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未来发展问题(通用10篇)
学校体育未来发展问题 篇1
未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论文
摘要: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我国历来重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体育应再进一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上发挥其特有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体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校体育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学校体育;发展;趋向;改革
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事业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力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学生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和健康人格,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意识等,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学校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近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世界瞩目。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水平,要对未来学校体育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使体育能更好地为培养未来人才服务。
一、体育课程――学校体育改革的亮点
体育课程改革的主旨。体育课程改革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更加重视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康的、身心健全的、合格的公民,而不是培养体育精英;彻底摆脱传统竞技运动教学模式;以学科为中心,即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转向以人的健康成长和需要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关注学生的体育需要和包括价值观、人生观、能力、兴趣和态度等内在的情感体验。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多样化。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起步较早,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具有各高校自身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总体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突出特色,即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各高校培养目标、整体培育方案、地域特点、师资及场地器材等条件相适应;二是分类设置,形式多样,出现了必修、选修、选项、俱乐部制、课内外结合学分制等多种类型的体育课;三是授课时间安排灵活机动。另外,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还较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身体和运动基础等实际,给学生提供了更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自由选择的机会。中小学体育课程的重大变化。
(1)课程名称和学时的变化。深层次上,却意味着体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师生关系等方面将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对学校体育的纵深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课程标准的出台与试验。20xx―,教育部颁布了《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新课程标准的实验。20xx―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标志着体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
(3)课程内涵的丰富与变化。首先是新的课程标准在结构体系上更加规范,正逐步向发达国家的课程标准靠拢;其次是内容的变化,强化了目标体系和考核体系,淡化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具体安排;强调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需要、体育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感受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价值观等,淡化了竞技体育的传统体系和理念。
(4)课程管理体制的变化。课程管理体制由原来的国家管理体制,转变为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管理的三级管理体制,并且十分强调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发。
二、体育教学――全方位向纵深发展
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过去的体育教学目标至少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过于强调教学目标的社会性,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二是在结构和层次上没有体现各级各类学校的特点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三是未能比较清晰地分清体育教学目标和学校体育目标的关系;四是在表述上比较抽象,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等。近几年对体育教学目标的探讨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第一,协调“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目的观,即在体育教学目标中应该将体现社会的需要和体现学生的需要统一起来,并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第二,体育教学目标在结构和层次上应该形成长期目标、中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小学、中学、大学阶段目标和整体目标相结合的完整体系;第三,整体而言,体育教学目标是学校体育目标的子目标,但是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不能用学校体育的目标来代替体育教学的目标;第四,体育教学目标应该尽可能地具体、可操作及便于评价。
体育教学方法与体育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学方法的探讨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如何解决使学生“既会又悦”的问题;二是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探讨;三是方法的创新性问题;四是方法的运用如何体现教育性和人文性;五是评价方法的改革等。与体育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的另外一个改革动向则是包括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在内的教学整体改革――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虽时有偏颇,但亦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形成了一些操作性较强且比较成熟的体育教学模式,如技能掌握式的体育教学模式;体验运动乐趣的`体育教学模式;小群体学习式的体育教学模式;促进身体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情景和模仿式的体育教学模式;发现式的体育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体育教学模式;体验成功的体育教学模式和领会教学式的体育教学模式等。体育教学评价。第一,评价对象与主体的多元化。体育教学评价既包括了对体育教师“教”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学”的评价,更进一步讲,体育教学评价的对象涵盖了一切“教”和“学”的活动;第二,评价内容和范围的扩大。如对学生的评价,就包括了对学生体育态度与习惯、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水平、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水平等多方面内容的评价;第三,评价方法与形式的多元化。体育教学评价既包括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阶段评价与总体评价相结合以及多种水平的形成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的评价等多种方法,又包括了“教学摸底”型评价、“教学反应”型评价、“教学反馈”型评价、“成果把握”型评价和“认可”型评价等多种形式;第四,评价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体育教学评价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组织形式也是多样的,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等。
学校体育未来发展问题 篇2
我国的体育教育已逾百年,虽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科教兴国”战略的号召下有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部分地区,尤其是相对偏僻落后的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仍存有偏见,导致体育教育,尤其是大学体育教育存在为数不少的问题,以下将对其分别讨论,并浅谈奥运对未来体育教育发展的影响。
1 当前体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体育教师结构失衡
由于高校学生的扩招,在校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虽给高校规模效益和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对确保和提高教学质量带来挑战。教学场地、器材的投入与利用严重滞后、管理缺少专业化;体育教师的总体数量无明显变化,职称结构呈金字塔型:讲师、助教占了很大的比例,教授、副教授所占的比例却较小。学历结构也很不理想,很多大学仍以本科毕业生为主。
1.2 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适量缓解了社会对人才的供需矛盾,满足了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同时也引起生源质量的相对下降,其中也包括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等基本素质的相对下降。特别是扩招生的素质差异明显,尤其是近视、肥胖现象甚为普遍,某种程度上打击和刺伤了体质差生的运动锻炼欲望,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增加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难度。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教学热情。
1.3 教学任务繁重,师生互动少
教育部发起的本科教学评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体育建设,但学时少、授课内容多的局面任然存在,而且教师还要在规定的学时内教授完规定的项目内容,确保教学质量,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教学场地、器材的投入与利用严重滞后,每节课除掉教师的讲解、示范以及纠正动作所花的时间,学生真正亲身练习的机会很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能被调动起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都不高,所以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1.4 注重技能传授,缺乏创新
在过去学校体育教学中,知识与技能、技术的传授更被部分体育工作者重视,而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创新意识、学生素质和人格健全的培养都不同程度被忽略。这也是我们未来教学必须改进的,必须以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教育,以情感教学入手,启迪学生的心理需要,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与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使学生能在和睦融洽的环境中,快乐主动的锻炼身体。
