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生儿结局

2024-09-19

围生儿结局(精选7篇)

围生儿结局 篇1

妊娠管理是围生期保健的核心, 其目的不但要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围生儿病死率, 而且还要减少病残儿出生率, 提高人口的健康水平和素质[1]。我科开设了妊娠管理门诊, 根据孕妇不同的情况, 提供个性化膳食指导, 监测孕期体重增长, 筛查孕期危险因素, 及时发现高危孕妇, 进行专案管理, 防止妊娠相关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发生, 有效地保障母婴安全及健康, 降低了高危妊娠的发生, 现将本院门诊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300例纳入妊娠管理与350例未纳入妊娠管理孕妇的母婴结局进行对比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门诊建卡, 按要求定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孕妇650例进行研究, 进入妊娠管理门诊接受定期规范管理的300例为干预组, 未进入妊娠管理门诊在我院住院分娩孕妇350例为未干预组。两组病例选择的排除标准:无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代谢系统等病史;无身高145 cm以下及因骨盆狭窄等医学指征行择期剖宫产者。两组孕妇年龄、体重指数 (BMI) 、孕产史、基础血压等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1.2 方法

1.2.1 观察指标

干预组的孕妇身高及每次产前检查的体重及血压均由专人测量并记录, 根据BMI公式计算孕期BMI;未干预组孕妇在入院后也由专人测量体重及血压。记录两组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和围生儿结局, 内容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胎儿生长受限、羊水异常、早产等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分娩方式, 新生儿评分, 新生儿体重等。

1.2.2 妊娠管理方法

按孕早、中、晚期进行不同的规范管理。孕早期:包括建卡时机的选择, 孕妇营养指导, 感染性疾病的筛查, 高危妊娠的筛查;孕中期:包括唐氏综合征、贫血的筛查, 胎儿系统超声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以及孕妇饮食及运动等方面的管理;孕晚期:包括胎动计数, 分娩方式的选择, 心理、生理的指导以及饮食及运动指导等。在整个孕期指导孕妇的饮食和休息, 应多进食蛋白质、维生素及含铁、锌、钙等微量元素的食物, 多吃水果和蔬菜, 减少脂肪和过多盐的摄入, 监测胎心、血压、体重等情况变化。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应用 t检验, 计数资料应用χ2 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孕妇300例, 出现妊娠期并发症的孕妇83例, 发生率为27.7%, 其中出现一种并发症的孕妇57例 (19.0%) , 出现两种并发症的孕妇24例 (8.0%) , 出现3种及3种以上并发症的孕妇2例 (0.7%) , 出现的前3位并发症分别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3例 (7.7%) , 妊娠期糖尿病21例 (6.6%) 及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12例 (4.0%) 。未干预组孕妇350例, 孕期出现并发症的孕妇145例, 发生率为 41.4%, 其中出现一种并发症的孕妇106例 (30.3%) , 出现两种并发症的孕妇34例 (9.7%) , 出现3种及3种以上并发症的孕妇5例 (1.4%) , 出现的前3位并发症分别是妊娠期糖尿病41例 (11.7%)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9例 (8.3%) 及胎膜早破22例 (6.3 %) 。干预组和未干预组总的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434, P<0.05) 。

2.2 两组孕妇分娩方式比较

干预组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138例, 其中因社会因素选择剖宫产90例 (65.2%) ;未干预组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219例, 因社会因素选择剖宫产159例 (72.6%) , 两组间因社会因素选择剖宫产的构成比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188, P>0.05) 。由表2可见, 干预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 而顺产率高于未干预组 (P<0.01) , 但两者肩难产的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围生儿结局的比较

干预组发生巨大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比例明显低于未干预组 (P<0.01) , 但两者间发生新生儿窒息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 论

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率的高低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医疗工作水平和社会经济文化水平, 高危妊娠危险因素的发生与发展, 对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出生病残率、围生儿死亡率有着直接的影响,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人民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因此, 加强孕妇危险因素管理工作, 及时地发现、预防与控制孕期高危因素, 以降低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是目前重要的围生保健工作。

3.1 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与妊娠管理

妊娠管理又称孕产期系统管理, 指的是对孕产妇从孕前或孕早期开始到产褥期结束的一系列的保健管理, 强调以科学的管理来代替经验管理, 及时发现高危妊娠并干预, 以达到改善母儿结局的目的[2]。有研究显示, 妊娠期并发症、各种慢性疾病、不良环境的影响等是导致高危妊娠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组孕期出现并发症的比率 (27.7%) 低于未干预组 (41.4%)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经过系统的妊娠管理,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等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从而明显减少及延缓高危妊娠的发生。

3.2 妊娠管理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

本研究进一步表明, 干预组新生儿中巨大儿、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 (P<0.01) , 说明孕期对孕妇采取系统的妊娠管理, 围生儿的预后将得到明显改善。推测其原因在于通过妊娠管理减少了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 而研究表明伴有高危妊娠因素的孕产妇, 胎儿生长受限、早产、胎儿死亡等风险显著增加[3,4,5,6], 因此妊娠管理在减少和延缓高危妊娠发生的同时使围生儿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但研究同样表明, 干预组及未干预组间发生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我们推测原因可能与未干预组剖宫产率增加和两组孕妇入院后均接受了严密的胎儿监护, 采取了及时有效的措施以避免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有关。

