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的教学模式

2024-05-28

经典诵读的教学模式(共12篇)

经典诵读的教学模式 篇1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国古代诗歌以其特殊的表达方式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积淀着我国古老民族的思维模式、精神体系、文学智慧,艺术审美以及价值追求。诗歌是诗人生活体验与文化底蕴的瞬间火花。古典诗歌想象丰富,语言凝练,自然浪漫,质朴豪放,或浓墨重彩,或淡雅别致,不仅合辙押韵、琅琅上口,而且抒情优美 , 蕴含哲理 , 实现了“ 形”与“神”、“情”与“理”的完美结合。应该说,无论是在文学的艺术境界上,还是在思想内涵的深刻性上,都是现代诗歌难以企及的。

在近五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尝试把学生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意图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的艺术修养。而诗歌恰恰是古典作品的精华,所以,我首先将其引入课堂,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学生掌握了古诗词的基本韵律,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了诗歌写作

诗词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从南到北,包括北国的古谣谚,诗经的风雅颂,到江南的楚骚,用韵基本相同。韵律具有强烈的乐感,能够将文字排列得更加和谐美好,也让诗歌动听易记,便于背诵和流传。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亦能感受诗歌抑扬顿挫之美。“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是动人的悲怆;“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 中”是欢 乐的乐曲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寂寥拨弦的三两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箜篌声悠扬;“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正是那千年前清朗的洗衣歌。学生在这朗朗的诵读中感悟诗的韵律,同时也萌发创作的灵感。怀念转学的朋友,有同学写下“欲问何时 君再还 , 泪湿青衫 自凭栏”。读罢《赤壁赋》,有同学写下“一统天下 曹孟德 , 壮志难酬 苏子瞻”。吟诵《采薇》,有同学写下“大雁何徘徊,芬芳华叶陨”。这些诗词的创作无不表现出学生在诵读中对韵律的理解。

二、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以往的语文学习中,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很多学生认为不需要也不值得在语文上下大功夫,老师布置的拓展阅读也很难落到实处。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背诵,作文教学效果很差。学生不爱读,自然也不愿写。在尝试诵读实践后,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能做到自主学习经典,自动背诵名篇。同学之间形成了比较竞争意识。大部分同学可以背诵《论语》《诗经》等经典中的名篇。个别同学尝试阅读了 《史记》和《孙子兵法》,并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作文不再是个难题,语文学科的成绩亦有相应的提升。

三、体验诗词意蕴的美感,使它融入学生灵魂,永远保持“真”性情,拥有诗意人生

诗歌是中国人的信仰,每个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生命的成长。

小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充斥着美好的童年。后来,长大了,开始在忙碌的学业中迷失,拗口的英文和数理化渐渐填满了学生的生活。那曾经的诗意早已淡去,而诵读经典诗篇,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找回诗意的生活方式。

诗歌,它教会学生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欣赏村社炊烟袅袅升起;它教会学生对乡间小路上无名的野花要亲切,要温柔;它使学生在杜鹃的啼唱中体会到游子的思念之情;它教学生用一种怜爱之心对待劳动者、那些儿子远在天涯海角服役的母亲,以及那些饱受战火创伤的黎民百姓。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学生与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聆听蝉的欢鸣,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

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中说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先生推崇的这个“真”字,是一种性情。诗歌将自然和人融合在一起,触动人的心灵,让人深刻地反省自己,唤醒自己,从而让人们保持勇敢、真诚、坦率的本性。在人生经受挫折时,我想我的学生会默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来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在不被人认可时,会吟诵“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并成功走出困境。是什么让他们在不顺遂的时候能乐观坚强,固守本心,是经典的熏陶,是优秀诗词的感染。

诗歌教会了学生一种生活观念,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我想,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经典诵读的教学模式 篇2

三年级

“国学经典诵读”早已成为我校的校本课程,我们年级的学生学习已有一年了,学生对我国的经典文化已有了初步了解,收到了启蒙教育,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诵读实践活动:每天一次固定时间的诵读,师生共同进步;每学期一次成果展示;本学期举行了年级国学经典比赛活动。让老师、学生在经典传统文化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内化,用经典的精华来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传统文化教育犹如一道风景,带来勃勃生机,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提高了师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操与文化底蕴。下面总结一下自己的具体做法及得失:

一、教学的形式

1、趣味化的形式。小学生学习“兴趣是第一位的”,所以在经典诵读课教学方法力求趣味化,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投入激情,以兴趣作为原动力。如:故事法:把经典诵读的内容改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用故事吸引学生探究经典、记诵经典,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画画法:有些诗形象深邃、意境悠久,可以画下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帮助记忆,效果突出,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巧用法:让经典走进生活,在平时生活中、在作文中时不时把经典名句用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经典”,感觉到诵读经典的重要性。

2、内容“不求甚解”化。书要慢慢读、细细品,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了解书中的道理。在阅读教学中要力求甚解,但古代经典的学习意在提高文化底蕴,是远离功利的一种精神修养。因此它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教学目标单一,让学生开心地学,有趣地读,多多地记;学习的特点是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3、多样化诵读形式。重视朗读,强调背诵,形式灵活多样:可以读出节奏、音律,可以集体读、分组读,也可以个人读。多样的诵读延续了学生的诵读热情,使得他们深深地喜爱上了诵读诗词。现在,每到开学初,孩子们总会迫不及待地问:老师,这学期我们背哪些诗啊?什么时候学啊?”看着孩子们的张张笑脸,我感到异常欣慰。

二、开展活动,保证实效。

1、课前一吟,熟读成诵。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前五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学而时习之”。

2、举办诵诗比赛,激发热情。利用每周的班队活动时间以个人、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其内容设计丰富,有的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有的是诗句接龙,有的是你问我答,有的是对歌竞赛,有的是游戏表演。

3、组织学生根据经典诗文进行编写手抄报活动和活动体会。

三、具体的教学方法:

1、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本摘抄本,将所学课文,课外阅读中看到的优美词句,喜欢的古诗词,名言警句等进行摘抄记录。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2、课前朗读古诗词积累成语。提高学生对古文化的感悟能力,并进行记忆积累。

3、在教学中,针对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我充分激发他们的古诗文诵读积极性,每天早上,我都坚持和学生一起诵读优美的古诗文,激发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我一直要求学生多读多想,并且要求学生在日记中写学完古诗的感受,鼓励学生大胆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4、诵读经典,我充分激发他们的古诗文诵读积极性,每天早上,我都坚持用最俊秀的字在黑板上抄写优美的古诗文和学生一起诵读。

四、教学中的需要改进的地方:

1、要重视经典诵读教学,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基础上,把经典诵读工作做实、做细。实实在在的上足经典诵读课程,再也不会为了其他科目的教学而占用经典诵读课时。

2、可以在展示形式上再下功夫,如可以从一幅画引出一首诗或一个成语,再从诗或成语中的一个字引出一首诗或一个成语等。在今后的展示中要有师生互动,教师参与展示。

3、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在背诵的量上可以分常量和变量,如每周按常量布置学生背诵必背的内容外,再给那些有余力的学生安排一些课外收集到的古诗词等背诵,使他们能够多得一些。

4、注意保护学生的背诵兴趣,因为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学生对诵读感兴趣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

