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保障管理系统

2024-09-21

住房保障管理系统(共8篇)

住房保障管理系统 篇1

一、住房保障管理系统

系统概要:

系统涵盖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信息化管理,包括房源管理、从业机构管理、人员及资质管理、收支管理、电子档案管理等全面的业务功能。全面提升房改工作综合管理、综合决策、综合服务的水平,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系统适用于省、市、县三级住房改革和住房保障部门。

系统建设目标:

1.实现保障性住房业务的网上办理,实现住房分配、管理业务的电子自动化 2.实行保障性住房分配过程的信息公开

3.实现将房屋数据与房地核心业务系统间的数据移植和数据交换 4.实现对人员和家庭的资质管 系统用户:

系统总体视图:

我们把整个业务划分为两大平台:对公服务平台、住房保障业务管理平台。

对公服务平台:主要是面向社会公众和低收入家庭的一个门户性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低收入家庭通过Internet网络可以及时了解业务的政策法规,可以在线进行交流沟通,可以获取保障性住房房屋的各项基础信息,可以了解申请住房的办理进度、申请住房人员的公示信息等等。任何人只要能上Internet就可以登录服务平台。

住房保障业务管理平台:是住房保障管理业务核心功能,各种从业主体和政府职能部门通过管理平台进行,该平台需要严格的登录验证后才允许合法用户登录系统,办理住房保障业务。

住房保障业务管理平台中的所有业务在建立、逐级审核的整个过程中,打印纸质要件与电子要件同步流转,提供合理,闭环的业务模式。系统应用环境:

系统采用J2EE技术体系、B/A/S系统结构进行设计实施

系统的软件设计采用MVC三层架构,并保证7×24小时的连续运行,平均年故障时间:<1天,平均故障修复时间:<1小时

业务运作模式为逐级管理:市保障中心à区县保障中心à各从业单位(街道保障机构、相关单位等)

系统软硬件运行环境:

操作系统:通用于Windwos、Unix、Linux各种操作系统

中间件:通用于所有中间件,如Websphere、Weblogic、Jboss等 数据库:通用于各种数据库,如MS SQLServer、Oracle、DB2等

系统应用网络环境:从外网和内网访问的网络环境,以网闸隔离内外网。

系统功能:

1.廉租住房管理

申请审核:实现多级审批,完成业务申请受理,包括租金配租、实物配租、收入评估、信息公示等业务。

复核:复核用于廉租配租的人员年审阶段的业务管理。

人员管理:记录管理申请入住人员的所有变更情况,以及人员退出的业务管理。

房源管理:包括房源采集、房源变更、房源调剂、房源注销等业务

租金配租:包括网签合同、配租登记、发放租金补贴等业务

实物配租:包括对象登记、轮候排序及选号、房源展示、合同签订、租金结算等业务

2.经济适用住房管理

申请审核:包括房源信息咨询、资质审查、对象比对、多级网上公示、登记备案等业务

资质管理:包括日常抽查、定期核查、结果备案、信息公示等物业• 房源管理:包括房源属性及范围管理,实现市级/区级不同性质的房源信息管理

房源分配管理:包括房屋配售管理、房屋租赁管理等业务

售后管理:包括房屋转让申请及核查管理、入住到期提醒、权属转让管理等业务 3.门户网站

内容管理:对政务公开内容实现动态管理,可由使用者自由定义门户网站的栏目内容,并以类同WORD一样的操作方式,实时动态的发布和维护各类信息。例如,“公文公布”、“政策解读”、“工作动态”、“执法监督”等栏目内容,创造一个信息公开的平台,方便群众了解政府的最新动态。

政务服务:政务服务是与门户、行政服务以及服务提供方式和渠道等共同构成,是提高电子政务效能的关键环节。

在线办事:表现为服务栏目中,分门别类地提供了咨询、申请等在线的各种服务。

公众参与:表现为领导信箱和热点调查栏目,供给民众参与和影响政府的行为决策的机会。

4.电子档案管理

对业务过程中各类要件实现电子化管理,以解决原稿丢失,或随意遭删改的问题。具体功能包括要件信息采集、印章校验、要件归档、全文检索等功能。5.收支管理

收支管理是保障性住房的租金收取、补贴发放、租金结算等阶段的管理,其操作用户和操作地点涉及廉租对象、经适房对象、产权人、经租管理单位、区县保障中心等部门。

建立三级账户:三级账户分别项目、门牌单元、产业分户,各层账户逐级汇总,并记录相应级别的交易流水及相应的资金变化情况。同时系统通过属性设计,可以方便的进行区级、市级的账务信息汇总。

项目开立虚拟账户:该虚拟账户的设置可以明晰整个项目范围的所有信息及账务的管理。

业务设计:包括交款、退款、结息等全面的资金收支管理。

二、廉租住房管理系统

软件研发背景:

我国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始于1999年,近十年来,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廉租住房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08年底全国还有747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亟需解决基本住房问题。

建立健全廉租住房保障制度,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重要前提条件之一是确保资金落实到位。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及财政部下发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财综[2007]64号文件)规定,各级财政部门是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主管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下简称省级)财政部门商同级建设、发展改革、国土资源、民政等部门负责制定本地区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实施办法;市县财政部门具体负责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筹集、拨付、管理和预决算审核以及监督检查工作;市县廉租住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预决算编制工作。同时,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筹集、拨付、使用和管理依法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督。

为确保廉租住房保障资金切实落实到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采取了四条措施:一是对于申请廉租住房保障的低收入家庭,必须经过市县廉租住房行政主管部门、民政部门的公示和审核确认无误。二是市县廉租住房行政主管部门、民政部门要建立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的动态监管机制,对已经享受廉租住房保障的低收入家庭的收入状况、住房状况等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跟踪复核,适时掌握低收入家庭的基本情况。三是对于已经不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原采取租赁补贴方式保障的,要立即停止发放租赁补贴;原采取实物配租方式保障的,应当收回配租的廉租住房,无法收回的要按照市场租金收取廉租住房租金。四是对于不符合规定安排使用和管理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要严格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可见,廉租住房保障管理工作是从省级到县级各相关主管部门之间相互协作的一项“民生工程”,高效、快捷的协作平台和流程必不可少。

在这种背景下,结合国家廉租住房保障相关政策,西安连通软件有限责任公司适时推出了《E祺廉租住房管理信息软件》,通过该系统主管部门可以全面掌握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相关情况,提高审批效率,减少工作失误。建设目标:

1.建立一个电子化的廉租住房保障管理协作平台 2.建立一个可调整、控制的工作流 3.建立一个动态的住房保障资料采集

《廉租住房管理信息软件》充分考虑到系统用户不同的应用环境和网络条件的实际使用状况,系统采用了B/S架构进行设计开发,不仅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高效协同工作平台,同时又是优秀的数据采集端口。该软件认真领会了国家住房保障相关文件精神,融入先进的流程优化管理理念,运用领先的网络技术,为各级住房保障管理部门之间搭建了高效、快捷、有序可控、全程共享的工作平台。是一款非常适合国情的、具有极高性价比的管理软件,适用于各级住房保障管理部门。软件特点

 统一联网 高效分析

该软件可实现市、区、县、街道乡镇多级机构的联网统一管理,能够对各项廉租保障相关数据进行实时准确的统计分析处理。能够高效,准确的实现日常业务管理、资料汇总、资料分析、报表统计等功能。 直观展现 动态跟踪

该软件界面友好、美观,操作简易,能够将廉租住房情况直观的方式进行展现,实时掌握廉租住房的入、空置、变更情况及住房相关资料。

可动态跟踪保障对象的历史变更情况(包括保障户及相关的住房情况、家庭成员情况等及廉租保障情况),充分保障了系统资料的完整性和历史对比性,为全面掌握保障对象的相关资料,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和依据。

完善的统计查询功能,可将各类统计数据输出成为EXCEL表格的形式展现在用户面前。 集中管理 安全可靠

软件可集中定义各管理角色和权限,实现对廉租保障各环节严格的授权访问及各环节数据授权操作,对各区、县数据实现了集中统一的管理,并对各区、县用户进行了严格的数据授权访问控制,大大加强了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接口通用 投入低廉

软件提供了与各级住房保障管理部门间的数据访问接口,能与各部门数据有机结合,保证了保障对象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可靠性。同时避免了同一类原始资料分散式数据采集和录入。大大提高了业务部门的工作效率。

采用开放的多层架构,在二次开发过程中能很好的集成或融合原有系统,保护客户已有投资。同时系统即可支持DB2等大型数据库也可支持MySQL等免费数据库,可有效降低客户总体投资。

 符合规定 适应地情

《E祺廉租住房管理信息软件》基于建设部、民政部下发的《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办法》开发,完全符合该政策的各项规定。但因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一些政策细节因地而变。例如最低收入的标准,最低住房面积的标准等等。系统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包括轮侯机制在内的各种参数进行灵活配置。软件功能模块: 1.申报审核管理:(申请)登记、申请初审、信息公示、申请复审、保障实施、轮候变更; 2.家庭档案管理:档案登记、档案变更、申报资料管理、档案信息查询; 3.租金补贴管理:补贴发放、补贴退出、补贴查询; 4.租金核减管理:租金核定、减免实施;

5.实物配租管理:配租安置、配租轮候、租赁合同、租金核定、租金收缴、房屋维修、物业管理、退出机制(配租收回);

6.资金使用管理:资金计划、资金筹措、资金到位录入、资金拨付、资金使用分析; 7.相关资料管理:相关资料管理;

8.统计查询分析:综合信息查询、汇总分析、报表生成;

9.系统信息维护:系统用户管理、系统权限分配、用户口令维护、数据信息管理; 10.基础参数维护:部门管理、条件管理、类别管理、补贴基数设置;

三、保障性住房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建设背景:

保障性住房信息管理平台,主要以《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办法》、《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建保[2010]87号等国家法律法规的文件精神与要求为研发依据,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对保障性住房建立信息一体化管理。

管理平台主要包含廉租住房管理、公共租赁住房管理、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及选房摇号管理,涵盖保障性住房管理工作所涉及的低收入家庭管理、住房保障计划及落实情况管理、保障户保障房源档案管理,以及保障性住房的申请、审核、轮候及保障等全程监管,提高住房保障工作效率的同时实现了住房保障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软件特点:

1、功能全面,覆盖面广,流程简洁,操作便利。

2、远程申请、审核,街道办、民政、房管等职能部门远程协同办公。

3、流程及基础参数自定义配置。

4、业务智能审批,数据全面共享。

5、灵活的摇号选房。

6、扩展性强,可其他房产系统及相关职能部门业务数据对接。

7、灵活强大的查询、统计上报功能。

8、报表灵活自定义设置、输出及打印。主要功能:

1、实现网上保障性住房的申请、调查、初审、审核、登记、发放等的全程监管。

2、实现相关职能部门(街道办、民政、房管等)同一平台协同办公、远程办公。

3、实现低收入家庭基本信息管理,以及保障户、保障房源的配套管理。

4、实现保障对象的档案信息管理,含户籍基本信息、申请材料、审核材料、实施保障材料等。

5、实现住房保障所涉及具体基础数据、地域等的自定义设置。

6、实现保障标准的设置,如租金、住房面积等,以及租金补贴、实物配租、租金核减等业务的管理。

7、提供标准合同模版,支持对合同模版的自定义设置。

8、实现业务流程时限控制及业务提醒功能。

9、提供强大的查询、统计功能,支持合同及表单的输出与打印。

10、实现与其他房产管理系统对接、资源共享。

●廉租房:实现廉租住房的房源管理,以及廉租住房保障对象从申请登记、审核、公示,租金补贴到实物配租、租赁补贴的动态管理,提高保障对象的住房支付能力,改善最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

●公共租赁房:实现公共租赁住房的房源管理,从公租房的申请、审核、人员确定,到信息登记管理的全程管理。

●经济适用房:实现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对象从申请登记、申请审核、申请项目、配售、公示及信用的全程管理,通过电脑摇号现场选房,保证工作中的公开、公正、公平原则。

●摇号管理:针对各地市县的实际需求,杜绝传统选房摇号存在的弊端,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管理模式,对房屋的分配过程,提供高效、公正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各类保障性住房(如廉租住房、经济适用)针对入围家庭进行动态摇号选房的过程信息化管理。

四、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系统

建设背景:

康比特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系统是针对房管部门为了加强对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科学管理,解决所遇到的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申请户(共同申请人)异地重复申请等问题、同时还可以与房产档案连网使审核效率大大提高,实现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信息管理微机化、办公自动化,提高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管理部门办事效率而开发的一套软件管理系统。

系统主要功能:

1>系统在internet上运行,同时建立一个独立的网站前台,提供各种政策法规和办事流程的信息指南。

2>系统前台网站分别对经济适用房申请人员的资料进行公示并且在系统后台进行审批,同时保存审批意见以备今后查询。并且还把审批通过的人员信息也在网站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3>系统前台网站分别对廉租住房申请人员的资料进行公示并且在系统后台进行审批,同时保存审批意见以备今后查询。而且还把审批通过的人员信息也在网站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4>前台网站对摇号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同时摇号结果分情况说明清楚是属于具体的哪个楼盘,哪幢楼,哪个单元哪个房间和中签的房间类型是大/中/小户型。

5>使用楼盘表的方式来管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的销售和实施保障情况。

住房保障管理系统 篇2

住房问题是城镇化过程中城市问题的集中体现,是世界各国遇到的共同难题。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一系列的住房制度改革,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由于正处于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总体上仍处于住房短缺时期,住房保障任务艰巨。住房保障是解决当前我国城镇住房问题的重要制度和手段,它的实质就是国家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利用各种行政措施,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保障居民基本居住条件。住房保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存在住房困难的城镇居民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给他们提供合适的住房。

