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退役运动员(共7篇)
游泳退役运动员 篇1
1 我国退役运动员择业的现状
第28、29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在金牌榜上分列第二和第一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员特殊群体。他们由于文化素质薄弱、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就业专业能力单一,许多优秀的退役运动员在融入社会和再就业上出现困难。但绝大多数运动员依然要为退役后的出路费尽思量。2012年韩国媒体曾指出:以“必须要战胜美国”为目标的中国体育,如无法获得金牌,退役后远离聚光灯,生活将变的非常悲惨,24万名国家退役运动员中有相当部分深陷疾病、失业的泥沼,如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1993年退役后很快在经济上陷入困境,最后不得不在一家大众浴池靠搓澡为生,每月收入不足500元;黄成义,曾与姚明同在一个篮球训练营,这些例子足以说明大部分运动员退役后的生活是不如人意的。
1.1 我国对退役运动员的安置政策
建国以来,虽然我们的竞技体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运动员退役后由国家包分配,而上世纪八十年代推行市场经济后,基本都是推荐就业,留队当教练的不足1%。如果推荐不成,绝大多数运动员都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为此我国的体育和教育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现阶段我国对退役运动员安置的政策,大多采取三种模式:[1]买断工龄,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让运动员自主择业。[2]进行退役运动员技能培训,推荐运动员到相关单位学习技能。(3)推荐运动员进入大学上学。
1.2 湖南省对退役运动员的安置政策
湖南省体育局对退役运动员安置政策的在国家的规定范围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05年《湖南省退役运动员安置暂行办法》规定一次性经济补偿的基础上,根据湖南省人事,财政情况增加了社会保障补偿费,增加了社会保障补偿费,运龄补偿费,运动成绩奖励费,并对每种费用的标准和适用范围作出了具体规定。规定凡有高中毕业文凭或同等文化程度,获得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全国体育比赛前三名或亚洲比赛前六名,世界比赛前八名,由本人申请,经体育局同意向高等院校推荐,可以免试进入高等院校学习。
2 湖南省游泳专业退役运动员的择业现状调查
从表中可以清晰看出湖南省游泳退役运动员的情况,下面就具体情况展开分析。
2.1 湖南省游泳退役运动员体制安排人数的调查
湖南省游泳退役运动员体制安排的2人,全部留任至湖南省游泳跳水运动管理中心,担任游泳专业队助理教练职务。
2.2 湖南省游泳退役运动员高校就读人数的调查
在湖南省游泳退役运动员中,共有15人选择结束运动生涯后去高校学习,学习人数占到了总退役人数的71.5%。这说明相当大一部分的运动员都意识到自己由于长时间封闭式的专业训练而导致知识水平的缺乏,如果不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将会阻碍自身未来的发展。在这15人中,6人被保送进大学,所占进入高校学习人数的40%;9人考入大学,所占进入高校学习人数的60%。
2.3 湖南省游泳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人数的调查
由于运动员具有自身的一技之长,一部分运动员在退役之后,会选择运用自己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直接进入到社会。很多退役运动员认为自身可以利用自己所具备的优势,直接在社会当中立足。在湖南省游泳退役运动员中,2人退役后直接进入俱乐部,担任游泳私人教练;1人进入体育销售行业;1人担任学校体育教师。
3 建立游泳退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险是运动员权益、解除退役运动员后顾之忧的基本手段。必须在保证养老、事业、医疗等保险应保尽保的前提下,从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整体状况出发,紧密结合运动员的自身特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保险制度,制订符合游泳项目实际需要的保障标准。
3.1 推行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
改变只关心运动成绩单向发展观,重视文武双向发展,对于运动员文化知识的学习应制定政策。在除训练之外的空余时间合理安排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保证基础教育,同时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充分运用与动员职业相关的特点,教授专业方面的知识,使运动员不但充当学习者的角色,也为日后成为教授者的角色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放宽对运动员入学的要求,拓宽游泳退役运动学习渠道。
3.2 有针对性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我国退役运动员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建立是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问题的必要手段之一,是造就新型复合型运动人才、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体育的重要举措。要了解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因材施教进行二次择业规划。
4 结论与建议
造成湖南省游泳退役运动员择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说,项目的社会化程度较低,相对于社会程度较高的运动项目而言水上项目的运动员综合素质不高,自主择业退役运动员自身条件欠缺,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服务明显不足。从主观方面来说,退役运动员无法正确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不能明确自己的目标以及自身努力程度不够。运动员在训时,要注重自己的多方面发展,在提高成绩的同时也要适当进行文化学习。
摘要:随着我国优秀运动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运动员队伍调整快、退役安置难、积压多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湖南省作为体育强省,具有明显的优势,涌现不少奥运会、世锦赛冠军,但每年仍有不少运动员选择退役,湖南省游泳运动员退役后如何发展,与之退役是否有相应的安置政策,运动员退役后的择业状况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一一探索。
关键词:游泳退役运动员,择业,现状
参考文献
[1]陈平,郑红军.对我国水上项目退役运动员职业技能培训自身愿意的研究曲[N].阜师范大学学报,2010(1):21-24.
[2]李琳瑞,刘铮.退役运动员安置政策的演进研究[N].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2):22-24.
