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旅游

2024-06-11

许昌旅游(精选7篇)

许昌旅游 篇1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旅游教育也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目前逐步形成了中职、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然而现在由于大部分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还不太成熟, 因此在培养人才方面不能全面满足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许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已经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 在培养人才方面提出了工学交替的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但是由于与许昌市旅游产业结合不够紧密, 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协调, 比如旅游人才总量不能满足旅游产业需求, 当地没有形成完善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校企不能实现资源共享等问题, 因此要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 力图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形成完善的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机制, 保障地方本科院校服务于地方, 立足于地方。

一、旅游教育对旅游产业的积极作用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教育也发展起来。旅游教育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专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旅游教育是高素质旅游人才的输出者, [1]同时, 旅游产业的人才需求也是旅游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高校旅游理论的研究也为旅游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许昌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发展不协调现状分析

虽然旅游教育对旅游产业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 但是许昌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协调的问题。

(一) 许昌旅游教育体制与旅游产业发展不协调

目前许昌学院和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教育招生主要是根据河南省教育厅的计划进行招生, 其招生规模、人数以及专业的设置都是一种计划性安排, 和旅游产业发展实际需求不协调。据调查显示, 在许昌旅游教育的专业设置中, 目前只有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 而酒店管理专业还是2013年刚申请下来, 目前还没有毕业生。这与许昌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不成比例, 而且涉外旅游的毕业生几乎没有, 远远不能适应国际旅游业的发展需求。

(二) 许昌旅游教育结构与旅游产业结构不协调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许昌的旅游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 2014年, 许昌市共有A级景区17家, 其中, 4A级景区3家, 3A级景区5家。星级饭店19家, 其中五星级1家, 四星级6家, 三星级饭店9家。旅行社79家, 其中国内旅行社75家, 国际旅行社分社4家。[2]旅游产业范围很广, 涉及会展、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开发、旅游节庆开发等, 产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优秀人才。但是, 许昌高校旅游教育设置的专业结构不太合理, 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旅行社、饭店方面, 对于会展管理、电子商务、节庆策划组织、旅游咨询等人才基本没有, 导致这些产业人才严重短缺。

(三) 许昌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在人才培养上不协调

许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掌握旅游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能在旅游企事业单位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旅游服务与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目前的培养目标看出, 旅游教育对培养的人才目标定得很高。但是, 旅游产业门槛比较低, 可进入性很强。许多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素质都不高。在人员素质上, 初中文化程度从业者比重较大, 而拥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则较少, 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系统培训管理水平较差, 服务质量不高。同时, 许昌很多旅游企业认为中专生都能做的工作, 没必要招聘本科生, 所以导致旅游教育培养出来的本科生不能很好的被旅游企业接收, 而旅游企业自身还存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四) 许昌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交流合作不足

许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也开始和许昌市一些旅游企业进行合作, 比如福港大酒店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 但一个学期也就去1次, 所以缺乏经常性, 同时对于许昌本地旅游企业人才需求把握不准, 培养目标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目前, 许昌学院旅游学院也承担了一些旅游研究项目和课题, 同时也建立了一批学生实习基地, 但是大部分研究课题和项目都是其他地区的, 涉及许昌的不多。另外学生的实习基地都集中在浙江、江苏、广州等地, 在许昌的几乎没有。所以和许昌本地区的产学研结合度不太高, 导致学生对于许昌市旅游产业概况不太了解, 研究成果也不能很好地指导许昌旅游产业的发展。

(五) 受教育者对旅游产业的期望有差距

为了准确、客观、真实的了解许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专业教育满意度和从事旅游行业意愿的态度, 以及旅游产业的前景的态度, 对许昌学院和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和访问, 发现97%的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前景持乐观态度, 但是, 对于从事旅游行业意愿的态度和对旅游教育态度的调查中, 不愿意从事旅游行业的占到68%, 对旅游教育不满意的占到57%。旅游行业前景乐观, 但是又不愿从事这个行业, 这种现象必将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 同时也是旅游教育自身发展的障碍。

三、许昌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策略

为实现许昌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必须消除这些不协调的问题, 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一) 政府积极推动

建立和加强许昌学院旅游教育与许昌市旅游局的互动, 许昌市旅游局是代表许昌市人民政府管理许昌旅游业的行政管理部门。许昌市旅游局主要负责许昌旅游业的发展规划, 以及宣传落实旅游业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因此, 旅游教育必须积极与许昌市旅游局联系, 及时了解旅游业发展的相关信息。许昌学院旅游学院可以让教学秘书或者教务员作为学院与许昌市旅游局的联络人, 许昌市旅游局如果有什么信息, 和联络人联系, 向旅游教育机构传递行业发展情况与发展趋势, 同时学校通过与许昌市旅游局进行交流, 这样旅游教育才能与时俱进。

(二) 产学研结合

旅游教育要服务于旅游产业, 同时旅游产业需求是旅游教育的依据。首先, 许昌学院应该以许昌旅游产业格局及其发展作为许昌学院旅游教育的出发点, 同时许昌学院要与旅游产业内部企业集团建立合作办学。比如许昌学院旅游学院正在筹备的白云山旅游学院, 主要是针对景区而培养景区管理人才, 同样, 许昌学院可以考虑和瑞贝卡大酒店联合开办瑞贝卡酒店管理学院,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满足许昌酒店行业的需求。

其次, 许昌学院可以与企业紧密结合, 培养双师型教师。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因此要求旅游专业教师不仅应该具备较深的理论基础, 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据调查显示, 许昌学院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毕业的高学历人员, 基本没有从业经验。虽然有部分教师取得了导游资格证, 但是基本上只是考取了证书, 并没有实际上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所以双师型教师的道路依然艰巨。因此对于校内专业教师, 鼓励教师考取一定的资格证书, 另一方面教师要深入企业一线, 进行挂职锻炼, 了解企业生产实际, 掌握新技术, 加快专业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邀请旅游企业的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 这些兼职教师能为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兼职教师在与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 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师向“双师”素质教师的转化, 也逐渐形成一支稳定的“专兼结合、动态组合、校企互通”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3]

再次, 加强旅游科研成果向产品的转化。许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 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 并且也取得了一批质量很高的研究成果, 但是, 目前为止, 这些科研成果基本都没有转化成产品。因此, 许昌学院应该与许昌市旅游局、许昌市旅游行业协会联系, 创造条件建立教研基地, 同时促进旅游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 最终推动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 修订符合产业需求的培养目标

旅游教育是旅游产业人才需求的保障, 因此, 许昌旅游教育必须面向旅游产业实际情况来制定培养目标, 在基础课设置中要加强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外语、统计等学科的教育, 在传承原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 把旅游专业课程分为人文史地通识课程、工具性课程、经济管理学课程、专业方向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五大知识板块, 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一是搭建“大旅游”的公共基础平台;二是将过去按专业小方向开课的做法调整为按专业大类整体优化开课;课程结构呈现开放性与多样化的特点, 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压缩课堂教学时数,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 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根据旅游专业服务人的生活之特点, 将校园文化全面纳入旅游专业的教学视野之中。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导游、优秀导游评比竞赛、旅游法律法规知识竞赛、专题旅游文化活动、学生旅游活动策划等活动, 让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延伸课堂教学。同时, 将实践教学纳入专业必修课, 增加足够的学分, 改变以往实践教学作为理论课程的附属地位, 突出旅游学的实践性强的特点。

(四) 加强校企合作交流

市场是检验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 是人才质量标准的最终检验者。旅游管理专业定期邀请许昌旅游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以及行业协会的成员, 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学效果评价、学生成绩评定等教学环节, 有效缩短学校教育与市场、与社会的距离。同时可以通过电子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学校建立专业教学QQ群, 教师、企业、学生可以在QQ群里自由交流, 信息可以得到迅速反馈和流通, 好的想法和建议能够得到迅速实施和处理。

(五) 产业调整用人观念

旅游行业要避免员工高流失率现象, 不断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 许昌旅游企业可以秉承“企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的用人理念, [4]同时应勇于授权给下属, 努力培养下属, 为基层员工提供发展成长的空间, 激励员工将自己的命运与旅游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要设置公平公正的奖惩制度, 同时让员工享受到丰厚的待遇。这样可以让员工感觉到保障, 就不会轻易离开企业。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科教兴旅步伐也在加快, 旅游教育要和旅游产业互动协调发展, 才能真正保障科教兴旅, 也才能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 许昌旅游教育的发展必须依靠河南省积极推动、许昌市政府全力支持, 许昌旅游企业全面参与, 许昌学院积极主动与许昌当地旅游产业紧密结合, 才能真正实现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需求的有效结合, 最终保证许昌旅游教育与许昌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亚芳.旅游高等教育与旅游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J].科学经济社会, 2004 (3) :65.

