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材料环保标准解读(精选11篇)
防水材料环保标准解读 篇1
摘要:介绍了热塑性聚烯烃防水卷材(TPO)标准的立项背景、标准制定原则、标准的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
关键词:热塑性聚烯烃防水卷材,产品国家标准,标准制定
1 概述
TPO防水卷材是国外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产品,它具有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的耐候性,又有像PVC防水卷材一样的可焊接性,防水效果可靠。TPO防水卷材发展很快,在美国迅速占据防水卷材市场的20%,成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防水卷材产品之一;在欧洲该卷材也得到快速推广。TPO防水卷材自本世纪初进入中国,主要由凡士通、索普瑞玛、威达、杰斯迈、陶氏化学等跨国公司在国内销售进口产品;目前也有十多家国内企业生产相关产品,但由于国内没有相关的产品国家标准,因此产品质量差异很大,推广困难,总体的市场销量不大。
目前TPO防水卷材的产品测试,主要参考国外标准:欧洲标准EN 13956:2005《柔性防水卷材—屋面防水用塑料和橡胶卷材—定义和特性》和美国的ASTM D6878—08《热塑性聚烯烃屋面卷材》。TPO防水卷材国家标准的制定,将更好地满足我国工程应用的需要,有效控制产品质量,规范市场秩序。本次标准的制定,也考虑了与国外先进标准的接轨,采用最新的防水卷材试验方法标准,便于国外同类产品在国内的推广和应用。
2 标准的主要内容
本标准主要包括标准名称、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分类和标记、要求(尺寸、外观及物理力学性能)等几个方面。物理性能试验项目设置了拉伸性能、尺寸变化率、低温弯折性、不透水性、抗冲击性能、抗静态荷载、接缝剥离强度、撕裂强度、吸水率、中间织物上表面树脂层厚度、热老化、耐化学性、人工气候加速老化、抗风揭能力等。本标准报批稿中试验项目和指标与国外标准的对比见表1。
3 产品分类和性能要求
3.1 产品分类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防水工程用的以乙烯和α-烯烃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防水卷材,按产品种类分为:均匀无复合(H类)、带纤维背衬复合(L类)、织物内增强(P类)等3类。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应用技术的进步,产品的分级不利于优质产品的推广应用,因此本标准每类产品不再分级。
产品的长度规格建议为15 m、20 m、25 m;宽度规格为1.00 m、2.00 m。不同企业的挤出模头宽度不同,常见宽度有1 m、2 m、2.05 m、2.10 m等;厚度有1.20 mm、1.50 mm、1.80 mm、2.00 mm等,便于用户选用。在国外由于TPO防水卷材都是单层使用,为了满足更高的耐用年限要求,卷材厚度甚至达到3.0 mm。
3.2 涂层的厚度
对于织物增强的TPO防水卷材,主要用于机械固定单层屋面系统。外露使用时,其上表面的TPO涂层与下表面涂层是不一样的,上表面涂层应具有更好的耐候性,其厚度对卷材的使用寿命影响很大,在ASTM D6878中要求在0.305 mm以上。目前国内有些产品上表面涂层厚度太薄,除了不能保证卷材的耐久性外,还影响焊接效果、剥离强度以及抗风揭性能。因此本标准规定,织物增强的卷材其上表面涂层厚度为0.40 mm。
涂层厚度的试验方法如下:在卷材5个部位各取1块50 mm×50 mm试样,在每块试样上沿卷材宽度方向,用锋利的薄刀片垂直于试样表面切取1条约50 mm×2 mm的试条,注意不要使试条的切面(厚度方向的断面)变形。采用最小分度值0.01 mm、放大倍数最小20倍的读数显微镜进行试验。将试条的切面向上,置于读数显微镜的试样台上,读取卷材热塑性聚烯烃层厚度(不包括表面纤维层),对于表面压花纹的产品,以花纹最外端切线位置计算厚度。每个试条测量4处,厚度以5个试条共20处数值的平均值表示,并报告20处中的最小单值。
织物内增强卷材中间胎基上表面树脂层厚度,应取织物线束距上表面的最外端切线与卷材上表面最外层间的距离(图1),每块试件读取2个线束的数据,纵向和横向分别测5块试件,取20个点的平均值作为试验数据。
3.3 技术指标和试验项目
现行的施工规范GB 50108—2008、GB 50345—2004中对TPO防水卷材的要求见表2,其中GB50345正在进行修订。
3.3.1 拉伸性能
对于均质材料,拉伸性能采用符合GB/T 528的哑铃I型试件,按GB/T 328.9—2007中方法B进行试验,拉伸速度(250±50)mm/min,试验结果用强度表示。
对于带胎基或背衬的材料,卷材的拉力不仅与产品厚度有关,更与卷材所带的复合材料有关。试验采用矩形试件,试验结果用单位宽度的力(N/cm)表示。矩形试件尺寸为150 mm×50 mm,用50 mm的宽度,是为了保证试件包含尽可能多的加强筋,减少因切断或者少裁取加强筋带来的试验误差,使得测出的结果更能真实地反应卷材的性能。测试时夹具间距为90mm,伸长率用70 mm的标线间距离计算,这样使得部分断裂延伸比较高的产品也能测出准确的结果。此外TPO产品材料硬、强度高,夹持时或容易打滑或由于夹得过紧而夹断,若采用ASTM中的大小头夹持方法,则要求使用专用夹具。经过对比试验,确定采用矩形试件进行测试,能够满足内增强产品的试验需要。
拉伸性能的技术指标根据验证试验结果并参考了相关的国外标准,确定H类产品的拉伸强度取12MPa,P类产品的拉力取250 N/cm(不同于ASTM标准,因为本试验方法与ASTM不同,根据验证试验,按照本标准方法的指标相当于ASTM标准的1 200 N左右,因此本标准的要求高于ASTM的926 N)。伸长率H类取500%,P类取15%,相当于ASTM要求。
3.3.2 接缝剥离强度
接缝剥离强度不同于接缝剪切强度,因为剪切强度与搭接的面积成正比,剥离强度与搭接宽度成正比,后者更能真实反映搭接的效果。对于匀质H类产品和背衬L类产品,焊接后形成整体,因此剥离强度高,基本都是卷材破坏;对于内增强的P类产品,受产品配方、复合工艺、胎基质量的影响,极易在胎基处剥落,因此剥离强度指标非常重要。通过验证试验发现,内增强卷材初始的最大剥离强度不能反映产品的搭接效果,因此试验取值应为舍弃开始峰值的平均剥离强度。TPO防水卷材由于配方和原料的差异,产品的有效焊接温度区间小,焊接时需要进行表面处理。
接缝剥离强度试验时,先按生产厂要求进行搭接,采用胶粘剂搭接应在标准试验条件下按生产厂规定的时间放置,但放置时间不应超过7 d。裁取200mm×50 mm尺寸的试件,采用GB/T 328.21的方法,拉伸速度100 mm/min。对于H类、L类产品,以最大剥离力计算剥离强度;对于P类、G类(玻纤内增强)、GL类(玻纤内增强带纤维背衬),为了防止内增强卷材从胎基处脱开,规定试件产生空鼓脱壳时,即应用刀将空鼓处切割断,取拉伸应力应变曲线后一半的平均剥离力进行计算。
3.3.3 热处理尺寸变化率
对于TPO防水卷材,热处理尺寸变化率是影响产品使用性能的主要指标,控制该指标将防止工程使用中产生搭接剥落。本标准热处理尺寸变化率,H类产品取2%,L类产品取1%,P类产品取0.5%,高于ASTM要求的1%。试验按GB/T 328.13进行,热处理时间为24 h。通过验证试验结果,一般产品热处理24 h后质量基本不再变化,趋于稳定。
3.3.4 吸水率
吸水率是反映产品配方以及涂层与胎基复合效果的指标,很多国内产品不能满足要求,有些产品甚至涂层会在热水中溶解。试件尺寸100 mm×100mm;对于带背衬的产品,应在留边处取样,试件尺寸100 mm×70 mm。试验方法采用ASTM方法,但不是仅对产品的上表面进行浸水,而是将整个试件浸泡在(70±2)℃的蒸馏水中(168±2)h,指标按验证试验结果确定为4.0%,高于ASTM的3.0%。
3.3.5 撕裂强度
直角撕裂强度适用于N类产品,采用GB/T 529中无割口直角撕裂方法,拉伸速度(250±50)mm/min。梯形撕裂强度适用于P、L类产品,采用GB/T328.19的方法,拉伸速度(100±10)mm/min。
3.3.6 老化性能
热老化试验,采用了ASTM的方法和指标,由于部分产品(P类)在验证试验中有分层现象,因而本标准比ASTM标准增加了外观无分层的要求;耐化学侵蚀试验项目指标,参考了热老化试验;人工气候老化,根据验证试验结果确定时间为1 500 h,用于单层屋面时时间提高到2 500 h,检测产品性能变化的情况。本标准虽然人工气候老化时间比ASTM要少,但是因本标准不仅检测产品的物理性能,还增加了产品老化后的外观评价,因此本标准实际上比ASTM要求高。
3.3.7 抗风揭能力
采用机械固定方法施工的单层屋面卷材,应评价其屋面系统的抗风荷载能力。本标准规定模拟风压等级应不低于4.3 k Pa(90 psf),抗风揭试验采用了ANSI/FM 4474的试件尺寸为3.7 m×7.3 m的试验方法,分为标准试验方法和工程实际检测。本标准附录B中录入了测试产品抗风揭能力的ETAG 006方法,供生产企业参考。
3.3.8 其他试验项目
低温弯折性,本标准要求取温度为-40℃,试件尺寸为100 mm×25 mm。根据验证试验结果,大部分产品能满足要求。本试验方法与ASTM的低温脆点试验方法不同,实际要求比ASTM更高。
抗冲击性能,本标准要求0.5 kg·m不渗水,按GB/T 20624.2—2006进行试验,落锤的质量为1 kg,高度500 mm。
抗静态荷载是针对卷材压铺系统的,根据验证试验结果,本标准采用了试验方法的最高要求20 kg,按GB/T 328.25的方法进行试验。根据验证试验结果,大部分产品能满足要求。
4 结语
本标准非等效采用了ASTM D6878标准,与其技术水平相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本标准制定过程中验证试验的产品包括了国外公司的产品,试验结果表明,本标准产品性能指标设置适当。
目前标准正处于报批过程中,本文介绍的内容如与正式颁布的标准内容有出入,应以正式发布的内容为准。
防水材料环保标准解读 篇2
崔峦老师解读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
肖玉波)
2012年的五月份,我到北京翠微小学参加为期半个月的驻校学习,在此期间,有幸聆听了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老师解读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讲座。借此业务学习的机会,我将这次讲座的讲稿拿来再次与大家共同学习,希望通过学习,能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所感悟。
崔峦老师的讲座,从“四个坚持、四个强调、四条建议”这三个方面对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一、四个坚持
1、坚持2011年版的“四个”课程理念。
A、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道德、思维方法、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
B、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
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象形、会意、形声),汉字一字一形,数量多,多音多义字多,形近字多,汉字教学要注意辨析。加 强词语教学,重视培养语感,注重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
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核心是鼓励自主,每个学生都要动起来,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鼓励自由阅读,激励自由表达,适当开展合作探究的形式,确立有价值的内容、问题,有明确的任务,有具体的指导,人人有事做,人人动起来。
D、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核心是三级课程管理。实施好中央课程;开发好地方课程;建设好校本课程。
2、坚持“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从“三个维度”构建语文的目标体系。
3、坚持推进“儿童阅读”。
学习语文正如吕叔湘说的:“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激发阅读兴趣,加强阅读的指导、交流、展示。
4、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四个强调
1、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
要重视理解,学是为了用。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落脚点在于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A、为学好其它课程打下基础。
B、为培养良好个性打下基础。
C、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更加强调识字和写字。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A、识字写字的教学在课标后附录中,收录了300个基本字表,17个部首,300字多数是独体字,是出现频率高的字,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要先学这300个字。
B、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2500个常用字,表二1000个次常用字;3500个字是义务教育阶段识字要求,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会写2500个。
C、小学每天语文课安排10分钟练字,指导孩子写字。毛笔字每周一节,日常书写中增加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关注作文书写质量。将作文书写当做练字的过程,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要强化练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