1.5 专业系统性差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体育教育条件只能基本满足体育教学及群众性体育活动的需要,体育教育管理混乱需要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改革的力度还不够;体育图书影像资料供需间差距大;新旧器材搭配合理性不高;图书影像资料系统性不强;整体结构有待调整;校内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社团与运动队建设形成的特色不强,不同高校间交流与合作仍需要从多方面不断加强。
2 北京奥运对我国体育教育的影响
北京奥运对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对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飞跃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2.1 帮助人们全面认识体育
体育生的文化课成绩可能略微薄弱,因此社会上部分人对体育生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学体育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殊不知运动和竞赛中成功和胜利的机会常常转瞬即逝,果断、敏捷、冷静都是不可缺少的。奥运期间激烈的比赛让我们充分认识到运动员身上表现出来的拼搏精神、抗挫能力、团队意识、协作精神、自控能力、竞争意识以及沉着果断与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等,正是大学生人格魅力形成的良好基础。随着“亚健康”状态高频率的出现,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专业素质较高、工作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能吃苦耐劳,具有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精神的体育工作人员将更为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2 亲身参与,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可能做的更好。北京奥运期间鼓励大批青年学生担负大量服务工作而直接参与奥运会,不但为青少年直接接触体育提供了平台,而且很好的激发青少年对体育的热爱之情,使他们在模仿、学习、崇拜明星的过程中增强自身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加大锻炼的机会。
2.3 促进体育人性化改革
我国体育教育一直坚持以技能教学为主,并使设置一定标准进行考核,导致体育教育的“达标化”和体育教育的“技术化”。体育教育过程中存在过多的“技术化”。必将导致以运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视为目的,使体育教育成为“为技术而锻炼”的教育,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将受到压抑,参加体育活动的快乐将不复存在,身体锻炼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加强和改革体育教育势在必行,以人为本和快乐体育的核心价值观势必逐步取代过分强调运动负荷、意志支撑和一味追求体育达标等方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将是最高目标,使体育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3 关于大学体育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对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与创新进行思考与展望:第一,近代以来我国的体育教育发展启示我们,本土特色是国家体育教育立教之本,以人为本是体育教育发展的灵魂,非均衡发展是体育教育发展的常态,体育教育理论渐次性走向成熟;第二,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体育教育质量、终身体育教育、体育思想创新等问题都扼待解决;第三,人们对教育价值的理解将更加深刻,可以全面认识体育教育的多种功能,直接促进国民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加速东西方文化交融。第四,加强多种培训方式结合的力度,鼓励体育教育者不断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第五、以人为本,鼓励实施“快乐体育”教学,实现师生的双边运动。
总之,未来我国体育发展必将紧跟世界潮流,注重人才培养,不断学习先进国家关于体育人才资源开发的思想和方法,“师夷长技以制夷”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培育新型体育人才,让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与国际接轨。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北京奥运对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一系列促进作用,及对未来的体育教育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体育教育,问题,展望
参考文献
[1]韩春利.体育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理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19(26):66-69.
[2]吴秋娟.21世纪我国体育教育改革应树立的几种理念[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3):77-80.
体育未来教学发展方向思考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未来
1.前言
随着社会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以及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体育锻炼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对于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的体育活动呈现出社会功能增强的特点,而且体育活动之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因此未来体育教学也需要满足未来体育发展的需要,保证教学促进人们的身心和谐发展,并且提升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与身心健康。本文对于未来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并且就相关的教学模式的发展进行思考。
2.未来体育的动态趋势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体育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活动,也逐渐成为国家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未来体育发展呈现出以下的发展趋势:(1)国际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体育竞技活动成为国家博奕与竞争的重要方式,体育竞技水平能够展示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体育水平;(2)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强,体育除了能够锻炼个人的心智之外,还能够推动全民运动的发展,并且成为新的经济发展点,促进社会的进步;(3)体育对于增强人类的身体健康以及提升人类的意志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适度的体育锻炼能够起到放松的作用,达到个人的全面发展。
3.未来体育课程的教学发展方向
为了适应未来体育的发展,需要改进当前的体育教学模式,从体育教学目标、教程类型以及教师职责,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教学系统,保证体育教学适应未来体育的发展方向,提升体育教学的意义。
3.1未来体育教学的目标
体育课是各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虽然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体育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模式并不相同,但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身心和谐,需要将体育作为各阶段的必修课程。在《学校体育学》中,将学校体育目标定义为:“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未来的体育教学也应当以此作为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锻炼技巧,并且以此为基础评价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与情感性,实现体育教学的“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内涵。
3.2未来体育课程的课程类型
未来的体育课程是一种综合性的体育教学活动,通过锻炼身体,促进身体机能,实现人体的健康,从而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完善学生的身心健康。当前我国的体育课程包括国家课程以及地方课程等多种方式,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应该采用多种课程发展模式,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未来体育教学的课程是一种综合性的课堂教学,需要以素质教育与健康教育为基础,从而将课程与学生的自我锻炼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3未来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职责
为了实现未来体育的教学目标,教师的职责也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在未来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起着服务者、中介者的作用,教师的职责主要如下:(1)教学活动的服务者,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但是随着体育活动发生变化,未来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且需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2)教学活动的中介者,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将自身的知识传达给学生的桥梁,为了适应未来体育教学的发展,教师需要更新知识系统,将最好的知识以及技能传授给学生;(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生产者,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培养机构,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场所,对于学生发展而言,教师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从而适应未来体育的发展目标。
4.对未来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程度提高,当前的脑力活动逐渐增多,体育锻炼的时间以及人际交流的时间逐渐减少,这些问题都给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了适应体育未来发展,需要采取以下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体育未来教学的战略目标应该面向社会,以终身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为了实现体育未来发展方向,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采用系统性的体育教学提供,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并且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终身体育学习打下基础;(2)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公平竞争意识,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3)强化体育系学生的通识教育,将文化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将信息化教学融入体育教学中,从而提升运动学习能力。
5.结语
体育对于个人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体育未来发展呈现出国际化竞争逐渐激烈、社会功能逐渐增强以及增强身心的趋势环,为了适应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积极改变体育教学模式,实现教师的中介者、服务者以及生产者的功能,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栋梁之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进行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快乐体育为主体、终身体育意识为方向,使体育习惯得以形成、体育意识得以加强。
【参考文献】
[1]王晓东.论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的逻辑起点[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4).
