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申请系统(共7篇)
保障性住房申请系统 篇1
住房问题是城镇化过程中城市问题的集中体现,是世界各国遇到的共同难题。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一系列的住房制度改革,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由于正处于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总体上仍处于住房短缺时期,住房保障任务艰巨。住房保障是解决当前我国城镇住房问题的重要制度和手段,它的实质就是国家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利用各种行政措施,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保障居民基本居住条件。住房保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存在住房困难的城镇居民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给他们提供合适的住房。
目前,我国住房困难的城镇居民群体众多,尽管一些住房保障工作较为先进的城市和地区已经开展了住房保障信息化工作以促进保障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但是由于系统功能、信息标准和数据格式等的不统一,各地的数据在统一整合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住建部通过对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保障规范化管理工作检查发现,当前,住房保障规范化管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滞后,尚未建立有效的监管手段,不能及时监测保障性住房使用和保障对象经济状况变化情况是重要方面。中央政府近年不断加大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力度,“十一五”期间已经完成1000万套公共住房,再加上“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的3600万套公共住房建设与筹集,整个“十二五”期间将有超过4000万套的公共住房建设实践与分配。如何将投入的大量的公共住房公平、科学、高效地分配到需求各异的保障对象手中,是各级住房保障部门急须解决的一大问题。
保障住房的公平分配,其前提是进入住房保障体系的保障对象,必须是真正需要实施保障的家庭和个人。传统住房保障对象的甄别工作,主要以民政部门的低保数据为基础,这种方法在实施廉租房保障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保障对象范围的不断扩大,原有的保障对象甄别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而要对所有申报保障性住房的家庭和个人进行信息核对与分析,是一个耗资巨大的工程。借助信息技术,根据用户提供的申报资料,进行信息的内部属性校验,并结合公安、民政、银行、税务等部门的相关数据,进行交叉校验,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申报资料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从而完成对保障对象的信息甄别工作,防止公共住房资源的浪费。
此外,在保障住房分配与使用过程中,除了在分配之前对保障对象的信息进行甄别外,在保障住房的使用过程中及时掌握保障对象信息的变化,对不再符合住房保障范围的家庭和个人要采取手段尽快让其退出住房保障体系,也是提升住房保障公平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仅仅依据保障对象自主申报的材料去核实,不仅工作量很大,而且核查难度也非常大,很难准确地对每一个保障对象进行监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社会网络的发展,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社区网络的信息分析,来挖掘对保障对象申报信息进行甄别的有用信息,从而加强对保障对象使用公共住房的监管工作。本文正是针对我国保障住房分配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基于住房保障信息化手段来分析和解决当前保障住房建设与分配的难题,进而提高保障住房分配的高效性与合理性,提升保障住房规划与建设的科学性,保证保障住房分配的公平性。
2 国内外住房保障相关现状
国内外对于住房保障的研究已经开展了较长时间,但是由于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经济政治体制、社会人口构成的差别导致了国内外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的发展水平有很大不同,因此国外和国内关于住房保障的研究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别。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较强,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较完善,住房保障发展的时间比较长,已经建立起科学的住房保障体系和制度,并辅以完备的法律、政策、财政、金融和税收支持。因此国外学者对住房保障的研究,已经从宏观体系的构架转移到住房保障体系内的运行机制和地区实践上来,研究大多集中在各种机制的运行、市场状况、住房保障可持续发展以及跨学科技术特别是信息管理和计算机工具在住房保障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方法通常是通过案例研究和定量实证,来构建相关数学、经济、计算机模型对住房保障的具体操作进行现状描述和评价决策研究。
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住房保障发展历程较短等客观原因,住房保障体系架构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学者和专业人员的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重点在住房保障制度及体系构架研究、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支持研究、政府职能研究以及住房保障对象的界定、保障模式的选择等方面。而对于住房保障体系之内的各种运行机制本身的研究,虽然有部分学者有所涉及,但是研究较少,而且研究方法多数为文献分析、国内外对比和借鉴等方法,理论层面的研究明显多于实践操作层面的研究。
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工作,一方面不断扩大保障对象的范围,一方面不断增加保障房的建设,因此各地政府部门关于保障工作的展开是一项极其艰巨的挑战。信息化是住房保障工作的重要管理和决策辅助工具,加快住房保障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房改和住房保障工作效率,既是服务住房保障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促进住房保障健康发展、改善民生和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
通过住房保障信息化建设,有利于科学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住房保障业务的进展情况,为科学地进行宏观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通过将住房保障的诸多环节纳入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可以提高住房保障事业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减少业务经办过程中的人为干扰,提高保障性住房申请、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实现对保障资金的有效监督。支持跨地区流动人员享受各地住房保障等需求,可以通过将住房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向基层延伸,方便保障对象申请办理保障服务,从而提高保障住房的公开化,然后通过规范的流程保证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不断推进我国住房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3 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分析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建设,各个省市纷纷开始了住房保障信息化工作,按照“数据现势化、服务信息化、平台共享化、管理动态化”的指导思想,相继建立了与住房保障相关的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了各种专门的管理系统来提高住房保障办公效率和分配公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影响。通过对各地目前已经实施上线的系统进行分析,当前保障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保障对象管理、保障业务管理、棚户区改造管理、保障房源管理、保障资金管理、保障性住房项目管理、网络公务管理、统计查询和系统管理这几个模块(如表1所示)。
