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2024-10-18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精选3篇)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篇1

叶绍翁是南宋中期“江湖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由于政治上的失意, 他选择了隐居山林和浪迹江湖。在当时他并没有多大的名气, 社会地位较为低下, 有人这样评论他的江湖诗:“尤其尘俗可厌”, 甚至还有人论其人为“人品不高, 影响不大”。但自从他的《游园不值》问世, 却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使他在文学史上永久地留下了芳名。尤其是“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此诗还被选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的课文中。诗人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 写了自己春日游园的所见和所感, 把春天的景象既写得十分形象, 又十分富有理趣, 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此诗虽然短小, 但却成了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他的这首诗为什么能够流芳千古、万民传诵?笔者认为主要是诗人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具匠心, 下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探析这首小诗的写作技巧。

一.主题空灵法

在文学创作中, 所谓空灵就是让作品的主题思想空虚灵活, 诗歌创作中也常常用到这种手法, 诗人有意识地把作品的主题思想虚化, 即化实为虚, 淡化它的地域特征、人物特征、时代特征, 使诗歌的主题思想隐蔽起来, 呈现出一种多元化、或多义性的写作方法。它的好处在于:其一, 一诗多解, 可以更好地增加诗歌的容量, 产生多义性, 突破单一性;其二, 使诗歌的表现手法含蓄蕴藉, 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从而产生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叶绍翁这首《游园不值》正是采用了主题空灵法。这首诗不像许多中国古典诗歌那样具有一定的写实性, 和主题思想的单一性, 而是采用虚笔。“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从内容来看是写的春日游园, 但诗人却没有交代具体的地点, 是朋友家的小园, 还是路过被此小园的景色所迷而乘兴来到这里。叙事的要素在这首小诗中都被作者淡化或者空灵化, 这就使得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产生了空灵多义。因此, 对这首诗的主题思想的理解和鉴赏产生多义性、多解性也就不足为怪了。如:刘永生先生主编的《千古名诗千家诗》说:“前两句写诗人高兴而来, 但叩门不开的惆怅心情, 后两句写诗人在失望中, 忽然看见浓浓春景, 情绪急转直上, 不觉一喜。诗文妙趣横生, 活泼感人。”他把这首诗解说为记游诗。张哲永先生编著的《千家诗评注》则认为:“这首名诗, 写得活泼生动, 自然流畅, 但又耐人咀嚼, 回味无穷。特别是末二句, 很富于哲理情趣, 表达了一个朴素而又深刻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美好景物, 是始终关禁不住的。”他把这首诗解读为歌颂美好景物、具有哲理情趣的写景诗。蔡干军先生编著的《诗艺引谈》则解读为:“诗的一二句扣题, 写游小园没有受到小园主人的接待。看来园主人是一位志行高洁的真正隐士, 隐者是从来不求声名远扬的, 但他的高尚品德, 却已经被人们广泛传播着。第三四句就是这种事例的形象比喻。”他把这首诗另解为一首赞美高人隐士的赞美诗。林方直、陈羽云先生编写的《唐宋诗词浅释》则解说为:“这首绝句的后两句特别好。它的客观意义在于, 任何人才、成就、美好的事物, 都是压制不住的, 它总要冲破重重阻拦显现出来。”他把这首诗解说为一首反封建独裁专制、反压迫的政治诗。刘树勋先生编著的《唐宋诗选讲》则认为:“古典诗词中有些名句, 往往给人以无穷的联想, 题外的暗示, 譬如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就是。也许是作者的寄托, 也许是作者的感触, 可以理解到:一切有生命的事物, 是不能禁锢的。即使想关住满园春色, 门也关了, 墙也围了, 不过徒费心机:一枝红杏还是冲破封锁, 给人们报告春天的消息, 透出勃勃的生机。”他把这首诗讲解为一首歌颂生命力的哲理诗。

以上的解读都是褒义, 但是后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却把这首诗进行了“再创作”, 用来形容女子别有所恋和对爱情的不专一。如廖辉英《红尘孽债》:“所有人全知道, 全知道她红杏出墙, 又企图抛妻弃子去私奔, 然后又被情夫遗弃......”。“红杏出墙”的词义转化成了贬义色彩的成语。

由此可见,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去实就虚, 主题之多义, 出现了空灵化的景象。这正是他这首诗之所以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千古名诗的原因之一。

二.绝处逢生法

绝处逢生法是中国古代写小说和戏曲中, 经常运用的一种传统艺术技巧。在西欧戏剧创作叫“陡转”法, 它是作家安排故事情节的结构方法, 就是作家叙述故事时, 情节的发展进入低谷, 面临“山穷水复疑无路”, 陷入了绝望的处境时, 突然峰回路转,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陡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从绝望中突然有了生还的希望。