5、保证每天的诵读时间,并不断提高效率,可充分利用学习小组合作、学生间结对子等多种形式促进经典诵读工作的开展。

浅析经典诵读教学 篇3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模式是知诗人,解诗意,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记忆。学生学习和诵读的积极性不高。这样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厌恶学古诗文,因为单调乏味的背诵让他们觉得无趣,有一种被迫学习的倾向。通过我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在亲历亲为的指导过程中,我觉得抓好经典诵读的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对经典诗文的感悟和诵读能力。孩子都有一种向师性,教师对于经典如果能够信手拈来,并能充满感情的读之吟之,孩子定会向你投来羡慕和钦佩的目光,接下来的模仿肯定会有声有色。教师只有身体力行的去实践了,才能让学生耳濡目染。

其次,更改以往死记硬背的背诵方式,孔子说的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创造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诵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诗配乐”,每天在语文晨读时间播放古诗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诗配画”,我让学生根据诗意,为古诗配上图,展开合理的想象,以画来体会诗文的意境,体会诗人丰富的人生感悟每天;利用“课前精彩五分钟”,进行教读,朗读,齐诵,并安排学生轮流到讲台上声情并茂地朗读、领读或者背诵,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故事”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文化。如:跟学生讲讲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的故事,在教学《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时候,讲孟母教子的故事。大大激发学生热爱经典诗文,喜欢颂读诗文的热情。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美妙的情境,学生便会如痴如醉地体验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等美妙意境;用饱满的激情吟誦“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诗词,学生体验到的是诗中闪烁的爱国主义思想;引导学生用惟妙惟肖的体态,尽情、大胆地表演“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句便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大胆想象诗的意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明月流水,“莲动下鱼舟”中“下”的不同意思,“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天上是否真的有人的思考,都能让课堂上出现激烈的思想交锋,智慧的碰撞。

另外,帮助学生树立诵读古诗文的自信心也是提高经典诵读水平的关键。古人作诗必要吟诗,吟诗的好处在于能把心中的情感酣畅淋漓的表达出来。但这种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吟诗方式大部分学生是不敢当众尝试的。他们怕读出来会被同学笑话。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读诗观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彻底消除这种胆怯心理,在班级营造诵读古诗文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中接受经典诗文的熏陶感染,并充满自信和激情地去诵读。

除此之外,教学中教师还要处理好诗歌和生活的关系。内化为一点就是教师要带领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诗歌是提炼出来的生活语言,我们要把它还原回去。读诗的目的,不仅在于积累语言,更在于指导生活。诗歌中有些是描写自然界美景的,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感悟自然界的美。有些是抒写爱国情怀的,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有些是表达朋友间深情厚谊的,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要让学生懂得友谊的珍贵……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理解的诗句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一篇作文因为有了一句或几句古诗而更加精彩。

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的价值构建 篇4

一、关注经典诵读内容的选择

教材是主要的学习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载体。教材意义的呈现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材内容的价值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重构必须以实现教学价值为基础,在与其他价值的相互影响下螺旋式上升。

1.立足于拓展

赫尔巴特提出学习步骤连接链的假定,他认为新知识通过连接旧知识,建立观念团,构成了以连接为基础的形式阶段,促进了新知识的获得。选择经典诵读的内容,以课文为基点,从作者、类别、主题等方面进行拓展,跟课文同步,与教材整合,和语文接轨。一方面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现了“用教材”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使课本内容与课外阅读形成知识链,从而提高了诵读的有效性。如我校“拓展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三年级的《关山月》,它是根据本册的第六单元拓展的。这单元主题是感受祖国的美丽,课文有《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东方明珠———香港》。我们拓展塞北的关山月,意在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祖国的美,既有江南明丽的美,也有北国粗犷的美;既有像香港那样现代的美,也有如塞北那般古朴的美。六年级《天净沙·秋思》是由本册《天净沙·秋》拓展而来的。同为咏秋,由于诗人的境遇不同,表现的意境也不同,让学生感受诗人笔下多姿多彩的秋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语“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的总和”。整体性原理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独立要素所没有的性质和功能的有机整体,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叠加。[1]把经典诵读当作语文学习的一部分,让课文阅读与课外诵读有机整合,既符合整体性原理,又体现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的要求。

2.聚焦于经典

关于“经典”一词,词典解释为具有权威性和普遍认同性的作品,《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传统的权威性作品”,辞海解释为“一定时代、一定的阶级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著作”。王中江先生对此也作了精辟的诠释:“真正的名副其实的经典,在时间和空间中形成,反过来又超越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经典具有不朽的性格。”经典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观念的更新、读者年龄的特征以及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而不断重新选择、理解和建构,对经典注入新的内涵。诗三百、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是经典;名句、对联、颁奖词,是经典;文质兼美的儿歌、儿童诗,近代和现代的优秀诗篇、美文,也是经典。这为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内容选择上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任继愈教授的《经典教育:孩子们的“维生素”》一文认为:“如果语、数、外等知识科目是‘药’,可以帮助人治疗无知疾病的话,经典教育应该就是维生素,缺少了维生素,人的机体就会出问题”。[2]

3.凸现于诵读

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辈就是通过口诵心惟的方式诵读中国文化经典的。经典的学习意在提高文化底蕴,是远离功利的一种精神修养。因此,它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教学目标简明,让学生开开心心地读,有滋有味地读,无拘无束地读。学习的特点是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润泽”心灵。如我校六年级“拓展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的《声声慢》《夜雨寄北》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均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作为六年级经典诵读的内容,重在让他们用情诵读。学生借助诗文生字的读音、难词的注解、作者的简介、诗文的大意、作品的欣赏等特有的教学资源更好地诵读。经典教育一旦成为功利的目标,其教育意义便会大打折扣。功利的目标会诱使孩子不再关注经典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而会关注利益施予者的态度和喜好。[3]

二、突出经典诵读课堂的特点

国学经典以精确化、简洁化、优美化的语言而千年不朽。要把准经典诵读的特点,才能让诵读课堂成为学生涵养性情、增长智慧的生命历程,才能让国学经典成为唤醒人性的著作,以实现课堂价值的最大化。

1.以自学为主

赫尔巴特的兴趣观认为,兴趣是指观念的积极活动状态,是一种好奇心和智力活动的警觉状态,当观念活动对事物的特性产生了兴趣这样一种活动时,意识阈上的观念就处于高度的活跃状态,因而更易唤起原有的观念,并争取到新的观念。[4]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是以“自学”为主,这就要求教师从小学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而经典教育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鼓励学习者自读自悟经典,是一种自我生成智慧的教育。经典教育的核心不是道德接受,而是智慧和道德意识的自我生成。当然,经典教育也需要引导,但引导的目的重在让学习者学会学习,经典的意义解读则由学习者完成。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古诗词特有的文本资源教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听录音诵读,让经典成为孩子成长的环境。

2.以诵读为主

经典诵读,重在“诵读”。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深深地印刻在他们的大脑里,其智力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诗品》中云“诵读重在玩,重在味,须沉潜涵泳,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教师让学生诵读经典时,应该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发自内心地“我爱读”或“我要读”,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诵读,延续学生的诵读热情。如经典诵读的拓展跟阅读课堂的拓展目标不同:阅读教学,拓展是以理解积淀为主;经典诵读,拓展是以诵读为主。小学生只有诵读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词的精髓,得到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语言,提高语感。

3.以学会学习为主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教师给足学生诵读实践的时间,达到认知结构“量”的扩充,学生用现有图式去吸收新信息时,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这是同化的过程。教师根据教材特点不失时机地引导归纳诵读的方法,学生在尝试实践中修改或创造新图式的过程,就是顺应的过程。学生在诵读课堂上经历“悟出学法—尝试学法—明晰学法”的过程,逐步学会诵读的方法,并由课堂有限的文本资源和时空开拓到课外的无限自由中去,提高了经典诵读的水平。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5]