3.3 妊娠管理与终止妊娠方式

近年来,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的围生期保健观念发生变化, 剖宫产率不断上升。但高剖宫产率不仅并未降低围生儿病死率, 反而增加了孕产妇切口感染、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7,8,9,10]。如何把剖宫产率控制在较合理的水平以内, 已成为产科界和全社会共同面临的卫生问题。本组资料中, 干预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 (P<0.01) , 说明通过妊娠管理, 不仅减少了妊娠并发症导致的医学指征剖宫产, 同时因孕期宣教, 消除了孕妇对分娩方式错误的一些认知, 提高了产妇分娩的信心, 选择阴道分娩的比例增加, 有效地减少了剖宫产率。本研究中干预组社会因素剖宫产的构成比例低于未干预组, 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否与样本量较少且入组人群存在文化及认知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有关, 此还需要大样本研究进一步的论证。研究同时表明, 干预组与未干预组中肩难产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推测其原因与两组孕妇入院后均接受了严密的胎儿监护及产程观察, 在进行剖宫产或阴道试产过程中均进行了及时有效的处理, 避免及减少了新生儿肩难产的发生有关。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管理模式及其对孕妇和围生儿的影响, 为妊娠管理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门诊常规产前检查的患者650例, 其中300例作为干预组由专人进行饮食和锻炼等综合指导, 并进行母胎监护和产科干预, 另外350例为未干预组, 为在孕期未采用专门、综合的孕期管理措施, 比较两组产妇终止妊娠方式和母婴结局。结果:干预组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 (χ2=17.918, P<0.01) ;同时干预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早产等妊娠期并发症总的发生率低于未干预组 (χ2=13.434, P<0.05) , 且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低于未干预组 (P<0.01) 。结论:加强孕期的系统妊娠管理, 可使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并有效减少剖宫产率。

关键词:妊娠管理,分娩方式,妊娠结局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 of Making Pregnancy Safer.Pregnancy, Childbirth, post-partum and newborn care:a guide for essential practice[M].3nd edi-tion.India:WHO Library Cataloguing-in-Publication Data, 2009:39-52.

[2]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产科学组.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1, 46 (2) :150-152.

[3]戴晶.1168例高危妊娠管理与总结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6) :19-22.

[4]Gong YH, Jia J, LüDH, et al.Outcome and risk factors of early onset severe preeclampsia[J].Chin Med J (Engl) , 2012, 125 (14) :2623-2627.

[5]Nilofer AR, Raju VS, Dakshayini BR, et al.Screening in high-risk group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with its maternal and fetal out-comes[J].India J Endocrinol Metab, 2012, 16 (1) :s74-s78.

[6]Burger S.A cost consequence analysis of outreach strategies for high risk pregnant women[J].J Commuinty Health Nurs, 2010, 27 (3) :137-145.

[7]Oladapo OT, Sotunsa JO, SuleOdu AO.The rise in caesarean birth rate in Sagamu, Nigeria:reflection of changes in obstetric practice[J].J Obstet Gynaecol, 2004, 24 (4) :377-381.

[8]Timor-Tritsch IE, Monteagudo A.Unforeseen consequences of the in-creasing rate of cesarean deliveries:early placenta accreta and cesare-an scar pregnancy[J].Am J Obstet Gynecol, 2012, 207 (1) :14-29.

[9]Fawzy M, Zalata K.Late post-cesarean surgical complication[J].J Obstet Gynecol Res, 2010, 36 (3) :544-549.

[10]沈雅华.高危孕产妇剖宫产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24) :3469-3470.

围生儿结局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9年1~3月单胎头位、孕龄≥37周无其他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且产前使用B超检查及产后证实为脐带绕颈1周及以上的139例病例进行分析,于产前及产时使用胎儿电子监护仪,常规行胎心外监护,及时发现并处理胎儿宫内窘迫,适时终止妊娠,合理地选择剖宫产术,并分析其对分娩方式和围生儿结局的影响。

1.2胎儿窘迫的诊断标准[1]

(1)胎心率异常:持续10 min>160次/min或<120次/min。(2)宫缩应激试验(CST)异常:显示晚期减速或频繁出现变异减速。(3)羊水深绿色、黄绿色或棕黄色。(4)NST无反应,经吸氧、纠酸、补液等处理后复查NST无好转。

1.3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

新生儿娩出后1 min内Apgar评分,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脐带绕颈对分娩方式的影响

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139例产前B超检查发现脐带绕颈者,产后证实有脐带绕颈1周及以上者,占分娩总数的19.12%,剖宫产率为61.15%,而无脐带绕颈者剖宫产率仅为26.87%,其中社会因素剖宫产中,31例是因为产前检查发现有脐带绕颈,害怕脐带绕颈可能对胎儿有不利的影响而要求手术,9例患者因害怕分娩疼痛而要求剖宫产。因胎儿窘迫而剖宫产者,无脐带绕颈者24例,有脐带绕颈者17例。

