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管理现状调研报告

2024-08-16

保障性住房管理现状调研报告(精选8篇)

保障性住房管理现状调研报告 篇1

保障性住房管理现状调研报告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党中央进一步加强民生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民生工程。按照市政协常委会工作重点安排,市政协牵头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和有关部门领导组成视察组,于3月27日至23日深入到廉租住房等地,从规划布局、质量安全、施工管理、配套服务等方面,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听取了市建设局对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情况的介绍。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情况

(一)廉租住房建设及管理情况

根据《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规定,我市廉租住房采取发放租赁补贴为主,实物配租为辅的方式。保障对象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并已接受民政部门连续救助六个月以上、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2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户。据

年调查统计,全市共有

户、人符合住房保障条件。

2007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我市紧紧抓住国家加大保障住房投入的机遇,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优化支出,完善措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止2010共争取我市廉租住房建设任务是4146套20.3万平方米,总投资为2.4亿元,其中:9.911万平方米、2057套已建成,已安排入住5.475万平方米、1145套;在建10.395万平方米、2089套。

廉租住房建设资金实行专帐核算,专款专用,严格逐级审批,按照工程进度拨付。截止年9月底,累计拨付上级补助及配套资金14700.91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7093万元、省级补助资金3260.62万元,市级财政预算补助资金1434万元,分配公积金增值收益2461.18万元,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安排452.11万元。完成投资1.2亿元。

(二)住房租赁补贴发放工作

我市从2007年开始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全市住房租赁补贴到位资金4277.59万元,截止年6月,全市发放住房租赁补贴513.92万元,结余3763.67万元。年9月底全市应保障低保家庭户数有3431户,已实施保障3291户,其中实物配租1145户、租赁补贴2146户,享受住房保障的家庭占全市城镇家庭户籍总数143026户的2.3%。

(三)经济适用住房建设

在加快推进廉租住房建设,发放住房租赁补贴的同时,积极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年,省下达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86万平方米,实际实施60.442万平方米。其中:年下达20万平方米,实施14.6万平方米;年未下达计划;2007年下达50万平方米,实施45.6万平方米;年12月下达16万平方米,尚未实施。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按照要求成立了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由建设、发改委、财政、监察、民政、国土资源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负责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全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工作,各县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从而保证了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全面调查摸底,制定建设规划。根据调查摸底掌握的情况和国家的政策要求,把保障性住房建设纳入中心城区和各县《住房建设规划》范围,同时建立了住房保障对象档案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一是按省政府要求编制了——2011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二是制定了《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市廉租住房申请审批管理工作规程》,为廉租住房建设、管理提供了依据。

(三)明确责任,强化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为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任务的完成,市政府分别与各县(区)和有转自http://关部门签订了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责任。在项目建设中,建设部门按照《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廉租住房质量管理的通知》规定,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按工程招投标、施工图审查、质量监督、工程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执行,同时加强对在建项目实施全程监管,确保了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四)认真把好分配关。严格执行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公示、轮侯、复核、退出制度,做到了信息公开、政策透明、操作规范、分配公平。

三、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年开始实施廉租住房建设以来,项目总投资达24349万元,中央和省级补助10353.62万元,各县应配套13995.38万元。由于地方财力困难,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到位。根据云政发【】145号文件要求,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对象将调整为:城镇人均月收入980元以下、人均住房面积13平米以下的住房困难家庭(包括乡镇中心学校教师和卫生院、计生服务站职工周转房)。保障面进一步扩大,建设和管理任务更加艰巨。

(二)建设用地落实困难

建设用地一直是困扰廉租住房建设的主要问题,各县对廉租住房建设用地给予了极大倾斜和支持,但由于前期工作滞后,土地征用和报批不及时,导致项目推进缓慢。

(三)管理机构不健全

目前各县区均没有设立住房保障工作机构,没有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一个县只有一个兼职人员),工作经费没有保障,管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四)经济适用住房保障作用不明显

目前各县区具有完全产权的商品房房价在1400元至2000元之间,而经济适用住房的成本价达1400元,属于小产权房,房价差距小,购买率低。

四、几点建议

(一)切实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大局意识,搞好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把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协调解决好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让广大困难群众充分享受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

(二)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廉租住房建设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规定渠道落实资金。按规定各地应将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建设;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建设的资金比例不低于10%;从县城以上房地产开发税收中拿出不低于10%的资金支持廉租住房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并在贷款利率、期限等方面给予优惠。同时采取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建设、政企共建等办法,缓解资金压力。

(三)千方百计落实建设用地

统筹安排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对住房保障规划和计划安排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建设用地。

(四)健全完善管理机构

要建立健全各级住房保障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按照同等条件下低保、特困家庭优先的原则,完善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公示、轮侯、复核、退出制度和社区、街道办事处(乡镇)、住房保障部门三级审核公示制度,规范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严格建设资金和补贴资金财政专户管理制度,确保资金安全、透明、高效管理使用。加强廉租房分配管理,廉租住房和配套设施建成完工且具备入住条件的,一个月内必须安排保障对象入住,避免国有资产闲置浪费。

(五)规范保障标准及租赁补贴

廉租住房保障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控制在人均13平米左右,单套建筑面积一般为50平米,考虑到部分人口较多和人口较少家庭的实际需要,还应规划建设部分60平米和35—40平米的户型,以满足不同家庭的住房需要。经济适用住房单套面积控制在60平米左右。我市租赁补贴资金结余较大,应及时足额发放到符合保障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尽力实现应保尽保目标。

上一篇范文: 渔业推进发展调研报告 下一篇范文: 农村子女户口优惠调研报告

关于本站:中国最大的权威的公务员门户网站-公务员之家创建历经7年多的发展与广大会员的积极参与,现已成为全国会员最多(95.4万名会员)、文章最多、口碑最好的公务员日常网站。荣膺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与权威媒体推荐,荣登最具商业价值网站排行榜第六位,深受广大会员好评。

参考资料: http://

保障性住房管理现状调研报告 篇2

“十一五”期间, 随着中央政府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日益重视, 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呈现“加速跑”的趋势。2005年底, 全国累计用于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资金为47.4亿元, 而在“十一五”期间, 中央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补助资金为1336亿元。2005年底, 全国仅有32.9万户最低收入家庭被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 截至2010年末, 通过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 全国1500万户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解决。

在2006年底, 全国尚有70个地级城市未建立廉租房住房制度, 全国城市低收入家庭中, 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还有1000万户, 约占城市居民家庭总数的5.5%。2007年8月, 国务院出台《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 强调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 自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出台后,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开始进入建立、完善和有序发展的阶段。

2007年全国安排廉租住房资金77亿元, 超过历年累计安排资金的总和。2008年, 廉租住房保障资金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当年中央财政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181.9亿元。2009年保障性住房支出达到550.56亿元, 较上一年增长3.03倍。2010年中央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补助资金达802亿元。到“十一五”期末, 我国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为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制度初步形成。“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 强化各级政府职责,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 加快棚户区改造, 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未来5年, 我们将看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加速发展。

2、我国保障性住房的构成

保障性住房是与商品性住房相对应的一种概念, 指的是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家庭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随着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大规模建设, 住房保障范围从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 到林区、垦区、煤矿等棚户区居民, 再到中等偏下收入群体, 已逐渐形成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为主要形式, “低端有保障, 中端有支持”的住房保障政策框架。

(1) 廉租房

2006年之前, 廉租房建设推进速度非常缓慢, 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在2006年后, 我国廉租住房建设资金投入快速增长, 由1999年至2005年累计不足50亿元快速攀升, 2010年仅中央财政用于各地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的资金投入就达到330亿元。从廉租住房开工建设来看, 近年我国廉租住房建设亦呈现飞速增长之势。1999年至2005年全国廉租住房新开工量仅为2.5万套左右, 而2009全国廉租住房新开工量接近180万套, 远超2009年以前的历年累计数量。2009年我国还通过购买、改建等方式筹集廉租房近28万套。

按照《2009~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规划》的部署, 3年间我国廉租住房保障面会进一步扩大。从2009年起到2011年, 争取用三年时间, 基本解决747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三年内新增廉租住房518万套、新增发放租赁补贴191万户。2011年, 要解决204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其中, 新增廉租住房房源161万套, 新增发放租赁补贴43万户。2011年9月28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保障房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1]45号) 中提出, 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较多、小户型租赁住房房源不足的地区, 要加快建设廉租住房, 提高实物配租比例。逐步实现廉租住房与公共租赁住房统筹建设、并轨运行。

(2) 经济适用房

虽然1998年房改文件规定, 经济适用房应占据住房供应的主导地位, 但实际上经济适用房从未发挥过主导作用。经济适用房新开工房屋面积占全部商品房新开工房屋面积下降明显, 从1998年的17%降至2009年的4.6%。部分城市新建经济适用房的热情并不高。比如, 2009年常州和长沙暂停了经济适用房建设, 转而推出货币化补贴方案, 凡是符合经济适用房准入条件的家庭, 去市场上购买商品住宅, 每户可有8万元的政府补贴。特别是经济适用房“非保非商”的定位, 使得其运行机制一直无法完善。我国经济适用房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 是被过度强化的商品属性替代了社会保障属性, 引发了权力寻租。本该受益的中低收入家庭没有得到住房, 相当部分住房流入了政府官员及社会权力阶层等“非保障人群”手中, 从而使经济适用房失去了“社会保障”的属性, 受到社会的诸多质疑。

