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结局影响

2024-05-29

治疗结局影响(共10篇)

治疗结局影响 篇1

黄体酮是维持妊娠的关键性激素, 在妊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怀孕初期, 可有抑制子宫收缩、抑制免疫反应和维持蜕膜反应的功能[1,2]。研究[3]证明, 尽管对黄体酮的效果仍有不同的观点和争议, 但已应用于早期保胎治疗数十年。目前关于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的研究多为短期疗效评估, 但其对于妊娠结局的影响, 包括早产儿、低体重儿等, 仍缺乏药物不同剂量及不同人群的随机对照研究[4]。因此, 本研究分析了较大剂量 (总治疗剂量≥500 ng) 黄体酮对先兆流产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1月—2015年8月间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单胎妊娠的孕妇5 853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先兆流产将患者分为两组, 其中有先兆流产史的孕妇214例为治疗组, 曾于孕期2~3个月接受过黄体酮治疗;正常妊娠的孕妇5 639例为对照组。

纳入标准:⑴妊娠12周之前出现阴道流血或血性白带, 因病情需要使用黄体酮达到或超过500 mg者;⑵相继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⑶出血来自宫腔, 但宫口未开, 胎膜未破;⑷无妊娠物排出;⑸单胎;⑹在我院终止妊娠。排除标准:多胎妊娠、子宫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糖耐量异常、肝肾疾病及孕前期高血压、血栓性疾病或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等。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黄体酮20 mg肌肉注射, 1次/天, 治疗2周。观察阴道流血情况, 如有减少或者停止, 则保持剂量改为2次/天, 维持2周;随后保持剂量1次/周, 维持2周作为巩固。对照组在整个孕期没有接受任何治疗。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出生身高, 1分钟Apgar评分并记录不良妊娠结局。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治疗组平均年龄 (30.4±3.7) 岁;平均孕次 (2.87±1.42) 次;平均产次 (1.09±0.39) 次。对照组平均年龄 (29.6±4.1) 岁;平均孕次 (2.42±1.42) 次;平均产次 (1.14±0.42) 次。两组平均年龄、孕次、产次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中161例 (75.2%) 从妊娠第2个月开始使用黄体酮, 其中58例因难免流产终止妊娠, 其中3例有3次以上自然流产史;平均治疗时间 (6.9±3.6) 天。在妊娠第3个月, 有53例接受黄体酮治疗 (24.8%) , 其中13名孕妇因为难免流产终止妊娠, 其中1例有3次以上自然流产史;平均治疗时间 (5.7±3.1) 天。最终按照治疗计划接受黄体酮治疗的共143例 (66.8%) , 且累计治疗剂量500~780 mg, 并继续妊娠至分娩, 其中8例有3次以上自然流产史。

143例全程接受黄体酮治疗的患者和对照组特征比较, 治疗组中有自然流产史的占46.85% (67/143) , 1次流产史的占61.2% (41/143) , 2次流产史的占26.9% (18/143) , 3次及以上流产史的占11.9% (8/143) ;而对照组中有流产史的占9.27% (523/5 639) , 有3次以上流产史的占0.73% (41/5 639) , 治疗组3次以上流产史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两组妊娠期并发症比较

治疗组在孕中、晚期出现早产、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妊高征、糖尿病和ICP等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两组围产儿结局的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孕妇分娩孕龄分别为 (37.66±3.82) 周、 (38.21±2.77) 周, 新生儿体重分别为 (3 201.77±504.21) g、 (3 142.71±455.12) g, 两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黄体酮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 活产儿、胎儿性别、早产数量、低体重儿、Apgar评分及胎儿窘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例 (%)

3 讨论

目前的研究对黄体酮的药代动力学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 其药效也已被临床证实。尽管肌肉注射黄体酮有时会引起局部无菌脓肿, 但这是达到最佳血药浓度的途径之一[5]。孕酮可以抑制子宫收缩, 降低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 抑制母体对胎儿抗原及滋养层细胞的免疫应答反应, 从而有利于受精卵的着床和胚胎的发育[6,7]。本研究中, 治疗组有66.8% (143/214) 的患者成功维持妊娠直至分娩, 提示使用黄体酮可以降低流产率。

研究[8]显示, 随着女性年龄的增加和流产次数的增多, 之后的流产风险也随之增高。有过1次自然流产史的孕妇, 再次妊娠发生自然流产的几率为20%;有2次者, 再次发生率为30%;3次以上者再发生率可高达40%[9]。基于随机对照研究[10]的基础, 我们对黄体酮的应用进行了评估, 结果表明, 黄体酮的应用比安慰剂对妊娠结局的改善更有意义。本研究中, 214例患者中13例有超过3次自然流产史, 其中8例 (61.54%) 维持正常妊娠至分娩;曾有过自然流产的患者流产的发生率46.85% (67/143)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27% (523/5 639) (P<0.01) , 有过3次以上自然流产史的患者流产的发病率11.9% (8/143) 也明显高于对照组0.73% (41/5639) (P<0.01) 。而治疗组与对照组早产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黄体酮治疗可以增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妊娠率并且改善先兆流产患者的妊娠结局。

随着妊娠的进展, 孕酮水平的增高会导致胰岛素抵抗。有研究[11,12]表明, 黄体酮对胰岛素信号的释放及胰腺功能的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 妊娠期糖尿病常常在孕激素处于高水平的孕中期发生。本研究中, 治疗组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略有升高, 但是两组的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所以我们认为, 黄体酮治疗不会增加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另外, 对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妊高征和ICP, 两组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Kant等[13]研究也显示了先兆流产妇女运用黄体酮对围产儿结局的影响, 先兆流产并接受黄体酮治疗的妇女并没有增加早产和低体重儿的风险, 说明胎儿生长包括体重的增长一般在18周以后, 而黄体酮的应用一般在孕期第二个月或者第三个月[14]。本研究中, 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 (RDS) 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两组平均出生体质量和分娩的孕周按新生儿性别分别进行分析, 也未发现统计学差异。

综上所述, 在孕期第二个月和第三个月大剂量肌注黄体酮 (总剂量≥500 mg) 治疗先兆流产并没有增加早产、孕期相关并发症和低体重儿的风险。但是, 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是否会增加围产儿畸形及出生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我们尚不清楚, 仍需要继续做长期的大样本的随访。

摘要:目的 评价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5年8月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 853例单胎孕妇的病历资料, 其中有先兆流产史并接受黄体酮治疗的患者214例为治疗组, 正常妊娠的孕妇5 639例为对照组, 分析并对比两组临床特征、妊娠结局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活产儿、分娩孕龄、活产儿性别、出生体重、早产数量、低体重儿、1 min Apgar评分≤7分和胎儿窘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先兆流产早期规律应用足量黄体酮, 可以改善妊娠结局。