第一学段: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部首,按笔顺规则写字。
第二学段:要求能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开始用毛笔临摹,要求端正、工整、整洁。
第三学段: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用毛笔写字,感受汉字的优美。
对姿势、习惯的要求是史无前例的,前所未有的。
3、更加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以及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
价值观的引领,包括社会主义理想、爱国主义精神、改革时代精神、良好思想素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语文的“文”很多时候是文化、文字、文学,放大文化的因素,激发孩子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语文教学要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做文章,绝对不能割裂,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这样的情感文化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怎么表达的这么好。既得意又得言,得意就是内容意思,得言就是理解语言,揣摩文章表达,积累语言。千万不能加政治尾巴。
4、更加强调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
小学六年要背诵优秀诗文160篇,包括段落,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五万字,第二学段四十万字,第三学段一百万字,共一百四十五万字。三、四个加强
1、加强识字写字教学。
低年级阅读教学要改,用更多的时间识字写字。
关于汉语拼音要注意三点:A、准确拼读,逐渐达到熟练。B、直呼不是课标要求。C、只要求抄写声母、韵母、音节,不要求背写。
关于识字写字教学:认写分开,多认少写。一、二年级减少了认字量,写字量。认识1600个,会写800个。
认识的字和会写的字一定要区别对待。认识的字不要主动分析字形,认识“藏”绝对不会比“西”字难,一回生,二回熟,要学生用自己想的办法记字。当堂认识,当堂巩固,把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复现,除 了课上识字,将有师指导和无师学习相结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用几分钟时间展示在生活中识字。
写字教学:体现规律,加强指导。由独到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加强指导,抓住主笔指导观察占格、占位,注意起笔和用笔。合体字,观察部件,占格占位,下笔注意笔画的相离、相交、穿插、挪让。不求多,只求好。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加大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的分量,低年级:口语交际达到会听、爱说、敢问。
中年级:听抓主要内容,说要主动沟通,说清意思。高年级:听能抓住要点,说能清楚条理发表意见,稍有准备当众做一两分钟的发言。出口成章,善于表达。
书面表达:低年级,有话想写(一两句话),一日一句,教师要善于激发孩子说话的话头。中年级,写片段。高年级一方面抓整篇,分段、开头、结尾。纪实作文要真实。想象作文可联想、可幻想。命题要出在孩子的心里,鼓励写生活中的和经历过的。一定选好内容,从内容上指导,让孩子们有话可写,“写具体”“按顺序”,内容是第一位,怎样写是第二位,加强阅读课上的小练笔。
例文1:7岁学生的作文,获得冰心作文一等奖。【原文: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会给爸爸过生日,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 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就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例文2:天空是棋盘,星星是棋子,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在下棋,月亮婆婆输了,回家睡觉了;太阳公公赢了,高高兴兴地上班去了。这两篇短小的例文,都写出了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
3、加强“儿童阅读”。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母语写不好,其它谈不上,儿童阅读要进课堂,给时间、给机会。
4、坚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给孩子更多的时间、空间,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孩子,激活想象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回答问题不要追求统一答案,让孩子发表自己真实的感受,有自己的想法。
以上内容,就是崔峦老师对小学语文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详细解读,希望能够给所有的语文老师触动,从而带动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生动、鲜活!
国内文胸产品标准解读 篇3
关键词:文胸;标准;适用范围;要求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0-151-3
0 引言
文胸又俗称胸罩、内衣。随着女性审美观念的变化,文胸的功能已不仅仅是满足女性遮胸、托胸的需要,对现代时尚女性而言文胸能够帮助她们带来更多的妩媚、奔放、性感的魅力;性格内敛温柔的女性,简洁大方的文胸,更能突出东方女性的含蓄、传统。现代女性活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文胸也要能适合在各种场合的穿戴要求。运动时穿着的文胸既要方便运动,又要美观大方,运动文胸产品应运而生。
文胸产品的结构、内外在质量直接影响人体穿着的舒适度、健康度、美观度。文胸结构设计不合理、内外在质量问题、号型选择不正确等都会给乳房健康带来潜在危害。目前,乳腺癌已经成为女性死亡的一大杀手,虽没有证据表明穿戴文胸与乳房疾病之间的关系,但是文胸作为女性长时间贴身穿着的衣物,其必须引起重视。在全社会关爱女性乳房健康的今天,文胸产品及标准也应受到关注。
目前,我国文胸产品根据其所用主要面料织造工艺的不同,分机织文胸和针织文胸。根据文胸生产加工工艺的不同,分模杯文胸和非模杯文胸两大类。模杯文胸又分为:一体成型文胸和单杯文胸,一体成型文胸又分为:一片式文胸和半片式文胸。非模杯文胸根据有无衬垫,又分为有衬垫和无衬垫两种。传统文胸大多数是非模杯文胸,罩杯通过分割剪裁,缝制形成立体塑型,又称杯型。工艺制作过程通常包括:罩杯芯的合成、上罩杯、合缝、罩杯缝合连接、左右两翼的缝制、上围下围弹力带的缝制、肩带的缝制、钩扣钩圈的安装缝制。模杯文胸是利用热压定型工艺制作而成,先设计文胸模具,再将原材料放入模具,在适当的压力、温度、一定时间之后热压成型。模杯文胸中的一体成型文胸,是指罩杯与左右两侧翼为一个整体,而单杯文胸是指模杯进行了加热定型,其余部位都是缝制的产品。另外,还有根据使用功能设计的适合运动时穿着的运动文胸产品。
1 四个标准共性的地方
FZ/T73012-2008《文胸》是国内较早的文胸产品标准,规定了文胸通用的术语和定义、型号、规格、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判定规则、包装和产品使用说明。
1.1 术语和定义
上胸围: 人体在穿戴合体的单层无衬垫无支撑物胸罩使乳房呈自然耸挺状态时,经过乳房最丰满处,水平围量一周的最大尺寸。
下胸围: 经过人体乳房下乳根水平围量一周的尺寸。
罩杯:人体覆盖乳房的部分。
底围:文胸覆盖人体下胸围位置的部分。
侧翼:文胸覆盖人体乳房侧后腋窝下至背部的部分。
一片式:经过热定型工艺生产的,罩杯与侧翼为一个整体的文胸。
半片式:经过热定型工艺生产的,左右罩杯及连接部位为一个整体的文胸。
1.2 号型规格
用罩杯代码字母表示型,下胸围厘米数表示号,如A75代表A型罩杯,下胸围75厘米。罩杯表示上胸围与下胸围之差。下胸围以75cm为基准,5cm一个档次向大或小梯增或减为不同的号。罩杯代码与上下围之差对应关系见表1:
Z/T81020-2014增加了H、I两个号型规格(上表中粗体部分内容),现代肥胖、胸部丰满的女性越来越多,相应产品的规格号型也要跟上。
1.3 通用考核项目
1.3.1 内在质量指标考核
甲醛、pH值、异味、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耐水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纤维含量等。
1.3.2 外观质量考核指标
规格尺寸公差、本身尺寸差异、表面疵点等。
2 四个标准的主要不同之处
2.1 内在考核指标
2.1.1 《机织文胸》、《文胸》的考核指标(表2)
2.1.2 《一体成型文胸》、《运动文胸》的考核指标(表3)
2.2 各标准特性参数及测试方法
FZ/T81020-2014标准中增加了两项适用于机织物产品的特征指标,缝子纰裂程度和拉伸弹性回复率,一等品深色耐湿摩擦色牢度提高了半级。缝子纰裂程度仅适用于有摆缝的文胸,外层仅起装饰作用部分不考核接缝性能。测试方法按GB/T 21294规定。拉伸弹性回复率按FZ/T70006-2004 中8.3.2.1,定负荷值为15N预加张力值为0.1N,试样的取样部位为文胸的上/下包边弹性橡根带的长度方向,有效长度10cm,试验前拆尽试样上的缝线。
FZ/T73046-2013中增加罩杯透气率、肩带连接强力、水洗后产品外观。罩杯透气率与肩带连接强力是一体成型文胸产品的重要特性指标,必须加以关注。
a透气率
一体成型文胸产品因特殊的生产工艺罩杯面料粘合、裸绵杯、里料、经过热压定型、粘合剂等都会对罩杯的透气性产生影响,罩杯的透气率又直接影响穿着的舒适度,因此,必须考核透气率。标准中罩杯透气率的考核指标为≥75mm/s。测试方法按照标准6.4.5条款规定进行测定,由于一体成型文胸的厚薄不一样,厚薄程度对透气率有影响,因此,测试时要严格按照标准中图示部位的要求进行测试,方法按GB/T5453-1997标准执行,测试参数为100Pa、2cm2,单个罩杯透气率以四个点的平均值为测试结果,取两个罩杯的较小值为文胸的透气率。
测试区说明(在满足测试条件的前提下):
①——BP点测试区:以文胸最高点为中心形成的测试区域。
②——立体最厚位测试区:以立体最厚位为中心形成的测试区域。
③——偏心位测试区:靠近罩杯上边缘线、罩杯下边缘线的测试区域。
④——偏侧翼位测试区:靠近罩杯上边缘线、夹弯位的测试区域。
b肩带连接强度
由于胸部乳房的重量、运动时乳房上下晃动带来的瞬间冲量以及胳膊活动带来的牵扯力,使得肩带必须有一定的承受能力。考核指标为施力65N时肩带不断裂不破损,通过缝制连接的肩带不考核。测试方法按标准附录A进行,测试结果出现标准中提及的任何一种情况,产品视为不合格。
c水洗后外观
按GB/T8629-2001的仿照手洗程序进行,洗涤3件、连续洗5次,文胸洗后包边开口、气泡、钢圈穿出等情况都有相应的考核指标,2件以上符合要求,则该批合格,否则判不合格FZ/T74002-2014中增加透气率考核的必要性及测试方法。
a透气率
人体运动时产生大量的热量和汗液,运动时穿着的文胸必须能及时散发热量和汗液,否则人体体感很不舒服。运动文胸罩杯透气率是考核的重要指标。考核罩杯贴合后材料透气率,只检测罩杯下托中间最后部分。标准规定透气率(mm/s)≥75为合格。
标准“6.1.2.11”规定了透气率的测试方法,按GB/T5453标准执行,压降100Pa,测试孔径20cm2,测试以立体最厚位为中心形成的测试区域(见图2),测试时罩杯为文胸产品原始复合状态(包括面布、夹棉、里布),气流从杯里向杯面移动,测试单件文胸的两个罩杯,以两个罩杯的平均值为测试结果。
底围压力值测试按FZ/T70006中“定伸长力的测定”规定执行,测试一件,其中利用匀速拉力仪器,用夹具分别套入1/2底围两边(非闭合产品将最内侧钩袢连接在一起),反复拉伸5次,匀速拉伸速率为300mm/min,隔距长度为100mm。拉伸长度设定为人体的适用值。如B75号型产品,底围拉伸值到75cm的1/2尺寸及37.5mm。
2.3 外观质量要求包括规格尺寸偏差,对称部位尺寸差异,表面疵点,缝制密度等要求
2.3.1 文胸规格测量(《一体成型文胸》、《机织文胸》、《针织文胸》)
底围长(1(a))测量:自然平摊后,延文胸的下边缘测量(可调试量最小尺寸)。
肩带长(2(b))测量:量肩带的总长(可调式量最长尺寸)。
2.3.2 文胸规格测量(《运动文胸》)
底围长(a(后系扣式))测量:同“2.3.1“。
底围长(a(套头式))测量:自然平放,延文胸下口测量1/2底围尺寸。
肩带长(b)测量: 量肩带的总长(可调式调节量放在5cm处,测量总长)。
3 结论
四个文胸产品标准各有不同的适用对象,FZ/T73012-2008《文胸》主要适用于经纬编针织文胸,包括有衬、无衬、预定型。FZ/T81020-2014《机织文胸》主要适用机织物文胸产品(有内衬垫无内衬垫都适用),FZ/T73046-2013《一体成型文胸》适用于工艺流程为一体成型的针织文胸(包括一片式和半片式),FZ/T74002-2014《运动文胸》适用于人在跑、跳、走步等运动状态下,对乳房有保护功能的经纬编针织运动文胸,包括有衬垫和预定型产品。企业应根据产品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标准使用。女性在选择文胸产品时,应根据自己身材特点,选择优质、合体的文胸(合适的号型规格),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加健康、舒适、自信。
参 考 文 献
[1] 吴胜武.力促时尚产业与都市融合发展[J].今日浙江,
2015(14).