我国运动员退役安置研究 篇2
从2002年起,退役运动员市场化安置政策的完善标志着退役运动员安置政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中典型性事件是确立了退役运动员的经济补偿制度和就业培训制度,鼓励运动员退役后自主择业。目前,国家对运动员的退役安置大多是综合其在役年限、运动成绩和本人退役前的工资待遇等因素给予一次性退役补偿费,并鼓励运动员自主择业。而在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考核指标是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例如在2007年颁布实施的《运动员聘用暂行办法》中就明确规定:“取得优异成绩的退役运动员应聘各类体育事业单位的体育工作岗位,可直接考核、免试录用。”但是,我国庞大的竞技体育队伍中取得顶级优异成绩的运动员毕竟只占极小比例,大多数运动员还是无法得到制度内的政策照顾。
现如今,我国运动员退役安置大致有三种渠道:一是政府按计划安置再就业;二是让运动员自己选择,自谋出路;三是进入大学继续学习。退役运动员可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再就业方式,这与以前单一的计划安置再就业相比,退役运动员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出路。
二、目前运动员就业安置现状
当一个运动员职业生涯结束的时候,都要面临新的就业选择。有数据统计,每年我国各省市“待业”运动员占到训练人数的20%~30%,这高比例的待业人数会阻碍我国体育运动的持续性发展。所以,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工作成为了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又有一大批退役运动员等待再就业,对于安置状况的不理想,一方面会使现役运动员有后顾之忧,无法全身心的投入训练;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家长认为运动员这一职业未来的出路渺茫,从而选择放弃竞技体育从小的培养,这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巨大损失。
1、政策性安置
政策性安置仍是现在退役运动员实现再就业的主要途径。当前政策性安置由以前的行政命令安排转变为由政府推荐安排,政府在安置工作中依然起主要作用。运动员的就业情况和政府制定的安置政策有密切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对退役运动员的就业指导作用,更好地服务于退役运动员,继续执行省、市两级政策性安置工作网络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由政府政策性推荐安置退役运动员在日后一段时期内仍占有较大比重。
2、自谋职业
自谋职业,又称“自主择业”,就是退役运动员不经政策性安置而自行就业。自谋职业有两种方式,一是运动员通过双向选择,自己落实工作单位;二是运动员自运动队辞职,然后或出国深造或自己创业等。自谋职业这一途径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而产生并得到发展的。其根本性质已从运动员自发的自谋职业向政府有意识的一次性付给退役安置费进行转变。
3、继续教育
由于运动员从小从事运动训练、集训或比赛,从而导致文化学习的缺失,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是支离破碎的、不成系统的。退役运动员继续进行教育学习,不但可以提高运动员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其步入社会、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运动员大学毕业后,按大学毕业生分配就业,也可以缓解现在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压力。优秀运动队的运动员退役后通过组织推荐、免试、自考进入各类大学接受正规全日制教育是大多数运动员退役后的首选渠道。
三、运动员在就业安置中出现的问题
运动员在就业安置中出现的问题有如下四点:首先,训练体制方面的原因,多年来成绩至上的观念导致运动员文化水平的严重缺失,虽然“体教结合”已经实施近20年,但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彻底解决;其次,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再次,运动员自身方面的因素;最后,缺少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
1、政策安置渠道不畅,自主择业难度较大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各级运动队中有编制的运动员,退役时都可以由政府通过行政干预手段得到妥善安置。现在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深刻地变化。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已经不会直接干预市场运行,社会人才资源配置慢慢已过度向市场化,在企业用人制度方面,政府指令已不再具有硬性的约束力。在过去,国有企业曾经是退役运动员安置的主方向,但在深化改革的今天,许多国企已无力安置大量的退役运动员。随着社会劳动的复杂化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许多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多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运动员文化素质的相对低下与用人单位的高需求之间存在的反差越来越大。
在自主择业的问题上体育局2003年颁布了《自主择业退役运动员经济补偿办法》,全国各地根据运动员的运动年龄、运动成绩和退役前津贴等因素,进行一次性经济补偿。尽管自主择业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但对于大量专业运动员来说,个人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是自己择业的关键因素,无论是自己创办个人企业或是到其它公司打工,在市场经济中均处于劣势。
2、文化基础差求学困难,市场择业竞争处于劣势
当前我国运动队普遍存在“重训练,轻教育”的现象,由于运动队和运动员自身忽视文化学习,致使运动员正常的文化教育都难以得到保证。各地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每周只有2个半天或3个半天时间,即便这样,教练员还要占用或加大文化学习期间的训练量,使运动员在2~3个半天内无法用心投入学习。运动员综合素质偏低和社会对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直接导致运动员安置工作的困难。另一方面,即便是有小部分运动员进入高校学习,在从小习惯和观念的影响下,基本也没有提高实在的水平,毕业后唯一不同的只是手中多了一纸学历,并没有学到真正的东西。
3、保障政策不足,各种保险制度有待于健全
由于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和救助机制还不健全,运动员应有的体育保险制度和管理体系也不完善,并且暂时还没有建立相应的法律条文加以维护。同时退役安置的渠道和方向存在很多不定因素,运动员在职业生涯中没有做好职业技能教育,使运动员退役时除专业技能以外,没有其他一技之长,适应不了社会的节奏。
4、成绩优秀的运动员安置较为顺畅,成绩一般的运动员安置较为困难
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对于获得奥运会、全运会金牌、奖牌的运动员往往会得到充分重视,这些运动员不仅能得到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奖励,而且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公众形象,政府和有关部门会对这样的运动员高度重视,所以,这些优秀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安置问题通常容易解决,且安置方向较好。但取得优秀成绩的运动员毕竟还是少数,还有大多运动员由于运动成绩没有多大潜力或个人原因,没有取得过优异的成绩就选择了退役。这些运动员从小常年参加训练比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无其它技术专长,又没有出成绩,其安置状况相对令人担忧。
四、对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的几点建议
1、坚持政策性安置
政策性安置尽管在现阶段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但政策性安置还是大多运动员退役就业安置的主渠道,视现阶段的情况而言还是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货币安置必须辅之相应的政策法规。关键要使现有政策不断调整、完善,与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并加强与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协调、沟通。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创办有关扶助运动员再就业安置的专门机构,协助运动员做好退役安置工作。
2、加快体教结合进程
体教结合的中心思想是“运动员身份学生化”,其模式使运动员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教学资源,学习文化知识。解决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问题的根源在基础教育阶段,只要运动员具备了较好的文化素质便可在退役后就能很快地适应社会,对于其他技能的掌握也能得心应手。在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的道路上,育人是应该放在首位的,不能因为过于追求体育成绩而放弃对运动员文化素质的教育,所以竞技体育应加快转向体育和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凭借高校优势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运动员,这同样也是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希望,甚至会是解决退役运动员安置困难的长效办法。
