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条件

2024-05-25

报考条件(共11篇)

报考条件 篇1

在解答条件概率问题的过程中, 厘清条件概率中的“条件”与事件发生的“条件”是关键一环, 解题者往往对条件概率中的“条件”与事件发生的“条件”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到位, 认识不明晰.导致问题的关系不清, 对解答产生意想不到的错误.下文对条件概率中的“条件”与事件发生的“条件”的常见关系举例剖析, 供读者参考.

1条件概率的条件是事件发生的条件

若事件A发生了, 事件B才有可能 发生;若事件A没有发生, 事件B就不可能发生了.反过来, 若事件B发生了, 事件A必然发生了, 即事件A, B都发生了.事件A发生是事件B发生的必 要不充分 条件.也就是说, “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 事件B发生”中的条件是“事件B发生”的条件.此时, P (B) =P (AB) =P (A) P (B|A) .

例1在含有一张有奖券的大小形状均匀的券中, 先由甲组同学抽券, 抽到有奖券的概率为1/4, 若甲组同学抽到有奖券, 本次抽奖活动结束;若甲组同学没有抽到有奖券, 将由乙组同学抽券, 乙组同学抽到有奖券的概率为1/6.请问乙组同学抽到有奖券的概率为多少?

错解记甲组没有抽到有奖券为事 件A, 乙组抽到有奖券为事件B.因为事件B是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发生的, 故

评析本题中, “事件B发生”的条件是“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中的条件, 但“事件B发生”的概率不能认为是“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

例2猎人在距100 m处射击一野兔, 命中的概率为1/2, 如果第1次未击中, 则猎人进行第2次射击, 但距离已是150m, 命中的概率为2/9, 如果又未击中, 则猎人进行第3次射击, 但距离已是200 m, 命中的概率为1/8, 求3次内击中野兔的概率?

错解记第i次击中野兔为事件Ai, 则

所以

故3次内击中野兔的概率为61/72.

评析3次内击中 野兔包含 第1次击中, 第2次击中, 第3次击中3种情况.其中, 第2次击中不只是事件A2发生了, 也意味着事件

正解记第i次击中野兔为事件Ai, 3次内击中野兔为事件A, 则

2条件概率中的条件非事件发生的条件

2.1条件概率中的条件与事件发生 (的条件) 无关

若事件A发生了, 事件B发生的概率为P;若事件A没有发生, 事件B发生的概率仍为P, 事件A发生与否对事件B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 即事件A与事件B相互独立.此时, P (B|A) =P (B) 成立, 也就是说“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中的“条件”与“事件B发生”无关.

2.2条件概率中的条件与事件发生 (的条件) 相关

若事件A发生了, 事件B发生的概率为P1, 若事件A没有发生, 事件B发生的概率为P2, 事件A发生与否对事件B发生的概率产生影响, 即“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中的“条件”与“事件B发生”相关.此时P (B|A) ≠P (B) .

对于A, B为“单”事件的题目, 我们比较熟知, 下面以“和”事件列举错误使用条件概率公式的例子.

例3两个盒 子中装有 大小相同 的小球, 第1个盒子中装有8个, 其中标号为1的有4个, 第2个盒子中装有11个, 其中标号为1的有5个.先从两盒中随机的取1盒, 然后不放回地从该盒中先后随机取出 两个小球, 求先取出的小球标号是1的条件下, 第2次取出的小球仍是标号为1的概率.

错解记第1次从第1个盒子中取出标号1的球为事件B1, 第1次从第2个盒子中取出标号1的球为事件B2, 从第1个盒子中第2次取出标号1的球为事件C1, 从第2个盒子中第2次取出标号1的球为事件C2, 因为

所以先取出的小球标号是1的条件下, 第2次取出的小球仍是标号为1的概率

评析“P=1/2P (C1|B1) +1/2P (C2|B2) ”中, 1/2指从两个盒子中取出1个盒子的概率.比如取出第1个盒子, 其概率为1/2, 在该条件下, 事件C1|B1 发生了, (由条件概率的条件是事 件发生的 条件知) 有1/2P (C1|B1) .而取出第1个盒子与取出第2个盒子所对应的事件互斥, 其和事件发生的概率为概率之和, 于是有

显然, 该不等式不符合条件概率公式的形式.把“事件B1发生的条件下C1发生的概率”与“事件B2发生的条件下C2发生的概率”相加, 殊不知, 问题是“先取出的小球标号是1的条件下”, 即“事件A发生的条 件下”, 而不是B1发生的条件下或B2发生的条件下.尽管A=B1∪B2 成立, 但不能把条件分类, 也就是说“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中的“事件A”是整体.

正解记第1次取出的小球标号是1为事件A, 第1次从第1个盒子中取出标号1的球为事件B1, 第1次从第2个盒子中取出标号1的球为事件B2, 从第1个盒子中第2次取出标号1的球为事件C1, 从第2个盒子中第2次取出标号1的球为事件C2.

所以先取 出的小球 标号是1, 第2次取出的小球标号仍是1的事件为B1C1+B2C2.

因为

所以

所以

报考条件 篇2

A证 报考条件:

1、大专以上学历(法定代表人除外)

2、建筑类相关专业

3、具有工程专业技术职称(中级以上)

4、从事建筑企业管理工作3年及以上(法定代表人除外)

申报材料:

1、安全生产知识考核考试报名申请表

2、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盖公章

3、最高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盖公章

4、职称证书:原件及复印件盖公章

5、一寸同底彩照2张

6、社保缴纳证明

7、教育培训证明文件

8、考试合格证明

9、劳动合同

B证

报考条件:

1、大专以上学历

2、建筑类相关专业

3、并拥有全国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

4、从事建筑施工管理工作2年及以上

5、具有工程类初级及以上职称

申报材料:

1、安全生产知识考核考试报名申请表

2、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盖公章

3、最高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盖公章

4、职称证书:原件及复印件盖公章

5、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及注册建造师证书:原件及复印件盖公章

6、一寸同底彩照2张

7、社保缴纳证明

8、教育培训证明文件

9、考试合格证明

C证

报考条件:

1、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等专业,专科以上学历需从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2年工作经验

2、高中、中专学历,需从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5年工作经验

3、具有工程类初级及以上职称

申报材料:

1、安全生产知识考核考试报名申请表

2、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盖公章

3、最高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盖公章

4、职称证书:原件及复印件盖公章

5、一寸同底彩照2张

6、社保缴纳证明

7、教育培训证明文件

8、考试合格证明

新考报名流程:

1、三类人员新考报名网站:浙江省城建培训中心

2、网上填写报名表

3、网站下载《个人登记表》填写打印,贴上一寸近照与费用一起上交培训中心

4、现场缴费地址:杭州市学院路126号

5、领取准考证

6、关注网上考试具体时间的通知

材料申报流程:

1、上网查询分数是否合格,截图打印合格成绩单;

2、下载:《浙江省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考核申请表》填写表格打印 盖公章

3、证件类复印盖章,携带原件

4、资料上报到西湖区建设局证件管理办公室

5、地址:西湖区莲花街333号莲花商务大厦B座十楼1033,沈工

6、办理期限一季度左右,关注网站通知

继续教育流程:

1、关注:杭州市城建培训中心(建管站网站)通知

2、下载:杭州市建筑施工企业三类人员继续教育报名表

3、填写表单、打印、盖公章;拷贝一份在U盘内;

