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冠延长术

2024-05-22

牙冠延长术(精选7篇)

牙冠延长术 篇1

摘要:牙冠延长术是近年来临床研究和推广的热门课题。临床上经常遇到因龋病、冠折等原因造成龈上牙体组织过短, 给冠修复带来困难;如果冠边缘延伸至龈下过深, 侵犯了生物学宽度, 则易引起牙周问题。牙冠延长术利用生物学宽度的原理, 应用翻瓣术联合牙槽骨修整的方法, 延长牙冠或暴露龈下的牙体断端, 其重点在于切除牙龈的同时, 去除部分牙槽骨, 以便在更根方的位置重建健康的牙周组织。

关键词:牙冠延长术,生物学宽度,翻瓣术

1 原理

牙冠延长术的原理是基于牙龈的生物学宽度。通常将龈沟底与牙槽嵴顶之间的恒定距离称为生物学宽度, 约为2.04 mm, 它的建立与稳定是保证牙周组织健康的关键。单纯的牙龈切除术只是把增生覆盖于牙根断面上的牙龈去除了, 但不能恢复生物学宽度中的骨嵴顶上方的结缔组织和结合上皮的附着位置, 冠修复后如果冠边缘侵犯了生物学宽度, 作为一种保护机制, 机体以骨吸收和牙龈增生的方式试图重建 [1], 这样将会导致慢性炎症的长期存在。牙冠延长术通过手术的方法, 降低龈缘的位置, 去除相应的牙槽骨, 延长过短的临床牙冠, 有利于修复或解决前牙美观问题[2]。

2 适应证

牙冠延长术的适应证主要有2 个方面:第一, 修复需要。过短的临床牙冠不能提供足够的固位力, 因此需要通过手术延长牙冠。一方面形成牙本质肩领以提高修复体固位及抗折性[3]; 另一方面避免冠边缘过于伸至龈下而侵犯生物学宽度。第二, 美学需要[1]。全部或个别前牙牙冠过短、长宽比不协调;微笑时外露牙龈过多, Cunliffe[3]认为牙龈暴露不大于1 mm是适宜的;中切牙、侧切牙及尖牙的龈缘位置关系不协调等[4]。

术前应首先根据残根在牙弓内的位置、松动度、牙根的形状、术后冠根比、牙髓治疗的可行性、修复空间、咬合关系、牙槽骨的高度及其他牙周状况等因素来决定残根是否有保留价值。其次要考虑桩核设计中的原则:桩长应≥2/3根长, 根尖必须有≥4 mm的根尖封闭区, 尤其要注意牙槽骨内桩长必须≥牙槽骨内根长的1/2。如有保留价值并能修复, 才考虑牙冠延长术[5]。

残根需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 牙根长度和形态符合修复条件, 根尖无病变, 患牙无松动, 并接受过完善的牙周基础治疗, 牙周状况良好。

3 禁忌证

(1) 牙齿折断或龋损达龈下3 mm以上, 若为了暴露牙齿断缘而行常规骨切除后, 会出现冠根比严重不协调[6,7]; (2) 为暴露牙齿断缘需切除过多的牙槽骨, 会导致患牙唇舌面的龈缘与邻面不协调、甚至明显地损害邻牙者; (3) 因解剖结构特点 (如邻近切牙孔) , 无法进行常规翻瓣去骨者[5]; (4) 多根牙去骨后如果根分叉暴露, 则不易控制菌斑, 导致牙周问题, 不宜进行手术[3]。Dibart[8]认为术前牙槽嵴与根分叉之间至少有4 mm的骨组织, 才能保证术后根分叉不暴露; (5) 患者有严重系统性疾病不能手术者。

4 手术方法

4.1 切口的设计

附着龈对于修复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修复体边缘置于龈下或作为义齿的基牙, 则附着龈的宽度至少应有2~3 mm。因为这些牙放置了固位装置或者丧失了自然牙列所具有的自洁作用而更易受到损伤[9]。Cunliffe[3]同样认为至少有2~3 mm的附着龈宽度才能保证牙周的健康。

唇侧根据附着龈宽度足够与否设计不同的切口。附着龈宽度足够时, 根据需要延长的残根的量, 确定内斜切口与龈缘的距离 (图 1) , 邻牙则只做沟内切口, 然后翻起全厚瓣, 暴露牙槽骨3~5 mm, 去除颈圈软组织和足够的牙槽骨。修整骨外形, 使成扇贝状, 龈瓣复位、缝合 (图 1~4) , 上塞治剂。

如果没有足够的附着龈就需要做根向复位瓣手术[10]。不做内斜切口而直接做沟内切口加垂直切口[11], 垂直切口做在邻牙的轴角处, 尽量靠近术牙, 以减少术后邻牙的牙龈退缩。然后翻起复合瓣 (图 5) , 即在龈缘处翻起全厚瓣, 在根方翻起部分厚瓣, 去除足够的骨质, 修整骨外形, 将龈瓣向根方推移使之刚好覆盖在牙槽嵴上 (图 6) , 缝合, 上塞治剂。

