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2024-08-01

平台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精选12篇)

平台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篇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竞争方式逐步发生改变,基于平台技术的企业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致力于成为连接用户和商户的平台企业越来越多,比如,著名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些企业都通过实施平台战略成为世界互联网行业的领先者。平台企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企业,谷歌以每年近乎157%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脸谱网(Face Book)团宝网(Group On)的年均增长速度也在150%以上,而可口可乐、通用电气、宝洁等传统企业2000—2010 年营业额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仅为12.75%、1.68%和9%,福特汽车更是以每年-4.21%的速度负增长[1]。平台代表了一种日益重要的商业模式,竞争的结果呈现出赢家通吃现象,处于主导地位的平台几乎占领整个市场,具有获得超额垄断利润的市场势力;规模小的厂商很难与大厂商争夺消费者,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具有较高的失败率。可见,互联网行业体现出“马太效应”。因此,对于平台企业来说,由于用户的双边特征,致使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难以发挥指导作用,本文拟从战略管理过程的视角对平台企业进行研究。试图找出平台企业战略管理过错的差异性,为平台企业的战略管理过程提供借鉴。

一、平台企业的基本内涵

(一)平台企业的定义

平台可以导致或促成双方或多方客户之间的交易服务。Rochet和Tirole等学者对“双边市场”理论的开创性研究成为了平台理论研究的基础。他们认为,一些平台企业并不为买卖双方生产交易的任何商品和服务,而是利用“平台”对买卖双方产生的相互吸引作用,通过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将买卖双方聚集在平台中进行交易,而提供“平台”服务的平台称作双边平台企业[2],本文简称为平台企业。平台的研究对象涉及买方、卖方和第三方(平台企业)。平台企业的主要特征是具有网络规模性和网络外部性等平台效应。平台效应在互联网产业中更加明显,平台企业的成功取决于其产品黏性、资源整合、用户基数等方面。

(二)平台企业的分类

在现有的文献中,鲜见对平台企业的分类。本文参照Evans[3]的观点,从双边市场的角度将平台企业分为3 种类型。

1.市场创造型平台企业

特点是方便双边用户的交易,能通过中介平台来提高搜索交易对象的效率和买卖双方配对成功的可能性。电子商务平台、房屋中介、超市等都属于这类双边市场。例如,淘宝网,由于消费者已经无法满足在当地进行实体购物体验,对于新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淘宝通过创建网络购物平台,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同时为大量的商家提供了新的产品渠道,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卖家和买家,使得平台产品多样化,买家能够突破地理因素和时间因素等限制购买商品,提高交易成功率,并通过支付宝的安全支付功能将阿里旗下众多产品进行整合,增加用户的转移成本和用户粘性,是比较典型的市场创造型的双边市场。

2.受众创造型平台企业

特点是多吸引观众、读者和网民等,企业对平台有较强烈的广告投资欲。电视、报纸、杂志、网站等就属于这类市场平台。例如,新浪网是国内比较受欢迎的门户网站,不断更新发布最新消息和新闻,覆盖面广、信息全面、网站流量大,有大量网民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吸引大量的企业在新浪网站上进行广告宣传。平台企业的广告收入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3.需求协调型平台企业

特点是能帮助两边的用户通过平台来满足相互的需求。Windows操作系统、银行卡系统等都属于这种双边市场。例如,银行卡,是银行推出的能够帮助用户和银行更快速方便办理业务的一种平台系统,用户可以通过银行卡进行自助业务办理,节省到柜台办理的时间;而银行也通过对银行卡的管理代替对用户本人的管理,节约了运营成本,用户和银行的不同需求都得到了满足。

以上三种类型的平台企业大致涵盖了目前市场中平台企业的基本形态。由于近二十年来互联网高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平台成为研究的热点。

二、平台企业战略管理过程

(一)构建平台商业模式

一般来说,平台商业模式的建立可以分为步骤。

1.选择平台类型

首先观察是正在运营的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分析市场上潜在的影响因素,并对本企业的资源与能力进行辨识和评估,分析客户需求,寻找创新机会,并努力形成差异化优势。企业依据类型选择和创新性要制定平台框架、做好市场调研、客户群锁定,市场管理政策、以及资源整合的相关调配,并要尽作出备案并做好风险评估和预案,尽量做到最优化决策。

2.核定业务范围,分析交易模式和平台运行流程

包括对客户人群的定位,平台双方的交易方式,资金与双方信息的沟通传递等。确定业务范围应以企业的核心能力为基础,明确核心业务范围和增值环节。核心业务与衍生业务之间存在明显的主次关系,衍生业务开发者的创新必须符合主营业务开发者的战略发展,核心业务的开发更有利于满足既定客户群需求。

3.确定盈利模式

与传统企业不同,平台企业盈利并不通过直接销售产品而获得利润,而是构建一个商业系统,让买卖双方参与进来。所以平台企业的盈利基础在于尽可能的吸引买卖双方在自己的平台进行交易,平台两边的用户越多,平台的价值就越大。对于不同的用户,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来吸引用户参与。平台可以采取交叉补贴的策略对不同的用户进行定价,通常是低付费者享用高付费者的补贴。例如,腾讯QQ对用户采取免费策略,而通过收取广告商的费用来获得盈利。

4.制定竞争策略

平台企业通常会采取以下竞争策略:施行平台差异化战略;采取排他性举措[4]。随着平台应用的不断成熟,平台企业不仅要考虑来自双边平台的竞争,还要考虑三边平台企业和纵向一体化战略企业的竞争[5]。平台的定价策略主要有掠夺定价、交叉补贴和捆绑销售等。平台的特性决定了即使企业拥有市场垄断的地位和能力也不能获得垄断利润,所以无论哪种策略都必须要考虑到平台两边的平衡性。

(二)构建平台生态系统

平台生态系统,是保证平台运营的基本组织形式。其构建过程如下。

1.确定互补品种类,选择互补品开发商

平台企业处在产业链中间的位置,是连接上下游的媒介,通常不会自行开发接入到平台的产品都自行开发,寻找合适并可以长期合作的互补品开发者至关重要,并且要处理好与互补品开发者的关系,要兼顾双方利益的平衡,尽量避免与合作者产生纠纷。

2.战略合作与市场协同

平台企业刚刚进入新市场时,很难迅速提升市场占有率、在行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企业可以寻求合作伙伴,达成利益共识,形成战略合作,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份额,增加用户资源。开发者通常缺乏强大的用户群体作为支撑,而平台企业能够弥补这个缺点,从而形成市场协同。

(三)实施平台战略

平台战略实施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1.平台业务的开发

由于技术进步等因素,市场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的变化。平台企业要抓住市场的机遇及时开发新业务、新产品,不但能够填补原产品的市场,并对新市场具有吸引力。新产品的推出还可以强化企业的差异化优势,扩大市场份额。例如,腾讯公司及时地研发并适时推出微信产品,成功的抢占了市场,提高了企业的影响力。而NOKIA公司不能及时紧跟市场趋势开发出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智能手机,造成企业运行的困境。平台企业在新业务的开发时要能够识别市场的发展趋势,谨慎地对待,不要盲目地投入以免造成损失过大。在产品处于衰退期时,平台企业需要及时推出新产品来保护市场份额。

2.反馈与评价

平台企业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及时对实施效果进行反馈和评价。根据实施效果和行业变化对战略进行调整,改进不足之处,形成更全面的竞争优势。

三、腾讯公司平台战略分析

腾讯公司成立于1998 年11 月,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也是中国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之一。2004 年6 月16 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公开上市,其主要产品有IM软件以及相关增值服务产品。2014 年进入全球互联网公司十强。截至2014 年,QQ注册用户超过8 亿,为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即时通讯软件。

(一)腾讯QQ平台战略发展历程

腾讯公司目前有四大主营业务,分别为QQ即时通讯、腾讯门户网、拍拍网和腾讯游戏,都采用平台商业模式。QQ平台形成最早,且较具有代表性,所以下面以QQ为例,分析腾讯的平台战略发展过程。

1.平台诞生期

腾讯在成立初期,发现即时通讯市场上的空白与潜力,开始逐步实施以此为核心的平台战略。QQ对下载使用的用户免费,然后通过收取广告费来获取利润。注册到平台的平台上的另一边用户的数量越多,平台对每类用户的价值也就越大[6]。

2.平台成长期

腾讯在平台发展中采取了一体化战略、捆绑销售和战略协同等策略。腾讯为了实现业务多元化,推出了Q币,将旗下众多产品线联结,实现虚拟货币的现实增值。通过QQ平台的收入,开发新的核心业务。2014 年腾讯第三季度总收入为人民币198.08 亿元,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为人民币160.47 亿元,占比为81.01%,同比增长率达到38%。

3.平台成熟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移动互联逐步成为了下一步的发展趋势。2007 年以后,腾讯及时抓住了移动互联的爆发式增长的市场机遇。2011 年开始推出微信业务。在经过3 年之后,微信已经成为了腾讯的核心业务之一;2014 年微信的用户已经突破4 亿,未来可能会取代QQ成为腾讯的第一核心业务。

(二)腾讯QQ平台战略分析

虽然QQ有大量的用户群体,但是主要的客户群体是年轻人,而对于其他的细分市场覆盖明显不足。例如,在游戏平台的运行上,YY语音通讯凭借清晰的音质而对QQ形成强力的竞争。而且QQ在创新方面并不擅长,许多产品都是依靠模仿,缺乏原创性。

腾讯能够及时的抓住市场机遇,并采取“基本免费+ 增值收费”、单向收费、捆绑销售、战略协同、一体化等运作策略。首先,通过免费来迅速占有市场,利用双边市场的特征进行交叉补贴,扩大市场份额,通过收取广告费来获取利润;然后,通过增值业务形成价格歧视,利用增值业务的收入来加大企业研发力度开发新产品;最后,利用品牌效应和捆绑销售来推广产品,获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而随着用户基数的不断扩大,在下载过程中会默认附带QQ音乐等其他产品,达到了产品推广的效果,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此外,腾讯还在企业运营中建立了反馈机制,及时纠正在运营中的错误;在创新方面,能够及时认清市场趋势并开发新业务,并同时借助企业庞大的用户资源和客户高昂的转换成本压力,成功抢占市场。

四、结论与展望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平台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获得了成功,随之对于平台企业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平台企业必须用不同的战略模式应对与新的市场环境。本文结合平台的分类,从平台模式的构建与选择、平台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平台的战略实施方面阐述了平台企业的发展方向。平台企业首要是确定自己的企业类型,并根据类型做出相应的战略选择。与传统企业不同的是,平台企业需要考虑的不仅是产品,还有产业链中上下游客户的对接以及平台双方市场的介入,并不仅仅要作出有利于平台企业的决策,还要考虑利益相关者,这样才能带给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这需要平台企业对于合作者、客户以及消费者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并及时进行反馈来完善链条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仅从战略角度对平台企业的整体运作进行了阐述,大多是进行静态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动态分析略显不足。在将来的研究中会加入行业的变化对企业决策行为的影响,这样会给企业提供更具意义的参考。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平台成为当前企业战略发展方向之一。平台企业如何构建,已成为企业关心的重要问题。因此,分析了平台企业的类型,构建了平台企业的战略管理过程,确定了平台企业的商业模式、生态系统和实施步骤,并对腾讯公司平台战略的演变过程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平台企业,商业模式,竞争策略,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陈威如,余卓轩.平台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2]Rochet,J.and J.Tirole.Platfor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Journal of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03,1(4):990-1029.

[3]Evans,D.S.The antitrust economics of multi-sided platform markets[J].Yale Journal on Regulation,2003,(20):325-381.

[4]纪汉霖,张永庆.用户多归属条件下的双边市场平台竞争策略[J].经济问题探索,2009,(5).

[5]Evans,D.S.Two-Sided Market Definition[A].ABA Section of Antitrust Law.Market Definition in Antitrust:Theoryand Case Studies[C].Chicago:ABA Section of Antitrust Law,2012.

[6]杨冬梅,程贵孙.双边市场:企业竞争策略性行为的新视角[J].管理评论,2008,(2):45-47.

