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支撑系统存储

2024-05-28

IT支撑系统存储(通用7篇)

IT支撑系统存储 篇1

1. 引言

当前,电信运营商已经深刻认识到,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合理的IT支撑系统,是提升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实现企业集约式经营的最有效的手段。未来电信运营商取胜的法则不再是电信资源,而是越来越多地取决于以信息技术支持的管理能力[1]。IT支撑系统是电信运营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营商差异化竞争的关键因素。运营商的IT支撑系统主要有面向客户服务及业务管理的业务支撑系统、面向通信网络管理的网管系统和面向企业内部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三个系统都是自上而下的全国性大型信息系统。目前各大电信运营商正在积极地推进支撑系统集中化建设,因此对存储设备的需求急剧增长。

2. 数据存储面临的问题

随着运营商服务种类和用户数量的日益增长,企业服务器的数目和存储的数据也急剧增长。2010年日立数据系统首席执行官Jack Domme先生在演讲中称,目前数据正在以每年约50%的速率高速增长,移动应用数据更是爆炸性增长,而处理这些迅速膨胀的数据所消耗的运营成本也在日益攀升———目前已超过存储总成本的65%,企业正面临很大挑战。据估计,目前,企业在数据存储方面的花费超过整个IT成本的75%。高效地存储和访问数据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焦点。对信息提供源的存储系统而言,传统的存储技术受到空前的挑战。就存储而言,大型的信息系统的存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主机设备数量大,数据存储海量。大型的信息系统包含多个业务子系统,每个业务子系统都需要多台主机,用户基数巨大,业务数据规模庞大;

(2)各个业务发展不平衡导致业务数据增长不平衡。每台主机的应用可能不同,随着业务的发展,各台主机对存储需求的增长率也有明显的差异,主机负载不均衡,各个独立的存储设备之间不能自动均衡;

(3)海量数据访问占用了局域网(LAN)的带宽,LAN的带宽已经成为影响整个系统性能的瓶颈。传统的存储数据解决方案通常是将磁盘阵列或磁带库等设备连接到LAN,因此海量的数据传输占用了大量的LAN网络带宽,导致客户端的响应变得缓慢;

(4)传统的独立存储扩容维护困难。由于主机体系结构和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的应用协议)的限制,每台主机都只有一定的存储容量,如果存储容量达最大时,就不能再扩容,除非升级主机系统,这势必造成前期投资的浪费;

(5)业务数据的安全面临挑战。大型的信息系统存储了巨量的用户资料,尽管系统采用了双机/集群等数据安全的措施,但所有的主机和存储设备都在同一机房,这无疑存在潜在的风险,一旦发生火灾等灾害,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和业务的崩溃。

3. 存储局域网简介

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局域网)是独立于服务器网络系统之外,几乎拥有无限存储能力的高速存储网络,这种网络采用高速的光纤通道作为传输媒体,以FC(Fiber Channel,光通道)+SCSI作为存储访问协议,将存储子系统网络化,实现真正高速共享存储。SAN与服务器、客户机的数据通信通过SCSI命令而非TCP/IP,数据处理是“块级”(block level)。

SAN不但提供了对数据设备的高性能连接,提高了数据备份速度,还增加了对存储系统的冗余连接,提供了对高可用群集系统的支持。简而言之,SAN是关联存储设备和服务器的网络,它和以太网有类似的架构。以太网由服务器、以太网卡、交换机及工作站所组成,SAN则由服务器、HBA卡、光纤交换机和存储装置所组成。

SAN出现之前,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的连接采用点对点的DAS(直接连接存储)方式,通过IDE或并行SCSI接口实现。但随着计算机运算速度越来越快,存储子系统变得越来越多,外部存储设备变得庞大起来,磁带库、RAID(冗余磁盘阵列)和其它SCSI设备需要占用更多的空间。同时,更高的I/O速率以及对SCSI连接距离和数目的限制也摆在了人们面前。

为了满足这些新的需求,人们开发了为存储设备提供千兆串行网络访问能力的光纤通道(Fiber Channel)协议,并取代并行SCSI协议,应用于存储区域网络。以光纤网络搭建的SAN,具有三个主要元素:接口(FC)、连接设备(光纤交换机等)、协议,加上附加光纤接口存储设备以及服务器就构成了SAN系统。

4. 存储局域网的优点

SAN方案是目前当之无愧的大型IT信息系统存储方案的首选。由于SAN是通过一个高速光纤网络把存储设备和挂接在LAN上面的服务器群相连,当有海量数据的存取需求时,数据完全可以通过SAN网络在相关服务器和后台的存储设备之间高速传输,对于LAN的带宽占用几乎为零。而且服务器可以访问SAN上的任何一个存储设备,提高了数据的可用性。具有以下优点:

(1)具有统一性,不同的物理存储介质在逻辑上构成了统一的存储池,可实现数据集中管理,满足了企业级用户的需求[2];

(2)采用开放的标准,支持多个厂家的光纤设备、磁盘阵列和磁带库,还支持HP-UNIX、AIX、Solaris和NT等多平台的服务器;

(3)扩展性好,如果现有存储容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以在光纤交换机上增加新的磁盘阵列,轻松实现对存储容量的扩充[3];

(4)负载均衡方便,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的主机之间动态地调节存储容量;

(5)容错能力强、可靠性高和可用性好,SAN中的存储系统具备可热插拔的冗余部件以确保可靠性,数据的吞吐量大,设备间距可以长达数千米[4];

(6)能提供企业级的备份,备份程序简单,磁带子系统可以被众多的服务器共享,备份时不会影响到整个网络的性能;

(7)能够有效地减少信息系统的总体拥有成本。

5. 大型IT支撑系统的SAN设计

设计一个企业存储区域网络包含许多相对复杂的技术,需要考虑网络互连结构、管理软件和存储系统等部分的设计。为了得到最佳的实际应用和现有应用程序的无缝支持,规划和集成显得格外重要。

经过业务数据的估算,某移动集团南方基地IT支撑系统的磁盘阵列容量不低于89TB。一期工程配置一台HP XP24000磁盘阵列,368块300GB容量的SCIS硬盘,总容量为100TB。本工程的存储采用存储区域网络方案,主机服务器通过高速光纤交换机与磁盘阵列、磁带库设备相连。脱机备份采用一台HP EML磁带库,容量为96TB。SAN光纤交换机采用一对HP 4-256光纤交换机。磁盘阵列、磁带库和SAN光纤交换机由各子系统共享。根据性能、安全性及使用空间考虑,规划了两种RAID方式:RAID 1+0(4D+4D)用于IO非常繁忙的VG,共10TB,RAID 5(6D+2P)用于IO非繁忙的VG,共79TB。该存储区域网络同时为话务网管、传输网管、数据网管和信令网管等多个网管系统所共享使用,根据各个网管子系统的业务发展,可以调整各自的存储空间大小。