腭侧黏膜是咀嚼性黏膜并且不可移动, 所以不可能使腭侧瓣根向移位。再者, 由于腭侧黏膜是厚的角化组织, 因此如果采用普通的内斜切口, 很难使之准确而紧密地贴附于根面和骨边缘, 术后的牙龈形态也可能不太令人满意, 形成火山口样或厚排架式牙龈, 导致菌斑滞留, 引起牙周疾病。如果腭侧组织较厚, 应该做部分厚的内斜切口, 使预备的组织瓣厚度薄而均匀, 而且术后组织瓣能紧密贴附于牙面和牙槽骨。第一切口是部分厚内斜切口 (图 7) , 深入龈下1.5~2 mm, 然后夹起瓣的边缘, 使刀片平行于腭部软组织, 朝腭部中心切入直达骨面, 预备薄而均匀的初始瓣 (图 8) 。必须小心避免穿通组织瓣或使组织瓣过薄。第二切口是沟内切口 (图 9) , 从龈沟底切向牙槽嵴顶, 最后去除一二切口之间的软组织 (图 10) 。龈瓣复位, 缝合。

邻近术牙的无牙区及最后一个磨牙的远中牙槽嵴形态是应予考虑的重要方面, 此区应该采用楔形手术以保持健康的牙周组织及良好的形态。楔形手术以方形切口和三角形切口最为常用 (图 11) , 方形切口包括2 个平行的内斜切口和一个垂直切口。垂直切口是一个松弛切口以帮助组织瓣更好的贴合于术区。被切除的楔形组织量 (2 个内斜切口之间的范围) 的多少取决于多种因素, 包括软组织的厚度, 去除骨组织的量及术牙需要延长的长度等[9]。

牙冠延长术还经常用于改善前牙的美学效果[5]。通常上前牙临床冠的长度应大于宽度, 长宽比为1∶0.618是最理想的美观比例[12]。上中切牙临床牙冠的平均长度为11 mm, 侧切牙为10.3 mm, 尖牙为11 mm[13]。当上唇长度适中时, 微笑露出上前牙及1 mm左右的牙龈时最美观。此外, 上颌中切牙的龈缘应等高且与尖牙龈缘处于同一水平, 侧切牙龈缘可低于中切牙和尖牙的龈缘[14]。临床以生物学宽度及其游离龈的高度为基准决定手术方法。只有当牙槽嵴顶距理想长度的牙冠龈缘小于3 mm时, 才需去除部分牙槽骨, 使其达到3 mm[15]。

4.2 术中去除牙槽骨的量

关于术中骨嵴冠方应暴露的牙体组织的长度, 许多学者意见不同。从理论上计算, 1 mm的龈沟加上2 mm的生物学宽度再加上1.5 mm的牙本质肩领, 牙槽嵴冠方的牙体长度应为4.5 mm, 如果将来冠边缘位于龈下0.5 mm, 那么也至少需要4 mm。Allen[16]认为至少应有3~5 mm;袁宇文等[17]认为不同牙位术中应暴露牙体组织的长度应该有所不同。刘树军等[18]认为对唇侧骨板较薄的病例, 应考虑术后可能发生骨吸收及龈退缩, 术中去骨时可适当减少去骨量。他通过实验认为2.5 mm的骨嵴冠方牙体组织已经足够。Padbury [19]认为牙槽嵴顶与冠边缘的距离至少为3 mm。黄建生等[20]认为牙齿结构位于牙槽嵴顶上的部分应不少于5 mm, 其中2 mm的结构保证有生物学宽度的附着, 1 mm的结构为龈沟深度, 另外2 mm以保证修复体有一定的固位力和抗力。

江浩顺等[21]通过牙冠延长术使患牙骨嵴顶与拟定的烤瓷修复体冠面边缘之间分别保持3、4、5 mm的距离, 结果显示4 mm组在探诊深度、龈沟出血指数、松动度等方面明显好于3 mm组和5 mm组 (均为P<0.05) 。韩蔚等[7]也认为术中暴露4 mm牙体结构, 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综上, 目前大部分的临床医师认为嵴顶冠方应暴露的牙体组织至少为3~4 mm。

4.3 修复时机

牙冠延长术后的组织愈合同其他的牙周手术类似, 首先是清除病变组织, 继而为牙周组织的新生、修复, 龈沟上皮、结合上皮及结缔组织的完全愈合需要5~6 周[22], 龈缘位置基本稳定。因此, 术后6 周是较理想的修复时期。若涉及美容修复, 可适当延长至术后2 个月[23]。

殷丽珺[24]认为牙冠延长术后的修复不仅要求对功能有所恢复, 而且对美观方面需多加重视, 特别是在前牙的唇颊侧。在过早修复的情况下, 存在将来发生龈退缩的风险, 会导致修复体颈缘线的暴露, 从而影响到美观, 还会产生根面继发龋。因此有学者建议最好在术后1~2 周时先戴临时冠, 永久性修复最好在术后6 周以后开始。

杨俊等[25]认为, 在烤瓷备牙中一并行牙冠延长术, 对牙龈美观效果和牙龈健康的长期效果, 与传统的牙冠延长术后再行烤瓷备牙的方法相比无明显差异。

Ziada等[10]认为包含骨切除的牙冠延长术应该在术后6 个月再行永久修复, 而如果仅做了牙龈切除术则2 个月后就可修复。

综上, 从组织学角度以及临床效果来看, 大部分学者赞同术后6 周行永久修复[26,27,28], 期间患者可以佩戴临时修复体, 但应注意修复体边缘应光滑, 尽量减少对龈缘的刺激。

