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体育(精选12篇)
未来体育 篇1
一、前言
未来社会是建立在现代高度发展的商品社会的基础上的,因此仍将带有商品社会的烙印,如竞争性、求利性、开放性和平等性。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全球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全球化加速,国际间、区域间合作加强,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体育活动,因其能满足人类对身体活动这一基本的需要,符合人类的攻击天性,是“民族战斗热情”恰当的疏泄口;同时又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吻合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是青少年较好的社会化途径之一[1]。因此,无论未来社会的生活方式如何变化,体育运动仍将蓬勃发展,并适应社会的需要而相应变化。
二、未来体育的特点
1. 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
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攻击性这一人类的天性,在民族主义的包装下成为“民族战斗热情”,亦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尽管战争这一昔日民族战斗热情的最高体现形式在人类文明进程中逐渐被淘汰,为世人所唾弃,但合法的文明战争、没有硝烟的战争———体育运动,正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将热情倾注其中,动员其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实力,使体育运动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成为“民族战斗热情”的疏泄口和阀门。
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国际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特别是区域性(如亚太地区)合作与高科技化趋势加强。体育竞赛成为国家或区域间综合实力的较量,对于促进各国和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具有很大的意义。因此奥运会等大型运动会的举办之争将更加激烈。
同时,竞技运动向“文明战争”的方面向发展,与以健身为目的的非竞技运动的分化日见分明。
2. 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强。
未来社会的高度技术化,以及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灵活性与自由性,使人—机对话增多,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减少。但人是社会性的,有群居的要求,有社会交往的需要。因此,日常健身必不可少的运动场,作为社会的缩影,其社会功能明显增强,成为人们社交的场所。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在这里,除健身强体外,青少年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平等参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成年人为共同利益或兴趣,在运动中结交朋友,融洽关系,商谈业务,显示社会地位;老年人则健身防病,消除孤独,激发活力,颐享天年。
3. 体育向身心和谐方向发展。
未来社会的快节奏、高时效、高技术、密集型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心理紧张加剧,体力耗能降低,体脑倒置。为补偿这种偏差,缓解脑力紧张,人们对体育活动的要求提高,不仅要求体育活动能锻炼肌肉,更希望其能锻炼心脏,增强心力,消除心脑紧张。因此,体育的趣味性增加,快乐体育成为主流,体育的艺术性提高,人们可以从身体活动中得到美感,享受身体的愉悦。体育的自然性增强,出于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人们渴望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古老的、随意的、简单的户外活动如爬山、林间漫步等形式愈加受到人们喜好;同时体育的冒险性加大,人在大自然中尽情展示自己,既能享受自然的旖旎风光,又体验战胜自然的快感,在大自然中锻炼机体、陶冶性情,因此新型的运动项目不断出现,如江河漂流、攀岩等。
4. 健心健脑的、新型的运动项目出现。
首先,因为信息共享,各国丰富多彩、富于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得以传播。其次,未来社会向脑力型转变,体育必须适应社会需求并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以提高心力、培养脑力为主要目标,兼顾体力耗能的运动项目将日益受到欢迎,如球类、赛艇等。新型的运动项目可能被创造出来,如电子游戏、虚拟情境下的运动等,都可能发展为新的运动项目。最后,为纠正“强刺激持续作用导致感受性降低”这一不断追求刺激所致的种种不良后果,如进行超高危险项目等,应根据“弱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导致感性提高”这一基本的感觉适应规律,选择、倡导、发展一些以强调内部感觉为主,利用暗示性套语调整呼吸、活动、疏通脉络的运动项目,如气功、太极拳等,并从中摸索规律,借鉴传统文化,创造新的健心健脑运动项目。因此,未来社会,新型运动项目将不断涌现。
5. 体育的形式多样化,具有流行性。
社会所提供的信息共享,使人们能很快接收大量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形式,古典的、现代的,国际的、民族的,只要感兴趣就可模仿、学习,并且通过媒体传播,形成一阵“热潮”,如“气功热”、“呼啦圈热”等。
同时信息社会的灵活性、自由性,使得大众能各取所需、各尽所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动。因此自我体育增加,个体化明显;有共同兴趣的小团体活动增加,家庭体育活跃;非竞技体育蓬勃发展。
6. 体育知识系统化,主动模仿、主动学习成为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
未来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对人体科学的了解,对体育学科的认识,对动作技能的掌握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人们树立了“终身体育”的观点,能主动吸收各种信息,模仿、创造学习动作技能,自觉确定运动目标与运动方案,寻求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通过信息技术系统,主动模仿、主动学习功作技能,将成为运动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对教练员、教师运动学习指导能力的要求提高,特别是利用高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学习指导的能力。
三、未来学校体育的发展规划
未来体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挑战。未来学校体育的整体战略思想是:面向社会,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生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具体措施是:
1. 培养未来社会意识。
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创新应变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拼博精神,应变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2. 系统学习体育知识,精修一两项终身项目。
小学教育以培养运动举趣、形成运动习惯为主,高频率进行一两项运动。
初中教育以学习人体基础知识,普修各项运动,延续童年时代习惯为主。
高中教育深化人体科学知识,学习体育基本的实用知识,掌握基本技能,选修一两项运动,树立“终身体育”的观点。
大学教育强调系统学习体育知识,任意普修各项运动,精修一两项项目,初步掌握“怎样进行健康(体力、心理)诊断;怎样制定运动处方;怎样实施身体锻炼”的基本技能。组织学生体育小团体,培养共同兴趣。
3. 加强科研工作。
把身心问题研究、体育与心脑功能的研究、未来技术手段与体育教学的研究作为学校体育科研,尤其是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体育教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4.
顺应未来高等教育的潮流,强化体育系学生的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培养信息意识,即培养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信息科学方法,以及信息科学思想观念,提高运动学习指导的能力。
5.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在职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学习。
总之,未来社会的科技手段将飞速发展,并将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亦将对体育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学校体育必须未雨绸缪,加快自身的改革,以适应未来社会,满足未来社会对体育的需要。
摘要:本文从体育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出发, 分析了未来体育发展的特点, 并提出了未来学校体育的整体战略思想与具体措施。
关键词:未来体育,学校体育,整体战略思想,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6.
[2]顾雪兰.全民使身与大学生健身对大学生体育投入现状调查与分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6.
未来体育 篇2
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文章最后建议:1、培养未来社会意识;2、从整体上加强体育知识的系统学习,精心一、二项运动;组织学生的体育小团体;3、把身心问题、体育与心脑功能、未来技术手段与体育教学的研究,作为学校体育尤其是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的重要方面;4、强化体育系学生的迫切教育,树立信息意识,注重体育学习指导能力的培养;5、加强在职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
1、前言
未来社会是建立在现代高度发展的商品社会的基础上的。因此仍将带有商品社会的烙印,如竞争性、求利性、开放性和平等性。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全球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全球化加速,国际间、区域间合作加强,广阔的空间性、快速的时效性。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体育活动,因其能满足人类对身体活动这一基本的需要,符合人类的攻击天性,是“民族战斗热情”恰当的疏泄口:同时又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吻合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是青少年较好的社会化途径之一[1]。因此,无论未来社会的生活方式如何变化,体育运动仍将蓬勃发展,并适应社会的需要而相应变化。
2、未来体育的特点
2.1、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
国际社会目前面临着因高科技的发展所导致的全球化和因民族主义的抬头所造成的分裂化两大趋势。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攻击性这一人类的天性,在民族主义的包装下成为“民族战斗热情”,亦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尽管战争,这一昔日民族战斗热情的最高体现形式,在人类文明进程中逐渐被淘汰,为世人所唾弃,但合法的文明战争,没有硝烟的战场体育运动,正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各国家,各民族,都将热情倾注其中,不惜动员其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实力,大肆效量一番,使体育运动,这一传统的健身,娱乐
形式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成为民族战斗热情的疏泄口和阀门。
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国际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特别是区域性(如亚太地区)合作与高科技化趋势加强。富有民族特色的竞技项目与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项目增多。体育竞赛成为国家或区域间综合实力的效量,对于促进各国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具有很大的意义。因此举办奥运会等大型运动会的权力之争将更加激烈。
同时,竞技运动向文明战争方面向发展,与以健身为目的的非竞技运动的分化日见分明。
2.2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强
未来社会的高度技术化及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灵活性与自由性,使人一机对话增多,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减少,但人是社会性的,有群居的要求,需要社会交往。因此,日常健身必不可少的运动场,作为社会的缩影,其社会功能明显增强,成为人们社交的场所。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在这里,除健身强体外,青少年从中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平等参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成年人则为共同利益或兴趣,在运动中结交朋友,融洽关系,商谈业务,显示社会地位;老年人健身防病,消除孤独,激发活力,颐享天年。
2.3体育向身心和谐方向发展
未来社会的快节奏、高时效、高技术密集型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心理紧张加剧,体力耗能降低,体脑倒置。为补偿这种偏差,缓解脑力紧张,人们对体育活动的要求提高。不仅要求体育活动能锻炼肌肉,更希望其能训练心脏,增强心力,消除心脑紧张。因此,体育的趣味性增加,快乐体育成为主流,体育的艺术性提高。人们可以从身体活动中得到美感,享受身体的愉悦:体育的自然性增强,出于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人们渴望回自然,返朴归真。古老的、随意的、简单的户外活动如爬山、林间漫步等形式愈加受到人们喜好:同时体育的冒险性加大,在大自然中尽情展示自己,既享受自然的婍妮风光,又体验战胜自然的快感,在大自然中炼就机体、陶治性情。以致于新型的运动项目不断出现,如江河漂流、攀岩等。
2.4健心健脑的、新型的运动项目出现
因为信息共享,使各国丰富多彩,富于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得以流传。其次,未来社会向脑力型转变,体育必将适应社会需求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以提高心力,培养脑力为主要目标,兼顾体力耗能的运动项目将日益受到欢迎,如球类、赛艇等。新型的运动项目可能被创造出来;如电子游戏、虚拟情境下的运动等,都可能发展为新的运动项目。
三是为纠正“强刺激持续作用导致感受性降低”这一不断追求刺激所致的种种不良
后果,如进行超高危险项目等。根据“弱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导致感性提高”这一基本的感觉适应规律;选择、倡导、发展一些以强调内部感觉为主,利用暗示性套语调整呼吸、活动、疏通脉络的运动项目,如气功、太极拳等,并从中摸索规律,借鉴传统文化,创造新的健心健脑运动项目。因此,未来社会,新型运动项目将不断涌现。
2.5体育的形式多样化,具有流行性社会所提供的信息共享,使人们能很快接收大量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形式,古典的、现代的、国际的、民族的,只要感兴趣就可模仿、学习、并且通过媒体传播,形式一阵“热潮,流行开来,如曾在我国出现过的气功热、呼啦圈热”等。
同时信息社会的灵活性、自由性、使得大众能各取所需、各尽所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动。因此自我体育增加,个体化明显。有共同兴趣的小团体活动增加,家庭体育活跃。非竞技体育蓬勃发展。
2、6体育知识系化,主动模仿,主动学习成为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
未来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对于人体科学的了解,对于体育学科的认识,对于动作技能的掌握,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人们树立了终生体育的观点,能主动吸收各种信息,模仿、创造学习动作技能,自觉确定运动目标与运动方案,寻求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通过信息技术系统,主动模仿、主动学习功作技能,将成为运动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对教练员、教师运动学习指导能力的要求提高,特别是利用高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学习指导的能力
3.关于未来学校体育的几点建议
未来体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挑战。未来学校体育如何适应社会、适应体育的发展?笔者结合国内学者有关研究,认为,未来学校体育的整体战略思想是:面向社会,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生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具体措施是:
3.1培养未来社会意识
通过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创新应变意识。培养竞争能力与拼博精神及应变能力与创造能力。
3.2系统学习体育知识,精修一、二项终生项目
小学教育以培养运动举趣、形成运动习惯为主,高频率从事一、二项运动。
初中教育以学习人体基础知识,普修各项运动,延续童年时代习惯为主。
高中教育深化人体科学知识,学习体育基本的实用知识,掌握基本技能,选修一、二项运动,树立终生体育的观点。
大学教育强调系统学习体育知识,任意普修各项运动,精修一、二项项目,初步掌握“怎样进行健康(体力、心理)诊断;怎样制定运动处方;怎样实施身体锻炼”的基本技能。组织学生体育小团体,培养共同兴趣
3.3加强科研工作,把身心问题研究,体育与心脑功能的研究,未来技术手段与体育教学的研究,作为学校体育科研尤其是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体育教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3.4顺应未来高等教育的潮流,强化体育系学生的通识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培养信息意识,即培养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信息科学方法及信息科学思想观念,提高运动学习指导的能力。
3.5充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在职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学习。总之,未来社会的科技手段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亦将对体育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学校体育更是首当其冲。本文仅是初步研究,亦为引玉抛砖,有持同道们百家争鸣,深入研究。
体育未来教学发展方向思考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未来
1.前言