[2]向亦文.试论未来体育及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向.科教文汇,2008(10).
中国未来的发展问题 篇4
15年后,中国经济增长中,投资比重将下滑到35%左右,消费比重会上升到60%以上,净出口比重将不足0.5%
虽然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仍然众说纷纭,但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却是越加清晰。
在昨天举行的“中国生产力发展国际论坛”上,由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担纲的研究课题预测结果显示,未来5年内,中国经济将保持8.5%的增长速度;随后的10年,这个速度将放缓到8%。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局面也将得以改善。届时(15年后),投资比重将下滑到35%左右,消费比重则会上升到60%以上,而净出口所占比重,将不足0.5%。“瀑布效应”仍将继续 五年后工业要走“下坡路”
“中国前26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过大,在对外开放后产生的„瀑布效应‟所带来的。”出席会议的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表示,从目前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的相对落差来看,这种“瀑布效应”远未结束,因此,中国经济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快速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许宪春还对未来的三产比重进行了介绍:由于受到能源需求上升导致的能源扩张以及高投资率带来的资本品需求上升等因素影响,“十一五”期间二产比重将继续上升。但到“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随着采矿业和低技术产业比重的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将逐步回落。相应的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居民对服务业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增长,第三产业比重将不断上升。相应的预测结果也显示,到“十一五”期末,我国的投资比重(即投资率)将达到42%,而最终消费比重(消费率)将达到57%,净出口比重将缩减到1%左右。照此前进,到“十二五”期末,投资比重将进一步下滑到40%左右,消费比重将接近60%,净出口比重将不足1%。生产力“供需矛盾”突出 落后工艺面临淘汰
但是,未来发展的不利因素也比比皆是。
“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低效运行,降低了资本供给效率;人力资本投资长期过少,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不足;国民经济技术含量低,国际竞争力较弱。”许宪春一口气道出了当前生产力发展所面临的三大核心矛盾(资金、人力、技术)。
此外,需求也并非高枕无忧。
许司长表示,受产品和产业供给结构不能满足需求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等因素影响,未来经济仍将面临重大的需求矛盾。
而这种供需矛盾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当前的生产力带来的。
“我们的人员、原材料消耗相当高,不仅高于发达国家,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中也相当高,这严重制约经济发展。”中国生产力学会会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王茂林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现在不少企业的装备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除了有资金因素外,这种局面很大程度是认识上的欠缺造成的。
王茂林说,从明年开始,国家将在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逐步淘汰掉这些落后工艺、技术。而“经济质量将得到根本性改变”也将成为未来20年内中国经济的根本特征之一。2020年赶超日本
按照上述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在15年后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郑新立主任为此算了一笔账:“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5万亿元,如果未来15年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7.5%,2020年将达到45万亿元,不考虑人民币升值因素,折合5.5万亿美元,接近或超过日本,有可能跃居世界第二位;而人均GDP将达到33000元,折合人民币4000美元。”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实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总体跃升,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也创造了不少新的经验,各方面对中国经济的成功做法都极为关注。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功?国际和国内学界对此作过不少研究。在诸多解释中,我认为有几个因素可能值得高度重视。
一是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改革开放发生于十年文化大革命之后,对文化革命负面作用的反思和从中得到的教训推动了中国的发展。正是因为发生于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文革浩劫,正是因为在这期间大量生命换来的血的教训,也正是因为当时国民经济走到崩溃边缘的痛苦记忆,使中国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在邓小平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选择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二是从时代背景看,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行的对外开放发生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之后,这恰恰赶上了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上升后跨国公司在全球重新配置资源的历史机遇,在劳动力资源丰富、人民群众希望通过奋斗改善生活状况的要求非常强烈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获得了稀缺的资本和最新的技术,迅速融入世界分工体系,并逐步成为全球制造中心。
三是从激励机制的制度安排看,中国的发展高度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虽然改革初期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辩论,但实际改革的成功试点恰恰遵循了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规律,这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主要包括:界定和保护相对产权,承认和激励人的物质利益动机,由市场主体根据价格信号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在越来越多的产业推动公平竞争和实现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
四是正确发挥政府应当发挥的作用。我们一直认为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是互补的,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上和商业周期的不同阶段,两者的互补形式又有很大的区别。总的看,中央政府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和引导结构变化方向上一直起到重要作用,但又逐步减少对经济活动的不必要直接干预。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和效益注入大量精力,由此形成的地方经济竞争也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对这个问题需要
客观和一分为二地加以认识。
五是选择了有中国特色的改革路径。在保持社会政治制度稳定前提下,中国的改革始终注意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基层积极性的有机结合,改革总体有序和可控,而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休克疗法。
以上几条并不是理论的抽象,而是在实践中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我注意到,有些学者根据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做法,把中国的成功归纳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的成功。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实际的,也容易产生误导。在我以上描述的几条中,我们很难看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子。在应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当全球经济处于自由落体状态的时候,我们的确不得不进行了大规模的政府干预,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也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只是应对危机的短期做法,并不能反映3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全部实践。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总的来看,中国未来十年经济发展最鲜明的特点,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快转型,国民经济将由出口导向、制造业为主和粗放投资的增长模式向内需消费为主、服务业份额上升和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模式转化,我们称之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型过程中,前30年出现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将会出现新的特点,经济增长有可能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平稳较快增长转变。