目前,我国住房困难的城镇居民群体众多,尽管一些住房保障工作较为先进的城市和地区已经开展了住房保障信息化工作以促进保障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但是由于系统功能、信息标准和数据格式等的不统一,各地的数据在统一整合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住建部通过对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保障规范化管理工作检查发现,当前,住房保障规范化管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滞后,尚未建立有效的监管手段,不能及时监测保障性住房使用和保障对象经济状况变化情况是重要方面。中央政府近年不断加大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力度,“十一五”期间已经完成1000万套公共住房,再加上“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的3600万套公共住房建设与筹集,整个“十二五”期间将有超过4000万套的公共住房建设实践与分配。如何将投入的大量的公共住房公平、科学、高效地分配到需求各异的保障对象手中,是各级住房保障部门急须解决的一大问题。

保障住房的公平分配,其前提是进入住房保障体系的保障对象,必须是真正需要实施保障的家庭和个人。传统住房保障对象的甄别工作,主要以民政部门的低保数据为基础,这种方法在实施廉租房保障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保障对象范围的不断扩大,原有的保障对象甄别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而要对所有申报保障性住房的家庭和个人进行信息核对与分析,是一个耗资巨大的工程。借助信息技术,根据用户提供的申报资料,进行信息的内部属性校验,并结合公安、民政、银行、税务等部门的相关数据,进行交叉校验,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申报资料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从而完成对保障对象的信息甄别工作,防止公共住房资源的浪费。

此外,在保障住房分配与使用过程中,除了在分配之前对保障对象的信息进行甄别外,在保障住房的使用过程中及时掌握保障对象信息的变化,对不再符合住房保障范围的家庭和个人要采取手段尽快让其退出住房保障体系,也是提升住房保障公平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仅仅依据保障对象自主申报的材料去核实,不仅工作量很大,而且核查难度也非常大,很难准确地对每一个保障对象进行监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社会网络的发展,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社区网络的信息分析,来挖掘对保障对象申报信息进行甄别的有用信息,从而加强对保障对象使用公共住房的监管工作。本文正是针对我国保障住房分配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基于住房保障信息化手段来分析和解决当前保障住房建设与分配的难题,进而提高保障住房分配的高效性与合理性,提升保障住房规划与建设的科学性,保证保障住房分配的公平性。

2 国内外住房保障相关现状

国内外对于住房保障的研究已经开展了较长时间,但是由于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经济政治体制、社会人口构成的差别导致了国内外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的发展水平有很大不同,因此国外和国内关于住房保障的研究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别。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较强,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较完善,住房保障发展的时间比较长,已经建立起科学的住房保障体系和制度,并辅以完备的法律、政策、财政、金融和税收支持。因此国外学者对住房保障的研究,已经从宏观体系的构架转移到住房保障体系内的运行机制和地区实践上来,研究大多集中在各种机制的运行、市场状况、住房保障可持续发展以及跨学科技术特别是信息管理和计算机工具在住房保障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方法通常是通过案例研究和定量实证,来构建相关数学、经济、计算机模型对住房保障的具体操作进行现状描述和评价决策研究。

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住房保障发展历程较短等客观原因,住房保障体系架构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学者和专业人员的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重点在住房保障制度及体系构架研究、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支持研究、政府职能研究以及住房保障对象的界定、保障模式的选择等方面。而对于住房保障体系之内的各种运行机制本身的研究,虽然有部分学者有所涉及,但是研究较少,而且研究方法多数为文献分析、国内外对比和借鉴等方法,理论层面的研究明显多于实践操作层面的研究。

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工作,一方面不断扩大保障对象的范围,一方面不断增加保障房的建设,因此各地政府部门关于保障工作的展开是一项极其艰巨的挑战。信息化是住房保障工作的重要管理和决策辅助工具,加快住房保障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房改和住房保障工作效率,既是服务住房保障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促进住房保障健康发展、改善民生和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

通过住房保障信息化建设,有利于科学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住房保障业务的进展情况,为科学地进行宏观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通过将住房保障的诸多环节纳入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可以提高住房保障事业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减少业务经办过程中的人为干扰,提高保障性住房申请、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实现对保障资金的有效监督。支持跨地区流动人员享受各地住房保障等需求,可以通过将住房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向基层延伸,方便保障对象申请办理保障服务,从而提高保障住房的公开化,然后通过规范的流程保证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不断推进我国住房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3 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分析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建设,各个省市纷纷开始了住房保障信息化工作,按照“数据现势化、服务信息化、平台共享化、管理动态化”的指导思想,相继建立了与住房保障相关的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了各种专门的管理系统来提高住房保障办公效率和分配公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影响。通过对各地目前已经实施上线的系统进行分析,当前保障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保障对象管理、保障业务管理、棚户区改造管理、保障房源管理、保障资金管理、保障性住房项目管理、网络公务管理、统计查询和系统管理这几个模块(如表1所示)。

尽管各省市在住房保障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信息化功能片面、基础数据缺乏交互和共享、数据协调和标准不统一、缺乏统一规划等缺陷和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国家保障房与需要保障的对象之间无法科学、准确、及时地进行匹配,也使得相关部门保障工作开展缓慢。“十二五”规划期间,住房保障信息化和城镇住房保障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创新已经被提到重要的决策层面上来,落实全国住房保障信息化建设规划,通过保障住房管理系统的建设与推广应用,借助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可以进一步为住房保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保证住房保障体系的良好运行,以实现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与公平分配、实现“住有所居”,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保障住房分配公平这一思路,结合我国当前住房保障制度体系与具体业务操作,提出了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要实现保障房的分配公平,首先,必须要信息公开透明,包括保障对象的基本信息、保障房的基本信息、分配结果的公开等。其次,分配流程的科学合理,保障房有多项属性,包括位置、周边环境、房屋套数、房屋结构、建筑面积等,而保障对象对住房的需求也有多样性,住房保障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保障对象与保障房的合理匹配,使得合适的住房给合适的人,需要房子的人有合适的住房,真正达到“住有所居”的目标。基于这样的基本功能要求,本系统建设思路分为内网与外网两个核心部分,其中外网功能主要针对保障对象和政府监管,一方面提供保障对象的在线申报,一方面将保障工作各类信息进行公示并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举报。内网系统则主要是住房保障的业务操作功能,实现保障房的合理分配和动态管理。

3.1 外网系统

3.1.1 信息公示

信息公示将住房保障管理的各种制度规章、申请标准、保障房基本信息以及最终的分配信息在政务网上公之于众,以接受社会监督,为住房保障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进行提供良好的平台,有力推进住房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3.1.1. 1 各种制度流程公示

各级政府部门会根据当地的经济、人口情况制定相关的保障标准、准入与退出机制,外网系统对这些保障条件和标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公示,实现信息发布、维护功能、反馈功能。保障条件、保障标准和保障政策法规的在线公示,使得住房保障的受益对象清晰地了解保障范围和条件,一方面节省了政府部门关于保障房标准的宣传和咨询工作;另一方面保障工作的政策流程接受公众监督有效保证了保障的公开性,提高公众的信任度。

3.1.1. 2 保障房项目公示

政府结合城市发展规划与布局每年都会对保障性住房进行筹集建设规划,以现有土地资源以及保障性住房房源信息为基础确定未来筹集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区位、户型、数量等。房源公示就是对开工、在建的保障性住房的地理位置、类型、规划、进度进行可视化的图形定位显示,这种显示基于公众较熟悉的Google地图嵌入外网系统,从而清晰地显示在建、待建项目在地图上的位置。不仅上级保障房管理部门可以清晰查看该地保障房建设布局规划情况,而且申请对象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做好提前申请的各项准备工作,使得保障工作更加公开透明的开展,方便保障对象,提高政府公信力。

3.1.1. 3 保障房房源公示

房源公示主要是将准备进行配给的已完成规划的保障房基本信息进行在线公示。公示的类型也是基于Google地图将保障房可视化的展示给公众,公示内容主要包括房源数量、单套建筑面积、地段、户型、周边环境、预登记时间和范围等。需要申请的保障对象则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保障房进行申请,使得保障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3.1.1. 4 保障房分配相关信息公示

经审核符合条件的申请人,由房产管理人员除在申请人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或所在单位张榜公示外,还在政务网外网上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申请人姓名,身份证号,配偶姓名,项目名称,市、区、街、小区,坐落地址,栋、单元、楼层、房号,建筑面积,户型,房屋属性,租金,补贴等信息。保障房分配人信息接受公众的监督以保证保障房分配的公开性,避免出现开宝马车住保障房的现象再次出现,有力推进住房保障的公平性。

3.1.2 在线申报

保障对象通过查阅政府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公布的保障方式、准入条件等政策公文,符合申请住房保障条件的可以按照要求在线提交自己的真实信息,申请相应的保障方式并可以获知自己的审核结果和配给结果。这种电子化的申请方式避免了人为因素,可以更加公平的让保障对象申请保障房。

3.1.2. 1 申请人直接在线申报

符合保障标准的对象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自行在住房保障网站上进行保障房申请,如实填写对象基本信息及相关材料电子版,当初步审核通过之后,再到保障部门提交必要的纸质材料。保障对象可以在线查询申请受理的状态,及时理解个人申请所处的环节,通过这种方式保障对象无需直接到保障部门提交材料,待初步审核通过再准备相应材料,一方面减轻保障部门的工作压力,一方面节省保障对象的时间,有助于保障工作的高效运行。

3.1.2. 2 社区集体在线申报

不方便上网的申请人,如果符合保障标准也可以向户口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社区提出书面申请,填写申请表,并提交规定的材料,受理部门收到申请材料后,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向申请人出具书面凭证,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会即时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齐的全部内容。街道办或社区在规定工作日内将全部申请材料在线提交保障管理系统。这种新的申请模式需要民政和相关部门在街道办或社区提供专门的设备和人员负责保障房申请,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管理的扁平化,节省政府资源优化人员配置,既提高了部门的办事效率,又方便了保障对象的申请,充分提高部门的办事能力。

3.1.3 监督举报

在公示期间,公众用户可以通过外网门户对保障对象信息不实者进行举报。监督举报功能有效地防止隐报、瞒报、虚报等不实行为,一旦被举报的对象复核确实为虚假申报,该用户的信用记录等将直接受影响,并在一定范围无法申请保障。这种严厉的惩罚手段能有效地保证保障工作的公平分配。

3.2 内网系统

3.2.1 住房分配

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就是根据保障对象的属性信息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划、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就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分析保障性住房与保障对象需求的匹配程度,在此基础上合理科学地进行保障性住房配给的过程,规范保障性住房的配给,是提升住房保障实施公平性与公开性的重要前提,能有效提升保障效率,杜绝徇私舞弊行为。

3.2.1. 1 保障对象信息管理

保障对象是住房保障管理的受益对象,也是保障工作的最终目标,因此,合理有效的管理保障对象信息能为住房保障部门提供准确、及时、真实的信息,从而实现精确的人房匹配,让最需要的对象得到相关资源。对象管理的思想是将申请对象细化到个体,建立保障对象档案管理,包含保障对象户籍、人口状况、房屋产权状况、住房面积、家庭收入、就业信息等。系统通过与外网的银行信息系统、税务信息系统、公安信息系统等对保障对象的信息进行实时核查。每个对象个体在保障系统的所有的操作都在系统中予以记录,一方面便于查询,一方面防止个体重复申请、约束其行为。

3.2.1. 2 保障房信息管理

房源是制定配租计划、推进住房保障的根本资源,因此对房源的准确管理,能帮助管理部门制定合理准确的计划和决策。房源管理中将所有的房源纳入其中,都按照统一的流程来管理,只是不同房源类型有不同的属性,房源数据动态变化,随时更新。既简化了处理不同房源类型的繁杂工作,又及时准确的管理了房源数据。进而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配租计划和相关规定,让保障工作的开展有的放矢,提高保障部门的决策水平。

3.2.1. 3 分配管理

我国目前保障性住房的配给主要是各省市结合当地的保障性住房房源供给量、人口现状、经济现状等条件制定各自的配给制度,主要采用的是轮候和摇号两种方式。轮候是一种对保障性住房申请人实行资格审核和准入,并根据符合保障性住房资质要求的人员信息建立数据库,而后再根据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对已通过审核的申请人按先后次序配给保障性住房或购买资质的配给方法。摇号是指对纳入保障性住房供应对象范围的家庭,确认参与供应摇号后,通过专门的摇号机器或者系统程序,由相关申购家庭代表、政府相关部门代表现场监督,由公证部门全程监督并出具证明。由机器选取出号码,保障性住房摇号的结果在摇号现场当场进行确认。

然而,在这种保障房分配体系下出现了配给过程套利,保障房申请造假,经济适用住房被公开叫卖等违规事件,保障性住房配给过程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为配合中央政府住房保障重大民生工程,推进住房保障工作的科学落实,提高保障性住房的配给效率,保证保障住房的配给公平合理,笔者认为应当构建一套保障性住房自动配给模型,通过对保障对象提交的个人信息和申报信息以及现有保障性房源信息(如楼盘、区域等)的分析,对保障性房源和保障对象之间进行智能撮合并自动生成配给结果,使双方的满意度达到最高。弥补了现有排队、摇号等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极大的提高保障性住房配给的科学性与高效性从而提高住房保障过程中的配给效率,保证配给的公平合理。

3.2.2 动态审核

对于申报人提交的材料,保障部门需要进行相应的审核以确保真实性,这也是保证保障房分配公平的重要环节。相比于以前的纸质材料审核,在信息化之后所有电子化资料也应当有相应的新的审核方式。动态审核就是能够按照一定的周期对保障对象情况进行动态管控,使进入和退出步入常态。

3.2.2. 1 申报审核

房产管理部门接到申请对象提交的申请材料后,对申请进行保障对象库的核查并与外网的银行信息系统、税务信息系统、公安信息系统进行实时核查,初步确认提交的信息是否属实,若属实则对审核结果进行公示,若公示期间,有公众提交举报信息,则应会同民政、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单位走访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和住房状况进行核实。调查过后再次进行公示,最后确认保障对象的申请审核是否通过。