三、凸显不同学段教学的重点

教材的很多知识是以螺旋上升方式呈现的,是以“抽象学生”和“学生应然掌握知识的状态”为假设的。而教学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具体学生”和“学生实然掌握知识的状态”,因此教学要基于具体的学情展开,建构高效的价值课堂。由于不同学段学生的学情差异,经典诵读的侧重点也不同。

1.着力读通读顺

诵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在语文课程标准每个学段阅读目标的第一条。要达到这个要求,首先就得把字词读准,把词句读通读顺。低年级识字量较少,阅读经历有限,而古诗文难读,字词较多,诗句跳跃性较大,要着力培养小学生的视觉能力。儿童心理学把视觉能力分为视觉集中、视觉分辨、视觉广度和视觉记忆。古诗词中有许多难读的字词,让学生把每个音节读准,就是培养学生在视觉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对信息进行区分的能力。低年段提倡指读,有助于提高孩子视觉的专注力,听录音指读,更是做到了手眼协调,达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教师借助插图、注音、注解等教材资源,让学生的视觉接受和分辩各种符号的刺激,尝试读通每一行诗句,提高学生的视觉分辨能力。由于诗词语言高度凝练,跳跃性极大,让学生把诗句读顺,培养学生快速的、准确的视觉广度。在注意识记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插图、关键词语、诗句意境等进行诵读,是训练学生视觉记忆的最佳方式。识字教学心理学认为,儿童在大脑中建立汉字音形义联系的过程中,依赖的是简单性的直接联想和智慧性的间接联想,每个字不是孤立地认读,而是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有理解地记忆,使之音形义有机结合。

2.着重读出节奏

经典古诗文节奏和谐、旋律优美,本身具有诱人的韵律美感。言语的韵律美主要表现在音调、节奏和押韵等方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恰当处理诗句的语调、语速、语气,形成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节奏美。因此读准节奏、把握韵律是感受经典古诗文之美的重要一环。随着识字量的增多、阅读量的扩大,读出节奏应成为中年级诵读的重点。诗句的节奏按表意划分的居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诗歌大意知节奏、听录音画节奏、在拓展学习中明节奏、在对比中读出节奏等方法,让学生从中悟出常见的五言诗和七言诗节奏的一般规律: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七言有“二二三”节奏,也有“二二二一”节奏。重音一般放在动词上,因为每行诗词的“诗眼”大都通过动词呈现。

3.着眼读出意境

“意境”一词,源自佛经,佛家认为所观之理也谓之境,能观之心谓之智。这里说的“智”与“境”,在文学方面就是“意”与“境”。《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则认为构思规律的奥妙在于“神与物游”,即诗人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之前已经记诵了不少诗文,具有一定的学习诗文的经验,读通读顺,读出节奏,他们借助教材通过自读可以达到。课堂上教师重在引导他们读出意境。一是了解创作背景,把握情感基调。如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所作的词多体现悠闲的生活;后期金兵入据中原,她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写的词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二是抓住“题眼”,明确诗文要旨。诗人的思想和灵魂常常浓缩在一词或一句中,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句斟酌揣摩,自然就领略到了诗文的要旨。三是放飞想象,感悟诗文情感。诗人将生活的太阳浓缩在一滴艺术的水珠里,将广阔的大地囊入寸幅笔墨中;读者是将艺术的水珠恢复为生活的太阳,将寸幅笔墨回归广阔的大地。要实现恢复和回归,读者就得驰骋想象,连缀表象,形成立体画面。四是情景交融,寻觅诗文意境。优秀的诗作情寓景中,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真正的读者,定能由景悟情,由情拓展。

四、构建经典诵读课堂教学模式

朱自清语:“经典训练的目的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学生在经典诵读中吸收文化营养,积淀文化底蕴,提高文化品位,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活动程序、课堂策略进行价值构建,使之形成高效的诵读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逐渐步入文化情境,体验文化情怀,感受文化韵味。

1.方法:情趣化

对小学生来讲,经典诵读的内容偏深偏难,学生不易理解,背诵起来费劲,背会之后,也忘得快。因此,很多学生对经典诵读望而生畏。如何让经典诵读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达到学生乐意学、学得好又记得住的效果?情绪心理学认为,情绪的两种特殊存在形式,其一为内在状态或体验,其二是外显表情。这是认知过程所不具有的特征,情绪与认知是带有因果性质和互相伴随而产生的。[6]因此,在经典诵读课中,教学方法力求情境化、趣味化,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带着积极情绪走进诗歌所呈现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心理原动力。如《长歌行》一课,把经典诵读的内容改编成时光老人的故事,贯穿始终,用故事吸引学生探究经典、记诵经典;《中秋月》一课,通过画面再现诗歌所呈现的深邃形象、悠远的意境,让经典走进生活,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2.内容:不求甚解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把儿童发展分为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小学生毕竟处于一个身心发展的上升时期,心智还不健全,理解能力有限,加上诗文的意义离他们现实生活久远,对于经典诗文深奥的道理,即使教师点拨引导,甚至灌输,让孩子去理解经典的精深意义,似不合适。但从小对经典的熟读成诵为日后的反复咀嚼打下了记忆的基础。经典所蕴含的意义极其深刻,孩子初读时大多不能领悟,但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反刍经典的意义。孩子终究有一天会对自己从小读到大的经典有一个个性化的理解,这种个性化的理解,才具有创造性,这就是经典诵读的价值。因此,经典是一种文化,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提倡“不求甚解”,允许“渐得渐悟”,重在培养学生语言的语感,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从而让民族文化内化到学生的潜意识层面,产生经典诵读的长远效应。因此,运用“模糊教学法”“生活感悟法”等方法促进学生诵读,习得方法,习得能力。模糊理论认为,采取模糊逻辑的思辨方式,吸收优秀的文化营养,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基础。[7]

3.诵读:多样化

经典古诗文,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古代,我们可以听到私塾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现代,我们可以在多媒体教室里听到各种配乐诗的朗诵。这些,都非常具体地体现了我们对经典的关注和审视,并且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诵读对于古诗文来说是何等重要。但诵读要把准契机,采取不同读法,诵读的价值才能彰显。从课堂的进程来说,课堂伊始,可用范读法,主要以教师范读或听录音范读为主,意在让学生产生阅读冲动;初读阶段,宜用自读法,主要以自读为主,重在以读准读通读顺为主,扫清字词障碍;梳理诗文意后,适用情感注入法,这时学生已把握好情感的基调,教师在连接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思想感情、心理变化等诵读技巧方面加以引导,学生就能入情入境;品读重点诗句时,能用联想诵读法,教师带着启发性的言语引导学生想象,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进入诗文意境,还原生活;课堂结束,恰用情景交融法,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把学生已经分散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运用音乐、录像、投影、录音等创设与内容相吻合的情境,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悠扬的背景音乐中诵读,把教学推向高潮。

综上所述,关注经典诵读的内容,突出诵读课堂的特点,凸显不同学段诵读的重点,寻觅诵读课堂的教学模式,是构建小学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的价值指向。

参考文献

[1]苗力.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及其规律[M].北京: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任继愈.经典教育:孩子们的“维生素”[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2):1.

[3]袁忠群.经典的教育关乎民族的气运[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0(3):27-28.

[4]杨干忠.教育理论:专升本教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

[5]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模式[EB/OL].http://www.ruiwen.com/news/95.htm.

