板的模板支撑钢管架不得拆除。运输作业机械不可直接进入以下区域: (1-2) 轴/ (B-E) 轴楼板、 (4-6) 轴/ (D-E) 轴楼板、 (8-9) 轴/ (C-D) 轴楼板, 该区域内的砼渣采用人工转运或塔吊吊运。

同时, 搭设项目的支撑架时, 必须在横、纵、斜向的支撑梁处都搭设对应的防护操作脚手架, 确保钢管架从负一层楼板或车道底板架设至支撑梁梁底, 将碗扣钢管架横杆步距控制在1500mm、立杆横向间距900mm、纵向1200mm, 并在底板加垫20mm厚、150×150mm的小木垫板。

2.4 工程技术安全保障措施

为保障施工现场的安全性, 当工作人员进入施工区域时, 应要求将安全帽佩戴好, 当在高处作业 (超过2m) 时, 如果没有针对性防护措施, 应将安全带系好, 遇到恶劣的天气, 如暴雨等, 必须禁止拆除作业。

同时, 在拆除部位进行电、气焊作业时, 必须进行动火审批, 应有防火措施和专人看守, 并按要求设置灭火器 (每200m2一组) 。现场乙炔及氧气应放在支撑外稳定可靠处, 防止落物。处理拆下的碎石与构件时, 应按类分堆, (零配件装入容器内) 用塔吊或汽车吊吊离。

2.5 施工现场管理及检查

首先, 项目负责部门必须将施工区域的平面布置好, 将区域中的临时设施安放好, 确保排水的畅通性, 按照我国对应的施工标准施工;其次, 在堆放工程中设备、构件、原材料时, 应遵循平稳、整齐原则, 及时处理好拆除掉的废料、模板, 避免出现坠落伤人的状态。在施工区域中应在醒目的位置挂好安全标志牌、安全标语。在基坑位置、孔洞位置、易燃场所、变压器场所, 都必须将安全标志、盖板等设置好, 在夜间也须悬挂红灯;最后氧割时要认真清除周围的易燃物质和油类, 并离火源10m以上, 用完的空瓶须分开放置, 以防混淆, 同时氧气、乙炔气瓶要分开5m以上放置, 禁止多层堆放。

施工监督小组应定期检查相关项目进行情况, 对工程施工环节予以评价, 并引入对应的不定期检查, 抽查前, 应结合每一次出现的问题, 选择抽查重点, 并做好对应的整改。

2.6 施工进度控制管理

控制管理施工进度需项目负责部门与施工人员共同努力, 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必须动态掌握有关施工进度的信息, 及时比较工程计划进度与实际施工进度, 当出现施工进度比较缓慢时, 必须深入分析其原因, 从整体的角度分析进度延缓对于项目的影响。让项目工程中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负责管理工作, 并强调文明施工, 同时后勤工作人员应做好对应的分项工作。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项目计划进行施工, 对于出现的特殊情况须及时汇报。

3 建筑支撑梁拆除安全保障措施

为提升支撑梁拆除工程项目的整体安全性, 施工单位可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 其中组长由项目经理担任, 副组长由工程设计技术负责人担任, 组员有安全员、施工员等。对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火灾等危险源进行识别, 并采取对应的防范措施, 遵循“安全生产人人有责,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生产原则, 严格按照企业安全管理系统的文件, 创建对应的安全教育、安全生产、安全技术等多种生产制度。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为确保建筑支撑梁拆除工程的顺利进行, 相关项目负责人应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实地考察, 选择恰当的施工方案, 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加强现场管理控制, 提升拆除过程的整体安全系数。

摘要:本文根据福建煤矿中心医院支撑梁拆除的项目, 从施工准备、流程安排、施工技术等方面重点阐述建筑支撑梁拆除的施工方法, 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专业参考意见, 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关键词:支撑梁,施工方案,安全技术,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苏明周, 时娇娇, 房正刚, 等.耗能梁腹板厚度对高强钢组合K型偏心支撑钢框架受力性能的影响[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45 (5) :622-626, 632.