随着社会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以及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体育锻炼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对于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的体育活动呈现出社会功能增强的特点,而且体育活动之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因此未来体育教学也需要满足未来体育发展的需要,保证教学促进人们的身心和谐发展,并且提升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与身心健康。本文对于未来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并且就相关的教学模式的发展进行思考。
2.未来体育的动态趋势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体育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活动,也逐渐成为国家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未来体育发展呈现出以下的发展趋势:(1)国际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体育竞技活动成为国家博奕与竞争的重要方式,体育竞技水平能够展示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体育水平;(2)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强,体育除了能够锻炼个人的心智之外,还能够推动全民运动的发展,并且成为新的经济发展点,促进社会的进步;(3)体育对于增强人类的身体健康以及提升人类的意志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适度的体育锻炼能够起到放松的作用,达到个人的全面发展。
3.未来体育课程的教学发展方向
为了适应未来体育的发展,需要改进当前的体育教学模式,从体育教学目标、教程类型以及教师职责,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教学系统,保证体育教学适应未来体育的发展方向,提升体育教学的意义。
3.1未来体育教学的目标
体育课是各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虽然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体育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模式并不相同,但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身心和谐,需要将体育作为各阶段的必修课程。在《学校体育学》中,将学校体育目标定义为:“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未来的体育教学也应当以此作为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锻炼技巧,并且以此为基础评价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与情感性,实现体育教学的“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内涵。
3.2未来体育课程的课程类型
未来的体育课程是一种综合性的体育教学活动,通过锻炼身体,促进身体机能,实现人体的健康,从而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完善学生的身心健康。当前我国的体育课程包括国家课程以及地方课程等多种方式,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应该采用多种课程发展模式,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未来体育教学的课程是一种综合性的课堂教学,需要以素质教育与健康教育为基础,从而将课程与学生的自我锻炼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3未来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职责
为了实现未来体育的教学目标,教师的职责也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在未来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起着服务者、中介者的作用,教师的职责主要如下:(1)教学活动的服务者,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但是随着体育活动发生变化,未来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且需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2)教学活动的中介者,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将自身的知识传达给学生的桥梁,为了适应未来体育教学的发展,教师需要更新知识系统,将最好的知识以及技能传授给学生;(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生产者,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培养机构,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场所,对于学生发展而言,教师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从而适应未来体育的发展目标。
4.对未来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程度提高,当前的脑力活动逐渐增多,体育锻炼的时间以及人际交流的时间逐渐减少,这些问题都给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了适应体育未来发展,需要采取以下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体育未来教学的战略目标应该面向社会,以终身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为了实现体育未来发展方向,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采用系统性的体育教学提供,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并且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终身体育学习打下基础;(2)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公平竞争意识,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3)强化体育系学生的通识教育,将文化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将信息化教学融入体育教学中,从而提升运动学习能力。
5.结语
体育对于个人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体育未来发展呈现出国际化竞争逐渐激烈、社会功能逐渐增强以及增强身心的趋势环,为了适应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积极改变体育教学模式,实现教师的中介者、服务者以及生产者的功能,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栋梁之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进行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快乐体育为主体、终身体育意识为方向,使体育习惯得以形成、体育意识得以加强。
【参考文献】
[1]王晓东.论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的逻辑起点[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4).
[2]向亦文.试论未来体育及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向.科教文汇,2008(10).
未来体育 篇4
一、未来体育的特点
1. 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
国际社会目前面临着因高科技的发展所导致的全球化和因民族主义的抬头所造成的分裂化两大趋势。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 攻击性这一人类的天性, 在民族主义的包装下成为“民族战斗热情”, 亦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尽管战争, 这一昔日民族战斗热情的最高体现形式,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逐渐被淘汰, 为世人所唾弃, 但合法的文明战争, 没有硝烟的战场—体育运动, 正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各国家, 各民族, 都将热情倾注其中, 不惜动员其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实力, 大肆效量一番, 使体育运动, 这一传统的健身、娱乐形式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 成为民族战斗热情的疏泄口和阀门。而信息技术的发展, 打破了地域的限制, 使国际间的竞争更为激烈, 特别是区域性 (如亚太地区) 合作与高科技化趋势加强。富有民族特色的竞技项目与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项目增多。体育竞赛成为国家或区域间综合实力的较量, 对于促进各国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具有很大的意义。因此, 举办奥运会等大型运动会的权力之争将更加激烈。同时, 竞技运动向文明战争方向发展, 与以健身为目的的非竞技运动的分化日见分明。
2. 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强。
未来社会的高度技术化及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灵活性与自由性, 使人—机对话增多, 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减少, 但人是社会性的, 有群居的要求, 需要社会交往。因此, 日常健身必不可少的运动场, 作为社会的缩影, 其社会功能明显增强, 成为人们社交的场所。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在这里, 除健身强体外, 青少年从中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平等参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成年人则为共同利益或兴趣, 在运动中结交朋友, 融洽关系, 商谈业务, 显示社会地位;老年人健身防病, 消除孤独, 激发活力, 颐享天年。
3. 体育向身心和谐方向发展。
未来社会的快节奏、高时效、高技术密集型的生活方式, 使人们心理紧张加剧, 体力耗能降低, 体脑倒置。为补偿这种偏差, 缓解脑力紧张, 人们对体育活动的要求提高。不仅要求体育活动能锻炼肌肉, 更希望其能训练心脏, 增强心力, 消除心脑紧张。因此, 体育的趣味性增加, 快乐体育成为主流, 体育的艺术性提高, 人们可以从身体活动中得到美感, 享受身体的愉悦;体育的自然性增强, 出于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 人们渴望回归自然, 返朴归真。古老的、随意的、简单的户外活动如爬山、林间漫步等形式愈加受到人们喜好;同时体育的冒险性加大, 在大自然中尽情展示自己, 既享受自然风光, 又体验战胜自然的快感, 在大自然中炼就肌体、陶治性情。以至于新型的运动项目不断出现, 如江河漂流、攀岩等。
4. 健心健脑的、新型的运动项目出现。
因为信息共享, 使各国丰富多彩, 富于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得以流传。其次, 未来社会向脑力型转变, 体育必将适应社会需求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以提高心力, 培养脑力为主要目标, 兼顾体力耗能的运动项目将日益受到欢迎, 如球类、赛艇等。新型的运动项目可能被创造出来;如电子游戏、虚拟情境下的运动等, 都可能发展为新的运动项目。三是为纠正“强刺激持续作用导致感受性降低”这一不断追求刺激所致的种种不良后果, 如进行超高危险项目等。根据“弱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导致感性提高”这一基本的感觉适应规律;选择、倡导、发展一些以强调内部感觉为主, 利用暗示性套语调整呼吸、活动、疏通脉络的运动项目, 如气功、太极拳等, 并从中摸索规律, 借鉴传统文化, 创造新的健心健脑运动项目。因此, 未来社会新型运动项目将不断涌现。
5. 体育的形式多样化。
具有流行性社会所提供的信息共享, 使人们能很快接收大量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形式, 古典的、现代的、国际的、民族的, 只要感兴趣就可模仿、学习, 并且通过媒体传播, 形成一阵热潮, 流行开来, 如曾在我国出现过的气功热、呼啦圈热等。同时信息社会的灵活性、自由性、使得大众能各取所需、各尽所能, 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动。因此自我体育增加, 个体化明显。有共同兴趣的小团体活动增加, 家庭体育活跃。非竞技体育蓬勃发展。
6. 体育知识系统化, 主动模仿、主动学习成为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
未来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 对于人体科学的了解, 对于体育学科的认识, 对于动作技能的掌握, 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人们树立了终生体育的观点, 能主动吸收各种信息, 模仿、创造学习动作技能, 自觉确定运动目标与运动方案, 寻求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通过信息技术系统, 主动模仿、主动学习动作技能, 将成为运动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 对教练员、教师运动学习指导能力的要求提高, 特别是利用高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学习指导的能力
二、关于未来学校体育的几点建议
未来体育的发展, 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挑战。未来学校体育如何适应社会、适应体育的发展?笔者结合国内学者有关研究认为, 未来学校体育的整体战略思想是:面向社会, 以身心和谐为前提, 终生体育为方向, 快乐体育为主体, 进行健康教育, 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具体措施如下:
1. 培养未来社会意识。
通过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 公平竞争意识, 创新应变意识。培养竞争能力与拼博精神及应变能力与创造能力。
2. 系统学习体育知识, 精修一、二项终生项目。
小学教育以培养运动兴趣、形成运动习惯为主, 高频率从事一、二项运动。初中教育以学习人体基础知识, 普修各项运动, 延续童年时代习惯为主。高中教育深化人体科学知识, 学习体育基本的实用知识, 掌握基本技能, 选修一、二项运动, 树立终生体育的观点。大学教育强调系统学习体育知识, 任意普修各项运动, 精修一、二项项目, 初步掌握“怎样进行健康 (体力、心理) 诊断;怎样制定运动处方;怎样实施身体锻炼”的基本技能。组织学生体育小团体, 培养共同兴趣。
3. 加强科研工作, 把身心问题的研究, 体育与心脑功能的研究, 未来
技术手段与体育教学的研究, 作为学校体育科研尤其是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体育教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4. 顺应未来高等教育的潮流, 强化体育系学生的通识教育, 提高学
生整体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 培养信息意识, 即培养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掌握信息科学方法及信息科学思想观念, 提高运动学习指导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教育学, 1986
[2].张又新.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现状与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0 (3)
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未来发展趋势 篇5
对于一个身在北方的学校,天气往往是阻碍体育课教程的客观条件,而学校一些外在的体育器材也是阻碍体育课的发展,例如:在北方学校很少有学校有体育综合馆,而一些偏远的学校就更不会有馆了。针对于我们学校现有的体育器材条件,浅谈一下体育课程的开展情况。我们学校的体育教学是这样安排的,高一学年必修,高
二、高三学年选修,至于各学年上课的内容,由各学年的备课组长定。我们学年教学开展情况,高一,田径、武术、毽球、冰上。高二,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冰上。高
三、网球、排球、足球、篮球。在这里值得一提的便是冰上教学,2011年根据黑龙江省省委书记提出的发展黑龙江省冰上体育特色教学,一经提出黑龙江省各个市积极响应,为此我们学校也开展了冰上体育教学,这对于北方学校冬天上课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冰上教学,从单脚支撑到弯道滑行共学习了两个学期,大部分学生的掌握情况还是很理想的,学生在学习时都能够虚心请教,积极练习。冬天教学课程是根据天气情况和外在因素而开展的,东北是典型的冬天长、夏天短,所以开展起来是很方便的,对体育教学还是提供了一门新的教授课程。但是,对于春秋和夏天来说,体育课是进行选修体育项目的,但是也会存在一切弊端,学校只有一个篮球馆,选修羽毛球与乒乓球的同学是在馆里学习的,但是场地有限制,这样对体育老师的教学能力就有了很大的难度,既要把课上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又要保证课上的教学质量与课堂的纪律。这样就要求教师要进行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在新课学习前,教师要为学生出示精心编制的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进行自学课本。预习提纲是学生预习的“指向针”。把学生在本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解题规律都编成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每一个问题的思考、探究去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对预习的内容要能及时反馈,教师再根据学生预习中暴露出的学情再进行有的放矢的二次备课,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重难点问题,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为新授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建立集体讨论、资源共享、个人调控、教后反思的集体备课制度。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准教学的起点;要客观分析冰上教学的技术动作,优化教学内容;要注意目标的可检测性,制定明确、具体、科学合理的课时教学目标;要选择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备课组从本学校的实际出发,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相互切磋,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集体备课、协调合作是提高教学的前提。备课要有化解重点难点的“分解”动作,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对相关知识点能举一反三,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同一个问题,使学生温故知新、触类旁通。注重教学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能力。转变教学行为,做学生的促进者、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做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在教学中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兵教兵的教学模式。体验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为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新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运用,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避免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合作学习要有实质性问题,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较多。表面热热闹闹,实则无效。)要关注学生以及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经验,以学论教。要给予学生一个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要对弱势的学生多给予一些关照,做到让好学生得到发展的同时,弱势学生也能获得学生一定的学习效果。