尽管各省市在住房保障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信息化功能片面、基础数据缺乏交互和共享、数据协调和标准不统一、缺乏统一规划等缺陷和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国家保障房与需要保障的对象之间无法科学、准确、及时地进行匹配,也使得相关部门保障工作开展缓慢。“十二五”规划期间,住房保障信息化和城镇住房保障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创新已经被提到重要的决策层面上来,落实全国住房保障信息化建设规划,通过保障住房管理系统的建设与推广应用,借助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可以进一步为住房保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保证住房保障体系的良好运行,以实现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与公平分配、实现“住有所居”,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保障住房分配公平这一思路,结合我国当前住房保障制度体系与具体业务操作,提出了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要实现保障房的分配公平,首先,必须要信息公开透明,包括保障对象的基本信息、保障房的基本信息、分配结果的公开等。其次,分配流程的科学合理,保障房有多项属性,包括位置、周边环境、房屋套数、房屋结构、建筑面积等,而保障对象对住房的需求也有多样性,住房保障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保障对象与保障房的合理匹配,使得合适的住房给合适的人,需要房子的人有合适的住房,真正达到“住有所居”的目标。基于这样的基本功能要求,本系统建设思路分为内网与外网两个核心部分,其中外网功能主要针对保障对象和政府监管,一方面提供保障对象的在线申报,一方面将保障工作各类信息进行公示并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举报。内网系统则主要是住房保障的业务操作功能,实现保障房的合理分配和动态管理。
3.1 外网系统
3.1.1 信息公示
信息公示将住房保障管理的各种制度规章、申请标准、保障房基本信息以及最终的分配信息在政务网上公之于众,以接受社会监督,为住房保障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进行提供良好的平台,有力推进住房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3.1.1. 1 各种制度流程公示
各级政府部门会根据当地的经济、人口情况制定相关的保障标准、准入与退出机制,外网系统对这些保障条件和标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公示,实现信息发布、维护功能、反馈功能。保障条件、保障标准和保障政策法规的在线公示,使得住房保障的受益对象清晰地了解保障范围和条件,一方面节省了政府部门关于保障房标准的宣传和咨询工作;另一方面保障工作的政策流程接受公众监督有效保证了保障的公开性,提高公众的信任度。
3.1.1. 2 保障房项目公示
政府结合城市发展规划与布局每年都会对保障性住房进行筹集建设规划,以现有土地资源以及保障性住房房源信息为基础确定未来筹集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区位、户型、数量等。房源公示就是对开工、在建的保障性住房的地理位置、类型、规划、进度进行可视化的图形定位显示,这种显示基于公众较熟悉的Google地图嵌入外网系统,从而清晰地显示在建、待建项目在地图上的位置。不仅上级保障房管理部门可以清晰查看该地保障房建设布局规划情况,而且申请对象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做好提前申请的各项准备工作,使得保障工作更加公开透明的开展,方便保障对象,提高政府公信力。
3.1.1. 3 保障房房源公示
房源公示主要是将准备进行配给的已完成规划的保障房基本信息进行在线公示。公示的类型也是基于Google地图将保障房可视化的展示给公众,公示内容主要包括房源数量、单套建筑面积、地段、户型、周边环境、预登记时间和范围等。需要申请的保障对象则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保障房进行申请,使得保障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3.1.1. 4 保障房分配相关信息公示
经审核符合条件的申请人,由房产管理人员除在申请人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或所在单位张榜公示外,还在政务网外网上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申请人姓名,身份证号,配偶姓名,项目名称,市、区、街、小区,坐落地址,栋、单元、楼层、房号,建筑面积,户型,房屋属性,租金,补贴等信息。保障房分配人信息接受公众的监督以保证保障房分配的公开性,避免出现开宝马车住保障房的现象再次出现,有力推进住房保障的公平性。
3.1.2 在线申报
保障对象通过查阅政府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公布的保障方式、准入条件等政策公文,符合申请住房保障条件的可以按照要求在线提交自己的真实信息,申请相应的保障方式并可以获知自己的审核结果和配给结果。这种电子化的申请方式避免了人为因素,可以更加公平的让保障对象申请保障房。
3.1.2. 1 申请人直接在线申报
符合保障标准的对象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自行在住房保障网站上进行保障房申请,如实填写对象基本信息及相关材料电子版,当初步审核通过之后,再到保障部门提交必要的纸质材料。保障对象可以在线查询申请受理的状态,及时理解个人申请所处的环节,通过这种方式保障对象无需直接到保障部门提交材料,待初步审核通过再准备相应材料,一方面减轻保障部门的工作压力,一方面节省保障对象的时间,有助于保障工作的高效运行。
3.1.2. 2 社区集体在线申报
不方便上网的申请人,如果符合保障标准也可以向户口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社区提出书面申请,填写申请表,并提交规定的材料,受理部门收到申请材料后,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向申请人出具书面凭证,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会即时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齐的全部内容。街道办或社区在规定工作日内将全部申请材料在线提交保障管理系统。这种新的申请模式需要民政和相关部门在街道办或社区提供专门的设备和人员负责保障房申请,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管理的扁平化,节省政府资源优化人员配置,既提高了部门的办事效率,又方便了保障对象的申请,充分提高部门的办事能力。
3.1.3 监督举报
在公示期间,公众用户可以通过外网门户对保障对象信息不实者进行举报。监督举报功能有效地防止隐报、瞒报、虚报等不实行为,一旦被举报的对象复核确实为虚假申报,该用户的信用记录等将直接受影响,并在一定范围无法申请保障。这种严厉的惩罚手段能有效地保证保障工作的公平分配。
3.2 内网系统
3.2.1 住房分配
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就是根据保障对象的属性信息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划、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就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分析保障性住房与保障对象需求的匹配程度,在此基础上合理科学地进行保障性住房配给的过程,规范保障性住房的配给,是提升住房保障实施公平性与公开性的重要前提,能有效提升保障效率,杜绝徇私舞弊行为。
3.2.1. 1 保障对象信息管理
保障对象是住房保障管理的受益对象,也是保障工作的最终目标,因此,合理有效的管理保障对象信息能为住房保障部门提供准确、及时、真实的信息,从而实现精确的人房匹配,让最需要的对象得到相关资源。对象管理的思想是将申请对象细化到个体,建立保障对象档案管理,包含保障对象户籍、人口状况、房屋产权状况、住房面积、家庭收入、就业信息等。系统通过与外网的银行信息系统、税务信息系统、公安信息系统等对保障对象的信息进行实时核查。每个对象个体在保障系统的所有的操作都在系统中予以记录,一方面便于查询,一方面防止个体重复申请、约束其行为。
3.2.1. 2 保障房信息管理
房源是制定配租计划、推进住房保障的根本资源,因此对房源的准确管理,能帮助管理部门制定合理准确的计划和决策。房源管理中将所有的房源纳入其中,都按照统一的流程来管理,只是不同房源类型有不同的属性,房源数据动态变化,随时更新。既简化了处理不同房源类型的繁杂工作,又及时准确的管理了房源数据。进而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配租计划和相关规定,让保障工作的开展有的放矢,提高保障部门的决策水平。
3.2.1. 3 分配管理
我国目前保障性住房的配给主要是各省市结合当地的保障性住房房源供给量、人口现状、经济现状等条件制定各自的配给制度,主要采用的是轮候和摇号两种方式。轮候是一种对保障性住房申请人实行资格审核和准入,并根据符合保障性住房资质要求的人员信息建立数据库,而后再根据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对已通过审核的申请人按先后次序配给保障性住房或购买资质的配给方法。摇号是指对纳入保障性住房供应对象范围的家庭,确认参与供应摇号后,通过专门的摇号机器或者系统程序,由相关申购家庭代表、政府相关部门代表现场监督,由公证部门全程监督并出具证明。由机器选取出号码,保障性住房摇号的结果在摇号现场当场进行确认。