(3) 限价房

2 0 0 6年5月份九部委联合出台“国十五条细则”首次勾勒了限价房雏形。其中明确界定:“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土地供应, 土地的供应应在限套型、限房价的基础上, 采取竞地价、竞房价的办法, 以招标方式确定开发建设单位。”简称“双限双竞”。但事实上, 截至2010年, 我国的限价房建设规模都还很小, 仅北京、天津、广州、宁波、成都等少数城市有实质性动作。2010年1月, “国十一条”中要求各城市人民政府抓紧编制2010~2012年住房建设规划, 重点明确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等五类住房的建设规模。2011年1月, “新国八条”提出, 进一步完善土地出让方式, 大力推广“限房价、竞地价”方式供应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用地。房价高的城市要增加限价商品住房用地计划供应量。2011年9月, 《关于保障房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1]45号) 中提出, 要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安排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建设。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 严格执行建设标准, 单套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房价较高的城市, 要适当增加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供应。

(4) 棚户区

2008年下半年, 我国开始了对国有林区、垦区、棚户区工程的改造, 如今棚户区改造范围进一步扩大。2010年1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和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 全面启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 并提出力争从2009年开始, 结合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 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集中成片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 有条件的地区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总体目标。2011年9月, 《关于保障房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1]45号) 要求加快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 棚户区 (危旧房) 改造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发挥多方面积极性, 改造资金由政府适当补助, 住户合理负担。国有林区、垦区和工矿 (含煤矿) 棚户区改造, 企业也要安排一定的资金。棚户区改造要尊重群众意愿, 扩大群众参与, 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同时, 要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抓紧编制农村危房改造规划, 逐步扩大中央补助地区范围, 加大地方政府补助力度。按照统一要求建立和完善农村危房改造农户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加强资金和质量监管。

(5) 公共租赁房

随着廉租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力度的逐步加大, 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是, “夹心层”住房问题日渐凸显。由于有的地区住房保障政策覆盖范围比较小, 部分大中城市商品住房价格较高、上涨过快、可供出租的小户型住房供应不足等原因, 一些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无力通过市场租赁或购买住房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新职工的阶段性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矛盾日益显现, 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也亟须改善。公共租赁住房就主要面向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供应, 单套建筑面积以40平方米左右的小户型为主, 满足基本居住需要。租金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结合当地实际, 按照略低于市场租金的原则合理确定。

2008年年初,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表示, 要加大租赁市场方面的探索工作, 以有针对性地解决既不符合保障性住房供应条件又无力购买普通商品住房的“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将研究制定《公共租赁住房指导意见》, 明确公共租赁住房供应对象等内容。2009年12月14日, 公共租赁住房被正式列入国家议事日程, 当日国务院常务会议, 专门研究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其中提出: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适当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公共租赁房用地供应。2010年6月, 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 弥补了长期以来“夹心层”住房政策的缺位。此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人表示, 公共租赁房将成为今后保障房的主要保障形式, 要重点建设30~40平方米的小户型公共租赁房, 加快解决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对于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引导合理住房消费、缓解群众住房困难, 实现人才和劳动力有序流动、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保障房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1]45号) 要求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公共租赁住房供应, 人口净流入量大的大中城市要提高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比重。

3、“十二五”期间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的宏大目标

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的重大举措。中央政府提出的目标, 是在“十二五”期间新建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 到2015年实现保障性住房的覆盖面达到20%, 远高于2010年7%的水平。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使城镇中等偏下和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新就业职工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具体安排是2011年开工建设1000万套, 2012年再建设1000万套, 2013~2015年每年建设500~600万套。 (见图1)

数据来源:Wind资讯, 工行投行研究中心

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面向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供应,

公共租赁住房以单套建筑面积4 0平方米左右的小户型为主, “十二五”期间经济适用住房的单套建筑面积将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如果保障性住房按照每套50平方米计, 3600万套住房就有18亿平方米。而2006-2010年的5年时间里, 我国住宅销售面积合计为3 5.8 6亿平方米, “十二五”期间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面积将是“十一五”期间整个住宅销售总面积的5 0.2%;在过去的5年里, 我国住宅竣工面积合计为25.96亿平方米, “十二五”期间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面积将是“十一五”期间整个住宅竣工总面积的6 9.3 4%。 (见图2)

中央政府在2 0 1 1年的施政举措中, 是将保障房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工程。今年将建设的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包括三个部分:一是400万套棚户区改造住房, 二是经济适用房和两限 (限套型面积、限销售价位) 房200万套, 三是公共租赁住房220万套和超过160万套的廉租房。 (见图3)

2010年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为9.3亿平方米, 约900万套, 全国商品住宅竣工面积为6.1亿平方米, 约600万套。2011年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 如果商品住房按照2010年的规模来向市场提供的话, 今年我国会头一次实现在住房供应方面, 保障类的住房超过市场类住房的总量。

2011年2月24日, 在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上, 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协调小组与各省级政府通过签订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责任书的形式, 将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分解到各地。保障性安居住房工作协调小组系由国务院各相关部委组成,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任组长, 办公室设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国家审计署都是该协调小组的成员单位。根据责任书, 地方政府在2011年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 必须在10月31日前开工建设。届时, 住建部将联合监察部、审计署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进行检查, 对于未能按期开工的地方政府, 视情况对其行政首长负责人进行问责。保障性住房建设考核目标量化, 标志着有史以来中国最大规模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面启动, 中国进入了大规模建设保障房的时代。

数据来源:Wind资讯, 工行投行研究中心

数据来源:工行投行研究中心

2011年9月28日, 《关于保障房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1]45号) 明确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负总责;市县人民政府具体实施, 负责落实项目前期工作、建设资金、土地供应、工程质量监督、保障性住房租售管理和使用监管等。省级人民政府要指导市县人民政府, 加强住房保障管理机构和具体实施机构建设, 充实工作人员, 落实工作经费。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 周密部署, 精心落实, 注意总结经验, 优化审批程序, 简化办事手续, 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廉洁工程、平安工程、放心工程。同时, 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监督检查, 全面落实工作任务和各项政策措施。住房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门要制定具体考核办法。住房城乡建设部、监察部等有关部门要建立约谈和问责机制, 对项目资金土地不落实、政策措施不到位、建设进度缓慢地区的政府负责人进行约谈。对没有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地区, 监察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要视情况对其政府负责人进行问责。要严格规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程序, 加强资金监管。对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分配和管理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的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 要依法依纪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 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同时, 要求市县人民政府向社会公布年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计划、项目开工和竣工情况, 以及项目名称、建设地址、建设方式和建设总套数等。

4、公共租赁住房是保障性住房发展的重点

近几年来, 通过棚户区改造等措施, 我国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解困面不断加大, 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或看到了希望。现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 部分中低收入居民既不住在棚户区, 也不符合申请廉租住房条件, 又没有能力通过市场购房改善居住条件, 处在“夹心层”的位置。帮助这部分群众解决基本住房问题, 是一个亟待破解的课题。在一些发达国家, 公租住房是解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的重要渠道。如在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 公租住房占保障性住房的比重很高, 占城市全部住房的比重也在20%以上;有的国家还通过立法规定公租住房占城市住房总数的比重, 这些做法值得借鉴。

2008年年初,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表示, 要加大租赁市场方面的探索工作, 有针对性地解决既不符合保障性住房供应条件又无力购买普通商品住房的“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问题。2009年12月14日, 公共租赁住房被正式列入国家议事日程, 当日国务院常务会议, 专门研究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其中提出: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适当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公共租赁房用地供应。2010年6月, 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 指出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是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培育住房租赁市场、满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的重要举措, 是引导城镇居民合理住房消费、调整房地产市场供应结构的必然要求。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精心组织, 加大投入, 积极稳妥地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此后, 公共租赁住房成为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重点。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现状与未来 篇3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我国绝大多数市县政府已普遍建立了保障性住房制度与供应体系。按供应对象的可支付水平,全国各地市县政府已推出了包括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和两限商品房四类保障性住房,但全国各地普遍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主向中低收入供应保障住房。

1998年,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全面停止福利分房,采取了住房分配货币化和市场化的彻底改革。但如何让处于中低收入的家庭能够买得起适宜的住房的问题也同时摆在了我国各级政府的面前。1998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标志着以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多层次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基本建立。

自1998年初步建立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住房保障体系后的10余年问,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就始终在质疑责难声中、在各级政府美好的愿望中、在广大中低收入群众的期盼中,始终不懈地建设着。10余年来,虽各级各地政府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更新政策、制定规划、加大投资力度,但终因一方面政策、制度还存在严重缺陷、执行乏力,另一方面保障房需求远远大于供给,最终致使保障房的保障作用和功能大打折扣,“保障性住房的初衷彻底被扭曲”。当前,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已无法回避,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

一、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一是政府投入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二是政府投向保障性住房的土地放量过少。因此造成保障性住房的市场供应严重不足,特别是解决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建设无法满足众多特别困难的家庭需要。根据收入测算,属于中低收入的家庭一般占社会总家庭的比重为80%。也就是说,市场上住房总量的的80%应纳入保障房体系供应。但事实上,不论从保障房的投资总额,还是开工面积都远远低于一般商品房的水平。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低收入家庭的产生,有限的政府投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低收入的家庭的住房问题。短时间内,政府不可能解决大多数家庭的住房问题。

二、保障房类型体系不清。目前,政府向社会家庭提供的保障住房类型主要包括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两限房和公共租赁房四种类型。有些地方为了回笼资金,廉租房也公开向社会出售,成了事实上的“廉售房”。而各类型保障房之间的衔接关系不能很好地覆盖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出现了“租不到、买不起”或“买不到也买不起”的夹心层家庭。这主要是因为保障房类型体系设计不合理造成。缺乏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家庭需要的差别化保障住房体系的详细设计,对各种房型的保障功能定位不清、保障层次的厘定不明。