2.2 脐带绕颈对围生儿的影响

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无脐带绕颈、有脐带绕颈者胎儿窘迫的发生率分别为4.08%、12.2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Apgar评分正常者为671例,占92.30%,无脐带绕颈、有脐带绕颈者正常新生儿发生率分别为92.34%、92.0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窒息发生率分别1.87%、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窒息发生率分别分别是0.51%、3.6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带绕颈时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高。

与绕颈周数≥1周比较,*P<0.05

3 讨论

脐带绕颈约占分娩总数的20%,其发生原因可能为脐带过长、胎儿小、羊水过多及胎动频繁等有关,脐带绕颈对胎儿的影响与脐带缠绕的松紧、缠绕周数及脐带长短有关[2]。脐带正常长度为30~70 cm,绕颈1周需要17~20 cm,脐带绕颈周数越多,造成相对性脐带过短的机会越大[3]。因脐带缠绕使脐带相对变短,影响胎先露部入盆,使胎先露部下降受阻,可使产程延长或停滞。当脐带缠绕周数多、过紧或因宫缩脐带受到牵拉,使胎儿血液循环受阻,导致胎儿宫内缺氧,胎心监护出现频繁的变异减速。由于脐带绕颈增加了临产后高危因素,如胎心监护异常、羊水污染等,有报道产前发现有脐带绕颈的产妇中80%存在担忧、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严重者导致胎动频繁、胎心音变化、甚至导致胎儿宫内窘迫,临产后产科医师向家属常规交代脐带绕颈可能对产程的影响及对胎儿造成的危害,使孕妇及家属对阴道分娩顾虑加大,要求选择剖宫产结束分娩,这样造成脐带绕颈患者的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增加,是当前产科选择性剖宫产的主要原因之一[4]。

绝大多数脐带绕颈松弛不影响脐带血液循环者并不危及胎儿,若B超检查发现羊水中漂浮的脐带呈卷曲状,脐带绕颈松散并不会影响胎先露的下降,脐带血流及胎儿宫内氧供不受影响,对母胎影响不大,应鼓励其阴道试产。试产中应严密观察产程,应用胎心监护仪动态监测胎心率变化,随着产程进展,胎头下降可造成脐带逐渐拉紧,当宫缩时脐带受压致血液循环受阻或胎儿颈部静脉受压,使胎儿脑组织缺血缺氧,造成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若同时伴有脐带过短或相对过短,往往影响产程,导致先露下降延缓,加重胎儿缺氧,危及胎儿。一旦出现中、重度可变减速伴有晚期减速经改变体位及吸氧等措施不见好转者,提示胎儿缺氧与脐带受压有关,应及时终止妊娠。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胎儿宫内窘迫而胎先露迟迟不下降者则应尽快结束分娩,分娩方式应根据宫颈扩张程度以及先露的高低来决定,若短期内不能阴道分娩宜采取剖宫产。分娩过程中当胎头娩出后如绕颈的脐带过紧应用两把止血钳夹剪断脐带,迅速娩出胎儿,纠正缺氧[5]。

总之,脐带绕颈不是剖宫产指征,应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对有脐带绕颈者,应在产程中加强临护,如果胎心监护无异常,多数可经阴道分娩。对脐带绕颈2周及以上者,应慎重对待,一旦胎心监护无反应,可建议孕妇选择剖宫产术,则相对安全。随着产程进展、胎头下降,脐带逐渐牵拉过紧,若B超检查发现羊水中漂浮的脐带呈直线状时(往往伴有脐带绕颈2圈以上),则应考虑到因脐带绕颈致脐带相对过短,经阴道分娩时易勒紧脐带,脐血流循环受阻,引起新生儿窒息,甚至死胎或死产。若合并脐动脉S/D值>3.0,且胎心率有改变时,往往提示胎儿宫内窘迫,应及时剖宫产结束分娩[6]。

摘要:目的:探讨脐带缠绕对分娩方式和围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3月139例产前诊断为脐带绕颈的孕妇,并分析脐带缠绕对分娩方式和围生儿结局的影响。结果:脐带绕颈仍以自然分娩占大多数。随着脐带绕颈周数增多,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也增高。结论:脐带缠绕不是剖宫产的指征,应严密监测产程,一旦发现胎儿窘迫,立即终止妊娠。

关键词:脐带绕颈,围生儿,分娩方式,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李晓艳.分娩方式对脐带绕颈围生儿的影响[J].临床医学,2009,29(9):60-61.

[3]张苏英,胡红梅.468例头先露脐带绕颈妊娠结局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9,27(4):460-461.

[4]崔丽霞,官玲燕,詹蔚琳.348例胎儿脐带绕颈分娩方式对母婴影响的临床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6):139-140.

[5]吴味辛.分娩时的脐带并发症及其防治[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0,16(5):231.