SAN组网如图1所示:

由于整个结构均采用了高速的光纤技术,大大地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每秒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00-800Gb。而且在整个结构中实现了服务器与存储系统之间的真正隔离,这样实现了整个结构中存储系统被所有子系统的服务器共享,并实现跨平台的支持,实现NT、UNIX等异构平台共享存储。SAN避免了传统的SCSI盘阵连接节点数及节点间距离的局限性,实现存储系统的集中管理。本设计中采用Volume Manage管理软件,实施对整个SAN结构中的存储系统进行集中的管理,包括:RAID级的设置、监控及多路径之间的重新定向等。

其次,本设计方案中每台服务器到存储系统的数据通道均采用了冗余的设计理念,当其中一条数据访问路径发生故障时(包括从服务器到光纤交换机、光纤交换机到存储系统),Volume Manage检测到后,会将当前的数据流通过另一条冗余的路径进行数据提取。从而,避免了系统的单点故障造成应用服务器不能提供连续的数据服务,增强了系统的高可用性和高可靠性。该系统试运行一年多以来稳定可靠,达到设计的预期目标。

6. 结语

存储区域网络设备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员提供了对服务器和存储进行扩展的弹性空间,极大减少了停工期,提高了数据中心的生产力,同时也提供了初级存储区域网络设备产品难以提供的存储区域网络级别的安全性。在大型的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存储局域网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摘要:信息系统用户数量和业务种类的高速增长,导致数据急剧膨胀,传统存储无法满足数值增长的需求。具有集中存储和管理的存储区域网成了大型信息系统建设的首选。阐述了存储局域网在某移动运营商南方基地IT支撑系统集中化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存储区域网,信息系统,支撑系统

参考文献

[1]云亮.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通信世界,2005,(30):28-29.

[2]陈俭喜,冯丹,张江陵.基于VIA的存储局域网的设计与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5,26(09):1488.

[3]韩德志,袁俊红.附网存储与存储局域网技术[J].微机发展,2000,(03):11-13.

[4]张江陵,冯丹.海量信息存储[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云存储技术在支撑系统中的应用 篇2

云存储是在云计算概念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 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 将网络中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 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云存储是一种实用型服务, 利用现有的存储虚拟化、集群存储以及SAN+NAS等技术[缺少宾语, 利用这些技术做什么, 请补充] 来实现。云存储借助存储虚拟化技术构建庞大的存储池, 屏蔽底层存储差异, 对外提供一致的服务。云存储提供的服务与Saa S有些类似, 其提供的是存储管理和服务。云存储池可灵活调整, 扩展方便, 能根据客户需求定制。

二、云存储标准CDMI规范分析

存储行业标准组织SNIA公布的关于云存储的CDMI (Cloud Data Management Interface) 标准, 使大多数旧的非云存储产品访问演进成云存储访问方式, 提供了访问云存储和管理云存储数据的方式, 同时支持块存储和文件存储客户端。CDMI规范可以抽象为简单的表存储空间, 将对象看作是可以通过URI ( 统一资源ID) 来访问的唯一项目, 还可用于行政管理和管理型应用程序, 以便管理封装器、账号、安全访问和监视/ 账单信息。CDMI规范的不足之处在于并没有提供通过可靠性和质量来衡量云存储提供商所提供数据质量的方式, 所以不能绝对防止数据丢失风险。

三、云存储与传统存储的比较

(1) 传统的存储容量从10TB级到300TB级, 最多可扩展到PB级;云存储支持海量数据的存储, 可以实现存储容量从PB级到EB级的平滑扩容, 支持的文件数目最多可达上百亿个, 满足支撑系统中大量数据存储的要求。

(2) 传统存储以级联方式进行容量扩容, 且级联数目一般不超过4 个;云存储支持SCALE OUT方式扩展, 具有极好的扩展性, 性能和容量随着节点数目成正比。

(3) 传统存储采用FC磁盘保障数据可靠性, 在保障利用率的同时, 最多可容忍2 块位于不同硬盘组的硬盘故障而不造成数据损坏;云存储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最多可能同时容忍44 块位于不同硬盘组的硬盘故障, 能充分保证支撑系统的有效运营。

(4) 传统存储中阵列的控制器是整个系统的瓶颈, 系统性能受制于控制器和CACHE大小;云存储系统有多个元数据节点和多个数据节点, 管理通道和数据通道相互分离, 消除了系统瓶颈, 具有很高的读写性能、IOPS和并发访问能力。

(5) 传统存储支持的接口类型有限, 而云存储支持多种类型的文件存储和对象存储接口。

(6) 传统的存储系统升级时, 将旧存储设备文件备份后停机换上新存储设备, 这将导致服务的停止;云存储并不单独依赖一台存储服务器, 系统将旧存储服务器上的文件迁移到其他存储服务器, 待新存储服务器上线后, 文件会重新迁移回新服务器, 因此存储服务器硬件的更新、升级并不会影响存储服务的提供。

(7) 传统的存储采用串行扩容, 受到存储容量的限制;云存储采取的架构是并行扩容, 扩容时只要采购新的存储服务器即可。

(8) 传统的存储管理非常复杂, 不同存储厂商有不同的管理界面;对云存储而言, 再多的存储服务器都会被视为一台存储, 都可以在一个管理界面上进行管理操控。

四、云存储结构模型与实现前提

4.1 云存储结构模型层次

云存储系统根据完成功能不同, 可分为四个层次, 从下到上依次为:数据存储层、数据管理层、数据服务层和用户访问层, 如图1 所示。

(1) 数据存储层

云存储的数据存储层将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互连起来, 实现海量数据的统一管理, 同时实现对存储设备的集中管理、状态监控以及容量的动态扩展, 其实质是一种面向服务的分布式存储系统。

(2) 数据管理层

数据管理层为上层提供不同服务间公共管理的统一视图。通过设计统一的用户管理、安全管理、副本管理及策略管理等公共数据管理功能, 将底层存储及上层应用无缝衔接起来, 实现多存储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

(3) 数据服务层

数据服务层是云存储平台中可以灵活扩展的、直接面向用户的部分。根据用户需求, 可以开发出不同的应用接口, 如数据存储服务、空间租赁服务、公共资源服务、多用户数据共享服务、数据备份服务等。