[2]许昌市人民政府网[EB/OL]http://www.xuchang.gov.cn/view Cms Cac.do?cac Id=4aef14082d57f1c2012d5cd4532d0316.

[3]石继勇.高等职业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8.

[4]姚红.河南省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协调发展问题初探[J].学术探讨, 2010 (10) :363.

发现“许昌人” 篇2

灵井遗址的发现

灵井是指位于许昌西约15千米的灵井镇西侧的一个坑塘,2005年以前,由于坑底泉水不停地喷涌,形成一片水域。灵井以前曾为许昌十景之一,被誉为“灵泉瑞溢”,清《许州志》绘有《灵泉瑞溢图》,因泉址原在卫灵公庙内,故称灵井。卫灵公为许国夫人之侄,数度来此客居观光,灵公庙即成为他的行宫遗址。另一说是,庙上铃铛响起,声传数里,因铃灵同音,称灵井。当地传说,此井年深日久,旱不涸,涝不溢,井水冬暖夏凉。

灵井遗址的发现,其实是一次偶然事件。1965年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周国兴和灵井村民数人在泉眼以东的高台上刨坑栽树,突然觉得锹下有什么硬物,挖出一看,原是一块乳白色的石英石,职业的关系使他注意到这种石头。因为周围全是灰白色的粉砂土,按常理在这种土中不应有石英块的出现。他联想起一件往事;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考察时,也正是碰到几块石英碎片而引起注意,认为它们可能是古文化遗存,说不定能找到古人类,从而导致了著名的北京猿人遗址的发现。于是,周国兴在此采集了1000余块古人制作的石英片和不少动物化石,回北京整理后,将论文发表在《考古》杂志上。由此,考古学家记住了这处史前遗址,也正是因为周国兴这种职业敏锐性,成就了许昌灵井遗址的发现。

然而长期以来,埋藏文化遗物的地层被积水浸泡,尤其在夏季,泉水加上季节雨水,这里成了一片汪洋,根本无法进行考古发掘。2005年4月,因遗址西南约7千米的一家煤矿透水,致使包括灵井在内的几处泉水骤然断流,接着,积水循泉眼回流,地下水位下降,原生地层出露。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借此百年一遇的机会,在300平方米的面积上展开了考古发掘。

曾经的动物乐园

2005年6月29日是第一个石英片出土的日子,开始是很小的一片,接下来是成组地显露。后来,化石陆续出土,其中石片、石器人工打击痕迹清晰可见,化石石化程度相当完好。3年来,灵井遗址共出土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约3万件,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包含着丰富的人类行为信息。灵井遗址出土大量精美的骨器,总数占国内已出土骨器的50%以上,研究后可望改变学术界对于旧石器时代工具模式的认识;灵井遗址地层厚达10余米,其中旧石器、新石器、商周、汉、宋时期文化层都有分布,是国内重要的地层剖面,具备研究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等重大学术课题的基础和条件。

灵井遗址还是国内首次发掘的以泉水为中心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十几万年前就开始流淌的甘甜的地下泉水,吸引了人类和大量哺乳动物、鸟类和龟蹩类动物在这里活动。灵井遗址共出土18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两个已定为新属新种:灵井轴鹿(新种)、许昌三叉角鹿(新属、新种)。灵井动物群中的绝灭种类有中国硕鬣狗相似种、古菱齿象、梅氏犀、披毛犀、李氏野猪、轴鹿新种、河套大角鹿和原始牛共8个,占动物群总数的44.4%。

其中,2006年6月发现的大熊猫牙齿化石格外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它是化石种大熊猫在中原地区的首次发现,年代大约距今3万至5万年,是已知晚更新世(距今12.8万至1.2万年)我国大熊猫分布最北的代表,它的发现将晚更新世大熊猫的分布向北推到北纬34°附近。不过,也有的学者对化石存有怀疑,认为可能是棕熊的变种。

现生种大熊猫现在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南部,而古代大熊猫的活动范围要比现在大得多。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距今3000年左右,大熊猫还曾在中原地区有过活动的痕迹。大熊猫的减少和最终在中原消失,主要原因是地球气候变化造成的,而人类的捕杀在这一过程中也起了推进作用。另外,森林被大面积采伐和农业拓垦等人类行为也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日益缩小。

“许昌人”意外现身

真正令人激动的一刻出现在2007年12月17日上午9时,考古人员在距地表深约8米的文化层内发现较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头骨出土于灰绿色的湖相沉积中,同层出土的还有丰富的动物化石和石器。头骨化石在地层埋藏中已破成十余块,散落在约两平方米的范围内。

此次古人类头盖骨化石面世,不能不说是一系列机缘巧合的结果。如果不是灵井百年不遇的泉水倒流,如果不是当时天气出奇的好。使发掘工作得以延期几天,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得见天日了。还有,如果不是有灵井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也就形成不了头盖骨化石。也许是远古先人不想在地下沉睡更长的时间,于是在距本次考古发掘结束的几个小时前,迫不及待地出现在人们眼前。

经过整理鉴别,新发现的古人类头顶骨、额骨、枕骨、颞骨断片化石共计16块。这些化石复原后可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人类头盖骨,其眉脊较突。前额低平,枕突隆起,骨壁较厚。仅缺少的上颌部分,很可能压在未发掘的东部隔梁中。头骨化石保存和石化程度均较好,未见变形。根据惯例,此次发现的人类被命名为“许昌人”。

从与其同层伴存的灭绝动物群比例和光释光测年的初步实验结果判断,许昌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出土层位的时代为距今8-10万年左右,而这一时期正是世界古人类学研究史上的最敏感时段。这具几乎完整的头骨可以提供该时期古人类研究大量准确数据,此前,这一时间段的数据为空白。现代人类区别于古人类的标志就包括头骨变薄、眉脊突出程度减弱等,有了可比照的数据对于研究中国地区古人类进化脉络将有重要意义。此外,比发现完整的头骨更令人兴奋的是,在头骨内侧还附着有类似脑壳内膜的组织。科学家可以借此来研究旧石器时代祖先的脑部神经。

“许昌人”会是“北京人”后代吗?