[2] 苏红.时尚媒体助推时尚产业[J].时尚北京,2014(11).
防水材料环保标准解读 篇4
建筑防水工程通常属于隐蔽工程, 造价占工程总造价的比例很低, 因此, 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得不到业主、施工和监理等方面的重视。但是一旦发生渗漏, 轻者造成装修失败, 重者可使结构功能失效, 造成极大浪费, 引发诸多纠纷, 影响社会和谐。
多年工程实践表明, 防水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 良好的防水效果应遵循“设计是前提、材料是基础、施工是关键、维护很重要”的原则, 也就是说, 应当从设计、选材、施工等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口, 才有可能杜绝渗漏的发生。统计表明, 由于设计不当、使用不合格材料、施工不当和使用维护不当造成渗漏问题的比例, 分别是26%、20%、48%和6%, 可见施工质量的优劣是决定渗漏发生与否的关键。这与实际工程情况基本相吻合:材料的生产、检验和进场复验等各环节都有明确的程序和检测方法, 理论上最大限度地减小了使用不合格产品的可能性;但工程施工现场由于缺乏快速且有效的量化检测方法, 往往凭借监理等人员的经验及实验室报告进行判定, 很难施行即时、有效的监督, 为不合格防水工程通过验收提供了可乘之机。同时, 由于建筑防水行业缺乏独有的学科基础, 基础研究薄弱, 加上长期粗放式的发展, 导致行业在工程质量的控制手段方面远远落后于技术进步的速度, 在有关标准规范中也难寻合适的检测方法。
为规范建筑防水工程的现场检测方法, 保证防水工程质量, 根据住房及城乡建设部建标[2010]43号文“关于印发《2010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要求, 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晟茂建设有限公司、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广州市鲁班建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苏州防水研究院、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有关单位组成编制组, 共同编制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建筑防水工程现场检测技术规范》 (下称《规范》) 。
2011年12月, 《规范》通过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组织的专家审查, 认为编制组经过广泛调研, 总结了国内建筑防水工程检测实践经验, 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方法, 结合工程实际需求, 首次制定了含有基层质量、防水层质量等10项内容的现场检测方法, 填补了国内建筑防水工程检测领域的空白。《规范》对统一建筑防水工程的现场检测方法、提高防水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水平、保证防水工程质量、促进防水行业技术进步均有较大的意义, 总体上达到了国际水平。
2013年5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建筑防水工程现场检测技术规范》为建筑工程行业标准, 编号为JGJ/T 299—2013, 自2013年12月1日起实施。
2 主要内容
《规范》适用于建筑防水工程的现场检测, 主要技术内容有:1总则, 2术语, 3基本规定, 4基层平整度检测, 5基层含水检测, 6基层表面正拉粘结强度检测, 7防水层粘结强度检测, 8防水层厚度检测, 9剥离强度检测, 10防水层柔性检测, 11防水层不透水性检测, 12蓄水和淋水试验, 13红外热像法渗漏水检测。第4~13章技术内容中的检测对象、检测方法概要、检测设备等, 详见表1。
3 章节安排
涉及防水分项工程的结构部位, 包括屋面、地下室底板、外墙、室内厕浴间和独立水容器等, 与《规范》相关的技术标准, 包括GB 50207—2012《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45—2012《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 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208—2011《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JGJ/T235—2011《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CECS 1962006《建筑室内防水工程技术规程》、JGJ/T 200—2010《喷涂聚脲防水工程技术规程》、GB 18242—2008《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GB 18243—2008《塑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GB 18173.1—2012《高分子防水材料第1部分:片材》、GB/T 19250—2003《聚氨酯防水涂料》以及GB/T 23446—2009《喷涂聚脲防水涂料》等。
现有相关标准规范中缺少建筑防水工程现场检测的方法和操作过程。《规范》从建筑防水工程的特点出发, 详细规定了现场检测中常用的、重要的相关检测方法和操作过程, 且所列的方法, 均可在工程现场完成, 检测时或检测后不会对建筑防水工程的整体性造成不利影响, 且局部受损部位易于修复。每一章所对应的检测方法又大致分为一般规定、检测设备、检测步骤和检测结果的评价等四部分内容。
4 检测单元及测区划分
现有标准规范对防水工程检测单元及测区的划分未做明确的规定, 因此, 《规范》在充分考虑现有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确定了建筑防水工程的检测单元和测区的划分, 主要按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分别确定。
4.1 新建建筑防水工程检测单元划分
新建建筑的屋面、外墙和地下防水工程检测单元的划分, 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验收规范的规定;新建建筑的室内防水工程检测单元的划分, 应符合表2所列的规定。
4.2 既有建筑防水工程检测单元划分
既有建筑室内防水工程检测单元的划分, 应符合表2所列的规定;既有建筑的屋面、外墙和地下等防水工程检测单元, 应按防水层面积划分, 并应符合表3所列的规定。
4.3 测区划分
进行红外热像法渗漏水检测时, 一个检测单元应被视为一个测区。
进行除蓄水试验和红外热像法渗漏水检测之外的其他检测时, 每个检测单元的测区数量不应少于3个, 且每个测区的面积不得小于10 m2。检测单元面积不足10 m2的, 应作为一个测区。
对于建筑室内防水工程的自然间和水池, 进行蓄水试验时, 每个检测单元的每一自然间和水池均应作为一个测区;除此之外, 当进行其他检测时可从每个检测单元中随机抽取一自然间和水池作为一个测区。
5 结语
《规范》作为建筑防水工程验收和质量检测的配套标准, 量化了各项技术指标, 与现行GB 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208—2011《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7—2012《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CECS 196:2006《建筑室内防水工程技术规程》等标准规范充分协调, 并为各分项防水工程的质量验收提供了明确的检测方法, 将为保证防水工程质量发挥作用。因此, 《规范》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为规范建筑防水工程的现场检测方法, 保证防水工程质量, 我国制订了第一个防水工程现场检测技术的行业标准, 即《建筑防水工程现场检测技术规范》。本文简要介绍了《规范》的编制背景、主要内容、章节安排、检测单元及测区的划分。
关键词:建筑防水工程,现场检测,行业标准
参考文献
[1]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GB 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8.
[2]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GB 50208—2011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3]山西建筑工程 (集团) 总公司.GB 50207—2012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4]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CECS 196:2006建筑室内防水工程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6.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篇5
在新的世纪大潮流涌动下,经济全球化也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在国际范围内飞速蓬勃发展。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既能强国,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关键因素。而在我国,除了继承与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一重要任务,还必须得用心学习国际文化知识。则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也就成了我们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
这样一个关键时期,英语课程标准就像语文数学的课程标准就成为一必不可少的存在,甚至更重要的存在。它不仅是对老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指导,也是一种规范;它也是师范生在校学习时对自我要求成长的依据。作为一个将成为小学英语教师的在校大学生,对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就是一个必须而艰巨的任务了,但我想也是一个我们自己将获益匪浅的的任务。
那么什么是英语教学大纲?什么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内容是什么?且又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呢?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标准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而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也得从这两性质出发,在熟悉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基础之上,一步一步来理解英语课程标准的进步和发展,了解它各个阶段的特点。时代的发展既伴随着人们思想的转变,也要求着教育领域里的各个方面各个问题不断被进步和不断被改革。虽然进步,但总有问题会随着进步而出现,然后再促进其进步,那么现今我们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
一、我国基础英语教学大纲的发展
教学大纲(Syllabus)
狭义的“课程标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及规定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体现实施内容和目标的次序和进程。
英语教学大纲
英语教学大纲是英语教学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它规定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理念、方式方法、教材、测试等。近年来,它更多的是指对某一课程在某个/些阶段中的教学内容清单及选材和排序的原则等。
英语教学大纲发展的详细过程
第一阶段(1977-1990)
1998—1980 《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6 《全日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 1990 《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
第二阶段(1988-2000)
1988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1992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1993 《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199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2000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第三阶段(1999-至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Curriculum)
在国外,它是指反映教育管理部门或具体教育单位的所有教育功能的整体课程设置模式以及体现这些功能的教学活动和内容。
在我国,是由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派的英语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考察和研究了当今国内外基础教育外语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现状并广泛听取了各地专家学者和英语教师意见的基础上,通过近三年的反复研讨和修改后制定出来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的特点:
第一、外语成为我国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受到了社会的普遍重视; 第二、已经注意到外语教育的差异性; 第三、强调外语教学的实践性;
第四、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他们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第五、建议“根据中学不同的需要,编写出几套符合外语教学规律,受师生欢迎的好教材。”
第二阶段英语教学大纲的特点: 第一、科学
第二、规范 第三、开放 第四、完整
中小学英语课程的进步:
第一、教学目标:
1988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大纲明确提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大纲则增加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要求。
2000年义务教育初中大纲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目的部分,不仅提出知识、技能、能力的要求,还提出了思想情感、道德品格、跨文化交际意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开发等方面的要求,甚至把非智力因素(兴趣、信心、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等)放在首位。
总的来说,英语课程教育目标在由单纯传授知识向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方向转变。
第二、教学要求:
在1986-1993年的五个大纲都提出了培养“在不同程度上通晓一些外国语的各方面的人才”,并反复批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强调中学开设英语课的双重目的——升学与就业。
从1992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大纲开始规定分级要求,即初中分成一级和二级要求,初
一、初二年级英语为必修课,初三选修。
1996以后的普高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了一级和二级目标要求,高中一、二年级英语为必修课,高三英语选修。一级或二级要求为基本要求,“上不封顶”,意思是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超过大纲规定的要求。
也就是说,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必然由单
一、封闭型向灵活、开放型转化。
第三、教学观念和方法:
(1)明确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2)提出了四项技能综合训练,不同阶段各有侧重;
(3)强调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的关系;(4)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5)重视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创设英语环境。
第四、语言和文化:
(1)语言技能的听说读写熟练掌握、语言知识的语音词汇词法的牢记及话题的应用表达;(2)情感态度的能动作用;(3)学习策略的反作用;
(4)文化意识在新国际视野里德步步升华。
第五、教师定位:
1.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2.课堂教学的研究者
3.学校课程的开发者
4.综合知识的掌握者
5.信息技术的应用者
6.教学教授的学习者
第六、教学手段特点:
实效性;
趣味性; 教育性; 创新性; 针对性。
第七、教材:
变化之一是现代化,主要反映在:
1.英语教材的内容逐渐贴近学生的生
活和现代社会生活,渗透思想情感的教育(即大纲提到的“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或“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英语教育观”),渗透大量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
2.教材多采用结构、功能、话题相结合的方法。
3.教材的编写注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征,特别是年龄的特征,重视从教材内容、编排体系到呈现形式等方面提高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力求符合学生学习英语的认知规律,注意调节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分量。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编制多媒体教材。变化之二是多样化,主要表现在: 1.鼓励“一纲多本”;
2.引进多种外国教材,补充发达地区和外国语学校等不同类型学校的需求; 3.编写不同起点的教材,特别是小学起点的英语教材。
第八、测试改革:
1988《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1992《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2000《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二、课程标准内容概述
(一)“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是什么关系?