保障支撑系统 篇7

一.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发展河南省经济上所发挥的作用

目前, 河南在工业结构上主要为初级加工业, 其中原材料、加工业等是发展其经济的首要条件。另外, 原材料工业以及挖掘业占有约60%的比重。在轻工业方面, 河南省主要原料为农产品, 其所占比例约为70%。而原材料工业、资源等对于河南工业的增长起到十分显著的拉动作用。具体见表1。

调查2004年河南省的百强工业企业发现, 在百强企业中, 有31家属于资源型企业, 其销售收入在百强企业的总收入中, 占62.46%的比重, 而利润总额则占百强企业利润总额76.15%的比重。另外, 在利税总额上, 占百强企业利税总额的61.59%。从该结果可反映出, 矿业经济在河南整体经济中的地位, 通过该情况还可看出, 河南省的矿业开发对于支撑该省在经济发展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河南省几大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

相关研究资料的预测结果指出, 河南省在十一五期间的GDP仍会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然而目前, 河南省在经济增长上主要是依靠消耗资源的方式, 也就是河南省的经济增长取决于矿业经济的增长。因此, 要使河南的经济保持稳定的增长状态, 则必须要确保几大矿产资源可有效供应。截止2005年, 河南几个矿产资源的保证程度、保有资源处理、经济发展需求等方面的情况:

(1) 铝土矿资源。资源总量的预测结果显示河南省的铝土矿的远景资源量有9.9亿吨左右, 对地质的勘查力度加大, 并对低品位的铝土矿资源充分利用, 控制好氧化铝资源的产能, 对于增加河南省在铝土矿资源的保障年限上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2) 煤炭资源。对河南省的煤炭资源进行预测, 至2010年, 河南省的煤炭资源在消费上、工业需求上所需要的总量约为2.1亿吨, 而在煤炭资源的成产能力将会达到2亿吨, 从而保持煤炭资源在供需上的平衡性。

(3) 钼矿资源。截至05年, 河南省在钼矿方面的资源储量达374.57万吨, 而每年的成产能力为650万吨。其中, 河南省在2005年的钼精粉产量大2.2万吨, 其资源利用率为产量的85%。每年需消耗的资源储量为2.58万吨, 由此计算出河南省钼矿资源的可采年限约为144年。

(4) 黄金资源。近年来, 黄金矿产企业每年的探矿工作均增加了黄金资源的储量, 而已明确的资源消耗储量为15吨, 如此可推算出, 省内黄金资源的保障年限还可往后推。

(5) 铁矿资源。目前, 河南省内在开发中所应用的主要铁矿为富铁矿, 在经济效益的影响下, 严重限制了贫矿的开发规模, 要提高河南省的供矿能力, 则必须要优化在贫矿上的选冶能力。

三.改善矿业开发对经济发展支撑能力上的若干策略

1、对河南矿产资源开发的管理力度进行加强。首先, 加强对矿产开发的规划, 认真落实各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其中包括矿产资源的开发保护规划、地质勘查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等, 由此优化政府在矿产资源上的宏观调控水平, 进而加强对省内矿产资源在开发方面的管理力度, 以保证省内矿产资源在供给上的合理性, 满足河南省经济方面与社会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矿产的需求。