3.2.2. 2 按月复核

保障管理部门需要定期对保障对象的信息进行核查,当保障对象不再符合条件时,要求其退出保障或重新申请其他符合条件的保障方式。复核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保障对象审核通过后经公示有异议的,由房产管理部门针对所提异议会同民政、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街道办事处等部门进行复核,然后录入复核意见;另一方面是保障对象信息动态变更后进行复核,当前信息复核一般采用按年为时间点,但这种方式无法动态跟踪保障对象的最新信息,信息化之后可以按月对保障对象进行信息复核(个人申报或者社区申报),如无变化可以批量复核通过,有变化的通知其重新申请新的保障方式或退出保障。这种动态管理不仅可以提高保障管理部门的办事效率,而且可以提高保障资源的利用率。

3.2.2. 3 动态变更

动态变更功能主要是加强保障对象的基本信息管理,在复核中发生变化的保障对象统一在变更管理中进行信息的更新和管理,从而确保对象信息的及时、准确,为保障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效数据。

4 总结

随着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全面展开,保障性住房大面积交付期迫近,做好保障性住房配给管理工作也就成为了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在2011年10月国务院保障性住房工作座谈会上,李克强副总理再次强调了保障性住房公平配给的问题。虽然政府在保障性住房的配给管理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保障性住房是民生工程,其配给能否公平、公正,关乎民心。本文旨在提高保障性住房分配公平,提出了基于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笔者将保障房分配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借以信息化的手段加以解决,既可以提高保障房分配的公平性,也能有力地推动保障工作的效率和合理性。

住房保障管理系统的建设,其根本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住房保障服务。保障是目的和结果,系统是工具和手段。推进城镇住房保障管理系统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住建部和各省(直辖市)住房保障网为平台,通过住房保障管理系统的建设与推广应用,重构和优化住房保障模式与业务处理流程,建立统一规范的规划管理体系、公平的保障性住房分配体系、完善的运营服务管理体系和科学的宏观管理体系。加快建设城镇住房保障管理系统,对落实住房保障各级财政专项补助,监测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实施,监督各地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提高住房保障效率和公平,推进实施住房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随着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全面展开,如何做好保障性住房配给管理工作成为了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保障性住房是民生工程,其配给能否公平、公正,关乎民心。本文旨在提高保障性住房分配公平,提出了基于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将保障房分配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用信息化的手段加以解决,既提高保障房分配的公平性,也有力地推动保障工作的效率和合理性,为我国保障房管理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住房保障,分配公平,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C.Warnock,Veronica,E.Francis.Markets and Housing Finance.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2008.17

[2].L.Deng.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the Low-income Housing Tax Credit Relative to Vouchers:Evidence from Six Metropolitan Areas.HousingPolicy Debate.2005.16

[3].G.Bramley,N.K.Karley.How Much Extra Affordable Housing is Needed in England?.Housing Studies.2005.20

[4].Charles L.Choguill.The Search for Policies to Support Sustainable Housing.Habitat International.2007.31

[5].R.Ronald.Mak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ork for Public Housing.Black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2

[6].陈淮.发展住房保障制度是缓解住房矛盾的关键.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3

[7].郑惠强.加大法规建设力度完善住房保障.建设科技.2009.5

[8].张农科.政府在城市居民住房发展保障中的角色研究和思路建议.新视野.2009.3

[9].周宇.在城市安一个温暖的家——关注流动人口住房保障问题.中国建设信息.2008.7

做好区县住房保障档案的管理 篇3

住房保障工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也是重大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是建设和谐民生的重要基础, 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保证。住房保障工作是政府在新理念、新制度、新技术环境下的具体问题,形成的住房保障档案是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档案部门变革理念,提出新的解决思路,同时发挥拓展价值,为社会救助、劳动保障等其他民生档案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方案。

一、住房保障档案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一)住房保障工作基本概念

城市住房保障工作是以城市低收入家庭为对象,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一项工作,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它在起初的廉租住房工作的基础上,发展成以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房等为补充的一系列工作。

(二)住房保障档案的概念和基本构成

住房保障档案是住房保障管理机构在实施住房保障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包括纸质、电子两种档案。住房保障档案的基本外延包括以户为单位的住房保障对象档案和以工作部门为单位的宏观管理工作档案两个部分。目前,以户为单位的住房保障对象档案又分廉租房、经适房、限价房三种类型。经适房、限价房档案一般由申请、审核等有关材料构成,廉租住房档案一般由申请、审核、实施保障及年度复核等有关材料构成。宏观管理工作档案是住房保障机构在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涵盖了文书档案、会计档案、基建档案、声像档案等类型。

(三)住房保障档案的基本特点

1、住房保障申请审批的程序决定了住房保障档案的多层面性。一套完整的住房保障对象档案是伴随着“三级审核、两级公示”的工作流程形成的,记录了市、区、街道三个层面针对个体民生的具体工作。宏观管理工作档案则依据该项工作的领导关系、组织体系,体现了业务管理以及其他一些配套工作。

2、住房保障工作的管理方式决定了住房保障档案的动态性。因家庭经济、住房情况变化,住房保障对象的构成不断变化;为加强监督管理,住房保障审批机构定期对住户情况进行复查;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调整住房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政策的变化,住房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等情况变化,住房保障文件材料具有动态性。目前,这种情况在廉租房档案管理上表现较为突出:街道住保办每年会复核廉租户的情况,签订一年合同,并将相关文件材料归入对应住房保障对象的档案。

3、住房保障管理工具的特点决定了住房保障档案的双轨制。北京市建委已经建立了全市统一的“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管理系统”,工作人员通过数据库随时掌握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材料的处理情况、住房对象的情况及实物配租和租金的发放情况,完成各级各类报告的生成和管理。这样住房管理工作不仅产生了纸质文件,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电子文件,在住房保障档案最初形成时就保证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双套并存。

(四)住房保障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系不够健全,未能有效地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目前,我区建委和各街道的档案室没有直接介入住保档案管理。区建委住房保障科有兼职档案员一名,区九个街道部门有五个住房保障办公室设有兼职人员管理档案,都是由审核人员兼任,其人员身份多是聘用的协管,隐藏着一些风险。现实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档案管理配套体系建设未能跟上工作的发展。新形势新条件下的住房保障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审核管理产生的一系列文件材料对于区建委、区档案局和各街道的档案管理部门来说,都是新的管理对象,需要规范工作方式;其二,由于住保工作的专业性和现时性,文件材料的实体集中在具体工作部门,本单位专职档案员对于文件材料的增减、更新不易把握;其三,住保档案利用频繁,为年度复核、廉租续租、情况核查、数据统计等查阅申请材料,各街道平均年查阅量近千次。

2、缺少规范管理制度。近年来,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刚刚兴起。北京市建委2007年制定了《城市廉租住房管理办法》,修订了《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2008年制定了《限价商品住房管理办法》。档案业务方面,建设部2006年制定了《城镇廉租住房档案管理办法》,明确了“一户一档”的原则。在经适房、限价房档案的管理上,还存在着制度空白。档案局、建委、各街道在住保档案项目上的业务关系,管理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梳理。总体而言,必须完善涵盖各门类、各层级住保档案管理的配套制度体系。

3、档案业务基础薄弱。其一,住保档案年形成量大,而保管条件简陋。区建委已形成住保档案11883件,有专门库房,用五节柜保管,将近饱和。九个街道2008年形成5487件,2009年已形成4174件(截至6月),其中廉租房1218件,经适房3338件,限价房5105件,共计9661件,库房和办公用房混用,文件容易散失。其二,兼职档案员素质有待提高,多是单位聘用的临时工,有的不懂基本的档案业务规范,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其三,编制紧张,兼职档案员忙于其他工作,从事档案工作时间不超过二分之一。其四,档案缺乏规范整理,不便检索利用。

二、加强住房保障档案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管理体制

1、提高领导重视程度。做好住房保障档案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一是从提高认识入手,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区档案局和住房保障工作部门要把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作为民生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和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工作。二是从加大投入着眼,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区建委和各街道需要切实加大对人员、设备的投入,解决库房问题、人员编制问题。

2、建立组织体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分类管理。住房保障档案由市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区住房保障主管部门、街道三级进行管理。区住房保障主管部门负责本区住房保障档案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各街道档案室负责本辖区内住房保障档案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区档案局应对辖区内住房保障档案工作依法行使监督和指导职权,对违反档案法的行为进行处罚。住房保障对象档案与宏观管理工作档案实行分开管理。住房保障对象档案由住房保障工作部门在录入“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管理系统”的同时,走双轨制进行即时归档。住房保障宏观管理工作档案每年由兼职档案员移交本单位档案室,与本单位其他工作档案一起归档。

3、规范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各项制度。区建委和区档案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应结合住房建设部和市里的相关政策,出台区住房保障档案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使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各工作部门要相应完善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各项具体制度,落实好管理细节。

(二)提高业务工作水平

1、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在不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的同时,加强区建委、各街道和区档案局相关工作人员档案管理业务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做好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档案管理业务水平。不但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还要努力树立科学的管理观念和思想,提高住房保障档案现代化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2、加强档案业务监督指导。依据区住房保障档案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系,区档案局、区建委和各街道的档案管理部门应定期对住房保障工作部门的档案管理业务进行监督指导,对专业档案心里有数,胸中有底。

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探索新型档案管理模式

(一)推动建立专业档案室,设专人专职管理。住房保障档案形成量大,专业性和政策性强。全部移交给本单位档案室,将大大增加专职档案员的管理负担,也不便工作;滞留在业务工作部门又不利于档案的安全保管。建立住房保障专业档案室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区建委已经做了一些尝试,委派了住保科一名业务素质较强的工作人员管理住保档案专业库房和档案,使得管理水平得到跃升。下一步,在经费和人员编制许可的情况下,准备在各街道也推广这种管理模式。

(二)探索半现行文件管理模式。住房保障工作应用了新的信息化工作成果,和传统意义上的档案管理不同,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应与“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管理系统”充分结合,在文件形成和发挥效用时,有针对性地提出档案管理的要求,实行前端控制。今后,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各类工作将越来越多地沿用这种模式。将半现行文件管理纳入档案管理的轨道上来,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档案管理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楮元秋、 白爽、 孙秀英:《 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初探》,《黑龙江档案》,2008年第5期:第23页。

温岭市区廉租住房保障管理办法 篇4

温政发〔 2008 〕77 号

温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温岭市区廉租住房保障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直属各单位,在温垂

直管理各单位:

《温岭市区廉租住房保障管理办法》已经十四届市政府第十

二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五月二十二日

温岭市区廉租住房保障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和完善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制度,保障我市城

市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

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建设部等九部委令第162号)、《浙江省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省政府令第181号)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城市低收入(含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廉租住房保障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城市低收入家庭,是指本市区(各街道)范围内,家庭收入等符合市人民政府规定条件,并取得由本市民政部门核发的城市居民《低保证》或《低保边缘证》、《特困证》、《低收入证》的经济困难家庭。

第三条本市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其家庭收入、房产状况等符合本市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均有权依照本办法获得廉租住房保障。

第四条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城市廉租住房保障的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廉租住房保障管理工作。

市民政部门负责对申请廉租住房保障家庭的家庭收入状况的审核。

市发改(物价)、监察、财政、国土、公安、金融管理、公积金管理、税务、统计等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廉租住房保障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住房保障规划及计

划时,要明确廉租住房建设规模、项目布局和用地安排等内容,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二章保障方式、条件及标准

第六条廉租住房保障方式实行货币补贴、实物配租和租金核减等相结合。

本办法所称货币补贴,是指市人民政府向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申请对象发放租赁住房补贴,由其自行承租住房。

本办法所称实物配租,是指市人民政府向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申请对象提供住房,并按照规定标准收取租金。

本办法所称租金核减,是指产权单位按照市人民政府规定,对现已承租公有住房(包括国家直管公房、单位自管房)且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申请对象,对其在廉租住房保障面积标准范围内的租金给予减免(即按实物配租的租金标准收取租金)。

第七条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享受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保障:

(一)家庭成员至少有1人具有本市常住城市居民户口(指非农业户口,不包括学生户口)5年及以上;

(二)家庭人均收入在本市城市低保标准两倍之内(含两倍,下同)且持有本市民政部门核发的《低保边缘证》或《特困证》、《低收入证》;

(三)家庭现有房产人均建筑面积低于15平方米(含15平方米,下同)或2人及以下家庭现有房产建筑面积低于36平方米(含36平方米,下同)。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保障:

(一)家庭成员至少有1人具有本市常住城市居民户口(指非农业户口,不包括学生户口)5年及以上;

(二)家庭人均收入在本市城市低保标准之内且持有本市民政部门核发的《低保证》;

(三)家庭现有房产人均建筑面积低于15平方米或2人及以下家庭现有房产建筑面积低于36平方米。

第八条本办法所称家庭成员,包括配偶,实际共同居住一年及以上的父母、子女和其他有法定扶养、赡养、抚养关系的人员。

服现役义务军人、在校大中专学生、劳教(改)人员户口已迁出本市的,可作为家庭成员;未成年独生子女可作为两个家庭成员;未满35周岁未婚子女不管有未分户均必须列入父母家庭成员。

已婚子女分户后可作为一个独立家庭;年满35周岁未婚单身者分户后可作为一个独立家庭。

第九条本办法所称家庭收入是指家庭所有成员的全部收

入总和,包括家庭成员的工资性收入(工资、奖金、津贴、补贴收入以及其他劳动收入等)和财产性收入(各类保险金、存款与借出款利息、有价证券与股份、投资经营收益以及其他固定资产经营收益等)。