1.“课程目标”主要是用简炼的文字从总体上来概述高中英语课程目标中横向展开的几个方面和纵向发展的几个阶段(级别)。
“内容标准”部分实际上是对“课程目标”部分陈述的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即详细描述五个方面的目标(含对五个方面的再分类)以及这些目标在各个级别的具体要求。
2.值得注意的几点:
(1)“课程目标”部分用一个饼圆图来示意课程目标五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五个方面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之间的关系因此,这五个方面之间没有明显的先后顺序问题。
(2)“课程目标”部分对一至五级的目标做了总体概括。总体目标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描述。
(3)“内容标准”部分列出的内容并不等同于以往教学大纲所说的教学内容。
(二)英语课程目标包括哪些方面?
(1)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知识也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
(3)情感态度指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4)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学习行为的各种理念和认识。(5)文化指文化知识、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为什么要把情感态度列为课程目标?
(1)语言与情感态度有密切关系。
(2)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的结果有重要影响。
(3)情感态度本身就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如何理解情感态度目标?
(1)有些情感态度,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自信心,不仅与英语学习有密切的关系,而且还是在英语学习方面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2)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情感态度,如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可以转化到其他的学习活动之中以及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之中。
(3)有些情感态度,如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在表面上与英语学习没有直接联系,但应该渗透到英语学习之中。(五)为什么要把学习策略列为课程目标?
(1)学生使用学习策略能够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2)发展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
(六)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有什么区别?
(1)学习策略包括学习者对学习的认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的具体做法、步骤等行为。根据这个定义,学习策略包括学习方法,但不是所有的学习策略都是方法。
(2)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区别类似于足球中“技术”和“战术”的区别。
(3)策略的概念比方法的概念更全面,涵盖的内容更丰富。
(七)为什么说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既都是课程目标,也都是课程内容?
(1)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是同步发展的。
(2)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不可分割的。
(3)《标准》并不要求学生为了知识而学习知识。
(八)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什么?
(1)横向联系指同一级别中各种技能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纵向发展指语言技能从低级别向高级别逐步发展的过程。
(2)为了使技能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我们把一至五级的技能目标逐级描述,每一级目标又按听、说、读、写分别描述。这样做并不意味着这些技能是可以割裂的。相反,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在横向是紧密联系的,在纵向是逐步发展和提高的关系。
(九)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什么?
(1)文化知识指学生了解的中外文化知识。
(2)文化理解指学生对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理解过程或理解能力。
(3)跨文化交际意识指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如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cultural awareness)。
(4)跨文化交际能力指根据文化环境,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十)如何理解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
(1)学习外语要了解外国文化,更要了解和熟悉本国文化。(2)了解本国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外国文化,提高对外国文化的鉴别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文化对比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三、中小学英语课程的存在的问题:
如何充分利用与开发英语课程资源?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在英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善于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必须建立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师观和课程资源观,懂得课程资源的范围和种类,能正确使用教科书并恰当利用其他课程资源。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3.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4.安排学生参加英语课外活动。5.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学英语的最佳年龄是多大?
有人认为孩子越早接触英语越好,因为英语和语文一样都是语言类的学习。对于语言类的学习越早越好,他们那时候的语言接受能力最强,对语言异常敏感。从生理系统上说,他们的语言接收系统呈开放状态。
还有人认为12岁以后学英语最佳,那时的他们已掌握语言学习的一般技巧,他们会知道怎么对学好一门语言是比较好的,他们接受老师所教学的能力也在增强。
文献综述:自2001年教育部正式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逐渐深入人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动了教育观念、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课程标准的逐步改革,使得想要成为一个有着独特思想的老师的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要面向全体学生。2.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要创设以人为本的情境教学。4.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5.有灵活有效的任务型教学。6.要有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学生,课程标准都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和进行课程学习的重要工具和指标。已学到和未开始的都是现在的我们要掌握的,已学到的是前辈们的不懈努力给予的,他们告诉我们课程标准的发展就像一部历史,里面的可挖掘宝藏有很多。我们在英语教育事业的领域里带着课程标准一路成长。未开始的就是我们的责任和任务了,未来教育事业的路还很长很长,问题和考验也会接踵而来,英语课程标准就会成为我们的武器,实践会验证我们的努力。我们的努力也随时在促进着课程标准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1)四川教育院外语系
(2)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 程晓堂
药剂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篇6
【关键词】中职课标;药剂专业;课标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109-03
【作者简介】刘素梅,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江苏徐州,221116)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药学教育。
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根据特定职业教育领域内一定学段的课程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形成为重点,为教与学提供详细指导而编写的指导性文件。它是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还是评价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是按课程门类制定的,它规定了本门课程的性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明确了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开发属于中观课程开发,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课程内容开发,也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中难度最大、最为关键的环节。开发课程标准是选择项目课程还是学科课程要综合教学需求、学校现状、学生认知特点和课程属性权衡考虑,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考虑开发成项目课程,理论性和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宜开发成学科课程。中职药剂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已于2013年开发完成,2014年下半年,省教科研中心组决定首先开发“药剂学基础”等四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2015年正式启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开发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为课程实施奠定基础。
课程实施是教师将人才培养方案付诸实际教学的过程。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应是源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以前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较多关注“教什么”“怎么教”,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学改革意识的逐步增强,教师开始重视“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因此,本次课标制定正适应了当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有效推动了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课程标准开发离不开教育管理部门的组织、支持和课程专家的指导,直接承担开发任务的主体是资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他们的紧密配合是开发高质量课程标准的基础。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药剂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专业核心课程,深入研究课程所涉及的职业岗位信息和相应工作任务的基本要求,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结合调研分析,科学确定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性质,明确课程所需要达到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等教学基本要求。课程标准的开发流程见图1。
一、课程标准的开发思路
课程设计基本理念是“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常用药物制剂制备能力的培养,兼顾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高度融合药品营销、临床调剂及药品物流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本专业共包含“药剂学基础”“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及“药理学基础”四门课程,皆具有较强的实操性,且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以“药剂学基础”为例,该课程在《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药剂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是必修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其功能是培养学生合理应用剂型、制备常用药物制剂等基础能力,为从事药品营销、临床调剂及药品物流等岗位工作奠定基础。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应用课程,共有“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基础”三门先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从事药品营销、临床调剂及药品物流等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第一,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目标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药剂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药品营销、临床调剂及药品物流等工作岗位要求,再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高职分段培养等需要,最终确定课程目标。
第二,课程内容的确定。药剂专业课标建设团队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药剂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充分考虑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要求,结合药学初级(士)职称考试大纲,同时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最终确定课程内容。
第三,课程内容的安排。根据岗位需求和职业发展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经验基础,确定课程容量和难度;以药品营销、临床调剂和药品物流等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将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合;依据学生学习特点、认知规律和教学单元间的逻辑关系序化学习任务。
二、课程目标及内容解析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药剂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药剂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参考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综合分析,确定课程目标。采用“课程总目标”“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目标”的分段表述方式。其中课程总目标为: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常用剂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会制备常用的药物制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观念。力求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表述学生学习该课程后所能达到的状态和发展水平。