(4) 用户访问层

通过用户访问层, 任何一个授权用户都可以在任何地方, 使用一台联网的终端设备, 按照标准的公用应用接口来登录云存储平台, 享受云存储服务。

4.2 云存储实现前提

云存储系统是一个多设备、多应用、多服务协同工作的集合体, 它的实现要以多种技术的发展为前提。

(1) 宽带网络的发展

真正的云存储系统是一个多区域分布、遍布全国[ 缺少宾语, 请补充], 甚至于遍布更庞大的公用系统, 使用者需要通过ADSL、DDN等宽带接入设备来连接云存储。宽带网络得到充足的发展, 使用者才能获得足够大的数据传输带宽, 实现大容量数据的传输。

(2) WEB2.0 技术

Web2.0 技术的核心是分享。通过Web2.0 技术, 云存储的使用者能通过PC、手机、移动多媒体等多种设备, 实现数据、文档、图片和视频、音频等内容的集中存储和资料共享。Web2.0 技术的发展使应用方式和服务更加灵活和多样。

(3) 应用存储的发展

应用存储是一种在存储设备中集成了应用软件功能的存储设备, 它不仅具有数据存储功能, 还具有应用软件功能, 是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的集合体。应用存储技术的发展可以大量减少云存储中服务器的数据, 降低系统建设成本, 减少系统中由服务器造成的单点故障和性能瓶颈, 减少数据传输环节, 提高系统性能和效率, 保证整体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

(4) 集群技术和分布式文件系统

云存储系统是一个多存储设备、多应用、多服务协同工作的集合体, 不同存储设备之间需要通过集群技术、分布式文件系统和网格计算等技术, 实现存储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 使多个存储设备可以对外提供同一种服务, 并提供更强大的数据访问性能。

(5) CDN[ 第一次出现英文缩写, 请给出英文全称]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内容分发和数据加密技术

CDN内容分发系统和数据加密技术保证云存储中的数据不会被未授权的用户访问。同时, 通过各种数据备份和容灾技术保证云存储中的数据不会丢失, 保证云存储自身的安全和稳定。

五、支撑系统中云存储的应用方向

支撑系统中, 按照存储系统外部接口的差异, 国际标准化机构SNIA将云存储系统分为块存储、文件存储、对象存储和表存储四类。其中, 块存储向应用数据库或文件系统直接提供原始存储块空间, 以标准的Intel/Linux硬件组件作为基本存储单元, 组件之间通过千兆以太网采用任意点对点拓扑技术相互连接;文件存储以标准文件系统接口形式向应用系统提供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存储空间, 通过NAS虚拟化或基于X86 硬件集群和分布式文件系统集成在一起, 实现少量非结构化数据处理能力;对象存储是基于X86 集群为海量非结构化数据提供key-value键值查找数据文件的存储模式;表存储向应用系统提供高可扩展的表存储空间, 包括交易型数据库和分析型数据库 (日志详单存储和No SQL) , 适合存储海量结构化或半结构化数据[1]。

根据数据存储方式, 在支撑系统中建议采用如下的数据存取和调用方式:

(1) 对于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 可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 基于POSIX/CIFS/NFS等标准文件系统接口协议进行数据存取, 适用于传统NAS应用, 可随机读写, 完成文件在线备份和共享;

(2) 对于高速数据存储需求的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 可采用块存储方式, 如直接使用裸卷的数据库, 通过FC、i SCSI等标准接口进行数据存取;

(3) 对于HTTP相关内容的存储宜采用对象存储方式, 其适合于面向web的海量只读性数据的存储;

表存储服务主要存储需要进行查询、分析的非结构化数据和结构化数据, 可存储在日志详单类数据存储系统中, 依赖于数据表组织数据的数据库, 能共享高并发访问的应用。其中, 非结构化数据通过HDFS接口进行数据存取, 利用MR接口进行数据查询、分析;结构化数据通过命令行、FTP接口进行数据存取, 利用JDBC/SQL、MR接口进行数据查询、分析。

No SQL数据库也以表存储服务方式存储, 适用于不需要复杂系统查询, 但要求查询速度快、存放数据量大的高并发访问应用[2]。

六、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支撑系统中各种数据类型和场景适用的云存储技术。对于支撑系统应用[ 不通顺, 对于支撑系统应用在做什么话没说完, 建议补充], 面对各类生产系统的存储要求, 要求云存储系统按需提供不同空间容量、不同性能的存储资源, 应积极采用虚拟化技术整合现有FC SAN资源, 挖掘设备潜力, 建立分级存储机制, 使数据合理分布。在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日志详单处理、经营分析领域等积极实验和试点分布式存储解决方案。

摘要:近年来, 随着云计算和软件即服务 (Saa S) 的兴起, 云存储成为信息存储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云存储提供的是存储服务, 存储服务通过网络将本地数据存放在存储服务提供商 (SSP) 提供的在线存储空间, 从而避免了存储平台的重复建设, 节约了昂贵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投资。本文对电信运营商现有云存储的相关技术进行分析与研究, 为云存储技术在支撑系统的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云存储,虚拟化,CMDI,SaaS

参考文献

[1]云存储技术及其应用《中兴通讯技术》2010, 16 (4)

[2]一种对等结构的云存储系统研究《电子学报》2010年05期

云计算与电信IT支撑系统浅析 篇3

关键词:云计算,云架构,IT支撑系统

0 引言

“云”大家一定不陌生, 但它是怎么与“计算”结合在一起的呢?其实云计算就是资源“融合”。它是通过开放的技术和标准将传统的接入设备, 路由等物理特征和计算、存储、软件等多种元素融为一体。

云计算的核心思想, 是将网络中的计算资源在物理上已分布的共享方式存在, 统一管理和调度, 可以动态的扩展和配置, 形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

简单说就是用户通过互联网可随时获取“云”中的各种资源, 使用“云”中提供的各项服务, 按需付费无需管理。我们平时用的电子邮箱就可以称为云计算项目, 免费的或者付费的, 交了钱就能用, 不需要知道服务器在哪里, 不需要设置太多。

1 云计算的系统架构

1.1 云计算的服务模式

IaaS—— (Infrastructure-as-a-Service) :基础设施即服务。用户无需进行硬件投资, 直接通过Internet从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获得服务, 如网络硬盘, 防火墙等。

PaaS—— (Platform-as-a-Service) :平台即服务。它是一类重要的云计算功能集合, 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 以SaaS的模式提交给用户。