3、拓宽体育保险业,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关系到全社会成员切身利益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运动员在社会中属于特殊群体,再就业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我国奥运争光战略的实施和运动队伍的稳定。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社会保障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运动员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改革目标。因此,建立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当前体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不仅可以促进体育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以及优化配置,还能保障运动员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了运动员的训练、比赛的积极性,同时,这也是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体育社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新时期,必须应结合运动员自身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等相关保险制度,消除运动员的后顾之忧,保证了我国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和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体育保险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体育方面的保险主要体现在对人身安全及身体损伤等方面,现在运动员的退役就业保险还没有列入运动员保险之中,这不符合新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伦敦奥运会后,我国又会面临一次运动员退役的高峰,仅靠政府行政手段安置明显是不行的,体育保险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我国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保险公司增加体育保险业的种类,建立运动员就业保险险种,加大对体育保险业的立法,使运动员退役后能获得相应的保障。
4、修订退役运动员上大学标准,鼓励退役运动员继续接受教育
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难最重要的原因是文化素质较低,专业技能单一。只有继续接受教育,才能全面提高自己、提升就业能力。运动员大学毕业后,按大学毕业生渠道就业,也缓解了退役运动员安置的压力。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省市体育局虽已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退役运动员继续深造的政策。但是,却存在着过分强调运动成绩、忽视文化基础的弊端,也相应地减少了运动员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应改革现有政策,为运动员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鼓励他们参加高考或走成人自学的道路,并在录取时降低标准。首先,运动员上大学的标准可以适当放宽。除了考虑运动员成绩之外,也可考虑以运动员技术等级水平作为上大学的条件。实行宽进严出,入学标准适当放宽,但毕业的标准应严格,以确保运动员大学生的质量。其次,运动员上大学的时间应保持一定的弹性,不一定要求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而可以把这一时间标准适当放宽,使运动员在高校学习过程中仍然能够保持或提高其运动技术水平,延长运动生命,做到学习与训练两不误。再次,运动员上大学应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运动员在训期间的工资标准比较低,不足以支持其在校期间的各种费用,运动队在此方面要给予一定资助。有的运动队是按在队期间的工资标准补助,直到运动员毕业为止。
5、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提倡自谋职业
退役运动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要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加大推进职业技能培训,以促进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内容针对退役运动员特点,开设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培训、运动创伤防治、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知识,加大定向专业实践课程的内容。在培训中重点强化技能的培训,并结合企业的用工特点,让运动员切实掌握一技之长,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能实现再就业,从而减轻退役运动员就业压力。
运动员退役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及社会影响力,可以在自己较熟悉的商业领域自主创业:经营体育器材、承包体育场馆、开办运动技能培训机构等。对于创业首先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作为退役运动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取这笔资金:在役期间的奖金、工资,退役时得到的经济补偿,家庭给予的资金支持。为鼓励退役运动员自主创业,国家在政策上要给予扶植、在税收上给以优惠。
摘要:纵观各类文献资料,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安置情况较之以前确实有很大改善。很多优秀运动员都得到了较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尤其是这两年,有关政府部门做了许多工作,专门针对我国体育训练体制的特点,颁布了一系列扶持运动员退役安置的政策法规。但由于资源的有限,政策的倾斜范围大都局限在运动成绩特别优异的运动员和部分运动项目内。还有相当一部分运动员,曾经训练刻苦,为国争光,取得过很好的比赛成绩,退役后却没有得到妥善的安置。所以本文细致分析了运动员退役安置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逐一阐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我国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文献综述 篇3
在中国知网上,以“退役运动员安置”为主题进行搜索,限制条件为核心期刊篇,搜索到相关文献16篇。在学位论文库检索,查阅到10篇文献。通过CNKI学术搜索趋势,学者们对退役运动员学术关注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对退役运动员的安置的关注度也在2011和2012年创历史新高。(见图1、图2)
2 对有关退役运动员安置论文研究内容的分析
通过阅读分析文献资料得知,对退役运动员安置的研究包括对就业安置方式的研究和就业制度的变迁,并且对于各省的现状以及对策的研究较多。这些省多集中在东部地区。
3 我国退役运动员安置文献的研究方法分析
我国退役运动员安昌文献的研究方法分析(见表1)。
4 对于退役运动员安置困难原因的研究分析
有关运动员安 置困难原因,于文谦[1]认为市场经济体 制下行政命令 方式行不 通 , 加之存在 退役时间 与毕业时 间不同步 的问题 ,从而影响 分配。竞技 运动中由 于不断向 人体的极 限挑战,对运动员的身心造 成了很大的压 力,对运动员的身 体造成损伤,甚至有可能 使其丧失 基本生活 能力。卢志 成 [2]认为职业 技能与文化 水平的缺 失是重要 原因。郝志 伟 [3]认为我国 现阶段处 于经济体制 转型时期 ,整体就业 形势严峻 , 国家的政 策性安置 变得困难,退役运动 员的文化 素质偏低 是主要原 因。练更生 [4]则认为退役运动员的不具备较强的 社会竞争力,张凤霞[5]认同运动员的素质不高 ,董国勇 [6]认同运动 员的综合 素质低,周庆生 [7]认同运动员 的文化素 质和社会 化程度不 适应现在 社会的需 求殷勤[8]认为运动员个人 素质,运动员自主学 习能力不强,自身不努力等就 业压力逐年增 加以及社会 意识的偏 见是运动员 安置问题 困难的原因。
大部分学 者认为运 动员的文 化素质不 高是运动 员就业安 置困难的根 源 , 另外一方 面是我国 的国家体 制造成的 。加上有些运 动员从业 技能差、期 望值偏高 , 因而形成 了结构性 的就业困难 。
5 对于退役运动就业困难对策研究分析
杨涛[10]提出鼓励退役运动员上大学、建立政策性与补偿性相结合的安置体系、鼓励运动员自主择业等。陈祥林[11]提出鼓励优秀运动员进入大学接受教育,加快体教结合的步伐,推进职业技能的培训,大力提倡自谋职业。于文谦[1]提出在退役这一环节上,抓好运动员的继续教育问题,积极促进竞技与高等院校、竞技与职业技术型学校的有机联合,弱化政府职能,加强政策化、法规化的宏观控制,制定并实施运动员“货币化”退役政策。
学训结合,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提高其综合能力,拓宽就业渠道,科学选材,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改善竞技体育制度。
6 建议
6 . 1 合理构建我国运动员的培养体制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得知造成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的保障机制不完善和学习训练矛盾。必须培养运动员的就业意识、提高运动员的自身文化水平,使得学习与训练能相辅相成。另外,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运动员退役后的一系列政策,为保障运动员再就业提供更加丰富的就业信息资源。
6.2 注重成材率
科学的选材对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基数大,减少退役运动员安置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的选材可以减少国家在成绩一般运动员身上的投入经费,使资金更多的投入到运动员退役的安置中。因此应该注重运动训练的效率和成才率,控制运动队伍的规模。
6 . 3 处理好学训矛盾是关键
训练和教学必须要两手抓,这样才能够增加运动员的就业率。切切实实的让运动员回归到校园,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另外,要进一步加强退役优秀运动员职业技能培训,增强自主择业退役优秀运动员的就业能力。注重运动员职业生涯的培养,包括就业竞争力和就业意识的培养。这样才能治标治本。竞技体育激烈的时代,更多的运动员接受的是专门化的训练,因此运动员很少有机会接受教育,因此,运动员的专项训练与文化知识教育之间的矛盾就凸现出来。而且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6 . 4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第一,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滞后与我国的体制和基本国情有很大关系,社会保障是通过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的,把运动员的基本的保障和利益落实即可。第二,各级政府体育部门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自主择业退役优秀运动员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明确职责,开展工作。增强退役运动员的就业竞争力,拓宽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渠道,做好运动员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第三,培养社区体育辅导员。