[6]斯托曼.情绪心理学:从日常生活到理论[M].http://www.ruiwen.com/news/95.html.

经典诵读教学反思 篇5

头屯河农场学校

陈倩

为传播国学文化,建设和谐校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校开展了实施了“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经典诵读活动。各年级老师结合学生特点和兴趣爱好,精选喜欢的经典诗文,如《三字经》、《论语》等,以晨诵、午读、暮省的形式组织学生诵读学习经典,引领学生体味国学经典文化。本人也积极参与到了这项有意义的活动当中,既有收获,也有困惑,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想法。

一、想法设法培养积累经典的兴趣。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学会积累与运用,让学生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记得旧句子,也能变成新文章”的真正内涵,让学生学会博览群书,做到博闻强记。为了让学生对诵读积累经典产生兴趣。我便努力“武装自己”,在课堂上适时引经据典,兴致或场景所致,还会吟诗诵词,让学生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也对老师的“见多识广”刮目相看,激发其在心里涌动起强烈的积累欲望。

二、诵读与理解结合,让学生接受国学。

对这类经典,我们需要让孩子们读,更需要让孩子们思考,还需要让孩子们感悟。通过大量诵读与讲解,学生可以深切的感触到国学的魅力,为进一步学好它做准备。在这方面要注意现代与古代的区别,做到古今一体,讲解的内容通俗易懂。在这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小故事,也可以让同学们自己讲述一些有关的典故,以此提高大家对国学的认同感。

三、诵读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

1、古诗词是祖国灿烂文化的经典,也是语言之精髓积淀,因此很多古诗其背景深远、意境悠远。因此很多学生对有些诗词的诵读积累也是“囫囵吞枣“式的。而我认为老师向学生交代清创作背景和诗的大意,学生在理解中去背诵古诗效果会更好。

2、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副绝妙的图画,画中有人、有物,关键是看其侧重描写的重点是什么,每一首诗其实都是一篇篇精妙绝伦的文章,要想解读其内涵。只有把图文并茂、再加合理大胆想象才能引领我们行走在美丽如画的诗文之中。因此,我在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时,常让学生据诗的内容并利用书中插图,想象画面,指导背诵。

四、积极地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我在引领学生诵读积累经典诗文后,还对学生的积累情况、学生成果进行及时总结评价,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评价中认识自我的不足,也知道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让学生找到诵读积累经典所带来的乐趣,找到成功的喜悦。

浅谈小学语文古代经典的诵读教学 篇6

本文从开展古代经典诵读活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依据学生心理特点选择诵读内容,做到循序渐进;革新古代经典诗文诵读方法,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古代经典的诵读教学策略,以期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古代经典 诵读教学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行业中得到不断的推广和应用,教学过程与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逐渐开始凸显出来,尤其是小学语文古代经典的诵读教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但当前环境下,我国大多数小学机构的语文古代经典诵读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较为典型的主要为诵读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以及课堂诵读与背诵相混淆等,教学现状不佳;故学校与任课教师需从教学氛围、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入手,研究和探讨新型的小学语文古代经典诵读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开展多样化的古代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小学校园中的广播站、教室板报、校园刊物橱窗等多个地方播放或粘贴与小学语文古代经典诗文相关的音频、绘画和文学刊物等,并于校园内开展多样化的古诗文诵读活动,为学生提供表达和展示自己才能的公众平台,为其语文学科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三字经》中,该诗歌中有一句比较经典的诗文为“昔孟母,择邻处”,其主旨主要在于“孟母三迁”,该故事教导我们一个道理,即学生学习氛围的重要性。所以学校和教师需尽量为学生的语文学科学习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书香文化校园,通过浓厚的文学氛围和校园中的每处细节影响学生,例如将“三字经”或“弟子规”等内容作为小学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其放置于橱窗或板报中长期刊录,或借助校园广播站在适当的时间内进行广播和阅读,或在校园、教室墙壁上粘贴具有代表性的名言警句、名人语录或名人画像等,让学生耳濡目染,通过与先贤的“对话”沐浴经典诗文的艺术美感。同时,也可在五一、国庆、元旦等节假日于校园内举办多种文学展演或古代经典诗文诵读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加大奖赏力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其学习主动性和竞争意识,为其语文学科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提高其学习效果。

二、依据学生心理特点选取适当的诵读内容,循序渐进

对于小学生来讲,其心理特点较为特殊,生活阅历较少,与古代经典诗文的接触也较少,所以很多学生对语文教学中的诗文诵读兴致不高,诵读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认知规律,科学、合理的筛选适合学生诵读的诗文内容,循序渐进,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及其课堂教学参与度。

例如,当学校在校内开展古代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时,教师需遵循“和而不同”的办学原则和教学理念,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实际学习情况及其学习兴趣,为每个年级的学生选用并制定古代经典诗文诵读目录,如:一年级学生诵读“弟子规”,二年级学生诵读“三字经”,三年级学生诵读“道德经”,四年级学生诵读“论语”,五年级学生诵读“大学”和“中庸”,六年级学生则诵读整体阅读和理解水平较高的“古文观止”等,并设立专一的经典诗文诵读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给各年级学生提供以上所述的内容丰富、富有趣味性、适于背诵的精品美文或经典古诗等,可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和背诵诗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其在良好的诵读氛围内获取学习体验,循序渐进,增强其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整体诵读效果。同时,小学语文教师依据不同年级安排不同的古代经典诵读内容,既可以极大丰富学生精品美文与经典古诗的诵读量,拓宽学生学习的眼界,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古代经典诵读的魅力,从而逐渐喜欢上古代经典诵读,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革新小学语文古代经典诗文诵读教学方法,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就目前情况来看,以往传统、单一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和学生的课堂学习需求,故学校和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需积极开拓思维,寻找和创新语文古代经典诗文诵读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增强其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例如,当学生在学习和诵读《三字经》《弟子规》或《道德经》时,由于该类型诗歌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所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做一些蹦蹦跳跳的活动或玩拍手歌等,使其依据诗歌的韵律进行跳步,并在跳动的同时鼓励其诵读诗文内容,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增强诵读教学效果。又比如,在书法艺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部分学生所书写的与“古代经典诵读内容”相关的优秀作品悬挂于教室中、楼梯间或校园内其他地方,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调动其他学生学习、欣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其情感体验,丰富阅历,提高其自身人文素养和诵读水平。

总之,目前我国许多小学语文古代经典的诵读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学生诵读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乐观。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笔者建议学校和教师可开展多样化的古代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依据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其选取适当的诵读内容,实行循序渐进教学,同时还需革新古代经典诗文诵读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其诵读水平和整体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海迪.小学语文古代经典诵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韩天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研究【J】.考试周刊,2013(63)

经典诵读的教学模式 篇7

多年来, 我校一直秉承创新教育的理念, 致力于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贯穿于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我们通过“经典古诗文诵读”校本课程的创编和有效落实, 引领师生共同感受诗情, 吟诵诗音, 传承诗韵, 自主创新, 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对语言的感悟力, 挖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潜能, 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陶冶情操, 完善人格, 提高人文素养。

一一、教材的主要特色

《经典古诗文诵读》是在我校十多年来坚持开展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我校创新教育特色的校本教材, 内容是在完成新课标推荐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的基础上, 由学校教师精选的经典古诗文。我校校本教材强调了通过全方位、多层次、长时间的诵读实践来进行语感训练, 使古诗文学习过程不仅成为学生语感形成的过程, 成为学生自主建构言语意义、涵养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 也成为中国古典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积淀与传承的过程。