SaaS—— (Software-as-a-Service) :软件即服务。它是一种通过Internet将软件和应用以租用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用户无需购买软件, 而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按需付费”即可。

1.2 云计算的架构

云架构的基本层次分为基础设施层、平台层、应用层三部分。如图1所示, 云架构通过虚拟化、标准化、自动化的方式有机的将云中的硬软件件整合为共享资源, 然后通过网络将其转换为服务交付用户使用。

从图可了解在云计算中硬件设备是位于云架构的底层, 是云计算平台的基础。该领域的显著特点就是会有大量异构设备资源并存。

平台层是为应用服务提供开发、运行和管理环境, 它是共享的中间件平台, 在云架构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应用层是应用软件的集合。它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制定出各种各样的云应用, 在种类繁多的云应用软件可以满足各类用户的服务需求。

2 应用云计算技术构建电信IT支撑系统

随着电信企业固网业务的稳步增长, 光网业务的日趋成熟, 3G业务的蓬勃发展, 电信企业已全面进入了全业务运营时代。IT支撑系统作为电信企业全业务运营的“中枢神经”, 正在成为全业务运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2.1 电信IT支撑系统现状分析

电信企业因不同的专业需求, 不同的业务需求导致多个IT支撑系统并存, 如GIS管线资源系统, NM设备资源系统, BOSS系统, 增值业务平台, 预付费业务平台等。多级架构, 独立运行的特点使各系统间存在着难以统一管理、信息资源不能互通、维护成本高、系统负载不均衡等缺点。

当前, 电信企业全业务发展的脚步在不断加速, 各项业务建设在不断深入, 对IT支撑系统功能性要求、整体性要求以及集中化要求日益迫切。

2.2 基于云计算的电信IT支撑系统

基于云计算数据整合、数据分析、数据管理和应用技术的能力, 对现有IT系统进行升级优化, 形成新一代的电信IT支撑系统。

云计算技术实现了资源上的统一调度与弹性分配, 在扩展性、兼容性方面进行优化, 实现软硬件分离, 整合资源和平台, 有效地解决技能降耗的问题, 加快支撑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周期。

2.3 云计算推动电信IT支撑系统向新一代转型

云计算具有开放、整合的特点, 为电信IT支撑系统的转型提供了优良的平台。但IT支撑是电信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对企业的管理和运营具有重大的影响。

云计算还在不断发展, 贸然将其引入核心系统中存在较大风。应在“积极稳妥”的指导原则下, 循序渐进, 逐步引入。根据电信在LAAS基础平台上的网络优势, 结合电信内部统一的PAAS平台, 分别针对GIS, NM, BOSS, 增值业务平台等业务支撑系统进行试验, 按顺序开展以下相关工作。

(1) 研发阶段。选择具备典型意义的系统, 进行探索和验证, 为试点测试提供实验数据, 结合云计算标准化工作, 逐渐规划出统一云平台的基础框架。

(2) 测试阶段。此阶段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优先选取对业务影响较小, 实时性较低系统开展现网测试。在实践中逐渐完善, 使其形成较为完备的成熟的统一云平台架构体系。

(3) 应用阶段。在试点测试的基础上, 总结经验, 优化方案, 稳步推进云计算平台在IT支撑系统的应用部署。

在云化的过程中, 还需要考虑在平台层提供应用开发框架、统一数据服务能力和统一报表服务能力等, 从而使应用不仅实现LAAS层面的云化, 还在PAAS层面实现紧密耦合, 优化应用加框, 提升服务水平。

实现“云化”改造后, 需打破部门间的职责围墙, 在运维管理、业务模型、平台构建等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上进行重组和优化。形成共享、协作、集中化的全新的IT支撑模式。

2.4 新一代电信IT支撑系统优势

云化后的IT支撑系统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降低资源消耗, 减少管理及建设环节, 实现统一管理, 进而提升管理能力。

云计算提供了可靠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 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 用户端的设备要求最低, 使用起来也最方便。还可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 为我们使用网络资源提供了几乎无限多的可能。

3 结语

云计算被认为是互联网乃至IT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但到目前为止云计算还有没有出台统一的服务标准, 对于电信这样的企业而言, IT支撑系统是企业运营的核心命脉, 如何应用云计算需要慎重考虑。在切入云计算运营管理之前, 一定要详细了解云计算始末、洞察云计算技术发展趋势和技术的成熟度以及投资效益, 通过试点方可推广, 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首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国红.苏郁电信运营商的云计算应用研究.http://www.docin.com/p-281385660.html

[2]方晓榆, 袁野, 任晓波.基于云计算的电信IT支撑系统研究.http://www.doc88.com/p-292361150845.html

[3]丁渊.电信运营企业IT支撑系统评估体系研究.http://wenku.baidu.com/view/adc96e81e53a580216fcfed0.html

[4]陈清金, 张云勇, 潘松柏, 杨光, 云计算与新一代电信IT支撑系统研究.http://wenku.baidu.com/view/2b92d2215901020207409c50.html

[5]姚文胜, 李嫚, 乔宏明, 龚至晖, 康尚钦.云计算在运营商IT支撑系统领域的应用研究.http://www.docin.com/p-190915577.html

[6]刘秀霞, 王锐成.云计算在电信支撑系统应用探讨.http://wenku.baidu.com/view/de064bc00c22590102029d0f.html

[7]王鹏.走近云计算[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IT支撑系统存储 篇4

家庭客户市场以用户“MOU高、ARPU值高、离网率低”的“两高一低”的特点, 成为世界各大电信运营商电信业务收入中最为稳定的板块。

在国内, 随着电信市场进入全业务竞争时代, 三家运营商都将家庭客户市场视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和争夺维系个人高价值客户的切入点, 对家庭市场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 纷纷推出相应的家庭产品和家庭客户合约计划, 试图抢得最大的家庭客户市场服务份额。

当前, 三大运营商面对家庭客户推出了包含移动电话、固定电话和宽带等在内的融合产品形态, 但由于国内的运营商此前在业务方面均属于专业运营商, 如中国移动主要开展针对个人客户的移动通信业务, 缺乏针对固网宽带等产品和对家庭客户的运营经验和支撑能力。因此, 运营商发展家庭融合产品和业务, 都存在对支撑系统进行改造, 以及面对向家庭客户的融合产品进行支撑的共性问题。

统一账户管理

针对家庭融合产品提高IT支撑能力, 可以使通信运营商在统一账户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统一账单、统一支付、家庭成员灵活分享套餐内产品等特色功能。因此, 对家庭客户和家庭产品的支撑能力提升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