实施目标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定标”。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制定或选择明确具体、可行的科学化、行为化的教学目标。(2)亮“标”。在课堂上教师—开始就要让学生知道这一节课要干什么,要完成什么任务,要达到什么要求。(3)靠“标”。教学方案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教学方法、手段选择的科学性与否等都要依据是否有利于既定的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来衡量。如果不利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就要及时进行调整。(4)看“标”。一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最重要的是要看教学目标达成度的高低。我们一般把85%以上的学生通过85%以上的当堂达标形成性测试题作为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本标准。否则,则视为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经过多年实践证明,开展目标教学,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上教师要能够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创建了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新型的师生关系已经确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的学习和探索。
通过学习现代体育理论的教学中未来域发展趋势而言,了解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一、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近些年来,我国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领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对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思考范围正在不断地开拓,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应在全面回顾和审视我国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道路、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科学的把握未来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这对于我国体育教学理论学科体系的构建,提高广大体育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使其能够以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将是大有益处的。沿着现代体育教学理论发展的轨迹,可以将发展趋势发展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体育教学思想逐渐科学化
科学化的核心是什么呢?应该是按教学规律办事,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体育教学实践。由于我国体育教学经历自然体育、经验体育思想的影响,所追求的主要是个体水平上的生物学效果,体育教学科学化程度比较低。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改革,体育教学思想从比较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思想,发展到多种体育教学思想互相争鸣和互相借鉴,初步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围绕教育方针和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主动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等将具有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随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心理科学和“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体育教学也重视对自身规律的研究,从而促进了体育教学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体育教学思想逐渐科学化将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体育教学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这体现了教学活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必然联系。体育教学应根据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从而决定体育教学目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体育教学要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生的可接受性相适应,揭示了体育教学从纯生物学效果向“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三维体育发展的趋势。2.体育教学的教养、发展、教育的职能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统一实现的。
体育教学是教学职能的载体,体育教学的教养职能表现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增强体育文化素养;体育教学的发展职能表现在除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人体各项能力外,还应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以及观察、思维、创造能力等;体育教学的教育职能体现在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教学过程之中;体育教学具有的教养、发展、教育三种职能都是对提高身体能力以外其他各方面的提升。例如,这种体育文化素养不仅体现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能力,还要学会如何欣赏体育竞赛,如何发现运动美的一种能力,还可以通过参与比赛运动增强团结意识,培养不认输、勇于承担责任勇于面对困难的思想品格。
3.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从总体上看,教师的教是代表社会的要求,是社会文明所要达到的内容,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教师教的能力。再者,教师的教又是以学生的学为转移的,从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体育教学的最优化也正是取决于教学内外条件和因素的最佳配合及协调统一上。
(二)体育教学目标日趋综合化
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反映了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社会缓慢发展时期,科学技术不发达,因此,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受前苏联体育教育理论的影响,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围绕着让学生掌握“三基”,注重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当代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形势下,通过体育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而且要使学生具备较高的智能和创造能力,健全的个性以及良好的品德。因此,如何使学生得到统一协调的全面发展,成为当代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追求的目标。
1.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与发展学生的智能相统一
体育教学是从属于学校教育的一个子系统,是学校教育目标系统的一个具体的方面。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与智能的发展是紧密联系,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的。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技术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而智能的发展又是获得知识、技术技能的重要条件,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把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作为教学目标,而且要把发展智能,培养创造能力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例如,培养学生会观察、多提问、勤练习、善思考的能力也是智能培养的一种体现,这四种能力也是智能培养的基础。观察力是智力发展的窗口,学生通过主动观察、从不同角度观察、观察教师、观察自己、观察别人,都会加深动作表象,巩固动作记忆,也利于自己发现问题;多提问是在教学中学生要多谈谈自己的感受,对于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有疑问应该大胆提出,得到解决之后才会印象深刻;勤练习是指在教师讲解之后给学生留下充分时间,由学生自主练习,养成习惯,并由学生分组练习、互教互练,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指挥学生的练习;善思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所需内容进行总结和思考,教师可以组织以探讨会、评论会等多种形式在课上课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协调发展 首先解释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是指认知活动或认知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
非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又称非智力因素,它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w.p.alexander,1953)提出,是指人们在进行各种活动时除智能因素以外的但对智能的发挥或发展有影响的心理因素。它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具体说来它有以下一些心理因素所组成: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等。
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认知因素方面的发展,而且涉及到情感、意志、兴趣等非认知因素方面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当前进行的“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等教学改革就十分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认知因素,变“苦学”为“乐学”,对我国当前的体育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
3.注重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学生的和谐发展不仅指身体发展,而且包括心理的发展。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由于经常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身体的美和动作的和谐,而且能够形成人的性格,锻炼人的意志力。”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智能、情感、思想品德、身体发展等,应始终置于综合培养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教学目标日趋全面,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塑造健全完美个性的人。
(三)体育教学方法整体优化
确定了体育教学目标,具备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就成为体育教学系统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学方法的合理组合、正确运用,是实现体育教学最优化、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传统的体育教学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示范,强调课的组织严谨,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模仿学习状态,体育课的效益难以提高。因此,专家学者、体育教师在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在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并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使体育教学方法达到最优化,具体表现在:
1.改革体育教学方法的主导思想,提倡启发式
体育教学方法不仅是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手段,而且也是培养学生主动练习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途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开始重视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的合作,这种合作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如在课堂中运用“小群体合作教学”的方法,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愉快学习的原则,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使学生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教师再针对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即可以改善课堂气氛,又可以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2.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分类
体育教学方法的重要问题是要将众多的方法进行科学的分类,从而根据各种方法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划分归属,建立体育教学方法体系,从整体上把握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共同特点、作用和使用范围,以提供最佳的教学方法选择。对于这一点我国的体育教学理论曾经有多种分类方法,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方法,也有着不同的分类,通过总结、比较、分析,我国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根据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将教学方法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即教师主导型、学生自主型和师生互动型教学方法;第二类,根据体育教学任务进行分类,将完成某一类教学任务常用的方法相对地分为一类。例如传授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掌握运动技能,锻炼身体的任务等;第三类,根据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进行分类,将信息传递方式相同的方法性对地分为一类,例如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传递等;第四类,主要根据体育教学方法使用对象进行的综合分类。例如普通体育教学方法(讲解法、动作示范法、练习法、程序教学法等),大纲中各项教材的具体教学方法(短跑教学法、调高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这也是一种分类方法,但是,如何分类才是最科学、合理、实用的,仍是今后需要研究探讨的课题。
3.体育教学方法的优选
它是从教学效益的最佳化着眼选择体育教学方法最优化结合的方案。因此,应以整体的观点从多方面考察教学方法的功能。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方面: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教学原则的标准,教学目标的标准,学生学习锻炼的可能性标准,现有的教学条件标准,教师自身的特点标准。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单纯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是不行的,所以教师应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体育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体育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它要提供如何有效地达成既定教学目标的程序。体育教学模式在我国开展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对于体育教学模式的本质、概念、特点等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但是对于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理论中的积极意义确已逐步形成共识。
1.体育教学模式是联系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效途径