本教材按年级共分六册, 每册十篇古诗文。每篇古诗文都配有与其相对应的背景图画和“诵读提示”, 便于学生在情境中自主阅读, 激发学习兴趣。

“诵读思考与实践”是我们本着创新教育的理念,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状况, 在注重基础的前提下特别设计的、侧重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思考与练习题, 最能体现这一课程设计的独到之处。其特点是:

1.选择性。

即每篇课文的诵读思考与实践题目都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喜好自主选择完成, 教师不做硬性要求。

2.开放性。

问题设计着眼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着重启发发散思维, 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 走近作者和他的相关作品以及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 从而激发学生对经典诗文的热爱, 自主积累, 开阔眼界, 丰富精神世界, 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例一】《月下独酌》的第二题:诗人虽然把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 但是字里行间却不难看出他的“独”。为此, 我想把自己的理解对诗人说一说。

【例二】《天净沙·秋思》的第三题:我想查阅资料, 了解一下马致远的生平, 诵读他的其他作品。

3.综合性。

问题的设计注重学科间的整合,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法, 通过不同途径理解古诗文内容, 在吟诵经典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例一】《将进酒》的第三题:感受着诗人的豪气, 我不禁想尝试把这首诗配上适当的曲子唱出来, 与大家分享。

【例二】《天净沙·秋思》的第三题:这首词句句如画, 让我们一起试着结合自己的想象为它配上一幅画。

4.实践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古诗文特别适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所以, 我们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 在“诵读思考与实践”中设计了给诗加“腰”、仿写、改写、续写等练习题。

【例一】《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第三题:结合感悟, 我们可以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 把这首词改为一篇语言流畅的记叙文。

【例二】《天净沙·秋思》的第二题:请给这首词加“腰”, 使其更生动。

二二、课程的实施

为了使校本课程真正落到实处, 我校采取了大课和小课相结合, 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相结合, 课堂教学与课外文学社团、文学沙龙以及走进经典主题论坛活动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校长、中层领导和教师带头吟诵和创作诗词, 并走上讲坛。学校期末语文考试分A卷和B卷, B卷专门考核学生古诗词诵读情况, 考核结果记入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性的学习、交流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顺利实现了小学毕业完成诵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 提升积累60首的目标。

(一) 教学得法, 倾情吟诵

课堂教学是古诗词诵读的主阵地。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 并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学习方法是我们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的原则。下面简要介绍我校中高年级古诗文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和实施策略。

1. 读题质疑知诗人。

古诗文的语言极为精炼, 它们的创作都有特殊的时代背景:或源于战乱, 或源于隐居, 或源于离别, 表达了作者在某种时代背景下的独特情怀。我们把“将学生引入诗词创作的背景, 缩小与古人时间上、认识上的差距”作为古诗文诵读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学伊始, 可以让学生交流从诗文题目、作者、背景中获取的信息;然后, 让学生猜测作者要写什么, 会怎样写。引领学生真正走进作品所描述的具体情境, 明确作者所抒发的真情实感。既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

2. 读通诗句晓诗意。

在古诗教学中, 诵读是理解的基本前提。诵读要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 通过读通顺、读明白、读出韵味几个环节来完成。在诵读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和难点词句, 借助“诵读提示”和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凭借已有的言语积累潜心品味, 细心感悟, 形成语感, 以获得言语运用的感性经验和深刻的理性认识。切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 这样只会让学生感觉单调和乏味, 同时也破坏了古诗文的整体性和美感。

3. 会心吟诵得诗韵。

苏东坡曾言, “三分诗七分读。”有感情地诵读, 读出自己对诗文思想感情和深刻内涵的理解, 读出诗的韵味, 是诵读的最高境界。古诗文往往意境深远, 给人以丰富的想象。要想读出诗词的韵味, 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使诗文描绘的景象在其头脑中浮现。这样, 学生就会对诗境理解得更深刻, 感情体会得更深入, 进而能够会心吟诵。在此基础上, 将诵读的抑扬、快慢、强弱融入其中, 学生对作者的情感、心境的理解也会不断提升, 达到“会心”的目的。这样反复诵读, 达到心口合一的诵读境界, 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 不知不觉间就会与作者心意相通, 并得其神韵, 语感也就产生了。

4. 拓展积累尝创编。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古诗文教学中注重积累既能让学生吸取精华, 体会魅力, 又能把这些收获运用到阅读写作中去,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

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中得法, 并通过一首诗或词的学习, 归类拓展同类作品或诗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力图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积累古诗词的兴趣。把学生带进经典古诗文殿堂的同时,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具备初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如诵读周敦颐的《爱莲说》后, 引导学生诵读杨万里的《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汉乐府《江南》等与莲花有关的诗词;诵读李白的《将进酒》后, 根据学生喜爱编歌的特点, 引导学生将这首诗配上喜欢的曲子唱出来。这样的方式比简单的读写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抓住古典诗文的创新点,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兴趣, 引导学生对古诗文进行创编, 是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一直尝试的教学手段。例如给诗加“腰”、改写、仿写等。孩子们在读写结合的学习环节中进一步领悟文本的深刻内涵, 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发挥想象, 自主创编。教师也主动写下水诗文, 和学生一起在语文实践中感受创作的快乐。

(二) 快乐实践, 诗韵飘香

除了课堂教学主渠道, 每周四、周五早晨, 10分钟形式多样的古典诗文诵读小课已经成为我校校本课程的一个亮点。此时, 有的班播放古诗文朗诵的光盘, 有的班由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诵读诗文, 还有的班开展诸如吟唱诗文、游戏诵读、诗文配画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在诵读时间, 我们还为学生播放歌曲, 让孩子们随着优美的旋律诵读古诗文。我们还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 创设情景引领学生感知诗文内容, 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古诗文配画活动,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低年级孩子喜欢游戏, 我们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诵读。孩子们边诵读古诗边做肢体操, 其乐融融。对高年级学生, 我们开展了“百篇、千句、万词”的日积月累活动。活动从学生每天踏进校门时就开始了。不论是在校园中做值日的、还是刚进校园的学生, 都能听到从LED展示屏传来的、由在我校举办的古典诗词诵读竞赛中获奖的同学录制的配乐朗诵。每当这个时候, 很多学生都会情不自禁地模仿朗诵, 并在不经意间记住了很多作品。

每个班级的教室板报上, 都专门开辟了“古诗文园地”, 摘录古诗文, 诗配画, 发表诵读体会, 内容丰富多彩, 校园可谓“诗情涌动, 诗音绕梁, 诗韵飘香”, 学生积极地参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文, 实现了“量”的积累;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 得到古文化的浸润, 丰富自己的语言, 进而实现了“质“的飞跃。我校成立了各种文学社团三十余个, 都有各自的特色刊物。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种朗诵、作文比赛, 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大面积的提升。

经典诵读的教学模式 篇8

一、激发兴趣

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小学当中更是如此, 因为小学生本就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 也是兴趣培养的初步阶段, 而且他们也是好胜心比较强的。对于一些本性就比较安静, 能够静心学习并且对经典感兴趣的学生来说还好, 而对于那些特别好动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在学生当中开展竞赛, 比如朗诵比赛来激发他们的潜力。对于一些孩子来说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 他们对于语文经典的接触和感兴趣的程度也不同, 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密切接触, 充分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兴趣表现, 然后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