除了翻瓣去骨的冠延长方法之外, 也有学者尝试用挺出技术应用于前牙临床牙冠延长, 以解决牙体的功能和美观问题, 并取得了满意效果, 但需要特殊的器械并存在根外吸收的风险[29]。正畸牵引也是方法之一, 但存在周期过长、牙根吸收等缺点[30,31]。

牙冠延长术的成功受多因素的影响, 适应证的选择是一个重要方面。牙冠延长术的意义是不仅能提供修复体固位所需要的足够的牙体组织, 而且能够形成修复体与牙龈之间的稳定的边缘关系, 为修复体良好的长期效果提供保障。牙冠延长术的目的在于在更根方的水平上重建健康的牙周组织, 以便在修复体边缘、骨与软组织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形成易于为患者和牙科医生进行维护的临床环境。

随着人们牙周知识的普及以及牙周健康观念的增强, 牙冠延长术作为一种保留残根、改善美观的牙周手术必定能够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牙冠延长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行牙冠延长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由护理人员进行健康宣教后愿意配合本次研究, 排除合并全身严重疾病、孕妇以及有牙冠延长术手术禁忌证者。其中男42例, 女66例;年龄17~65 (38.66±9.17) 岁;按照牙龈形态学分类:Ⅰ型30例, Ⅱ型78例;108例患者患牙共156颗, 其中上前牙110颗、磨牙23颗、前磨牙18颗、下前牙5颗;病因为:冠根折73颗、死髓牙劈裂达龈下36颗、龋坏残根27颗、不良修复体9颗、露龈笑2颗、V类窝洞达龈下9颗。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即进行常规检查, 明确患牙牙体组织缺损、牙位、附着龈宽度以及断端至龈缘距离等情况选择适合手术方法。本组4例患者行单纯龈切治疗, 7例行龈切+翻瓣治疗, 其余97例行龈切+翻瓣+骨修整治疗。术后给予口腔卫生指导, 术后3~5d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 同时辅助复方氯己定漱口液含漱30~45d[2]。

1.3 疗效判定标准

优:术后完全暴露龈上2~3mm;良:术后断端平齐龈缘;差:术后断端仍在龈下[3]。

2 结果

本组108例患者术后效果94例 (87.04%) 为优, 9例 (8.33%) 为良, 5例 (4.63%) 为差, 优良率为95.37%。

3 讨论

外伤折裂和重度龋坏导致的残根是牙周外科常见的棘手疾病, 传统修复方法是在简单牙龈切除后即进行修复, 患者术后易出现牙龈红肿, 手术成功率也不能令人满意。分析原因主要为简单的牙龈切除不能够建立与牙周正常生物学宽度要求相符的修复环境, 生物学宽度受到侵犯时机体可通过骨吸收的方式进行生物学宽度重建, 这一过程常引发牙周组织慢性炎症[4]。

牙冠延长术是在生物学宽度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型修复技术, 能够尽可能保存残根和残冠, 维持牙周正常生物学宽度。本研究资料显示, 该术式在牙周外科中应用较多, 患者牙龈形态学分类, 多为Ⅱ型;按照牙位分类, 多为上前牙;按照病因分类, 多为冠根折。经常规检查后患者手术方式以龈切+翻瓣+骨修整治疗为主, 手术的关键是合理设计切口并进行骨处理。其中切口设计的主要原则为术前尽可能消除牙龈炎症, 以牙断端实际情况为依据, 兼顾美观, 保证术后龈缘与邻牙相协调, 对于附着龈宽度不足的患者宜选择根向复位瓣[5]。骨处理则需注意满足术后牙周正常生物学宽度要求。另外, 在进行龈瓣处理时注意进行适当修整, 龈瓣不能过薄或过厚, 过薄以引发牙龈退缩, 过后可导致牙龈外形不美观。本研究结果显示, 牙冠延长术成功率较高, 优良率为95.37%, 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随着人们对牙龈修复美学的要求越来越高, 国内专家对牙冠延长术也提出了改良方法。针对复杂残根、残冠, 术中去除少量支持骨, 尽量保留牙周支持组织, 修整牙根面形成修复体所需的生物学宽度可, 解决了复杂保留残根、残冠的问题, 同时也兼顾了牙列的完整性, 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6]。但其大面积临床应用效果尚未明确, 临床医师在选择过程中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另外, 对于外伤折裂至龈下较深的患者, 宜选择牙冠延长术联合正畸牵引的治疗方式, 临床效果更佳。总之, 牙冠延长术在治疗冠根折、死髓牙劈裂达龈下、龋坏残根、不良修复体、露龈笑等牙周外科病上具有显著临床疗效,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摘要: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8例行牙冠延长术的患者资料。结果本组108例患者4例患者行单纯龈切治疗, 7例行龈切+翻瓣治疗, 其余97例行龈切+翻瓣+骨修整治疗。术后94例 (87.04%) 为优, 9例 (8.33%) 为良, 5例 (4.63%) 为差, 优良率为95.37%。牙冠延长术在治疗冠根折、死髓牙劈裂达龈下、龋坏残根、不良修复体、露龈笑等牙周外科病上具有显著临床疗效, 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牙冠延长术,应用

参考文献

[1]杜莉莉, 林晓萍.牙冠延长术的临床应用现状[J].口腔医学, 2011, 31 (10) :624-626.

