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发扬(精选12篇)
传承发扬 篇1
民族声乐艺在声我术精髓不, , 容是乐每观一国民声族乐声。个如从何事才民能族更声好乐地艺乐术的发发展展进严程重中失, 衡相艺传术, 承者发的扬值中得国比发较展西前洋景美深思的问题。
一.民族声乐作品内容与形式要有创新和突破
我国地域广阔, 民族大家庭成员众多, 民歌艺术宝库丰富多彩。民歌艺术形式本身曲调质朴, 节奏变化不大, 创作手法中规中矩, 显得脱离了时代, 与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追求不同。艺术家在处理民间民俗中处于原生态的民歌素材时, 要大胆创新, 勇于突破固有形式, 融入时代的气息, 给传统民族声乐带来新的变化。例如, 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演唱的《天堂》、《蒙古人》等歌曲, 是借用民歌长短调的形式加入了现代流行摇滚音乐的曲风, 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还有些歌曲创作者在作品中, 也虚心学习了传统民族声乐的元素。近年来, 中国流利音乐乐坛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 其中有不少佳作都是采用了民族声乐中的元素, 如《千里之外》、《故乡是北京》、《浏阳河2 0 0 8》等等。这表明, 民族声乐的发展环境的并不完全失去, 重要的是对民族声乐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创新, 使他们跟上时代的跳动的脉搏, 这样才能不愧为艺术领域的常青树。
二.善于运用传统音韵理论研究的成果
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赵元任先生曾经说过:语言发音中音位性的音调不同是每一种语言都具备的特点, 只不过是在中国的语言中, 声调所负担的责任更为重大。声乐理论中普遍强调, 歌唱时要“腔随字走”, “依字行腔”称。我国清代古典戏曲声乐学巨著《乐府传声》中提到, 成为一个歌唱家的基本功是三门课程“宫调、字音、口法”。这其中有两个地方已指出了吐字在歌唱发音的重要性。要发出正确的字音是很容易达到的, 只要发音是按照全国统一标准的语言发音, 并不加入方言语音即可。而要做对“口法”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必须有一个适当灵活的“口法”, 才可将字唱得清晰和真实。书中进一步指出, 演唱者吐字清晰的技巧是“出声、归韵、收声”。这意味着, 歌曲音乐本身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发音音调, 当歌手在具体演绎歌曲时, 要对曲调进行润色, 使之更为全面、完整、形象和美化。从而也演生出了各种润腔的技巧。因此, 对于一个民族声乐的演唱者, 必须要学习和掌握音韵的理论, 并善于运用这些成果, 提高自己的发音水平。
三.民族声乐艺术与美声唱法协调发展
有些民族声乐歌唱者的发声方法是建立在美声唱法基础之上的。这种发声方法虽然可以让人“洋味”十足, 且声音质量大大得到改善。然而, 对民族声乐的发展却是不利的。因为, 美声唱法强调的是高音部分的颤音技巧, 如果在民歌中运用过多, 会使民歌艺术特点受到破坏, 失去了民族独特的韵味。再者, 民族声乐和美声有关于如何正确发音的基本原理、发音调节方法等方面存在分歧。好在二者对声音控制的目标是一致的, 比如, 一个优秀的歌唱者应当有两个八度以上的音域范围, 可以自如的控制音量, 还必须有较好的声音质感、吐纳技巧、歌唱的持久能力等。中国戏曲花旦使用的是半假声和假声的唱法, 这种与美声唱法中的女声发音大同小异。主要区别中在于, 花旦唱法是“头腔共鸣”, 美声的女声则是头腔与胸腔一齐共鸣。在民族声乐传承发扬过程中, 我们要认真辨析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异同点, 要在保持民族声乐基本特征的同时学习美声唱法的优点。
四.民族声乐的表演艺术的技巧
表演艺术技巧是民族声乐作品演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 声乐表演动作并不复杂, 但需要注意的是基本形体站位、手的摆放位置、身体美感等都必须掌握。例如, 在民族声乐表演中, 歌唱者要学会用眼神与观众进行交流, 不同的眼光示意了景物的高低远近, 不同的眼睛表达演唱者丰富的情感。这样才能赋予歌曲情感的力量, 才能与观众产生共鸣。在进行歌曲表演时, 对一个首歌曲的风格理解也很重要。歌唱者在表演抒情类型歌曲时动作要含蓄内敛, 在表演赞美歌颂类型歌曲时动作要热情奔放, 在表演某个特定故事情节人物时还要掌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等。
五, 结束语
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沉, 我国民族声乐文化遗产是现代音乐人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我们要充分吸收借鉴其它声乐艺术门类的成就, 传承发扬传统民族声乐精髓, 开拓一条传统与现代相融合, 民族与美声相协调的民族声乐发展之路。
摘要: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与西洋美声唱法比较出现了严重失衡。为了更好的传承发扬民族声乐, 要对民族声乐作品内容与形式要有创新和突破, 善于运用传统音韵理论研究的成果, 注意与美声唱法协调发展以及表演艺术技巧的应用。
关键词:民族声乐,美声,艺术
参考文献
[1]管林.《中国民族声乐史》.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8
[2]项晨, 韶华《东篱采菊——京剧知识a b 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
传承发扬 篇2
内容摘要: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继承发扬党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必须传承好理想信念、实事求是、“两个务必”和群众路线的红色基因,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
关键词:红色基因 理想信念 实事求是 “两个务必” 群众路线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党应当如何继承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传承哪些红色基因?结合学习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坚定执着追理想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精髓,是党的精神家园的灵魂和支柱。总书记提出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要求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传承好理想信念的红色基因。
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展现着人类社会的美好图景,是党历经艰难曲折、不断探索前行的指路明灯,一往无前的力量源泉。井冈山时期,靠着对中国革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才能在白色恐怖四面包围中造成星火燎原之势;长征途中,凭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着追求,才冲破围追堵截,走出雪山草地,翻越高山峻岭,胜利会师陕甘;延安时期,正是在崇高理想的感召下,造就了全国热血青年心向往之的革命圣地;西柏坡时期,还是靠理想信念的支撑,才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描绘出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历史启迪我们,理想信念关乎党的生命,须臾不可缺失,丝毫不能动摇;理想信念是党性的本质要求,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的根本。今天,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建设发展对传承理想信念的红色基因有着迫切的现实需要。一是应对“四大考验”、“四大危险”的迫切需要。随着世情、国情、党情、舆情深刻变化,党将长期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的严峻挑战。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强化精神动力支撑。二是重建精神家园的迫切需要。受诸多主客观条件因素的影响,少数党员干部在利益格局调整、文化生态嬗变中迷失方向,出现理想信念动摇、精神空虚、道德滑坡甚至跌入腐败堕落的泥潭。因此,重建精神家园,必须树立起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
当前,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投身“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员干部必须把理想信念作为照亮前路的灯、把准航向的舵,做理想信念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一是坚定政治信仰,恪守政治规矩。要学习革命先辈英雄事迹,矢志不渝追求真理;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要学好和遵守党章党规,始终把纪律规矩挺在前。二是涵养核心价值,砥砺高尚情操。要加强党性修养,唤醒党员意识,勤于自省,慎独慎微;要提升道德境界,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三是认准目标方向,立足岗位进取。要牢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自觉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要践行“三严三实”,在辛勤劳动中追求价值,在悉心奉献中报国为民。四是不惧艰难险阻,敢于负重担当。要在困难挫折面前,发扬百折不挠、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概;要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敢于冲锋在前,适时“亮剑”。
实事求是闯新路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基本内容。它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法宝。总书记倡导坚持“实事求是闯新路”,要求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必须传承好实事求是的红色基因。
在党的革命和建设时期,正是实事求是这个法宝,使党和中国革命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一次又一次绝境逢生,柳暗花明。井冈山斗争,依靠实事求是的思想指引,开辟了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道路;苏区时期,贯彻实事求是的要求,掀起农村调查研究的热潮;长征途中,正是实事求是光芒照耀,才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军事路线,使党和中国革命走出失败的阴影;延安时期,党的整风运动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党才在毛泽东思想统领下达到空前团结;西柏坡时期,还是沐浴实事求是的光辉,党掀起土改热潮,发起“三大战役”,终将革命进行到底,开辟了历史新的纪元。
历史告诉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能符合客观实际、顺应发展规律、合乎人民群众的意愿,党的事业就能顺利前进;背离实事求是,党的事业就会蒙受损失甚至遭到严重挫折。党员干部只有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理念,掌握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党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今天,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建设发展对传承实事求是的红色基因有着迫切的现实需要。一是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迫切需要。我们党“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为实现中国梦排除障碍和干扰,化解危机和风险,增强动力和活力。面对国际国内诸多特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党不但要有敢于斗争的革命胆识,还要有善于斗争的科学方略。二是医治思想作风“顽症痼疾”的迫切需要。当前,背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工作方法的现象仍然不少。医治这些“顽症痼疾”,需要将科学的思想理论作为武器。