围生儿结局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后再次妊娠产妇120例, 年龄在25~37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30.5±2.5) 岁;孕周在30~41周之间, 平均为 (37.9±2.3) 周;孕次2~5次, 平均为 (2.9±0.5) 次;产次2~3次, 平均为 (2.1±0.2) 次;本次妊娠距离上次剖宫产的时间为1~9年不等, 平均为 (4.2±1.6) 年, 其中>6年20例, 2~6年81例, <2年19例。

1.2 上次剖宫产情况

(1) 上次剖宫产手术方式:子宫体剖宫产5例, 子宫下段剖宫产103例, 手术方式不详12例, 术后均无感染发生; (2) 上次剖宫产指征:先兆子宫破裂5例, 妊高症8例, 妊娠合并内科疾病3例, 骨盆狭窄2例, 胎盘早剥5例, 前置胎盘10例, 臀位12例, 巨大胎儿14例, 产程停滞28例, 胎儿窘迫33例。

1.3 终止妊娠方式选择的标准

(1) 对所有产妇进行专门管理和定期检查, 在孕周37周时进行产前检查, 根据产妇先露高低情况和宫颈的成熟情况决定住院时间, 在产妇住院后医护人员要对孕妇以及家属分析再次剖宫产和阴道试产的利弊, 行B超检查, 观察子宫瘢痕情况, 然后决定终止妊娠方式[3]。 (2) 阴道试产指征:上次剖宫产为子宫下段剖宫产, 产后无感染且切口愈合较好;本次妊娠据上次剖宫产时间在2年以上;上次剖宫产指征已经不存在, 且未出现新的剖宫产指征;瘢痕厚度在2~4mm, 产妇和家属同意阴道试产。 (3) 再次剖宫产指征:前次剖宫产存在切口感染;前次剖宫产指征依然存在;有两次及以上剖宫产史;本次妊娠据上次剖宫产不到2年;出现新的剖宫产指征;存在严重的产科并发症;产妇和家属不同意阴道试产[4]。

1.4 方法

(1) 根据产妇病史、上次手术情况和本次妊娠情况制定详细的分娩方案; (2) 对阴道试产产妇进行严密观察, 观察产程进展, 如果出现先兆子宫破裂、头盆不称、胎儿窘迫等情况改行剖宫产。

1.5 观察项目

观察再次妊娠分娩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产褥感染及围生儿结局情况, 其中新生儿窒息采用Apgar评分, 五个项目, 每个项目2分, 共10分, 0~3分为重度窒息, 4~7分为轻度窒息。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明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

1 2 0例产妇中选择阴道试产6 5例, 试产成功5 2例, 成功率为80.0%, 13例改行剖宫产, 最终行剖宫产68例, 占56.7%;改行剖宫产中2例先兆子宫破裂, 6例宫内乏力, 3例胎儿窘迫, 2例头盆不称。

2.2 阴道分娩和再行剖宫产在分娩情况上的比较

再次剖宫产产妇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产褥感染上明显多于阴道分娩产妇, 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见表1。

2.3 阴道分娩和再行剖宫产在围生儿结局上的比较

再次剖宫产产妇与阴道分娩产妇在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感染上无显著差异, 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见表2。

3 讨论

由于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会导致子宫破裂的危险性增加[5], 因而在剖宫产术后分娩方式的选择上在产科存在较大争议, 因而要合理选择分娩方式。当孕妇同意接受试产, 无剖宫产指征, 上次剖宫产为子宫下段切口, 妊娠距上次剖宫产2年以上时可进行阴道试产, 在试产过程中要进行严密观察, 通过本研究发现, 阴道试产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产褥感染上明显少于再次剖宫产, 在围生儿结局上无显著差异, 这与蔡雁等人的研究结果[6]一致, 因而符合阴道试产指征的产妇可在严密监护下进行阴道试产, 以进一步提高产科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玲, 冯小风, 易桂英.10年间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0, 19 (1) :43.

[2]周虹, 钟玲, 刘建, 等.社会因素剖宫产及剖宫产率的临床评价[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1, 22 (1) :32.

[3]杨洪波, 李晶.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2, 20 (5) :56.

[4]林传喜, 徐玲.剖宫产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0, 30 (12) :721.

[5]付凌捷, 张惠丹, 陈惠池, 等.选择性剖宫产对新生儿脐血纤溶酶活性及免疫因子的影响[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0, 21 (10) :611.