摘要:退役运动员就业率逐年下降,如何安置退役运动员始其在社会中立足是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总结有关文献优缺点,为构建退役运动员的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学的热点话题,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滞后,造成就业率逐年下降,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已经举步维艰。检索中国知网上有关退役运动员安置方面论文,并从论文的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从我国现实的国情出发,后教育是提高运动员安置的重要环节。
运动员退役就业安置的对策研究 篇4
1 加大对在役运动员传授基本知识技能和教导社会行为规范的力度
新生儿没有生存能力,需要成人的照顾,从婴儿开始,就要对其进行生活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教育,给他今后生活下去的各种技术、技能。随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它需要到学校里接受系统的教育和科学技术,以适应就业需要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文化知识的积累以及社会阅历的丰富,它的社会化程度就越高,不容易被社会淘汰。我国的运动员长期在封闭的环境中训练,而且基本上都坚持大运动量的训练,很难接受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和适应社会的技能教育,他们的社会化程度当然不会很高,即便是通过正常的渠道得到就业安置也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另外,众所周知,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有力工具,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社会规范,用社会规范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适应在社会环境中生存。然而,运动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身心都集中在竞赛成绩的提高上,很难得到社会规范的教导。通过对甘肃省退役的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调查发现,有75%的运动员认为由于在役时没有学到系统的文化知识以及适应社会的基本技能,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感到非常吃力,时常要通过一些技能培训来适应社会。由此我们发现,对在役的运动员加强基本知识的技能传授是非常重要的。
2 尊重在役运动员的受教育权利
第五届全国城运会期间,新华社曾组织了一次“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调查”和“少年体校现状调查”。调查显示:体校学生的文化学习基本被荒废,很多青少年运动员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甚至有的世界冠军不会汉语拼音。这样的运动员退役之后,在无法发挥体育特长的情况下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其结果可想而知。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业余体校、地方队和国家队的“三级体制”。这种体制相对封闭独立,具有专业化程度高、力量集中的优势,曾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是,专业运动员训练同普通教育分离,高强度的训练模式根本不能给运动员足够的时间进行文化课的学习。
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构成好比是一个金字塔,塔尖上的人尽享荣誉,而这几块金牌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绝大部分塔基青少年的文化学习为代价的。这不但影响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而且造成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困难。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没有人有权利剥夺。其实,“体教结合”的概念已经提出了近20年,但是却一直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某些部门急功近利的想法,不仅损害了运动员的基本权益,更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在我国现阶段,把所有运动员都送进大学课堂获得和同龄人一样的教育机会是不现实的,可行的办法是在尽可能地加强运动员的文化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因人而宜的再就业培训,使运动员在退役后都有一技之长,能够在社会上参与竞争,实现自己的“第二次人生”。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在于加强运动员的特殊教育,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把运动员的最终发展与幸福的获得作为竞技体育的最终发展目标。
3 坚持体育院校与运动队相结合的训练体制
高校与运动队相结合的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高校与运动员就业相结合的安置的中心思想就是“运动员身份学生化”。在高校与运动员结合的好的模式在其他省市有成功的典范,如:吉林省走出的一套根据自己的省情的“吉林模式”,具体的说,就是走体校、中专、体院的道路,省里的一线队只能从这些高校挑人,而不是从业余体校挑人,这样的好处是初步地保证了运动员的素质。也就是说这样做直接的优势就是进入一线的队员基本上是体院的学生,学院方面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的需要对运动员的学习进行最大限度的弹性学分设置。运动员可以通过6-8年读完大学课程,也可以在有限的几年内读完大学。这样,较高水平的运动员在退役时和其他高校的学生同样拥有较高的文化与学历,对以后他们的就业有很大的益处。运动员的就业问题不会仅仅局限于其运动员的身份,他还具有高校毕业生的身份。因此在就业方面就会有相对宽广的道路可选择。一方面是运动员退役后根据国家政策的优惠条件对运动员进行安置,因为对高学历运动员的安置政策相对比学历水平不高的运动员的就业政策优惠很多,安置就业的空间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于管理部门就业安置工作的实施也相对轻松一些。另一方面运动员可以以高校毕业生的身份参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退役运动员作为一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的好处就是他们可以依照我国颁布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纲要》的文件精神,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运动员通过在高校学习后,他们对社会有了更加成熟、理性的认识,经过高等教育的学习可以使他们的一些实践很好地与理论相结合,而我国的用人市场比较喜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人才,他们便可以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这样一来,运动员的就业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并增加了退役运动员的就业解决途径,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效率也相应提高,我国运动员“出”和“入”的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有利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在对甘肃省武术套路退役运动员的调查中显示,他们一致认为,走高校与运动队相结合的训练体制是比较科学的,而且还可以保证甘肃省武术套路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在高校推广武术运动,使更多的人喜欢武术,武术可以在高校发扬光大。
4 依据项目特色,开拓多种就业渠道
随着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我国的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正实现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提高.人们对身体的质量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但是目前部分人们对锻炼身体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只要是活动就可以了,从而导致了伤病。还有一部分人群是不知该如何锻炼。因此,社会指导员就是必须的指导人员。
我国的社会指导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据调查,目前平均2万人拥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7000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员才拥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缺口很大,这就为我们退役运动员提供了机会。武术项目不仅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武术套路运动员经过多年的专业训练,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及运动技能,应发挥其优势,指导群众学习武术,锻炼身体,把自己所掌握的运动技能、专业知识讲解给广大群众,既推动了全民健身的发展,又为退役就业开辟一片新的天地。但是退役运动员面临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讲解传授锻炼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体育部门进行培训,加以指导。所以,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武术套路退役运动员的出路之一,也是广大的现役运动员所考虑的出路之一。另外,从事影视行业也是武术套路退役运动员可选择的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从现在的影视圈中找到一些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身影,如李连杰、赵文卓、吴京等运动员,就是退役后进入影视圈的成功转型。武术套路运动员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这种项目优势。其次,是通过与国际文化体育的交流,使越来越多国外的体育社团、体育组织以及个人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武术。这一点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运作,使我们的武术套路运动员走出国门,作为文化体育交流的使者,在弘扬中国武术的同时,也为运动员的就业缓解压力。
参考文献
[1]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
[2]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12).
