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创新

2024-08-27

空间创新(精选12篇)

空间创新 篇1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 改革教学模式, 开展研究性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权威, 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问, 学生答.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不可能在守旧的教育环境下进行, 它必须在教育目标、观念、手段、方法、评价等方面都与创新精神相协调, 为学生构建起创新的空间, 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一、指导阅读教材, 提出问题

认真读数学教材, 学会读教材, 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之一, 但是, 许多学生不重视阅读数学教材, 把传授了重要数学基础知识、思想方法、解题方法的数学教材仅当做习题集, 既失去了一个不说话的老师, 也失去了自学的好习惯和培养自学能力的好机会. 读数学教材既不可像看小说那样只用眼不用手, 也不可只看结论或黑体字, 而应该边读边思考, 边勾画, 并多质疑、多联想. 如教师在学生阅读前向学生指导:“在你阅读的这一概念中, 哪个是关键词语? 它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例题解答的方法和关键是什么? 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和进一步的结论? ”古人言:“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数学阅读过程中, 学生会不时遇到问题, 也会不断地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 进一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 从而也就锻炼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激发学生产生疑问, 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深入思考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 应该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时, 不但要基本弄懂, 还要有所发现, 甚至创新. 例如, 我在教学“梯形的认识与面积计算”这一内容时, 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结果学生发现了不少问题, 有的说:不一定非用书上的方法来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用割补方法也可以的. 有的立刻说:连一条对角线, 将它分成两个三角形, 面积公式很快写出来. 又有的说这个公式也适用于矩形、平行四边形. 有的说也适用三角形等. 这堂课非常热闹, 虽然没有完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但我认为这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指导合作讨论, 解决问题

学生自读教材提出问题后, 教师要精心启发、诱导, 适时点拨, 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 合作学习, 最后达到解惑的目的,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学生讨论的应该是经过教师梳理的那些体现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多数学生认为是疑点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不宜多, 要有讨论的价值. 讨论的基本形式是小组合作的形式, 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使讨论有时效, 有质量, 不走过场.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 全班交流, 甚至展开争论. 在应得出一致意见的问题上力求得出一致意见, 在允许有不同意见的问题上不一定要强求一致. 要鼓励学生说出带有个人情感的理解, 要鼓励创新. 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 有这样一道题目:一项工程, 甲单独做8天完成, 乙单独做12天完成. 甲、乙合作几天后, 就可以完成这项工程的一半?

甲同学列式为:

乙同学列式为:

当乙同学列出算式后, 就有一部分学生提出异议, 甚至有的学生肯定地说:“这个列式是错误的.”此时, 我没有下结论, 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 最后讨论的结果是:这个列式是正确的. 这样的讨论, 老师只起引导、订正的作用, 完全让学生去合作探究结果, 体验学习的过程, 重视学生独立思考、集体研究、相互讨论的相互结合, 让思维场之间产生“磁场效应”, 有效地促进学生按自身的思维风格、方式、习惯、特点围绕问题展开思考, 防止学生长期处于“跟着想、照着说、模式练”而造成思维惰性.

三、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总是渗透在生活实际中, 只有联系实际, 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得懂、记得牢、用得活, 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比如学了“长方形周长和面积”后, 让学生给教室的讲台买一块桌布, 并缝上花边, 求大概需要多少布, 多长花边, 费用要限制在20元之内, 怎样用比较好. 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 他们会发现这样一块布要考虑很多因素, 发散了想象能力, 锻炼了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以致用, 在应用中学习, 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构建“自主提出问题并合作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联系生活实际在应用中学习, 学以致用”的学习模式, 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空间创新 篇2

教师在教学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这个知识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搭一个正方体。于是学生就纷纷动手搭了起来。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了,问题也就出现了,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正方体就是不像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教师抓住这一机遇,向学生提出了问题。让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原因。于是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原来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小组的小棒只有11根;搭得不“漂亮”的小组虽然有12根小棒,但是这12根小棒的长短是不一样的……。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悟了人类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的过程,在玩中学到了这一数学知识,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是相等。

看了上述教学环节,我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小学数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仅是一些基础知识?当然基础知识是我们小数教育必须完成的任务。但是21世纪的建设者,在需要这些的同时,更需要一种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或许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不可能出现什么科学家,但是从小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也是新时代对小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那么我们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做些什么呢?笔者认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一些尝试。

一、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创新的机遇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为什么这些小组搭的正方体不漂亮?”这个问题就问到了点子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很快就得出了“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这一结论。其实,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去认真地分析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教师没有必要通过传授的方法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了到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二、提供充分的时间,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

人类社会的创新发明,大凡不是某一个科学家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进行不断的实践。所以,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一节课40分钟也好,35分钟也罢,如果这些时间老师还是窃为已有,不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话,那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哪只是一句空话。设想,如果将课例中的教学环节,改成教师展示,学生睁大眼睛看,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被动的接受,不能有些什么?更不要说创造能力的培养了。

三、给学生以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活动

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离开了空间、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们教师要象课例中那样,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给孩子创新思维的空间 篇3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能力,是现代教育的目的。早在半个世纪以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了“创造教育”的理论。他告诉我们,要相信“小孩子有力量”,要“解放儿童的创造能力”,要有勇气和胆识与孩子一道“创造儿童的乐园”。今天的儿童,决定着祖国的未来,有没有创新意识也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命运。如何培植创新性人才成长的“土壤”,创建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呢?

一、创建儿童乐园

所谓儿童乐园,是指一切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它可以是科学先进,教学设备齐全的电教馆,也可以是充满乐趣的游艺厅,但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校园中,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和设施,精心设计出富有创造气息的校园环境。如校园及教室的显要位置有名人画像,学生自己创作的字画,有启发他们创新思维的雕塑和建筑。有专门收集学生小制作,小发明的陈列室。板报、墙报、红领巾广播站经常摘播创造大师,发明家的奇闻轶事等等。

此外,教室内课桌椅的摆法也讲求“标新立异”,可根据教学氛围的需求,变“秧田式”摆法为环状,半环状,八字形,三角状等顺序。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空间,自行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应试思想的支配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忽视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过程,忽视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精神,一厢情愿来设计教学。那么,怎样让学生充满乐趣的主动参与,探索,实践创造性学习活动呢?