三、居民收入审查形同虚设。按政策规定,保障性住房只能出租或出售给中低收入的家庭,但在现实中,这一规定已经基本失去了意义。不排除保障房还是解决了一批生活非常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但一些保障性住房被高收入家庭或已有一套或多套住房的家庭所租用或购买,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众多学者呼吁取消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原因。出现问题根本的原因就是形同虚设的审查制度以及缺少相应的公开透明的程序所造成。众所周知,按照我国目前的就业用工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税收制度、家庭理财体系(包括家庭储蓄、投资、继承,等等),就凭单位一纸证明很难核定一个家庭的收入水平或财产价值。而在核定上述收入上,又没有详细的规定。因此,在收入核定上,瞒报、少报、不报现象普遍存在,弄虚作假随处可见。造成这种审核失控局面的原因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成分。如果我们在主观上,加强审核管理、改进审核办法,也能够大大提高家庭收入水平的准确度。可惜,在这方面,还没有引起各地政府的重视。

四、保障房标准过高。关于保障性住房的标准也是备受争议和被广大群众、专家学者关注的问题。为了满足部分人的不当需求,将经济适用房的“经济、适用”的要求抛在一边,曾一度出现超大面积、超高标准流行的风潮。经济适用房变成了面积200~30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复式房”或“经济适用别墅”。同样人多地少且住房保障制度运作良好的香港地区,廉租房(公屋)和经济适用房(居屋)面积分别在30平方米(4口之家)和60平方米以下,而我国内地的面积标准大都超过90平方米。经济适用房还存在功能或用材标准过高的问题。有的经济适用房有复式层、大露台、大阳台、高档外装修,等等。而香港的经济适用房则是在保证基本功能和建筑质量的基础上,尽量减少一些档次较高的功能或用材,如香港经适房一般就没有窗台。标准过高,势必造成总价过大,中低收入人群同样买不起,最终还是落人高收入群体家庭,也就失去经济适用的意义。标准过高还会大大降低保障房的供给,加剧房源紧张的局面。

五、缺乏科学的轮候制度。保障性住房的分配是公共资源的分配,必须按照一定的公平合理的规则进行,不能采取市场的方法。除了严格的资格准人制度外,还要有科学合理的轮候制度。在保障性住房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轮候制度才能保证资源分配的有效性和公平性。我们现在采取排队、先到先得,或大规模抽签的做法存在着很多弊端。第,严重失去了公平性;第二,容易造成群体事件;第三,还会给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第四,容易滋生腐败行为。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最大的缺陷之一就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轮候制度,以至于大量出现分配不公、事件频发、不法分子猖獗、腐败横生的局面。

六、定向分配导致变相福利分房。保障性住房应该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出租或发售,任何符合条件的中低收入家庭都有资格按照公平合理的轮候顺序租到或买到保障性住房。然而,很多地方政府推出的经济适用房或两限房部分或全部被指定给特定的单位或特定的群体租用或购买。更有甚者,分配到特定单位或群体后,在分配时,就演变了福利分房,按照职务高低、资历深浅,不管是否具备经济适用房的资格,都可购买。定向分配造成了许多高收入群体具有购买保障性住房的机会,严重损坏了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公平性,剥夺了社会上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权利和利益。定向分配还很容易向特权阶层倾斜,也容易助长腐败行为。不少地方超标准建设的公务员小区就是典型事例。定向分配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历史的倒退,而其又在缺失了福利分房时代的严格轮候制度特定环境下,给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制度造成了混乱或产生特权的集体寻租行为。

未来

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制度自从建立那天起,就带着先天不足,在质疑声中一路走过10余年的历程。虽然说10

nlc202309022214

余年来保障住房的建设解决了一些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困难,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原本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保障性住房在现实操作中难以实现政府的初衷,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日益暴露和突出,使保障性住房的发展面临着重大考验。

历年“两会”期间,包括经济适用房在内的住房问题,都会引发代表委员对保障性住房建设方式的激烈争论。针对保障性住房中的主体——经济适用房的未来发展形成了三派观点:一派观点是肯定经济适用房在保证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平抑商品房价格、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促进城市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认为必须坚持,并逐步完善该制度;另一派观点是强烈建议取消经济适用房制度,认为经济适用房在解决我国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上收效甚微,还导致了许多问题,如政策失效和滋生腐败等;第三派观点是认为国家应该转变经济适用房制度,在保障性住房政策思路上,积极探讨廉租房的建设,以此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那么,如何看待我国保障性用房的未来发展,则是摆在中国政府、专家学者、社会大众面前的一个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从理论上分析,拥有适当的住房是每一个人生存的基本权利之一,与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保障一样,也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障每一位公民的基本住房权是政府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而从实践上看,世界各国和地区也普遍实施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住房保障制度,而且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社会效果。因此,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建立有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从我国10余年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成果上分析,虽然存在不可回避的严重问题,但保障房建设取得的成绩也显而易见。首先,确实有一大批中低收入的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理想。保障性住房制度是从低收入到高收入次序解决住房问题,而商品房制度在市场机制中,客观上永远是从高收入到低收入次序解决住房问题。如果没有保障性住房制度,中低收入家庭将会长期或永远也不能获得基本住房权。至少,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实施,让一部分中低收入的家庭实现了住房梦,让更多的家庭也看到了拥有住房的希望。因而,在众多的质疑声中,也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和家庭的认同。其次,保障房建设对调控房地产市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已将土地供给作为第四大宏观调控手段,保障房的建设就是土地宏观调控的有力政策工具。通过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减少商品房用地投入市场,可以降低房地产总体价格水平,既能拉动经济增长又能抑制房地产过热。实践证明,一些以保障住房供应为主题的国家或地区,如新加坡、我国香港,住宅市场运行都较为平稳。

为此,我们看到,10余年来,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不但没有削弱或停止,而且越来越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也逐步得到广大专家学者和社会群众的认同。近几年的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和投入说明,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而已经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中的《住房保障法》则会将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地方政府已充分认识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少地方政府开始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各地根据中央的政策,正在迅速完善保障住房体系建设、制度体系建设、投资体系建设。未来,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将成为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的主要途径。

发展障碍

然而,要想建立一个有效的住房保障体系,还必须克服一系列制度上的发展障碍,深入研究保障性住房制度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而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障碍还要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基本制度改革和完善的基础上得到根本消除。保障性的住房建设实际上是一个长期需要落实的政策,这个政策不可能凭一次运动或者一次运动型的整顿得到很好的效果。

现行土地出让制度客观上形成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必然造成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和投资不足。地方政府一时不能摆脱“土地财政”的依赖,商业用地供应比例过高,而保障性住房供应比例过低的局面就会存在。而土地收益游离财政预算之外或用途监管失控,更不能保证用于民生的保障性住房投资得到满足。土地出让制度的确立虽说是我国土地使用制度的发展进步,但在缺少相应制度,如物业税制度、土地收益的使用及监管制度等调整与约束,则会形成保障住房制度建设的障碍。

不合理或缺失的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个人税收制度、信用制度和财产登记申报监管制度阻碍了保障性住房制度建立、完善和实施。特别是我国目前的收入与个人税收制度,以及财产的登记制度(如房产登记)不能为申请保障性住房提供可靠的收入及个人资产审核的依据。这就很容易造成申报者、申报人所在单位和审核者的弄虚作假行为。而对于弄虚作假行为没有相应完善的制度加以规范和制裁,特别突出的一点就是没有明确应该纳入刑法调节范围的行为。

缺乏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透明的程序,也是影响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分配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缺乏公开透明的程序和实质性信息披露,而带来的不同程度的暗箱操作,弄虚作假已引起学界和公众强烈反响,甚至呼吁取消经济适用房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进程的背景下,要真正做到信息公开、程序透明,还要相关部门做出巨大努力。

以部门和单位为基础的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体制还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分配方式。以部门或单位定向分配以及单位集资、单位自建与单位内部分配的住房分配形式消减了保障性住房的社会供应能力,加剧了不合理程度,也带来了保障性住房分配的严重不公平性和集体寻租行为、乃至个人寻租行为。以部门或单位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和管理的体制会严重阻碍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保障性住房管理现状调研报告 篇4

自查报告

根据市房地产管理局转发的建保函[2010]19号文件精神,现将我县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情况

㈠相继出台了《嘉祥县城区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工作实施细则》(嘉政办发[2007]42)号文和《关于审核认定廉租住房保障家庭有关问题的通知》;《嘉祥县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嘉政办发[2008]38号)及配套政策。

㈡落实住房保障统计报表制度,明确专人负责,确保能及时、保质、保量地报送各类统计报表,统计数据能做到及时整理并归档保存。

二、廉租住房建设管理情况

㈠租金补贴,我县自2007年实施廉租住房保障,采取租金补贴的方式,保障家庭201户,每人保障15平方米住房面积,每平方米每月补贴2元租金,2008年140户申请购买了经济适用房,3户因不再符合保障条件停止发放补贴,截至今年上半年享受保障的家庭还有161户。

㈡实物配租,2009年9月开工建设100套廉租住房,每套建筑面积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建设用地面积4100平方米。该项目计划投资600万元,由县财政全额拨款,目前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

三、存在的问题

㈠住房保障管理和工作机制不完善。在保障对象的认定、准入和退出等方面还存在不足;统计报表人员是半路出家,专业性不强,缺少必要和正规的专业技术培训与学习。㈡动态管理存在难度。住房保障要根据保障对象家庭收入和住房的变化而调整,保障对象有进有出,但现实中动态管理难度较大。

㈢住房保障建设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国家规定,廉租住房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为财政预算、土地出让净收益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等。目前,我县住房保障建设资金仅来源于财政预算安排,需要筹集资金保证廉租住房建设制度的实施。

四、下步工作措施

㈠健全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各项配套政策,制定实施《嘉祥县廉租住房管理办法》、《2010廉租住房保障家庭审核认定方案》等配套措施,为住房保障工作提供科学的管理制度。