4、上报材料地址:长生路未央村1号103室 吴老师 87036561 或文一西路61号 周老师 888659975、登记、缴费、凭发票换取听课证

6、根据听课证上培训时间、地点,携带身份证参加培训

7、培训结果网上公布,关注通知,到未央村领取合格证

8、下载:《三类人员延期申请表》填写表格打印 盖公章

9、三类证书:原件及复印件盖公章

10、继续教育合格证书复印件

11、延期名单汇总表纸质一份,U盘拷贝一份;有多人的可做到一张表内

12、以上8、9、10、11条的资料上报到莲花街333号B座10楼 沈工

13、办理期限一个月左右,关注网站通知

企业技术负责人

任职条件:

1、具有工程专业技术职称(中级以上)

2、从事建筑企业管理工作5年及以上

3、考取A证并获得证书

申报材料:

1、浙江省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考核申请表

2、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最高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4、工作简历

5、人事任命书(红头文件)

6、中级工程师职称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7、A证:原件及复印件

8、劳动合同原件

9、参保证明

注: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取得的职称证书,全国范围内有效;

地区评审通过的职称证书,原则上哪里评审通过的哪里有效。

企业安全负责人

任职条件:

1、大专及以上学历

2、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3、具有C类证书

4、从事建筑企业管理工作3年及以上

特种工

报考条件:

1、年龄18周岁以上,男不超过60周岁,女不超过50周岁;

2、当年二等乙级医院体检合格

3、初中及以上学历

要求:每人每次只允许报考一个工种,除相近工种外,一人不得考取二个及以上工作;相近工作一人可分次考取;

可同时持有的工种:

1、建筑普通脚手架架子工、建筑附着升降脚手架架子工

2、建筑塔式起重机司机、建筑施工升降机司机与建筑物料提升机司机

3、建筑塔式起重机安装拆卸工、建筑施工升降机安装拆卸工与建筑物料提升机安装拆卸工

申报材料:

1、建筑施工特种作业理论培训及考试报名表

2、身份证复印件

3、一寸照片2张(分别粘贴于报名表和体检表指定位置)

4、学历证书复印件或学历证明

5、近三个月内的浙江省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体检表

6、电子版 白底一寸彩照,格式:JPG,尺寸:350*480,大小:100K,以身份证号码命名,U盘拷贝携带

7、集体报名须带: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理论培训及考试报名汇总表 纸质和U盘拷贝电子版各一份 注:理论考试后一周实践考试,关注通知

杭州市城建培训中心

助理工程师

考核条件:

1、中专或大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一年可初定员级专业技术资格

2、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一年或大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三年可初定为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

3、取得第二学士学位和研究生班毕业人员,在取得最后一个学位或毕业后,可初定为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

4、初定对象的人事档案须已委托本局管理

5、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从事专业有相应职称系列

申报材料

1、网上申请表打印一份(注:纸质材料申报和网上申报须在同一月份内完成)盖公章

2、身份证复印件盖公章

3、初定专业技术资格表 贴照片 盖公章

4、自我评定

5、个人工作经历

6、劳动合同原件及复印件

7、最高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盖公章

8、学信网:下载打印学历证明

9、个人参保证明

10、档案所在地开具的档案存放证明(仅限于档案于公司注册地不在同一地点的)

申报流程:

1、杭州市专业技术资格网上申报评定系统,月初1-10号填报评定信息

2、审核后打印申请表单,与其他申报材料一起上报到企业注册地的人才市场职称管理处

3、材料受理后,评定结果一个月后公示,关注评定系统网上通知

4、本人凭身份证到人才市场领取证书

5、单位领取证书需出具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及委托书或介绍信

中级工程师

考核条件:

1、本科毕业,担任助理级职务满4年以上

2、专科毕业,担任助理级职务满5年以上

3、中专、高中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10年以上

申报材料:

1、身份证:复印件1份

2、学历证书:复印件1份

3、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复印件1份

4、聘任书1份

5、外语考试合格证书或《职称外约免试审核表》原件及复印件

6、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合格证或《计算机应用能力免试审核表》原件及复印件

7、个人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打印)1份

8、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表1份

9、论文(5000字以上)论著或研究报告 复印件(已经发表的论文论著,提供刊物的封面及目录复印件)

10、《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3份

注:以上材料为A4纸板的需装订成册

申报流程:

1、申报材料上报到省人事局审批

如何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篇3

一、 利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进行判断

当命题“若p则q”为真时,即由p经过推理可以得出q时,称p是q的充分条件,同时称q是p的必要条件,记作pq.反之,则称为q是p的充分条件,p是q的必要条件.

例1 已知p:x1,x2是方程x2+5x-6=0的两根;q:x1+x2=-5,则p是q的 条件.

A. 充分不必要B. 必要不充分

C. 充要D. 不充分也不必要

解 因为x1,x2是方程x2+5x-6=0的两根,由韦达定理可知x1+x2=-5.说明pq.当x1=-2,x2=-3时,x1+x2=-5,但-2和-3却不是方程的根.说明qp.从而选A.

说明 判断命题为假命题时,只需举一个反例来说明.

二、 利用集合的概念进行判断

设满足条件p,q的对象组成的集合分别为P,Q.当PQ时,有pq,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这可以用“小范围推出大范围”来帮助记忆.

例2 设x∈R,则“x=1”是“x3=x”的 条件.

A. 充分不必要

B. 必要不充分

C. 充要D. 不充分也不必要

解 x=1;由x3=x,得x=0,1,-1.显然{1}{0,1,-1},{0,1,-1}{1}.故选A.

例3设集合A=xxx-1<0,B={x|0

A. 充分不必要

B. 必要不充分

C. 充要

D. 不充分也不必要

解 因为xx-1<00

三、 利用推出符号的传递性进行判断

当需要在多个条件间进行逻辑关系判断时,可以利用推出符号的传递性,画出关系图,寻找联系,得出结论.

例4 已知p是r的充分不必要条件,q是r的充分条件,s是r的必要条件,q是s的必要条件.现有下列命题:①s是q的充要条件;②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③r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④r是s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其中正确命题序号是()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 根据题设条件列出条件的关系(如右图).

由图可知s是q的充要条件,r是q的充要条件,r是s充要条件,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从而①②正确,应选A.

说明 研究抽象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通常可以画图观察,图可以画的随意一些,只要能体现各个条件、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可.

四、 利用命题与其逆否命题的等价性进行判断

例5 试判断“xA或xB”是“xA∪B”的什么条件?为什么?

解 因为“x∈A且x∈Bx∈A∪B”为真命题,所以其逆否命题“xA∪BxA或xB”为真命题.

又因为“x∈A∪Bx∈A且x∈B”为假命题,所以其逆否命题“xA或xBxA∪B”为假命题.

从而“xA或xB”是“xA∪B”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说明 当命题中含有否定词时,可考虑将其转化为等价的逆否命题.

巩 固 练 习

1. 0

A. 充分不必要

B. 必要不充分

C. 充要

D. 不充分也不必要

2. 已知甲、乙、丙是三个命题,如果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丙是乙的充分不必要条件,那么丙是甲的 条件.

A. 充分不必要

B. 必要不充分

C. 充要

D. 不充分也不必要

3. 设p:x+y≠-2;q:x,y不都是-1,则p是q的 条件.

A. 必要不充分

B. 充分不必要

C. 充要

D. 不充分也不必要

4. 设a,b∈R,已知命题p:a=b;命题q:a+b22≤a2+b22,则p是q成立的 条件.

A. 必要不充分

B. 充分不必要

C. 充要

D. 不充分也不必要

报考条件 篇4

我们说, 这样的叙述不准确,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如果已知pq, 可以认为p是q的充分条件, 但q可能是p的必要条件, 例如:规定p:a是有理数, q:a是实数, 显然有pq, 可以认为p是q的充分条件, q是p的必要条件.