2、对资源整合的工作进一步深化。矿产资源整合即对矿山企业依法开采的矿产资源及其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 是优化矿山开采布局,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提高矿产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的重要手段。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是现代工业的“粮食”和“血液”。通过调研, 我们认为实施矿产资源整合、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 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对河南省内的矿产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整合, 从而达到扩展矿种范围的目的, 特别是省内一些开发程度叫高的矿产, 例如铅锌矿、天然碱、珍珠岩、盐矿、石灰岩、铁矿、金矿等, 借此提高省内矿产开发公司的产业集中程度, 进而提高资源加工公司对于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3、抓紧地质工作, 并对勘查工作加大投入。对河南省的地质勘查工作加大投入力度, 从而缓解省内在发展期间的资源紧张问题, 提高省内矿产的保障能力。其中, 需对经济建设所需求的矿种重点加强, 例如锌矿、铅矿、铜矿、银矿、金矿以及铝土矿等, 做好长期的战略储备以及风险勘查, 从而保证河南省的经济与社会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地勘所需要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始终将安全生产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制定具体措施, 层层抓落实, 责任到人, 要组建和完善勘查队伍建设, 采取自学、集中学习等多种形式, 有目的、有重点的组织职工进行各类技术培训, 大力开展“以师带徒”活动。

4、对矿产资源在开发秩序中所应用的长效机制进行完善

首先, 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工作构建相应的监管体系, 并不断完善, 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以及管理规划等进行加强, 维护矿权人以及国家在矿产资源上的权利, 使矿产资源的管理工作实现本质性转变。另外, 对矿产资源的执法力度进行加强, 从而提高对矿产中超层、越界等情况治理强度, 保障河南省矿产资源健康良好的开发秩序。

5、加强政府的调控力度, 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构建相应的机制

首先, 应加强政府对矿产资源的管理并对矿产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其次, 制定资源管理政策, 从而引导现有的矿产企业进行重组。通过聚集矿产资源中的优质企业来优化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合理性、有效利用率等, 提高此类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产业集中程度, 并改善在省内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上所起到的保障能力。最后, 严格落实矿权的有偿取得制度, 并禁止无偿授予矿权这种行为, 各有关部门需要高度重视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 认真贯彻矿产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 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矿政管理工作不断加强, 矿业投资环境不断改善, 矿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管理, 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 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四、结束语

通过研究得出, 矿业开发对于河南省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可起到一定的支撑能力以及保障能力。因此, 省内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加以重视, 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力、资源有效利用率, 并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矿产资源的消耗量, 从而促进河南矿业与经济的良性发展。

摘要:本研究以分析矿业开发对河南省经济社会在发展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保障能力等为研究目的, 首先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发展河南省经济上所发挥的作用, 进而深入分析河南省几大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 最后针对河南的矿业发展, 提出改善其对经济发展支撑能力上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河南,矿业开发,经济发展,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钟山, 王中杰, 杨永强.试论河南省地质找矿行动计划的有益性[J].矿产勘查, 2012, 03 (01) :103-106.

[2]王健.我国资源产业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资源与产业, 2010, 12 (S1) :22-25.

[3]肖常先, 佘延双, 王柳松.河南省煤炭工业发展的现状分析[J].资源与产业, 2010, 12 (S1) :17-20.

保障支撑系统 篇8

2016年6月15-19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下称新博会)在哈尔滨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辛国斌在致辞中指出,新材料是工业发展的先导,也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十二五”期间我国新材料产业取得长足进步,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辛国斌表示,“十三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关键材料为主攻方向,着力促进供需对接与上下游协作配套,抓紧突破一批关键材料品种,布局一批战略前沿新材料,形成一批典型应用示范成果,有效解决材料制约问题。

保障支撑系统 篇9

为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对电力资源供给可靠性不断提升的要求,电力企业不断调整、加强现有配网调度管理系统,并结合实际情况对配网调度故障快速复电支撑系统进行不断改善,本文在对配网调度故障快速复电支撑系统构成和流程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配网调度故障快速复电支撑系统内部各模块、平台之间的数据交互共享及使用此系统的实际效果两方面进行了说明和评估,以此为提升我国供电系统的服务水平做出努力。在电网实际供电过程中,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发生大面积跳闸事故,而调度员能否在短时间内通过对大量警告信息的分析处理,准确判断并解决引发事故的原因,直接决定事故发生的概率及其严重程度,而配网调度故障快速复电支撑系统建设是提升调度员配网故障处理效率和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针对配网调度故障快速复电支撑系统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配网调度故障快速复电支撑系统构成和流程分析