㈡统计工作。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工作素质业务水平。

保障性住房自查报告 篇5

平罗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12年2月 日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根据贵厅下发的《关于组织开展保障性住房分配及质量管理自查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我县严格对照自查内容,按照从基层到机关部门、成员部门到领导小组的方式,逐条逐项客观、实事求是地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住房保障工作总体概况

从2009年起,我县由完善政策、健全制度入手,不断创新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将住房保障工作纳入县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以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基本居住需求为重点,努力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稳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2011年我县共筹建、改造各类保障性住房4847套(户),新建住房面积35.91万平方米,总投资5.1亿元;其中:筹建廉租住房1525套7.62万平方米,总投资1.08亿元;新建经济适用住房3160套27.86万平方米,总投资3.82亿元;新建公共租赁住房72套0.43万平方米,总投资670万元;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90户,完成拆迁面积0.99万平方米,支付拆迁补偿资金1291万元。

二、保障性住房分配及质量管理实施情况

(一)分配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

1、建立健全住房保障政策体系。2008-2011年我县先后制定出台了《平罗县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平罗县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平罗县公共租赁住房暂行办法》《廉租住房分配方案》、《住房保障工作的实施标准》、《保障性住房实施方案》等20多项规章制度,在具体贯彻执行时,规定了申请及审核程序,明确各部门职责,严格确定保障对象的认定和补助标准,并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将廉租住房保障范围面覆盖至建制乡镇,低收入标准由50%提高到现在的60%;补贴标准分为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两种,享受低保的保障家庭按照每人每月6元/m发放,低收入家庭按照每人每月5元/m发放。

2、严格规范申请审核工作程序。为使保障性住房的审核公开、公平、公正,使其臵于社会监督之下,我县严格实行“三道门槛(即街道办(居委会)、民政、住建局)、两榜定案(即初审、复审公示)”的流程来确定保障对象,坚决杜绝虚报冒领。严格实行报名、公示制度,将申请条件及符合条件的保障家庭在电视台、政府信息网和户口所在地社区居委会进行公

2示,接受群众监督,对提出异议者,进行调查核实,并做出给予登记或不予登记的决定。

3、办理手续规范、统一。我县狠抓保障性住房申报制度,制定了工作流程和全套申请审批表格,对申请对象的住房和收入进行核定,制定了入户调查登记表、申请审核登记表、租赁合同、租赁证、租赁补贴协议等相关登记手续,办理手续规范、统一。

4、实物配租工作公开透明。对实施实物配租的保障家庭,我县每分配一批都将逐户调查核实一次,按照家庭住房困难程度、轮候制度等因素,认真进行梳理、汇总、分析确定实配对象,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公示无异议的,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后批准实施。实物配租住房楼层分配,一层楼房优先安排持有肢体一级、二级残疾证的保障家庭和申请人为65岁以上的(家庭成员)保障家庭,二层至六层的楼层选择,根据申请人年龄大小和身体状况分配,患有重大疾病、行动不便的优先安排低楼层。租金收取标准:其低保家庭1元/〃㎡〃月;超过保障面积的部分按 2元/〃㎡〃月标准计收;低收入家庭1.5元/〃㎡〃月;超过保障面积的部分,按2.5元/〃㎡〃月的标准计收。

5、加大信息宣传领导。充分利用电视台、政府信息网络和各社区宣传栏上向居民公开宣传廉租住房保障政策、申请条件、补贴标准、办理程序、服务电话等事项。同时还发布年内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套数、面积、建设地址、工程进度等情况的信息,让人民群众掌握其实施动态。

6、创新住房档案建设。在住房档案管理上按照“一户一档、户档相符”的原则,专门制作统一规格、统一内容的住房保障档案盒,并将保障家庭人员信息全部实行电子化管理,便于查阅核实,档案保存完整,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相符,归档及时,并且根据每年复核情况,及时进行补充更新,实现动态管理,目前我县建立廉租住房档案1374份,经济适用住房档案2158份基本实现了住房档案动态管理。

7、建立健全退出机制。为全面落实保障性住房退出制度,进一步强化监督检查机制,完善退出机制,从2009年起,由纪委监察局牵头,从建设、财政、民政、公安、城关镇等相关部门抽调具体工作人员进行复核,坚持定期不定期走访,核实其家庭住房、收入等情况,对收入超标、住房得到改善的家庭,及时取消其资格,并发放退出通知书,告知其不再符合保障标准的缘由,确保保障对象退出机制的落实。截止目前,我县共累计清退保障家庭227户,其中清退租赁补贴保障家庭222户,实物配租保障家庭5户。

8、后期管理的新格局。为加强对保障性住房的后期管理,对于政府主导参与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小区,通过和物业公司签订委管合同后,将小区整体移交物业公司统一管理。小区内的垃圾箱、垃圾清理工具等配套设施等费用一并列入成本造价

内,统一由政府“买单”。小区内的物业管理,采用物业公司和业主共管方式,物业管理费由廉租房承租的住户承担一部分,政府补贴一部分,并成立了廉租房业主委员会,让业主参与小区物业管理,承租廉租房的家庭适当减免相应的租金。

(二)工程质量管理情况

建设主管部门依法履行了工程质量监管职能。对参建各方质量责任主体的资质﹑质量保证体系﹑质量责任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审查。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各方主体履行了法定基本建设程序,认真执行施工许可、质量安全监督、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竣工验收及备案等制度;参建各方主体和施工图审查、质量检测等有关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健全﹑项目经理、总监理工程师等执业人员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主体结构质量,主要使用功能的实体质量,建筑材料、构配件、设备进场验收和复验制度,屋面、墙体、厨卫等重点部位质量通病防控措施的制定与落实,“瘦身钢筋”、新型墙材、建筑节能等突出质量的问题治理,分户验收制度的落实等参建各方质量责任行为到位,没有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工程使用原材料符合设计要求,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分户验收及(单位工程)竣工验收程序合法,工程质量合格。

(三)住房保障工作廉政风险防范情况

我县启动了保障性住房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建设,对保障性住房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开展(同步)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构建了工程建设职务预防的防控机制,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努力保障我县保障性住房建设顺利进行。一是明确职责,清权查险。制定了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开展专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实施方案,健全工程建设监督管理各项制度,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廉政建设责任制度、行政审批管理制度,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然,积极打造阳光工程,努力实现“工程优质、干部清廉、资金安全”的目标。二是协调配合,制度防险。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臵科学、程序严密、互相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对征地拆迁补偿款的流向、工程招投标、施工、监理、重要设备和材料采购、工程建设资金的管理使用、工程设计变更、质量监督和工程验收等重要环节加强监督,切实抓好预防职务犯罪措施的落实。协助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健全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三是动态监督,预警控险。以风险预警处臵为重点,设立举报电话、举报信箱和启动预防腐败网络平台,促进了权力规范运行、工作效能提高。

(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进展情况

2012年自治区下达我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计划数为2438套(户),其中:新建经济适用住房360套;新建公共租赁住房854套;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104户;实施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1000户;新增租赁补贴保障对象100户。我县

根据自治区上级主管部门2012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任务分解要求,为保证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如期完成,早在去年12月我县召开会议,对今年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2012年元月,县人民政府下发了《2012年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建设任务数,各部门职责,资金筹措的方式,落实优惠政策,强化质量监管等一系列工作要求。目前,我县今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顺利,已完成各类保障性住房的前期报建手续工作,包括优先安排土地供应、项目立项、用地规划、工程规划、环评等手续,现正在进行工程招投标程序。在资金筹措上,一是继续争取国家及自治区的补助资金,二是地方政府配套资金,由县财政部门年初就已制定了资金预算安排,确保各项目工程如期开工建设。

(五)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情况

我县于2006年建立个人住房档案的信息系统,全县所有商品房、二手房、商业用房,全部录入微机。我县有效地利用了这一信息平台,对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的申请对象的住房信息,输入微机内逐一查询,包括所有家庭成员信息。有效的遏制一些保障对象骗租、骗购的问题出现。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

(一)住房保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建设资金不足。资金不足成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一大瓶颈。虽然我县已采

取了财政拨款、银行贷款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资金筹措机制。当前我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城市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大部分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尤其是公共租赁住房和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上级补助资金远远不足以解决实际困难,资金来源不足制约着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的进展。因此,财政资金支持不足、来源渠道不规范、资金不稳定成为建设保障性住房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2、商品房住宅小区配建廉租住房建设进度缓慢。为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廉租住房保障任务,我县加大了廉租住房建设力度,2011年的筹集数量是2010年的2.8倍,为了不过分集中建设,防止“贫民区”的出现,我县今年在商品房住宅小区内配建廉租住房占到了总任务量的42%。由于大部分开发小区已在我县下达计划任务前就已立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些开发企业要从新变更规划设计,从新设计图纸,因办理这些前期建设手续周期较长,致使其施工进度缓慢。

3、基础配套设施跟进难。我县个别保障性住房建设地点选在了城乡结合部,这些地方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短期内没有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范围,这就给项目建设施工的供水、供电、排污、卫生管理等带来较大困难。同时,随着低收入家庭即将入住,群众对交通、教育、生活等配套设施建设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下一步工作

1、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和筹措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保障性住房建设补助资金。按规定比例提取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建设。加强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的沟通协

调,确保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部分足额返还用于廉租住房建设。积极开展市场运作,动员我县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进一步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优惠政策,可以免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一律免收,可以减半收取的一律减半收取。总之,我们将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保障性住房建设顺利推进。