(2) 如果已知pq, 可以认为p是q的充分条件, 但q不是p的必要条件, 例如:规定p:两直线平行, q:同位角相等, 显然有pq, 可以认为p是q的充分条件, 但q不是p的必要条件, 而是充分条件.

既然在已知pq的条件下, q可能是p的必要条件, 也可能是p的充分条件, 那么, 上面的定义就不准确了.我们认为, 准确的定义应该这样:

定义 (充分条件) :如果已知pq, 则p是q的充分条件, 表明有p则行, p可以保证q成立, 故p是q成立的充分条件.

定义 (必要条件) :如果已知pq, 表明无p则无q, 说明p是q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即p是q的必要条件.

由于命题pq比较难以判断, 实际中常用它的逆否命题qp来代替, 于是, 得到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别法:

定理 (充分条件的判别法) :如果已知pq (即原命题成立) , 则称p是q的充分条件.

定理 (必要条件的判别法) :如果已知qp (即逆命题成立) , 则称p是q的必要条件

定理 (充要条件的判别法) :如果pp (即原命题与逆命题都成立) , 则称p是q的充要条件, q也是p的充要条件, 也称p和q互为充要条件.

例1用定义判断下列各题中, p是q的什么条件?q是p的什么条件?

(2) p: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 q: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

解 (1) 显然pq, qp, 故p是q的充分条件, 按定义, q是p的必要条件.

(2) 显然pq, 故p与q互为充要条件.

例2用定理判断下列各题中, p是q的什么条件?q是p的什么条件?

(1) p:x是2的倍数, q:x是6的倍数.

(2) p:x是4的倍数, q:x是6的倍数.

解 (1) 显然qp, 但p推不出q, 故q是p的充分条件, p是q的必要条件.

(3) 显然p推不出q, q也推不出p, 所以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q也是p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例3在下列各组命题中选择正确的答案字母填在括号里.

A.充分条件B.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1) “a>b”是“a2>b2”的 (B) .

(2) “a>b”是“ac2>bc2”的 (C) .

(3) “a>b”是“a+c>b+c”的 (C) .

(4) “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是“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 (D) .

参考文献

报考条件 篇5

一、罪刑条件

罪刑条件是有关未成年人行为性质、法律后果及相关犯罪情节的条件,是对未成年人做附条件不起诉的基础条件,该项条件直接体现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法理基础,是检察机关在司法实践中所应当首要考虑的,具体条件如下:

(一)符合起诉条件。这是一条法定条件,即要求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且能够证明犯罪事实的证据确实、充分,根据法律规定,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从本质上说,这是对未成年人行为的否定性评价,即有罪评价,这是做附条件不起诉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决定做出的前提条件。只有符合起诉条件,检察机关才可以在综合考察其他后运用自由裁量权做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否则就应当直接做出不起诉决定。

(二)罪行种类条件。该条件同样属法定条件,根据修改后的刑诉法规定,对未成年人做附条件不起诉仅限于其涉嫌第4、5、6章规定的犯罪,我国刑法在第4、5、6三章具体规定了涉及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财产权利和社会管理秩序的178个罪名,这些罪名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未成年人犯罪高发,如其中包含的“故意伤害”、“盗窃”、“抢劫”、“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罪名。第二,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和影响范围可控。第三,矛盾易调和。这样的规定,具有扎实的实践基础,一方面体现了未成年人的犯罪特点,提高了实践操作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将适用范围加以控制,兼顾了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在正确适用法律的基础上避免了社会矛盾的加深。

(三)可判刑罚条件。在可判刑罚方面,新刑诉法规定为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这个限定条件是对前一个条件的必要补充,因为刑罚量与罪行的轻重和刑事责任的大小直接相关,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可以明确体现出未成年人的行为具有较小的社会危害性,同时可以考察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危险性,这是保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回归社会不再危害社会的一个关键条件,也是法定条件之一。

此外,笔者认为还应当对犯罪情节进行详尽考察,虽然部分犯罪情节作为减轻、从轻处罚的量刑情节已考虑和体现在“可判刑罚条件”当中,但如下三个情节在做附条件不起诉时必须着重考察。首先是主观过错,对于这里的主观过错应当进行广义理解,它既包括故意和过失这两类刑法意义上的主观过错,也包含犯罪动机、过错程度、矛盾产生原因及有无犯罪预谋等内容,如在抢劫、盗窃案中对因为解决温饱而犯罪、在故意伤害案件中被害人对矛盾激化负主要责任、犯罪是临时起意等情况,都是对行为人做附条件不起诉的有利因素。其次,未成年人行为方式,这个条件主要考察行为人在侵犯人身权利犯罪中是否采用残忍手段、在侵犯财产权利犯罪中是否采用破坏性手段,在侵犯民主权利、破坏社会秩序犯罪中是否采用危害扩大化手段等等。最后是犯罪后的表现,这项条件包括是否采取行动减少危害,犯罪后是否主动投案及投案的时间、方式和主动性。上述三项条件都是直接体现行为人人身危险性的重要指标,必须要在审查是否做附条件不起诉时认真审查,以解决将附条件不起诉人回归社会后再次危及社会的问题,确保切实体现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二、悔罪条件

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主体考量涉及内容较为广泛,也是附条件不起诉司法实践中考察的重点和难点。根据修改后的刑诉法的规定,有悔罪表现是对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进行附条件不起诉的法定条件之一。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法律条文中规定的悔罪“表现”包括悔罪态度和悔罪行为两个方面。未成年人的认罪、悔罪态度主要是对自己行为错误性的客观认识、对危害结果的真诚愧疚及对被害人经济损失进行赔偿的意愿三个方面。悔罪行为,则是对悔罪态度的客观化、行为化,在实践中主要形式是向被害人真诚道歉,积极返还赃款、赃物,尽自己所能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等。笔者认为,在实践中检察人员在考察这一条件时一定要把主观的悔罪“态度”和客观悔罪“行为”结合起来,只有“态度”是真实的,才会有有效的“行为”,也只有真诚的态度才符合该条件设置的立法本意,即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自身的人身危险性降低,回归社会后再次危害社会的可能性减小。当然,悔罪“行为”是悔罪“态度”的客观表现,悔罪态度的真诚性是需要客观行为来体现和验证的,也只有积极、有效的悔罪行为才能够获得被害人的谅解,司法机关的认可,从而为附条件不起诉创造良好的环境,这也是减少社会矛盾的必然要求。

此外,笔者认为,不应当仅仅被动地考察,而且应该积极发挥检察机关在未成年人案件中的“教育、感化、挽救”的工作职能,针对未成人的认知水平,采取不同方式,积极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包括法律知识宣讲和心理疏导在内帮教措施,努力扭转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不当认识,使其能够真诚认罪、悔罪,并有积极的悔罪行为,从而为具有较好的悔罪表现,为附条件不起诉创造有利条件。

三、主体及帮教条件

设立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为了在一定条件限定下给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以达到“教育、感化、挽救”的目的,为此检察机关在做出决定之前必须考察到未成人的挽救价值,尔后对其进行社会化教育。为此,对下面几点的考察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主体身份。对于未成年人而言,主体身份主要有学生、劳动工作者、半工半读者和社会闲散人员四种。对于学生身份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而言,他们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和较高的挽救价值,在做附条件不起诉时应当重点考虑。相对而言,对于社会闲散人员身份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要综合考虑帮教成本、帮教可行性和人身危险性等因素,谨慎适用附条件不起诉。

(二)日常表现。对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日常表现的考察主要包括在学校期间情况考察,在社区情况考察和在社会情况考察三方面内容。未成人的日常表现不但反映未成年人的人身危险性,也反映对未成年人进行强制教育的必要性,对于那些一贯表现不良,屡教不改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检察机关应当考虑对其严厉处理的必要性,通过严格的司法程序和适当的刑罚措施对其进行教育和警醒。