关键词:先兆流产,黄体酮,妊娠结局

先兆流产保胎治疗60例结局分析 篇2

【关键词】先兆流产;保胎治疗;不利影响

先兆流产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和(或)下腹疼痛,宫口未开,

胎膜未破,妊娠物尚未排出,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者;早期先兆流产临床表现常为停经后有早孕反应,以后出现阴道少量流血,或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色红,持续数日或数周,无腹痛或有轻微下腹胀痛,腰痛及下腹坠胀感。先兆流产是妇女在妊娠期常见的疾病之一,且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越来越为人们关注。很多患者担心保胎治疗存在危害因素,而选择终止妊娠。选择2009年9月至2013年1月的病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选择保胎治疗并分娩而无其他明确高危因素的病例60例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无先兆流产及其他明确高危因素于该院分娩的病例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病例年龄、孕产次及孕周等条件大致相同,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

1.2 根据《妇产科学》[1]第7版诊断标准:① 停经12周以内出现阴道出血或血性分泌物,阴道出血量少于月经量,有的伴有腰疼或小腹坠痛及阵痛;( 妇科检查:流血来自宫颈,宫口未开,胎膜未破;③超声检查:提示宫腔内胚胎胎心搏动正常;停经时间短的孕妇,超声显示孕囊未见胎心搏动者、于1~2周后超声复查可见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动。

1.3 治疗方法① 绝对卧床休息,禁止性生活。至流产症状消失后一周,给与适量镇静剂增加睡眠质量。②黄体酮20mg.im?Qa至停经70天后改为Qoa到90天孕时停药。③用叶酸,维生素E,中药等辅助治疗。

2 结果

2.1 妊娠期和分娩期并发症:

治疗组与观察组在胎儿早产,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膜早破方面没明显差别。见表1。

2.2 新生儿结局 见表2 ( 例数,%)。

3 讨论

多数学者认为自然流产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一种去劣存优的自然选择过程,且人类早期自然流产有50%~60%是因其基因缺陷所致[1]。先兆流产病例是否应该采取保胎治疗并继续妊娠,目前存在一些争议。蔡压西[2]等研究报道,早期先兆流产经常规的保胎治疗后继续妊娠者其妊娠期、分娩期和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同正常妊娠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也支持本文研究结果。对于非胚胎自身原因引起的先兆流产,只要患者能及时就诊并给予及时的保胎治疗,孕妇大多数可以继续妊娠至分娩[3],但先兆流产是否会对妊娠结局带来不利影响,通过本资料的分析,先兆流产经积极保胎治疗后继续妊娠,其妊娠期及分娩期的并发症、新生儿不良结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很多先兆流产的孕妇往往担心保胎治疗会造成新生儿发育异常,而要求人工流产终止妊娠,放弃积极保胎治疗,增加了生殖系统炎症及宫外孕的发生[4]。可见先兆流产的孕妇应该情绪安定积极地进行保胎治疗。当然保胎治疗要严密观察阴道出血情况且要经超声证实胚胎存活。对于停经时间短的患者,要结合以往月经周期长短情况,若心管搏动未出现或阴道流血量超过月经量,建议终止妊娠[5];若保胎治疗有效,建议孕妇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并进行各项优生优育指导和检查及产前诊断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胎儿发育异常,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5-126.

[2] 蔡压西,游 泳.先兆流产与妊娠结局的初步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8,14(6):313.

[3] 郭红玉,何贵翔.催乳素与早期流产相关性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5):640-642

[4] 冯美宁.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联合孕酮测定对早期妊娠的影响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1):2248-2250.

治疗结局影响 篇3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胰岛素,皮下注射

妊娠期糖尿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一直是医学界讨论的重点问题, 本研究对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间在妊娠期接受糖尿病皮下注射治疗与保守治疗孕产妇的妊娠结局进行对比分析,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间我院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97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妊娠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中的诊断标准。以充分宣教后不愿行胰岛素治疗, 仅采取饮食和运动等保守疗法的孕产妇43例为对照组, 初产妇25例, 经产妇18例, 年龄21~37岁, 平均 (25.57±4.18) 岁, 孕周32~41周, 初次就诊时间16~31周, 平均 (18.97±6.87) 周;以妊娠期接受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的孕产妇54例为治疗组, 初产妇33例, 经产妇21例, 年龄20~37岁, 平均 (26.53±4.26) 岁, 孕周33~43周, 初次就诊时间15~30周, 平均 (17.88±5.38) 周。两组孕产妇在年龄、产次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 (P>0.05) , 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糖尿病孕产妇在确诊后采取饮食控制加适量运动保守疗法, 治疗组确诊后在对照组基础上皮下注射诺和灵R与诺和灵N[1]。其中, 诺和灵R3次/d, 三餐前给药, 诺和灵N1次/d, 睡前给药, 初始剂量均为0.7~0.8U/ (kg·d) , 随着孕期增长可适当加量, 但不可超过1.2U/ (kg·d) , 有分娩先兆后停止用药。

1.3 疗效判定

观察并比较两组孕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早产、剖宫产率、新生儿低血糖、胎儿窒息、胎儿畸形等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显著性水平α=0.05。

2 结果

对两组孕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早产及剖宫产发生率, 新生儿低血糖、窒息及畸形发生率, 治疗组各项指标发生率分别为9.26%, 1.85%, 12.96%, 5.56%, 7.71%, 3.73%, 对照组分别为27.91%, 18.60%, 30.23%, 23.26%, 25.58%, 44.19%, 两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妊娠期妇女极易因胰岛功能储备不足或胰岛素分泌过少而导致妊娠期糖尿病, 该病可引发孕妇代谢功能的紊乱, 增加了妊高征、感染、羊水过多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并对胎儿的发育和安全生产产生影响[2]。

饮食与运动疗法是治疗妊娠期糖尿病仅仅是两大基础保守疗法, 皮下注射适量胰岛素是临床应用较广的有效疗法, 很多孕产妇和家属害怕胰岛素治疗对分泌和新生儿产生不良影响而仅接受饮食和运动疗法[3]。本研究重点对比分析了应用饮食运动疗法与应用胰岛素治疗的孕产妇妊娠结局。饮食和运动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血糖, 降低胰岛素抵抗, 但无法保证妊娠期妇女所需营养, 且孕产妇运动禁忌也较多[4]。皮下注射胰岛素可以弥补孕产妇本身的胰岛素不足, 改善患者血糖水平, 降低了各项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 且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安全可靠, 妊娠结局较好[5]。

本文研究表明, 治疗组糖尿病孕产妇在妊娠期应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 妊高征、早产以及剖宫产发生率分别为9.26%, 1.85%, 12.96%, 新生儿低血糖、窒息以及畸形等的发生率分别为5.56%, 7.71%, 3.73%, 对照组仅应用饮食、运动等保守治疗, 妊高征、早产以及剖宫产发生率分别为27.91%, 18.60%, 30.23%, 新生儿低血糖、窒息以及畸形等的发生率分别为2 3.2 6%, 25.58%, 44.19%,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显著, 均有P<0.05。由此可见, 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与运动疗法基础上适当应用胰岛素进行治疗, 不但可以减少孕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早产和剖宫产的发生率, 还可降低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 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畸形率。

参考文献

[1]曾艳花, 吴雪琴, 王志珍.妊娠期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母婴预后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7) :156-157.

