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预测(精选10篇)
临床预测 篇1
关键词:早产,妊娠,预测指标
早产是指妊娠满28周以上但不满37周 (196~258d) 而分娩者[1]。世界卫生组织也将早产定义为妊娠不满37周或少于259d。目前, 早产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 导致早产的治疗也未能明显奏效。在发达国家 (如美国) , 早产率一直居高不下, 发病率为11%, 而在欧洲国家的发病率亦为5%~7%[2,3]。由于早产是新生儿疾病和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做好早产预测, 可为临床提供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应对措施。为了解近年来早产预测的手段和诊断研究成果, 笔者收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 将各种早产的预测指标进行综述如下。
1临床诊断
根据有关文献[4], 早产的诊断标准基本确定为:孕周在28~37周以内;宫缩存在1h以上, 持续时间>30s, 间隔5~6min;进行性宫颈管消退和宫口扩张。符合以上标准的即可诊断为早产。
2预测指标
早产的预测指标主要有宫颈超声评价指标、各种实验室项目检测指标, 如细胞因子及其相关产物、胎儿纤维连结蛋白 (fFN) 以及各种相关激素, 做好这些项目的检测, 可有效地对早产进行预测[5]。
2.1 宫颈超声技术的评价
通常情况下, 宫颈指检Bishop评分一直是宫颈机能状态评价的临床常用方法, 然而宫颈指检主要观察宫颈阴道的情况, 无法测量宫颈的准确长度, 从而不能评价宫颈内口的结构改变和胎膜膨出虚实, 主观性结果非常明显[6,7,8,9,10]。最近几年来, 伴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介入, 越来越多的发现认为超声技术能准确地观察宫颈结构变化情况, 并且重复性好, 无创伤, 对早产预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一般而言, 常用的超声诊断技术主要包括会阴B型超声、阴道B型超声和腹部B型超声3种, 其中以阴道B型超声的检测结果最精确, 宫颈显像成功率最高。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 阴道B型超声就已开始用于妊娠期宫颈改变的临床检测, 筛查患者有无早产的危险, 同时, 对有早产危险患者的保胎治疗预后进行估计。Gomez等[11]对59例宫口开启直径<3cm、孕程在20~30周具有早产征象的孕妇进行阴道B型超声检查, 发现早产与宫颈的长度、漏斗形成情况、漏斗长度和宽度以及宫颈指数的变化显著相关。Timor-Trich等[12]则对70例先兆早产患者于治疗前进行阴道B型超声检测, 观察宫颈的变化情况, 结果发生早产19例, 并且早产者宫颈均形成漏斗状;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与宫颈漏斗的形成密切相关, 其早产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74%, 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9%和100%。Hartmann等[13]通过B型超声监测871例早期单胎孕妇的宫颈长度和宽度, 对其妊娠结局的追踪结果发现:宫颈管的缩短及内口的增宽均可增加早产的危险性。众多文献结果显示, 阴道B型超声检测是预测早产较好的临床指标。
2.2 各种细胞因子及其相关产物
许多研究结果显示, 早产与孕妇体内各种感染相关, 绒毛膜羊膜感染可导致胎膜早破以致早产。一般情况下, 感染主要来源于宫颈及阴道的各种微生物, 常发生宫内感染。引起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支原体、沙眼衣原体、需氧菌、厌氧菌等, 这些微生物的感染可诱导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 如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C-反应蛋白 (CRP) 、白介素-1 (IL-1) 、白介素-2 (IL-2) 、白介素-6 (IL-6) 、白介素-8 (IL-8) 以及白介素-10 (IL-10) 等[14]。在早产者的母体外周血、羊水及宫颈黏液中, 各种细胞因子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地升高, 这些细胞因子可通过中介体, 如前列腺素E2 (PGE2) 和前列环素I2 (PGI2) 促使孕妇发生强烈宫缩, 引起早产。PGE2常与其特异性膜受体 (EP1、EP2、EP3和EP4) 结合而发生作用。在宫内感染引起的早产病例中, 发病机制多为IL-1β干扰羊膜组织EP1受体的水平调节以及增加产量来发挥作用。因此, 临床认为对相关细胞因子活性水平的检测可作为早产预测的可行性指标。Remero等[15]研究发现, 感染性早产患者羊水中IL-1和TNF-α的浓度水平均显著高于无感染的早产患者, 并且IL-1和TNF-α的水平高低与PGF2α、PGEα、PGE2水平的高低显著相关。Wenstrom等[16]分别对290例自然早产和人工早产的产妇进行分析发现, 早产组羊水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并且自然早产组显著高于人工早产组, 各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 还发现IL-6水平的升高与孕龄无关, 但IL-6水平的变化与早产的发生显著相关。由此可见, 各种细胞因子水平的检测对感染性早产的预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是这些细胞因子由于分子量小, 代谢速度快, 缺乏特异性, 难以确切诊断感染的病原体。
2.3 fFN检测
fFN是一种胎盘绒毛蜕膜组织合成的蛋白质。当有宫缩出现早产征兆时, 或是不易察觉的子宫收缩时, 可引起绒毛膜、蜕膜分离, 促使胎膜和蜕膜发生轻微损伤而释放fFN。另外, 羊水中的fFN能经损伤的胎膜渗漏到羊膜腔外, 这些fFN还可通过胎膜与子宫蜕膜的间隙进入宫颈和阴道。生殖道上行感染可引起绒毛膜羊膜炎, 促使绒毛膜蜕膜界面降解, 导致fFN可在阴道中检出。临床常采用妊娠后期宫颈或阴道分泌物及羊水作为标本, 以fFN>50ng/ml判为阳性, 对于怀疑有早产倾向的患者, 国际上主要采用胎儿纤连蛋白酶免疫法进行早产分娩预测。排除在24h有性交史或行阴道检查的情况, 因为阴道流血和子宫收缩均可出现假阳性结果[8]。由此可见, fFN可作为一种早产早期预测的筛查方法, 筛查阳性的患者结合其他预测指标, 可及时进行早产的诊断和预防。
2.4 各种激素与早产的关系
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 (CRH) 、雌激素 (E3) 等水平的检测可作为早产的预测指标[17,18]。研究认为, 母胎的“应激”状态与早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如营养不良、失业、贫困、青少年妊娠、未婚先孕、丧偶、精神焦虑、胎盘循环障碍等, 均可能与早产相关。研究显示, 母胎的各种应激因素可通过内分泌调节机制激活胎盘、胎膜及蜕膜细胞释放CRH, CRH反作用于胎盘、胎膜组织引起前列腺素释放, 导致早产。由于CRH水平升高可导致胎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亢进, 胎儿肾上腺皮质脱氢雄酮水平合成不断增加, 经胎肝和胎盘代谢从而形成E3。由此可知, 测定血浆中CRH和E3水平的变化可预测应激性早产的发生。McLean等[19]对860例孕17~30周的孕妇进行母体血浆CRH测定, 并同时进行甲胎蛋白检测和早产危险系数评分, 结果发现:CRH水平随孕周增加而升高, 早产组与足月产组中位数比较, 早产组是足月组的1.92倍。Goodwin等[20]选取190例孕22~24周的高危早产和低危早产孕妇进行E3水平的检测, 结果发现E3≥2.1ng/ml是预测早产的标准值, 高危早产和低危早产血浆E3的检测敏感性分别为86%和67%, 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和95%, 这说明血浆E3的检测可用于临床阴性筛选。