最为重要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目标是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整合、提炼成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实践素养、发展素养、安全素养、职业素养六个方面。知识素养:掌握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分类与质量要求,了解常用剂型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了解药物新剂型、新技术、新工艺的有关知识;能力素养:会使用常见的衡器、量器和小型制剂设备,具有制备常用药物制剂的基本能力,能制备典型药物制剂,能指导患者正确应用剂型;实践素养:能运用药剂有关知识指导药品营销、临床调剂和药品物流等岗位工作;发展素养:具有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药剂工作中所需信息的能力,具有根据所能获得的资源和工作环境解决工作中常见问题的能力;安全素养:具有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和安全、环保意识;职业素养:具有安全用药的责任感和诚信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内容
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规定,药剂专业方向调整为药品营销、临床调剂及药品物流三个方向。与原《目录》(2000年颁布)相比,药剂专业在专业方向、对应职业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考虑到该专业学生的职业方向主要是药品流通领域相关企业和药品生产企业的销售部门,课程内容与要求中强化了合理应用剂型(如剂型的特点、分类、质量要求)等基本知识,弱化了药物制剂的制备工艺与相关设备方面的要求。且各门课程依据各自特点划分为相应模块,在不违背内容逻辑顺序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对本课程标准的模块安排顺序、结构及学时分配作适当调整。而在知识点的描述方面,每个单元知识点(能力点)编排顺序根据单元中知识点的梯度顺序,先描述梯度低的,后描述梯度高的;对位于同一梯度的,先描述知识点、后描述能力点,先描述要求高的,再描述要求低的。知识点(能力点)的要求用可测性行为动词加知识点句式表述。
三、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包含四个方面:一是提高教学改革意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积极探索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二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结合实物、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将最新行业标准中的技术要求、质量要求、管理规范等融入课程教学中。四是重视学生安全素养、职业素养培养与知识、技能培养的相互渗透。
(二)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提出,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和导向功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发现学生潜能,通过评价使学生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因此,学生的学习评价要与课程目标一致。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学业质量要求,结合行业对本专业的要求、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等确定评价要素,体现知识、技能、素质并重。评价方式提倡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笔试、口试、实践操作、学习记录、调查报告等。对药剂学基本知识的检测,主要通过笔试、口试等方式进行;对于常用药物制剂的制备等实践性内容,可以根据操作过程、产品质量、工作态度及实验报告等进行综合评定。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的编写与选用应全面落实各门课程的目标、内容与要求。教材内容选择应反映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反映行业发展趋势,吸收行业新知识、新技术。内容组织上要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等提供方便。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应新颖,图文并茂,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增强教材的可读性。
(四)教学资源开发与选用建议
防水材料环保标准解读 篇7
据统计, 我国现有沥青类防水卷材企业700多家, 2013年沥青基防水卷材产量约6亿m2, 实现利润约12亿元, 年销售额近130亿元。但行业集中度低, 企业规模大多偏小, 工艺设备普遍落后, 环保装置不配套或不到位, 生产效率低, 国际竞争能力严重不足, 无力进行科技和人才开发投入, 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并且由于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低, 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企业建立起能源消耗管理体系, 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 执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另外, 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质量的落后产品依然充斥市场, 不但使行业整体水平受到影响, 也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国家标准《沥青基防水卷材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的制定和实施, 对于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工作要求、促进我国建筑防水材料行业能源利用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标准的制定将规范防水卷材生产企业的能源管理, 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 推动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有助于对建筑防水行业开展能源审核, 规范整个行业的环境状况, 促使建筑防水行业健康发展。同时, 也将为企业建立能耗管理体系, 降低污染物排放等提供帮助和指导。
1 任务来源
国家标准《沥青基防水卷材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负责制定, 经国标委批准制订, 计划号为20120049Q-469。该标准由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主编 ,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苏州防水研究院、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防水材料研究、检测、生产、设备制造等单位共同编制完成。
2 编制工作概况
国家标准计划下达时,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已基本完成行业标准《防水卷材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的征求意见稿, 故在此基础上, 重新进行了标准编制部署, 成立了编制组, 召开了国标编制工作会, 进行了更广范围内的单位产品能耗调查, 从而加快了国标的编制进程。
在编制过程中, 主要对单位能耗值进行了调查分析。自2011年5月份开始, 编制组对相关企业进行了不同产品能源消耗的调查工作, 指标调查按月份进行, 2012年又对相关企业的全年能源消耗进行调查。调查情况如下:2011年5月到9月, 按月对防水行业内较有规模的企业进行了调查, 调查的产品主要是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本体自粘沥青防水卷材。2012年10月初, 编制组召开了工作会, 部署了标准增加内容的编制和大范围的能耗调查工作。编制组依托地方防水行业协会再次进行了沥青基防水卷材单位产品能源消耗的调查工作, 截止2012年11月份, 共调查了包括东北、山东、京津冀、江浙沪和广东地区等防水卷材主要产区的近80家主要企业以及地方协会。发出调查卷100份, 收回67份, 调查产品包括SBS、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调查周期为2012年3月到2012年10月。本次调查没有包括燃油在内, 经了解, 由于油品价格较高, 基本没有企业采用燃油炉供热, 一般采用煤或水煤浆供热。有59家企业回复了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单位产品能耗情况, 有38家企业回复了本体自粘沥青防水卷材单位产品能耗情况。调查企业生产的防水材料产量占2012年全国沥青基防水材料总产量的37% ( 由于当时2012年全年产量的最终数据尚未统计完毕, 故实际所占比例应有所下降) 。在回复的调查中, 有部分企业没有提供原始的生产电耗、辅助设备和附属设施的电耗及燃耗数据。
2013年7月17日, 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在北京组织召开《沥青基防水卷材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标准 ( 送审稿) 审查会。审查组听取了起草组对该标准制订过程、主要技术内容的报告后, 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讨论和质询, 对标准送审稿中确定的各项指标, 建议将现有有胎沥青基防水卷材能耗限定值提高到220kgce/km2、有胎沥青基防水卷材能耗先进值提高到180 kgce/km2。该标准2013年12月31日正式发布, 标准编号为GB 30184—2013, 2014年12月1日起实施。
3 主要内容解读
3.1 适用范围
本标准主要规定了弹性体 ( SBS) 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塑性体 ( APP) 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的技术要求、统计范围和计算方法、节能管理与措施, 适用于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的计算、考核, 以及对新建项目的能耗控制。在整个防水行业统计的防水材料中, 沥青基防水卷材从2009年以来基本占到整个行业防水材料总量的52%左右, 其他各类防水材料或者产量较少, 或者能耗较低。因此, 本标准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指标主要针对上述三类产品。
3.2 术语
1) 沥青基防水卷材产品综合能耗 :在报告期内 , 防水卷材生产界区内, 用于生产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总量。
“报告期”没有规定具体日期, 本标准在制定具体的能耗限额指标时, 均按年度运行指标确定。考虑到本标准实施的具体情况, 在行业相关主管部门对卷材企业的能耗进行考核时, 统计期可以是一年、一季度或一个月, 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防水卷材企业在一年的生产过程中, 由于设备故障和检修等各方面原因出现临时停止运转的情况, 导致能耗在不正常生产情况下偏高, 在短期正常运行情况下的能耗一般低于年度运行能耗。因此, 在不同统计期内, 卷材生产企业的能耗必须达到本标准第4章的技术要求。
2) 沥青基防水卷材单位产品综合能耗 :以单位产量表示的防水卷材产品综合能耗。
由于沥青基防水卷材种类繁多, 有的有胎体, 有的无胎体, 并且厚度规格不同, 在进行沥青基防水卷材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计算时, 应注意首先按有胎和无胎分类。
3.3 限额指标的主要内容及确定原则
本标准中限额指标分为三类:现有沥青基防水卷材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定值、新建沥青基防水卷材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准入值、沥青基防水卷材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先进值, 分别对防水卷材生产企业的有胎和无胎沥青基防水卷材综合能耗的限额进行了规定。其中, 现有沥青基防水卷材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定值和新建沥青基防水卷材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准入值这两项指标是强制性指标, 对标准实施之前已经投产的生产线按《防水卷材行业准入条件》要求, 其能耗限额应在2015年底前经整改达到准入值的规定。沥青基防水卷材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先进值是推荐性指标, 提出了防水卷材生产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优化操作和生产管理可能达到的能耗指标。标准中对各种能耗的统计范围、计算方法和修正方法进行了明确规定。
3.3.1 现 有沥 青基防水卷材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定值
通过对调查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改性沥青卷材 单位产品 能耗数据 主要集中 在160~280kgce/km2, 本体自粘沥青卷材单位产品能耗数据主要集中在80~210 kgce/km2。考虑到目前防水行业的具体状况, 统计中不同规模的企业开工率不同、生产线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使用的同质能源品质不同、不同时间的产能利用率不同、统计分析人员的水平等因素, 认为在满足满负荷生产、采取一定能耗控制措施的情况下, 对照已有统计手段和开工率较好的企业提供的数据, 现有符合要求的生产线的改性沥青卷材单位产品能耗应为240 kgce/km2或250 kgce/km2, 本体自粘沥青 卷材单位 产品能耗 应为130 kgce/km2或140 kgce/km2, 故将单位产品能耗限定值指标分别定在240 kgce/km2和130 kgce/km2, 估计按此指标执行, 可以淘汰大部分的落后产能。为避免重复建设, 将单位产品能耗准入值分别定在200 kgce/km2和100kgce/km2。为鼓励企业节能减排 , 在考虑了目前较好企业的能耗值之后, 将单位产品能耗先进值分别定在180 kgce/km2和90 kgce/km2。
统计分析后, 编制组又将最后获得的单位产品能耗值分发给能耗统计做得较好的几家单位, 予以再次核实。
现有沥青基防水卷材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定值应符合表1的规定。
本条规定了现有沥青基防水卷材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指标, 为强制性指标, 相当于国内各规模生产线的平均能耗水平。“现有沥青基防水卷材生产企业”指本标准实施之日前已经投产的防水卷材生产企业。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建筑防水卷材行业准入条件》 , 现有沥青基防水卷材生产企业在2015年年底的能耗指标应满足“新建沥青基防水卷材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准入值”的要求。《 建筑防水卷材行业准入条件》原文:本准入条件实施前已投产的项目, 除生产规模、工艺与装备外, 其他方面达不到本准入条件要求的, 应在2015年底前经整改达到。
3.3.2 新建沥 青基防水卷材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准入值
新建沥青基防水卷材 ( 含新建生产线和技术改造的生产线) 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准入值应符合表2的规定。
本条规定了新建沥青基防水卷材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指标, 为强制性指标, 相当于国内先进水平。“新建沥青基防水卷材生产企业”指本标准实施之日尚未投产的防水卷材生产企业。本标准表2中的能耗限额准入值指标作为沥青基防水卷材生产企业在申请新建项目阶段, 相关防水卷材行业主管部门审批项目的技术水平高低的依据, 企业和相关设计单位必须保证生产线采用比较先进的设备和工艺, 以保证生产线在建成投产后能达到规定的限额指标。
工信部发布的《建筑防水卷材行业准入条件》规定“ 新建改性沥青类 ( 含自粘) 防水卷材项目单线产能规模不低于1 000万m2/a” ( 产能以产品标准中厚度最小的产品、250 d/a、16 h/d运行计) 。
3.3.3 沥青基 防水卷材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先进值
沥青基防水卷材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先进值应符合表3的规定。
本条规定了沥青基防水卷材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先进值, 为推荐性指标, 相当于目前我国有规模的防水卷材生产企业的能耗指标, 为现有沥青基防水卷材生产企业和新建沥青基防水卷材生产企业争取达到的指标。