当前,坚持实事求是闯新路,投身“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员干部应深刻领会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和精神实质,正确把握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始终按实事求是规律要求办事。一是从实际出发谋事创业。要认真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符合客观规律,避免“拍脑袋”决策,避免“瞎干”、“蛮干”。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才有鲜活的生命力,接受理论指导的实践才是科学的实践。为确保各项工作和事业不偏离正确轨道,必须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三是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破除传统观念束缚,改革陈旧思维方式,以客观实际为参照创新创造;把握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摸清各项工作和事业的发展规律,在深化对规律的认识中开拓进取。四是以改革的思路破解难题。当前形势发展复杂多变,各类矛盾问题频发多发。要破除僵化思维和惰性思维,以改革的思路破解难题,开拓新路。
艰苦奋斗攻难关
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谱系中,“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精神地位独特,影响深远。在新中国诞生前夜,我们党熔铸历史智慧,着眼全面执政和建设使命而提出“两个务必”,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和价值追求,是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强大思想武器。总书记强调坚持“艰苦奋斗攻难关”,要求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必须传承好“两个务必”的红色基因。
在党的革命和建设时期,“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精神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极端残酷的战争环境中顽强生存、发展壮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夺取全国胜利的紧要关头,“两个务必”引领着中国共产党扭转乾坤,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因为有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精神的支撑,井冈山军民才写下“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豪迈诗篇,苏区干部才养成“自带饭包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的好作风;因为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精神的鼓舞,长征将士才迸发英勇拼杀、浴血奋战的非凡智慧和勇气,铸就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延安军民在大封锁、大困难面前才兴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因为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精神的激励,解放区军民才响应“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伟大号召,上演“打碎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威武长剧。
历史警示我们,没有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精神的支撑,我们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我们的国家难以发展进步,我们党也难以长久执政。没有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精神的支撑,党员干部也将失去先进性、纯洁性,终将被历史和时代抛弃。今天,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建设发展对传承“两个务必”的红色基因有着迫切的现实需要。一是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迫切需要。当前,仍有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滋生消极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构建“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的体制机制,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建设良好政治生态离不开警钟长鸣。二是党接力“赶考”的迫切需要。我们党要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党员领导干部要交出“赶考”优异答卷,就要靠“头脑清醒”,靠“两个务必”。
当前,坚持艰苦奋斗攻难关,投身“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员干部应保持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身体力行“两个务必”。一是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要胸怀宽广,虚怀若谷,努力向书本、向实践、向身边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要牢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格言,坚持科学决策,虚心听取民意,切忌鲁莽草率给工作和事业带来损失。二是居安思危,艰苦奋斗。要增强忧患意识,谨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古训,永葆先进性、纯洁性;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自强不息、开拓进取,不断追求和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三是勤俭节约,传承美德。要勤以修身,俭以养德,传承艰苦朴素美德;要与群众同甘共苦,荣辱与共,不讲排场,不比阔气。四是廉洁奉公,无私奉献。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要清清白白做人、兢兢业业做事,坚守道德底线,坚持人格操守。
依靠群众求胜利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中永不过时的传家宝。总书记号召坚持“依靠群众求胜利”,要求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必须传承好群众路线的红色基因。
在党的革命和建设时期,是群众路线夯实了党在白色恐怖中生存发展的基础,系牢了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纽带,使党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新的胜利。井冈山斗争,“唤起工农千百万”,才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大好局面;苏维埃政府保护工人农民阶级利益,才使苏区扩大巩固;转战途中,红军纪律严明,帮助穷人翻身解放,各族群众筹款筹粮支援,成为长征胜利的重要保障;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放手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才能成为领导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西柏坡时期,砸碎封建土地枷锁,才能同人民群众一道,改写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走向。
历史告诫我们,坚持群众路线,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党的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党员干部只有躬身践行群众路线,才能和人民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今天,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建设发展对传承群众路线的红色基因有着迫切的现实需要。一是增进人民福祉的迫切需要。增进人民福祉,追求公平正义,是改革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必须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满足群众诉求,回应群众期待,解决群众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升改革发展“含金量”。二是标本兼治“四风”的迫切需要。彻底根除背离党的群众路线、脱离人民群众的“四风”积弊,需要对症施治,猛药去疴。
当前,坚持依靠群众求胜利,投身“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员干部要站稳群众立场,坚定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把党的群众路线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一是树立群众观点,自觉维护和促进群众利益。要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命题,多做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惠民生的好事实事。二是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要在基层工作的实践中体国情、炼意志、长本领、作贡献,努力成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行家里手。三是运用群众路线方法推动工作事业发展。要把群众意愿、要求和利益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群众参与和监督中开创工作和事业新局面。四是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有机统一起来。要牢记党的宗旨,重塑公仆本色,从以自己为主体转变为以群众为根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本文系2015部省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西柏坡规矩”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5JJD770035。]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
2.《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史读本(新民主主义篇)》,人民出版社,2014年。
浅析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篇3
一、大庆油田企业文化的内涵
大庆油田的企业文化的精髓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它是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老一辈石油领导人和广大石油员工,在波澜壮阔的大庆石油会战中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的丰硕成果,是中国石油的传家宝。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刊发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首次提出“大庆精神”概念。1981年中央47号文件肯定了大庆精神并将其基本内涵概括为“爱国、创业、求实、献身”。后将大庆精神诠释为“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铁人精神是大庆精神的具体化、人格化。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核心是“爱国”,本质是“我为祖国献石油”,精髓是艰苦奋斗,基本要求是“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1964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亲自树立了大庆这面红旗,还多次接见铁人王进喜,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所蕴含的无私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和艰苦奋斗作风推向全国。2009年,习近平同志在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来源于两个根脉,一个是中华民族精神,一个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一脉相承。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始终是激励我们石油人奋勇前进的不竭动力。坚持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这是方向问题,是根本问题,要清醒、坚定、有作为。