[2]郭洪召, 周小红.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对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血糖和妊娠结局的影响[J].山东医药 (妇婴分册) , 2011, 51 (10) :80-81.

[3]周桂菊, 丛林, 姚洁, 等.妊娠期糖尿病的妊娠结局[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08, 42 (2) :60-61.

[4]邓丽芳, 杨爽, 李微, 等.妊娠期糖尿病早期干预对妊娠结局影响的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16 (3) :37-40.

治疗结局影响 篇4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发生的161例前置胎盘孕产妇的资料,并且对治疗经验进行总结。

结果:本组孕妇剖宫产116例,占(72.05%);阴道分娩45例,占(27.95%);13例围生儿死亡;2例子宫次全切除术。

结论:积极分析前置胎盘的相关因素,及时诊断,妊娠期合理干预及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可明显改善围生期母婴结局。

关键词:孕产妇妊娠前置胎盘治疗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51-02

胎盘附于子宫下段或者胎盘覆盖于子宫颈内口处,位置低于胎儿先露部称为前置胎盘,其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孕产妇、围产儿的生命都构成了严重威胁,早诊断、及时正确处理能对母儿预后有密切的关系。现将我院两年多来收治的161例前置胎盘孕产妇相关因素及处理方式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住院孕产妇中发生前置胎盘161例,均符合乐杰科教书《妇产科学》第7版[1]的诊断标准。孕产妇主要表现为无诱因、无痛性反复发作的阴道出血,出血时间最早在孕后28周到孕40周,出血量多少不等,大约在100~2000ml,本组出血量≥500ml者156例。发生休克5例,其中完全性前置胎盘22例,部分性及边缘性前置胎盘12例。

1.2治疗方法。

1.2.1期待疗法。本组115例孕产妇因入院时出血不多,胎龄小于37周,采用期待疗法,嘱患者采取左侧卧位,绝对卧床休息,吸氧止血,抑制宫缩,促胎肺成熟,预防感染等对症治疗。其中9例,因出血量增多,期待疗法效果不好,后期急诊行剖宫产术,82例孕妇期待疗法尚可,孕37周行选择性剖宫产术,12例期待疗法效果较好,孕产妇经阴道分娩。

1.2.2剖宫产术。本组116例行剖宫产术,25例入院即行剖宫产术,91例为首先给予期待疗法,后9例急诊行剖宫产术、82例选择性行剖宫产术,25例术中出血多者,在取出胎儿后立即于子宫肌层注射缩宫素20U。19例因胎盘附着面出血,采用“8”字缝合止血,2例因为大出血难以控制术中出血过多,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仍然效果欠佳,经过与家属协商同意行子宫次全切除术。1例孕妇因为合并严重并发症抢救无效死亡。7例围生儿死亡。

1.2.3经阴道分娩。本组45例孕妇经阴道分娩,孕周为34~39周,33例入院时宫口开大3cm以上,出血少于200ml,在输液条件下行人工破膜,产程进展顺利,12例为期待疗法过程中自然临产,出血不多,产程进展顺利。其中产前B超诊断为边缘性前置胎盘34例,产后检查胎盘诊断为前置胎盘11例。6例围生儿死亡。

2结果

本组孕妇161例中,剖宫产116例,占(72.05%);阴道分娩45例,占(27.95%);13例围生儿死亡,占(8.07%);2例子宫次全切除术,占(1.24%);1例孕妇死亡。其中37~40+2周分娩89例,37周以下分娩72例,新生儿体重≥2500g的91例,小于2500g的70例,2例因为大出血难以控制行子宫次全切除术,1例孕妇因为合并严重并发症抢救无效死亡。

3讨论

3.1前置胎盘是孕产妇产前、产时及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妊娠期的严重并发症,处理不当能危及胎儿和孕妇的生命安全。刮宫史、剖宫产史、多孕多产、盆腔炎是前置胎盘的危险因素,近年来,前置胎盘的发生率上升趋势明显,有研究报道其发生率上升1倍左右,其可能与近年流行的人工流产和剖宫产率有关[2]。国内报道前置胎盘发生率为0.24%~1.57%,国外报道为0.50%,其中以经产妇为主,约占总病例数的85.00%-95.00%,尤其是多产妇,其发生率可高达5.00%[3]。年龄与前置胎盘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年龄越大,发生概率明显增加。有研究表明年龄每增加1岁,前置胎盘发生率约增加十成左右。多因素分析发现流产次、胎次越多的孕妇发生前置胎盘的比例越高、而且随胎次或流产次数的增加,前置胎盘相对危险程度也增加。其原因主要有多次人流刮宫、分娩过程损伤子宫内膜,引起妇科炎症等都会引发前置胎盘。

3.2孕产妇前置胎盘对围产儿的主要影响是容易导致围产儿发生宫内发育迟缓以及出生后生存能力降低,如今,产科及围产儿的監护技术得到了明显的改进,胎儿孕龄时间变得更长,围产儿病死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降低。本组资料中13例围产儿死亡,2例子宫次全切除术,1例孕妇死亡。这就要求对出现前置胎盘的孕产妇进行及时的诊断与治疗,避免对围产儿带来不良影响。前置胎盘对孕产妇也有极大的影响,前置胎盘孕产妇易发生产后出血、胎盘植入、胎盘粘连。因此要加强观察,抢救要及时,出血的原因是胎盘附着处的子宫下段剥离不全,开放的血窦不能有效地收缩而止血,故常发生产后出血,量多且难以控制,加之产前易反复失血,更易导致贫血。总之,我们要了解前置胎盘的危险因素及其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后,可以根据产科危险因素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加强对这些人群进行产前检查和监护,并在中期妊娠时仔细做超声检查,以便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理,减少围产期的不良结局,有效保护母婴安全和健康。重视开展、推行计划生育,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避孕方法,降低计划外怀孕妊娠,减少流产的次数及并发症,降低剖宫产率,同时减少子宫内膜损伤和子宫内膜炎的发生,以减少前置胎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1—125