首先,教师要本着“教”为“学”服务的观点,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积极性和主体作用,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强调多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师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并把问题写在质疑本上。学生在预习本上质疑(1)作者把那天的天气写成“灰蒙蒙”“又阴又冷”这样写有什么意义?(2)文章写首都人民送别总理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周总理迎送国际友人,陪毛主席检阅人民群众的矫健身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显然,这些问题提得较有水平,反映了学生读书的认真,思考的积极与主动。

第二,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教师要努力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表扬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参与带进课堂,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上课伊始,采用“假想旅游”的方法,先播放汽笛长鸣的声音,告诉学生现在是坐在汽车上要到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去旅游。学生顿时个个精神振奋,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接着播放海面,海底,海滩等景象的配乐课件。欣赏完美丽的画面后,再让学生自己学文,开展一次导游活动比赛,看谁能依据画面介绍出西沙群岛的特点。这样,既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思维。

(2)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思维方式。如作文教学《写一处景物》,学生在原有的细致观察的基础上,一般都能按一定顺序把景物具体描写下来,但做到这一步仍不够,还可让学生想,这样的一处景物设计你满意吗?假如让你 重新安排景物,你打算怎样填补“缺陷”,像这种写作训练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完全的形,让创造性想象力就有了翱翔的天地。

(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非常重要,让 他们积极参与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同样必要。有时,一弯小溪,几幢民居、或数缕青烟构置的自然风景,也足以使童稚的心产生感悟。因此,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到芸芸众生的社会中去,让教与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延缓评价,保证创造热情

当孩子的作文,图画,游戏,小制作,小栽培里有创新的东西时,无论多么幼稚,都要给予恰当的鼓励;无论多离奇,甚至荒唐,也不要打击。特别是对学生的一些非现实和非理性的见解,看法与做法,不要认为是异想天开或天方夜谭,甚至觉得愚笨可笑,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使用“延缓评价”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全班学生都意识到:我们的课堂中没有嘲笑,没有羞辱,没有指责。事实证明,只有这样的教学氛围,才能培养出具有巨大创造热情的创新型人才。

城市的空间文化创新 篇4

我们都相信21世纪应该是城市的世纪, 我个人更相信21世纪也是文化的世纪。城市里, 最珍贵的资产其实是人。城市里最美丽的风景是我们的市民。而人与市民最重要的素养是精神与心灵充满着人文关怀与文艺气息, 这样才能共同创造文明的城市, 才有机会成就城市的文明。文化的本质我相信是爱、善与美, 文化的终极关怀肯定是人。

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的文化活动都在不同的空间里面进行, 城市的文化空间最好能具自然与人文的特色, 空间的灵魂、空间的表情、空间的气质触动着每一刻当下万千的生命容颜。创新是21世纪很关键的名词, 但创新有本质上的创新, 有形式上的创新, 但是当我们把创新运用到城市文化和空间这个领域的时候, 我们相信这个创新应该自立于追求、改善生存的品质, 优化生活的气质, 提升生命的价值。文化是最需要时间来积累的, 文化也更需要我们付出热情。我认为, 假设没有准备30年的时间, 不要轻易尝试参与文化这个行业。

在1988年筹备诚品时, 我立下一个心愿。我希望“诚”是一份诚恳的心意, 一份执着的关怀;“品”是一份专业的素养, 是一份严谨的选择。我们其实希望透过这些诚品人内心的想法, 期待朋友跟市民、读者的光临, 然后希望能够把诚品内心的向往跟朋友们分享。我们成立的第一个诚品书店, 当年没有卖商业书籍, 因为诚品成立的理念是用人文代表善和爱, 艺术代表美, 创意代表了生命中不断的精进, 希望能够把爱、善、美和生命中不断的精进能够融入生活, 建筑一个我自己想象中美好的生活与美好的文化。

成立诚品画廊, 我们简单的结语是认为艺术是属于每一个用心生活, 用心感受万物的人。当年我们同时成立一个诚品的艺文空间, 我们希望将艺术领域里面文学、建筑、美术、摄影、戏剧、舞蹈、音乐等, 透过这个艺文空间能够不断多元的呈现文艺内容。

1991年诚品第一次有了刊物, 在这个刊物里面, 我们谈建筑, 我们谈美术, 我们谈音乐, 我们谈阅读。我们每年大概举办4500场不同的活动, 我们从1997年开设的诚品讲堂, 累计400个课堂, 有350位专家为诚品开了哲学、建筑、文学与很多在学校里面没有开的课程。

未来, 我们希望诚品能长的更好。除了画廊、书店、艺文空间、文化创意产业平台, 我们后来又有了诚品的文艺电影院, 有了诚品的古典音乐厅, 我们还希望有一个诚品的文艺为主题的诚品旅馆, 将来我们希望有更多诚品的不同的文化空间能够呈现出来。最近我们重新为诚品公司界定, 诚品是自我期许的深具社会价值的文化创意生活产业, 我们希望结合知识、心灵、艺术、美学、餐旅、时尚、设计、创意与生活的多元内容, 对诚品而言, 我们不光追求商业利润, 我们希望能够以实现这个美好的幸福社会为中心目标, 为这个社会带来人文关怀。真正知道一个理念, 至少需要花费20年的时间, 亲身的体验而至深信不疑, 则需30年的光阴, 要能够随心所欲的应用, 将要耗掉50年的光阴, 这是文化人的可爱, 也是它迷人, 或者令人敬重的原因。

现在我们都希望推广文化产业, 都希望建设一个文明社会和和谐社会, 如何把这个社会通过民间的力量, 确实执行在大陆的社会城市里面?任何一个组织, 或者盈利的组织, 必须要有这个组织成立的核心价值, 对诚品而言, 我们则是人文、艺术、创意、生活。然后有策略定位, 发展出的营运模式, 有资源分配的决策, 有执行绩效的考核。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空间, 我们最后希望它能够对社会、对产业、对文化、对城市、对市民都能够受惠, 这样有一个善性的循环, 满足它的核心价值。

20多年的时间, 诚品累计了将近200位创意团队, 他们负责文案、活动、视觉、美术设计、场地的安排, 展览的邀约和策展, 公关和媒体, 我们这个组织比中型的广告公司还要大, 他们都是在诚品里面举办超过4000个场次各种不同的活动, 他们是幕后的英雄, 他们必须来挑好的节目, 我们认为这个团队需要有想象力、知识力、创意力、整合力、执行力。

文化创意产业其实在全球, 才刚启蒙, 我们认为它必须要有一种创新的思维才能发展出好的营运模式, 这个好的营运模式, 必须达到彰显文化的特色, 但是又需要生存, 如何在文化与商业之间求得一个和谐的平衡?这是今天全球的文化创业产业, 不管是政府或者是民间最大的挑战。所以我认为诚品积累的这四个营运模式, 应该是可以作为参考的。诚品花了20多年, 寻寻觅觅, 经历了很多坎坷, 我们才学到了一个勉强可以融合商业、文化、理想, 又要顾及市场现实竞争的, 但实际可以并存、发展的模式, 所以这是一个产控过程。

诚品的四大理念是人文、艺术、创意、生活, 与它们相关的16个产业是现在全球公认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文化空间里面, 要有多元的活动, 然后要有多元的空间, 然后让市民可以体验、参与、学习、欣赏、互动、约会等等。所以这个是城市文化空间, 最后会形成所谓一个市民的集体创作。我认为中国应该要建构自己的文化空间设施, 必须跟一般的百姓、市民亲近, 应该是日常生活里面人可以亲身感受、参与、感动, 必须是跟社区结合在一起, 同时必须要把这个城市的文化特质, 自然的特质相融进来。文化是在生活里面, 不是拿来谈的, 文化是真心、真情、真感觉的, 应该是让我们所有市民、老百姓在文化的城市空间里面, 让他们觉得他是一个有幸福感的人。