[2]曹采方.临床牙周病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125-126.

[3]付兆江, 韩晓红, 吴迎涛.牙冠延长术的临床应用[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2, 28 (2) :235-239.

[4]Chow YC, Eber RM, Tsao YP, 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appearance of gingival papillae[J].J Clin Periodontol, 2010, 37 (8) :719-727.

[5]章彦彦, 陈才展, 邓燕, 等.改良牙冠延长术临床疗效的观察[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13, 23 (7) :465-467.

牙冠延长术保留残根的临床研究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口腔科患者86例 (患牙91颗) , 其中男52例, 女34例, 年龄20~55 (42.8±11.9) 岁;前牙71颗, 前磨牙20颗。根据患者残根长度将其分为两组, A组残根长度<1.5cm, 共50颗, B组残根长度≥1.5cm, 共41颗。所有患牙术前牙周状况良好, 经过完善的根管及牙周基础治疗, 牙根形态和长度符合做桩冠条件, 无手术禁忌症, 无根吸收, 无全身系统性疾病, 女性患者未处于妊娠或哺乳期。

1.2 手术方法

采用牙龈翻瓣术加骨切除术治疗。患者采用碧兰麻局部浸润麻醉后, 参考邻牙及同名牙龈缘并测量龈下断端位置, 确定术后牙龈缘位置。在患牙处做内斜切口, 沟内切口延长至邻牙。其余部位以相邻的邻牙进行沟内切口。翻开全厚瓣, 暴露根断面, 去骨至牙龈槽骨嵴顶端, 在牙断端根4mm处, 修整骨缘, 使根面平整, 修整软组织瓣。复位缝合使断端为平齐牙龈缘或龈上1.0mm以内。生理盐水冲洗, 将瓣复位后复位缝合, 无菌纱布压迫术区5~10min。术后给予抗生素口服并放置牙周塞制剂, 漱口水含漱, 3次/d, 术后1w拆线。

1.3 观察指标

患者术后6w行金属烤瓷桩冠修复, 并对患者进行术前观察和术后追踪, 分别于术前、术后6w (修复前) 、修复后1个月、修复后3个月进行患牙观察, 记录术前断端位于龈下最深距离、术后龈缘情况、术后断端暴露情况及菌斑指数 (PLI) 、牙齿松动度 (MD) 、龈沟出血指数 (SBI) 及牙周探诊深度 (PD) 等。

1.4 术后疗效评价

术后疗效共分为3个等级。满意:修复体无松动, 齿冠缘未暴露, 牙龈颜色正常, 外形良好, MD<1;欠佳:修复体无松动, 齿冠缘未暴露, 牙龈颜色正常, 外形美观性差, MD=1;失败:修复体松动甚至脱落, 齿冠缘暴露, 牙龈红肿, MD>1。并以 (满意+欠佳) /总例数×100%计算有效率。

1.5统计学分析

所获数据导入SPSS 19.0软件中,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修复效果比较

A组修复有效率均为90.00%, B组有效率为73.17%, 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牙周状况

91例患牙术后6w牙龈色粉红, 牙断端基本齐平牙龈缘或位于龈缘冠方。修复后3个月仅1例牙龈缘位于冠缘根方1.5mm处, 余牙均正常。A组修复3个月后未见牙齿松动, B组共9颗松动,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术前牙周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修复前、修复1个月、修复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本组术前相比, *:P<0.05

3 讨论

对牙齿残根残冠进行修复时, 必须考虑生物学宽度, 若修复时侵犯生物学宽度, 则可导致慢性炎症, 造成牙龈炎, 甚至牙周炎, 影响患者口腔健康[2]。牙冠延长术利用生物学宽度, 去除部分牙槽骨, 降低牙龈缘高度和牙槽骨嵴顶高度, 在齿龈沟底与牙槽嵴顶之间建立起2.0mm左右的生物学宽度, 使骨嵴顶在断端4.0mm左右。其既满足生物学宽度需求, 又满足临床上形成牙本质肩领结构所需的牙体组织, 从而为牙齿修复创造条件, 避免患牙的拔除。

本研究结果显示, 所有残根断端均位于齿龈下3mm内, 术后6w修复时牙龈位置、形态稳定。术后6w、修复1个月、修复3个月时牙周各指数PD、SBI、PLI等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 残根长度≥1.5cm时修复满意率达90%, 残根长度<1.5cm时修复满意率也达70%以上, 说明牙冠延长术修复效果满意, 手术稳定,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此外, 残根长度≥1.5cm者中仅有1例患牙松动, 而残根长度1.5cm以下者中9例患牙松动, 说明此治疗方法对残根长度过短的患牙应慎重对待。临床应综合考虑牙槽骨高度、冠根比例、断端和齿龈缘距离等各方面后选择延长术手术。

摘要:选取86例患者 (91颗患牙) 根据残根长度分为两组, A组残根长度<1.5cm, 共50颗, B组残根长度≥1.5cm, 共41颗, 两组患者均采用牙冠延长术进行治疗, 分别于术前、术后6w (修复前) 、修复后1个月、修复后3个月对患牙治疗情况进行观察, 并比较修复效果。结果 A组修复有效率均为90.00%, B组有效率为73.17%,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修复3个月后未见牙齿松动, B组共9颗松动,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术前牙周指数修复前、修复1个月、修复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牙冠延长术有利于残根保存和修复, 但应注意适应征的选择。

关键词:牙冠延长术,残根,疗效

参考文献

[1]张贤华, 欧龙, 储冰峰, 等.老年人残根的临床保留效果分析[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10, 8 (2) :85-87.