然而,在这种保障房分配体系下出现了配给过程套利,保障房申请造假,经济适用住房被公开叫卖等违规事件,保障性住房配给过程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为配合中央政府住房保障重大民生工程,推进住房保障工作的科学落实,提高保障性住房的配给效率,保证保障住房的配给公平合理,笔者认为应当构建一套保障性住房自动配给模型,通过对保障对象提交的个人信息和申报信息以及现有保障性房源信息(如楼盘、区域等)的分析,对保障性房源和保障对象之间进行智能撮合并自动生成配给结果,使双方的满意度达到最高。弥补了现有排队、摇号等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极大的提高保障性住房配给的科学性与高效性从而提高住房保障过程中的配给效率,保证配给的公平合理。
3.2.2 动态审核
对于申报人提交的材料,保障部门需要进行相应的审核以确保真实性,这也是保证保障房分配公平的重要环节。相比于以前的纸质材料审核,在信息化之后所有电子化资料也应当有相应的新的审核方式。动态审核就是能够按照一定的周期对保障对象情况进行动态管控,使进入和退出步入常态。
3.2.2. 1 申报审核
房产管理部门接到申请对象提交的申请材料后,对申请进行保障对象库的核查并与外网的银行信息系统、税务信息系统、公安信息系统进行实时核查,初步确认提交的信息是否属实,若属实则对审核结果进行公示,若公示期间,有公众提交举报信息,则应会同民政、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单位走访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和住房状况进行核实。调查过后再次进行公示,最后确认保障对象的申请审核是否通过。
3.2.2. 2 按月复核
保障管理部门需要定期对保障对象的信息进行核查,当保障对象不再符合条件时,要求其退出保障或重新申请其他符合条件的保障方式。复核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保障对象审核通过后经公示有异议的,由房产管理部门针对所提异议会同民政、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街道办事处等部门进行复核,然后录入复核意见;另一方面是保障对象信息动态变更后进行复核,当前信息复核一般采用按年为时间点,但这种方式无法动态跟踪保障对象的最新信息,信息化之后可以按月对保障对象进行信息复核(个人申报或者社区申报),如无变化可以批量复核通过,有变化的通知其重新申请新的保障方式或退出保障。这种动态管理不仅可以提高保障管理部门的办事效率,而且可以提高保障资源的利用率。
3.2.2. 3 动态变更
动态变更功能主要是加强保障对象的基本信息管理,在复核中发生变化的保障对象统一在变更管理中进行信息的更新和管理,从而确保对象信息的及时、准确,为保障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效数据。
4 总结
随着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全面展开,保障性住房大面积交付期迫近,做好保障性住房配给管理工作也就成为了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在2011年10月国务院保障性住房工作座谈会上,李克强副总理再次强调了保障性住房公平配给的问题。虽然政府在保障性住房的配给管理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保障性住房是民生工程,其配给能否公平、公正,关乎民心。本文旨在提高保障性住房分配公平,提出了基于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笔者将保障房分配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借以信息化的手段加以解决,既可以提高保障房分配的公平性,也能有力地推动保障工作的效率和合理性。
住房保障管理系统的建设,其根本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住房保障服务。保障是目的和结果,系统是工具和手段。推进城镇住房保障管理系统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住建部和各省(直辖市)住房保障网为平台,通过住房保障管理系统的建设与推广应用,重构和优化住房保障模式与业务处理流程,建立统一规范的规划管理体系、公平的保障性住房分配体系、完善的运营服务管理体系和科学的宏观管理体系。加快建设城镇住房保障管理系统,对落实住房保障各级财政专项补助,监测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实施,监督各地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提高住房保障效率和公平,推进实施住房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随着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全面展开,如何做好保障性住房配给管理工作成为了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保障性住房是民生工程,其配给能否公平、公正,关乎民心。本文旨在提高保障性住房分配公平,提出了基于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将保障房分配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用信息化的手段加以解决,既提高保障房分配的公平性,也有力地推动保障工作的效率和合理性,为我国保障房管理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住房保障,分配公平,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C.Warnock,Veronica,E.Francis.Markets and Housing Finance.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2008.17
[2].L.Deng.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the Low-income Housing Tax Credit Relative to Vouchers:Evidence from Six Metropolitan Areas.HousingPolicy Debate.2005.16
[3].G.Bramley,N.K.Karley.How Much Extra Affordable Housing is Needed in England?.Housing Studies.2005.20
[4].Charles L.Choguill.The Search for Policies to Support Sustainable Housing.Habitat International.2007.31
[5].R.Ronald.Mak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ork for Public Housing.Black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2
[6].陈淮.发展住房保障制度是缓解住房矛盾的关键.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3
[7].郑惠强.加大法规建设力度完善住房保障.建设科技.2009.5
[8].张农科.政府在城市居民住房发展保障中的角色研究和思路建议.新视野.2009.3
[9].周宇.在城市安一个温暖的家——关注流动人口住房保障问题.中国建设信息.2008.7
保障性住房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探讨 篇2
1.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1 广东深圳 518049
2.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2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本文从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两个方面(其中动态交通内包含外部交通)总结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的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以及相关理论支持,提出适合保障性住房的交通模式的建议,对实施保障性住房的规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交通系统;空间分布;规划
1.背景分析
古语云:“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则家代昌吉”。适当的住房,不仅是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必需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人类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保障性住房是与商品性住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一般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
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性住房的的出现,限制了整体的商品房价,对社会整体经济的调控发挥作用,缓解了困难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其次,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最后,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还为今后扩大消费,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潮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保障性住房建设近几年进展很快,关于保障性住房的研究也纷纷出炉,然而,这些研究多是针对政策管理以及空间规划,如何切实进行保障性住房细节建设规划规则却提之甚少。