二、新时期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要想传承老一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仅靠树立典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是不足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的。要想更好的传承大庆的企业文化,就要与时俱进,全方位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问题
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是实现文化管理,即通过企业文化来改进和提升企业管理,增强企业凝聚力、竞争力、影响力,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保障企业永续发展。要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管理和企业管理文化的研究、探索、实践,逐步使企业文化从建设层次上升到管理层次,真正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企事业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问题
企事业单位是油田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是同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同唱“我为祖国献石油”。二是使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三是结合本单位实际和主营业务特点,挖掘体现本单位特色的理念、故事、格言、案例、典型等,创新方式方法,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
(三)基层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问题
企业文化源于基层。中国石油企业文化是由基层首创,又经过领导、机关部门和基层共同总结、提炼而形成。基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基层企业文化建设重点是铸魂育人,就是调动人的一切积极性,让企业文化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和行为习惯。基层企业文化建设以队、班组为单元,加强团队建设、建设团队文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建成有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的团队。
(四)企业文化载体问题
企业文化载体既是理念、格言、故事、典型等企业文化内容的体现,也包括阵地、活动、文艺作品、方式方法等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企业文化理念的总结提炼,要简洁、生动、有哲理。企业文化的载体是浩瀚的,要注意发现整理、创新运用。要像大庆石油会战时期的干部那样,身子沉下去、步子迈下去,到基层去汲取营养、挖掘宝藏,生动的理念、故事就会像泉涌一样产生。
传承发扬 篇4
一个企业文化形成不易, 但是要长期继承和发扬下来, 更不容易。七化建企业文化, 是七化建几代领导和职工从实践中培育并发扬光大的, 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 是企业所共有的精神财富。经过几十年的实践, 它不仅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 是优秀的。而且, 也被一代一代的七化建人传承下来的。
企业文化的形成和传承
七化建企业文化的形成于60年代, 建设我国第一套引进化肥装置泸州天然气化工厂年产10万吨合成氨、16万吨尿素工程大会战。1964年, 七化建成立后承担的第一个建设工程就是我国引进的第一套化肥装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非常关心这一工程。在当时缺资金、缺技术、缺粮食、缺房子的情况下, 全体参战职工决心“为国争光”、“为中国工人阶级争气”, 打好这一仗。在干部职工中形成了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作风, 牢固地奠定了“质量第一”的思想。最终实现了“三高一低” (高质量、高速度、高水平、低成本) 和“为国争光”的要求。但是把这种文化传下去, 却经历了几代七化建人的努力。随着全国一个个重点工程的开工建设, 一批批来自四面八方的干部职工从四川把七化建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和海外建设施工现场。在困难的条件下, 做到了“服从命令, 听从指挥, 吃苦耐劳, 敢打硬仗”, 又是一支“拉得出、上得去、打得响”的队伍。通过总结工作经验教训, 制定了岗位责任制和规章制度。放眼国内、外的所有公司规章制度, 直到现在仍然保持着当年那些规章制度的框架, 只不过根据时代的发展, 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 “服从命令, 听从指挥, 吃苦耐劳, 敢打硬仗”和“三高一低”的精神一丝不少。50多年的不间断传递, 让七化建人对自己的企业文化得到了深刻认知。即使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许多人把经济利益看得至高无上, 并为此严重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 七化建的文化也没有改变。从这个意义来讲, 七化建精神应该是在整个化工施工建设企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优秀企业文化传承的关键还是继承
七化建发展到今天, 已经充分体现了“传承”的力量。今天的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设有限公司, 在企业文化的传承上就有共同的学习榜样, 那就是:第一个建设引进化肥装置的人、第一个走出巴蜀大地迈进西域建成了新疆第一套大化肥装置的人、第一个走出国门建成亚洲最大的化肥装置的人。但是, 要让企业文化有效地传承下去, 则必须坚持长期宣传教育, 笔者认为主要通过三个方法来实现文化的传承。一是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传承机制, 搭设文化理念的灌输通道。二是将文化理念层层分解到组织行为、管理行为与员工行为中去, 通过规章制度、作业流程、职能职责、工作标准使企业文化固化于制, 达到文化与制度的融合。三是把企业文化宣传阵地、文化活动、评先树模和管理者的表率作用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 使文化有效落地。几十年来, 七化建已经做到了这三点。
多年来, 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朱德、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等分别对公司的多个已建和在建项目进行视察, 对七化建也给予了高度关注。1983年,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在视察了乌石化大化肥工地后说:“新疆大化肥速度快、质量很好, 投资没有突破概算”。一些国外项目所在国领导人和业主对七化建的工作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驻孟加拉大使在一份推荐书中写到“该项目 (指孟加拉CUFL项目) 是我国公司在国外承包的第一个大化肥项目, 与国内同类项目相比, 是一个进度快、质量好、效益高和安全生产的典型。认真总结他们的经验, 表彰他们的事迹, 对国内同类项目, 对经营管理的改革和对国外承包工程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1982年, 泸天化30万吨尿素装置工程获得国家工程首批银质奖。2008年, 公司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公司已经获得二项优质工程鲁班奖, 一项国家首批境外优质工程鲁班奖。八个优质工程银质奖, 二十多个优质工程奖。2012年, 公司被评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无数殊荣。培育了七化建的企业文化, 锤炼了敢打硬仗、勇创一流的英雄队伍, 在我国化工建设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为七化建企业文化的传承创造了良好条件。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更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当铅华洗尽、尘嚣远去, 唯有精神的力量光芒依旧。
要在继承企业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
七化建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精神支柱。致力于培育良好的团队精神, 形成奋发向上的团队合力, 使团队不断自我提升, 起到了“凝聚核心、突出中心、保持稳定、促进发展”的作用。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来讲, 过去形成的良好传统, 不能老想着“弃”。大家都知道, “创新”一词比较时尚, 有些人喜欢在思想领域中割断历史搞“创新”, 可是, 在一个有良好传统的企业, 割断历史的所谓“创新”是不对的, 证明是浮躁的。文化上要创新是对的, 但一定要有基础, 要着力于继承和发扬, 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在传承企业文化方面, 七化建做得比较好。多年来, 一直在进行企业传统教育。比如, 1983年创刊的《文明建设》报, 后于1996年改为《七化建》报, 一直培育公司企业文化、提高职工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沟通职工思想, 增强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自己的特殊功能。在一年一度的新入司教育培训中, 就把企业发展史、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价值观、管理理念、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等内容进行不间断的传递着, 引导他们把个人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的企业文化, 才是有强大生命力的,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着有力的思想支持。公司制定了《企业文化标准化建设考核评估办法》、《企业文化调查问卷》的调查、各单位工作《简报》的出刊, 都是在推动着公司企业文化不断创新发展。在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中, 七化建的风气永远是健康向上的, 先进模范人物是受到尊重的, 有贡献的人是受到肯定和表彰, 公司“管理制度”是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正是在这种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中, 先进和模范们才能够展其能而尽其力。同时, 他们的卓越工作又带动了一大批人, 不断促进着企业文化的发展。只有这样, 企业才永远是朝气蓬勃的。
弘扬企业文化发扬民族精神
中国的化工建设是一个勇敢面对困难, 顽强克服困难, 全面战胜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七化建的广大员工发挥讲求科学、以“创新、诚信、务实、高效”的企业精神, 为“建成国际型公司”这一发展目标, 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在管理上, 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习, 降本增效, 使七化建一直保持了良好的效益,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充分体现了高度负责任的企业精神面貌。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 七化建在海内外化工建筑市场面前所代表的是中国企业面貌。文化源于精神, 这就是七化建企业文化的精神基础。
我们如何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篇5
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没有不继续艰苦奋斗的理由,即使以后发展起来、富强起来了,我们仍然不能丢掉艰苦奋斗的精神。