[2]Descargues G.Mauger Tinlot F,Douvrin F,et a1.Menses,fertility and pregnaney af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for the control of postpartum hsemorrhage[J].Hum Reprod,2004,19(2):339-343

[3]马秀玲,邢爱增.52例前置胎盘剖宫产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81:1812一181

治疗结局影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新生儿病室符合入组标准的住院患儿229例, 将229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114例, 男64例, 女50例, 日龄5 h至3 d, 平均 (1.8±0.3) d, 胎龄38~42周, 平均 (40.1±1.2) 周。试验组115例, 男66例, 女49例, 日龄4 h至3 d, 平均 (1.6±0.4) d, 胎龄39~42周, 平均 (40.4±0.8) 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风险评估策略。患儿具有感染高危因素 (产程延长、新生儿窘迫、胎膜早破、早产) , 入院后需立即使用抗生素;入院时已经确诊有细菌感染或者严重感染症状的病例, 如有败血症、多器官功能障碍、感染性肺炎, 以及严重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有这些症状患儿入院后应立即使用抗身素;患儿入院治疗之前已明确排除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则不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试验组使用风险评估联合感染筛查及检测策略使抗生素。感染筛查和检测策略如下: (1) 患儿入院后需立即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分类, 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检查降钙素原、血培养; (2) 患儿入院6~12 h后应对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做再次复查, 根据病情发展情况6~24 h复查一次。

1.3 抗生素应用策略

对于有感染高危因素, 但临床表现较为平稳的患儿且白细胞计数分类较为正常, 可暂时不使用抗生素。入院后6~12 h, 对白细胞计数进行复查, 期间患儿出现有感染等症状, 如面色苍白、反应低下、黄疸、吸吮无力、发绀、奶量明显减少等, 出现这些情况则需及时应用抗生素。抗生素首先选用氨苄西林、头孢西丁或者他唑巴坦联合哌拉西林。抗生素进行调整时需以细菌学资料和患儿的临床表现为依据。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抗生素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再入院率, 以及病死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抗生素使用率高于试验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再入院率和病死率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新生儿由于抵抗力低下, 出生后容易发生感染。临床上为使患儿得到及时治疗, 通常在未对患儿进行完全评估的状态下直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风险评估策略的抗生素使用策略一般为当产科患儿有感染的危险因素时立即使用抗生素, 当患儿有不易解释的临床症状时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一般情况下, 抗生素的使用有严格规定[2]。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可引起过敏、二重感染和诱导产生细菌耐药性, 不仅造成浪费, 而且使很多感染性疾病无药可治, 滥用抗生素也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因此监控和规范抗生素的临床使用很有必要。本研究中, 试验组采用风险评估加感染筛查及监测的策略, 可使抗生素的应用更加科学化。这种抗生素使用策略可使医师获取更为全面的诊前病史和产科资料, 对患儿可进行全面的感染风险评估。本研究中, 试验组抗生素使用率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新生儿抗生素选用时选择风险评估联合感染筛查及检测策略可有效降低抗生素的使用率, 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抗生素应用策略对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12月新生儿病室符合入组标准的住院患儿229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 (114例) 和试验组 (115例) , 两组采用不同的抗生素应用策略, 对照组采用风险评估策略, 试验组则使用风险评估联合感染筛查及检测策略, 对两组新生儿的平均住院日、抗生素使用率、再入院率和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和试验组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78.1%和58.3%,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再入院率和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新生儿抗生素选用时选择风险评估联合感染筛查及检测策略可有效降低抗生素的使用率, 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抗生素应用策略,治疗结局

参考文献

[1]夏斌, 伍金林, 张莉, 等.新生儿病房不同抗生素应用策略对新生儿治疗结局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3, 15 (12) :1089-1092.

治疗结局影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65例GDM产妇, 均为孕前无糖尿病症状者, 年龄24岁~37岁, 平均年龄28.8岁。按孕妇血糖控制理想与否将所有病例分为两组:A组为经产前糖尿病筛查发现并确诊治疗, 血糖控制达理想水平者40例, B组为产前确诊但孕期血糖控制不理想者10例及未经本院产前检查生产时才发现GDM患者15例, 共25例。

1.2 GDM诊断标准[1]

被检孕妇在妊娠期两次或两次以上空腹血糖≥5.8 mmol/L可诊断为GDM;空腹血糖正常而有糖尿病高危因素者均接受50 g葡萄糖筛查试验。高危因素包括:糖尿病家族史、孕期反复尿糖阳性、肥胖、巨大儿分娩史、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史及死胎死产史。服糖后1 h血糖≥7.8 mmol/L为异常, 若服糖后1 h血糖≥11.1 mmol/L同时伴一次空腹确定≥5.8 mmol/L, 诊断为GDM;对糖筛查异常, 而空腹血糖正常者, 则行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 即OGTT 2项或2项以上达到或超过标准即可诊断为GDM。OGTT标准为:空腹服75 g葡萄糖后0 h、1 h、2 h、3 h的血糖分别为5.6 mmol/L、10.3 mmol/L、8.6 mmol/L、6.7 mmol/L。

1.3 治疗方法

GDM孕妇确诊后均给予单纯饮食控制加适量运动, 或饮食控制、适量运动加胰岛素治疗, 使空腹血糖保持在5.6 mmol/L以下, 餐后2 h血糖在6.7 mmol/L以下为正常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两组间率的差异作χ2检验, 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GDM孕产妇并发症比较

50例产前诊断的GDM孕妇中30例 (60.%) 仅接受饮食控制和适度运动, 其余孕妇接受饮食控制加胰岛素治疗, 其中40例 (80%) 孕妇血糖控制达理想水平, 此40例孕产妇 (A组) 与孕期血糖控制不理想及未治疗的25例GDM孕产妇 (B组) 并发症比较孕期血糖控制理想的GDM孕产妇的妊高征、早产、剖宫产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孕期血糖控制不理想及未治疗的GDM孕产妇的妊高征、早产、剖宫产的发生率。

2.2 两组GDM围产儿并发症比较

孕期血糖控制理想的GDM组围产儿的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窒息、死胎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孕期血糖控制不理想及未治疗的GDM组围产儿的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窒息、死胎的发生率。A组围产儿巨大儿、胎儿畸形的发生率虽低于B组, 但经统计分析, 两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2.3 随访