它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可操作性。其理论性在于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体育教学过程的各要素加以互相组合,以实现某一教学任务的策略体系,是对体育教学规律、原则的反映,其实践性在于它不同于一般的教学理论,是对一般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可操作化,因而易于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用,为教师提供成套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使教师明确如何进行教学,成为师生双方教学活动的指导。这对于解决我国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丰富和拓展体育教学 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体育教学模式日益突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代体育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索,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把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示范、引导与学生的观察、讨论、练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条件。例如,“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模式”等。
3.体育教学模式向多样化和多种并存的方向发展
教学模式是教学系统和教学过程的具体化和实际化。由于设计的原理不同,其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在结构和功能上也会有所不同,这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不同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只是一个实践的框架。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广泛地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体育教学模式,又不断创造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并将之付诸实践,我国的体育教学模式正向着多种模式并存、相得益彰的方向发展,模式开始多样化,互相借鉴、补充,正在形成各自的特色。
(五)体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体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把现代技术引进体育教学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已逐步认识到教学手段对沟通信息,调控教学,加强教师的指导水平,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特殊作用,于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同时现代化的高效率的体育教学手段也在不断革新,这也成为现代文明与进步的标志。
1.教学场馆与设施的现代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逐渐加大了对教育事业资金的投入,提高了硬件设施的质量和数量,使得学校在硬件方面更加完备。如体育场馆的修建,健身房、游泳池、网球场的配备,健身器材的增加,以及电子测控手段的应用,都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2.视听技术的广泛应用
高水平赛事越来越多,更多的体育明星成了学生们的偶像,随着媒介平台的宣传力度的扩大,电视、录像、音响、计算机、多媒体等光电设备被广泛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例如让学生观看一些重要赛事、了解学生所关注明星的信息,以及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分析明星的技术动作特点,这些都能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关注,提高信息的反馈效果,有利于调控教学过程,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3.体育教学器材设备向普适性、多功能方向发展
体育教学器材设备建设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特点和需求,并朝着新颖、美观、趣味性与实用性结合,一物多用、经济、耐用,使用方便、安全,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和各种废旧物资,充分发挥学校、师生、家长、群众的积极性的方向发展。
(六)体育教学评价的标准化
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与标准,对体育教学的质量进行定量与定性的价值判定。它是促进教学目标实现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手段,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活动过程。教师在预定的教学目标指引下,运用多种方法,循序渐进,使学生的学习行为都能够随着教学的进展而有所改变,进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要知道教学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就必须针对结果实施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
在当前体育教学改革中,体育教学评价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科学准确、全面地评价体育教学的质量,不仅关系到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体育教师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想真正达到体育教学评价的标准化,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重视教学评价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现代体育教学评价的思想观念 正确的思想观念是体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的灵魂。教师树立现代体育教学评价的观念,就是要充分认识教学评价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建立教学评价为体育教学服务的体系,促进体育教学发展的观念,将评价做为常用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评价真正成为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动力。
2.客观综合地发挥体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和管理功能
教育功能和管理功能是体育教学评价的两个有机联系的基本功能,在实施体育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注意把教学评价与体育教学的其他组成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为评价而评价。综合功能有效发挥应是在开展体育教学评价活动中始终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3.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使体育教学评价走向科学化的基础。一方面,我们应加强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课程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结合理论研究开展体育教学评的价实验改革研究。在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评价有益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自己的实验研究,转化、吸收、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学评价理论体系。
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积极学习国外的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同时,国内的专家、学者、教师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出发,进行了各种规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研究出了许多适合我国学生实际情况的新教学方法。从对现代教学方法特点的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到当代体育教学方法研究与发展的整体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体育教学方法的目标将更加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强调突出健康目标就是要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关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从实际出发,打破一堂课一个标准负荷、一次考试一个尺度“一刀切”的格局,改变传统封闭的体育课程与教学设计模式,多视角、多维度地关注学生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提高体能水平与体育的乐趣,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当今体育课程提出以教学达标统领教学内容的选择,强调要突出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以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这一发展趋势就是要强调突出健康目标。“突出健康目标”对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开发运用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将更多的借鉴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得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发展心理学、创造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的研究,以及对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深入研究,都对现代体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有所启发,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当代产生广泛影响的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例如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法”,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式教学法”,洛扎诺夫提出的“暗示教学法”以及前苏联赞可夫、巴班斯基等人的教学方法理论,无一不是建立在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因此,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及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必须与现代心理学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要以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作为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研究的坚实理论基础,构建和发展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理论体系。
(三)在体育教学方法中将更加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体育教学方法更强调将感知、思维与实践这三个环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生动的感观、认真的思考、积极的运动,来有效地达成体育教学目标。近年来,学校体育工作者对非智力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认为人的意志力、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促进学生的能力和治理发展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广义上讲就是有利于人们进行各种各样活动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的总称。从狭义上说,非智力因素是由以下五种因素组成,即: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以狭义的非智力因素看,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个整体,非智力因素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它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解、强化等一系列密切联系的作用。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成为推动他们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而且其内部驱力较大,维持时间也较长。因而现代体育教学法很注意研究和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强调激发、利用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是体育教学方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体育教学方法要与教学实验紧密配合
教学实验是建立和发展现代体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源泉,是检验其理论科学性的重要手段。教学实验可以验证人们提出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并可以为发现和构建新的教学方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实践依据,可以对引进和借鉴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进行检验、改造和发展,最后形成适合本国或本地域特点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新构建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具体化并付诸于教学实施的操作程序,而实验的结果又将进一步检验、充实、完善这些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发展表明,正是由于教学实验广泛深入的开展,促进了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不断走向现代化,不断丰富了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内涵,从而形成了今天多样综合的教学方法体系。因此,教学方法研究与教学实验的紧密结合,成为现代体育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研究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五)以系统化、组合化、多样化的观点研究体育教学方法
现代系统论的科学发展对教学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成为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研究的理论依据之一。按照系统论的理论观点,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是体育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的要素。依据系统理论研究教学方法体系,首先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孤立地研究教学方法,而必须从构成整个教学体系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着眼,去研究和考察教学方法的功能与作用效果,并从体育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功能定位出发,研究如何使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与其他构成要素有机结合,以实现整体和最佳功能为指导思想,发挥体育教学方法的自身有效作用。其次,要打破传统的各种教学方法彼此孤立,缺乏相互联系的讲话、形而上学的状态,将各种体育教学方法按照科学的方法,祖健成为系统化的教学方法体系。在这个系统中,每一种体育教学方法作为该系统中的一个组成要素,既有其自身特点、使用范围和条件,又有与其他教学方法的结合点。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实现体育教学方法综合化、系统化的基础和前提。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研究的重点并不在于创建新的方法,而重在研究各种教学方法的结合、组合、综合,在于发觉教学方法的潜在功能,构建教学方法整体的最优化理论体系。
休闲体育未来是非常大的产业 篇6
中国最大的室内体育馆将在南京建成。
8月底,南京青奥体育公园的规划设计首次对外揭秘。“江鸥”造型的市级体育中心两侧,分别是两万座的体育馆和1.8万座的体育场,其中两万座的体育馆按照NBA标准体育馆建设而成,比北京的五棵松体育馆还多2000个座位,建成后将成为中国室内体育馆中当之无愧的“老大”。
以“青奥”为名的体育公园和坐落其中的体育场馆,却并非只为2014年将在南京举办的夏季青年奥林匹克奥运会(以下简称“青奥会”)而建,它将成为江北人民健身及休闲的重要场所,也是为老百姓的休闲文化体育生活服务的场所。
近日,在接受《小康》杂志社独家专访时,负责旅游园林等工作的南京市副市长陈刚表示,要以青奥会为契机,将休闲体育的利用空间扩展、做大。
与休闲相关的体育项目将成“大气候”
《小康》:南京最近有很多“大手笔”,除了青奥体育公园外,还有将钟山之“山”和玄武湖之“水”自然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的城市中央公园,这些场所、景点的打造,主要是为抢抓青奥会的赛事机遇,还是为迎接更长远的挑战?
陈刚:2014年青奥会,的确是目前南京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挑战。
从机遇方面说,青奥会也被称为是“小奥运会”,虽然竞技水平和夏季奥运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是青奥会的规模却是相当大的,这也是近年国内承办的比较大型的赛事。比赛期间,很多国家的人会来到南京,从人气方面来说,为旅游创造了机会,也是展现南京城市的一个绝佳机遇。要想把握住这次机遇,就要应对各方面的挑战。我们的城市从形态到功能,再到内涵,是不是都准备好了?我们的国际化程度能够应对如此大型的赛事吗?我们能为外国的年轻人提供好的旅游产品吗?
针对这些挑战,最近我们召开了“全市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工作会议”。南京要抓住这个机会,重点推动与国际化相关的工作。在旅游休闲方面,就是要考虑符合国际潮流的产品,争取在2014年青奥会开幕前,打造几个与国际接轨,并且能让外国年轻人适应的、感兴趣的景点和场所,几个“大手笔”的推出,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小康》: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3年内基本建成亚洲体育中心城市,2020年建成世界体育名城,这是否意味着南京在发展休闲城市之路上已经往“体育休闲城市”靠近了?