由于国内限制建设500万m2/a以下规模的生产线, 本标准中的三类指标均适用于500万m2/a ( 含) 以上规模的生产线。
3.3.4 限额指标的确定原则
对于现有沥青基防水卷材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定值的确定, 是在能耗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本标准实施之后所达到的淘汰产能的目标而定出的, 按照调查企业的75%以上在经过技术改进、管理达标后都可达到这样一个思路确定的。
对于新建沥青基防水卷材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准入值, 是根据在行业内的能耗调查结果, 并依据工信部发布的《防水卷材行业准入条件》而定出的。该指标是采用较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 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达到的单位产品能耗。
对于沥青基防水卷材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先进值, 是在确保已有少量企业已经达到该指标, 其他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在经过技术改造、流程优化、管理提升等可能达到的能耗指标。
其他需要说明的是, 有胎和无胎产品分别按照不同的标准计算:有胎产品以3.0 mm厚计算, 无胎产品以1.5 mm厚计算。
3.4 统计范围和计算方法
沥青基防水卷材综合能耗包括综合燃耗和综合电耗, 涉及的能源主要包括燃煤、燃料油、燃气、电能等。沥青基防水卷材综合能耗主要包括生产系统能耗、辅助生产系统能耗和附属生产系统能耗。沥青基防水卷材综合能耗不包括生活设施及运输管理、采暖、空调、技改等的能耗。
沥青基防水卷材综合能耗的统计范围, 详细规定了生产系统能耗、辅助生产系统能耗和附属生产系统能耗分别包含的各类能耗。
防水企业目前存在不同生产线共用电源、热源等情况, 造成能耗统计范围划分不清, 在计算不同产品能耗时无从下手, 本条的规定可以指导企业识别出不同产品、不同系统的能耗情况。
3.5 沥青基防水卷材综合能耗的计算
沥青基防水卷材综合能耗按下式计算:
式中, EZN为综合能耗, 单位为kgce;Ma为综合煤耗, 单位为kg;Mb为综合油耗, 单位为kg;Mc为综合气耗, 单位为m3;QDWa为煤的低位热值, 单位为k J/kg;QDWb为油的低位热值, 单位为k J/kg;QDWc为气的低位热值, 单位为k J/m3;QZD为综合电耗, 单位为k W·h;29 308为1 kgce的应用基 低 ( 位) 发热量 , 单位为k J/kgce;0.122 9为电力 ( 当量) 折标准煤系数, 单位为kgce/ ( kW·h) 。
单位产品能耗按下式计算:
式中:EDN为单位产品能耗, 单位为kgce/km2;P为符合GB 18242—2008《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GB18243—2008《塑性体 改性沥青 防水卷材》 和GB23441—2009《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等相关标准的产品按本标准附录A折算后的产量, 单位为km2。
沥青基防水卷材综合能耗的计算, 由于不同地域的生产企业使用的能源特别是燃料不同, 如有的使用煤, 有的使用燃料油, 有的使用天然气, 生产企业要根据本厂使用的具体能源种类, 按照本标准附录B取平均低位发热量, 然后再转化为标准煤来计算单位产品能耗。
对于综合煤耗、综合油耗、综合气耗、综合电耗的统计, 应按照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和附属生产系统分别统计汇总。
报告期内, 在计算得出某类产品综合能耗的基础上, 按“表4卷材不同厚度折算成标准厚度参考系数”表给出的厚度折算参考系数, 将统计产品转化为统一
厚度规格的产品数量; 并按表5折算成标准煤后, 即可计算得出报告期内的单位产品能耗值。
3.6 能源监测点设置
企业能源计量器具设置点应符合以下要求:1) 沥青改性系统和产品成型系统应分别设置电能监测点;2) 环保设施应分别设置电能监测点;3) 企业使用的煤、燃油、天然气等燃料应分别统计用量;4) 企业使用天然气作为能源的应设置流量表 ( 装置) , 并按产品分别统计用量;5) 实验室、办公、库房等应采取措施, 按产品分别统计用电、用热等。
为使能耗统计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本条给出了在各系统应设置的能源监测点, 以指导企业进行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
3.7 应有的记录
企业应建立能源管理制度和能源统计报表制度, 能源统计报表数据应能追溯至计量测试记录。能耗统计企业涉及的记录主要包括:1) 原料贮存用电耗统计表;2) 原料制备用电耗统计表;3) 沥青基防水卷材成品线生产用电耗统计表;4) 沥青基防水卷材生产用燃料统计表;5) 环保设施用电耗统计表;6) 其他涉及沥青基防水卷材生产的能耗统计表。
3.8 节能管理与措施
企业在生产中, 要按GB/T 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的要求建立能源管理体系, 定期对生产中单位产品消耗的燃料量和用电量进行考核, 确定职责和工作指标要求, 建立用能责任制度。通过数据测量、能耗计算和考核, 确保企业的能耗达到本标准的限额指标要求。
企业在生产中应使电动机系统、泵系统、通风机系统、电力变压器、工业锅炉、电加热锅炉等通用耗能设备, 达到相关标准规定的用能产品经济运行标准要求。达到经济运行状态, 可以大大降低生产能耗。
在生产过程中, 如果生产系统经常出现故障跳停, 将会使产品能耗大幅度增加。因此,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 应加强设备的检修维护, 保障原燃材料的品质及充足的供应, 提高系统的运转率, 使企业在较低能耗水平下运行。
4 结语
由于没有能耗方面的限制, 大量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质量的落后产品如石油沥青纸胎油毡、沥青复合胎柔性防水卷材依然充斥市场, 总产量约1.3亿m2, 不但消耗了大量能源 , 还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并且使防水行业整体产品品质和技术水平受到影响。
防水材料环保标准解读 篇8
GB 4793.4《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4部分:用于处理医用材料的灭菌器和清洗消毒器的特殊要求》为用于处理医用材料的灭菌器和清洗消毒器产品的安全专用要求标准, 新版标准报批稿于2013年上半年上报。GB 4793.4最新版标准等同采用现行的国际标准IEC 61010-2-040:2005。
在新版标准发布之前, 关于用于处理医用材料的灭菌器和清洗消毒器在特殊安全方面的要求, 在国内没有与国外要求IEC61010-2-040:2005一致的标准和规范, 国内产品未能与国外标准要求接轨。在国内, 由于旧版标准GB 4793.4-2001、GB 4793.8-2008和YY 0602-2007与现行标准GB 4793.1-2007《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无法配套使用, 使得该类产品在标准的要求上存在矛盾的地方, 难以把握如何执行标准中的要求。GB 4793.4新版标准的发布实施后, 通过对新标准的学习和理解, 上述存在问题便迎刃而解。
1 标准的使用原则
1.1 GB 4793.4与GB 4793.1的关系
GB 4793系列标准为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系列标准, 由多个部分组成。第1部分 (GB 4793.1) 为通用要求, 其他部分为不同产品的特殊安全要求, 第4部分 (GB 4793.4) 为用于处理医用材料的灭菌器和清洗消毒器的专用安全标准。用于处理医用材料的灭菌器和清洗消毒器除了要满足GB4793.1的基础上, 还要同时满足GB 4793.4的特殊要求。GB 4793.4与GB4793.1配合使用, GB 4793.4中的章节、条文和图表并不是连续的, 用于补充和修订GB 4793.1中的内容, 与GB 4793.1的编号相对应。
1.2 GB 4793.4与GB 4793.1的使用
对于用于处理医用材料的灭菌器和清洗消毒器来说, GB4793.4与GB 4793.1配合使用才是完整的安全要求标准。GB4793.4中没有提及的条文或写明“适用”的条文, 表示GB 4793.1中相应的条文无修改地适用, GB 4793.4中写明“增加”、“替代”、“修改”或“删除”的条文, 表示在GB 4793.1相应的条文进行改动。在GB 4793.4中出现从101开始编号的条款和图表, 或者aa) 、bb) 等列项, 表示为在GB 4793.1基础上新增加的条款、图和表。
2 标准与国内外标准的关系
2.1 标准与国外标准的关系
新版GB 4793.4同采用IEC 61010-2-040:2005。在国际上, IEC61010-2-040:2005已合并且替代IEC 61010-2-041:1996、IEC 61010-2-042:1997、IEC 61010-2-043:1997、IEC 61010-2-045:2000这四份标准, 详见表1。
2.2 标准与国内标准的关系
在国内, GB 4793.4新版标准替代GB 4793.4-2001和GB4793.8-2008, 标准实施后YY 0602-2007标准同时废止。新版GB4793.4的适用范围和技术要求已经覆盖了上述三份标准的内容, 作为用于处理医用材料的灭菌器和清洗消毒器产品安全特殊要求的唯一判定依据, 标准条款与现行的GB 4793.1-2007标准条款内容相对应, 详见表1。
3 标准适用范围
3.1 产品的适用范围
新版GB 4793.4中产品的适用范围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了解:
1) 产品的环境条件。与GB 4793.1中1.4条款的要求一致, 包括了室内、海拔、温湿度、电源电压、过电压类别和污染等级等环境要求;
2) 产品的使用环境。为预期在医疗机构、兽医、制药和实验室等领域;
3) 产品的用途。为对医用材料进行灭菌、清洗、消毒的电气设备;
4) 本标准是关于安全要求的标准。
3.2 标准包含的范围
标准的目的是确保该灭菌器和清洗消毒器所使用的结构的设计和方法对操作人员和周围环境在标准条款的各方面提供足够的防护。对比通用安全要求, GB 4793.4标准条款还特别增加了致病物质的要求。
关于对负载相关的化学和高风险微生物危害的特殊保护要求, 例如:负载器材的腐蚀以及负载的微生物危害不在GB 4793.4标准的要求范围。加热器、锅炉和压力容器的设计通用要求不在标准考核的范围内, 产品的相关元器件要符合国家的相关要求, 例如:GB 150.1 (通用要求) 和GB 150.3 (设计要求) 等。除此之外, 设备处理过程的效果不在GB 4793.4标准的考核范围内。
3.3 适用的产品举例
适用于本标准的产品见表2。
3.4 不适用的产品举例
不适用于本标准的产品见表3。
4 标准的条款解读
4.1 第4章试验
标准第4章补充了在进行GB 4793.4标准中的测试项目时所依照的试验条件, 包括正常试验条件 (基准试验条件) 与单一故障试验条件。以数字“4.3”开头的条款为正常试验条件, 以数字“4.4”开头的条款为单一故障的试验条件。
重点析疑:
1) 4.3.2.101非电力供给设备和系统
本条款要求在最不利的供给条件下进行试验, 这里最不利的额定值, 必须是在制造商规定的供给条件范围内, 设备应能在此条件下正常工作, 与4.4.2.10模拟给水不足的单一故障条件区分开。
2) 4.4.2.101压力控制器
本条款是为了模拟压力控制器的单一故障状态。通过在系统中让压力控制器 (过压安全装置除外) 的自动控制作用持续失效来验证设备的可靠性。如:修改运行周期参数、修改编程值。
4.2 第5章标志和文件
标准第5章补充了对过压安全装置标识、警告标记和随机文件的特殊要求。过压安全装置是压力容器的重要元器件, 过压安全装置的额定值必须在外部明显地识别出来。增加的警告标志要求, 用于设备防护警告的目的。说明书等随机文件也增加了特殊要求, 随机文件需要包含大量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相关信息。
4.3 第6章防电击
标准第6章本补充了在防电击试验的底部检查方法、陶瓷绝缘材料的属性说明、不可拆卸的电源线不能应用于部件的连接和网电源供电的故障或部分故障不应导致安全失效的要求。本章目的是为了模拟设备实际使用的环境和条件, 来进行防电击试验。
4.4 第7章防机械危险和防与机械功能相关的危险
标准第7章本补充了防止机械危险的试验。针对设备有电动门、输送带等其他运动部件, 增加了紧急关闭装置的要求。另外, 针对灭菌器和清洗消毒器在腔体内进行负载处理的特性, 还增加了负载出入腔体的运送、门、输送带、腔体的进入、防止启动新运行周期等试验。
重点析疑:
密闭不透气的容器中的液体的举例:安瓿瓶注射液、口服液、密封输液袋和输液瓶等。
4.5 第9章防止火焰蔓延
标准第9章增加了对可能从设备中掉落的高温物件可引起危险的警告标志要求。
4.6 第10章设备的温度限值和耐热
标准第10章在通用标准的温度限值要求基础上增加了对负载和液体、腔体壁、设备材料以及可能与灭菌剂接触的设备零部件等温度测试的要求。要求设备的材料温度, 在正常条件和单一故障条件下, 制造材料的最高温度不应使它的性能退化。例如:铝合金的材料不适合用在高温工作下, 造成设备材料强度的迅速下降。
4.7 第11章防液体危险
标准第11章补充了对装有液体或对液体的加工的灭菌器和清洗消毒器的特殊要求。
重点析疑:
1) 11.7.2高压泄漏和破裂
符合国家要求的压力容器无需进行该条款及附录G的测试。
在试验的过程中, 需要制造商提供该压力容器符合我国安全规范的证明材料 (见GB 4793.4条款14.101的要求) 。如果所用的压力容器规格不适用于国内相关压力容器规范和法规的要求, 就需要根据压力容器的规格, 按照标准条款11.7.2和附录G的要求进行试验。
相关的国内压力容器安全规范介绍:
a) TSG R0001-2004《非金属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适用于最高工作压力≥0.1MPa (表压, 不含液体静压) , 且压力与容积的乘积≥2.5MPa·L盛装介质为气体、液化气体和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标准沸点的液体的非金属压力容器, 包括石墨制压力容器、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 (以下简称玻璃钢) 制压力容器、全塑料制压力容器、移动式非金属压力容器等。
b) TSG R0002-2005《超高压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适用于设计压力≥100MPa (表压, 不含液体静压) , 且设计压力与容积的乘积≥2.5MPa·L的气体、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标准沸点的液体的超高压力容器。
c) TSG R0003-2007《简单压力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适用于容器由筒体和平封头、凸形封头 (不包括球冠形封头) , 或者由两个凸形封头组成, 筒体、封头和接管等主要受压元件的材料为碳素钢、奥氏体不锈钢, 设计压力≤1.6MPa, 容积≤1000L, 工作压力与容积的乘积≥2.5MPa·L, 且≤1000MPa·L, 介质为空气、氮气和医用蒸馏水蒸发而成的水蒸气, 设计温度≥-20℃, 最高工作温度≤150℃, 非直接火焰的焊接容器。
d) TSG R0004-200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适用于最高工作压力≥0.1MPa, 工作压力与容积的乘积≥2.5MPa·L的产品, 盛装介质为气体、液化气体以及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或者等于其标准沸点的液体的压力容器。
2) 11.7.4过压安全装置
本条款该装置应被设定在不超过最大工作压力的压力下动作并且应确保压力不超过最大工作压力的110%。过压安全装置要区别于放气阀和排气阀, 在正常条件下不动作, 当设备出现故障时, 该装置才动作。该条款的最大工作压力指腔体或压力容器及其连接的管路等零部件在设计制造时的最大工作压力, 而不是正常工作时设备系统内的最大压力。当故障发生时, 设备系统内的压力达到零部件的最大工作压力前, 过压安全装置就需要动作, 并保证设备系统内的压力在动作后也不能超过最大工作压力110%。
4.8 第13章对释放的气体、致病物质、爆炸和内爆的防护
标准第11章补充了对设备释放的有毒和有害气体以及致病物质的要求, 不应达到危险量, 通过短期暴露限值 (STEL) 或长期暴露限值 (LTEL) 来评估。对易燃易爆的灭菌剂必须做好防护, 防止危险的出现。
重点析疑:
1) 暴露限值 (STEL) 或长期暴露限值 (LTEL) 的依据
美国劳工部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 (OSHA) 规定8h的实际加权环氧乙烷的平均容许浓度 (TWA) 应<1.80mg/m3, 在15min内抽样测试 (LTEL) 应<9.00 mg/m3。我国《消毒技术规范》规定工作环境中应有良好的通风, 在每日8h工作中, 环氧乙烷最高容许浓度为2.00mg/m3, 15min工作中暴露浓度不超过9.10 mg/m3。
2) 化学计量系统的理解
化学计量系统指设备的注入系统, 例如:清洗剂等注入系统。要提供措施保证重新填充容器时不会产生危险。
4.9 第14章元器件
标准第11章本条款对设备内使用的元器件提出了特殊的试验要求。
5 结语
GB 4793.4新版标准《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4部分:用于处理医用材料的灭菌器和清洗消毒器的特殊要求》发布后, 为用于处理医用材料的灭菌器和清洗消毒器的生产、销售和质量提供保证, 推动我国该类产品技术的发展。
本文对新版GB 4793.4进行详细介绍, 为从事生产制造商、法规监管部门、检测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人员对标准的认识、理解和运用上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IEC61010-2-040:2005Safety requirements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measurement, control and laboratory use Part2-040: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sterilizers and washer-disinfectors used to treat medicalmaterials[S].2008.