牙冠延长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患者, 男20例, 女15例, 年龄20~50岁, 平均年龄为35岁。牙位:均为前牙区患牙。所有病例患牙均因牙外伤或者残冠合并根面龋引起冠缺损达龈下2~4mm, X线牙片显示冠根比例协调, 牙根长度和形态符合制作桩冠的条件, 患者无手术禁忌症, 术前与术后的口腔专科检查和临床操作[2]均由同一医师完成。

1.2 方法

(1) 术前准备:对患者全口牙进行全面的牙周基础治疗, 消除牙龈炎症;患牙做完善的根管治疗, 在患者能够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的条件下, 设计手术切口及范围; (2) 手术方法:常规消毒铺巾, 碧兰麻局麻下做龈沟内斜切口, 沿切口翻开全厚瓣后暴露牙断面, 切除增生牙龈, 观察牙槽嵴顶位置, 用高速涡轮球钻磨除部分牙槽骨, 使牙槽嵴顶在牙断面以下3~4mm, 注意使患牙牙槽骨嵴的高度与邻牙骨嵴逐渐移行, 不能有台阶, 彻底刮治平整根面, 并且修整牙龈外形, 龈瓣复位悬吊缝合, 放置牙周塞治剂, 一周后拆线。 (3) 术后修复:术后6周后进行修复, 完成修复后, 每隔3个月一次定期复诊检查。

1.3 疗效评定[3]

(1) 成功:牙龈颜色正常, 质地坚韧, 龈沟探诊深度小于3mm, 牙根不松动或者松动度未变, 修复体边缘密合, 咬合关系良好, X线牙片显示牙槽嵴顶未见吸收; (2) 失败:牙龈充血, 质地松软, 龈沟探诊深度大于3mm, 探诊出血, 咬合不适或者无力, X线牙片显示牙槽嵴顶有吸收。本组残根冠患者35例, 成功31例, 失败4例。

2 讨论

牙龋坏导致残根残冠达龈下或牙折裂达龈下时, 修复常常难以进行, 患牙一般会被拔除。及时对残根残冠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 采用一定的方法使患牙断端暴露, 残根残冠可以被保留并进行桩冠修复[4]。在残根暴露的方法中, 有部分医师用正畸牵引法, 将外伤牙的残根残冠断端牵引至龈缘或龈下, 这需要较长时间, 并且还有回缩现象;也有医师用牙龈切除术来暴露, 但牙龈还会重新生长至术前水平, 修复后牙龈也往往有肿胀等炎症表现, 这主要是因为单纯的牙龈切除术难以恢复正常的生物学宽度, 然后所形成的义齿边缘同时也侵犯了生物学宽度。临床上采用牙冠延长术保留残根冠, 满足了牙龈的健康以及修复的要求。

临床上牙冠延长术的手术原理基于牙龈的生物学宽度。生物学宽度一词是1962年由COHON根据GERGIUAO等人的研究提出的, 它指的是牙槽嵴顶与龈沟之间的距离, 这个距离是保持不变的⑸。正常天然牙龈沟深度平均约为1.80mm, 结合上皮附着长度为0.97mm, 骨嵴顶上方的结缔组织宽度为1.07mm, 龈沟底与牙槽嵴顶之间的恒定距离称为生物学宽度, 约为2.04mm, 它稳定是保持牙周健康的基础。单纯的切除牙龈只是切除了覆盖于牙根断端的增生牙龈, 并没有恢复生物学宽度, 从而造成修复后牙龈增生以及炎症和骨吸收的发生。牙冠延长术的目的是在不损伤生物学宽度的前提下重建健康的牙周组织, 使得原本有可能拔除的残根冠得以保留并修复, 最大限度的恢复了患者的口腔功能, 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曹采方.牙周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11:8.

[2]孟焕新.牙周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25-228.

[3]魏红.牙冠延长术在残根桩冠修复中的应用牙周病学[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05, 13 (8) :462-463.

[4]欧阳翔英.有助于残根修复的牙冠延长术[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4, 39 (3) :205-207.