配网调度故障快速复电支撑系统通常由及时准确的将配网调度故障向相关故障负责人员进行反应并将处理结果及时通知给对应客户的移动短信发布平台;对配网的停电、故障、错峰、改变的运行方式、运行日志等进行记录、统计、处理的配网生产管理系统;实现对故障显示器、馈线自动化终端等实时数据监测的配网管理系统主站;对配网现场抢修人员的实际抢修进度进行准确全面记录和预测,并将记录信息及时回馈到生产管理系统的急修班现场PDA系统;进行网络接线图、确认和处理警报、历史事件等浏览的调度能量管理系统和管理或发布配网线路单线图的配网地理信息系统六项子系统构成,各系统之间既要建立双向联系又要保持实时畅通,配网调度故障快速复电支撑系统的建设不仅可以缩短监控配网调度故障的周期,而且对于故障信息的传输、处理效率的提升也有重要的作用,所以配网调度故障快速复电支撑系统的发展应针对各个子系统不断完善,并加强各系统之间的联系。而配网调度故障快速复电支撑系统作用的发挥需要经历智能判断、归纳、处理SCADA系统提供的警告信息并进行告警诊断发布的过滤阶段;自动或手动录入故障信息并将信息向负责人员显示,向抢修班组发出抢修任务单的信息跨平台传送阶段和将系统处理的线路保护动作和配网相关信息发送给维修班组及在故障中会受到影响的客户的移动平台保护线路运作阶段;以及利用配网系统主站将警告信息传输至调度员并由调度员向负责维修的现场人员进行反映的传输阶段,以此通过实现配网调度故障相关人员在信息接受和共享等方面的同步,缩短传统故障处理过程中信息交流的程序,减少不必要的消耗时间,使故障报警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更有保证,在责任和职权明确的前提下,进行具体的故障排查和处理,最大程度的保证相关客户的经济利益,将故障的诊断、诊断信息共享、故障的实时处理等环节紧密相连,由此充分发挥配网调度故障快速复电支撑系统的实际作用。

二、配网调度故障快速复电支撑系统的实现

配网调度故障快速复电支撑系统中的调度监控和智能调度实现了数据信息资源的联合整理,不仅有效地缩减了调度人员的工作任务,使故障的分析处理周期缩短,而配网主站在配网地理信息和管理系统数据互联的基础上能够直接调出配网线路单线图,而警告信息在故障指示器和主站的智能性完成动作对故障区域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整个过程中数据交互共享的实现要建立在各模块、平台间的数据互联的基础上,例如故障日志模块和设备台账模块与快速复电抢修巡检交互平台模块之间的数据互联,可以将系统自动将生成的故障记录添加到故障日志后,向供电抢修相关人员发出故障抢修单,并与此同时向变电站的相关巡检工作者发出故障巡视工单,并在对停电故障所波及的客户数量和范围确定的基础上反映出故障处理的现实情况,而在整个过程中充放电与储能管理系统、分布式电源管理系统、智能量测管理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客户用能服务系统、用电地理信息系统等都将会把其有效的相应信息传送至营销业务管理系统,而营销业务管理系统会将处理后得到的营销业务相关信息传输至辅助分析与决策系统,为故障的处理决策提供依据,既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检测,有益信息为依据进行了全程的调度,使相关资料在心痛中进行了重新的整合并向各子系统完成传输,取代了传统调度员的相关工作,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故障处理实际过程,不仅缩短了故障处理时间,而且对可能发生的人为失误也起到了有效地避免,而且通过智能处理信息的系统,可以对跳闸发布信息进行科学过滤和分配,保证警告信息的有效,而且抢修人员能够明确个人的职责,在第一时间内完成个人应对措施,将由跳闸导致的损失将至最低,达到故障处理的目的,但通过配网调度故障快速复电支撑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发现,其仍是将故障处理的侧重点放于故障发生后的应对,这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完全扭转故障处理的被动地位,而是在故障发生后争取主动,所以在应用此系统的同时,应仍重视配网的维护环节,在尽可能降低故障发生概率的前提下推广应用。