围生儿结局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3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116例早期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符合早期流产的诊断标准:孕周12w以内, 阴道少量出血且检查证实出血来自子宫腔内, 无组织物排出, 患者有下腹部疼痛表现, 持续发病0.5~7h, B超检查显示:胎儿发育与孕周相一致, 孕后β-HCG倍增缓慢。排除宫口开张, 习惯性流产史或稽留流产史, 黄体酮药物过敏, 严重心、肝、肾功能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肌注组和口服组各58例, 肌注组患者年龄 (23.89±3.47) 岁, 孕周 (8.24±2.14) w。口服组患者年龄 (24.11±2.94) 岁, 孕周 (8.09±2.54) w。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年龄、孕周等基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均遵循知情同意原则, 并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和备案。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卧床休息、严禁性生活配合药物治疗的。肌注组:肌肉注射浙江仙琚制药厂生产提供的黄体酮针剂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3020828, 规格:29mg/支) 20mg, 1次/d。口服组:口服浙江仙琚制药厂生产提供的黄体酮胶囊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1902, 规格:100mg/粒) 100mg, 2次/d, 饭后2~3h服用, 疗程为14d。治疗期间患者均要服用维生素E胶囊丸, 定期检测黄体酮水平, 同时对肝肾、血常规进行监测, 出现不良反应随时停止用药。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血清孕酮水平、两组围生儿妊娠结局 (新生儿体重, 新生儿身长, 早产儿、低体重儿巨大儿、Apgar低评分、新生儿畸形、新生儿死亡发生率) 。

1.4 临床疗效评价

参照胡洁[3]学者的研究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治愈:治疗后患者阴道流血停止、下腹疼痛消失, B超检查显示:胎儿发育状况与孕周相一致;有效:治疗后患者阴道流血、下腹疼痛等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B超检查显示:胎儿发育状况与孕周相一致;无效:治疗后患者阴道流血、下腹疼痛等临床症状未好转, 甚至恶化, B超检查显示:胎儿发育不良与孕周不相符, 或胎儿停止发育, 导致流产。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孕酮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血清孕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各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血清孕酮水平均显著升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围生儿妊娠结局比较

两组围生儿妊娠结局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3。

3 讨论

早期流产是妊娠期间发生率较高的疾病, 主要以原因不明的下腹疼痛、阴道不规则少量出血、血清孕酮水平下降为临床表现, 孕妇子宫底蜕膜与绒毛未紧密联系, 从而导致早期流产发生, 若不及时治疗极易发展为不全或完全流产, 严重威胁母婴的生命安全[2]。孕妇黄体功能异常、遗传基因异常、情绪的波动都会导致孕妇早期流产。周小英等[4]学者研究显示:胎儿在宫腔内正常发育的过程中, 孕酮水平起着关键的作用, 与子宫内膜相应受体结合后, 母体提供适合胎儿生长的环境, 更好的孕育胎儿, 母体血清孕酮水平一旦下降, 给妊娠结局带来较大的影响, 提高母体孕酮水平可显著降低流产的发生率, 这一点在本研究也得到证实。

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没有显著性差异, 无论是肌注还是口服给药治疗的患者血清孕酮水平均有显著上升, 但是统计学分析后两种给药方式血清孕酮的上升幅度无统计学差异, 与李玉芹等[5]学者研究一致。经治疗后与正常孕妇比较新生儿体重, 新生儿身长, 早产儿、低体重儿巨大儿、Apgar低评分、新生儿畸形、新生儿死亡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提示黄体酮治疗早期流产疗效显著, 与周菊英等[6]学者研究一致。

综上所述, 黄体酮治疗早期流产疗效显著, 口服和肌注两种给药方式的疗效相当, 治疗后与正常孕妇相比围生儿妊娠结局无统计学差异, 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在临床用药时可以根据患者的意愿、经济情况、家庭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摘要:目的 探讨黄体酮治疗早期流产的疗效及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116例早期流产患者随机分为肌注组和口服组各58例。分别给予肌注和口服黄体酮,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孕酮水平及围生儿妊娠结局。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孕酮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新生儿体重, 新生儿身长, 早产儿、低体重儿巨大儿、Apgar低评分、新生儿畸形、新生儿死亡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黄体酮治疗早期流产疗效显著, 口服和肌注两种给药方式的疗效相当, 治疗后与正常孕妇相比围生儿妊娠结局无统计学差异, 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在临床用药时可以根据患者的意愿、经济情况、家庭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关键词:黄体酮,早期流产,肌注,口服,围生儿

参考文献

[1]金影, 郝增平.早期流产预测方法现状与进展[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 26 (3) :215-217.

[2]郑丽艳.先兆流产采用黄体酮治疗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探析[J].吉林医学, 2014, 35 (31) :6932-6933.

[3]胡洁, 王华.黄体酮两种给药方式治疗早期流产的临床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4, 29 (6) :421-423.

[4]周小英, 张幼萍.黄体酮治疗早期流产的疗效及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3, 16 (10) :906-908.

[5]李玉芹.黄体酮治疗早期流产的疗效及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J].右江医学, 2014, 42 (2) :186-188.