全球的城市大部分都有这两个现象, 焦虑不安和急躁紧张。文化在城市的空间里面, 我们相信它应该呈现一种人文关怀, 一种内在的气质, 一种品位从容, 一种和谐体现, 它将一种精神文明价值融合于市民的生活中。

城市的空间文化创新, 我认为它必须具有永恒的价值、美好的生活、创新的模式。或者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成永恒的美好创新, 文明价值的生活模式。或者是文明价值的美好创新, 永恒的生活模式。换句话说, 必须为这个城市注入正面的能量、正面的思考。

我们的诚品书店其实就是一个案例。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在选拔创意城市的时候是有这个标准的, 要有空间设施, 要有节庆展演, 能够营销推广, 要有人才培训, 我们提出这个概念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早。诚品当年的成立不是因为要做生意, 也不是因为要经营事业, 是我个人在生命的一个因缘转折时思考了生命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 尤其是在经过一场大变之后的中年男人, 此生何去何从是我当年生命的课题, 所以我理出一个人文艺术创意, 就是善、爱、美, 可能这是我一生值得去追求的。后来我也希望能够把我想要追求的美好有机会分享给市民朋友, 所以才正式开了诚品。我从来没有经营书店的经验, 也没有经营画廊的经验, 但是就毅然决然走上这条路, 原来是生命的偶然, 现在已经变成必修了。当时我就想说, 要做一件事情, 尤其跟文化相关, 我必须先检验我的动机何在?我的哲学主张根基础在哪里?我们当时就立下一个小小的心愿, 诚品的存在必须是面向社会、面向产业、面向文化、面向城市、面向市民和顾客。

区分了人文思维跟商业思维, 这是诚品这么受欢迎的原因。大部分的商业思维, 看到顾客进来就想到他的钱, 其实心里面没有把他当成人, 只是把他当成是消费者, 笑脸和亲切全部是为了争取他要买东西, 他要贡献, 对诚品而言我们没有这个想法, 我们认为我们更珍惜的是一种缘份, 一个人在某一个时刻的缘分。时间在商业上要被转换成金钱, 时间对诚品书店而言, 我们认为那是读者的生命, 那是它的某一刻当下, 所以在那种情况下, 诚品书店就不能光被称为交易的店, 它被我们解释成为书店该是一个安顿心灵的空间。很多读者到书店来其实是寻找自己, 看见自己, 跟自己对话, 觉察自己, 或者进一步的苦闷自己, 孤独自己, 想了解自己。所以当时我们成立书店的时候, 我们特别希望能够把生命里边的眼耳鼻舌, 色声香味触五觉, 不管是背景音乐, 不管是店里面书的陈列, 不管是咖啡香漂在书区里面, 我们希望能够更完整的照顾到视觉、听觉等各种人类的五种感觉, 我希望他们停留在书店, 至少繁忙的都市人有一个喘息的空间, 有一个从容的可能。

文化的形成, 自古到现在都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空间从事不同的文化, 累计堆积出来的。所以人和空间和活动的内容其实是变成文化最重要的三个元素。在城市的文化空间我们认为是市民集体参与、体验, 诚品一直强调场所精神, 就是期待这个空间是有灵魂的, 有表情的, 有气质的。怎么样才叫场所精神?在这个空间里面注入了什么样的活动, 什么样形式的内容, 它就产生了作为不同的场所精神。在城市里面有人行道, 有天桥, 有广场, 有屋顶, 有街道, 诚品是尽量利用这些城市的公共空间展现风格不同的文化主题和内容, 这样可以做到一个城市里面处处是文化, 文化是可以无时不在的, 这个其实是很多政府很容易做到的。它也可以提供给当地的创作者一个平台, 甚至于是公益性的内容。比如一个天桥, 我们就把这天桥赋予了文学作品跟影像, 让匆匆路过天桥的市民感染一点文艺气息。所以对我们而言, 希望争取城市里面的一些公共空间有各式各样的文化讯息就是人文关怀。

化创空间--创新创业项目交流会 篇5

你,是否曾经经历在创业的道路上遭遇瓶颈却束手无策、节节败退?

你,是否在艳羡着别人的创新创业成果的同时苦于找不到门路?

来吧,同学们!我们将为你邀请了第15届天辰杯创新创业大赛中在创新组、创业组中分别荣获一等奖的两支优秀的团队,他们将从创新思路、项目实施到创业的风险和误区黑箱,详细解答,排雷扫惑,解开创新创业的神秘面纱,希望在创新创业道路上能助你少走弯路,愿你满载而归!

分享的项目

项目团队一:《贝兹仿真——工业有限元软件开发与仿真技术解决专家》

荣誉:第十五届天辰杯创新创业大赛--创业组一等奖

项目简介:

贝兹仿真团队由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硕士生团队于11月由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硕士生团队共同出资组建而成,团队创始人梁小龙。团队致力于工业有限元软件开发与仿真技术服务,为企业和高校提供仿真软件二次开发定制化服务、仿真技术咨询服务等,并在承接企业仿真分析项目的同时对接承压设备领域需求,自研国产CAE软件—Bathen,充分赋能中国智能制造,增强中国工业有限元软件的核心竞争力。公司与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在仿真技术及软件研发领域深度合作,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具备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在目标行业中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竞争优势。

项目团队二 :《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CFRTP)》

荣誉:第十五届天辰杯创新创业大赛--创新组一等奖

项目简介:

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CFRTP)具有轻质高强、耐冲击性能好、可焊接性、绿色环保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项目组研发的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可代替目前市面上环氧、乙烯基等热固性拉挤复合材料,且生产线设备总投资低,较同类产品具有较大优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应用前景。

无论你正在埋头苦苦搜寻创新课题的灵感来源,还是跃跃欲试,准备开启一次创新创业的尝试,我们相信这次活动都将给你或多或少的帮助和启发,和这些优秀的大咖们来一次交流对话吧!让思想的火花激烈碰撞,让你的创新创业之路柳暗花明,前景广阔!