2.现状分析
大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行为都是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进行的,而非由于经济因素而主动实施的,开发商的“无利可图”导致他们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建设,建设多未进行规划,功能不合理,交通设计存在诸多问题。
2.1 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模式
保障性住房的空间分布模式主要分为中心混居型和边缘分散型。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分布模式以边缘分散为主,此类保障性公共住房分布在城市边缘,使得中低收入人群与中心城区得不到很好的联系,交通、就业、医疗、教育等各项权利均得不到较好的保障,容易引发各种社会问题以及中心城区多样性丧失,导致城市居住形态趋于单一。
2.2 实例研究
北京市目前保障性住房建设在数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分布在五、六环附近,居民对对外公共交通有很大的依赖性。本研究从住区的地理位置、到达地铁口的难易程度、最近公交站台公共交通数量、马路宽度、交通状况五点进行对比分析。
现状分析
苏家坨龙湖廉租房宋家庄玉桥东小区珠江帝景龙湖–唐宁
位置海淀区西北旺苏家坨镇,西北六环附近海淀区中关村,西北四环至五环丰台区,南三环到四环之间通州,东六环附近朝阳区西大望路,东三环到四环之间海淀区中关村,西北四环至五环
到达地铁口难易程度乘公交一小时步行五分钟步行五分钟乘公交45分钟步行5分钟步行五分钟
最近站台公交数1651156
马路宽度好较好较差好较好较好
对外交通状况差较好较好差好较好
保障性住房的对外交通基本是两种情况,一类离市区较远,虽有较为宽敞的马路但是鲜有车辆流动,公交站点少,距地铁站较远,居民出行困难;另外一类受政策影响或为配建,地处交通发达的市区,对外交通情况比较宜人,但是由于建设不合理,其内部交通和静态交通会出现其他的问题。
总体来说,保障性住房的交通规划存在很多不足亟待解决(如表 2-2;表 2-3)。
表 2-2 内部交通分析
苏家坨龙湖廉租房宋家庄玉桥东
小区珠江
帝景龙湖–
唐宁
路网形态是否合理√×××√√
是否人车分流××××√√
有无交通速度限制×××√√√
路面设计是否合理√×××√√
路面是否无障碍物√×√√√√
路面有无排水设施√√√√√√
步行系统是否完整××××√√
绿化设计是否足够××××√√
有无无障碍设计×××√√√
有無路面景观设计××××√√
对内交通状况较差差差较差好好
表 2-3:静态交通分析
苏家坨龙湖
廉租房宋家庄玉桥东
小区珠江帝景龙湖–
唐宁
停车设施是否合理××××√√
机动车位是否足够××××√√
自行车位是否足够√×××√√
出入口设置是否合理√×××√√
标志系统是否清晰×××√√√
是否留有余地××××××
静态交通状况较差差差较差好好
2.2.2 问题分析
由于北京现阶段保障性住房多为边缘分散型分布方式,居民日常的购物、娱乐和休闲活动不得不到远距离的市中心完成,不便利的对外交通情况造成了社会中的公共资源无法合理流动,居民日常活动需要和资源在市中心集聚的矛盾没有调和,这使得保障性住房为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生活需要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保障性住房内部交通缺乏合理性和人性化设计,住区缺乏景观设计,忽略了居民的主观感受,居住生活显得枯燥、乏味。
保障性住房的道路设计多未使用人车分流的规划方式、道路标识缺乏、没有足够的停车场地,影响车辆的正常通行,也埋下安全的隐患。
3.发展方向
要确定将来的居住区交通发展方向,应该以下述两个方面为评价依据:(l)是否满足人们出行的使用需要(客观标准);(2)能否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主观标准)[4]。
保障性住房建设应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保证与中心城区的密切联系,保证社会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保障城市未来发展的活力。保障性住房不应当只是为低收入人群提供遮风挡雨的居住场所,更应该是宏观城市环境的保障,是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一个可信赖的生活方式。
3.1 对外交通模式
保障性住房的对外交通首先要考虑公共交通优先原则。从保障性住房的地理位置极其针对人群两方面考虑,对外交通应遵循公共交通优先原则。多设置公交站点,减少出行中换乘或班次少带来的不便。因地制宜,在充分整合周边地区公交资源的基础上,使公交线网形成网络,从而应提高换乘效率;大部分新建保障性住区位于中心城区以外,应为此类小区设置社区短驳公交线路,以便于其与大型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网点、轨道交通站点以及大型公交枢纽相衔接。图 1 为居住区车行主入口与公交站点位置关系示意图。同时尽量靠近地铁站,使公共交通能满足大多数居民的需要。
图 1 居住区车行主入口与公交站点位置关系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2 内部交通模式
对内交通要保证基本的平整、通畅,同时考虑居民使用的便捷性,设计合理的流线,同时配置足够量的醒目的道路标识,增加安全性。
重视无障碍的设置,以保证残疾人及年老生活不便利者的使用。
现代居民对审美的需求极度迫切,人行道路不能简单满足居民行走的需要,更要考慮居民的心里感受,丰富道路周边的景观,创造舒适、宜人、完整的步行空间。
3.3 静态交通规划原则
保障性住房的居民多为中低收入家庭,需同时考虑足够规模的自行车和机动车的停放场地,要满足居民的使用要求并留有余地。图 2为北京市广渠门廉租房小区非机动车停放现状。
停车场的布置应与居住区内的道路相协调,既方便到达又不会影响交通的畅通性。
图2广渠门廉租房小区非机动车停车现状(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4.结束语
总之,交通系统的规划直接影响这居民的日常出行生活以及生活与工作中交通的质量。良好的交通系统规划能够有效的提高居民出行效率与居民生活质量。由于保障性住房自身的特征,地产开发商在建设过程中尽量降低成本,导致不负责任的设计不断出现,在一些已建好的保障性住房小区中,存在着许多诸如环境、停车、配套公建等问题。本文将从动态交通、静态交通、外部交通对北京市以及其他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保障性住房的交通系统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适合保障性住房的交通系统规划模式。
参考文献:
[1]马建平,中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研究,吉林大学,2011:140
[2]张珊珊、白晓霞,保障性住房城市选址的决策原则研究,中国建筑学年会论文集,2012:343-345
[3]涂舸、罗杰、熊彬,我国现阶段经济适用房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中国建筑学年会论文集,2012:351-356
[4]孙克真,保障性住房的属性和作用,中国建筑学年会论文集,2012:1477-1480
[5]马振伟,保障性住房设计研究初探,山东建筑大学硕士论文,2011:35-40
[6]姚栋,保障性住房的绿色趋势——3 个美国案例的研究与思考,建筑学报,2011(2):104-106
[7]陈爱,中国城市保障性住房选址研究,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35-52
[8]柴旭,我国城市居住区内部交通问题规划策略初探,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5
[9]万勇、王玲慧,居住区人车交通组织研究,新建筑(02),2000:39-42
[10]陈燕萍,居住区道路系统与交通安全,规划师,2000(03):42-43
[11]顾伟华、叶建红,城市居住区的人性化交通设计,中国市政工程,2004(05):17-19
申请保障性住房初始证明 篇3
兹有社区居民委员会居民小组居民(户主),性别,民族,年龄岁,家庭户籍人数人,户口类型,申请保障性住房(公租房、廉租房)。
本人身份证号码:。其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
其家庭人均月收入:元(大写:元)以下。
特此证明。
(申请人、签章单位及负责人、经办人承诺本证明真实有效,并且为之承担法律责任)
申请人签字:
申请日期:2013年月日居民小组经办人签字:负责人签字:(签章日期)2013年月日
关于保障性住房申请书 篇4
您好!
本人_____年生,系____镇居民,19__年至20__年在___厂做工,20__年以后无固定职业。丈夫 ___,___年生,_镇__旱田人,无固定职业,目前在家务农,20__年11月5日家中老房毁于洪水、泥石流,现借住于村邻家。女儿许晴,现年8岁,就读于__县民族小学三年级。
本人长期以来身患___病,四处求职无门,无固定收入,_手术后失败后需长期服药治疗,双方有4位老人需赡养,一家人全部费用靠丈夫务农和打工维持。20__年8月和20__年12月,本人和女儿分别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 本人和丈夫20__年结婚至今一直居无定所,为了生活,在县城四处奔波,租房居住,且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由于本人家庭生活的实际困难和无住房的实际情况,现申请政府廉租住房一套,望给予批准为盼!