首先是工业化趋势将会出现新特点。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市场条件明显变化,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速度全面加快,庞大的制造业受土地、水、能源和空气质量等资源环境因素的约束也日益强烈,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空间和弹性加大。展望未来,工业化的主要特点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可能下降,服务业的比重将有较大提升。在制造业内部,将会出现以生产集中和专业分工深化为特征的供应链结构调整,基于知识技能积累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生产方式将逐步发挥重要作用,绿色低碳的增长方式将受到鼓励,新型产业将加快发展,满足内需的生产能力会有更大增长空间。
城市化趋势仍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到2011年,城市人口达到6.8亿左右,比重从1978年的19%上升为50.5%,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但与发达国家75%~80%的城市化率相比,中国的城市化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测,到2020年中国城市人口比重可能达到60%左右,到2030年可能达到65%以上,这个过程的延续将释放出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潜力。城市化格局和形态将出现新的变化,最主要的是,中国
中西部地区将会形成新的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的经济分工和城市群发展的趋势也将十分明显。随着城市人口逐步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和劳动人口中的独生子女比重上升,中国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也会大幅提升,规模巨大的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出现和形成的消费需求,将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乃至扩大全球市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将对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变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但国际化的内容也会发生较大变化,最主要的线索是国际收支将逐步走向平衡,而这将与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变化相互适应。一方面,中国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保持出口大国地位,但与此同时,它将根据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新定位,实现从出口和引资大国向市场大国和投资大国的角色转化,这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均衡发展,而且将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再平衡做出重要的贡献。在中国经济国际化过程中,我们将承担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
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化进程将继续加快。未来的改革应当按照价值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深化。所谓价值导向,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观念,坚持产权保护,坚持鼓励竞争,坚持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所谓问题导向,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和有先后顺序地解决一些突出的体制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财税、价格、金融体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改革经济体制的同时,也必须加快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努力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序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而使经济转型顺利推进。
在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信息技术的渗透、应用和扩散将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海量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和移动通讯技术发展,将使很多用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有可能通过技术手段寻找到新的解决方案。但与此同时,信息化也提出了很多需要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学校体育未来发展问题 篇5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管理人员不能仅仅把目光局限于国家对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同时自己也要积极吸引其他企业和部门对体育项目的投入,争取多渠道的吸收和筹措建设资金,扩大体育教育经费,从而更好的对学校体育项目进行规划,通过合理的配置高校体育设施设备,扩建高校体育场地,来对学校体育事业进行长远的规划。此外,学校教育部门可以利用有限的资金来进行体育场馆的建设,通过完善各个场馆的基本设施建设来扩充体育教育的储备资源,并对体育投资经费加强管理,保证能更好的对体育教育投入资金进行规划。
3.2增强高校体育教师师资建设
高等学校在对教育经费进行管理时,要充分考虑到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增加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视度。通过给高等学校体育教育者提供专业的培训机会,设置专业的培训项目,来增加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增强体育教师的师资能力,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地位,着力培养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体育教师队伍,完善体育教师之间的人才激励机制,以此树立教师对体育教学的认真工作态度,增强高等学校学生体育学习的水平,提高体育教学的综合质量。
3.3更新高校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
有效提高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手段就是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让教师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增强自己的教学功能,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体育教学内容的讲授,以及体育项目的改进,通过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方法,来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并通过设置比赛来增强学生体育竞争意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同时,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人员还要合理的制定教学方案,争取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进行体育项目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并通过完善学校的体育课程考试评分体系,来帮助学生展示自身的特长,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4结语
提高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树立体育学习的信心,同时还能给学生营造积极、快乐的学习氛围,对于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均衡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文章通过对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以及对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探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未来发展给予展望。
参考文献
[1]丽娟.新形势下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3):34-37.
[2]石瑾.北京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12):144.
[3]孟兆华,王学文,刘丽颖.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4):236-237.
学校体育未来发展问题 篇6
在国际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英语学习已经变的至关重要,很多家长都已经开始选择让孩子从小就接受英语学习,这种情况是可取的吗?英语学习对于孩子来说有何重要意义呢?昆明欧文儿童英语培训学校一位老师谈到:语言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日积月累,需要循序渐进,所以,提早科学规划英语学习,注重语言真实应用能力的构建,夯实了基础,具备了真实应用能力。