3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 宫颈超声技术的评价、各种细胞因子及其相关产物、fFN检测以及各种激素水平的检测在早产的预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虽然各种预测方法不一定能独立地精确地预测早产, 仍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来验证, 但是各种方法的的综合应用可为临床早产病例提供良好的预测指标。目前, 超声检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宫颈超声检查中, 阴道B型超声的检测结果最精确, 宫颈显像成功率最高, 预测早产价值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预测经济基本面不如预测主流预期 篇2
首先是年初市场普遍预期今年经济向好,CPI回升,债市必无大行情。谁知外汇占款在前几个月陡然走高,外部流动性的注入使市场资金面极其宽松,CPI没有如预期般坚定回升,使债券市场走出一波不小的行情。
从2月下旬开始,市场流动性有所收紧,市场似乎开始转向,收益率普遍小幅回升。就在大家预期经济基本面将主导未来债券市场走势的时候,银监会“8号文”横空出世。其出台的时点和内容出乎许多人的预料。这一政策使市场行情立马转向。大家相信对银行理财资金投资“非标资产”的限制必然加大银行的债券需求,市场收益率快速下行。
“8号文”的余威还未散去,4月中旬一场源于债券市场之外的核查风暴突然降临。对债券“代持”的核查使得债券市场被动“降杠杆”,恐慌情绪带动收益率迅速上升。这一偶然事件是债券市场参与者很难预期到的。
政策面因素消化到一定程度后,市场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对经济基本面的关注。4月下旬汇丰PMI初值公布后,市场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动摇,债券收益率由此又出现一波下行。本来之前“8号文”带来的收益率下行行情结束后,部分机构认为市场收益率底部已经显现,然而近期信用债收率的走势似乎又在挑战这一预期。
可以看到,市场参与者总是试图从经济基本面预判市场。在没有突发事件之时,这种预期能够反映在市场利率走势中,而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原本由基本面预期所控制的市场走势就会被迅速打破,直到突发事件被市场逐步消化。
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来讲,政策等突发事件是很难预测到的,因此能做的只是对经济基本面的研判。
然而,分析上半年市场主流预期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到,主流预期并不一定准确。比如年初主流预期是经济向好,CPI回升,使得市场收益率在很长一段时间不断上行。然而后来的实际经济数据表明,至少上半年这一预期是不够准确的,经济并没有如预期般向好。但债券利率走势却往往由主流预期决定了。
这种预期在市场的自我实现,使得市场参与者的水平不一定体现在准确预估经济走势上,而更需体现在是否能预测到其他参与者的主流预期。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无论主流预期是对还是错,甚至无论真实经济是走强还是走弱,都能获利。这也是凯恩斯的著名的“选美理论”的精髓。
(个人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
临床预测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取笔者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先兆早产孕产妇10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22~38岁, 平均年龄 (25.2±1.2) 岁。孕周29~37周, 平均孕周 (32.8±1.2) 周。孕妇宫口开大范围在3 cm以下, 胎膜无异常, 不存在其余合并症。规律性宫缩≥4次/h, 持续30 s/次。部分产妇存在阴道少量流液、流血。结合超声检测途径分成对照组以及实验组, 各50例。对照组予以经腹部超声检测, 实验组予以经阴道超声检测。两组患者的孕周、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产妇均给予超声检测, 仪器选择SAMSUNG MEDISON-X6型超声。对照组:探头频率控制为3.5 MHz, 检测前将患者膀胱适当充盈, 取无菌避孕套套住探头, 取耦合剂在避孕套内外涂抹, 于耻骨联合上方通过移动确定宫颈矢状切面, 观察产妇宫颈内口、宫颈外口以及宫颈管。对宫颈内、外口之间的距离进行检测, 记录宫颈长度。如果存在宫颈漏斗以及羊膜囊嵌入, 则宫颈长度为漏斗最低点以及宫颈外口之间的距离。实验组:探头频率控制为7.5 MHz, 在患者膀胱排空后进行检测, 无菌避孕套套住探头, 取耦合剂在避孕套内外涂抹, 探头置于阴道内部, 并靠近宫颈, 子宫颈矢状面的显示以及检测同对照组一致。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宫颈长度<2.6 cm的早产率为63.3%, 宫颈长度在>2.6 cm的早产率为25%。对照组宫颈长度<2.6c m的早产率为3 0.8%, 宫颈长度在>2.6 c m的早产率为4.3%。实验组早产率均比对照组要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国内, 早产的发生率较高, 占5%~15%的比率, 其病因复杂, 发病机制较多, 目前表明与宫肌功能异常、子宫膨胀过度以及妇科炎症等因素有关。早产的危害性较大, 对胎儿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均会造成不良影响, 导致早产儿生活能力下降, 加大颅内出血、肺部疾病、感染以及硬肿症的发生率, 还可对胎儿的智力造成影响。因早产导致的死亡在早产胎儿中占据15%的比率, 因此需要尽早对早产进行预测, 及时处理[2]。
早产导致的症状较多, 妊娠晚期产妇下腹部以及肌肉可出现变硬的情况, 且有发胀感, 宫缩每隔10 min出现1次, 可持续30 s/次以上, 若宫颈管同时存在缩短情况, 则可确定为先兆流产。早产征兆中, 阴道出血也是常见的一种, 需要注意的是, 因胎盘早剥、宫颈炎症以及前置胎盘作用也会导致阴道出血, 但其出血量比早产征兆出现的阴道出血量要更多。产妇可出现温水样液体流出, 且伴有阵痛, 此为早产征兆[3]。
产妇若出现以上几种症状, 则要及时调整产妇体位为左侧卧位, 并结合胎儿的情况对其基于保胎干预, 延长产妇的妊娠期, 保障胎儿的生存率。
目前对于早产的预测, 主要应用超声对产妇宫颈长度进行检测, 宫颈退缩为宫颈制约力下降、成熟的一种表现, 尤其与宫颈机能异常、低体质指数、多胎妊娠等宫颈因素导致的早产联系密切。应用超声对宫颈长度进行检测, 优势明显, 体现在其客观、无创、可重复以及精确, 且其检测途径较多, 包括经阴道、经腹部以及经会阴等途径, 其中经阴道检测的价值性在临床上得到更多认可。经腹部应用超声进行检测, 需要产妇事先保持膀胱充盈, 这对宫颈解剖位置影响较大, 可导致宫颈增长, 经腹部检测在一定范围内会因膀胱容量增加, 导致宫颈长度增加, 导致早产的预测结果收到影响, 降低了精准性。而经阴道超声进行检测, 超声探头与宫颈组织相接近, 产妇不需要充盈膀胱, 因此宫颈长度也不会出现变化。然而经阴道进行超声检测对产妇有一定的心理作用, 会过于担心感染、出血以及早产等情况, 因此临床依从性会受到影响, 且经阴道进行超声检测要求的技术、仪器条件较高, 因此临床推广有一定难度。
笔者医院研究得出, 实验组宫颈长度<2.6 cm的早产率为63.3%, 宫颈长度在>2.6 cm的早产率为25%。对照组宫颈长度<2.6 cm的早产率为30.8%, 宫颈长度在>2.6 cm的早产率为4.3%。实验组早产率均比对照组要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见, 应用超声对产妇宫颈长度进行检测, 对预测产妇早产有较高的价值性, 且其中以经阴道超声检测的精确性较为理想, 优于经腹部超声检测, 对宫颈长度<2.6 cm的产妇, 临床上需要加强关注以及干预。
参考文献
[1]张晓莉, 温龑晨.超声检测宫颈长度预测早产的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 (4) :670-671.