(三)帮教条件。根据法律规定,对于做出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人应当让其回归社会,但在社区矫正制度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对这些回归社会的未成年人的行为纠正、心理辅导等管理、教育工作就主要由其家庭和学校进行,因此在考察附条件不起诉适用条件时应当对其是否在校、家庭情况等帮教条件进行全面了解,对于有学校教育和家庭约束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可在考察是否做附条件不起诉时予以侧重,因为良好的帮教条件是未成年人重新走上正确道路的必要条件,也是防止其再次危害社会的重要因素,反之则应审慎而行。

四、程序条件

根据新修改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检察机关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之前必须听取公安机关和被害人的意见。一方面是对检察机关自由裁量权的一种监督,同时也是避免社会矛盾的必要程序。这是一项法定的程序性条件,不以公安机关和被害人的反对而妨碍检察机关做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法律同时规定了检察机关依法做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后,公安机关、被害人及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可申请复议、复核、申诉等救济措施。

报考条件 篇6

1 烟囱效应消失的理论计算

1.1 楼梯间区域的划分

对竖井的区域划分如图1所示,把上下两个方向相同的楼梯踏步和平台之间作为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宽度只有楼梯井宽度的一半,分别为i区域和i+1 区域。每个区域都遵循质量、能量和动量守恒。假设高层建筑的楼层数为lc,则其具有2×(lc-1)个区域。

1.2 条件假设

计算的假设条件如下:

(1)所研究范围内不考虑空气的压缩性,即认为空气是不可压缩流体;

(2)所研究范围内空气的定压比热容不变;

(3)每一个区域流入的空气都只来源于其上一个区域并且该区域的空气只流出到下一个区域,即空气流动是单向的。

1.3 楼梯间的基本守恒关系

Klote模型计算中性面采用的是质量守恒定律,即进入竖井的气体质量等于从竖井中出去的气体质量,因此Klote模型适用于有稳定热源并且已经达到稳定状态下的竖井。由于竖井不存在热源,随着外界气体不断进入楼梯井,楼梯井内部空气各参数不断接近外界大气。利用FDS对12层内部温度为35℃的纯上下开口的楼梯井进行模拟。上下开口的体积流率和质量流率,如图2和图3所示。对比图2和图3可以看出,上下开口体积流率和质量流率开始都有较大差别,但是这种差别随时间而逐渐变小,流入楼梯井的质量和体积流率都比流出楼梯井的大,并且上下开口体积流率的差别明显小于质量流率的差别,体积流率和质量流率的平均相对差别为1%和4%,最大相对差别分别为24%和33%。将空气作为不可压缩气体处理时上下开口的体积流率是相等的。

1.4 数学模型

根据质量守恒方程,进入楼梯井某一个区域的空气质量减去流出该区域的空气质量等于该区域的质量增量,如图4所示。数学模型如式(1)所示。

可以变形为式(2)。

上式微分方程的解为式(3)。

能量守恒方程为在只考虑空气内能的情况下,进入楼梯井某一个区域的能量减去流出该区域的能量等于该区域的能量增量,数学模型如式(4)所示。

可以变形为式(5)。

上式方程的解为式(6)。

式中:ρi0为i区域计算初始时刻的密度,kg/m3;ρi为i区域的计算密度,kg/m3;Ti0为i区域的计算初始时刻的温度,℃;Ti为i区域的计算温度,℃;L为本次计算循环考虑时间内进入竖井的外界空气的体积,m3;dL为进入竖井的微元体积,m3;Cp为空气的定压比热容,kJ/(kg·℃)。

1.5 循环

将算出的ρiz、Tiz赋值给ρi0、Ti0带入程序进行循环计算,直到ρiz、Tiz趋于稳定。计算楼梯井各区域温度随换气次数的变化情况,并最终观察换气次数。

1.6 编程

采用数学软件Matlab编程。

1.7 计算结果

以7层内部温度为55 ℃ 的楼梯井为例。图5为其各区域的温度衰减图。

2 FDS模拟验证

2.1 模拟软件

采用模拟软件FDS,该软件使用大涡模拟(LES)方法处理湍流流动,通过近似有限差分法计算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和组分守恒的偏微分方程,以求解每个计算单元内气体密度、温度和组分浓度等参数。模拟求解后可获得相关测量点的温度、CO2浓度、能见度等一系列数据。

2.2 模拟的物理模型

采用的物理模型长、宽均为4.5m,单层楼高为3m,层数及楼梯井的初始温度均变化的楼梯井模型。具体模型如图6所示,楼梯井只有最上层和最下层开门,门的尺寸为2.1m×0.9m。门外是外界空气,门在打开时为开放性边界。为了便于研究,楼梯井的墙壁包括踏步都是绝热材料,外界空气的状态参数始终为0 ℃,0.1 MPa。模型中每个区域的体积均为30.38m3,最上面两个区域的体积分别为37.97m3和53.16m3。

2.3 模拟设置

采用0.1m×0.1m×0.1m的网格。模拟工况为冬季7、12、17层楼梯井,室外温度始终为0 ℃,室内初始温度设置为15、35、55 ℃,无热源条件下自然通风,在上下两个开口处设置体积流量检测器,计算烟囱效应消失的临界换气量。由于自然通风条件下烟囱效应持续的时间过长,笔者仅计算800s时间内体积流率的数值,然后通过拟合的方式计算烟囱效应消失的换气量即临界换气量。通过对比Matlab编程结果和FDS模拟结果,进行相互验证。

2.4 模拟结果

图7显示不同高度和内部温度的楼梯井体积流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从图7可以看出,体积流率随时间先短时间内迅速降低,然后长时间内缓慢降低。楼层相同的工况曲线在一段时间后基本重合;内部温度相同的工况曲线起点基本相同即最大体积流率相同。

2.5 拟合计算

采用非线性曲线拟合软件1stOpt进行拟合。通过对结果中的体积流率和时间进行拟合,得到拟合优度最高的拟合关系式为式(7)。

式中:qv为楼梯井的体积流率,m3/s;t为烟囱效应的持续时间,s。

利用式(7)可得出a,b的值和拟合优度R2。根据式(8)计算烟囱效应消失时的临界换气量QV:

通过换气量再计算出换气次数。

3 Matlab计算及FDS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Matlab计算及FDS模拟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相同内部温度不同高度楼梯井最大体积流率相近;相同楼梯井高度不同内部温度条件下楼梯井临界换气次数相近。

对比表1中Matlab和FDS换气次数计算结果可以发现,Matlab计算结果都比FDS大,其中误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气体的压缩性虽然很小但是仍为可压缩气体,由图2可以看出,初始流入和流出楼梯井的体积流率还是有微小差别的;

(2)假设条件中每一个区域的气体只流入下一个区域,并且气体流入后即可以完全混合。但实际上气体可能并不是只流入下一个区域,也并不是完全混合。此时空气的换热效率不高,导致所需的空气量增加。

因此,Matlab编程模拟适用于竖井内外温差不大,内部结构不复杂的竖井。

4 分析

4.1 相同楼梯井温度的最大流量相近

根据式(9)可知,温度相同时密度相同即ρn相同,初始时刻楼梯井单位长度的阻抗和楼梯井上下开口的阻抗只与楼梯井结构有关,这里设为不变;此时开口处的体积流率只受高度的影响,高度越高,qv越大。但是,由于门的阻抗很小,在流量系数的值为0.6时阻抗值为0.5。因此,密度对体积流率的影响远大于高度对体积流率的影响,使得相同温度不同高度楼梯井最大流量相近。