陈刚:体育其实现在是最大的一个产业。
在7月份举行的南京市委第十三届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重点研究内容便是讨论《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率先基本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意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说,很多事情的出发点都在于人,最后落脚点也落到人身上,在目前情况下,人的状态无非衣食住行,而个人状态基本上就是健康。健康和医疗保健水平、生活状态、外部环境有关,也与一个人是否经常运动有关。
南京有一系列活动,让市民与游客都能参与其中。我们从2006年开始举办亚洲户外用品展,到今年已经是第七届了,户外运动在南京非常受欢迎。我们正在准备建造一个大型的羽毛球训练中心,南京出了不少羽毛球世界冠军和全国冠军,羽毛球运动也是南京体育休闲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马上还要修建自行车赛道,所以与休闲相结合的体育运动项目在未来是非常大的产业。
我认为,在大力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也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民间的休闲体育上,要以青奥会为契机,将休闲体育的利用空间扩展、做大。即便是在2014年青奥会落幕之后,仍要抓住“后青奥”机遇,把体育的传统、体育的精神和体育的功能延续下去,加快力度推动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产业发展。
户外运动重在参与 乡村旅游一举多得
《小康》:“2012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显示,最能让公众生活感到轻松的场所中,排在前三位的海边、公园、森林,都在户外,您认为什么样的户外体育休闲运动能够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
陈刚:参与性一定要强。户外运动在休闲活动中算是比较高端的,实际上户外运动的产业分类也非常细致,以登山为例,在国外,参与户外运动的人非常讲究,登不同海拔的山,要配备不同的眼镜、手套和鞋子,非常专业;再比如说高尔夫,打到一定的水平和成绩,就需要选择更高水准的球杆和球具了,所以它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但是推动、挖掘体育休闲运动背后的产业链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在兼顾高端人群所需要的品质、感受的同时,不能对大多数老百姓也设置这么高的门槛。登名山固然很有挑战,但是南京的紫金山也是可以爬的,户外体育休闲运动需要的是参与度和人气,所以在未来两三年内,南京会集中建造一批休闲场所,培养老百姓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参与度。
《小康》:走进有着“国际慢城”之称的高淳桠溪镇,我们顿时感到清新的田園风光扑面而来,在开发休闲旅游资源方面,南京是怎样挖掘乡村旅游这块“宝地”的?
陈刚:从前几年开始,南京市的休闲旅游开始转型,今年我们有一个大的举措,就是把乡村旅游作为休闲旅游的一个重点来推动,我们重点出台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程实施意见》,还有一些实施的细则、考核的标准,等等。
推动发展乡村旅游,是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情。第一,可以为老百姓,特别是城市居民提供一种更好的旅游产品,让他们能够体验、感受到乡村与城市不同的旅游环境;第二,可以对乡村环境进行整治,中国农村比较“原生态”,以前农村人口比较少的时候,自然的吸收能力相对比较强大,而现在人口居住密度越来越高,更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需要我们通过乡村旅游的推动来提升和改造农村的生活环境;第三,乡村旅游推动起来后,农民还可以增收,我们调查过,在正常情况下,开一个农家餐馆一年可以增加十几万元的收入;第四,能增加农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
乡村旅游的好处其实还不止这些,所以我们要加大乡村旅游的推动力度。
旅游能够提升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小康》:“2012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显示,“消遣旅游”是公众最喜爱的休闲方式,并且最近这一年来,86.5%的受访者有过出游经历,作为分管旅游的市领导,您觉得作为休闲方式,旅游的最大魅力是什么?
陈刚:休闲,一方面是形式上的休闲,它需要有载体,比如说滑雪、高尔夫、温泉、沙滩;另一方面,休闲就是修心,需要营造一个环境,能让你放松下来,从城市拥挤的、嘈杂的、快节奏的、有压迫感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未来体育 篇7
一、未来体育的特点
1、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
信息技术的发展, 打破了地域的限制, 使国际间的竞争更为激烈, 特别是区域性 (如亚太地区) 合作与高科技化趋势加强。富有民族特色的竞技项目与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项目增多。体育竞赛成为国家或区域间综合实力的效量, 对于促进各国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具有很大的意义。因此举办奥运会等大型运动会的权力之争将更加激烈。
同时, 竞技运动向文明战争方面向发展, 与以健身为目的的非竞技运动的分化日见分明。
2、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强
未来社会的高度技术化及生活方式, 工作方式的灵活性与自由性, 使人一机对话增多, 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减少, 但人是社会性的, 有群居的要求, 需要社会交往。因此, 日常健身必不可少的运动场, 作为社会的缩影, 其社会功能明显增强, 成为人们社交的场所。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在这里, 除健身强体外, 青少年从中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平等参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成年人则为共同利益或兴趣, 在运动中结交朋友, 融洽关系, 商谈业务, 显示社会地位;老年人健身防病, 消除孤独, 激发活力, 颐享天年。
3、体育向身心和谐方向发展
未来社会的快节奏、高时效、高技术密集型的生活方式, 使人们心理紧张加剧, 体力耗能降低, 体脑倒置。因此, 体育的趣味性增加, 快乐体育成为主流, 体育的艺术性提高。人们可以从身体活动中得到美感, 享受身体的愉悦:体育的自然性增强, 出于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 人们渴望回自然, 返朴归真。
4、健心健脑的、新型的运动项目出现
一是, 因为信息共享, 使各国丰富多彩, 富于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得以流传。二是, 未来社会向脑力型转变, 体育必将适应社会需求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以提高心力, 培养脑力为主要目标, 兼顾体力耗能的运动项目将日益受到欢迎, 如球类、赛艇等。新型的运动项目可能被创造出来;如电子游戏、虚拟情境下的运动等, 都可能发展为新的运动项目。三是为纠正“强刺激持续作用导致感受性降低”这一不断追求刺激所致的种种不良后果, 如进行超高危险项目等。根据“弱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导致感性提高”这一基本的感觉适应规律;选择、倡导、发展一些以强调内部感觉为主, 利用暗示性套语调整呼吸、活动、疏通脉络的运动项目, 如气功、太极拳等, 并从中摸索规律, 借鉴传统文化, 创造新的健心健脑运动项目。因此, 未来社会, 新型运动项目将不断涌现。
5、体育的形式多样化, 具有流行性社会所提供的信息共享, 使
人们能很快接收大量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形式, 古典的、现代的、国际的、民族的, 只要感兴趣就可模仿、学习、并且通过媒体传播, 形式一阵“热潮, 流行开来, 如曾在我国出现过的气功热、呼啦圈热”等。
同时信息社会的灵活性、自由性、使得大众能各取所需、各尽所能, 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动。因此自我体育增加, 个体化明显。有共同兴趣的小团体活动增加, 家庭体育活跃。非竞技体育蓬勃发展。
6、体育知识系化, 主动模仿, 主动学习成为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
二、对未来学校体育的几点建议
未来体育的发展, 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挑战。未来学校体育如何适应社会、适应体育的发展结合国内学者有关研究, 笔者认为, 未来学校体育的整体战略思想是:面向社会, 以身心和谐为前提, 终生体育为方向, 快乐体育为主体, 进行健康教育, 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具体措施是:
1、培养未来社会意识
通过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 公平竞争意识, 创新应变意识。培养竞争能力与拼博精神及应变能力与创造能力。
2、系统学习体育知识, 精修一、二项终生项目
小学教育以培养运动举趣、形成运动习惯为主, 高频率从事一、二项运动。
初中教育以学习人体基础知识, 普修各项运动, 延续童年时代习惯为主。
高中教育深化人体科学知识, 学习体育基本的实用知识, 掌握基本技能, 选修一、二项运动, 树立终生体育的观点。
大学教育强调系统学习体育知识, 任意普修各项运动, 精修一、二项项目, 初步掌握“怎样进行健康 (体力、心理) 诊断;怎样制定运动处方;怎样实施身体锻炼”的基本技能。组织学生体育小团体, 培养共同兴趣。
3、加强科研工作, 把身心问题研究, 体育与心脑功能的研究,
未来技术手段与体育教学的研究, 作为学校体育科研尤其是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体育教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4、顺应未来高等教育的潮流, 强化体育系学生的通识教育, 提
高学生整体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 培养信息意识, 即培养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掌握信息科学方法及信息科学思想观念, 提高运动学习指导的能力。
5、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尤其是体育教师的在出教育, 使教师充分发挥职能, 与时俱进, 适应未来社会需要。
摘要:未来体育发展的特点是:体育在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功能增强;体育向身心和谐方向发展:健心健脑的新型的运动项目出现;形式多样化;主动模仿、主动学习成为未来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 未来学校体育的整体战赂思想是:以身心和谐为前提, 终生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 进行健康教育, 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未来体育,学校体育,发展趋向
参考文献
未来体育 篇8
1 体育旅游的涵义及其现实发展意义剖析
我们先来界定一下“体育旅游”的内涵和外延: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新颖性的一项旅游活动。其以旅游者参与或观赏体育竞赛项目和体育活动为主, 是旅游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体育旅游将体育和旅游紧密联系在一起, 彼此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从而能够将各自优势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作为一种具有跨越性的旅游形式, 体育旅游深蕴着体育与旅游的双重特点。