[2]魏玮, 李俊鹏, 杨汇娟.超声检测宫颈长度预测早产的临床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月刊, 2013, 23 (3) :1539.
临床预测 篇4
关键词:卫生人力;需求;灰色预测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和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国民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及我国老龄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都将引起对卫生人力资源需求的增加,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抓好卫生人力资源的规划和配置工作。科学合理地对卫生人力资源进行预测,不仅是做好卫生人力资源规划和配置的前提,更是推動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石。
由于影响卫生人力资源规模变化的因素众多,且有些因素是不完全确定的,从而增加了资料获取的难度,影响预测结果的精度,灰色预测法是一种对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不确定因素的系统进行预测的方法,它的特点是所需信息量少,不仅能够将无序离散的原始序列转化为有序序列,而且预测精度高,能够保持原系统的特征,较好地反映系统的实际情况。本文用GM(1,1)模型对全国卫生人力规模进行预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预测对象及数据来源
预测对象选定为我国卫生人力资源中的卫生技术人员数,以及其中包含的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由于自2002年开始卫生人员统计指标的统计口径有所变动,因此我们选定2002-2008年之间7年数据为基础进行预测,具体数据见下表。
3.GM(1,1)模型建立
灰色系统建模思想是直接将时间序列转化为微分方程,从而建立抽象系统的发展变化动态模型,即Grey Dynamic Model,简称为GM模型,GM(1,1)模型是灰色模型中应用最广泛的模型,称为单序列一阶线性动态模型。
4.基于GM(1,1)模型的我国卫生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分析
表2中给出卫生技术人员四种方式进行预处理所得到的预测结果及误差,四种方式所得预测结果的平均误差分别为7.4529%、0.7886%、0.7786%、0.0162%。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基于2002-2008年卫生技术人员的各个灰色预测模型中,以对原始数据进行二阶弱化算子处理而得到的模型预测精度相对最差,以对原始数据进行4次方根预处理和自然对数预处理而得到的模型预测精度相对其次。
表1中已经给出卫生技术人员基于2002-2008年卫技人员原始数据列的各个灰色预测模型的7年预测值。由于采用二阶弱化算子预处理得到的模型预测精度较低,执业(助理)医师以及注册护士的预测我们给出基于数据平滑处理、4次方根处理得到的预测结果以供参考,见表3。
《世界卫生统计年鉴2009》中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全球每千人口医生数量为1.3人,我国2007年每千人口医生数量为1.4人,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全球每千人口护士和助产士数量为2.8人,我国仅为1人,离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表5中的数据为依据预测值计算出的我国在未来7年中每千人口医师数、每千人口护士数以及医护比。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每千人口医师数增长趋缓,说明我国医师拥有量暂时已经可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医护比例仍处于失衡状态,合理的医护比例应达到1:2,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每千人口护士数不断增加,医护比例也正在朝着合理的医护比例方向努力。
5.结束语
对于开放性、非线性的复杂系统,GM(1,1)预测模型能够从整体出发,对外延不确定性系统变化进行动态的科学模拟与仿真,是比较理想的预测方法。本文采用GM(1,1)模型对我国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以及注册护士人数进行了预测,同时依据预测数值分析了我国的卫生人员的发展变化,其预测结果可以为我国卫生人力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4
临床预测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产科住院的瘢痕子宫患者892例,选择其中知情同意并自愿经阴道试产、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132例为研究对象,年龄24 ~ 41岁,平均31. 24±3. 62岁,孕35 ~41+1周,平均孕38+2周。纳入标准: 1前次剖宫产指征不复存在又未发现新的剖宫产指征; 2单活胎妊娠; 3距前次剖宫产时间>18个月; 4既往分娩无子宫破裂病史; 5孕周>35周; 6临床显示骨产道正常,无头盆不称; 7无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 8无再次子宫损伤史,如子宫穿孔、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破裂等; 9产前超声检查孕妇子宫下段瘢痕缺陷并且瘢痕厚度达3 mm以上。排除标准: 1前次剖宫产后发生感染或伤口愈合不良; 2前次剖宫产指征依然存在或出现新的指征。3先兆子宫破裂或可疑子宫破裂。
1. 2 方法
1. 2. 1阴道分娩前的准备孕妇常规产检,入院后再次宣教,以获取更多阴道分娩及剖宫产的相关风险及并发症的认识,增强孕妇阴道分娩的信心,消除心理因素的影响。彩超再次确认子宫瘢痕厚度及愈合情况,征得孕妇及家属同意,阴道试产过程中严密监护,同时做好手术准备,阴道分娩过程中一旦出现剖宫产的指征,立即手术。
1. 2. 2建立瘢痕子宫产前预测改良评分法参考《头位分娩评分法》[1]及《bishop评分法》[2],设计一套瘢痕子宫的产前预测改良评分法 ( 简称: 改良评分法) ,进入产程即可阴道检查评定,产程出现异常亦可阴道检查评定。根据收集的观察指标共计13项加以评分( 见表1) ,累计即为总分,用以评估阴道分娩的难易度。
1. 2. 3研究方法对患者采用改良评分法进行经阴道分娩的预测评分后,绘制Weitein's法[3]和Flamm法[3]及改良评分法的ROC曲线,对3种方法进行ROC曲线下面积的比较。对试产成功组和试产失败组的改良评 分法的分 值进行比 较; 同时绘制Weitein' s法和Flamm法及改良评分法的ROC曲线,对3种方法进行ROC曲线下面积的比较。根据改良评分法的ROC曲线得到最佳截断点; 以截断点为界,进行分组,对2组分娩方式的情况进行比较; 并对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的改良评分法的分值进行比较。
1. 3统计学处理所有资料采用SPSS 13.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ROC曲线下面积( AUR) 的计算用辛普森积分法,ROC曲线下面积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法z检验[4]。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剖宫产指征满足其中一项,及可进行相应评分
2 结 果
2. 1 3 种评分方法对阴道试产的 ROC 曲线比较Weitein's法和Flamm法与改良评分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577、0. 616、0. 988,改良评分法的ROC曲线下面 积明显大 于Weitein' s和Flamm法。Weitein's和Flamm法诊断效率低,而改良法诊断效率高,经非参数法z检验比较3个评分系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 23,P<0. 05) 。根据ROC曲线得到最佳截断点为18分。
2. 2改良评分法与分娩结局的关系根据最佳截断点18分进行分组,改良评分法评分>18分的阴道分娩率( 94. 8% ) 高于评分≤18分( 5. 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09. 231,P = 0. 000) 。见表2。
阴道分娩组( 93例) 的评分为22. 33±1. 94分,秩和为7972. 00; 剖宫产组( 39例) 的评分为14. 35±1. 87分,秩和为806. 00,阴道分娩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00) 。