现今,英语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购物、旅游、商务活动、留学等都需要英语的帮助,而且有很大趋势将来会成为和汉语并重的国内通用语言,所以孩子进行英语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孩子来说,儿童阶段是接受能力最强的阶段,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一时机,尽早让孩子开始英语学习。
昆明欧文儿童英语培训学校专为3-18岁学员提供同步全美学历制教育,以原汁美式教育方式为基础,同时还创设了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语言的情境,让孩子培养英语思维,同时还进行美式情商价值教育,塑造孩子品格。在这样的长期教育下,孩子们完全能够用英语思维来进行思考学习,在昆明欧文儿童英语培训学校美式课堂的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将充满主见,性格方面更加自信,这样的教育也更能适应将来的激烈竞争。
学校体育未来发展问题 篇7
社会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人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现代生产方式和人文环境等客观条件将对社会体育的性质、内容、范围、形式、对象及时空关系产生巨大影响。
1. 经济是社会体育的基础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社会体育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必然要以经济为基础,其发展规模和模式都要受到经济的制约。当前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农业包括第三产业都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日趋成熟,经济状况与社会体育、社会体育和个体的体育行为、经济状况与个人体育行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经济水平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GDP) ,它不仅反映综合国力的经济总量,而且反映按人口平均物质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在某一时期新创造的价值。根据《1996—2010年中国社会全面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魏礼群主编,1996) 所预测的人均GDP可知,在过去10年中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每年8%—9%的速度递增,这一高速度在本世纪末还将继续保持下去。但是由于基数的不断变大,再保持8%左右的高速度恐难以实现,但其发展速度可望仍将保持在6%左右。可见,未来几十年中我国经济实力还将不断增强,这必将为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条件,为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国家的重视是社会体育发展的前提
现阶段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社会体育。1982年,5届人大5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体育任务用根本大法确定下来,成为全国人民必须努力实现的法定目标,国家“六五”、“七五”规划也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它从面向21世纪提高民族素质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今后若干年直到下世纪初我国全民健身的目标、任务、措施提出了新的明确的要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是新中国体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将实现一次新的飞跃。随着199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的权利,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得到了充分的法律保障。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使我国社会体育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2007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以及“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为社会体育又注入了新生力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完美闭幕把我国社会体育推向了一个高潮。
3. 人口是社会体育发展的主体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体育发展的主体。社会体育的发展不仅和经济有关系,而且和人口增多有直接关系。社会体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我国未来人口的数量息息相关。按照12‰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中线) 估算,到2000年,我国人口为12.89亿;到2010年,按9‰的中线标准估算,人口将达到14.10亿 (魏礼群主编,《1996—2010年中国社会全面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996) 。未来几十年中基数不断增大、增长速率减少,但总体人口数还是呈上升趋势。
从现阶段我国人口状况来看,体育人口可分成4个层次。第一,25—35岁之间。这部分人口刚从大学走向社会,从学校学习的体育技能还没有忘记,依然有着在学校体育的激情,大部分人的父母和子女还不需要用过多的时间去赡养和抚养,经济状况对他们是最大的挑战。根据近几年的高中和大学入学情况,2008年是最高峰,所以他们是未来几年里社会体育的一批新生力量。这部分人的体育人口百分比为40%左右。第二,35-45岁之间这部分人的社会负担系数最大,既要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又有繁重的职业工作,即使有兴趣参加体育活动,也力不从心。这部分人的体育人口百分比为10%左右。第三,45—55岁之间。这部分人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社会地位比较稳定,子女和老人的负担较小。这个阶段的体育人口的百分比为25%左右。第四,55—75岁之间。这部分人增长速度从我国年龄结构来看是最快的,他们刚刚离开工作岗位,生活富裕、闲暇时间多,对健康的渴望程度也是最高的,这个阶段的体育人口百分比为45%左右。
4. 发展趋势的归纳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经济条件允许,社会人群对健康不断追求。我们不难看出个体的体育行为促使社会体育未来将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出现,“健康第一”“体育强身”的观念也将会深入人心,社会体育与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也将融为一体,既有娱乐、健身、休闲,又有竞技。人群中个体的科学锻炼意识也会普遍化,锻炼手段会更加多元化。各层次的管理体系也会进一步完善并走向规范化、市场化、法制化。
二、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学科
1. 社会体育唯一的可操控性
未来社会体育发展趋势的明朗,对我们高校体育学科的改革和建设提出了一个新的考验。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科改革和建设都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的目的而进行的。高校体育学科也是如此。虽然社会体育是宏观的、不可操控的,但是它的主体却可以个体化。我们把社会体育主体个体化以后就会发现,高校体育学科的的发展趋势其实就是培养出社会体育人口所需要的人才。这也是社会体育唯一的可操控性。
2. 高校体育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从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出:个体的体育行为促使社会体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按性质可分为:收费和不收费;按内容可分为:竞技运动、健身运动和休闲娱乐;按形式可分为:有组织和无组织。它的范围很广,是多元化的,但目的却是单一的,就是怎样更好地增进健康。也就是说我们未来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培养出组织、管理、科学的指导手段、全面的技能项目等与一身的多元化人才才是最重要的趋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国力日趋强盛的条件下,我国的社会体育也有了更好的发展,在社会体育中起主体作用的人群在个体体育行为的促进下形成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多元化的要求给未来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从唯一可操控的个体体育行为入手研究,未来高校的体育学科的发展趋势必将以培养多元化人才为方向,不能走多分专业和划分类别的路子,应把同学科、相近学科和一些辅助学科集中起来,划分多个班级教学,构建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进步的教学体系,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方向。
摘要:目前我国对未来社会体育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论文很多, 对高校体育学科发展或体育学科改革加以探讨的文章也很多, 但根据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来谈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的却寥寥无几。本文作者对近十几年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归纳, 并放眼我国未来社会的体育发展, 分析了高校体育学科对未来社会体育的直接影响关系, 理性地探讨了我国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未来社会体育,发展趋势,高校体育学科
参考文献
[1]田雨普.21世纪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1.1
[2]周爱光.论我国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999.1.