式中:ρw为外界大气密度,kg/m3;ρn为初始时刻楼梯井中的空气密度,kg/m3;Sh为初始时刻单位长度的楼梯井的阻抗,s2/m5;Sdoor,u为初始时刻楼梯井上部开口的阻抗,s2/m5;Sdoor,d为初始时刻楼梯井下部开口的阻抗,s2/m5。

4.2 相同楼梯井高度的临界换气次数相近

外界空气由下部开口流进上部开口流出,由于踏步的阻碍,流入空气在楼梯井中和内部空气充分换热,使出口温度近似于楼梯井当时的内部温度,因此决定临界换气次数的不是楼梯井内部的温度,而是空气在楼梯井中的换热情况即空气在楼梯井中的扰动情况,这就取决于踏步的数量即楼梯井的高度。

5 结论

(1)通过相同条件下FDS和Matlab模拟结果的对比,发现两者吻合较好,证明Matlab编程模拟适用于研究无热源条件下烟囱效应消失的临界换气量,并且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2)上下开口的楼梯井进出的空气体积流率比质量流率更接近;

(3)9种上下开口的楼梯井体积流率和时间的关系模型为:qv=(a+b×t1.5)-1;

(4)楼梯井的长宽和内部温度相同时,楼梯井最大体积流率相近,且温度越高最大体积流率越大;

(5)楼梯井高度相同时临界换气次数相近,且高度越高临界换气次数越少。

参考文献

[1]陆耀庆.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许晓元,李元洲,许兆宇,等.火灾情况下侧向连续开口楼梯井中性面位置[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31(7):695-698.

[3]孙晓乾,许兆宇,胡隆华,等.楼梯井内烟囱效应对着火房间燃烧和溢出烟气的影响研究[J].火灾科学,2009,18(2):80-87.

[4]张威,何嘉鹏,周汝.防烟缓冲区空气幕参数设置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3,32(10):1093-1096.

[5]靖成银,何嘉鹏,周汝.高层建筑横向走道防排烟方式对烟气控制效果的模拟[J].建筑科学,2009,24(11):49-53.

[6]游宇航,孙晓乾.加压送风时楼梯间内压力与空气流速的数值模拟[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31(6):575-578.

[7]Black W Z.Smoke movement in elevator shaft during a high-rise structural fire[J].Fire Safety Journal,2009,44,168-182.

[8]Klote J H.A general routine of analyzing of stack effect[R].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IR4588,1991.

[9]Kevin McGrattan,Simo Hostikka.Fire Dynamics Simulator User’s Guide[M].NIST Special Publication,2013.

[10]Cheng Xianyun,Chai Fuxin,Gao Jing,et al.1st Opt and Global Optimization Platform-Comparison and Case Study[C]//2011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1.

[11]付祥钊,肖益民.流体输配管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报考条件 篇7

1 柠檬生长发育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1.1 气候条件

我国柠檬主产区气象指标如表1所示。

1.1.1 温度。

中国柑橘研究所柠檬专家马家骐先生认为柠檬性喜冬暖夏凉气候, 要求年平均气温在17℃以上, 1月均温在7℃以上, 极端最低温度为-4℃, ≥10℃的年积温在5 000℃。尤以年均温在18℃左右地区产量较高, 含酸量较高, 柠檬品质佳。

注:数据由乌县赴云南瑞丽考察调研组提供。

1.1.2 降水。

柠檬要求年降雨量1 000 mm以上, 土壤含水量60%左右, 柠檬对空气湿度十分敏感, 空气相对湿度65%~75%最有利于柠檬生长。果园空气湿度长期过高, 容易引发霉病、炭疽病等病害, 严重影响品质。土壤含水量和空气相对湿度在不同气候期有具体的要求。在柠檬栽培过程中, 花芽分化前期需要适度干旱, 诱导促使柠檬花芽分化;柠檬花期干旱容易导致花期缩短, 影响结果率;幼果期缺水, 会导致落果严重;5—8月是柠檬果实迅速膨大期, 7—10月为柠檬果实累积酸、VC和果汁的时期, 遇严重干旱对柠檬果实大小和品质的影响最大[2,3]。

1.1.3 光照。

柠檬栽培要求年日照时数1 200 h以上。

1.2 土壤条件

对柠檬栽培的影响主要是土壤酸碱度 (pH值) 、土壤母质及营养元素含量, 柠檬植株根系浅, 因根毛数量有限, 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能力较低。因此, 在柠檬的优质果实生产中, 要求选择土层深厚 (1 m左右) 、pH值5.5~7.0、有机质在1%以上、质地疏松、中性偏酸的砂壤土、壤土和黏壤土, 也可选择物理性状良好的砂壤土, 排水透气性好、保水力强、土壤空气含氧量在8%以上时生长最适宜, 含氧量在2.0%时根的生长逐渐停止, 含氧量低于1.5%时不利于根系发展, 应通过土壤排送、深翻改土、冬季松土、增施农家肥等措施保持土壤良好的疏松透气性。

2 大余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2.1 气候条件

大余县位于东经114°00′~114°44′, 北纬25°15′~25°37′, 年平均气温为18.4℃, 全年平均日照时数1 647.2 h, ≥10℃的年积温为5 747℃, 7月平均温度27.5℃, 1月平均温度7.9℃, 极端最低气温为-7.2℃, 年极端最高气温39℃, 无霜期296 d左右, 年降水量1 586.4 mm, 年平均相对湿度80%。1980—2010年, 大余县极端最低气温在-3℃以下出现22次, 其中1999年12月23日出现极端最低气温-7.2℃, 极端最低气温在-3℃以下的年份数为12年, 出现频率40%, 而柠檬的冬季极端最低气温最好在-3℃以上。因此, 虽然大余县大部分气象指标与柠檬适宜区气象条件相差不大, 但由于冬季出现极端最低气温在-3℃以下的频率在40%左右, 且出现过-7℃以下的极端最低气温天气, 理论上而言具有发生冻害的机率。

2.2 土壤条件

大余县多丘陵山地, 海拔高度在200 m以下的土壤属第四层红黏土, 土层深厚, 具备发展柠檬所需的条件。

3 小结

目前, 大余县柠檬一年能抽3~4次梢, 萌芽力和成枝能力强, 成园较快, 3年就能投产。从产量上看, 栽培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有待形成一套成熟的丰产栽培技术体系。从冻害情况看, 一是2009年的1月1、14日出现过最低极端气温为-4.6、-4.0℃, 大余县所种柠檬全部受冻, 受冻级别3~4级 (除主干外, 其他枝梢基本冻死) ;二是2010年12月中旬出现过冰雪天气, 12月15日晚最低气温为0.5℃, 而12月16日晚至12月17日凌晨最低气温为-1.5℃, 这次冰雪天气也给全县柠檬产生轻微冻害, 可见当地种植的柠檬品种要求极端低温应高于-4℃。大余县种植的柠檬品种为耒檬, 建议以后在品种上可选用耐寒能力强的尤力克柠檬[4]。

摘要:概述柠檬生长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 分析大余县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对种植柠檬的影响, 指出可选择种植耐寒能力强的尤力克柠檬, 以提高生产效益。

关键词:柠檬,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江西大余

参考文献

[1]陈海燕, 肖天贵, 熊继东, 等.安岳柠檬生长的生态气象环境及其变化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9 (6) :582-587.

[2]石健泉, 曾沛繁.柠檬的形态特征及栽培管理[J].广西园艺, 2005, 16 (4) :15.

[3]文继光, 韦虹, 陆勇.资阳柠檬冻害的气候诊断[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4) :262-263.