首先, 需要明确面向家庭客户的IT支撑系统所具备的管理能力, 这也是实现支撑的基础。面向家庭融合产品和服务的管理包括家庭客户管理、家庭产品管理、家庭套餐管理、家庭积分管理、家庭账单管理等。但由于家庭客户既是家庭产品的共同使用者, 又是个人产品的独立使用者, 且家庭成员间的隶属和管理关系复杂, 所以面向家庭融合产品的业务支撑系统也相对比较复杂。

其中, 融合产品的设计需要考虑到面向家庭客户的各种软硬件产品和应用的组合。家庭产品的业务形态一般包括手机、固话、宽带、家庭信息终端等硬件产品以及家庭安防、视频监控、智能家居等软性应用, 产品种类繁多。当前IT支撑系统中的一种模式是将各个产品当成独立的子产品, 由客户自主选择产品组合, 然后形成独立的家庭融合产品包, 即超市模式;还有一种模式是将家庭产品分为基础产品, 包括手机和固话的语音套餐, 以及扩展家庭产品, 包括宽带、家庭信息终端、智能家居应用、家庭安防等。因此, 运营商在系统内, 根据一定的客户应用模型, 以基础产品为主制定主套餐, 同时将扩展家庭产品定为可选套餐, 与主套餐叠加营销, 形成几种固定的家庭融合产品包, 供客户从中选择, 即类似于麦当劳的快餐模式。这两种模式中, 第一种模式增加了客户的可选择性, 但要求系统具备更灵活的支撑能力, 成为运营商支撑系统发展的方向;第二种模式系统支撑相对简单, 也是当前主要采用的方式。

对于家庭融合产品的资费设计, 统一帐号是管理前提。统一帐号可以实现各种业务和各个家庭成员的统一鉴权, 可以极大的方便实现家庭客户集中缴费、统一账单以及家庭成员间的产品共享等。为了实现统一帐号的管理, 当前有的运营商选择以家庭固定电话号码为主帐号, 有的选择以户主的手机号码为主帐号, 实现方式比较灵活。如中国电信面向家庭用户发布“天翼e家”, 亮点之一是采用统一帐号接入、一号通行技术, 在多数省份采用手机号为主帐号的方式;中国联通推出的“沃家庭”、“3G宽带1+1”融合产品, 其宽带客户可免费提速至10M, 账户也实现了基于手机号码或固话号码的统一账户绑定、合账缴费。同时, 还应完善统一帐户模型, 将客户预存、业务费用、押金等费用统一管理, 详细记录客户帐户金额来往情况并对资金进行稽核, 确保收支平衡, 实现面向客户的一本帐, 提供账户信息的一站式查询服务。

采取灵活的账务处理策略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统一帐号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业务都统一支付, 所有的产品都统一共享, 而需要充分考虑家庭产品的应用场景, 在统一帐号、统一支付的前提下通过支撑系统实现更灵活的账务处理策略。

一般来说, 家庭融合产品的应用场景包括不同产品不同付费号码、现有产品家庭成员共享、家庭产品分属不同主用户和家庭账单整体打折等。

其中, 用户不同种类的费用可以由不同的帐户进行支付, 可以建立帐目项和帐户的关系数据, 通过出帐分摊来实现。同时一种费用可以由不同帐户进行支付, 不同帐户之间设置不同的优先级, 出帐时系统计算根据优先级进行分摊;而对于家庭成员的费用, 可以由自己的帐户支付, 也可以由家庭帐户、集团帐户代付, 这可以通过制定用户和帐户之间的帐务关系数据来实现。此外, 在帐户支付的时候, 可以是全额支付, 也可以是按照固定额度进行支付, 还可以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支付, 这可以通过不同支付规则和支付参数实现;当一个家庭帐户给多个用户支付费用时, 可以设置该帐户下所有用户的支付优先级, 优先级高的先支付。家庭用户可以自由定制自己的帐务关系, 来实现不同的支付关系。

IT支撑系统存储 篇5

移动互联网时代, 移动运营商在融合通信、流量、互联网等业务方面得到蓬勃发展, 也感受到来自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等带来的多重竞争压力。同时, 客户对随时响应、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和业务需求, 必然对IT支撑系统的运营支撑、运营分析、运营管控等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构建满足以用户为核心, 实现端到端的一体化支撑的IT融合架构, 成为移动运营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移动运营商的IT支撑系统现状

2.1三大IT支撑系统现状

移动运营商的IT支撑系统经过多年的集中化建设, 基本形成以业务支撑系统 (BSS) 、网络支撑系统 (OSS) 和管理信息系统 (MSS) 三大支撑系统组成的IT支撑体系, 实现对企业运营的全面支撑。

业务支撑系统形成以BOSS、CRM、BASS、BOMC、电子渠道及增值业务平台为主的业务运营支撑平台。网管支撑系统则形成以专业网管、动环监控、信令监测、业务拨测、电子运维五大类系统为主体的运维信息化支撑平台, 并正在向面向客户和业务的综合网管演进。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以覆盖财务、人力资源、供应链、综合管理、风险管理和决策支持等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体系, 初步实现了对企业经营决策, 人、财、物管理和企业综合管理等业务的全面支撑。

2.2当前IT支撑系统存在问题

三大支撑系统独立部署建设, 属于典型的IT烟囱建设模式, 资源无法充分共享, 不利于集约化、低成本建设, 造成运维成本高, 业务支撑响应效率低。

应用系统异构特征明显, 不同时期、不同厂家开发的系统, 其技术架构、服务组件存在较大差异。系统架构松耦合程度低, 能力可复用性弱, 导致系统灵活性差, 不能快速和大量响应业务需求及其变化。

应用分散且整合程度弱, 导致流程自动化程度低, 影响业务效率和用户感知。

跨专业数据共享效率不高, 缺乏面向整个公司的企业级数据仓库、统一数据视图, 不利于精细化运营与管理。

IT人员组织、系统资产和建设运维的管理职责分散在三个不同的支撑部门, 缺乏专职的管理角色来统一管理IT (如独立的CIO及CIO办公室) 。

三、移动运营商的IT支撑系统融合思路

3.1对IT支撑系统融合的理解

三大支撑系统的融合并不是简单地通过网络打通和物理设备集中共用的方式实现, 而是对IT系统的平台架构、组织管控模式、业务流程、运维模式等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 形成一个融合的IT系统, 配合以端到端的融合的业务流程, 实现一体化的IT管控体系。