牙冠延长术 篇5

关键词:牙冠延长术,残根,临床疗效

牙冠延长术是目前修复牙体缺损至龈下残根残冠的主要方法, 在提高患者患牙保留率方面应用价值较高。为了研究牙冠延长术保留残根的临床疗效, 本院选取40例 (患牙共46颗) 牙体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 现将其相关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0月本院收治的牙体缺损至龈下1~3 mm的残根牙患者40例 (患牙共46颗) , 根据患者牙根长度将其分为A组 (根长≥1.5 cm) 与B组 (1.2 cm≤根长<1.5 cm) , 各20例 (23颗患牙) 。A组患者男13例, 女7例, 年龄最大65岁, 最小17岁, 平均年龄 (47.1±7.8) 岁;B组患者男12例, 女8例, 年龄最大64岁, 最小18岁, 平均年龄 (47.8±7.9)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4周均先接受超声波洁治术及X线检查, 测量其牙冠长度。给予患者常规麻醉消毒后, 探查其牙根断端位置及范围, 准确评估其龈缘复位以及手术去骨程度, 结合同名牙、邻牙的牙龈高度设计龈缘位置。并根据患者牙龈需要切除的量行一内斜切口并翻瓣, 暴露根断面, 并取出牙槽骨, 牙槽嵴和断面距离需保持3~4 mm。随后去除根面残留牙周纤维组织, 防止发生再附着现象, 最后完成龈瓣的复位缝合, 进行压迫止血, 并同时给予牙周塞治剂治疗, 术后6周接受义齿修复。术后对患者随访6个月, 统计两组患者术后牙根松动事件发生情况。

1.3疗效判断标准[1]

患者主观感觉良好, 咀嚼功能恢复, 无松动及叩痛现象, 牙龈无炎症发生, 龈边缘和邻牙高度相同, 牙齿美观度好, 且经X线检查结果显示, 牙槽嵴、牙周以及根尖周等无异常现象, 可视为治疗有效;治疗后, 患者患牙出现松动, 牙龈可见炎症现象, 牙龈和牙床附着性差, X线检查结果显示, 根尖周骨质以及牙周透光性增加, 牙周膜阴影增宽, 可视为治疗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患牙治疗效果比较

A组患者患牙治疗有效率为100.0%, B组患者患牙治疗有效率为65.2%, A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详见表1。

注:与B组比较, aP<0.01

2.2 两组患者术后牙根松动现象发生情况比较

A组患者术后6个月牙修复体密合性好, 患牙咀嚼功能理想, 无松动事件发生;B组患者术后出现Ⅰ°牙根松动5颗, Ⅱ°牙根松动患牙3颗, 牙根松动发生率为34.8% (8/23颗) , 两组患者术后牙根松动现象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牙冠延长术属于现阶段临床常用的牙科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因冠折、根面龈及残根等多种原因造成断根处于龈下, 需对其进行保留, 从而作为全冠修复体的基牙[2]。给予患者牙冠延长术治疗, 可有效延长其患牙牙冠, 保证修复体固位, 同时降低牙周病变发生率。牙冠延长术主要是采用手术方法, 在生物学宽度基础上展开治疗的[3]。生物学宽度主要指的是龈沟底和牙槽嵴顶间的距离, 2.04 mm为一般宽度, 包括上皮附着的0.97 mm以及结缔组织附着的1.07 mm。通过牙周延长术去除一定牙槽骨, 改变牙槽嵴具体位置, 再次确立其龈沟底位置, 保持术后患者牙冠长度状态恒定[4]。

在本次研究中, A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100.0%, B组治疗有效率为65.2%, A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 且术后牙根松动发生率低于B组,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由此可知, 牙冠延长术在牙体缺损残根牙根长≥1.5 cm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在实施牙冠延长术中, 为了保证手术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彻底解决患者牙冠短的问题, 需先准确判断其病因, 将龈牙和生物学宽度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考虑, 为患者患牙设计出一套符合其正常牙齿范围且完善的治疗计划。术中需严格控制牙槽骨去除量, 在手术过程中若对牙槽骨取出过多, 易引起牙齿冠根比例失衡, 并且术后易出现牙根松动问题, 对牙周造成损伤[5]。

综上所述, 牙冠延长术保留残根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 尤其是在残根牙根长≥1.5 cm患牙中, 可有效将断根及残根保留下来, 重建生物学宽度, 使牙周组织和修复体的结构关系更加符合生理需要, 但术中需严格把握其适应证, 对于牙根长度<1.5 cm的患者可联合正畸牵引或其他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提高其远期疗效。

参考文献

[1]桂湧.牙冠延长术用于前牙修复再治疗的疗效分析.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14, 24 (6) :35.

[2]孟庆飞.不同残根处理术式和肩领设计对残根抗折力影响的实验研究.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4, 32 (1) :75.

[3]付雪峰.牙冠延长术在老年残冠残根修复中的应用.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21) :479.

[4]曾颖怀.前牙临床短冠或残根牙冠延长术后全冠修复的临床效果.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15) :2804.

牙冠延长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收治的因创伤或龋坏致前牙断面达龈下的患者32例 (44颗患牙) , 男21例, 女11例, 年龄18岁~51岁, 平均年龄31.5岁。44颗患牙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 断面最低处位于龈缘根方0 mm~3 mm。术前血细胞分析、凝血功能实验室检查, 评估牙周状况良好, 摄X线片检查根充是否严密, 有无根吸收, 测量根长是否符合做桩冠的条件, 预测牙冠与术后骨内根长比不大于1∶1, 签定手术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及修复方法

对角化龈宽度不足或术前预计不需去骨的患牙采用龈切+翻瓣治疗, 在翻瓣后发现骨嵴顶冠方的牙体组织少于3 mm, 按生物学宽度的要求必须降低牙槽骨高度的患牙采用龈切+翻瓣+骨修整方法治疗。创面放置牙周塞制剂, 术后1周去除并拆线。为防止出血及感染, 减轻组织水肿, 可用氯已啶液含漱2周。术后6周做金属烤瓷桩冠修复, 冠边缘设计在龈下0.5 mm, 修复后3个月、6个月、1年定期复查。