结合我国部分应用配网调度故障快速复电支撑系统的电力企业发展变化数据分析可以发现,配网调度故障快速复电支撑系统的应用是配网调度的实际工作效率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將故障的排除时间有效的缩短,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用电客户对电网供电服务的满意度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电力企业可靠性供电水平和电能电压的稳定性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有效的改善了电力企业与电力用户之间的关系,所以配网调度故障快速复电支撑系统应该在现有配网规模的基础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配网调度故障快速复电支撑系统的建设是配网发展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其在配网中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在故障发生后及时做出反应,缩减故障发生构成的威胁,而且对于有可能发生的故障也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有效提升了电网的可靠性,对电能质量的提升也起到间接作用。

保障支撑系统 篇10

“十一五”期间, 贵州省级社会发展科技项目涉及人口健康领域261项, 是“十五”的4.1倍, 投入总经费9326万元;涉及公共安全领域43项, 投入总经费3812万元, 改变了“十一五”以前公共安全领域科技项目相对空白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 人口健康及公共安全领域获省部级奖4个;申请发明专利23项;制定各类技术标准9个;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等超过40项, 新建各类试验示范基地18个。发表学术论文超过450篇, 其中SCI、EI、ISTP、INSPEC期刊收录25篇, 核心期刊208篇, 科技专著2部。科技成果显著, 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 科技服务民生能力增强, 有效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2 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2.1 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环境不断优化, 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十一五”以来, 贵州省在人口健康、公共安全领域科技投入规模和强度持续提高, 着力建设科技创新基础设施, 提升科技创新基础能力。

2.1.1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促进产学研结合。

新建有贵州省食品安全检测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煤矿瓦斯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中心, 强化了社会发展科技研发的主体平台和研究开发体系, 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发展科技开发环境, 也为相关领域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重点突破,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培养并聚集了一批高素质技术骨干, 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和产业化水平, 带动相关领域技术进步, 提升现代化公共技术服务。

2.1.2 科技共享平台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建有贵州省医学文献及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贵州省动物转基因研究平台、农药及残留检测平台、食品安全检测平台等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平台的建设对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科技交流,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科技平台于2010年建成, 拥有百级层流病房、BD Callibura流式细胞仪、Eppendorf荧光定量PCR、ASI遗传学工作站、费森尤斯血细胞分离机等大型试验设备, 是西南地区领先、贵州省唯一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为血液病患者提供细胞学、免疫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水平的检测与诊断, 填补了贵州在血液病高端诊断技术上的空白。

2.2 社会发展科技人才队伍基本形成, 社会培训辐射影响明显。

贵州通过科技项目实施, 逐步培养形成了一支梯次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发展科技人才队伍。据不完全统计, “十一五”期间, 贵州省人口健康、公共安全领域社会发展科技项目培养人才超过500人, 举办培训班200余班次, 培训各类人员达18500人次。

在人口健康等领域先后涌现出“基础药理学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心血管病防治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肝病防治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麻醉学基础研究与临床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等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培养并聚集了一批高素质科技研究人员, 已逐步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3 关键技术攻关不断取得突破, 科技支撑作用明显提高

“十一五”以来, 科技保障人口健康成效显著, 科技支撑公共安全体系不断完善。医药卫生理论及技术研究成果丰富, 公共安全领域取得明显成效, 为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3.1 建立出生缺陷综合干预示范机制, 提高农村人口健康素质