随着体育与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 体育旅游将不同国度、不同民族及不同地区的体育爱好者联系起来, 以旅游的形式促进、激发体育经济的发展, 使旅游与体育在经济的推动下获得了双赢。但是, 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产业, 体育旅游必须具备“体育”与“旅游”双重特性所必须的物质设备及资源, 因此, 硬件设备的需求必将有效拉动经济消费的发展, 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着很现实的意义。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
1.1 促进旅游产品种类的丰富性发展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 旅游是人们追求不同生活方式、人生体验的一种经历。因此, 旅游资源吸引游客的一个主要因素就在于其作为资源个体所具有的独特性, 体育旅游就是将体育与旅游结合起来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新型经济产业。我国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大国, 地貌类型多样, 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所以, 在旅游产业的开发上具备很大的发展优势。体育旅游在这些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将体育与旅游结合起来, 使这两大产业的经济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不同种类且深具市场潜力的体育旅游产品被相继开发出来, 使体育经济得到延伸性发展。例如当下很受人们欢迎的攀岩、滑翔、滑雪、蹦极等体育项目, 由于其所需设备及环境的特殊性而极大地刺激了旅游产品的开发, 从而有效拉动经济的增长, 为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1.2 有效促进投资环境及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拉动经济发展
随着地球村的发展, 体育比赛越来越成为一项全球性的竞技活动。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人们因对体育项目的热爱而走到一起, 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交流与合作也因体育而加强。体育旅游的发展, 则为国家与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契机。同时, 体育旅游还具有投资风险小、见效快等优势特点, 因而能够吸引更多外商来投资这一行业。
旅游产业的发展还极大地拉动了周边地区道路、交通、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饭店餐饮等第三服务产业的建设, 从而使投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并有效地为国际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平台。
2 关于体育旅游的现状解析
当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为正处于上升期的“朝阳”产业的体育旅游, 其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的经济功能与内在价值越来越得到广大体育、旅游爱好者的青睐, 从而使其呈现出继续发展的迅猛势头。从早期的登山攀岩, 到现在的各种运动体验, 体育旅游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但是作为一种新生的产业项目, 目前我国体育旅游现状呈现出优劣各半的状态, 现具体分析如下:
2.1 当下发展体育旅游的优势所在
通过上述阐释, 我们明白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来促进经济发展的, 而我国现在所具备的发展体育旅游的各种有利元素决定了其发展的潜在内力。
首先, 我国土地辽阔, 地形环境复杂, 具备体育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所需的各种资源。但是, 体育比赛举行的短期性拘囿了地区资源优势的长久发展, 而体育旅游业的产生, 则很好地突破了这一局限, 使体育与旅游资源得到长久持续发展的可能, 从而有效拉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例如在我国开展登山旅游业。大家都知道, 我国不仅山多, 而且还山高, 这是我们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登山运动自然资源。从1980年我国首次开放8座山峰以来, 每年都吸引很多各国登山旅游爱好者前来探险攀登。这类以登山探险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旅游爱好者, 攀登的山峰海拔均在3600米~5000米以上, 而且这些山脉都峭拔险峻, 山峰上终年覆盖着厚厚的冰雪, 并且天气多变。艰险的登山环境很好地锻炼了攀登者的意志, 险峻的自然条件考验着登山者的体力, 这些险恶的环境挑战着登山者的承受极限, 因此, 成为登山爱好者与滑雪者首选的好地方。
其次, 我国是东方的文明古国, 岁月的洗礼为我们发展体育旅游积淀了丰厚的人文资源。五千年的文明, 五千年的积累, 中国的土地上沉淀下深厚的人文资源。那些经过时光过滤具有一定文化历史特色和纪念意义的旅游运动资源, 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人文优势, 并且完全可以将其作为今后发展体育旅游的一个方向。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就看好了这一发展方向, 而且已经抓住这一优势成功地多次举办了有关这方面的体育旅游活动, 例如1988年举办的丝绸之路国际汽车旅游接力赛, 为纪念先贤屈原而举办的汨罗国际龙舟节, 还有在山东潍坊、上海奉贤举办的风筝节等旅游活动, 都是成功地将人文资源与体育竞技活动整合在一起, 使体育旅游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从而吸引了无数旅游者前来观光参与。
2.2 目前体育旅游发展的困境
虽然我国有着发展体育旅游的种种优势, 这些优势并不能改变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起点低、经济不足的现状, 再加上体育旅游还受制于多种现实因素的制约, 因此, 其目前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困境。
首先是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所必需的硬件配套设施不健全。本文“体育旅游设施”指的是那些用来接待游客供游客参观游览玩耍用的硬件物质设备, 具体包括旅游用的交通工具、供游客休息吃饭购物的饭店、商店以及各种体育娱乐设施和应急设施等。我们都知道, 新兴起的体育旅游活动往往是伴有一定的风险性的, 与日常普通的旅游相比, 体育旅游对设备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并且还需要相应的急救设备相配套, 以备紧急之需, 例如登山探险、滑雪、蹦极等体育旅游运动。与发达国家相比, 由于体育旅游在我国的后发之因, 再加上市场运营的不熟悉及运营缓慢, 不能很快地创造出体育旅游经济的循环发展模式, 因此我们体育旅游产业在硬件配套设施方面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其次, 体育旅游产业所必需的服务配套软件跟不上。众所周知, 旅游产业属于服务型的第三产业, 这就要求发展体育旅游必需有相应的服务设施。相较于日常普通的旅游, 体育旅游对服务设施的要求需要更完备更专业。例如对旅游景区的各种体育运动器材安全使用知识的培训, 对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文历史介绍, 专业的服务水平等, 这都需要有专业部门培训出来的专业人员来服务。并且在体育旅游景区, 还需有各种配套的有纪念意义的体育用品、旅游纪念品的供应, 以满足不同游客的购买需求。体育旅游发展的软件配备, 决定着体育旅游景区服务水平的高低, 而服务水平的高低则会直接影响体育旅游发展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3 发展我国体育旅游的有效方略措施探析
首先, 体育旅游的更好发展应从思想认识抓起。传统的思想认为, 体育仅仅只是一项国民强身健体与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 体育赛事与民间竞技是体育业的具体表现。随着全球化的进程, 传统的体育发展受到经济的巨大冲击与制约, 举办比赛所需的巨额资金就是一座矗立在体育事业面前等待跨越的山峰, 相较于举办赛事所需的巨额资金, 政府、民间的资助只能是杯水车薪, 因此, 体育的发展只能推向市场, 充分利用市场运营的方式使体育所蕴含的经济价值挖掘出来, 并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从而使市场经济更好地拉动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例如奥运会的召开就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而如何使体育资源持续的发展下去, 以充分发挥其内涵的价值来实现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这成为我们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 发展体育旅游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我们应该很好地把体育与旅游结合起来, 以培植出更多新的体育旅游经济增长点, 那些体育产业、旅游产业发达的地区和国家, 就是在对体育与旅游产业结合点的不断探索中壮大体育与旅游事业的。
其次, 加强体育与旅游景区的融合是发展体育旅游的有效途径。与传统的观光旅游相比, 体育旅游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重复性。普通的日常旅游景区游客一般游览一次就够了, 而体育旅游, 由于其体育性的存在, 则会吸引着游客反复前来, 如滑雪、登山、蹦极等运动项目。那么如何开发体育旅游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 使体育与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 这成为决策者及从业人员目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把握好我国旅游产业遍布全国的众多分支机构, 将体育资源与旅游产业有效地结合起来, 以最终形成体育业与旅游业获得双赢的局面。同时, 也要注意协调好和体育与旅游相关产业的关系, 使之更好地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服务。
最后, 奥运的成功举办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了奥运会这一世界级的体育盛会, 这次体育盛会的成功举办, 不仅为我们国家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而且还有效地拉动了体育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众多奥运场馆的兴建, 体育旅游产品的完善与创新, 深蕴着人文内涵的体育旅游纪念品的打造, 为后期的体育旅游发展积累了丰厚的资源。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奥运经验, 为体育旅游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之, 作为体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旅游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 体育旅游该如何更好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
摘要:体育旅游由体育和旅游两项活动相互交融而成为我国体育经济发展中一个很有潜力的产业, 其有效地丰富了体育经济的内涵, 并使体育经济生发出多个经济增长点。本文以体育经济的内涵为出发点, 对旅游发展的现实意义及现状进行深入透析, 并试探讨了体育旅游更好发展的有效方略。
关键词:体育经济,体育旅游
参考文献
[1]陈鸿.休闲体育旅游品牌研究综述[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10, (1) .
[2]温宝林.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体育科技, 2009, (4) .