当今,世界上古人类学研究有两大热门课题:一为人类起源,另一为现代智人起源。人类起源于非洲已成共识,因非洲发现从距今400万年至几万年的人科标本达数百件,且演化关系清楚。

关于现代人类起源问题,国际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是“非洲起源说”,国外一些学者根据化石特征、年代测定及遗传学研究等,提出世界各地的现代人都是非洲早期人类的后裔。根据这一学说,中国的北京猿人等在距今约20万年前消失,现代中国人及其中国的晚期智人,如柳江人和山顶洞人等,都是来自非洲的人类的后代,而北京猿人的后代却被取代而绝灭了。

二是“多地区进化说”,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国现代人是在自己的土地上一步步进化而来的。中国不仅发现了距今800万年、比非洲古猿更“靠近”人类的腊玛古猿头盖骨化石,还发现了距今200万年前的巫山人、80万年前的蓝田人、20万至70万年前的北京人、10万至20万年前的辽宁金牛山人、1万至4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等。但这个进化体系却存在着关键缺失——没有距今5万至10万年间的人类化石。而这一时期恰恰是“现代人”起源的最关键时期,即“非洲起源说”推断非洲智人走向世界、取代各地早期智人的关键时段,这个链接若不能填补,就难以肯定此前中国大陆上的古人类一定是我们的祖先。不仅在中国,非洲以外的其他大陆,距今10万年左右的人类化石也非常稀少。这不能不说是该学说的一大缺憾。

正因为如此,“许昌人”头盖骨化石发现才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专家推断,“许昌人”的身份可能有几种,一是从北京猿人一直延续下来的中国人种中的一环,二是从非洲来到亚洲的非洲人,也有可能是两个人种进行杂交后的“新人类”。我国专家经过多学科研究更倾向于第一种说法,不仅因为头盖骨信息含量的一致性,而且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石器、骨器都是本土文化面貌,少见外来因素影响。对此,在灵井旧石器遗址发掘3年的李占扬研究员有着相同的看法。不过,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许昌人”的发现,仅仅是找到现代人演化链条上的关键材料,距问题的解决还很遥远。据了解,灵井旧石器遗址发掘和研究工作,可能要进行很长的时间,我们有理由期待更新的考古发现问世,关于“许昌人”的更真实面目将会逐步浮出水面。

许昌旅游 篇3

1 环城游憩带的含义

对环城游憩带的研究, 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 苏联地理学家就对环绕城市周边的游憩地带有所研究, 他们认为城市周边游憩带的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表现, 与城市化关系密切。国内关于环城游憩带的研究相对来说开始略晚, 始于20世纪90年代, 当时对这一地带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例如, 有“沙润、吴江 (1997) 、符全胜 (1998) ”提出的“城乡交错带”, “肖胜和 (1999) ”提出的“郊野”以及“吴必虎 (1999) ”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等等, 尽管称谓不同, 但是大家对这一地带范围的界定基本一致。其中吴必虎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的概念, 能比较全面、具体地概括出当前环城游憩的现状和特点, 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他认为环城游憩带即为:“环绕城市外围、处于近城乡镇景观之中, 与中心城市交通联系便捷, 具有观光、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不同功能, 特别适合”短期游度假模式“的游憩空间称为环城游憩带, 并初步建立起大城市环城游憩带规范研究的框架”[1]。

2 许昌城乡环城游憩带现状分析

2.1 许昌环城游憩带的范围界定

根据研究, 中国城市居民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km以内的范围内, 其中37%分布在距城市15km范围内, 24%分布在15~50km范围内[1]。根据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可知城市中心地越大, 到城郊游憩带旅游的城市居民就越多, 对城郊腹地游憩设施的波及也越广, 在对城郊游憩系统进行配置的时候, 要综合考虑城市腹地大小和当地的资源条件, 建立适合旅游者需求的类型不同、规模不等的游憩设施[2]。

许昌作为一个地处平原的中等城市, 其环城游憩带也呈现出一定的圈层结构。综合分析许昌市出游市场、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和交通通达度、开发程度等要素, 许昌市区外围至周边约30km范围以内, 即许昌市与下辖县市之间的过渡带, 为许昌环城游憩带的核心区和第一圈层, 三国遗迹、城郊绿地、特色游园、宗教场所、休闲娱乐等主要集中在这一圈层;依次过渡, 30~50km范围为中间地带即第二圈层, 这一圈层主要为长葛、禹州、鄢陵、襄县的外围地带, 森林公园、花木园艺、特色古镇、名人故里为其主要项目;而大约50km以外区域就为许昌环城游憩带的外缘地带, 同时也是许昌地区的边缘地带, 为第三圈层, 这里也是许昌市山水娱乐的主要分布区;许昌环城游憩带就为这三个圈层所构成的同心圆模式 (如图1所示) 。

2.2 许昌城乡环城游憩带开发的优势

2.2.1 资源优势

许昌在中华文明的形成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在此交融, 形成了许昌绚丽丰富的文化特点, 大量的历史遗迹散布于许昌环城游憩带内, 为许昌城乡旅游开发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其中, 三国文化资源更是丰富多彩、魅力非凡, 许昌被国家列入“三国文化旅游圈”的重要城市之一, 开发价值较大。根据许昌环城游憩带内旅游资源的禀赋特点和开发方式的不同, 可以将旅游资源分为“人文旅游资源”和“休闲度假旅游资源” (如表1所示) 。

2.2.2 交通优势

许昌道路交通体系完备, 四通八达, 国道省道与京广铁路皆穿境而过, 从而形成“米”字形的路网结构, 可以直达河南省的各个地市。同时许昌目前已实现县市通高速、县县通高速, 多条高速公路从许昌通过, 是全省高速密度最高的省辖市。许昌市紧邻新郑国际机场, 新郑国际机场现已开通20多家国际航空公司包机航线61条, 通达国际上60多个城市。交通是经济运转的“大动脉”, 对旅游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便利的交通大大提高了许昌市对外对内的通达性, 为吸引客源, 发展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备注:表1中数据来源于许昌市旅游局

2.2.3 经济优势

近年来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中原城市群建设的进一步推进, 许昌市的国民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 许昌市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开拓思路、拓宽渠道,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充满活力, 有着“河南的温州”之称。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为许昌市的旅游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就增加了居民的消费潜力, 为旅游发展增添了动力。

3 许昌城乡环城游憩带开发策略

3.1 科学规划布局

目前许昌环城游憩带内旅游资源分散、主次缺乏区分。应当按照其圈层结构有层次、有重点、复合式地进行布局, 根据不同圈层的内部特点, 进行不同的开发定位。结合许昌市的实际情况, 可以将第一圈层作为许昌环城游憩带的优先和重点开发区域, 优先进行休闲度假村、主题公园、特色游园、宗教朝拜、民俗体验、森林公园、花木游园、主题博物馆等项目的建设。第二圈层也应作为重点开发区域, 在开发上要注重对第一圈层在功能上的补充, 发挥其优势和特色, 重点进行古镇人家、名人故里、特色节庆等的建设。第三圈层的吸引点主要为山水旅游, 可满足人们爬山、涉水、垂钓、攀岩、野营等的需求, 加强相关旅游产品的建设是这一圈层的建设重点, 另外这一区域离市区较远, 耗时较长, 一般需要多日游, 这一圈层在住宿、餐饮、医疗、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应当格外重视。

3.2 突出三国历史文化形象

环城游憩带主要位于城市的外缘地带, 是城市与乡村的主要接合部, 应该树立起把环城游憩带的开发与乡村和城市整体建设相接合的理念, 所以环城游憩带的整体风格定位应当与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相一致, 并要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 以达到增强城市形象和乡村形象的作用。

许昌环城游憩带的开发也应当建立起“大旅游”的思路, 以环城游憩带的开发来配合城市的整体发展, 突出鲜明的城市形象, 形成“城景相容”的效果。具体来讲应当:

3.2.1 确立主题形象

许昌应充分利用自己在三国文化方面的独特优势, 树立起“三国名城, 曹魏故都”的主题形象, 并以此为基调来进行环城游憩带的形象设计, 突显出“曹魏故都”这一形象特点, 以克服“定位不准、飘忽不定”的开发思路所带来的凌乱感觉。并与“北方花都”和“钧瓷文化”等城市亮点巧妙串联, 使整体形象更加丰满, 更有层次感。