1.3 疗效判定

(1) 满意。牙龈颜色正常, 与邻牙龈缘协调, 冠缘位于龈下0.5 mm, 修复体无松动, 牙齿松动<Ⅰ度。X线片显示根尖无吸收, 牙槽骨无吸收。 (2) 欠佳。牙龈颜色正常, 龈缘外形美观性差, 冠缘勉强平龈未见暴露, 修复体无松动, 牙齿松动Ⅰ度。X线片显示根尖无吸收, 牙槽骨轻度吸收。 (3) 失败。牙龈红肿或退缩, 冠缘暴露, 修复体松动或脱落, 牙齿松动>Ⅰ度, X线片显示牙槽骨明显吸收。

2 结果

术后6周修复时牙龈无增生, 残根断面暴露符合桩冠修复标准。术后3个月~1年随访, 44颗患牙中满意40颗, 欠佳3颗, 失败1颗, 有效率达98%。修复体固位良好, 牙龈未见异常, X线片显示根尖及牙周情况好, 无进行性骨吸收。

3 讨论

既往在临床上由于创伤牙折裂和 (或) 龋坏达龈下的残根、残冠, 因无法取得清晰的印模而影响修复体的制作, 常导致拔牙或勉强修复, 如果能够将牙冠延长, 则会为制作良好的修复体创造条件, 从而避免拔牙。近些年随着对生物学宽度概念的进一步认识, 应用牙冠延长术保留龈下残根, 使修复体边缘位于健康的牙周组织上, 修复效果及保存牙齿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2]。牙冠延长术的原理是切龈+去骨, 手术去除部分牙槽骨时, 龈沟位置下移, 龈缘附着降低, 暴露残根断端, 达到修复需要。如果仅行单纯的牙龈切除, 牙龈附着位置没有改变, 按生物学宽度原理, 修复后又回到了龈切前的状态, 刺激牙龈导致炎症。因此牙冠延长术后在修复体边缘、牙槽骨与牙龈、牙周膜等软组织之间有着可行维护的良好环境。

桩冠修复时首先考虑牙周健康, 暴露于龈上的正常牙体组织至少要有1 mm~1.5 mm, 这样既可提高抗力防止根管壁折断, 又不破坏生物学宽度;还要考虑根长≥冠长, 桩长≥2/3根长, 牙槽骨内桩长≥牙槽骨内根长的1/2, 才能重建机体功能和健康[3]。本组病例对于牙根断端最低点与牙槽嵴顶的距离不超过3 mm, 若断端低于3 mm以上, 为了保证生物学宽度和全冠边缘与龈沟底之间的距离, 去除牙槽骨量过多而暴露断端, 导致冠根比倒置, 不利于术后修复体的稳固。

牙冠延长术后修复的时间, 有文献报道牙冠延长术后4周~6 周组织愈合, 龈缘位置基本稳定, 术后6 周~6个月时, 龈缘会有少量退缩, 需经6个月以上才能达到一个稳定的牙周组织水平[4]。因此牙冠延长术后1周~2周先戴临时冠, 永久修复在术后6周左右进行。

牙冠延长术的成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如:适应证的选择、牙周条件的制约、术后护理等。分析失败病例, 主要原因是翻瓣后发现龈下断端过深, 导致去骨过多, 生物学宽度无法重建而使修复失败, 所以必须严格把握适应证。随着牙冠延长术在基层的推广应用, 在临床上极大地提高了残根残冠的保留率, 同时改善了修复质量。

摘要:目的 评价牙冠延长术在前牙残根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 (44颗患牙) 前牙残冠残根达龈下的病例行牙冠延长术, 重建正常的生物学宽度后行桩核冠修复。结果术后6周修复时牙龈无增生, 残根断面暴露符合桩冠修复标准。术后3个月1年随访, 44颗患牙中满意40颗, 欠佳3颗, 失败1颗, 有效率达98%。修复体固位良好, 牙龈未见异常, X线显示根尖及牙周情况好, 无进行性骨吸收。结论 牙冠延长术与桩核冠修复相结合是有助于患者保存折断至龈下残根修复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前牙,残根修复,冠延长术,桩核冠

参考文献

[1]Palomo F, Kopczyk RA.Rationale andmethods for crown lengthening[J].J Am DentAssoe, 1978, 96:257-260.

[2]Phillips GT.Altering and controlling osseous architecture to achieve an aesthetic dentition[J].Dent Today, 2005, 24 (7) :90-93.

[3]Levine DF, Handelsman M, Ravon NA.Crown lengthening surgery:a restorative driven periodontal procedure[J].J Cal Dent Assoc, 1999, 27 (2) :143-151.