2、狠抓工程质量监督不放松。按照住建部召开的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要确保工程质量安全。保障性住房的质量,事关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容不得半点疏忽。我县一直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管理,不因为是保障性住房就随意降低建设标准。将严格按照工程建设的相关程序,组织工程项目的招投标,选择技术力量强、社会信誉好、有责任感的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要严格对工程建设实施从项目立项、工程勘察设计、工程施工管理、工程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的监督管理。要明确设计、建设、施工、监理、质量监督等工程建设相关责任主体,确保房屋质量过硬,决不允许出现“豆腐渣”工程,真正让困难群众住上放心房。

保障性住房项目申请报告 篇6

I

目录

第一章 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1

一 项目申请单位概况..............................................................1 二 项目概况..............................................................................1 第二章 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3

一 发展规划分析......................................................................3 二 产业政策分析......................................................................5 三 行业准入分析......................................................................6 第三章 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7 一 资源利用方案......................................................................7 二 资源节约措施......................................................................7 第四章 节能方案分析......................................................................8

一 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9 二 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9 三 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9 第五章 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9

一 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9 二 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9 三 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规划方案..........................................9 第六章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10

一 环境和生态现状................................................................10 二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10

II 三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0 四 地质灾害影响分析............................................................13 五 特殊环境影响....................................................................13 第七章 经济影响分析..................................................................13

一 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13 第八章 社会影响分析..................................................................14

一 社会影响效果分析............................................................14 二 社会适应性分析................................................................15 三 社会风险及对策分析........................................................16

III

第一章 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一 项目申请单位概况

单位名称:XX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单位地址: 单位性质: 法人代表: 主要投资项目:

二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西安市XX区保障性住房建设 2 项目建设背景:

根据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中国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房安居工程。中央财政拟安排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助资金632亿元,比上年增加81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也就是说,今年要完成58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任务。其中,陕西将建经济适用房597万平方米。

5月5日,西安市政府出台《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扩大二手房交易四个方面提出16条具体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意见》将从 6月1日起施行。《意见》计划2010年及“十二五”期间,西安市每年 1 新增建设用地120亩,新增廉租住房25万平方米5000套,共配建廉租住房150万平方米,解决30000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同时将增加住房建设用地有效供应,土地利用规划中确保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用地规模占到住房用地规模的70%以上。西安xx区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正是在此背景下被提上议事日程的。3 项目建设位置:西安市XX区 4 建设规模:

根据项目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XX区保障性住宅楼建设项目总用地面积XXm2,总建筑面积XXm2,容积率XX,绿化率XX。工程项目方案:

总图布局

该项目总占地面积XX平方米,其中净用地面积XX平方米。场区四周皆为未开发的土地。5.1 建筑设计

建筑面积XXm2,共XX栋,XX户型,XX结构,工程建筑等级XX类,耐火XX级,结构安全XX级,抗震烈度XX度。装修室内为毛墙毛地,地面:XX ;外墙:XX ;内墙:XX;屋面:XX

;门窗:防火门/铝合金窗;安装:XX。

5.2 给排水设计

1、给水系统 用水量标准指标: 最高日生活用水量

未预见用水量

2、排水系统

排污系统: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生活污水量按日用水量的85%计算,污水总量为:XX m3/d。

雨水排除系统:结合场区地形,利用地势将雨水集中排入临近管网中。

5.3 电力电信设计 5.4 供热设计 5.5 消防设计 5.6 工程进度计划

XX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XX区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总工期为X个月,从XX年X月开始实施到XX年X月结束。资金筹措方案:公司自筹:XX万元

银行贷款:XX万元

第二章 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一 发展规划分析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西安市将建设保障性住房31.7万套,1598万平方米,新增廉租住房租金补贴7000户。启动128个城中村改造,完成85个村的整村拆迁,回迁86个村,每年新 开6个区管棚户区改造项目和土门商圈、纺织城片区国有棚户区改造工作,力争60%被拆迁群众回迁。会议要求,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特别是要加紧今明两年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开工,使确定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如期建成。

5月5日,西安市政府出台《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扩大二手房交易四个方面提出16条具体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意见》将从 6月1日起施行。要求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6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普通商品住房中廉租住房配建比例不低于5%,经济适用住房中廉租住房配建比例不低于15%,棚户区改造项目中廉租住房配建比例不低于30%。计划2010年及“十二五”期间共配建廉租住房150万平方米,解决30000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其次,集中建设廉租住房5000套,2010年及“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建设用地120亩,新增廉租住房25万平方米、5000套,合计新增廉租住房150万平方米,解决30000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新增廉租住房建设用地由市城改办在城中村改造项目中提供,交由市房管局组织建设,征地费用和建设资金通过市级财政资金、项目贷款、中省补助资金等渠道解决。为外来务工人员建一个“家”外来务工人员较集中的“四区一港一基地”以及沣渭新区、泾渭新区、大明宫地区、大兴新区、纺织城地区等,要制定2010年—2015年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建设规划,落实土地,落实 资金,统一建设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出租的住房,并纳入各单位综合考评。计划到“十二五”末,基本解决上述区域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

建设面向中低收入家庭销售的经济适用住房,在每年新增住宅建设用地中,确保不低于1000亩建设用地用于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经济适用住房户均建筑面积控制在80平方米。继续支持距离城区较远的独立工矿企业和住房困难户较多的企业,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经市政府批准,利用自有土地组织建设单位职工住房。计划到“十二五”末,基本完成全市单位职工住房建设任务。

二 产业政策分析

对本项目有影响的房地产行业的产业政策主要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城市房地产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8)131号,其核心内容是: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及棚户区改造问题。一是通过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和实施城市棚户区(危旧房、筒子楼)改造等方式,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二是加快实施国有林区、垦区、中西部地区中央下放地方煤矿的棚户区和采煤沉陷区民房搬迁维修改造工程,解决棚户区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三是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各地从实际情况出发,增加经济适用住房供给。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要相应加大投入力度,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对符合贷款条件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商业银行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同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开展住房公积金用于住房建设的试点,为拓宽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效益,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本地区部分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补充用于经济适用住房等住房建设。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试点方案。

三 行业准入分析

本项目建设单位XX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符合XX省对房地产企业市场准入的各项规定与要求,目前XX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已具备营业资格和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公司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为:XX 公司的资质为XX。

该公司具有开发该项目相应的开发资质。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XX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能达到行业准入的条件

第三章 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一 资源利用方案

本项目涉及的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本项目涉及土地资源XX平方米,主要为建设用地。项目建设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要求,加强建设用地管理和集约利用。

其次,本项目涉及的资源是水资源。水资源主要是生活用水,用水量为XX,年用水量约XX万吨,供水由市政供水管网直接接入。小区内管网沿道路敷设,接各用水单元,可以满足本项目的需求。

二 资源节约措施

水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而缺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水资源的节约意义重大。水资源的紧缺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人类生活中所消耗的水资源在水资源消耗总量中占着很大的比重。同时,土地资源同样具有稀缺性,由于经济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农业用地转换为城市用地,耕地资源锐减,在开发新的土地时,面临着土地资源储量有限,后续利用空间不足的难题。面对这两大难题,本项目对水土资源的节约做了如下措施

(1)水资源节约措施: 应采用节水型工艺和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水源无效消耗。2 供水系统采取防渗防漏措施,应尽最大可能减少跑、冒、滴、漏水现象,杜绝水量流失。循环水理,二次水的利用等多种节水措施,提高废水的回收率和重复利用率。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污水都直接排入污水管道,这种传统做法对水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4、积极开展节约水资源的宣传,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自觉建设节水型社会。

5、安装计量表,便于管理和考核。(2)土地资源节约措施: 在项目建设方案中,强化节约用地。项目用地与当地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和行业区域规划。2 项目建设方案符合节约使用土地的要求,项目土地性质全部为建设用地。项目在建设方案研究中,将土地占用情况作为方案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对各种设施用地进行统筹安排,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第四章 节能方案分析

能源是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供应一直十分紧张,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建筑能耗包括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30-40%,建筑节能是整体节能工作的重点,搞好建筑节能工作对节约能源和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实现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措施。国家发改委《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确定“十一五”期间,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

一 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二 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三 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第五章 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一 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

西安市XX区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选址于XX地,规划用地面积XX平方米。

二 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

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与XX年X月X日获得XX地,公正合理,现已手续齐全。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项目建设符合西安市总体规划,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具有合理性。

三 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规划方案

该项目用地是通过国家划拨所得,不存在拆迁和移民安置问题。

第六章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一 环境和生态现状

项目用地地形完整,场地稳定,地表未发现不良地质作用。适宜兴建高层的建筑物。本项目的区域环境质量较好,目前地块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场界各测点昼、夜噪声监测值均低于《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相应的标准限值,说明本区域声环境质量现状良好,达到环境功能要求。

二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的建设营造了适宜居家生活的舒适环境;而本项目绿化及环境工程的实施,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很好地改善了区域的环境质量。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对项目地块本身乃至周边区域环境生态的改善是非常有利的。

三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针对项目建设期和运营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以下保护措施

(1)污水

主要是施工过程的建筑污水,污水排放须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污水管应与社区污水管线、城市下水管线连接,确保排污通畅,严禁施工污水向临近的水域排放。施工废水对环境影响不大。

(2)废气

施工期间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排放的废气中含有CO、NO2、THC等污染物,通过类比分析,废气的影响范围在附近50~100m内,100m外基本无影响。

(3)扬尘

工程基地开挖、施工过程、材料装卸、运输车辆行驶造成的扬尘均会造成粉尘污染。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地基开挖的施工管理,对车辆轮胎实施保洁措施,避免沿途撒落泥土,天气干燥应定期实施洒水降尘,建筑工地原材料露天堆放时要覆盖,施工场地须设置临时隔离墙。

(4)固体废弃物

施工产生的废弃土方、建筑垃圾等,如管理不当会影响施工区周围景观,并有碍道路通行。建议本项目废弃钢铁统一收集,交由回收公司回收,施工建筑弃渣及弃土由建设局审批后,运至指定地点堆放,运输车辆要覆盖蓬布以防止废弃物洒落造成二次污染。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清运因施工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并妥善处置,因施工给绿化造成破坏的,要恢复植被。