申请人: ___
20__年_月_日
一、申报条件
申报家庭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湖口县城镇户口;
2、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3平方米以下;
3、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5348元以下。
家庭成员中有公务员或行政事业单位在职员工的暂不考虑。
二、报名时间:20__年报名时间截止到3月20日结束,下期报名时间预计在20__年2月至3月,具体时间以县廉租办公告为准。
三、申请报名方法
符合申报条件的,携带以下材料到所在社区居委会报名,并领取、填写相关表格。
1、户主身份证;
2、户口簿;
3、报名申请书;
4、家庭住房情况证明;
5、家庭收入情况证明。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申请资料 篇5
☆人均住房使用面积须在7.5平方米及以下
1人户家庭年收入须在6960元及以下,家庭总资产净值须在15万元及以下; 2人户家庭年收入须在13920元及以下,家庭总资产净值须在23万元及以下 ; 3人户家庭年收入须在20880元及以下,家庭总资产净值须在30万元及以下 ; 4人户家庭年收入须在27840元及以下,家庭总资产净值须在38万元及以下 ; 5人户家庭年收入须在34800元及以下,家庭总资产净值须在40万元及以下。供应对象:
1.申请家庭上年人均月收入连续一年低于580元。1人户家庭年收入低于6960元,2人户低于13920元(申请家庭每增加1人,按增加6960元计算)。
2.申请家庭总资产为1人户家庭低于15万元,2人户低于23万元,3人户低于30万元,4人户低于38万元,5人户及以上低于40万元。
3.家庭住房人均使用面积低于7.5平方米,且申请人和家庭成员5年内未出售或者转让过房产。
4.具备下列情形之一:被拆迁;有特殊病、重残人员;有60岁(含)以上人员;居住市政府确定的解危排险范围内房屋;申请楼房配租的家庭人口应当在二人以上。办理机构:
户籍所在地街道或乡镇住房保障管理部门 所需材料:
1.申请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2.家庭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
3.《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或《定期抚恤金领取证》或《定期定量补助领取证》的原件及复印件。
4.房屋尚未拆迁的,需提供《房屋所有权证》或《公有住房租赁合同》原件及复印件以及区拆迁办开具的房屋拆迁证明。
5.房屋已拆迁的,需提供《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书》原件及复印件。6.配租申请人有其他住房的,提供《房屋所有权证》或《公有住房租赁合同》。户型面积:
坚持中小户型、节约省地环保的原则合理开发建设;经济适用房要按小户型、满足基本住房需求的原则收购。办法全文: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试行)配租对象:
(包括已通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资格审核尚在轮候的家庭以及其它住房困难家庭)。如何申请:
1.取得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资格的家庭:无须再次申请,只要到户籍所在地街道或乡镇住房保障管理部门登记。填写《申请公共租赁住房轮候预先登记表》即可进入公共租赁住房轮候范围。
2.“三房”轮候家庭外的其他住房困难家庭:如果要申请公共租赁房,相关的细则还在制定中,这些家庭可以通过先申请“三房”资格,以同时获得公共租赁房的申请资格。所需材料:
申请人身份证、“三房”审核备案通知单。特别提示:
符合配租条件的家庭只能承租一套公共租赁住房。优先配租对象:
其中符合廉租、经适、限价“三房”申请条件及家庭中有60岁(含)以上老人、患大病人员、残疾人员、复转军人、优抚对象或属重点工程拆迁的可优先配租。配租制度:
公共租赁住房实行公开配租制度,由产权单位编制配租方案报住房保障管理部门核准后组织配租。租赁期限:
1.租赁期限最长为5年,合同期满承租家庭应当退出住房。
2.承租家庭需要续租的,应在合同期满前3个月内提出申请,由产权单位会同相关单位复核,符合条件的续签租赁合同;
3.承租家庭不符合承租条件暂时不能腾退承租住房的,租赁合同期满后给予2个月过渡期,过渡期内按同类地段类似房屋市场租金收取租金。过渡期届满后承租家庭仍不退出承租住房的,按房屋产权单位规定的标准收取租金,具体在租赁合同中约定,拒不退出行为记入信用档案。公共租赁住房
公共租赁住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限定户型面积、供应对象和租金水平,面向本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等群体出租的住房。公租房选址
公共租赁住房规划应当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方式,选址宜在地质条件安全可靠、交通便利、市政府配套齐全或产业功能聚集区域。可承受月租金
在登记表上,公租房需求情况调查中“每月可承受租金水平”分为四档:500至1000元,1001 至1500元,1501至2000元、2001元以上。希望配租住房户型则只包括一居室、二居室两种。多数家庭选择可承受月租低于千元。公租标准
本市公共租赁住房将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并结合承租家庭负担能力和同类地段类似房屋市场租金一定比例下浮确定租金。表格下载
·公共租赁住房项目信息表(购买、转让、捐赠住房作为公共租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项目信息表(建设期)·公共租赁住房项目信息表(经营期)办法全文: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试行)供应对象:
具有本市城镇户籍时间满3年,年满18周岁;单身家庭申请人需年满30周岁;申请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家庭收入及资产符合政府规定标准 申请标准:
1.1人家庭成员,年收入在22700元及以下;人均住房面积在10㎡及以下;家庭总资产净值在24万元及以下;
2.2人家庭成员,年收入在36300元及以下;人均住房面积在10㎡及以下;家庭总资产净值在27万元及以下;
3.3人家庭成员,年收入在45300元及以下;人均住房面积在10㎡及以下;家庭总资产净值在36万元及以下;
4.4人家庭成员,年收入在52900元及以下;人均住房面积在10㎡及以下;家庭总资产净值在45万元及以下;
5.5人及以上家庭成员,年收入在60000元及以下;人均住房面积在10㎡及以下;家庭总资产净值在48万元及以下。特别提示:
[申请家庭成员之间关系] [家庭住房] [家庭收入] [符合条件的申请家庭] [家庭资产] 所需材料:
1.现居住地的房屋所有权证或房屋承租证明(核对原件,交复印件);无房户由所在单位或户口所在地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出具证明;
2.家庭户口簿(核对原件,交复印件);
3.家庭收入证明(单位或居委会出具);
4.居民身份证(核对原件,交复印件);
5.引进的专业人才须持有关证明(核对原件,交复印件)。优先配售对象:
划拨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涉及的被拆迁家庭、重点工程建设涉及的被拆迁家庭、旧城改造和风貌保护涉及的外迁家庭以及家庭成员中含有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人、严重残疾人员、患有大病人员、优抚对象、复员军人等住房困难家庭。户型面积:
坚持中小户型、节约省地环保的原则合理开发建设;经济适用房要按小户型、满足基本住房需求的原则收购。上市交易:
1.已购经适房未满5年的,不得按市场价上市出售,确需出售的向相关部门申请,由保障部门确定符合条件购买人原价出售或按原价回购;
2.已满5年可按市场价出售,但需缴纳出售价的10%补交土地收益等价款。
申请流程
申请:申请家庭向户口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提出申请。初审: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初审意见。
复审: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对申请家庭进行复审并进行公示,无异议的,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
备案: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对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上报的申请家庭材料进行复核,符合条件的,市住房城乡建设委予以备案。轮候配售
表格下载
·北京市城市居民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申请核定表(样表)办法全文:北京市限价商品住房管理办法(试行)供应对象:
针对北京市中等收入住房困难的城镇居民家庭、征地拆迁涉及的农民家庭及市政府规定的其他家庭。申请标准:
1.3人及以下家庭成员,年收入在8.8万元及以下;人均住房面积在15㎡及以下;家庭总资产净值在57万元及以下;
2.4人及以上家庭成员,年收入在11.6万元及以下;人均住房面积在15㎡及以下;家庭总资产净值在76万元及以下。特别提示:
[申请家庭成员之间关系] [家庭住房] [家庭收入] [家庭资产] [符合条件的申请家庭]
所需材料:
1.到户口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领取限价房申请表; 2.身份证的复印件;
3.户口本复印件,集体户口需户口管理单位另开具户口证明; 4.婚姻证明; 5.住房证明;
6.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
优先配售对象:
1.解危排险、旧城改造和风貌保护、环境整治、重点工程等公益性项目涉及的被拆迁或腾退家庭和家庭成员中含有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人、严重残疾人员、患有大病人员、复转军人、优抚对象的家庭及自愿放弃经济适用住房购买资格的家庭;
2.对其他符合条件的家庭,按照住房困难程序,优先配售给无房家庭;
3.对多次参加摇号均未摇中且轮候3年以上(不含3年)的申请家庭,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可直接为其配售。户型面积:
以90平方米以下为主。其中,1居室控制在60平方米以下;2居室控制在75平方米以下。上市交易:
1.已购经适房未满5年的,不得按市场价上市出售,确需出售的向相关部门申请,由保障部门确定符合条件购买人原价出售或按原价回购;
2.已满5年可按市场价出售,但需缴纳出售价的35%补交土地收益等价款。
申请流程
申请:申请家庭持如实填写的《北京市限价商品住房家庭资格核定表》和相关证明材料,向户口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
初审: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通过审核材料、入户调查、组织评议、公示等方式对申请家庭的收入、住房、资产等情况进行初审,提出初审意见,将符合条件的申请家庭材料报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人户分离申请家庭情况应在户口所在地和实际居住地同时进行公示。
复审: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对申请家庭材料进行复审,并将符合条件的申请家庭情况进行公示,无异议的,报市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备案。
保障性住房申请系统 篇6