弘扬延安精神就必须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是延安精神的核心,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坚持执政为民,就是要时刻关心群众生活,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各级领导干部,要尽可能多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特别要深入到工厂、农村和广大工人、农民中去,认真调查研究,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扎扎实实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
弘扬延安精神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整套正确的战略、策略、纲领和方针政策,是在延安时期确立起来并不断得到完善的,没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既不会产生延安精神,也不会产生毛泽东思想。现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有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去认识和探索。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党的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王昊:在擂台赛里传承与发扬 篇6
京剧《沙陀国》讲的是唐末黄巢起义,唐僖宗逃到美良川,命大臣程敬思解珠宝往沙陀李克用处搬兵。只因昔日唐僖宗大宴群臣,国舅段文楚嘲笑晋王李克用礼貌不周,李遂摔国舅致死。帝怒,欲斩李克用。程敬思保奏,李克用幸免一死,被贬沙陀。后闻唐室危难,李克用心存旧恶不肯发兵。
大太保李嗣源请出兵,几被处斩。曹、刘二妃念程敬思之恩,劝李发兵,亦遭拒绝。二妃乃矫旨挂帅,命李克用为先行,至珠帘寨,为周德威阻,众太保不敌。李克用出战,未分胜负,巧计比射,李中双雕,周乃归服。
王昊介绍《沙陀国》是一出花脸戏,曾有穆凤山、刘永春等花脸老前辈演绎过此剧。谭鑫培先生根据这出戏创编了老生戏《珠帘寨》。之后《珠帘寨》成了老生的热门剧目,此起彼伏,《沙陀国》反而鲜有净角问津了。
名净郝寿臣先生对这出戏的境遇深感担忧,唯恐此剧失传。郝先生在1957年的秋季,根据自己对金秀山等老前辈艺术的理解,将《沙陀国》进行整理,进而传授给了当时北京戏校的学生王福来等人,并为学生们重排了这出濒临失传的老戏。之后就有了郝先生的学生在校期间,各演一折,联合彩排的掌故。此次王昊上演的《沙陀国》正是承学于王福来老师。
纵观故事梗概,《沙陀国》可以分为“解宝”与 “收威”两部分。前半部分以唱、念为主,后半部分则以做、打为主。近几十年虽偶有花脸演员将该剧搬上舞台,但大多只演此戏的“解宝”一折。基于此,王昊决定以该剧参赛,希望全部《沙陀国》不要淡出人们的记忆,就此失传。
“这出好戏久不演全,就这么淡出舞台很可惜。我想为京剧的传承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情。”王昊很严肃地说,“当然,演这出戏对我个人也是一个挑战。”
谈到《沙陀国》的演绎难点时,王昊说:“该戏要求演员功法全面。唱:全剧唱腔分量很重。行内素有‘男怕西皮’之说,而该剧中的李克用一角恰以‘西皮’腔调贯穿始终,高亢激越,繁难复杂,且音域跨度很大;而板式的齐全,进一步加大了对演员唱功的考验。该剧主段‘昔日有个三大贤’中,三个‘哗啦啦啦’层进迭出,波澜急收。念:念白要求情理交融,层次分明。仅以定场诗末句为例,‘唐王将孤贬北番’,短短七字,要求演员将李克用对唐室贬谪之恶的耿耿于怀表露无遗。做:李克用这个人物在剧中有一些玩笑成分的展现,基于该角色的正净行当属性,过犹不及,贵在执两用中。再如,李克用身为胡酋而手执文扇,做工的调和区中,兼顾不易,窥此‘一斑’可知。打:李克用身为番王,所以插鸡翎、配狐尾;较之老生,花脸饰演的李克用在胖袄、靴底儿更厚、髯口更长的前提下,完成高难的‘勾刀’对打,且盔头勒得高,这都无形中加大了‘掭头’的几率及武打的难度,进而增加了观赏性。此外,铜锤花脸角色扎硬靠,起整霸,耍下场,实不多见。”
2014年3月22日晚于北京长安大戏院,王昊主演的京剧全部《沙陀国》(解宝·收威)在擂台赛的舞台上正式上演,当晚的演出效果非同凡响。许多专家和戏迷都说:“等了几十年,终于看到全的《沙陀国》了。”为了演好此剧,演出前几个月,王昊在坚持练功、吊嗓的同时,一有时间就翻阅相关文史资料,揣摩人物,并常问艺于此剧指导老师王福来先生。王老师虽已年逾古稀,却诲人不倦,每遇“关节”均倾力解惑,不仅指导排练,还于演出当日亲临把场。
演出结束后,观众反响强烈,其中一些老专家提出:“虽然不能说得太绝对,但王昊很可能是百年来首位演绎全部京剧《沙陀国》(解宝·收威)中李克用的演员。”因此王昊这次擂台赛的演出,确实有很大的历史意义。
采访末了,王昊说:“首先要感谢院团领导给了我们年轻人锻炼、展示的机会;还要由衷地感谢此剧指导老师王福来先生的悉心传授;并感谢此次演出台前幕后的全体同仁,排演中大家给了我很多的指点和帮助。”王昊还表示:“我会始终怀揣珍惜与感恩,将京剧艺术传承发扬,从而使中华文化继旧开新。”
传承发扬 篇7
大众传媒传承与发扬少数民族文化的现实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 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进行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 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而大众传媒在传播的过程中, 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将前人所创造的文化传递给后代可以实现文化的延续、传承与发扬。
张瑞倩在《电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修补”———以青海“长江源村”藏族生态移民为例》中考察了青海—藏族生态移民村村民的社会生活变迁及电视媒介接触经验发现, 虽然大众媒介加速了移民的现代化进程, 冲击了藏族的民族文化, 但是她认为广播电视尤其是电视可以对少数民族文化起到修补的作用。如电视可以通过反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节目来重现和强化少数民族文化。曾经在唐古拉山镇存在但又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弱化、改良甚至是消失的许多传统的藏族节日仪式通过电视节目重现了这些节日在西藏、云南、四川的盛况, 从而弥补了青海—藏族生态移民村村民对本民族文化由于种种原因而淡忘甚至消失的民俗知识的空缺。台湾三立电视台曾经制作的一部名叫《独龙族一切安排好啦》的片子也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电视节目对独龙族传统文化的修复、传承的作用。“节目中介绍了独龙族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 如爬树游戏、江边钓鱼、编织独龙毯、采取独龙汁 (一种天然的染色品) 、放养独龙牛, 等等, 他们看得非常认真。因为他们发现节目陈述的一些据说是独龙族传统的习俗和游戏的内容他们也没有听说过, 已经在他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一位村民看完电视后说:‘我们的生活习俗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不看这个节目, 我还不知道我们祖先有那些游戏, 我真佩服我们祖先有那么了不起的创新和征服自然的能力。’”[1]因此, 大众传媒特别是广播电视可以通过各种信息、节目加强少数民族的民族辨识以修复民族文化, 进而传承与发扬少数民族文化。
大众传媒传承与发扬少数民族文化的途径
传播方式上灵活多样。大众传媒可以采用少数民族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来传承与发扬少数民族文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群众都能歌善舞, 唱歌跳舞是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如世世代代的苗族人通过歌舞解除疲乏, 也通过歌舞在游方场上寻找到知心爱人, 使苗族族群代代繁衍、生生不息。而木鼓、芦笙更是已经与苗族、侗族血脉相连。大众传媒在传承与发扬少数民族文化时, 可以采用歌舞弹唱、山歌情歌、民族歌剧戏剧、音乐歌舞或风情艺术片等方式来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同时, 在传媒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背景下, 大众传媒应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技术并发挥不同媒介的特点, 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示少数民族文化以达到传承与发扬的目的。如针对互联网具有的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交互性强的特点建立各种介绍少数民族文化的专题网站、网上论坛等以扩大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再比如影视手段具有的声情并茂的传播特点特别适合于我国许多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2006年浙江景宁县广播电视台推出了一档有极强民族针对性且完全使用畲语播音的《畲语新闻》。“该栏目以畲语语言播报, 同步配汉语字幕对一周要闻进行回顾, 是华东地区电视媒体中唯一用民族语言播报的新闻栏目, 也成为浙江省广播电视发展史上第一次用少数民族语言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2]畲族在唐朝时就在福建、广东、江西交界地区繁衍生息,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畲族文化。“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畲族传统文化的积累和传承不能像汉族那样通过文字进行, 而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传播和手头技艺传播来进行。本民族的历史源流、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精神文化的发展也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歌、家族活动、民间习俗和宗教活动过程中以口耳相传的歌谣、故事、谚语等代代相传而实现。”[3]这档畲语新闻节目将畲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民族节日与民族习俗、民族语言、民族文学艺术及民族文化特色等方面的新闻进行组织报道, 与其他节目类型和其他文化方式一起发挥传承畲族民族文化的作用。
在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上凸显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内容为王”是传媒业的铁律。这对大众传媒传承与发扬少数民族文化也同样适用。大众传媒只有制作富含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如《刘三姐》、《阿诗玛》、《五朵金花》等影片以其鲜明的、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获得一代又一代人的认可, 而这些影片也为传承与发扬彝族、白族的民族文化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影片《尔玛的婚礼》中, 导演运用纪实手法大量展示了羌族的服饰、语言、舞蹈、羌笛、民歌、饮食和婚俗等民族文化元素, 从而保存和展现了有20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东方古堡”的桃坪羌寨和神秘的释比文化等古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 在表现形式上, 大众传媒也应凸显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在传播主体上提高少数民族传媒人的素养并发挥其能动性。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当然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各个阶层民众的共同参与, 也需要全社会各种力量的加入。但是大众传媒在传承与发扬少数民族文化的时候, 传媒人的能动性与责任感尤为重要。少数民族传媒人由于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以及对本民族文化濒临消解的危机意识更为深刻, 因此更能够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但是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西部偏远的地区和省份, 从事大众传播行业的人素质普遍较低。如前文提及的浙江景宁县的《畲语新闻》虽然是当地畲族群众较欢迎的一档本民族特色的新闻节目, 但是该节目仍然存在着新闻节目播出频率不高、新闻时效性较弱、新闻题材单一陈旧、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较多,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缺乏精通畲族语言的采编人员。该节目甚至一直没有专职畲语播音员, 而只能邀请当地教师兼职播报。虽然经过几年的磨合, 这位兼职播音员已被当地畲族群众接受, 他的语音语调也被当地畲族年轻人竞相模仿, 但是这种兼职的工作方式仍然影响了该节目的发展, 也影响了畲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因此大众传媒在传承与发扬少数民族文化时必须要把人的因素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大众传媒传承与发扬少数民族文化的注意事项