活动时间:12.2日晚6点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篇6

关键词:实验创新;安全实验;绿色实验;趣味实验

本研究对“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完成了“自制小喷泉”“霸气的空瓶”“聽话的乒乓球”三个创新实验,用绿色环保的材料代替了有毒橡皮泥,实验更安全,用乒乓球代替纸团,避免浪费,保护了森林,其中“听话的乒乓球”小魔术,能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所有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趣味性浓,符合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审美需求。创新点:①材料创新,“空气占据空间”实验用橡皮塞代替有毒橡皮泥,乒乓球代替纸团,更安全更绿色;②设计小魔术“听话的乒乓球”,使现象更明显,实验更有趣。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1.“空气占据空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78页中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认识空气确实存在,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为后面“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空气的重量”的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尝试设计与完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创新能力,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探究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实验材料橡皮泥有毒,操作中容易出现橡皮泥堵塞吸管的失误,从而导致实验失败;一次性吸管学生反复试吹不够卫生,丢弃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学生气息不足或操作不当时,不易将水顺利吹出来,导致现象不明显。

3.如果杯子接触水面时没有垂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4.三年级的学生在操作时容易把纸团掉在水中,且采用纸张,不利环保。

三、创新实验的器材

水槽、下部分套有铁环的去底矿泉水瓶(缠绕铁丝)、玻璃管、橡胶管、带孔橡皮塞、乒乓球、注射器、红墨水、记号笔、可粘贴的刻度尺。

四、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创新实验1:①用橡皮塞替代有毒的橡皮泥更安全环保;②用玻璃管代替塑料吸管,消除浪费,减少了污染;③用推注射器活塞代替用嘴吹气实验,安全可靠,更加卫生。

创新实验2:用无底矿泉水瓶代替玻璃杯,是变废为宝;用乒乓球代替纸团能节约用纸,保护森林,使实验更加绿色环保。

创新实验3:①在矿泉水瓶壁粘贴刻度尺,在水面放一乒乓球,可以非常直观地观察到瓶内水位的升降;②用推拉注射器的活塞来控制瓶内空气的流动,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可用记号笔做标志更直观)

五、实验过程

自制小喷泉:(1)连接装置;(2)推动活塞,观察现象。

“霸道”的空瓶:(1)用去底矿泉水瓶对着水中的乒乓球用力下压;(2)观察现象。

“听话”的乒乓球;(1)连接装置;(2)推拉活塞,观察现象。

六、实验效果及自我评价

1.用无底矿泉水瓶代替玻璃杯,是变废为宝,用可以重复使用、不会造成浪费的乒乓球代替纸团,节约纸张、保护森林,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的科学理念。同时提高了实验器材的使用率。

2.用推拉注射器活塞代替用嘴去吹吸管,实验安全卫生。

3.所有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趣味性浓,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审美需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教师的创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学生可以发挥想象。

备注:该项目代表邵阳市参加湖南省实验创新大赛,荣获湖南省实验创新比赛二等奖,全省共有一等奖4项。

(作者单位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青少年活动中心)

培养创新能力拓宽思维空间 篇7

一、发扬教学民主, 激发创新思维

著名外语教学专家H.Schuman认为, 情感是启动认知技能发生作用必不可少的发动机。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教师要重视感情投资, 努力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 用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态度, 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教师应注意把微笑带进课堂, 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享受到同样的欢乐,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让学生敢问、敢说, 甚至敢于指出教师的错误, 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各种学习愿望, 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讨论、发言等学习行为是自由的、安全的, 不会受到压制。一次课堂上, 我把though读成了through, 班上有一名学生马上站起来指正:“Mr.Liu, 我觉得你读错了一个单词, 你把though读成了through, 这里是though, ‘虽然’的意思。”我很快意识到读得太快, 一时没看清楚, 立刻纠正了错误, 并表扬了那名学生。

学生是有情感的, 只有积极、肯定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学生思维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对于英语教学, 更需要教师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特定的语言, 产生教与学的共振, 促使学生创新思维习惯、方法的养成。例如, 在“The Great Green Wall”教学中, 笔者对美国近350年森林的变化情况大致简述并板书后, 有意在黑板上给这一部分文字内容配了一个小标题“The Forests of China”, 启发学生发现错误并改正。果然, 不等笔者暗示学生就异口同声地说:“The Forests of the USA.”课堂气氛一下子被激活, 同时又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师生之间互相纠正错误, 可以营造一种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机会。

二、优化教材处理, 引导创新思维

英语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知识点纵横交错。教师要根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对所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进行组合, 以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多种方案, 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在课前研究教材知识体系, 优化组合新旧知识, 把知识化整为零、连点成面, 就显得相当重要。一堂课的教学应一气呵成, 由词到句, 由句到文, 进行整体的“Revision (复习) →Presentation (呈现) →Practice (操练) →Consolidation (巩固) ”教学, 以旧带新, 逐步过渡。

例如, 在进行“Shopping”教学时, 笔者根据购物的一般规律, 列举购物有关的要点, 如size/colour/kind/price等, 制作投影片, 让学生组织对话实践, 从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入手, 导入新课学习。在展开教学过程中, 以“Shopping”为主题贯穿始终, 从“decide to buy”到“look at (suits) ”再到“try on (jackets) ”为主线, 层层递进, 指导学习。整节课综合处理教材内容, 融生活经验和课堂学习于一体, 启发思维,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科学性、正确性。

三、强化群体互动, 拓展创新思维

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 也是教学的归宿。它要求每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 体验成功的喜悦。发展, 不仅是知识的日积月累, 更重要的是思维素质的不断增强。教学中可采用群体互动、协同发展的方法,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弥补、借鉴、启发、纠正, 形成交互、立体的思维框架, 开拓全体学生的思维。

例如, 进行“John’s Day”教学时, 课文最后设计了一个问题“Why doesn’t he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笔者让学生几人一组进行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 充分发挥想象, 思维由集中到发散, 又由发散到集中, 每个人的思维能力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和更新。

又如, 笔者在“Uncle Wang’s Factory”课文教学后, 让学生围绕课文主题, 按故事情节发展, 进行加工、整理、改写, 进而复述, 抽取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表达, 由其他学生补充、更正。复述的过程实际是大脑思维的过程, 学生将语言信息输入大脑, 经过认知、对比、理解、记忆、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 对语言进行加工复述。由于强调了合作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 特别是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 无论是词语的选择, 还是句子的组织、叙述的条理, 甚至思维的延伸和扩展, 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四、设置课堂提问, 深化创新思维

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就是要教给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教师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维, 盲目地相信某种结论。设置合理、富于启迪思维的课堂提问, 无疑是体现这一思想的重要手段。提问时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提问形式的多样性, 这样才能诱导学生富有创新地进行思维。

教学内容的阶段性, 决定了课堂提问的阶段性。初中英语课文教学中常用的提问形式有:

1. 导向性提问

教师从课文总体结构着手, 设置若干导向性课堂提问, 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2. 情节性提问

让学生在阅读教学内容的前提下, 对所学内容的人物关系、情节变化等做进一步检测, 帮助学生掌握课文情节。

3. 对比性提问

课文内容中的时间、人物、情节常具有对比性, 根据事物的性质、呈现的顺序, 提出一些比较性的问题, 培养学生求同、求异的思维能力。

4. 直观性提问

运用实物、投影、动画等教学手段进行同步课堂提问, 能使抽象复杂的事物具体化、实际化, 调动学生更为积极、有效的思维。

5. 联想性提问

贴近实际生活, 安排提问内容, 使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密切联系, 有利于学生联想、想象。

课堂提问, 有时可“教师问, 学生答”, 有时也可“学生问, 教师答”, 适时穿插、应用, 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深度。