拥有轿(汽)车(不包括经营车辆)的家庭,一律不列入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已经列入的立即取消廉租住房保障资格。

第十条保障面积标准按每户家庭住房建筑面积计算,2人及以下家庭住房建筑面积为36平方米,3人及以上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15平方米,但每户最高建筑面积不超过50平方米。

实际保障面积,应扣除申请廉租住房保障家庭的现有房产建筑面积。

第十一条家庭现有房产建筑面积按家庭成员拥有的下列

房产建筑面积认定(含已转让、析产、赠与、拍卖、没收等时间在10年内的房产,家庭所有成员的房产面积合并计算):

(一)私有房产(含与他人共有产权的房产部分);

(二)拆迁房屋实行产权调换待安置的房屋以及实行货币安置的拆迁房屋;

(三)已享受的住房货币补贴面积;

(四)在农村批地建房的房产面积;

(五)承租的公有住房(包括国家直管公房和单位自管房)中免缴租金或应缴租金低于廉租住房租金标准的面积部分。

夫妻离婚前,家庭现有房产超过保障面积标准的,离婚析产后十年内视同双方均拥有超过保障面积标准的家庭现有房产;家庭现有房产低于保障面积标准的,离婚析产后无房一方可视为无家庭现有房产。

第十二条采取货币补贴方式的,对持有《低保证》或《低保边缘证》、《特困证》的住房困难家庭每平方米租赁住房补贴标准,按照市场平均租金给予补贴;对持有《低收入证》的住房困难家庭每平方米租赁住房补贴标准,按照市场平均租金的60%给予补贴。

保障面积按实际保障面积计算。

第十三条采取实物配租方式的,对持有《低保证》或《低保边缘证》、《特困证》的住房困难家庭,实物配租住房在实际保障面积以内的,其租金按照廉租房租金标准缴纳,超过实际保障面积部分的租金按照公有住房租金标准缴纳;对持有《低收入证》的住房困难家庭,实物配租住房在实际保障面积以内的,其租金按照低保家庭廉租房租金标准上浮20%,超过实际保障面积部分的租金按照公有住房租金标准缴纳。

保障性住房安全风险管理办法 篇5

太原铁路局职工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

安全风险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局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建立风险评估与管理体系,有效规避和控制安全风险,确保施工安全,依据国家和铁道部、铁路局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实施办法适用于我局所有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项目。

第三条 保障性住房建设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等,降低和减少风险灾害及风险损失。

第四条 风险评估和管理是动态的过程,必须贯穿于建设全过程,应根据工程环境变化、工程推进及时进行修正。

第二章 风险管理职责

第五条 路局职工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办公室(下称建房办)负责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监管工作。太

原铁路房建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太原房建集团公司)是安全风险管理的责任主体,施工单位是安全风险控制的实施主体,监理单位是安全风险防范及控制的监控检查单位。各参建单位必须在太原房建集团公司的组织下,认真履行各自承担的风险管理职责。

(一)路局建房办主要职责:

1.根据国家、铁道部有关规定,制定、完善路局保障性住房建设安全风险管理实施办法。

2. 指导太原房建集团公司按照安全风险管理实施办法开展安全风险管理。

3.负责组织有关单位对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所涉及临近铁路营业线施工方案、安全措施、影响范围、施工组织等严格进行审查,确保铁路营业线安全正常运行。

4.负责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深基坑支护、大模板支撑体系等实行审查备案。对高层住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进行审查备案;根据有关规定对一、二级深基坑工程设计方案实行专家论证制度;对大模板支撑体系等涉及质量安全的专项施工方案组织审查论证。

5.负责全局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安全风险点的建档及统计工作。

6.负责对太原房建集团公司、项目参建单位安全风险管理实施情况进行日常检查,定期抽查及考评。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疏于整改的责任单位进行查处和追责。

(二)太原房建集团公司主要职责:

1.根据部、局有关安全风险管理规定要求,制定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实施细则。

2.督导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开展风险设计及评估工作,组织设计单位进行风险项目专项技术交底。

3.组织督导施工单位开展施工阶段风险评估、实施工作。

4.组织确定风险工点及等级,建立Ⅰ级风险工点明细台账和包保责任制,并报局建房办备案。

5.制定Ⅰ级风险点、风险源防控措施。

6.审批施工单位上报的Ⅰ级风险工点安全施工专项技术方案(以下简称专项施工方案),并报局建房办审查备案。

7.督促项目参建单位建立风险管理制度,落实风险管理责任。制定风险管理考核办法,按合同约定和考核办法进行考核。

8.检查、监督、协调、处理风险管理工作中的有关问题,督促、检查相关单位落实风险责任分工。

9.按规定组织应急演练。

(三)施工单位主要职责:

1.编制报审施工阶段风险管理实施细则。

2.开展施工阶段的风险评估工作,提报风险评估报告。施工过程实行动态管理。

3.编制Ⅰ级风险工点专项施工方案,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制定应急预案。

4.按照批准的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5.组织施工人员岗前安全生产教育和风险防范培训考核。

6.开工前建立Ⅰ级风险工点公示制度,现场进行风险揭示。

7.组织技术交底。

8.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动态管理风险监测,包括施工监测、工况和环境巡视、作业面状态描述、风险处置过程和发展趋势等内容定期进行反馈。根据风险监测结果,调整风险处理措施,并及时履行变更程序。

9.落实应急预案人员、材料设备、措施等,按规定组织应急演练。

(四)监理单位主要职责: 1.审查施工单位制定的施工阶段风险管理实施细则。2.审查施工单位提报的风险评估报告。

3.参与和监督施工单位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并侧重于安全风险和环境风险。

4.对施工过程中风险分级调整进行审核。

5.审批施工单位监测实施方案;监督、检查施工单位的监控量测、巡视、状态描述、风险跟踪及地质超前预报等实施情况。

6.审查专项施工方案并签署意见。

7.参加太原房建集团公司组织的风险工点评定和Ⅰ级风险工点专项施工方案评审会。

8.制定风险工点监理计划。

9.监管风险工点风险措施的执行落实。

第三章 安全风险分类

第六条 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安全风险管理范围主要包括深基坑工程、施工起重设备安全、模板工程、临近营业线路施工、拆除工程、消防安全及其它风险工点。

第七条 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风险等级根据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后果程度。对识别出的安全风险事件,按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及影响程度,确定风险等级。安全风险等级分为“Ⅰ、Ⅱ、Ⅲ”三个等级。重点消除Ⅰ级风险,严格控制Ⅱ级风险,有效防范Ⅲ级风险。

第八条 确定风险等级的基本原则及标准

一、确定风险等级的基本原则:

在确定风险等级特别是Ⅰ级风险等级时,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要严格执行本实施办法中规定的程序;二是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减少随意性;三是要准确掌握高风险工点评定标准。

二、确定风险等级的标准:

根据风险设计、现场实际综合相关部、局规定,通过评审确定。太原房建集团公司(项目管理部)可以结合项目特点和工程管理经验细化有关标准,但不得低于国家、铁道部和路局的标准。

1.高风险工点:

1)深基坑工程:开挖深度超过5米、或开挖深度未超过5米但现场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复杂的深基坑工点。

2)施工起重设备安全: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工地上使用的各类起重机械,包括塔式起重机、施工电梯、龙门吊在安装、拆卸、施工使用过程中要杜绝各类坍塌、坠落事故。

3)模板工程:搭设高度大于4米、搭设跨度大于10米、施工总荷载大于10KN/m2、集中线荷载大于15KN/m混凝土模板支撑。特别要防止支架、脚手架支撑体系的坍塌,包括因管件材质、各类模板使用引发的坍塌事故。

4)临近营业线施工:临近既有线施工可能影响和危及铁路行车安全的施工。

5)拆除工程:在闹市区和临近既有铁路进行拆除大型构筑物、建筑物的拆除工程。

6)消防安全: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工地上人员密集,易燃可燃材料多样,压力容器作业、液化气瓶使用、用电不慎极易导致火灾重大事故。

7)其它: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而国家、铁道部暂无相关技术标准的危险性大的工程;其它安全控制难度大的高风险工点。

2.中度和低度风险:不属于高风险,但存在一定安全风险的工点。

第四章 风险识别

第九条 风险识别是风险控制的基础,风险识别应贯穿设计、施工整个阶段。

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单位应对工程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工点进行风险设计、评估,确定初始风险等级,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措施。

初步设计阶段应根据可研阶段风险设计,结合实际深化风险措施设计。

施工图阶段应根据初设阶段审查意见,对风险点、风险源、风险等级、风险防控措施进行核查,达到具有针对性、适用性、防控性设计深度。

施工阶段应在施工图风险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实施性施组对风险点、风险源、风险防控措施进行核对、识别、再评估、再完善,提出针对性、适用性施工措施。

第五章 风险管理程序和内容

第十条 风险管理基本程序

1.设计单位提出风险等级建议。设计单位在可研、初设和施工图阶段分别按设计深度提出风险点、风险源及风险评估报告、防控措施和风险等级建议,纳入设计文件。

2.设计审查。在审查可研、初设和施工图时,要把风险设计作为审查重点之一。对于没有进行风险设计或风险设计达不到深度要求的,没有防控措施或防控措施不到位的,未列措施费用或费用不足的,要纳入审查意见,督促设计单位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3.风险专项技术交底。施工前,太原房建集团公司组织设计单位进行风险工点专项技术交底。4.施工单位提报风险等级。施工单位在开工前,必须按规定完成风险评估报告,提出风险等级评定意见,经监理

单位审查签署意见后报太原房建集团公司。

5.太原房建集团公司评定风险等级。太原房建集团公司组织对施工单位提报的风险评估报告组织评审,必要时可组织专家评审,确定风险等级后以正式文件公布,并上报局建房办。

6.施工单位提报风险工点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单位在开工前须编制风险工点专项施工方案,专项施工方案经施工单位主管负责人签字后,报监理单位审查,经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并签署意见后报太原房建集团公司审批。

7.专项施工方案审批。太原房建集团公司应组织对施工单位提报的专项施工方案进行针对性、适用性审查并批复。

8.风险工点开工报告审批。Ⅰ级风险工点实行单项开工报告审批制度。太原房建集团公司应明确Ⅰ级风险工点开工条件和开工报告审批程序。没有取得开工报告严禁开工。

太原房建集团公司应在Ⅰ级风险工点开工报告批准后一周内,将开工报告连同专项施工方案报路局建房办审查备案。

第六章 风险控制措施

第十一条 建立风险分级防控体系。

风险管理分为路局、太原房建集团公司以及监理、施工

单位三级管理。路局制定并完善职工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实施办法并督导落实。太原房建集团公司对风险管理全面负责组织指导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开展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要分别建立风险工点防控组织体系,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风险管理。

第十二条 实行Ⅰ级风险工点安全包保和跟班作业制度。太原房建集团公司(项目管理部)、施工总包单位、监理单位对Ⅰ级风险工点进行安全包保,并确定负责人对Ⅰ级风险工点进行带班作业。

第十三条 实行安全风险动态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工程风险发生变化时,太原房建集团公司须立即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分析论证,重新确定风险等级,相应调整风险控制措施。

第十四条 实行Ⅰ级风险工点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制度。按照分级管理原则组织风险工点专项施工方案论证,特别是极高、高度风险的施工方案须请专家论证。

第十五条 实行风险防控检查制度。太原房建集团公司(现场项目管理部)对Ⅰ级风险工点每月检查不少于2次,设计、监理、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每月要定期对施工现场风险防控措施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第十六条 实行安全风险“红线”管理制度。Ⅰ级风险工点未经评审、未确定风险等级、风险专项施工方案未经批

准不得开工。对于突破以上安全风险“红线”的行为,要对有关单位追责处理。

第十七条 实行安全Ⅰ级风险告知制度。太原房建集团公司要督促施工单位在Ⅰ级风险工点现场树立揭示牌。揭示牌应标明Ⅰ级风险工点名称、风险级别、主要防控措施、包保领导、施工单位带班负责人、设计和监理单位主管人员等内容。

第十八条 实行安全风险管理考核制度。路局建房办负责全局安全风险管理考核,制定考核标准、内容,每季组织一次考核,半年组织一次考评,并通报考核结果。安全风险考核结果列入年度保障性住房建设考核重要内容。

第七章 应急预案及处置

第十九条 凡列入风险管理的工点,太原房建集团公司必须针对性地制定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本着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快速反应、科学抢险的原则,并按照铁道部和路局相关规定组织实施。

第二十条 施工单位要在开工前制定应急抢险预案(作为单项施组的附件),建立应急抢险组织,配备相应的人员和必要的机具设备物资等,并经常组织演练,提高应急抢险处置能力。

第二十一条 施工单位建立风险预警、响应及信息报送机制。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工况、环境巡视以及作业中异常状态确定预警级别,形成异常状态报告;对可能发生重大突发风险事件的,应立即启动相关预案,第一时间报告上级有关部门及相关单位。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实施办法由局职工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实施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Ⅰ级安全风险控制表

2.Ⅱ级安全风险控制表

3.Ⅲ级安全风险控制表

太原铁路局职工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办公室

石家庄市廉租住房保障和管理办法 篇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城市住房保障制度,加强廉租住房管理,严格廉租住房的准入、退出机制,有效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长安区、桥东区、桥西区、新华区、裕华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内,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廉租住房保障及其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廉租住房保障是指政府对经有关部门认定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补贴或住房,以改善其居住条件的一种保障制度;所称廉租住房是指市区内由政府出资,通过集中新建、配建、购买等形式筹集的,向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并按照规定标准收取租金的住房。

第四条市政府应将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廉租住房保障纳入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住房建设规划、住房保障规划和廉租住房保障工作计划。

第五条石家庄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以下简称“市住房保障主管部门”)是本市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和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制度保障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并负责市区内廉租住房保障的管理和实施工作。