叶绍翁这首《游园不值》就成功地运用了这种小说和戏曲的技法。“应怜屐齿印苍苔”, 叙述诗人来到小园, 并暗示这个小园的路上绝无人迹, 长满了青苔, 只印上了诗人一个人的屐齿。这说明小园主人很可能不在家, 也不曾有人来过。第二句叙述诗人不能进小园。“小扣柴扉”, 暗示小园的门已经紧闭, 主人不在, 园中没有一个人。“久不开”, 更加证实了小园空无一人, 作者来访却吃了闭门羹, 满怀希望, 乘兴而来, 却陷入绝望之中。当情节的发展跌入低谷, 面临“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绝境之际, 抬头之间, 事态出现了转机, 他忽然看见了“一枝红杏出墙来”, 主人无情, 但春光有情, 紧闭的大门也无法将它关闭。尤其是园中的一支红杏主动探出小园, 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到来。这使得失望之中的诗人不由的兴奋起来。诗歌的最后, 在情节急转直上, 从低谷飞向高峰, 使诗人从失望之中进入了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 构成了绝处逢生的喜剧终结。咫尺篇幅, 波澜曲折, 感情跌宕起伏, 高潮突出, 取得了让读者意外惊喜的艺术效果, 这也是叶绍翁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的原因之一。

三.景中写人法

景中写人法, 也叫“宾中写主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要分“宾、”“主”, 景物、事物都是“宾”, 人物才是“主”。叶绍翁这首《游园不值》, 是一首小型记游诗, 它记叙了诗人在一个和暖的春日, 或去访问一位隐居山林小园的朋友, 或在途中无意被主人小园美景所吸引来到小园, 但是没有遇上主人的故事。虽然是一首叙事诗, 但却以写景为主。在写景中, 描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诗人自己, 是诗中的明线人物。诗人对自己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用移步换景的方法, 直接出场叙述自己的所见、所为、所感。另一个人物是小园的主人, 他是诗中的暗线人物。诗人对他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让他呆在后台, 不让他直接出场, 却让他的景物:“苍苔”、“柴扉”、“满园春色”、“一枝红杏”、“墙”等, 作为陪衬的“宾”, 代替他出场。从“苍苔”二字, 我们可以看出, 这位小园主人是一位远离滚滚红尘、喧嚣闹市的山林隐士, 他所居住的小园, 不是当时官僚地主、名人富商修建的豪华别墅、楼台园林, 而是像刘禹锡《陋室铭》中所描写的“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的一个简陋的私家园林而已。它只供私人享受花木之美, 若不是主人的亲朋好友, 是不能私自闯入的。从“柴扉”二字, 我们可以推测到, 小园的主人绝不是什么当朝显贵, 只不过是一位清贫乐道的江湖寒士而已。从“满园春色”的意象中, 我们可以发觉小园的主人并不是一个意志消沉、悲观颓废的伤感文人, 而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积极乐观的高人。从“一枝红杏”的鲜花中, 我们可以看出, 小园的主人还是一位爱好种花、养花、赏花的花迷、花痴, 特别喜爱春花的雅士。

总之, 叶绍这首诗运用了景中见人的写作技巧, 让读者透过这些景物, 就知道这位小园的主人是一位懒于社交、性格内向、隐居山林、“门虽设而常关”, 无心功名富贵的高人;他又是一位爱好种花、养花的花迷、花痴、特别喜爱春花的雅士。叶绍翁这种景中写人、宾中见主的写作技巧, 既经济而又巧妙, 也是他这首小诗千载流芳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景中寓理法

宋诗与唐诗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景中寓理, 在叙事、写景、抒情的基础上, 寄寓哲理, 把事、景、情、理四个内容要素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而唐诗绝大数多数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这首小诗是一首七言绝句, 但它不同于一般的七绝诗, 一般的七绝诗主要以抒情为主, 而是这首诗却是以叙事为主。但它不是单纯的叙事, 而是通过写景来完成叙事, 并且做到了景中抒情, 景中含情。第三四两句又把写景升华到哲理的高度, 景中寓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 脱颖而出, 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可以说, 这首诗把叙事、写景、抒情、说理四种表现方法融合在一起, 把说理建立在叙事、写景、抒情的基础之上, 做到了事、景、情、理的统一。既有形象思维, 又有抽象思维。它既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又能促使读者深刻地思考, 还能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精神的鼓舞。这就是叶绍翁《游园不值》所产生千古魅力的重要原因。

摘要: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它的问世使得这位当时并没有名气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永久地留下了芳名。这首诗之所以能千古流传,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诗人独具匠心的写作手法。本文主要从主题空灵法、绝处逢生法、景中写人法和景中寓理法对这首诗的写作技巧进行探析。

关键词:叶绍翁,《游园不值》,主题空灵,绝处逢生,景中写人,景中寓理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篇2

马坳中小 李翠红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读懂诗句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培养学生想象,实践创新等能力。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1、从“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欣欣向荣之美。

2、在对比中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用此的考究和魅力。体会“一”“满”“关”“出”的妙用。教学准备:

《游园不值》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以旧引新

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诗歌的起源比文字还早。千百年来,形成了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诗文化,诗给人以灵性,给人以美感,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中许多诗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力作。有谁来背诵一下赞美春天的古诗?