随访60例GDM, 8例失访。52例中除1例血糖控制不满意于产后2个月复查OGTT异常转内科治疗外, 其余患者产后2个月复查血糖、尿糖及葡萄糖耐量试验均正常。

3 讨论

临床上绝大多数GDM孕妇孕早、中期无任何症状和体征, 且空腹血糖正常, 故易出现漏诊, 使孕妇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至孕晚期并发羊水过多、妊高征、巨大儿或死胎。因此, GDM的早期筛查是非常必要的。

对所有孕妇进行血糖筛查, 并同时将血糖作为产前的常规检查项目。本文65例GDM产妇, 50例为经产前糖尿病筛查发现并确诊治疗, 15例为未在本院产前检查, 生产时才发现为GDM患者。据报道, 糖筛查预测GDM的敏感性可达90%, 漏诊率仅为10%[1]。妊娠期由于体内激素的变化, 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使糖代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妊娠早期空腹血糖水平约降低10%, 而在孕12周时达最低水平, 并以此水平维持至分娩。妊娠中期胎盘分泌的各种抗胰岛素激素于孕24周~28周时快速上升, 32周~34周达到高峰, 此时胰岛素抵抗作用最强。我国学者主张合理的筛查时间为24周~28周[2], 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应在32周~34周复查。GDM会导致母儿并发症明显增加, 将孕期血糖控制到正常范围, 其围生儿病死率能够降低到同期糖代谢正常孕妇新生儿病死率水平。如果GDM患者孕期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母儿的预后将得到明显的改善, 严重并发症也明显降低。

摘要:目的 通过对65例妊娠期糖尿病 (GDM) 产妇的临床资料分析, 评估GDM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65例GEM产妇中50例经产前糖尿病筛查发现并确诊并治疗, 15例于生产时发现 (即产前未治疗) 。将65例GDM产妇分为两组:A组为经产前糖尿病筛查发现并确诊, 血糖控制达理想水平者40例, B组为产前确诊但孕期血糖控制不理想者10例及未经治疗者15例, 收集并比较分析2组孕产妇及围产儿并发症情况。结果 50例产前确诊并治疗的患病产妇中, 40例 (80%) 血糖控制达理想水平。孕期血糖控制理想的GDM产妇妊高征、早产、剖宫产、新生儿低血糖、巨大儿, 新生儿窒息、死胎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孕期血糖控制不理想及未治疗者的发生率 (P<0.05) 。结论 孕期血糖控制可降低GDM孕产妇和围产儿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并发症,治疗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6) :159-162

治疗结局影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孕妇206例, 其中患有妊娠期糖尿病和正常妊娠期孕妇各130例, 并将其按患病与正常妊娠期孕妇各自分为A、B两组。年龄22~38岁, 平均年龄 (27.8±1.6) 岁。同时, A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30例均经严格检测、检查确诊为糖尿病, 其初产、经产孕妇分别为70例、60例, 年龄23~37岁, 平均年龄 (27.6±1.5) 岁;B组初产、经产孕妇分别为68例、62例, 年龄22~38岁, 平均年龄 (26.9±1.4) 岁。比较两组妊娠期孕妇的年龄、体征以及怀孕次数等基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A组:对13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治疗、常规护理、饮食护理以及常规锻炼的常规手段进行治疗[2]。

胰岛素治疗: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行胰岛素注射治疗。主要根据每位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不同的检查结果, 尤其是血糖水平, 给予诺和灵6~12 U进行治疗。若出现对诺和灵过敏的患者则可选用其他胰岛素进行治疗。

常规护理:主要对妊娠期孕妇实施卫生、进食、进药、检查以及执行医嘱等常规护理手段。

饮食护理:无论是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还是单纯糖尿病患者, 对于饮食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 对13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要制定严格的饮食计划, 尤其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微量元素等的摄入。其中,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每日摄入量控制范围分别为20%~25%、25%~30%、45%~55%。同时, 对于患者的进食要以少食多餐为基本原则, 这样能够有效预防尿酮体呈阳性[3]。

常规锻炼:主要是指针对不同病情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制定适度的康复锻炼, 主要以有氧运动为主, 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加速孕妇体内的代谢, 调节孕妇血糖水平, 而且对于孕妇心情也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B组:主要对130例正常妊娠期孕妇进行常规护理和常规锻炼。具体同A组。

1.3 观察指标

对A、B两组妊娠期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同时, 对A、B两组治疗或正常护理前后血糖及镁离子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26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研究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 分别采用t检验与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情况

A组患者妊娠期出现羊水过多、酮症酸中毒、胎膜早破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达34.61%, 明显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及镁离子变化情况

A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 (空腹) 及镁离子 (Mg2+) 变化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B组孕妇治疗前后血糖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加之80、90后生活作息不规律等情况较为严重等因素, 使得我国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越来越多。最新统计显示, 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已接近5%, 并仍以较高的增值率逐年增加。不仅在我国该病已成为医学工作者格外重视的病症之一, 而且在全球范围内, 对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注也是有增无减[4]。

妊娠期糖尿病共分为妊娠前确诊及妊娠前糖耐量减退或代谢正常但在妊娠后确诊为糖尿病两种情况。其中8成以上均为在妊娠期糖耐量减退或代谢症状妊娠后确诊的情况。该疾病不仅多发、常见, 而且对于母婴均有巨大的危害。研究发现, 妊娠期糖尿病不仅会导致孕妇出现某些血管疾病, 阻碍孕妇体内正常的血液流通进而导致孕妇缺氧等症状, 而且该疾病会引发多种并发症, 如羊水过多、酮症酸中毒、胎膜早破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等。同时, 由李玲等人的研究可知[5], 妊娠期糖尿病不仅对孕妇分娩前有着严重的危害, 而且对新生儿也有着极大的危险, 包括巨大儿的、新生儿低血糖等。巨大儿的出现主要由于患者体内血糖异常升高, 进而促使其体内胎儿快速生长, 因而分娩时胎儿巨大。而新生儿低血糖则是由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体内含糖量无法稳定维持, 进而导致新生儿因缺糖而出现低血糖现象。

由上述结果可知,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出现羊水过多、酮症酸中毒、胎膜早破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达34.61%, 明显高于B组的10.7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在接受常规治疗后, 13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镁离子含量均有明显改善, 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镁离子是人体血液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 它不仅能够有效保证人体胰腺B细胞的正常发育, 进而调节人体内胰岛素的含量, 同时, 它能够有效保障糖氧化酸化及糖酵解的正常进行, 保证糖代谢正常。

综上所述, 常规治疗妊娠期糖尿病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而且对于孕妇血糖、镁离子的改善效果明显, 能够有效改善母婴的结局。

摘要:目的 深入分析常规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2014年4月2015年1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130例进行回顾总结分析, 设为A组;另选取健康妊娠期女性13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 设为B组。对比分析A、B两组孕妇母婴结局, 尤其是分娩过程中并发症情况以及血糖等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A组孕妇妊娠期羊水过多、酮症酸中毒、胎膜早破以及妊娠期出现高血压等并发症发生率达34.61%, 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的B组, 其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0.7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 采取常规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A组, 患者治疗前后血糖、镁离子变化明显, 对母婴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结论 常规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不仅能够有效控并发症的发生, 而且对于孕妇血糖、镁离子的控制效果明显, 对母婴的结局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值得重视。

关键词:并发症,常规治疗,妊娠期,糖尿病

参考文献

[1]宋晓平, 张艳梅.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结局影响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5) :767-769.