3.2.2 优化建筑风格

环城游憩带内的建筑对表现城市的整体形象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 既要有使用价值, 更要突出其美学意义, 常见的有亭、榭、廊、阁、楼、台、舫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可以起到“造景”、“提供观景的视点”、“提供休憩及活动的空间”等作用。在许昌环城游憩带内应依托广阔的公共绿地和散布的河流沿岸坡地, 建造具有浓郁“三国风格”的特色园林, 以增加游憩空间并形成对土地的有效利用, 应以仿古建筑为主, 主要采用三国时期“形态伟岸而古朴”的建筑风格, 并结合北方园林的造景手法, 打造许昌“地标”式三国建筑群, 凸显出城市的历史感。对环城游憩带内的原有古建筑和古村镇, 应当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修缮, 坚持以“保护”为主的原则。除此之外, 许昌环城游憩带内的基础设施, 如服务中心、厕所、食宿、指示牌等, 在建筑风格上也要体现出三国时期建筑的特点, 并要促进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3.2.3 挖掘人文内涵

许昌要以文化来提升城市品位, 在环城游憩带规划建设中, 要高度重视三国曹魏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现代文化元素的注入, 大到历史街区及古建筑的保护开发、街景和标志性建筑的设计, 小到雕塑、各种指示牌设计, 在注重建筑风格协调性的前提下, 还要善于保护和利用许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脉和城市精神、名人典故和神话传说来提升人文内涵。要突出名人主题, 建设和完善各类名人馆;做好历史文化遗产规划, 保护历史古迹, 完善文化基础设施[3]。发现、保护和推动各类民俗节庆, 成功的旅游节庆策划能够成就一个城市, 节庆活动的广告、媒体、人们的口碑等行为沉淀为地方或城市的品牌、标识, 尤其是通过定期的举办可以强化地方或城市的形象特征, 在一定的区域内积累巨大的无形资产[4]。

3.3 打造城乡特色旅游产品

3.3.1 重点开发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

为满足城市居民放松休闲的旅游需求, 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应当为建设的重点, 要突出旅游产品的休闲娱乐和度假功能。凭借野外田园优美的风光、宜人的环境, 开发休闲娱乐类旅游产品, 满足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享受休闲愉悦生活的心理需求, 提供给游人游憩、休闲、放松、食宿等服务, 必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3.1. 1“农家乐”旅游产品

建设不同类型的“农家乐”产品, 许昌环城游憩带内有着良好的资源优势来进行“农家乐”的开发。在进行此类产品的开发时, 要依托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视角, 形成不同类型的“农家乐”产品, 既要免于俗套, 又能为游客提供不同的体验需求。一方面要营造出“自然、淳朴”的乡野风韵, 另一方面要扩大中、低档次旅游产品的比例, 满足大众的需求。

3.3.1. 2“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依托“中国宜居城市”的深厚底蕴, 利用许昌丰富的花木、生态资源, 扩大“休闲度假区”旅游产品的建设, 形成与“休闲许昌”相吻合的旅游产业。休闲度假区的建设要突出“生态、自然、和谐”的主题, 并能提供集“观光、体验、娱乐、怡情”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服务, 加强景区内“餐饮、住宿、商店、公厕”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使游客“乐意来、玩的好、评价高”。

3.3.1. 3“山水娱乐”旅游产品

以位于西部的山地、河湖、林地等自然风光为依托, 积极开发禹州逍遥观、大鸿寨、龙虎山周定王陵、禹州森林植物园 (大禹生态园) 和襄城县紫云山风景区[5]。这类旅游产品的开发, 可满足人们“游山玩水”的愿望, 对地处平原的许昌市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由于此类产品位于许昌环城游憩带的第三圈层, 即许昌的外围地带, 所以在产品开发时, 可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优势互补, 共同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 进而可以扩大旅游腹地, 拓宽市场。

3.3.2 推动综合性主题公园的建设

3.3.2. 1“三国”主题公园

许昌环城游憩带内三国遗迹众多, 较为分散, 其中比较集中且开发价值较大的为许昌市东部的“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和“毓秀台”, 可以以此为中心建设“汉魏故都”主题公园。主题公园的建设应以“保护为先”的原则为先导, 力求还原原貌, 讲求真实。以仿古建设构画古城结构, 形成曹魏故都皇城的历史画卷, 按照主题游乐公园的模式, 开展全新的观光游乐。对毓秀台进行整修, 重现当年皇帝祭天的场面性景观;用沙盘模型的形式对汉魏故城原貌进行再现[5]。公园内要注重开展绿化工作, 营造出“郁郁葱葱”的历史厚重感, 在主题公园内进行情景表演, 重现当年汉魏故都许昌的生活、娱乐场景和民俗风情, 增加真实感, 使其建设成为集“文化、观光、休闲、体验、生态、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主题公园。

3.3.2. 2“钧瓷”主题公园

“钧瓷”为许昌的重要标志, 也是许昌对外交流的一张重要名片, 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 应当深入挖掘以“钧瓷”为核心所形成的“钧瓷文化”, “钧瓷”主题公园的建设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载体, 既弘扬了“钧瓷文化”, 又增强了人们的文化归属感。“钧瓷”主题公园内可以设置“文化区”、“体验区”、“展览区”三个大区, “文化区”即介绍“钧瓷”的发展历史、传说典故、制作工艺, 侧重于文化教育的功能;“体验区”即游客既可以观看专业的制作, 同时又可以亲自实践, 体验钧瓷的制作过程;“展览区”即系列精品钧瓷的展列室, 在这里游客可以参观到优秀的钧瓷作品或图片, 并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充分展示钧瓷的神、奇、绝、妙等特点, 可以使游客更进一步加深对钧瓷的了解。“钧瓷”主题公园可以建设在具有浓厚氛围的禹州神垕古镇之中, 公园内以仿古建筑为主, 突出“古色古香”的感觉, 与古镇的整体风格相互映衬, 通过集群效应打造“钧瓷”旅游的亮点。

3.3.3 建设名人故里

许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历史上曾有许多名人在此定居, 名人故里是历史环境的足迹, 是历史与自然的融合, 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的身份标识, 是丰厚文明的馈赠。“地以人名”是一个常见的文化现象, “名人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名人的独特影响力往往驱使人们探究他们的生活、成长的经历与环境。名人的辉煌形象增强了他们的神秘感和吸引力, 正是这些特点使得他们生活成长的地方也拥有了无穷的魅力, 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坐标。在许昌环城游憩带内的第二圈层分布有“画圣吴道子故里、欧阳修故里、张良故里”, 可以依此为基点, 建设“名人故里”类的旅游产品, 借助名人效应, 带动许昌整体知名度的提升, 同时这些名人故里多位于较为偏僻的位置, 因此在进行开发时首先要对周边的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打造旅游专线, 提高可进入性, 反过来又会促进当地的快速发展, 可谓一箭双雕。另外, 名人故里要突出特色、避免雷同, 利用“吴道子、欧阳修、张良”等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各自的“主流”形象进行产品包装, 利用名人效应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增长点, 进而带动旅游产业发生质的飞跃。

3.4 加强环保促进城乡旅游可持续发展

在许昌城乡旅游资源开发中要注意环境保护问题, 应树立长远观念, 为子孙后代保留珍贵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防止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依法管理、永续利用”的方针。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切实解决好环境污染问题, 切实保护好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要始终贯穿于发展城乡旅游的各个方面, 促进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设, 进而促进城乡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 (ReBAM) 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 2001, (4) :354-358.