科技重大专项“贵州农村β地中海贫血、新生儿溶血症出生缺陷综合干预模式建立及评估研究”以对贵州农村人口危害较大的疾病为切入点, 将出生缺陷综合干预模式及评估研究与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工作有机结合, 填补了既往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缺乏有效、科学、可行评价标准的空白, 有效指导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的科学决策和有序开展, 提高了贵州农村人口的健康素质, 为其他农村地区出生缺陷综合干预提供了示范, 对完善农村出生缺陷监测和干预机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2 大力开展气象灾害预警研究, 全面提升应对突发灾害性天气能力

“贵州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关键技术与应急服务体系研究”建立了贵州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服务指挥平台和贵州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服务系统。全面提升了对突发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和服务能力, 贵州对突发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部分技术达到我国领先水平, 基于FY-2C卫星数据的对流云 (积雨云) 识别系统填补了我国卫星资料在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方面应用的空白。

3.3 致力推动煤矿安全领域技术研究, 增强煤矿灾害防范能力

贵州煤矿资源丰富, 煤矿数量多, 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 对公共安全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重大专项“西南 (贵州) 煤矿瓦斯重大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实现了贵州煤矿瓦斯重大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的重点突破。依托该项目, 开展了瓦斯创新团队专项建设, 建成博士后流动工作站, 推动了贵州省煤矿瓦斯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一煤矿灾害防治领域创新平台的建设, 为煤矿安全领域科技进步打造良好环境。

4 基本经验

4.1 充分利用科技计划资金引导社会资金, 提高了财政资金的效率和效益。

“十一五”期间, 贵州省社会发展科技项目涉及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共304项, 实际投入研发经费总额13137万元, 其中, 省级科技经费拨款总额3216万元, 占总投入金额的24.5%, 其它经费总额为9921万元, 占总投入的75.5%, 是省级科技经费拨款总额的3.1倍, 即政府拨1元科研经费就能吸引3.1元社会资金, 提高了科技投入财政资金的社会效用。从统计数据看, 科技计划资金的投入效率和成果十分显著, 充分体现了在全社会科技投入中, 财政投入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放大效应。

4.2 以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推进科研技术进步,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以重大科技专项为载体, 开展一系列的技术方案论证会、研讨会, 集各方智慧, 进一步提炼技术需求, 研讨解决方案, 有效整合了创新资源, 提高了集成创新的意识和水平, 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 科技成果直接应用在行业当中, 有力地推动了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技术进步, 有效使科研成果尽快服务于民。通过配合开展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的技术攻关, 为统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4.3 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提高科技研发成果水平。

研究与开发成果的水平和知识产权已成为衡量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十一五”期间, 贵州人口健康和公共安全领域社发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 注重专利和各类标准的制定及报批工作, 申请专利23项, 各类技术标准9项,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占专利申请总数的100%, 研发成果总体水平较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 有利于今后科技研发成果水平的提升。

4.4 注重战略规划的制定及落实, 加强科技宣传普及, 为科技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4.4.1 完善科技法规和政策, 做好宏观指导, 优化制度环境。

“十一五”期间, 全面落实《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决定》, 以实施《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为主线, 根据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抓好相关领域科技规划布局, 出台一系列规划文件, 为全省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制度环境保障。

4.4.2 加强科技宣传, 广泛普及先进适用技术。

通过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科技论坛等方式, 加强了科技法规政策和人口健康、防灾减灾等科技知识的宣传普及, 提高了广大群众对科技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率。通过政府推动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社会资源整合、传统方式与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等方式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使广大民众参与科普的热情进一步高涨, 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观念得以强化和提升。增强了社会大众的科技意识, 提高了依靠科技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

5 结语

人口健康及公共安全公共服务能力与社会民生密切相关, 充分分析总结科技支撑该领域发展的经验, 认识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才能找准切入点, 切实增强科技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更好地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摘要:文章就科技支撑保障贵州人口健康及公共安全领域发展的典型案例进行论述, 并分析成功经验, 为科技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支撑地区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借鉴依据。

上一篇:地质调查下一篇:当前货币政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