围生儿结局 篇5

关键词:不同孕周,妊娠期糖尿病,终止妊娠,围生儿

妊娠期糖尿病简称GDM,其作为妇女妊娠过程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对新生儿影响较大,会导致新生儿血糖过低,出现早产或流产等症状,严重时有几率导致新生儿生长畸形,同时对孕妇自身生理健康及血糖代谢也会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如引发感染、头痛等并发症。因此,对于分析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在不同孕期终止妊娠对围生儿产生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通过选取在我院住院待产且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为研究对象,依据孕妇的孕周给予终止妊娠处理,分析其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现将结果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2年3月-2013年11月在我院住院待产且妊娠期糖尿病孕妇120例为研究对象,上述选取对象年龄22-40岁,平均年龄(27.3±4.5)岁;其中初产妇79例,经产妇41例;经产妇中剖宫产和自然分娩依次为16例和25例,孕次均在2-3次之间。

1.2 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

符合以下2项或2项以上,或超过正常值即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1)空腹血糖浓度为5.6mmol/L;(2)口服葡萄糖75g,1h后血糖浓度为10.3mmol/L;(3)2h后血糖浓度为8.6mmol/L;(4)3h后血糖浓度为6.7mmol/L。

1.3 对象排除标准

(1)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脏器疾病患者;(2)排除存在重症肺部或呼吸道疾病患者;(3)排除电解质紊乱、病窦综合征、肾功能缺陷等患者;(4)排除存在先天性遗传病史者。

1.4 方法

将本文选取的120例对象,依据孕妇孕期进行分组,将孕周处于28-36周之间的孕妇分成A组,孕周在37-39周之间的孕妇记为B组,孕周超过39周记为C组,其中A组、B组、C组三组孕产妇人数依次为38例、43例和39例。上述选取孕妇在确诊为GDM后,立即制定并实施血糖控制措施,依据孕妇血糖控制的实际情况,将其分成血糖控制良好组(82例)和血糖控制较差组(38例)。其中血糖控制满意判断标准为:空腹血糖小于5.6mmol/L,餐后2h血糖检测浓度低于6.7mmol/L;统计和分析上述孕妇在终止妊娠后各组围生儿疾病发生率、巨大儿产生率以及死亡率。

1.5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各组孕妇的各项数据进行记录、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B、C三组间围生儿结局的影响对比

通过对A组、B组、C组三组孕产妇在实施终止妊娠后围生儿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B组43例孕妇围生儿结局最好,该组围生儿的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低于A组孕妇和C组孕妇,在上述指标上B组与A组、C组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下表1。

2.2 血糖控制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对比

本文120例选取对象,其中血糖控制情况良好和较差人数分别为82例和38例,统计分析血糖控制良好组孕妇围生儿疾病发生率、巨大儿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血糖控制较差组,两组间上述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对比见下表2。

注:与A组、B组对比,*P<0.05。

注:与血糖控制较差组对比,*P<0.05。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GDM)作为当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也是妇女妊娠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GDM主要是因为妇女妊娠期导致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引发血糖代谢异常,进而导致妊娠期糖尿病发生。GDM不仅会对孕妇自身的糖代谢会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腹中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如增加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出现流产或早产等症状,严重时导致胎儿生长畸形,甚至死亡。相关研究文献表明,在孕妇妊娠周低于37周前给予终止妊娠处理,胎儿发生死亡的几率最高;因此分析在不同孕期时对GDM孕妇给予终止妊娠处理,进而降低胎儿疾病发生率、巨大儿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对孕妇及新生儿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1]。同时,有研究文献表明,对于GDM孕妇分娩新生儿出现疾病的几率、出现巨大儿的几率以及发生死亡的几率除了与终止妊娠时机的选择有较大的联系,还与妊娠期间孕妇的血糖情况有着直接的联系[2],因此保证孕妇妊娠期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GDM孕妇在怀孕早期阶段,及时给予相关的检查,尽早筛查出血糖代谢异常的孕妇,并及时给予相应的饮食干预或注射胰岛素等药物进行降糖,保证血糖浓度维持在正常水平,这是避免新生儿出现疾病的有效措施,同时也保证了孕妇及胎儿的安全,有效的降低了分娩后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几率[3]。同时,对于GDM患者,除了控制血糖外,选择合适的时间给予终止妊娠处理,也会对围生儿的结局产生正面影响,降低新生儿出现巨大儿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本文研究发现A组38例孕妇出现巨大儿的几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而该组围生儿的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却最高,这说明在孕周处于28-36周阶段的孕妇不宜给予终止妊娠处理;而对于妊娠周处于37-39周之间的B组孕妇,其新生儿发生巨大儿的几率高于A组,但低于C组,且新生儿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较A组、C组明显低,这说明在妊娠处于37-39周时给予终止妊娠处理最佳,该研究结果与崔雪芳等人研究文献基本保持一致[1];同时本文还对GDM孕妇血糖控制情况进行了研究,在接受相关的血糖控制干预后,发现血糖控制良好组孕妇新生儿出现疾病的几率、巨大儿的几率以及死亡率均较血糖控制较差组低,这说明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给予血糖控制干预,在一定程度上能明显改善围生儿的结局,这对于终止妊娠后改善围生儿结局有着积极的影响;该研究结果与施惠珍等人研究报道内容基本保持一致[4,5]。有研究报道表明,GDM孕妇血糖控制情况较差,待腹中胎儿生长相对成熟时,要及时给予终止妊娠处理,这对防止孕妇血糖过高对胎儿产生影响,降低胎儿死亡率和新生儿呼吸窘迫症的发生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给予有效控制血糖干预,并在孕周37-39周终止妊娠,可以有效的降低围生儿出现疾病的几率,降低巨大儿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崔雪芳,黄蓉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终止妊娠时机的探讨[J].海南医学,2013(15):3218-3219.