[2]何雨, 刘顺伶.城郊游憩带形成及其系统结构研究进展[J].旅游科学, 2006, (2) :26-29.

[3]张振伟.许昌三国主题频亮相[EB/OL].河南文化产业网. (2012-02-17) [2014-03-15].http://www.henanci.com/Pages/2011/11/29/20111129020332.shtml.

[4]蔡礼彬.试论节庆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洛阳牡丹花卉为例[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5 (4) :61-64.

许昌市招牌语言浅析 篇4

H13

一、 招牌语言的语音构词特点

(一)语音方面:从语音形式上看,招牌语言有长有短,似乎比较随意,其实不然,其中也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二)结构方面:典型的招牌全称一般有三个部分组成,[1]A:标志名,即表明所属和个性的区别性名号,就是与别的不一样的,让人看来一目了然的起标志作用的那部分。例如,“衣恋”“爱溢”这一类的就属于标志名,能给顾客很深的第一印象。B:商品名,即把所经营的商品作为招牌的一部分,表明商铺的类型。例如,“麻辣烫”“老砂锅 大盘鸡”这一类就是把商铺所经营的商品类型直接作为招牌,简洁明了,便于顾客做出选择。C:通用名,即商业单位的通用称呼。在我国,表较常见的商铺通用名称主要有“厅”“店”“坊”“馆”“屋”等等。

二、招牌语言的语义特征

在分析这些招牌的时候,我们可以或多或少的从中感受到制定者的智慧和心血。可以肯定地说,哪怕是最小的商铺,处在最不起眼的角落,它的招牌的诞生都可能花费了不少心思。招牌的语义特征很是丰富,下面主要从四个主要方面来分析:

(一)反映经营内容:从招牌语言的外部结构组合方式来看,招牌与商铺的性质、所经营的商品有密切的关系。

(二)彰显地方特色:很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商铺都选用带有产地名称的招牌,这不仅可以突出地方风味和特色,而且可以满足消费者“慕名而来,求实尝新”的心理。

(三)与历史典故、传说相关:有些商铺在做招牌的时候会借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故事,以启迪公众联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与消费者心理相关:招牌要面向广阔的市场,面对广大的消费者,因而需要适应当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例如“滋补鸡血汤”、“如意坊养生豆捞”就在招牌中“滋补”“养生”就明显的突出了健康元素,自然能够吸引顾客。

三、招牌语言的语用分析

(一)语用策略:招牌语言常常采用修辞手法来美化招牌,以引起顾客的注意,刺激他们的消费欲望。采用的修辞方法主要有借代、引用、重叠、比喻、双关、仿拟等。借代在招牌中的使用比较广泛,例如“巴黎衣柜”中的“巴黎”是世界时尚之都,“一休哥进口休闲食品”中的“一休哥”是著名动画片中的人物,深受小朋友的喜爱。

(二)语用价值:通过对招牌语言的分析,可以知道招牌语言形式简洁、表意丰富。语言学家邢福义认为:一个语法单位能够在语言系统中存在,在语言交际中传承,必然有其语用价值上的根据,不然就会被淘汰。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感情色彩上:招牌语言是一种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如果说在基本意义上主要是叙述客观事实的话,招牌语言在语用方面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招牌语言主要表达褒义、中性的感情色彩,表达贬义的几乎没有。

2、表述价值:我们在语言使用中一贯遵守的一条语用原则就是语言经济性原则,即说话人总是在取得精确传递信息的效益时尽量减少自己说话的付出。

四、招牌语言的社会文化分析

(一)招牌语言中体现的传统历史文化:许昌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抓一把就是传说故事,踢一脚就是汉砖魏瓦”,地上地下文化遗存非常丰厚。在这些文物古迹中,尤以三国时期的遗迹多而真而著称,名著《三国演义》中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正所谓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

(二)体现当代商贸文化:改革开放以来,许昌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许昌人民与时俱进,对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许昌紧邻省会郑州,交通便利,信息流通速度快,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和文明城,商业活动更是繁荣活跃。体现当代商贸文化的招牌富有时代气息,反映了整个社会时代大潮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五、招牌语言的主要特征

通过前文中对招牌语言的分析,可以看出它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公众性、功利性、创新性和简明性。

(一)公众性:公众是指社会或某一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招牌语言的公众性特指招牌语言为社会公众所理解,使用于社会公众大量出现的场合——商铺上,向公众实施某种言语行为,以引起公众的注意,从而达到某一公众性效果。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村镇 ,只要有商铺的存在,就隨处可见挂在各个商店门前的招牌。

(二)功利性:招牌语言是语言运用的一个方面,担负着吸引顾客,招揽客户的交际任务,针对不同的顾客群体,诸如年龄、性别、经济能力的不同,要选用不同的招牌以吸引相应的顾客。

(三)创新性:由于公众有求新求变的需要,商家有特定的功利目的,招牌语言使用场景的多样化等等,要求招牌语言必须富有新意,令人看来耳目一新。

(四)简明性:招牌语言具有高度的简明性,招牌的容量有限,要在这弹丸之地上透露出足够多的信息,就必须简明。

六、结束语:总之,招牌语言是应用语言学中非常重要的一员,能够充分体现语言的作用和魅力。它不同于广告语言的华丽,有别于行业用语的古板,更不同于黑话的隐秘,它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上文通过对许昌市招牌语言的分析,总结出了招牌语言的主要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招牌语言的某些共性。

参考文献:

[1]阮玮.当代商店名称的语言学分析[J].语文学刊,2010.1

许昌旅游 篇5

一、许昌市旅游景区英文翻译存在的问题

2009年11月, 笔者和指导的学生对许昌市内主要的景区、景点进行了实地调查, 通过笔录、摄像、访谈及电话咨询的形式收集了景区英文标识、英语导游配备等有关信息, 发现许昌市景区英文翻译不容乐观, 用图文记录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景区英语宣传资料少, 翻译质量差

在调查的几个主要景区中, 只有春秋楼, 曹丞相府有景区英文宣传物和导游手册。而且虽然春秋楼在景区门口各设有一幅中文标注和英文标注的景区导示图, 但是游客手册上的导示图, 却无英文对照翻译, 且春秋楼门票上无任何英语说明, 仅在购票附送的景区游览手册上有景区介绍, 及主要景点图文的中英对照翻译。调查还发现许昌旅游景区的英文宣传资料存在不规范, 中式英语翻译及翻译文化缺失等问题。

(1) 专有名词翻译不一致。关羽夜读《春秋》塑像——The statue of Guanyu r ea d i n g t h e S p ri n g an d A u tu m n ann a l s a l l n i g h t lo n g;编年体史书《春秋》为T h e S p r i n g a n d A u t u m n A n n als。

(2) 翻译中文化的丢失。例如曹丞相府把“门枕石雕刻”翻译为“The stone carv in g of the M in g Dy nasty”, 简单的几个单词组合并不能把门枕石的文化完整诠释出来。对于我们国内游客来说门枕石无需多加解释, 但对于国外游客则不然, 倘若没有进一步的英文阐述, 他们看到并留到脑海中的只是几个单词和一幅石头图片而不是将它理解为一种文化现象。

(3) 英文单位中文式翻译。春秋楼简介中写到“…总占地面积约30亩…”而英译时直接译为“over 30mu”。在汉译英时, 遇到面积、长度、重量等量度单位时, 需要注意将其转换成英美制, 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出相关信息。

(二) 景区英文公示标志少, 翻译错误多

如许昌文峰塔景区内的文物展览馆中所有文物均无英文介绍。文峰塔、春秋楼及曹丞相府景区内路标和公示牌英文对照相对多些, 但却存在英文书写不规范、拼写错误、语法错误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景区的整体形象。