学校体育未来发展问题 篇8
摘 要 體育保健近年来受到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而且跨专业跨领域的发展也给体育保健带来了许多新的发展契机。体育保健的任务是通过研究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训练水平,为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根据,运用体育锻炼进行健身、防病、健美活动和促进病伤残者医疗康复的方法,从而达到更有效地促进体育活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增进健康,以发挥最大的运动潜能。在现代化的发展当中,除了能够给体育事业带来相应的指导之外,当下的社会发展当中,尤其是全民健身深化的过程当中,体育保健跨领域的发展正在逐步加深,而体育保健的前景也十分值得期待。
关键词 体育保健 积极作用 未来发展
一、体育保健
体育保健学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医学保健的知识和方法,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医务监督和指导,使体育锻炼能更好地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效果的目的,通过研究体质与健康以及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应用科学。体育保健学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相关的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理论及相关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研究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运动机能水平,为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提供科学依据,并给予医务监督和保健指导,促进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心健康和运动能力的提高。
二、体育保健的发展
在体育保健的发展范畴中,促进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增进其健康,提高身体训练水平,从而为不断改进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条件一直是体育保健的目标和价值体现所在,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体育保健的发展也融入了新的内涵。关键在于运动保健课程实质上也是多个学科交叉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应用当中,体育保健的发展方向也是多维的。无论从社会发展角度还是体育竞技角度,体育保健的重要性都在不断凸显。由于体育保健同医学专业联系紧密,而且近年来体育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借助人体工程学、体育保健来实现相关的技术研发。因此,在探究体育保健发展当中,秉持创新的理念,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深化的研究,是体育保健未来的主要发展目标。
三、体育保健的未来
(一)竞技体育的深化研究
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当中,不断向生理极限冲击,对体育保健学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竞技体育水平虽然已达到相当高度,但仍要求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那就必须加强科学训练,改进训练方法,合理增大运动强度,创造更新的记录。未来的体育科学工作者和运动医学家仍面临探索人类运动极限的问题。随之而来的医学和技术等问题,如运动创伤及疾病的防治、营养补剂的研究、生物力学方法的应用、反兴奋剂等工作还需发展,以满足竞技体育发展新形势的需要。竞技体育发展现阶段营养补剂的研制成为提高运动成绩的强力手段,穿刺技术和无损伤检测的应用,对微量元素、微循环与运动能力关系的研究等正在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是竞技运动的基础,竞技运动是群体活动的目标和动力,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二)全民健身指导发展范畴
群众体育活动的迅猛发展,迫切要求普及运动医学知识。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教育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参加各种项目体育锻炼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体育保健成为人们的一种必然需求,在体育保健学知识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科学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退行性病变等运动不足性疾病增多,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老龄化的问题将更加突出。维持老年人的健康并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提高生存质量,以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必将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样,由于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疾病结构发生变化,社会上伤病残人口相应增加,迫切要求社会和运动医学家解决他们的保健、治疗、职业训练和社会福利等问题,向运动康复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科技同体育保健的交叉发展
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和方法不断被引入体育保健学,更进一步地促进了体育保健学的发展。数据统计和以电子计算机为特征的现代计算技术也在体育保健学领域中日益发挥重大作用。随着新技术革命和医学、生物学、体育学等多学科的迅速发展和相互渗透,新的检测技术和手段不断出现,运动医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必然会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体育保健学是体育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论课,已有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也开设了此课程,不少医院也相继开设了体疗门诊,体育科研机构纷纷设立体育保健研究所、运动医学研究所,这对体育保健学事业的深入开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国荣,廖建媚.福建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7(01).
[2] 许志刚.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01).
[3] 张本春.王龙.江苏省普通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学校体育未来发展问题 篇9
近年来,针对网络系统发起的攻击技术大有水涨船高之势,入侵检测系统的开发者正在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发现异常现象时,是报警,还是不报警?不报警,担心有漏网之鱼;报警,则有可能正中攻击者的圈套。
入侵监测统存在的三个问题:
国外权威机构发布的入侵检测产品评测报告,目前主流的入侵检测系统大都存在三个问题:
一、存在过多的报警信息,即使在没有直接针对入侵检测系统本身的恶意攻击时,入侵检测系统也会发出大量报警。
二、入侵检测系统自身的抗强力攻击能力差。我们知道,入侵检测系统的智能分析能力越强,处理越复杂,抗强力攻击的能力就越差。目前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趋势是,越来越多地追踪和分析网络数据流状态,使系统的智能分析能力得到提高,但由此引起的弊端是系统的健壮性被削弱,并且,对高带宽网络的适应能力有所下降。
三、缺乏检测高水平攻击者的有效手段。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一般都设置了阀值,只要攻击者将网络探测、攻击速度和频率控制在阀值之下,入侵检测系统就不会报警。鉴于以上三点,许多用户质疑:按照入侵检测系统目前的技术现状,它值得投资部署吗?
IDS需要技术创新
这种质疑不是没有道理。一个配置合理的防火墙加上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策略,完全可以对付低水平的攻击行为。人们费尽心机构建的最后的防线入侵检测系统,必须能够有效防范高手攻击,
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全新的设计思路,目前的入侵检测系统是不能完全胜任此项重任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点。
首先,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依赖于一个攻击特征库来识别已知攻击。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并不比一般的病毒检测方法高明多少。基于攻击特征库的设计有着两个明显的缺点。其一,很难发现新的攻击手段;其二,攻击者同样可以利用Internet上公布的攻击特征库,在一分钟之内,使一个入侵检测系统产生上千条报警。
第二,在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设计上,入侵检测系统通常被部署于防火墙之内。这并不是担心入侵检测系统会受到直接攻击,真正原因是,现有的网络攻击已经非常频繁,一个放置于防火墙之外的入侵检测系统会让安全管理者没有片刻的安宁。但这却是一个设计失误――被防火墙系统阻拦住的外部攻击包对于入侵检测系统进行有效网络攻击智能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实际上,缺乏有效的信息源是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表现“低能”的根本原因。