3 讨 论
3. 1瘢痕子宫孕妇分娩现状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开放,剖宫产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医疗环境下医务人员为降低瘢痕子宫破裂的风险及缓和医患关系,对产妇及其家属的剖宫产要求有所放宽。然而,有文献表示,选择性重复剖宫产存在不良的近期及远期并发症,最常见的近期并发症包括产后出血、腹腔脏器损伤、术后感染、下肢静脉栓塞等[5],远期并发症包括慢性腹痛、盆腔脏器粘连、胎盘植入、前置胎盘、不孕不育等[6]。如何正确指导剖宫产后再次妊娠患者选择分娩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3. 2改良评分法的建立参考凌萝达的《头位评分法》和《bishop评分法》,对传统的瘢痕子宫的评分方法———Flamm法及Weitein's法进行改良,较之增加了年龄、宫颈评分、潜伏期时间、临产后胎位、孕期体重增加值、估计胎儿体重等因素。考虑为: 年龄越大,机体功能相对低下,骨盆可塑性减小,试产时间明显延长。宫颈成熟度与经阴道分娩的结局关系密切。若胎儿过大或者胎头与骨盆比例不相适应,容易造成产程受阻,即头盆不称,发生梗阻性难产,继而发生先兆子宫破裂、子宫破裂的风险性增大。孕期合理膳食,适当控制体重,降低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可以有效降低剖宫产率。改良评分法特别对严重胎头位置异常、产程过长、宫缩过强等四项予反扣分,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医生的高度重视。将潜伏期列入评分,随着产程延长,逐渐扣分,以提醒产程延长会给母儿带来严重并发症。最后根据总分的多少,估计难产发生的可能性,使产程观察有较科学的临床依据。试产的前提需具备较好的医疗监护设备及随时手术、输血、抢救的条件。骨盆大小、胎儿大小、胎头位置及产力四项评分,是近年决定分娩方式的依据。本研究未把骨盆大小列入评分中,是因为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骨盆正常的,临床中如遇到骨盆狭窄者更应充分评估产前风险,不可勉强试产。本研究结果显示,改良评分法的ROC曲线下面 积高于传 统的Flamm法及Weitein' s法,且诊断效率最高 ( P < 0. 05 ) ,表明改良评分法产前预测较传统的Weitein' s和Flamm法优越。
3. 3改良评分法对剖宫产再次妊娠阴道分娩头位分娩的意义目前临床上判断头位难产的评分法主要依据《头位难产》的头位评分法。因瘢痕子宫的孕产妇具有特殊性,产前判断适宜阴道分娩的条件有限,建议在试产过程中观察产程并予以评分,有利于阴道分娩的给高分,不利的给低分或反扣分。经ROC曲线得出最佳截断值为18分,总分大于18分者经阴道分娩成功率较高( 94. 8% ) ; 而18分及以下者阴道分娩可能性小( 5. 6% ) ,剖宫产终止妊娠的可能性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阴道分娩组的评分也明显高于剖宫产组( P = 0. 000) 。因此,临床上不应强迫阴道试产,对于得分低者可适时选择剖宫产。因纳入了先露下降、宫口扩张、胎位、宫缩强度、潜伏期长短等与难产的关系较密切的因素,ROC曲线下的面积明显大于传统的瘢痕子宫评分方法,因此改良法能更及时、准确、全面地对顺产与难产做出综合判断,科学地指导产程处理。每个产妇在产程中根据进展情况评分2 ~ 3次,对于产程异常等病理情况采用改良法更完善。
本研究样本较少,其结论有一定局限性。我们将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探讨影响剖宫产后阴道分娩结局的相关因素。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孕妇经阴道分娩,确有子宫破裂的可能,因此,对于既往剖宫产纵行切口或T形切口或广泛经子宫底手术,曾有子宫破裂史,阻碍阴道分娩的内科及产科并发症,不具备外科医师、麻醉师、足量医务人员及急诊剖宫产条件者不建议阴道试产。但瘢痕子宫不应是再次剖宫产的绝对手术指征,其阴道分 娩成功率 仍可达60% ~80%[7]。因此,在没有剖宫产的指征的前提下,做好临产评估,可以有效地降低剖宫产率,更好地保障母婴预后。
摘要:目的:建立瘢痕子宫产前预测改良评分法,评估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患者阴道试产结局的风险。方法:参考《头位分娩评分法》及《bishop评分法》,建立瘢痕子宫产前预测改良评分法(简称改良评分法),绘制并与Weitein's法、Flamm法的ROC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根据改良评分法的ROC曲线得到最佳截断点,并以此分析改良评分法分值与试产结局的关系。结果:改良评分法的ROC曲线下面积(0.988)明显大于Weitein's法(0.577)和Flamm法(0.616),3种诊断效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评分法的ROC曲线得到最佳截断点为18分,改良评分法评分>18分的阴道分娩率(94.8%)高于评分≤18分(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93例)的评分(22.33±1.94分)明显高于剖宫产组(39例)的评分(14.35±1.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评分法的诊断效率较传统方法高,能较好评估剖宫产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的结局。
临床预测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的3 200例孕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进行产前胎儿心脏检查, 入选孕妇年龄自23~35岁, 平均年龄为28.3岁。孕期在20~26周之间。本组研究病理不包括心脏以外的其他畸形, 如体表畸形、内脏畸形。
1.2 方法
对该院收治的3 200例孕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 (A-cuson Sequoia51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进行产前胎儿心脏检查, 入选孕妇年龄自23~35岁, 孕期在20~26周之间。检查采用切面分段方法。检查切面包括:上腹部横切面, 胎儿的四腔心切面, 动脉弓曲长轴的切面, 大动脉交错切面, 气管三血管切面, 上下腔的静脉切面。检查后, 对于部分具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且引产的胎儿进行尸体解剖, 对于健康胎儿或已出生的胎儿进行随访检查。对比检验得出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的检查中的临床价值。
2 结果
对3 200例孕妇进行产前胎儿心脏超声检查, 发现有86例胎儿有心脏的心态异常。其中37例胎儿引产或出生后确诊先天性心脏病。有3例先天性心脏病胎儿漏诊, 有1例误诊情况发生。见表1。
3 讨论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在我国的胎儿先天性疾病中排名前五位, 发病率很高。较大的影响了出生人口的基本素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属于一种胎儿先天畸形, 其诱发原因可能是胎儿在母体内心脏发育缺陷。若是孕妇在怀孕期间可以尽早的发现, 可以为临床诊治带来更多的时间, 严重无法存活的胎儿亦可尽早引产从而尽量减少孕妇及其家人的生理心理创伤, 降低畸形不健康胎儿生出的概率。对胎儿进行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检查, 同时也间接或直接的对胎儿的心脏功能的其他方面进行了一次检查, 该检查又可以成为宫内诊断或胎儿产前检查[4]。超声检查时一项无创的检查技术, 其对机体的伤害小, 较差的准确率高, 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记忆灵敏性, 目前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 该项技术以逐渐成为胎儿出生前诊断的一项有效的常用方法, 是控制和预防出生前胎儿先天性的心脏畸形胎儿降生的一项重大有效措施[5]。
该研究结果表明, 胎儿的先天性心脏病其表现为房间隔缺失、室间隔缺失、心内膜垫不全较多。采用多普勒超声法对胎儿的心脏生理功能进行检查, 检查切面包括:上腹部横切面, 胎儿的四腔心切面, 动脉弓曲长轴的切面, 大动脉交错切面, 气管三血管切面, 上下腔的静脉切面。研究结果表明, 检查诊断准确率高达95%以上。采用超声技术对胎儿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在妊娠早期就可以检查出胎儿体内的心脏活动, 该研究过程中发现, 在妊娠20~28周期间对胎儿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效果最好, 准确率高, 且此时发现问题可以及时采取应对策略, 从而避免对母体以及胎儿造成更大的伤害。