大众传媒在传承与发扬少数民族文化时要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内涵。近年来, 随着民族风尚的流行, 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将目光聚焦到了充满神秘情调的少数民族文化上。在这个过程中, 大众传媒成为展示少数民族文化风采的重要窗口, 增强了各民族之间尤其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但是当少数民族文化展露在广播电视的视野之下时, 少数民族文化却常常沦为被消解和被想象的异文化, 逐渐失真并开始远离其融入在少数民族生活中真正的文化内核。比如彝族火把节就常常成为传媒镜头展现的焦点。“火把节作为一场彝民族的传播盛宴, 是传播和展示民族文化的大舞台, 该民族的衣食住行、社会关系、传统艺术、民间信仰等得到集中的展现, 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即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观念、行为模式、审美情趣等得到突出的表现, 它无疑使参与者受到潜移默化的民族文化精神的沐浴, 增强自己民族的认同感、责任心。”[4]其中, 彝族民间的“选美”活动最具看点。彝族选美要求非常严格, 选美的彝族姑娘要盛装打扮, 手拿黄伞, 在火把场外唱歌、跳舞尽展才艺。而评委们都是村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 而选美的标准除了姑娘的身材容貌和穿着打扮外, 更要看她们平时对待父母是否孝顺, 还有她们平时的道德品行和勤劳声誉。但是为了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和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编导们过度强调了姑娘们的美貌而忽略了彝族火把节选美的真正内核。这些经由广播电视编辑们精心选择的画面所展现出来的彝族火把节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火把节的文化内核,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目的真实性。甚至为了满足拍摄的需要, 编导还经常采用摆拍的方式。潘蛟教授2004年在《人文讲坛》中谈到的火把节见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村子在当地看来较为富裕。村民们在忙着收拾刚收割回来的烟叶, 村中看不见任何火把节前的喜悦和躁动。经过打听, 才得知该村在几天前就已过‘火把节’了, 而且过节的方式基本上是家庭式的, 没有举行诸如斗牛、选美这样的大型社会活动。此景有点让人失望, 顾问建议干脆来做‘摆拍’。”[5]彝族火把节历史悠久, 通过火把聚合了各种社会关系, 最终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但在这里, 少数民族文化变成了满足现代都市人群视觉、听觉的感官盛宴。因此, 大众传媒只有在真正地理解并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以后才可能真正做到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大众传媒在传承与发扬少数民族文化时还应有所选择。传统文化并不等于优秀文化, 也不等于文明。每个民族在进步的过程中都需要舍得丢弃掉自己落后的东西, 切忌在强调传统特色的同时形成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如一些民族存在着原始的平等观念、婚姻上的近亲习惯、“坐家”习俗等, 它们的确是传统的东西, 但却代表着愚昧和落后, 是应该被淘汰的。对于这些文化内容, 我们所采取的态度不应是保留, 而是摒弃。最后, 大众传媒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有局限的。张瑞倩在《电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修补”———以青海“长江源村”藏族生态移民为例》一文中也承认, 这种文化修补的对象往往只是仪式性的信条和文化形式, 而不是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 修补后的结果也不是传统文化的还原, 经过修补的文化中难免会掺杂一些原本不属于这个文化体系的内容。同时, 传媒人在面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时候, 原有的知识结构以及个人的主观认识也会影响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为此, 我们不能过分放大大众传媒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上的作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一个意义重大而又耗时耗力的工程, 需要全社会各个阶层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飞.少数民族社区居民的电视体验报告[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 .
[2]卢理洪, 周玉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民族语言新闻节目的开拓与创新——以景宁广播电视台《畲语新闻》为例[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9 (3) .
[3]刘冬.闽东畲族传统文化特征[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2) .
[4]王萍.大众传媒视野中的少数民族节日与生存——以彝族火把节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 2005 (6) .
传承发扬 篇8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 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为此, 作为新世纪的一代, 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更加重大, 快餐式的网络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主动去传承红色精神的大学生少之又少。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呼吁必须加强对当代学生红色思想、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教育, 为此, 2004年10月14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旨在通过高校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意识。
一、红色精神被传承下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红色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 它的产生、发展以及传承都是由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的, 而红色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内涵产物, 也作为民族精神的代表, 一直被人们所传颂、歌唱。红色精神是红色时代的特有产物, 作为当代大学生, 我们完全有义务去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当下, 正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性、历史性的时期, 多种价值观念并存, 而因此所引起的错误价值观潜滋暗长, 因此, 红色精神就更需要以其独有的导向、凝聚、塑造、激励功能发挥特殊作用。由此可见, 红色精神不可遗忘, 传承红色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对当代大学生如何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的针对性建议举措
当代大学生不仅仅肩负着一个家庭的期望, 更加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传承并发扬红色精神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须要找到问题的根源, “对症下药”, 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此, 根据此次调研结果, 对以下问题作出建议:
(一) 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重视红色精神传承问题, 合力创造一个浓厚红色氛围环境
大学生对于红色精神传承的态度越来越冷淡, 这与其生活的环境氛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想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 还是需要社会、学校、家庭这三方的共同努力, 创造一个浓厚红色精神的氛围, 使得学生在潜意识里便习到了红色精神, 也愿意主动去了解其内涵。举措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氛围。社会这个大环境是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社会可以通过多举办一些红色题材的社会公益活动, 让更多的社会大众参与其中, 让社会带动人民, 人民影响学生;
2.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浓厚的红色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都是教育大学生学习红色精神的必要条件。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红色文化专题课程、举办红色题材的校园活动、将红色精神与《形势与政治》、《中国近代史纲要》相结合, 让学生自主体会、自我学习红色精神, 并使其正向强化, 向身边人宣传其内涵;
3.端正学生的理想信念, 强化学生自身修养。要提高当代大学生对红色精神的认知度并使其正向强化首先需要端正学生的理想信念, 强化学生自身修养, 通过对自身的严格要求, 自觉地去了解红色文化, 学习红色精神, 并且向身边的同学宣传这种精神。
(二) 运用合理载体, 进一步完善整合大学生对红色精神的传承和发扬问题
一个合理的载体, 既可以成为架起通往当代大学生走进红色精神内涵的桥梁, 又能够成为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民族魅力的绝好机会。合理的载体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找到的, 这需要我们不断的追求、摸索。我国也出台了关于这方面的相关政策, 也对当前的主要任务、主要措施作了主要描述。比如根据我国《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描述, 主要任务包括:一是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丰富红色旅游内容;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体系;三是转变发展方式, 提升红色旅游产业化水平;四是创新体制机制, 增强红色旅游发展的后劲和活力;五是加强红色旅游队伍建设, 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结论
作为当代大学生, 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 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去担起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的重担!我相信, 在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共同努力下, 让中华民族骄傲的红色精神一定能够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而当我们在传承红色精神的过程中, 我们会学到很多、也会经历很多, 这个过程也会成为我们一生中难以忘怀的精彩经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M].北京:人民日报, 2004—10—15 (03) .