第三,网络中上演的攻击和反攻击与人类战争有相似之处,都是攻与防的较量,如果防守者不采取积极防御措施,永远只能处于被动挨打局面。具体到入侵检测系统,积极防御并不是在发现攻击者时发送警告,甚至回敬几个攻击包“打死”对方,而是一种“欺骗战术”,其基本思想是,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保护体系,使各种虚假信息和真实信息混于一体,从而达到信息保护的目的。就网络入侵检测而言,当一个攻击者在全面摸清了目标网络的详细情况之后,人们要想防止其进攻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攻击高手往往会用很长时间去探查一个网络,在进行一番详细侦察之后,攻击者只须静待一个新的系统漏洞的出现。例如,如果攻击者获悉了Windows 服务器存在的一个堆栈溢出漏洞,他就可能在一分钟之内,占领目标主机,并在另外一分钟之内,控制整个目标网络。
体育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论文 篇10
(一)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1.1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严重滞后。许多高校体育参与者和决策者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许多高校习惯以场地设施、师资达标、学生参与和达标率等数据来衡量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甚至认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就是建宏大的体育场馆、规范管理制度、举行体育比赛、搞活课余体育活动、取得好的比赛成绩等等。这种观念导致重视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体育文化的形式建设和表层建设,遮盖了体育价值观、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等隐性的、深层的体育精神文化的建构,难以触及师生的心理、精神层面,难以发挥体育的“育人”和“育心”等功能,导致体育文化建设难以纵深、高层次发展。由于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缺失,导致在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中也出现其深层文化遮盖的问题。例如,在物质文化建设中,更多地关注体育场馆、设施等建设,忽视了其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文化意蕴及其对师生的熏陶作用。
1.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忽视人文关怀。现今高校校园体育的个体价值被忽略,过分突出体育的“竞技教育”和“技术教育”等工具价值,体育的本质功能出现偏失,忽视了人文关怀,把获得荣誉、谋求高分等作为体育活动的基本取向。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这种人的缺失与失落,导致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建设没有从师生身心和谐发展和个性需要出发,导致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理解和操作上的简单化、狭隘化和低层次化。制度文化建设则仅立足于管理的规范和便利,束缚很多,缺乏应有弹性和以人为本,难以激发师生的内在潜能与兴趣。
1.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缺乏个性与特色。高校的类型、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办学目标不同,加上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民间体育活动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意味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特色。然而,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普遍缺乏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给人一种“千篇 一律”的感觉。例如,就制度文化建设而言,大多数高校按《大学体育健康课程体系》规定的大统一的课程开展体育课堂教学,很少开展具有学校和区域特色的校本体育教学和其他体育活动;因此,在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1.4高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滞后,缺乏实际效果。高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存在两种情况,(1)制度制约较多,限制较宽,缺乏灵活有效地应变机制;(2)管理行为缺乏实际效果。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会使校园体育目标注重短期效应,没有长远规划,呈现出松散、缺乏组织纪律的约束,给学校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和负面效应。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策略
2.1强化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确定适合高校自己的、独特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形成,需要针对高校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论证和提炼。分管体育的高校领导和体育教学部等对本校体育文化传统、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研讨、论证并提炼出适合本校的体育精神文化;增强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宣传。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手段与方式,促进师生对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认识和了解、支持与关注,激发他们对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促进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进一步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中得到落实。关注物质文化建设中所蕴涵的文化意蕴及其对师生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促使制度文化建设中的体育规章制度成为一种规范性文化。
2.2重视独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2.2.1挖掘独具特色的高校校园体育理念。挖掘学校体育特色,每所高校独特的体育理念,指引着该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以及体育文化的建设。例如,哈佛大学秉承“人人参与,赢得荣誉,创造历史,体学兼优”的体育理念,这就是一种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精神,是对体育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传递。
2.2.2营造特色高校校园体育氛围。倡导积极的体育氛围,从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入手,才能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感受体育文化的魅力,使教师和学生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带动整个学校的体育运动热情,形成人人都参与的良好体育氛围。结合每个学校的不同特点、所在区域特色体育文化及区域资源等,编制有特色的体育课程,开展有学校和区域特色的体育活动。结合国外场馆经营和管理的实践经验,在满足本校体育教学、训练需要的前提下,使学校体育物质设施从福利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形成体育物质文化的环境特色。例如,北方地区的高校如何利用所在区域丰富的冰雪资源,挖掘优势冰雪运动项目及其特色文化,并把这些特色的体育资源与文化融合到高校体育活动中去,形成特色体育文化。
2.3以人为本,促进高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积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使体育教学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和未来生活和工作需要出发的原则,摈弃枯燥的技能学习或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强调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与发展性,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习和成长。改革校运动会,由传统的、单一的运动竞赛转变为融健身、娱乐和竞技等为一体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的体育文化活动。创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适合本校实际状况的高水平竞技队伍,改善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创立高校体育品牌和宣传名片。提升体育社团的.管理机制和实际应用效果,并取得学校、团委和体育部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举办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华和技艺的舞台,更好的活跃校园体育文化生活。重视宣传体育文化传播平台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宣传应充分利用现代媒介和传统媒介对体育活动进行全方面的报道,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二)
一、近来城市体育文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城市体育文化现实与政策预期的偏差