五、改进评价方式, 鼓励创新思维

简单、粗暴的指责, 只会压制学生朦胧、零碎的思想, 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课堂中评价学生思维的表现时, 应注意客观、公正、热情, 以鼓励为主,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评价。对于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的观点, 教师可用“Good, but...”或“Maybe, if...”等用语评价;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 也不可“No”“Wrong”一棍子打倒, 可说“Please think it over”或“Try it again, OK?”, 让学生有重新思考的机会;对于性格内向、羞于开口的学生, 可以说“Don’t be nervous”“It doesn’t matter”等, 使其大胆开口、积极思考。教师只有把希望带给学生, 尊重、宽容地对待学生, 相信他们会取得进步, 给予积极性的评价,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空间探析 篇8

一、早间新闻节目收视特性

1. 早间电视节目的时间限制

决定早间电视节目生死存亡的首要因素是, 居民早间的生活起居规律与可支配时间。根据《中央电视台2002年观众抽样调查分析》数据显示:“观众在早晨起床时间峰值是6点15分, 上班时间的峰值为7点45分。”

这个调查数据告诉我们, 早间黄金时段应为6:30—7:30一个小时, 早晨6点钟可以说是开办一个有影响的早间电视节目的时间上限。另外, 从传播学的观念看, 早间人们的最佳收视效果是在20分钟到1.5小时之间, 超过这个时间, 观众的心理负荷就难以承受, 收视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在海外, 早间新闻节目也大多在1个小时之内。

2. 早间电视节目的收视群体

《中国城市居民早间收视情况和收视意愿调查》中表明, 我国每天约有1716万18—70岁的城市观众在收看早间电视节目。从调查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状况等方面来看, 也给出了结果:收看早间电视节目的人当中男性占53.7%, 女性占46.3%。

从中可以看出, 目前我国早间电视节目收视群主体构成是男性、中青年和具有中高文化程度的人, 显示出更加“年轻化”、“白领化”的特点。

3. 早间电视节目的收视状态

早晨对于城市人来说是紧张忙碌的, 非独占状态是人们收看早间电视节目的突出特点。调查数字显示, 在收看早间电视节目的人当中, “全神贯注地收看”电视节目者仅占全部早间电视观众的约1/4 (24.9%) , 而“一边干着自己的事一边看”和“以‘听’电视为主, 偶尔看一眼”的观众则分别占47.5%和19.8%, 两者合计为67.3%。换言之, 约有超过2/3的人是以“非独占”的方式收看早间电视节目。这也就要求了早间新闻应该适应这种“心不在焉”的收视状态, 以短、平、快的新闻资讯为主, 注重重要事件的导读、滚动播出, 注意新闻的“可听性”等等。

4. 早间电视观众的收视需求

从上述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 观众对于“重要”和“实用”等“雪中送炭”式的要求比对于“好看”、“审美”等“锦上添花”式的要求更加强烈。新闻性和生活服务性可以说是早间电视节目“主菜”, 知识性和娱乐性则是早间电视节目“调味品”。

二、早间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空间

1. 降低时效性带来的制约

由于早间时段的特殊情况, 重播一些昨日要闻是一些早间新闻节目不可避免的情况。既然早间新闻节目受制作周期和成本以及播出时段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无法达到其他时段新闻节目的时效性, 那么是否可以放弃对时效性的追求, 尤其是资源本来就不够充裕的地方台。不过分追去时效性, 并不代表可将昨日新闻原封不动地转到早间新闻中, 也不代表可以放弃对最新新闻事件的报道。

2. 做“专一型”栏目

如今的早间电视新闻节目, 大部分都沿袭了当年《东方时空》“板块模式”。大量的板块模式让很多节目的质量有所下降, 毕竟板块模式所涉及的信息范围很广, 这样就很难将每个板块的内容都做到最“精致”。若想在众多“板块模式”的早间电视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 完全可以“抛弃”这种模式, 尝试进一步的细分, 做“专一型”栏目。

3. 强化节目的“可听性”

调查表明, 约有超过2/3的人以“非独占”的方式收看早间电视节目。因此, 早间新闻要适应观众这种“心不在焉”的收视状态, 加强新闻的“可听性”。应该注意加强节目语言的“冲击力”, 即在画面之外的信息要足够清晰, 做到不影响人们早间的忙碌生活, 使埋头吃早餐、做家务的人也能够根据电视的声音了解足够的资讯。

4. 打造鲜明的主持风格

在国外早间节目中优秀的主持人是保证节目成功的核心元素, 各电视节目对于主持人的争夺也是最激烈的。而国内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多是科班出身, 追求语音的纯正和播报的准确无误, 在强烈的个性表达、风格体现和形象包装上还尚显欠缺。早间新闻节目应该强化对主持人个性风格的打造, 从语言、服饰、装扮等方面对主持人进行整体风格的塑造。在早间节目内容相近的情况下, 用真正独特的表述方式和播报风格突显节目的气质, 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

5. 加强服务信息的实用性

如今的早间电视新闻节目不仅具备新闻节目“快速、详尽、现场、真实”的特征, 而且还在“服务”二字上下功夫, 使节目更贴近群众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3[R].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 2003.257

[2]喻国明.早间电视节目的定位策略与基础——关于我国城市居民早间生活形态和电视收视意愿的调查报告[OL]

空间创新 篇9

一、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格局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空间的现实依据

(一)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人类的思想向新的领域拓展,使得各类文化的表达有着更广泛的载体。而网络的开放性也严重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学习接受过程中的权威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信息的多元性与不确定性导致了大学生们在行为选择上显得无所适从,自主判断与选择的难度增加。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有效发挥的现实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功能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促进学生专业精神、求实态度、科学方法形成的基础作用,通过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引导与激励,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手段、方式、途径、模式,也必须随着社会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拓展教育发展空间,创造性地运用社会学、系统学和未来学等学科的知识,将当代科技伦理、网络伦理、环境伦理、竞争伦理融入到预测教育和超前教育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能够做到思想领先,预警扶正,防范于未然。

(三)市场经济大潮奔涌与价值观念急剧转变带来的深远影响

大学生从封闭的校园走向开放的社会,由于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冲击,他们容易陷于文化传承断裂、信仰权威缺失、理想主义消亡的迷茫中。同时,大学生特别注重以社会、市场竞争的规范、价值来塑造自己,从而形成积极上进、锐意进取的行为与唯我唯利的思想动机的强烈反差。这样,就从客观上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培养模式、教育手段,建构教育创新格局,拓展教育发展空间,以提高大学生自身抵御外界冲击的能力,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持久影响的主动权。

(四)九五后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的群体性变化

九五后大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模式代替了以往学生单一的思维模式,思维方式呈现动态、曲线型和非线型。在行为上他们既尊从传统道德,又吸收西方许多道德观念,既有对传统道德的基本肯定,又有对传统道德的某些反叛,这从客观上要求高校应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格局,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空间,从增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入手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操作性强的引导和帮助。