超声心动图上可以很清晰的看出胎儿体内的主要血管结构以及心脏的生理组成, 因此可以有效准确的诊断先天性心脏病。胎龄较小时, 妊娠早期难以看清胎儿心脏组成结构, 因为此时胎儿心脏发育较小, 胎动频率较大。胎龄过大, 则心脏超声检查时易受羊水, 胎盘、胎位等因素影响难以看清心动图。此时若是发现问题则无法尽早合理解决。
综上所述, 对胎儿进行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检查胎儿心脏生理, 诊断胎儿是否有先天性心脏病效果良好, 该技术对提前预判胎儿发育状况、生理健康, 降低胎儿出生死亡率, 提高出生人口的身体素质有重大的意义。值得在广大医学工作者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Wieczomk A, Hemandez R J, Ewing L, et a1.Prediction of outcome of fetal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using a cardiovascular profile score[J].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2008, 31 (3) :284-288.
[2]黄晶晶.胎儿超声心动图产前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流行病学评价[J]围外医学心血管分册, 2011, 28 (5) :266-268.
[3]常红梅, 邓学东, 斯蓉华, 等.胎儿超声心动图筛查在先天性心脏病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2, 24 (7) :1099-1101.
[4]夏飞, 杨俊华, 陈珊珊, 等.产前超声筛选在胎儿心脏结构异常中的应用[J].苏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 26 (3) :456-458
临床预测 篇7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测评估,卡孕栓,效果观察
在我国,导致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为产后出血。其一般指分娩后24 h内,产妇出血量超过500 m L,大量失血对产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可引起乳汁不足、贫血、感染等症状,严重威胁了产妇的健康,需要及早进行预防[1]。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间在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86例,其中43例以测评估联合卡孕栓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86例均为2015年5月—2016年5月间在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按随机投掷法进行分组。对照组中产妇年龄22岁~41岁,平均年龄(33.2±4.5)岁;初产30例,经产13例;孕周39周~42周,平均(40.2±0.3)周;新生儿体重2.6~3.8 kg,平均(3.2±0.3)kg。研究组中产妇年龄21岁~40岁,平均年龄(33.7±4.1)岁;初产31例,经产12例;孕周39周~42周,平均(40.1±0.4)周;新生儿体重2.7~3.8 kg,平均(3.1±0.2)kg。2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产妇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方法对照组:分娩前常规进行B超检查,并进行相关的分娩知识教育,待胎儿娩出后,应立即在宫体上注射缩宫素(规格:1 m L/5 U,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0863,生产企业: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20 U,根据产妇的出血量可再次给予20 U的缩宫素静注。研究组:产妇常规进行B超检查,并进行相关的分娩知识教育,而后进行产后出血危险评估预测[2],评估方法中包含危险因素共8项:人工流产史、孕早期体重指数(BMI)值、宫底高度、血小板情况、是否有凝血机制障碍性疾病、前置胎盘、妊娠高血压、子宫肌瘤,每项得分范围为0~3分,总分为24分;各项得分相加0~4分表示低危,5~7分表示中危,7分以上为高危。根据结果实施针对性措施,待胎儿娩出后,给予高危产妇卡孕栓(规格:0.5 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800007,生产企业:东北制药总厂)1 mg进行舌下含服,注射卡贝缩宫素(规格:100μg,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90927,生产企业:Draxis Pharma)100μg;对于中危及低危型产妇仅给予卡孕栓,剂量及服药方式与高危产妇无差别。)
1.3观察指标对比2组在术中、分娩后2 h及分娩1 d内的出血量、宫缩强度,收缩压、舒张压、血氧、脉搏等生命体征水平。出血评估标准[3]:分娩后2 h内出血量≥400 m L,或产后24 d内出血量大于等于500 m L称为产后出血。出血容积(m L)=1.05×血液重量(g)。宫缩强度通过相关仪器进行测量。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产妇不同时间段出血量情况相比于对照组产妇,研究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出血量均有所降低(P<0.05),见表1。
2.2 2组产妇不同时间段宫缩情况相比于对照组产妇,研究组的宫缩强度恢复较好(P<0.05)。见表2。
2.3分娩后2组产妇生命体征对比研究组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脉搏水平相比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开放,高龄产妇人数急剧上升,产后出血风险也逐渐加大。预测评估是一种对产后出血因素进行总结性判断评估的方式,但预测评估联合卡孕栓进行治疗的报道国内还较为少见。预测评估可将治疗进行规范化、个体化的调整,对预后起到正向作用,早期发现出血倾向并进行早期预防对产妇来说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4]。对于产后出血的产妇,最普遍的手段目前仍然是使用缩宫素,缩宫素与子宫平滑肌上的受体相结合,引发子宫出现有节律的收缩,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但临床实践也显示出不少的弊端,由于个体间存在差异,药量难以控制,并发症状较多,例如血压升高、心血管障碍、水钠潴留等。卡孕栓则对缩宫素的缺点进行了弥补,属前列腺素类范畴,是F2α衍生物,可有效收缩子宫平滑肌,加大收缩的幅度与频率,相比于缩宫素,其疗效好、便捷,药效持续时间长,一般为6 h~8 h,近年来得到临床普及,在引产及流产方面的运用已经成熟,且不增加机体的负担[5]。通过表2可以看出,其增加了宫缩强度,使用方法更加便捷;表1则显示产后出血的概率得到降低;表3可知其并未对收缩压、舒张压、血氧、脉搏等造成影响。但本次研究中,由于研究对象数量受限,因而仅能作为参考数据,更加精确的结果还有待临床中的考察与验证。
在临床实际中,只有部分产妇符合上述条件,还有小部分则被忽视掉。因而在今后的实践中,还应对该病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对每一位产妇都做好万全之策,加强保健,重视第三产程,可通过子宫按摩、药物的应用来预防或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医务人员还应提高自身的认知及知识水平,学习国外先进的知识,融会贯通,以科学为基础,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加强医护间的合作,提高产妇的预后质量。
有研究显示[6,7],对产妇进行预测评估联合卡孕栓进行治疗后,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降低了并发症的风险,缩短了产妇的住院时间,减轻了经济负担。在本次研究中,在不扰乱正常生命体征的情况下提高了产妇的预后,改善了出血量及宫缩强度,与相关文献一致。
综上所述,预测评估联合卡孕栓能够有效对产妇进行分型,并根据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干预,增加了精确程度,提高了产妇宫缩水平,改善了产后出血情况,值得临床普及与推广。
参考文献
[1]付蕊红,韩艳,王辉,等.产后出血预测评估联合卡孕栓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5,23(7):468-470.