二、适当的教学方法, 轻松积累

(一) 出声背诵

学习不仅仅需要脑力的运转, 它更需要的是多感官的参与, 将口、耳、嘴、脑、眼睛结合起来综合的运用到对于经典的诵读当中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我们说信息是口耳相传的, 同样学习也是如此, 教师要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大声诵读, 而且对于一些诗歌朗诵来说声情并茂更是处于上层。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准确的读音、节奏和韵律, 这是诵读的第一阶段, 只有经常运用, 教师不断有意识的强化学生大声朗读和相关的情感要求, 才能够促使学生培养出正确的诵读习惯。这种将无声的枯燥的文字转换成有声的有美感的语言表达对于学生对于经典的理解有很大作用。

(二) 尝试回忆法

可以说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所传达出来的时代特点或者是它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对于人们长期发展和对于基本的社会道德、人际交往的培养都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对于小学生诵读来说不断强化记忆是很必要的, 在学生背诵忘记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回想, 实在不行再给予提示。况且在实际学习当中经常回忆所学过的知识的学生一般来说成绩比较好, 这并不是说经典需要一字不落的去背诵, 而是说在尝试回忆的过程当中学生也在慢慢理解, 也在运用小学生独特的想象力去强化。并且能够有意识的去整理自己学过的知识, 有计划有逻辑的寻找知识间的关联和在自己实际生活当中的情感相关处。

(三) 共同吟诵

在第一次阅读一篇新文章时教师在强调了文章的感情表达和难字词之后应该和学生一起吟诵, 而后便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三五个人一起大声阅读, 同时以比较各组声音大小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而且实践也证明在教师的参与和学生共同吟诵当中所取得的效果是比较好的。而且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 教师在他们的心目当中还是很权威的, 对于教师有一定的崇拜感, 而要求学生直接对老师背诵的话会造成学生的紧张感。因而教师能够先让小组间背诵, 学生间会更加的自然, 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背诵的效率。

(四) 实际运用法

真正的记忆和理解就是能够在实际当中随心所欲的运用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这主要是针对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的小学当中的高年级学生来说的, 他们已经基本能够理解一篇文章, 一首诗或者是一句话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了。因而教师应该适当的指导学生去运用, 比如可以要求学生写日记去表达自己的感情, 也可以在学到文章的精妙处要求学生自己去改写诗句, 更高层次的可以自己去即兴创作。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写一写对于自己喜欢的文章的读后感, 或者是发挥想象力给文章写写后续。这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语言感, 也能够促使他们去灵活运用语言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当然对于学生哪怕一丁点的进步教师都要及时予以鼓励, 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有利于他们语言方面能力的发展。

小结

本文结合我自己在实际生活当中的经验, 具体论述了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有效方法。虽然说是经典诵读, 但我认为经典并不仅仅是能够被大众所认可, 而是能够传达出积极向上, 展现社会发展趋势的文章著作, 它应该更加宽范不应该拘泥于大众的观点。因而我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的方法的教学来展开论述, 而在实际方法当中我又以学生为主体分别论述了四种方法。因为在我看来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 我们才能说这个教学成功了。当然这仅仅是我自己的一点实际经验之谈, 有一些不全面之处, 仅希望能够起到一点作用。

摘要: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发展性人才的培养, 对于经典的诵读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宝藏。并且在小学阶段我们一般接触到的都是中国传统经典, 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提高文化人文素养, 而且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因而在小学阶段适当开展语文经典诵读是很重要的。今天我就结合自己实际的经验来具体论述在小学语文当中开展经典诵读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雪.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2]赵珊珊.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12.

[3]彭雪卿.经典诗文诵读策略研究与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7, (3) .

[4]叶蓉蓉.小学“中华经典诵读”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2.

经典诵读的教学模式 篇9

一、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1. 教师对经典诵读教学的认识有误

一些教师目光短浅, 认为经典诵读就是让学生阅读、背诵大量的古诗文, 把古诗文教学与经典诵读教学混为一谈。为了让学生更快地背诵诗文, 教师就会在教学过程中花大量时间来解释古诗文的背景以及含义, 殊不知经典诵读真正的目的在于利用小学生良好的记忆力背诵大量有价值的经典作品, 让其在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不断探索这些经典的含义。这样的差别表明了教师对经典诵读教学的认识有误, 导致了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被浪费。另外, 也会有教师认为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少, 理解能力差, 所以在经典作品的选择过程中, 应尽量选择一些较容易、篇幅较短、内容好理解的作品, 这样的错误观点会把很多优秀的经典作品排除在外, 无法为学生提供内容多样、价值高的学习材料, 不利于学生更深入的学习传统经典文化。

2. 学生理解经典文化有障碍

小学生毕竟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 知识储备少, 对传统经典文化不了解, 这样的话导致了小学生对经典文化理解有障碍。大多数的小学生好奇心强, 喜欢尝试新鲜的东西, 却缺乏耐性, 讨厌无聊的东西。对于小学生而言, 经典文化既深奥难懂, 又枯燥无味, 而且整个背诵过程困难, 时间长, 背过后又很容易忘记, 这些都会打击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的积极性, 对经典诵读教学产生厌恶、抵触的情感。

3. 学校对语文经典诵读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学校对语文经典诵读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完善表现在评价内容单一, 无法对教师教学成效进行全面的了解, 评价方式不灵活, 不能将教学评价很好的发挥其作用。例如, 学校经常以抽查一些学生的背诵情况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 这样虽说可以减少大量的时间, 但是这种方式却很死板, 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经典作品的积极性, 也不能为语文经典诵读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二、改进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措施

1. 加强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

教师的指导对于小学生诵读经典作品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而教师的素质是课程顺利开展的保证。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的培训。由于经典诵读的内容丰富且文化含量高, 教学的方式不固定, 这样的话教师的个人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爱上经典诵读”是教师教学最大的问题。教师要利用个人的高素质, 将教学的方式多样化,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能够自然的引导学生进行背诵, 也能给学生讲一些背后的故事, 在课下还要主动与学生交流, 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 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 培养学生对教师喜爱, 这样的话, 会让语文诵读教育开展更加顺利。

2. 将诵读的途径多元化

将诵读的途径多元化不仅能使学生增加对经典作品的喜爱程度, 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让学生真正从心里爱上经典诵读。可以把经典诵读与其他文学艺术结合起来, 增加诵读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将经典诵读与美术结合在一起,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一些描述自然风光的作品用画笔展现在纸上,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可以可帮助学生了解经典作品的含义, 帮助其记忆。另外, 教师还能多举办一些班级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 教师在讲授时, 可以将班级内划分成若干个小组, 然后小组展开“哪个小组记忆得又快又准”的竞赛,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比赛中, 体验诵读经典的乐趣。

3. 学校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学校要逐步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督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让学生真正接受到经典作品的熏陶。可以在校园内大力宣传经典诵读, 出一些校园板报,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激励学生学习经典作品。还可以举行一些以班级为个体的背诵比赛或者举办一些经典诵读的文艺节目, 不仅可以考察学生背诵状况与教师的教学效果, 也可以培养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让学生更加热爱经典文化, 让经典文化深深地注入到学生的血液里。

小结

本文就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展开了一番阐述, 提出了当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育中存在的三点不足, 分别是教师对经典诵读教学的认识有误;学生理解经典文化有障碍;学校对语文经典诵读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并提出了三点改进语文经典诵读教育的措施, 分别是加强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将诵读的途径多元化, 活跃课堂的气氛;学校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增加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热爱。

参考文献

[1]黄桂梅.诵读经典古诗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成才之路, 2010, (14) .

[2]谢静.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8.