3.2 IT支撑系统的融合原则

IT支撑系统融合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 保护现有业务支撑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网管支撑系统的软、硬件投资。 (2) 遵循“先新建后改造、先外围后核心、由小到大、先易后难”的原则分阶段实现IT支撑系统融合部署和改造迁移, (3) 技术改造与管理模式变革同步进行, 技术上依托云计算、大数据及SOA等新技术, 组织上逐渐调整现有组织架构, 适应云计算环境下的IT管理流程体系及运维管理。

2.3 IT融合思路方案建议

根据移动运营商的系统现状及IT融合的原则, 实现IT支撑融合一体化的架构体系, 主体上需要从管控架构和技术架构这两方面着手, 具体则需要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整合, 包括平台层面融合、数据层面融合、应用层面融合、管控层面融合。

平台层面融合

平台层面融合是最基础的融合, 它解决的是系统软件资源 (数据库、中间件及其他第三方软件) 和硬件资源 (服务器、存储、网络、安全等) 的共享问题。

(1) 构建统一的企业级IT支撑云, 实现基础设施资源共享

.T支撑系统融合在平台层面需要考虑在保护现有三大支撑软、硬件资产的基础上, 依托云计算等技术, 构建统一的IT支撑云平台, 建设集中化的企业级IT资源池, 同时对现有IT支撑系统逐步云化改造并迁移至IT资源池中, 实现IT基础设施资源共享, 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 支撑IT集中化战略落地实施。

(2) 构建统一的安全防护体系, 降低集中化系统运行风险.集中化的IT支撑云平台建设, 必然带来安全管理方面巨大的挑战。为降低系统运行风险, 需构建统一的安全体系架构。根据相关信息安全规范, 遵循集中化和分等级的防护原则, 需整合各支撑系统的防护边界, 形成公共安全域、接入认证域、核心服务域等安全域, 内部分区控制、外部整合边界。在安全域划分的基础上, 结合网络或系统的特定安全需求, 有选择的部署各类基础安全技术防护手段。

数据层面融合

数据层面融合是将各支撑系统的业务数据集中存储, 其应用处理和业务管理依旧独立于各支撑系统内部。数据层面融合可以高效解决支撑系统内部数据共享的问题, 也可以解决数据一致性和数据关联性等问题。

当前主要是考虑构建企业级统一数据仓库, 打破移动运营商内部的数据壁垒, 聚合在三大支撑域的数据信息, 依托大数据等技术进行立体分析与挖掘, 实现跨组织、跨流程、跨系统的全面信息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同时, 建立相应的数据管控和应用支撑体系, 包括统一数据视图、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模型等。

应用层面融合

业务支撑、网管支撑和管理信息三大支撑网所面向的应用领域各自不同, 应用难以全面融合, 当前IT支撑系统在应用层面的融合主要是考虑软件架构层面。IT支撑系统软件架构层面的整合应该向SOA架构演进, 进而提高IT系统的敏捷性, 实现对IT支撑网的应用标准化、服务化改造, 通过服务接口标准化避免代码重复开发和系统功能重叠, 降低系统开发周期。同时引进ESB企业服务总线构建ESB服务联盟, 实现三大IT支撑系统的多条ESB协同工作, 解决三大支撑系统内部和系统间的服务集成问题, 实现服务在企业内部的无缝透明被调用和管理, 实现内部系统整合和系统协同效率, 进而快速响应业务需求。

管控层面融合

管控层面的融合是最高层面的融合, 也是最难的一层,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其他层面的融合问题, 是企业管理层面的考虑范畴。

IT支撑系统在管控层面的融合目标是要求实现对IT一体化管控, 进而在整个企业实行标准化管理。需要在组织架构上一个有稳定的组织保障, 成立一个统一的IT管理机构类似IT一体化管理办公室等;技术管理上有一套完善的标准体系, 即建立企业级的IT技术标准体系和建立IT技术标准生命周期管控体系等;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一套健全的人才培养和职业发展规划如实施IT人才专业发展路径管理办法、建立一体化的IT人才资源池等。

四、结束语

移动运营商IT支撑系统融合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移动运营商可以充分考虑自身IT系统建设的实际情况, 结合IT融合四个层面的实施难度大小及迫切性情况, 探索研究选择符合自身的演变方式, 最终实现IT规划建设的“统一决策, 统一规划, 统一建设, 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倪晓熔.电信运营商IT支撑云计算资源池建设方案.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2.4

[2]顾伟.基于云计算的移动运营商支撑网融合研究.移动通信.2012.1

IT支撑系统存储 篇6

移动互联网的大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兴起,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终端的使用方式和功能范畴。优质耐用的Nokia之前看起来坚不可摧, 商务安全的BlackBerry之前像是引领了时尚潮流, 但它们现在都面临无人问津的窘境。

如今, 不断增长的智能终端用户需求要求电信运营商提供贯穿生活各个方面的碎片化的服务, 并智能地为用户切换应用情境 (包括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和Wi-Fi) 。

运营商维护压力与日俱增

全业务经营时代, 运营商需要新的网络吗?

一方面, 电信运营商完全可以选择同时运营多个网络, 比如中国移动通过2G、3G、TD-LTE以及Wi-Fi来满足用户全业务服务的需求。

但是另一方面, 基于多种技术标准的多个网络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意味着高昂的运营成本、雪片般的客户投诉及噩梦般的客户低满意度, 对于已经老旧脱维的网络设备 (比如PSTN交换机) 、复杂多样且易丢失的维修备件, 以及频发且反复发作的网络故障, 运营商的维护工作压力与日俱增。

因此, 绝大多数电信运营商会说, 需要一张全新的网络来解决目前所面对的问题。而目前用户核心的“联接 (Connected) ”需求并没有什么变化, 只是扩展到了数据业务。同时, 电信运营商依然需要承诺随时随地提供可靠、安全、满意的服务。

不能照搬互联网企业

全业务经营时代, 运营商面对的内部挑战是传统的电信思维与新生的互联网思维的碰撞。对于被惯坏的网民来说, 复杂的计费规则、匮乏的账单通知、不能随时反悔的业务等等都是他们所不习惯也不愿接受的。而电信运营商们则沿着传统电信行业的模式缓缓改进, 虽然做了诸多努力, 但一直没能被认可。更加困难的一点在于, 想要照抄互联网企业的步伐, 统一内部认知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从外部挑战来看, 互联网企业正在抢占整个产业链中最有价值、最有黏性的部分, 而把通信管道这类相对低价值的部分留给了运营商。并且通过在云和微创新等方面不断地迭代更新以加高门槛, 巩固自己的竞争优势。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 用户作为账户的核心是天经地义的, 而对于运营商来说, 码号 (移动或是固网号码) 才是账户的唯一识别码, 这在之前并没有什么大问题, 但在全业务时代, 当重点客户群渗透率逼近200% (意味着用户可能持有2个甚至多个码号) 时, 以码号作为账户核心会带来如下问题:

1.用户的账户消费情况无法统计显示。

2.同类业务的无优惠重复订阅 (如来电显示及手机报、手机邮箱等新业务) 。

3.消费积分和用户级别分别计算。

4.关联业务的优先推荐无法实现。

5.在线消费习惯、功能使用偏好等信息不能全景式展现。

6.线下活动推介的消费模型偏差。

以消费链条为新业务逻辑

全业务经营时代, 运营商是否需要设计自己新的IT支撑系统来助推电信全业务融合?