平台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篇2

(2013.6.22)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刚才张鸿钧秘书长在报告中郑重地提出构建“国家企业文化中央管理信息平台”的计划,这是企业文化建设中一件非常有意义的重大事项。我拟与大家一起探讨的建设《企业文化管理平台》正是同类的课题。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变化正日益加快,企业管理经历了“传统经验管理”、“现代科学管理”之后,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企业“文化管理”的新阶段。

企业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发展的必然,是企业管理的又一次飞跃,它开创了企业管理新的历史阶段。随着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由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提升转变将越来越迫切,先进的企业文化将成为企业追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在新的历史时期,企业文化建设是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可分割的战略工程,需要更加自觉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的引领作用。

广州大厦正与广州慈软科技、中山大学密切合作,探索建设基于信息化的《企业文化管理平台》。建设这个平台主要是基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 展示《平台首页》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系统性。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系统竞争。在以科学管理为主的时代,以效率为中心、标准化流程为特点,工人更多从属于机

器、从属于流程,企业文化的战略地位并不突出;文化管理的本质则是“以人为本”,要求管理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体现现代企业的系统竞争性。

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了理念层、制度行为层、符号物质层等三个层次,呈现出高度的系统性。

企业文化作用于企业内部,要与企业各个层次的职工对接;企业文化作用于外部系统,要与合作者、社区、政府以及市场对接,因此企业文化是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并行之“道”。

我们构建《企业文化管理平台》就是要从企业战略出发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打造一个“企业文化战略管理的沙盘”让企业管理团队能更直观、更系统、更科学地从企业经营与管理的角度来规划、设计、实施企业文化建设。

▲ 展示《战略目标展开图》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性。

文化管理企业,就是要实行文化引领企业发展,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引领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一个成熟的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应当走在企业发展的前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于企业的不断创新,企业的经营、管理、文化建设创新本质上是一体的,而创新是需要通过企业资源重组来支持的,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创新需要一个有效的“文化建设资源管理平台”来支撑。

现代市场经济下企业的兼并、重组是常见的,是一种重要的发展方式,企业整合的难点之一就是企业文化的整合创新,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整合,企业的整合是难以真正实现的。依托《企业文化管理平台》可以提高企业文化资源整合能力,在企业文化建设创新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 展示《企业文化管理平台模型结构示意图》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淀成长性。

企业文化是基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而产生,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提升实践水平的规律而逐渐积淀成长的。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生成大量的知识、文化需要通过识别、归纳、存储、应用、积淀,形成企业文化的“知识库”,成为企业文化的主要渊源,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一个《企业文化管理平台》能更好、更有效地积淀企业知识文化,成为开发企业文化的源泉。

广州大厦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积淀,逐步建立健全有自身特色的经营文化、管理文化、品牌文化、制度文化。形成系列文化理念,指导、规范企业和员工的思想、行为,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传播和实践,帮助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 展示《广州大厦系列企业理念》

四、企业文化传播的价值性。

企业文化只有在传播中才能实现价值。如何传播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工作之一。现代信息技术为文化信息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时空条件,文化价值的表现往往是感受、是氛围、是理念,是信息态,现代信息技术加速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突出了文化的地位与作用。《企业文化管理平台》可以成为企业职工文化学习、文化生活的主平台,成为认知、认同企业文化的主阵地。

文化传播基于符号和物质,有各种方式和载体,需要各种资源的投入,会成为企业经营的成本,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也要注重效益,《企业文化管理平台》可以在提升企业文

化建设预算管理和资源实际利用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面对新的历史时期、新的环境、新的课题,广州大厦设计开发新的《企业文化管理平台》,是为了更好地走创新企业文化建设新路子。把企业文化建设与学习、创新联系在一起;与“企业系统管理能力”联系在一起;与“企业自我净化”等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联系在一起,开拓企业文化价值的新领域,更新学习的价值观,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促进知识交流、知识沉淀、知识传播、知识应用。

广州大厦构建《企业文化管理平台》把企业文化建设分成《企业战略文化管理》、《企业知识管理》、《企业文化生活管理》三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创建了一系列有自身特色的应用模块,并在平台上相对“固化”下来。

▲ 展示《企业文化管理平台模型结构示意图》

《企业文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是要与企业战略相融,与日常的经营、管理相结合,为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服务;二是要与学习型企业建设相结合,通过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通过知识的传播、应用,提升、积累形成企业的“知识库”,为企业实施文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要依托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文化的数字化、网络化、终端手机化的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全体员工。让《企业文化管理平台》成为适宜企业决策层规划设计企业文化的平台;成为企业文化专职工作者、企业文化师创新工作的平台;成为企业全体员工认知、认同企业和企业文化,共同学习与成长的平台,这是我们创建《企业文化管理平台》的主要目标。

21世纪企业的竞争将是经营管理理念的竞争,将是管理信息化的竞争,更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管理平台》与“国家企业文化中央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科技创新相融、与企业战略相融,不仅为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开辟了有效路径,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最佳体现,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还有助于我们圆中国的“文化梦”、“强国梦”。

可见,用信息化手段建设企业文化管理平台是值得探索的,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得到各位的指教。

平台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篇3

【关键词】信息平台;管理;提升

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之一进行开发和实施,以期待对日常办公流程和信息进行管理,实现无纸化办公,信息共享,更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在事务处理、综合业务管理和决策中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办公自动化已成为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其应用程度已成为衡量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准,渗透到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层面。

1.明确目标,做好规划

目前办公自动化系统软件很多,提供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服务的公司更是不计其数。要根据本单位业务情况,选择适合服务商提供适合软件版本尤为重要。

2.领导重视,做好沟通

自动化系统建设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一环,需要一把手亲自过问,并从始至终地全程关注。办公自动化的管理思想是领导管理思想的现实体现,典型模块设计体现领导对管理的设计和实现。同时作为新的系统必然引发新的管理模式和手段与原有工作习惯和流程的冲突和矛盾,需要领导排出异议强力推进。

同时具体项目实施人员要做好汇报和沟通,要使领导对于项目进展情况有清晰地把握,了解项目计划完成情况以及遇到的困难(技术瓶颈和流程分析等);通过召开项目会议,将建设双方的想法充分表达清楚,避免互相误解影响项目实施。同时要做好业务部门与软件服务商人员的衔接工作,将有关业务流程和管理方式细化为利于理解和表述的框图或表格形式;对于技术人员提出的技术实现问题,要从功能性出发,调整软件结构保证实现。

3.进行阶段总结,调整实施重点

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实施周期较长,需要软件技术人员与企业管理层和业务部门形成良好互动,才能保证最后完成的系统符合公司管理实际达到设计效果。因此除了按照计划进行推进,还要进行阶段项目会议,对工作进展和新问题进行总结,动态调整阶段工作重点。

3.1前期的调研和设计要注意详细分析管理模式和流程

对于开发进程的两种理解:一是开发公司的需求分析,二是应用方的理想设计:两种方式目的相同,但由于出发点不同导致进程控制有很大区别。对于企业办公系统的特殊性问题,一是流程与机关公文的区别,二是侧重点的不同。

实际工作中不同部门的工作分析内容无法整齐划一,如果软件人员对于细节的记录和估计不足,会导致后续工作受到影响。

3.2中期项目会议要抓住核心流程,明确工作重点

项目进行过程中要以工作流为中心,围绕主要功能模块完成实际功能,防止出现双方自弹自唱的局面。软件服务商通常习惯了利用已有的软件版本,利用其通用性解决用户问题,对于尚未成熟的产品来讲就容易与使用方发生矛盾,同时软件服务商推崇的解决方式可能与使用者的管理初衷背道而驰。

在项目阶段会议讨论中,要引导软件服务商从客户立场设身处地提出解决方案,而不是僵化地用软件进行套用,所举例子不应是其他单位的应用(包括实际用语,中心人物,框图的选择),而要采用实际管理应用进行测试。应尽早将软件试用版投入测试,不要拘泥于软件的保密性,迟迟不愿意安装到企业服务器进行试用;实践证明对于软件性能的整体把握双方缺乏统一、无的放矢,是影响工程进度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必须向双方明确管理流程分析的重要性,即软件开发人员进行通行的事前调研要认真记录整理不要受软件已有版本的限制;对于软件没有的功能部分也要做详细记录,此处可能是企业重点关心部分;同时使用方也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尽量将管理要点提供准确和完备。否则走过场的方式导致软件使用方期望值提高,开发方完成难度也提高。同时避免如下情况:开发方咨询人员为软件技术人员,对于调查需求有先入为主的缺点,同时用户未看到相应产品或类似产品功能的情况下,提出的方案自然以我为主,不考虑通行做法。同时对于软件功能要做到实事求是,尤其是进行阶助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能做的部分通过何种方式给予解决,或是修改,或是干脆说不能,否则影响进度。

3.3注重项目细节,做好建立项目文档工作

要做好项目文档的整理工作,包括开发技术文档和备忘录等。要详细记载项目进度,对项目变更和费用改变要明确时间和责任人;同时对关键技术环节,要做好软件备忘录,便于使用.维护和版本控制。

对于项目文档细节应认真审核,如框图问题未令有关责任人修改,影。向流程设计而使问题放大;同时注意计算机流程与管理流程描述的框图应有所区别(保证功能一致性)。

3.4注重软件的测试和培训

办公自动化系统测试要采用本公司实际应用的例子和文件进行测试,关心数据结果、中间问题是否是软件设计漏洞所致,对于操作的方便性和软件统一性要做细致分析。关注细节,测试过程中不按固定流程进行操作,非常利于检验软件,应注意软件人员和业外人士的使用心理和习惯不同。充分考虑上线风险,对业务部门有关人员测试功能期望值不能过高,要以不同身份进行提前测试系统。只有真正上线使用才会凸现诸多问题,没到真正使用系统,会因为工作的惰性和不认真导致测试流于形式,而开发人员与业务经办人员对软件功能定位和实际工作晕的;中突也不会表现出来。

注重对新增模块功能的测试,实践经验表明此处会出现很多烦抚,由 于技术人员有时开发随意性较大(版本控制能力不足);同时营销人员也 会出现未将所有信息转达到技术人员的情况,导致新增模块功能不能与预期设计统一,若没有文件记载设计内容变更会影响进度,同时导致双方信任度下降。要针对有关问题进行记录整理,修改,推进到应用,进一步发现问题。

同时要注重软件培训工作,对不同人员设计不同的培训方式:将集中培训和专项培训结合起来,培训可采用学习使用规程和网络实际应用交叉进行。培训人员早期选用软件公司技术人员,从功能性角度进行讲解和介绍;中期培训选择双方项目实施人员,从流程设计和部门使用入手讲解;后期选择具体业务部室人员进行讲解,主要从实际应用的问题和失误入手,具体指导实际操作步骤。通过软件培训与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各项功能会得到逐步的发挥,同时发现的问题有助于进一步修改和二次开发。

企业知识管理平台设计研究 篇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全世界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知识成为企业发展的主体资本, 如何获取、利用和管理知识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知识管理, 有效地构建知识管理平台也随之应运而生。知识管理平台是企业通过对知识的收集、整理、运用、传播和管理, 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管理体系, 从而实现知识的快速检索, 在客户与企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提高客户满意度, 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知识管理门户。

二、时代背景

当今社会已经由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转化为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的管理思想也由传统的管理思想转变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知识管理。在经济全球化模式日益稳定、企业运作速度不断加快、顾客导向型的服务导向逐渐形成、工作人员分散程度越来越高、企业关系更加密切、先进信息系统、群组软件及全球信息网的不断汇聚、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 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必须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管理平台。企业进行知识管理, 构建知识管理平台, 并不仅仅是经济环境巨变的结果, 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数量庞大的信息资源以及不利于集中处理的企业信息给企业的管理和控制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三、知识管理平台建设

1.电信企业知识管理平台建设

如今, 国内电信行业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行业改革和重组的不断深化, 国内电信业务的市场竞争将日益加剧, 电信企业处于由“传统通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型过程中。因此, 各大电信业务运营商正积极探索如何建立知识管理平台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电信运营环境。

电信企业的知识管理平台主要由日志管理组件、权限认证组件、经营分析组件、报表流程组件、个性化定制组件、知识分发组件和系统管理组件等构成。这些组件有利于挖掘和优化各种知识资源,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知识管理制度, 提高企业的知识利用率和知识资本的回报水平。此外, 电信企业的知识管理平台主要实现三个方面的功能:知识的形成、知识的管理和知识的运用。企业采用统一建模语言中的用例图来描述软件需求。从知识管理平台的总体来说, 系统应包括经营分析, 个性化定制, 知识分发, 报表流程管理, 系统管理五个模块。其中, 经营分析是指决策者或分析人员应用本系统进行经营分析, 个性化定制是指用户可以灵活的定制页面进行个性化设置, 知识分发是指将知识以mall、sns等方式主动分发给定制者, 报表流程管理是指固定报表在发布之前需要经过若干步骤, 而系统管理则是指系统管理涉及到用户、安全、元信息管理等。在知识管理平台中, 电信企业需要设计对应的web服务以完成相应的业务组件。在实现知识管理平台时, 需要将其中部分组件, 如权限管理、经营分析等组件, 尤其是报表数据获取和用户认证等组件的接口通过web服务提供给外部系统使用, 使得其他系统能够对web服务提供的信息进行有效地利用。