[2]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GB4793.1-2007《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3]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GB4793.4-2001《测量、控制及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实验室用处理医用材料的蒸压器的特殊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1.
[4]杭州电达消毒设备厂,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州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GB4793.8-2008《测量、控制和试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2-042部分:使用有毒气体处理医用材料及供试验室用的压力灭菌器和灭菌器的专用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防水材料环保标准解读 篇9
目前, 生产泡沫混凝土制品, 为了适应国家节能减排、节约资源、能源政策的大力推行, 以及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战略要求, 大量利用粉煤灰、矿渣粉等工业废渣, 并掺加钙质材料———石灰取代部分水泥, 以降低产品成本。如行业标准JC/T 1062《泡沫混凝土砌块》和国家标准《蒸压泡沫混凝土砖》送审稿中, 关于原材料的规定中, 尽管将石灰定义为掺合料, 但并不能改变其同水泥一样作为钙质材料并具有相同作用的本质, 而使生成以水化硅酸钙为主的水化产物。因此, 均属硅酸盐混凝土制品。
4.1 泡沫混凝土的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能形成原理
生产泡沫混凝土制品的泡沫混凝土是一种多孔硅酸盐混凝土, 它的各种物理力学性能取决于养护后的混凝土结构, 包括孔结构及孔壁的组成。
与一般硅酸盐混凝土一样, 泡沫混凝土的孔壁组成, 是由硅质材料与钙质材料在自然或人工水热合成条件下反应生成的一系列水化产物和数量决定的, 也是使泡沫混凝土具有一定的物理力学性能的成因。
泡沫混凝土的孔结构, 不仅有如同一般硅酸盐混凝土那样的微孔结构, 还有泡沫在料浆中形成的气孔, 这对泡沫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有着极大的影响。
4.1.1 泡沫混凝土的结构
a.泡沫混凝土的孔间壁结构。
孔间壁是泡沫混凝土的基本材料。在水的作用下, 经养护后形成的人造石。它的组成为水化产物、未水化的材料颗粒和混合水形成的孔隙。
水化产物:泡沫混凝土的水化产物和一般硅酸盐混凝土相似。随着养护制度的不同, 胶凝材料的水化产物和结晶度有明显的不同, 致使其性能有显著差异, 亦即泡沫混凝土的性能与水化产物和结晶度密切相关。硅酸盐混凝土的水化产物, 总的来说是以低碱度的水化硅酸钙系列产物为主, 还有水化铝酸钙 (C3AH6) 、水石榴石 (C3ASnH6-2n) 、钙矾石即三硫型水化硫铝酸钙 (3CaO·Al2O3·3CaSO4·32H2O) 和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 (3CaO·Al2O3·CaSO4·12H2O) 等水化产物。
未反应的材料颗粒以一定数量的未反应颗粒构成骨架, 水化产物作为胶结料, 包裹在未反应颗粒表面并填充其空隙构成混凝土整体。
孔间壁内的孔隙:孔间壁内的孔隙结构主要与配料的水料比和水化反应程度有关。一般来说, 按孔隙的大小可以概略地分为水化产物内的胶凝孔、毛细孔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孔。孔间壁内的孔隙对强度的影响不如气孔结构对强度的影响大。
b.泡沫混凝土孔结构。
泡沫混凝土的强度受气孔的结构及形状的影响较大。
泡沫混凝土的强度同样服从于孔隙率理论, 气孔率越大, 体积密度越小, 强度也就越低。如保持气孔率不变, 改变气孔的大小, 也可以改变泡沫混凝土的强度。混合料中的细孔分布的越均匀、尺寸越小, 则泡沫混凝土强度越高。
4.1.2 泡沫 (硅酸盐) 混凝土在不同养护制度下的水化产物及物理力学性能
泡沫混凝土的结构是由气孔和孔间壁组成。而孔间壁是由水化产物、未水化的材料颗粒和孔隙组成。因此, 为了对“墙体不应采用非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有所理解, 就必须了解在不同养护制度下的硅酸盐混凝土的水化产物组成及物理力学性, 因为它们直接影响到泡沫混凝土及其制品的物理力学性能。
a.硅酸盐混凝土的养护制度与水化产物。
硅酸盐混凝土的养护制度有自然养护、常压蒸汽养护和高压蒸汽养护之分。随养护制度的不同, 胶凝材料的水化产物和结晶度有明显的不同, 现以粉煤灰作为硅质材料的水泥-粉煤灰-石灰硅酸盐混凝土为例, 讨论泡沫混凝土在不同养护制度下的水化产物。
自然养护条件下的水化产物在水泥-粉煤灰-石灰泡沫混凝土中, 掺加石灰是为了降低产品成本, 减少水泥的掺量, 用石灰补充水泥掺量的不足, 参与二次水化反应, 并保持一定的碱度, 以利于水化物的生成。由于在原料体系中掺有较大比例的水泥, 因此, 可与同以水泥为钙质材料的粉煤灰免烧砖一样, 实现自然养护。当加水后, 首先水泥进行水化反应生成水化硅酸钙和水化铝酸钙等凝胶, 并能形成Ca (OH) 2晶体。凝胶能够胶结分散的粉煤灰颗粒和集料等, 形成不可逆胶化和硬化, 从而使泡沫硅酸盐混凝土具有早期强度, 这是泡沫硅酸盐混凝土及其制品实现自然养护———免蒸的基础。由于大量粉煤灰的掺入, 使最终的水化产物中, 水泥结石稳定、混凝土耐久的物质基础和标志性矿物Ca (OH) 2不复存在, 高碱水化硅酸钙转化为低碱水化硅酸钙, 而需要由石灰水化生成的Ca (OH) 2, 参与二次水化反应, 增加水化产物胶凝材料数量, 提高泡沫混凝土的强度和其他性能。最终泡沫混凝土的主要水化生成物是结晶差的CSH (Ⅰ) 等水化硅酸钙胶体, 还有水化铝酸盐、钙矾石、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等。
在常压饱和蒸汽养护条件下的水化产物由于水化硅酸钙系列产物中的多勃莫来石晶体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生成, 如石灰和硅胶或石灰和磨细石英砂需在130℃~175℃湿热条件顺利合成, 在蒸养条件下, 无论是提高混凝土的碱度, 还是延长蒸养时间, 都难以生成结晶良好的托勃莫来石, 制品的主要生成物是结晶差的CSH (Ⅰ) 和C-S-H凝胶等水化硅酸钙胶体。因此, 蒸养粉煤灰制品, 随着水热养护过程的延长, 平衡产物有水化硅酸钙CSH (Ⅰ) 、钙矾石、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和结晶度极差的水化石榴子石等。
在高压饱和蒸汽养护条件下的水化产物:粉煤灰硅酸盐混凝土———粉煤灰泡沫混凝土在高压饱和蒸汽养护条件下, 不仅粉煤灰中的活性SiO2和活性Al2O3可与石灰充分地进行水化反应。而且以石英硅和莫来石状态存在的SiO2, 都不同程度地被高温高压条件所激发, 发挥了活性, 可以很快地与钙质材料结合进行水化反应, 可提高水化产物的数量。晶态硅———莫来石可以直接水化成CaO-SiO2-Al2O3-H2O系列水化产物, 如结晶良好的水化石榴子石。在石灰掺量合理的范围内, 蒸压处理之后不存在游离CaO, 水化反应非常充分, 可以提高水化硅酸钙的结晶度, 而具有较高的结晶度, 促进抗碳化性能良好的水化石榴子石形成。
当具有合理的配料、合理的蒸压养护制度, 蒸压粉煤灰制品的水化产物将处于多相平衡状态, 托勃莫来石、CSH (Ⅰ) 及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水化石榴子石等同时存在并具有合适的比例平衡。
b.不同养护制度对硅酸盐混凝土及其块体材料性能的影响。
如上所述, 硅酸盐混凝土的胶凝材料在不同的养护制度下, 有着不同的水化产物, 不同的水化产物具有不同的物理力学性能, 因此, 不同的养护制度对泡沫硅酸盐混凝土及其制品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养护制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硅酸盐混凝土及其制品水化生成的低碱水化硅酸钙凝胶, 主要有结晶度较差的呈纤维状的Ⅰ型水硅酸钙CSH (Ⅰ) , 其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 是硅酸盐混凝土中最主要的水化产物之一, 是对强度贡献最大的水化产物。在合理的蒸压制度条件下, 结晶度较差的CSH (Ⅰ) 可以逐渐转变为结晶良好的托勃莫来石C5S6H5, 亦是硅酸盐混凝土最主要的水化产物, 其强度比CSH (Ⅰ) 低, 但是, 当托勃莫来石晶体具有合理的比例, 在结晶差的CSH (Ⅰ) 中穿插一些托勃莫来石, 其强度比单一CSH (Ⅰ) 试件高出约一倍。另外, 硬硅钙石收缩小抗折强度高。因此, 从上述不同养护制度的水化产物可以看出, 蒸压制品与蒸养和自养制品相比, 具有高的抗压和抗折强度, 表3对硅酸盐砖的实验数据可对此作出证明。
养护制度对碳化性能的影响:暴露于大气中的硅酸盐材料, 经常受到空气中的碳酸气、湿气的作用, 即碳化作用, 而导致硅酸盐材料的结构和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
实验研究表明, 托勃莫来石碳化6个月后强度提高40%, CSH (Ⅰ) 碳化6个月强度下降20%, 显然, 托勃莫来石的抗碳化性能明显好于Ⅰ型水化硅酸钙。
水石榴石的组成是可变的, 其通用式是C3ASnH6-2n, 它是C3AH6中的H2O部分的被SiO2取代而形成的, 其中一个SiO2可取代两个H2O。水石榴石的组成与水热处理温度有关, 温度愈高, 其组成中含有SiO2的程度愈高, 抗碳化性能随之增高。在蒸压条件下n>2, 可形成抗碳化性能良好、碳化速度极慢、组成为C3ASH4-C3AS2H2系列的水石榴石晶体。在蒸养条件下n<2, 生成的水化石榴石, 抗碳化性能远不如蒸压条件下的。在自养条件下水石榴石的结晶度极差。
三硫型水化硫铝酸钙的抗碳化性能较差, 碳化速度较快, 碳化后密实度减小, 强度急剧降低。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则相反, 碳化后密实度增加, 强度大幅度提高。
另外, 科学研究和实践表明, 高碱性水化硅酸钙的碳化稳定性要比低碱性的高;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 (含12个结晶水) 的碳化稳定性要比三硫型水化硫铝酸钙 (含32个结晶水) 的高;相同碱度的水化物, 蒸压的碳化稳定性比蒸养的高, 蒸养的则比自然养护的要高。
因此, 由上述硅酸盐制品在不同养护制度下胶凝材料的水化产物组成可知, 自然养护的泡沫硅酸盐制品的抗碳化性能, 不如蒸养硅酸盐制品, 更不如蒸压硅酸盐制品。
养护制度对抗冻性能的影响:硅酸盐制品的抗冻性能, 不仅与成型设备的选择、原料的选用及配合比有关外, 还与水化产物组成密切相关, 亦可以说与养护制度有关。
科学研究表明, 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结石中各种水化产物的抗冻性能不尽相同, 就矿物成分而言, 其抗冻性的大小按以下顺序排列:
水化硅酸二钙[CSH (B) ]>水化硅酸二钙[CSH (C) ]>硬硅钙石>托勃莫来石 (C5S6H5) >Ⅰ型水化硅酸钙[CSH (Ⅰ) ]>水化硅酸钙凝胶 (C-S-H) >水化铝酸钙 (C3AH6) 。
因此, 由表1可以看出, 自养硅酸盐制品的抗冻性能不如蒸养制品, 更不如蒸压制品。
工程实践表明:墙体材料的抗冻性能低劣是导致砌体劣化的主要原因, 甚至直接威胁建筑的安全。为了强化墙体材料的抗冻性能要求, 以适应我国寒冷及严寒地区的工程应用, 《墙规》对不同地区墙体材料的抗冻性能指标作出明确规定:夏热冬暖地区为F15、夏热冬冷地区为F25、寒冷地区为F35、严寒地区为F50。材料的抗冻性指标的高低, 不仅能评价材料的应用, 尤其是在寒冷及严寒地区的应用效果, 还可表征材料的最终水化生成物的反应水平及其内在质量的优劣。即使采用高压蒸汽养护, 如养护制度不到位, 生产过程中的水化反应不彻底, 也会导致块体材料的抗冻性能降低, 这是墙体劣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甚至直接威胁建筑的安全, 此类工程事故已为数不少。
养护制度对干燥收缩的影响:硅酸盐混凝土及其制品的干燥收缩不仅与混凝土的密实度有关, 亦与硅酸盐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结石———硅酸盐石的矿物组成即水化产物组成密切相关。硅酸盐混凝土及其块体材料的水化产物有晶体、半晶体和胶体之分, 其中晶体不受干燥条件的影响, 水化产物的结晶度越高, 抗干缩能力就越好。
有关研究表明, 在充分水化的蒸压粉煤灰制品的硅酸盐石中, 水化硅酸钙系列产物中, 结晶良好的托勃莫来石、硬硅钙石和水石榴石晶体约可占近40%, 而使蒸压粉煤灰砖具有较高的结晶度。而水化充分的自然养护和常压蒸汽养护的胶凝材料, 水化生成的水化硅酸钙系列产物由于反应温度低, 没有结晶良好的托勃莫来石、硬硅钙石, 而是以水化硅酸钙凝胶胶体为主。在水化硅酸钙凝胶胶体所占据的空间中, 有约为凝胶体积28%的凝胶孔, 这些孔中吸附有大量的水, 这种水分干燥时极易失去, 当这些凝胶脱水时, 而引起体积缩小, 制品收缩, 是导致墙体干缩变形和产生裂纹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 根据蒸压、蒸养和自养粉煤灰硅酸盐制品的水化产物组成可知, 自然养护制品抗干燥收缩变形的能力不如蒸养制品, 更不如蒸压制品。