市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中心(石家庄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市区内廉租住房保障的实施工作。

市内各区住房保障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范围内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的管理和实施工作。

市发改委、价格、监察、民政、财政、国土资源、税务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廉租住房的保障和管理实行诚信认定制度,市、区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建立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诚信档案,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章保障对象

第七条申请廉租住房保障的家庭(以下简称“申请家庭”,含单身)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申请家庭成员具有市区常住户口满3年,且在市区实际居住;(二)申请家庭人均年收入符合市政府规定的廉租住房低收入家庭界定标准;(三)申请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下且家庭住房总建筑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1人户在30平方米以下)。

父母与子女同住或子女与父母(岳父母)同住的,按照以下公式计算申请家庭住房面积:

申请家庭住房建筑面积=申请人夫妇的父母或子女拥有房屋的建筑面积总和-房屋所有权人夫妇及未婚子女的总人口数×30,如果得数小于等于零,则均按零计算。

如申请人夫妇的父母或子女有单套及以上非普通住宅或两套及以上普通住宅的,不论同住与否,均要按上述公式进行核定。

申请家庭所有房屋经市级以上房屋安全鉴定机构鉴定为危险房屋且实际无人居住的,视为无房。

第八条具有以下情况之一的不得申请:

(一)单身(含离异)申请人未满35周岁。但经民政部门认定的社会救济、社会救助的孤儿除外;(二)离婚不足2年的;(三)在5年之内有住房转让行为且转让住房的建筑面积超过廉租住房保障面积标准的,不纳入保障范围。但申请家庭成员中直系亲属因患重大疾病转让住房并提供有关证明的除外;(四)领取城镇居民社会保障金的被拆迁人,在拆迁补偿中已按《石家庄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办法》四十五条规定政策获得补偿安置的;(五)挂靠户口所挂靠的地址不存在或不是居住房屋的;(六)拥有轿车或经营性机动车的;(七)兴建、购买商业用房或高标准装修现有住房的;(八)出资安排子女出国留学或就读高收费学校的;(九)住房保障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不得申报的情况。第三章保障方式

第九条廉租住房保障实行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的方式。

货币补贴,是指市政府向申请廉租住房保障并符合条件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由其自行承租住房。

实物配租,是指市政府向申请廉租住房保障并符合条件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廉租住房,并按照廉租住房租金标准收取租金。

第四章保障标准

第十条本市廉租住房保障的面积标准为人均15平方米,每户最低30平方米,最高50平方米。

市政府根据家庭平均住房水平、财政承受能力以及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人口数量、结构等因素实时调整并公布。

第十一条采取租赁住房补贴方式的,补贴额度按照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保障面积标准与现住房面积的差额、每平方米租赁住房补贴标准确定。每平方米租赁住房补贴标准,根据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收入等分类情况由市政府确定并公布。其中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按照市场平均租金确定租赁住房补贴标准;对其他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按照市场平均租金与廉租住房租金标准的差额计算。

第十二条采取实物配租方式的,配租面积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保障面积标准与现住房面积的差额。实物配租的住房租金标准,实行政府定价。

第五章保障资金及来源

第十三条廉租住房保障资金,采取多种渠道筹措,来源包括:(一)土地出让金净收益,比例不得低于10%;(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扣除提取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的余额;增值收益余额在市区和各县(市)、区之间的分配按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的比例进行;(三)财政预算资金和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廉租住房保障补助资金;(四)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的补助投资资金和中央财政安排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等;(五)其他资金,包括廉租住房保障资金专户利息及社会捐赠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等。

第十四条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管理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政府的廉租住房租金收入,按照有关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专项用于廉租住房的维修和管理。

市财政部门会同市审计、市住房保障部门每年定期对各县(市)、区保障资金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第六章廉租住房来源

第十五条实物配租的廉租住房来源主要包括:

(一)在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项目中,按一定比例配建廉租住房;(二)在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区域,利用棚户区(危陋住宅区)改建、城中村改造、存量闲置土地或新征土地集中建设部分廉租住房;(三)政府出资购买符合标准的新建商品住房和存量住房;(四)利用现有的公有住房;(五)社会捐赠的住房;(六)其他渠道筹集的符合廉租住房标准的住房。第十六条廉租住房的基本标准为:

3(一)房屋结构安全;(二)单套建筑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不高于50平方米;(三)每套独门独户,设有卧室、厨房、卫生间和上水、下水、供电、供暖、有线电视等设施并能正常使用;(四)室外配有硬化道路,环境良好。

第十七条新建廉租住房,按照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采取配套建设与相对集中建设相结合的方式。

配套建设廉租住房的经济适用住房、普通商品房项目,在用地规划、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或者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明确配套建设的廉租住房总建筑面积、套数、布局、套型、建设标准以及建成后的移交或回购等事项。

第十八条在土地招拍挂出让、划拨或协议出让前,市国土部门须根据规划条件将配建廉租住房作为土地招拍挂、划拨或协议出让的前置条件。

第十九条新建廉租住房,应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理相关审批手续。配建廉租住房项目,按照《石家庄市市区廉租住房配建实施意见》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

第二十条集中建设廉租住房,市国土部门要认真编制土地利用计划,提供一定数量的廉租住房建设用地,单列指标,直接下达到具体项目,实行定点供应。

第二十一条廉租住房建设一律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所涉及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应按相关标准的下限收费或给予减免收费。在普通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建廉租住房的,按廉租住房总建筑面积占项目中住房总建筑面积的比例折算免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对廉租住房建设项目(含配建廉租住房的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国土、规划、发改、建设和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优先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二条对集中新建廉租住房项目的建设用地,免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廉租住房管理机构购买住房作为廉租住房房源的,免征契税。

第七章申请与核准

第二十三条申请廉租住房保障,需要填写《石家庄市市区廉租住房申请审批表》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申请人及家庭成员身份证(军官证、士官证)、户口簿和由现居住地社区居民委员会(村委会)出具的户口簿上所列家庭成员共同居住的证明;(二)申请家庭成员所在单位或受理机关出具的现住房证明;在社会上租赁住房的,出具在各区住房保障局租赁合同备案部门备案的房屋租赁合同;4(三)民政部门出具的《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或市总工会出具的《石家庄市特困职工优待证》,民政部门要求提供的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证明;(四)婚姻证明;(五)孤老、残疾、大病、烈士遗属及优抚等证明资料;(六)需要提交的其他证明材料。

在申请实物配租时符合加分条件但未提交相应证明材料的不予加分。优抚对象在与其他对象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权。

第二十四条申请廉租住房保障,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申请廉租住房保障,应当由申请家庭的户主或申请家庭推举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家庭成员作为申请人向户口所在地社区居民委员会或村委会(以下简称受理机关)提出书面申请。

(二)受理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就申请人家庭提供的资料是否真实、齐全,收入和住房状况是否符合规定条件提出初审意见。对经初审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将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申请人申报的基本情况和初审意见在申请人工作单位或现居住地公示7日。

公示期间,如有举报申请人所申报的情况不实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村委会)应当对举报人举报的情况进行查证;对公示无异议或经查证异议不成立的,将初审意见和申请材料一并报送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

(三)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5日内,就申请人家庭的资料、收入、家庭住房状况进行复审,并将复审意见和申请材料一并报送区住房保障部门。

(四)区住房保障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5日内,就申请人的家庭住房及收入状况是否符合规定条件提出审核意见,并将符合条件的申请人的材料转同级民政部门。

(五)区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5日内,就申请人的家庭收入是否符合规定条件提出审核意见,并反馈同级住房保障部门。

(六)经审核,家庭收入、家庭住房状况符合规定条件的,由区住房保障部门予以公示,公示期限为15日;经公示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将审核结果及申请材料报市住房保障部门。经审核,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区住房保障部门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说明理由。

(七)市住房保障部门自收到区住房保障部门上报的材料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工作,并向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发放《石家庄市廉租住房保障证》,与其签订租赁住房补贴协议,于下月起向其发放租赁住房补贴。审批结果在报纸、市住房保障部门政务网站等媒体上进行公示。如有举报申请人所申报的情况不实 5 的,市住房保障部门应当会同区民政部门和区住房保障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委会)对举报人举报的情况进行查证。

第二十五条受理机关收到廉租住房申请材料后,应当及时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向申请人出具书面凭证。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充的全部内容,受理时间从申请人补齐资料的次日起计算;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第二十六条市、区住房保障部门和民政等部门以及受理机关,可以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查阅房产档案、社会养老保险信息、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调查信息、工商企业注册登记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和家庭住房状况等进行核实。申请人及有关单位、组织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第八章廉租住房的准入

第二十七条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工作,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分排队、按序配租的原则;量入为出、递次配租的原则。

第二十八条实物配租的范围:

(一)正在享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家庭。

(二)正在享受社会租赁实物配租的家庭,在同内优先选择直接实物配租。已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低收入家庭不在实物配租范围;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的18周岁以下孤儿,只享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不实行实物配租保障。

第二十九条实物配租的方法是,依据低收入家庭住房、收入等状况评分排队;实物配租实行百分制:家庭住房计50分,家庭收入计40分,家庭户籍计10分;对特殊困难的家庭另行加分(实物配租评分办法见附件1)。按照实物廉租住房的可配租数量和保障对象在住房、收入、孤老病残等方面的状况,从住房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开始实施配租,逐步扩大到住房困难的低收入家庭;同一类别家庭按照总分数由高到低的顺序排队配租,如总分数相同,则依次按照孤老病残、住房、收入等情况进行排序。

第三十条廉租住房实物配租,严格按照个人申请、审核评分、区级排队公示、房屋配租、签订协议的程序进行,具体操作程序是:

(一)个人申请

凡申请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的家庭,可以由户主或推举一名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家庭成员到户口所在地居委会填写《石家庄市市区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审批表》。

(二)审核评分

社区居委会根据申请人申请廉租住房保障时上报的资料,填写实物配租家庭情况评分表,并按评分办法进行评分。将评分情况在社区居委会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天,经公示无异议后,将申请实物配租家庭的评分情况进行汇总,报街道 6 办事处。由街道办事处对各家庭的评分进行审核,并将本街道办事处的所有申请实物配租的家庭评分情况汇总后报区住房保障局。

(三)区级排队公示

各区住房保障局汇总本区的评分排队情况,并在辖区内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天。经公示无异议后,各区按照市下达的实物配租任务指标确定享受实物配租家庭名单,上报市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中心(石家庄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

(四)房屋配租

1市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中心(石家庄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将拟配租的廉租住房采取电脑摇号的方式,将廉租住房房源分配到各区。

2按照家庭人口数量(只计算正在享受廉租住房保障的人数),将申请家庭分为2人及以下户、3人户、4人及以上户三个类型。2人及以下户原则上选择面积4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3人户原则上选择面积45平方米以下的住房;4人及以上户原则上选择面积5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

3各区住房保障局根据本区的廉租住房房源和评分排队情况进行配租,并将配租名单报市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中心(石家庄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

4进入配租范围内的家庭,因楼层、户型等原因拒绝配租,视为自动放弃。放弃配租的申请家庭,廉租住房管理部门在两年内不予安排实物配租。

5对于进入配租范围内的残疾、精神类疾病等特殊情况且对住房有特殊要求的家庭,各区住房保障部门可以优先照顾解决。

6房屋选择后,由各区向实物配租家庭发放《廉租住房实物配租通知单》。7地下室(不能满足每套住房都有)随地上住房一并配租。(五)签订协议

廉租住房由各区住房保障局分配后,廉租住户持区住房保障局发放的《廉租住房实物配租通知单》到市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中心(石家庄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签订廉租住房租赁协议。

市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中心(石家庄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将实物配租名单及《廉租住房租赁协议》文本报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备案。

第九章廉租住房的管理及退出

第三十一条廉租住房的产权登记到市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中心(石家庄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名下。

第三十二条已经确定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的家庭,自签订租赁协议下月起,停止发放租赁住房补贴。

第三十三条廉租住房租金按以下标准执行:

(一)对于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在保障面积标准之内的免收租金;超过保障面积标准的,按照价格主管部门和住房保障部门规定的廉租住房租金标准执行。

(二)对低收入家庭,在保障面积标准之内的按照现行廉租住房租金标准执行;超过保障面积标准的,按照价格主管部门和住房保障部门规定的公有住房租金标准执行。

(三)租金标准执行时不考虑楼层系数、结构朝向、地段位置等因素。(四)承租家庭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25日前到市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中心(石家庄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指定的地点缴纳下一季度租金。逾期不缴的,按照《廉租住房租赁合同》约定支付违约金。对不按合同约定缴纳租金并经催交无效的,可以通报承租人所在单位并从承租人工资收入中直接划扣。

第三十四条廉租住房的租金收缴和使用

(一)廉租住房在办理产权登记时,应按物业管理规定缴存维修资金,专项用于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维修资金不足时,续筹资金由市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中心(石家庄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在收取的廉租住房租金中提取,仍不足的由市财政适当安排。

(二)市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中心(石家庄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合理配置廉租住房专门管理人员,设立各项管理台账。人员及办公等费用在收取的廉租住房租金中提取,仍不足的由市财政适当补助。

(三)承租人在租赁期间不得拆改房屋结构;不得改动房屋的设施;不得擅自进行装修。租赁期间室内自用部分的维修由承租人自行承担。

(四)廉租住房在配租之前的修缮维护、设备维修更新和房屋空置期间产生的物业管理费等相关费用,纳入廉租住房的维修费用支出管理。

(五)租赁期间所发生的水费、电费、燃气费、采暖费、有线电视费、物业服务费等使用费用均由廉租住户自己负担。

(六)廉租住房小区按规划建设的经营性用房只租不售,租金收入主要用于管理经费的不足和房屋修缮。

第三十五条实物配租的家庭必须与市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中心(石家庄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签订租赁合同。廉租住房的租赁合同期为1年,合同期满前1个月,廉租住户经个人申请、逐级复核仍符合保障条件的,到市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中心(石家庄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续签合同。承租廉租住房的家庭应及时向住房保障部门申报家庭人口、资产和住房的变动情 8 况,不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应退出所租赁的廉租住房。如有违反廉租住房管理规定的,不得参加复核。