2、就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拜读南宋著名的诗人叶绍翁富有灵性的代表作《游园不值》吧!(板书齐读题目:游园不值)

(二)教师范读、激发兴趣、纠正读音

1、叶绍翁在杭州西湖一带长期隐居,雨过天晴之时,他去拜访友人,可是却不遇,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什么呢?(投影朗读,引入情景)2,教师范读

3、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三)进入诗境、悟出诗情

(四)反复吟诵,谈出感受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吧!看看作者游园看到了那些事物?(学生汇报:苍苔,红杏、柴扉)

2、结合你生活中对这些事物的理解汇报。

(教师适时引导:苍苔---一种绿色的植物,空气潮湿的时候,春雨过后就会贴地皮长出来,沿着街门的小路不断的生长,苍就是绿,苔就是沿街而上的。)

苍苔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学生说出给人一种春天的欣欣向荣之感,我们就会情不自禁的发出由衷的赞美:春天真美呀!(请你带着这中感受读一读。)

3、一种普通的植物,让我们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句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的特别情感呢?(引导学生说出“怜”“印”。说体会,再读。)

4、用以上的方法汇报:“红杏”“柴扉”

师:杏花二月就开,这让我想起孔子当年在四棵杏树下给学生讲学,每到二月,学生要进京赶考。抬头看那红红的杏花,就是给他们的希望啊!。叶绍翁也禁不住赞叹这枝杏花:齐读一枝红杏出墙来。

5、“柴扉”重点理解“小扣”之意,(教师引导动作,学生学着用手轻轻敲)

6、我们只是发现了如此普通的景物,如此而已的园,却给你怎样的感觉。你是从哪个句子感受到的。(春色满园关不住),引导学生从“满”字体会园内的景色。

7、你就是那一枝红杏,你回头望望园子里,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汇报,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的空间。)(百花争艳、花团锦簇、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百花盛开、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万紫千红„„)

8、同学们,这些自然的小生物啊,这苍苔将我们的眼睛染绿了,这红杏将我们的心肺滋润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啊!我们还有必要进到园子里吗?游园访友没能进园,隔墙观花,神游园中,作者心愿意酬。这么美就让我们美美的读一读吧!配乐齐读。

六、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领略了名家的力作,在品词析句中我们感受了语言的魅力,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真的好像是一名伟大的鉴赏家,喜欢古诗吗? 让我们拜读一首古诗和朱自清的优秀散文《春》。

一、布置作业:

1、熟读古诗

2、把想象中的春天美景,把它画下来下来。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游园→未遇主人(扫兴)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篇3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具体的字词和诗句的理解。

3.依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体悟古诗的意蕴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依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体悟古诗的意蕴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语导入,激发情感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词,(小黑板出示词语)

春暖花开春光烂漫万紫千红桃红柳绿姹紫嫣红鸟语花香

2.从这六个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3.春天在同学们心中应该是怎样的?

过渡: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都用诗文来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

设计意图:以成语导入,既帮助学生积累了词语,又为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古诗

1解读诗题

A生齐读课题

B“值”什么意思?游园不值呢?

C谁去花园游玩没有遇到主人呢?引出作者叶绍翁简介

2自渎全诗

A诗人这次未遇主人的游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好好读一读,注意读准生字读音。

B生自渎

C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以疑问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三突破重点,读懂全诗

1探寻“不值”的原因

A哪一句话告诉我们作者没有遇到主人呢?

B出示“小扣柴扉久不开”

“柴扉”:柴门用草和木头编成的门,(结合插图理解。)

“小扣”:轻轻敲,作者很有礼貌。

C诗人如此“小扣柴扉”而柴扉却“久不开”,这是什么原因呢?

D交流预设

主人不在家

因为轻轻敲打,所以主人没听见

主人在睡觉

主人在院子里欣赏春色,被园子里的花草树木陶醉了,所以没有听到敲门声

过渡: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那么诗人心目中是如何想的呢?引导学生用诗句回答。

E出示“应怜屐齿印苍苔”

苍苔:绿色的苔藓(结合图理解)

屐齿:木头做的鞋子下面的横条。(结合图理解)

怜:是可怜的意思吗?

应:大概可能

F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

G看来同学们都理解了这句诗,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小扣柴扉久不开”了吗?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一二两句的意思吗?

F诗人专程来朋友家欣赏美景,却没有遇到这就是引说(游园不值)这时诗人的心情如何?(结合回答相机板书:失落)

2欣赏红杏,感受春意

A诗人失落的心情并没有持续太久,突然间他抬起头发现了(引说:一枝红杏出墙来)

B发挥想象动笔写一写满园春色.

C交流

D看到这满园的春色作者的心情怎样?

E指导朗读(相机板书:兴奋)

设计意图:采用由果溯因的方法,让学生发挥想象,为什么“小扣柴扉久不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拓展升华,体验诗人情感

1集体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上一篇:信息、思维、WEB下一篇:学科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