(五)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诸种问题显现出的弊端与后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往的教育形式与教学方法不完善,缺乏从知、情、意、行的角度去深入把握大学生的内心状况,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空洞、强迫等消极体验。同时,由于大学教育教学的时间特点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们交流少,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需要和权利,导致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缺乏正确的把握。而班主任和辅导员比较注重对学生群体进行道德行为的规范性约束,日常生活中单独与学生交流思想的时间也有限,因此造成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

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格局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空间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方向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与发展必须首先坚持的方针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开拓创新是新时期加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民族进步、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只有在内容、方法、手段和机制上创新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不断拓展教育发展的空间,才能从容应对网络信息化和理论思潮多元化的带来的严峻挑战。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格局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空间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以大学生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为教育切入点,深入挖掘和推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经验,采取寓教育于活动中的方法、疏导的方法、双向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大学生内心的需要,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营养。

(三)坚持全面性原则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格局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空间必须充分整合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人员等主体资源,探索和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衔接、全方位配合的立体式思想政治教育格局。要积极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全面优化,从理论创新、理念创新入手,加强制度建设、工作机制建设和队伍建设,系统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坚持统筹兼顾原则

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统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统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构建和拓展立体型、多渠道、全方位、广覆盖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空间。统筹好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两个维度,既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同时也要不断创新与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域和范围,引导学生走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成长道路。同时,统筹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双向互动,推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合力育人格局的形成,从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空间。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空间构建与拓展的现实方案

在新形势下高校只有努力构建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空间,方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富有特色和实效。

(一)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创新格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现代教育中的创新理论,通过变换理论分析视角与层面,得出新的结论,努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空间,以形成立体的教育创新格局,具体来讲包括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创新空间和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的创新空间。

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空间方面,教育工作者应着重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生产、加工、组合。即可以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进行细化理解并拓展其内涵,用前人没有使用过的资料来提出并论证理论观点,使其更有说服力;可以将其他学科的一些新理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通过学科渗透与科际组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还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叙述方式或表现形态进行重构,将深邃的道理通俗化,将教育理论形态转化为教育艺术形态,将学术言语有效地转化为生活话语。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传播的创新空间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传递、扩散与分享现代教育新理论的若干环节及过程所构成的系统,对教育传播方式、教育传播途径、教育传播技术进行大胆创新。

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用的创新空间方面我们可以在传统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应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开发理论重点,培养大学生掌握信息沟通、矛盾缓解、情调调节的各种技能,使他们逐步具备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所指向的精神世界与道德境界。而考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际应用的创新程度要以教育过程与应用结果的统一来作为基本的衡量要素,要把受教育者创造性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及其行为后效作为衡量教育工作成败的黄金标准。

(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种活动结合的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的变化,努力探索与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科研活动、社团活动的活动形式、实施手段与现实方案。特别是在培养大学生政治观和道德观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实践活动,应注重多途径、新途径、好途径。在这方面,应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重要作用,不断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依托。

(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贯通于学校的一切教学课程与教育形式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在学校的一切教学课程与教育形式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均可以以多种形式融合贯通于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而拓宽与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空间。

(四)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载体

思想政治理论传播新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传输、增效、互动和检测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注重传统载体的现代化,对其不断地更新,另一方面也要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大学生时尚流行的最新趋势积极寻求新载体,以新的思路、新的内容和形式、新的技术装备搭建起服务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思想、行为导向的平台,从而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空间。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打造“校园手机教育平台”,通过手机报、飞信、微信或视频等方式,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信息发送给大学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通过手机通讯网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短信或手机上网的方式查阅、接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信息;同时,学生一有困难,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内通过手机发布出来。这样无疑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丰富教育形式:制作数字化的德育教材开展视频点播;制作隐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网络游戏,让学生在娱乐中受到教育;利用聊天室进行网上辩论和谈心;利用电子邮箱进行网上咨询和问答;利用BBS传播有价值的思想;开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鼓励学生用写博客、发帖子的形式发表见解;开展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如网上有奖知识问答、专题学习,把现实生活中学校、学院、班级的活动映射到网络上去,以此建立相对应的网络集体。

(五)大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文化资源的交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文化资源的交融能够为教育者实施教育提供可供选择的多种教学素材,从而大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红色、古色、绿色教育资源,拓展和延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空间。红色、古色、绿色教育资源是集精神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于一体的生动教材,表征着中国历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性成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适时将这些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宝贵财富的社会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富有特色的实体性现实版教材,从而建立一个教育内容、手段和载体由虚变实、由隐形变为显性、由枯燥变为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大学园区创新发展空间模式研究 篇10

(1) 发展历程。从2000年9月东方大学城在河北省廊坊市“开城”以来, 迄今为止全国各地出现了50座大学城。国内大学城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模式, 即院校集聚型、产研互动型、产学研一体型。高校集聚型, 是早期的传统大学城建设模式, 其发展模式普遍表现为大学城远离市区, 资源共享与开放性不够, 物质性规划主导明显, 在空间布局上呈现了明显的功能分区, 比如位于北京与天津之间的廊坊东方大学城。学研互动型, 强化了对功能的复合, 教育和科研突出, 开始逐渐由单一的教学功能走向学一研复合的功能, 代表为广州大学城, 作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 园区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验室承担了一定的研发功能。产学研一体型, 依靠学校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和人才, 可以大大降低产品初期开发的成本和风险。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质在于利用这一优势, 在校内外建立起开放的合作机制, 例如以由斯坦福大学及其科技园逐步发展起来的硅谷地区就是产学研一体型发展的代表。

(2) 发展趋势。未来大学城的发展向综合新城转变, 实现大学城市化、城市大学化。打造集聚大学教研区、城级共享区、居住社区、高新产业区等功能复合的综合新城, 依托高校集中的优势, 发展与地方产业相适应的高新技术产业, 形成以大学为纽带, 辐射周边地区, 集教育、产业和生活服务为一体, 文化氛围浓厚、科技产业发达、服务体系完善、优秀人才汇聚、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 形成一个一流的科教区、产业区和生活区。大学城未来发展方向主要是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调整、环境整治、机制创新、政策扶持和创业投资等途径, 比如上海杨浦大学城在建设时就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考虑在内。

2 大学园区创新发展模式构建

基于国内外大学园区“园-城互动, 向综合新城转变”的发展趋势, 提出的集“产-学-研-文-城”于一体的园区创新发展模式 (如图1所示) 。

(1) 突出“园-城”互动, 以城为核心衍生共享空间。通过建设城市综合服务核、城市服务共享走廊、校际设施共享走廊, 构建以城市为核心的共享空间。

(2) 强调“产-学-研”合作, 构建教育、产业、研发园区三大功能模块, 空间上合理布局校区、实训基地、科研基地、校企合作基地、创客空间、产业园等各功能模块载体。