(5)噪声

各种施工机械的施工噪声及建材、建筑弃土运输车辆行驶、装卸时发出的噪声对附近环境影响较大。为减少施工期产生的噪声污染,必须加强施工管理,合理布局施工设备,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对高噪声施工设备采取必要的减振、降噪处理,在中午(12:30-14:30)和夜间(22:00-次日6:00)禁止施工,如因工艺需要在夜间施工的,必须取得有关部门的批准,方可施工。(6)室内环境污染控制

为预防和控制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产生室内环境污染,保障业主健康,项目建设必须依照《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30325-2001要求进行。

① 材料选择

a.粘合木结构所采用的胶粘剂可能会释放出甲醛,以游离甲醛释放量不大于0.12mg/m3的标准进行控制。

b.壁布、帷幕等经粘合、定形、阻燃处理后,可能会释放出甲醛,游离甲醛量也不应大于0.12mg/m3。

c.由于沥青类防腐、防潮处理剂会持续释放出污染严重的有害气体,严禁用于室内木地板及其他木质材料的处理。

d.预防织物和木材用阻燃剂释放氨气造成污染。

e.脲醛树脂泡沫作为室内保温、隔热、吸声材料时会持续释放出甲醛气体,本项目应考虑采用其他类型的材料代替。

② 工程施工

a.室内装修工程所采用的稀释剂和溶剂按国家标准《涂装作业安全规程》GB7691第2.1节的规定“禁止使用含苯(包括工业苯、石油苯、重质苯,不包括甲苯、二甲苯)的涂料、稀释剂和溶剂。”

b.严格遵守国家标准《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涂漆前处理工艺安全及其通风净化》GB7692-1999第5.2.8条“涂漆前处理作业中严禁使用苯”和第5.2.9条“大面积除油和清除旧漆作业中,禁止使用甲苯、二甲苯和汽油”。

③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涂料、胶粘剂、处理剂和溶剂后应及时封闭存放。使用剩余的废料及时清出室内,不在室内用溶剂清洗施工用具。

四 地质灾害影响分析

五 特殊环境影响

本项目地块内部及周边无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风景名声和自然景观等特殊环境,因此项目建设不会对这些特殊环境产生影响;若施工过程中发现有文物、古迹等,则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七章 经济影响分析

一 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 编制依据:

(1)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的有关规定进行评价

(2)有关税收及财务指标依据国家现行税法及财务会计制度(3)xx地区有关市场行情(4)企业提供的相关资料 2 项目开发收入: 3 盈利分析:

第八章 社会影响分析

社会评价是分析拟建项目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和当地社会条件对项目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评价项目的社会可行性。项目的社会评价主要包括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社会风险分析。

一 社会影响效果分析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房地产业具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可以促进上游的钢材、水泥等建材的消耗,并可以刺激人们家庭用品的从新购置,带动家电、纺织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此外,此项目的建成提升XX区附近人民群众的平均居住水平和居住质量,解决了难以通过市场解决住房问题的这部分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难的问题。同时建成后的XX住房区可以有效的刺激和带动服务业,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居民就业的影响

建筑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当前总体经济放缓的形势下,返乡农民工增多,西安市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加大。本项目的实施将会给XX人带来工作的机会。3 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项目的建成可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而且对平抑房价、扩大消费也起到了积极的 作用。

二 社会适应性分析 项目受益人

本项目的受益人群体主要为中低收入人群,项目的建成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在城镇住房难的问题。其次的收益人群主要为市场上的原料供应商和其他辅助材料供应商,项目的建设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个稳定、可靠的销售环境和市场。收益人群体对项目肯定是支持的。2 项目受害人

此项目土地的获得为国家直接划拨,不存在拆迁和移民安置问题。所以项目的建设没有产生受害群体。3 项目受影响人

本项目的受害人群体主要确定为在XX区周围居住或生活的群体。在项目的建设和生产中,只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的废水、噪声等方面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管理,这部分群体是可以接受项目建设的。4 其他利益相关者

该项目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群体确定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咨询单位、施工单位及国家和地方政府这一群体。该项目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规划,对带动地方经济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故政府对本项目是积极支持的;建设单位是直接受益者,对项目的态度无疑也是持积极态度;设计单位、咨询单位、施工单 位由于本项目的建设,他们会因承担相应的工作而得到一定报酬,他们对项目的态度肯定会是积极的。

三 社会风险及对策分析

社会风险是指由于自然灾害、经济因素、技术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原因而可能引发的社会秩序的可能性,更直接地说,社会风险意味着爆发社会危机的可能性。一旦这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社会风险就转变成了社会危机,对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都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保障性住房管理现状调研报告 篇7

日本学者早川和男认为:“住宅福利是社会福利之最”, “一个普通的安全、适用的住宅和居住环境是社会稳定的最基本条件”, “居住是贯穿人生一辈子的福利的基础。”符合人性的良好居住环境, 是保障人的安全、健康、幸福以及尊严的基础, 也是社会平安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居住环境, 福利也就不成立。社会福利应像利润一样引导人们行为,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社会经济的运行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应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尺度和核心。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的颁布, 标志着福利住房向商品化住房的转变, 也标志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的确立。我国在推进城镇住房商品化的同时, 也不断探索推进住房保障工作。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 明确指出住房保障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救助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2007年在总结以往住房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724号) , 要求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作为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工作, 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 并提出要多渠道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2008年, 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08〉131号) , 意见的第一部分就提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 (国发[2010]10号) , 通知中提出了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措施。2011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1]45号) , 更是将公共租赁住房作为保障性安居工程推进的重点, 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保障性住房管理。

1.1 保障性住房建设特点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 也是完善我国住房政策和供应体系的必然要求。我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共有: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保障性住房的内涵是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而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 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需求来考虑的。

住房作为一种特殊商品, 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属性, 社会保障性住房是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中具有特殊性的一种类型住房, 它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 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 提供给特定的人群使用, 并且对该类住房的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给予限定, 以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为职能, 起到社会保障作用的住房。从这方面讲, 主要体现住房的社会属性, 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性。因而保障性住房在设计、规划和建设等方面具有区别于普通商品住房的特点。

1.2 政府主导, 质量为先

保障性住房是重要的民生工程, 其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民众的生命安全, 也代表了政府的公信力, 安全、耐久是首要要求。目前, 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大、工期紧, 必须确保规划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 满足基本住房需求, 确保群众住得安心。若相关质量监管配套措施不到位, 很可能会影响政策的实施。

1.3 建设量大, 工期较短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镇化率增长约0.95%, 预计未来10~15年, 我国城镇化仍将保持年均0.8~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 意味着每年将有近10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 使城镇低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新毕业大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房条件问题日益突出, 他们对改变住房状况有着强烈的期盼, 保障群众的基本居住需求成为当务之急, 巨大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使得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设大量保障性住房。

1.4 成本合理, 经济适用

保障性住房是由政府主导, 提供给中低收入家庭的政策性住房, 因此相对于商品住宅而言, 保障性住房无论是售价还是租金都低于其周边的商品住宅, 体现了保障性住房中低收入家庭居住的特点。为了避免造价过高, 降低开发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的积极性, 保障性住房的成本基本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这对于减轻政府负担、增强保障功能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在保障性住房中, 廉租住房的租金标准要严格按照维修费和管理费两项构成因素, 并结合当地低收入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核定。公共租赁住房的租赁价格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供应对象的支付能力, 按照低于本地区同一时期、同一地段、同一品质普通商品住房市场租金标准合理制定。经济适用房价则是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 在综合考虑建设、管理成本和利润的基础确定。限价商品房是政府控制土地出让价格, 限定销售价格和套型面积, 向城镇中等收入家庭供应的普通商品住房, 其销售价格也在一定程度上低于普通商品住房。

1.5 面积有限, 功能齐备

由于保障性住房面积非常有限, 因此内部空间功能齐备十分重要。在建设规模大、个性化需求较低的情况下, 保障性住房采用标准化设计和工厂化建造可以有效提高建设质量, 采用经典适用的套型设计, 工厂化生产的部品、部件, 利用现场施工装配化提高住宅的质量和性能, 从而提高住宅建设效率的同时提升住宅品质, 保证保障性住房的经济、适用。为了合理、集约利用公共资源, 国家对于其他类型的保障性住房面积规定是:新建廉租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50m2以内, 以经济适用房单套的建筑面积控制在60m2左右, 限价商品房单套住房建筑面积控制在90m2以内, 四口之家建筑面积50m2。

1.6 保障性住房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6.1 建设质量亟待提高

随着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的扩大, 不少开发商积极参与到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来。但由于保障性住房的售价或租金都较市场价格低, 开发商的利润空间极其微薄, 部分开发商为了营利而利用偷工减料、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等手段压缩成本。部分保障性住房存在施工质量不高、安全隐患较多、质量保证资料缺失较多等现象, 其中建材部品出现质量问题是重要问题之一。此外, 部分地区出现了保障性住房设计、施工、监理、验收质量把关不严的问题, 这些都是保障性住房质量堪忧的原因。

1.6.2 规划设计有待改进

在用地紧缺的大中城市, 保障性住房大多布局在相对偏远、交通不便的位置, 部分保障性住房项目的供热、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尚不完备, 教育、医疗、商业等服务设备不完善。加之保障性住房面积有限, 增加了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布局完善的难度。很多开发、设计单位在努力缩短规划设计周期的同时, 往往忽略了保障性住房项目应有的设计考虑。保障性住房小区规划设计比较粗放, 住宅设计标准化、模数化意识薄弱, 存在套型功能空间设计不合理、浪费面积等现象, 对于针对中低收入家庭的公共空间设计也很不足。