报考条件 篇8

1 温度对皂基制皂的影响

反应原料:皂基30g, 乙醇6m L, 甘油3g, 白砂糖5g。

实验步骤:按照配比将原料称取好, 取烧杯将皂基放入, 调整不同水浴温度, 加入乙醇, 在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皂基, 使其受热均匀, 待皂基完全融化后, 加入已经加热过的甘油和白砂糖的混合物, 混匀, 倒入模具中后置于阴凉处冷却。

1.1 60℃时加热皂基对于手工皂的影响

总结:该条件下融化速度较慢, 而且在加热过程中皂基融化不均匀, 加入的蔗糖熔化不完全, 出现明显结晶, 成品手感不够细腻。

1.2 70℃时加热皂基对于手工皂的影响

总结:融化速度较快, 冷却时间稍慢, 蔗糖熔化完全, 无明显结晶。手工皂手感较为细腻, 而且泡沫丰富, 清洁效果好, 硬程度偏软。

1.3 80℃时加热皂基对于手工皂的影响

总结:融化速度快, 冷却时间与70℃时大致相同, 蔗糖熔化完全, 无明显结晶。手感较佳, 制出来的成品外形比较光滑, 泡沫丰富, 手感好。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看出, 在采用成品皂基制作手工皂过程中, 加热温度选择70℃~80℃, 不但可以得到较好的熔化冷却时间, 也可保证蔗糖等添加物熔化完全, 得到泡沫丰富、手感较佳的手工皂。

2 乙醇用量对于皂基制皂的影响

依据上述实验中对于温度的探究, 我们认为80℃是皂基融化速度以及制出来的手工皂品质皆为最佳, 所以接下来的实验中采用的均为80℃的实验条件。乙醇分别取6m L, 10m L, 15m L;皂基30g;甘油3g;白砂糖5g。

实验步骤:按照配比将原料称取好, 取烧杯将皂基放入, 水浴温度为80℃, 加入乙醇, 在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皂基, 使其受热均匀, 待皂基完全融化后, 加入已经加热过的甘油和白砂糖的混合物, 混匀, 倒入模具中后置于阴凉处冷却。

2.1 加入乙醇为6ML对于制皂的影响

总结:加入6ML乙醇后较不加入乙醇的皂基融化速度快且融化均匀, 制出来的成品外形较好, 试用产品入手无刺激感, 说明酒精含量并没有超标。

2.2 加入乙醇为10ML对于制皂的影响

总结:加入10ML乙醇后融化速度明显加快, 而且皂基凝固的速度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且加入的乙醇使得白砂糖更加易溶于皂基中, 制出来的皂泡沫丰富, 颜色细腻。

2.3 加入乙醇为15ML对于制皂的影响

总结:加入15ML乙醇后, 融化的速度十分快且冷却的时间并没有因此而增加, 乙醇使得皂基与蔗糖和甘油的融合程度更好。

综合以上各影响因素, 我们认为, 在制皂过程中, 加热温度选取80℃, 甘油∶乙醇∶皂基为1∶5∶10的比例制作出来的手工皂效果最佳。

摘要:皂基制皂工艺可以改进, 根据皂基的主要制作流程, 可添加适量的其他成分进行改造, 使其具有较好的效果, 如添加椰子油可以增加泡沫丰富度, 加入蔗糖可以提升透明度等。皂基融化后的形状是液体, 操作起来更为简单, 可以添加各种成分。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 选取成品皂基, 通过不同的处理温度, 不同的乙醇用量对其制皂进行了研究, 得到最佳的反应条件。

关键词:皂基,手工皂,温度,甘油,乙醇

参考文献

[1]蓝色牧人.一起来做手工皂[J].家长, 2013, (10) :01.

[2]张德昌.浅析皂类产品的发展趋势[J].中国洗涤用品工业, 2010, (03) :40-42.

[3]韦小超, 唐犇.中性香皂的配方优化及工艺过程控制[J].中国洗涤用品工业, 2008, (12) :15.

[4]谭大志, 冉媛媛, 周立静.手工肥皂的实验设计[J].实验室科学, 2010, (03) , 66-68.

[5]金建中.制皂工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报考条件 篇9

附条件法律行为使条件的成就与否不仅决定着法律行为的生效或者失效, 更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 当事人极有可能以不正当的行为促成或阻碍条件的成就或不成就。《合同法》第45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 视为条件已成就;不正当的促成条件成就的, 视为条件不成就。”

条件成就或不成就的拟制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 主体须为因条件的成就或不成就而获得利益或损失利益的当事人, 排除了第三人。当事人可不是行为人, 第三人受当事人指使或教唆而为的行为, 视为当事人的条件拟制行为。当事人应因条件拟制获得或损失利益, 无利害关系人对条件的成就或不成就做出影响不是条件拟制。

第二, 当事人须故意为不正当行为。怎样判断不正当行为?如《德国民法典》规定以行为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为必要, 《日本民法典》规定以当事人故意为必要。笔者认为, 所附的条件在自然情况下发生, 它并不是施加给当事人在法律行为生效或解除前的义务, 故有别于先合同义务。先合同义务是指在订立合同过程中, 合同成立之前所发生的, 应由合同双方当事人各自承担的, 建立在民法诚实信用、公平原则基础上的一项法律义务。附条件的法律行为所附的条件不是法律义务, 它不要求当事人为条件的成就或不成就而积极地作为或不作为, 所以用诚实信用原则的标准判断当事人是否为条件拟制不恰当。而当事人故意的主观心理状态很难判断, 如在当事人无意识的情况下, 做出了影响条件成就的行为, 此行为恰好有利于他自己身的利益, 笔者认为, 此时当事人的行为是不恰当行为, 不应认为是不正当行为, 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角度, 可以从当事人所采取的手段或方法判断行为的正当性以及推测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因此, 对于条件拟制来说, 要求当事人为了自身利益而为不正当行为促使或阻碍了条件的成就与否的心理状态是故意。

二、《合同法》关于条件拟制规定的不足

笔者认为, 《合同法》对条件拟制规定的不足有三个方面:第一, 对条件拟制处理结果的规定较绝对。民法是意思自治的法律, 即使当事人一方为了自身利益而为条件拟制行为, 相对方的利益也未必受到损害。且相对方应有权自己选择是否接受条件拟制的后果。若接受, 则条件虽然被拟制, 也不能绝对否定这种拟制。第二, 对条件拟制过程中发生的法律行为造成的结果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我国法律否定了被拟制条件的效力, 那么当事人因为条件拟制而为的行为怎么进行法律处理, 我国法律并没有相应的规定。第三, 没有规定条件拟制的法律责任。若当事人的条件拟制行为损害了取决于条件的权利, 法律责任由谁承当, 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对此我国法律并没有规定。

三、对完善《合同法》条件拟制规定的建议

第一, 法律应赋予当事人自由选择权。一方当事人进行了条件拟制行为, 相对人有权自己选择是否接受条件拟制的结果。若相对当事人接受此结果, 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开始的时间应相应的改变, 由原来条件成就与否时法律行为的生效或解除的时间前移至当事人进行条件拟制行为的时间。以附延缓条件法律行为为例, 条件成就法律行为生效, 若在条件成就前因一方当事人的条件拟制行为阻碍了法律行为生效, 且相对当事人不对这种条件拟制提出异议, 那么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就追溯到此条件拟制行为发生时。若相对当事人不接受条件拟制的结果, 则可按照《合同法》的规定, 否定其效力。这样规定可以不因法律的规定而限制当事人之间的意思自治。