(1) 书写不规范。主要体现在字母大小写和标点上。按照英文书写规范, 句子开头要大写, 句中除专有名词外单词要小写。但很多碑刻、公示牌往往不注重这些细节, 如曹丞相府中关于廖化的介绍“…w as Gu an g yu’s Z h ub u at first, A fter…”句中, After首字母应该小写。

(2) 拼写错误。这类错误往往会使游客感到困惑, 影响游客对信息的认知, 造成信息传递错误, 破坏游客的兴致甚至导致心理反感, 如文庙部“The Department o f C o n f u l i a n T e m p l e”应该为“T h e Department of Co nfucian Temp le”;还有“N o C h i m b i n g”应为“N o Climbing”。其实对此类问题只要稍加留意, 就完全可以避免。

(3) 语法错误。包括冠词、词性及时态误用等。例如从文峰塔西门入口进去, 看到中央草地中树立一个警示牌“请勿攀登”译为“Don’t climbing”, 应译为“Don’t climb”。在文庙大成殿内, 有一段介绍孔子生平的英文翻译:“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翻译中使用了一般时“he is……”这显然是错误的, 何况还有过去的时间标志。此外还有文峰塔的英文简介, “塔由四部分组成”, 应用词组“consists of”而非“consists”。

(4) 词组搭配翻译不当。翻译时不注意词组意思的细微差别:关圣殿内介绍廖化生平时, 将“……在迁徙洛阳途中病死”翻译为“he died for his illness during his journey to the Luoyang city”, “die for”一般指为某种目的而献身、牺牲, 而“die of”通常指死于疾病、饥饿, 此处应改为“died of”。

(5) 中式英语翻译。许昌文物展览馆入口处有一指示牌“way in”。西湖公园一处“出口”译成“way out”。此外, 部分译文在处理主句从句时, 不注意语法规范和英语语用习惯而直接按汉语表达习惯来翻译。

此外景区还存在翻译不一致的现象, 厕所、垃圾桶的译法不一等。这类翻译虽然有时候不会引起歧义,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景区的整体英语翻译质量。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问题的实例图片将在结项报告中给出。

(三) 英语导游人员不足, 英语水平低

例如贵妃苑、文峰塔和春秋楼和灞陵桥均没有英语导游人员, 只有曹丞相府景区兼备中文和外语讲解员。许昌旅游景区导游人员不足不仅仅是英语导游人员不足, 有些景区根本就没有固定的讲解员如贵妃苑。因此, 旅游景区建设不但要在硬件上下功夫, 更应该在软件方面花大力气。

二、许昌市景区英文翻译不规范的原因分析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和各自表达方式和接受习惯的不同, 使得英文翻译中难免出现一些小错误, 这也是造成译者和受者之间理解失真的主要内在原因。许昌市旅游景区英文翻译存在的种种不规范现象除了语言文化方面的因素外, 主要有:

(一) 景区外部因素

主要是翻译体制不健全和译者水平低。目前我国对旅游翻译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翻译体制不健全, 国家尚未出台统一的翻译标准和旅游翻译规章, 致使很多景区内部地名、路标等公示牌的英文译法不一。此外, 翻译资格认证考试体制不完善, 使一部人轻易取得了本不该拿到的资格证书, 影响了翻译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使翻译优劣不一。而且有些翻译者缺乏严谨的学术态度, 在翻译中忽视了不同语言交际中的关系规范和交际规范, 违背受者的接受度和接受期待, 致使出现许多翻译错误。

另外, 许昌市属于中小城市, 经济不是特别发达, 旅游业发展水平低, 没有充足资金为景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也是导致景区英文翻译不规范的客观原因。

(二) 景区内部因素

首先, 景区管理者对景区发展缺乏战略性思考, 主要体现在外语导游岗位设置上。受省内开封、洛阳、安阳等古城特色文化吸引力的强势影响, 到许昌旅游的境外游客不多。管理者不应该因为外国游客少而不招外语讲解员。许昌市三国曹魏文化在全国独一无二, 虽然目前还没有完全开发到位, 但是应该看到近年来政府对旅游业的支持鼓励态度。重视并发挥外语导游人员和景区英文翻译的作用, 这对提升景区整体形象及景区长远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 管理者对景区宣传资料、公示牌等制作人员的工作监督不够, 也一定程度上导致出现拼写失误、大小写不规范等现象。这也浪费了景区管理成本, 因为石刻制作过程难且一旦制作完成, 再去涂改既不容易又会影响美观。这也许是, 管理者即使发现了错误也置之不理的原因。

另外, 管理人员自身英语水平不高, 很难形成个人领导魅力, 也会降低其对景区英文翻译的重视程度。部分景区管理者为了节约人力资源成本, 不去聘请专业的高素质翻译人员, 致使导游手册以及景点介绍的英文翻译错误百出, 严重降低了旅游景区英文翻译的质量。

三、旅游景区英文翻译规范化的策略

通过对许昌市旅游景区英文翻译现状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改善景区英文翻译不规范的状况,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景区管理者加大管理力度

1、加强景区人员管理。

首先, 加强景区基层人员的管理。如定期对在职员工进行英语培训, 并实行阶段考核。对表现出色的讲解员给予物质与精神双重奖励, 对考核不过关的员工, 给予相应的处罚, 并对其进行培训直至考核过关。还可举行外语导游服务技能比赛, 提高员工学习英语的热情与积极性。

其次, 景区高层管理者应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如参加英语培训并定期进行旅游英语测评。还可与景区其他员工一起参加英语竞赛或英语考核测试, 自上而下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这样英语翻译的严肃性不仅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 并且在兴建景区时管理者也会更加有意识地去注重和发挥景区对外的“窗口”作用。

2、加强对景区宣传物的监督管理。

对宣传资料印刷品和公示牌的管理, 重在监督。聘请英语专家指导监督英文印刷品及公示牌的制作过程, 严格核查、校对以减少英语翻译错误;成立景区翻译临时小组定期对景区门票、导游手册、标识牌的英文翻译进行整改以净化景区语言文化。

(二) 提高翻译人员自身专业水平

景区翻译质量的改进有赖于译者的素质水平。可以从语言、文化、技巧三方面来提高译者的自身水平。

1、加强语言修养。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手段。因而要求译者必须精通中英两种语言的特点。平时多看一些翻译的学术研究和书籍, 注重语言的规范性、不同语言的风格及惯用文体, 在把握翻译理论标准的基础上, 重视翻译实践标准, 以达到“忠实, 通顺”再现原语的完整信息。例如旅游景区不同内容的标示使用的惯用词性不同, 表示服务、指示、说明的标识多使用名词形式, 如售票处Tickets Office, 入口Entrance等;表示禁止告示内容的标示多用动名词和分词形式, 如禁止吸烟、禁止停车分别用No Smoking, No Parking等。

2、提高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的高低决定着译者的翻译道德, 是决定翻译质量高低的关键。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需要用心观察和长时间的积累。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翻译工作者, 必需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的提高涉及到传统观念、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平时多关注不同国家民族的生活状态, 多研读国外经典著作, 多看优秀英文影视作品, 多收听英文电台节目等, 以洞察中外文化方面的差异, 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只有这样, 才能准确理解文字里所蕴涵的文化信息。例如, 公共洗手间在国外很少用toilet, 而是用washroom或者是restroom, 因为toilet本意为座便器, 听起来不雅。

3、注重翻译技巧。

翻译的最终目标就是还原语本来的内涵, 实现译语和原语作用的对等。但是这除了需要较高的语言和文化素养外, 还需要灵活的翻译技巧。如恰当运用直译、意译、音译等各种译法, 注意习惯、风格、功能等的对等。