保障性住房面积虽小, 并不意味着功能缺失, 保障性住房的户型设计应本着紧凑高效的原则, 坚持户型小、功能齐、配套好、质量高、安全可靠的要求, 加大对中小套型保障性住房的设计研究, 特别是厨房、卫生间等功能空间标准化设计, 合理布局, 科学利用空间, 有效满足居住者各项基本居住需求, 体现对被保障家庭的尊重与关怀, 力争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居住品质, 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人性化的住所。

2 住宅产业化的内涵与发展

2.1 住宅产业化的内涵

住宅产业化是住宅产业现代化的简称, 是住宅产业以工业化、信息化、低碳化为导向的现代化结构调整和转型, 是以新型住宅建筑体系和住宅部品体系为主体, 通过将住宅生产全过程的开发、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系化, 实现标准化基础上多样化, 工厂化生产基础上的装配化, 土建装修一体化基础上的低碳化, 以提高住宅质量和性能, 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建设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

2.2 在保障性住房中推行住宅产业化的必要性

2.2.1 是克服资源、能源约束的需要

我国资源、能源总量相对丰富, 但人均严重不足, 克服资源、能源约束是保障性住房发展住宅产业化的重要目标之一。从土地资源看, 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占地面积不可能无限制增长, 住宅建设必须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从能源看, 目前建筑总能耗约占我国社会总能耗的37%左右, 被列为工业耗能之后的第二大能源消耗领域, 同时石油、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居高不下, 决定了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建筑节能;从水资源看, 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 人均淡水拥有量是世界人均水平的25%, 且城市水资源的32%在住宅中消耗, 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2∕3缺水,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城市发展瓶颈;从建设材料资源看, 在我国进行住宅二次装修过程中平均每户因拆改产生的建筑垃圾在2t左右, 多年来毛坯交房的方式造成了建设材料资源的大量浪费, 且住户二次装修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 迫切需要建设全装修成品住宅以减少建筑材料资源浪费。

2.2.2 是加快转变住宅产业发展方式的需要

“十二五”规划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创新的、品牌、开拓新市场、节能减排等将继续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词, 而加速转型升级则是中国企业的首要任务。住宅产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 与40多个行业、成千上万种产品相关联, 有强大的带动作用。保障性住房产业现代化发展将促进提高保障性住房生产的劳动生产率, 提高保障性住房的整体质量, 降低成本, 降低物耗、能耗, 有力促进整个住宅产业的低碳转型。因此, 依托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住宅产业化是住宅产业生产方式升级换代的要求, 也是完成节能减排总体目标的重要手段。

2.3 在保障性住房中推行住宅产业化的可行性

2.3.1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推进住房产业化带来的巨大的机遇和空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五年内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 保障性住房大规模集中建设为住宅产业化的实施探索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巨大, 标准化程度高, 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较低, 为住宅产业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和发展空间。在政府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中, 如果能够尽快进行产业化探索, 必将为推动住宅产业化整体进程提供宝贵经验。

2.3.2 住宅产业化已有良好技术支撑

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住宅产业化技术, 住宅产业化技术的研发, 应用过程中企业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先进企业的住宅产业化实践, 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和形成了一定的技术集成体系。近年来我国住宅产业坚持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通过“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住宅性能认定制度”的实施, 建设了一大批“节能省地型”住宅, 使开发企业以提高住宅品质为出发点, 积极促进住宅质量和性能的全面提升, 有效地促进了“省地节能型”住宅的建设和产业化成套技术的推广。通过已经批准的27个“国家产业化基地”, 逐步形成了支撑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规模化实施能力。目前, 现有27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对住宅工业化结构体系进行了研发和应用;这些都为保障性住房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和提供了技术支撑。

2.3.3 公租房标准样图为套型设计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保障性住房设计标准化是我国正在着力推行的工作, 设计标准化有利于普遍提高保障性住房的设计水平, 全面落实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作安排, 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等26家单位的技术骨干共同研究攻关、历经专家组多轮审查、修改和优选形成了供各地参考的《公共租赁住房优秀设计方案》, 并于2012年3月15日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网上正式颁布。公共租赁住房标准样图的颁布为保障性住房套型设计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有利于为保障人群提供功能完备、性能良好的住房, 体现出对保障人群的尊重与关怀。

2.3.4 广州市保障性住房性能认定试点保障性住房性能评价机制经验

2010年5月, 广州成为全国的保障性住房开展住宅性能认定的试点城市之一, 并在保障性住房中全面启动该项工作。目前广州保障性住房开展住宅性能认定的项目已达10多个, 住宅建筑面积达244.70万㎡。广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开展保障性住房性能认定工作的思路如下:首先, 围绕《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中的适用性能、环境性能、经济性能、耐久性能、安全性能, 同地市、区两级住房建设主管部门通过对“标准”和“导则”的学习和探索, 有效地组织和引导住宅建设单位来实施、贯彻。其次, 广州市房管局组织专家到项目建设单位进行辅导, 市、区两级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 也深入项目建设单位分别听取意见、沟通思想、取得共识, 提高了执行“标准”和“导则”的自觉性。再次, 明确项目定位, 积极做好各项基础准备工作。通过从设计抓起、重视全过程的管理, 广州市保障性住房性能认定工作进展良好, 已探索出一条可以推广向全国的保障性住房性能评价机制, 对于提高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和性能作用巨大。

3 在保障性住房中推行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

3.1 在保障性住房中推行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未来5年是住宅和房地产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 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不仅是住宅产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也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随着保障性住房的大规模建设,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产业化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部分省市已意识到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发展住宅产业化的重要契机, 纷纷探索了促进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发展的激励政策并应用于试点项目中。广州等地通过在法律的框架下建立制度保证激励政策的实施, 适时制定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产业化发展的计划, 以及出台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等多种激励政策。同时, 通过试点先行、示范引路, 保障性住房产业化试点工作开展顺利, 广州等地的实践对于全国范围内推行保障性住房产业化试点具有一定示范意义。此外, 多个城市尝试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开展住宅性能认定的工作试点, 通过住宅性能认定这一手段, 不断提高新建保障性住房的整体质量和综合性能。

3.2 在保障性住房中推行住宅产业化的主要问题

3.2.1 对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发展重视程度不高

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发展, 将形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与住宅产业化工作推进之间的互利局面。然而, 在各地保障性住房大规模快速建设的同时, 很多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部门对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发展重视不够, 保障性住房主管部门、住宅产业化推动部门缺乏协调联动机制。由于保障性住房是否是节能省地型, 是否采用产业化成套技术, 不是保障性住房相关机构的考核内容, 因此绝大多数保障性住房相关机构忙于为各种各样的机构检查准备报告, 忙于在较短的工期内完成建设任务量, 忙于筹措资金和相关分配工作, 对于是否用产业化方式还是传统方式, 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只有少数省市意识到保障性住房采取住宅产业化是住宅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将发展保障性住房产业化作为建设质量、性能优良的保障性住房的重要途径。

3.3.2 相关标准、规范滞后于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建设

目前广州等地正在大力开展保障性住房产业化试点工作, 而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严重滞后于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建设, 不利于该项工作的科学发展。科学严谨的设计施工规范、验收标准等的缺位, 将使产业化试点项目的发展遇到瓶颈, 也会使保障性住房的适用性、环境性、经济性、安全性、耐久性等性能难以保证。

3.3.3 保障性住房性能认定尚未全面推广

经过多年发展, 我国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制度取得了一定成就, 对于促进住宅技术进步、提高住宅质量、推动住宅产业化及节能减排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大, 保障人群多, 住宅性能评定的适用性、环境性、经济性、安全性、耐久性保障性住房来说尤为重要。2010年建办保函[2010]316号发布《关于开展保障性住房性能认定试点工作的通知》, 确定广州市作为保障性住房性能认定试点城市。急需扩大保障性住房进行性能认定的城市, 从试点走向全面推广。目前绝大多数地方割裂地看待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与住宅性能认定工作, 没有住宅性能认定指标约束的情况下, 对保障性住房性的各方面性能关注度不高。

3.3.4 对保障性住房产业现代化概念缺乏正确理解

住宅产业化概念本身包含多种内涵,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其内涵也不断地丰富和拓展, 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应鼓励对住宅产业化有多种理解, 在不同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发展保障性住房产业化。然而, 各地实践中大量存在将“住宅产业化”片面理解为单纯的“混凝土预制部品部件工厂化”的现象, 一旦认为本地没有成规模的预制厂, 没有相应的技术储备, 没有条件搞“混凝土预制部品部件工厂化”, 就不再涉足于住宅产业化。各省市都在建设和消费住宅, 应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本身的住宅产业现代化模式, 探索应用适合本地的各种各样的住宅产业化技术, 探寻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发展路径。

3.3.5 相关技术人员对产业化技术的掌握程度与保障性住房产业化要求不相匹配

目前, 保障性住房建设、设计、施工、管理等单位对于保障性住房和住宅产业化的不熟悉和不了解, 使得实际工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并且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基层技术人员的技术支持, 技术人员住宅产业化相关技术储备上的不足也严重阻碍了以产业化方式建设保障性住房, 代建企业及其建设人员不熟悉预制结构体系, 设计及建造过程中难以应对等出现的问题。应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相关的开发、设计、部品生产、施工、监理、检测等单位的负责人、技术人员进行保障性住房产业化技术培训, 包括保障性住房产业化的相关政策、技术标准和要求, 应当加深对推行住宅产业化重要意义的认识, 使其在技术储备上、认知观念上做好准备, 以利于大范围推广保障性住房产业化。