第二, 在条件拟制的相对当事人不接受条件拟制时, 增加对条件拟制牵涉到的法律行为的效力的规定。当事人为条件拟制行为时, 会发生一系列相关的行为, 这些行为对将来在条件自然发生时产生影响的, 则否定这些行为对相对当事人的效力, 但并不否定这些行为本身, 而是按照法律行为的其他规定处理。如附解除条件的法律行为, 甲乙两人在租赁合同中规定, 如果甲的儿子从外地回来, 乙就搬出甲的房屋。甲对其儿子承诺, 如果儿子从外地回来就给他一台笔记本电脑, 结果甲的儿子回来了。则甲儿子回来的行为影响到处于他回来不回来未知时乙的利益, 则按照甲的儿子没有回来处理, 即解除条件不成就。甲对儿子的承诺, 并不因儿子回来的行为被否定而无效, 且甲儿子回来也不应被忽视, 由甲来处理他与儿子之间存在的民事问题。

第三, 增加对条件拟制当事人法律责任的规定。条件拟制当事人没有直接侵害到相对当事人的权利, 而是使其在将来的权利受到了威胁, 侵害的是一种期待利益。这种期待利益与条件自然发生之后的某个确定权利相联系, 当条件拟制侵害到这个期待利益时, 权利人可以在条件发生之后对条件拟制当事人请求损害赔偿, 请求损害赔偿的原因是基于侵权行为。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是在条件成就或不成就时开始的, 在这之前当事人之间不存在约定, 所以不构成违约。若条件拟制可能使相对当事人的期待利益不会实现, 但结果却没有损害相对当事人在条件自然发生情况下的权利, 这种情况下, 条件拟制当事人就不用承担责任。这样规定符合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中要有损害事实的要求。

四、结语

条件拟制是附条件法律行为理论的组成部分, 也是民法理论中的重要元素, 在遵循民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从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和保护其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 结合具体实践, 循序渐进地促进理论和立法的完善。

摘要:条件拟制, 即在附条件法律行为理论中, 当事人可以通过促成条件成就或阻碍条件成就来获得利益, 或损害他人利益。本文结合《合同法》第45条第2款的规定及条件拟制构成要件, 分析我国条件拟制存在的不足, 提出相应的建议, 使条件拟制的规定更加成熟, 以期更好的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关键词:条件拟制,当事人,意思自治

参考文献

[1]王利民主编.民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芮岑.民事法律行为理论之全部[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3]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华人的居住条件 篇10

每幢房屋都是敞开的,可让游人自由进出游览参观,没有管理人员也没有导游。不过,房屋前面大多有简明的标示,说明房屋面积是若干m2(平方米),有几间卧室、起居室、厨房、盥洗室、洗衣间、车库等。有些双层楼房的介绍更为详尽,例如,指明有娱乐室、有几个车库、有主人独用的豪华盥洗室等等。进入室内,则地毯、窗帘、家具、照明等均已布置齐全;厨房、卫生间也都已配备停当;有些起居室或廊下还摆上一两盆室内盆栽植物。

大约在一二十幢房屋的小区内,还有1~2个值班管理人员,有个办公室,有电话,备接待咨询,并提供样板房的各种广告资料。我们遇到一位管理人员。看我们男女老少4个人,误以为我们是香港去的新移民,问我们建房地基是否已落实,在何处,儿子含糊应答,并顺水推舟地要求参观一二处最经济实惠的样板房。

展览会展出的约八九成是平房,双层楼房很少。我们总共参观了一处楼房,五六处平房;平房全是2~3居室的,既有单车库,也有双车库。虽然每到一处,均可随意坐憩,但终究觉得腰酸腿软了。纵然不像刘姥姥进大观园那样新鲜,也不禁有点眼花缭乱,不想继续再看了,于是尽兴而返。

参观这个展览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厨房和卫生间,它们精致、舒适、实用、卫生。例如,有些厨房附有靠墙的固定小方桌,2~3个人的小家庭可在厨房内进餐,多么方便省事!又如卫生间既有大浴缸,又有一个玻璃拉门的淋浴间,约有1.2~1.5m2大小,冷热水管道都是全封闭的。许多卧室内有顶天立地的镜面拉门大壁橱,所以,房间内不需要大厨,也看不到箱笼杂物。

后来,我又先后到我儿子的同学以及朋友家中去作客,这些几乎全是1986~1987年间来到澳洲的,在澳洲这块土地上已有七八年左右的拼搏经历,现在夫妻已团聚,有的子女已上中学。我去过的几家住的都是公寓式套房,既有二房一厅的,也有三房一厅的。住房的质量等级虽略有参差,但基本格局却大致相仿,例如卧室大小一般是10.5~14m2,起居室多在20~28m2之间,有厨房、卫生间、洗衣间和阳台,有电话,有独用车库或在大车库中的固定泊位等等。相识的几家主人,大多数在近1~2年中买了房子,这种二或三居室公寓式套房的售价,一般约在14万~18万元之间。买房常是分期付款。听说银行欢迎长期贷款,如12~18年的购房贷款;但华人多半主张短期贷款,如5~6年的,认为精打细算过日子,五六年后付清贷款,便可一身轻松。也有少数家庭宁愿租房居住,认为现钱留在手里比较机动灵活,再过几年买房也不迟。租房或买房都很方便,因为到处可以看到“出租”或“出售”的招牌。一般说来,二室一厅的套房租金约为每周120~160元。这些公寓套房的结构和内部设施,同前面所述的样板房相比,毫不逊色,例如卫生间内同样可有淋浴室,卧室内同样可有顶天立地的镜面拉门大厨等等。他们之所以宁愿买公寓套房,而不买那种小巧玲珑、造型别致的独立平房,主要还是从经济上考虑。因为独立的平房,往往包含前后绿化园地的价值,至少要花20余万元。

条件稳健性与无条件稳健性之辨析 篇11

条件稳健性和无条件稳健性在概念上的混淆是产生争议的主要原因。近两年国外会计稳健性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对条件稳健性和无条件稳健性的进一步区分, 很大程度上界定了传统稳健性概念中容易引起混淆和争议的内容。因此, 本文首先对会计稳健性进行历史溯源与概念梳理, 接着在评述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辨析条件稳健性与无条件稳健性之间的关系。

一、稳健性概念的起源

稳健性原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欧洲, 在当时主要是财产托管人推脱其受托责任的策略。早期的稳健性原则更多是从“实用主义”出发, 具体就是尽可能地多计可能的负债和费用, 少计可能的资产和收入。至于为什么这样做, 则缺乏经济学和会计学的理论解释。Bliss (1924) 对早期会计稳健性的思想曾有明确表述:不预计利润, 但预计所有损失。

20世纪30年代, 经济危机的冲击促使美国各界对财务会计的记账和报告进行深刻反省, 稳健性原则受到普遍重视, 其重心从资产负债表转移到损益表。在“决策有用观”下, FASB在其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指出, 稳健性原则是指对于不确定性的一种审慎的反映, 以确保对经济环境中内在的不确定性给予充分的考虑。FASB认为, 会计人员在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时需要秉持稳健的态度, 说明它认可了稳健性存在的合理性, 但同时又表示了一定的担心, 故而就出现了本文开头所引用的一段话。FASB的定义并没有指明何为稳健性所需要的“审慎反映”, 也没有解释这一审慎反映是如何保证风险被“充分地考虑”的 (Givoly和Hayn, 2000) 。但是FASB意识到了早期稳健性一味低估资产和收入的机械性做法, 认为会计人员要在合理选择的基础上运用稳健性原则, 不能损害其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对于稳健性还有很多传统的定义, 但基本上没有超出FASB对稳健性概念的界定范围。稳健性的传统定义是模棱两可的, 因为一个企业的盈余总数在其生命周期内是固定的 (或者超过一个完整的商业周期) , 一个会计期间的稳健性会导致后续期间的非稳健性 (Givoly和Hayn, 2000) 。在上述定义下难以发展出可适用的计量稳健性的技术, 因此稳健性研究在实证方面一直停滞不前, 这种局面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有所改观。