[2]中共中央国务院: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日报, 2009—11—05.
[3]张英伟.论民族精神.光明日报, 2003—07—31.
[4]吴志忠, 张杰.革命历史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正能量.光明日报, 2013—10—05日 (06) .
[5]梁洁.论弘扬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现实意义.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报) , 2011年12月9卷12期.
[6]张文, 蒋纯.红色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2010年3月第31卷第2期.
传承发扬 篇9
一、了解空竹,激发爱国情怀
爱国,是抽象的、崇高的,也是具体的、平实的,抽象的爱国理念通过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进入师生心中。空竹,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为全体师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爱国情怀提供了基础。
1. 知空竹:了解传统文化
为让全体师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空竹文化,学校举全校之力,自主开发、编写了空竹校本教材,从空竹的结构到空竹的种类……图文并茂,一一阐述;从易到难地介绍了抖空竹的各种动作和技巧,图文结合,清晰准确。空竹校本教材的呈现,让全体师生充分认识了空竹的悠久历史与古人的才情智慧,真切为身为中国人而自豪。
2. 近空竹:接触传统文化
校本教材呈现的空竹文化更多的是静态的,而抖空竹的动作技巧、高超技艺,教材难以呈现。因而,大家充分利用互联网自主学习和了解:国家级非遗空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国良……说到大师,师生们娓娓道来,由衷敬佩;弹跳、抛接、摆铃……说到这些动作名称,师生们如数家珍,了然于心。空竹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已在师生们心中根植,强大师生爱国情怀。
二、玩转空竹,营造和谐氛围
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万事万物存在方式的一种本质体现。学校师生们喜欢空竹,并将这种喜欢通过独特的方式进一步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1. 创空竹:常规空竹与创意空竹相结合
空竹,除了常规的形态和抖玩,还可以有很多的创意。学校开展的以空竹为元素的教室装饰和校园美化活动,师生们自己动手,呈现出多样的空竹。以空竹为元素进行的校园美化更显匠心:校园古樟树上悬挂的串串空竹,多功能室中装修的空竹造型吊顶……班级中、校园内,总可以找到空竹元素的布置。师生们心中所爱与目光所及和谐统一。
2. 融空竹:空竹项目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学校师生对空竹的喜爱,让大家开始思考空竹更多的存在领域和表现形式,并尝试将抖空竹与学校其他学科活动相渗透,经过大家齐心协力,一个个独特新颖的空竹节目相继涌现。2016年的校园“空竹文化节”上,校健美操社团的《竹动奇迹》、校合唱社团的《唱响空竹》、朗读吟诵社团的《空竹赋》、瑜伽社团的《瑜韵空竹》、戏剧社团的《旋转吧,空竹!》、舞蹈社团的《空竹梦》……师生们高扬智慧的风帆,尽情地参与,尽情地展示,尽情地抒发,空竹项目与其他学科和谐相融。
3. 练空竹:技艺追求与辛勤付出相结合
2015年校园“空竹文化节”,学校专门请来了河北省保定市空竹协会秘书长、中国非遗抖空竹传承人吴春明大师来校,现场表演、传授抖空竹技巧。大师精湛的技艺,令师生们惊叹不已、赞不绝口。空竹,易学难精,但还是有许多师生把对空竹技巧的追求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利用课余时间,不断练习,无惧失败,反复尝试,“积跬步,至千里”,师生们对空竹技艺的追求与付出和谐相处。
三、交流空竹,培养友善品质
友善是一种气度,是与人为善的心态。当空竹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兴趣和爱好时,也成了他们交流的主题,成了促进情感、友善相待的纽带。
1. 学空竹:共同提高
学校空竹项目的实施过程,十分注重人与人的交流,以互帮互助的小组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形式,将全校师生及各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统一采用积分制和晋级制对小组所有成员进行整体评价,强调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其中,空竹学习中的双人互抛互接、多人互抛互接等内容深受师生们的喜爱,大家一起其乐融融的学习过程,更成为相互增进了解、增添友谊的方式。有效的学习模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现在全校师生都掌握了抖空竹的基本动作,80%以上的学生能完成绕绳、高抛、弹跳等难度较大的动作,大家一起感受空竹技巧、技艺,一起享受与人为善的快乐。
2. 展空竹:共同分享
学校为让大家彼此分享空竹带来的快乐,构建多种平台,加强校园内部及校外的交流。如每年定期的“空竹文化节”,以及每期不定期的空竹晋级展示;与河北省保定市花园街小学结为“空竹文化友好学校”;2015年7月,学校组织部分师生参加了湖南省株洲市第三届“小雏鹰,大未来”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开幕仪式,向在场的国际友人以及师生表演抖空竹,赢得阵阵掌声,大家纷纷向孩子们学习抖空竹的动作与技巧。这些活动,进一步培养和展现了师生们友善的良好品质。
传承发扬 篇10
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一) 丰富政治教育资源
山西临汾市委党校在发展过程中, 注重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注重发挥传统文化, 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使大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 并且在学习过程中, 能够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精华, 增强民族自豪感, 并能够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我国传统文化中, 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例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见利思义、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等等。山西临汾市委党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牢牢地把握这一点。
(二) 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爱国精神
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及文化产业的继承, 可以让大学生产生一种较强的民族归属感。山西临汾党校在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 注重于当下自身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结合, 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弘扬, 这样一来, 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一种浓烈的民族归属感, 注重考虑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把国家和个人的前途牢牢结合在一起, 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 形成社会认同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文化产业的继承, 可以让大学生意识到我国传统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博大精深, 增强民族自豪感, 从而让大学生形成共同的社会认同。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 对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都有着明确的认同, 这就在主观上形成一种规矩和社会生活准则, 这对于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来说, 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2]。
二、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及文化产业继承的途径
就现阶段山西临汾市委党校教育发展情况来看, 为了更好地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及文化产业继承, 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发展过程中, 可注重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一) 注重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要想更好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教育和传承, 必须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能够积极、主动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 这样一来, 才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对此, 在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过程中, 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第一, 要注重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将学生的生活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 并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 让传统文化更好地在大学生实际生活中得以体现;第二, 加强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讲解, 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 从而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第三, 在教育过程中, 要注重将传统文化教学情感融入, 采取启发式教育模式, 活跃课堂, 让大学生主动地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3]。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就现阶段山西临汾市委党校的发展情况来看, 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以及文化产业传承, 要注重对师资队伍进行建设, 能够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传承问题, 进行有效解决。对此, 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 山西临汾市委党校可从以下两点进行考虑:
1.注重党校内部的培养, 引进人才。在进行传统文化弘扬和文化产业继承过程中, 要注重对党校内部人才的培养, 对教师队伍结构进行改善, 使师资队伍更好地满足现阶段临汾党校发展情况。
2.注重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山西临汾市委党校在进行传统文化弘扬及文化产业继承过程中, 要注重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保证教学方法适合自身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升, 要注重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 使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以及文化产业知识讲解过程中, 能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 有针对性的对知识进行传授, 让学生更好地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学习。同时, 要注重教师传统观念的转变, 使教师的观念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形势, 从而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及文化产业知识进行传授, 帮助大学生形成较好的文化观念, 并能够对文化产业进行传承。
综上所述, 通过本文的研究, 我们可以看出, 山西临汾市委党校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 要注重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 从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吸引优秀教育人才两个方面, 更好地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弘扬, 让大学生形成较好的民族归属感, 从而对文化产业进行传承和发展。在对这一问题处理过程中, 山西临汾市委党校还要注重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以新的方式, 实现这一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莫继承, 谢群.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影响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08:92-94.