从目前来看, 电信运营商尚不需要新的IT支撑系统。由于电信运营商并不会因为从单一的固网业务转型至全业务经营服务而对需求的信息进行彻底的更改, 并且目前电信运营商甚至连大的改变都没有:电信运营商在传统上以用户 (个人用户) 作为基本计费单元的情况并无变化;计费模式 (包月、标准批价、单次优惠) 上也并无根本性的变革。

对于新增的账户间关联 (或者说, 主账户下挂子账户) 以及复合计费规则等新增需求 (以NGB新增支持为划线标准) , 可以通过新增补丁或模块方式即可在原有计费支撑系统中承载。

但是, 用户的需求和之前并不完全相同, 正如他们现在并不只用手机来打电话一样。

全业务经营时代, 运营商需要重新设计自己新的IT支撑系统。首先需要明确的是, 之前电信运营商的成功在于平台化运营。由于电信运营商主导了语音通信这一消费路径的各节点, 才使得用户相信其运营能力并产生了消费依赖。

而在全业务运营时代, 平台化运营的经营思路并不应该被更改, 运营商应当摒弃之前“功能为王”的业务逻辑, 根据用户的业务使用及消费偏好, 以消费链条为新的业务逻辑, 为消费链条中各节点设计对应功能, 并以用户本身为账户核心, 而以码号为业务承载主体, 建设承载多样化业务的IT支撑系统, 将用户的碎片化需求 (而不是单一的语音、数据需求) 都纳入一个运营管理系统, 并设计信息采撷点, 以生成全景化的客户消费路径。电信运营商应当通过重新审视自己的平台化运营理念, 不断地将新的消费路径的节点重新纳入到自己的服务过程中, 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IT支撑系统存储 篇7

自2012年以来, 云计算从概念期迈入实质应用阶段。众所周知, 云计算的特点包括分布式计算和存储特性、高扩展性、用户友好性以及良好的管理性。负载变化大、管理成本高、资源的平均利用率比较低、对资源有大规模海量的需求等方面的应用服务较为适合使用云计算。国内电信运营商抓住云计算的带来的转型机会, 通过应用云技术, 在提供众多丰富云业务的同时降低自身运营成本、提高自身效率。

以中国电信为例, 除了组建云计算公司推出包括云主机、对象存储和CDN产品等多个类别的天翼云产品, 对自身IT系统的建设同样引入云计算进行改造。近两年, 云南邮电规划设计院公司携手云南电信在深度研究云计算技术的特点之后, 积极探索在IT支撑系统各领域建设中引入云计算, 目前在营业厅云终端应用试点项目中取得突出成绩。

云南电信IT支撑系统现状

1.系统侧现状

云南电信IT支撑系统目前已经实现省集中建设, 按照集团规范, 云南电信实际建成了包括CRM、计费、MSS、OSS、门户、数据应用类的IT支撑系统 (图1) 。

云南电信IT支撑系统的建设出于安全性考虑, 各个IT支撑系统大部分为独立部署, 独占IT资源。

目前云南电信IT支撑系统硬件平台主要采用少量小型机 (IBM P5-595、IBM P690、IBM P5-550、IBM P6-570系列为主, 少量HP RX8640) 和大量PC服务器 (包括IBM、HP、DELL等主流厂商设备和联想、华为、中兴等国内厂商设备) , 操作系统平台涉及IBM AIX、HP UNIX、MS WINDOWS、LINUX等主流操作系统平台。系统运行数据库包括Oracle、Sybase、DB2、Informix、SQL Server等主流数据库。

此外, 目前云南电信IT支撑系统的主要应用集中在月度出账和出统计分析报表期间, 负载忙时集中系数较高, 平均使用效率相对较低。

2.终端侧现状

云南电信所属100多个各级营业厅, 营业员使用的营业终端目前全部使用PC终端。由于各营业厅区域性分散, PC终端零散分布。对于PC终端的故障难以做到及时响应。同时, 分散管理的PC终端, 其系统、应用程序缺乏统一管理, 终端安全管理较为困难。终端日常软硬件维护成本高昂, 同时PC终端的高能耗也对电信公司带来高昂的电力费用。

云计算应用初步探讨

对电信IT支撑系统领域而言, 通过整合现有的IT资源, 构建统一的基于云计算的电信业务与支撑系统基础架构, 能够有效提升IT支撑系统的响应能力, 降低企业IT投入成本。同时还能加快新业务创新、孵化和部署的速度, 降低新业务的投入和运维成本, 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借助新型云计算技术, 电信运营商可以完成三种IT系统的技术转型。一是利用虚拟化技术整合IT基础资源, 通过虚拟平台将物理服务器虚拟威多个隔离的虚拟机, 在不同的虚拟机中运行不同的系统, 实现多套业务系统共享基础物理平台, 从而提高IT资源的利用率, 简化机房IT架构, 保护IT投资;

二是利用分布式技术将大量廉价物理服务器整合成具有超大规模计算能力和海量数据存储能力的超级计算机, 解决原来靠单台物理计算机无法完成的大型计算任务, 如运营数据挖掘分析、信息处理服务等, 同时可尝试将传统运行于小型机集群的大型系统如网管、计费等采用云计算分布式技术改造并部署到低成本的服务器集群, 降低建设成本提高系统的扩展性;

三是利用Web 2.0、SOAP等Saa S技术改造现有系统, 实现各种应用的零安装、零维护和高度可扩展。

1.Iaa S的主要应用模式探讨

Iaa S (基础设施即服务) 是电信运营商IT支撑系统领域开展云计算服务的最佳切入点。首先, 开展Iaa S服务所需的虚拟化技术和运营技术相对成熟, 业界已经有较为成熟的Iaa S商业应用。其次, 电信目前拥有丰富的IDC/EDC资源, 运营经验上也具有相当的优势。