(三) 文化管理部门加大监督力度

文化主管部门一方面应健全监督机制, 另一方面应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投入, 并指派翻译协会或聘请英语专家或当地高校专业英语教师定期检查旅游景区、公共场所的英译质量, 并对有错译、乱译的公示牌进行更改、替换, 以逐步净化城市的翻译文化, 提高景区英文翻译质量。

此外, 许昌市政府可以与旅游局、林业部门等旅游业相关部门协商, 制定有关景区翻译的地方要求标准, 力求做到许昌市旅游景区英文翻译的统一规范。

摘要:翻译既要忠实原文又要符合译文的表达习惯, 以使译文通顺、易懂, 准确无误地传递不同语言信息。本文通过实地抽样调查发现, 由于文化差异、管理不到位, 监督不够等原因, 许昌市旅游景区英文翻译存在景区英文宣传资料少, 翻译质量差;英文公示标示少, 翻译错误多等诸多不规范现象。要全面整顿许昌景区英文翻译的不规范, 需要景区管理、政府监督和翻译者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旅游景区,翻译,规范性,许昌市

参考文献

[1]、曾沉.翻译的作用与意义[J].安顺学院学报, 2008, 6 (3) :13-14

[2]、汪国军.试论翻译的标准及技巧[J].襄樊学院学报, 2005, 11 (6) 71-75

许昌旅游 篇6

一、工学交替模式的含义

所谓工学交替模式是指综合运用高等院校、企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 在学生学习期间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工作, 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种高等教育方式[1]。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工学交替模式主要是利用高校和旅游企业进行合作办学使学生通过接触社会, 以培养高校学生的职业观念、适应能力、执行能力、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综合素质, 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增加一定的社会生活与工作经历, 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许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基本概况

1.许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许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于2001年, 从专科开始招生, 2006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 200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专升本学生。第一批本科生已于2010年毕业。到目前为止, 一共毕业了三届本科毕业生, 每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 均在四星级酒店以上从业。经用人单位反映, 工作能力比较突出。同时, 旅游管理专业在2011年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称号。经过近11年的发展, 旅游管理专业正在以快速的步伐向前发展, 虽然发展的步伐很快,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实习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 虽然毕业生的就业率挺高, 但是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还存在不足, 学生的职业成长空间不大等问题。因此, 旅游管理专业还需要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课程建设, 并强化管理, 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样, 旅游管理专业探索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必然。

2.许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许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是在2002年开始的, 经过几年的初步合作, 工学交替逐步走向规范和深度合作。工学交替人数已经达到2 000多人, 每个年级分两批, 每批半年, 合计是一年, 总共联系了宁波宁海开元名都大酒店、杭州蓝天清水湾大酒店、杭州宝胜水博园大酒店等12家五星级以上酒店, 工学交替经验现在已在全院各专业推广,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迎合特色专业的建设, 许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2010级开始进行应用型本科教育“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尝试。所谓“3+1”人才培养模式, 也包含在工学交替模式中, 是指学生在校内完成三年传统的课程学习, 第6学期和第8学期在“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进行专业素养与实践技能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 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 将理论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模式上, 将传统3.5+0.5的教学模式, 改为3+1的模式。即学生入学后三年在校进行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理论教学, 完成课程实验实训、毕业论文等综合实训等实践环节。一学年专业实践, 第6学期集中到“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进行经营服务管理综合性专业实习;第8学期分散在企业进行毕业实习, 同时结合工作实践完成毕业论文。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使校企合作教育岗位实习时间相对集中且时间较长, 了解和把握行业发展现状,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做到高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培养人才, 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二是通过分散实习以利于学生个性与多样性发展, 与个人就业导向紧密结合。“3+1”模式正在实践中,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三、许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工学交替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上比较保守

目前虽然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已经提出改革, 开展实践教学和工学交替模式, 但是还有一部分院校领导和老师受传统学术教育的影响太深, 对实践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心理, 或者说他们对高等教育的本质还没有深刻领悟, 认为工学交替是职业院校的特权, 而本科院校不能办成职业院校的路子, 显然是没有领会高等教育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的办学实质。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传统的课程观、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 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和编写教材, 思路尚待拓宽。

2.学校、学生和企业利益有待协调

工学交替涉及企业、学校、学生三面的利益, 从总体上说工学交替可以使三方赢利。但是由于这三方面的利益和价值目标不一致, 难免有一些矛盾冲突的地方。学生进行工学交替是为了培养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锻炼职业技能。从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学校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办学资源, 促进学校的就业率, 提升学校形象和增加发展的潜力。而企业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 充分利用廉价的人力资源, 节约成本, 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三者之间有些利益是一致的, 有些利益是相互冲突的。不同利益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而各方面又没有及时沟通和解决这些问题, 导致工学交替实施动力不足, 重形式而轻内容, 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 学校不及时与企业沟通导致信息不畅, 部分企业功利性太强, 只是利用学生的廉价劳动力, 而不是真正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了使工学交替模式有效实施, 要多方面协调三者利益, 积极协调矛盾, 解决问题。

3.双师型队伍不完善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 现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具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执教, 旅游院校的教师队伍更强调双师型的教师。双师型的教师是指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教师的职业资格, 同时还应该具备一个类似于专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 这样的老师才能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拥有熟练、实用的实践技能[2]。许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毕业的高学历人员, 基本没有从业经验。虽然有部分教师取得了导游资格证, 但是基本上只是考取了证书, 并没有相关实践经验, 所以双师型教师的道路依然艰巨。

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目前许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普遍存在理论课时量大, 内容过多过深的问题, 而实训技能教学课时少, 设备不足,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 缺乏实训教材, 这样导致学生们动手能力比较差, 到企业实习时还需要重新培训上岗, 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四、许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目前许昌学院工学交替合作模式已经初具规模, 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合理的方法解决的, 不必完全否定原来的模式,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 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1.思想上要具有先进的意识

开展工学交替, 必须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 摒弃一些保守的思想理念。有的学校由于害怕学生在实习工作中出现意外, 担心在实习单位不好管理而放弃了工学交替。另外还有一些学校认为旅游管理学生就是毕业后直接进入管理层的, 不必要去旅游企业从事端盘子、铺床等基层工作, 很多学生和家长也具有这样的保守观念, 不愿意孩子到实习单位实习。旅游院校要树立先进的意识, 同时要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 让他们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非常强, 工学交替模式正是适应了市场的要求,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 必须从企业基层干起, 慢慢走上管理岗位。旅游人才培养要与旅游企业实际联系, 因此旅游教育要重视校企合作和工学交替。

2.协调各方利益

工学交替模式需要多方面的合作, 包括学校、企业、学生, 要照顾好每一方, 合作才能真正进行。对于学校来说, 要选派实习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要对自己指导的学生进行跟踪指导, 及时协调企业和学生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 要在工学交替前做好思想准备工作, 全面认识工学交替实习的相关情况, 明确工学交替的意义和各方面的要求,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理性面对工学交替实习。对于企业来说, 要认识到学生实习期间还是学生, 是来进行学习的, 要成立专门的实习生管理部门, 对学生进行科学管理, 把学生分配到合适的岗位, 指导老师和企业的师父要及时耐心地指导学生从事实习岗位工作。除了要清楚地布置实习任务、恰当地分配实习岗位及安排实习内容外, 最重要的是做好实习过程中的指导。及时了解实习生的学习、思想及心理状况, 及时帮助实习生解决业务上的各种问题, 指导实习生利用接触实际的好机会深入研究专业、岗位、管理、就业等问题。同时, 要帮实习生尽量解决困难, 教会他们自我保护的措施, 帮助同学门顺利渡过疲劳关, 保持较高的敬业精神和状态。