牙冠延长术 篇7

关键词:氧化锆全瓷,金属烤瓷,前牙牙冠延长术,冠修复,牙周

随着牙周病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临床对于由外伤折裂、重度磨损、龋坏所致的残根残冠, 通常采用牙冠延长术+冠修复治疗[1]。目前, 临床常用的冠修复材料有全瓷冠修复、金属烤瓷冠修复, 研究表明, 不同冠修复材料治疗的疗效、预后亦不同, 因此选择适宜的冠修复材料十分重要[2]。本研究就不同修复材料对前牙牙冠延长术后冠修复患者牙周的影响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行前牙牙冠延长术治疗的患者120例 (患牙146颗) 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牙周病学》诊断标准[3]。按照术后冠修复材料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54例, 患牙68颗) 和研究组 (66例, 患牙78颗) 。对照组患者中, 男30例 (患牙35颗) , 女24例 (患牙33颗) , 年龄20~66岁, 平均 (35±7) 岁, 体重指数 (BMI) 18~23 kg/m2, 平均 (21.2±1.2) kg/m2;研究组患者中, 男36例 (患牙40颗) , 女30例 (患牙38颗) , 年龄21~63岁, 平均 (34±5) 岁, BMI18~23 kg/m2, 平均 (21.7±0.4) kg/m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行牙冠延长术, 局部麻醉后, 根据术后龈缘新位置确定切口部位, 先进行骨修整, 达到根面平整效果。修剪龈瓣外形、厚度直至合适程度, 缝合, 止血后在伤口部位涂抹牙周塞治剂;术后佩戴临时修复体, 直至临时修复体稳定, 方可开展永久性修复冠治疗。即在牙冠延长术后, 预备牙体, 进行后排龈, 采用硅橡胶制模, 于自然光线下进行比色, 随后送至技工中心进行加工, 制作出合适的修复体。对照组患者行金属烤瓷修复;研究组患者行氧化锆全瓷修复, 患者试戴边缘密合、形态、色泽均满意后, 无不适症状立即消毒并使用树脂黏固剂粘连固定。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时修复体佩戴时间、康复时间、炎症发生情况。

1.4疗效判定标准牙周正常:治疗后6~8个月, 牙龈色泽变化不明显, 牙周探针深度未超过3 mm, 牙槽骨无明显吸收;Ⅰ度病损:牙龈色泽较邻牙深, 轻度水肿, 牙周探针深度未超过3 mm, 牙槽骨无明显吸收;Ⅱ度病损:牙龈呈深红色、肿大、光亮, 牙周探针深度超过3 mm, 牙槽骨吸收未高于根长1/3;Ⅲ度病损:牙龈红肿, 重度炎症, 伴有溃疡、出血症状, 牙周探针深度超过3 mm, 牙槽骨吸收高于根长1/3[4]。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患者牙周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临时修复体佩戴时间、康复时间比较研究组患者的临时修复体佩戴时间、康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炎症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患者牙周炎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牙冠延长手术是治疗牙周疾病的常见术式, 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残根, 其可有效修复残根, 改善过短临床冠, 保护牙周组织, 增强修复体稳固且可改善牙齿美观度[5]。但是在牙冠延长手术后开展冠修复时, 不同修复材料对牙周状况健康影响较大。

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牙周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氧化锆全瓷修复对前牙牙冠延长术后冠修复患者牙周状况具有积极影响。此外, 研究组患者的临时修复体佩戴时间、康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考虑可能与研究组患者采用的氧化锆全瓷修复材料菌斑附着能力低, 且可更好保护牙周组织相关。由于对照组采用的金属烤瓷修复材料金属内管是采用传统铸造工艺, 精度不够, 易出现边缘收缩不密合、不完整问题, 故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患者基牙与修复边缘密合性[6]。而氧化锆全瓷修复材料能有效避免金属铸造过程中常发生的缩孔、杂质、不均匀等多种问题, 可使边缘密合度达到理想水平, 有利于促进牙周修复, 提高疗效。

本研究中, 研究组患者牙周炎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与吕杰等[7]的研究结论相似。考虑可能是金属烤瓷修复材料游离出的金属离子而引发过敏反应、炎性反应, 从而增加牙龈炎、牙周炎发生风险, 给患者带来额外痛苦, 严重影响预后。而研究组采用的氧化锆全瓷修复材料能很大程度上避免炎症发生, 具有一定生物相容性, 不会对患者机体产生刺激, 预后较佳[8]。本研究对于患者治疗后咀嚼功能改善情况未进行观察分析, 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综上所述, 氧化锆全瓷修复材料应用于前牙牙冠延长术后冠修复中有利于促进患者牙周组织健康, 缩短康复时间, 并且能够降低炎症发生风险, 较金属烤瓷修复材料治疗更具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慧, 崔广, 伍小臻, 等.不同材质桩核冠在前牙美学区修复的临床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3, 7 (22) :9980-9981.

[2]张磊, 李晓利, 谢秋菲.可塑性玻璃纤维桩修复牙本质肩领不完整的前牙牙体缺损观察[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12, 47 (1) :171-172.

[3]曹采方.临床牙周病学[M].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307-307.

[4]谭晓蕾, 张子川, 陈景景.氧化锆陶瓷在口腔科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2, 22 (2) :58-61.

[5]常志明, 王永功.不同铸造金属桩与纤维桩在前牙牙体缺损修复中应用[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 27 (6) :425-426.

[6]牛艳萍.金属烤瓷固定修复牙裂缺损135例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14 (1) :108-109.

[7]吕杰, 王远勤, 左陈启.前牙牙冠延长术后冠修复材料对牙周状况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3, 11 (7) :428-429.

上一篇:预激方案下一篇:新课程改革与政治教师

本站热搜