[3]欧阳康.人文社会科学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9).
[4]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
[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
[6]苏智良.当代人类社会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游泳退役运动员 篇5
1 结果与分析
在就业压力逐年加大的今天,如何使退役运动员更好地适应社会,在社会中立足成为体育局和社会保障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总结相关文献找出文章的优缺点,为构建退役运动员的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1 我国退役运动员的文献研究现状分析
在中国知网上,以“退役运动员”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限制条件为核心期刊篇。搜索到相关文献28篇,在硕博论文库检索,查阅到硕士论文9篇,博士论文1篇。本文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果:
备注:()内为硕士论文
1.2 对有关退役运动员论文研究内容的分析
通过阅读分析文献资料得知,对退役运动员的研究包括国家队和部分省市级退役运动员,由于我国的竞技体育强省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所以对东部地区的退役运动员的研究较多,且研究的层次较广,涉及从健将到国家二级运动员,对于奥运冠军和优秀运动员(在亚运会、全运会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的关注度较高,对于未取得突出成绩的退役运动员研究较少。从项目类型来看涉及射击、体操、举重等项目,对于单一项目退役运动员的就业现状分析较少。
通过以上的分析发现,文献的研究范围较广,涉及层面较多,但对与单个项目的研究较少,对于男女运动员的分类研究未涉及到,通过相关调查得知男女就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应加强此方向的研究。
1.3 我国退役运动员文献的研究方法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统计,文献中多数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等。所用的科研方法相对单一,因此导致文章研究的出发点和角度相对狭小,文献研究的理论层次较窄,难以形成有效的理论框架,对于退役运动员的保障体系的建立贡献率不高。因此对于此类文献应该从研究方法上加以推敲:
1.4 我国退役运动员文献的研究内容分析
1.4.1 对于退役运动员就业困难原因的研究分析
卢志成指出职业技能与文化的缺失是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的根本原因[1],郝志伟通过研究得知退役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偏低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是导致现阶段我国运动员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2]。练更生主要从社会角度和学训矛盾角度阐述了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的原因,文章指出退役运动员的不具备较强的社会竞争力与学生和下岗职工等竞争对手相比存在明显的技能劣势。学训矛盾是导致运动员的文化课缺失的主要原因[3]。张凤霞对山西省的退役运动员就业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领导重视程度不足,经济发展滞后,社会就业环境空间小、群众对竞技体育的认识不足,运动员的素质不高是导致运动员就业困难的普遍因素[4]。董国勇(2009)对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就业研究指出:退役运动员的基数大、伤病,运动成绩及运动项目不同,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国家的体制政策导致了运动员的安置[5]。周庆生(2005)指出传统的“分配”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人才市场的运作,而现行的安置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就业的渠道不畅通,此外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和社会化程度不适应现在社会的需求,学训矛盾突出,地区经济的不平衡,是导致运动员安置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6]。殷勤(2005)从三个方面对运动员的就业进行了分析:社会环境的外部因素,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训练体制内部缺陷,学训矛盾问题十分突出;运动员个人素质,运动员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自身不努力等[7]。
通过以上文献得知导致我国的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困难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和学训矛盾,对于就业困难的文献研究较多,相关的制约因素分析较深,涉及的理论层次较深刻。对导致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困难因素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为以后的对策研究提供了切实有效的理论依据。
1.4.2 对于退役运动员就业困难对策研究分析
于文谦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1)积极与高校合作加强运动员的技能学习(2)弱化政府职能,加强政策法规的宏观调控(3)实行“货币化”的退役政策[8]。马耀琪指出从控制运动员的规模入手,积极提升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明确就业目标,更新就业观念[9]。朱培榜(2009)通过对我国的优秀运动员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了我国国家运动员的转型对策,通过完善相关的体育法规来明确运动员、教练员、国家和家长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整合和优化各种教育资源进行运动员的育人机制的培养,解决训练和教学的矛盾[10]。李宝禄等从运动员的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专项技能高,体能和心理素质好是运动员的优势,文化素质较差是劣势。从取长补短的角度出发设计了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并进行了设计实作,效果明显[11]。
文献主要从社会保障和和退役培训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论述较为深刻,一方面从运动员的培养过程提供对策,另一方面是从运动员退役后提供对策。两方面的前提是运动员具有基本的文化基础。
2 结论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总结出导致我国体育运动员安置困难的最主要因素是体教结合处理不当。如何更好地实现体教结合是解决我国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的根本所在。
3 建议
3.1 合理构建我国运动员的培养体制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得知造成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的保障机制不完善和学习训练矛盾。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运动训练体制成为目前的主要问题,为避免中国体育走更多的弯路,给更多的运动员带来就业困难和压力,应该加强运动员培养体制的研究。
3.2 科学选材是基础
选材作为竞技体育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更好地科学选材,从根本上上解决退役运动员的级数大问题,对减少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科学选材一方面可以节约国家的财政投资,从而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运动员的社会保险等方面。
3.3 处理好学训矛盾是关键
文献中普遍认为学训矛盾是制约退役运动员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现代社会是知识、信息、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项基本的生存技能已经是不容置疑的事情了,因此为了运动员的退役着想,必要的文化学习是十分必要,是其认识一门必要的必修课因此教练员不仅抓训练更要抓教学,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实现我国的体教结合,让体育回归校园,让运动员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3.4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滞后与我国的体制和基本国情有很大关系,文献中指出通过政府的相关文件,对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已经进行了适当的倾斜,因此不要过分追求政策的倾斜,把运动员基本的保险和权力切实落实即可。社会保障的建立是通过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1]卢志成,郭惠平.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困境及对其加强职业教育应对策略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3(22):23-24.