2008年以来, 我国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建设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10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的出台, 使得住房公积金的沉淀资金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注入了新的能量, 两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一、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 实现了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住房公积金是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 也是解决广大公积金储户住房问题的重要资金来源。实践证明, 住房公积金为广大城镇居民改善住房条件发挥了显著作用, 但随着公积金制度的不断完善, 公积金的缴交基数与缴交比例的逐步提高, 公积金的缴存额也在大幅上涨。这就使得住房公积金除了用于提取、贷款、购买国债和用于廉租住房的补充资金外, 大量的资金沉淀在银行, 导致公积金的运行效率低下, 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实施意见》的出台, 盘活了上千亿元闲置资金, 提高了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 增加了住房公积金的收益, 实现了住房公积金的保值增值。
(二) 为保障性住房提供了坚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从2007年开始, 为了增加市场供应, 缓解住房需求, 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中央加大力度建设保障性住房。每年的财政投入不断增加, 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进展却不容乐观, 究其原因,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资金不足。《实施意见》的出台, 是住房公积金使用用途的重大改革, 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了安全、稳定的资金保障。自2010年28个试点城市公布以来, 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贷款试点工作在试点城市开局良好。这充分说明了使用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确实是一项惠民政策, 发挥了住房公积金的住房保障作用。
(三) 有利于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推动实现“住有所居”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中低收入群体的规模也在扩大, 他们对保障性住房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他们的收入本来就低, 享受不上公积金货款的利率优惠。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一是解决了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二是让中低收入人群能够利用住房公积金的低利率进行货款买房租房, 享受到公积金的益处;三是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的住房保障作用, 消除“劫贫济富”呼声, 促进住房公积金制度朝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四是有利于增强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吸引力, 扩大公积金的覆盖范围, 惠及更多的公积金缴存户, 促进公积金事业的发展;五是解决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一) 缺乏公积金缴存主体
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的初衷是解决中低收入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实施意见》规定在同等条件下, 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职工, 优先购买或租赁。但大部分中低收入人群却没有缴纳住房公积金, 这将直接导致这部分人群无缘优先享受购买或租赁保障性住房, 也无缘享受单位缴交的住房公积金和住房公积金的低息货款。这与《实施意见》中加快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推动实现“住有所居”目标相悖。
(二) 缺乏相关法律依据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住房公积金应当用于职工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 用于公积金个人贷款、购买国债和建设城市廉租住房的补充资金。《实施意见》提出利用住房公积金发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 定向用于经济适用住房、列入保障性住房规划的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用房、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 严禁用于商品住房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量大, 一旦出现问题, 只有《条例》和《实施意见》, 而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 最终受损的是广大公积金储户的利益。制定一套全面、规范、严谨、可行的法律体系迫在眉睫。
(三)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公积金管理中心既不是财政支持的政府机构, 又不是自有资产的金融机构, 但它却承担了公积金贷款和国债投资这样的准商业化业务。公积金一旦涉入保障房领域, 资金的安全将很难得到保障。公积金管理中心人员的编制有限, 也缺乏法律、财务、工程建设、金融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条例》中明确规定, 住房公积金管理的决策机构是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而多数地方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是由地方政府分管领导等少数几人形成决策, 没有资金管理专家和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实施意见》提出, 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监察部、审计署、银监会要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密切配合, 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监督检查。这种多头监管的结果必然会导致监管职责的模糊, 甚至出现违规现象。
(四) 存在资金运行风险
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扩大了资金的使用用途, 同时也给公积金带来了风险。我国公积金管理中心属于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 不具备金融机构的管理能力和金融资信, 但却行使着金融机构的职能。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公积金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中, 一旦出现资金挪用、项目审批不严或无人承租、承租者不按期交租金等导致资金无法回收的情况, 公积金管理中心是难以掌控的。
三、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探讨与分析
(一) 扩大住房公积金归集面
住房公积金归集额是住房公积金的源头, 是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的根本保证。积极鼓励合同工、临时工、试用工、时间工、个体劳动者等在公积金管理中心开立账户存款。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7月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 将住房保障和公积金制度实施范围逐步扩大到农民工, 这足以证明中央政府对公积金扩面的重视。我们要借鉴社保缴交经验, 积极探索, 逐步建立住房公积金缴存联合执法机制。同时, 发挥公积金的强制性, 形成等同于社保地位的强制缴存氛围, 争取做到住房公积金缴存全覆盖。
(二) 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合法化
合法性是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基本前提。及时修订并出台新的《条例》, 并上升到法律层面已成为必然。为了保证所有公积金储户的切身利益, 保证《实施意见》的有效实施, 就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全面、规范地制定一套严谨、可行的保障性住房法律体系。做到保障房建设项目从公积金贷款申请、受理、审批、担保、发放到贷后工作的监管、回收等各个环节出现问题时, 都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三) 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降低资金运行风险, 确保资金安全
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要做到全程动态监管, 确保资金安全使用及回收, 实现公积金的保值增值。一是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承担, 这就要求增强住房公积金管理人员的监管能力,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二是要消除多头监管的现象, 建立第三方监管机构, 严格监控住房公积金的专款专用, 保证资金安全, 坚决制止挪用行为。三是实现公积金透明化监管, 将公积金全程运作置于监管机构和所有公积金储户的双重监督之下, 防止违规操作。四是资金回收是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主要风险。在同等条件下, 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职工, 可以优先购买或租赁保障性住房, 优先使用公积金贷款, 允许租户用公积金交纳租金等。
四、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旧的制度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 我们要及时予以解决, 并不断总结经验, 因地制宜, 与时俱进, 逐步完善相应机制。只有这样, 才能让广大民众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切身体会到公积金所带来的益处, 并积极主动参与公积金, 扩大公积金规模, 为保障性住房提供充足的资金, 实现公积金住房保障体系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蔡妙萤.探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J].福建建材, 2014 (05) .