[2]徐菲,陈芊,徐丽娜,等.钙剂联合卡孕栓预防阴道分娩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3,24(16):2444-2446.
[3]王丹凤,华秋琴,胡小娟,等.不同途径应用卡孕栓预防产后出血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1):1844-1845.
[4]项佳华.卡孕栓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2011,23(11):156-157.
[5]陈燕,石中华.缩宫素联合不同时间应用卡孕栓对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疗效评估[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5):4174-4177.
[6]黄琴.钙剂、缩宫素、卡孕栓联合纱垫填塞预防高危剖宫产术后出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7):34-35、40.
临床预测 篇8
2013 年1 月-2015 年1 月收治脓毒血症患者56 例, 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32例, 女24 例, 年龄33~68 岁, 平均 (41.2±4.2) 岁;其中创伤后25 例, 慢性病21例, 其他10例。选取同期收治的55例非脓毒血症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9 例, 女26 例, 年龄31~71 岁, 平均 (39.8±4.1) 岁;其中创伤后23 例, 慢性病25 例;其他8 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将观察组按预后情况再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 每组28 例。生存组男18 例, 女10 例, 年龄31~68 岁, 平均 (37.6±3.5) 岁, ;其中创伤后12 例, 慢性病1例, 其他6 例。死亡组男16 例, 女1例, 年龄33~68 岁, 平均 (42.3 ± 4.3岁;其中创伤后14 例, 慢性病9 例, 其他5 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研究对象均在入院的第天, 第3天及第5天采集空腹静脉血, 对血清PCT的测定采用电化学发光法, 所有操作均按照罗氏降钙素原检测试剂盒说明[1]。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 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行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死亡组比较, ★P<0.05。
结果
治疗后, 患者的血清PCT水平有明显降低;反之, 血清PCT水平则有显著上升 (P<0.05) 。两组血清PCT水平, 见表1和表2。
讨论
脓毒血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 在烧伤、休克、严重创伤及大手术后极易发生, 且具有极高的致死率, 是造成外科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2]。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心率加速、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改变、寒战、呼吸加快、发热等, 通常还伴有降钙素原与血清C反应蛋白的异常增高[3]。对于该病的治疗, 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方法, 具体则以患者的自身情况为准, 凡是表现为休克症状或发现有脏器脓肿的, 则应立即住院治疗, 给予大剂量抗生素及积极支持治疗, 如输血、静脉滴注高营养等[4]。
PCT是血清降钙素的前体, 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低, 在脓毒血症、急性胰腺炎、活动性肝炎及创伤等患者血清中异常升高。本文探讨PCT监测在脓毒血症患者病情及预后中的价值, 脓毒血症患者的血清PCT有明显升高, 且预后较好的患者, 血清PCT升高幅度较小[5]。
综上所述, 脓毒血症患者的血清PCT水平有明显变化, 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监测和预后进行评估, 在临床中有较大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 (PCT) 监测在脓毒血症患者病情监测及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治56例脓毒血症患者作为观察组, 同期收治55例非脓毒血症患者作为对照组, 将观察组按预后情况再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 每组28例,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患者PCT水平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结果:随着病情的缓解, 患者的血清PCT水平有明显降低;反之, 血清PCT水平则有显著上升 (P<0.05) 。结论:脓毒血症患者的血清PCT水平有明显变化, 对脓毒血症患者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有较大临床价值。
关键词:血清降钙素原,脓毒血症,预后,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杨, 马少林, 王学斌, 等.降钙素原、D-二聚体与乳酸对脓毒血症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研究[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1, (1) :17-18.
[2]程智宏.血清降钙素原对预测新生儿脓毒血症预后的临床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8) :10-11.
[3]黄丹, 王学东, 段钰萍.降钙素原联合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对脓毒血症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J].贵州医药, 2014, (11) :983-984.
[4]熊小敏.中性粒细胞指数在脓毒血症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
临床预测 篇9
2010年,各国地震频发。从1月3日所罗门群岛7.1级地震、1月12日海地7.0级地震,到2月27日智利马乌来8.8级强震,再到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种种迹象显示,全球地震活动明显加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把地震预测作为专业地震部门社会责任和工作任务的国家。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自1970年成立中国地震局至今,地震部门有记录的地震预测至少77次,其中强震31次,中强和有感地震46次。除此之外,地震局系统外比较准确预测的震例也达数百次之多。
目前,关于地震能否有效预测预报,学术界仍存在重大分歧。主流观点认为“地震不能预测”、“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但也有人认为地震不但可以预测预报,而且发震时间能够精确“预测到小时,乃至分钟”。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避免了重大伤亡,即使是唐山大地震,之前也有非常多的预报和预警。
但令人遗憾的是,面对唐山大地震的惨烈损失,无人敢承担“漏报”的责任,于是,“地震不能预测”成了最好的挡箭牌。在这个逻辑下,成功的预报经验反而是与之过不去了。
周恩来:地震有前兆,可以预测预报
中国有组织地开展地震预测预报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44年前的邢台地震。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地震发生后,我国地震活动频繁,10年内相继发生了渤海、通海、炉霍、永善、海城、龙陵、唐山等一系列强烈地震。中国人对地震所进行的大规模的观测、研究与预报探索工作,即由此展开。
邢台地震发生后,初步总结表明,大震之前,有小震活动的“密集-平静”现象、地下水位和水质的大幅度变化以及动物行为异常等前兆。3月26日,邢台震区再次出现此类异常,专家经过会商,认为在巨鹿与南宫西北将发生一次强震。22时,当即向石家庄抗震指挥部报告了这个结论。果然,23时18分在预报地区发生了6.3级地震。
这是一次准确的强余震预报,也是我国地震预报的首次实践。基于这次成功预报,4月1日,周恩来总理在邢台向科大地震专业的同学提出,“希望在你们这一代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
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发生7.8级地震,周恩来总理指示,要召开一次全国地震工作会议,讨论地震工作的全局性问题。根据地震预测取得的重大进展,周恩来向地震工作者强调:“地震是有前兆的,可以预测的,可以预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
根据总理指示,1970年1月17日到2月9日,第一次全国地震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建议:建立国家地震局,负责地震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同时根据需要,建立一支适当数量的地方专业地震队伍,并广泛组织群众业余地震队伍,开展地震预报和防震抗震工作。
中国地震预报国家队和地方队的组建,标志着地震预报工作的正式开始。1972年,国务院确立中国地震工作方针:“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依靠广大群众,做好预测预报工作”。从那以后,一直到80年代,地震预报差不多就是地震局的全部工作,“地震预报室”专门负责预报地震,是地震局内最重要的业务机构。
国家地震局也不负众望,很快崭露头角,在海城地震预报打了胜利一仗。
海城预报:偶然还是必然?