体育场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篇9
在古希腊,竞技和训练是希腊居民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对自然神的信仰和对英雄的崇拜,让他们对保持健康、展示个人力量、表达人体美有着极高的兴趣,加上古希腊人习惯了长时间在户外度过的自由活跃的生活方式,更使得大多数人(城邦的市民)对训练和竞技非常着迷。柏拉图曾在《理想国》描述的乌托邦中宣扬体育场馆中的教育是整个儿童教育的重要部分。因为儿童不仅需要健康,而且为了磨练更强韧的意志(以后成为“卫国者”)也需要进行体育训练。因此,在当时除了学习音乐和文字以外,男孩的教育是要在体育场馆接受单独指导的,其教学内容除了体育之外,还包括非正式谈话的道德和伦理教育。哲学家和辩论家也经常聚集在体育场馆,进行演讲和辩论,这使得后来体育场馆不仅成为进行体育训练和锻炼的场所,也成为了思想与文化交流的公共场所,并由城邦官员专职负责管理。
集中展示训练和竞技成果的方式便是竞赛了。如果能在竞赛中获得胜利,虽然很多时候得到的物质奖励可能只是一顶象征着胜利与荣耀的橄榄枝冠,但这也代表得到了整个城邦的尊敬和城邦领袖的重视。当时的竞赛场地是在奥林匹亚开辟的一片扁长空地,两侧是开阔的草原,再远处是树林与延绵的山脉(图1)。这种浑然天成的体育场所,是古希腊人崇尚自然的最直接体现。在竞赛活动开始的时候,场地两边会站满观看竞赛的人,竞赛结束后就在此辩论、演讲,甚至唱歌、跳舞,傍晚,人们席地而坐,欢庆畅饮。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古希腊的体育场馆是一个特定的公共空间,它与周围的环境结合形成了一个相对围合的开阔空间,竞技者在其中的特定区域比赛竞技,市民在周围的区域观看,周边更广阔的地带是他们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的场域。
罗马帝国时期,强大的军国主义思想取代了自由的希腊式浪漫主义。军营生活和不断的战争取代了希腊人以保持健康为目的的体育训练和竞技。
度过漫长、黑暗的中世纪,又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工业革命后的新资产阶级开始崇尚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与人文文化,因此也开始宣扬强身健体的重要性,体育训练与体育竞技又一次被广大民众所关注。在1896年,于希腊雅典举办了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新的运动场馆(图2)将古希腊的露天运动场馆与露天剧场相结合,一个扁长的竞赛场地与呈U形的座席形成了一种竞技平面与坐席斜面结合的建筑类型。它开口的一端面向城市公园,使得整个场馆有着极其开阔的视野,能够看到雅典城外连绵起伏的山脉,这体现了古希腊体育运动的精髓:人与大自然的完美融和。
随着此后奥林匹克运动的迅速发展,体育竞技活动的对抗性开始成为一个民族凝聚力的表现,而数以万计的观看者也为这种集体情绪的升华做了最好的渲染。此时的体育馆建筑,作为竞赛与观看的容器,尺度也在逐渐放大,并开始承担更多的社会与政治责任。而大量英雄主义式的运动场馆开始兴建,“史诗级的公共空间”成为了这一时期运动场馆的最好注解。
1934年到1936年,纳粹德国政府兴建了能容纳11万观众的帝国体育场(Reichssportfeld)(图3),作为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场地。整个建筑工程占地1.32hm2,包括奥林匹克体育场、奥林匹克广场、五月广场及森林剧场,此外亦修建150座辅助建筑物,供不同运动项目使用。在建筑形式上,主体育场依旧遵循了雅典体育馆的平面布局,甚至在西侧也有一个开口,不过为容纳更多的观众,观众席倾向于完全围合,此开口已经仅仅是个象征,该体育场所延续的并不是自然风光,而是一个展示集体力量的五月广场。在这里,“个人”的位置被放到最小,而竞技场上的“英雄”(运动员和政治家)与“群众”则被无限放大。整个建筑群体虽然在形式上和以往的体育馆并无二致,但是在尺度上却提升到一个“超人的尺度”,由此带来的观众体验已是截然不同。而英雄雕刻与大型方碑也为此场馆增加了更多的纪念性色彩。自此,整个体育馆已经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运动场所,而形成了一个大型的户外公共集会空间,体量的巨大化与公众的聚集性使其成为了展示国家力量的“神殿”。
二战结束后,随着国际政治局势的改变,体育场馆的关注重心重新回归到体育建筑的功能性诉求和对人性的思考,同时也在探寻自己新的社会意义。而新的建筑技术也给体育场馆带来了新的变化,相对平面布局的规范化和相似性,屋顶逐渐成为区分不同体育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197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场馆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馆(图4)正是这一变化的代表。为了体现与纳粹德国柏林运动会的决裂,新的奥林匹克体育场馆的设计完全抛弃了英雄主义式纪念碑的设计理念,强调了人的尺度。整个奥林匹克公园按照地形布局,没有了气势恢宏的轴线与广场。下降式的观众席围合了运动场,但是却完全连接了四周的环境,重新回归了人与自然的传统竞技理念,再加上地形高差,使得8万人的体育馆完全没有令人望而却步的巨大尺度感,在这里,体育建筑开始由聚会场所走向休闲场所。源自上世纪60年代的未来主义屋顶结构给建筑界带来新的工程高度,更强调了对观看者的考虑,观看体验成为设计的新诉求。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在功能和观看体验得到大幅度提高后,奥运场馆的盈利能力与其短期特质构成了巨大的矛盾。场馆的后续发展与多样性开始成为主要的设计策略。体育馆开始成为一个承担多种功能的公共空间复合体。同时场馆对于都市的地标定位使得它的外形走向异质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标志性(iconic)成为了体育馆最重要的属性。
2008年的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场馆—中国国家体育馆(图5),又称“鸟巢”,正是这种差异化标志性建筑在都市策略中的具体叙述。在遵循奥运场馆传统的平面和功能布局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个连接屋顶与立面的巨大钢铁外皮,这层并不完全属于结构体系的钢结构外衣,正是建筑标志性的由来。正如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在他的《标志性建筑》一书中指出,任何标志都是一个“神秘的能指”(enigmatic signifier),“这些让人好奇的标志总是能提示很多意义但却不具体命名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通过制造一个差异巨大化的建筑形体,去藐视一切既有的沉稳解读,意图使建筑物保持长期性的“悬念”,而这种讨论能从文化结构上重新激发与公众之间的相互关联。正如“鸟巢”这个名字一样,公众通过对这一公共建筑的揣测和戏谑使它的知名度迅速上升,成为一个都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标志性场所,吸引更多的人前往。体育场馆由此成功转型为一个现象级的文化场所,以此来应对奥运热点结束后通常面对的经济尴尬。
在此时期建造的一些大型体育场馆也都有着这种具有“神秘的能指”的标志性。比如中国国家游泳馆“水立方”,极具南非特色的世界杯主场馆—约翰内斯堡足球城体育场等。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类标志性体育场馆建筑的命运也许与其“先祖”纪念性体育场馆建筑一样,最终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里。
可以看出,经过一百多年间大小赛事活动的催化,“体育场馆”一词如今代表的是一个能举办户外竞技运动、演唱会或其他大型活动,并提供局部或全部包围结构给观众观赏赛事或演出的场所。如果以体育场馆建筑的发展历程来推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体育场馆仍是一个承袭其本质的将活动空间与观赏空间相结合的公共场所,但在未来城市巨大化、社会多样化、群众个人化的背景下,它可能将被赋予更多的周边含义。体育场馆也许不只是一个“舞台”与“观众席”的空间组合,而更多地被视为一个补足城市区域缺失功能的多功能混合体,在社会层面将是一个“和谐”催化剂,而于个人而言,是一个暂时脱离个人化回归集体感的场所。这一推测可以从2012年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体育场馆(图6)设计和2028年阿姆斯特丹参选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场馆设计研究中得到印证。
众多舆论曾评说伦敦之所以取得2012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是因其具有前瞻性的体育场馆规划设计。该设计将新建的几个体育场馆置于伦敦东北部旧工业区,不仅可以满足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需求,更能在奥运会后缩小尺寸而服务于该区域,以解决当地因旧工厂罗列难以更新、移民过多和社会阶层复杂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这种思考模式显然是继承了古希腊所提倡的体育运动与教育紧密结合以提升市民素质的理念。而场馆本身的设计也是由此作为出发点的,因为该区域的人口数量与结构现状和可以评估的未来状况所需要的场馆大小和数目跟奥运会要求的巨大规模不一致,所以,大部分场馆在赛后会被拆除改造为绿地和其他多用途建筑,而部分场馆将被缩小尺寸,以符合未来的实际需求。以伦敦奥运会主场馆为例,为奥运会设计的观众席数量是8万座,但在赛后将被拆改为容纳2.5万人的场馆。这种考虑未来社会背景和实际需求的体育场馆建筑思考模式在现今提倡低碳环保的时代显得非常睿智和具参考性。
未来体育 篇10
社会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人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现代生产方式和人文环境等客观条件将对社会体育的性质、内容、范围、形式、对象及时空关系产生巨大影响。
1. 经济是社会体育的基础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社会体育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必然要以经济为基础,其发展规模和模式都要受到经济的制约。当前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农业包括第三产业都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日趋成熟,经济状况与社会体育、社会体育和个体的体育行为、经济状况与个人体育行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经济水平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GDP) ,它不仅反映综合国力的经济总量,而且反映按人口平均物质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在某一时期新创造的价值。根据《1996—2010年中国社会全面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魏礼群主编,1996) 所预测的人均GDP可知,在过去10年中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每年8%—9%的速度递增,这一高速度在本世纪末还将继续保持下去。但是由于基数的不断变大,再保持8%左右的高速度恐难以实现,但其发展速度可望仍将保持在6%左右。可见,未来几十年中我国经济实力还将不断增强,这必将为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条件,为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国家的重视是社会体育发展的前提
现阶段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社会体育。1982年,5届人大5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体育任务用根本大法确定下来,成为全国人民必须努力实现的法定目标,国家“六五”、“七五”规划也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它从面向21世纪提高民族素质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今后若干年直到下世纪初我国全民健身的目标、任务、措施提出了新的明确的要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是新中国体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将实现一次新的飞跃。随着199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的权利,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得到了充分的法律保障。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使我国社会体育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2007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以及“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为社会体育又注入了新生力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完美闭幕把我国社会体育推向了一个高潮。
3. 人口是社会体育发展的主体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体育发展的主体。社会体育的发展不仅和经济有关系,而且和人口增多有直接关系。社会体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我国未来人口的数量息息相关。按照12‰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中线) 估算,到2000年,我国人口为12.89亿;到2010年,按9‰的中线标准估算,人口将达到14.10亿 (魏礼群主编,《1996—2010年中国社会全面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996) 。未来几十年中基数不断增大、增长速率减少,但总体人口数还是呈上升趋势。
从现阶段我国人口状况来看,体育人口可分成4个层次。第一,25—35岁之间。这部分人口刚从大学走向社会,从学校学习的体育技能还没有忘记,依然有着在学校体育的激情,大部分人的父母和子女还不需要用过多的时间去赡养和抚养,经济状况对他们是最大的挑战。根据近几年的高中和大学入学情况,2008年是最高峰,所以他们是未来几年里社会体育的一批新生力量。这部分人的体育人口百分比为40%左右。第二,35-45岁之间这部分人的社会负担系数最大,既要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又有繁重的职业工作,即使有兴趣参加体育活动,也力不从心。这部分人的体育人口百分比为10%左右。第三,45—55岁之间。这部分人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社会地位比较稳定,子女和老人的负担较小。这个阶段的体育人口的百分比为25%左右。第四,55—75岁之间。这部分人增长速度从我国年龄结构来看是最快的,他们刚刚离开工作岗位,生活富裕、闲暇时间多,对健康的渴望程度也是最高的,这个阶段的体育人口百分比为45%左右。
4. 发展趋势的归纳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经济条件允许,社会人群对健康不断追求。我们不难看出个体的体育行为促使社会体育未来将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出现,“健康第一”“体育强身”的观念也将会深入人心,社会体育与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也将融为一体,既有娱乐、健身、休闲,又有竞技。人群中个体的科学锻炼意识也会普遍化,锻炼手段会更加多元化。各层次的管理体系也会进一步完善并走向规范化、市场化、法制化。
二、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学科
1. 社会体育唯一的可操控性
未来社会体育发展趋势的明朗,对我们高校体育学科的改革和建设提出了一个新的考验。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科改革和建设都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的目的而进行的。高校体育学科也是如此。虽然社会体育是宏观的、不可操控的,但是它的主体却可以个体化。我们把社会体育主体个体化以后就会发现,高校体育学科的的发展趋势其实就是培养出社会体育人口所需要的人才。这也是社会体育唯一的可操控性。
2. 高校体育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从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出:个体的体育行为促使社会体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按性质可分为:收费和不收费;按内容可分为:竞技运动、健身运动和休闲娱乐;按形式可分为:有组织和无组织。它的范围很广,是多元化的,但目的却是单一的,就是怎样更好地增进健康。也就是说我们未来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培养出组织、管理、科学的指导手段、全面的技能项目等与一身的多元化人才才是最重要的趋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国力日趋强盛的条件下,我国的社会体育也有了更好的发展,在社会体育中起主体作用的人群在个体体育行为的促进下形成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多元化的要求给未来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从唯一可操控的个体体育行为入手研究,未来高校的体育学科的发展趋势必将以培养多元化人才为方向,不能走多分专业和划分类别的路子,应把同学科、相近学科和一些辅助学科集中起来,划分多个班级教学,构建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进步的教学体系,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方向。
摘要:目前我国对未来社会体育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论文很多, 对高校体育学科发展或体育学科改革加以探讨的文章也很多, 但根据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来谈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的却寥寥无几。本文作者对近十几年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归纳, 并放眼我国未来社会的体育发展, 分析了高校体育学科对未来社会体育的直接影响关系, 理性地探讨了我国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未来社会体育,发展趋势,高校体育学科
参考文献
[1]田雨普.21世纪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1.1
[2]周爱光.论我国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999.1.