(3) 探索以“文”为脉, 建设内外多元主题文化环, 链接“产-学-研-文-城”多元创新空间。

3 大学园区创新空间模式的实现路径

(1) 园城互动。城市是大学职能活动、后勤供应的依托, 而大学为促进现代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大学与城市互动融合, 才能获取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 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园城互动, 在空间布局上, 要突破传统的功能分区, 打造功能复合、空间交融的功能界面, 构建圈层布局、街区管理的校园空间, 功能趋同的教学空间及建筑群体以街区为单位集聚分布, 实现“小集中、大分散”的开放型-街区式-校园布局模式。在空间构成和建筑组合上, 要改变分散式、相对封闭的教学区布局模式, 采用集约紧凑、组团式的布局, 这种集聚式教学区布局是在高校校园规划设计中, 将传统分散的教学楼集中而形成的较大规模教学综合体, 实现多校区集聚发展。

(2) 设施共享。设施共享包括了基础设施的共享、服务设施的社会化、产学研等科研、信息的交流。共享性体现在大学校园内部、校园与校园之间以及大学园区与城市社区之间的关系。大学校园内部各种各样的体育设施、文化场所、书店、医院和教堂等均向城市社区开放共享, 社区内的居民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 这些也改善了大学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几所大学组成的大学城中, 相互承认所取得的学分, 这也是最好的一种资源共享方式。从空间上来说, 需严格落实城市-校际-校区三级资源配置, 结合园-城空间布局, 在功能与交通集聚处, 打造城市综合服务核。建设城市-校际两级设施共享走廊, 位于校园与校园之间, 集聚商业办公、展览会议、大型文体设施、大型景观带等城市共享资源和商业服务、学生宿舍、大中型运动设施、图书馆、绿地广场等校际共享资源, 高效集约利用土地、创造开放交流场所。

(3) 绿色优先。大规模的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新建校园一般都是占用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郊区土地资源, 人们对生态校园的呼声渐高, 生态校园的建设也是对校园周围环境的必然要求。大学园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应结合城市的整体景观进行考虑, 充分发挥大学校园景观优势, 将其视作景观斑块与城市的景观绿地系统融合, 提升城市整体生态环境, 同时应结合水系等带状生态空间构建串联校园的景观带, 将城市的外部环境以相对柔和的形态与校园结合, 同时考虑结合城市公园设计,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强化生态安全, 依托城市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建设下沉式雨水广场, 依托社区公园建设社区海绵, 形成多元复合的园城景观。

(4) 交通提质。随着新建校区规划建设速度的加快, 校园内部交通、校区间交通、校园与城市重要功能、交通节点的交通联系已经成为社会和师生关心的重大问题。大学园区的交通建设一方面要依托快速路和主干道建立与周边区域的便捷联系;另一方面, 为了突出特色, 可考虑将大学园区的文化建设与生活性道路、慢行交通结合起来, 串联校园内部、校区之间的各类共享空间、交流空间、滨水空间, 形成展现园区文化精神的开放式慢行街区。

4 结束语

要实现大学园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规划上除了保障空间物质层面的合理性外, 还应结合学校学科建设、城市产业发展方向, 梳理出清晰的功能组织模式, 将学校的发展融入城市的发展当中。

参考文献

[1]王昊.弹性与共享:大学城规划[J].城市规划, 2001, (9) .

[2]季松.弹性结构与共享模式——以苏州国际教育园北区详细规划为例[J].规划师, 2005, (10) .

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 篇11

【关键词】思维空间;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安排一些能够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学会查“无字词典”》一课时,学生观察课文插图,选择一种事物说说“骄阳似火”的意思后,让学生想一想夏天烈日当空时的情景,从人、动物、植物以及其他事物等几个方面,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事物,连贯地、又有条理地说一说。这样的问题,学生回答时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准确运用知识的能力。语文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不断增强。

二、丰富想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王国,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让学生想象,把课文中概括性的描述变成形象化、具体化的内容,这不仅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情境,而且还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能为学生创造性表述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如教学《庐山的云雾》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有这样一句话:“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庐山的云雾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结合课文想象后说:“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通过让学生想象、描述,将文中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如教学《一路花香》时,当挑水工引导“破水罐”一番话说完,学生感情发展到了高潮,可是课文却结束了,这时教师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个故事继续编下去,“破水罐”发现自己的价值后,会怎么想?会怎么做?那只“完好的水罐”会怎么想?怎么做?问题提出后,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生踊跃举手发言……

(二)让学生表现自我,展示想象创新的本领。通过分角色朗读、图画、表演、复述课文等形式,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文中写喷雾器大夫帮助小稻秧脱险一段时,老师在让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自编自演:先选定学生扮演喷雾器大夫、杂草的角色,再让其他学生充当“导演”,为角色的动作、神态、语言进行设计,鼓励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进行自由创造想象,在读读、演演、评评中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再如教学《天安门广场》一文二三自然段时,老师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边圈注,尤其要注意表示方位的词,再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工具(如文具、书本等),构建天安门广场的模型图,理清广场建筑物的方位关系后,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出天安门广场建筑物的示意图。这样的教学安排,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想象结合起来,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衔接课内课外,拓宽思维空间

语文教学要拓宽思维空间,注重课前铺垫、课后延伸,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形成语文教学的开放格局。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教师要用活教材,突破单篇课文的束缚,不断从课文延伸辐射开来,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使学生获得创新的源泉。

课外阅读,低年级的学生应选择儿歌、童话、寓言故事等作为主要内容,中高年级则以古诗、历史、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科幻小说、参观游记等作为主要内容,以适应他们的阅读能力。阅读方式要灵活多变,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的需要,穿插进行课外阅读。例如:学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后,还想知道一些有关林冲的故事,就可去阅读《水浒传》。还可以让学生每天读一篇文章,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积累四个好词、两句好句。量少,对于学生不会造成负担。别看量这么少,日积月累,一滴滴水珠也能汇成汪洋大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阅读面广了,获得的间接知识经验多了,为习作积累了必要的语言材料及写作技巧,作文能力也明显地提高了,对写作的兴趣也更浓了,可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外阅读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只有将语文学习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语文才能显示出强大的实用功能。因此,语文教师务必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广阔的社会。如组织学生参观游览、感受敬老院的生活、参加招聘会、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拓宽学生创新的空间。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实践活动,我们应挖掘教材蕴含的创新素材,创造机会,合理安排,精心策划,让儿童敢于创新,乐于创新。

博士后创新的政策空间 篇12

关键词:博士后,政策,创新

从1985年博士后制度产生至今,博士后事业持续蓬勃发展,在科学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博士后创新能力的培养造就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培育和政策建设,如何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完善博士后培养制度、保证博士后科研创新环境,是目前博士后人才政策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1]。本文就目前博士后创新的政策空间及主要问题做相应探讨及适当建议。

1 调整博士后进站的条件

目前,博士后进站的条件各地、各学科均不一致,但主要条件大致相同,即必须获得博士学位、年龄40岁以下、全职工作等。这一政策本意是为了保证博士后在站时间充裕,潜心科研,避免外界打扰。但多数博士毕业已年届而立之年,多年的清苦求学生涯使得多数博士在毕业成家之后还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因此寻求谋生安家之所是共性愿望。博士后在站期间虽然有良好的待遇,但毕竟面临2年出站后的再就业问题。所以,很多博士一旦找到工作就会放弃博士后进站的机会,导致部分优秀人才流失。另外,一些博士毕业工作后想继续进站就必须与原单位办理全脱产手续,而原单位担心人才流失就会设立诸多门槛,甚至有的用人单位要求博士如果想继续进站做博士后工作就必须与原单位脱离关系或交高额保证金,降低了部分人才进入博士后工作站的愿望。