[2]郭丽.浅析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J].法制与社会, 2013 (10) .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 篇7
关键词:住房政策,住房保障,住房援助,住房补贴,术语研究
中图分类号:N04;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4-0031-04
收稿日期:2012-05-26
基金项目:湖北省建设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1112)
作者简介:张齐武(1976—),男,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博士生、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住房政策、房地产经济。通信方式:qiwuzhang@sohu.com。 当前在查阅制度法规、政府文件、媒体报道和学术刊物时,对有别于商品房并由政府或社会提供援助的住房,在称谓上可谓眼花缭乱。所谓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或“保障性住房”,一般指经济适用住房(简称经适房)、公共租赁住房(简称公租房)、廉租房、限价商品房、双限房(限户型、限房价商品房)等,有时也称为安居房、集资房、政策性住房、福利房、公房(如不出售完全产权的单位宿舍)。中国香港地区的公屋、澳门地区的社会房屋、台湾地区的国民住宅,新加坡的组屋、日本的公营住宅和公团住宅、德国的福利住房、荷兰的社会性租赁房、丹麦的公共住房与合作住房[1-2],均类似于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在国内出版的学术刊物和专著中则大量出现公共住房(public housing)、社会住房(social rental housing)、可负担型住房(affordable housing)、低收入者住房(lowincome housing)等术语,这些概念大多是国外名词的直译或意译,经常在论文中混用。众所周知,术语的规范化意味着科学的发达,规范术语是学科建设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术语首先应具备单名单义性和顾名思义性。为此本文拟通过辨析住房保障、住房援助、住房补贴这三个术语的区别和联系,归纳建构住房援助的方式和分类,并建议在不同场合分别使用“住房援助”和“住房保障”。
一 住房保障的起源与内涵 “保障”即保护防卫。我国社会保障的特点是广覆盖、保基本。重点是保障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基本医疗、基本养老的权利和需求。对于何为住房保障,目前国内并没有权威的解释或法律条文相对应。“住房保障”可能是从早期政府文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里衍生的一个术语,后多和体系、政策、工作、范围、水平等名词连用。一般代指政府为低收入居民和弱势群体提供的住房援助,使其享有基本的住房条件。
住房保障这个概念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政治与社会发展语境中是不存在的,因为城镇居民住房基本都是由政府或单位解决的,公房是主流,私房只是零星存在,可以不严格地说当时采取的是一种全民福利住房制度。住房价格机制作用甚微,房地产市场尚未形成,实物分配往往根据家庭结构、年龄、工龄、职位、已占用住房状况等因素进行。
1994年6月,国务院批转《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实施要点的通知》时提出:“促进住房社会化、商品化和住房建设的发展。”其中主要的改革措施是公房提租、发展经济适用房和推出住房公积金制度。这个时期,住房制度改革的方向是产权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并建立双轨制的住房供应体系。此时,住房保障尚没有正式文件涉及这一概念,更不用说纳入社会保障的范畴。国务院在1998年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具体目标是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此文件明确了由建设廉租房、经适房项目、发放住房补贴和推行公积金制度为中低收入家庭或职工购(租)房提供援助。该文件没有出现“住房保障”或“保障性住房”的字眼。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2003年8月官方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住房保障制度”[3]。国务院文件《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强调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基本方向。业界一般解读该文件是深化住房领域市场化改革的政策。随后近10年的实践也表明,我国住房拥有率不断上升,城市各阶层居民的住房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也不再受到住房因素的过度制约。
2007年10月,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特别是“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当时提出社会保障的重点是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尚未包含住房保障。指导性的意见是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在满足多层次多样性的社会需求方面,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对能够实行市场运作的公共服务,应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4]。
2008年在金融危机波及我国的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12月在中国政府网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此时的政策思路仍旧是把建设保障性住房看成是市场干预的一部分,主要是做加法。随着大中城市房价的进一步上涨,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时确定,要落实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工作的约谈问责机制,并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纳入了地方政府的责任目标。在当年3月出台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的战略。
综上,住房保障工作是伴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进程逐渐凸显并受到重视的,没有住房的市场化商品化也就没有住房保障。类似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义务教育,基本住房保障可视为一种兜底的制度,是一种国家构建的生活“安全网”和社会“稳定器”。然而是否将基本保障范围覆盖到更多居民甚至全体居民还存在很大争议,主流的意见是我国住房保障覆盖范围大约达到20%。住房保障的重点是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一般将解决最低收入者住房困难的廉租住房制度列入社会保障体系。
二 住房援助与住房保障的
区别与联系 在表示为帮助居民获取居住权利与空间的行为或行动时,比较适合的术语是住房援助。住房具有必需品性、高价值性和不可分割性[5],这些特有的基本属性决定了绝大多数居民(不仅仅是低收入居民)都需要得到住房援助。除居民收入或财产禀赋特别高的情况外(例如住房来源于遗赠),要在城市购买一套舒适合意的住房都将花费家庭多年的积蓄。积蓄不足时就需要借款或得到其他形式的住房援助。例如针对中等收入居民购买商品房,常用的经济援助方式一是向首次置业的居民提供贷款利率优惠;二是通过调整预售政策降低首付比例;三是降低保障性住房的申请“门槛”。对租房家庭而言,房租一般也占日常支出的主要部分,政府通过评估房租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来决定是否要给予租金补助,超过三成时一般认为是负担过重的。对于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负担住房更加困难,住房援助的必要性也就愈加明显。