近10年来,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城市体育文化发展的特点,在阶段规划上(主要指“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进行了适时的调整,用“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促进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战略思路代替了传统的体育发展模式。可以认为,体育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里,城市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在过去一个阶段时期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日益增长与体育资源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体现在政府提供的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不足,体育社团组织体系建立等诸多方面与社会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了现阶段城市发展民生效应的基础性薄弱环节。体育文化事业建设已落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步伐。有资料显示:近10年来,我国100-500万人口的中型城市增加了25个,城市总人口数增加了6000多万。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在大力抓好城市文化事业建设的同时,对体育文化功能与作用的认识还要进一步深入,城市体育文化发展所需条件的环境还应该进一步改善。
1.2人口城市化和城市体育锻炼人口比例失调
随着城市周边环境建设的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在过去的10年中,城市常住人口增加了0.76倍,城市的空间范围也增加了1.38倍[6],有人研究认为,近10年来,城市化人口的扩张与城市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略有下降。在-中还出现了较大的背离,这与一部分人的体育观念转变跟不上城市发展理念有密切关系。这种现象可以认为:第一,进城人员参加群众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外来城市人口进城就业后,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这部分人对体育文化本身的认识不足,导致在很大思想程度上认为进城就是谋求生存的观念,生活习惯改变不大;第二,进城人员在目前条件下,在时间和经济上也不允许有太多的可能去追求体育文化所带来的享受,他们甚至有人还怀疑身份地位的改变,城市的一切是否能够接纳,总感到自己初到城市是弱势群体,处在城市社会体制的边缘。因此,切实提高城市体育文化的可接受程度还任重道远。
1.3城市体育文化设施空间建设“大跃进”现象开始出现
近10年来,政府力量推动着城市体育文化的巨变,但也面临着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政府的行为往往超越其现实的发展,城市体育中心或大中型体育场馆建设就是典型的例子,当前不仅仅是在大城市,甚至在中小城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档的体育场馆建设成为了市政建设的时尚,贪大求详成为了政府形象工程的表帅。其发展特点为:第一,体育场馆建设发展往往偏向国际化,一些地方城市往往忽视了其与地方经济文化的联系,失去了体育场馆应有的文化功能,造成了新的浪费。第二,体育中心(或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偏向于地标性建筑,对于方便交通问题考虑不够,结合市民群众体育文化活动不够,带动不起来或很难带动周边的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第3,城市体育中心建设往往占有大量的农田或荒地,这种大面积的建筑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破坏,致使当地的生态受到了影响,城市绿地在减少,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
1.4城市体育文化发展不均衡现象问题
在城市体育文化加速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群众体育设施闲置浪费、竞赛表演市场弱化、体育培训市场单一、休闲体育开展不够广泛、中年群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偏少、不良生活习惯群体及亚健康人口增多等社会现象的存在。主要表现在:(1)社会上全民健身设施闲置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有人研究认为,当前城市社区中,许多露天固定的公共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损坏后无人维修现象严重,甚至有些部件被破坏后不知去向,严重的影响了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有的单位住宅社区由于占地面积大,而体育设施建设比较集中,因此,给多数的锻炼者带来不便,使用率极低;(2)竞赛表演市场没有发挥出体育文化应有的功能,竞赛水平质量和门票价格是影响观众上座率的重要因素。如:第12届全运会多数竞赛场次的上座率不到30%;(3)体育培训市场萧条。各城市目前除了极少数体育项目(如瑜伽、游泳等)有一定市场外,其他培训项目均形成不了规模,相比较其他文化培训市场(如,音乐、舞蹈、表演、绘画等)还存在较大差距。(4)休闲体育开展不够广泛,城市的休闲体育项目有贵族化的倾向,休闲体育服务不仅价格偏高,还有服务垄断现象出现,有的城市休闲体育项目不够吸引人也是存在的问题。(5)老年人是城市人口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主体,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十一五”规划中,我国城镇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占28.6%,这其中在校学生和老年人占了较大的比例,中年人群体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盲区,这与观念意识与工作繁忙也有一定的关系;(6)城市亚健康人口居高不下,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城市居民,特别是中年群体大吃大喝现象及缺乏体育锻炼的不良风气还在盛行,造成了亚健康人口群体的增加,城市居民“文明病”发展迅速,抵御流行性疾病的能力在减弱。
二、促进城市体育文化发展方式的对策
2.1把握城市体育文化发展规律,提升城市发展建设的质量
首先,要正确地认识体育文化在未来城市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与意义,逐渐改变城市发展经济利益唯上的短期观念,坚决杜绝城市体育场馆追求“高大全”形象工程和“大跃进”现象发生。其次,在今后的城市整体规划中要强调城市体育文化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因此,在这种城市体育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必须对今后的城市体育文化发展目标、规模、功能、定位等情况要进行统筹安排,建立宜居城市为导向的体育文化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完善城市社会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式,提升城市体育文化管理能力,着力解决好进城人员弱势群体的公共体育服务。解决他们教化与趋利并存的城市体育文化发展内涵。最终目标都是在最大程度上让城市居民,能够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给城市社会带来的发展成果,以实现城市体育文化的健康交流超越时空的限制。
2.2推动城市体育文化管理的职能转变,促进依法行政
首先,要将加强宏观调控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提高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维护城市体育文化发展的秩序;其次是加强和改进城市体育文化发展方式制度的建设,突出重点,着力解决依法治体的关键问题,特别是要引导体育社会组织的建设,坚持“立、行、废”并重,严格遵守立法权限和程序,坚持法律效果与城市体育文化社会发展效果的统一。因此,要突破经济领域和传统观念意识之间的障碍。实现城市区域一体化对接,形成以法促管、以城带乡、先城后乡的新型社会发展关系,从而有序地推进城市体育文化公平、公正、公开的体育保障制度,有效地维护体育文化过程中市民的切身利益。
2.3合理建设体育设施步伐,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逐步提高体育文化建设以城市为中心,社区为基础的网络式服务环境。按照国家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争取早日将城市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鼓励社会力量兴建公共体育设施,以提高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效应。按国家体育总局规划要求,争取在末,全国城市各类体育场地达到120万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1.5m2的目标[9]。继续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的力度,从而形成城市体育设施空间比较合理的结构体系,并且要让大城市主要承担现代竞技体育比赛的服务功能,特别是高水平的国际比赛,而中小城市则主要承担大城市衍生出的相关比赛项目(如承担大城市承办的综合性运动会中单项比赛项目等)及群众体育活动内容。由于城市体育文化发展目前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现代化、集约化、科学化、是城市体育设施建设体系的重点,它对政府改善民生服务将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4转变体育发展理念,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
【学校体育未来发展问题】推荐阅读:
对体育事业的未来发展10-18
学校体育若干问题08-05
高校体育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措施论文10-19
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09-05
学校体育发展规划、年度计划07-30
学校体育新课程改革与发展12-01
宁阳县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发展规划09-09
川渝地区高校体育产业发展问题论文07-09
未来体育11-18
体育部未来工作展望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