2. 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平台建设

近年来, 我国房地产行业迅猛发展, 房地产企业的成功也从原来依靠于资金、地理位置等向依靠于知识质量方面转变。因此, 如何对房地产行业的楼盘信息、客户资料、住房合同等知识资源进行管理成为房地产行业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为此, 房地产行业构建了融合计算机软件、办公软件、文件管理和知识管理等最先进的技术的知识管理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房地产企业所建立的门户网站平台, 以关键词的方式进行搜索, 实现信息的快速匹配。

房地产行业的知识管理平台将房地产幵发、建设、经营、管理以及维修、装饰和服务一系列业务活动纳入其中, 通过对关键业务建立系统的溲寻、处理和反馈机制, 实现对房地产行业的知识资源的管理, 更好地向客户提供房地产咨询、评估、代理等中介服务, 完善房地产市场的资金链、技术链、劳务链和信息链, 使房地产行业中各房地产企业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互通。此外, 房地产行业的知识管理平台通过构建完善的监督体系使房地产商对其商品房的闲置数量、土地资源的使用量和住房消费信贷量有一定的了解, 避免出现建筑物密度过高、容积过高等情况, 从而达到规范房地产行业秩序、进行合理的产业规划、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蓬勃发展。

3. IT企业知识管理平台建设

现如今, 我国[T产业已跃居同民经济第一, 是国民经济中最富活力的领域。但是, 我国IT产业也存在着配件和电子元器件等技术含量较低的问题, 尚需在各个方面予以提高。

IT企业试图通过构建基于协同技术的知识管理平台, 打破各种资源之间的边界, 使各资源协调运作, 实现对相关文档和信息的管理。i T企业的协同知识管理平台的页面布局主要包括导航区域、公告区域、相关网站链接、文档会签状态、搜索区域、人员休假统计区域、用户出席状态的显示区域和协同会议区域。该平台是以Internet/Intranet为基础的协同设计管理系统, 在数据层的基础上将传统系统与协同流程紧密的结合起来, 使用户与门户网站进行有效地链接, 提高用户的信息利用率, 是用户能够用最快的速度搜寻信息, 从而进行知识管理。

4. 汽车企业知识管理平台建设

汽车行业作为交通运输业的领导行业在构建知识管理平台的建设中探索了一条适合其发展的道路:利用知识管理思想、通过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知识管理平台。首先, 将知识进行积累和整合, 将零部件供应商、用户、装配厂、销售实体店等信息聚集起来, 并迸行批量导人, 纳入知识管理平台中, 然后构建知识管理体系, 应用知识管理软件、对知识管理平台进行维护与升级。

汽车企业的知识管理平台建设主要通过知识管理模块、中介服务模块、知识共享模块、竞争情报模块、知识检索模块和平台管理模块六大模块来实现知识管理、知识共享和管理服务的功能。该平台以数据服务层为基础, 将客户端表示层置于平台的顶端, 通过应用逻辑层将二者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中, 应用逻辑层通过信息组织和发布组件、信息检索组件、供求信息发布组件、公共交流平台组件、知识共享应用组件和集群竞争情报组件对信息进行有效利用, 以网页搜索弓I擎的方式将信息利用的结果展示出来。这种信息结果的表现形式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其中, 结构化数据又称为行数据, 可用二维表来逻辑表达, 非机构化数据泛指文字、图像、视频和音频等。

四、结论

不同的企业根据自身不同的发展需要, 选择构建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知识管理平台, 有利于企业在最需要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信息传递, 提髙判断和分析资讯的能力, 协助企业掌握趋势以便在而临变化时做出反应和进行创新, 从而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全球化经营背景下, 知识的获取、转换、传递和反馈已成为企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 运用知识管理、构建知识管理平台是企业谋取竞争优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本文从电信企业、房地产企业、IT企业和汽车企业四个方面对企业知识管理平台设计进行研究, 旨在为企业内部创建一个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 促进知识的流通, 发挥企业知识管理的价值。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平台,企业

参考文献

[1]周辉.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 2009.

[2]王官敬.企业知识管理平台研究与开发[D].西南交通大学, 2011.

[3]胡泊.现代企业知识管现系统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02.

[4]李宏欣.电信企业知识管理平台体系结构与实现研究[D].吉林大学, 2007.

[5]庄圣淼.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 2009.

[6]沈琛, 董蓓蓓.我国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23) :7-8.

[7]张立雷, 闫彬.关于多种类型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J].航空制造技术, 2014 (8) :106-109.

平台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篇5

曾经有一个企业的采购部门就在同一天接到来自ISO9001项目组和企业内控体系项目组的两份业务流程文件,这两份文件对供应商的评估提出了完全不一样的操作要求;还有一个企业的发货部门在供应链改进项目组的要求下改变了发货流程提高了效率,但由于忘了提请修改ISO9001的程序文件而在此环节上被评为不合格项。这些现象,充分体现了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中“几张皮”的存在及它们之间的脱节甚至是冲突。

其实,不管企业引入并建立了多少种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企业的业务流程都只能有一套,企业的业务人员在工作时只要严格按照这套流程中所规定的要求开展工作即可以满足所有管理体系的要求。也就是说这“几张皮”应合为“一张皮”。比如当一个采购员在下采购订单时他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考虑ISO9001有什么要求,企业内控体系有什么要求,供应链管理方面有什么要求;他应该只需要按照一套采购下单的流程操作即可,而这套采购下单的流程本身应涵盖了各种管理体系和管理理念的要求。

IDS Scheer认为,要实现上述朴素的管理需求,就需要在企业内部实现三个统一,即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的业务流程管理平台;采用统一的信息化的业务流程描述语言;设立统一的业务流程管理部门。所谓信息化的业务流程管理平台即指企业所有的业务流程都必须在此统一的平台上进行建立和发布。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同管理项目所建立的管理体系之间的不协调和冲突。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有一套统一的信息化的业务流程管理语言,所有业务人员都用同样的“语言”来描述业务流程,避免各说各话。只有这样才能描述出一套企业唯一的、没有断点的、端到端的业务流程。这里的技术关键是用统一的“语言”进行描述后应能自动转换成各管理体系所需要的文档。

比如,ISO9001项目组和企业内控体系项目组用统一的“语言”描述了同一个供应商评审流程后,信息化的流程管理平台应能自动根据同一个流程导出ISO9001所需的程序文件和内控体系所需的内控手册。如果还需要各项目组成员手工转换各自所需的管理文件,不但又有可能出现“几张皮” 即统一平台上的流程与各自手工所描述的流程不一致的情况,同时也会大大影响工作效率,

与之相适应,对于这样一个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来说,自然需要有一个站在企业全局角度进行维护的部门,比如当供应链改进项目组试图改变发货流程时,就应向此部门申请在统一的流程管理平台上进行流程的变革,而此部门则应召集此流程所牵涉到的所有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的协商,以避免顾此失彼。

那么,实现了上述三个统一以后,“几张皮”就能保证合为“一张皮”了吗?不一定!上述措施只是从技术上实现了设计的管理体系的整合,而在企业中可能还存在着两张“大皮”之间的脱节。这就是所设计的管理体系与实际被执行的管理体系之间的脱节,即所谓的蓝图和现实之间的脱节。简言之,就是业务人员不按所规定的流程进行工作。要避免这两张皮之间的脱节,一般来说只有两种解决方案。其一是建立业务流程合规审核制度;其二是通过管理信息化来固化业务流程。第一种方法需要人来执行,可以在统一的业务流程管理平台上设计出整体的流程合规审核制度,以一定频率和周期不断地对流程中关键的节点进行合规检查,并出具流程合规审核的风险报告。这种做法有点类似ISO9001中所规定的内审制度。第二种方法是目前的趋势,即用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来固化流程,这种方式还可以提升流程的效率甚至带来流程的创新。

但对于管理信息化来说,有一点我们必须看到,由于信息化系统不是万能的,所以真正在系统中跑的流程往往是企业流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所以在进行诸如ERP项目的实施中经常可以听到“这个业务是否要进系统这样的问题”。另外,对于企业一个端到端的业务流程来说,可能会用到ERP、CRM、OA等各种信息化管理系统。所以,在通过信息化技术实施流程固化时,如果做得不好甚至可能反而直接造成“两张皮”。即所设计的流程与信息化系统中跑的流程不一致。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也很朴素,即实施信息化时虽然理论上是按所设计的业务流程进行系统的开发或配置,但由于流程管理平台上所设计的流程不能直接导成可用的系统,因此在进行系统建设时,如需修改流程,项目组成员往往会直接在系统中改,而忘了到流程管理平台上进行修正。久而久之,系统内的流程又没有人能讲清楚了,“两张皮”又随之产生了。要避免上述问题,到目前为止,最具可操作性的方法是在进行系统测试验收时,必须坚持由统一的信息化的业务流程管理平台产生流程测试计划,并严格按照此测试计划对系统进行验收。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所设计的流程与系统中所跑流程的一致性。当然,还有一种更先进的做法是实现信息化的流程管理平台与信息化的管理系统间的集成,目前IDS Scheer已实现了ARIS流程管理平台与SAP系统间的集成。

基于柔性的企业知识管理平台设计 篇6

[关键词] 知识管理 柔性 企业知识管理平台

一、引言

随着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及知识对企业重要性的日益凸现,知识管理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Wiig(1986)首次提出KM并定义为“为最大化企业知识相关的效率及知识资产的回报,企业系统地、显性地、审慎地建立、更新与应用知识的过程”。但知识管理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研究和应用的探索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忽视了对企业知识管理过程内部环境的规划建设,使得企业缺乏有利于知识管理生存发展的土壤;二是缺乏对企业指IT技术环境的统一规划,使得各部门各自为政,从而导致企业在进行知识获取、传播、共享、创新时缺乏统一的基础。因此,如何增加企业知识管理平台的灵活性,便成为本文研究的主题。

二、柔性的概念及企业知识管理平台的柔性分析

1.柔性的概念

Mandelbaum等人将柔性定义为有效地响应变化的环境的能力;EdFrazelle认为是一种能快速而并以合适的成本响应变化的能力。学者李必强教授则定义为应变能力和缓冲能力。上述几个代表概念都把柔性看作是企业处理变化和不确定性的一种能力。根据这种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复杂程度,本文把企业应付变化的方法分为三种,减少和缓冲变化的方法、适应变化的方法和制造变化的方法。而企业对三种方法的应用则需要相应的三种能力,分别是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2.传统的知识管理平台

随着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并开始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企业知识的管理。但传统的知识管理平台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缺点:

一是缺乏对企业内部环境的考虑,企业知识管理是理念和技术相融合的产物,但传统平台仅强调了技术属性而忽略了社会属性。二是传统平台仅仅把知识管理的平台限定在一个计算机系统,缺乏可扩展性。三是传统平台没有真正起到一个平台的作用,只是做了一个集成现有知识应用的工作;也不能成为企业员工的工作平台。四是平台构建多是由企业的信息部门来完成,这样就不能从企业的整体角度来创建企业知识管理的依托平台。

所以,本文认为企业建设知识管理平台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系统,还应该包括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应变与处理能力,即增加知识管理平台的柔性。

3.知识管理平台的柔性分析

(1)企业知识管理平台的内部柔性

企业知识管理的内部柔性是平台设计的关键,其内容包括组织结构柔性、企业文化柔性和人力资源柔性等方面。首先,企业传统的金字塔型组织机构尽管具有效率高、便于指挥的优点,但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较弱。其次,培育柔性的企业文化就要逐步改变企业传统的文化氛围,创造一种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传播、共享、创新的企业文化。最后,实现人力资源的柔性配置,就要计算当前岗位与该岗位个体知识的不匹配程度、计算当前配置模式的整体不匹配程度、各岗位的冗余度和各个体的多样化程度。通常计算岗位配置的冗余度及个体岗位多样性的算法为:

①对所有岗位各分配一个空集合:

②遍历所有岗位,从到

③对岗位,遍历所有的个体(到),如果个体与岗位完全匹配,则

④令维向量表示岗位配置的冗余度向量,令

⑤初始化维向量,表示每个个体的岗位多样性向量

⑥遍历所有的个体(到)

⑦对每个个体,遍历所有的,若,则

根据以上算法,若冗余度分量>1,说明该岗位有储备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流动对业务处理的影响将被这种缓冲所消减。如果重要岗位的该植较小,则人力资源策略应着手培养或招聘该岗位储备人才。

(2)企业知识管理平台的技术柔性

企业知识管理平台的技术柔性包括三个方面:技术基础设施柔性、应用信息系統柔性及数据/信息过程柔性。因此,企业全面知识管理所需的技术环境的柔性包括:IT基础设施的柔性、知识应用的柔性及知识过程的柔性三个方面。

①知识应用的柔性包括知识应用之间能够无障碍的互访、不同应用之间能够协同工作和知识应用构建的便利性、统一性。②知识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取、知识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使用和保存、知识的开发与创新。知识过程的柔性就是要强调知识获取的便利性;知识传播与知识共享的无障碍性;知识使用的协同性;知识保存的一致性。③IT基础设施的柔性主要是指技术基础设施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主要涉及的是企业内网络的建设,硬件设备方面的柔性等。

三、企业知识管理平台的柔性设计

给予柔性的企业知识管理平台应该包括两方面:内环境和技术环境。内环境包括企业组织、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方面。技术环境包括统一的知识构架层、功能层、个性化知识门户层。统一的知识构架是为了实现逻辑上统一的企业知识库,功能层包括存储功能,知识流程管理,用户管理。个性化知识门户提供企业知识管理技术环境的统一入口,是企业员工的工作平台。

图基于柔性的企业知识管理平台

企业知识管理平台是内环境和技术环境有机结合整体。内环境对技术环境的各个层次具有公共的支撑意义,为了保障和维持技术环境的效率和有效性,必须要建设和培育适应企业全面知识管理的内环境。反之,有效的技术环境又可以促进合适的企业内环境的培育。如上所述,本文提出的基于柔性的企业知识管理平台如图所示。

四、基于柔性的企业知识管理平台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知识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加强企业的知识管理并构建基于柔性的知识管理平台,对于提高企业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基于柔性的企业知识管理平台是企业进行全面知识管理的基础,其在企业中的核心地位,是其他企业知识应用系统的协同工作的基础,是企业进行知识发现、知识应用、知识传播、知识共享的基础。

2.提升企业快速响应动态环境变化的能力。构建了柔性的企业知识管理平台之后,企业的内环境和技术环境是一个有利于知识管理的柔性内环境和柔性技术环境,能够适应内外环境快速变化。

3.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柔性企业知识管理平台整合企业的知识资源,为知识共享、知识挖掘提供了统一的平台,有助于发现新思想和培育新思维。另一方面,企业知识管理平台提供企业的适应和创新能力使得企业的运营与动态环境相匹配,为企业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立足提供了保证。

因此,基于柔性的企业知识管理平台设计为企业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为企业有效开展知识管理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Karl M, Wigg. What Future Knowledge Management Users May Expert [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1999, 3(2):155-165

[2]Mandelbaum, M., and Brill, P.H., Examples of measurement of flexibility and adaptively in manufacturing systems. J. Prod. Res., 1994, Vol132, No.6, pp1421-1430

[3]Gilbert Probst, Managing Knowledge: Building Blocks For Success, John Wiley &Sons Ltd, 1999

[4]李必强:企业生产组织的均衡性与弹性[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5]李颖:柔性管理——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模式[J].商业时代,2006(1)

构建企业级知识管理平台的研究 篇7

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得知识管理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知识管理的研究已经从纯粹的理论走向了现实的应用。目前, 知识管理不仅被应用到企业, 而且也应用到诸如教育、电子商务等领域[1]。现代企业概念上的知识管理的发展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 很多针对从业人员的关于知识管理的书籍对知识管理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2,3]。

知识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模式, 将知识视同资产进行管理, 着重于收集、规划、索引、散布等在企业信息系统中的知识[4]。哈佛大学教授Hansen和Nohria根据知识管理应用实践提出两种管理模式:Codification模式和Personalization模式[5]。英国学者Rowley认为知识管理是在组织实际目标下探究和发展组织的知识, 管理的对象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Rowley也主张构建共享知识管理平台, 以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6]。

本文根据实践, 提出面向企业知识管理现状的知识管理平台的概念, 并运用到实践中加以论证。

1 企业级知识管理平台的现状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它在企业内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支撑着整个企业高效快速地运转, 最突出的表现为各种IT系统在企业内的建立和使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很多IT系统已经运作成熟, 在企业内部形成几足鼎立的局面, 各自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 存放在各自的系统中, 共同完成对企业运营管理的支撑。

1.1 现状描述

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内部的IT系统少则几个, 多达几十个, 各个系统支撑企业某一方面的运转, 各系统有自己的知识库, 将系统运行以及相应的业务知识积累沉淀下来, 见图1。

各系统本身的知识库有自己的一套知识获取模式、知识分类体系及权限管理模式, 企业各方面的知识分散在各个系统内, 为各个系统所用, 本系统使用人员对其他系统的知识没有途径了解, 也没有方式可以贡献出自己的知识供其他系统使用者使用。这种分散知识库建设对于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造成了相当大的障碍, 知识得不到充分共享, 知识价值也就没得到充分的利用。

嵌入各系统的知识管理平台是系统附属的一个模块,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平台, 因此将其称之为“知识库”可能更为合理。这种知识管理平台有3个特点:知识本身比较单一, 仅是企业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 面比较窄;因为是大系统的模块, 因此平台建设本身不是非常完备, 功能也比较单一;知识应用单一, 仅有简单的知识查阅, 知识没有得到转移, 也就无法共享, 知识间相互联系无法体现, 价值也就不会充分的发挥出来。

1.2 构建知识管理平台的必要性

总而言之, 目前企业知识管理平台建设现状可总结为:知识面窄、系统功能单一、知识应用单一, 知识缺乏互通的途径, 降低了多部门协作共同完成某项工作的效率。图1中, 知识库在企业各个IT系统中的存在已经形成了“知识孤岛”, 知识库之间没有任何的知识流通通道, 各自为政、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 阻碍了企业运作效率和发展的速度。构建一个更加开放、更利于共享知识的管理平台是企业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找到一个打破知识孤岛, 同时能最大限度节省投资的合理途径将是企业知识管理平台建设的基本原则。

2 企业级知识管理平台 (EKMP)

针对知识面窄、知识应用单一的问题, 设法将企业所有的知识以某种逻辑组织起来, 以某种形式集中存放, 构建大而全的知识库, 使孤立系统的知识得到充分延伸,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类似数据挖掘的工作, 进行知识挖掘, 进而拓展知识的应用程度, 使知识增值;针对系统功能单一的问题, 设法建设一个知识中心管理平台, 类似CPU (中央处理器) 的功能, 将各个系统中的知识集中分发、集中调度, 打通知识流通通道, 加快知识转移, 快速准确定位知识、统计知识热点等功能将得以极大丰富。

企业级知识管理平台 (EKMP:knowledge management platformforenterprise) 致力于解决目前企业知识管理建设现状的问题, 它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库, 也并非一个普通的知识管理系统 (KMS) , 它是一个对全企业知识集中组织、集中调度、集中应用的管理平台, 拥有知识库的组织存放知识功能, 也有知识管理系统的权限管理、系统管理、统计管理功能, 还有协作调度各系统知识的功能。EKMP核心理念是管理。如何将各系统中的知识组织、调度, 管理它们的流向, 打通知识流转的各环节是EKMP的主要工作。它兼具知识库和KMS的一般功能, 又拓展丰富了它们的内涵, 是企业知识的中央控制管理平台, 即企业知识的CPU。

EKMP有两种结构, 分别阐述如下。

2.1 分布式结构平台———DEKMP

分布式企业级知识管理平台 (DEKMP) 在整个平台物理和逻辑上呈星型状态分布, 核心功能是收集分发各系统中的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建设, 也拥有自己的知识库, 与各系统之间建有知识通道, 知识在此通道中流入DEKMP进行分发流转, 如图2所示。

通道都是双向的, 知识被分别存储在不同的系统中, 保持原有的物理分散的形式, 由DEKMP负责控制知识在通道中的转移, 通过DEKMP逻辑上集中了分散在各个系统中的知识, 通过其中央控制功能来达到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全员共享。

各知识库在DEKMP平台中建立相应的索引, 当有新知识加入知识库或者有老知识失效被清除出知识库时, 通过知识通道新建或删除索引, 及时同步更新。当A系统用户需要查看K系统中某种知识时, 可以使用两种方法实现:一是如果用户明确知道需要查找的知识在K系统中, 则可以通过连接DEKMP的通道向平台发起请求, DEKMP根据请求内容分析定位到K系统, 利用通道从K系统中找到相关知识展示给A系统用户;二是如果用户非明确知道知识在哪个系统中 (此种情况占绝大部分) , 则利用通道向DEKMP发起请求, 平台利用关键字在索引库中定位所需知识来源, 让用户自行决定哪些知识对其有价值, 而后通过索引定位到K系统知识库中, 展示知识给A系统用户查阅。如图3所示。

2.2 集中式结构平台———CEKMP

集中式企业级知识管理平台 (CEKMP) 在物理和逻辑上呈集中状态, 各系统中的知识库不再组织存储知识, 所有知识集中组织存放在CEKMP中, 各知识库仅仅提供两项功能, 其一是展示知识给用户看, 其二是提供收集知识的入口。其结构与DEKMP相比, 平台周边不再是各系统的知识库, 而仅仅是CEKMP的入口, 负责展示和收集知识, 各系统内嵌的知识管理模块称之为“虚知识库”。如图4所示。

CEKMP的大知识库中集中存储了整个企业的知识 (而非各知识库的索引) , 当A系统用户需要查阅知识时, 不管此知识是否和本系统相关, 都要通过通道和CEKMP建立联系, 在平台的大知识库中取得知识返回展示给用户;当需要共享其他系统的知识时, 也仅仅需要在大知识库中查阅, 通过通道展示给用户。如图5所示。

根据实际需求, 可以制定一套与CEKMP相配合的知识管理模块标准, 每个已建、在建、将建的IT系统, 根据标准改造或新建内嵌虚知识库, 而不必关心知识管理模块和系统整合的问题, 从而也减少了新建IT系统的成本。

2.3 两种EKMP平台的比较

EKMP平台是根据企业知识管理建设现状提出的, 目的是为了打破“知识孤岛”, 建立合理的知识流转途径, 是企业知识得以充分共享利用。它有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结构, 即CEKMP和DEKMP, 两种结构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和各IT系统建立双向的知识通道, 区别在于知识组织存放的位置以及带来的知识共享流程的变化。两种结构各有优缺点:DEKMP对现有系统的改造较小, 但知识共享流程相对较长, 降低了的同时对知识通道的压力相对较大;CEKMP对现有系统知识库改造相对较大, 但知识共享流程短, 效率高, 对通道的压力相对小, 另外可以节省后续IT系统建设对知识管理模块的投资, 由于CEKMP的知识是集中存放的, 因此相对来说知识价值的再次挖掘实现难度比DEKMP要简单一些。其比较见表1。

3 江苏电信企业级知识管理平台

江苏电信IT系统繁多, 各系统均有自己的知识管理模块, 根据前期调研, 以10000号系统的知识管理模块为切入点, 采用CEKMP结构模式, 建立集中式企业级知识管理平台, 第一阶段将10000号客服知识纳入CEKMP平台管理, 对各部门的业务知识在平台上达到共享;第二阶段将制定标准的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对外接口, 向其他IT系统提供知识查阅展现的入口;第三阶段协调其他IT系统改造内嵌知识管理模块, 提供标准的知识录入XML接口, 达到集中管理全企业知识的目的。3个阶段以3期工程实施, 一期工程已经完毕, 已经将10000号客服知识组织存储在CEKMP平台中, 二期工程已接近尾声, 提供了对外展示知识的标准接口, 同时将存储和展示在结构上面做了分离, 为三期收集各系统知识打下了基础。

通过CEKMP平台前两期工程的建设, 江苏电信已经初步形成省集中的知识管理平台, 前端业务知识已达到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从而共享的局面, 知识流转通道已经做到单向打通, 即CEKMP平台向其他IT系统已经能够提供知识, 待三期工程结束, 将构建起整个江苏电信集中的企业级知识管理平台, 各系统的知识将集中存放于CEKMP平台中, 知识流转通道得到双向打通, 整个企业知识得到全面共享。

4 结束语

构建企业级知识管理平台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必然举措, EKMP正是针对企业系统建设现状提出的, 建立企业知识的协同平台, 完全开放式的全员共享企业知识, 它为知识的再利用和知识价值的发掘打下了一定的基础。EKMP的两种结构模式, 各有优缺点, 不同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现状采取不同的模式。另外, 在实施过程中, 由于需要依靠知识通道连接企业几乎所有的IT系统, 因此对通道的设计及压力需做重点考虑。CEKMP中大知识库内全企业的知识组织是平台研究的一个方向, 对于目前采用的XML接口作为通道的实际应用效果还需更多系统接入的验证, 同时大容量高效率知识通道的研究也是今后丰富EKMP平台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FUIRST F, M.LECLERE, F.TRICHET.Ont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al knowledge management:a formalization of projectivegeometry[J].AnnalsofMathematicsand ArtificialIn-telligence, 2003 (38) :65-89.