[2]梁雪梅, 王加, 陆琳琳.妊娠期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对母婴结局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3) :62-63.

[3]农海珍.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33) :45-46.

[4]马舒宁.浅谈用不同方法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妊娠结局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20) :255-256.

治疗结局影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择2002年1月~2006年6月因早期先兆流产在我院保胎治疗, 并最终在我院终止妊娠的单胎病例410例为治疗组, 抽取每一病例后一例无早期先兆流产史, 同期在我院终止妊娠的单胎病例410例为对照组, 对两组围生儿结局进行前瞻性、开放式临床对照研究。所有孕妇均根据月经史和末次月经时间, 以及早孕反应等核实孕周。每一新生儿均由专门的儿科医师检查, 详细记录检查结果。

1.1.1 治疗组纳入标准

① 妊娠12周之前出现阴道流血或血性白带, 因病情需要使用黄体酮达到或超过500 mg者;② 相继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③ 妇科检查证实出血来自宫腔, 但宫口未开, 胎膜未破, 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④ 无妊娠物排出;⑤ 单胎;⑥ 在我院终止妊娠。

1.1.2 对照组纳入标准

① 孕早期未出现过先兆流产;② 孕期未接触孕激素制剂;③ 单胎;④ 在我院终止妊娠。

1.2 处理方法

先兆流产者除采用卧床休息、口服维生素E和叶酸等一般治疗外, 均给予黄体酮20 mg肌内注射, 每天1次, 治疗时间一般为2周, 如果仍有出血, 则再延长治疗, 待阴道流血减少或停止后, 改为隔天注射黄体酮20 mg维持2周, 再给予黄体酮20 mg 1周2次, 治疗2周作为巩固。若临床症状加重, 血β-HCG持续不升或下降、B超检查提示胚胎发育不良, 则及时终止妊娠。治疗过程中是否加用HCG、多力玛 (烯丙雌醇口服片) 、杜仲颗粒 (中药) 等保胎药由医生自行决定。

1.3 观察指标

记录分娩孕周、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出生身长、Apgar评分等, 并记录不良妊娠结局, 如难免流产、死胎、胎儿畸形和胎儿窘迫等。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1.5软件包。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治疗组开始治疗时间分布于孕3+3周到12周之间, 治疗最短时间为6周, 共注射黄体酮500 mg;最长时间为8周, 共注射黄体酮780 mg。两组平均年龄、孕次、产次、分娩孕龄、高龄初产妇所占比例以及活产儿分娩方式等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治疗组中, 有114例患者有流产史, 其中1次69例 (60.53%) , 2次29例 (25.44%) , 3次及以上16例 (14.03%) , 3次以上者多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2 妊娠期合并症与并发症的比较 黄体酮治疗组在孕中、晚期出现早产、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ICP、心脏病等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见表2。

2.3 围生儿结局的比较 黄体酮治疗组同对照组相比, 活产儿数、活产儿性别、出生体重、出生身长、1分钟Apgar≤7分所占比例差异无显著性, 围生儿畸形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P>0.05) 。胎儿窘迫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 P<0.05。见表3。

2.4 围生儿畸形 治疗组共发生围生儿畸形12例 (2.93%) , 主要为:尿道下裂、四肢短小、唇腭裂各1例;胎儿心脏三尖瓣及肺动脉瓣重度狭窄、心室壁增厚、右心室发育欠佳, 诊断为胎儿先天性心脏病1例;新生儿头部不对称伴口角向右倾斜1例;十二指肠闭锁、足外翻、附耳畸形各1例;多指畸形4例, 其中1例伴附耳畸形。对照组共发生围生儿畸形11例 (2.68%) , 主要为:动脉导管未闭、21三体综合征、胎儿多囊肾、双耳廓畸形伴双耳道闭锁、先天性无肛门、左足小趾畸形各1例, 附耳畸形4例, 六指畸形1例。两组围生儿畸形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P>0.05) 。两组围生儿发生先天性心脏病的例数分别占活产儿的0.255%和0.251%,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治疗组活产儿尿道下裂发生率为0.255%,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治疗组尿道下裂患儿的母亲于孕6周时出现先兆流产, 给与黄体酮治疗后继续妊娠, 因并发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于孕36周时因胎儿窘迫行剖宫产, 新生儿出生体重2285 g, 出生时羊水Ⅲ度粪染。

2.5 治疗组410例中, 通过黄体酮治疗后发生难免流产11例 (2.68%) , 死胎7例 (1.71%) ;对照组发生难免流产7例 (1.71%) , 死胎5例 (1.22%) ,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治疗组中有1例曾有3次自然流产史的孕妇于孕24+3周时再次发生难免流产, 其复发性难免流产的发生率为6.25%。

2.6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早产儿结局比较 两组出生体重、出生身长、1分钟Apgar≤7分所占比例以及胎儿窘迫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见表4。

2.7 治疗组单用黄体酮与联合保胎治疗围生儿结局比较 治疗组中共有271例先兆流产单独使用黄体酮治疗, 另有139例合并使用其他保胎药物。两组活产儿平均出生体重、身长、围生儿畸形、1分钟Apgar评分≤7分等结局差异无显著性 (P>0.05) 。见表5。单独使用黄体酮组发生难免流产5例 (1.85%) , 死胎5例 (1.85%) , 与联合用药组相比, 难免流产6例 (4.32%) , 死胎2例 (1.44%) ,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3 讨 论

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 对妊娠是否带来不良影响, 这是患者和妇产科医生共同关心的问题;特别是是否增加围生儿先天畸形的发生尚存争议。就这一问题,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开放式临床对照研究的方法, 对早期先兆流产患者经黄体酮治疗后继续妊娠者围生儿的结局进行大样本临床分析。