[2]郝志伟.影响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成因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25):66-68.
[3]练更生,阴志慧.我国职业教育前景与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2(33):113-115.
[4]张凤霞山西省优秀运动员社会保障就业现状的初步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6):23-25.
[5]董国永.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12(4);88-89.
[6]周庆生.从无情退役到有情安置:对退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1):1.
[7]殷勤.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22):614-616.
[8]于文谦,李强,牛静,刘科.转型时期竞技运动员的退役与继续教育问题——以辽宁省为例调查分析与研究[J].体育科学,2004,7(24):16-19.
[9]马耀琪.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再就业的对策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6(32):142-143.
游泳退役运动员 篇6
专业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保障和分配流向是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直接影响了运动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鉴于运动员职业的特殊性, 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还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 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1.1 待就业年限不断延长
运动员就业渠道不畅, 大量退役运动员长期滞留在运动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运动员待分配率的不断上升和待分配年限的不断延长, 严重影响了运动队的稳定和发展。
1.2 就业率逐年下降
退役运动员的就业渠道主要为:组织分配、入校求学及自谋职业。当前很多退役运动员自身素质不高, 即使读了大学, 也没有真正掌握好本领, 无法从根本上保证运动员的就业。自谋职业和其它渠道实际上是运动员自主择业, 这部分运动员的就业:一方面是依靠自己或家庭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则靠运动员本身的努力。但运动员就业后也普遍反映, 即使暂时找到了工作, 但感到工作的压力非常大。
1.3 受运动项目影响较大
社会化程度较低的运动项目, 如重竞技项目、水上项目、体操、游泳等, 运动员退役后就业较困难, 但这些运动项目往往是各省、市发展的重点项目和优势项目, 也是我国在奥运争光计划中的优势项目。因此, 大量从事社会化程度较低项目的运动员退役后面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1.4 运动成绩影响就业
在奥运争光计划的引领下, 获得奥运会、全运会等大型赛事奖牌的运动员往往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他们不仅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奖励, 且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公众形象, 其就业亦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而成绩水平一般的运动员, 其就业状况相对令人担忧。
1.5 受地域影响
农村和偏远地区输送的运动员社会关系少, 交流能力相对较差, 经济水平有限, 又大都不愿意回到原来的输送地区, 其就业显得尤为困难。
2 影响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因素
2.1 政策滞后, 就业渠道难以拓宽
首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劳动法》的颁布实施, 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步开展, 新的用人用工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 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 政策性安置的渠道越来越窄。其次, 由于运动员是一个特殊职业, 按照目前运动员招收制度规定, 运动员既不是干部也不是工人, 不能办理转干手续, 而目前机关和相关企事业单位招收人员又强调干部身份, 两者形成了政策脱节, 严重影响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再次, 运动员上大学虽有一定的优惠政策, 但一方面入学标准太高, 另一方面即使获得的运动成绩达到了免试的条件, 有些高校也拒收运动员。
2.2 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和社会化程度不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我国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在役期间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因此, 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接受正规文化教育和专门职业培训的机会。与同龄人相比, 他们在独立生活能力、社会化程度、社会实用技能及文化素质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这些不足使他们在退役后的社会人才市场的竞争中, 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不易满足现今用人单位的需求。
2.3 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与训练竞赛矛盾重重
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在诸多方面要求不尽相同, 但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但在许多情况下, 特别是在备战全运会、亚运会或奥运会过程中, 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时间往往被挤占。许多运动队都无法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受到竞赛体制的强大冲击。
2.4 管理人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认识误差
由于目前体育管理层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 对领导的考核主要是其任职期间的运动成绩。因此, 相对而言在职领导更关注运动员的成绩。长期以来, 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没有作为突出问题加以研究解决。教练员的待遇主要取决于运动员的成绩, 故教练员把绝大部分精力投入运动员的训练中, 对运动员的退役安置工作存在模糊认识。另外, 运动员对退役的认识不到位也影响了其就业安置:首先, 对全社会的就业形势缺乏了解和全面的认识。有些运动员对安置存在较高的期望值, 不考虑自身的素质及能力;有些运动员片面强调对国家的贡献和运动训练的特殊性, 提出超出社会接受能力的过高要求。其次, 对社会就业的认识定位不准确。有些运动员认为只有到了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才是就业, 而进入企业和私有企业等就不是就业。
3 退役运动员的就业保障对策
3.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完善各项配套和优惠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28条规定:国家对优秀运动员再就业或者升学方面给予优待。当前, 政府的行政指令性安置仍是必须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 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在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 应把政府行政指令性安置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充分发挥政策优势, 抓紧完善关于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配套政策和优惠政策, 重申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重要意义。
3.2 建立和完善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我国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 建立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当前体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不仅能促进体育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保障运动员的合法权益, 充分调动运动员竞赛和训练的积极性。同时, 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体育社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运动员作为特殊的群体, 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 必须建立与其职业特征相符台的社会保障体系
3.3 推荐优秀运动员上大学
推荐上大学是对运动员实施就业保障体系的一条较好途径。优秀运动员经过高等院校的学习和深造, 可使其深化体育理论知识或掌握新的专业知识, 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一些训练年限短、不够提干条件的退役运动员, 可通过上大学的渠道解决提干问题。
3.4 鼓励运动员自主择业
随着体育的市场化, 退役运动员已经开始走向市场, 政府及体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 拓宽就业渠道, 让运动员走出去, 鼓励其自主择业:一是采取一定措施, 扩大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二是扩大运动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鼓励运动员到基层去, 如到基层体校任教, 做社会体育指导员或体育教师等;四是为退役运动员自办公司或运动学校提供便利;五是与用人单位合作, 使运动员提前“签约”成为该单位的一份子;六是进行“货币安置”, 即发放一次性的退役安置费, 激励退役运动员自谋职业。
参考文献
[1]刘仁盛.我国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再就业的实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08, 30, 3:1-3.