因此, 云南电信IT支撑系统领域的Iaa S应用建议从两点切入。

一是加强IT资源的整合集中, 通过虚拟化技术提升资源利用率。

目前云南电信IT支撑系统已经实现省集中建设, 系统软硬件平台均集中于枢纽楼机房, 通过高带宽的DCN网络进行连接, 已经具备了较好的Iaa S应用基础。从目前应用实践来看, 云南电信已经基于小型机硬件分区的方式实现单台主机承载多个系统承载硬件平台的应用, 也已经使用IBM存储设备实现了营帐系统数据集中存储。目前正在进行基于Comm Vault软件进行数据容灾备份系统建设。下一步建议云南电信可以以容灾应用为切入点, 实现异地数据容灾中心的集中建设和运维, 并根据运营成熟度逐步提升到应用和业务级容灾。

二是进行跨主机、跨应用、模块级的CPU计算能力共享试点工作。

各个IT支撑系统由于计算能力要求在时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集中效应, 峰值时段的计算能力要求很高, 可达到平均水平的2~5倍。但为保证生产。所有系统的计算能力不得不按照满足峰值时段的要求来配置, 因此在非高峰期存在大量的计算能力冗余。与此同时, 各个应用系统的计算能力时间分布不尽相同, 有比较大的调配使用的空间。从现有硬件资源看, 核心系统应用如计费系统、CRM系统、经营分析系统由大型Unix服务器 (IBM P595、P570, HP RX8640等) 承担, 但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PC服务器和刀片机等处理能力相对较小的设备, 承担非核心应用或对CPU能力要求较低的系统应用。随着IT系统的整合集中, 大量PC服务器的计算能力闲置了下来。

但相对于存储的共享, CPU计算能力的共享成熟度比较低, 适用的范围相对较狭窄, 需要结合现有分布式计算平台技术和电信IT系统的计算特点 (是否可并行、是否有状态等) 、CPU峰值时间分布特征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探索。需要依靠中国电信集团统筹协调省公司和支撑厂商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建议可以建立小规模云计算服务器平台进行非核心系统的试点建设。

2.Paa S的主要应用趋势

Paa S (平台即服务) 应用具有软件密集的特点, 能够有效聚合产业链, 提高用户粘着度。但是。Paa S应用技术门槛相对较高, 本身仍处于不断发展中, 目前有能力提供Paa S服务的只有Google、Salesforce等少数几个大型IT企业。

由于目前电信IT支撑系统厂商涉及亚信联创、中兴软创、华为等10多个厂商, 各系统厂商水平和配合意愿不同, 当下还不具备在省层面构建用于IT支撑系统的Paa S平台的条件。

3.Saa S的主要应用趋势

Saa S (软件即服务) 业务的商业运营历史悠久, 也是目前为止技术发展最为成熟的云计算业务。中国电信商务领航平台本身已经集合了多个第三方信息化应用系统, 已经向客户提供基于互联网的Saa S服务。目前, 云南电信支撑系统可以借助新型云计算技术, 完成系统技术转型, 利用Web 2.0、SOAP等Saa S技术改造现有系统, 实现各种应用的零安装、零维护和高度可扩展。

建议云南电信积极探索CRM、综合服务开通等系统客户端/营业端和系统侧的云化互联, 落实松耦合模块化的软件架构。

在充分保证系统安全的前提下, 云南电信可以探索逐步开放部分支撑服务能力和信息, 提升客户自助服务能力, 扩展企业服务渠道。

4.基建和“引入云”统筹考虑

从电信IT支撑系统建设实际来看, 目前云南电信省公司集中系统硬件平台均安装在枢纽楼机房, 该机房启用于2008年, 由于各系统各自建设硬件平台和大量PC Server的使用, 至2011年已经进行过一次机房扩建和数次电源扩容建设, 但目前机房资源又已紧张, 即将进行新的扩容建设。

Iaa S层面云计算技术的引入可以整合现有IT硬件资源,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但同时大量相对廉价的中低端服务器计算平台替代相对昂贵的中高端小型机/服务器计算平台, 在设备采购建设成本的降低对应的是机房等基础设施的快速占用。

具体实践需要在机房、电源、空调系统建设方面充分考虑云计算推进过程中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预先规划, 统筹安排。

营业厅云终端项目试点成功

为了解决营业厅PC终端不易维护管理、使用成本高昂等各种问题, 中国电信希望能够采用当今先进的虚拟化技术, 搭建云终端应用试点项目。通过云平台以及云终端的各种优点, 达到集中式IT管理、简易部署、节能减排的目的。

云终端项目属于典型的Saa S应用, 通过在云南电信IT支撑中心机房架设服务器, 运行各营业厅营业终端所需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然后采用VDI (Virtual Desktop Infrastructure) 解决方案, 用桌面显示协议将将操作系统桌面视图以图像的形式传送到终端设备 (瘦客户机) 。同时, 服务器对终端的输入进行处理, 并随时更新桌面视图的内容。

通过对服务器实施服务器虚拟化和桌面虚拟化, 同时对虚拟桌面绑定云终端的方式, 在云南电信试点建设了200个营业云终端。该项目功能逻辑如图2。

虚拟桌面的实现方式目前主流显示协议有PCo IP、RDP、SPICE、ICA等, 考虑到本项目使用范围为营业厅终端, 具有良好的传输网络支持, 对图像展示体验要求明显高于音视频要求, 传输安全性要求高的特点, 选用PCo IP协议, 以WMware公司软件实现。该项目的整体架构如图3。

为了满足200台营业云终端的需求, 根据厂家压力测试结果, 云南电信配置10台虚拟服务器和1台管理服务器 (兼做虚拟服务器) 组成虚拟服务器集群, 通过支持堆叠扩展的全千兆以太网交换机组成集群, 所有服务器通过光纤卡访问SAN存储设备

项目实施以后, 可以将现有营业终端PC机替换为云终端瘦客户机, 典型的云终端瘦客户机技术参数不再赘述。

根据云终端设备的相关特点不难看出, 通过引入云计算技术, 以营业云终端替换营业PC终端, 可以显著提高营业终端集中管理能力、实现终端简易部署、大幅降低系统安全风险, 达到显著节能减排的目的。

上一篇:酸雨现状下一篇:尿沉渣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