天然黄体酮能在孕早期形成一个足够并有利于胚胎存活的免疫环境。通过诱导母体产生孕酮诱导的抑制因子 (PIBF) 对妊娠起保护作用[4]。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活产儿数、活产儿平均出生体重、身长、1分钟Apgar评分、围生儿畸形发生率等差异无显著性, 两组早产儿的结局的差异也无显著性, 这表明母亲在孕早期发生先兆流产时, 及时、足量、规律使用黄体酮治疗, 可以改善围生儿的结局。

Stirrat等[5]研究显示, 有1次自然流产史的孕妇, 再次妊娠发生自然流产的几率为21%, 有2次者, 再发率为29%, 3次以上者再发率可高达33%。本研究中, 治疗组复发性难免流产的发生率为6.25%, 远远低于上述报道, 表明对于有自然流产史的孕妇使用黄体酮治疗, 可以降低再次自然流产的发生。

有报道, 妊娠期摄入黄体酮会使围生儿患心血管缺陷和尿道下裂的风险增加[3], 本文就此问题对围生儿畸形发生进行了统计分析。据2005年我国城乡出生缺陷的监测表明, 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为历年最高, 居于首位, 尿道下裂排第7位 (5.24/万) 。由于先天性心脏病是多因素所致疾病, 可由染色体畸变、基因缺陷、环境致畸物等引起, 也可由遗传获得, 且本研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故尚无充分理由表明黄体酮会增加围生儿心血管畸形的发病率。虽然治疗组出现尿道下裂1例, 对照组未出现, 但两组尿道下裂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且通过对以下一些因素的分析, 尚不能认为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会增加围生儿尿道下裂的发生率:① 目前, 对尿道下裂的研究多数认为, 尿道下裂的发生与遗传、内分泌紊乱、环境因素、药物干扰、细胞间信息传导异常等因素有关, 其中, 内分泌因素及药物干扰多与雌激素 (如己烯雌酚) 和合成的孕酮有关[6]。所有卵母细胞与胚胎在怀孕初期都会接触内源性高生理浓度的黄体酮, 而我们保胎所使用的黄体酮是自动物黄体分离的天然孕激素, 其与妊娠期孕妇体内卵巢妊娠黄体和胎盘合体滋养细胞所分泌的孕激素是同一种激素, 是维持妊娠所必须, 其并无雌激素活性。Resseguie等[2]对孕期曾暴露于孕激素, 未接触其他性激素及促性腺素的988名妇女的子代平均随访11.5年, 并未发现尿道下裂的发生率增加;② 研究表明[7,8], 孕期有先兆流产的母亲比无先兆流产的母亲, 其胎儿发生出生缺陷的风险增加50%, 且通常与泌尿生殖系统畸形有关, 尤其是尿道下裂和隐睾。而我们使用黄体酮保胎是用于早期已发生先兆流产者, 即用于本身具有发生尿道下裂高危因素的孕妇;③ ICP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 但有研究表明可能与孕妇体内雌激素水平大幅度升高有关, 而雌激素是尿道下裂的高危因素已经得到证实。因而, 该孕妇具备了先兆流产、体内雌激素代谢障碍两项尿道下裂的高危因素。综上所述, 该病例发生围生儿尿道下裂可能与孕妇本身的合并症、自身激素调节及激素水平有关, 尚不能证明由黄体酮所致。当然, 由于尿道下裂发生率极低, 要验证黄体酮是否会增加该类畸形发生率, 还有待于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以及长期随访研究, 妊娠期也应当严密观察, 警惕胎儿畸形的发生。

对于多药保胎是否具有更佳的疗效, 目前尚无定论, 就此问题我们也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治疗组中, 根据由医生自行决定的用药方案, 将先兆流产患者分为单独使用黄体酮治疗组和联合用药组。对两组妊娠期合并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其中单独使用黄体酮组发生难免流产5例 (1.85%) , 低于联合用药组6例 (4.32%) 。在围生儿结局方面, 两组差异同样无显著性, 这就说明在本研究的治疗阶段内联合使用其他保胎药并不能在使用黄体酮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围生儿结局, 同时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只要及时、足量、规律使用黄体酮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参考文献

[1]Di Renzo GC.Progesterone and pregnancy[J].Obstetrics&Gynecology, 2005, 17 (6) :598-600.

[2]Resseguie LJ, HickJF, BruenJA, et al.Congenital malformations among offspring exposedin uteroto progestins, Olmsted County, Minnesota, 1936-1974[J].Fertil Steril, 1985, 43 (4) :514-519.

[3]Carmichael SL, ShawGM, Laurent C, et al.Maternal progestinintake and risk of hypospadias[J].Archives of Pediatrics&Adolescent Medicine, 2005, 159 (10) :957-962.

[4]Kalinka J, Radwan M.The impact of dydrogesterone supplementation on serumcytokine profile in women with threatened abor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I mmunology, 2006, 55 (2) :115-121.

[5]Stirrat GM.Recurrent miscarriage:definition and epidemiology[J].Lancet, 1990, 336 (8716) :673-675.

[6]刘明学, 杨振宇.内分泌干扰因子在尿道下裂病因学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小儿外科志, 2006, 27 (7) :383-385.

[7]罗琦, 黄鲁刚, 李虹, 等.尿道下裂发病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4, 25 (7) :476-480.

治疗结局影响 篇9

关键词: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不良妊娠结局;影响

【中图分类号】R1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43-02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是提高我国人口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属于我国一级预防内容,这种方法的实施主要以产妇孕前优生检查为重点,尽可能在孕产妇孕前检查出对新生儿有关影响的疾病,为广大育龄女性提供优生指导和服务,这种健康检查能够有效的降低不良妊娠结局[1]?为了探讨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对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对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来我站诊治的50例孕妇入站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来我站诊治的50例孕妇病历资料等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有25例,孕妇年龄为19-34岁,平均年龄为29.3±1.2岁;对照组有25例,孕妇年龄为20-36岁,平均年龄为26.7±0.8岁?研究中,两组对其治疗方案等均完全知情权,实验均通过我服务站相关领导批准?两组孕妇年龄?病情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产妇入站后,医护人员为孕妇安排住宿,并对产妇采用我站研制的问卷调查对其进行相关信息了解?内容包括:①基本情况(包括孕妇的年龄?孕周等);②优生优育知识知晓率(设置10题,满分为100分,60分为及格);③产妇孕前3个月使用叶酸或福施福等预防神经管畸形药物情况;④产妇是否具有计划妊娠;⑤妊娠结局情况?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利用SPSS5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 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19例优生优育知识知晓,知晓率为76%,25例孕妇均能够规律使用叶酸或福施福,占100%,实验组23例计划人数,占92%,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没有出现不良妊娠结局,低于对照组(12%)(P<0.05),见表1?