[2]任俊峰,曹彦杰,闫小曼,等.妊娠期糖尿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02):58-59.

[3]曾风蓉.妊娠期糖尿病不同治疗时机对母婴预后的临床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l(08):1200-1201.

[4]何丽平,廖淑蔚,李静,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对母婴的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2012(21):4499-4500.

围生儿结局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120例早期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1~34岁,平均(27.5±4.2)岁。按照不同的给药方式将所有患者分成口服组和肌注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其中经过治疗继续妊娠的105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另选择同期笔者所在医院无早期流产的100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口服组患者采用黄体酮胶丸(生产厂家:浙江仙琚制药厂,国药准字H20041902)口服治疗,100 mg/次,2次/d,以2周为一疗程;肌注组患者采用黄体酮(生产厂家:浙江仙琚制药厂,国药准字H33020828)肌注治疗,20 mg/次,1次/d,以1周为一疗程。在治疗期间,定期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孕酮水平以及尿常规、肝肾功能。并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围生儿结局情况进行观察比较。

1.3 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下腹疼痛、阴道出血等症状完全消失,B超检查结果胎儿生长发育情况正常;(2)有效: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B超检查结果与妊娠孕周基本符合;(3)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善或加重,B超检查结果胎儿发育不良或停止发育,终止妊娠[3]。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口服组与肌注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经治疗后,口服组的总有效率为88.33%,肌注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例(%)

2.2 口服组与肌注组治疗前后血清孕酮水平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孕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后的血清孕酮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ng/ml

2.3 试验组与对照组围生儿结局的比较

两组新生儿中出现早产儿、低体重儿、Apgar评分低患儿、新生儿畸形与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例(%)

3 讨论

早期流产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异常、孕妇情绪过激、黄体功能异常、急慢性传染病、外界不良因素等[4]。早期流产演变为完全或不完全流产,严重影响孕妇和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及时发现并合理治疗是关键[5]。

孕妇体内的孕酮水平是一项衡量妊娠正常与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6]。本研究中的口服组与肌注组患者在使用黄体酮治疗后,孕酮水平均有明显升高,而且治疗的总有效率均较高,口服组的总有效率为88.33%,肌注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黄体酮治疗早期流产的临床疗效明显。黄体酮的临床常规给药方式是肌肉注射,其生物利用度较高,可在短时间内使患者体内的孕酮水平升高,但该方式用药不如口服给药方便,而且注射部位易出现疼痛、红肿等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黄体酮肌注治疗的临床应用[7]。而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口服给药与肌注给药的临床疗效相当,因此临床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以及患者的个人意愿来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

黄体酮治疗早期流产对继续妊娠的围生儿结局是否存在不良影响,一直是医学界的争论焦点[8]。为此本研究对黄体酮治疗后继续妊娠和无早期流产的孕妇的围生儿结局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早产儿、低体重儿、Apgar低分儿以及新生儿畸形、死亡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说明了黄体酮治疗早期流产对继续妊娠的围生儿无明显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黄体酮治疗早期流产的临床疗效显著,口服给药与肌注给药的治疗效果相当,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黄体酮治疗早期流产对继续妊娠的围生儿无明显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黄绍菊.180例先兆流产保胎治疗妊娠结局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1,20(3):245,247.

[2]陆燕珍,邬意芬,傅波珍.黄体酮胶丸治疗早期先兆流产62例[J].中国药业,2013,22(3):89-90.

[3]周小英,张幼萍.黄体酮治疗早期流产的疗效及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6(10):906-908.

[4]金影.早期流产预测方法现状与进展[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3):215-217.

[5]金克龙,张春花.黄体酮应用于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疗效及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外医疗,2010,29(35):111.

[6]莫带弟,黎艳金,王彦青.血清孕酮水平在先兆流产中的价值观察与评估[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4):47-48.

[7]李玉芹.黄体酮治疗早期流产的疗效及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J].右江医学,2014,42(2):186-188.