海城地震的长期预报几乎在震前10年就起动了。1966年邢台地震后,华北地区强震活动逐渐北移,加强东北南部地区地震工作的建议遂被提出。1970年初,全国地震工作会议决定将辽宁省划为全国重点地震监视区,并在辽宁省建立了地震办公室。1971年,又成立了国家地震局沈阳地震大队,设立沈阳、大连、营口等13个地震台,开展综合性的野外探测及台站观测工作。
1974年上半年,在辽宁省内及其邻近地区出现了一些异常现象。当年6月,国家地震局召开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会商会议,提出了“辽宁南部或渤海北部,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可能发生强震”的看法。中国科学院根据会商会意见以《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为题,向国务院作了汇报。国务院立即以国发[1974]69号文件批转这份报告,确定海城为可能发生5级~6级地震的地区。这是国务院唯一的有关地震预报的文件。
69号文下达后,辽宁省专门召开会议,对防震工作进行部署。一方面组织专业队伍加强监测与研究,另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地震知识,组织群测群防工作。至当年11月,辽南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专群结合的地震测报网。
1974年12月中旬,当地台站和群众测报网点相继发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异常现象:地下水位大幅度升降,井水变浑变味;冬眠的蛇出洞,冻死在雪地;一些家畜、家禽行為异常;一些水氡、地倾斜观测曲线出现突变等等。与此同时,以辽宁北部参窝水库12月出现4.8级震群为标志,全区地震活动进一步增强。
1975年1月末至2月初,各地反映的异常情况不断增加。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营口石硼峪地震台自2月1日起观测到数以百计的小地震。辽宁省地震部门于2月3日深夜写出震情简报上报省政府,提出:在营口、海城地区小震活动的后面,可能要发生一次大地震。
2月4日上午8时,辽宁省政府召开防震紧急会议,研究防震措施的具体安排。上午10时30分,省政府又向各市、地(盟)及有关部门发出了电话通知,指示各地要提高警惕,发动群众认真做好防震抗震工作。电话通知下达后,各界群众紧急动员起来。机关、学校、厂矿、医院、商店等组织了抗震抢险、救护队伍,准备了救灾车辆和物资,有的电影院还贴出了“因地震改为露天放映”的布告。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辽宁海城发生7.3级大地震,震中地处人口密集地区,人员伤亡仅占人口总数的0.32%。死亡人数为1328人,是无地震警报和疏散居民情况下预期死亡人数的10%。
海城地震预报是国际上承认的、具有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的成功预报。当年《美国地震协会公告》曾评价说,海城地震的预测,是结合了经验主义分析、直觉判断和好运气,这是预报地震的一次尝试。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中国作为唯一对地震做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被载入史册。
汶川地震后,一些人大力宣传“地震不可预测”论。为了自圆其说,他们完全抹杀1975年2月4日中午,海城地震台群测群防点依靠“土地电”所做的“三要素”相当准确的预测,宣称海城地震预报是“偶然的”。但事实俱在,从预报的全过程来看,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齐备,挽救了至少10万人的宝贵生命,后人决不可为掩盖自己的失职而随意、傲慢、轻蔑地斥之为“偶然”。
唐山大地震前的准确预测
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经验后来被片面总结为“小震闹、大震到”,这让中国地震学家相信,地震预报并不是难事。但仅相隔一年五个月,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没有出现任何前震,造成“漏报”,导致24.2万人死亡,地震学界的主流专家一下子找不到方向了。
唐山地震漏报后,顾功叙等5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写信,建议撤销地震局。专家们的理由是:地震预测还处于科学研究阶段,远远没有到可以实用的程度。1980年,地震局机构改革,地震预报室变为地震分析预报中心,从政府部门降格为事业单位。1998年,地震局再次机构改革。地震分析预报中心一分为二:国家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和地震预测研究所,前者负责日常的监测预报工作,后者负责科研。而且其英文名有意隐去了“预测”二字,翻译成“institute of earthquake science(地震科学研究所)”。至此,预报功能已经严重弱化。
但是,追究唐山“漏报”的责任,真的是地震预测技术方面的原因吗?张庆洲的纪实作品《唐山警示录》可以帮我们揭开真相。
根据张庆洲整理的《唐山大地震预测时间表》,早在1967年10月20日(距唐山地震9年),李四光在国家科委地震办公室一次会上指出:“应向滦县、迁安(均属唐山地区)做些观测工作。如果这些地区活动的话,那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
这是对唐山地震的第一次长期预警,接下来的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也相当精彩:
1972年11月,北京市地震队耿庆国在全国地震中期预报科研工作会议上提出:河北、山西、辽宁和内蒙古四省旱区范围内,将发生7.5级以上大地震。
1975年12月,地震地质大队1976年地震趋势意见上报国家地震局:河北乐亭至辽宁锦州一带及其东南渤海海域,可能发生大于6级地震。
1976年初,唐山市地震办公室负责人杨友宸,综合唐山市四十多个地震台站的观测情况,在唐山防震工作会议上作出中短期预测:唐山市方圆50公里内,1976年7、8月份或下半年的其他月份将有5―7级强震发生。
1976年5月,杨友宸在国家地震局济南地震工作会议上郑重提出:唐山在近两三个月内有可能发生强烈地震!
7月6日,开滦马家沟矿地震台马希融正式向国家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作了短期将发生强震的紧急预报。
7月7日,山海关一中地震科研小组向河北省、天津市和唐山地区地震部门发出书面预报意见:7月中下旬,渤海及其沿岸陆地有6级左右地震。
7月14日,国家地震局查志远副局长主持在唐山召开京津唐张渤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唐山二中田金武郑重发出地震警报:1976年7月底8月初,唐山地区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有可能达到8级。
7月16日,乐亭红卫中学向河北省地震局唐山监测中心台发出书面地震预报意见:7月23日前后,我区附近西南方向将有大于5级的破坏性地震发生。
7月22日,山海关一中地震科研小组再次向河北省、天津市和唐山地区地震部门发出了书面预报意见:7月中下旬,渤海及其沿岸陆地有6级左右地震。
7月26日,国家地震局汪成民一行15人到北京市地震队听取汇报。北京市地震队提出七大异常。
7月27日10时,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查志远等人听取了汪成民的汇报。副局长查志远决定,让汪成民明天去廊坊落实水氡。
27日16时,吕家坨矿地震办公室赵声和王守信向开滦矿务局地震办电告紧急震情:第二个峰还在上升,上升……
27日18时,马家沟矿地震台马希融向开滦矿务局地震办和上级作强震临震预报:地电阻率的急剧变化,反映了地壳介质变异,由微破裂急转大破裂,比海城7.3级还要大的地震将随时可能发生!