[3]吕晓敏.浅谈古诗教学的几点做法[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7, (11) .

[4]周凤梅.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价值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5]彭雪卿.经典诗文诵读策略研究与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7, (3) .

经典诵读的教学模式 篇10

1.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注入的国学元素

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持,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根基的扶持是看不到发展希望的, 民族缺乏自身文化内涵也就不会取得进步,无法创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将国学教育渗透在方方面面,让小学生的个性得以延伸,精神得以升华,促进小学生思政道德与审美素养的提升,帮助小学生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格与独立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中注入国学元素,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考虑。

1.1经 典诵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合进国学经典诵读知识,能够在提高学生国学素养的同时,丰富学生人文内涵,同时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融入诵读活动,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认知水平,加大学生的新词积累量,增强语感。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人13岁之前的记忆是最好的一段时期,依照这个规律特点,小学过程中的语文学习需要将重点集中在记忆和积累上。新课标规定小学学段学生需要背诵至少古诗文160余篇。小学生诵读不但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感知诗文中所要表达的形象与意境,因此在小学生记忆最好的时期进行经典文化的学习, 能够达到文化熏陶与智慧锻炼的目的。

1.2故事熏陶

我国民族五千余年的文明传承, 留下了大量声情并茂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穿越,表达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集中表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智慧,同时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揭示历史变化方面有”史书”作用。教师可以在每天上课的前几分钟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讲几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国学故事中的精彩之处,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为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育良好, 教师要为学生讲述一些趣味性强的国学小故事,描述各种国学经典,在轻松快乐的过程中学习,消除因为反复诵读而出现的无聊情绪。所以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生动的国学典故,对学生开展国学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积极的学习态度。

2.国学经典的诵读方式

2.1范读引领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融合,范读引领是一种方式。在诵读文言文的时候,不能用诵读现代文的方式诵读,如果缺乏正确的范读引领,学生就无法准确地掌握诵读节奏,更别说语感的积累沉淀了。例如在诵读《老子时,其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虽然已经有标点断句,但是小学生诵读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会像读三字经一样三字三字一读。但是这句话中的“非常”和日常生活中的“非常”不一样,正确的读法应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表示的声音延长,“·”表示的是前一个字加重语气,每个分句都是采取的先抑后扬,是一种假设性的预期。范读之后,文言文的内在精髓就出来了,句子大概的意思也更容易明白。

2.2诵 读积累

国学学习的一项基本方式便是诵读, 诵读是古诗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方式,正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尤其是文言经典,当中包含的韵味都是靠“读”出来的,教师为学生示范了正确的范读后, 可以组织学生对诵读段落所表达的大致意思进行谈论,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反复诵读。学校每周专门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程”,每天早晨空出十分钟的早读时间专门进行经典诵读,确保学生有充足的诵读时间。诵读活动中可以由教师领读,也可以挑选几位诵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或者专门放名家诵读音频。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诵读的作品有《三字经》、《千字文》等,中高年级学生可以选择《四书》、《五经》、《大学》、《中庸》等。

2.3运 用摘录

正所谓“不动笔墨非读书”,国学经典中存在大量传颂千古的名句,例如《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春秋》中的“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等等。在这样的句子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要求学生把名句内容摘抄在笔记本上,不但作为诵读材料积累,这些句子彰显的道理也能在平常写作和与人交际中使用, 帮助学生把一些典籍中学习到的名句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3.结语

经典诵读的教学模式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05-02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所要诵读的材料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因其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和实践的检验,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开拓视野,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提升自身的语文素质,为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进行诵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在学生脑中形成反复刺激,加深学生的记忆。而经典中浓缩的都是精华知识,对这些内容不断的进行巩固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一个有效措施。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实践经验,简要分析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的教学对策。

一、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对于一些经典诵读素材的把握还存在一些偏差,且一些经典诵读材料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现阶段在开展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充足的时间进行经典诵读

由于经典诵读教学并不是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教学任务硬性安排的组成部分,基本都是由教师根据教学情况自发组织开展,这就导致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无法保证。大多数老师为对于正常的教学活动就已经安排了满满的教学任务,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时间进行经典诵读。另外,鉴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自己安排时间进行经典诵读也是不现实的。以上的原因皆导致学生缺乏充足的时间进行经典诵读以及深入的学习经典诵读材料中包含的知识。

2、缺乏对经典诵读教学清晰认识

虽然近年来教育界相关人士对于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关注度有所增加,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很多老师仍然缺乏对经典诵读教学清晰的认识。经典诵读的理解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关于“经典”,一提到经典,很多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古诗文,但事实上经典并不局限于古诗文,还包括其他一些文学著作等内容,教师应当为学生丰富诵读材料,而不只是让学生背诵一些古诗文;另一方面,关于诵读,经典诵读教学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而是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各类文章,并在脑中加深印象,以达到记忆更多的经典文章的目的,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之前,老师应当对经典诵读教学有一个准确而清晰的认识。

3、注重形式,忽略实质

在新课改的号召下,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和老师没有对诵读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改革的推动下很多学校也是在被动的作出改变,只注重形式,忽略了诵读教学的实质。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安排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经典诵读,也没有与学生建立沟通交流机制,一些学生甚至认为诵读经典是不重要的,是可有可无的,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经典诵读教学的效果,教学质量在与未开展经典诵读教学之前相比也没有任何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实施对策

针对目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各位老师首先应当重新认识经典诵读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对策来深入的开展小学语文经典教学。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精心筛选经典诵读内容

对于经典诵读内容的筛选是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基础,恰当的诵读内容会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进行经典诵读内容选择时,老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不同的年级要选择不同的经典诵读内容,分层次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活动,这样能够更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能力,比如低年级的主要需要的阅读的基本技能,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经典诵读材料,这样也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比如,笔者根据我国一些经典著作,为学生选择的诵读内容如下:

一年级上:《弟子规》《三字经》及古诗15首;

一年级下:《百家姓》《千字文》及古诗15首;

二年级上:《中华成语千句文》(上)及古诗15首;

二年级下:《中华成语千句文》(下)及古诗15首;

三年级上:《论语》(一)及古诗15首;

三年级下:《论语》(二)及古诗15首;

四年级上:《论语》(三)《大学》及古诗14首;

四年级下:《论语》(四)《中庸》及古诗文32首(篇);

五年级上:《老子》及古诗文32首(篇);

五年级下:《孟子(选)》及古诗文32首(篇)。

2、为学生创建经典诵读的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准备充足的时间来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活动,为学生创建有关经典诵读的情境。并且,经典诵读并不仅仅局限于古诗文的背诵,新课标明确说明一切具有典范性、时代性的材料都可以作为学生经典诵读的内容,这也为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的可能。

比如,近年来人们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那么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从经典著作中了解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传统节日的来源,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为学生创建经典诵读的情境。

3、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

在开展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背诵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背诵的方式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倦的心理,尤其小学生都是比较爱玩好动的,所以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老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背”,即在课堂上把背诵的文章或者古诗文表演出来,并且分成各个小组进行评比,并建立一定的奖励体系,小学生的表现欲也比较强,在奖励的带动下会更积极主动诵读经典。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选择科学的教学对策来提高经典诵读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单燕红.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经典诵读的教学模式 篇12

一. 高职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缺失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一个重要的形式, 它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现实情况是:高职校的学生总体文化基础薄弱, 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不能很好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也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在经典诵读大行其道的情况下, 许多高职校的校园里只能看见朗读外语的景象 (英语有PETS考试) , 诵读经典的景象可以说是凤毛麟角。长此以往, 高职教育将无法承担培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校园里为什么会缺少传统文化的熏陶, 笔者认为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1.快餐文化的强烈冲击, 使学生不愿意阅读经典