3.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包括校内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目前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要求校内专任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资格。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具有较全面的能力素质, 具备专业理论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鼓励教师考取一定的资格证书, 此外, 教师要深入企业一线, 进行挂职锻炼, 了解企业生产实际, 掌握新技术, 加快专业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 邀请旅游企业的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 这些兼职教师能为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兼职教师在与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师向“双师”素质教师的转化, 也逐渐形成一支稳定的“专兼结合、动态组合、校企互通”, 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3]。

4.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优化许昌学院旅游管理工学交替模式, 必须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有2个必要条件:一是学生亲手操作———顶岗实习;二是与专业课程现场教学———实境化教学[4]。许昌学院实践教学应该注重这两方面的工作, 具体操作如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大一大二要注重校内实训教学, 主要是校内实训基地教学, 比如餐饮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导游业务、茶艺与调酒课程可以在实验室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时数要和理论教学各占一半。同时教师也可以深入企业进行现场教学, 企业的技术人员也可以作为学生的技术指导教师, 比如旅游规划、旅游策划、旅游地理、旅游景区与管理哲学课程可以到许昌市的景点, 比如许昌博物馆、八柏冢景区、西湖公园等进行实景教学。大三的时候到外面的实训基地进行为期8个月的集中顶岗实习。大四可以分散实习, 同学们要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选择企业进行分散实现, 以便于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

总之,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化及本科毕业生就业境况的日趋严峻, 各旅游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 工学交替相关理论, 改变传统的的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旅游行业就业市场, 加强与各旅游企业的合作,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构建符合旅游专业应用性特点的校企联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以实现高校与旅游企业的顺利对接, 解决旅游高等院校与旅游行业的供需矛盾, 促进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汉斌.职业院校“工学交替”办学模式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 :23.

[2]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7) :15.

[3]石继勇.高等职业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8.

许昌护城河的前世今生 篇7

但是,许昌也是一个严重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为了弥补这一缺憾,许昌近年来出台了《许昌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要在市区打造“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生态体系和特色鲜明的水文化体系。许昌护城河就是其中重要一环。

缘起

护城河位于老城区——魏都区,旧时就是许州州治所在。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掘,在宋代其城址范围已于现在大致相当,护城河与西湖水系具已完备,并形成了“十里荷花,江湖极目”的景观,文人墨客多于此营建亭榭,留下不少诗意。据了解,那时候的护城河与潩河支流相通,而其水源也从潩河而来。康熙志记载:“潩河在州北二里,出禹州西北邪山东,流经长葛州,入于蔡达于潅。”道光志记载:“在许州北二里,自长葛县流入,源于大块山,名鲁固河,又名清流河,南经临颖县而合于颖。”潩河从小径山流出,自西北向东南,其在州城以北一东南分支流入老城区的护城河。不只如此,《嘉靖志》里还记载:“池深一丈二尺,阔二丈三尺,引潩水注之。其西通西湖,洪武间,知州赵逊环植杨柳,遍种芙蓉,岁夏秋红绿交映,称中州胜观焉。护城河不仅景美,在抗击贼寇时也起到了防御作用,许州百姓对护城河有深厚的感情,在疏浚护城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老城区护城河经过数代疏浚,时至今日仍基本保持原貌,且仍有水流于其间,而荷花美景也保留下来,实属不易。

现状

但是,由于年久失修,环绕整个魏都区的护城河沿线桥梁结构形式单一、景观效果差,部分段落河道宽度较窄,淤积严重,水质较差,严重影响了护城河整体景观,更不能满足游船通行要求。有失历史名讳之嫌,降低了城市的灵气和吸引力、凝聚力。

为了改善提升城市景观、美化居住环境,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也让昔日美景再重放异彩,2015年,许昌市对护城河环通改造提升项目开始动工。

展望与实现

(一)规划理念上,护城河将着力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北国文化水线,形成“北赏、南游、西通、东畅”的护城河沿河风情带。

1.北赏,即保留北护城河北岸现状丰富的植被,以及市民普遍反映较好的河段,局部岸线深入水中形成亲水廊道以及亲水小节点,节点兼具游船停靠的功能,使游人充分亲水赏荷。东北角的小公园重新设计改造,设计亭、榭、座椅等功能性强的景观建筑,使游人“留下来”驻足观赏。使赏荷亲水成为北护城河的特色。

2.南游,即南护城河已改造段,保持原有岸线,增加码头亲水平台等设施,为游人提供上下船亲水等游憩空间,其余河段适当向水中推进增加亲水步道面积。

3.西通,即改变西护城河不连通的现状,通过箱涵河段的改造和增加,使其与西湖公园、南护城河相连通,增设码头以及水上木栈道,增设商业售卖亭。

4.东畅,即东护城河以交互设置的方式增设亲水栈道,使游人能够沿河观景,拉近游人与水的距离,增加码头和游船停靠点,打造“一船城中游”的特色游线。

(二)规划格局上,将体现“水、绿、景、文”四大界面

1.水:南水北調丹江水、引黄工程黄河水、汝河水、颍河水等通过护城河的联通工程使整个水系通畅起来,杜绝城市污水排放,维护河水的水质,保证居民能够真正亲水。

2.绿:规划后的护城河岸上种植通过密林、疏林、草地相得益彰的搭配,起到遮挡和虚化的作用,增加开敞的林下空间,留有游憩空间;同时以荷花为基础,合理规划种植片区及比例。

3.景:根据各河段的历史风貌设计个性化的景观节点,增设相关的小品建筑,点缀与历史相关的典故和景观符号来唤起人对城市的记忆,唤醒许昌市民的乡愁。

4.文:曹操是许昌著名的历史人物,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本次规划以曹操人物生平为文化线索,将整个护城河沿岸连续的景观元素串联起来,市民在此散步、下棋、钓鱼、赏荷的时候,会体验到文化脉络的传承与延续。

(三)文化线索上,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擅长书法。环通的护城河沿线,在广场、亭台楼榭穿插设置书法墙、书法柱、浮雕等景观小品,小巧灵动突出特色来体现许昌的历史文化。

1.曹魏广场,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至东汉京都洛阳迎献帝,迁都许州。汉献帝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

2.绿影长廊,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十二月,曹操自率军屯于官渡迎击袁绍,大破袁军,这个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3.琴韵广场,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远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的组诗。

4.东护城河,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逐马超、破韩遂,平定凉州。

5.莲花湾,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国都邺城。

6.春秋码头,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从关中赶到洛阳,亲自指挥樊城会战,关羽败逃路上被孙权军擒杀,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到许昌,曹操以诸侯之礼安葬。

7.西峰码头,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这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汉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四)景观结构上,景观中轴线由老城区曹丞相府和春秋楼组成整个城市景观文化中轴,北护城河正对轴线的曹魏广场与南护城河的春秋码头作为轴线的结束点,形成了一条特色文化空间轴。

北护城河——赏荷休闲体验带:北护城河岸上蜿蜒曲折的滨水步道,与深入水中的亲水木栈道组成一道赏荷的最佳路线,形成赏荷休闲体验带。

东护城河——传统民居体验带:笔直的东护城河承载着一船水中游的重要作用,作为民居分布较为集中的滨水带,设置亲水台阶,使市民和游客充分亲近水岸,体验老城区临水而居的传统文化。

南护城河——文化水岸风情带:宽阔的南护城河以岸上走,水中游为主题,北岸大小码头穿插于滨水步道中,南岸亲水栈道贯穿全线,形成一条水岸风情带。

西护城河——魏都文化风貌带:西护城河延续西湖公园文化水岸的特色,是魏都文化风貌带的延续和着重体现。

上一篇:小儿止咳平喘糖浆下一篇:最美乡村寻访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