[2]DAVENPORTTH, PRUSAK L.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M].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3]NONAKA I, HIROTAKE T.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

[4]王震威.企业知识管理系统[J].计算机工程, 2005, 31 (增刊1) :162-164.

[5]LI S J.Discussion on selec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model in agriculture[J].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In Agriculture, 2003, 5:49-52.

平台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篇8

关键词:企业绩效管理,商务智能,BPM-BI的框架,平衡计分卡,数字仪表板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顾客需求多样化、个性化,信息变化频率加快,竞争范围和激烈程度日益加大,传统意义上通过历史性数据的分析来帮助企业进行决策支持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大家公认,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取决于企业经营战略的正确制定和成功执行。早在2004年,Matteo Golfarelli在《除了数据仓库:什么是商业智能未来?》一文中预言,BPM将成为新一代BI技术应用的标志[1]。企业绩效管理(BPM)能够使组织有效地监测、控制和管理战略举措的实施。”[2]Gartner公司副总裁兼总经理伊恩伯特伦指出“BI战略投资有依然强劲的迹象,这个市场依然强劲,因为占主导地位的供应商继续把商业智能分析和绩效管理作为他们的中心要旨”[3]。本文的目的是使企业了解新一代BPM-BI的架构组成及其潜在的价值,主要从信息资源集成角度揭示基于BI平台的企业绩效管理的管理效益和系统功能实施策略。

1 BPM发展背景

提起绩效管理,大家并不陌生,企业管理者会声称已经执行很多年了,但是大多数组织并没有把绩效管理与核心战略和技术架构进行整合,驱动组织所有的部门实施战略目标(Sana Mojdeh)[4]。传统的绩效管理以财务指标为主,关注事后企业目标考核、员工的绩效考核,主要表现为绩效评价体系只提供了有限的信息,如财务报表数据,反映数据不全面。一方面这些信息只反映过去的业绩,并不能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获利能力做出评价;另一方面这些信息只反映出结果,不能实时挖掘导致结果的驱动因素,更为重要的是不能实时监控分析企业关键运营指标,不能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与管理运营体系的有机融合。

HyperioN (Oracle)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推出早期的企业绩效管理软件,主要以财务数据指标管理为主。1990年以来,IT技术引入企业管理,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新IT技术相结合,商业智能和客户关系管理也有所改善;随着事态发展,产生了一个提高规划、报告和业务分析的综合方法,这就是企业绩效管理、企业战略规划整体解决方案。2001年,Gartner公司提出了企业绩效管理(Business Performance Management,BPM)的概念,其他公司称之为Corporat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CPM)或者Enterpris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EPM)[5]。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企业绩效管理总结出不同的定义。综合各家观点,本文把企业绩效管理(BPM)定义为:企业绩效管理是构建一套自动化系统,帮助企业评价和优化企业运行和控制,进而帮助企业发现和建立新的商业机会。从众多的实践经验来看,它包含自动化、业务分析方法论、流程系统框架,目的是帮助管理者准确掌握企业运营的真实状况,提升企业绩效。企业绩效管理的主要特征包括完整的一体化、自动化数据处理、支持协作、深度分析和关注异常数据。

企业绩效管理把企业看作一个整体,把商务智能中的查询、报表和分析功能以及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周期统一起来。类似于发动机与汽车之间的关系,商业智能作为“发动机”提供动力,而绩效管理软件则类似于汽车的方向盘、刹车和变速箱,通过整体的集成,把商务智能的动力发挥出来[6]。

2 BI商务智能的应用

基于计算机的商业智能系统出现大概接近四十年,该术语将取代决策支持系统、经理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7]。随着每一次新的更新换代,企业的事务处理日益复杂,BI计算和分析需求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也更加成熟。

商务智能BI是一种涉及企业客户、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合作伙伴和企业内部业务的知识,主要功能是改善决策过程的时效性和质量。BI系统包括一些IT应用系统和工具,支持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商务智能。商务智能系统的战略和竞争机会包括企业绩效管理、优化客户关系、监控业务活动以及传统的决策支持功能,保证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形式为管理决策者提供行动信息和知识。目前,商业智能已经成为一种战略举措,是首席信息官和企业领导人公认的推动企业绩效和创新的工具[8]。关注外部竞争环境的商务智能被称作竞争情报(CI),一些学者将竞争情报看作商务智能系统中的一个特殊分支[9]。

信息时代的绩效管理是商务智能技术衍生出来得一个特定的应用模式。企业绩效管理是商务智能在业务领域的具体应用,在企业管理各层次中每个工作者将有权使用适合他们工作职责的BI和绩效管理,企业经营目标自上而下,层层展开;企业绩效,自下而上,层层保证,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如图1所示。战略管理层制定战略目标和关键绩效指标,跟踪战略进展,预警经营风险;中层管理分解战略目标,分析目标的可行性和需要的资源以及实现的方式,并实时监控业务进展,及时调整偏差;业务层负责目标细分落实、具体事务操作、日常监控及报告处理。

目前,企业对商务智能的认识由感性逐步走向理性,注意力从数据驱动转向业务驱动,从关注技术转向关注应用,从关注工具转向关注工具产生的绩效[7]。关注绩效的BI近几年来由于仪表盘工具强大的功能支持,使业务分析的结果呈现都实现了可视化。Information Builders公司的商务智能产品解决方案就有战略仪表盘、分析仪表盘、移动仪表盘、操作性仪表盘等。其中,战略仪表盘使用数据可视化、数据集成和视觉设计技术来展示关键业务指标。专业化视觉设计和感知技术的使用能够使管理人员集中注意力,提高竞争优势,确保管理人员能够记得战略异常和决策过程[10],如图2所示。

3 基于BP平台的BPM-BI架构

新型的绩效管理是一个全局的、无处不在的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基于商务智能平台,能够提供整合信息,是创建绩效目标问责的组织管理综合平台。图3展示一个新型的BPM设计框架,该架构以Information Builders公司敏捷信息解决方案的WebFOCUS BI (商业智能)平台为原型[10],分为4个部分组成:信息集成层、分析应用层、绩效管理层、用户访问层。系统采用B/S三层体系模式,以Intranet/Internet作为信息平台,将数据仓库放入Web环境中,运用Web技术作为信息传递机制。核心技术包括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联机分析处理等。该架构方便用户进行改善和提高,并可以直接与其他管理系统集成来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

3.1 信息集成层

信息集成层位于框架的最底层,关联着四个部分:数据的来源,平台集成框架及技术支持,动态数据仓库和规则库、模型库、知识库。信息集成层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实时业务数据库、ERP、SCM、CRM及Internet等其他数据库。另外,全面的基于BI的绩效管理需要广泛整合信息来源,比如集成协调环境(ICE)的数据、风险防范和预警管理(ERM)的数据,以及传统的数据资源(WORD,EXCEL,FDP,DBASE)。BPM-BI平台集成技术工具包括面向服务的架构(SOA),数据的清洗、传输和装载(ETL),元数据管理(MDM),改变数据获取技术(CDC)等。

3.1.1 集成协调环境(ICE)

集成协调环境(ICE)是现代虚拟团队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彼此协调工作的环境,由专业化的ICE软件和基础协作系统支持。现代企业中所做的几乎每件事都是在团队环境下完成的,因此改善团队的合作能提高生产力和竞争优势。集成协调环境支持技术包括:协同软件、即时消息、到场提醒、端对端软件、工作流系统、文件管理系统、远程会议、录像会议、知识管理和社会网络[8]。社会网络系统是集成协调环境的一个新的形式。通过集成协调环境不仅使企业积累和获得意想不到的信息,而且可以实现组织成员之间(包括供应商、顾客)进行良好的沟通。

3.1.2 企业风险管理(ERM)

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企业风险一般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黄丽虹指出,当代意义上的企业风险管理,已经不仅仅是关心企业操作层面的风险,而是关注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有着保值与增值功能的企业整体化风险管理,也就是说风险管理在向整体性和战略性过程进化[11]。不难看出,企业风险管理在关注战略目标、工作流程和IT实施方法上与绩效管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在BPM-BI架构中引入企业风险管理,已是众多BI供应商的共识。Hyperion Information Builders、Spider Strategies、IBM等多家公司在新版企业绩效管理软件中融入了ERM,因此具备监控分析的预警功能,起到了防范风险作用。监控分析的核心技术是商务智能,关键技术包括数据仓库、数据集市和数据挖掘;主要商务智能工具包括平衡计分卡、数字仪表板等。

3.1.3 集成技术

为了实现“一切都应该在一起工作”和敏捷实时的信息服务目标,BPM-BI的平台架构集成了多项商务智能的核心技术,传统的商务智能技术有数据仓库、数据集市、元数据和元数据管理(MDM),对应面向主题应用和多种异构数据源时,还需要进行数据抽取(E)、数据转换(T)、数据清洗(C)和数据装载(L)等技术处理。

由于商务决策需要更多的实时信息,尤其是源于业务系统的信息,于是产生了企业信息集成技术EII。在面对海量信息时,EII和ETL这两种技术影响数据提取的速度,实时的ETL+变化数据捕获(CDC)技术的采用可以弥补现有的数据集成解决方案在速度方面的延迟。

EII、CDC和通常的ETL的技术组合使用,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提供了实时的商业环境所需的快速决策和行动,以配合不断变化的环境;从技术角度来看,它提供了一种在大容量数据中捕捉和传播信息的机制,以便业务系统的收益最大化。目前SAS Data Integration Studio 4.2 (数据整合工作室)正同多家软件供应商合作,如DB2和Oracle、Attunity、GoldenGate共同研发CDC技术的应用[12]。

3.1.4 面向服务的架构(SOA)

虽然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但它可以使企业对业务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利用对现有的应用程序和应用基础结构(Application Infrastructure)的投资来解决新的业务需求,为客户,商业伙伴以及供应商提供新的互动渠道,并呈现一个可以支持有机业务(Organic Business)的构架。

BPM-BI平台架构集成了众多不同操作系统、不同开发平台的数据源(如图3),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基础资源集中使用,增强系统稳定性和可维护性;优化业务流程,加快系统运行和响应速度;简化接口及系统集成的难度;不同开发平台的模块可以包装为统一标准的服务,可以重复调用,降低开发成本,从而满足E-Commerce、ERP、CRM、SCM、OA、数据库、数据仓库等重要系统之间无缝共享和交换数据的需要。

3.2 分析应用层

分析应用层采用BI系统基本的分析工具有:在线分析处理OLAP,数据挖掘Data-mining和即席分析Ad hoc queries,等等。数据挖掘是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学等技术,高度自动化地分析数据,进行归纳性推理,从大型数据源中提取可信的、新颖的、有效的、人们感兴趣的、能使人理解的知识的高级处理过程。数据挖掘技术不仅从各种数据库中挖掘信息,还可以从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以及Web资源中挖掘知识。数据挖掘工具有多维分析工具(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统计分析工具(Statistical Tools)、查询与报表工具(Query-andReporting)和智能代理(Intelligence Agents)[8]。常用的Web数据挖掘方法是文本挖掘法,包括:Web使用模式挖掘、Web结构挖掘和Web内容挖掘等。采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让数据挖掘智能化,从内部信息源和资源丰富的互联网上挖掘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等信息,从而大大降低了人力采集带来的法律问题、成本问题以及信息的及时性问题。