4 保障性住房与住宅建设发展建议

4.1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平抑房地产的周期波动

住宅建设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兴起、发展所形成的独立产业, 同时又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展。住宅建设的产业链长, 关联度大, 在我国住宅投资的增加, 被带动的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较大的产业有60多个, 有力地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房地产作为周期性消费产品, 又具有其固有的波动性较大的特征。所以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应设法平抑房地产周期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防止供求关系过大波动, 这可以作为衡量宏观调控是否有效的最重要的标准。具体分析来看, 供给方面应主要关注房地产投资问题。需求方面要调整消费预期, 平滑消费者消费需求。为使市场参与者对未来走势有较明确的预期, 政府应该注意政策的稳定性和信息的准确披露, 使市场中的开发商和消费者及时准确地掌握政府对于房地产业的政策变化, 对市场走势大致判断, 避免信息的不对称性。同时要注意政府应注重长远性和连续性, 应该让市场主体明确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和边界。这样房地产供求波动较小, 总体市场的周期性波动也会平缓, 也就有利于促进总体经济的平稳发展。

4.2 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调控原则

对于各地区应该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调控政策。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 总体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而中部和西北的发展相对缓慢。而这种经济上差异反映在房地产消费上就尤为突出。而我们经常关注的全国房地产数据只能基本反映个别较大城市的房地产消费情况, 它常常给我们造成一种假象, 以为全国的数据出“过热”, 总体就都“过热”。但实际上除去北京、上海、深圳等个别地区房地产泡沫明显以外, 大多数地区还是处于正常发展阶段。此时一刀切的调控政策对于一些地区刚刚起步的房地产市场打击很大, 而影响房地产行业的长远发展。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目前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加大经济适用建设的力度, 通过开发低成本住宅, 实行薄利多销, 同时带动本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而促进本地区域经济增长。

5 结语

保障性住房的推行, 不仅可以解决中低收入市民的居住问题, 同时也对过高的房地产价格起到了平抑作用。同时这是一种对土地批租制度和高度市场化机制的补充和协调措施。保障性住房的实施改善了市民的居住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贫富差距, 促进了社会安定。保障性住房在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起到了积极的调控作用:一方面, 可以有效抵制房地产市场因私人垄断而产生的暴利行为;另一方面, 在房地产市场因经济原因下滑时还可以通过减少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来帮助恢复楼市。大力推行保障性住房, 而不是片面地拉动整个房地产特别是商品房投资, 这样可以避免经济被房地产业绑架。发展保障性住房, 既增加投资又不会减少与房地产相关行业和上下关联产业的下滑。

摘要:从20世纪末提出的“居者有其屋”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住有所居”, 经过多年的探索,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包含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的住房保障体系, “低端有保障, 中端有支持”的住房保障政策框架日趋清晰。通过中央及地方出台一系政策措施, 我国住房保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低收入和部分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得到缓解,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01年的18.7m2提高到2013年的31.6m2。保障性住房的规模建设不仅有效改善了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 对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住宅产业化,居住福利,挑战

参考文献

[1]文林峰, 刘美霞.保障性住房与住宅产业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

[2]丁士昭.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严玲, 赵黎明.论项目治理理论体系的构建[J].上海经济研究, 2005 (11) :104-110.

[4] (日) 早川和男著.李恒译.居住福利论-居住环境在社会福利和人类幸福中的意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5]李春林.论基于公共物品的社会福利函数[J].学习与探索, 2007 (5) :163-165.

吉林省保障性住房制度管理 篇8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度的加快和房价的飙升,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日益显著。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吉林省从1998年开始保障房的建设,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文章以吉林省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为背景,提出了完善吉林省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住房制度;保障性住房;中低收入人群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2-0009-02

为了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难的问题,1998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开始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的吉林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1998年开始建设保障性住房至今十几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初步缓解了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紧张问题,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即“八路安居”工程,改变了吉林省城乡面貌,拉动了经济增长,带动了几十个相关产业的发展。

1 吉林省保障性住房制度发展历程

吉林省保障性住房制度大致经历了高度发展、质疑、转型发展三个时期。

高速发展期(1998年至2002年),此期建设部、全国总工会提出了《关于印发解决城镇居住特别困难户住房问题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吉林省响应国家政策建设经济适用房50万套,但户型标准与销售对象没有限制。这种建设促进了住房制度的改革,扩大了内需,从而拉动了经济

增长。

质疑期(2003年至2007年),此期间从2005年4月国家先后出台了《城镇廉租住房租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办法》的通知、《城镇廉租住房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城镇廉租住房工作规范化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的通知等,吉林省均响应了国家政策。但由于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许多项目出现了“经适豪宅”(面积达到200m2)或“开宝马住经济适用房”的现象。此期间吉林省各地陆续停批停建经济适用房。

转型发展期(2008年至今),2008年吉林省印发了关于《吉林省城镇廉租住房申请、核准及轮候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这是吉林省廉租房起步阶段,2009年我省开始全面实施林业棚户区改造、城市棚户区改造、煤矿棚户区改造、农村泥草房改造和城市廉租房建设“五路安居”工程。2011年,吉林省保障性住房制度创新,进行了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建筑公共租赁住房、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实现了从“五路安居”到“八路安居”工程。

经过5年的调整,吉林省结合保障房工作初步形成了宏观指导与具体操作相结合的多层次保障房制度体系,执行标准也在不断细化,吉林省保障性住房工作确实取得了有效成绩。

2 吉林省保障性住房制度存在的缺陷

2.1 保障对象覆盖面窄

吉林省保障性住房虽然实现了从城市到农村,从矿区、林区到垦区的全覆盖的局面,但是其保障对象覆盖面仍然不够,《吉林省廉租住房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吉林省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其分配的对象主要是具有城市户口的低收入人群。事实上,非城市户口的低收入人群、刚毕业大学生、研究生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同样需要这样的保障,他们都被排除到商品房市场外,形成了“两头不靠岸”的“夹心层”,高房价对这些人群产生了挤压效应,更有甚者其本身价值观出现扭曲,将为城市的发展带来阻力。

2.2 建设的资金来源单一

制约我国保障房发展的瓶颈问题为资金的缺乏。保障房制度上没有纳入到政府的公共财政中,而吉林省乃至全国各省的保障房建设的资金主要以政府为主。实践看来,这种方式资金供给单一,且不稳定。仅就2008年吉林省保障房建设中,廉租房建设成本约为1500元/m2,国家补贴300元/m2,省里补贴125元/m2,占成本的1/4多点。其余的资金则来自地方财政。而地方的配套资金迟迟不能到位,造成了廉租房推行十分的艰难。

2.3 保障形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吉林省保障性住房实物配租与租赁补贴分配管理暂行办法》主要是针对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实践证明,城市棚户区改造、煤矿棚户区改造、国有垦区危房改造、林业棚户区改造也需要同样的补贴制度来实施。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和国有矿区改造,人们生活水平都普遍较高,他们只属于搬迁户,能否算到保障性住房制度的考虑范围之内,需要我们重新调查认证和思考。同时,保障性住房实物配租分配主要是采取抽签、摇号和综合打分等方式,这明显会出现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应综合考虑保障对象的经济情况、住房状况等因素,就如何补贴、补贴多少等做出统一的规定。

2.4 相关法律、政策仍需要进一步健全

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甚至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都形成了与市场化住房法律制度并行且非常完善的住房保障法律体系。而我国除《廉租住房管理办法》、《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外,至今尚没有全国性的住房保障法律法规,不能够对住房保障制度进行有效的法律支持及保障。吉林省在响应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制定权威性的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使吉林省保障性住房在建设、申请、运行、退出等方面能更有保障。

3 完善吉林省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建议

3.1 健全保障性住房准入审查制度,实施科学的轮候制度

制定详细的准入审查制度,增加高收入群体的机会成本,从而使其推出保障房购买的队伍,进而使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购房者能够切实地得到保障福利。这就需要实施全面的审查制度,由住房保障部门的独立调查系统进行调查,并实施多方位的调查制度,确保购房者家庭低收入的真实性。

3.2 强化政府资金投入制度,推行信息公开制度

加强政府对保障房投资的制度化,政府要以法规制度的方式明确保障住房建设资金的最低比例。同时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吸引社会融资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以保证建设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对于政策性融资机构与社会融资的制度要做出较好的安排,进而使政府政策性资金(公积金、住房储蓄)及社会资金杠杆功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保障性住房分配中推行信息公开制度,将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审核人的申请结果及分配的方案等信息通过网络公开化,任何单位及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查阅,信息公开后,能够引入社会监督,实现分配公平,减少腐败

现象。

3.3 健全保障性住房退出制度,制定严格的法律处罚制度

保障性住房的准入难,退出更难,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涉及到更多利益关系。需要制定严格的奖罚和法律制度,对那些坚决不退出的,可以借鉴香港经验,制定严格的法律处罚制度,在严格的惩罚制度下,违法者受到制裁的几率要高于其获得利益的几率,并追究其刑事责任,确保不再符合保证对象的人群能及时主动退出保障房,为更需要保障的人群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对于保障房在分配中出现的虚假瞒报、行贿受贿等违规或违法的行为,也要根据该项法律制度予以严厉的惩罚。

4 结语

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紧张问题是我国乃至发达国家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我国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式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吉林省从1998年开始保障性住房建设经历三个发展阶段至今,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相应的制度在运行时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地解决。解决好保证性住房制度的问题有利于民生,利于安定和团结,并对推进我国社会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洋.经济适用房到底存在哪些问题[N].金融时报,2010.

[2]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所住房保障课题组.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主要问题和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8,(24):33.

[3] 赵振宇.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改革探析[J].学术交流,2008,(3):140.

[4] 李斌,孙玉波.“夹心层”住房:一道待解的难题[N].中国建设报,2002.

上一篇:国家专项就业下一篇:工作室消防演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