表10给出了高压蒸汽养护和常压蒸汽养护以及高压蒸汽养护的养护时间相同压力不同时, 对硅酸盐砖的力学性能及干燥收缩的实验结果。
从表10试验结果可看出:采用高压蒸汽养护的硅酸盐砖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干燥收缩性能要明显好于常压蒸汽养护的制品;采用高压蒸汽养护, 在相同的养护时间条件下, 随着养护压力的提高, 砖的抗压、抗折强度随之提高, 干燥收缩值随之降低。以此可表明硅酸盐制品, 包括泡沫硅酸盐混凝土砌块的养护制度对其物理力学性能和干燥收缩性能有重要影响。
4.2 小结
综上所述, 随着泡沫硅酸盐混凝土及其制品养护制度的不同, 水化产物的矿物组成有明显的不同, 使硅酸盐蒸压制品与非蒸压制品相比, 有许多独特的优点。特别在综合耐久方面, 是非蒸压制品不可比拟的。粉煤灰在蒸压工艺条件下, 进行水热合成反应时的温度不低于174.5℃, 不仅是活性SiO2, 石英和莫来石晶体也参与同CaO的反应, 使水化产物的数量增多。更重要的是生成了强度较高、结晶较稳定的水化硅酸钙系列矿物, 主要以托贝莫来石晶相存在, 晶胶比得到了合理匹配。在制品中有托勃莫来石晶相存在很重要, 它不仅对强度有好处, 而且对抵抗收缩和提高抗碳化、抗冻性能都是非常有用的, 同时生成了抗碳化性能良好的水化石榴子石, 从而提高了制品的强度和抗冻、抗碳化等性能, 降低了制品的干燥收缩和碳化收缩, 而使其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这也就是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与蒸养或者说非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的重要差别。
目前, 我国泡沫混凝土砌块质量低劣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采用非蒸压养护工艺。又如前所述:“前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采用的是自然养护工艺。因强度低、抗冻性差、干缩大, 所以从20世纪40年他们在已成功生产自然养护泡沫混凝土的基础上, 实现了蒸压泡沫混凝土及蒸压泡沫硅酸盐的工业化生产, ……”, 亦充分地证明了非蒸压养护的泡沫混凝土性能的低劣。
因此, 墙体不应采用非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免蒸压泡沫混凝土制品。
5 大力开展蒸压泡沫硅酸盐混凝土制品的生产技术研究加快调整产品结构
利用泡沫混凝土生产墙材制品, 尚属刚刚起步, 其中泡沫混凝土砌块的生产不尽人意, 有关专家曾撰文指出:“我国泡沫混凝土大部分为自然养护, 产品质量差, 实际应用不多。特别是泡沫混凝土砌块, 虽然已出了行业标准, 但至今没有规模化生产应用的产品。昆明、南昌等地先后建设的一批大型泡沫混凝土砌块生产线, 由于制品后期干缩大, 墙体裂缝, 都已倒闭。目前, 国内小企业手工作坊式生产泡沫混凝土砌块正在各地推广, 质量很难保证, 后期干缩不能解决, 告诫大家切不可盲从”。
为什么泡沫混凝土砌块的质量会如此低劣?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其中采用非蒸压养护制度是重要原因之一, 而采用非蒸压养护制度, 与行业标准JC/T1062将其一律视为水泥混凝土制品, 而明确可自然养护不无关系。另外, 如前所述, 行业标准JC/T 1062所规定的技术指标, 明显低于国家标准《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 (GB 50574) 和《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GB 11968) 的规定, 而使技术门槛过低, 难以生产质量符合建筑工程要求的产品。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 国家标准《蒸压泡沫混凝土砖》 (送审稿) , 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 所制定的技术指标过低, 如强度等级为MU3.5的砖, 其允许的密度等级为B11~B13, 其技术水平显著低于国家标准GB11968要求MU3.5的加气混凝土砌块, 允许的密度等级优等品为B05, 合格品也只有B06的规定。另外, 轻集料混凝土强度等级为LC5.0的, 要求的干表观密度也仅为750 kg/m3~850 kg/m3。除密度等级和强度等级外, 其他各项技术指标亦明显低于国家标准GB 50574的规定。
总之, 目前对泡沫混凝土制品生产技术的研究, 还远不如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那样系统和深入。最为突出的是密度等级和强度等级没有确切的对应关系, 产品标准中没有对此作出规定, 使得产品的轻质、高强、高保温性能难以保证。为了认真贯彻国家标准GB50574, 建议应大力开展蒸压泡沫混凝土制品生产技术的研究, 加快调整泡沫混凝土墙材制品的产品结构, 提高泡沫混凝土制品的产品质量, 以发挥泡沫混凝土及其制品在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吕梁, 侯浩波.粉煤灰性能与利用[M].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8.
[2]崔琪, 姚燕, 李海清.新型墙体材料[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3]张承志.建筑混凝土[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4]闫振甲.国内外泡沫混凝土概况与发展趋势[J].中国混凝土协会官方网, 2010 (1) .
[5]陈泽远.利用工业废渣生产泡沫混凝土砌块新技术[J].中国混凝土协会官方网, 2010.2 (1) .
[6]李良.泡沫混凝土墙体和楼板研究[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2010 (9) .
标准解读 篇10
2008年1月18日至19日, 国家标准《聚脲防水涂料》第一次工作会议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 来自全国30个单位的3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建材工业技术监督研究中心杨斌教授主持, 苏州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沈春林教授汇报了《聚脲防水涂料》国家标准的编制计划。会议确定试验验证工作由国家建筑防水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市建材质检站承担。会议代表经过充分讨论, 初步确定了标准按产品的物理力学性能分为三类, 同时确定了标准的项目设置、试验方法。会议要求各单位于2008年2月18日前将样品送至验证单位, 力争于2008年3月底完成试验验证工作, 2008年4月份召开本标准第二次工作会议, 争取2008年底前通过专家审查, 尽早提交国标委批准。本次会议还邀请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马林副研究员到会作了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防水层聚脲防水涂料技术要求的介绍。聚脲防水涂料是建筑防水材料的一个重要品种, 其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防水工程的质量, 因此必须尽快制定此标准, 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 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净化与规范市场, 从而保证防水堵漏工程质量。
(沈春林供稿)
行标《建筑防水维修用快速堵漏材料技术条件》开始编制
根据建设部建标[2007]127号文, 建筑工业行业标准《建筑防水维修用快速堵漏材料技术条件》列入制定计划。2008年1月17日, 《建筑防水维修用快速堵漏材料技术条件》标准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标准参编单位加拿大凯顿国际公司北京代表处、杭州金汤建筑防水有限公司、北京市永辰星建筑防水技术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河南建筑材料设计研究院、建研建材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代表以及有关部门领导共10人参加了会议。
编制组成立会议由建设部建筑工程标准技术归口单位戎君民教授级高工主持。戎君明教授受托宣布了编制组成立以及编制组成员名单, 强调了标准编制的工作原则, 传达了标准工作的相关精神, 并对标准编制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标准主编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材所张勇副研究员主持了本次编制工作会议, 并介绍了编制大纲以及初步分工和进度计划。编制组详细讨论了标准编制主要内容及验证试验项目, 并讨论确定了各单位分工及编制工作进度计划。
在有关部门领导关心和支持下, 在编制组成员共同努力下, 标准制订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顺利完成了预定议程, 讨论并通过了编制大纲、任务分工及编制进度等事项, 达到了预期目的。 (摘自中国防水技术网)
地标《轨道交通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程》通过专家审查
2008年1月18日, 由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建设委员会组织召开了北京市地方标准《轨道交通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程》审查会, 有关地铁、防水设计、防水施工、工程管理等专业的7位专家参加了审查会。专家组听取了《规程》编制组的汇报, 认真对《规程》 (送审稿) 进行了逐章、逐节和逐条审查和讨论, 形成以下审查意见:1) 提供的审查资料齐全, 编写内容完整, 格式规范, 符合标准的编写要求。2) 本《规程》是在广泛调研北京市多条地铁线路的设计、选材、施工情况, 认真总结地铁防水工程经验的基础上, 并结合北京地区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的, 对提高北京市地铁防水工程设计水平、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以及促进防水工程技术进步具有重要作用。3) 本《规程》对轨道交通地下防水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等做了基本规定, 规范了地下车站、区间隧道以及盾构法隧道等防水工程的设计、材料选择, 施工工艺、细部构造处理, 内容翔实, 技术先进, 方法具体, 可操作性强, 可以指导轨道交通地下防水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审查专家组同意该《规程》通过审查, 并对完善《规程》内容提出了修改意见, 建议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报主管部门批准、颁布实施。 (摘自中国防水技术网)
我国今年将完成1万项国家标准的制定任务
据悉, 我国今年将完成1万项国家标准的制定任务, 使标准数量保持在3.1万个左右, 解决标准缺失问题;完成9 500多项长期未修订的国家标准的修订任务, 全面解决标准老化问题。
解读:如何完善节能标准体系 篇11
同时, 完善节能标准体系, 还要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平, 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目前, 我国积极参加了外部电源、微型计算机等领域能效标准的国际协调互认, 下一步要继续通过实质性参与节能国际标准制定, 提升我国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 组织实施数字能效推进计划。发布钢铁、石油和化工、建材、有色金属、轻工行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推广建设一批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立全国工业节能监测分析平台, 推动省级系统对接联网, 完善平台建设、数据传输标准, 探索建立用能监测体系。开展绿色数据中心建设, 制定试点实施方案, 完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