未来体育 篇11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体育作为大学常规课程之一逐渐引起各界关注,并有效地推动了新一轮的体育教学改革。从目前的改革情况来看,既取得了一定成效,增强了高校学生的体魄,又存在既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本文主要针对大学体育改革,分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两个方面探讨高校体育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分析;未来发展
【分类号】G807.4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更多的学者与教师认识到体育教学、音乐教学、绘画教学等艺术性课程的重要性,将体育课程等艺术性课程纳入到必修课程体系,成为大学教育不可忽视的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稳步前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也迎来自身发展的契机,积极推动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是时代背景下对体育教学提出的要求。
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现行的大学教育法规对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明确定义,即让学生通过身体锻炼的方式,在综合体育教学与科学体育锻炼方法的基础上实现学生体质增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教学。大学体育课程属于高校必修课程之一,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一环,在学生人格塑造及价值观引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逐渐走向社会转型关键期,这就意味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各个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变革,而这些变革成为高校体育改革的无形推动力,只有积极推行体育教学改革,转变体育教学理念,重视实践锻炼,才能为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校毕业生,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现代化建设。
二、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难题分析
(一)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混乱,体育教学理论不足
很长一段时间内,各界都对体育教学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体育教学可有可无,体育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忽视下畸形发展,逐渐脱离体育教学课程设置的初衷,耗费教学资源的同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从根源上说是由当前我国混乱的体育课程体系与严重缺乏的体育教学理论造成的,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理论停留在体育教学术语、各式各样的教学观点上,而未形成系统科学的体育教学体系与理论框架,其他学科与体育课程交叉融合,体育教学的概念被逐渐淡化与模糊,这些都成为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障碍,理论缺乏与课程的混乱让体育教学指导观念出现偏差,小范围的改革难以带动大范围深层次的变革。
(二)高校体育课程项目单一,体育教材内容陈旧
体育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集中表现为课程单一,内容陈旧,体育教材更新修订明显落后于体育教学实际,从本质上并不利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没有自身特色,与中小学体育教学近乎等同,而大学生在心智等各个方面逐渐发展成熟,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感到厌烦,参与体育教学的热情与兴趣大大降低。教材内容的陈旧也使得体育教学改革困难重重,我国相关部门对体育教学与体育改革的忽视使得现行的体育教材严重脱离教学实际与时代背景,教材理论与教学实践割裂开来,学生很难将体育教学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与体育锻炼,体育教学所倡导的强身健体理念也最终流于形式与浅层理论。上述两个方面迫切要求进行高校体育改革与创新。
(三)高校体育场地建设不足,体育设施陈旧落后
高校体育改革面临的难题还表现为场地建设不足,体育教学设施的滞后。场地建设不足使得体育教学必要的教学项目无法开展,学生的日常锻炼得不到满足,教学设施的陈旧与滞后使得学生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体育教学存在潜在安全隐患。除了上述方面,我国部分高校场地建设与器材逐渐带有市场的印记,大规模向社会开放加大了器材的损耗,降低了场地的寿命,而对于教学方面的支持相应降低。场地与器材的不足成为改革的难題。
三、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未来发展策略
(一)强化理论建设,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基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系统化不足、独立化严重的现状,首先应强化大学体育教学理论改革,思想上引起重视,建立专项课程理论研究小组,在遵循国家高校体育教学课程大纲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育教学实际,综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建设完善的体育教学课程理论,使得体育教学逐渐系统与完善,有章可循,对体育教学中既存的问题给予指导与参考。通过课程理论的建设与课程体系的完善,实现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本质性突破。
(二)加强场地建设,完善体育教学配套设施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做好硬件方面的准备,一方面加强高校体育教学场地的建设与规范,为学生提供锻炼身体,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有效场所,加强对体育场地的管理,实现规范化运营,面向社会开放的前提是满足基本的体育教学需求。另一方面引进先进的体育设施,做好教学配套的完善工作,实现体育教学在时代背景下的融合与国际接轨,实现我国现有体育教学水平的层次性提升。
(三)优化课程设置,实现体育教材的同步更新
要想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完善课程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与课程资源的合理配置。课程设置的优化一方面表现为体育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参与到体育课程教学中来,让体育教学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教学方式更趋灵活,参与型、探讨型、合作型教学模式都理应服务于高校体育教学,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教材的同步更新与教学评价的优化,借鉴国际体育教学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体育教学的不足,取长补短,做好教材的修订与完善。评价上更注重体育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综合体育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体育课程改革的开展与推广。
结束语:本文从高校体育课程概念入手,继而分析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难题与实现改革未来发展的策略,更好地推动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于雅光.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现状及未来发展走向分析[J]. 商业故事,2015,02:52.
[2]朱敏.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J]. 当代体育科技,2014,21:59+61.
浅谈我国竞技体育未来发展之路 篇12
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上, 我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位居于金牌榜的首位。奥运健儿们在赛场之上表现出了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激发了全民的爱国热情, 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提高了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中的地位。然而, 随着国际竞技体育的竞争日益白热化。 我国的竞技体育也暴露出了一些潜在的缺陷与不足。本文结合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现状, 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着力探究其未来的发展之路。
2、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的改革和发展状况
进入20世纪80年代, 为了重新返回国际体坛, 我国实施了新的体改策略。确立了将竞技体育作为体育发展为先导, 从而影响和带动其他体育项目全面发展的思想方针。1996年, 国家体委有颁布了《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草案) 》, 明确提出对体育的管理体制、竞赛体制和训练体制等方面实施改革, 以便适应改革开放下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
20世纪90年代, 党的十四大在京顺利召开, 并提出了新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国家体委在总结竞技体育过去十年发展的经验, 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上, 于1993年又提出了《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 该《意见》的提出实际上为20世纪末我国的体育改革和发展确定了目标和任务。
到了21世纪初, 国家结合我国体育发展现状, 以及新时期国际竞技体育发展的方向, 又颁布了《2001-2010年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将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在此良好的经济形势下, 确立了新世纪体育发展的目标和方针。
可以说,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根据具体我国的具体国情, 以及世界体育的发展趋势, 不断地做出调整, 并提出新的体育改革方针和目标, 确立新的改革任务。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并日趋完善。
3、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存在的问题
3.1、竞技体育发展的体制不合理
近年来, 虽然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管理改革方案,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但是, 在社会主义条件中所形成的 “ 举国体制” 在发展体育事业的方面, 逐渐表现出了一些不适应的状况。 经济的快速增长, 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但是在“举国体制”的影响下, 竞技体育的发展仍然由国家掌控, 资金的投入也以国家和政府为主。然实际收获的效果却并不理想, 投入与产出呈现扩大的趋势, 导致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3.2、结构冗杂, 效率低下
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之中, 结构的不合理性处处存在。管理机构相当冗杂, 其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 各种条条框框的设置也极大的束缚了各部门之间的灵活性, 导致相关体育政策不能够及时有效地贯彻与实施。机构庞杂, 效率低下问题日益严重。
3.3、竞技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众所周知“短板效应”, 一个水桶容量的大小不在最长的那只板子, 而在于这个水桶上那只最短的板子。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也是如此, 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体育项目的成功, 而是各个体育项目均衡的提高与发展。 竞技体育只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方面, 其中包括众多的体育项目。然而, 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 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国家对于一些具有夺金实力项目往往给予很大的支持, 但是对于那些弱势项目, 在投入上反而较少, 这样的投资模式, 往往会导致竞技体育不均衡的发展, 从而影响到我国体育事业整体的发展。
4、未来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之路
4.1、健全完善竞技体育发展体制机制
我国在经过数十年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 确立了发展体育事业的“举国体制”。其带有强烈的“计划”色彩,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时期, 能够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 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但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市场经济的确立。“举国体制”的弊端也逐渐凸显, 产生了限制性、局限性、刻板性等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为此,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适当对“举国体制”进行改革和调整, 减少“计划性”的束缚和影响。与此同时,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调节作用和市场导向作用。将 “国家计划这只有形的手, 和“市场调节”这只无形的手充分地结合起来, 逐渐健全和完善竞技体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4.2、注重竞技体育均衡发展
体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庞杂的系统。 竞技体育作为其中一个方面, 其未来的发展也必须要注重其均衡性。整体决定部分, 但是部分也会对整体产生巨大的影响。为此, 国家在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上, 要注意均衡性, 不能偏废其一, 从而有效促进其平衡发展。此外, 还要注重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 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于高技能体育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4.3、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增强集成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奥林匹克运动会也是一个世界性的体育盛会。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差异, 竞技体育在发展上也有所不同。 然而各个国家在竞技体育的发展上都有一套自己的经验。为此, 我们要充分的借鉴其他国家的教育经验、发展体制、培养模式等, 再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加以集成创新, 使其 “本土化”, 借来为我所用。这样势必会对我国经济体育的发展注入新的发展“血液”。
参考文献
[1]许永刚, 孙民治.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
【未来体育】推荐阅读:
体育部未来工作展望05-16
对体育事业的未来发展10-18
学校体育未来发展问题12-11
高校体育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措施论文10-19
未来城市与未来交通12-07
未来啊未来作文400字08-31
未来的汽车_未来作文01-07
未来的汽车 - 未来作文700字08-27
作文未来的书包:未来的书包07-10
未来的想象作文:未来的环境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