[2]陈进良.河南省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困境剖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0, 6, 21-23.
游泳退役运动员 篇7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重庆市有关部门领导、现役和退役运动员以及教练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访谈法
对重庆市高校和训练基地运动员、已顺利转型的运动员、教练员、专家、学者进行访谈。
1.2.3 问卷调查法
向重庆市范围内的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发放150份问卷, 回收问卷125份, 有效问卷125份, 有效回收率83.33%。
1.2.4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
1.2.5
逻辑分析法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重庆市竞技体育运动员基本状况
2.1.1 重庆市运动员现状分析
重庆市目前在役运动员共404人, 其中, 有86人已选择下队但尚未离开, 已退役运动员共计170人, 据调查, 选择自主择业的人数为81人, 占总人数的47.65%, 选择下队人数为89人, 占总人数的52.35%。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重庆市2008年—2013年退役运动员主要集中在拳击, 羽毛球, 武术、散打以及篮球项目, 占退役运动员总人数的45.29%, 其中退役后选择自主择业的比例为52.35%, 选择下队的比例为47.65%, 两者基本持平。在拳击和蹦床项目中, 选择下队的比例分别为70%和91.67%。
2.1.2 重庆市退役运动员认知情况
从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中, 随机抽男、女各30份问卷, 对在役 (退役) 运动员的退役后再就业态度进行分析,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重庆市运动员对于自己退役后再就业表现出非常自信只有13.33%, 比较自信的人数只占18.33%, 而表现出不太自信、没有自信甚至不清楚的比例高达68.34%, 这类运动员退役后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就业, 再就业时应该找一份什么工作、能否适应新的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使他们越来越迷茫。
2.2 重庆市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形势
根据目前重庆市的市场需要, 足球、篮球运动员退役后的再就业机会很大, 几乎没有任何压力;但是重竞技项目, 比如举重、摔跤等在役时除了训练就很少与外界交流, 退役后又没有对口的工作, 大多数的运动员会陷入不能及时再就业的窘态。由图1数据, 表现出我市运动员退役人数逐年递增的趋势。
2.2.1 重庆市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方向
优秀运动员顺利转型的成功经历主要由以下四种情况, 分别是当教练、从事行政工作、退役后读书深造、自主创业[1]。根据调查显示:退役后选择读书深造的人群占总人数的61.60%, 位居第一;其次是从事行政工作, 占到总人数的21.60%;相对而言, 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最少, 只占了总人数的5.60%, 这与退役运动员的文化水平和个人综合能力具有直接关系。
2.2.1. 1 退役后从事教练员工作
退役后从事教练员工作是大多数运动员梦寐以求的工作, 不仅不用面对退役后新领域的工作压力, 还可以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从事自己比较喜欢的工作。大量的运动员从小就开始参加专业运动队的训练, 经过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艰苦训练, 最后成为佼佼者的却只有极少数。而且, 并不是每一个优秀的运动员都具备教学的能力。教练员需要有非常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团队管理能力, 以及运动训练、战术安排、运动心理等对方面的综合知识。根据运动员的年龄大小、运动级别等情况分类解决运动员退役情况, 是现阶段政府保障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2.2.1. 2 退役后从事行政工作
部分运动员在退役后是通过政府安置或者私人关系进到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工作, 其中很多人都要经历一个职业转型期, 据调查的退役运动员中, 有87.3%的人表示开始工作的半年至一年内比较焦虑, 其中有13.2%表示至今都很焦虑, 甚至在考虑重新找一份工作。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 主要是因为运动员以前在运动队中都是过着非常单一的生活, 除了和教练以及队友的交流外, 很少与外界沟通交流, 突然到一个陌生的单位从事行政工作很难和别人相处。此外, 退役运动员技能比较单一, 除了自己的专项以外, 其他的一切工作技能几乎都从头学起, 因此压力非常大。
2.2.1. 3 退役后读书深造
退役后进入全日制高等学校学习并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就业。运动员长期从事专业体育训练, 大多数吃苦耐劳, 具备一般人所没有的毅力和恒心, 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进入高校读书虽然没有直接再就业, 但是却为优秀运动员再就业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人脉关系, 为运动员进一步从事教练员、教师、行政工作、自主创业或其它行业等都储存了大量的理论知识, 扩大了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范围。
2.2.1. 3 退役后自主创业
为了拓宽退役运动员的安置渠道, 为退役运动员走向市场、自主创业提供条件。根据渝人部发[2006]58号文件精神, 根据运动员参加运动队的年限发放经济补偿费。部分运动员利用补偿金自己投资做生意。据满意度调查, 有超过85%的退役运动员表示基本满意, 有9%的退役运动员表示满意, 6%的退役运动员表示不满意, 表示不满意多是一些成绩优异的退役运动员。
2.3 重庆市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困境剖析
2.3.1 退役运动员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大部分退役运动员由于思想保守, 观念陈旧, 没有勇气去承担风险, 守着国家的津贴这个“铁饭碗”不肯选择再就业[2]。其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大多数退役运动员特长比较单一, 退役前没有进行职业规划以及职业培训, 文化水平较低 (见图3) , 部分退役运动员由于年龄问题不愿意回到学校继续读书, 面对社会却又缺乏信心。如果能够按照社会需求, 端正择业观念, 一切从自身客观实际条件出发, 不但能够找到新的适合自己的工作 (学习) 岗位, 而且还会取得新的成绩, 甚至实现人生二次创业的成功与辉煌[3]。
2.3.2 退役运动员再就业范围狭窄, 每年输出量大, 市场需求量小
由于运动员自身的特殊性, 运动员的专业性比较强, 退役时就业范围比较狭窄, 从图1可以看出, 我市退役运动员正在呈现着逐年递增的趋势。而社会对专业运动员的需求量却在逐渐减少, 导致我市退役运动员待安置人数不断增加, 形成了恶性循环。
2.3.3 政府安置渠道单一, 概念不够明确