[2]王贝贝, 张景书.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3, 01:48-51.
传承发扬 篇11
关键词:傩舞;客家民俗;现代音乐与舞蹈
傩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是傩仪式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原是古代祭祀性的原始舞蹈,舞者配戴形象狰狞的面具,一手持戈、一手持盾,边舞边"傩、傩……"地呼喊,奔向各个角落,跳跃舞打,搜寻不祥之物,以驱除疫鬼,祈求一年平安。现存傩舞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贵州、广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福建、云南、广东等地,各地分别有"跳傩"、"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称谓。
这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一般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由主角四人表演,表演者头戴面具如冠,身着兽皮,手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之声。另一种由十二人组成,每人朱发画皮,手执数尺长的麻鞭,甩动作响,并高呼各种专吃恶鬼、猛兽之神名,起舞时各有音乐伴奏。
2006年5月20日,傩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三明,为了挖掘傩舞这一文化瑰宝,1995年泰宁县在新桥乡大源村成立傩舞队。如今,大源傩舞队活跃在泰宁的舞台,是泰宁的“三舞”(梅林戏、傩舞、桥灯)之一,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大亮点。在这里笔者对傩舞艺术在现代舞蹈中的传承和发扬谈谈自己的看法。
1.傩舞功能的变化
傩舞原是带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显然在现代这种功能限制了傩舞艺术内涵的深化和傩舞艺术的传播,这种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民生活的需要。同时,傩舞这种简单的功能也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对其的要求。所以,我们将傩舞艺术在保持其古老的、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的同时,融进现代的气息,让它在原有的古朴的基础上,结合进客家的民俗、结合进客家文化的内涵,那么,傩舞,这个古老的艺术,就将在内涵和影响面上得到提升,使其不再是简单的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而转变成具有宣传傩文化和客家文化、三明地方文化的一种宣传形式。
2.傩舞舞蹈音乐上的变化
原先的傩舞虽然是有乐器伴奏,但毕竟只是鼓、锣等等简单的乐器,难以适应现代观众对音乐审美的需要,但是,古老的傩舞其伴舞音乐却是和现代音乐节奏相吻合的。比如用现代舞曲录音磁带代替传统锣鼓伴奏,出乎多数人的意料之外,其舞步许多都能与现代舞曲的节奏合拍。如独舞《开天辟地》,可以用迪斯科伴奏到底;《后羿射日》是双人舞,可以用伦巴和探弋音乐伴奏始终;又如《八仙上寿》,则是迪斯科、伦巴、慢四、探弋、华尔兹舞等舞步之大成,头、手、足、臀、腰配合默契,随着“嘭嚓嚓”的不断变化,时而狂热、时而深情、时而奔放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所不同的是配舞的音乐,现代舞是“嘭嚓嚓”,傩舞所用是“咚咚锵”,然而节拍基本上是一致的,当然,简单的舞曲音乐也不能很好的表现出傩舞的内涵,因此,要求舞蹈的作曲者,能够开拓思路,将傩舞的音乐,在不变其原先古老伴舞配乐内涵的基础上,结合进黑人的“灵歌”、“蓝调”等等,将时代的音乐元素内涵融入傩舞的伴舞音乐,从而使傩舞这个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气息。当然,也可考虑在傩舞中加入交响乐的因素,如,日本作曲家久石让的一些交响作品,就带有一些傩舞的表现因素在内。当傩舞的伴舞音乐加入现代的元素后,能使观众在听觉上感受到现代而充满古老、神秘气息的音乐氛围。
3.傩舞舞蹈表现形式上的变化
原先的傩舞只是跳跃、起手、转身等简单的舞蹈动作,而笔者在思考傩舞的舞蹈形式上的创新时,有意识的融合进一些非洲黑人舞蹈和中国民族舞蹈以及一些毛利舞的元素在内,再加上在舞蹈的创编过程中,添加进一些故事情节进去,发现傩舞的舞蹈表现形式更加丰富了,舞台的三度空间也运用的更加合理了,而加入故事情节后,更好的表现出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也更好的展现出三明民俗文化和客家文化,当然,具体的一个舞蹈的创作编排与很多因素有关,在这里具体编排的形式就不多讲了。
4.傩舞的道具和舞美的变化
传承发扬 篇12
1 六十年来储运人精神
1956年建国初期,在全国各地相继成立商业储运公司企业组织的基础上,在商业仓库实现集中管理的要求下,全国商业储运行业逐步发展起来的形势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储运局在武汉市召开了全国八个省市储运公司的会议,成立了全国商业系统仓储商品养护技术研究组。它的成立,预示了全国性跨地区的商业储运网络的初步建立,标志了一个新的商业储运行业的初步形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的成立为中国仓储物流配送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历史意义。
六十年来,研究会和杂志,为传播商品养护知识、技术经验、提高仓储管理、培养养护专业人才,形成商品养护专门学科等方面,促进储运企业向专业化、社会化道路发展,成为一个企业性行业,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同样在六十多年的过程中,各地商业储运企业加强协作,相互支持,在各级组织的领导下,在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工作,全力以赴的努力下,不论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为商品流通实现货畅其流,促进经济发展,也作出了历史性巨大贡献。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今天我们真情回顾六十年来我们商储人所走过的路和桥,隆重庆典我们商储人所特有的纪念日,其目的就是要:不忘初心,继承发扬商储精神;着眼今后,创新发展商储物流。60年来商储人的精神主要体现在:
(1)不忘初心,继承发扬商储精神。
六十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商业储运的干部、职工,为了商储行业的生存、壮大、发展,作出了艰苦卓越的努力,在他们身上保留了许许多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体现了一种商储精神,他们是:
(2)爱岗敬业,勇于担当的主人翁精神。
六十多年来,商储人吃大苦耐大劳,艰苦创业,爱岗如家,勤俭办企业,保证了储运业务全面胜利完成,保证了企业安全平稳的发展。
(3)团结协作,相互学习的精神。
六十多年,全国各地商储企业无论在经营业务方面,还是在党建工作方面,坚持交流学习,加强全面协作,保持良好关系,形成并建立了“天下仓储是一家”学习型网络组织,促进了企业的全面发展。
(4)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刻苦钻研精神。
六十多年来,商储人在业务实践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总结业务经验,不断提升理论水平,不仅撰写了大量学术论文,制订了储运企业规章制度,还组织精兵强将著书立学,编写了一批专业著作:有北京、天津、上海三家储运公司编著的《储运手册》;上海商业储运有限公司编著的《商业仓储综论》、《商业运输综论》、《商业储运实务》、《商品养护》、《上海交通运输地理》、《物流管理》、《物流设施》、《物流英语》;上海市仓储行业协会编著的《上海储运商业》;长沙商业储运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力编著的《第三方物流》;上海商业储运公司老领导、上海市仓储行业协会老秘书长彭望勤物流专家和上海商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斌教授合著的《物流实务手册》。这些可以说是国内最早的仓储物流的专业著作,为我国物流专业学说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基础性的贡献。
(5)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在发展现代物流事业中,各地商业储运企业按照现代物流理念要求,先后精心打造建成了一批现代物流基地:有上海商储的“全方物流基地”、天津商储的“全程物流园区”、广州商储的“广百骏盈现代物流园”、陕西商储的“西咸物流中心”等等。还有一批规模更大、技术设施更先进的物流园区正在规划立项之中;如广州商储将在广东清远建设占地1500亩至2000亩,华南地区最大的物流园区;云南新储将在昆明大理建设带有自动化智能仓库的物流园区;贵州商储将在贵阳高新区建设西南地区最大的“胜记仓物流园区”。