3 讨论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质量则显得至关重要?我国自2003年开始取消强制婚检后,婚检率出现直线下降趋势,从而造成新生儿缺陷?围产儿死亡率?新婚女性的自然流产率等发生率越来越高?为了提高人口质量,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和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我国在2010年开始启动孕前免费优生健康教育项目?本次研究中,实验组19例优生优育知识知晓,知晓率为76%,25例孕妇均能够规律使用叶酸或福施福,占100%,实验组23例计划人数,占92%,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没有出现不良妊娠结局,低于对照组(12%)(P<0.05),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2]结果类似?由此看出: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能够有效的普及优生?优育知识,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孕前优生健康教育时近年来提高人口质量的主要方法之一,妊娠结局很多方法取决于人们对于新生儿缺陷发生的认识及其有效的预防措施?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新生儿出生缺陷影响因素较多,常见的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营养素缺乏?产妇生活习惯等关系密切,并且新生儿缺陷更多的发生在孕早期?因此,孕前优生健康教育检查则显得至关重要?从大的角度来说这种检查属于是产妇孕前的一种干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对目标对象进行针对性的优生优育知识宣讲?风险评估?咨询指导等,提高妊娠结局,具体做到如下:(1)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通过开设优生健康教育讲座?宣传册等加强孕产妇优生健康教育知识,让孕产妇从观念上树立意识,能够自觉?坚持使用预防神经管畸形药物,提高计划妊娠率?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孕产妇计划妊娠能够降低新生儿缺陷发生率和避免接触致畸物?袁彦玲等人[3]也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非计划妊娠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之一?(2)询问孕妇病史?孕前优生健康教育过程中要仔细询问夫妇是否存在不良病史?不良生育史等,对于存在病史的孕妇要引起孕妇及其家属作出健康的选择,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通常而言,家族遗传史?生育畸形史?父亲吸烟史等都是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的重要因素?(3)加强孕前检查?孕前产妇要加强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了解夫妇的健康状况,对不不利因素孕妇要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进行预防,并给孕妇及其家属建议性的指导[4]?

综上所述,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能够有效果的提高产妇优生知识的知晓率?叶酸或福施福等服用率?计划妊娠率等,能够有效的降低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蒋丽芳,王彦霞,柴健,等.河南省焦作地区孕前出生缺陷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19(2):86-88.

[2] 郑晓英,宋新明,李成福等.计划与非计划妊娠围孕期环境危险因素暴露差异的分析[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8,29(3):250-219.

[3] 袁彦玲,叶汉风,速存梅,等.云南省农村育龄夫妇不良妊娠结局与危险因素暴露关系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2,20(7):463-466.

治疗结局影响 篇10

关键词:综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妊娠结局,影响分析

多囊卵巢综合症作为妇科常见的一种内分泌疾病, 患者大都存在程度不一的功能障碍, 其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将会受到直接的影响, 尤其是育龄女性患者可能造成其出现无排卵性不孕症状, 将近70%的患者可以通过促排卵治疗后实现妊娠, 但是, 因为体内分泌状态相对特殊, 可能诱发其妊娠期间出现特殊现象[1]。和正常妊娠患者相比较, 很多妊娠结局不理想。为了进一步探讨和分析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运用综合治疗对妊娠结局造成的影响, 选择来我中心接受治疗的多囊卵巢综合症伴有妊娠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中心收治的多囊卵巢综合症伴有妊娠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年龄20~36岁, 平均年龄 (30.5±2.3) 岁。患者稀发排卵、无排卵, 临床表现为高雄激素、高雄激素血症。经过检查患者在肾、心、肝、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方面不存在严重疾病。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75例。两组患者年龄、临床症状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实验组患者接受综合治疗, 结合其静态代谢率检测结果、运动功能等结果来制定个体化营养指导和运动治疗方案, 并对患者体内缺乏的微量元素状况进行检测, 引导患者适量食用含有较多其体内缺乏的相应微量元素的食物;针对关节功能正常的患者可以尝试接受运动治疗, 提升机体免疫力[2]。患者在月经第5天、撤退出血时接受药物治疗, 接受达英-35药物口服治疗, 剂量为1片/d, 连续接受21天治疗;口服二甲双胍, 控制剂量为500 mg/次、1000 mg/d, 连续治疗3个月。

对照组患者接受达英-35药物口服治疗, 剂量为1片/d, 连续接受21天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 (70/75) ,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3% (60/75) ;实验组患者妊娠率为34.6% (26/75) , 对照组患者妊娠率为26.7% (20/7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多囊卵巢综合症属于临床医学中较为常见的女性内分泌一种疾病, 也是诱发患者出现无排卵不孕的主要因素。即使患者接受促排卵治疗之后会增加成功妊娠的几率, 但是, 也会诱发其妊娠合并症的出现[3]。综合治疗作为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常用的治疗方案, 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其妊娠结局。高雄激素属于该种疾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指标, 该种激素将会对患者卵母细胞造成负面影响, 导致其出现自然流产的现象[4]。让患者子宫内膜雄激素受体和黄体生成素受体结合, 导致黄体其子宫内膜分泌受到影响, 导致子宫内膜生长损坏, 诱发患者出现自然流产的现象。

达英-35药物内部含有醋酸环丙孕酮, 主要是运用在妇女雄激素依赖性疾病治疗过程中, 但是, 运用在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临床治疗中也能够产生显著的疗效, 单纯使用该种药物可能会增加患者体重, 并且难以在改善内分泌方面产生显著的效果[5]。二甲双胍属于一种口服类降血糖药物, 会抑制患者肝糖产生, 改善其胰岛素抵抗。该种药物还能够提升患者血管胆固醇代谢速度, 所以, 在心血管疾病预测过程中能够产生显著的效果。也有研究得出, 患者长期接受二甲双胍治疗可能出现腹泻、恶心等反应, 所以, 在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 要能够对患者实施个体化运动治疗, 从根本上改善其营养状况, 提升其机体免疫力, 降低药物潴留;结合患者关节功能和身体情况选择相应的个体化运动方案, 还要对患者关节功能进行保护, 对其肌肉进行监测, 控制运动强度[6]。总之, 多囊卵巢综合症妊娠患者接受个体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能够产生显著的疗效, 保证患者妊娠率得到提升, 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出现, 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勇, 王宁.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5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17:53.

[2]杨萍.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0, 05:43-44.

[3]张玉梅, 张金华.克罗米芬结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的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10, 22:24-25, 28.

[4]刘绪义.多囊卵巢综合症的临床治疗进展综述[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10:2371-2372.

[5]白红艳.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94例[J].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1, 06:169.

上一篇:财政扶贫的隐疾下一篇:自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