28日3时42分53.8秒,唐山发生里氏7.8级特大地震,超过24万人在地震中遇难。
唐山大地震中的“青龙奇迹”
唐山大地震伤亡惨重,但同处震区的青龙县,直接死于地震灾害的只有一人。
1976年11月8日,国家地震局发出《地震工作简报》第17期,比较详细地披露了青龙县成功预报了唐山大地震。摘录如下:
“今年7月中旬,青龙县地震办的同志,参加国家地震局在唐山召开的京津唐渤张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时,在会外了解到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等几个单位预报。7月21日会议结束回县,向县委作了汇报。7月24日,由县委书记冉广岐同志开电话会议进行传达部署。唐山地震使该县房屋损坏十八万多间,其中倒塌七千三百多间,但直接死于地震灾害的只有一人。”
令人不解的是,“青龙奇迹”此后便神秘地淡出公众视线。多年后,冉廣岐接受张庆洲采访时,才披露了历史真相。“国家地震局7月14号在唐山召开了一个会,汪成民发出了地震信息。唐山砸了个烂酸梨,青龙却无一人伤亡。作为国家地震局不好说,这个事就压下了。”
这段真相一压就是20年。1996年7月,唐山大地震20周年之际,联合国代表科尔向冉文歧颁发纪念章时问他,“你这里能做的,唐山为什么不能?”冉回答说,“唐山跟青龙没法比。青龙是农业县,让老百姓出去防震,啥损失也没有。大伏天的也就是蚊子多叮几个疙瘩呗。唐山不同啊,钢铁公司、开滦煤矿,作决策的人自己不敢作主。”
必须指出,冉广岐在面临重大灾难的紧急关头时,做出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杰出榜样,但是至今还没有受到政府方面的任何肯定!
临床预测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白塔区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0日来白塔区妇幼保健所建《孕产妇保健手册》, 参与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的627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年龄20~47岁, 初孕者430例, 孕2~3次197例;单胎623例, 双胎4例。
1.2 方法
627名孕妇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划分到3个组, 每组平均209人, 对每例孕妇均在妊娠中期开始预测, 采用平均动脉压测量 (MAP) 和翻身试验 (ROT) 单独预测及以上两种方法联合预测方法, 预测阳性者密切随诊, 并给予保健指导和相应的治疗。
平均动脉压测量 (MAP) 给孕22~26周的孕妇测量血压, 通过公式MAP= (收缩压+2×舒张压) /3计算出结果。如MAP≥85mmHg表示有发生子痫前期倾向。
翻身试验 (ROT) 给孕28~32周的孕妇测量左侧卧位时的血压, 待舒张压稳定后翻身仰卧5分钟再测血压。如仰卧位时舒张压较左侧卧时增高≥20mmHg提示有发生子痫前期倾向。
平均动脉压测量 (MAP) +翻身试验 (ROT) 两种方法同时预测均为阳性。
2 结果
627例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预测结果, 见表1。
由表1可见, MAP预测阳性者19例, 不同程度发病10例, 预测准确率52.63%;ROT预测阳性者23例, 不同程度发病13例, 预测准确率56.52%;MAP+ROT联合预测阳性者20例, 不同程度发病15例, 预测准确率75.00%。经比较, 在上述预测措施中, MAP与ROT二者单独预测准确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而MAP与ROT联合预测准确率明显高于二者单独预测,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情况。627例孕妇中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38例 (其中妊娠期高血压26例、轻度子痫前期8例、重度子痫前期4例) , 发生率6.06%。
3 讨论
3.1 MAP的高低可直接反映了全身小动脉痉挛的发生和发展情况, 因此, MAP和ROT被公认为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手段之一。本组资料显示MAP和ROT二者结合较二者单独预测准确率更高, 以上预测方法简单, 易于掌握, 实用价值高, 适合于区级妇幼保健所普遍开展使用。通过预测, 对高危人群密切随诊并及时给保健指导, 有效的预防和减少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2 目前研究已发现多种营养素缺乏、多胎妊娠、妊娠高血压病史及家庭史、慢性肾炎、糖尿病、营养不良、低社会经济状况、精神紧张、劳累、食盐过多、孕期体重增加过快等均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诱因[1,2]。
3.3 适时终止妊娠可以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终止妊娠时间以34~37周为宜, 但若患者血压下降不理想, 临床症状严重, 子痫发生则控制症状后终止妊娠。
4 干预措施
4.1 做好妊娠期保健是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重要手段。重视孕期检查,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使孕妇掌握基础的孕期保健知识,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自觉进行产前检查, 及时发现高危妊娠, 转诊跟踪随访, 另外不要忽视流动的孕妇, 使其自觉接受定期产前检查。
4.2 目前我区在社区已全面开展孕前保健工作, 掌握孕前基础情况。使其孕12周前自觉到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 进行妊娠高危因素筛查, 对高危孕妇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做好专案管理。对每例孕妇常规进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预测, 对MAP阳性和 (或) ROT阳性的高危人群定期测量血压、体重, 化验有无蛋白尿, 同时进行尿钙的测定,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4.3 孕妇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加强营养, 合理膳食。指导孕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铁、钙、镁、硒、锌、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及新鲜蔬果, 铁、钙、镁、硒、锌等均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降低血管和神经肌肉敏感性的作用, 故可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减少动物脂肪及过量盐的摄入, 但不限制盐和液体摄入。
4.4 保持足够的休息和愉快的心情, 坚持左侧卧位, 增加胎盘绒毛的血供, 增加肾血流量, 改善肾功能;同时左侧卧位由于降低机体对血管紧张素Ⅱ的敏感性而降低血压, 明显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
4.5 补钙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国内外研究表明, 每日补钙1~2g可有效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在孕20周起每日补钙, 即使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即将发生时补足血钙, 也能减少该病发生的可能。从2002年起, 我所对妊娠20周后的孕妇, 根据不同情况给予预防或治疗量的钙剂, 使我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由2000年的9.47%降至2010年的6.06%, 有效的降低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 使我区了连续10年内孕产妇死亡率为零, 婴儿死亡率降至7.23‰。
4.6 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抑制纤维结合蛋白生成和减少血浆抗凝血酶Ⅲ的作用, 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阻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理变化, 起到预防子痫前期的作用。
综上所述, 联合应用MAP和ROT预测能明显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刘秀美, 王志芬, 王桂香.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预测及干预[J].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1, 5 (4) :248-250.
【临床预测】推荐阅读:
早产预测的临床研究11-07
【语文】高考预测试题(9)作文预测题05-22
预测中考作文题目预测:哲理品悟09-26
风电预测07-15
事故预测07-16
预测方程10-15
预测体系10-16
房价预测10-17
工程预测10-21
走向预测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