二、稳健性研究的新进展

Feltham和Ohlson (1995) 提出的定义实质上构成了后来无条件稳健性概念的规范化形式, 可具体表述为:如果企业股权在时点!+t的市场期望价值和企业股权在时点!+t的账面价值之差在!趋于无穷大时大于零, 则可以认为企业的会计处理是稳健的。用公式表示就是:!→∞limE[B!+t]/E[V!+t]<1, 其中, 分子表示企业股权在时点!+t的账面价值, 分母表示企业股权在时点!+t的市场期望价值。该定义反映的是稳健性低估企业净资产账面价值的特征, 也可以称之为“资产负债表导向的稳健性原则”。

使会计稳健性实证研究取得关键突破的是Basu。基于对以往文献的分析, Basu (1997) 尽管没有明确提出“条件稳健性”这一会计术语, 但首次探究了条件稳健性的含义, 将稳健性定义为“会计人员倾向于对当期好消息的确认比对坏消息的确认要求更严格的可证实性”。只要坏消息 (经济损失) 比好消息 (经济收益) 被更及时地反映, 就可以认为会计上是稳健的, 但是这个条件并不因尽早确认费用、推迟确认收入、在日常的基础上从低报告收入或账面价值等传统做法而得到满足。这种“损失确认的及时性”观念因为要求盈余反映当期的经济损失, 后来被Ball和Shivakumar (2005) 称为条件稳健性。Basu给出的定义便于对会计稳健性予以量化, 因为消息的好坏可以利用股票回报作为参考变量, 其应用的反向回归方法在后来的实证研究中被广为借鉴。

在Feltham、Ohlson (1995) 及Basu (1997) 的基础上, 最近的文献进一步将会计稳健性明确区分为条件稳健性和无条件稳健性 (Ball和Shivakumar, 2005;Beaver和Ryan, 2005) 。两种类型的区分使得人们对稳健性原则概念的认识前进了一步。

条件稳健性又称为损益表稳健性、消息依赖稳健性和事后稳健性, 它起源于上述Basu (1997) 的稳健性定义, 指的是盈余反映当期的坏消息比好消息更快。在Basu (1997) 的模型中, 条件稳健性体现在对损失和收益确认的不对称的及时性, 这种不对称的及时性来自于会计人员确认好消息比确认坏消息要求更严格的可证实性。条件稳健性的例子包括存货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等 (Beaver和Ryan, 2005) 。无条件稳健性, 又称为资产负债表稳健性、独立于消息的稳健性及事前稳健性, 它是一个总体的偏见, 和当期消息没有关系。无条件稳健性倾向于通过加速费用确认或推迟收入确认而从低报告权益账面价值。无条件稳健性的例子包括内部无形资产开发成本的立即费用化, 资产、厂房、设备的折旧采用超过其经济折旧的加速折旧法等。

三、条件稳健性与无条件稳健性的区别和联系

条件稳健性和无条件稳健性存在的基础相同, 都源于经济环境内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最终都造成净资产账面价值被低估。而且, 两者被一些共同的因素所激励。例如, 投资者所感受到的不对称的损失函数———由相同数量收益而增加的效用要小于由同样数量损失而减少的效用。

两种稳健性概念的核心区别体现在和当期消息的关系上。条件稳健性要求会计政策能够反映当期的经济事项, 并且是一种不对称的反映。会计上是否稳健是以坏消息 (经济损失) 比好消息 (经济收益) 被更及时地反映为条件的。而无条件稳健性和当期的消息无关, 它是事前的和总体的偏见。只要在资产的生命周期内其市场价值大于账面价值, 也就是账面价值被低估, 就可以认为是稳健的。它并没有指明在某个期间内什么情况下会计政策选择才是稳健的, 其实它也无法指明特定期间稳健性适用的条件, 因为会计政策事先确定, 本期的稳健会导致后续期间的不稳健, 这是无条件稳健性始终无法圆满回答的问题。所以说无条件稳健性是一个总体的偏见, 和当期的经济事项无关。

在契约和公司治理的背景下, 两者的作用和性质有明显的不同, 条件稳健性最初的动因是抵消经理向上虚报会计数字的动机, 增进缔约的有效性, 其“损失确认的及时性”观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稳健性在缔约时扮演的角色。譬如, 由于盈余对消息的好坏做出不对称反映, 经济损失相对经济收益被更及时地确认, 同样条件下由于盈余更及时地反映了坏消息, 可以更快地向债权人传递债务契约条款可能被违背的信号, 从而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同样, 及时确认损失可能有效避免经理开展净现值为负的项目, 或者很快放弃正在损失的项目, 因此也增进了契约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在无条件稳健性原则下, 探究稳健性在缔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却是很困难的。因为众所周知, 无条件稳健性下资产估值的偏见是事前的和总体的, 理性的财务报告使用者往往会在签约时予以纠正。譬如, 如果资产被低估的比例为!并为人所知, 那么债务条款就会按因子1/ (1-!) 计算所增加的可以借贷的资产比例 (Ball和Shivakumar, 2005) 。

综上所述, 正是条件稳健性增进了债务契约、报酬契约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条件稳健性突出了经理在接收到消息时做出的政策抉择, 其行为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各种制度因素的相互作用, 反映了会计信息质量内生性的本质。可以说, 条件稳健性概念的提出将会计稳健性研究带入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

至于条件稳健性和无条件稳健性的关系是同时增进还是相互替代, 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Beaver和Ryan (2005) 最早构建模型分析了两种稳健性的不同特点和相互关系, 其结论是, 两种类型的稳健性都会使净资产的市场价值超过账面价值, 它们相互作用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起反作用。Givoly和Hayn (2000) 的实证结果显示, 盈余稳健性和市账比 (MTB, 一般当做资产负债表稳健性的量化指标) 在近几十年都是增加的。而Pae、Thornton和Welker (2005) 的研究表明, 盈余稳健性和资产负债表稳健性负相关, 低资产负债表稳健性的公司有更高的盈余稳健性 (盈余对好、坏消息的敏感性有更大的差异) 。并且他们发现, 盈余的应计成分 (而不是经营现金流成分) , 在低资产负债表稳健性的公司比在高资产负债表稳健性的公司更稳健, 符合会计应计导致会计稳健性的观点。Roychowdhury和Watts (2005) 认为, 在短期内计量时, 及时性差异和MTB之间负相关, 期初资产负债表稳健性会影响该期间的盈余稳健性;在长期内计量时, 两者之间呈正相关。该结论恰好解释了Givoly和Hayn (2000) 与Pae、Thornton和Welker (2005) 的发现。上述研究至少表明了条件稳健性和无条件稳健性确实存在相互作用, 在度量条件稳健性时需要控制无条件稳健性的影响。条件稳健性是理解会计稳健性在契约背景下性质和作用的一把钥匙。我国的转轨经济特征为条件稳健性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制度背景, 有益于从不同视角深化对稳健性原则的理解。会计稳健性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 主要集中在实证方面, 若要深化对稳健性概念的理解, 明晰条件稳健性和无条件稳健性之间的关系, 尚需更有力的实证证据和更基础的分析式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FASB.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 NO.2: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ccounting lnformation.Nor-walk, 1980

[2].Ball R, Shivakumar L.Earnings quality in UK private firms:Comparative loss recognition timeliness.Journal of Accounting&Economics, 2005;39

[3].Beaver W H, Ryan S G.Conditional and unconditional conservatism:Concepts and modeling.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05;10

上一篇:局麻下疝修补术下一篇:化学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