第三十六条享受廉租住房的家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取消保障资格、解除《廉租住房租赁合同》并收回其承租的廉租住房:

(一)未按规定时间入住的;(二)擅自改变房屋用途的;(三)将承租的廉租住房转借、转租的;(四)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以上未在所承租的廉租住房居住的;(五)无正当理由累计6个月以上未交纳廉租住房租金的;(六)利用租住的廉租住房从事违法活动的;(七)其他违反廉租住房管理规定行为的。

第三十七条市住房保障管理部门作出取消廉租住房保障资格的决定后,应当在5日内出具《石家庄市廉租住房取消保障资格退租通知》告知当事人,说明理由。凡是取消实物配租资格的保障家庭,其承租的廉租住房从第2个月起按市场租金收取租金,并给予其6个月的过渡期。如其能在6个月内主动退出的,可享受第三十九条的优惠政策;如果逾期未退出的,当月租金按照上月租金的12倍核定计算,每月累加;同时在其所居住的小区及户口在居委会或保障网站上进行公示,并计入廉租住房诚信档案,必要时由市住房保障管理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八条承租户退出廉租住房时应结清相关费用,区住房保障部门与市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中心(石家庄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的管理人员对出租房屋进行验收,办理退房手续。

第三十九条对不再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或有违反廉租住房管理规定被取消保障资格的廉租住户,能主动在规定的时间内结清各项费用并腾退所租住廉租住房的,其以后又具备廉租住房保障条件,仍可纳入保障范围。

第四十条对不再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或有违反廉租住房管理规定被取消保障资格的廉租住户,未在规定的时间内腾退所租廉租住房的,由市住房保障管理部门依据有关法律和规定进行强制清退,不得再次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

第四十一条廉租住房管理人员有权对廉租住户家庭情况及廉租住房使用情况进行入户巡查,承租人必须配合调查,拒不配合调查且有违规行为的,取消保障资格。廉租住房管理人员要将违反廉租住房规定的情况,及时上报市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中心(石家庄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

第四十二条各区住房保障局对实物配租家庭的资格进行动态管理,如发现廉租住房申请人虚报、瞒报家庭收入、家庭人口、住房情况及伪造相关证明的,一 9 经查实,取消其配租资格,对已经骗租的廉租住房,由市廉租住房管理部门收回,并按市场租金补交以前房租。

第四十三条分配给各区的指标,使用不完的须上报市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中心(石家庄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进行调剂使用。

第十章监督管理

第四十四条建立和完善城镇廉租住房档案和低收入家庭住房档案,严格申请、审核、审批、公示和退出制度,实行动态管理。

第四十五条低收入家庭申请廉租住房保障时违反本办法,不如实申报家庭收入、家庭人口及住房状况的或不及时申报家庭收入、家庭人口及住房状况变化的,由市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取消其申请(保障)资格,记入诚信档案。

第四十六条以欺骗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审核同意或者获得廉租住房保障的,由住房保障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对已经登记但尚未获得廉租住房保障的,取消其登记;对已经获得廉租住房保障的,责令其退还已领取的租赁住房补贴或退出实物配租的住房并按市场价格补交以前房租,记入诚信档案。

第四十七条廉租住房申请人对区住房保障部门的审核结果、轮候结果、配租结果有异议的,应向市住房保障主管部门申诉,由市住房保障主管部门作出裁决。

第四十八条《石家庄市廉租住房保障证》实行复核制度。被保障人应当在享受廉租住房保障满1个后或在人口、收入及住房等情况发生变化后30日内向受理机关如实申报。受理机关对其申报情况进行审核并按照申报程序上报。

在经过审核、公示等程序后,对确认仍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且有关情况无变化的,继续按原有方式提供住房保障;对仍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但有关情况有变化的,调整对其提供的保障方式或自下个月起增加、减少发放租赁住房补贴,或者在6个月内调整廉租住房。

对不再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收回、注销其《石家庄市廉租住房保障证》,原享受租赁住房补贴的,自下个月起停止发放租赁住房补贴;原享受实物配租的,按廉租住房的管理规定执行,在规定时间内退出所租廉租住房。

第四十九条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履行廉租住房保障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不履行职责的行为予以纠正。

市政府对各县(市)、区廉租住房保障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每年年底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进行通报。

第五十条市住房保障部门定期对廉租住房建设项目(含在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中配建的廉租住房)执行廉租住房建设标准、工程建设质量及建设进度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已竣工的廉租住房及时办理接收手续。

房地产开发企业未按合同约定建设和提供廉租住房的,由房地产开发企业承担相应责任,其不良行为记入企业信用档案,开发资质证书有效期满后不予延期,并永久禁止该企业参与经济适用住房和配建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的商品住房项目建设。

第五十一条市财政部门按规定筹集我市廉租住房保障资金,并对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价格主管部门依法对廉租住房租金收取标准进行监督、检查,廉租住房保障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不执行政府规定的廉租住房租金标准的,由价格主管部门依法查处。

审计部门负责对我市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察部门对各部门履行住房保障工作职责情况进行监督。第十一章附则

第五十二条各县(市)、矿区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和管理办法,并上报市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十三条本办法有效期自2010年6月10日起至2015年6月9日止。2004年8月18日印发的《石家庄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实施办法》(石政发〔2004〕55号)同时废止。

附件:1实物配租评分办法 2行业标准的25种重大疾病 附件1 实物配租评分办法

一、家庭住房评分(50分)家庭住房按照公式按照50×(1-申请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5)计算得分,住房建筑面积和得分均保留两位小数,多于两位数的按四舍五入进位。

二、家庭收入评分(40分)(一)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评分

1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按照公式40×人均月保障额÷当年民政部门确定的月最低生活保障线计算得分,小数点后面取两位数,多于两位数的按四舍五入进位。

2人均月保障额=家庭月享受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家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

(二)低收入家庭收入评分

1低收入家庭按照公式40×(1-家庭人均月收入÷当年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认定标准)计算得分,小数点后面取两位数,多于两位数的按四舍五入进位。

2低收入家庭人均月收入=低收入家庭月总收入÷低收入家庭人口数。(三)混合收入家庭评分

家庭成员中既有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又有符合低收入保障的,按照以上两种情况对不同收入类别的人员分别评分,分数之和除以2即为该家庭得分。

三、家庭户籍评分(10分)户口迁移落户市区时间超过3年的,每人每超过1年计01分。户口迁入时间以户口页登记为准,无登记的由户口所在派出所开具证明。每个家庭最高不超过10分,超过10分的按10分计算。

四、其他加分项

(一)连续享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家庭每多享受1年加计05分。享受廉租住房保障的起始时间以市住房保障部门审批通过时间为准。中间有间断的,按照最新审批通过的时间算起。

(二)连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每多享受1年加计05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起始时间以民政部门最后一次颁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的时间为准。

(三)连续被认定为石家庄市特困职工的家庭每多1年加计05分。计算起始时间以市总工会最后一次颁发《石家庄市特困职工优待证》的日期为准。既有《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又有《石家庄市特困职工优待证》的家庭,按分数高的一项计分,但不能重复计分。

(四)孤寡老人(65周岁以上,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每户增加5分。

(五)残疾人家庭提供残疾证,凡家庭成员中有属于一级残疾人的,加5分;属于二级残疾人的,加4分;属于三级残疾人的,加3分;属于四级残疾人的,加2分。一个家庭有多个残疾人的,对应相应残疾等级累计加分。

(六)申请家庭有一个或多个患重大疾病的,若能提供5年内的三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详细证明材料,每户增加5分。(25种重大疾病见附件2)(七)属烈士遗属、优抚对象并能提供民政部门证明的,每户加计5分。以上各项评分年限均按虚年计算。附件2 行业标准的25种重大疾病 1恶性肿瘤 2急性心肌梗塞 3脑中风后遗症

4终末期肾病(或称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12 5严重Ⅲ度烧伤 6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7重大器官移植术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8慢性肝功能衰竭失代偿期 9严重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10良性脑肿瘤 11严重阿尔茨海默病 12严重帕金森病 13严重脑损伤 14瘫痪

15脑炎后遗症或脑膜炎后遗症

16冠状动脉搭桥术(或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7双目失明 18多个肢体缺失 19主动脉手术 20严重运动神经元病 21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炎 22双耳失聪 23语言能力丧失 24心脏瓣膜手术 25深度昏迷

石家庄市市区廉租住房配建实施意见(试行)为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冀政〔2010〕1号)精神,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增加住房保障方式,切实解决好低收入家庭、特别是符合保障条件的孤、老、病、残以及其他急需救助家庭的住房困难,现就市区配建廉租住房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廉租住房配建方式

(一)廉租住房按照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在普通商品住房和集中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中按比例配建。

二、廉租住房配建比例

(二)凡2010年6月1日以后,在市区范围内新出让土地上建设普通商品住房的项目和在划拨土地上集中新建经济适用住房的项目,都应按比例配建廉租住房。具体的配建比例是:在普通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建廉租住房的比例不得低于地 13 上总住宅建筑面积的5%;在经济适用住房项目中配建廉租住房的比例不得低于15%。

因项目建设条件不宜同步配建或无法配建以及其他原因不宜配建的,由项目开发建设单位提出申请,经市保障性安居工程领导小组批准,或由市保障性安居工程领导小组决定,按照应配建廉租住房建筑面积乘以同一时期、同一地段商品住房销售均价向市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中心(石家庄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两房中心”)一次性缴纳廉租住房建设资金,由“两房中心”统一组织易地建设。“两房中心”收取廉租住房建设资金应出具缴纳凭证,存入“两房中心”的廉租住房建设资金专户。廉租住房建设资金记入项目开发建设成本。

三、廉租住房建设标准

(三)廉租住房建设坚持经济、适用的原则,提高规划设计水平,满足基本使用功能。配建廉租住房的房源原则上依据项目建设规模,按栋和单元集中安排,不足单元部分按规定套数依次由低到高竖向提供房源。配建的廉租住房要与其他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验收、统一管理。

(四)廉租住房总的要求是符合国家建筑设计规范,普通装修并达到居住入住条件,其基本标准为:

1房屋结构安全,满足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要求;2单套建筑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不高于50平方米;3每套独门独户,设有卧室、厨房、卫生间和上水、下水、供电、供暖、有线电视等设施,并能正常使用;4室外配有硬化道路,环境良好。

四、配建廉租住房的有关优惠政策

(五)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项目中配建的廉租住房,享受有关文件规定的廉租住房各项优惠政策。

(六)配建廉租住房的建设项目参照我市房地产项目联合审批绿色通道工作方案(石政发〔2009〕2号)有关政策执行。

五、廉租住房建设审批程序

(七)配套建设廉租住房按照办理项目报建基本程序进行,按照下列审批程序办理:

1市规划管理部门在出具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时,须将“在普通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建廉租住房的比例不得低于地上总住宅建筑面积的5%;在经济适用住房项目中配建廉租住房的比例不得低于15%。”作为一个条件列入规划条件之中。

2在土地招拍挂出让、划拨或协议出让前,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须根据规划条件将配建廉租住房作为土地招拍挂、划拨或协议出让的前置条件。

3项目开发建设单位均应制定廉租住房配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配建方案”),报经市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并与“两房中心”签订《廉租住房配建合同》。“配建方案”中应明确项目(小区)名称、建设地点、配套建设廉租住房总建筑面积、套型建筑面积(包括最大单套面积)、总套数、在项目中的位置等内容;对不配建廉租住房的项目,须在“配建方案”中明确不配建的原因及需缴纳的廉租住房建设资金等内容,并提供市保障性安居工程领导小组的批文和廉租住房建设资金缴纳凭证,否则市住房保障管理部门不予签署审批意见。

4对配建廉租住房的建设项目,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出让合同或发放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前,要求项目开发建设单位提供“配建方案”及《廉租住房配建合同》,并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土地划拨决定书中明确配建廉租住房的总建筑面积、套数、布局、套型以及建成后的移交等事项。

5市发展和改革部门在受理项目申请文件时,须由项目开发企业提供“配建方案”,方按照固定资产投资审批程序进行核准或备案,并在核准或备案证上注明配建廉租住房建筑面积。

6开发建设单位在报批规划方案时,应在规划方案总平面图上标注配建廉租住房的位置、总建筑面积和配建比例等内容。

7市行政服务中心组织施工图联审时,“配建方案”作为联合审图的前置条件。市住房保障管理部门作为联审部门审查其施工图是否与“配建方案”一致。如不相符,不得通过施工图联审,施工图审查机构不出具审查合格书。

8市建设管理部门应按规划许可的配建面积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监督项目建设单位严格按照“优先建设廉租住房”的原则施工,按统一质量标准进行质监、验收,确保按期交付使用。

9市行政服务中心组织建设项目竣工联合验收时,市住房保障管理部门作为联验部门,要对廉租住房的位置、面积、套数和装修标准进行验收,不符合《廉租住房配建合同》约定的,不予通过综合验收,市建设管理部门不予竣工验收备案。

10市房产管理部门在受理商品房和经济适用住房预售审批及初始登记时,应要求开发建设单位提交“配建方案”、《廉租住房配建合同》和缴纳廉租住房建设资金的凭证,否则不予办理预售审批和初始登记。配建的廉租住房应与其他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分开登记,不参与预售,直接登记在“两房中心”名下,其性质为国有直管产。