围生儿结局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5年9月收治的经门诊确诊的单胎妊娠的先兆流产孕妇50例作为观察组, 年龄22~32 (28.34±2.28) 岁, 孕次1~5 (2.10±1.23) 次, 产次1~3 (1.72±0.34) 次。同时选取50例同期进行产检的健康妊娠孕妇为对照组, 年龄25~35 (29.26±2.15) 岁, 孕次1~4 (2.34±1.01) 次, 产次1~4 (2.21±0.78) 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相比较, 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孕妇入院后均要求卧床休息, 并服用叶酸进行常规孕期干预。观察组给予黄体酮 (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53020916) 肌注治疗, 为孕妇开通静脉通道, 给予静脉滴注黄体酮, 20mg/次, 1次/d, 连续治疗14d。若孕妇阴道依旧存在出血, 则需延长服药时间, 直至出血停止后将服药频率减少为2d/次, 20mg/次, 连续治疗14d, 巩固疗效, 若孕妇经B超检查后症状仍未改变, 且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持续下降, 没有上升的迹象或胚胎发育不良, 则需终止妊娠。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孕妇妊娠期合并症发生率, 包括胎盘早剥、胎盘前置、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胆汁淤积及妊娠期糖尿病;比较两组孕妇治疗前后血清孕酮及人孕激素诱导阻断因子 (PIBF) 水平, 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液进行检测;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 并记录围生儿结局, 包括早产、巨大儿、低体质量儿、胎儿畸形、胎儿窘迫及分娩后1min Apgar评分≤7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妊娠期合并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孕妇妊娠期合并症比较中, 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孕妇治疗前后血清孕酮及PIBF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血清孕酮及PIBF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 观察组血清孕酮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差异显著, PIBF比较中, 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0.05差异显著。见表2。

2.3 两组围产儿结局比较

两组孕妇分娩后围产儿结局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3 讨论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先兆流产是产科常见病症, 其中下腹疼痛及阴道出血是先兆流产的主要症状, 临床主要根据孕妇的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诊治, 必要时需结合B超、血HCG及妇科检查确诊, 对于停经时间不久的先兆流产孕妇, 在临床诊治中以继续妊娠为目的进行治疗, 测定血HCG水平来判断胎儿的生长情况, 若孕妇已经出现先兆流产的征兆而不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极易发展成为难免流产、流产甚至反复流产, 不仅损伤孕妇的身体, 还对胎儿生长造成不良影响[5]。在治疗先兆流产中, 首先孕妇要保持情绪稳定, 家属需给予其精神上支持, 缓解孕妇紧张、不安的情绪, 其次要给予孕激素治疗, 临床上常用的是黄体酮, 是由卵巢黄体分泌的天然孕激素, 可使受精卵着床率增高, 胎盘正常发育, 同时可稳定孕妇整个孕周中的各项指标, 有利于胎儿的发育生长[6]。

本研究选取先兆流产孕妇采用黄体酮进行治疗, 并分析黄体酮对妊娠期合并症及围生儿的影响, 结果显示,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胎盘早剥、胎盘前置、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胆汁淤积及妊娠期糖尿病等妊娠期合并症发生率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05;对围产儿结局进行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早产、巨大儿、低体质量儿、胎儿畸形、胎儿窘迫及分娩后1min Apgar评分≤7分比较中无显著差异 (P>0.05) , 表明黄体酮可以有效改善先兆流产孕妇的临床症状, 对改善围产儿的结局具有重要意义。对两组孕妇治疗前后血清孕酮及PIBF进行比较, 治疗前, 两组血清孕酮及PIBF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血清孕酮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显著, PIBF比较中, 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显著, 表明黄体酮在治疗先兆流产中可有效提高孕妇的血清孕酮及PIBF水平。医学研究表明[7], 黄体酮可有效提高先兆流产的保胎成功率, 由于孕酮可以刺激细胞分泌HCG, 同时抑制血管平滑肌前列腺素发挥降低子宫应激性的功效, PIBF在妊娠中发挥拮抗作用, 进而降低流产的风险。先兆流产孕妇由于体内孕激素不足, 所产生的PIBF浓度低, 所以在治疗前的比较中, 观察组孕妇PIBF水平低于对照组中健康的孕妇, 造成孕妇出现先兆流产的迹象, 与许瑾平等[8]研究结果相一致。由此可见, 采用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可有效改善孕妇妊娠期合并症, 降低妊娠期合并症的发生率, 改善围生儿结局, 孕妇血清孕酮的升高及PIBF水平的降低, 对胎儿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

综上所述, 采用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对早期妊娠孕妇而言, 可以起到良好的保胎作用, 此外, 黄体酮可以有效的降低妊娠期合并症的发生率, 减少围生儿畸形等不良结局的发生, 在临床应用中可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广乾, 赵丽丽.血清HCG和孕酮水平检验在早期先兆流产的价值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5, 7 (36) :55-56, 60.

[2]杨兰.助孕汤治疗孕酮不足早孕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5, 7 (23) :79-80.

[3]刘学珠, 周京萍.孕酮、β-h CG水平监测对治疗先兆流产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33) :136-138.

[4]纪蓓蓓, 李帆, 公小纪, 等.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激素与孕酮动态监测对早孕期先兆流产的预测价值[J].药物评价研究, 2015, 38 (4) :402-404.

[5]邓娟, 陆金霞, 马瑞芬.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早期先兆流产15例[J].浙江中医杂志, 2015, 50 (12) :915.

[6]雷招宝, 杨彩霞, 蔡鸿钧, 等.地屈孕酮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5, 15 (8) :1133-1135.

[7]谢新凤, 黄玉英, 杜曼丽.优质护理对先兆流产患者妊娠结局和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5, 10 (z2) :209-210.

上一篇:数字化艺术与素质教育下一篇:内力变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