据调查, 重庆市退役运动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领取国家的一次性补偿金后自主择业, 二是选择下队, 调查显示:有62.4%的退役运动员是拿到一次性补偿金后仍然是长时间待业在家。目前我市缺乏对优秀运动员和普通运动员进行明确的概念界定的相关文件, 从而在退役安置的时候除了领的一次性补偿金不同以外, 优秀运动员和普通运动员的安置政策没有任何区别。而退役运动员作为人才推向社会, 需要有一个社会认定机构, 该机构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权威性。
2.3.4 相关制度不健全, 运动员占员、超编现象严重
由于相关政策的改变, 退役运动员身份不能确定, 是导致运动员退役后不能及时就业的重要原因。以前国家对运动员的身份有明确的规定, 运动员退役后可以转为干部, 现在退役运动员的身份确定被取消, 进行再就业时缺乏竞争力, 多数运动员选择待业在家。也有少数运动员退役后在外工作多年, 但关系仍保留在原训练单位, 身份依然是退役运动员。重庆市目前有在役运动员共404人, 其中有86人已经选择下队却还没有离去, 占了总人数的21.3%。政府对运动员的政策保障, 也是影响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的重要原因, 只有政策合理, 运动员才会主动走出去, 从而避免运动队占员、超编等现象。
3 退役运动员安置政策研究
3.1 继续坚持政策性安置, 出台比较有效力的对策
由于运动员的特殊性, 在专业队训练期间, 大部分时间投入到专项训练中, 据调查显示运动员平均每天的学习时间不足2小时, 运动员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国家, 退役后却由于文化素质不高无法实现顺利再就业。对于运动员的发展可以采取“终身”运动职业规划, 成立运动员“终身”档案, 对运动员进行职业方向测试 (初步确定几个方向) , 运动员在专业队训练期间, 加强基础文化知识教学, 如中国历史、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基础应用文写作、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及office的初步掌握、外语口语的简单交流等当代社会人必备的生活技能。切实加强运动员在役期间文化教育, 增强他们未来再择业时的竞争和适应能力, 是解决运动员就业间题的核心环节[4]。在运动员即将退役的两年内, 开始给运动员上职业规划课以及职业培训, 从而增加退役运动员的就业优势。
3.2 成立专门管理机构, 加强职业转型资格培训
首先, 要成立专门负责运动员的编制以及退役安置的部门, 根据对运动员档案的内容, 把运动员的再就业分为三个时间段:退役前, 针对即将退役的运动员, 根据职业测试和本人意愿进行职业规划, 让运动员尽早发现再就业时的不足, 并进行定向学习。对于部分运动员, 要做好退役前的“转职职业资格培训”, 从而提高运动员就业竞争力, 维护运动队结构的稳定性以及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5];政府部门可以和多家用人单位甚至公安系统进行合作, 成立我市的专门的“体育人才库”。对退役运动员进行“包装”, 2011年1月份, “浙江15名退役运动员登报求职, 包括前世界冠军”的消息让很多专业运动员看到了很多希望, 这种“打包销售”的模式我市可以借鉴学习;退役后, 退役运动员再就业 (创业) 后政府部门应适当做一些跟进以及帮扶工作。
从表3可以看出, 退役后选择“通过职业培训进行再就业”分别占44.8%和30.4%, 这部分主要包括退役时年龄较高的运动员;选择“进入高校学习再就业”的运动员人数占37.6%和68.8%, 这些运动员主要是退役时年龄仍处于学生时期的运动员。所以, 加强退役运动员的职业转型资格培训可以极大地改变我市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压力问题。
3.3 鼓励退役运动员求学深造再就业
鼓励运动员继续求学, 不仅能够在短期内缓解退役后的就业压力, 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 为其更好的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在的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 运动员退役后技能比较单一, 缺乏自身专项以外的社会技能, 进入大学深造一方面可以提高退役运动运动员的文化素质, 还可以帮助退役运动更好的把握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
3.4 鼓励退役运动员创业
在中国目前的发展形势下, 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 因为创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同时缓解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体育政府部门可以采取同样的方式, 鼓励退役运动员尤其是退役后求学毕业后的运动员自主创业, 创办和体育相关的企业单位, 从而增加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岗位。
4 结论
4.1 根据调查得知, 重庆市退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退役运动员、现役运动员和管理者对于目前重庆市关于退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满意度都不高。
4.2 重庆市退役运动员在社会上找到一个和自身专业相关的工作非常困难, 造成好的工作单位“进不去”, 差的工作单位“不想进”的恶性局面。
4.3 重庆市对运动员的培养方案不够清晰、明确, 政策相对滞后, 也是导致我市待安置运动员人数逐年增多的重要原因。
摘要: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对全国退役运动员的安置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分析出其影响因素:应从改善运动员自身退役后的从业就学条件和加强对运动员祖国培养意识、普通公民意识等内环境, 以及完善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的有关政策, 加强与社会各有关部门的合作等外环境两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退役安置工作。结合重庆市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对策的研究, 旨在为重庆市退役运动员转型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重庆市,退役运动员,运动员转型,社会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进良.河南省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调查与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0, 44 (7) :29-33.
[2]吴向明.四川省退役运动员再就业情况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 35 (9) :20-22.
[3]王秉尧.对我国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8, 22 (4) :30-33.
[4]汤跃.孙焕江.何铁刚.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3.
【游泳退役运动员】推荐阅读:
专业游泳运动员11-02
有氧游泳运动08-29
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09-12
游泳运动的发展与前景08-05
跑步游泳骑车 顶级运动员教练的健身忠告11-12
退役士兵08-23
退役市场09-04
退役安置09-05
退役军人预案06-06
对退役士兵就业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