11配建的廉租住房竣工验收后,由项目开发建设单位向“两房中心”提出廉租住房移交申请,并按照《廉租住房配建合同》的约定进行移交。

各县(市)和矿区根据本意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参照执行。本意见有效期自2010年6月10日起至2015年6月9日止。关于加快城区危陋住宅区改建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意见》(冀政〔2009〕114号)以及《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冀政〔2010〕1号)精神,加快消除城区危陋住宅,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基本原则

按照“拆旧建新、打造精品”的要求,危陋住宅区改建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依法拆迁、确保稳定的原则。

二、实施范围

本市城区内国有土地上1980年以前建造、房屋质量差、基础设施不配套、交通不畅、消防隐患大、环境脏乱差、不再适宜居住的集中连片平房和简易、危陋楼房区。

三、组织形式

危陋住宅区改建工作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属地管理,由辖区政府负责,采取居民自拆自建和政府组织改造两种形式实施。

四、办理程序

(一)采取自拆自建方式实施的,按以下程序办理:

1在辖区政府指导下,房屋所有权人约定房屋所有权人代表,由其代表所有权人行使签约等权利。

2房屋所有权人代表向辖区住房保障部门提出申请,提交房屋所有权人代表形成约定书、改建申请书、居民改建合约、安置补偿预案等资料。

3辖区住房保障部门对项目进行初始审查,出具《石家庄市城区危陋住宅区改建(自拆自建)项目初审意见表》。

4市危陋住宅区改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项目进行审核,征询规划部门意见。

5符合城市规划的,市危陋住宅改建工作领导小组核发《石家庄市城区危陋住宅区改建(自拆自建)项目批准书》。

6房屋所有权人按基本建设程序办理相关建设手续。

因资金、人力等原因不能自行组织改造的,房屋所有权人代表可以委托房地产开发企业代拆代建。

16(二)采取政府组织改造方式实施的,按以下程序办理:

1辖区住房保障部门组织危陋住宅普查和居民意向调查,初步划定改建区域,报市危陋住宅区改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提交危陋住宅区房屋状况、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情况说明、辖区政府意见并附改建区90%以上居民的同意改建意向书等资料。

2市危陋住宅区改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项目进行审核,征询规划部门意见。

3符合条件的,市危陋住宅区改建工作领导小组核发《石家庄市城区危陋住宅区改建项目批准书》。

4市住房保障部门设立危陋住宅改建专业公司具体组织实施改造。危陋住宅改建专业公司持《石家庄市城区危陋住宅区改建项目批准书》办理前期立项(关于土地、房产征收征用的立项批复)、规划(包括拆迁红线、规划红线、规划条件、总平面图)、土地、拆迁等手续。

5辖区政府根据补偿安置方案与居民签订附生效条件的拆迁安置补偿协议。在规定时间内,签订协议的居民户数超过总户数80%的,经公证后协议生效,由辖区政府组织实施拆迁,形成的净地由市国土部门公告收回;签订协议的居民户数未达到80%的,项目停止实施。

6危陋住宅改建专业公司按照批准的规划和市住房保障部门认定的回迁范围组织回迁楼建设,市国土部门依据有关规定供应土地。

拆迁、安置等费用(含10%管理费)由市财政评审中心审定后计入剩余土地的出让成本。

五、相关政策

(一)危陋住宅区改建用于安置被拆迁居民的用地,按划拨方式供应,商品房用地采取公开出让方式供应。

(二)采取自拆自建方式实施的危陋住宅改建项目,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并取得城乡规划部门的规划许可。新建住房总套数原则上应与原套数一致,总建筑面积一般控制在原有住房总建筑面积的12倍以下(含12倍),各房屋所有权人所获得的新住房建筑面积也相应为原有住房建筑面积的12倍以下(含12倍),但不小于30平方米。新建的住房原产权性质不变。改建范围内属所有权人共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和所有权人意愿实施建设。委托代拆代建的,全体房屋所有权人应向房地产开发企业支付代建服务费,不得以所建住房抵顶。代建服务费由房屋所有权人代表按各房屋所有权人原有住房或新建住房建筑面积向房屋所有权人筹集。

17(三)采取政府组织改造方式实施的危陋住宅区改建项目,要严格执行我市拆迁补偿的有关规定。拆迁补偿的方式可以实行货币补偿,也可以实行产权调换,鼓励采取货币补偿方式。实行货币补偿的,被拆迁人(单户)属于低收入家庭且住房总建筑面积不足30平方米的,按30平方米补偿。补偿后被拆迁人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实行产权调换的,被拆迁人属于低收入家庭且其被拆迁前住房总建筑面积不足30平方米的,所调换住房30平方米以内(含30平方米)部分不再支付购房款,被拆迁房屋的补偿价格高于所调换房屋价格的,拆迁人应当向被拆迁人支付差价。其他情形,拆迁人和被拆迁人按照房地产市场价格互补差价。对于安置面积不足50平方米的被拆迁人一次支付差价款有困难的,可以分期支付,在被拆迁人与拆迁人订立分期支付差价款合同后,应当允许其先期入住;对难以支付差价款的低收入家庭,其所调换的住房可以与拆迁人按一定比例共有;住房保障部门代其支付部分或全部差价款的,住房保障部门也作为产权共有人。被拆迁人应当向拆迁人支付拆迁人拥有部分的成本租金,向住房保障部门支付住房保障部门拥有部分的廉租住房租金。被拆迁人在具备支付能力且愿意购买时,可以将共有人拥有的部分按届时的市场价格购回。被拆迁人调换住房后,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

对拆迁区域内已按房改价购买的现住房,按照私有产权房屋予以补偿安置。符合房改购房条件但未按房改价购买公有住房的,可以先按房改价购买后实行产权调换或货币补偿;也可以在调换住房后,原住房面积部分由居民按届时的房改价购买,超出原住房面积部分按市场价购买,房屋整体上属私有产权。对无力按房改价购买公有住房的,可继续承租所调换的住房或由公有住房产权单位另外提供的其他住房。

(四)城市规划部门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危陋住宅区分布现状,对危陋住宅地块进行统筹规划或打包实施,因地制宜地合理确定规划条件,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发建设的总体平衡。

(五)危陋住宅区改建项目出让土地的净收益按规定提取有关费用后,全部用于城市危陋住宅区改建。为平衡项目收益,可适当提高出让地块的建筑容积率。

(六)危陋住宅区改建项目用于搬迁居民建设的住房,一律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所涉及的经营服务性收费,按相关标准的下限收费或给与减免收费。小区外的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配套设施,由供水、供电等相关企业出资配套建设并保证正常使用;小区内的配套设施由建设单位自行建设,确需委托相关企业和单位建设的,所涉及的收费均不得高于建设成本。除此之外,小区内外相关设施建设不再缴纳其他费用。

18(七)对被拆迁居民在改建中按照国家和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法规政策取得的拆迁补偿款,免征个人所得税;对因拆迁重新购置住房或通过产权调换方式获得安置住房的,对购房成交价款或安置住房折价款中相当于拆迁补偿价款的部分免征契税,对超过拆迁补偿价款的部分征收契税。对符合住房公积金贷款条件的被拆迁居民,优先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

(八)危陋住宅区拆迁后仍建设住宅小区的,应当认真贯彻执行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的要求和《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住宅建设规范》等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成熟、适用、安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搞好规划、设计和建设,使新建小区达到面积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造价不高品质优的目标。开发建设单位应当对工程质量负责,向购房人(包括被拆迁人)出具《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并承担保修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工程施工和监理应采取招标方式,选择具有相应资质和良好社会信誉的建筑和监理企业。改建完成后,可采取招标方式选择物业服务企业实施前期物业服务,也可以在辖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等机构的指导下,由业主自行管理,提供符合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物业服务。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危陋住宅改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石家庄市危陋住宅区改建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负责全市危陋住宅区改建的统一指挥,审定危陋住宅区改建项目,协调解决项目进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编制危陋住宅区改建规划和计划,抓好日常监督管理,了解掌握全市危陋住宅区改建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工作进展和重大问题。各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组织本辖区危陋住宅区的摸底调查和宣传发动,制定辖区改建规划和计划,组织拆迁和指导、监督开发建设单位的开发建设活动。

(二)强化协调配合。市发改、财政、规划、国土、建设和住房保障等有关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协调联动、密切配合,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形成工作合力,加快推进步伐。市国土部门要将危陋住宅区改建项目用地优先纳入土地供应计划,对需征收集体土地的,要给予足够的建设用地指标。

(三)严格项目管理。项目实施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标准,规范建设,合法经营,确保房屋建设质量达到国家规范要求。同时,要按月向所在区报送工程进度、完成投资等有关情况,各区政府将情况汇总后及时报送市危陋住宅区改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各县(市)、矿区实施危陋住宅区改建,参照本意见执行。

本实施意见有效期自2010年6月10日起至2015年6月9日止。

附件:石家庄市城区危陋住宅区改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

石家庄市城区危陋住宅区改建工作领导小组 成员名单

组长:王大虎市委常委、副市长 副组长:董玉辉市政府副秘书长 李义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局长 成员:王秋旺市财政局副局长、收费局局长 左力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张雅琳市城乡规划局总工程师 王增喜市建设局副局长 李海江市国土资源局副调研员

肖香宝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副局长 肖玉良长安区副区长 郑丁江桥东区副区长 张聚华桥西区副区长 闫卫民新华区副区长 王石佩裕华区副区长 金珂锐高新区建设管理局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由肖香宝同志兼任。

保障性住房后续管理工作探讨 篇7

一、目前保障性住房后续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大力推进, 各地保障房逐渐进入分配入住阶段, 保障房后续管理工作将逐步成为各地住房保障工作的一项新课题。目前, 一些地方对住房保障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 主要是缺乏相应、完善的准入、审核、退出和后续长效管理机制等。

(一) 准入机制不合理

设定保障标准是保障性住房准入环节的关键, 也是保障性住房准入与退出机制的开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保障房准入和退出条件应根据当地财政收入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平均收入、城镇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情况、物价指数等因素确定, 实行动态管理, 每年公布一次。目前, 从全国主要省市保障房运行的现状来看, 保障房准入机制的法律规章和政策文件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一是对收入标准和住房面积的确定, 合理性不足。“中低收入”往往是一个实践中较为模糊、难以操作化的概念。由于我国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和信用评估指标体系, 对申请人的收入核查更多是通过个人或者单位提供的工资单或收入证明作为主要依据, 工资外的收入住房保障审查部门往往难以核实清楚。同时, 在设置保障性住房面积标准时, 大多数城市采用人均指标, 即城镇人均建筑面积或人均使用面积低的一定比列作为保障标准, 低于保障标准线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纳入住房保障范围, 这种操作方式相对简单, 缺陷是没有对不同家庭的人口结构情况给予考虑。二是在法律规定的实质内容上, 保障范围过窄。一直以来, 我国多数省市公共租赁住房准入标准存在一定程度的基于城乡和户籍的双重标准, 将城镇大量流动人口和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排除在住房保障门槛之外。虽然部分城市提出拓宽保障范围, 将城市外来人口纳入到住房保障体系内, 但从总体上看, 还未有实质性的进展。

(二) 审核机制不健全

目前, 虽然多数城市已经实行“三审两公示”制度, 即社区审查、街道审查、区县民政部门审批和审批前后的两次张榜公示, 但是个人收入、财产信息不能联网查询, 住房保障所需的单位收入证明可信度较差。同时, 审核过程中由于基层管理部门工作量大以及申请家庭收入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基层管理部门一直以来采用入户调查、邻里走访、信函索证的方式和“算收入、估资产、看现象”的传统手段等低效率的调查方法来确定受保障对象的收入, 普遍存在受保障对象申报信息甄别难的问题, 有的审核往往流于形式, 导致住房保障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

(三) 退出环节不完善

如果说资格审查是维护住房保障制度公平的第一关口, 那么合理的退出机制就是最后的关口。保障性住房作为一种福利性质很强的政府住房保障机制, 是对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一种补助, 当承租家庭经济状况大大改善, 或者违反保障政策、承租对象死亡或者判刑等不再符合保障条件时, 应及时退出。事实上, 部分承租对象普遍存在着申请到保障性住房就等于获得了实物分房, 把“公房当成自有住房”。对于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年审不符合住房保障条件、违反住房保障政策、违规使用房屋等执行退出时, 存在承租家庭“不肯退、退不出”的现象, 一部分承租家庭将保障房终身拥有, 形成福利固化, 即使通过司法途径也很难执行到位。同时, 由于目前多数城市还没有建立一套有效、完整的收入申报制度和收入核查体系, 少数保障对象在条件超过保障标准后也不愿意退出保障性住房, 因此, 单纯依靠保障对象主动如实申报家庭收入变动情况, 往往难以达到目的。退出环节机制缺失进一步加剧了保障房的供需矛盾, 也有违社会公平公正的原则。

(四) 后续长效管理服务不到位

保障性住房后续长效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社会管理工作, 其重点和难点在于对保障房小区中的保障对象提供可持续的动态跟踪服务管理, 即“管人”。但在目前的实际管理过程中, 还普遍存在管理真空和边缘地带, 导致对保障性住房小区“人”的服务缺失和管理失控, 极不利于保障性住房小区的和谐稳定。一是管理体制缺失。目前相关职能部门及社会各界存在一种认识误区, 即只要是涉及保障性住房的方方面面问题, 无论是“房”还是“人”, 都应该由房管部门负责到底, 比如保障性住房小区停水电气、违章搭建、孤寡老人生病无人问津、小区发生失火、盗窃等治安事件都找房管部门。而根据相关文件规定, 房管部门在住房保障方面的法定职责在于“管房、管物业”, 对于保障对象日常生活遇到的就业、教育、医疗、计生、保险等方面需求, 应由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开展公共服务, 而不应由房管部门“全权包揽”, 否则就涉嫌“错位”和“越位”, 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二是资源整合效用缺位。目前, 民政、教育、文化、医疗、公安、司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管理职责相对明确, 服务机制推新。但是, 相关职能部门的服务管理职能相对独立和分散, 部门之间的帮扶服务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 并且广泛面向保障房小区中低收入承租家庭, 造成了保障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三是社会参与度较低。目前, 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协会、慈善协会等服务性、公益性机构和民间组织对保障房小区开展生活照料、精神关怀和困难帮扶等活动的参与度较低, 缺少多维度、全方位和综合性人文关怀服务。