在发展“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工作中,各地商储企业利用资源优势,自力更生,积极创办大市场,先后建成了一批闻名全国的知名品牌市场:重庆朝天门市场、上海工业品批发市场、广州星之光电器城,华大芳村茶叶城、南京金桥市场、济南茶文化创意园区。
在创建管理和服务品牌中,各地商储企业在全国最早开展了“四好仓库”和“四好仓间”的活动,在全国最早按照物流市场的需求变化,在完善供应链服务中,提出了“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三全物流服务,为拓展延伸服务打下了基础,提升了服务能级。
近十年来,《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全国商业储运网络组织、上海市仓储行业协会三家联手,连续成功举办了每年一届至今已有九届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国仓储物流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受到业内外的一致好评。
(6)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和机动灵活,善于经营的精神。
在深化改革搞活经济过程中,面对经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经营面积减少,人员面临分流,经济效益下降的情形,商储企业的干部职工不是消极等待,而是主动出击,采取“借鸡生蛋,引风筑巢,承包经营,管理输出”等经营方式,千方百计积极拓展外借基地,保持经营规模,想方设法分流安置员工,保持企业平稳,从而提升了经济效益,创出一条成功之路。
(7)敢想敢做,大胆革新的精神。
六十多年来,商储行业为摆脱繁重体力劳动,实现机械化操作,提高劳动效益,提高商品养护技术水平,提高仓库安全防范能力。大力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运动。广大职工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想敢做,大胆革新,先后研制成功了:1吨电瓶叉车,0.5吨前移式叉车,二吨电梯以及上桩机、输送机,活络托盘货架等系列机械设备;研制成功了:自动测温仪,自动通风降温器,自动门及自动吸潮器等系列养护设施;研制成功了:电子自动报警器,防汛报警器,特别是上海商业储运有限公司研制成功的运用计算机技术集微波防盗,远红外防火,闭路电视进行监控,无线电台进行传道传输为一体的现代安全中心项目,得到了市公安局消防处、科技处等专家学者组成的技术鉴定组的一致好评。上述设施设备和技术成果的应用,使储运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适应了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的需要,提高了储运行业的社会地位。“六十年征程记心间”,商储人的风范要保持,商储人的财富要传承,商储人的精神要发扬。初心不忘,才能不断创新。
2 着眼今后,创新发展商储物流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面对新常态、新要求,各地商储企业如何适应降库存、调结构、抓转型、促升级?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加快现代物流的建设步伐,壮大各自企业的经济实力,提升管理水平,立于不败之地,是我们当前共同面临的问题。
仓储业是商业流通体系的主要基础,是物流业主要节点,可谓重中之重。仓储业发展的好、坏、快、慢将决定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为实现中国商储行业现代物流的梦想,提出以下建议:
2.1 把握现代物流发展趋势
(1)把握规范化、科技化、专业化发展趋势。《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积极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方法做大做强,也明确了要完善法规制度和规范秩序。我们认为物流行业将进入一个兼并收购期,必然由“分散”走向“集中”。不规范或经营不佳的公司将被淘汰,此外还能承接部分生产企业的外包业务,网络型、高效率的仓储物流公司将获得兼并收购和承接市场份额的发展机会。
(2)掌握“互联网+物流”的时代要求。“互联网+”是当前热词之一,“互联网+物流”则是国务院今年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主要部分,其要求是鼓励互联网与现代物流业的融合创新,为大数据提供丰富、安全、便捷的物流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社会不同需求,培养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互联网物流创新型企业。
(3)抓住大数据的应用,智慧物流是发展方向。仓储业将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构建强大、节能、绿色的现代仓储体系。“十三五”期间大数据将受到政策重点扶持,国务院办公厅为此专门印发了《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要求在政府层面推动大数据应用。对于“大数据”技术的充分应用,智慧物流发展方向,拓展现代仓储的能级,提升现代仓储的水平等,都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达到即时服务目标。
(4)适应绿色生态物流发展的新要求。2015年1月为了引导和促进企业积极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建立绿色供应链,实现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商务部、环保部和工信部制定了《企业绿色采购指南(试行)》。绿色仓储与配送设施设备与技术将得到仓储物流企业的广泛重视,更多的仓储物流企业会积极参与托盘循环共用试点、城市共同配送试点,仓配一体化服务将形成一定规模。
2.2 加快现代物流建议
(1)加快仓储企业转型升级。仓储企业的经营规模不能停留在单一的储存业务上,要实现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要逐渐从重视保管效率向重视流通功能转变,典型仓储企业的主营业务,基础业务只有七项,收货、理货、保管、保养、装卸、搬运、运输和配送,延伸服务有三十多种,分拣、包装、加工、加固等等。仓储企业可以在基础业务的基础上,通过延伸服务向其他各个业态渗透,提供一体化增值服务,切入产业链的多个环节,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收入。
(2)加强行业标准推广实施。仓储标准是保证物流系统的统一性、一致性,以及物流系统内部各环节有机联系的重要手段之一。有统一标准规范的系统才能实现高效率管理。目前我国与仓储行业相关的各类标准已有51项,其中基础性标准7项、作业标准4项、管理标准15项、技术标准25项。仓储企业认真贯彻实施行业各类标准,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统一现代化仓储理念、促进仓储设施与技术进步、提升仓储管理与服务水平有着直接的作用。
(3)抓紧企业人才培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供应链一体化的发展,实现从传统仓储向智能仓储的转变,要求仓储企业充分应用信息网络技术,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等高科技技术,需要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的操作型人才外,也需要懂得专业化知识的全局管理型人才。所以人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仓储企业必须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工作,将培养管理型、技能型及复合型人才落到实处。企业也应根据现状,在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吸引人才,借鉴经验,要建立完善的多层次教育体系,满足企业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4)加快实施“互联网+仓储”计划。在“互联网+仓储”的行动中,仓储企业要确立拥抱融入互联网的战略思想,要充分挖潜,发挥优势,以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物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发展为切入点,以已有的平台和资源为基础,真正建立打造一个全国商储电子(线上)平台,同时努力建设好全国商储物流实体(线下)网络平台,线上线下一起动,实行大联合、大联动,乘势发展,迎接仓储物流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风雨储运人,践行物流路。
【传承发扬】推荐阅读:
传承中华文化 发扬革命精神演讲稿08-26
发扬慈善精神07-28
发扬传统文化06-02
要发扬斗争精神07-09
如何发扬光荣传统07-23
的发扬雷锋精神作文05-30
发扬五四传统07-10
坚定信念发扬长征精神08-09
课堂——让学生的兴趣发扬08-30
发扬三大作风 永葆先进本色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