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节奏的加快, 快餐文化进入了疯狂的时代, 这慢慢演变成为一种时尚。大量的肥皂剧、流行音乐、、网络游戏以及恶搞艺术等娱乐文化充斥文化市场, 高职生的阅读取向呈现出游戏性、娱乐性的走势。在不少高职校学生的观念中, 那些经典的作品过于深刻严肃, 读起来太累, 不如快餐读物轻松、刺激, 也不如时尚读物那样新潮、前卫, 经典著作成为了“过时”的代名词。

2.专业素养的缺乏, 语文教师无法肩负推行经典诵读的重任

所谓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本人必须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 才能胜任教育教学任务。经典诵读的推行决非易事, 它对语文老师的要求甚高。它要求语文教师, 善于把语言学家的用词准确、教育家的逻辑严谨、演说家的论证雄辩、艺术家的情感丰富集于一身, 教学语言做到对象明确, 深度适宜, 富有针对性;清晰准确, 通俗易懂, 富有逻辑性;引人入胜, 耐人寻味, 富有启发性;真情实感, 潜移默化, 富有感染性;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 富有节奏性。然而现实的情况是, 高职校语文教师大都担任班主任, 平日里忙于应付各种教育教学工作检查, 每年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写作更是无暇顾及。一般情况下, 语文教师都配有教学参考书供选用。这样做, 固然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所帮助, 如果一味地依赖教学教参书, 语文教师原有的专业素养包括文学素养自然会衰退。大部分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偏低已经成为经典诵读实施的瓶颈。

3.技能大赛的强势推行, 使学校没有精力顾忌其他工作

“普通教育有高考, 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 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创新, 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技能大赛的成绩, 被视为该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具体体现, 是学校教学水平、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 其排名代表着学校在全国、全省、全行业同类院校中的地位和社会声誉, 是学校在社会上的“脸面”和学校领导的重要政绩。因此, 受到参赛职业院校领导的极大关注和高度重视。目前各职业院校为准备技能大赛均采取了“举校体制”, 抽调全校最优秀的教师、重金聘请企业的行家里手组成指导教师团队, 选拔全校最优秀的学生作为参赛选手, 校内所有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实验仪器均对参赛选手全天候免费开放, 并根据参赛需要购置最新的实验设备和实验仪器, 全体指导教师团队、全体参赛选手停课, 针对竞赛题目或项目进行少则20余天、多则长达几个月的集中封闭式强化训练, 举全校的人力、财力、物力, 不惜一切代价培养参赛选手来实现技能大赛中一举夺魁。长此以往, 学校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工作, 更别说无法短期奏效的经典诵读。

二. 高职语文教学中加强经典诵读的可行性路径

怎样去读经典作品?在高职教育中, 如何实现经典教育, 让读经适应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 是当下高职语文学科需要探索的目标。

1.优化课程体系, 建立传统文化教育模块

即在原来高职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加重诵读的比重, 改良高职语文教学, 增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如增加先秦思想文化中经典部分及其后来文学史中的经典内容等, 教学中力求思想和文化知识并重。将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的模块确定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块。学校可以先开设公共选修课, 供有兴趣的同学选修, 从而慢慢提高经典著作的影响, 渐渐形成学生学习经典的良好风气。譬如可以开设“论语导读”“老子导读”“唐诗宋词欣赏”“明清四大名著欣赏”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及诗词鉴赏等选修课程。让经典诵读活动融入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质量评价、教育教学督导中, 给予读经活动制度层面的有力保障, 体制机制的长期支撑, 确保经典诵读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

2.依托科研强势, 加强诗词教学研究

把诗词教学列入教育教学计划, 进而开发校本课程, 编写诗词校本教材;根据高职学校学生的特点, 推进诗教进课堂活动, 提出相应的目标要求, 采取相应的施教方法;注重诗教的融合和渗透, 善于把诗教与语文教学中的诗词授课相结合, 与政治、历史和公民素养教育相结合;开设诗词教学公开课;开展诗词教学课题研究, 申报专项课题。在师生中间形成浓厚的诗词教学与研究氛围。

3.抓好社团建设, 活化经典诵读形式

以社团建设为抓手, 常态性开展经典诗文的学习和诵读活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诗歌创作、诗歌赏析、诗词默写、诗词诵读比赛等系列活动。开设专题讲座, 如先秦思想专题、通俗文学、武打小说专题;组织学生观看《百家讲坛》或经典名著影片等经典节目;组织学生排练如《北京人》、《雷雨》等经典剧目的片断和扮演经典人物角色等。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基础上, 给学生布置课诵读任务, 结合活动开展的情况举办经典诵读感想交流会、经典诗歌朗诵会等活动, 活动结束后召开“经典诵读”活动总结大会等, 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4.拓展社会实践, 丰富学生人生体验

让经典诵读以开放的视角, 参与到社会活动中, 营造整个社会重视经典的氛围。高职校可以成立经典诵读志愿服务队, 利用节假日走上街头、走进企业、进入社区, 通过“摆摊设点”的方式, 向市民们诵读经典, 宣讲经典文献的精髓,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的经典诵读知识;另一方面, 又让学生所学的经典知识有了用武之地, 同时, 还加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一举数得。高职校的学生会与社团组织可以利用有利于弘扬经典诵读知识的节日与事件, 以之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经典的意识, 坚定符合社会道德与准则的人生追求。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国传统的节日里, 可以在校园开展“经典诵读文化节”, 将与之相关的经典诵读知识传播渗透在节日活动中。

三. 高职语文教学开展经典诵读的意义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代人阅读经典, 不仅获取了知识, 也使悠久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 同时也是寻求一个完善、独立的自我与品格的好途径。我们从经典著作中可以明白古圣先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精髓, 理解教人为人处世的道理, 从而自觉地将古圣先贤的教诲融入自己人生成长的历程, 自觉地消解外部世界的喧哗与浮躁, 自觉地加强内在修养, 强大自己的内心。诵读经典, 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品位, 加强了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增强了学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素质与能力, 使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成为名符其实的“技师”。

2.推动学校品牌建设

要使我们的学校具有有魅力, 品牌特色不可或缺。教育部选拔建设的百所示范高职院校, 大都显示了品牌和特色的力量。因此, 学校可以尝试结合当地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和实际, 组织力量选编能体现地域特色的经典读本及诵读、书写、讲解材料、教辅, 提供教学资源;建立经典诵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依托区域经典文化来打造学校品牌。学生从经典中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 从而加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3.推进学校学风建设

在高职院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组织班级进行演讲朗诵、学生早读背诵经典、进行诗词创作、做读书笔记、评选经典诵读先进个人和优秀班级、建立经典诵读资源库等活动, 可以使学生受到校园浓烈的学习氛围熏陶, 自觉地改变懒散的学习习惯, 使学校的学风日趋向上, 打造书香校园指日可待。

四.结语

总之, 我们要借助语文课堂, 用经典名著熏陶学生文化情操, 用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力求把经典诵读教学渗透在高职校语文教学及各种活动中去,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既是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要, 也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蕴哲.“经典诵读”研究刍议[J].语文学刊, 2011 (13) .

[2]谢华琳.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大学生的语言素质[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9) .

[3]潘莉.高职院校经典诵读活动的可行性实践:以宁波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 2008 (07) .

上一篇:建筑安装工程预算下一篇:平面设计尺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