为了减少“夹心层”现象,住房援助的对象比住房保障对象要更宽泛一些。从住房援助方式上看,相当灵活多样。除了经济援助以外,一些不属于传统社会保障范畴的政策工具和措施,如鼓励产出(建造)、限制投机、贷款优惠、减免税费、制定包容性规划、降低住房日常使用与维护费用等也经常在使用,并发挥着良好的援助效果。住房援助的内容涉及住房管理政策、安居工程项目建设、财税政策、金融支持、科技发展与应用、产权保护等诸多方面。实施主体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家庭亲属、雇主、金融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
我国目前的保障性住房体系中,经适房的援助方式主要是采用划拨方式提供了建房用地,从而间接降低了房价。公租房主要是租金补贴。廉租房制度最接近一种社会保障,政府或其委托机构承担了全部建设成本,并对后期的住房维护也提供了补贴。限价房主要是通过规划和限制市场准入间接提供了地价补贴。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区别主要是产权结构和援助方式的不同,公租房和经适房的主要区别在于用货币补贴取代实物补贴,产权交易由租赁方式取代销售方式。我国住房保障的重点仍是“保基本”,是为了解决居民住房困难问题由国家主导的政法、经济、社会活动,使其获得基本居住所需。主要方式是供应保障性住房项目和提供货币补贴。住房保障是针对那些无法通过市场获得住房或无法负担市场租金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的一种住房援助。住房保障的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产权结构的设计和援助方式上的改进和创新。
住房补贴是相对市场化的一种经济援助方式,有两种形式。一指供给导向的住房补贴,又称供方补贴,俗称“补砖头”,一般指实物补贴方式。采用提供或依托于保障性住房的方法进行补贴。二指需求导向的住房补贴,俗称“补人头”,一般按照一定的标准直接发放给援助对象,是住房福利的货币化。我国住房货币补贴包括列入每月工资收入的房补、一次性的购房补助,也有针对特定群体的租房补贴。住房公积金是一种强制住房储蓄制度,通过利率上的低存低贷来为缴存对象提供援助,目前公积金贷款既可以购买保障性住房也可以购买商品房,实际是一种互助型的购(租)房补贴。住房补贴政策的比较一直是住房政策研究领域的热点。
三 我国住房援助的方式和内容 我国住房援助的方式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即政策型、项目型、金融型、科技型和非政府型。其中政策型和项目型是主要的两类援助方式,两者的区别在于政策型主要是提供制度激励与保护,而项目型则着重提供经济援助。政策援助可分为激励型和包容型。激励型政策的着眼点在于增加住房供应,从而降低房价收入比,提高居民的住房可支付性。这种援助具有引导性、主动性、支持性的特点,中高档的住房增加以后也会通过住房过滤间接增加低收入住房的供给[6]。包容型政策援助的着眼点在于构建公平获得住房机会的制度环境,其主要目标是纠正住房市场失灵、消除住房歧视和代际不公平。金融型是激励居民住房消费或提高住房支付性的一种援助工具。科技型援助指通过研发和应用新技术来提高住房建设效率和降低后期使用成本。非政府型援助主要包括家庭资助、居民互助、雇主单位提供援助、非营利开发等类型。
四 使用住房援助方便
进行学术交流 为了研究城市住房问题,笔者使用Google学术搜索进行检索,发现英语文献中非常少见housing security一词,少量文献关键词用housing security system或housing security measures,使用该词的基本上是中国作者。有趣的是,在英文中security housing指的是装有监控设备的住房,而不是中文对应的保障性住房。中文“保障性住房”对应public(rental)housing、affordable housing、lowincome housing、social(rental)housing、supportive housing、subsidized housing等词。由于social一词的释义为living together in communities,本义就是公共的、群居的,所以“社会住房”和“公共住房”差不多,译为“公共住房”形象一些,准确反映了其产权状况。国外本研究领域用得较多的术语是 housing assistance、housing allowances、housing subsidy,偶尔使用housing guarantee。显然在查找文献和国外交流时不宜使用housing security作为关键词。
各国及地区的政府或社会都积极为居民提供住房援助。香港特区政府为市民提供诸多住房援助计划,如低收入家庭租金援助计划、置业资助贷款计划等。日本在《生活保护法》中称住房援助为住宅扶助。美国的住房援助一般分为基于项目的援助(projectbased assistance)和基于房客的援助(tenantbased assistance)。2011年上述两项援助分别达到了195.51亿美元和93.76亿美元,是该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HUD)预算中的最大支出项[7]。美国历史上还多次出台住房援助法案。国外住房援助的针对性强,方式也比较灵活多样,除一般的住房补贴和供应保障性住房外,还包括提供住房券(housing vouchers)、购房奖励、住房储蓄奖励、贷款补贴、租金控制与管制、税收抵扣(housing tax credit)等①。研究不同援助方式的政策(项目)绩效是国际上住房研究领域的主要方向。
五 结论和建议 住房保障和住房援助都可以表示支持和帮助居民获得适宜住房的行为或体系,但两者各有侧重。住房保障是伴随着住房市场化改革而产生发展的,基本住房保障是一种主要面向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的住房援助体系。尽管目前在住房政策研究领域“住房保障”用得比“住房援助”广泛,但“住房保障”不宜用于表达众多为非保障对象提供的那些援助行为和举措。住房援助主体较多元,方式灵活多样,是实现全民住有所居、安居乐业的重要工作。建议在不同场合分别使用“住房援助”和“住房保障”,使本学科的术语具有单名单义性和顾名思义性,也便于学术交流。
注 释
①参考文献[6]将Lowincome housing tax credit(LITHC)译为“低收入住宅税收信贷”,实际上A tax credit is a sum deducted from the total amount a taxpayer owes to the state,因而译为“税收抵扣”比较准确。
参 考 文 献
[1]谭兵.香港、澳门、内地社会援助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1-130.
[2]余南平.欧洲社会模式——以欧洲住房政策和住房市场为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元端.城市居民住房解决方案(陈杰著)序[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3.
[4]魏礼群.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01-315.
[5]刘洪玉,郑思齐. 城市与房地产经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8-11.
[6]阿瑟·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M]. 第6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85.
【保障性住房申请系统】推荐阅读:
市保障性住房申请表06-21
城镇保障性住房申请书09-08
住房保障管理系统09-21
关于印发龙岩市区保障性住房申请资格审核、配租配售和后 …07-08
保障性住房08-09
保障性住房项目05-21
保障性住房建设08-15
保障性住房设计08-26
保障性住房供给09-18
保障性住房思考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