质量保证是博士后培养工作的前提。为此,在放宽进站的硬性规定同时,应加强对进站人员的质量监控。在博士后申请进站前,可设立相应的课题评审制度。在进站前一个月,即应交出所欲行的课题规划,然后组织专家论证。对于预期有创新性、能达到一定的科研目的才予以进站。这样可以保证博士后在进站前有较明确的研究方向,避免进站后造成研究目标与合作单位不符,造成资源浪费。

2 营造博士后进站后创新的科研环境

一般来说,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人们创新性及创造力的开发,而不良的环境则不利于人们创造活动的开展。作为高级人才培养的博士后流动站,只有建立科研硬环境和软环境相适应并有机融合的良好环境,才能促进科学研究的良性发展,才能对博士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要更好地发挥博士后制度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博士后的创新能力,还需要深入细致地开发建设博士后工作的小环境,积极为他们搭建科研创新平台,使博士后流动站真正达到汇集人才、储备人才、培养人才、发现人才、服务社会的目标,从而提高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感召力与吸引力,更好的培养博士后的科研创新能力[2]。

硬环境与软环境二者相互呼应,缺一不可。既要给予博士后一定空间,使其能有自我发挥创造的自由,同时又要适当加以引导。毕竟大多数博士在攻读博士期间都是受导师指导拟题或者干脆做的就是导师的课题,其独立研究的能力尚显不足。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忽然独挑大梁,未免会显得茫然、无所适从。为此,合作导师应适当引导,在双方都感兴趣的地方加强指导,利用现存资源,寻找研究方向,而作为博士后本人,亦应尽早投入到科研团队中,团结一心、精诚合作、刻苦钻研、积极探索,才能取得突出的科研成果。

3 搭建博士后进站后的学术交流平台

学术交流可以使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和创新思想得到充分的展现和评价,在不同行业、不同学科的沟通与交融中,在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讨论与争辩中,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思维得到激发和升华。目前,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较少,每年一次的博士后联谊根本不能满足学术交流的需要,而且多数博士后进站后即埋头实验,所接触到的不过是研究团队中的少数成员,甚至有些博士后同一年进站,出站时却相互不识,限制了学科交叉及信息交流。另外,博士后研究经费不充足,不能经常参与高级别的学术活动,限制了学术视野。“闭门造车”很难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目前多数流动站皆把博士后管理与博士研究生的管理截然分开,交流减少,各自钻研,造成课题重复,资源浪费。为此,国家及博士后设站单位应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学术联系,拓展国内、国际合作研究的空间。目前,国内多所高校在本科及研究生培养体制中建立校际及国际学生互换活动,加大学术交流范围。博士后管理制度也可借鉴此模式,建立短期的博士后互访活动,给研究领域相近或相仿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也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开展不同形式的交流,如学术报告、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教授举行讲座和做专题报告、举办博士后科研进展报告会与论坛,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让博士后了解科研前沿,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促进思想的碰撞和观念的更新,促进博士后自身科研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快速提高,构建科研工作平台[3]。

4 引入博士后在站管理竞争机制

近年,国家大力提高博士后在站工作待遇,解决在站期间的住房、工资、家属工作甚至子女入学等问题,力图使博士后没有后顾之忧,潜心科研。但条件的限制是双方面的,在大力改善博士后待遇的同时,也应增加对博士后的期望要求。比如,在站期间的管理多数流动站只是设立一次中期考察,甚至有的完全放任自流,做好做坏一个样,没有客观评价体系,导致博士后失去工作热情,滥竽充数。目前高校对学术评价、各种考核评估以及奖励措施等都过度强调量化指标,结果导致功利主义的倾向在高校抬头,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影响着博士后,使部分博士后在学术上出现浮躁的现象和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出现了诸如对科研成果只求数量不重视质量,夸大研究成果甚至抄袭造假等不良学术风气和有违学术道德的行为。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考核制度,使得其既可以激励博士后积极向上,展现自我,刻苦钻研,又避免引起博士后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等行为是一个关键问题。为此,有必要完善质量监督考核制度,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科研质量评价机制,做到既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又严格执行考核标准,规定不认真开展科研工作办理出站手续的警戒底线,实现既倡导崇尚科学,崇尚创新,又克服浮躁心理,避免短期行为[4]。

5 完善博士后出站考核制度

关于博士后出站要求,不应只是单纯的要求一份出站报告或发几篇文章就可以出站,应该强调文章的质量及研究的后续性。另外,评定标准应灵活化,可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题设置不同的考核标准。比如,关于文章的考核,部分流动站出站要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论文,那么如果只是发表一篇SCI收录的论文,当然也应该可以;或者实验周期较长,没能及时发表文章,是否可以以其他形式代替,比如所做的学术报告、所参与的学术交流等,或组织专家对其课题进行评价,认为可以发出高水平文章者即可放行。博士后普遍在站期限为2年,除去做实验的时间,再加上发稿的周期,要求发表多篇文章会直接导致弄虚作假现象,或寻求低质量易发表杂志。对所做出站报告,可以建立专家组对其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对于有后续研究潜力的课题,可引导其与相关学科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避免因出站而导致研究中断。另外,应尊重实事求是的原则,允许博士后在站研究课题出阴性结果,这样才可以鼓励大胆创新,避免畏首畏脚而错失科研机遇[5]。

6 增加博士后出站就业率

尽管国家明确规定博士后在站期间享受流动站正式职工待遇,但是多数情况下因为其流动性大,2年后即将出站,所以大多不能被完全当作正式职工看待,而且出站即失业的困扰,再次择业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增加着博士后的精神负担。因此,可否建立一个机制,设定一个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就会有优先的就业机会,甚至国家可以硬性在高校、科研机构或一些企业预留一些职位,留给考察为优秀的博士后人员。这样既可以鼓励博士后积极向上,又可以免去博士后后顾之忧,同时,可加大博士后与地方企业的联系,加大产学研力度,使科研成果尽早转变成生产力[6]。

以上是对博士后事业建设的一点不成熟思考,希望能对完善博士后规章制度有所裨益,保证博士后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斯虹.我国博士后制度管理模式:问题与展望[J].高教探索, 2005, (4) :40-42.

[2]姚云.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发展与创新[J].教育园地, 2006, (11) :12-14.

[3]柳卸林, 邢新主, 陈颖.学术环境对博士后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 2009, 27 (1) :66-73.

[4]尹永纯.新时期博士后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应用研究, 2009, (2) :17-19.

[5]冯之越.对推进博士后制度创新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20) :31-32.

上一篇:城市建设中的色彩设计下一篇:大学生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