功能强大的分析应用层是BPM-BI平台架构智能化实现的重要保证,它不仅能够发现企业内外部各种信息资源中蕴含的知识,也是绩效管理监测控制信息指标产生的根本,同时,提供业务系统进程异常、战略规划实施预警报告信息的追溯。例如,企业绩效管理还应具备例外分析的功能,用户自定义一些关键绩效指标的临界阀值,一旦业务绩效出现任何问,题关键绩效指标达到警戒阀值,系统就会自动分析比较,挖掘出可能的原因并及时预警,通知相关的负责人采取措施进行调整[13]。

3.3 企业绩效管理层

企业绩效管理层是采用领先的BI技术具体实现绩效管理方法体系的环节。该层主要应用的BI技术有数字仪表板;这里绩效管理方法体系主要包括平衡计分卡、关键性能指标、六西格玛Six Sigma等。

3.3.1 平衡计分卡+KIP

平衡计分卡自创立以来,在国际上,特别是在美国和欧洲,很快引起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浓厚兴趣。平衡计分卡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75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工具之一。1992年,卡普兰和他的合作者大卫·诺顿发表了《平衡计分卡:驱动业绩的评价指标》一文,标志着平衡计分卡的诞生[14]。该方法的主旨是:企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化的平衡过程,不再仅仅追求利润,而是一个向客户、股东、员工、社区乃至社会提供价值的主体,追求财务、客户、内部流程以及组织学习和成长的四维平衡成为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15]。

构建平衡计分卡其中的重要环节是KPIs资料收集与衡量。关键绩效指标(KPI)体系是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设计乃至战略管理的依据[16]。图4描述的是微软平衡记分卡架构组成及工作流程。

问题:企业实施平衡计分卡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从实践来看,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但并不是一个“易用”的工具。平衡计分卡的编制和实施涉及大量的关键业绩指标的取得和分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一般要通过管理软件来辅助实现。当组织战略或结构变更的时候,平衡计分卡也应当随之重新调整。同时;保持平衡计分卡实时更新与有效,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解决:基于BPM-BI平台架构的绩效管理,在BI技术支持下解决了BSC+KPI实施难度较大等问题,销售、采购、产品制造和财务的关键绩效业务指标通过BI技术工具获取和分析。在这里,计分卡是一个应用程序或用户定制界面,帮助企业实时了解组织的绩效,通过理解、优化和调整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员工之间的关系,管理、优化和调整企业的业务流程,并且提供内部和行业标准,目的是帮助个人理解自己对企业战略经营目标的贡献。

3.3.2 数字仪表板

数字仪表板是企业绩效管理(BPM)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仪表板是一个图形显示工具,用仪表、交通信号灯和图表等形式显示数据信息[17],就像汽车的仪表盘,有刻度、有指针,使信息表现更直观,适合信息的交流与分享。仪表板有一些基本的控制旋钮,允许用户自定义,通过关键绩效指标(KPI)的性能调整,提供反馈、协作和监测等功能。不管组织是选择实施绩效管理的战略还是实施绩效管理战术行动方案,数字仪表板能够提供基础保障,使组织更有效地调整其战略实施与企业经营战略保持一致,帮助企业利用信息分析达到既定目标。实现这些功能,数字仪表板需要具备溯源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预测分析和部门分析等等能力。

所谓绩效管理仪表板,通常是指包含平衡计分卡的关键性能指标的仪表板,以绩效管理为中心,通过企业应用整合,解决了部门之间的壁垒;更为广泛的绩效管理仪表板将联合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外联仪表板,共享数据和KPIs,使企业能够更有效地配合执行他们的联合战略。针对外联仪表板的趋势,Gartner公司指出,组织之间成功的合作“必须共同定义关键指标以加强企业间的双赢”[18]。

4 分析和结论

BPM消除了企业战略和战略执行之间的隔阂问题,它的目的是想让公司的每个人都朝同一个方向努力。事实上,BPM不是口号、陈腔滥调或技术,它是一种企业管理实践应用,利用及时、准确的信息从根本上对企业管理实践实施监测,以便对组织的绩效进行有效沟通、理解和控制。

商务智能技术是企业绩效管理的技术基础,对各种管理应用程序生成的企业数据进行分析,帮助管理者认识企业和市场的现状,从而辅助用户决策,深刻洞察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企业绩效管理是商务智能的高级应用,让用户深入预见企业未来的经营方向,制定正确的战略。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将整合全员的绩效管理,也就是说,在企业管理各层次中每个工作者将有权使用适合他们工作职责的基于BI的绩效管理。虽然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是一个综合各种方法、流程和指标调整满足企业信息需求的系统,但是,作为企业BI应用的重点,一个BPM解决方案只有融入系统中才会真正有效。这就是BI至关重要作用的关键。BPM代表了企业BI战略部署,BI应用作为企业综合战略的组成部分,可以提供企业有效地嵌入BPM的环境。BPM-BI框架可以使组织充分地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和现有技术投资,实现基本操作的数据源和数据仓库(或集市)的直接连接。这意味着IT需要具备多元数据源、多元应用访问权限和集成的能力;另外还需要一种公用数据模型,作用于企业所有的数据源,具有解决复杂的多元元数据的定义功能、提供元数据一致性功能和KPI定义的功能。

BPM-BI框架中的数字仪表板具有调整、可视化和协作功能,提供一个全面的、单一的数据视图,兼容不同系统,跨部门、跨企业、跨区域进行运营管理和共同协作;通过提供关键绩效指标、或者提供联合问题决策,来共享知识信息;以绩效管理为中心仪表板满足了组织需求,通过事前控制和人为控制支持实践运作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因此,基于BPM-BI框架,企业绩效管理的管理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改善沟通。BPM提供给高层主管一种有效的战略沟通机制,以期望管理人员和组织各个层面的员工根据公司战略目标和目的规划模型和绩效指标,进行细致全面的沟通。

二是增进协调。BPM能够改善提高组织内部各业务单位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保证部门之间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消除“信息孤岛”,有效避免部门单独行动和资源的隐匿。

三是促进合作。BPM提倡思想和信息双向的交流,包括机构内部不同层面间垂直和同一水平各部门之间的协作。

四是加强控制。BPM能够使员工不断地调整计划,及时地修改或改进业务操作,以便提供给决策者最新市场情况的信息,或者是企业内部业务操作的现状和信息。

平台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篇9

现代通常所说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是指以Internet为基础的互联网技术和以WAP通信协议为基础的无线互联技术以及两者的综合利用为手段的连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商流并为相关经营活动提供预测决策和控制等参考手段和依据的管理中心, 其基本构成一般包括三层结构, 即人机交互的界面、业务逻辑层以及底层业务数据库。信息化管理平台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支撑能够为企业的各项日常管理和商业模式的智能化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为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以及管理水平的持续改善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基本内涵构成及其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客观上要求企业管理中进行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思考和着手: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基准和参考进行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的总体规划布局和全面统筹, 把对于企业各项业务环节和流程的信息化重塑作为信息化平台构建的基础和前提, 信息化管理平台架构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其对于需求变化的弹性和延展性, 同时优化信息平台底层数据库规划化接口设计为跨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和综合处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些问题构成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的主要内容和领域。

2 目前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中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企业管理中对于信息化技术及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利用。主要始于2003年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推广和成长以及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的商务模式的兴起。据统计2003~2010年期间我国企业着手进行信息化改造的企业数量年均增长幅度达到了11.3%, 企业信息化平台搭建过程中所覆盖的企业各项管理环节和领域在2010年底平均达到了37.7%, 接近了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2004年的水平, 同时数据也显示, 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的贡献率该期间平均达到了18.3%, 投入产出比平均也实现了1:9.4的中位水平, 同时也带动了企业各项管理水平和管理思想的飞跃。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和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和制约, 归纳总结起来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中由于缺乏对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和长远布局规划的高度和层次的关注, 使得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设计和框架布局缺乏对战略实现的支持力度和全局的统筹, 信息化平台构建和实施对于企业深层次发展和管理水平的可持续提升的作用受到一定限制。据一份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平台构建中发展战略关注方面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 2003~2010年期间进行信息化平台构建的企业中平均约有17.8%不到的比例把企业的发展战略融入到了信息平台的构建之中, 即使在这一少部分比例的企业之中其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实施对企业发展战略实现的贡献率平均不到20%, 同时数据也显示, 该期间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实施和开展并未给企业管理水平带来明显的促进作用, 其相关系数仅为0.24, 呈现较弱的正相关关系。

第二,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中由于缺乏对于企业业务流程和关键环节进行信息化的重新塑造和调整, 使得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及其具体实施缺少了这个基础和前提的铺垫而影响了其总体设计水平和实施效果。据一份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平台构建中业务流程信息化塑造方面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 2005~2010年期间开展信息化平台构建的企业中平均约有超过45%的企业没有事先对企业的各项业务流程和关键环节进行围绕着信息化而进行重新塑造和再定义工作, 当信息平台投入运行滞后约有34.7%的问题来自于业务流程的阻塞和不畅通, 直到2010年第3~4季度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中才有67%的企业给予了关键业务流程和环节进行了重新定义和优化调整。

第三,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中由于缺乏对于市场需求变化所引起的企业业务变更和运作流程更新要求的充分重视和适当预测, 使得信息管理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相对于市场需求变化而引起的组织变更缺乏弹性, 其延展性和扩充能力不足。据一份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平台构建中系统架构扩展性方面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 截至到2010年底我国拥有独立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企业中其平均可扩展性不足其系统总规模的35.3%, 而面对市场需求变化导致的业务运作大模块的调整周期一般为1~3个月, 而系统架构的总体调整平均需要2.7个月以上, 这使得约有超过65.4%的因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而导致的系统架构调整工作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 其系统可扩展性是同期国外水平的约1/12.7。

第四,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中由于缺乏对于信息化管理平台底层数据库设计的标准化和统一化, 使得其接口设计对于数据库之间的链接和数据共享的支持力度较低, 数据库之间的数据综合处理和数据挖掘程度较低且成本较大。据一份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平台构建中数据库数据处理方面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 2005~2010年期间实施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企业中其系统底层数据库设计和接口对于资源共享的贡献率不足23.5%, 跨数据库平台的数据流量占全部总数据量的平均比重不超过37.8%, 该两项指标数值与同期欧美国家相比分别低出31.3%和27.9%, 同时数据的综合利用率不足30%, 各数据库平台的数据使用成本是同期国外平均水平的11.4倍。

3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策略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信息化管理平台基本内涵构成及其对于企业管理作用意义和要求的概述, 在分析了目前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中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 结合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理论特别是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实施实践的调查统计分析, 同时参考国外先进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 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我国企业规划和设计信息化管理平台策略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策略中应该对于企业发展战略和长远全局规划在信息化平台设计中的统筹和驾驭地位给予充分的确认和明确, 以发展战略为依据在信息化平台设计中给予充分的体现和倾斜, 从而提高信息化平台构建中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支持和匹配力度。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市场竞争状况等巨大的作用意义客观上要求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和层次去审视和对待其整体规划和设计问题, 并将企业战略进行细分来寻求其用信息化平台来表达和实现的途径, 从根本上来说企业构建信息化平台并向其转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因此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功能设计、模块划分和分布式部署方案等都要服务于这个战略高度。

第二,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策略中应该对于信息平台未来有效运行和流畅操作的企业各项关键业务流程和环节进行符合信息化要求的重新塑造和调整, 建立信息平台与企业业务运作流程并行的双行运作线路和模式并提高两者之间的互动性和相互支持性。从根本上说, 企业由传统管理模式向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转变中具有本质的不同, 这就需要对传统管理模式所依赖的业务运作流程和关键环节进行符合信息化管理平台所要求的信息化改造和重新定义, 并以此为基础来规划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业务运作模式和相关支持配套环节的部署, 同时在大部分情况下两种管理模式还需要并行运行, 这就需要有效地处理其协调问题。

第三,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策略中应该对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所引起的企业业务运作模式的变更给予充分的考虑和关注, 从而增强了信息化管理平台架构设计的延展性和搞笑可扩充性, 从而打造具有相对于变化而言的高弹性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市场需求信息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 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业务运作模式的动态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需要在信息化平台架构设计中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思考, 企业信息化平台的架构不但建立在解决现行问题满足目前业务运作的需要, 也要对于未来可能的市场需求变化所引起的企业业务运作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的变更有所预期和预见, 从而增强整个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于变化的应变能力和容忍度。

第四,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策略中应该对于信息化管理平台底层的数据库架构和接口对于跨数据库平台的数据共享、综合处理以及数据挖掘等提供便利的支持, 以通过对数据库所隐藏的关键商务信息和模式来发掘新的商业机会或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信息化管理平台底层的数据库存储了企业经营管理中大部分的商业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发现问题、探索新知的重要资源, 而在分布式部署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中各底层数据库的产品类型系统架构以及数据库表字段数据类型等都会存在较大差异, 这就为跨数据库平台的数据综合利用和挖掘制造了困难, 这就需要在平台规划阶段数据库的选择和系统分布阶段就做出预期的规划和设想, 以充分使用信息化管理平台中隐藏的有价值的商业信息。

4 结语

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商务领域和商业模式上的成功应用给传统企业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企业信息平台成为信息时代企业管理走向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本文针对目前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的建议和对策: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和全局规划上来看待和统筹其信息管理平台的总体构建和布局, 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必须以对传统企业业务流程和运作环节的信息化重塑作为基础,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架构设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能够满足其多变性需求而进行相应延展和修正, 对于信息化平台底层数据库设计应该规范标准以为数据的综合处理和挖掘提供强有力支持。希望本文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和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郇矢宇, 董渊.企业信息平台设计与实现[J].内蒙古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02) .