二、完善保障性住房后续管理工作的建议

保障性住房后续管理工作, 其管理对象是房, 服务对象是人。加强保障房后续管理工作, 必须坚持“公平优先, 兼顾效率”的原则, 通过“完善工作机制、优化管理手段、加强政策引导”, 推进多样化的管理, 构建高效、公平和权责对称的公共住房后续管理模式, 才能达到保障性住房的预期作用和效果, 真正实现“住有所居, 住有宜居”的目标。

(一) 建立清晰合理的保障房准入指标体系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水平发展不一, 对城市低收入无法规定统一的标准。目前, 各地应按照国家“十二五”住房建设规划和国家住房保障安居工程会议的精神, 并根据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研究, 调整住房保障收入线。在划定收入线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人均收入和人均住房水平, 包括家庭收入总和、家庭人口结构、家庭住房面积和住房支付能力等。在划定收入时, 除核定工资、奖金等常规收入外, 还应考虑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家庭财产应包括家庭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金融资产和实物, 涵盖家庭成员名下的房产、汽车、有价证券、银行存款、债权、商业保险等。同时, 在准入原则上, 取消对申请人户籍的限制, 应按照今年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2013年底前, 地级以上城市要把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的要求, 进一步拓宽住房保障政策覆盖面, 把符合条件的城市外来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二) 建立全面完善的住房保障审核制度

保障性住房收入审核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出于保障性住房现状的考虑, 为进一步提高收入认定的准确性, 强化审核认定的科学性, 建立科学、高效的审核制度是目前住房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联审工作机制。

为进一步做好申请家庭收入认定工作, 建议加快建立健全申请家庭财产、收入联动审查机制, 由民政部门牵头, 建立由工商、税务、人社、公积金、公安、房屋产权登记、银行、证券和住房保障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动审查工作机制, 加强对申请家庭财产、收入、住房情况等信息的审查比对, 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从根本上解决靠“报收入、估资产、看现象”来审核家庭收入的方法。在审查过程中, 应按照多部门联动、多渠道审核的要求, 对收入认定的程序、方法、步骤进行细化, 在取得个人同意、保护隐私的前提下, 对申请人各项收入、财产信息比对、汇总, 实现信息共联共享, 从而形成一个全面、权威的核查程序。在房管、民政、街道社区联合对申请家庭走访的基础上, 汇总申请家庭成员的姓名及身份证等基本信息, 并分送至相关部门联合审查。具体由工商、税务部门对申请人从事个体工商经营、是否为公司股东等情况以及纳税情况进行审查;人社、公积金管理部门负责查询申请人的养老、公积金解缴情况, 反推比对情况;公安部门分别对申请人拥有大型机动车辆情况和户籍情况进行核查, 杜绝申请人故意分户现象发生;房屋产权登记部门通过住房信息系统对申请人拥有的房产、房产交易信息进行核查;银行、证券等金融部门负责对申请家庭存款和所持有的有价证券情况进行查询;住房保障部门负责对各部门提供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比对, 准确掌握申请人家庭的资产情况。同时, 在信息核对过程中, 需明确收入核定系统在各个部门之间建立信息交换机制, 实施数据录入和核查单点管理, 部门核查人员不得泄漏申请家庭的资产信息, 有效保障被核查人员的隐私。

2. 加大审核信息公示力度。

定期向社会公示保障房承租家庭相关信息, 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同时, 加大举报力度, 设立专门的监督举报电话, 随时接受群众的监督、质询和举报, 对公众举报属实都进行一定的奖励, 使公示制度成为社会大众的监督工具。

3. 加大对虚假信息申报和寻租现象的处罚力度, 制定严厉的虚报处罚措施, 提高违法者的违法成本。

(三) 构建规范有序的退出机制

为了维护保障性住房的保障性质, 防止已经拥有其它住房或者实际居住条件已经不再困难的家庭占有社会公共资源, 以实现保障性住房的有效流转, 根据目前保障房退出难的现象, 住房保障部门必须从多渠道、全方位的角度去规范保障性住房的退出管理。

1. 加强日常动态监管。

为了使退出机制发挥效用, 住房保障部门应加大对住房使用的日常监管, 加强和规范保障房小区的管理, 建立一套有效的约束机制。首先是制定和完善保障性住房入户调查、租金征收、档案管理、个人信用、举报投诉等各项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 完善保障性住房信息披露制度, 逐步使保障房管理走向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再次是落实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和物业管理公司的监管责任, 要及时对保障性住房使用和承租家庭的人口、收入及住房变动情况跟踪了解, 建立健全日常动态的监管制度, 为退出机制的良性运行提供依托。

2. 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保障对象主动退出的优惠政策。

通过低息贷款等政策鼓励受保障对象优先进入下一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或者购买承租的保障房, 如重庆、青岛等城市实行保障房“租售并举”政策, 允许承租满一定年限、诚信申报家庭情况、遵守各项管理规定、按时缴纳租金的住房保障家庭优先购买保障性住房, 以彻底解决保障家庭的住房困难, 并实现住房保障退出, 这可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受保障对象退出保障房的积极性。同时, 彻底解决保障家庭的住房困难, 也可以缓解住房保障管理部门的的管理压力, 回笼了住房保障资金, 使保障性住房建设在资金上实现良性循环。

3. 对于无理拒不退出的家庭, 采取多种渠道和手段实施退出。

第一, 政治手段。联合社区、街道、基层派出所等部门, 上门做思想工作, 劝其主动退出。

第二, 经济手段。对拒不退出的家庭实施惩罚性的租金, 并将其不良行为记入诚信档案, 供有关社会主体依法查询。同时, 采取担保方式, 要求申请人提供担保人, 当申请人拒不退出住房时, 担保人要负连带责任。

第三, 舆论手段。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报道, 谴责强占社会公共资源的行为, 营造依法享受住房保障服务的良好氛围。

第四, 法律手段。在住房保障条列或住房保障法中, 明文规定超出保障条件或无资格享受保障者要限期退出, 否则应强制执行。

(四) 建立和谐长效的管理服务机制

加强保障房小区长效管理工作是提高承租家庭居住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是营造和谐小区的根本要求。常态化的长效管理服务工作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 因此, 只有集合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力量来提供综合性的社会服务管理, 更加注重多部门的协调配合和强化社区服务管理职责, 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服务和管理的目的和要求。一是搭建社区服务管理平台。结合保障房小区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 按照“服务凝聚人心, 服务共建和谐”的保障房小区管理理念, 通过政府引导, 深化和完善保障房社区治理机制, 建立和完善居民利益表达、诉求回应、矛盾调处机制, 适时推出针对保障性住房小区的服务管理机制, 使社区成为保障性住房小区后期服务管理的主阵地, 提升服务管理效能, 努力实现“小区和谐”, 促进“社会和谐”。二是建立多部门联动服务管理机制。由政府主导, 整合民政、社保、房管、劳动、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 畅通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健全联动服务管理机制, 并集中到社区开展公共服务。如:劳动、民政、社保等部门针对保障房小区住户广泛开展就业培训与指导, 民政救济帮扶等;教育、卫生、文化部门解决住户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 并通过开展知识讲座、安全文明居住教育、普法教育、感恩教育等活动丰富社区文化, 培养小区居民良好的居住习惯和公民意识。三是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广泛参与。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管理协同、资源共享”的管理思路, 以社区为载体, 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参与保障房小区的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 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如:在社会管理方面, 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以及不良青少年等人员的教育感化、帮困解难等各类协管工作;在社区服务方面, 鼓励社会组织为社区困难居民开展助业、助医、助学、助餐、助浴、助洁等单项帮困和综合帮扶活动;在社会事务领域方面, 鼓励社会组织承接调查、培训、调解、维权等事务性工作。同时, 为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管理的积极性, 政府部门、街道、社区按照各自职责从政策、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 并加强对其日常业务的指导和监督, 促进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基层组织和社会各界之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

如何做好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 篇8

一、住房保障档案的概念和归档范围

(一)住房保障档案的概念和基本分类

住房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进行基本保障,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住房保障档案,是指在住房保障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或者依法取得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可分为住房保障对象档案和住房保障房源档案两种类型。以余姚市为例,根据住房保障对象的不同,具体可分为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三种不同的住房保障类型。此外,纸质档案应当同步建立电子档案,各类住房保障档案之间应当彼此关联,相互印证。

(二)住房保障档案收集归档的具体范围

1.住房保障对象档案收集归档的范围

根据住建部《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住房保障对象档案指正在轮候和已获得住房保障的住房困难家庭或者个人的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范围为:

(1)申请材料:包括申请书,申请人的基本情况、住房状况和收入、财产状况证明,诚信申报记录等相关资料;

(2)审核材料:包括审核表,审核部门对申请人的基本情况、住房状况和收入、财产状况等审核记录;

(3)实施保障材料:包括轮候记录、实施保障通知书、房屋租赁合同、房屋买卖合同、货币补贴协议等相关材料;

(4)动态管理材料:包括对住房保障对象基本情况和住房、收入、财产状况等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审核材料,不良信用记录及违规行为查处材料,变更或者终止保障等动态变更材料。

2.住房保障房源档案收集归档的范围

根据住建部《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住房保障房源档案指已分配使用的保障性住房的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范围为:

(1)申请材料:包括房屋来源和权属证明材料,房屋地址、所属项目或者小区名称、保障性住房类别、房号、户型、面积等情况记录材料;

(2)使用管理情况材料:包括房屋承租人、租赁期限、租金标准、租金收缴,房屋购置人、购置价格、产权份额,租售转换、上市交易,房屋入住、退出交接手续等情况记录材料。

二、住房保障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业务,轻档案

在具体的住房保障工作过程中,各县市区往往重视住房保障审核分配环节政策法规的贯彻实施,忽视后续的档案管理工作。一些县市区虽能根据上级的法律法规,及时跟进出台一系列住房保障政策,但在住建部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办法》以来,各县市区出台相关住房保障档案管理细则的少之甚少,比起对业务的重视度而言,对档案的关注度显然是欠缺的。《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办法》只是针对普遍情况适用的管理办法,由于各地的住房保障工作开展情况不一,需要及时跟进相对应的档案管理配套政策,才能不断建立和完善各地的住房保障体系。

(二)重纸质,轻电子

在新形势新条件下,人们对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要求日益提高。但目前,一些县市区的住房保障主管部门未将住房保障审批纳入政务网审批流程,仍以纸质资料审核为主,因涉及的部门多、资料多、流程多,导致审批时间过长,工作效率极其低下。有时一本纸质档案需数次流经同一个工作人员之手,导致多次重复翻阅,降低工作效率,且在流转到不同的审核部门时,经常还会因为个别工作人员不慎,发生保障对象档案资料流失或破损现象,最终导致申报家庭因补交资料而引发不满情绪,不利于维护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三)人员散,专业弱

由于住房保障工作的专业性和动态性,档案材料的归集形成在具体的工作部门,但归档又在不同的工作部门,加上保障家庭成员的人口、经济收入和住房登记等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导致保障档案资料会不断发生变化。由于专职档案员对于住房保障档案材料的增减、更新不易把握,加之从事保障工作的业务人员因机构编制紧等原因,临聘编制的工作人员占多数,流动性较大,给住房保障档案的管理工作带来一系列不稳定因素。同时,对住房保障档案管理人员缺少相应的专业培训,容易因专业基础薄弱,导致收集归档的材料不全、更新不及时,影响日后的利用效率。

三、加强住房保障档案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一)健全制度,不断完善管理体制

做好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一是明思路,重发展。从提高认识入手,加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感。改变工作思路,将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年度重要工作日程,将其作为民生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和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工作来抓。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提高保障工作的高效性。加大对档案管理人员、现代化办公设施设备的投入,逐步解决人员编制问题,减少工作流动性,提高办事效率。三是加强监督管理力度,规范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住房保障主管部门负责本市住房保障档案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定期对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依法行使监督和指导职权,对违反档案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及时进行处罚,进一步健全档案的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好管理细节。

(二)转变思路,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新形势下的住房保障工作需要大量运用先进科学技术,从事该业务工作的人员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要与时俱进,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具备住房保障档案现代化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当下建立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是时代的需要,通过利用档案特别是电子档案可随时掌握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材料的审批情况、住房保障对象的情况及实物购房或实物配租情况、货币补贴发放等情况,运用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对住房保障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各级各类报表的生成和管理,大大提高工作效能。同时,在住房保障档案最初形成时就保证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双套并存模式,特别是通过网上审批,一方面可以实现各部门信息数据互通共享,另一方面有利于缩短审批时间,同时避免纸质档案在流转审批过程中丢失,加快实现住房保障的规范、高效和动态管理。

(三)加强培训,提高档案专业管理水平

由于住房保障档案形成量大,专业性和政策性强。如果将档案全部移交给本单位综合档案室,将大大增加专职档案员的管理负担,而且专职档案员缺乏住房保障的相关业务知识,不利于该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如果存放在业务工作部门,虽然利用方便,但不利于档案的安全保管。因此,建议建立住房保障专业档案室,由该业务科室的人员专人管理住房保障档案。同时,需进一步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在不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的同时,加强住房保障主管业务部门、审批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住房保障档案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做好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档案管理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丰 王磊.保障性住房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山西档案.2008.05

2.谢小红.保障性住房档案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兰台世界.2013.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CJJ/T117建设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保障与城乡建设部.CJJ/T158城建档案业务管理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上一篇:“三华”读后感下一篇:写给日本人民的公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