[2]任年海, 胡德鹏.基于J2EE企业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时代, 2009 (01) .

[3]傅景琳, 李军.建设企业信息平台的思考[J].科技资讯, 2008 (27) .

平台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篇10

所谓企业标准化,是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搞好生产、管理、技术和营销等各项工作为主要内容,制定、贯彻实施和管理维护标准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企业标准化是一切标准化的支柱和基础,搞好企业标准化对于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施标准化管理,能够把企业生产全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组织起来,使各项工作活动达到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建立起生产、经营的最佳秩序。企业标准体系的构成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技术标准是指重复性的技术事项在一定范围内的统一规定。标准能成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源于标准指定者拥有标准中的技术要素、指标及其衍生的知识产权。它以原创性专利技术为主,通常由一个专利群来支撑,通过对核心技术的控制,很快形成排他性的技术垄断。技术标准研究和管理专家普遍认为,技术标准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技术标准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研发的成果通过一定的途径转化为技术标准,通过技术标准的实施和运用,即以标准化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在技术标准实施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市场的信息和反馈又可以反作用于技术标准的修订改进和科研活动,从而促进技术标准和科技发展。

电力企业每年都有新的技术标准产生,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文章设计了一套针对技术标准管理流程的管理平台,提高了技术标准化的效率,同时也加强了已有技术标准的信息交流。

1 技术标准管理

1.1 技术标准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

在信息资源管理中,用元数据描述信息对象是信息资源组织的有效方法,文章采用元数据方式来描述技术标准信息资源。元数据是对数据进行组织和处理的基础,是用来描述数字化信息资源并确保这些数字化信息资源能够被计算机自动辨析、分解、提取和分析归纳的一种框架或一套编码体系。

对于技术标准文档的信息组织,需要给每个文档定义一个唯一的编号,编号格式如下:Q/○○○/Z XXX—□□□。其中Q代表国家规定的企业标准代号,○代表企业标准代号,Z代表指导性技术文件代号,XXX代表标准顺序号,□代表发布年代号。

1.2 技术标准管理流程

技术标准制修订按照立项→起草→征求意见→送审→报批→发布→实施→复审→修订的流程进行。标准立项包括申请、评审、批准3个基本程序,申请按照管理权限逐级申请,评审和批准由相关部门进行操作。申请通过后,由第一承担单位和参加单位组织人员按要求编写,形成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完成后由业务主管部门或第一承担单位组织征求意见,编写组根据这些意见修改完成送审稿;业务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工作,形成标准报批文,报给企业科技管理部门;技术标准由企业科技领导决策机构批准后,以企业文件形式发布;最后业务部门会持续跟踪技术标准的应用情况,安排技术标准的复审工作,行进相关修订。

2 技术标准管理平台设计

2.1 管理平台总体架构

技术标准管理平台是依托于管理标准体系、工作标准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而建立的管理平台,集电子化、自动化、协同化和业务流程化等特征于一体,对技术标准管理来说是一个必选的工具。技术标准管理平台协助企业对技术标准的制修订过程进行监督和执行,并采用PDCA循环管理方式对技术标准进行逐步完善,为企业实现系统管理和持续改进目标奠定基础。

技术标准管理平台提供了强大的检索、协同化办公、即时通信和业务流程化等功能。技术标准管理平台帮助用户方便地查找相关资源和技术标准的制修订状态,保证了任务的即时性和可靠性,技术标准管理平台对于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工作效率都有很大的提高。技术标准管理平台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2.2 管理平台功能设计

电力企业技术标准管理平台采用稳定可靠的开源技术框架作为核心功能的开发平台,并通过开放符合通用技术协议的接口完成与其他成熟的辅助产品的集成,从而满足应用系统可以在多个技术平台下搭建运行的灵活性需求。

2.2.1 业务信息集成

技术标准管理平台的建设采用SOA(面向服务架构)和Web服务技术实现个性化业务信息的集成,运行在不同的平台和环境下的业务系统,可以按照SOA标准,以更简便的方法实现了信息的集成。

2.2.2 系统集成方案

技术标准管理平台采用WebService的方式来实现信息的集成。由于Web Service是公开发布在企业的网络环境中,只要可以访问广域网的终端都可以查询到该服务,解决网络服务的访问授权是保证系统安全的重要内容。在设计网络服务时,参考WS-Security体系,并在其基础上增加了专用的数字签名作为网络服务的参数(数字签名算法采用了标准的DES[1])。数字签名是通过专用的密钥和动态的数据内容相结合而实时计算的,不同的内容以及不同时间,数字签名的结果也不相同。数字签名的引入,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合法性,大大增强了系统的整体安全级别。

2.2.3 标准化流程机制

软件系统工作流机制用于按照在系统中预先定义好的工作流逻辑进行工作流实例的执行。工作流管理系统是一个软件系统,它完成工作流的定义和管理,并按照在计算机中预先定义好的工作流逻辑推进工作流实例的执行。在技术标准管理平台中,通过建立与业务活动相一致的工作流机制,完成与标准相关的在线审核和签批过程,包括标准的发布、修订、废止等审批流程,主要设计了14个功能模块。(1)企业标准立项通知模块:提供对企业标准立项通知的发布、查询等管理功能。(2)企业标准项目申报模块:提供对企业标准申报项目的在线填报、管理等功能。标准计划管理、计划调整到标准发布、征求意见到复审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涉及到的下发、上报、审核等管理功能。(3)企业标准计划模块:提供对标准计划的管理和查询、标准计划文件的管理、历年标准计划文件的查询等功能。(4)企业标准计划调整通知模块:提供对企业标准计划调整通知的发布、查询等功能。(5)企业标准计划调整申请模块:提供对企业标准计划的调整申请的在线填报、管理等功能。(6)企业标准计划调整管理模块:提供对企业标准计划调整知的管理、查询,以及项目调整计划文件管理、历年调整计划文件查询等功能。(7)企业标准工作模块:提供企业标准主管标准工作、承担标准工作、编写标准工作的管理功能。(8)企业标准征求意见模块:提供对企业标准初稿的征求意见、下发等功能。(9)企业标准复审模块:提供对于企业标准的复审、下达等功能。(10)企业标准体系维护模块:提供企业标准体系的分类结构、内容、标准资源库的采标等管理功能。(11)标准体系宣贯与培训模块:提供宣贯培训资料的管理,以及用于标准体系的宣贯培训资料浏览等管理功能。(12)管理机构模块:提供标准化管理机构的维护,包括管理机构分类管理和管理机构人员管理,及标准化管理机构的查询等功能。(13)标准检索模块:提供对企业技术标准体系、标准资源库等进行分类、高级、框图、表达式等多种形式的检索功能。(14)基层动态模块:提供基层工作动态的上报和管理功能,包括用户资料上传、标准化工作任务的下达和处理、意见建议反馈和处理等功能。

2.2.3 文档加密

通过设计企业技术标准体系中标准文件专用的加密和解密控件,可以控制技术标准文件可以打开和查看的用户范围,从而解决长期未得到根本解决的企业标准的泄密问题。以AES[2]作为加密算法,采用CBC分组模式,用ISO10126填充方法最终形成128 bit的密匙。当用户没有权限时,打开文档显示乱码,只有获得了解密信息的用户才能查看文档内容。

3 结语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技术标准管理方法已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如何提高技术标准化的效率,加强技术标准信息交流,保护涉密文档的安全性是所有大型企业面临的问题。文章设计了一套技术标准管理系统,用户对于申请、修改、查询技术标准的效率大大提高,同时方便了总部相关部门对于技术标准的管理。文章设计的技术标准管理平台将协助企业建立企业内部的技术标准并监督执行,形成闭环管理的良性循环,同时逐步完善,为企业实现系统管理和达到持续改进目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卡茨安.标准数据加密算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3.

平台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篇11

摘要:2004年木美子事件的发生,让中国民众了解到博客并应用博客。近几年来,我国博客规模得到不断扩大,博客不仅是个人信息积累和传播的有效途径,许多企业也在此时选择了——企业博客这—“拟人化”的形式展开了新一轮的公关活动。博客传播具有着人性化、可互动性的优势,但在某些情况下暗藏着突发性的公关危机。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不断增强企业博客的公信力等方式都是企业应用博客这一重要传播途径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博客公关企业博客

0引言

当今中国,博客作为一种新的媒介现象,虽然发展如其他网络革命一样存在着滞后性,但逾亿的数量足以证明其显赫的影响力。博客已成为大众的精神家园,博客已成为企业的公关新路。

1博客与公关传播

博客(weblogorblog),即网络日志,作为新型的个人互联网出版工具,使互联网迅速发展下的应用之一。博客传播(“自媒体”传播)作为互联网时代新型的传播方式,其自身具备适合公共关系传播的特点在于:①博客具有非盈利性的特征,同时弥补了专业媒体组织科层结构的弊端,更易博取受众的信任。②博客作为一个个性化基础上的社会化媒体,通过他人引发交流和讨论,从而会对一个相互关联的群体产生影响,而通过这个群体的关联散发出去及其本身的影响会影响到媒体和公众。③博客是虚拟社会中的个性化主体,博客领袖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就如社会生活中优秀领导的影响力,而且每个人发挥的影响力是不同的。④博客可通过日志、RSS、trackback等方式形成一个跳转联系的传播网将观点传播出去,还能被搜索引擎常年搜索,被主流媒体转载。与传统的公关及广告行销手段相比,博客公关具有行销成本低、时效性强、参与性与互动性突出、读者信任度高以及行销效果易见等优势。

2企业博客与公共关系

据CNNIC《2006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8月底,中国博客读者达到7500万以上,其中活跃博客读者高达5470万人。据DCCl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Netguide2008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调查研究报告》显示:互联网“购买影响力”高于中央台。在调查互联网用户最影响其购买行为的媒介中,53,9%用户选择互联网,显著高于位列第二的中央台(19.4%)。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以及广阔的市场影响力,在当今企业选择博客这一公关媒介已经成为进一步拓展市场的有效渠道。企业博客是指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委托第三方平台或第三方技术提供商建立的博客,其作用包括相关信息发布、产品服务营销、企业形象塑造、危机公关处理等。国外企业借助博客进行公关的行为开展较早,发展也相对比较成熟。调查显示2006年上半年36%的大公司已经建立了博客,另外有35%的公司打算在年底建立,并且已有部分公司开始经营与博客相关的业务,即博客服务商的涌现。虽然现今国内也拥有了本土的博客服务商(BlogCN中国博客网),但是在博客发展的各方面较其它国家,尤其是美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博客自身具备零进入门槛(零机制、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WayneHu rlbert,2004),可信度高的传播优势。较之其它媒介传播手段,博客还具有独特优势:

2.1人性化企业博客作为公关行为优势之一就在于以具体的个人取代了冰冷而抽象的团体,给企业披上了人性化的面纱(SeeSun~shine,2006)。在企业这样一个群体博客中,博客是以个体的身份进行创作的,其它成员并不直接干涉其内容生产。也就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媒体”赋予个体的自由弥补了组织“非人性化”的一面。这不同于专业记者对组织信息的传播是制度的、非个人的、不带感情的;相比之下,博客传播则是人性的、个人的和富有激情的。不过,个体虽然不必受到组织的种种束缚,但博客并不可以像网络论坛一样保持“各抒己见”的状态。在技术方面,它仍然受到“自媒体”所给定形式的限制,作为企业博客还将受到来自构建身份的限制,来自博客整体策略的限制,来自读者反馈的限制,来自企业品牌构建需求的限制。

2.2互动性博客主页均设有便于互动的基本功能,博客独特的参考和回馈机制主要通过这些机制来实现。格鲁尼格认为公共关系最理想的模式,是双向对称型模式,即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存在广泛的互动。博客构建的开放交流环境,使博客作为Web2.0的代表

3企业博客管理的潜在危机及解决途径

3.1高信任度的不合理利用前已叙述,博客的优点之一就是其在传媒中拥有较高的可信度。但博客高可信度下伴随着的不一定是美誉,也可能是臭名。这一点在2005年因为杰克·贾维斯发表“戴尔太烂,戴尔去死”的博客日志,使戴尔形象一落千丈,丧失销售霸主地位的代表性公关危机事件中就可体现。此时的博客更像是悬在企业形象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由博客引起的突发事件,往往让企业措手不及,形象大受损害。同样也是因为博客的高信任度,使其成为部分企业应用于不正当竞争中的新手段。这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部分企业雇用枪手,伪装博客,编造关于企业及产品的正面评价。于是在短期内获得消费者热烈反响,但造假的消息一经传出,随之而来的抵制活动也许会使企业的产品销售进入瓶颈阶段,形象也大为受损。不正当的努力对企业而言起了“销售抑制”的反面公关效果。二是涉及到部分企业的道德问题,有些企业雇佣枪手在博客发表诬蔑竞争对手的假消息,损害了对方的利益和形象。这样的不正当行为在打乱公平竞争秩序的同时也为消费者做出正确的选择性消费出了一道新难题。企业利用博客高信任度的优势,首先要建立企业博客并相信其会对企业公关带来帮助。在网络世界中,与其被动应付个人博客造成的危机,不如主动建立企业博客,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给出合理的回应。在此基础上,企业博客的经营应秉持诚信的态度。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消息将得到最广泛最迅速的扩散,虚假消息随时都有可能被揭穿,在博客事件引发的公关危机中众多知名企业的沦陷已经为每一个企业敲响了警钟。当然,不利用博客对竞争对手进行种种污蔑性攻击,是参与正当市场竞争企业应有的基本素质。

3.2互动性不足当今众多企业博客经营管理的另一个软肋体现在与读者的互动性不足。首先,只有少数企业可以保证博客日志的及时更新。信息的相对滞后性逐渐丧失了企业博客对读者的吸引力,迫使读者转而选择其它媒介渠道。但这里提到的企业博客日志并非企业公关稿,更不是单一的产品宣传或广告,将企业官方网站如法炮制而成的企业博客因其丧失了博客的人性化特点已然失去了博客公关的优势。其次,企业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企业博客上的读者评论。相当多的企业博客都在明显的位置作出对评论进行控制的声明。诚然,企业博客作为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工具,内容以企业信息为中心,相应的评论也应是围绕着企业展开的,内容需要“把关人”的整理,但筛选原则的确立确是值得企业加以深思的。有时,消费者的负面评价出

现在企业博客上,作为企业应该感到幸运,这相较发表于个人博客情绪化下的否定意见,已经为企业从另一侧面提供了展示公关魅力的机会。

3.3监督机制不健全目前,大部分企业都缺乏对网络信息的监督控制,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之下,这无疑加剧了公关危机的突发性,使企业难以在第一时间作出合理反应。针对这个问题,只有依靠建立网络信息监督机制来得到合理解决,机制建立后,应将对博客的监测纳入日常公关事务当中。借助一些技术工具,如已经发展起来的专业搜索引擎,时刻关注网上关于本企业的评论和讨论,跟踪相关消息在网际间的流传情况。同时要多方搜集其它资料,将博客搜索与传统的媒介跟踪、企业针对消费者的研究资料及企业原始资料结合起来。企业也可以通过公关公司建立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监督机制,专业的监督机制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预防可能发生的危机。

3.4公信力不足将CNNIC发布的《2007中国博客市场调查》及Technorati发布的《全球博客现状调查报告》相对比发现,博客在中国的公信力明显不足。在被调查者中,在中国更加信任博文的人数比例仅有20%,而在全球调查中这一数字却高达71%。

在中国,博客的公信力不足,固然受到博客应用起步晚,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国内相关监督机制尚不健全等整体情况的影响。但针对企业博客而言,提高博文的真实性与及时性无疑是增强企业博客公信力的重要途径。博文的真实性不仅要求内容中对于企业形象塑造,产品服务营销内容有着最基本的真实性保证,更需要对企业发展动态,公关危机背后的情况有着真实性保证。主流媒体在“三鹿奶粉事件”中犯下令人失望的错误,企业博客应引以为戒,当然更不可步其后尘。增加企业博客公信力的另一个途径就是针对负面留言的合理解决和反馈,以真诚的态度,实际的行动让企业的每一位消费者不断增强对企业的信任,感受到企业公信力的真实存在。当然这样的行为不是“作秀”,它应该发自于企业对待消费者的真诚之心,更应该融入到一个企业优秀的文化之中去。

本文虽然对企业博客潜在危机论述篇幅颇多,但并不代表博客作为一种新型公关渠道其自身弊大于利。在“酒吞也怕巷子深”的信息时代,企业博客作为企业公关活动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及中国博客发展的日渐成熟,企业博客在公共关系中能够发挥其优势,带动企业及公共关系学科共同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CNNIC 2007中国博客调查报告

[2]谢驰从企业博客看企业危机公关行为

[3]刘津.博客传播

[4]春晖引爆博客传播——新公关传播

平台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篇12

一、构建现代煤炭企业物流采购管理平台的缘由及原则分析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与进步, 煤炭企业发展不断迈向现代化信息化, 与时俱进成为煤炭企业发展的新标准。为进一步强化煤炭企业发展规划能力, 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加强企业管理, 构建现代化物流采购管理平台至关重要, 物流采购管理平台可及时的将采购信息进行反馈与交换, 使材料物资的采购方及供应方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相关信息, 寻找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合作方, 节约企业成本开支, 从而提升企业整体发展水平。

煤炭企业为了更为深入地制定节省产品成本以及满足客户需求的方案, 开始不仅仅对煤炭企业管理给予充分重视, 而且还特别重视煤炭企业内部生产过程整体供应链系统的构建。对于煤炭企业来说, 其产品物资采购环节所需费用在整体成本中所占比重非常大, 现状下煤炭企业在原煤生产成本中, 物资采购费超过30%, 由此可以发现, 供应链管理模式会对煤炭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

在这样的现状下, 构建现代煤炭企业物流采购管理平台, 并保证该平台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有效性便显得极为重要。显然, 构建现代煤炭企业物流采购管理平台的主要目的是使物流采购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同时使煤炭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因此, 为了使企业目标得到有效实现, 在该平台构建过程中便需要遵循一定原则:加强管理, 梳理职能, 对各部门职责加以明确, 进一步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对流程加以规范, 保持操作的正确性, 以降低成本为依据, 使管理效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现代煤炭企业物流采购管理平台构建方案探究

现代煤炭企业物流采购是基于企业生产需要而进行的交易手段, 通过弥补生产材料及生产设备的空缺, 从而保障企业正常的营运方式, 采购管理平台是在物流采购的基础上, 构建完整的采购交易体系, 使物流采购更加方便快捷, 有效降低物流采购所消耗的时间, 同时煤炭企业可对采购产品物流进行跟踪, 并查看其仓储、运输等情况。将物流采购做到透明化、正规化。

1. 构建采购计划子系统

采购计划是指对企业需要进行购买的材料物资进行估算, 由生产部门对采购计划进行制定, 最终由财务部门进行核准, 并由采购部门进行执行的基本过程。构建采购计划子系统, 完全打破传统的材料的估算制度, 使材料及物资的需求量更加准确, 避免购买数量不足或超额购买的情况, 购买数量不足后期补货与超额购买长期仓储均会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从而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使利润降低, 因此构建采购计划子系统, 完全解决以上问题, 同时可对所需物流材料价格实时掌握, 选择在价格低迷时期购买, 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企业盈利额, 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对企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采购计划子系统对企业需求量有良好的规划, 增加了财务部门与生产部门的合作, 及时的将煤炭企业内部材料物资的需求反馈到采购计划子系统中, 使管理层对煤炭企业生产状况具有一定了解, 为企业未来规划及战略布局提供有效的帮助, 激励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能够时刻保持警醒状态。利用采购计划子系统的优势使其在企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 构建供应商管理子系统

材料物资对煤炭企业生产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所以对于供应商的择优选取至关重要, 传统的供应商选择, 首先要采取面谈的方式, 由供应商介绍生产企业及生产材料的基本信息, 并对企业文化进行宣传, 引导采购商进一步对供应商进行了解, 其次采购商需对供应商生产车间、生产环境、产品质量进行考察, 由供应商出具相关的生产资质证明及在生产过程中所获得评优奖励, 最后通过考察合格的供应商要签署相关的供应协议, 整体采购流程需要五至八天的过程, 极大的浪费了时间并降低了煤炭企业的生产效益, 对企业生产发展速度造成影响。

构建供应商管理子系统, 可对供应商的基本状况进行快速的详细了解, 同时能对供应商生产材料物资质量进行基本的检验, 两天内即可完成对供应商的考察并对供应合同进行签署。极大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 使煤炭生产企业能够快速适应市场的快节奏发展。供应商管理子系统的应用不仅对煤炭企业生产规划起到助推作用, 也增加了材料物资供应商的销售渠道, 使供应商生产销售范围更加广泛面, 有利于与煤炭企业的合作与发展, 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3. 构建采购物流子系统

煤炭企业生产是长期稳定的过程, 由于生产数量及供货时间的不确定, 难免遇到货物积压的情况, 生产物资与材料无法及时使用, 但由于物流采购的供应商无法及时的煤炭企业的生产状况进行了解, 物流运输系统正常运行, 煤炭企业无法对材料及物资进行及时的保存, 导致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采购物流子系统的建立使企业生产状况能够及时的被供应商所了解, 并及时制定相应的物资仓储措施, 使材料物资及时的得到有效的保藏, 减少煤炭企业的损失, 同时可使煤炭企业对物流的运输信息, 及产品信息及时的了解, 以便制定下一步的企业生产规划目标, 将煤炭企业生产与供应商材料生产信息及时交换, 使供求双方能够更好的利用信息共享的优势, 进行长时间的合作, 对提升产品的安全质量及企业市场影响力, 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使企业在市场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 并长期在市场中处于盈利的高峰。

4. 构建采购绩效评估子系统

绩效考核是提升采购效率的基本措施, 采购绩效的考核主要分为对煤炭企业采购部门的整体考核, 其次是对采购人员基本素质及能力的考核, 最后是对供应商供应能力及产品质量的考核, 绩效考核从多方面同时入手, 做到有效提升考核质量, 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使绩效考核推广成为企业采购的基本体系。

采购绩效评估子系统的建立, 使绩效考核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通过不同的途径, 对不同的项目进行分类, 使绩效评估子系统的评估效率更加准确, 并及时提示相关的采购人员提升采购水平, 有效提升采购部门的工作效益, 优化供应商生产的材料物资质量, 利用采购消极评估子系统, 对供应商的基本水平进行有效的评估, 最终选择最适宜煤炭企业发展的供应商进行长久有效的合作, 将企业发展与绩效考核制度紧密相连。

三、结语

物流采购平台的建立需要在发展中谋求进步, 通过不断的完善现有体制机制, 将其有效与物流采购平台相结合, 形成具有影响力的采购系统, 使煤炭企业的物流采购进入规范化与正规化管理, 物流采购平台的发展应使用分流式管理, 采用不同的管理机制, 对各系统进行仔细评估, 制定出适宜不同采购系统的管理机制以办法, 使其能够有效的运行, 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为煤炭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燕.现代煤炭企业资本化改造中的资产管理分析[J].现代商业, 2013 (08) .

[2]张玉党.对现代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定位的思考[J].中国煤炭工业, 2011 (02) .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发展下一篇:北极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